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策略3篇

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策略3篇

发布时间:2023-01-03 11:10: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策略3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策略3篇

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篇1

1当前初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1音乐教学过于形式化在初中阶段,不论是音乐任课老师还是其他文化课程老师对于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都较低。一方面,除艺术特长生外,普通学生的音乐成绩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内容中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而音乐作为一门美学教育课程,本身也需要一定的学习天赋,因此教师对于音乐学科的成绩很难有具体的考核标准。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安排的主要是音乐鉴赏和歌曲演唱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但对于乐器、乐理声乐等教学内容往往较为匮乏,并且学校一般也很难提供到足够的硬件支持。此外,其他文化课对于音乐课程的课时侵占也是导致当前初中音乐教学形式化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针对初三毕业班的学生,音乐课程的课时侵占情况较为严重。这就导致音乐教师在课程安排上非常紧凑,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很难产生有效培养。

1.2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当前在初中教学中,音乐课程更多充当的是帮助学生调节情绪、舒缓压力的辅助工具。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够实现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一方面,受制于硬件设施条件的不足,初中音乐教学主要通过鉴赏、歌唱以及教师解说的方式来进行授课,很难让学生实现对音乐艺术的情感共鸣和理论知识的吸收。此外,部分音乐教师还在秉持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于新兴的合作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形式并没有有效利用。忽略了音乐艺术本身具有的开放性、自由性的特征。导致音乐课堂过于死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积极性难以被激发,从而对音乐学习产生一定的厌倦,无法起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作用。

1.3当前的音乐教材内容很难吸引学生当前我国初中音乐教材主要围绕民乐民歌、古典乐、红色歌曲等经典曲目进行教学。诚然,这些音乐作品对于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具有较高价值,但这些音乐作品由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对演奏者或作曲家的情感产生共鸣。而对于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流行音乐内容,目前人教版音乐教材收录的所谓流行歌曲还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典作品,属于学生父母一辈常听的音乐,与学生实际情况存在一定代沟,更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大量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由于学生缺乏兴趣学习被白白浪费,严重的降低了核心素养的培养效率。

2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音乐教学策略

2.1提高学科重视力度,提升教学水平在教育界大力提倡和支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学校和老师都应该转变传统以文化课为主的教学观念。很多发达地区的中学已经将美育内容纳入中学考评范围,这不仅是未来教学的重要趋势,也是当前社会各界对于学生审美要求提升的重要表现。因此对于音乐教学认识程度的提高已经迫在眉睫,一方面,音乐教师应当主动提高对学科的重视程度,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内容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度和活跃度,并且主动在学校中积极争取课时安排,避免课时侵占的情况频繁发生。另一方面,音乐教师也要通过二次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通过学习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学生的教学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2提高鉴赏能力,丰富艺术体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板块之一,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说,音乐欣赏对于学生的听觉艺术审美具有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简单的播放、收听,然后进行课后提问的教学形式很难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审美感知,使得音乐鉴赏教学的效率大打折扣。教师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音乐鉴赏教学,首先需要丰富学生的音乐收听体验。例如,针对古典音乐的收听鉴赏中,很多学生由于对此类乐曲缺乏认知和理解,经常会出现课堂打瞌睡的情况。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可以寻找古典音乐的现代版本,通过多版本的播放,让学生再以合作讨论的形式,分析比对不同版本之间在收听过程中产生的不同体验,在多个角度上进行音乐鉴赏的发散性教学。此外,教师在对学生的鉴赏成果进行评价时,要主动采取激励措施,引导学生自主发散教学内容。例如,在《走进非洲》这一课程的教学时,教师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非洲鼓相关音乐知识的普及,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主收集一些国内外知名打击乐器的相关曲目或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对打击乐产生一定的了解和兴趣,从而实现音乐鉴赏素养的提高。

2.3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学生艺术积极性任何学科的有效开展都需要有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对于音乐教学来说,较为放松的鉴赏形式本身对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带来了很多有利条件。在具体实践中,教师也应当根据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提升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尤其在课堂氛围的营造方面,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与学生产生良性互动。例如,在学习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课程中,教师可以在播放歌曲的同时,为学生播放内蒙古、新疆等具有草原风光景色的地区美景。让学生边听边看,在欣赏了音乐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我国国土幅员辽阔,景色壮丽的情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爱国自豪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在鉴赏完毕后带领学生以合作讨论的形式交流自己听过的草原民歌,让学生通过更深层次的感悟和实践,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从而养成对于音乐学习的长期兴趣,实现提高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目的。

2.4扩充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要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首先需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其次需要教材内容或教师扩充内容对于学生有较高的吸引力。当前我国音乐教材的内容已经与学生日常收听的音乐作品相脱离,因此教师要格外重视对于教材内容的延伸,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蓝色的探戈》的音乐鉴赏教学时,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探戈舞曲欢快动人的特性。在辅助介绍探戈舞蹈的基础知识和舞曲的基本节奏型的同时,可以延伸出《闻香识女人》电影中经典阿根廷探戈舞曲《只差一步》。利用插播电影视频片段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于探戈舞曲的学习印象。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探戈舞曲的节奏进行认识,同时让学生主动发散思维,寻找自己日常中是否有收听过具有类似探戈舞曲节奏特征的流行曲目,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归类出的曲目进行细致划分,这样既产生了扩充教学内容、丰富学生音乐体验的作用,还能够让学生对音乐舞曲的节拍等乐理知识产生基础性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2.5挖掘学生潜力,培养重点音乐人才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主动对学习兴趣较高、音乐天赋较强的学生进行音乐学习潜力的深入挖掘。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中,通过艺术特长生渠道实现初中升高中的形式,已经成为学校和家长广泛认同的一种升学模式。教师在日常音乐教学中,如果发现一些对于音乐学习具有较高天赋的学生,也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潜力。培养学生向专业型人才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学的核心素养培养力度。这样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班级中形成一定的榜样作用,提高大家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针对学生个体也实现了专业素养的进一步拔高。促使音乐教育整体像大众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挖掘出像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好苗子。

2.6加强乐理知识学习,帮助学生打下音乐基础无论任何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都具有直观影响。学生在掌握一定乐理知识的前提下,对于音乐的认知能力与鉴赏水平都能够拔高一个层次,也更方便学生进行音乐活动的实践。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乐理知识的教学较为片面,导致学生在缺乏理论知识基础的前提下进行鉴赏,降低了鉴赏课程的有效性。例如,在节拍认知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节奏型,学生在学习演唱歌曲时,就会经常出现节奏错误、换气不均等问题,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挫败感,从而降低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乐理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主要以书本为知识阵地,确立每节课都有一定的乐理知识教学目标,通过简单题目考核的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演唱教学中对学生的乐理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进行检验,一旦发现学生出现相关问题,教师应当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对乐理知识进行巩固和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本校图书馆中存有的乐理知识、音乐历史等相关知识性书籍,可以与学生在课余时间组织阅读交流会,在丰富学生乐理知识的同时,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对于形成良好师生关系也产生了促进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当围绕音乐鉴赏、音乐实践、乐理知识、音乐历史以及演唱水平等几个板块进行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音乐教师立足于教材基础,不断深挖教材内容。通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兴趣、深入挖掘专业能力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逐步实现音乐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和改善,打造氛围良好、专业知识度高的音乐课堂,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艺术保障。

作者:龚红艳 单位:盐城市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西湖路分校

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篇2

一、核心素养的教学现状研究与教学困境

(一)国外核心素养教学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几个核心的教育性组织及国家都开始以核心素养为主题展开了全面的研究工作,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核心素养框架系统。核心素养开始成为了西方国家推进教育学科发展和教学制度改革的支柱性理念。发展核心素养已然是一个全球性共识,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了以终生学习为目标的素养研究项目;国际经合组织将核心素养定义成一个整合了多种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动态发展的概念,其教育目的就是训练人能在社会活动中进行高层次的生活;还有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把个性发展作为了核心素质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它以发展核心素质建设为核心内容,积极倡导并培养自信独立的个体、自主的学习者、积极的社会贡献者等;而美国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素养体系与之前的体系相比则更加系统和全面,被称为“21世纪学习体系”。在该体系中,各个具体学习科目都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开展了教学,其交互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综合性取向型体系,该体系对核心素养的落实以及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更加有利。而上述的重要教育组织和发达国家也都将其各自的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与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进行了大量的有效融合,在各大高校中展开了实际推广和应用,并通过教学反馈,对其进行了不断地优化与创新,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二)国内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现状研究笔者采用实地调研考察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面向音乐教育专业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任课教师、院校领导等,合计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以对目前国内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现状进行调研。共回收了475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为423份(有效率为84.6%),具体分析结果如下。1.调研对象基本情况就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而言,女性人数为239人(占比56.50%),略多于男性人数,受访人群年龄多位于19-35岁之间,年龄在18岁及以下的受访人数为34人,19-25岁人数为132人,26-35岁人数为167人,36-45岁人数为71人,46-60岁人数为39人,60岁以上人数为20人。受访人群学历(受教育程度)集中于本科、硕士阶段,博士、大专人数相对偏少,其中本科学历占比为60.7%、硕士学历为20.7%,博士学历为8.8%、大专学历为10.8%。2.教学态度与重视程度现状高校对于音乐课程的教学态度与重视程度的情况进行了研究,根据问卷调研及实地考察数据整理统计显示,大部分(282人,占比约66.67%)受访者表示任课教师的钢琴学科核心素养良好,教学态度相对积极,能够依托钢琴学科课程教学大纲积极备课和讲授;部分(106人,占比约25.06%)受访者表示任课教师的钢琴学科核心素养和教学态度相对一般,备课上不具有创新性,教学内容相对固化;仅有极少受访者(35人,占比约8.27%)表示钢琴教师因课程不受重视所以教学相对敷衍,教学态度不认真。值得关注的是,受访者对于高校音乐教学重视程度的态度上,仅有小部分(92人,占比约21.75%)受访者对高校对于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表示满意;大部分(289人,占比约68.32%)受访者表示高校领导对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教学建设的投资和支持力度一般;还有部分受访者(42人,占比约9.93%)表示,高校未充分重视钢琴学科对综合素质音乐人才的培养,致使在教学过程中高校缺乏专业的师资团队、教研室、硬件设施等。3.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现状根据问卷调研及实地考察的数据整理得出现阶段高校音乐课程教材选用情况:240位受访者(占比约9.93%)表示其使用的是高校音乐教材,176位受访者(占比约41.61%)表示其使用的是自选教材,7位受访者(占比约1.65%)表示其使用的是校本教材。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教材大多沿用已有教材,少数院校会运用自选教材进行授课,而音乐教育专业类的教材几乎没有。大多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有固定的科目,但科目并未统一,且所涉钢琴能力不全面,课程设置模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多元化汲取。经过调研发现,目前部分高校钢琴课程课时安排情况不佳,大多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仅在某一、二学年开设钢琴必修课,钢琴选修课程也安排较少,给予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时间较为短暂,有针对性地深化授课的时间不够,实践类课程大多属于辅修类课程,也未得到足够重视。另有,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自身所在学校的交流研讨活动与艺术实践活动并未形成制度化、周期化的开展;课程考核模式及形式也较为单一,大多以在期末进行独奏演奏为主,忽视了对综合能力的考量及评价主体的多样化。4.学生整体核心素养培养情况根据问卷调研及实地考察数据整理统计可得出,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在钢琴学习能力上,即演奏技巧(360人,占比约22.97%)、即兴演奏(127人,占比约8.10%)、自弹自唱(212人,占比约13.53%)、舞台实践(127人,占比约8.10%)、教学能力(233人,占比约14.87%)、审美内涵(233人,占比约14.87%)、视奏能力(275人,占比约17.55%)七个方面相对来说均有提升。大多数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表示,在专业学习中,演奏技巧、视奏方面有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而实践综合能力里的即兴演奏以及舞台实践是他们最为薄弱的方面,即兴能力是他们最为欠缺的能力。其次,调研中发现,学生在自弹自唱、实际教学能力以及审美内涵方面也有所欠缺,急需提升。国内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对钢琴演奏的基础技术更为侧重,即“重实训轻理论”模式,这一点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符合高校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因而,我们需要在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下,不断创新钢琴学科的教学方式及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的内在涵养和审美观为目标,让高校的钢琴教育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得到重要的价值体现。

(三)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教学困境1.授课形式单一、缺少理论渗入其一,专业音乐高校的钢琴教学模式将“钢琴课”尊为“专业课”,其余相关科目被划为“副科”行列。集体课、小组课等课堂模式被忽略,过分强调基本功训练与演奏技艺的精进,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教育理论、教学规律和社会实践,合作能力的培养方面也十分欠缺,教材选用上也未完全契合社会需求和实践所求。其二,大部分高校依然以“师传生承”“口传心授”的授课方式为主,未实现多元化教学,难以确保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其三,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囿于基本曲目的实践练习,而未费心竭力地将钢琴曲目背后的基础理论、乐理知识、理性思维等铺陈论述,与实际演奏内容加以结合。其四,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双师型”教师队伍亟待建设,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且现今诸多高校钢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共情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指导模式与教学方式方面都有待更新。2.偏重技术训练、缺失情感表达其一,一般而言,钢琴课程均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目之一,然而并非所有学生都曾进行过音乐学习,学生之间专业水平与能力差异较大。遂在现行专业化的钢琴学科教学方案中,大多偏重技术技巧练习、忽略音乐情感表达,致使学习者无法充分领悟到钢琴艺术作品的内涵与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趣味低落,积极性不高。其二,不同类型高校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目标与定位有所差异,譬如培养专业表演人才和培养音乐教育教师的目标的方法就各不相同,但目前,高校统统未将专业级演奏技能与实践应用能力、人文内涵培养等完满契合。其三,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应注重大学生音乐情感素养的养成,现今高校钢琴教学中对于人文精神的熏陶、价值观的培养等层面均差强人意。3.创新能力不足、综合知识匮乏其一,钢琴学科中即兴伴奏课最具学科综合特点、也最能彰显学生的创新能力,即兴的编配伴奏能力能够使大学生适应社会文化艺术渐次变化的多元诉求,也可襄助于基础音乐教育。现阶段即兴伴奏课程已全面纳入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教学体系,然课程大纲固守传统、部分教师授课内容千篇一律、课程评价敷衍了事。其二,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审美教育必不可少,“一对多”的钢琴演奏课和钢琴作品赏析课仅能辅助大学生获取钢琴基础知识,无法锻炼其“所学乐器+音乐知识+音乐审美+综合素质”的综合能力。各级音乐院校理应更加正视与看重钢琴学科的与时俱进,革新现有不贴合实际的教学路径与模式。其三,单独的一对一授课、集体课、小组授课等多种授课模式各有各自的优势与弊端,不能简单地进行“二选一”,应兼顾各班学生总的学习水平,从现实角度考量每节课应实际选用的授课形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互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4.教学对象基础差异较大、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其一,各大高校招生数量不断递增,钢琴教育专业学生入校时钢琴学习基础、视唱练耳、乐理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而教学内容与方法却过于单一。其二,学生日常学习的方式、接受力、效率、积极性、抗压能力也有着较大的区别,这也为实际教学方式的设置增添了一定的难度。其三、目前高校的音乐师资力量不断趋于年轻化、高学历,青年教师在演奏、视奏、即兴伴奏等专业业务能力上很强,但往往因为阅历不足,而缺乏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其四,部分高校对音乐课程不够重视,在音乐教师向外进修、交流等学术交流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没有给音乐教师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与先进的交流平台,且在学术研究方面,部分音乐教师忽视了对科研及教学创新的重视,缺乏科研成果的产出。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的教学模式

(一)增设“美育”课程、创新演绎形式“美育”课程是高校学生审美能力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牢牢把握音乐教育需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这一内涵,且把作为内涵中最核心的板块—感知察觉能力这一部分放在音乐教育实际教学的重要位置。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仅可以使学掌握相关钢琴曲目的演奏技巧,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音乐中蕴含的美学,实现学生专业素质与情感感知力的综合提升。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并将其融入钢琴表演及即兴创编实践环节,着力打造“全能力”的学生。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增设“美育”类课程,除却钢琴专业任课教师讲授演奏钢琴基本技巧此应有之义外,还应有意识引导、抒发曲目风格特点、背后故事等审美层面的知识与赏析等作用,这些能够使得大学生的音乐美育能力得到“润物细无声”之提升。通过美育教育原则和理念的落实,让大学生在钢琴教育中得到技术的熏陶和心灵的陶冶,能够提升其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致与动力。此外,在教学中还可借由“合作性”演绎形式之正谱伴奏和即兴伴奏,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完善课程体系、丰富人文底蕴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承载着提高社会音乐教师的整体素养水平的重任,教师作为钢琴学科学习的引导者,其个人的音乐感悟感知,对学生对钢琴的兴趣和审美认知都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和更高水平的教学要求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的精进提出了要求。因此,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构筑并完善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课程体系,以钢琴作品为出发点,拓宽钢琴音乐的学习范围,结合钢琴艺术史相关知识背景,借助国籍有别、风格迥异的作曲家和音乐作品,完成从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由宽度到广度再到深度的周期性升华,提升优秀中国钢琴作品的授课比重,通过民族音乐作品丰富人文底蕴、提升民族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二,合理科学地选择教学教材,适当增加合作性质的曲目,增添实用性更强的教学用书,且不仅仅将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根据知识网络的更新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第三,即兴伴奏教学和自弹自唱实践组成了钢琴教育学科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部分,这些也是各大高校在钢琴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一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存在于即兴伴奏和自弹自唱课程相互的衔接中,如何达到即兴伴奏课程和自弹自唱教育课程的完美融合是一个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的问题,这则需要各相关主体积极探索。第四,完善教学评价内容,运用积极激励的评价方法,选择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并补充教学评价的主体,如:学生互评,家长、实习单位评价等方式。

(三)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综合能力以钢琴学科专业教学为基础精进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的课程效果,高校应该跨校或者跨学科组建多元化的高等级教学研究团队。钢琴专业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深厚的艺术素养,但其专业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高校音乐专业钢琴学科课程核心素养教育需要进行多元化的深入探讨,形成不同器乐、声乐等方面的互通和交融;并且也可打破壁垒,与语文、美术、地理等相关人文学科进行渗透交叉与迁移融合,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为深刻。通过教学团队不断地去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升华钢琴课程的接受程度,开启教学团队成员的共同授课机制,并运用新型的课堂模式,如:微课、翻转课堂、STEAM、SMILE微笑课程等,发挥不同学科之间互补的优势,让学生得到最全面的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积极展开钢琴课程教学“可视化”探索创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将音乐原有的旋律、节奏、和声、调性等抽象性的听觉要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演变为“可视化”的音乐之美,加深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的课程教学研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加速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科课程的良性发展,有效地加强高校对专业教学质量、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

(四)感知音乐情感、拓展内在感知钢琴教育是一门拥有丰富情感与活力的艺术,学生亲身参与教学过程,并能够对弹奏的钢琴作品产生独特的见解,其间,“自我感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钢琴专业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体态律动、旋律起伏、节奏变换等方式感知音乐情感,并在练习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提高其对于音乐中各个元素的敏感度,建立起其良好的“内心听觉”。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如多媒体视频、音影资料、线上微课等来开阔学生钢琴学习的视野;仰仗数字化教学手段和全媒体教学渠道,优化教学设计,展开情景教学、小组教学等;通过列举一些教学案例,努力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满足学生自我的情感感知与表达的需要,拓展对于钢琴音乐的内在感觉和动力,在更大程度上整合大学生的音乐素养能力。在课余之外,鼓励学生多读、多听、多看、多问。学生可以在校图书馆借阅钢琴教育等与音乐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在知网查阅学习相关文献进行精读研究;与专业老师交流自身的学习体会;参加大师的钢琴公开课及独奏音乐会,在现场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采用众多方式丰富音乐视野,提升个人专业修养。

三、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储备的珍贵人才资源,代表着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自身素质将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前景。核心素养是一个人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借由不同专业的交叉与融合,在钢琴教学和音乐艺术实践等教学活动中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实施音乐审美教学与情感加载,通过对音乐情感的深入把握,让音乐学习者具备丰富的审美感受、高雅的审美品味、准确地审美评判、丰富的音乐情感,让学生从精神上到心灵上均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均衡且健康的发展。

作者:辜爽 单位: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篇3

一、中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传统音乐课堂的教学主要以“应试”为目标,以课本上的内容为主要教学内容,虽然课堂上学生也收获了不少音乐知识,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传统课堂无法很好地融合新课标等新教育理念,课堂内容无法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传统课堂无法满足当下社会的教育需求,也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应试”教育无法科学有效地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这导致不少学生“高分低能”,综合素质有所欠缺[1]。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社会日益增长的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课堂。

(一)中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在中学音乐课堂中,我们会发现,这一阶段的学生容易缺乏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和兴趣。在课堂外,我们也会听见有些声音在问:“中学了,课程已经如此之多,为什么学生还要学音乐?”这个问题看似浅显,却不可小觑,不同人对该问题有不一样的回答,这些回答体现出人们对音乐学科的价值的不同看法。在过去,人们主要抱着发展兴趣爱好的观点学习音乐,学习内容大多是学唱歌曲或者学习“触碰”某种乐器使其发出音乐等,多数人重视音乐作为才艺展示工具的价值,更多强调音乐技能的学习。在这样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一方面多数学生对音乐学科具有的育人价值认知不清晰,另一方面教学成果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而造成人们对音乐学科不够重视,甚至有人质疑这一学科的存在价值。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与学科育人价值,要求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包括音乐表达能力与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想象能力,坚持以用为本,在让学生掌握必要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有能力面对未来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中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特征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审美感知素养、艺术表现素养和文化理解素养三大素养组成,结合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性特点,笔者认为,中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有以下几个特征:1.渗透性三大素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同时,中学生具备较强的发散思维与联觉思维,能够促进三大素养的发展。青少年通过音乐知识的理解与音乐作品的演奏,会对音乐产生个性化的思考。2.阶段性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考能力也比之前阶段更加突出。中学生不仅面临升学的压力,还面临一些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变化[2]。部分青春期的学生在性格上可能会变得内敛,他们中的有些人试图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但往往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对他们进行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中艺术表现素养的培养,学生能够利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3.终身性教育与学习是终身持续的,不会止步于某个阶段。一方面,中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让学生在中学阶段获得更好成长,也能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部分中学生在接受国家9年义务教育后可能会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提前步入社会,这一部分学生在放弃学习后很难再有机会参与音乐学科的学习[3],如果这些学生能够在音乐课堂上获得中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就会对他后续的学习和生活甚至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培养中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教书育人如同栽树育果,每一颗饱满的果实都离不开优良的生长环境。基于中学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征以及音乐学习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音乐课堂上有效培养中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明确主线和目标教师需要在上课前明确本节课或者当前阶段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确定好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与教学主线。教师不能脱离教学内容的特点,一味追求面面俱到,而要将明确主线与目标作为三大要素中的第一要素。首先,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与认知能力较强,如果没有明确的主线与目标,学生在听课中容易产生疲劳与分心。其次,这是由音乐课堂中音乐作品的内容特点决定的,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文化、音乐知识是音乐课堂中的重要学习内容,不同的音乐作品具有不同的内容,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八音之乐中,《春江花月夜》与《二泉映月》这两节课的内容有很多共同之处:首先,两节课的上课形式都是音乐欣赏;其次,这两首音乐作品都属于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再次,这两首音乐作品使用了同样的乐器——二胡。但需要注意的是,二者也有显著的差别:首先,《春江花月夜》属于民族管弦乐合奏,《二泉映月》属于二胡独奏;其次,前者曲调优美婉转,意在描写动人美景,后者曲调如泣如诉,旨在表达辛酸与悲哀,在意境上截然相反;再次,前者在发展手法上运用了“换头合尾”,后者则运用了变奏的创作手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把握两者的差异。《春江花月夜》侧重于民乐合奏,教师要带领学生根据书上的民族管弦乐队位置图了解乐队配置,分辨不同乐器的音色,重点让学生学习音乐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对于《二泉映月》,教师可以在学生聆听乐曲的同时,从作品一开始的引子“叹息音调”入手,结合后面的三次变奏,教导学生音乐结构和音乐奏法理论知识,帮助学生领悟音乐创作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善于构境和互动构境意为构建情境。音乐中有很多细微的变化蕴藏着强大的情感力量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些细节来源于作曲家的巧思异构。音乐能填补语言表达的空白,甚至代替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当我们需要追寻与感悟音乐中细腻的情感与文化时,就要善于借助和创造适合的情境。在中学时期,学生的内心比较敏感,如果在课堂内容涉及情感时教师仍然使用较为直白的教学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屑、抵触的心态,进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课堂中,很难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与热情,更无法真正领悟音乐中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可见,情境构建不仅是对音乐作品进行教学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但是,音乐课堂上构建的情境有时候侧重于情境对展示音乐的意义,而忽略了情境对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思维认知的影响。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为学生围绕学科内容进行表达交流、掌握学科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假设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对作品的情境认知与课堂逻辑把控不到位,就会造成一些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疑惑。例如,在学习《在那遥远的地方》时,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听过或者唱过这首歌,而教师仅仅从歌曲谱面入手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就会降低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只进行单纯的学唱,就无法理解这首歌的创作动机与背景,这样教师就无法实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因此,教师可以从歌曲背景入手,用青海风光的视频和当地民歌作为课堂导入,在学生打开课本知晓上课内容前,“建立”一个“辽阔、宽广的草原风光”情境。然后引入本节课学习内容,开始学习曲谱和学唱环节;而后,教师可以穿插一个与该音乐作品的民族文化内涵相关的纪录片,引导学生探索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由于这首作品融合了藏族民歌《亚拉苏》、哈萨克族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维吾尔族歌曲《牧羊人之歌》,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请学生欣赏这三首民歌,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将这三首歌曲同《在那遥远的地方》进行对比;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请学生交流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想法,比如:有没有听过类似的音乐作品?是否可以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自己创作一小段音乐?通过类似的话题和学生进行互动。情境构建离不开老师在作品、情境认知、课堂结构三方面的把控,更离不开老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思维认知以及生活体验的了解。师生在课堂上真实地进行互动与交流,不仅能更好地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也能提升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学习热情。

(三)引导整合与贯通核心素养具有显著的整体性与交叉性,这样的特性需要教师具备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时明确主线与目标,有所侧重地把握各个因素构建课堂情境,并不代表其方法是绝对化、公式化的。上述两部分的教学策略结合了中学阶段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特点,这就要求施教者在教学实践中要知晓在各个阶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所需面对的特殊情况,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合二为一,也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与情感表达能力获得自然发展。引导整合不仅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手段,更是教学实践的目标。教师在引导整合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对教学内容(知识与技能)的整合与巩固,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甚至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整合和发展,避免单方面的孤立化的教学,例如,过度侧重于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忽略学生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科之间具有交叉性、互通性,学段之间也具有同样的特性。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合的同时,也要进行各学科、学段之间素养的贯通。首先,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阶段性,中学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如果教师在关注学生在该阶段所具备的能力、实际情况外,做好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科素养的衔接贯通,关注各学科、各学段核心素养的发展,将会产生更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果。另外,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密不可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引导学生进行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就会导致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出现停滞。

参考文献:

[1]刘蕙如.〈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修订后的变化对音乐鉴赏教学的启迪[J].黄河之声,2019,(03):83.

[2]汤美文.核心素养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魅力中国,2019,(15):249.

[3]蒋育林.关注核心素养构建高效课堂——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中外交流,2018,(28):44--45.

作者:白玉琪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