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0 11:40: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古诗词阅读教学分析3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现实主义叙事诗中的杰作,也是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齐名的“摹写声音至文”。此诗凡六百一十六言,结构严谨缜密,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语言生动形象而不浮华晦涩,内容紧贴生活,具有广阔的社会性,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程翔老师作为语文特级教师,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的研究。他丰富的教学智慧和个人的教学魅力,在《琵琶行》一课中有着较好的呈现。
一.教学特点
毛诗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1]诗歌往往是诗人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便是诗歌的主题。但由于时空、年龄、见识等因素的阻隔,学生往往很难准确地把握诗人想要表达的感受。因此,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地打破在作者与学生之间的这一层厚障壁,激励着每一位教师不断探索与发现。《琵琶行(并序)》这篇课文是由北京一零一中学特级教师程翔老师执教。程老师《琵琶行》两个课时的教学实录,带给我一种强烈的震撼。教师与学生在热切的交流、谈论中,搭建起了一个血肉饱满且有灵魂的课堂。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有着旺盛的求知欲,更有着难得的轻松活泼,时常因为一字一词,激起师生开怀大笑。程翔老师倡导用生命去拥抱教育,他追求富有诗意的语文教育境界,恪守“三个不能超越”的教育思想。他把培养学生心中的太阳看作是教育的灵魂。[2]
二.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必修课程的学习指出:能够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阅读方法,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3]在程老师的课堂上,能够较好地实现上述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的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对文本质疑和评价,形成自己的分析判断,学力和人格都获得了成长。
三.教材分析
课文《琵琶行》选自《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原为中唐文人白居易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现也是部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如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为:“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4]阅读文本,从故事情节上看,《琵琶行》情节较为简单,先是略写深夜江畔送客,随后详写听琵琶女弹奏与琵琶女的自述身世,最后略写诗人自己的独白。如果说《琵琶行》的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经线,那么情感脉络当是文章的纬线,相互交织。全文始终流露出一种感伤,这种感伤在于秋夜友人离别的写作背景,在于琵琶女的铮铮然的京都之音,也在于“同是天涯沦落人”人生感慨。当然《琵琶行》在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对音乐的描写。有通过环境描写对音乐效果进行烘托,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通过比喻、通感等手法对琵琶声的描绘,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也有通过大量动词、叠词表现琵琶声的绝妙,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四.学情分析
本堂课是一堂诗歌阅读课,“讨论阅读和阅读教学,必须同时关联两个要点———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也就是‘谁在读’和‘读什么’的问题。”[5]本文作为白居易的长篇代表诗作,保持其一贯的浅白形象的特点。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基本能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内容。然而学生在体会本诗的音乐艺术以及思想情感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教师应该将主要字词的梳理留给学生课前自主完成,在有限的课堂内完成“鉴赏”的任务。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鉴赏学习至少应该包含三个方面,即本诗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这往往也是学生在自读学习中难以解决的困难。
五.《琵琶行》课堂教学艺术
(一)进述式的导入艺术语文课的导入是对教师综合素养的考验,如何有效利用导入环节,快速营造出理想的教学氛围,是每一位教师备课使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前较为常见的导入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类:直接导入、进述导入和激发导入。程翔老师针对本课采取的是进述导入的方式,即在开始正式授课前,适当介绍作者基本信息、代表作品、生平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如何使讲述的内容充实且生动,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知识底蕴。在课堂开始前,程老师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述了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身亡的故事。交代了白居易是如何因为上表主张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而获罪贬为江州司马的来龙去脉。程老师在导入环节不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作品背景进行了解,而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塑造作者这一人物形象。比如:程翔老师:但是白居易得罪了很多人,特别是得罪了那些手中掌握着大的权力的人,你们知道他为什么得罪了那些人吗?生:他总是写一些批判社会现实的诗,揭露社会的黑暗。程翔老师:你举一个例子出来说一下?生:《卖炭翁》程翔老师:《卖炭翁》后面还有一个题注云“苦宫市也”,他写了很多这种的讽喻诗来批判当时的社会现实,这就引起了达官权贵对他的不满。这种以师生平等对话方式展开的导入教学,既有一定的故事性,学生代入感强,又增加了与学生间的情感互动,给人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观课感受。导入的内容为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篇目,给学生一种较为强烈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欲望。
(二)启发性的提问艺术《学记》有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礼记·学记》)由此可见,教育自古便十分重视循序渐进的启发性提问方式,语文课堂教学自然也不例外。语文阅读教学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教师通过启发性提问,可以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引发思考,获得较好的阅读体验,这是每一节阅读教学课都力求达到的目标。在本次课堂中,程老师设计的六个主要问题为:“第一,《琵琶行》作为一首叙事诗,第一小节交代了什么呢?第二,第一小节除了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叙事要素外,还写了什么?第三,第二小节是如何将音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一说。第四,自古以来,描写音乐的诗词歌赋很多,比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都是描写音乐的绝唱。下面给同学们介绍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写“白妞说书”的一段,请大家欣赏。第五,请同学们读第三小节,然后思考问题:琵琶女自叙身世与上段的音乐描写是什么关系?第六,有人说,琵琶女的故事不真实。还有人说,诗人夜晚与一陌生女子交往。怎么就不避嫌呢?就此问题,请学生思考。”[6]从设计的问题可以看出,程老师的问题往往不设置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向着一个方向思考,学生依据自身思维,可做个性化回答。帮助学生形成高质量的个性化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三)简明性的板书艺术粉笔字的书写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板书是教师教学思路的直接体现。教师需要对所教内容有一个整体且清晰的思路,然后提炼出符合“简明性”原则的关键词进行板书设计。因为板书并非课堂教学的重点,且需要花费大量教学时间,所以老师在板书时切忌内容过多,舍本逐末。程翔老师老师在教授《琵琶行》时的板书设计就极为凝练。除开题目和作者这类课文的基本信息,板书设计仅用了“描写音乐”、“自叙身世”、“抽象”、“具象”等十余字的关键词,就清晰地再现了课文的脉络。除开简明扼要的关键词,程老师的板书中还加入了形象生动的对音乐的曲线描绘。这一部分是最初的板书设计,还是课堂上的即兴为之,现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形象生动的板书设计一定会给学生留下生动且深刻的印象。既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又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诗歌音乐性的感染。值得指出的是,在多媒体设备广泛应用于教学的现状下,许多教师已经用PPT代替了传统的课堂板书,教师的粉笔板书似乎已经慢慢成为了历史。但即使如此,程翔老师依然坚持使用粉笔板书,实属难能可贵。清晰简明的板书设计,虽然没有多媒体课件耀眼,但是老师板书时的严谨、激昂、自如会对学生产生更深的影响。
(四)激励性的评价艺术 在诗歌这类文本教学过程中,表现性评价是教师最常使用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口头评价,对调节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积极性有着正向影响,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评价获得更多的反馈。然而,教师一般在课堂上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往往局限于“好”、“对”、“很正确”这一类评价,看似表示了肯定和赞同,实际上却缺乏对学生表现的针对性指导。教师在课堂上长期使用这一类的评价语言,会使得学生觉得评价空洞无力,最终成为无效评价。反观程翔老师在《琵琶行》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则多是正向、有效且具有引导性的评价。例如:程翔老师:诗歌的第二小节主要写琵琶女的弹奏过程,是吧?那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生1:(朗读第二小节)程翔老师:好,请坐。同学们说她读的最突出的优点是什么?全班学生:有感情!程翔老师:说的非常好,她是已经投入了,我觉得我们朗读就应该是投入进去的,这个同学最大的优点就是投入。但是,她有几个字读的不太准,哪几个字?生2:“东船西舫悄(qiāo)无言”的“悄”程翔老师:应该是读“qiāo”还是应该读“qiǎo”呢?我看到有两种读法,读成“悄(qiǎo)无言”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是说一定得读成“qiāo”,你接着说。……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程翔老师对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进行了评价,对其朗读时的投入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呼吁同学们在朗读时学习该同学的情感投入。这样带有情感性的评价,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师的认可,更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课堂参与感和学习幸福感。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错误或不足,教师也应当采用委婉的表达方式进行补充和纠正。程老师指出了生1朗读有些字音不太准,并引导其他同学来纠正读音。在正音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找出了错读的“弦、挑”二字,并详细讲解了读音存在争议的“悄”“转”“思”三个字。在这样的评价中,学生既能够听到老师对自己表现的评价,又能够获得新知识,产生新的思考,可谓了一举多得。
六.教学缺憾及改进对策
由于程老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的教师素养,课堂上形成了活跃、自然、开放的课堂氛围,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了一次极富价值的阅读之旅。但是,在程老师的课堂中,仍有些许缺憾,可供探讨。
(一)教师对“不语者”的遗忘课堂上,教师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大多出于两类学生,即“主动请缨者”和“朗声接话者”,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课堂上“不语者”的遗忘。教师应当适当分散一些分享机会给这一类学生,尝试去激发这类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可能会影响教学的流畅性,但是能切实帮助到学习上的“弱势群体”,促进学生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发展。
(二)具体诗句赏析的忽视程老师课堂上所选诗句的赏析,都是基于学生个人喜好的选择,这样容易造成的问题在于,不少的诗句的艺术价值被忽视了。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一方面是地方官员的频频呼唤,另一方面是琵琶女的迟迟而出,在这一急一缓的强烈对比之中,双方的心情与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一句,实为琵琶女高超琴技的生动再现,弹奏至此,原以为琴声将结束于无声处,哪知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前期郁积的情感瞬间得以释放,音乐终至高潮,旋即收拨一划,于高潮处,琴声戛然而止。这样绘声绘色的描写,既是诗人文采的展现,更是琵琶女心潮起伏的流露。如此这般具有赏析价值的诗句,未能与学生共同探讨,着实可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同时,应该补足学生所遗漏的有价值的知识。以上是在观看程翔老师《琵琶行(并序)》课堂教学后,对其教学的分析以及改进建议。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看完程翔老师的教学实录,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感受来自于程教师独具特色的教学魅力。从层层深入的教学设计,到深入浅出的教学内容,在到自然热烈的课堂氛围,无处不是教师深厚教学素养的展现。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帮助或促进人的成长的努力![7]可以确定的是,在这样一堂课上,学生一定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了知识和精神上的丰收。
作者:陈苏萌
古诗词阅读教学分析篇2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指的是对不同古诗词的异同点进行分析,让学生对两首及以上的古诗词进行比较,在阅读比较的过程中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理解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单方面讲解和灌输的古诗词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古诗词教学,通过运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增强古诗词教学的效果。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对比较阅读法的运用
(一)古诗词题材的比较古诗词的题材能够表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向和创作时的思想情感,在古诗词的比较阅读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对古诗词的题材有所了解,学生掌握题材之后,在阅读新的古诗词时会通过题材的划分对古诗词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古诗词有多种题材,如刘禹锡的《望洞庭》就是描写景物的山水田园诗,王昌龄的《出塞》就是描写边关生活的边塞诗,王昌龄、陆游和李贺是边塞诗人的代表。贺知章的《咏柳》就是咏物诗,诗人通过直接描写自然景物或具体物象来表达情感。咏怀诗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古诗词题材,能够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咏怀诗还可以进一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如李白的《静夜思》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属于思乡诗;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苏轼的《赠刘景文》都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离别之情,属于送别诗;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说明了非常深刻的道理,学生在阅读后会认识到,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看得更远、更深,进而掌握问题的本质,此类古诗属于哲理诗。
(二)古诗词主题的比较小学生在阅读文章和写作的时候都会先关注文章的主题,根据主题来分析文章的内容并进行写作。不同的古诗词有着不同的主题,小学生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古诗词描写的内容,但是如果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古诗词的主题,就会了解古诗词整体的情感和大致的内容。古诗词的主题和题材相似,但是主题更加具体和细致,教师可以将古诗词的主题和题材结合起来进行比较教学,学生在掌握古诗词题材的同时就会清楚古诗词的主题,通过主题的分析推断古诗词的题材。小学生可以对古诗词的题目进行研究,很多古诗词可以直接通过题目判断出主题和题材,如上文列举的两首送别诗,送别诗经常会以“送……”或者“赠……”这种形式命名,而送别诗对应的主题就是离别。学生在比较主题的时候能够直接抓住古诗词的核心情感,在深入阅读的时候会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古诗词的哲理。
(三)古诗词体裁的比较从形式上来看,我国古代诗歌的体裁可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曲。楚辞、唐代以前的古诗以及乐府诗都属于古体诗,律诗和绝句属于近体诗。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往往是近体诗,其中还包含很多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绝句具有非常强的节奏感,学生在朗读绝句的时候可以按照节奏来朗读。在低年段小学生的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对绝句进行比较阅读,绝句的字数较少,而且朗朗上口,小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理解古诗的内容。如教材中杜甫所作的《绝句》和李清照所作的《夏日绝句》,前者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后者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学生通过体裁的比较会掌握五言和七言的不同韵律,从而提升自身的古诗词语感。
(四)古诗词风格的比较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首古诗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大不相同,而古诗词的风格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写作的背景。在教学中可以选取不同风格的古诗词作品,让学生感受、分析和对比不同古诗词在风格上的差异。例如,同样是唐代的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古诗词风格却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李白的古诗词大部分属于浪漫主义的风格,古诗词的内容往往非常夸张,而且经常会加入自身的想象,或者根据历史上的神话故事进行创作。如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望庐山瀑布》,李白在这首诗中通过夸张的手法来描写庐山的瀑布,学生在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时候,可以通过“三千尺”的夸张描述感受瀑布的气势,而“银河”的描写恰恰反映出这首古诗的浪漫主义风格。杜甫的古诗词大部分属于现实主义的风格,古诗词中的很多内容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场景。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表现了战乱结束后诗人的欣喜之情,学生在阅读古诗的时候会了解当时的历史现状,感受到古诗词的现实主义风格。
(五)古诗词意象的比较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可以对古诗词的意象进行比较,在比较阅读中鼓励学生感受不同古诗词的意象。古诗词中的意象能够反映作者的情感,将物象和情感结合起来,小学生可以在意象的比较中对物象和情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例如,同样将“草”当成意象,《敕勒歌》中的“草”代表着广阔无边的草原,反映了诗人热爱家乡的情感;《村居》中描述的“草”则反映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总体来说,教师在讲解意象的时候,可以选取一些教材之外的古诗词,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比较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意象。如《离骚》中的“秋兰”就代表着带有香味的草,这个意象充分反映出了屈原高尚的志趣;而《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的“草”则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学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会感受到“草”代表的不同情感,从而准确地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基调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不同古诗词的意象,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延伸和比较。例如,学生在六年级的时候会学到《寒食》这首古诗,其中“寒食东风御柳斜”一句出现了“柳”这个物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包含“柳”的古诗词,如二年级学习的《咏柳》。贺知章描写的“柳”会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但是《寒食》中的“御柳”则点明了背景,这里的柳更具有讽刺的含义。除了“草”和“柳”,古诗词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意象,作者经常会通过“月”来表达思乡之情,通过“松”来表达坚贞的品质,通过“梅”来表达隐逸淡泊的品质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学生形成了比较阅读的习惯之后,会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主动关注古诗词的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六)古诗词作者的比较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大多会先对古诗词的作者和创作背景进行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在教学中对相同作者或不同作者的古诗词进行比较。例如,在讲到《从军行》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还学过王昌龄的哪些古诗,学生会想到之前学习的《出塞》和《芙蓉楼送辛渐》。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对这三首古诗进行比较,会发现其中的两首都是边塞诗,描写的场景和表达的情感都非常相似,另外一首是送别诗。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的作者进行比较,在教学时问学生还能想到哪些边塞诗人,通过作者的比较让学生逐渐掌握不同诗人的风格特征。如陶渊明创作的古诗往往是山水田园诗,杜甫创作的古诗一般会反映百姓的困苦,苏轼创作的古诗往往会蕴含深刻的哲理。在运用比较阅读法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积累丰富的古诗词知识,而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二、小学古诗词比较阅读的思路
(一)确定古诗词的比较点从根本上来说,比较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在比较之前,需要先确定古诗词的比较点。可以比较的内容有很多,只有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比较,才能更准确地分析出古诗词的异同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技巧,虽然比较点有很多,但是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比较:在看到题目和作者的时候,可以对题目、作者和时代背景进行比较;阅读的时候,可以对古诗词的意象进行比较;在深入分析的时候,可以对古诗词的题材、风格和思想情感进行比较。小学生面对较多的比较点时,可能无法完全记住所有的比较点;比较不同的古诗词时,学生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分析。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思路进行比较,学生会在阅读分析的时候更容易找到不同古诗词的比较点。教师在选择古诗词的时候要对比较点有清晰的认知,一般情况下,所选的古诗词只能在某些方面进行比较,有的古诗词很明显是根据古诗词的风格进行比较,有的古诗词是根据同作者不同时期的情感进行比较,有的古诗词是根据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比较。为了更全面地锻炼小学生,让小学生充分掌握古诗词的比较点和不同的比较方法,教师要有所侧重。例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几首古诗词中都提到了“柳”。当教师讲解完最后一首古诗词后,可以将这本教材中含有“柳”的古诗词全部挑选出来,让学生针对这几首古诗词进行比较分析。如高鼎在《村居》中提到的“拂堤杨柳醉春烟”,贺知章在《咏柳》中对柳树的描写,杜甫在《绝句》中描写的“两个黄鹂鸣翠柳”。教师挑出这三首古诗后,不要直接告诉学生比较点,要让学生自己发现,然后对三首古诗进行比较和分析。小学生能够很快发现三首古诗中都提到了柳树,不同的是,虽然《咏柳》的诗句中没有“柳”字,但是整篇古诗都是对柳树的描写;而另外两首古诗中的描写只是为了描述场景、烘托意境。从比较中,学生能够感觉到贺知章对柳树的描写更加深入和生动。按照这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可以让学生更了解比较阅读法中的比较点,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古诗词的主题内容。
(二)分析古诗词的相同点教师需要对教材中的古诗词进行关联,按照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划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异同。教师可以从相同点的角度选择古诗词,培养小学生对古诗词中相同点的敏感度,确保小学生看到古诗词后能够快速抓住不同古诗词的关键信息,如相同的作者、相同的词语、相同的情感、相同的风格等。教师要将存在相同点的古诗词放到一起,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究不同古诗词的关联性,使小学生熟练运用求同比较法,提高小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适合运用比较阅读法的古诗词,将存在相同点的古诗词挑出来,还可以挑选一些教材之外的古诗词,为古诗词比较阅读提供更多的素材。例如,很多古诗词都描写了“月”,王昌龄在《出塞》中提到了“秦时明月”“月色寒”,卢纶在《塞外曲》中描写了“月黑雁飞高”。学生在比较分析中,会发现两首古诗都属于边塞诗,边塞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情感非常相似,而且两首古诗都提到了“月”,两首古诗分别用“寒”字和“黑”字进行描述,在意象表达上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又如,可以比较同作者的古诗词,以杜甫的古诗词为例,让学生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绝句》。当学生对这两首古诗进行比较时,会立刻看到两首古诗的作者,发现两首古诗都是由同一个诗人创作的。
(三)分析古诗词的不同点语文古诗词的阅读理解和实践练习中,往往会让学生对古诗词的不同点进行分析。虽然要对古诗词的不同点进行分析,但是要以相同点为基础,不可以将两首毫不相关的古诗词放到一起,这种比较是无效的。相同点比较和不同点比较是综合在一起的,对全是不同点的古诗进行比较,实际上还是对两首古诗词单独进行分析,无法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理解每一首古诗词。因此,必须保证两首古诗词有一定的相同点,这是古诗词比较阅读的基础。例如,上文案例中杜甫的两首古诗,学生虽然发现了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杜甫,但是还要进一步对两首诗的主题和思想情感进行比较,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两首古诗,理解同一个诗人在不同古诗词中表达的不同情感。又如,山水田园诗有着相同的题材,虽然不同的诗人都描写了山水田园风光,但是古诗词中具体的景物和场景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其他教材和诗选中的古诗词,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为例,学生阅读两首古诗后,很快就会发现两首古诗都属于山水田园诗。学生仔细阅读和比较分析后,还会发现两首古诗有着明显的不同:范成大的古诗主要描写了农民劳作的场景,而孟浩然主要描写了自己到朋友家做客的场景,描述了真实的田园生活。当学生比较两首古诗的异同点后,会更全面地了解山水田园诗,在不同点的比较中,更深刻地理解不同作者的情感和古诗词的主题。小学古诗词教学包含非常多的教学方法,其中比较阅读教学方法具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进行阅读和分析,对大量的古诗词进行比较阅读,由此逐渐掌握古诗词的规律和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比较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尽量不要直接将比较的具体内容告诉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在比较和总结中更深刻地理解不同古诗词的思想情感。
作者:麦琼 单位:福建省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古诗词阅读教学分析篇3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感受文化魅力和提升审美鉴赏情趣的有效方式,其无论是表达技巧还是语言架构,均不同于现代文学,利用群文阅读方式开展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深度,拓展他们的鉴赏视野。但是,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何确定群文阅读教学目标?如何提升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怎样创新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方法?基于此,本文试图在群文阅读背景下,围绕古诗词教学,就高中古诗词群文教学优化策略展开探究。
一.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内涵与价值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阅读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其中就包括“群文阅读”教学法。群文阅读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受到教育领域的关注。此教学方法主要由教育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创造并且推广,从表面来看,群文阅读教学法的含义就是指两篇及以上的文章,与单篇文章相对。群文阅读教学法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选择具有相关主题的多篇文章进行阅读教学,而不是仅仅让学生针对一篇文章学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群文并不是简单地把各类文章放在一起,这里的群指的是通过筛选,把围绕相同议题或者具有某些联系的相关性文章按照学习需要放在一起。赵镜中先生第一次提出了群文的概念,并且总结了群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围绕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和探索性教学。总的来说,群文阅读教学是指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围绕某一主题的群文展开整体阅读,通过对多文本的比较、讨论和总结,对全文整体的意义进行挖掘。群文阅读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师逐篇分析课文的教学模式,契合新课标教学思想,顺应语文新课改趋势。高中阶段所学的古诗词篇幅较小,且在情感态度、艺术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存在着共同之处,这为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运用开掘了合适的土壤,群文阅读教学中进一步突现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将群文阅读与高中古诗词教学有效结合,首先,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单篇古诗词教学的局限,教师通过整合教材单元,进行综合设计,聚焦于多文本诗歌的诗歌情感、语言风格、艺术手法等,让学生在深入阅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性,提升语言表达力和诗歌鉴赏能力;其次,诗歌群文阅读教学的诗歌选文存在互文性,有其相同的主题,或者作者情感、艺术手法、意象意境等存在共同性,这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认知冲突,在探究中设计一系列整合、比较、分析等活动不仅凸显出学生主体地位,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加深对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最后,进行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从教授知识到培养素养转向的体现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立德树人目标,而古诗词群文阅读有效提升学生的鉴赏与审美能力,有利于促进新课标的落实,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以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总之,群文阅读模式与课标学习任务群要求,以及古诗词阅读特点三者相互匹配,将其运用到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弥补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选编不足、教学方法传统,进行教学内容的延伸,能有效加快教学任务的进度,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对教学主体地位的学生其古诗词阅读兴趣、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及思辨性思维的训练方面,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当前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当前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教学目标单一、忽视学生鉴赏能力、教学方法老套等等现状问题。形成了古诗词教学“教师课堂灌输,学生课后背诵”传统模式,这样枯燥无味的古诗词教学不仅降低了古诗词教学的效率,禁锢学生古诗词学习思维,还降低学生学习和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古诗词教学目标单一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节课走向何处、归向何方,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容易形成唯分数论,语文教师花大量的时间研究高考中古诗词鉴赏常出现的题目类型,制定出相对固定的答题模式。将古诗词教学目标固定设定为解释字词句、分析修辞手法、讲解典故,以古诗情感主旨概括与古诗词背诵为主。总的来说,就是古诗词教学目标单一,教学目标仅仅只服务高考,教学以传统知识灌输为主。这样的单一目标的教学模式不仅导致古诗词教学偏离新课程改革要求,也影响古诗词教学品质,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新课标下古诗词多元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学生鉴赏能力培养重视不足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学生陶冶优秀传统文化性情,提升审美认知与鉴赏所必备的能力,对于提升其核心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传统的古诗词鉴赏训练中,教师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多采用固定套路,课堂上教师全程教授知识点,逐句逐字分析讲解,课后教师为学生总结归纳好一套固定的答题模版,教师灌输学生背诵。因此学生一碰到古诗鉴赏类的题目时不注重自主阅读鉴赏而首先选择套用模版,即便这样的方式能够暂时帮助学生在考试中拿到高分,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样趋于表面化的鉴赏,不重视学生的主观理解,忽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容易造成学生形成惯性思维,提笔即答思想情感、诗歌主旨,进而导致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敏锐性无法提高,审美鉴赏和锐化现象严重,慢慢的将缺乏文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教师古诗词教学方法老套洛克曾说:任何东西都不能像良好的方法那样,给学生指明道路,帮助他前进。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古诗词教学方法都存在枯燥老套的弊病。教师首先按照教参资料进行备课,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老一套先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其人,接着逐字逐句解析古诗词大意,最后总结诗歌主旨和情感。学生和教师的课外阅读量及其缺乏,且教学方式老一套缺乏新意,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成为被动的接受知识,无法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学生缺乏学习古诗词兴趣,导致古诗词教授课堂上枯燥无味;其次,在教学篇目选择上古诗词教学一直以单篇教学的模式进入教师备课和学生课堂阅读的视野,教师在课堂上面面俱到的分析,形成向学生灌输预先准备好的知识的习惯,这既浪费大量的时间,又使诗歌教学缺乏必要的系统性。
三.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优化的两个基本标准分别为效果标准和效率标准,那么面对浅层化实践的古诗词教学困境,结合新课标要求,我认为可以从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目标确定、内容选择和方法指导三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以使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达成效果好、效率高的双重效度。
(一)整合教材体系,制定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对于古诗词教学要求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为达到此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应该明确教学目标。首先可以通过研读整套语文教材体系,形成宏观的知识体系,明确所教单元价值要求;其次可以研读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确定古诗词选文的教学目标即为确定群文教学议题,并细化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便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内涵,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将目标指向文学性、多样性,更深入挖掘古诗词内涵。例如,在教学曹操的《短歌行》时,教师要制定多样化的教学目标。首先了解乐府旧题《短歌行》相关知识,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字词积累,达到体会四言诗节奏和韵律的目标;其次,理解并概括诗意,抓住关键词句揣摩诗歌情感变化,达到感受诗人非同寻常的忧思,理解比兴创作手法的目标;最后,在能力提升环节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外曹操代表诗作《龟虽寿》《观沧海》以更深入地了解曹操其人及建安时代精神,达到理解作者昂扬精神和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愿望的目标。这样可以促使古诗词教学与素质教育紧密相连,让学生深刻领悟古诗词内涵。
(二)梳理核心内容,有效比较教学教师不能为群文而群文。在多篇古诗文本下,比较阅读要求师生双方都要有大量的的阅读积累和深厚知识储备,才可以有效地对文本展开对比和联想,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分析,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此过程中,首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多篇古诗词文本的内容、特点等,其次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古诗词文本之间的差异与关联,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利用画表格列思维导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多角度比较分析,概括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例如,在进行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群文教学中,我们通过研读对比就可以发现苏轼、辛弃疾同属于豪放派,且这两首诗又都属于怀古诗,且诗中都大量运用了典故,但两首诗歌的文风、用典方式、抒情方式及人生态度有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因此就可以制定表格从词中的眼前景、古人古事、一己之怀三部分学生自主分析对比艺术手法的异同,具体表格以“相同”和“不同”为横列,以“文风”、“古事(用典)”、“抒发方式”、“人生态度”四部分为表格竖列,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探究可以得出《赤壁》与《京口》在文风方面都属于豪放派,但是前者“悲己”,后者“悲国”;古事(用典)都用典,前者重用一典,后者用多典;在抒发方式上都属于借古抒怀,但前者借古抒己,后者借古讽今;最后在人生态度上都属于儒释道精神,但前者属于儒学精神后者偏向进取文化。
(三)设计教学过程,加强方法指导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学习要经过图式、顺应、同化等阶段,也就是说,知识不是由教师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知识,形成阅读图式、学习经验,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加强阅读方法指导,使教学方式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有效融合是促进高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策略之一。一方面,坚持任务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古诗词群文阅读过程不能走马观花,要针对设定的教学目标或议题设置聚焦型任务,任务之中设定主问题与子问题,一问题为核心,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交流。例如,在进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和《琵琶行》的群文阅读教学中,就可以以“诗人的诗意与失意”作为主问题,以每首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作为子问题,探究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和手法的不同。另一方面,搭建支架,促进知识迁移。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涉及诗歌较多,包含不同作家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诗歌,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就应该要体现教师的引导,在阅读过程中,为学生搭建好支架,以便快速整合相关信息。例如在教学李清照《声声慢》时,可以先分析这首词的词眼,了解作者如何借景抒情,其次再出示其前中后期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用相同的办法分析其情感变化。综上所述,鲁迅先生曾说:“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读书学习就要广览群书,广才能深,博才会专,这样才可以避免无所知从或有失偏颇。群文阅读教学理念与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可谓不谋而合。群文阅读教学打破唯教材论,有效弱化了传统的单篇教学缺陷,实现了语文课内课外阅读资料的整合,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涵与外延,为教所用,为生所合,实现了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结构的优化。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为破解高中语文学科古诗词教学瓶颈和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落地生根提供了路径,其以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纵横延伸的学习内容、规律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不仅拓展了学生古诗词阅读积累量,更是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诗词鉴赏能力,通过感悟优秀中华文化作品,形成正确价值观。因此,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合理统筹课内外古诗词资源,发挥好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王雁玲,石潇.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王芳.以篇带群,引领学生鉴赏古诗[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06):50-51.
[4]刘庆庭.通过古诗群文阅读,有效提升学生素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02).
[5]杨小荣.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1(41).
[6]顾娟.多元路径实现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实施[J].山西教育(教学),2021(04).
[7]杨俊飞.“群文阅读”在高中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0.
[8]秦伯骊.基于群文阅读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1(10).
[9]刘瑜.比较:走向古诗词群文阅读的佳境[J].华夏教师,2018(06):84-85.
[10]李宏发.项目学习:文学类文本群文阅读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新路径———以古典诗歌《杜甫诗五首》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8):8-11.
作者:石雯 张利玲 单位: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