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1 09:4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初中历史教学研究3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树立生活化教育理念,活化历史课堂
1.加强思想引领,助力转变学习思路在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下,部分学生,通常是通过死记硬背学习历史。按照教材的内容和考试的方向开展学习。这样虽然能够完成教师的任务,但是难以满足学生自主思考的需求,学生的学习空间也受到限制,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历史失去兴趣和信心,最终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非常低下,学习基础不够扎实,成绩的上升空间也非常小。而生活化教学课堂向学生展现学习历史不是枯燥的记忆,也不是掌握了理论知识就可以,而是需要学生以生活作为切入点,从更广的角度学习历史,理解历史,运用历史。
2.优化组织模式,促进教材融合生活在课堂中,教学过程的有序组织是取得良好教学结果的关键因素。生活化课堂要求从生活中来最终回归生活,所以,是否在课堂导入和课堂实践这两个关键的阶段融入了生活化的理论尤为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充分感受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也是一种对于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教师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不断提升与完善自己的积极性。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的课堂中,教师讲解江南地区的开发,结合现代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特点,教师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自己社会生活的变化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和意义。也就是,引导学生运用现代生活的认知为历史的学习提供经验性的指导。教师结合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东部地区,比如,苏州、杭州、上海,比西部地区的新疆、西藏发展得好,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结合经验思考后回答:“东部地区苏州、杭州等城市以平原丘陵为主,气候比较舒适,土地比较肥沃,很多人都住过来,所以劳动力比较充足。”事实上,这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相同。通过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挖掘生活化元素,拓展历史教材内容
1.追寻历史遗迹,促进文化感知历史遗址是人类历史活动的真实写照,也是历史的载体和见证。教师鼓励学生游览历史遗址,就是引导学生走进历史现场,理解、体验、感悟,并最终读懂历史,进而在思想、情感和认识方面有一定的升华。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时,仅仅从书中的图片学习这段历史,学生很难对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影响产生研究的兴趣,也不能切实感受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和魅力。于是,教师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前往殷墟等古代遗址,亲自体验古物的伟大意义。
2.联系生活影像,增加知识趣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鼓励学生在平凡的日常发现知识,积累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像、音频等,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增加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在讨论中实现思维碰撞,陶冶审美情操。例如,七年级下册的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重点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演变。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节日,所以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出本课:“大家是如何过这三个节日的?你记忆中的这些节日有什么变化?”“你认为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度过这些节日的?”学生对前两个问题了如指掌,但是对第三个问题充满了疑惑,于是借助视频和一些图像的讲解,学生对古代节日有了更具象化的理解。
三、利用生活化教学手段,增强亲身体验
1.展开实践活动,促进动态学习陶行知生活化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举办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要求学生围绕某个主题恰当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这给了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也能够增强学生历史学习的体验感。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七课《明朝的灭亡》时,本单元的重点是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教师利用一节课开展了以“明朝的灭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在比赛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师提供的课外资料,对明朝末年这一段历史展开了叙述。教师要求学生每个人写一段历史,并逐级完善,最终形成一篇有头有尾的演讲稿,由小组的一位同学上台演讲。在这节历史课的驱动下,学生纷纷加深了对明朝末年历史的学习印象,也都能很好地理解重点内容。
2.创新角色扮演,还原历史故事传统的历史课堂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很少给学生自己深度理解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历史课堂无法起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作用。生活化课堂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还原故事内容,并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不仅能够有深度探究的空间,还可以在趣味学习的过程中有效记忆知识。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课堂中,教师开展了以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为主要人物的课本剧《将相和》。教师要求每个小组经过讨论后,还原这一段历史的基本内容,给大家展示有关这一段历史的视频。学生根据视频和讨论的内容完善各自小组的剧本。之后,教师邀请小组成员到讲台上表演,小组的八个成员分别扮演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车夫和三个大臣。有一名同学还充当了剧本的旁白,他介绍道:“战国时期,秦国是最强的国家,经常以强欺弱,大家都敢怒不敢言。赵王得到了一件叫作和氏璧的无价之宝,秦王想要,便假意拿15座城池换这块璧。赵王非常焦急,召众大臣商议。”之后大家都展开了自己的表演。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战国时期这一段历史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都能投入课堂中去。综上所述,历史的学习不应该被禁锢在教材中,教师应该深入贯彻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引入丰富多彩的生活化教育元素,充实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高效掌握历史知识;到生活中去,有效运用历史知识。
作者:许自然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许镇中心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研究篇2
初中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在此基础上感悟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具有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特点,其学习内容与初中生的知识储备有一定距离,呈现的是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主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但从教学现状来看,初中历史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需要采取恰当的举措予以优化,对此笔者谈一谈自己的认识,以期对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一)部分教师理念滞后随着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初中历史的教学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最新的教学改革中明确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这体现了新时期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也要做到教育理念上的与时俱进。但是从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来看,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没有跟上时代发展需求,教学过程中个人主义、经验主义现象较为严重,对于新课程标准的研究不够深入、透彻,甚至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新教材的应用存在较强的排斥心理,这势必会影响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亟待改进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根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等状况,采取适合学生的多元教学方法,来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但是,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来看,部分教师依然存在单一的“讲教材”模式,导致学生感觉历史学习枯燥乏味,降低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虽然注意到了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辅助历史教学,但基本上只是应用从互联网上下载的PPT来给学生呈现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并未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导致教与学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以至于影响了教学效果。这样的信息化教学手段,难以真正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实际上依然是在“穿新鞋走老路”。
(三)对历史教学不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而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初中阶段是学生历史学习奠基的重要阶段。但是无论是从学生角度,还是从学校角度,初中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再加上其课时量较少,而任课教师所带班级较多,导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疲于应付,给学生造成历史学科不重要的印象,这既不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不利于构建和谐、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四)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发挥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是主动的发现者、探索中和参与者,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但是,历史学科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史料解析能力,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具有较高要求。而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且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对学生思维的锻炼价值不大。而从学生角度来说,历史课程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的一门新课程,学生此前关于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积累较少,仅仅是在兴趣的影响下对历史学科进行学习。而初中阶段的学业较为紧张,初中生受自身及学习时间紧张等因素的影响,对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不够,这也会成为影响其历史学习态度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制约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也就影响了历史学科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改下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提升历史教师的素质是重要前提“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真正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主导,需要做好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指导者、教学的组织者、成长的激励者这几个角色,不仅要关注自己如何教,更要促进学生有效学,这对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教师需要各方面素质过硬,才能够真正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首先,需要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教书育人的伟大工程,教师需要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服务学生的责任、敢于奉献的品格,把教育工作当成一项终身事业来追求,如此才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同时,历史教师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形成对学生言传身教的效果。其次,重视教师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教育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项育人工程,且教育对象是由有思维、有差异的独立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工作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来开展教学。因此历史教师要时刻牢记“生本理念”,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素养的培养。历史教师要紧跟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变化,认真学习与新课改相关的新理论,特别是要重视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研读,在此基础上再去研究新教材。历史教师还要积极参加各级、各部门组织的关于学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培训,准确把握新时期教育的新要求,以保证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为打造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再次,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征服”学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提升专业上的说服力,也就是历史教师要能够通过自身的专业素质给学生呈现不一样的历史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要想提升专业素质,历史教师首先要不断提升学科专业知识,初中历史涉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这几部分内容,为了便于学生未来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教材中增加了世界古代史的比重;新的统编版教材中还突出了历史的时序性,对旧教材中原本的结构体系进行了调整,这些都需要历史教师在专业上做好准备,多读一些历史专业的相关书籍,了解历史学术研究前沿成果。历史学科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历史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跨学科意识,增加综合知识的积累和储备,以便于在教学中灵活应用。最后,提升历史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影响其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教学掌控力的发挥、师生关系的构建等方面。其中教师的信息化技能是必备素质之一,为此教师需要紧紧围绕信息化时代的育人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功能,在此基础上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来推进常规教学。
(二)关注学情,以课标为指导开展教学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如此。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即要考虑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考虑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开展契合学生的历史教学活动。关注学情要遵循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的原则。教师要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预设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围绕这一过程来设计教学流程,选择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体验性、探究性,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生成的过程,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关注学情要不断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即要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体现历史学科思想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是无法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特别是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学生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教师的有效引导、体验和探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因此历史教师要充分把握学情,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科学设计和分层教学,扎实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自身素养的逐步提升。
(三)重视课堂教学,提升教学实效课堂是落实历史教学的主阵地。在初中阶段,初中历史学科往往课时较少,学生在课下主动进行历史学习的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教师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具体来说,教师要充分备课,不仅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材、课程标准,更要研究学情,在认真研究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规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中心,为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提供抓手,同时不要拘泥于教材,应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适当拓展、延伸。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既要力争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给学生讲解清楚,同时要适当开展探究性、体验式教学,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这是学生最真实的学习表现,也是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的有利契机,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价值与魅力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学习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适当进行对点训练或者限时训练,这也是教师把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
(四)重视习惯养成,提升学习效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习惯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重要前提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有效学习的习惯。结合初中历史学科特点,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养成习惯。首先,学会预习。预习是高效听课的基础,为了提升预习的实效,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预习方法,或者以“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预习。其二,养成听课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既要专注地听,还要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全面参与其中,这样才会逐步提升对学科学习的认识。其三,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会在某些知识点特别是历史概念上产生一些疑问,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懂就问,这对于解决学生个体存在的问题非常有成效,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五)开展多样化教学,调动积极性初中历史知识本身具有逻辑性强、语言抽象的特点,如果仅仅讲解课本中的知识,会使学生感觉晦涩难懂,因此教师有必要优化教学方法,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恰当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目前教育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给教学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课件,通过给学生提供图片、视频、动画等学习资源来对学习内容进行多样化阐释,这不仅能够丰富学习内容,也能够直观、形象地给学生呈现所学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来给学生发送一些微课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课下自主学习,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通过历史剧、角色扮演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改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参与,而历史学科中的许多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编排历史剧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在学习《内战爆发》这一课时,为了深化学生对“重庆谈判”这一知识点的认识,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教材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历史剧表演,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够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综上所述,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育人工程,教师需要明确自身责任,直面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教学各个环节,不断提升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作者:崔红梅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育才中学
初中历史教学研究篇3
史料知识是科学研究历史发展过程的关键参照,在一定程度上真正体现历史发生的情况。根据长期性的研究和探索已经发现了很多史料,包括古籍、手记、墓碑、珍贵文物等,为初中历史教学创造了一定的发展条件。在新时期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提升史料知识在教学中的运用,选取合理的史料教学材料,能够充实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也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认识史料知识的目的
现阶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知识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人从古至今每个时期的衣食住行特点,包含人类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历史事件。史料知识是历史研究全过程的重要基础,在初中历史课堂运用史料知识教学,可以更好地推动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一般来说,依据形式划分,史料知识可分成三个种类:参考文献、实物和描述。其中,参考文献是指史籍史料;实物就是指不同历史阶段留下的遗迹和墓碑等,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形象性;而描述史料大多数归属于传奇性史料和对历史的追忆。而以内容使用价值意义为基础,史料则可以划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实际上,一手史料是一些历史事件的原始史料,最接近客观事实;二手史料就是指大家依据一手史料的纪录开展拷贝。其他类型的史料则包含有意的或不经意的。与此同时,在区别史料时,都要把官方史料作为第一参考标准。
二、运用史料知识的标准
(一)反映适时性只有在恰当的情况下引入史料知识,才可以充分发挥史料知识的专业教育作用。太早引入史料知识可能会阻碍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而过迟引入史料很有可能无法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史料知识的实际效果。因而,在应用史料知识时,教师必须挑选合适的时间来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二)反映适量性史料知识的运用应反映适量性的标准。如果把所有史料知识都引入课堂教学中,明显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应用史料知识时需要进行合理地挑选,依据教学主题挑选有价值性的史料,那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可以清晰地认知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前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依据教学主题,分析和研究有关史料知识,挑选、梳理后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才能最大化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反映适度性运用史料知识适度的标准必须充分考虑课程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些课程内容难以理解,相对应的史料知识一般也难以理解。教师在使用史料知识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合理运用史料知识诠释教学的价值
(一)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弱,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注意对专业知识的教授,也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史料知识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此同时,当学生对历史事件感兴趣时,会自行找寻其他的史料知识信息,并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到关于《武则天》的历史知识时,许多学生都会出现疑惑:武则天是什么样的人?她究竟经历了什么?凭着什么能力,能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和唯一的女皇帝……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答案,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二)培养学生养成“以史为鉴”的意识历史知识是无法更改的,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应当知道这一点。学生应该重视历史,接纳历史,了解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例如,当教师提到清朝末年,清政府因为软弱无能,迫不得已签下一系列条约,造成当时人民日常生活居无定所。学生这时应当想起,尽管中华民族足够强大,但也需要每个人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同样的,当学生了解到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历史小故事时,也需要从这当中消化、吸收有价值的情感实践经验,这也是认识史料知识较大的使用价值。
(三)夯实历史专业知识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历史文章、学习史料知识时,能够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入的掌握,也非常容易掌握历史专业知识,提升记忆力。例如,当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秦朝因为政策过于残酷,残害了当时很多可怜的人们,造成秦朝快速灭亡时,学生自然也能联想到为何汉高祖刘邦在施政时为什么高度重视老百姓的基本。俗话说得好,水可载舟,也可以覆舟,恰好是拥有前朝的经验教训,汉代的执政才能吸取历史的教训,进而使汉代兴盛。
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史料知识的策略
(一)在教学设计中合理融入史料知识为了有效应用史料知识,教师必须对史料进行挑选,并将其融入到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初中历史教师要能够结合新课标的课程标准,完成对史料知识的有效运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呈现方式,包含历史参考文献、画像、遗迹、历史文学著作等,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根据各种渠道获得历史信息内容,用史料知识表述历史等,完成这种总体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必须在全部教学环节中逐步推进。在教案设计中,教师要能够将应用史料知识的教学策略融入到实际的教学模式中,进而完成有准备的教学。例如,在七年级第一册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在不同板块的史料知识学习中为学生设置不同的培训目标。第一板块讲述的是我国早期人类文明的起源,史料知识运用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直接证据观念;第二板块是夏商周早期国家和社会转型,史料知识运用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直接证据观念,同时使学生把握阅读文章地形图史料知识的方式;第三板块为西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和推进,史料知识运用的目标是使学生把握阅读文献史料知识的方式;第四板块为南北朝时期,政党分离出来与民族同化,史料知识运用的目标是提升学生阅读文献中地图史料知识的能力以及分辨史料知识的历史使用价值。学生能通过不同板块的目标设定,把握运用史料知识的方法,具备一定的直接证据观念和分辨史料知识社会使用价值的能力,为学生将来学习更深层的历史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掌握史料知识的适度性运用标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不恰当应用很可能使学生在思考历史知识时出现主观性分辨,有一些学生甚至会猜疑正确的历史专业知识,坚信自己的分辨。特别是初中生,伴随着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这类偏执的猜疑会逐渐产生。因而,史料知识在历史课堂教学里的运用务必遵照适度性的基本准则。因为初中生历史认知能力有限,其对很多史料知识难以理解,为了能使史料知识合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并且与课程内容息息相关,教师应在教学课堂中提早准备史料知识,避免出现上述情况。例如,古代文字的含义与今日的内容有较大的差异,这就规定历史教师需要了解史料知识的真正含义,并将全部古代文字材料译成白话,或表述关键字,以尽量减少学生阅读史料知识时出现文本阻碍。所以,教师在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中务必遵循适度性的标准。
(三)激发学生自主探寻史料知识的意识在学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学精神,同时形成优良的历史素质。自学精神是历史素质之一,教师应应用史料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改变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学生学会思考历史,养成优良的历史观,使学生可以积极推进对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养成自主探寻史料知识的学习意识。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后,历史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一些人说武昌起义获胜,另一些人说武昌起义失败了。你如何看待武昌起义?为何?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主收集材料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自主搜集史料知识的情况下,既学习了历史专业知识,又发展了独立学习和探究历史的能力,同时自主研究并解决了历史问题,并使自己的全方面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四)运用不同的史料知识,详细分析历史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具体内容,初中历史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运用史料知识开展课堂教学时,应让学生对史料知识的内容展开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生的背景与意义。教师还可以根据这一教学目的,让学生评定一些历史事件的影响,帮助学生创建联系和发展的定义,推动学生客观性、全方位地点评历史事件。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不一样的史料知识,认知不一样的曹操形象。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何历史、小说和民俗传说中的曹操这般不一样?这时学生就会发觉,曹操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是狡诈的佞臣,而在史书《三国志》中是才华横溢的思想家、战略家和文学家。教师接着让学生思考:是什么事件改变了《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整体形象?通过应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搜索,学生能够明白,在宋元时期,伴随着理学的迅猛发展和忠君报国现实主义核心理念的直接影响下,曹操曾威胁君王命令各诸侯国的行为,是被儒家思想影响的。并且,同时期有戏曲小说集使用了尊刘抑曹的写作方式,所以使曹操在民间的形象更为佞臣化。在对各种各样史料知识的融合思考中,学生能从发展趋势的视角深入了解历史和历史角色,也能不断提升学生对史料知识的实证研究能力。
(五)运用与生活相关的史料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将历史史料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倘若教师只是枯燥地口头介绍史料知识,学生会逐渐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史料知识的运用是一门艺术,它不但与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关,并且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息息相关。教师要生动恰当地应用与现实生活相关存在的史料,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历史教材中《原始农业生活》为例,尽管原始农牧业早已消失了,但祖先留下的专用工具仍是现代农业再创造的源头,古代农业工具也是现代农业追根溯源的重要工具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幻灯片或者视频,使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农耕用具,如打谷桶、犁、风谷车等。虽说这种专用工具如今越来越少用,但它们的创造也是便捷了一代又一代人民的生活。从这些物件的照片看来,学生能够看见运用史料知识的实际生活意义,让学生对历史的发展更加感兴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对史料知识的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章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在史料的选用上,教师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选择,既不能晦涩难懂,也不能太简单,要合乎初中生的年龄段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合理运用史料知识进行教学,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叶辉玲.“史料实证”在初中历史课堂的“生长”[J].学苑教育,2022(18):19—21.
[2]刘运动.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价值与运用[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6):66—68.
[3]张雨舟.关于借助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初中历史深度学习的策略分析[J].教书育人,2021(35):73—74.
[4]王婷.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0):37—38.
[5]汝娟.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8):50—51.
作者:严方晔 单位:常熟市昆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