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6 11:18: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程思政理念在我国各学科进行推广和应用以来,很多不同年级以及不同学科都有相应的教学研究,但是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融合方面研究资料并不多。实际上课程思政在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的时候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所以,对高中历史教学而言,更应参照其他学科的前车之鉴,梳理好学科的相关内容,把握好相应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形式,进而解决存在的误区、探索的盲区以教学能力的短板等方面的问题,让高中历史教学能够充分和课程思政理论进行融合,进而更好地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同时通过高中历史当中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和真实地接受思想教育,避免教育过程过于脱离实际,提升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教育效果。
1.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思政融入概述
(1)课程思政的内涵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教育方针不断调整,课程思政的理念也开始逐渐完善,而且其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课程思政本质上就是一项培育人才提升德行的教育活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应结合学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功能。实际上我国学生当下虽然有很多获取知识的途径,但是课堂教学依然是无可替代的一种重要途径,所以说课程思政要充分把握课堂教学这个重要的途径,做好融合和渗透。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并非指融合某个具体的学科和专业,而是要依靠所有的专业力量,在每一节课的讲授过程中进行渗透和融合,向学生传达思想政治的理念,这样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就当下实际情况来讲,要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那么就应和学生的具体学科教育做好融合。正如上述所言,思想政治教育是统一的,是需要所有课程共同实现的。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基础与具体的学科做好融合,将课程真正的落到实处中。通过学科的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进而达到更好融合,提升育人效率。(2)课程思政的特征概括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重要时期,是学校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最重要的时期。所以对学生来讲,要形成正确的三观,不能仅仅依赖教师和个别课程,而是需要多门课程实现共同的协调与发展。课程思政是具备整体性、系统化和包容性的教育工作,有着十分突出的特征,总结来讲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思政课程具备内在潜伏性。课程思政具备潜伏性,主要是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相比较而言,课程思政并不是直接对学生进行系统性、专业化的思想政治基础方面的知识训练,而是采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渗透和影响。通过学科教育将思想政治理念融入其中传递给学生。采用这种方法相比较而言更加融合和隐蔽,不会导致学生出现抵触情绪,方式相对比较迂回。让中学生在进行历史等科目的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提升思想道德水平,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其次,课程思政有着非常明显的意识形态。课程思政教育最为突出的意识形态的导向,是源于教师的教书育人与人才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尽管其与思想政治教学当中存在隐形与显性的差别,在教学的思想和教学的课程设置上面有非常大的不同,但是两者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学的思想特点是相同的。思想政治教学的理想目标就是让学生具备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政治理想,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更多元的哲学思想、鲜明的政治品格,进而建立更新、更全以及更加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所以说对于教师而言,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要充分抓住思想政治教学的两个特点,并且和具体的学科教学做好相应的融合,构筑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总结来讲,课程思政不仅是思政教学理论的拓展和外延,同时也承载着软化教学的责任。能够更好地辅助通识教学、职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职能。总而言之就是要紧紧抓住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拓宽课程思政开展的有效渠道,让思政教育的格局更大,内涵更加丰富。
2.课程思政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新课标之下更加强调对于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与课程思政的目标和理念是一致的,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培养更是给学生学习其他科目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能够让学生在大历史的背景下使用辩证与宏观的思维去理解人类的发展与历史的进程。将课程思政有效的融入高中历史教学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能有效地唤醒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使命感,更能春风化雨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总结来讲,课程思政融入高中历史教学有如下两方面的意义和价值。(1)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教学对高中生的成长而言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这门学科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在历史课堂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因素,将其知识和理念更加隐蔽但全面渗透到历史的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但让德育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让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发展途径。新课标中对历史课程教育的规定非常明确,同时对史学课程和思想政治内含有明显的区分和界定。学生一旦进入高中阶段,那么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视野都极大地得到了提升,但是不足的地方是其价值观还未固定,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2)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着重指出不管是大中小学的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教师都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方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继而塑造更加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还要结合学生的健康发代家庭教育展需求,做好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衔接。这对高中阶段的青年学生来讲非常必要,可以说在历史的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学生本身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需求。
3.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开展课程思政的问题
(1)过于重视分数从实际上来讲,虽然我国推行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也在不断的推进中,但是实际上对高中学生而言,依然要面临比较沉重的升学压力,也就是高考。在高考的重压下,教师和家长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分数,导致学校的实际评价方式都以分数作为重要准则。对高中历史教学而言,一般每周有两到四节课,每节课40分钟,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温故知新,教学任务非常重,所以教师的侧重点一般都在实际教学任务上面,很少顾及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更好发展。而且对学生本身来讲,在高中阶段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并不清楚,同时对其层次的认识也不到位,甚至对概念都十分模糊,很少有高中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能内容,并且对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能够进行梳理与表达,大多数对其的认识都处于不了解的状态。(2)教学模式单一,教师知识储备不够就现阶段来讲,高中历史教师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知识结构过于简单,这就导致在使用新版的教材的时候,历史教师并没有更加完善、革新的历史教育思想体系,实际上在专业的学科知识的储备上也非常单一,所以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呈现出教学的内容并不丰富,没有办法实施跟进思想政治意识的教育,即便开展了思想政治意识的教育,也没有办法和历史学科进行有效的融合,进而出现侧重点偏差。这样的问题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也会导致思想政治教学的积极意义受到影响。而且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影响思想政治意识融入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元素,就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口语表达、沟通交流的相关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如果不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不能进行精准的口语表达,那么就很难将知识精准地传递给学生,导致课堂教学的实际目标难以实现。此外,在实际教学中不合理的地方还存在于教师对于课程的教学目标认识不到位,实际教学规划上面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从而非常容易出现教师无法把控教学的重点与教学的难点,进而影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水平提升。更没有办法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充分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导致课程思政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不高。(3)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正如上述所言,在高中阶段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要面对高考的压力,所以实际授课方式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管是历史教育还是思政教育都是这样的模式。所以说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索,而是教师代劳习惯性地占据学习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反而在学习中处于被动位置,造成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都比较低,更习惯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对知识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低,所以思政课程与历史知识的结合对高中学生而言并无吸引能力。通过实践就可以发现,高中生对历史的课程教学存在很大的理解偏差,仅仅将其理解为简单的基础知识学习,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仅仅将其当作提升分数的一门科目,所以说实际的学习体验感不强,参与性很低,更难从历史人物的事迹和鲜活的事例中汲取精神和经验,更不能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中进行灵活运用。更何况在进行历史与思想政治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高中生都是抱着考高分的目的来的,很多都是机械性地进行记忆,并不会对其内容进行思索和探寻,所以说学生并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者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弱,不会联系其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思政方面的联想,这就导致高中历史课程思政的作用和价值被大大削弱了。最后,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法方式,教学的方式和内容都相对固定化,虽然讲段子、说故事的教学方式更加有趣,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但是很多教师为了保险起见都采用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方式,导致学生最终出现思想意识不强且接受度很低,被动进行学习的状况发生。
4.高中历史教学当中更好地融入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
(1)充分重视课程思政首先,要强化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度。身处信息时代中,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当代高中生所面临的是复杂多样的经济形势,同时政治意识架构非常丰富,思想文化意识十分多元。那么就需要对高中生做好价值观的引导,在实际教学上更加重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价值,然后通过课程思政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影响,规范高中生的言行,同时让高中生能够通过历史教育更加认同民族文化和国家的发展历程。其次,要高度重视家国情怀方面的教育。学生在接受相应的教育过程中,能够形成影响个人终身发展的人格品质和重要能力。所以我国自古以来都重视对人才的品格培养,从多角度和多层次帮助学生构建健全的人品与人格。成人先成才,形成健全的人格才能成长为合格的仁爱。所以说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应更加侧重对家国情怀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充分感知中国历史,感受人文情怀,让学生无论是对历史的学习还是思想政治的学习,都能从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身的优势,认清自我价值。可以说,家国情怀是我国高中生人格形成的重要基础,更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必须。(2)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高中历史教学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历史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尤其是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当下,传统教育中只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实际需求,教师应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说从历史学科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方面来看,应更加重视教师的素养,为的就是保证教师能在历史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所以说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势所趋。要实现这一点,那么就需要学校能够进行投入,打造一支高水准、高素质和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队伍。在教师招聘方面严格把关,尤其是要考核教师的政治导向意识和思想政治的教育能力,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学校中,让教师队伍更加多元。与此同时,学校还要定期给教师提供进修和学习的机会,让教师能够参与省级学科能力培训的研讨会或者是教学大赛等等,通过这些进修和培训,让教师能够提升思想素质,进一步掌握历史知识,进而强化史学研究的思路。借助先进的设备完成高中历史教学与思想政治意识的融合,能让学生的道德修养与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3)让主渠道和主阵地同步对新时代的高中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而言,必须坚持主渠道和主阵地同步的原则,这是实现课程思政一体化建构的重要元素。所谓的主阵地就是指坚守教育阵地,也就是中心环节。历史教材可以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阵地之一,所以说高中生的思政课程要围绕学科的教材展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合适内容与素材,进而做好教学设计,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以及主阵地的优势。另外,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引导者,需要协调好主阵地和主渠道之间的关系,让两者在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下形成紧密的融合。同时,在实际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避免照本宣科、套用模式以及填鸭式的灌输模式,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主渠道的作用。除了历史课本,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另一个主阵地。通过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设计,让学生能够从更加宏大、立体和全面的系统中认识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而对未知的历史和已知的世界都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历史和现实世界的交汇中寻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高中生也会形成正确的三观,继承民族优秀的人文特性,形成勇于为国家和民族奉献及奋斗的宝贵精神品质。综上所述,当下历史课标和历史教材也在不断的改革与更新过程中,更应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其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进而让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能够更加充分做好育人工作。所以说对高中历史教师而言,应能够在课前对课程标准做好深入研究和精准分析,做好相应的准备。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要能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详略得当,采用更多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实际的教学效率。
作者:路继孝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篇2
时空观念是组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之一,历史学科素养还包括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教师在改革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着力运用时空观念对完善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知识体系大有裨益。因此,教师应当明晰运用时空观念学科素养的价值,加强探索历史课程中时空观念的渗透点,融合优渥的资源和新型教学手段启迪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从而促进学生有效梳理历史时序,树立还原真实历史的态度。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时空观念学科素养的价值
时空观念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认识和理解历史事物特定时间和空间的联系,时空观念强调观察和分析历史事物,从动态、全面的角度辨析历史的演变过程,置身于历史时空中追溯起源、说明影响。形成时空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科目的前提条件,时空观念学科素养在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过程中运用的空间十分广阔。经过分析历史学情和广泛的理论实践研究,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时空观念学科素养的价值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运用时空观念学科素养有助于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历史科目知识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每个知识节点都不容缺失,如果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时间和空间之间的联系不到位就会产生历史时序模糊不清的不良现象,从而影响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时空观念学科素养最显著的价值就是有助于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如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着力创设历史时空情境,直观为学生展示历史事物时间与空间上的关联,引导学生跟随人类发展的轨迹在特定的空间中了解历史,这样能显著提升学生纵横迁移历史知识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构建更系统、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第二,运用时空观念学科素养可以提高学生交叉学习历史的效果。历史学科知识具有交叉性特点,除了基本的历史事件、人物之外还涉及经济、地理、政治和人文等。现阶段部分学生识记历史知识依旧沿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交叉学习的质量并不理想。运用时空观念学科素养可以提高学生交叉学习历史的效果,如教师运用时空观念引导学生兼顾空间的演变和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为学生设计交叉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关注历史事物背后的其他现象,这样学生便能更客观地解读历史趋向,从而培育学生交叉学习历史的意识。第三,运用时空观念学科素养能够增强学生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点的能力。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宽泛,强调归纳、总结知识点。然而目前大部分学生应用的归纳总结方法不够科学,难以实现牢固记忆历史知识点。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时空观念学科素养的价值还体现在能增强学生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方面,如常见的呈现时空观念的形式有历史大事年表、阶段特征以及历史地图等,教师在教学总结阶段加强应用时空观念学科素养,引导学生基于时空联系串联历史事件,这样学生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点的能力就能更上一层楼,同时收获科学、高效的历史学习技巧。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时空观念学科素养的策略
(一)创设历史时空情境,激发学生共情历史事件的思维时空观念基于观察与分析特定历史事物时间和空间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部分时空观念薄弱的学生很难对历史事物产生共情。情境创设法是教师运用时空观念的可靠手段,同时也顺应学生的历史基础和认知规律,教师应该根据历史课程创设生动直观的时空情境,采用图片、短视频等资料或策划演绎历史剧等活动,带领学生回溯真实的历史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共情思维,促进学生有效观察和分析历史的时空联系。第一,创设历史纪录片情境。历史纪录片兼具知识性和观赏性特征,可以很好地体现历史事物的时空要素。教师应该根据历史教材内容从互联网资源库中搜集对应的优质历史纪录片素材,使用剪辑工具截取教学所需片段,在正式授课时用投影设备给学生播放,营造生动的历史时空情境。学生观看完历史纪录片之后,教师可以提出时空启发问题“同学们,刚才大家观看纪录片时都很投入,那么你从纪录片中得到了哪些收获?纪录片呈现的是哪个时期的历史事件?纪录片中出现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随即学生展开时空问题探讨,反馈探讨结果之后,教师再继续引导“请大家对照分析结果和教材自行检测回答是否正确,并将遗漏的知识点补充完善。”接下来教师继续播放关于历史事件社会背景的纪录片资料,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结合社会背景大家是否能尝试评价纪录片中的历史人物?”学生合作交流期间,教师要指导学生联系历史事物的时间、过程和地域展开综合分析,尽量立足时空情境评议历史人物的行为,这样在历史纪录片情境的启发下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共情思维,避免学生脱离时空观念主观臆断历史事件和人物[1]。第二,创设历史故事角色扮演情境。角色扮演是运用时空观念的重要手段之一,优势在于能够引导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第一视角展开分析和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历史课程人物搜集相关的历史影视剧、历史文本故事等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先播放历史剧或讲述历史故事,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人物的生活背景以及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随后教师布设角色扮演任务“同学们,请大家分小组演绎历史影视剧/历史故事的情节,比一比哪组能够通过表演更真实地还原历史。”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期间教师应该不间断地进行巡视,引导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演绎历史情节,同时设置深度思考问题,如历史人物这样做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学生探究解答问题时,教师要启发学生从利弊两个角度展开分析,还要结合当时社会人民的生活情况,这样学生就能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产生共情和真实的体验,实现有效运用时空观念分析利弊影响[2]。
(二)延展历史演变过程,促进学生充分掌握历史时序学生学习历史科目的最大阻碍就是经常混淆历史时序,缺少横空纵时的历史思维,无法认清同一时间线上不同空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是向前发展并且不可逆的过程,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时空观念学科素养时必须善于延展历史演变的过程,即引导学生从某个事件扩展到相关联的事件,避免片面化地呈现历史事件时间或空间特点,引导学生体会历史的纵深发展以及延续性,从而促进学生充分掌握历史时序。第一,分析教材,整合具有时空联系的历史事件。教师要深入分析历史教材,整合具有时空关联的历史事件作为延展历史演变过程的重要依据。如在教学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时,教师可以将多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编制成微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展示,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建立的先后次序是怎样的?”学生纵向延展历史之后作出回答:先排列政治制度建立的次序,再说明其中同时期存在的政治制度。这样学生就能基于时空观念初步理解历史的演变过程,并体悟事件之间的横空纵时联系[3]。第二,比较特征,促进学生认知历史时序和演变过程。时空观念以阶段特征为主要的呈现形式,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延展历史演变过程时还要加强比较阶段特征。还是拿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来说,学生在基本厘清政治制度建立的历史时序之后,教师可以跟进启发“同学们,这些政治制度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它们之间存在哪些区别?哪项政治制度的建立属于源头?哪项进一步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在学生开展探究比较期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演算纸上罗列每项政治制度的特征,同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实行每项政治制度时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状态,然后再根据罗列的结果对比各项政治制度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点,阐述政治制度的建立源头和发展轨迹,这样学生就能从时空思维出发深化理解历史事件的阶段特征和演变过程,实现合理运用时空观念。
(三)基于时空观念设问,增强学生解读真实历史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简单判断历史事件的现象普遍存在,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生的时空思维不够完善,影响学生发展认知和解释历史的能力。问题导学可以促进学生在特定的时空中深度思考历史事物,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高效运用时空观念学科素养不仅要创设适宜的历史时空情境,还要紧密整合时空观念和问题导学策略,基于时空观念巧设问题、跟进问题,促使学生的时空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增强学生解读真实历史的能力。第一,依托时空史料提出问题。教师在基于时空观念设问时必须给学生出具真实的时空史料,然后再设计提出有效的导学问题。如在教学有关古代农业的历史课程时,教师就可以从教材和互联网云教育平台上搜集下载关于古代农耕用具、耕作技术以及农作物的史料图片,并在每张图片上注明其所属时期,在给学生展示时空史料图片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看了这些史料图片大家有什么发现?”有的学生举手作答“我们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经历着发展、演变。”还有学生看到史料图片中的青铜农具立刻联想道“老师,我们以前学过商周时期的青铜冶炼技术很发达,没想到也能应用于农业领域。”这是学生能够联系历史时空事物的重要体现,教师赞扬、肯定学生的回答之后再追加问题“这些时空史料反映出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你们能否从中提炼出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呢?”这样把教学重心回扣到课程本身,基于时空观念顺利提出问题,教师就可以继续着手实施问题探究教学[4]。第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基于时空史料提出的问题。如在探究古代耕作方式发展变化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为5-6人的小组,根据之前展示的时空史料图片分析、讨论古代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进程,学生在反馈问题答案时教师还要继续提问并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图片回答问题,如学生回答的是农业发展历程,教师就可以提问“具体的历史时期是何时?有哪些发展表现?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学生深入解读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上台指着对应的史料图片回答问题,如表现农具、耕作技术和农作物的图片,最后分析得出农业发展使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转向定居的结论,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时空思维和历史解读能力,达到科学运用时空观念的目的。
(四)借助时空观念归纳,提高学生梳理历史脉络的效率历史科目知识强调归纳和梳理历史脉络,其中时空观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空观念的呈现形式涉及历史大事年表和年代尺等,这些都是学生归纳、梳理历史知识点的辅助工具。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时空观念学科素养时可以借助时空观念的相关工具开展归纳教学,提高学生梳理历史脉络的效率,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习技能。在完成一课或一个单元的历史课程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先在投影设备上展示空白的时间轴,同时给学生归纳布置时空要素的任务“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课/本单元大家了解了很多历史节点、事件和人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条空白的时间轴,请同学们合作梳理、整合课程知识点将这条时间轴绘制补充完整。”学生合作参与绘制和归纳探究时间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该课时或单元中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时间,把具体事件按顺序标注在时间轴上,如果某个单元的历史时间较长,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较多,教师还要启发学生从纵向思维出发更精细地绘制时间轴,比如学生在时间轴上初步标记重大历史事件的演变时间之后,教师再跟进引导“这几个时间节点上分别涌现出了哪些历史人物、产生了怎样的历史成就?”学生交流作答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在时间轴的下方标记相应的历史人物及其成就,形成清晰、明了的时空纵横图示,从而大幅提高学生梳理历史脉络的效率,彰显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时空观念的价值[5]。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加强运用时空观念学科素养不但有助于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也能提高学生交叉学习历史的效果,还能增强学生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点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创设历史时空情境,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共情思维,延展历史的演变过程,促进学生充分掌握历史时序,同时基于时空观念提出有效问题、开展归纳梳理教学,增强学生解读真实历史的能力,从而全面培育学生的时空思维和历史学习能力。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不断涌现出了非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技术,同时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变革与更新。
作者:张瑶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篇3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习是一种学习者的主动行为,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化教学情境、配合学生习得经验三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将生活教育理念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可以建立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促使学生将精力集中于新课知识探究的过程中,为学生在学习期间达到融会贯通的目标奠定基础。
(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历史课程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需要帮助学生在探寻历史真相的同时,总结历史经验,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这对帮助学生传承人类文明的遗产,提高其文化素养有着极强的推动作用。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可以使学生从生活出发学习历史,为改善生活借鉴历史经验,达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技巧
(一)挖掘生活化课程资源,提高备课质量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历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既要做到充分利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马晓晖摘 要:生活化教学理念不断推动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文章结合作者的教学经验,分享了几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技巧,指出教师可以通过挖掘生活化课程资源、设计生活化导入方案、构建生活化教学课堂及组织生活化实践活动等策略,突出高中历史学科的生命力和历史教学的生活气息,希望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用教科书中的生活化教学内容,又要引入新闻视频、重要历史遗迹纪录片、当地博物馆等课外生活化资源,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历史的学习习惯。以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中“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为例。在备课期间,教师要积极分析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并适当收集课外信息,突出教材内容的生活性。教师可以收集“五四青年节”的背景知识,自然地引入“五四运动”这一话题。同时,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有关“五四运动”中关于学生游行、工人罢工等史料信息,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看待本次爱国运动,使之了解其中深刻的社会根源。为了提升备课质量,教师可以在史料信息中融入生活中的青年学生、工人阶级代表人物及相关事迹,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人民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收集并整理中国每年5月4日的活动图片、音频等。
(二)设计生活化导入方案,激发思考热情有效的课前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很多学生在初次接触历史知识时,难以将史料信息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致使新课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活化导语,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自然地激发其求知欲;也可以引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图片或视频,从而提高导入质量;还可以通过组织趣味活动的方式,提升导入环节的生活性,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其探究的积极性。以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中“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为例,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本校学生就餐期间的场景视频,并在完成视频放映后请学生分析视频中描述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提出:“食堂提供多样的饭菜,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点餐。部分同学存在浪费食物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上学期间学生入学的视频,请学生解读视频中的内容。在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当下,我们的生活都很幸福。今天我们能够吃饱,高高兴兴地来上学,都得益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取得的伟大成就。可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期间,也曾有吃不饱饭,甚至不能上学的阶段。那么,关于那段历史,大家都知道些什么呢?”这样,通过分享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视频,设计生活化导语,提出相关问题,可以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产生深入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动机,而教师则可以结合师生对话的内容,自然地引出本课教学内容。
(三)构建生活化教学课堂,优化情感体验为增强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效果,教师要构建生活化课堂,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在知识讲解期间引入积极生活化元素,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不断引入新的知识,进而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中,展现历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保持学生不断探索的积极性。在生活化历史课堂上,学生能将自己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知,可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内化历史知识[2]。以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材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为例,为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进行排练,参与角色扮演活动。活动期间,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工人运动的背景,并通过表演来还原真实历史,体会工人为争取自身权益而勇敢斗争的无畏精神。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在结合活动背景设计语言和动作期间,感受到资本主义大工业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工人阶级的悲惨遭遇,并在设计“工人与老板”交流的情节时,主动分享自己的看法。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可以自然地在情节设计期间引入“保障休息的权利”“老板应支付合理的薪水”“改善劳动环境”等建议。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对照学生的表演内容,引入教材中的知识点,从而达到构建生活化教学课堂的目标。
(四)组织生活化实践活动,推动全面发展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还要帮助其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运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历史学习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然而,很多学生很难打破历史学科与当代生活之间的壁垒。鉴于此,教师需要定期组织生活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收集信息、参与校内外宣讲或志愿服务、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等途径参与生活化实践活动,提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以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教材中“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教学为例。完成本课知识讲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期间,教师可以设计“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乡村卫生条件的改变”“社区卫生知识的宣传情况”等多样化的实践主题,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调研方向。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学生选择的调研方向划分实践小组。在完成小组划分后,教师可以引导各组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信息或实践调研等途径参与相关调研活动,并要求各组形成实践报告,开展组间讨论活动,共享实践成果。在自选活动主题并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系统探究现代医疗体系相关知识,并主动将收集到的信息与“古代的疫病与成就”一课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感受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进步,在提升历史综合素质的同时,认识到祖国的强大和人民幸福生活之间的联系。应用生活化理念指导高中历史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温度,认识到历史的学习价值。应用生活化教学理念能帮助高中历史教师打破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壁垒。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将国家发展历史与现实社会建立联系,让学生从教材走进现实生活,深入了解所学历史知识,提高学习质量。
作者:马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