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经营模式探索3篇

经营模式探索3篇

发布时间:2023-01-28 15:16: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经营模式探索3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营模式探索3篇

经营模式探索篇1

1“林+苗”套作模式

1.1模式介绍

“林+苗”套作模式是指在成熟用材林下直接种植槭树种苗。试验地概况:浙江省宁波市林场,试验地面积约80000m2,海拔600~700m;试验地林分:郁闭度为50%~80%的黄山松林;坡度:15~30°;整地:割灌处理后,直接在林间空地挖种植穴;种植时间:秋季种苗落叶后,11-12月中旬或2-4月中旬为宜;株行距:2m×3m;种植槭树品种见表1,规格为地径3~5cm,苗高1.5m;种植后管理:每年秋季清理灌木1次,适时病虫害防治;种植后3年种苗长势(见图1)。

1.2优势与不足

1.2.1优势:槭树园艺品种多喜光,但忌强阳光直射,以免灼伤叶片,一定郁闭度的林分可以为槭树园艺品种起到遮阴作用,使种苗保持良好的生长势,按照种植成活率、生长状态综合评价,满分为10分,如表1所示,32个品种6分及以上,占试验品种的64%,总体表现较好;割灌挖穴整地,避免了地表水土流失;槭树园艺品种绚丽多彩的叶色丰富了林分季相,增强了林分的景观效果;利用林间空地栽培种苗,节约了耕地。

1.2.2不足:郁闭度高于80%的林分下槭树园艺品种生长速度受到较大影响,表1中12个品种4分及以下,占试验品种的24%,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不足;割灌之后留下的树根残桩对种植后管理影响较大。此外,不同树种林分下槭树园艺品种栽培表现也存在较大差异,试验表明马褂木林下成活率及生长质量比黄山松林下均差。

2“林+容器苗”种植模式

2.1模式介绍

“林+容器苗”种植模式是指在成熟用材林下直接种植槭树容器苗。试验地概况:浙江省宁波市林场,试验地面积约2000m2,海拔600~700m;试验地林分:郁闭度为60%~80%的黄山松林;坡度:15°~25°;整地:割灌处理后,直接在林间空地平整场地;种植时间:一年四季均可;种植槭树20个品种及规格见表2;种植后管理:适时浇水,适时病虫害防治;种植后3年种苗长势(见图2)。

2.2优势与不足

槭树品种嫁接苗首先移栽到2~3加仑容器盆中,然后随时可以置放到林间培育,借助林分的遮阴效果及良好的空气湿度,提高苗木夏季抗高温灼伤能力,盆栽苗长势旺盛;林地无需开垦,避免了水土流失;充分利用了林间空地,节约土地资源;林下多彩的槭树园艺品种丰富了林分景观,可为森林旅游增加观光资源。不足:部分园艺品种因光照不足而影响其叶色的鲜艳度,如彩褶、红姫、羽衣等品种;容器苗对水分管理要求较高,林下灌溉相对不方便,需接入喷灌设施为宜;林下道路设施有限,容器苗搬入搬出不方便,人力成本投入相对较高。

3“林+水平带+容器苗”种植模式

3.1模式介绍“林+水平带+容器苗”种植模式是指在成熟用材林下,先依据林下地形地势,合理构筑水平带,各条水平带带宽、长度根据实际地形而定,可以不统一,然后在水平带上直接种植槭树品种容器苗。试验地概况:浙江省宁波市林场,试验地面积约1500m2,海拔600~700m;试验地林分:郁闭度为50%~70%的黄山松林;坡度:20°~30°;整地:依地形构筑水平带;种植时间:一年四季均可;种植槭树品种与规格同表2;种植后管理:适时浇水,适时病虫害防治;种植后3年种苗长势(见图3)。

3.2优势与不足优势:该模式与“林+容器苗”种植模式基本相似,具备同样的优势之外,根据林下地形的不同而设置了水平带,在水平带上种植操作,比在林下自然坡地上作业要更加便利,结合水平带建设可增设简易道路,提高运输效率。不足:存在因光照不足进而影响槭树园艺品种色彩的丰富度现象,水分等管理需要配套喷灌设施;水平带建设需要增加成本投入。

4“鱼鳞坑+容器”种植模式

4.1模式介绍“鱼鳞坑+容器”种植模式是指在一定坡度的山地上,根据拟种植的苗木规格大小设计株行距,并在种植点上挖“鱼鳞坑”种植穴,然后以控根器或容器袋等形式在“鱼鳞坑”培育苗木。试验地概况:宁波市余姚市白毛弯村上落岩,试验地面积约3000m2,海拔500~600m;坡度:25°~30°无植被山地;整地:在无植被的山地上挖“鱼鳞坑”式种植点,株行距为3m×4m,“鱼鳞坑”大小根据种植苗木规格大小而定;种植时间:一年四季均可;种植槭树品种为日本红枫,地径:8~12cm,苗高:1.8~2.5m;种植后管理:适时浇水,适时病虫害防治;种植后4年种苗长势(见图4)。

4.2优势与不足

4.2.1优势:该模式主要应用于坡度大于20°以上的山地,通过“鱼鳞坑”点状形式种植容器苗,克服了传统全面开垦露地栽培造成水土流失、化肥农药二次污染等非生态友好经营缺陷;采用控根器或容器袋等容器形式培育苗木避免了苗木出圃时带走耕地表土而破坏耕地、造成二次水土流失等现象;容器苗可以充分保证市场不同季节绿化种植施工工程苗木种植高成活率的要求。

4.2.2不足:“鱼鳞坑”设置需要增加成本投入;山地容器苗培育对水分管理要求比传统露地栽培要高;苗木出圃时机械化程度低。

5“槭树种苗+林下作物”模式

5.1模式介绍

“槭树种苗+林下作物”模式是指以槭树种苗培育为主,在苗木培育周期内,苗林下种植农作物、药用植物等模式。林下作物根据苗木规格大小、株行距、郁闭度等综合空间情况,可选择黄豆、蔬菜、三叶青、黄金等农作物或中草药。

5.2优势与不足

5.2.1优势:充分利用槭树种苗多为落叶树种、生长速度相对缓慢、培育周期相对较长的特点,在种苗林下套种蔬菜、花卉、中药材等林下经济作物,可提高苗地空间利用效率,同时,也共享了林下作物水肥草等管理,综合提高土地利用率。

5.2.2不足:在坡度较大的槭树种苗林下频繁作业易导致水土流失;农作物易与苗木竞争土壤肥力。我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2]。”2020年,受新冠病毒及对外贸易摩擦等影响,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强化基本农田粮食生产第一功能,基本农田“退苗还粮”治理力度逐步加大,山地势必成为今后苗木培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因此,既要充分利用好山地资源,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又要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加强山地生态友好型苗木生产经营模式探索和实践,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作者:林乐静 李东宾 祝志勇 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经营模式探索篇2

1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理念分析

从生态角度来看,森林能将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有害气体进行净化处理,同时还能有效调节全球气候,减缓气候变暖。森林系统中还蕴藏着丰富多样的资源,以供人类与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在本世纪初期阶段,联合国隶属的国际性会议就提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观点和理念。由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能为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因而这一观点受到了现代社会的认可和人民群众的支持。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关乎着社会经济和相关行业的未来发展走向,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影响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发展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有两个:一是国家对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重视程度以及所颁布的系列政策。若某一国家的领导层对于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理念有深刻的认识,就会倡导把它应用于实践中,并颁布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相关性政策和文件,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真正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二是国家整体的经济发达程度,是否有能力来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其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发展程度,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政府拥有充足的资源和财力,能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来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策略的实施。而经济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其经济实力的不允许,因而难以贯彻落实这一发展理念,难以取得实际成效。例如,加拿大和德国都属于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这两个国家对森林可持续经营观念的认可程度较高,并采取多种政策和措施来贯彻落实这一发展理念。因此,这两个国家在森林可持续经营方面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都可以用来作为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参考。德国森林资源极其丰富,与林业资源有关的行业相当发达,其可持续经营的理念和经营方式较其他国家更为先进,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初见成效,但还需有关部门在借鉴外国的优秀理论体系和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大研究力度,如此才能探索出最适合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道路和模式,推动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取得更为高效的成果[1]。

2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措施模式

在探究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要点就是必须倡导在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基础上来保护森林资源,并积极多样化开发的森林资源,实现我国森林资源利用与开发的良性循环。这样做有利于维护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森林的资源结构往合理化发展;有利于为森林中的各类林业提供良性的生长环境,培育出质量更佳的林业资源;有利于推动森林生态系统实现多功能、高效益、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也有莫大的帮助。此外,人们在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时不要破坏森林生物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要做到有效利用、科学保护、合理开发这三者同时并举。

2.1改革森林资源管理机制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深化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改革试点,实现森林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责权利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森林资源管理机制。

2.2巩固森林资源发展成果森林资源保护是实现森林资源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国有林业企业应当加强对于森林资源的综合保护,通过构建管理制度、优化工作体系等措施,强化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与综合执法水平,将保护森林资源视为第一工作目标,对森林土地征用采取定额管理措施,避免林地非法流失。同时,国有林业企业需要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保证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与循环性,避免盲目开发而对森林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且需要严格预防各种灾害,以免森林资源损失。

2.3采取保护养育与补充种植措施通过保护养育与补充种植相结合的方法,能全面提高林区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来很好的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这种经营模式的实施过程为以下步骤。首先,应该对天然的林木疏密区和灌木林区实施植被保护和养育措施,通过施肥来给其补充养分,促进其进一步生长。其次,将林木和灌木过于疏密的地区一块一块开发出来,补充种植别的适合在这种生态环境下生长的林木,例如榕树、红树和山核桃树等,这些树木大多根系发达,对生存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性,能弥补林木疏密和灌木林较多所造成的森林资源不足的问题。在补充种植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林木的种植密度必须在适合其茁壮生长的标准范围之间。如此培育两到三年,就能初见成效,对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目标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2]。

2.4采取采伐与培育并进发展措施植物生长都具有顶端优势,林木生长也是如此,如果部分林木生长的过于茂盛,就会影响其他林木的生长势头,从而给整体的森林资源经营带来不利的结果。因此,必须要实行采伐与培育并举的经营模式,定期采伐一部分林木,以使得林木的分布密度达到最适合其生长的标准值,从而保障绝大部分林木的茁壮生长与发育,采伐掉的那部分森林资源能在这些长势良好的林木资源上得到弥补。此种经营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共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2.4.1以保护为主,维护林业资源的生态功效这种采伐与培育并举的模式,在实施时更重视对林木资源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培育不同的树种,并根据每类林木的生长特点来合理安排其所在林区的层次分布,并周期性的砍伐一部分林木,从而使每类林木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促进森林资源整体实现生态功效最大化。采伐有两个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一是采伐前必须要经过仔细的筛选,采伐并不是随意的采伐,而是以长势不佳或是随林木所衍生出的有害树木为主要对象;二是采伐的强度不得超过20%,不然就会影响到整个林业区的林木密度。采伐后对于林木密度低于标准的部位开展人工种植培育工作,选取生长周期较快的林木树种,将林区的种植密度补充到标准值即可[3]。

2.4.2必要的采伐与相应的培育相结合在一些林业区实行采伐与培育相结合的方式,能有效提高森林资源的持续经营效果。采伐与培育并举的目的是要使得林业资源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不管是采伐还是培育都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首先,采伐的过程中,应该将要采伐的林木仔细筛选出来,其他的林木都予以保留,主要指分布在林木层顶端已经完成其生长任务的树木,以及病化、腐化等长势不佳的树木,采伐强度不得超过35%,具体采伐工作根据新幼苗的更替状况来实施。其次,培育也要严格按照程序来进行,先挖开土壤,将所要培育林木的种子或者幼苗放置进去,将旁边会争吸养分的杂草等都给拔除掉,悉心呵护种子发芽或者幼苗恢复长势,如此才算圆满完成培育工作[4]。

2.5改良品种种植,提高资源效益模式在一些林业资源产能较低的林木区,适宜采用改良品种种植的方式来提高林业资源的效益。这一模式的根本内容是通过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来合理种植最适合生长的林木,从而全面提高林业资源的产量。首先,应对产能较低的林业区进行采伐改造,将不适合在这片地带生长的树木或者长势过差,即使继续生长下去也没啥成效的树木全部砍伐掉,对于优劣间隔分布的树木应在仔细筛选后再进行采伐,且采伐工作不能拖到树木的最佳生长时节。开展培育工作时,将适宜在此地区生长的树木幼苗栽种到采伐后的地带,并观察一段时间,如若树苗长势良好,可继续在此地区大面积开展人工培育工作[5]。

3结语

综上所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不同的林业地区适用不同的经营模式。因此,各林业企业应该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立足当地林业发展的实际,积极推动林业经营管理的机制改革,在不断的探索中开辟出一条最适合自身林业发展的道路,从而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

作者:黄彬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营渠黎华侨林场

经营模式探索篇3

1中老铁路经营现状

中老铁路全长1035km,铁路线贯通老挝,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和老挝政府合资建设、共同经营的电气化铁路建设项目。铁路由中国负责监管建设,并由两国成立的老中铁路有限公司以特许经营方式进行经营管理。

1.1投资与合作主体中老铁路由中国政府、老挝政府,以及中国和老挝的国有企业合作投资建造。老挝政府向中国借款6.3亿美元作为中老铁路项目的启动资金。项目建设投资总额约374亿元人民币,中国政府、国有企业和老挝政府、国有企业按7:3的投资比例出资。中老铁路出资构成情况如图1所示。

1.2运营管理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及建立中老友好外交关系为背景,中国开展对中老铁路的特许经营项目,由中国融资并负责对此铁路项目的设计与建造,全程采用中国技术标准,运用中国先进设备,配套中国相应的维修服务体系与运营理念,旨在帮助老挝提高铁路运输水平、促进铁路沿线的土地开发,从而为老挝创造更多的本土就业机会,提高其国民收入,增强老挝的经济发展。中老铁路项目采用股份制的经营模式运营,成立老中铁路有限公司与老挝政府签订关于老挝磨丁—万象南铁路的设计、建设、融资、运营和维护的特许权协议,对中老铁路展开管理经营。老中铁路有限公司的具体持股情况为中方持股70%,老方持股30%。中国占运营权的70%,老挝占运营收益的30%[2]。

1.3监管体系中老铁路是由中国和老挝两国政府合作开展的基础建设投资项目,涉及两国利益,其运营不仅要接受老中铁路有限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内部审计部门的企业内部监督,还需接受中国、老挝两方政府部门的审计与监督。综上,由于中老铁路不同于一般铁路的特殊经营模式,即老挝境内磨丁—万象南段铁路的建设、运营、维护、管理均由中方主导,但铁路经营全程需接受中国、老挝两方政府的监督。故审计监督体系在此项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为新型铁路经营模式研究更加适配及更完善的内部审计方法,对于提升监管效率以及优化企业经营管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2内部审计在中老铁路的应用

2.1新模式下内部审计的职责定位基于中老铁路的特殊性,中老铁路内部审计必须明确职责,精准定位。首先,中老铁路为中老政府合资项目,其内部审计不仅需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层负责,更要对中老两方政府部门负责,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具有高度独立性,加强对上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配合及合作。其次,基于中老铁路独特的跨国特许经营属性,区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职责定位尤为重要。中老铁路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不能仅局限于评价企业经营的合规合法性、发挥监督功效,还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债务风险和管理漏洞等经营完善功能,为企业增加价值。最后,必须明确内部审计不是事后审计,而是全方位、实时监控审计。中老铁路内部审计需完善审计技术,充分完善和利用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及时监控防范风险,促进企业完善治理,提高经营能力。

2.2内部审计的重点内容(1)对中老铁路各部门的财务收入和支出的真实、合法及效益进行审计。同时保障资产、负债管理的真实合法,防范债务风险。由于中老铁路项目涉及国家财政资金,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路径及效益也需重点核查。(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是一个企业具有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对于铁路方面也是一样,对中老铁路的经济效益审计是在财务真实上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内部审计发现中老铁路在经营管理中的缺陷,从而防范经营风险,给予建议实施措施,以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人员需在熟悉中老铁路财务和运营情况下,有针对性地深入经营环节进行调查,获取准确信息并及时发现问题。(3)经济责任审计是防范企业管理漏洞的重要一环,结合财务真实和经济效益情况下,对中老铁路管理人员进行评估,并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及信息,健全责任划分机制,从而完善监督评价职能。在审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关键指标,如盈亏指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业务经营指标和企业职工收入分配指标等,检验中老铁路经营状况,并确定重点审查部分,核查经营目标的实现水平,明确管理中的责任划分,从而促进经营管理。综上,内部审计工作在中老铁路的运营中意义重大,应严格执行审计内容,健全监督体系,优化中老铁路经营。但由于中老铁路的跨国特性,使中老铁路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将与一般审计工作产生不同,带来一系列特殊问题,为更好地使审计工作服务于中老铁路项目,有针对性地优化审计问题是防范风险、解决漏洞的重要途径,从而促进其完善治理、实现目标。

3中老铁路内部审计的特殊问题

针对中老铁路的跨国特性以及铁路审计的特殊性,从会计制度、审计环境、现场勘测、人员雇佣、跨国监督5个方面分析中老铁路内部审计需要关注并解决的特殊问题。

3.1会计制度差异特许协议中规定,中方可采用国际通行的权责发生制和借贷记账法,并要求按照国际财务和商业标准以及适用法律实施本项目的财务管理,但基于中老两国固有的会计处理差异,使得进行企业内部具体会计实务处理及问题分析时,难以做到统一标准化。例如,在日常的项目资产摊销与折旧账目处理中,中方的人员有权运用其认为合适的摊销、折旧规则,前提是此规则需经老挝政府备案同意,而在合适的摊销、折旧规则选择中,易伴有不确定性争议。对于因特许协议产生的特殊会计处理,如老挝员工的培训费由中方负责、本工程工作人员所需工作许可、签证、居住许可的费用应按照正常费用的50%收取等,审计人员在核查时也应予以了解和确认,确定权责分划。

3.2审计环境差异中老铁路涉及中国与老挝两方利益,资金的流动涉及跨国因素,经营受两国法律与文化差异影响,导致审计呈现出与一般审计不同的方面。例如,内部控制和组织体系上出现的多元化形态,内审人员的流动和培训较为困难,这些都增加了实施审计的难度[3]。对于审计准则的框架,两国确认保持一致,但在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上,审计人员会因对审计实务的操作和认识上的不同等问题而造成与国内审计工作的差异,如在内部控制评价手续以及内部审计师的资格和道德规范上产生分歧。未完全统一标准化的制度造成了困难的审计环境。特许协议中并未规定会计人员必须以何种语言及货币记账,只需在向老挝政府呈现财务报告时表现为老挝语,但当使用不同的货币或不同的语言记账时,极有可能造成铁路管理人员及员工之间信息沟通的障碍,并使审计人员对有关信息产生误解。同时,由于各种货币币值相对波动,可能产生使用一种货币计量的结果是盈利,而换用另一种货币计量结果则表现为亏损的情况,审计人员难以恰当分析与评价所编制的会计信息并针对其给出合适的审计意见。

3.3现场勘测难度大中老铁路由中国主持建造并与老挝共同设立公司运营管理,关于铁路的具体建造情况与运营情况的信息难以及时传递到国内的有关上级部门,本着成本效率原则,中方上级监督部门亦较难实现频繁对中老铁路的现场勘测。同时,铁路企业涉及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等众多业务范围,铁路企业的站段、单位亦多在铁路沿线地区,形成点多线长的布局,现场审计耗费人力大、所需时间长,繁杂的日常工作亦导致难以及时频繁地准备审计所需资料。在这种背景下,急需创新非现场审计的技术,发展审计信息系统数字化,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3.4人员雇佣情况复杂特许期内,在与外籍员工同等资质、技巧、报酬和能力情况下,特许协议规定中方应当优先考虑对老挝员工进行培训,并作为优先劳动力开展项目工作。因语言及文化的不同,中方管理人员与雇佣的老挝员工之间的交流不可避免出现困难,经营过程中涉及的执行流程和相关文件可能因为沟通不畅而产生纰漏,对内部控制亦产生影响,这对审计人员有着更强的专业要求,同时也对两国语言和文化培训提出了更高需求。

3.5“三领导”的审计监督体系配合不足铁路审计机构实行双重领导体制。我国铁路审计工作是在本单位与上一级审计机构的共同领导下,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的规章制度及规定,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本单位与上一级审计机构负责并报告工作[4]。但受国内上级审计监督部门地理位置制约,易造成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干扰与错漏,地理因素的限制也使上级部门难以及时或频繁地与当地审计机构人员沟通或到现场检查。同时,中老铁路的审计还需接受老挝政府的监督,这即是“第三领导”,老挝政府有权对中老铁路项目有关的财务信息进行检查或二次审计,同时中方的审计机构有义务向老挝政府提交相关审计报告,但鉴于语言的不同以及文化、法律等因素,老挝政府与中老铁路的审计机构难以真正紧密联合。

4中老铁路内部审计优化建议

基于中老铁路项目特殊的跨国特许经营模式,考虑中老两国间文化、会计制度、审计环境和经营环境存在的差异,增加了跨国审计监督的难度,政府合作项目运营效果导向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老铁路内部审计的高效实施。因此,就制度、技术、人员、监督及审计理念层面提出了中老铁路内部审计优化建议。

4.1防范会计风险针对中老两国间制度文化的差异,一方面老中铁路有限公司要采用国际通行的权责发生制和借贷记账法,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中老双方要就老挝具体的经济政策和经营环境协商讨论,选取适合老挝具体经营环境的一套会计政策,形成书面文件并向老挝政府提交备案。关于特许协议中规定的员工培训费等特殊会计处理事宜,双方需整合形成会计准则的补充文件一同纳入公司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并向老挝方备案。统一会计制度并形成书面文件备案,提高企业会计记账的统一规范性和合理性。此外,基于既有统一规范的会计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内部审计部门对中老铁路审计中的障碍,以提高审计效率,有利于企业管理和运营。另一方面,记账和编制财务报表建议采用中文和老挝语两种语言,便于中老双方的审计复核和监督管理。

4.2促进技术升级中老铁路由老中铁路有限公司进行经营管理,由于铁路线跨国且距离遥远,若全部采用现场审计方式对中老铁路进行审计监督,必然会面临审计周期长、审计效率低下、审计信息传递被干扰风险大等问题。因此,建议中老铁路审计部门强化非现场审计技术[5],建立一套统一的信息管理体系。依托区块链技术和5G等技术,建立统一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覆盖中老铁路所有业务信息及财务数据,并从技术层面纳入非现场审计模块。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能随时从审计信息系统中获取业务运营相关数据资料等全部审计证据,实现对跨国业务的实时非现场审计和监督。依托非现场审计技术,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随时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业务管理、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疑点和异常情况,将审计的事后监督功能前移,实现事前和事中监督,提高审计的及时性和效率,增强审计在企业管理方面的作用[6]。另一方面,基于区块链技术防篡改的特性,能够提高内部审计所获取审计证据的真实可靠性,降低跨国距离遥远等原因所增加的信息篡改风险,进而提高内部审计监督的效果,有益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4.3增强人员管理(1)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要求。中老铁路磨丁—万象南段在老挝境内运营,考虑到中国与老挝经济政策、经营环境以及审计实务等方面的差异,如果审计人员对老挝的审计环境了解不足,则会对审计证据的评价和产出的最终审计结果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审计人员不仅需熟知审计流程,还应掌握老挝在经济政策、审计标准等方面与中国的差异,了解老挝当地的政策环境以及铁路业务运营的具体情况,具备实施审计程序的能力。另外,审计人员还需了解老挝铁路运营的整个流程、掌握信息化与大数据审计分析技术。因此,建议通过建立审计人员持续培训体制或者完善审计人才引入政策等方式,提高中老铁路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保障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7]。(2)完善铁路工作人员培训体系。中老铁路是中国与老挝两国合作运营的项目,企业的健康运营和长远发展离不开两国员工的高效沟通及紧密合作。老中铁路有限公司必须完善员工培训体制,增强对铁路工作人员关于两国制度文化的培训,促使中老两国员工更好地沟通合作,这不仅有利于企业更好经营运作,还为解决跨国审计沟通困难的问题提供途径,有助于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促进企业管理和长远发展。

4.4完善监督体系中老铁路需在中国、老挝两国政府部门的共同监督下合理运营。由中方主导的监督体系,结合铁路审计相关规定,基于双重领导的内部审计机制,中老铁路的经营需要接受中方上级部门的审计监督。但由于特许经营的中老铁路磨丁—万象南段在老挝境内运营,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国内上级部门跨国监督审计困难。因此,为解决中老铁路审计机构与上级审计监督部门联系不紧密的问题,需要加强两部门机构的配合,打造互联互通模式下的合作机制[8]。由老挝主导的监督体系,根据中老签订的特许权协议,老挝政府有权对中老铁路的运营过程和结果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老挝政府可以请外部审计机构对中老铁路的记账凭证、账单、记录等资料进行审计,对中老铁路运营效果进行审计和监督;中老铁路的全部经营情况需要以财务报表(老挝语)的形式提交给老挝政府。中老铁路运营的各方面都需要接受老挝政府的全方面监督。因此,加强老挝政府与内部审计机构的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双方重复执行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减少双方重复工作,提高审计监察的效果和效率。综上,建议建立“中国和老挝上级部门有权参加内部审计工作会议、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查”制度,切实强化中国和老挝上级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增强中国与老挝上级部门对内部审计的工作参与度与监督力度,既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可信性,提高审计质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审计工作重复,提高企业运营管理效率。

4.5创新审计理念中老铁路内部审计要创新审计工作理念[9]。审计理念的创新要从实际出发,提升审计增值功能。首先,内部审计不仅要发挥好审计的监督评价作用,还要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分析研究,在企业决策和管理层面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建议,增强内部审计对公司运营管理的影响力,实现审计成果向审计效果的转化;同时,审计工作要向完善内部控制、改进风险管理、改善治理程序等增值功能发展,使内部审计有效助力公司管理,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创造更多公司价值[10]。

5结束语

中老铁路的运营意义重大,相应的监督体系也应完善配置。基于特许经营模式的特点,对于中老铁路日常会计处理、内部控制以及监督体系的建设,与一般铁路存在差异,从而增强了中老铁路审计难度。因此,研究跨国企业在日常经营和审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结合铁路运输的自身特征,通过完善技术、制度、监督体系,提高相关人员素质,创新审计理念,实现铁路审计和监督优化,为中老铁路提供更优经营战略,促进中老铁路的发展,充分发挥中老铁路的作用。同时,也为构建“一带一路”泛亚铁路网国际铁路通道中的特殊审计问题提供借鉴。

作者:孙乙丁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