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30 11:11: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图书馆工作思考3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时代的标志是信息成几何倍数增长,信息资源在互联网、自媒体平台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通过手机、电脑获取的知识量较传统书本授课模式获取的方式更加有效和直观。传统的图书馆借阅模式和资源获取服务在强烈的科技竞争中居于劣势。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信息化知识快速的更迭,高校图书馆应当与时代同进步,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管理技能,使得图书馆工作更加适应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1信息时代提高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素养的必要性
图书馆是高校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互联网+”、区块链技术、智慧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新技术纷纷运用到图书馆工作中。图书馆为了提高对文献资源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对这些新的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的掌握能力。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信息时代背景,改善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是图书馆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积极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切实保障图书馆各项服务的有效运行,切实将高校图书馆建设成为现代化信息传播、处理、储存中心。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但应当具备专业的理论和技能,还应当自觉地进行自我提升,不断学习,有进取精神,顺应时代的发展并提高自身的各项职业素养。
2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素质
2.1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是党和学校坚定的宣讲者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应当遵守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高校图书馆是高校进行政治宣传的阵地,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其出发点和终结点都是全心全意服务于读者。服务读者、服务社会,积极构建书香社会,努力创办各种阅读推广活动。2022年,李克强总理连续11年将阅读推广活动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众所周知,图书馆的工作是枯燥且乏味的,在图书馆工作的工作人员应当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工作人员具备乐于为社会奉献、愿意服务于读书人的精神,才能主动地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热情地服务于读者。
2.2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量决定工作的质量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在科技迅速发展、信息快速流通的时代,图书馆管理员应当给读者提供方便快捷全方位的服务。很多高校图书馆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但是高校图书馆也成为低学历(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退休人员等不够专业的工作人员较为密集的场所。一名称职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一般的图书馆管理技能,也应当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例如,有的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学科馆员服务,就必须相应地从一些了解专业知识的教师中选择馆员,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便利。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也应当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使用现代化技术整合信息资源以及对丰富的图书馆藏书进行深度研究。还有一些学校图书馆设置了参考咨询部,对一些科研课题提供文献的检索和查重等服务,这些都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能够了解图书的检索和数据库的使用[1]。
2.3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学校对外服务的窗口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与其他国家间的交流也越发增多。外语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桥梁,图书馆管理人员也应当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确保外书刊的借阅,进一步满足高校外国留学生在图书馆学习的服务需求。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学历一般为研究生,所以英语应该是一项基础技能;有留学生的学校,图书馆员在与留学生交流时可以使用口语对话,这也是一项基本的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与外界交流越来越频繁,作为“一带一路”的倡导国家,提升周边国家的教育文化水平,也是国家对高校的迫切要求。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为例,在2020年,学校招收缅甸留学生20余人,招收马来西亚留学生4人,同时与斯里兰卡等国家签订了留学生备忘录,这些学生在进入图书馆学习并用英语交流时,获得无障碍服务是学校对图书馆的要求。
2.4图书馆工作人员需具备信息处理能力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应当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已经完全不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网络信息资源是无限的,在网络上进行信息和资源的检索等十分困难,如果没有专业的信息素养、信息检索技能,很难在信息海洋中寻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快速把握文献信息、筛选信息、下载整理和组织精华信息的能力[2]。对重要的信息能够进行捕捉、分析、研究以及加工,将最重要的信息筛选出来提供给学生。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时效性,正确快速地获得信息是信息化时代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客观要求。在高校中,图书馆老师普遍承担信息检索课教学任务,在信息处理的问题上,必须坚持正确引导学生如何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在图书馆内部要根据图书馆各项工作要求,将本馆信息处理成有一定决策价值的工作方案,例如建设文献资源库、设置专业的文献库时,需要搜集书目信息;建设图书馆网站,需要了解数字图书馆使用信息,了解用户习惯,这是制定图书馆方针的前提。
3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素养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3.1引导工作人员在不断学习中提升素质
高效开展高校图书馆的各项管理工作,首先应当基于工作人员专业背景,合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高素质高水平的工作人员应该放在图书馆重要的部门和岗位。图书馆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等,除了工作人员得主动学习并提升能力,高素质高水平的工作人员应当通过带动和帮助综合素质稍弱的工作人员,博士生带动硕士生、硕士生带动本科生,通过每个工作人员自身的学习和实践锻炼,提高自我综合素质。图书馆工作人员还必须广泛涉猎各个方面的科学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政策,主动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例如法律常识,负责图书招投标采购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除此之外,工作人员也可以采取网上学习的方式,目前很多学校将继续教育纳入工作人员的考核中,图书馆一直在鼓励网上教学、网上培训的模式。网络学习具有便捷、快速等特点,并且网络学习也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可以引导工作人员更好地掌握有关知识。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常常使用网络等收集提取信息,有助于与现代发展共同进步,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不被时代所淘汰。
3.2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规范的培养
合格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一是应当忠于职守、勤恳工作,有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精神。二是要热衷图书馆事业,应当爱读书好读书,愿意维护图书馆这个神圣的环境。三是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愿意全心全意服务于读者,有为读者读书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和广大读者的接触交流中,工作人员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文学知识的渴望和敬仰。这既反映出了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也侧面地表现出图书馆整体的文明程度和工作作风。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传播主体的核心,其内在精神实质的传播尤为重要。这对引导新时代青年热爱读书有关键性作用。
3.3加强对工作人员创新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工作人员创新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对于图书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1)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社交沟通能力和文学知识内涵,能够同读者友好沟通,并为读者提供最优的帮助。图书馆的工作本质是服务类工作,如果因为不耐烦等原因与读者产生矛盾,将极大损害图书馆的形象,图书馆必须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3]。(2)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当掌握一般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在面对冗杂的书籍整理以及文献检索等工作时,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来辅助工作人员进行便捷管理。(3)工作人员应当掌握一些相关科研单位的课题立项、结题、成果推广应用以及课题资料整理、科研论文写作等基本资料知识。
3.4完善图书馆的各种制度
3.4.1教育培训图书馆应当了解工作人员缺乏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推进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有计划地选派工作人员参加各种培训班、研讨班等,保障工作人员可以尽快学到各种专业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3.4.2轮换岗位岗位轮换制度可以避免工作人员产生枯燥乏味、消极怠工的情绪,也有助于工作人员对各个岗位都有所了解,既最大程度地掌握图书馆的管理流程、规章制度,也拓展了工作人员的知识,更促进工作人员间的情感交流,使各部门间更加亲切,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3.4.3学术交流选派工作人员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更增添了图书馆工作的乐趣,增长工作经验。图书馆应当鼓励工作人员外出学习,并创造学习条件,积极组织参加专业性讲座,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学术交流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可以及时了解其他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信息、工作动态、工作经验等。重庆市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每年都会组织学术类交流活动,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平台。每年邀请重庆大学图书馆杨馆长、西南大学图书馆汤馆长等众多高校的图书馆专家来做讲座,是对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极大提升。
3.4.4考评机制信息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可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性质进行绩效考评,有奖有惩,引导工作人员忠于图书馆工作、热爱图书馆工作,有拼劲、有努力的目标。同时,促进工作人员个人能力的提高,推进图书馆的正常发展。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量化考核一直比较难,因为每个人的工作量难以统计,而编目册数、借阅量等都是可以纳入考核指标中的。考核是进一步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办法,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督促图书馆每个工作人员爱岗敬业,积极履行职责。
3.4.5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合格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人际协调能力。工作人员间相互信赖合作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友好交流,是使得图书馆更加温馨的关键。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图书馆在学生心中树立正确的形象,从而发挥图书馆的重要作用[4]。图书馆的工作其实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做读者的工作。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本质上是一项服务性极强,又带有科学研究性质的工作。在与各种文献打交道的同时,其工作内容最后都是直接面向各种读者,如果缺乏耐心等基本的职业素养,就很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学生群体朝气蓬勃,接收新的事物非常快,在自媒体上学到很多新名词等,如躺平、EMO。如果馆员听不懂这些新词汇,就很容易引发各种矛盾,所以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学会与青年学生交流,听得懂他们的诉求,更好地为之服务。
4结语
信息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经济与文化在人类文明中呈现出重要的地位。虽然网络时代迅速发展,大多数信息可以在网上查阅,但高校图书馆仍然是大多青年学生摄取知识的主要渠道。高校图书管理员素质提升的诉求应当受到重视。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够适应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更好地提升高校图书馆的建设。
作者:孙健 单位: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图书馆工作思考篇2
一、引言
2020年,我国进行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最终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龄化人口超2.6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8.7%。由此可见,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作为图书馆人也能切身感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走进图书馆,老年读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经得到了图书馆界的重视,也成为了公共图书馆里不可忽视的读者群体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已经充分认识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给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主动地为老年读者提供多样化的读者服务,尽其最大的努力来满足老年读者对其精神文化的追求,争取让老年读者的晚年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1]。所以公共图书馆应该重视老年读者的服务问题,在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真正地从根本上做到如何为老年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本文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老年读者服务现状出发,总结并分析了现阶段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服务对策,以便提高老年读者的服务水平。
二、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老年读者服务现状
(一)我国公共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内容逐渐丰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迁,老年读者已然是读者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很多老年读者都是退休在家的老人,相对其他年龄段的读者,他们有更多空闲的时间来做自己的事情。近几年随着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老年读者服务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公共图书馆也做了许多针对老年读者服务的调查工作,进一步了解老年读者来到图书馆是为了什么,从根源上方便图书馆为老年读者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为老年读者提供服务。一方面很多图书馆设立了老年读者阅览室,为老年读者免费开放,甚至有的地方建立了针对老年人的老年图书馆;另一方面老年读者来到图书馆的目的也从单纯的读书看报发展到参加图书馆组织的各类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各类不同的讲座、培训等;甚至有的公共图书馆已经可以为高龄、行动不便的老年读者提供上门送书、阅读等的服务。
(二)我国公共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设施逐步完善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非常快,很多地区新建的公共图书馆已经开始考虑到老年人有可能存在的特殊情况,并且各个图书馆已经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身处地地为老年读者考虑,将图书馆的各种设施设备进行调整或升级,尽最大的能力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各种特殊情况。比如,在图书馆初期建设时考虑到老年读者行动缓慢或者不便等特殊情况[2],在图书馆入口处设立老年读者专用通道,并清楚标记好专门为老年读者提供咨询服务的地方,以便老年读者能够顺利进入图书馆或者咨询问题;各方面条件都具备的图书馆设立了老年读者阅览室,为老年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方便他们阅读、学习、交流等的地方。平时将适合老年人阅读的各类书报尽量摆放在方便老年读者取用的地方,这样可以免去老年读者费力寻找的麻烦,方便老年读者阅读,同时阅览室也为老年读者提供了放大镜和老花镜等其他用具。目前,公共图书馆针对老年读者的服务设施相比过去发展得更完善了,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在如何更好地为老年读者服务做出的不断努力。
(三)我国公共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制度逐步健全2018年,我国推出的《公共图书馆法》中提到“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应当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文献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等”[3]。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中提到“提高文体场所服务适老化程度”[4]。从2018年《公共图书馆法》中明确提出要重视老年读者服务,到2020年《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中的提高文体场所服务适老化程度,这些都给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提出了更明确的引导性意见,保障了老年读者在数字时代下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中老年读者服务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针对老年读者的相关服务制度不够完善虽然,在我国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图书馆法》中提到了老年读者服务,但是并没有明确的老年读者服务指南和服务政策。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75年就发布了《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指南》[5],并将该指南作为美国各个规范性图书馆的指导文件,且约束性较大。由此可见,在国外尤其是欧洲等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对老年读者服务的政策法规等都很全面。但是在我国,很多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提供的服务,和为其他普通读者提供的服务差别不大,这也体现出老年读者服务缺乏具体的服务指南。
(二)针对老年读者的服务定位不够明确,服务形式相对单一老年读者是公共图书馆接待的读者中属于相对较为特殊的一个读者群体,虽然法律层面对老年人的定义是有明确界定范围的,但是在图书馆层面上对于老年读者并没有明确的服务定位。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过度解读“老年”,把老年读者完全归类于弱势群体,他们来到图书馆除了看书读报,其他什么都不会,什么都需要帮助,从本质上忽略了他们想要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追求;另一方面是把老年读者和其他普通读者归于一类,而忽略了他们“年龄较大”的特殊性,将他们和普通读者一样一视同仁,导致对于老年读者的服务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有时不能满足老年读者的需求,比如有的书籍或报刊他们找不到或者图书馆不提供外借时,老年读者往往失望而归,久而久之,这样相对单一的服务方式让不少老年读者觉得气馁。
(三)缺少专门的老年服务平台,服务能力相对薄弱老年读者属于生理和心理上都相对比较敏感的一个读者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行动相对迟缓,有时语言也表达不清,但是他们渴望与别人交流和社会联系。所以服务老年读者时,工作人员需要更有耐心,同时基于老年人的心理,对他们给予特殊的方便,让他们感到更多的尊重和关怀。现在很多公共图书馆员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工作人员在面对老年读者时缺乏耐心、有时敷衍了事,更多地是应付的心态,没有让老年读者感受到重视,不能给老年读者提供好的服务。
(四)数字时代发展较快,老年读者智能化水平层次不齐在数字时代发展背景下,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老年人成为切切实实的“弱势群体”。针对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老年人面临的是“不敢用、不能用、不会用”的问题。“不敢用”是部分老年人对新技术存在陌生、恐惧的心理,这部分人对智能技术可以说是完全不了解;“不能用”是部分老年人对于智能技术有一定了解,但是对网络信息真伪的辨析能力以及维权能力都相对较弱,这就导致老年人很容易变成网络诈骗的主要受害者;“不会用”是由于智能技术发展较快,而有的老年人学习较慢,导致他们对于智能技术的了解程度不够而不会使用。
四、提高我国公共图书馆老年读者服务水平的对策
(一)建立老年读者服务制度很多欧洲国家早在20世纪就针对老年人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了完善的老年读者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确保图书馆等为老年读者服务。我国公共图书馆应该不断总结和学习国外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的经验,在调研和了解我国公共图书馆针对老年读者提供的服务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老年读者服务制度[6]。从我国特殊国情的实际出发,公共图书馆整个业界应该考虑制定出符合我国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的相关老年读者服务政策及法规,为未来更好地提供老年读者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精准定位,为老年读者提供多样化服务形式长期以来,很多老年人知道图书馆,了解图书馆,并走进图书馆,但是对图书馆的感触仍然很淡,觉得图书馆和他们的联系很少,甚至没有。因为在大多数老年人的眼中,图书馆的作用大概只是一个能让他们读书看报的地方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足以发现老年人对现代社会的图书馆的了解是不全面的,尤其是有些老年人行动不便或迟缓,他们就更不会去图书馆了。这就间接导致了走进图书馆,真正去了解图书馆的老年服务的老年人就更少了,所以公共图书馆要从各馆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老年读者的需求,创新自身的服务形式。例如,针对经常到馆的老年读者做好调查工作,然后整理及分析调查结果,对老年读者的基本情况、特长、兴趣爱好等进行分类记录,建立专门针对老年读者的档案记录,以便于工作人员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与不同需求,图书馆也可以根据情况随时调整服务。例如,针对一些有学术追求的、经常需要查阅各类书籍、资料的老年读者,图书馆可以考虑与其建立一对一的服务关系,尽最大的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老有所为”。公共图书馆在面对不同老年读者的各种问题和需求时,应根据老年读者的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的服务。
(三)加大宣传,提高针对老年读者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首先,很多时候老年读者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而不能来到图书馆享受服务时,图书馆要打破常规思维,“走出去”,可以去老年公寓或者老年人集中居住的社区张贴海报或者通过“走进社区”进行线下宣传,吸引老年读者走进图书馆。其次,图书馆可以定期为老年读者组织开展线下学习交流分享会,让老年读者走入图书馆,分享他们的想法,同时也能使图书馆在此过程中了解老年人的想法与需求,以便在未来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给老年读者。最后,平时图书馆可以设立专门的老年读者信箱,老年读者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意见等写好,投入到该信箱,工作人员定期整理、总结和分析,不断改进为老年读者提供服务中的不足。
(四)开展智能技术培训,提高老年读者智能化水平数字时代发展背景下,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老年人是切切实实的“弱势群体”。整个社会都在关注老年人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要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应用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读者“不会用”问题。首先,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类数字资源,针对老年读者做好智能化水平调查。其次,在了解他们对于智能技术培训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教育层次和智能化水平的老年读者,将智能化技术培训分为基础班和提升班,教授老年读者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的使用。平时的培训方式可主要采用线下集中培训和线上听课的形式,让老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选择。公共图书馆通过定期举办老年读者的智能技术培训,破解老年人对于新兴智能设备和技术“不会用”的问题,帮助老年读者更好地融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让老年读者利用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可以及时了解社会上的时政新闻等,使老年读者不与时代发展脱节,享受到数字时代带来的智能化生活乐趣。
五、结语
在“十四五”规划中,可以明确看出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整个国家和社会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如何正确应对老龄化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老年读者群体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所需面对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特殊读者群体,作为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文化服务的公共图书馆来说,在整个社会面对老龄化问题带来的挑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公共图书馆应重视老年读者的服务问题,尽一切努力为老年读者服务,以满足他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应着重考虑当前给老年读者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未来可以怎样给老年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把做好老年读者服务这项工作当作是公共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时代发展赋予公共图书馆的重任,也是公共图书馆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总之,在未来的发展中,公共图书馆要不余遗力地为老年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立足各馆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老年读者服务的方式,尽可能地为老年读者排忧解难,这也必将使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老年读者的精神乐园。
作者:赵晓玲
图书馆工作思考篇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是中华民族发展与进步的不懈动力,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能量。文化的长河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流淌,离不开她的载体——书籍。早在纸张出现前,我们的文化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播,随后出现了甲骨、青铜等器物作为文字记录的载体,接着竹简、绢帛、纸张的产生改变了古人记事传文的媒介,依托于印刷术的发明与革新,孕育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类文献典籍。古代文献典籍,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些瑰宝是我们的先辈留给我们的重要精神财富,是不可再生的,因此保护和利用好古籍是华夏儿女应当谨记的责任,亦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图书馆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因此,图书馆理应肩负起传承文化、保护古籍的职责。作为区域公共图书馆,要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不断提升古籍保护水平,加强古籍再生性利用。那么哪些书籍被定义为古籍呢?按照2006年文化部出台的《古籍定级标准》,将古籍定义为“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按此定义,乐山市图书馆目前现存古籍近2万册,而在保存和利用古籍等工作方面,我馆也在不断探索。
一、乐山市图书馆古籍保护利用情况
(一)馆藏古籍特点。我馆现藏有古籍2100种,18748册,其中经部301种,2770册;史部536种,6632册;子部393种,1522册;集部412种,2371册;丛书458种,5453册。版本大多为刻本,其次是影印本、石印本,书籍年代民国居多,清代次之,装帧形式基本都是线装书。内容上除了传统四书五经之外,医药类典籍也较多。在众多馆藏古籍中,《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王安石著),全书一百卷二十四册,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何迁刻本,古籍普查中定为善本古籍二级。该书经国图修复后现保存完好,版框(高×宽)25.1×17.5cm,半叶行数10行,每行字数20字,书口上下黑口,边栏四周双边,双对黑鱼尾,是明代司礼监所刻诸书中的上乘之作。另有古籍三级文献《峨眉县志》嘉庆十八年重刻县署藏版,十卷五册。
(二)馆藏古籍现状。作为区域公共图书馆,在保存和利用古籍方面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存在着各种问题。1.数量少、善本不多。我馆馆藏古籍仅有两千多种,近两万册,在卷帙浩繁的古籍中仅是一星半点。馆藏大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籍,善本稀缺,仅《临川先生文集》为明刻本,善本二级;《峨眉县志》清铅印本,古籍三级。究其原因,乐山地处四川盆地腹中,古代交通不发达,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鲜有文化大家。受战乱、藏书意识薄弱等因素的影响,流传下来的古籍更是少之又少。加之图书馆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财政拨款有限,馆藏古籍大多靠私人捐赠或一辈又一辈图书馆员四处征集、收购,收藏古籍渠道有限,现藏有近2万册古籍实属不易。2.书籍受到一定损坏。乐山市图书馆早在解放初,由乐山县文化馆图书阅览室改建而成,于1956年正式成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环境艰苦,书籍保存条件有限,古籍受到一定损坏。随后经历了约4次搬迁,古籍最终得以存放在现今的古籍库房内。但此前遭遇的损坏因资金不足、技术有限无法完全修复,因此现存部分古籍虫蛀、粘连、纸张脆化、脱页等情况明显。3.利用率低、发掘度不高。古籍因其重要性与不可再生性,古籍库房并没有直接对公众开放,古籍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又因古籍受损、专业人员的缺失,使馆藏古籍存放在书库中,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
(三)应对措施。针对以上问题,我馆尽己所能,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起到了一定作用。1.加大古籍征集力度。当下社会想要增加古籍收藏量难上加难:一是民间存量少,二是善本古籍早已被各图书机构收藏保护。在此情况下,我馆不断号召各单位、个人积极捐书,为地方文化发展献力,于2020年受捐了31种169册民国线装古籍。2.加强日常防护,不断改进古籍保存环境。为保障古籍存放安全,我馆按照《图书馆建筑防火安全技术标准》建制古籍库房,安置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气体灭火装置、自动防盗报警设备、电视监控系统等,安排工作人员每天不定时巡查,保障古籍安全。完成了古籍普查登记,将古籍定级定损后按照经、史、子、集、丛分类分层存放于特制木制书柜中,附上芸香草,防虫防霉。对古籍分级保护,将《临川先生文集》等善本送往国家图书馆进行修复处理,同时还配置了耐腐蚀的木制书盒单独存放,利于防潮防虫。购置了冷冻机,将虫蛀古籍进行冷冻处理。为保证温湿度适宜,避免虫卵繁殖,古籍库房还配备了空调、除湿机,工作人员可随时根据库房温湿度进行调控。定时清扫库房,保障书库洁净,按要求翻动古籍,不断改进古籍存放环境。3.开展再生性保护利用工作。为解决藏书、用书的矛盾,我馆正在筹建古籍数字化项目,将古籍利用网络数据转换形式将纸质书籍转换为电子书,使读者通过市图书馆官网即可查阅古籍。一方面,避免古籍被人为损坏;另一方面,能让古籍发挥应有的价值,解决藏与用的矛盾。4.挖掘古籍价值,提高利用率。为更好地宣传地方文化,厚植文脉,建设“书香乐山”,我馆正在积极建设地方文献馆。待建成之后,古籍将搬至地方文献馆,部分有价值的古籍包括《临川先生文集》将向市民展陈,让更多市民了解馆藏古籍,醉心于中华文化。与此同时,我馆广纳人才,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参与各类古籍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古籍工作储备后续力量。
二、提升古籍工作能力的建议
按照《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应“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作用。”要“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等相关法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有关工作作出制度性安排。”因此,尽管我馆在古籍保护与利用方面做了许多补救措施,但与国家及省级古籍工作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作为区域公共图书馆,在古籍保护和利用方面任重而道远。
(一)加大保护力度。因资金不足,我馆古籍库房设备并不完备,对于杀虫消毒、通风等问题只能采取传统落后的方式,效果并不理想。当务之急,需要积极筹集专项资金,完善硬件设施,优化藏书条件。一是购置消杀设备,对新入库古籍进行消杀,防止虫源、细菌入库。二是完善恒温恒湿系统,保障书库温度在16℃~20℃,湿度在50%~60%,杜绝霉菌滋生。三是安装新风系统,保证一定比例的新风量,对空气进行净化和过滤,提高库房密闭程度,减少外部空气对库房的影响,以此保证空气质量,减小灰尘对纸张的破坏。四是避光存书,安装防紫外线遮阳设备,尽量减少古籍利用过程中光辐射强度与作用时间。五是进一步完善古籍普查,实时更新数据,规范管理,定时清查,对受损古籍及时处理,防止虫菌蔓延。
(二)培养专业人员,提升专业能力。从事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需要有深厚的人文背景、科学理论及实践经验,我馆工作人员目前相关知识储备不足、经验匮乏,且不具备古籍修复能力。培养和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是古籍工作持续推进的重要保障,基于此,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四川省图书馆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线上讲座、线下实操课,但收效甚微。线上课程内容因面向全国所以个体适用性不强,课时也有限,存在一定局限性。线下实操课往往一年开展一次,培训时间短,提升技术有限。故需开展符合我馆实际情况的专项培训,掌握基础修复能力,让工作人员对不复杂的受损古籍及时处理,缓减古籍保护压力;引进专业人才,建设古籍工作专业团队,以此弥补人才短板;主动向做得好的图书馆、藏书机构学习,借鉴其成功经验,取长补短,要“走出去”,才能“走得好”。
(三)提高再生性保护和利用力度。古籍保护不仅要注重书库环境、抢救性保护和装具建设等原生性保护,还需重视其再生性保护和利用。《“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提出:“鼓励和支持各古籍收藏单位加快古籍数字化步伐,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高新技术,率先对馆藏特色文献和珍贵古籍进行数字化,加快建立中华古籍数字资源库和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管理平台,扩大古籍数字资源开放,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利用效率。”因此,我馆需要进一步加大古籍数字化力度,逐步完善再生性保护措施,引进缩微胶片、数字资源整合等技术,从而降低对古籍的人文损坏、更好地保护书籍。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古籍利用率。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宣传馆藏古籍内容,将书本上的文字转换为生动灵活的视频、图文信息,形成年轻人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积极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将读书范畴推广到古籍,让更多读者了解古籍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等传统书籍知识,提高读者阅读兴趣。开展专题讲座,通过授课交流形式普及古籍知识,增进读者与古籍距离。开展主题“晒书”活动,动员读者分享读书心得,提高读者阅读积极性。区域公共图书馆在古籍保护和利用方面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能做的工作实则有限,但在有限的条件下,保存好古籍是基本责任,要充分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才能对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尽责尽力。
三、古籍工作的意义
(一)响应国家文化发展的号召。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逐渐增强,先后出台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由起初注重古籍保护转向了注重利用,与时俱进,逐步推行数字人文,并将中华古籍推向全世界。在国际图联、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号召下,各地图书馆纷纷响应,使古籍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据统计,全省“现存汉文古籍23万余部187万余册,位列西部第一。”已有“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8家、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9家、四川省古籍保护单位23家。”已建立古籍数字图书馆,完成“数字古籍273种1585册142386拍”。这些数据背后有乐山市图书馆的身影,作为“四川省第一批古籍保护单位”,我馆在古籍保护工作方面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于2020年顺利完成了古籍普查工作,得到上级认可。
(二)利于地方文化挖掘。作为区域公共图书馆,乐山市图书馆古籍存量少、善本稀缺,不少人认为花大价钱建设古籍库房,花大力气保护古籍意义不大,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会随着认知的变化有着不同的定义,因此,不应以一时之需去判定文化本身的价值高低。想让文化纵横发展,作为藏书机构,应该面面俱到,首先发挥好“藏”的功能,有“藏”才有“用”。我馆馆藏古籍除了中华传统典籍外,还有地方文人作品集,如《蜀中广记》《颐山诗话》《池北偶谈》等,以及旧方志等古籍。这些古籍历经几代图书馆人辛苦收集整理保存,极具地方文化特色,是无数人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是研究乐山历史发展、人文风情的重要依据,亦是挖掘地方文化的重要文脉。因此,做好区域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对地方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促进地方文旅融合。乐山作为旅游城市,旅游产业想要长足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积淀,因此打造文旅融合的旅游城市,急需文献的支撑。通过查找文献,厘清城市发展脉络,给城市发展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赋予其文化底蕴。与此同时,让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社会相融合,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从而赋予文化新的内涵,让文化得到传承。做好古籍收藏与利用工作,着力打造“城市记忆库”,是助推文旅发展的重要前提。区域公共图书馆是发挥书籍文化的根基,目前虽然在古籍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工作有很多困难,但随着上级对公共文化的不断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阻碍会一一突破。完善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有利于培育中华文化沃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做好古籍工作是区域公共图书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作者:李佳 单位:乐山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