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9 10:19: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古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有重要作用。通过对一些初中语文课堂调查以及对实习教师、在校学生的问访,发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多存在如下问题:教学目的偏离、教学方式缺乏新意,过多依赖教学参考、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的功利化、古诗词基础薄弱等。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文学素养;丰富课堂教学,实现多元互动;提升学习兴趣;营造良好诗词氛围。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问题对策
叶嘉莹先生曾说“诗歌是带着一种兴,带着强大感发的力量的,是能够呼唤起你心灵深处很多美好的感情和高尚的意趣的,是生生不已的”[1](p52)。作为语文教材重要组成部分的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授课中,古诗词却一直是语文教学板块中的难点。
在新课改大力推动下,教育部新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已于2006年9月1日在全国投入使用。“部编本”教材注重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小学129篇,初中132篇。通过对南阳地区一些学校调研发现,这些学校重点班的古诗词教学比较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去理解体会古诗词意蕴。而普通班学古诗词,以教师讲,学生听和记为主要形式。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教学目的偏离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p294)。而从现行的教学来看,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词教学偏离了教育的本初目的,过分强调其背默得分的功利性而忽略了语文教育内在的人文特质。目前形势是,语文教师多以考试为“指挥棒”,各种教学活动“服务”于考试,教学目的就是识记、积累、得高分,考查形式也仍多为诗句默写和课内诗词的赏析。学生的阅读量、趣味性、感悟、涵养化育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无法量化而遭遇冷落。偏离教学目的,调研发现,追逐高分现实的一个普遍现象即重背诵默写,轻吟诵品味。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学习古诗词,不但增加了背诵的难度,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诗文魅力无穷,意味深长,博大精深,吟唱这种形式无疑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的优美意境”[3](p45)。吟诵能更真切地展现古诗词的韵味和美感,使人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所要传达的人生感悟,在无形中提升文化品味和人文情怀,但真正的古诗词教学中,吟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并没有对正确的朗诵方法、技巧进行讲解与引导,甚至有的老师自身对这些内容都没有很好的掌握,不了解正确的押韵与顿挫方法,因此无法进行相关的教学工作。
(二)教学方式缺乏新意,过多依赖教学参考
实地调研中,一位一线教师说:“古诗词教学按传统的讲课流程走,很难打造不一样的效果,使学生获得特别的体验。”古诗词的讲授一般采取以下模式:首先是预习,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或加上背诵,然后是课堂讲解,解释字词句,赏析词、句、诗眼,最后要求学生背诵赏析,赏析一般是辅导资料上的内容。如镇平县一初中七年级课堂,学习《约客》一诗时,分以下几步:走近作者-读诗歌-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品诗句-诗歌意境-主旨探究-诵诗歌,这应该是大多数语文课堂学习古诗的步骤。用这样的方式讲古诗词,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古诗词是作者融注情感的整体,不能割裂地从生平、背景、大意等方面探究,离开了情感,诗词将不复存在”[4](p16)。另外,备课方面,多数教师过多依赖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书因其讲解比较全面,语言也较规范,每首诗词的考点都清楚列举出来,诗句赏析步骤清晰,因此教学参考书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过多依赖教学参考只会使教师在讲课方式上缺乏创新,使学生缺乏理解表述能力和创造力。比如,课堂讲解要求学生把教学参考书上的赏析记在书本上,布置作业要求背诵教学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将赏析模式化,这样做,虽然可省却教师讲解之力,但另一方面也成了限制学生的审美之框。
(三)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缺乏兴趣
当今的初中生,大多是玩着手机,看着漫画书、动画片长大的,接触的多是网络流行语、打油诗,古诗词语言晦涩难懂,甚至拗口,理解起来不那么容易。课堂教学中,教师又往往忽略学生的审美体验,在白话文作品面前,古诗词只是陈旧“老物件”,不能绽放他原有的光彩。没有共鸣,难以喜欢。没有兴趣指引,古诗词就只是应付考试的死知识而已,应付就不会去探索新知,不去探索就不会提升,所以从文化素养视域来看,初中生的古诗词学习多只局限于教材中的古诗词知识的记忆而已,并没有实现素养的有效提升。而且目前在全国大多数学校,分数仍是评判学生是否优秀和教师教学能力最直接的标准。“唯分数”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为了得高分,学习古诗词用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的方式,这种方式难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和美感,更难以感受诗词中的情感和哲理。尤其对于毕业班的学生而言,迫于中考压力,背诵的只是考试大纲要求的古诗词,考纲之外的几乎不涉及,显现出极强的功利性。
(四)学生的古诗词基础较为薄弱
小学学习期间,古诗词数量在教材中占比不大,积累的主要方式就是按老师的要求去背诵默写,目的是升学。升入初中后,之前背诵的作品似乎失去了“实用性”,大部分就都“还给老师”了,能留在脑海里的少之又少。再加上初中学习科目突然增多,任务量剧增,匀出时间去品味欣赏古诗词少有学生能做到。出于应付考试,学生大多是在老师要求下被动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古诗词水平也只是停留在课本的背诵记忆上,实际赏析感悟能力并没有提升。古诗词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其中韵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背诵几首诗词,记忆一些赏析的句子就能一蹴而就。普通班的学生,基础较差,学风不好,加上教师讲课基本上是“满堂灌”,学生理解力、接受力不太乐观。提到学生古诗词基础,在南阳市三中实习的一位师范生直言:“七年级普通班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太好,背诵要用的时间较长,且默写古诗词时别字较多。”对这些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要有进步,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的一个漫长过程,其中要改变的东西有很多,如学习方式、讲课方式、学习氛围等等。
二.对策及建议
针上述几点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提出如下几方面建议:
(一)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初中阶段的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思想观念受流行文化影响较大,人生阅历限制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和胸怀境界,所以在学习中,很难对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人文情怀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引导工作的开展,必然需要扎实的文学文化素养。终身学习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对学习的渴求、热爱,能促使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为确保古诗词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对古诗词及传统文化的认知与鉴赏能力,扎实的文学素养,是一名优秀语文教师课堂上游刃有余的底气和力量。对教师而言,给自己“充电”的两大动力,一个是责任感,一个是兴趣。责任感强的教师会把终身学习当做自己的任务,把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这种自发式的学习相对来说,是储备知识的一条捷径。
(二)丰富课堂教学,实现多元互动
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有多种不同的方式,而重视诗词朗诵和吟唱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6]。“吟唱就是将诗词音乐化,使情感的表达不仅找到了诗词的语言形式,而且找到了音乐的形式。语言符号虽然也能催动人们的情感,但这是间接的,是以语言符号作为媒介,唤起人们的记忆和审美体验。而音乐则是‘灵魂的直接语言’,它是‘不借助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3](p9)。由此可见,在古诗词学习中吟诵确实是一种奇妙的力量。吟诵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眼,口,耳,脑一起作用,利于学生理解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艺术美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感知能力,使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诵读教学,教师除了正确范读引导,同时还要借用多媒体营造氛围。尽量能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对仗押韵,注意语速、重音及停顿,发挥诗词的晕染情感。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家诵读,或播放一段与古诗词意境、情感相关的背景音乐或同时放映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进行初步感知等,以营造合适氛围,更好地品味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其次,巧妙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表达。在课堂上,把思考、表达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只负责引导和总结提升,这无疑是一个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修养的一个好方法。目前现行教学方式的一大弊端是教师工作做的太多,学生脑子动的太少。所以要想有效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和知识储备,就需要适时设疑,问题抛出后,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集中交流对诗词的分析,以及从中体会到的情感或人生感悟。再次,融入传统文化,注重联系生活。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的某一个点都可能延伸到传统文化中的某一个面,比如说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词,可以展开对某一传统节日的介绍。时代久远及自身经历等原因,古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及表达的情感,可能和学生的体验之间隔着一道鸿沟,比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7](p16),在马致远笔下,秋景如此荒凉萧瑟,而没有远离过家乡的学生不可能切身体会漂泊天涯、思家怀乡而悲伤断肠的苦楚。教读此类作品,可以情景带入法,将学生的生活细节与诗中的环境作比较,引导学生转换角色,置身其中,或以自己远离家乡的经历为例,了解作者创作境遇,亲自去感受和领悟。要让学生明白,学语文不只是在语文课堂上,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大语文,只有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发现地域之美,用心体味生活,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
(三)重视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培养兴趣是古诗词教学的一条捷径。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大放异彩的才女武亦姝就说过她从小喜爱读诗词,一本诗词集于她,仿佛就是整个世界。在兴趣的推动下,年仅十六岁的她,诗词储备量就高达两千多首。另如《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总冠军陈更,虽然是一位理科博士,但她始终对古诗词有着念兹在兹的不舍与热爱,从诗词中触摸传统文化,汲取精神力量,使得她在实验室和古诗词之间达成了一种相得益彰的完美融合。古诗词中蕴含的内容丰富多彩,若能以讲解小故事的形式调动学生兴趣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或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或音乐情景再现方式,或可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或让学生诵读之后描绘脑海中所现之景,还可尝试诗词改写等,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或将诗词和影视剧、动画片联系起来,运用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联系生活,挖掘课堂资源等等……总之,探究中学阶段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全方位了解学生,做好古诗词学习的活动尝试,通过各种有趣形式,活跃课堂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古诗词学习“活”起来、“火”起来。
(四)营造良好的诗词学习氛围
学校可通过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诗词文化素养。如可邀请名师、举办诗词大赛、成立诗词兴趣小组等形式。古诗词文化内涵丰富,吸引着无数的古典文化爱好者为之痴迷,在古诗词研究上造诣颇深的名人名家众多,他们对古诗词有着独到的理解和感悟,学校可定期开设诗词讲坛,邀请省诗词学会的名家来校举办诗词讲座,指导诗词教学。随着《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节目的热播,古典文化的的光芒吸引了许多“吃腻文化快餐”的人们。参考诗词大会的比赛模式,制定一套比赛规则,在校园内举办诗词大赛,不仅会增强集体意识,营造诗词学习氛围,还能借此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关注,提供一个重新关注、审视诗词的机会。具体到每个班级,可采取多种形式,如每节课前的“积学储宝”比赛、课前“摇一摇”的抽签背诵、古诗词鉴赏合作小组评议、古诗文科研小论文撰写等等,从积累、鉴赏、分析、探究等各个方面锻炼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也可通过建立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尝试诗词创作,深度接触古诗词,结合当时的环境和心情来展开诗词创作,学以致用。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吟诵积累等方式,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如颗颗明珠镶嵌在卷帙浩繁的经典文化中,学习古诗词,吸收其中的精华来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审美情趣、开阔胸怀境界,运用其中的智慧去指导我们认识和反思世界与自身,无疑是对古诗词最好的继承。联系生活大语文,重视古诗词教学,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去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提高文化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更好地发挥古诗词在涵化育人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刘询.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陆玉梅.中学生诗词吟唱教学的研究—以彭世强老师的教学实践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3.
[4]王元华.初中古诗词教学审美体验深化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5]马涵.初中古诗文全解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
[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
[7]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张艳 高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