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9 10:4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教育定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本文主要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分析语文教育的定位现状,定位语文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深入说明并探讨农村振兴背景下语文教育的定位选择思考,最后阐述通过语文教学推动乡村振兴方针实施的要点,继而精准对语文教育进行定位,满足乡村振兴发展标准,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语文教育;定位选择
1 农村语文教育定位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科,是其他学科学校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城乡经济、师资力量、教育设施等方面的差距,农村语文教学中出现各种教育短板,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只有通过乡村振兴,才能有效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为此,文章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实施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突出农村语文课程教学的趣味性;突出农村语文课程教学的生本性和育人性。
1.1用语文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学科与高端学科的特点,能够与其他各类学科进行融合。在乡村教育中,它需要承担解决乡村振兴背景下教学内容丰富、课外活动拓展等外延问题。仍采用传统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语文教师要结合课程背景及中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将赏识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鼓励中职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讨论[1]。首先,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整合课内外知识,巩固所得经验。如将探究式学习与具体乡村结合起来形成实施机制。丰富多样的课后活动不仅回应了双减政策中作业设计的呼唤,学科融合式的探究式学习不仅将课堂所学的间接经验转化以直接经验来完善学生自身的知识图谱,以学生学业的高质量发展来拓宽眼界,将所学再反馈于乡村振兴,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次,开发乡村地区独特的课堂资源,将当地文化与课程相结合,如全国各地有许多古村落,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习俗(朱毅峰2019)。乡村文化以显性与隐形、刚性与柔性、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教育与文化等多维度相统一的特征。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势必需要反映乡村文化,培养当地居民与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应将当地文化传播出去共享教育资源,反哺乡村收入以振兴经济。例如村落中的建筑、生活习俗、仪式、信仰、谚语等载体形式均可以成为语文教育开发的资源。
1.2以特色文化传承振兴精神
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当中,乡村教育受到教育设备落后、教育意识淡薄、经济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资源开发不够等束缚。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征既应承担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基础的工具性功能,也应当承担课表所提出的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人文功能。在此背景下,如何对乡村语文教育进行定位就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语文教育活动,挖掘乡村历史,传播乡村文化。在乡村城市化的途中保留乡村最本真最特色的内容。从费孝通提出的“文字下乡”“文字上移”中,双向路径中探讨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在现代化社会实现乡村振兴中应当何以选择、何以定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2]。
2乡村振兴战略对语文教育的呼唤
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地区的语文教育发展应当保证是立足乡村语境,结合现代化教育知识体制构,构建具有乡村本土特色的新农村,而非照搬已经城市化的一切机制。基于此,语文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分析目前乡村振兴途中给语文教育带来了什么样的冲击,再精准课前准备、课堂活动、课后活动等进行全过程教育。
2.1媒介素养的不足与新媒体的涌入
在十几年前,乡村人口还没有流失,田野山林还未被野草覆盖,乡村学生的课外活动相对丰富,认识多种果蔬、对节气的感知,鸟兽虫鱼的嬉戏能够带给学生多样化的童年。现代社会人人都是自媒体,手机的运用随处可见。在乡村振兴的指引下,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田野的消失,网吧的林立,校门外不远就是几处网吧的情况屡见不鲜。而这些网吧中又不乏资质不全而网络设备质量低下等情况,只能够下载一些基础游戏软件,没有办法利用网络带给孩子们更多丰富的网络世界,做到正向的引导。不同于一线城市的情况是,乡村学生媒介素养较为缺乏,对网络的利用大部分停留在游戏、观影、社交等层面,而对资料的查找、资源寻找、计算机技能的锻炼几乎没有。校内教育应当辐射网络使用,语文课堂作为美育最直接的抓手,应当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时避免完全沉醉于低级享乐,将视野引导关怀至个人发展、地区发展、国家发展等,在语文课堂上渗透媒介素养的培养。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要想实现更高的突破,引入先进科技、构建智慧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语文智慧课堂的构建意义,从智慧课堂软硬件设施完善、数智化教学手段应用、互联网+教育资源开发以及学生自主应用智慧学习工具四个方面,探索了农村初中语文智慧课堂具体的构建策略,旨在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实施智慧教学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借鉴,从而以智慧科技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2.2智能化教学欠缺与师资力量薄弱
乡村地区经济的滞后反映在教学上便是教学智能化不足,多媒体使用欠缺。现下乡村教育中至多普及电脑大屏幕教学,而学生桌椅、教学跟踪的信息化程度还不够。同时,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也需要提升,教师能够直观量化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学生与家长实时了解该生目前学习状况与需要提升的缓解,做到精准解决[3]。此外,乡村师资力量薄弱是众多学者长期诟病的。乡村中综合性教师居多,乡村教师“下得去”却“留不住”的矛盾。以及教师长期以同一种状态面对教学工作,易于产生职业懈怠。乡土情怀是塑造乡村教育情怀的核心,能够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源泉,革新乡村教育的中坚力量。非语文教育出身的教师,在相关理论上处于空白状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够,进而影响学生学习。
2.3乡村教学资源丰富与资源开发不足
城市文化与乡村城镇化对乡村教育进行了猛烈的冲击。在新课标的提出下,越来越重视主题教育、校本课程的落实,力图改变乡村教育成为空洞的地域划分,失去独有的文化价值。乡村教育目光始终聚焦在城市教育上,造成乡村教学资源开发不够,与实际乡村情况脱离的尴尬境地。乡村中可应用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开发实际上能够有效解决城市教师与学生均缺乏乡村资源的问题。
3语文教育推动乡村振兴的要点
促进乡村振兴事业的有效性,语文教育应当潜移默化地将乡村振兴意识传达给学生,培养学生乡土情怀,意识到乡村振兴策略的伟大意义。
3.1教育供给侧改革,定向师范生能力培养
将教书育人与个人修养相结合,立德树人为导向,新时代的教师既要强调教学技术的突出,更要强调在师德师风上的建设。乡村学校存在着对教师待遇的不重视,如许多地区对乡村教师工资的拖欠。由于乡村教师的流失,许多地区综合教师居多,非汉语言文学与汉语言文学(师范)的教师任教语文。专业的教师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能够将教育学知识与学科知识进行高效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较非专业教师更能考虑到学科体系知识与学生专业成长体系相呼应。如在讲授李白诗歌的同时,与白居易、杜甫等诗歌进行类比和对比就对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有极高的要求,又如对学生难以理解的为什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就体现了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这需要教师对语文文本与课标进行深入系统的解读后,由文本出发推导而来,非专业语文教师极容易将文本与价值导向割离,将学生引导至空洞虚无的文学世界。定向师范生教育是国家在振兴乡村教育下的有力措施,高校定向师范生的培养不同于非定向生的就业不确定性,因此,没有就业压力的定向师范生更应该着力培养专业能力,发展专业知识,以新时代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定向师范生既是乡村教育的守望者也是乡村教育的推动者。定向师范生培养高校应当研究避免定向师范生因没有就业压力偏废学业现象[4]。
3.2培养乡土情怀与乡村建设性人才
学校是国家意识形态向乡村传播的重要载体,语文课堂承担着开阔学生眼界,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责任。将乡村振兴理念融入课堂,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乡土情怀,树立学生乡村振兴意识,培养学生本土文化自信,在毕业后立志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乡村振兴、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运用问题式教学、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丰富的教学方法融合教材内容、时代内容、乡村本土文化内容。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育学生乡土情怀的基础之上,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融入乡村元素,激发学生本土文化自信,在写作中激发学生想要讲好中国故事、本土故事的兴趣。“戴尔经验之塔”从下到上分别为“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学习过程是做升级的过程,而教授的过程是降级的过程,二者不同向。培养乡村建设性人才一个重要的途径便是结合乡村资源,使得从课本中的抽象经验与乡村资源能够提供的做的经验中相结合,用抽象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抽象的循环的过程来培养乡村振兴建设的人才。
3.3信息化课堂与复合媒体刺激
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无论乡村还是城市都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网络社会可以跨地区、跨文化交流,带来了信息的大爆炸,对学生间接经验的充盈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完善乡村智慧教室,将科技硬件、软件信息化教学的引入,及时量化反映学生学习状况,以便家长、老师以及学生本人了解学生近期学习状况,对知识点的掌握。其次,在课堂上多媒体是教学的重要工具,能够给学生带来直观的体验,缩短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路径,避免学生在建构知识体系时的缺少。此外,复合媒体的刺激能够更有效帮助学生接受知识,如视听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多感官参加,内化知识的途径增加。媒体通道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习得,智慧教室在语文课堂的使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还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对学生学业提升也具有积极意义[5]。
3.4乡村振兴为中心带动乡村教育振兴
中国人历来安土重迁,村落形成时期长久,地区文化沉淀可反映在婚丧嫁娶等诸多方面,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要成为继承和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如七年级的《老王》展现了回族的丧葬礼节;八年级《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等文章均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介绍,展现了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从乡村特有的教学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特点出发,开发学科融合的资源,引入具体学科中,以及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形成当地特色,进而通过互联网传播到城市中,引入研学机制来反哺城市教育,架起乡村资源与城市教育的桥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4结束语
乡村城镇化进程中,田野的消失与网吧林立与乡村学生媒介素养的冲突;乡村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智能化,乡村教师师资与流失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新课标呼唤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下,乡村教学资源的开发不足。针对这一现状,师范高校需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职能作用,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和人才的需求,加快推进语文教育。
参考文献
[1]张自珍.农村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20(20):89.
[2]岑勇.农村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赏识教育的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9(33):88-89.
[3]李兰芬.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9(13):185.
[4]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J].张健立.电子技术,2022(11):66-68.
[5]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的方法分析[J].陆红梅.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99-100.
作者:魏红意 单位:吉首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