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9 15:41: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家校社协同育人助双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双减”政策颁布后,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实现学生减负需要家校社协作配合。教师作为连接家长、学校与社会的重要枢纽,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尝试构建中小学教师家校社协同育人胜任力结构模型,并将其分为三个维度共13项指标。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帮助中小学教师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胜任力,促进形成家校社三方共育的良好局势,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地。
关键词“:双减”政策;家校社协同育人;教师胜任力;中小学教师
引言: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在这个工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相互支持、彼此影响,共同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1]。家校社协同育人可以理解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合力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十四五”教育规划中也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然而,在实践层面,家校社协同育人并未达到理想预期,不仅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反而在某些方面相互掣肘,给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3]。“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当前基础教育的热点话题,社会各界也认识到教育不能只靠学校单打独斗,必须强化家庭教育的作用,释放社会育人活力,实现家校社的互融互通、同心同向[4]。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学校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着连接作用,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探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方向。作为学校的中坚力量,教师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是否具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胜任力尤为关键。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中小学教师家校社协同育人胜任力的结构模型,阐述教师三个维度胜任力的内容,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以期提高中小学教师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的胜任力,切实实现学生的减负。
1中小学教师家校社协同育人胜任力内涵
胜任力一词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戴维·麦克里兰(DavidMcClelland)提出,目前广泛应用于管理学、心理学和教育领域[5]。随着学者们研究的深入,在教育领域中,出现了教师胜任力一词。我国学者罗小兰[6]提出教师胜任力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将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区分开来的个体所特有的和内在的特征,是教师个体的知识、能力、情感、动机、自我概念及人格特质等在特定情境中的综合表现。中小学教师家校社协同育人胜任力是将家校社协同育人与教师胜任力相结合的一个概念。已有研究表明,家校合作胜任力是教师必不可少的能力,在倡导学生减负的背景下,除家庭参与外,教师也应争取社会的支持。根据学者们提出的教师家校合作胜任力的概念,中小学教师家校社协同育人胜任力可以理解为中小学教师在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征,包括知识与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特质与动机。
2提高中小学教师家校社协同育人胜任力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社会对学生教育高度关注,实施三方合力协同育人显得尤为紧迫,也颇具意义。
2.1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需要
当下,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7]。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8](以下简称《“双减”意见》),明确规定了要减轻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工作事关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是人们高度关注的民生大事[9]。学生的学业压力大,并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一方,如何让学生减负的政策落到实处,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10],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学生的减负,需要“家校社”协同发力,而教师的支持作用必不可少。教师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主力军。
2.2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只依靠学校实现,家庭和社会也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家庭和社会可以为学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对学校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进行补充,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显著影响。教师可以将家校社三方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合理运用,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模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家校社协同育人势在必行,教师作为家校社三方合作沟通的桥梁,既是学校教育方法和理念的传播者,又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引导者,培养教师家校社协同育人胜任力是提高家校社共育实效的关键。
3构建中小学教师家校社协同育人胜任力结构模型
经典的胜任力模型有两种: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两种模型在表现形式上虽有区别,但其内在表达的观点是一致的。洋葱模型更注重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可以更加形象地说明各个胜任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选取洋葱模型作为构建的理论基础。在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后,根据科学性、全面性、差异性和可操作性原则[11],将中小学教师家校社协同育人胜任力从浅入深划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态度与价值观、动机与特质,共13个关键指标,如图1所示。
3.1知识与技能
3.1.1家校社协同育人知识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知识对教师来说必不可少。教师可进行相关理论学习,探析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相融合方式,引导家校社合作的开展。要关注国内外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和优秀的实践案例,但需注意适切性的问题,根据实际教育情况作出调整。教师也要具备一些通识性知识。了解现阶段教育的基本情况以及政策法规,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更好地把握工作开展的方向和内容[12];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了解学生特点,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传递科学教育理念;了解社会实践的相关知识,将社会教育与学生教育融合,发挥社会教育支持作用。
3.1.2家校社协同育人技能教师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要具备以下四种技能。1)沟通协调能力。教师要与家长和社会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因此,教师应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确保准确有效的沟通。在交流过程中,要与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员进行平等对话,获取信任与支持。
2)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要有能力调解各方的情绪,解决问题。在合作过程中,有些家长可能出现负面情绪,教师可通过家长会、家访等与家长交流,充分沟通学校教育相关内容,力求解决共育过程中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3)合作反思能力。教师要善于反思、总结问题,能站在不同立场思考,反思合作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在反思中得到提高,维系家校社和谐关系,实现共育。
4)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家长和社会都是很好的资源,教师要组织运用好这些资源。《“双减”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校外场所的服务作用。在共育中,教师要依靠自身资源组织的能力,将家庭与社会的力量发挥到最大,促进家校社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资源传递。
3.2态度与价值观
3.2.1教师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态度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当前阶段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为实现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教师要在家校社合作中态度恳切,对待合作者要尊重、耐心和宽容,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充满激情。
3.2.2对家长、教师、社会角色的正确认识教师要明晰家庭育人、学校育人和社会育人的责任体系,明确学校并不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指挥者,家庭和社会也不是命令的执行者。在合作过程中,要明确三方的责任,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家校社三方的理解与合作,也应发挥自身角色优势,为协同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3.2.3职业道德观教师职业本身就包含着无私奉献精神,身为一名中小学教师,首先应该对自身职业有使命感和认同感,保持认真负责的积极的工作态度,认同并贯彻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作自己的分内之事,愿意为此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良性发展。
3.3特质与动机
3.3.1特质教师的自我特质包括终身学习、自我调节与应变、自我成长与发展等。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家校社合作的途径、方式随着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难度,教师要在困境中学会应变和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直面难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与发展。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秉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双减”政策的核心指向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主体性。站在学生的视角上思考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方向,提升学生积极性。
3.3.2动机教师家校社协同育人动机主要来自教师内驱力,它指教师自愿投入家校社合作工作中去,愿意为构建良好的家校社合作关系付出努力。教师在工作中有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在帮助家庭教养孩子时,有育人的自我满足感;在促进社会教育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有为学生发展而努力的成就感,这些感受让教师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充满动力,实现三方育人更好地发展。
4中小学教师家校社协同育人胜任力的提升路径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家校社协同育人胜任力急需得到培养,而教师胜任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既需要国家、社会与学校的支持,也离不开教师的自觉学习。基于本文构建的结构模型,可以从以下方面提升教师家校社协同育人胜任力。
4.1国家层面:加强政策引导,为教师提升胜任力提供良好环境国家要高度关注《“双减”意见》的执行进程,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政策引导,注重教师家校社协同育人胜任力的培养。此外,我国应该设立相应的机构,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活动,推动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开展,引领教师的成长。
4.2学校与社会层面: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减轻教师负担,给予教师充分支持“双减”背景下,有关部门应该大力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社会机构办学,禁止对学校教育工作层层加码,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培训,让教师的胜任力培养有所依靠;学校则要从制度的设计上考虑到教师负担,细化、量化教师工作,减少不必要的教师时间占用,让教师以积极学习的态度投入自身胜任力的提高中,使家校社合作更有质量。
4.3教师自身层面:牢固树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自觉提高知识素养教师要快速适应“双减”大环境,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主动地投身家校社协同育人事业,不断提高自己协同育人的胜任力。转变心态,自觉进行理论与实践学习,对育人工作抱有积极的态度,引导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参与,肯定自身的职业价值,钻研有效的合作方式,自愿花费时间和精力提升专业素养和自身胜任力。
参考文献
[1]金紫薇.编制规划要在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上下功夫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N].人民日报,2021-03-13(1).
[3]孙夕礼.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如何作为[J].人民教育,2021(8):29-32.
[4]破题“大教育”新格局[J].人民教育,2021(8):18.
[5]肖颖.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1.
[6]罗小兰.中学教师胜任力模型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34):50-53.
[7]倪闽景.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进行顶层设计[J].人民教育,2021(8):19-22.
[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9]杭州“双减”进行得如何?这份“八问八答”带你详细了解[EB/OL]..
[10]步德胜.“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阐释及实践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9-10(5).
[11]林涛,周沛,吴晶博.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4):77-82.
[12]袁柯曼,周欣然,叶攀琴.中小学教师家校合作胜任力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6):98-104
作者:郭庆 王朋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