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9 15:59: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医学院推进产教融合实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针对医学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探索。结合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针对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就业定位进行完善改进。进一步对医学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落实产教融合提出相应建议,为更好地建设行政管理专业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医学院校;产教融合;“双师型”教师;行政管理专业
引言:当前,我国正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综合型人才。对于学校和学生自身而言,开展产教融合可以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坚实基础,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同时指明了学校开设学科建设的方向。对于企业和社会而言,产教融合模式有助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与此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既具有理论基础又具备实操能力的青年人才。
1医学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
1.1医学类院校开设管理专业的意义
医学类院校主要围绕医学专业建设学科,大多具有专业性较突出、单科性质较强的院校特色。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医科院校纷纷在公共管理领域进行了实践探索,部分高校为摆脱单一办学的困扰,开始着手培养公共管理方向的人才,进而转型成为综合类高校。虽然医学院校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建设行政管理专业,但其在专业建设、课程安排、师资队伍方面仍存在较多的漏洞。与其他综合类高校甚至财经类高校相比,还没有形成属于医学院校自身特色的课程发展模式。在以往固有的观念中,行政管理专业的开展主要是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提供管理型人才。在医学类院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不少人有所质疑。行政管理专业与医学专业课程之间能否和谐发展;在医学类院校中,行政管理作为薄弱学科是否会制约医学院校的总体发展;医学院校是否具有资质能力完成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工作。这一系列问题正是医学院校目前所面临的棘手问题。
1.2行政管理专业开设中存在的问题
行政管理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伴随计划经济体制的废除,毕业包分配的政策也被自主就业所替代。对于市场而言,人才的供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意义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不外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但自从1993年开始实施公务员考试制度后,国家对于政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自身素质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对公务员的编制问题也实行了严格管控。公务员被人们视为“金饭碗”,自开展公务员考试至今,每年都有数以百万的求职者争相加入公务员队伍,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不言而喻。部分高校对市场与人才之间供求关系的变化缺乏认知,还固守行政管理主体与社会公众之间不对等的传统观念,忽略了社会公众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参与权以及行政管理的服务性本质[2]。医学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在教学培养上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制约了社会的进步。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缺乏特色。社会、学校、学生这三方虽立场有所不同,但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社会用人单位不清楚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不清楚自己大学要学习些什么;学校对于学生在专业上的培养方向和模式也缺少科学规划[3]。纵观各大高校在行政管理的课程开设上都相差无几,所开设的课程仅仅围绕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并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单科性质高校与综合类高校相比,更应该在课程安排上将行政管理专业融入高校的特色中,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增强学科的竞争力。然而大多数医学院校在开展教学时过于保守,缺乏课程创新。与财经类高校相比在管理专业性上不占优势,没有形成医学院校自身独特的管理专业的授课体系,导致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缺乏竞争优势。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资源匮乏。一方面体现在医学院校缺乏管理专业的授课教师。由于行政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与其他领域相比,研究这一领域的学者还很少,同时也缺少符合我国现状的理论成果。因此从事行政管理教学的师资队伍较为薄弱,有些医学类院校的授课教师并非管理专业出身,而是选用学校行政岗位的领导进行授课教学。由于授课教师缺少,一些高校为开设该专业从而降低了对教师职称学历的要求,部分教师对于行政管理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研究。造成大多数高校存在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专业的教材较为单一,目前所使用的教科书在内容体系上大同小异,缺乏创新之处。针对医学院校并没有开发凸显医学特色的教材。这也从侧面也反映了各界对于该专业的关注度和认识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不仅如此,教学案例也缺乏时代性,选题过于陈旧,教学资料没有与时俱进,缺少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阻碍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
1.3医学类院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优势
医学类院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医学院校以“修德济人,笃学精术”作为宗旨来培养学生。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而言,大多只停留在课本理论上,实践方面有很多欠缺之处,学生们进入政府机关实习的机会有限,无法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实习需求,但医学院校与外界的联系较为密切,可以给学生提供公益性、服务性的实习岗位。医学院校也可以联合附属医院,进行校企合作,开展产教融合,以自己独特的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医学院校有自身特色,行政管理专业主要涉及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培养学生具有公文办公能力、行政决策能力以及公共事务管理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在管理的过程中注重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医学院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可以依托医学院校背景,在拥有管理专业的同时也拥备医学专业。医文结合是医学院校开展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特色,亦在于将管理的概念融入医学知识中,培养复合型人才[4]。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院校为行政管理专业提供了实践教学的良好平台。医学院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可以充分利用院校背景,将医学与管理学渗透融合,在专业建设中取得优势。医学院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满足了医疗机构管理岗位的需要。伴随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于医疗机构的管理型人才需求也在急剧增长。如一直困扰社会的医患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患者就医的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患者就医的满意程度还有待增强,这一系列的问题都离不开制度建设和人员管理。医疗机构不仅仅需要掌握精湛医术的医务人员,还需要掌握管理基本原理的医院管理者。打造服务型医疗机构离不开科学系统的管理,这就需要医学院校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在医学院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既具备行业优势,同时又具备基础优势。行政管理与医学相结合,既能培养学生的医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行政管理技能,对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可满足医疗体系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2医学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推进产教融合的必要性
2.1产教融合为高校提供学科专业培养的方向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校优质人才培养的教育发展战略。多数医学院校的办学观念封闭保守,对社会的需求缺乏正确认识。在科研方面,缺乏市场意识和问题导向。在学科建设方面,难以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在人才培养方面,难以为社会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5]。因而,推进产教融合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的基本目标之一,而如何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高校必须回答的两个问题。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应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6]。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专业课程的制定应结合社会需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的方式与培养的策略。另一方面,产教融合也可以引导高校课程的设置。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将企业的需求、发展的规划融入高校的教学中,进一步调整学科体系、确立核心课程、建立理论基础的同时开展实训活动。通过校企联合增强行政管理专业的竞争优势。
2.2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是人才发展的必然要求。产教融合模式为高校培养出大批高素质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在校内大多学习的是理论基础,缺乏实操性训练。医学院校在管理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校内缺乏实操平台等问题,仅仅凭借自身力量很难培养出高质量人才。这种情况下,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采用顶岗实习的策略,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在没出校门前对社会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实操技巧[7]。国家为充分发挥企业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紧密结合。这种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既将资源整合规划做到节约成本,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工作经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明确行业的要求,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精准定位、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2.3产教融合为企业提供优质资源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是企业人才流入的有效途径。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传统的课程体系基于企业发展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和调整。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收获了专业化人才,使企业的整体运营得到持续发展,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作为学生可以享有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必须遵守双方的双重管理。产教融合既体现了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又帮助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同时,对于医学院校而言,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也是新时期医疗机构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期盼。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医疗服务人才,能够有效地为医疗机构发展注入创新型专业管理人才,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管理的质量,更好地为群众健康服务。医学院校与当地医疗机构实行产教融合,有助于统筹医疗资源的协调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3医学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施产教融合的改进建议
3.1创新产教融合机制传统的产教融合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充分发挥校企联合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教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高校的教育机制不能采用“拿来主义”照搬照抄其他高校的教学方针。要充分发挥产教融合机制,就必须依照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体制机制。针对产教融合模式改革应关注强化管理体制以及重建组织架构等方面。首先,强化管理体制应摒弃传统的层级化的管理模式,增强基层组织的决策权,简化办事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在专业建设、学术评价上摒弃以往单一的评价标准,建设更为灵活的评价体系。其次,高校是由各学院组织构成的,各学院之间相对独立。组织架构的创新要求各学院间实现资源共享,多学科交流。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打破固有组织架构,结合企业发展的要求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最后,完善课程机制,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规划相接轨。在高校与企业合作中,设立以“医疗机构管理服务”为代表的创新课程。引导学生将课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工作的角度理解行政管理的原理以及学习的意义,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找准自己的价值目标,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知识。
3.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产教融合的开展离不开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高校人才培养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求其具备实操经验,与此同时还必须掌握行业最新进展以及行业前景[8]。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产教融合创新的重要途径。首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深度进行校企合作,将企业中拥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引进高校,通过实训基地平台将行业精英引进高校进行兼职教学,提升教师队伍的多元性。其次,采取“走出去”战略,企业与高校双方搭建平台,组织高校专业教师走向行业最前线,增强教师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将企业新动态和行业新标准融入课堂,提高课程质量[9]。最后,制定教师队伍监督考核体系。考核和监督政策是检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队伍建设不可流于形式,简单应付。为确保“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机制,对教师日常授课进行监督以及动态管理,并且要不定期抽查。增强企业与高校间的沟通,采用绩效考核方式评价“双师型”教师队伍。
3.3深化产教融合资源整合
产教融合是由多主体参与共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教融合将多方资源汇集到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产教融合具有规模优势、集聚优势,能够为高校、企业、学生提供所需资源,进一步解决资源共享广度不足,深度不佳的问题,便于双方资源互通,校企协同发展[10]。实现资源整合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办学模式,与企业达成合作,维护双方之间战略伙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为高校与企业提供交流互动的机会,通过建设资源共享平台,深度整合高校和企业的各项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既要将高校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相接轨,同时也要在课程内容中渗透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J].教育科学论坛,2018(3):3-7.
[2]靳继东.浅析财经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问题与途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3):48-50.
[3]庄仕文,崔晓.交通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1):100-101.
[4]王番宁,李海军.基于《国家标准》的医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的思考[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5):38-40.
[5]吕忠达,段肖阳,王家荣.论地方高校产教融合障碍及其破解之道[J].高等教育评论,2021,9(1):241-247.
[6]覃敏健.关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10):186-188.
[7]孙丹,李源.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的工作室管理研究[J].辽宁丝绸,2021(3):69,84.
[8]陈川.产教融合工作新思路:以厦门医学院为例[J].厦门科技,2019(2):40-43.
[9]王秀娟.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当代旅游,2021,19(28):72-74.
[10]张建平.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的理论溯源、实践壁垒与破解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7):14-20.
作者:郭杜婧怡 任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