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28 15:44: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陶瓷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的决定因素,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坚实依据。本文在分析瓷器文化内容于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和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所占比重的基础上,揭示了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瓷器文化的重要性:有助于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继承和发扬瓷器文化。进而提出:开设校本课程,营建特色校园文化氛围;丰富教师知识素养,建立“大文化视野”观;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等三个层面提升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具体策略。
文化自信,简单来说是个体对自身所属文化的一种充分肯定,是对本民族文化持高度认同与赞扬的心理状态。有学者对文化自信进行了更为全面的概括:文化的自信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充分肯定自身文化的价值,相信自己的文化是具有独特价值的并坚信自身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深厚的凝聚力[1]。然而,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也为整个人类文明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国际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竞争,人才是最具核心的竞争力,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起始环节,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负有中流砥柱之作用”[2]。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我国也积极加入改革的潮流。在2020年修订的2017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育部将“三维目标”的要求提升到“学科核心素养”的程度,在修订的基本原则中明确“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以,包含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量陶瓷文化,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大有作为。
一、陶瓷文化的发展及在历史教材中的分布
通过查阅分析历史教材发现,陶瓷文化在初高中历史教材中有着相当大的分布比重,必须重视陶瓷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历史教育承担着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使命,历史教学与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理念高度契合。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陶瓷文化背后所蕴藏的教育价值,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适当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以陶瓷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无疑是当前有效提升中学生文化自信的不二途径。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科,其内容丰富广泛,涉及古今中外各种文明。历史教学承担着提升中学生文化自信的使命。教科书中包含丰富的瓷器文化内容,以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为例(图1),在初中历史教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中讲到陶器在当时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具;第3课《远古的传说》中讲到位于陕西渭河流域的炎帝教育人们如何制作陶器;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中,提到东汉时期光武帝时有“陶院落(模型)和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等陶器制作的院落与人物模型;第14课中张骞作为东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携带大量的钱币、陶瓷等物品,为经济贸易和文化融合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第17课、19课中分别有不同的瓷器图片展示来介绍优秀传统文化[3]。据此,可以统计出陶瓷文化内容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占比为29%(图2)。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陶瓷文化分布有: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于早期国家》,记载了人们进入新石器时代前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陶器,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彩绘陶器成为典型的器物代表,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为该时期的典型器物代表;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中唐三彩文官俑,充分显示了唐朝时期文官的气质形象;第12课中讲述宋元时期的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同变化,并且对陶瓷的制作技术以及演进做了详细的介绍,包含南宋手持罗盘的陶俑,进一步说明古代中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发展[4]。据此,可以统计出陶瓷文化内容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占比为21%(图3)。上述完整的教材内容呈现,表明陶瓷文化在历史教学中负有一定的教学使命,对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有积极作用,当为其价值所在。
二、陶瓷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陶瓷的发展及传播,对世界各国人们的生产生活、艺术创作、文学发展、审美礼仪活动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陶瓷讲究实用与造型艺术的美感,能够反映出当时文化的发展,同样能够揭示时代的精神风貌。陶瓷文化作为独树一帜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教材中占有大量篇幅,足以表明陶瓷文化在历史教学中担负重要作用。将关于陶瓷文化的内容放置教材中,首先,有助于丰富学生关于陶瓷文化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得到提高,了解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下历史史实的发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感知,培育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观念,清晰地把握历史线索,进一步理解历史规律。其次,培育中学生的审美情趣。瓷器的颜色洁白如玉,透明如镜,胎薄如纸,声音清脆入耳,外观上素雅清新,造型优美,有“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之说;触感上瓷器温润细腻,犹如冰丝;瓷器还可以起装饰点缀美化等作用,这般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做一个“知美、爱美、善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青少年”。最后,培植高尚情操,落实文化育人。陶瓷制作过程尤为繁杂,其初始于土,经过1000℃的高温焙烧而成,质感犹如玉石一般,在人们心中有极高的评价与威信,代表国人正直善良有德行的优良品质等。这对学生的审美、做人品格及智慧上具有促进作用。
(一)落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作用针对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安排要建立在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水平、学习特点以及学科课程的特征上,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提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深入学习课程内容[5],老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应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特点,充分将教育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让学生更为全面地认识与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感受独树一帜的优秀传统文化之陶瓷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
(二)了解与认同陶瓷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陶瓷文化在历史教材中的呈现,有助于加强学生对陶瓷文化的认知,使学生能够领悟传统文化蕴含的理念与精神。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专门场所,通过学习前人的知识与实践经验,有助于学生把握历史概念,深入了解历史事实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引用陶瓷文化的故事典籍,以及在生活领域产生的影响,强化学生对瓷器的感知。例如:“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国不断建立了联系,阿拉伯商人为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运用娴熟的航海技术将中国的瓷器等手工业产品与非洲的奴隶、象牙和黄金等进行交换,并在非洲的一所古墓中发现了瓷器[6],而瓷器是由15世纪左右的中国制造并流入非洲的。在我国唐朝时期,瓷器作为商品就远销海外。另外,瓷器在当时是身份地位、财富及权贵的象征,只有在宫廷内部才可见到较多的瓷器。瓷器在18世纪的欧洲有大量的市场,整个世纪中国将瓷器输入欧洲的数量达6000万件[7],使得原本的金银铜器皿被瓷器所代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的生活;在法国著名的“日用品革命”中,国王下令将国民所用的器具全部换为中国瓷器;荷兰居民家中的装饰品也多为中国瓷器;随着中国的饮茶传入西方国家成为时尚后,大量的瓷器进入到欧洲国家,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也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瓷器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还在精神上对某些国家有着重大影响;多数非洲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会将瓷器放入逝者的棺木中,以便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使用,表达对其慰藉。通过一系列的历史史实的讲授,让学生体会瓷器文化的影响之大,优秀传统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将瓷器文化与历史教学相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独到之处,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三)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历史教学价值的集中体现,历史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课程。瓷器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史料,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历史时空,了解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对事件做出合理解释,揭示事物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解释素养,使其体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帮助学生筑牢家国情怀,这既是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的双重体现,也是学习历史知识、涵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四)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人类社会的进步得益于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及经验的继承与创新,教育对文化具有继承与发展、传播与交流、更新与创造等功能。学生作为接受教育影响的主力军,负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既要完成对基础历史课程内容的学习,也要增强对陶瓷文化的认识和了解,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挖陶瓷文化的内涵,发挥个体的积极主动性,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来传承和发扬瓷器文化。
三、历史教学中提升文化自信的应用策略
(一)学校开设校本课程,营建特色校园氛围学校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组织机构,有专门进行教育的教师和接受教育影响的学生,学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场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内容,还需要潜移默化地领会校园精神。因此,学校也要为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将本地区、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与陶瓷文化深入融合,创设独特的校本课程之“陶瓷手绘及制作课程”。如:手工拉坯课、模具注浆课、釉上新彩课、瓷片拼接和高温烧成课,以及陶瓷艺术表演活动,建设特色陶瓷校园;另外,学校组织多种陶瓷文化的宣传活动,张贴宣传陶瓷文化的海报,举办陶瓷展览。陶瓷演讲比赛,让瓷器说话,增加陶瓷文化在隐性教育中的作用,感受陶瓷文化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影响,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注意在“初中阶段应加强学生对瓷器文化的感性认知,通过瓷器的选土、拉坯、焙烧等工艺制作过程来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无穷,增加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知”;在高中阶段,加强学生对瓷器文化的理性、客观认识及实践能力,了解瓷器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对世界各国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使其立于更高的站位上,理性客观的认识与评价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智慧,提高文化自信[8]。
(二)丰富教师知识素养,形成“大文化视野”观教师作为教育者,是专门为学生提供教育影响的专业人员,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桥梁。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知识层次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在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活动开展前,首先,教师应转变教育态度,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理念,不断汲取与更新文化知识储备;其次,应具备丰富的理论文化知识,以“学高为师”理念来指引,以海纳百川的态度积极参加专业知识领域的培训与见习,不断充实文化知识,建立大文化视野,提升教师人格魅力;最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常识以及学习兴趣与习惯,提炼教学资源,在不同维度上融合传统文化,选择正确规范且有趣的教育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采用情景探究、小组合作、兴趣研讨等方式让学生体会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另外,还要注重课外活动对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拓展课外内容,丰富学生的认知。
(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感悟文化瑰宝学生作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接班人与实践者,应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课余闲暇时间参观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与陶瓷,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悠长与治世经典;利用网络与信息技术查询包括陶瓷文化在内的古文典籍,查阅陶瓷文化的历史渊源,在行动中培养对陶瓷文化的情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陶瓷的使用,发现陶瓷在生活领域的用途,如在餐食盛放、器具使用、内饰点缀等方面带来的实际效用和艺术之美。另外,还可以根据自身兴趣,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尝试制作陶瓷,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四、结语培育和提升文化自信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在当今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不倒。“在历史课程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陶瓷文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家国情怀[9]。因此,要将陶瓷文化与历史知识有机结合,有效开展教与学,让学生了解独树一帜的陶瓷文化,感受一脉相承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陶瓷文化,真正做到内心的潇洒与纯真,提高青少年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自觉树立为国家繁荣、社会进步做出不懈努力的决心与信心。
注释:
[1]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
[2]杨朝明.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M].济南:济南出版社,2020:242-243.
[3]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4-12.
[4]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4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2-16.
[6]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7-32.
[7]那颜.欧洲人如何进一步烧制出“中国瓷器”[J].海洋世界.2015,486(1):60-65.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EB/OL].
[9]郑林.中学历史课程如何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6):132-138.
作者:刘广英 甘桂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