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元素教学研究

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元素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05 09:30: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元素教学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元素教学研究

摘要: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探寻其渗透路径具有现实基础与必要性。用CiteSpace软件对地理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分析,发现其是由三个阶段演进而来,目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课程思政”认识不全面、渗透方式较为单一、评价方式欠完善等问题。通过分析高中地理中的思政元素,从地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实践活动、隐性课程资源等角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的路径,以期为高中地理落实“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提供参考。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应具备家国情怀和发展性眼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意识。挖掘地理教学中存在的思想政治元素,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养成的关键阶段,特别需要“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地介入[1]。高中地理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是既具有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观、人地协调观,又兼备自然科学特征的课程。探索高中地理课程所融入的“课程思政”元素,对提升学生价值观念具有引领性意义。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从两方面对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挖掘。一是高中地理课程本身。高中地理课程作为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学科,同时兼具培养学生科学价值观的任务。因此,高中地理课程不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让学生受到科学之美的熏陶,从探讨动态知识掌握其学习方法到落实价值观的地理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科学与价值培养的同向同行。二是高中地理课程目标。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贯彻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教师通过对地理知识教学目标的解读,并分析课时所具备的“课程思政”元素,依据实际教学情况将课程思政融入地理课程。学生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强化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基于以上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是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整合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于一体,采取一定教学方法,将家国情怀、科学世界观、人地协调观等元素融入到地理课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演进

地理课程内容可划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多个方面。自然地理涵盖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世界观、环境观、国情等思政教育元素;人文地理包含了人口观、人地协调观等思政元素。因此,地理是在众多学科中少有蕴含多种思政元素的学科。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出地理课程蕴含了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法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等思政元素[2]。通过知网高级检索。截至2022年3月,例如“爱国主义教育AND高中地理”,筛选相关文献并去除会议及无关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并用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关键词突现分析,发现地理思政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87-1997年以国情教育为主的思政元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明了要坚持和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引发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3]。国情是一个国家经济、人口、教育文化发展等基本的情况,崔续昌提出高中地理国情教育内容丰富,应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容,理论联系实践,系统性进行国情教育[4]。陈丽琴提到国情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将国情渗透到地理教育教学中,将取得地理知识和国情双重教育效果[5]。

2.1998-2017年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思政元素素质教育是在一些地区的学校存在着“应试教育”的现象下提出来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新世纪的人才[6]。田小明认为,高中地理素质教育内容应基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实践能力,并进行个性差异教育,学生应达到“知地—爱地—用地”三个层次目标[7]。地理学科不乏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富含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知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受到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8]。2003年,教育部为贯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印发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具备地理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掌握地理方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2018年至今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的思政元素素质教育的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立足于时代需要,应以素质教育成果为基础,将教育改革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9]。2018年初,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方案和14门课程标准,课程改革进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观,其基本意蕴是“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是“三全”育人、协同育人理念的具身化形态[10]。目前,“课程思政”从最初的“上海经验”逐步拓展到全国各地。

二、“课程思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思政”认识片面化调查和参考已有研究均发现,教师主要围绕重点知识和高考内容展开教学,部分教师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地理课程较少,认为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内容意义不大,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辩证法、科学素养等内容的培养,对如何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对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缺乏积极性,忽略课程标准中的育人价值,忽视教学中学生思想的升华[11]。

2.“课程思政”渗透方式单一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多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传授知识,缺乏具体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单一,大多直接以口头语言的形式进行。例如在学习“人口面临的环境问题”时,教师提问学生目前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将“树立环保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增强保护环境意识”直接陈述给学生,这种以单一手段宣讲思想政治理论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3.“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欠完善提升学生学习质量需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当前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体系欠完善。在课上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得到体现,学生思想道德落实是否到位无法准确估量。渗透高质量“课程思政”需要健全评价体系。评价不是最终的归宿,而在于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常选用时事政治作为图文情景材料,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国家、全球的时事政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2],在教学中也可相应地开展考查思政元素渗透效果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三、“课程思政”元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主要体现

结合最新修订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及上述“课程思政”元素演进过程,充分考虑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与心理发展特点,梳理高中地理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可归纳为社会道德、家国情怀、人地协调观、科学态度等方面。

1.社会准则(1)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指在社会上为使人们接受和遵守道德规范而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的活动[13]。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热爱运动、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等方面的教育,可以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防灾减灾”为例,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河南洪涝灾害时全社会抗洪减灾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景。(2)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法治素养指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学习和训练,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认识与理解[14]。法治素养包含法律意识、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国家战略等。通过地理教学渗透法治素养,可以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以“维护海洋权益”为例,学生通过学习海洋权益知识,了解国家可主张的海洋权益范围,增强海洋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

2.家国情怀(1)融入爱国主义思想。地理教师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城镇化”,可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党为人民干实事的教学情景,增强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思想。(2)注重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个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对价值共同体所持有高度认同,并促使认知共同体朝着积极、正面、良性的发展的一种思想[15]。家国情怀应包含关注国情、党情、民情,关注社会与现实,坚持绿色发展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方面。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强化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查阅并分析我国的各方面资料,进而客观认识家乡和国家[16]。

3.人地协调观(1)增强学生的环境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逐渐增高。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渗透环境教育,学生可了解当前国情,对如何优化环境建言献策。(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人口是人的集合,是对人群的数量的抽象。国家生育政策的改革,从“少生优生”到“开放二胎”,再到现在的开放三胎,无不体现人口观的与时俱进。人与自然密切相关,人口的变化影响着国民经济水平、社会发展、自然资源。以“人口的分布”为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的特点,还要对学生是否形成正确的人口观予以关注。(3)树立可持续发展观。《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我们的世界描绘了蓝图,旨在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人类的关系[17]。地理教材涵盖了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包含人口、经济、气候、地形、资源等内容,是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学科。以“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为例,教学时教师可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增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4.科学态度(1)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按照其本身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地理教学内容种类多样,从宇宙的诞生到世界万物都存在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以“气候与自然景观”为例,创设给达古冰川“盖被子”的场景,借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2)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科学素养定义为“处理科学相关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科学思想的反思型公民,能对科学、技术做出合理的解释”[18]。要具备科学的素养就要有追求真理、探索、创新的精神。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应从文化、精神的角度采用问题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形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一节中,以探索珠穆朗玛峰的新高度为例,掌握其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为将“课程思政”有效地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中,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隐性课程多个方面进行探析。

1.深入挖掘地理教学思政内容地理学是文理兼备的学科,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既涵盖自然地理知识,也包括了人文地理知识。以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见表1),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教材内容,对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

2.改变地理教学方式采用传统授课方法既枯燥又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因而改变教学方式对渗透“课程思政”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提炼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自主学习+线上讲解+班级讨论”的教学形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例,学生自主学习天体、恒星、卫星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线上展示宇宙空间环境及各天体关系,线下讨论世界和我国航天事业最新进展,促使学生用科学的角度看待世界,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3.在地理教学评价中融入“课程思政”在教学评价指标中渗透“课程思政”能更好地实现育人价值。将思想政治教育浸润到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要考虑其设计是否与课程内容相匹配。以“地球上的水”问题研究中“能否解决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为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用电子档案袋的形式记录发言和查阅资料,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其养成用辩证眼光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4.在地理实践中落实“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渗透方式既可体现在教学中,还可体现在实验展示、研学活动、野外考察、参观访谈等方面。例如,红色研学活动作为“课程思政”渗透路径之一,立足于追寻红色历史,寻找与地理的契合点,传承红色基因,使学生在研学活动中追寻红色革命历史。又如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真理的探索过程,也可通过参观博物馆的方式,让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来实现共育。以“沧桑旅顺口”为主题设置研学旅行活动目标、设计研学旅行方案,带领中学生穿越百年前的旅顺,以地理的视角了解旅顺丰富的近代史遗迹。

5.借助隐性资源渗透“课程思政”借鉴美国隐性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推进我国“课程思政”渗透方式多样化,通过丰富实践活动、校园道德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育人价值[19]。隐性课程资源应包括物质层面、文化层面、互动层面,经过适当开发,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道德的教育。挖掘隐性资源中的地理教学资源,如校园内禁止践踏草坪、垃圾分类等可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绿色发展意识。综上,“课程思政”渗透路径多种多样,高中地理教师思政素养深化程度与课堂融入思政程度呈正相关。教师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挖掘地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使其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都有所渗透。地理老师要注意“课程思政”而不是“思政课程”,注重思政课程与地理课程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林悦,王健,钱伟,等.“课程思政”理念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03):17-20.

[2]李权国,张弢,文力,等.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思政”与德育价值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20,29(01):54-56.

[3]胡望舒,丁利,张强,等.思政教育导向下新时代中学地理国情教育的传承与发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03):4-8.

[4]崔续昌.理论联系实际深化国情教育[J].承德师专学报:综合版,1991(03):78-80.

[5]陈丽琴.高中地理下册与国情教育的实施[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5(04):6.

[6]韦志榕.牢牢把握高中地理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性[J].课程·教材·教法,1998,18(01):22-25.

[7]田小明.高中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与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1998,18(06):56-57+60.

[8]李亦武,王彬林.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思考[J].河西学院学报,2002(05):123-125+128.

作者:张奇奇 高源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