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大学生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大学生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2 09:17: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篇大学生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数字劳动作为新时代的劳动新形态,其对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影响。数字劳动主导下的大学生劳动教育一方面更新了教育主体,扩大了劳动教育内容,丰富了劳动教育途径;另一方面也束缚了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弱化了原生性劳动在大学生身体中的积极作用,降低了大学生和现实世界的劳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该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注重大学生身体性的体验,回归到大学生现实世界交往的自觉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数字劳动;劳动教育;新问题;新发展

一、数字劳动概述

“数字劳动”一词最早是由蒂齐亚纳·特拉诺瓦(TizianaTerranova)提出,克里斯蒂安·福克斯(ChristianFuchs)让数字劳动受到关注。目前,并没有关于数字劳动的具体界定,但是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数字劳动是一种非物质劳动形式,是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蒂齐亚纳·特拉诺瓦是该观点的支持者。另一种认为数字劳动在本质上还是物质劳动,不仅包括数字媒介生产、流通与使用等的脑力劳动,也包括多种形式的体力劳动,克里斯蒂安·福克斯是该观点的支持者。但无论是非物质的还是物质的劳动,其共同特征都需要人付出时间、体力、知识或技能[1]。总的来看,数字劳动从广义上是指依靠数字信息技术而涉及的脑力或体力等劳动;从狭义上是指在数字时代,人们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支撑,存在一定空间,且消耗了人们时间的数据化、网络化的劳动形式。数字劳动是数字技术与人类劳动的有机结合,从而衍生出的新的劳动样态。首先,数字劳动呈现出普及化和多元化的新发展样态。相较于传统劳动形式而言,数字时代的劳动更具有包容性,劳动力类型更趋于多元化,劳动主体不仅局限于工人,而且包括大学生、知识分子、农民以及无业人士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其次,劳动手段的数字化和技术化。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劳动工具、劳动手段不再限于传统的手工工业生产和大机器生产,而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平台对数据进行记录、分析和决策等,以创造劳动价值。再次,劳动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化和灵活化。数字劳动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其不再受上班时间和工作地点的限制。最后,劳动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科技化。与传统劳动类型相比较,数字劳动的形式更多样,科技化层次更高。

二、数字劳动主导下大学生劳动教育发展的审视

数字劳动作为数字时代劳动的新形态,既给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带来了新发展,同时也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新挑战。审视数字劳动主导下劳动教育的发展,其更新了教育主体,扩大了劳动教育内容,丰富了劳动教育途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其束缚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发展,弱化了原生性劳动在人身体中的积极作用,降低了大学生和现实世界交往的自觉意识。

(一)数字劳动主导下大学生劳动教育发展的“得”1.劳动教育主体更新。一般而言,劳动教育的主体是针对教师和大学生的,无论是目标指向型或内容指向型的劳动教育,还是载体指向型的劳动教育,其主体都是教师和大学生,因为对于传统的劳动教育而言,大多都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公益性劳动、技术服务性劳动等。但是在数字时代,除了传统的劳动形式外,还出现了数字劳动。数字劳动主体普遍化、多元化的特征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数据信息的生产者、传递者和接收者,所以在这种劳动形式主导下,劳动教育的主体不再只是单向度的教师和大学生,而是针对“人”本身,每个人都可以是数字劳动者,每个人都可以以生产者的身份参与劳动教育,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劳动教育,也可以以阅读者、评价者、粉丝、艺术家等身份参与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主体的更新和多样化不仅体现了数字时代劳动的包容性更大,类型更丰富,而且也进一步扩大了劳动教育的发展空间。2.劳动教育内容扩大。在过去,劳动教育内容的设定是由当时社会现实的需要而决定的,重点也是对大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生产知识等的培养。但随着生产结构的升级,劳动形态的发展,旧有的劳动教育内容已不完全适用于当前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数字劳动主导下的劳动教育已不再着眼于具体生产劳动技术的培养和训练,而是整合平台资源,对数据进行分析、记录,使每一个数字劳动者都能创造自己的劳动价值。在劳动的过程中,大学生既能提升自己的劳动素养,丰富自己的劳动体验,又能将自己的所想所感和独特个性等融入其中,扩大劳动教育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闲暇教育和消费教育也应被纳入到劳动教育的内容中来,通过劳动教育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消费观和时间规划意识。所以说,数字劳动主导下的劳动教育内容不仅是顺应了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变革要求,更是贯穿了教育的始终,扩大了教育容量,丰富了教育的内容。3.劳动教育途径多元化。与过去相比,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再限于传统的“学工”“学农”时期,需要教师、大学生深入到农场、工厂进行实践操作,因为对于今天的城市学校来说,尤其是城市中心大学生数量较多的学校,不太容易或者不可能开辟大面积的劳动场所作为大学生实践劳动技能的地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劳动主导下的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数字时代的劳动自由度、灵活度更高的特征,充分利用各类型的劳动教育平台,打破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壁垒,不仅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到不同类型的教学中,更是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和教育诉求,多途径开展大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创造教育,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这与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劳动教育形态相较而言,不仅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更是拓宽了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彰显了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

(二)数字劳动主导下大学生劳动教育发展的“失”1.弱化了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关照。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劳动形式已经越来越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劳动形式,传统的劳动形式更多地向创造性劳动、自主性劳动转变,且智能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劳动主体越来越多元,劳动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化与灵活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些特征一方面可以显示出人们劳动自主性的提高,劳动者自主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劳动者权力保障的日渐式微,随着劳动者主体的多元,劳动的时间和场地更加灵活,劳动的人群、时间和强度也进一步扩大和增强,这反而是加深了资本对劳动者劳动的剥削,而且是无形的剥削。在当前的劳动社会中,“加班”“熬夜”“九九六”貌似已经成为年轻劳动者的生活常态。但是,这也是部分大学生学习的常态,超负荷、多类型的作业使得他们不得不挑灯夜战。劳动不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而成了人们寻求生存与追求现世幸福的工具和手段,人们在工具、理性和狭隘下变得焦躁不安,精神世界的充盈也变得不再重要。2.身体参与性劳动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越来越低。劳动在人的身体发展的过程中,在人摆脱动物性,增强社会性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教化之意,劳动不仅赋予了人认识自然的机会,更是促进了人的发展。但是,随着劳动手段的数字化和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的生活却越来越“简单”,如现在出现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和“宅童”。部分大学生一放假就宅在家,他们通过互联网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吃饭有“外卖”,穿衣有“网购”,打扫家务有“智能机器人”,休闲娱乐有影视综艺以及网络游戏等,这些行为使得大学生的身体在生活中的参与度越来越低,他们缺少了身体性劳动的体会和锻炼。传统的身体参与性劳动带给人们内心的宁静、身体的认知以及情感的生成等作用也越来越弱化。在“竞争”“时间”“效率”等词出现越来越多的数字劳动时代,部分大学生的浮躁与急功近利等情绪,使得生活中会有很多“怪象”。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丧失了“劳动精神”,疏远了身体的劳动而且体会不到劳动之德、劳动之美和劳动之愉悦[2]。大学生在劳动中的身体投入越来越少,对文化意义上身体的关注也越来越少,不仅弱化了身体与自然界的接触,也弱化了劳动对身体的价值意义。3.降低了大学生对现实世界交往的自觉意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3]。故而人的生存和发展是脱离不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人的社会性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特征。“劳动正是促使个体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重要的社会化过程”[4]。不管在任何时候,劳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数字时代的劳动常常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劳动教育的社会性价值,只是关注了技术、科技的发展。现如今,大学生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因为智能产品不仅设计有趣,而且价格适中,足可以覆盖大部分大学生群体,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对其的依赖程度。数字劳动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劳动形式,所以互联网自身所携带的一些缺陷在数字劳动的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得很明显,体现在“90后”“00后”这样的网络原住民群体中,这些大学生和现实世界交往的自觉意识明显下降,如与人合作能力欠缺,自我调节能力低下,社会责任感淡薄等问题越来越多,有很多在虚拟网络世界中能够尽情展示自我的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却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交流,甚至连基本的接人待物之道都不了解,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社会的悲哀。

三、数字劳动主导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发展路径

数字时代劳动教育既要继承已有的优秀传统,也要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仅要注重实践的发展,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重视大学生身体性的体验,回归到大学生的现实世界。

(一)劳动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人的精神是人的根本,精神世界的充盈能够滋养人的心灵,劳动是人精神成长的需求,劳动教育要加强对人精神世界的关注。“数字时代劳动教育能在任何时间进行,突破时空的限制”[5]。所以,我们要努力创设劳动、创造和建设的环境,让大学生能够亲身探究、动手劳动,让大学生真正展现自我、把握自我和确证自我,促进大学生精神全面成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我们要建树一种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使每一个大学生都热爱劳动”[6]。这种劳动不只是身体层面和物质层面,更多的是精神维度的关注。精神世界的丰富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财富,不仅能够调和自我性情,涵养自我心性,也能养育自我精神。但精神世界的丰富也需要在现实的客观世界中提升,这就需要教育的助推,劳动教育不仅要关注大学生劳动能力的提高,也要关注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自由地发展,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和自我存在感。

(二)劳动教育要注重大学生身体性的体验劳动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到教育实践中来,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数字劳动背景下的劳动教育为大学生科学教育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更加优越的平台,使得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形成科学的劳动教育理论,获得真正的实践体验和感悟。所以,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思维、思考、情感意志等脑力活动的投入,也要有身体的投入,只有让身体参与到“劳动”的场域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身心合一”。真正地让身体参与到劳动的场域,走进自然,不仅能加深大学生对自然的认识,也能提升大学生改造现实的能力,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会进一步充实,精神世界会更自由。

(三)劳动教育应回归到大学生的现实世界人的社会性是在客观实在的现实生活中发展起来的,人是社会存在物,所以个体社会性的丰满决定着个人的意义。现实生活中的劳动会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等,这正是培植自我社会性的重要媒介。数字劳动背景下大学生只有在真实的劳动体验中,通过身体力行的感知,才能真正地感受自我、实现自我。此外,数字劳动背景下要更加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体验,以生活作为本源,是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于教育来讲,生活既是教育的目的和归宿,也是教育的过程和方法,正如杜威的“做中学”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说”所阐释的道理一样,要通过生活、通过实践进行学习。数字劳动背景下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中生活,要回归到现实的社会生活,要增强大学生的人生体验,要加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而不是一直活在自己的劳动世界中,这对于处在数字劳动时代的我们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杜作润.劳动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J].现代大学教育,2016(3).

[2]杨晓峰.“身体”视域中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价值与策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3).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4]张丰.深刻理解“劳动”的属性[N].中国教育报,2018-11-14.

[5]肖邵明.数字时代,重新定义劳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8-11-28.

[6][苏]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思考[M].尹曙初,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6.

作者:胡淑云 单位:集美大学诚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