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公共性的流变与建构

作者:吴理财; 刘磊乡村社会公共性乡村治理流变建构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公共性渐趋消解。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乡村社会从熟人社会走向半熟人社会;乡村治理从传统“礼治”走向“半法治化”;乡村生活也从“道德化”走向“功利化”。在微观层面具体地表现为公共空间萎缩、公共交往减少、公共服务缺位、公共规则解体、公共精神凋零。造成乡村社会公共性流变的原因可以看作是国家权力、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市场原则、文化传统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乡村治理方面,乡村社会公共性的流变导致了乡村治理主体力量缺失、乡村治理丛林原则肆虐、乡村治理整体能力弱化。面对公共性流变造就的局面,在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重建乡村社会公共性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甘肃社会科学

《甘肃社会科学》(CN:62-1093/C)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甘肃社会科学》刊登与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刊登具有地方特色,又有全国意义的文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服务。

杂志详情
在线客服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