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典哲理故事

经典哲理故事

时间:2023-05-29 17:24: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典哲理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典哲理故事

第1篇

关键词:诵读经典;联系生活;自然美;精神乐园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水平的有力举措,是宣传和贯彻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扩大语言文字工作社会知晓度的有益尝试。诵读,引领学生走进积淀着五千年民族精神的中华文化,让他们在成长的旅程中以千年文化为伴、与中华经典同行。

一、让学生在经典诗文中欣赏大自然四季的美

1.古诗中感受春天的明媚

春天,一个诗情画意的季节,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春阳映入花蕊,春风摇动着花枝,莺燕翩然起舞,美不胜收。置身于春景中,怎能不让人叹服大自然的别具匠心。因此,春天成为众多文人雅客颂咏的对象。学生诵读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和煦的春风就像一位翩翩的仙子,她掠过草丛时,小草兴奋地摇摆着嫩绿的身躯,沙沙作响。春风柔和地拂向花丛中,繁花似锦、娇艳欲滴的花儿给人以娇艳。春天的雨更美,细如牛毛般洒在草地上,洒在树林上,洒在花丛里,渐渐地渗到泥土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它们生根发芽,为春天增添勃勃生机。吟诵着这些语文课本里赞美春天的诗句,看着多媒体上出现的和诗句相关的画面,听着一声声鸟儿的欢唱,再进一步诉说着春游或郊游看到的春景,回忆着双休日在野外放风筝的情景,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春天带给大地的勃勃生机,领悟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喜悦的心情。

2.古诗中捕捉夏的热烈

夏天是热闹的,夏天是奔放的。荷花那么婀娜多姿,一朵比一朵美,一朵有一朵的姿态。微风吹来,一池的荷花都摇起来,几只蜻蜓正围着一下下地飞舞,此时让学生诵读杨万里的那首《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多有意境啊!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枝小小的荷叶、几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景图。在这个小池中最不可缺少的景物自然就是荷花。咏荷的诗就会随口而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古诗中体味秋的绚丽

秋风吹过,秋叶纷纷,叶子一片一片飘落在地上,带着秋天独有的魅力,渲染着大地的金黄。清凉的空气、金黄色的树叶,这是秋天独有的景色。在这个季节里,学生诵读着“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体味着秋的五彩缤纷,想象着几百甚至几千年以前,或许同样的秋季,同样的地点,曾经有一个人和我一样,在这秋的枫树林中漫步。这秋里的美景无不如诗、如画、如歌、如梦,学生在秋游时不知不觉积累了古诗,提高了他们对古诗的兴趣和审美的情趣。

4.古诗中欣赏冬的洁白

雪――圣洁的象征。树上如玉兰绽放,屋顶如涂了白漆,道路如明月轻洒。假如没有冬,又怎能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佳句呢?再补充学习“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使学生明白,同样是写冬雪,诗人也可表达内心的不同感情。

二、让学生在经典诗文中发现生活中的美

1.经典中的勤学美

《三字经》里几乎每一句都是一个故事。在这些故事里,学生可以学到古人坚韧不拔、勤奋好学的精神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如囊萤”是说晋代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于是抓来萤火虫放在口袋里借光读书的故事。“如映雪”指同是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借着这大雪微光看书的故事。“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宋朝的苏洵,小时候不知道读书,长大了一事无成,二十七岁那年,他开始发愤读书,由于他废寝忘食,以勤补拙,所以二十年之后,他与儿子苏轼、苏辙相继金榜题名,都成了著名大文学家……学了这些故事,再与自己现在的学习环境比较,你有怎样的感受呢?从而让学生发现勤学苦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再如,《弟子规》中“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怎样学习才有效,他们从诵读中会得到一定的启示。

2.经典中的为人处世美

如:《弟子规》中“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说说做过哪些错事,是否拿过别人的东西,从而让学生深深懂得再小的事情如果是错的,都不能去做,如果做了错事、坏事,自己会吃亏的;再小的东西如果不是自己的,也不能拿,如果私自藏起来,父母会伤心的。

3.经典中的哲理

古代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让学生在诵读中联系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自己的生活实际,他们就会有所领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了有顽强生命力的事物总是能经受种种考验,克服重重困难,百折不挠,最终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种激励向上的诗情,给人一种极富哲理的启示:要想进入更高的境界,看到更新的天地,就必须不断奋进,不断攀登。鼓励学生向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奋发向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经典诗文是中国优秀文化瑰宝中绚丽的奇葩。在学生中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活动,以美文感染学生的情绪,启发学生的心智,欣赏美、热爱美,最后创造美,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感受到诗文中蕴含的哲理,获得知识,接受教育,实现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满足、人格的提升。让经典在学生心中绽放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第2篇

摘 要:经典美术作品是指经过历史检验的,具有强大的审美价值与学习价值,是最能代表美术精髓的作品。小学美术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经典美术作品的鉴赏与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经典作品不仅可以提高自身水平,还可以了解到本行业的最高水平是怎样的,并以此为目标进行学习和追赶。

关键词:经典作品;小学教育;美术

经典作品具有极强的鉴赏意义,欣赏经典美术作品可以让人感受到美的享受与艺术的气息,在经典的熏陶下也容易培养艺术细胞,提高对艺术的兴趣。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重视经典美术作品美的一方面,同时应该结合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形成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作用。

一、经典背后的励志

一幅经典作品往往在其背后都有着众多故事,小学生是喜欢听故事的,因此,将一幅震撼的美术作品展示在小学生面前,让其感受美术艺术的美,然后再为其讲述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画家成长之路的艰辛,以此来激励学生喜欢美术,热爱画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经典程度已经不言而喻了,然而达・芬奇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有很多经典小故事。比如,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在初学绘画的数十天,老师让达・芬奇画的都是鸡蛋,对此达・芬奇颇有怨言:只不过一个简单的鸡蛋,为何老师要让我画这么多遍。但是在画了两百多个鸡蛋后,达・芬奇渐渐地悟出了自己的绘画方向,他认为艺术是天马行空的,是创造性极高的行为,是自我表达的过程与自我理念展现的过程,但是首先要做的便是夯实基础,让自己具备表达自己想表达一切的条件。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再著名的作品,也是一点点创作出来的,让小学生懂得这个道理,从最简答的简笔画开始、从速写开始、从素描开始,不断地重复,才是美术的基础,才是美术的乐趣。

二、欣赏经典,提升艺术涵养

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无不体现出它艺术思想的唯美与独特。欣赏山水画,感受那旷远空灵之感,小学生虽然无法清晰表达自己对山水画的感受,但是艺术涵养正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如顾恺之《庐山图》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精神,画作能够直接地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庐山图》表达他对艺术创新的自信与深刻体悟,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融入画中。顾恺之从构图美、墨色美、气韵美、意境美等多维审美意识表现美的主题,美的心境。人物画则要感受人物的内在美,例如,上文提到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其魅力在于不论你从哪个角度去观看作品,蒙娜丽莎的表情都能如出一辙地表达出你现时的心境。一幅绘画作品能够达到如此艺术修为,堪称传奇和经典。迄今为止,《蒙娜丽莎》被临摹过数以千万次,却始终没有人能超越达・芬奇原作品的魅力。这就是经典作品带给启蒙学生的艺术财富,对于提升其艺术涵养能力具有其他普通作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当今的小学美术教育实际上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一周只有一到两课时,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小学生的艺术涵养、艺术兴趣,实际上超过了培养学生学习绘画本身,经典润人,有句俗话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经典的力量就在这里。多看、多感受,自然会收获良多。

参考文献:

[1]刘银丹.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名画欣赏[J].学周刊,2011(09).

[2]杨文艳.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12(06).

第3篇

11月8日,头发发白的宫崎骏前往美国,接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这位老顽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重温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塑造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属于宫崎骏的世界,在那里现实很遥远,美好就在眼前。

我很喜欢他的作品,《千与千寻》里的千寻,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因为触犯规则变成猪的父母获得新生,一起打破幻境,回到了现实;《魔女宅急便》里有一个传说,女巫必须在13岁月圆之夜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证明自己的能力,琪琪也在自己13岁月圆之夜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宅急便生活,经历众多波折之后,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女巫;《龙猫》中肥大而又心善的龙猫形象,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它带着小月与小梅体现了另一个美好世界;还有《风之谷》、《红猪》等等,每一部作品,都是宫崎骏的小世界,在他的世界,有着很多意想不到的故事,时刻不停的在发生。

看宫崎骏的作品,简直就是一种享受,特别是里面的语言,用心去品味,才会发现,有些语言说出了很多小哲理。“生活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好起来,因为它无法更 坏。努力过后,才知道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 过来了。”这是《龙猫》中的经典;“你应该要学着做你自己,面对真 实的自我,只要做到这一点,你就不会害怕任何 事情了。”这是《猫的报恩》中的经典;“我们很努力的活,只是,你们不知道而已。”这是《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中的经典;每一部作品,只要你用心去欣赏,一定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小哲理,并受到它的启发。

看着宫崎骏爷爷拿着两杯微笑的画面,我忍不住笑了,这个奖来得有点迟,但是,颁得特别对。

第4篇

关键词:国学 幼儿教育

国学经典教育只是幼儿园课程中的一部分,应该与幼儿教育和幼儿园课程结合,科学理性地开展读经教育。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如何与当下幼儿教育核心理念相结合,如何体现现代幼儿教育方法与国学经典教育内容的融合,成为当今急需思考和改善的问题。

一、国学启蒙教育的意义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我结合《纲要》的精神,根据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有效地将国学经典教育幼儿园课程整合起来,从而初步建立富有特色的国学经典教育实施体系,使国学经典教育成楹⒆拥囊恢掷秩ぁO纸教学心得与同行分享交流。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在开展幼儿国学经典活动时,我坚持古为今用,挖掘潜在的积极因素,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童蒙养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我班有一位孩子经常很晚才上学,家长生气的跟我说这几天早上起床他总是磨磨蹭蹭的,还闹着不洗手,不刷牙洗脸,于是我抓住契机,将《弟子规》纳入健康教育。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国学经典内容丰富,往往简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很深的意义。我将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也达到强化复习与记忆国学的效果。国学故事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我借助蕴含中国经典文化要义的故事的叙述,让幼儿逐渐熟悉、理解和掌握中国经典文化。国学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它蕴含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科学文化也正是其生命躯干上的一个有机活体。由于一些国学经典作品的句子很长,读起来拗口,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创编节奏,让幼儿在节奏中轻松学会诵读国学,感受音乐的美妙。在国际多元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这新一代国学人才的培养上,我认为:如何建立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国学经典教育实施体系,更好的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华的优秀文化凝聚为幼儿持续发展的底蕴,真正做到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前景问题。今后在实践中,我将锲而不舍,积极探索国学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传承中发展,在感悟中创新,最终探索出符合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学教育理念,以促进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的发展。幼儿园里学习国学,应根据幼童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掌握幼儿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培养与训练,主要在于通过听、读及直接感知来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听、读是基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释,自晓其义也。尽管幼儿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通过听教师范读,幼儿跟读乃至自读,把经典著作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个过程还是有利于幼儿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直接感知是关键,也就是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国学学习环境,丰富幼儿对生活的感性认知。结合生活情境讲解国学,经典来自于生活,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使幼儿更加喜爱学习国学,更深切体会国学的深意。

二、国学启蒙教育开展的路径

1.以乐为先,由古而知今。从古代教育思想中探索现代化教育精神,我们得到了“以乐教为基础的,集合了诗书礼乐等方面的国学启蒙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的教学内容有每天固定十五分钟朗诵经典文学,将我国的古典音乐渗透到家庭和学校中,让学生每天欣赏古典音乐三十分钟,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孩子快乐生活的同时学习国学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熏陶,进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温和性情、健康身心,使其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擅于将压力转变为生活智慧,将繁琐的生活过得和谐。

2.组织游戏,领悟国学内涵。老师可以依据年龄的大小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且每个星期要求各阶段的孩子参加1-2次专项活动。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游戏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在设计游戏的时候要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展需求,能够激发孩子们主动参与活动的力量及积极的心态。在游戏的时候,孩子们可以进行角色扮演,以此来实现规范自身行为的目的,作为老师不仅要带领孩子们朗诵经典,关键的是要安排科学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教育。例如,老师可以依据《弟子规》的内容,设置《出门》、《回家》等游戏,让孩子们切实体会《弟子规》中所倡导的传统美德。

3.每周一诗,在文化中浸染。每周固定学习一定量的知识,鼓励儿童理解诗词的基础上做到背诵诗词,背诵名言名句,积累丰富的关于传统美德的诗句,让孩子们在背诵的同时思考,在思考中进步,把名言名句、经典诗句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3]。并且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以诗为背景的校园氛围,让孩子们时时刻刻沉浸在传统文化中。生命就是一幅画卷,有了传统文化的点缀,这幅画卷才会绚烂多彩。文化和美是紧密联系的,懂得美才能具有高洁的品质,孩子们在阅读诗文的同时对世界有了深刻的认知,真善美在孩子们的心中便长成了参天大树。

4.环境建设,营造国学氛围。努力进行环境建设,创造浓厚的国学启蒙教育文化氛围。一是创造家庭音乐和诗文环境,将我国的经典音乐与生活结合起来,关键是聆听。家长可以在每天的清晨、睡前为孩子播放古典音乐,让孩子在这样的音乐环境中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之做到注意力集中、能够自我控制,并养成温和性情。二是创造校园音乐环境,在下课和放学期间为孩子播放古典音乐,这样不仅能够让孩子放松,还能够创造国学启蒙的氛围,让孩子在这样优雅的环境中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形成影响。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国学经典教育的征程上,我们取得的些许成绩只能算是刚刚起步。我们明白读国学经典,能助人修身怡心,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品国学经典,能让今人以圣人为师,汲取历经岁月沉淀的人生哲理。

第5篇

“注意脚下节奏,跺脚的声音控制一下。”“要用内在的力量,动作不要太夸张。”一场落幕后,明哲为每一个演员说戏,说到激动时,还会亲自示范。

《死无葬身之地》是明哲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留学归来后的舞台处女作,曾于1997年首演,一连47场,场场爆满,轰动一时。17年后,明哲再次将经典搬上舞台,让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对人生和人性的探讨,为当下的人们带来些许思考。“萨特的经典的生命力是永恒的,我们会变老,但戏剧里探讨的人性,表达的思想和价值永远不过时。”明哲如是说。

审视他人,也静观自己

萨特的这部《死无葬身之地》取材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抵抗运动者们与法西斯分子抗争的故事。5名抵抗运动游击队员在一次行动中不幸被捕,敌人对他们进行种种非人的拷打、折磨,要他们说出游击队长的行踪,而他们拒不开口,最终惨遭杀害。

在当天下午表演的几个戏剧段落中,每一位观众都会忍不住扪心自问:如果我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像他们那样接受拷问,我会怎样?每一位观众都不由自主地参与进去,与剧中人物一道审视他人,也静观自己,而不仅仅作一个旁观者。这就是《死无葬身之地》独特的魅力所在。

17年后,敲骨吸髓

萨特的原剧本满载着对哲理的审视、人性的透析,对话冗长厚重,充满着哲理思辨的艰涩枯燥,少有舞台色彩和人物性格。查明哲却以丰润流动的色彩、鲜活灵动的性格、严谨有力的节奏使人眼前一亮:萨特的戏剧原来可以如此好看。

BQ:17年前,你对剧本就有很多自己不一样的诠释,这次复排,你有融入哪些新东西吗?

ZH:新的东西确实有,我们大家一起提议了一个新的做法,就是对剧情和角色要敲骨吸髓。对场面和人物的处理,我们更深入萨特、更鲜明萨特。一旦深入,也会有许许多多新的东西。

BQ:那又有哪些东西是你一直坚持的?

ZH:曾有人问,萨特到底有没有英雄主义?答案是肯定的,萨特说,一瞬间,你可能选择成为懦夫,也可能选择成为英雄。所以他的心目中是有英雄的。在这部戏中,萨特提出了一个十分有哲理的问题,我们如何经得起拷打,人们在被拷打的极端的情景里来探索人性,发现人性和表达人性。我们对这一主题的把握还是坚持的。

第6篇

一、“经典诵读”的缘起

汉语是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最直接最重要的载体,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而经典诗文则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它源远流长,积淀着智慧的结晶,映射着理性的光辉,对塑造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尊自信,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培养良好道德素养,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然而我们也发现,我们国内的很多小孩除了对芭比娃娃、迪斯尼了如指掌、津津乐道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灿烂历史却知之甚少。这种反常的现象令人担忧,不能不发人深省:经典诗文,我们代代相传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妙而隽永的古诗词就真的应该被抛弃,被扫进历史的垃圾箱吗?不!因为我们深知,一个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便缺乏一种归属感;一个对自己文化传统不懂得继承和发扬的民族,便无法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少年儿童是民族的希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为孩子们补上这一课,让孩子们在诵读经典中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学会合作。为此,我校将“诵读经典” 活动纳入了低年级校本课程,在学校全面铺开,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我们低年级的传统文化诵读活动如何开展?选什么作为诵读内容?怎么指导?在什么时间读?这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我们低年级教研组所以成员的面前,没本文由收集整理有谁可以告诉你,也没有一条现成的、且已证明是绝对正确的路子让你走,一切得从零开始,靠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去追寻。我们一路走来,且行且思,不断地调整、修缮我们的路标,充实着我们行囊。

1.有针对性地选择传统经典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智力开发的条件日趋完善,然而养成教育却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尤其在道德培养方面,更显得有些令人担忧。有不少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不懂得谦让和礼数等。而《弟子规》《三字经》这两种经典读物,里面运用大量典故,蕴涵了我国古代许多伦理道德和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它们以整齐、简洁的文字向人们揭示了许多生动有趣的道德故事和道德人格典范,并通过解说对其意义作了通俗浅显的新的阐释,形象地体现人生哲理和道德箴规。在形式方面,《弟子规》和《三字经》都是三字一句、两句一韵,使儿童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背易记,因此,我们认为利用它们作为启蒙教材,对我们低年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正好可以弥补现在所担忧的道德教育隐患问题,对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起着重要的作用。于是,我们低年级将《弟子规》和《三字经》这两种经典读物这一校本课程的内容。

2.采用多样性的诵读方法

首先,加强对学生“自主性诵读”的组织和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早读课前10分钟和部分班队课,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内容讲解、阅读交流、熟读成诵,做到“每日两句、每周两篇”。同时,每节课的课前3分钟,由值日班干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的诵读。在诵读形式上,可谓精彩纷呈,或全班集体背诵,或是一组一节轮流背诵,或一人一句接龙式背诵,也可以引读接读,还可以是两人结对,边拍手边背诵……凡是学生易于识记的方法,我们都可以采用。

其次,我们还提倡师生共读,亲子同读。老师和父母是孩子垂范的对象,他们对文学的挚爱,对经典诵读的热情会直接感染孩子。他们通过大量阅读,获得的文化底蕴的不断厚积,这将使他们以后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参与和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更加从容地和孩子在阅读中互动,使自己和孩子一同成长。

再次,开展以“诵读经典”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自启动这一校本课程后,我们先后开展了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讲弟子规和三字经故事、编现代弟子规和三字经、演弟子规和三字经剧,还开展“弟子规和三字经诵读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书法比赛和以“弟子规和三字经”为主题的大型文艺展演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不仅推动了此项活动的发展,还赢得了领导的关注和高度的评价。

三、苦寒之后喜收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几年的辛勤耕耘和付出,我们这一路可谓是:辛苦着,快乐着,收获着。

1.学生因“经典”而更有内涵。

清晨,当你来到金四小低年级教学区,所到之处,书声不绝于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只见学生们有的是全班集体背诵,有的是一组一节轮流背诵,有的是一人一句接龙式背诵,还有的是两人结对诵读……他们或举书诵读,或闭眼吟诵,或边背诵一边手舞足蹈,更有摇头晃脑模仿古人读书的,他们完全陶醉在《弟子规》《三字经》美妙的韵律中和生动的故事里了。就在这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吟诵中,那些生动传神的典故已在心中悄然扎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在悄悄地雕琢着无数童稚的心灵,真可谓润物无声啊!

2.教师因“经典”而更具智慧。

我们常常慨叹当代的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滑坡,慨叹思想道德教育的苍白无力。殊不知,我们成人的道德、信仰、理想、人格以及整个的价值体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在同时滑坡,也在现代物欲主义的冲击下不断地遗失了传统中的宝贵成分——人文素养。倘若我们对表现我们民族伟大灵魂的理想、风骨、操守、胸怀、精神、智慧、原则都一无所知,那我们的素质又从何谈起?我们又何谈教书育人呢?一个没有人文底蕴的国家和民族,即使科技再强也是虚无的,一个没有人文素养的个人,即使知识再多也只是一个站在知识高峰上的侏儒而已。《弟子规》和《三字经》等经典读物正是提升我们人文精神的好补品。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仅让学生诵读经典,而且全校教师都参加了“经典诵读”这一校本课程的培训行列。育人先完善自我修养。同组的小陆老师说:“刚拿到《弟子规》和《三字经》两本书时并未在意,和往常一样,放在一边敷衍了之。没想到学生非常爱读,还经常谈故事中涉及的人物、故事,不断向我请教,有时竟把我问住,真有些无地自容呀。这促使我必须认真学习,才能更好地辅导学生。就这样,日积月累,我学到了许多有关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渐渐喜爱上它们了。”

我们的成员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一套有效而宝贵的教学指导经验。就拿我来说吧,我是通过以下途径来指导学生背诵经典的:

(1)以诵读为突破口。教学中,首先我加强范读,发挥示范的作用,让学生读时有榜样,有兴趣,有信心。其次,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出声、形、情、味、神采。

(2)重视背诵环节。原因是:《弟子规》和《三字经》都是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其次,《弟子规》和《三字经》富含生动传神的故事,人文、地理、历史、为人之道内蕴丰富,学生乐学乐记;再者,背诵可以定心养性,培养学生的专注精神,反复默背,可以培养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指导上,我要求学生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尽量让学生背得滚瓜烂熟。在背诵方法上,我采用灵活多样的背诵方法,如集体背,同桌背,接龙背,拍手背,比赛背等。有时老师也参与其中,学生的热情更高了。要是谁犯纪律了,我就要求他背一段《弟子规》或《三字经》。这种做法既不伤人,还能长知识,家长特别拥护。在背诵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声音的分辨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一句话,背诵对小孩子是一种快乐的学习和享受。

(3)提高识字质量。我国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为此,我在诵读经典中,让识字教学“活”起来。如教学生“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我是这样讲解人字的: 一撇一捺站立为人,“人”音通“仁”,人人要讲仁义。这个“仁”表示双方要互敬互爱,这样才能友好相处,这样的人就是有仁义的。接着我让学生认识“义”字,我由“义”的演变说起,先出示繁体字“義”,然后通过字理解析: “義”字的结构是“我”把“羊”举在头上,因为“羊”字在古代代表真善美。所以“义”的第一个意思是说我的头脑中珍藏着真诚善良的美德。第二个意思是表示躬身把羊送给别人,也就是对别人讲仁义,这是最好的行为。然后引出句中的“善”字,学生一眼看出“善”也是羊字头,代表真善美。师相机说出:“善”的下边是个“口”,表示很多人赞扬你美,这就说明你是善良的人。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兴味盎然,滋养心智,学习效果水到渠成。

3.校园因“经典”而更富魅力。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55-02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在小学阶段向学生传授国学,就是教他们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而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提高小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还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1.深挖教材、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国学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礼义道德的等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 。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所以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着眼于教材对话与传统文化对话。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在课堂中开展以成语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形式的综合性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学校每周开设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课。诵读课的设计做到两点:一是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南怀谨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寓教于乐。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比如,诵读《论语》时,采用"经典课堂六幕剧":第一幕: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第二幕: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为今用――格言美;第六幕:相关链接:故事屋――我爱听。整个教学环节,没有过多的深挖文义。每节课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诵读的文本控制在300字以内。几个重要环节都体现出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

2.营造氛围、寓教于乐,让学生“拥抱”国学

好玩、活泼是小学生的天性,让学生通过故事、小品、朗诵、游戏、舞蹈等方式把国学经典呈现出来的话,别有一番风味。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的一颗夜明珠,正确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在课堂中开展以这些成语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游戏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浓厚兴趣,还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学习唐诗宋词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再通过"诗歌朗诵会"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感情。

3.多措并举、步步推进,让学生“亲近”国学

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作品中蕴含的自然美、人性美,进一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对国学的兴趣,以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每天中午,我校的"红领巾"广播站都会准时播放经典国学的内容,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唐诗三百首》等,琅琅上口的韵律配上优美的旋律,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学习国学的氛围,让他们时刻能感受到经典国学的魅力。我们还在学校和班级的布置中渗透了国学教育的内容,板报、手抄报、文化墙都用来作为宣传阵地;每天利用放学时整队出校门的时间,以班为单位进行经典诵读,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我校还定期举行"国学经典诵读"表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积淀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国学的经典记忆。语文教学需要国学的熏陶,让国学进入课堂,让经典文化滋润学生纯洁善良的心灵,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更具魅力的教学吗?

4.搭建平台、躬行实践,让学生“享受”国学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在具有浓厚国学气息的校园中,学生的身心是愉悦的,孩子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养成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可贵的。在学习国学经典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文明礼仪伴我行"、"国学驻心中"、"'美丽'耀校园"等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比、学、赶、帮,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卫生习惯,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他们理解、宽容、谦让、诚实待人的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行为举止。如在国学《弟子规》的学习中,就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践行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行转化。可以布置相应的国学课外任务,如回家帮父母干干家务活、帮爷爷奶奶洗洗脚、给老人让让座、替小朋友带带路等,以实际行动践行国学精髓,使它牢牢吸引孩子对国学诵读的欲望。

诵读国学经典,鞒兄谢文化,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肩负的历史重任,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经典一路随行,伴孩子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燕.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J].学周刊,2014.

第8篇

一、寓言的含义与历史形成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M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寓言具有双重结构:表面的故事是“寓体”,而故事里隐含着的见解和思想是“寓意”。寓言常常是结构简单、语言精练、形象鲜明,常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具有荒诞色彩的人物或拟人化的动物,而故事的寓意却饱含着生活经验,闪烁着智慧光芒,充满哲理情趣,让人们在笑声中深思。

寓言最初产生于民间,后来经过文人学者的不断收集、创作,大量的寓言便保存下来,成为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现存作品当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和我国古代的经典寓言,以及出生在18世纪的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等。

二、走近狐狸,了解习性

狐狸身体纤瘦,灵活的耳朵能对声音进行准确定位,嗅觉灵敏,修长的腿能够快速奔跑,长期单独生活,机敏伶俐又警觉胆小。因为习性特点,狐狸多被人类冠以阴险狡诈之形象,对其很难产生好感。由于现实生活中存在此类型的人,因而在富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中,它出镜率很高,经常以反面角色出现,起到衬托、讽刺与教育的作用。

三、狐狸形象在寓言故事中的艺术魅力

狐狸频繁出现在经典寓言里,每一次的形象都不完全一样,它是一个集个性、典型、多样于一身的角色。它丰富了寓言内容,有警示、教育的思想内涵,又凸显了作品感染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1.分析经典寓言故事中狐狸的不同形象

《狐狸和乌鸦》中,狐狸为了骗取乌鸦口中的劳动成果――肉,对乌鸦大唱赞歌,接连施计。第一步热情问好。狐狸笑着对乌鸦说:“您好,亲爱的乌鸦。”没有效果,接着关心孩子。“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看到进展后,再投其所好,大肆奉承。“您的羽毛真漂亮……您的嗓子真好……”此话一出口,乌鸦再也平静不了了,“哇”的一声,肉掉了,狐狸成功了!这只狐狸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样子跃然纸上,它想尽主意,从乌鸦弱点爱听奉承话入手,抓住其对自己羽毛和嗓子不满意的心理,从而达到目的。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不劳而获的懒汉子,了解对手内心的心理学家!不过,它的智商却用在骗吃骗喝上!

《狐假虎威》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一只东跑西窜的狐狸一不小心落入虎口,面对凶猛饥饿的百兽之王,它很快镇静下来,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借老天爷的谕旨吓唬老虎,在老虎半信半疑之下,又自告奋勇地带领老虎去百兽面前验证,以此来打消老虎的疑虑。这只狐狸是机智的,它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用老天爷作挡箭牌来迷惑敌人,它又是狡猾的,用身后的老虎来作威作福,着实把其他动物吓得不轻。

这两只狐狸是狐狸家族的典型代表,用高智商达成目的。但寓言故事中狐狸形象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它是多样的。再看《狐狸和葡萄》中的主角吧,一只馋嘴的狐狸看到挂满枝头晶莹透亮的葡萄,心中大喜,尝试多次仍无法摘取时,内心充满无助和失望,面对别人的奚落嘲笑,它不仅不承认自己能力不够,还一味强调葡萄没熟,不好吃。这是一只极爱面子的狐狸,不能全面正确认识自己,失败之后又不善于分析原因,真是蠢得可爱。

2.狐狸形象的成功塑造所隐射的思想内涵

在这些经典寓言故事里,人们大多对这些狐狸是鄙视的、嘲讽的、憎恶的。因为寓言作品是借着这些狐狸形象来隐射现实生活的一些人和事,像狐狸花言巧语的假、贪心奸诈的恶、为目的不择手段的丑是人们难以接受的。由于个体力量的有限,现实生活的不完美,作品在成功塑造狐狸形象的同时,把人们憎恶的人和事进行丑化,暗含了对人性中“真善美”的向往和赞美。如《蝉和狐狸》故事中,当蝉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识别狐狸的险恶时,作品暗含了对这只智慧蝉的夸赞。《狐狸和山羊》虽揭示人们做好事要看对象,以免上当的道理,但深入思考后,如果大家都像山羊一样的善良,这个社会不是更美好吗?

3.在形式上狐狸的反面形象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虽然寓言篇幅短小,可在寥寥几笔下,却塑造了很多深刻而鲜明的形象,很有感染力。这和反面角色也有一定的关系。

(1)反面角色更显情节曲折

由于反面角色与正面角色会产生冲突,往往能制造波澜曲折的情节。如《狐狸和狗》一文中,狐狸走入羊群,被狗看见了,他立刻谄媚地堆着笑脸说假话骗狗,好让狗离去,却被狗一眼识破,结果狗叫来一群小狗吓跑了狐狸。这里狗和狐狸,一正一反两个角色,作者只用简单几笔,用狐狸的狡猾和贪心衬托出狗机智、正义的形象。

(2)反面角色更显作品感染力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A-0035-02

中华经典诗文源远流长,语言简练,意境优美,蕴含哲理。“经典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最有用的知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要求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实践证明,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如何引导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

一、营造经典诗文诵读的环境

(一)学校环境

首先,营造环境,打造儒雅书香校园。在校园教学楼的外墙、走廊、教室里张贴诗人画像或名诗名句;将《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的语段和古诗词等作为校园、班级墙报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可以从墙报、牌匾中找到经典诗文中的名句,耐人寻味的故事,发人深省的哲理。让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每天徜徉其中,陶醉其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宁静淡泊、纯净空明的读书环境。其次,教师要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每周半天的语文教研活动开始前,语文教师进行十分钟的经典诗文诵读。再次,开发校本课程。经典诗文内容广泛,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篇目很多,为了便于积累,把这些篇目分类,装订成校本教材,供师生使用。最后,落实诵读课时,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还要利用课前三分钟或五分钟的时间,由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背诵经典诗文。

(二)家庭环境

教师利用“家长学校”、每学期的家长会等机会,向家长宣传学生具备一定国学知识的重要性,引导家长的价值取向,从而利于构建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这也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二、以教材为载体。指导学生诵读

在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安排有古诗、谚语、名言警句等内容,这些经典诗文语言精练,对仗工整,具有节奏美、韵律美,非常适合学生诵读,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领的作用。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经典呢?

(一)学生自读,教师适当讲解

1.初读整体感知。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教读,让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对中高年级学生,则先让他们自由读,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借助工具书,让学生多读几遍,“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学生熟读自得自悟。古诗文教学提倡意会阅读,旨在多诵读、少讲解、多感悟,教师多留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在学习中,学生通过熟读,慢慢体会文本的意思,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在熟读中质疑解疑,达到自悟自得。

3.适度讲解。经典诗文所表现的既是作者对宇宙万物的情感,也是作者品格、修养的体现。要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学习并明其意、入诗境并不容易。因此老师在指导时把这种内在的情感对学生作一些讲解,使他们能够有所感悟,再以诵读方式来体会其中的声韵之美,学生就能人诗人境了。

(二)充分挖掘教材,注重拓展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材按单元主题来编排,每个单元分别渗透了爱心、惜时、诚信、勤奋等内容。针对每一单元的内容,老师将课文中表现相关单元主题的经典名篇进行整理,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拓展经典内容。如在学完课文《孔子拜师》后,学生感叹于孔子的谦虚、好学,老子的诲人不倦,笔者就让学生收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名言,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等等。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积累经典名言。

(三)背诵积累,注重方法

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才能更好地丰富自己的语言。

1.创设情境表演背。这种方法多用于低中年级学生。学生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配上背景画面和音乐,边背诵边表演,不但增进了对经典诗文的理解,而且还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背诵《静夜思》,教师首先播放一曲轻柔的古筝音乐,再配一幅恬静的月光图,当背到“光”、“霜”、“望”、“举头”、“低头”、“思”这些词语时,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背诵的语气、动作来表现出作者思乡之情,辽远之感,孤独之意。

2.将诗分类据意背。根据古诗的内容,指导学生把它们分为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言志诗等几类,使他们分得清,背得多。

3.按照季节据时背。春天时让学生找到写春天的诗文并积累背诵,夏天时就积累描写夏天的诗句。这种做法让学生们记得有序,记得牢固,为今后大量地背诵奠定了基础。

4.多种形式综合背。常常采用的方法有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又如限时背、师生背、接龙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师生的诵读热情

近几年来,我校进行了“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双文素养”的课题研究,以此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强有力的动力。

(一)常规活动

定时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文艺演出;一年级每年新生入学时开展由孩子和家长共同参加的隆重的开笔礼仪式,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沐浴在经典的无限魅力当中;另外还有周一升旗全校集体诵读等活动。

(二)特色活动

在传统节日时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开班级主题会,办手抄报等形式了解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积淀经典文化。

(三)开展竞赛

“国学之星”诵读比赛,低年级开展诗配画比赛,中高年级开展“读中华美文,感受华夏文明”作文比赛,孩子们在字里行间萌发对古代圣贤的崇敬和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自豪感。

第10篇

    3D电影不仅仅追求的是视觉效果的美,因为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解读含义不同,3D的效果不再将美停留在表面,我们根据这种“身临其境”把美带到内心的深处,在震撼心灵的同时也在感动着、回想着、留恋着电影的美学特征和炫目的效果。可以说身临其境的感受电影的情节,和主人公一起与故事的变化而变化是3D电影的独特魅力,怎样将电影的视觉效果、光影色彩、节奏变化有组织、有规律、巧妙地安排好视觉艺术表达方式成为现代电影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说到3D电影我们都会联想到《阿凡达》,都会回忆起2010年的新年伊始,那个轰动全国的贺岁档电影。影迷们浩浩荡荡地来到影院为了一睹这部进口大片的风采。《阿凡达》的成功与其前期的市场宣传密不可分,人们对影片的3D眩目效果,对影片的情节和结局都充满了好奇,在电影界刮起一股旋风,在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以说《阿凡达》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它的3D电影的效果,影迷的评价也是好评如潮,无论是视觉观感还是人文内涵都得到了一致的肯定。

    一、准确而到位的宣传方式是影片成功的关键

    《阿凡达》的3D效果可以说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电影在前期的宣传中就抓住观众猎奇的心理,从观众的心理出发,尽量在广告中迎合观众的喜好,激发和吸引观众的好奇心,使观众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想要介入到电影中,唤起他们的观影冲动,强大的票房和成功的宣传使电影就已经成了一半。

    同时影片还不遗余力的宣传另一卖点:就是影片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当人们听到这个名字可能都会和十几年前的经典之作《泰坦尼克号》联系起来,那是当时甚至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影片。这样的影片的导演在沉寂了十多年后又一力作,将向世人呈现怎样的3D效果和情节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同时还有影片的电影海报设计,迎合电影的情节色彩,美到令人窒息的潘多拉星球加上3D特效的渲染,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吸引着人们去解读奇特感人的故事情节,奇异浪漫的阿凡达之恋以及深刻的内涵和发人深省的反思。巨额的投资,耗时长达5年的制作,来戴着眼镜观影的奇怪方式等,这些前期的艺术化包装和炒作都证明《阿凡达》不是一部普通的电影,它是一座宝藏,一座金矿,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发现、去品味、去消化。

    所以人们有一种冲动,在人潮涌动的影院排队等候,不计较时段的差价也要一睹《阿凡达》的庐山真面目,当时的盛况迄今也难以忘怀。

    二、艺术化的3D效果是提升视觉效果的关键

    3D电影其实是起源于1922年的电影《爱情的力量》,后来到1952年,才出现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电影《非洲历险记》。随后3D电影的视觉艺术效果和技术以及电影制作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人们开始知道并了解了3D电影的方式和效果,也接受这种电影的视觉美感。《阿凡达》的出现是真正意义上让人们看到3D电影的无限潜能和影响力的力作。

    那么,3D电影的效果是怎么制作和成像的呢。首先我们知道平时人在用眼睛观看一个物体的时候,由于两眼所见的视觉角度不同,形成的物象也不会相同。那么是怎么分辨它的不同呢。原来是像经过大脑的综合后能分辨物体的方位、远近和距离,从而产生一种空间立体的视觉成像。那么3D电影就是根据人眼的成像原理,模拟人眼的观看效果是由两台摄像机左右成像,再在放映中使用两台放映机同步放映,使其呈现出立体的逼真效果。在制作3D电影效果的时候。由于技术上要求较高,往往要比制作一部普通电影要多出很多环节和时间。与普通电影不同的是,3D电影不是直接地有演员在拍摄,而是先在概念设计后开始进行建模、进行组建3D故事版、构建3D模型等工作,在完成角色构成后才开始用3D摄影机进行电影的实际拍摄,还要根据要求加上特殊效果进行分层渲染和合成,并完成可供制作团队剪辑的初稿。最后再经过配音、配乐、剪辑等一系列处理,其中剪辑和特效以及后期的制作都是影片表现的关键,是要花相当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完成的。这也是最终电影视觉效果、视觉表现、美感再现的关键。

    可以说《阿凡达》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电影一步步坚实制作基础和完美效果结合的成果。如今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发生着变化,思想品味和格调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对于电影艺术,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娱乐需求和故事情节,而是希望一种刺激,一种震撼或者是颠覆,希望在看过之后不仅仅是记住某个情节或人物,而是能够发人深省,能够从艺术作品中挖掘现代人生存和生活的意思和哲理,从而映射世间的市井百态,满足人们内心深层次的需要。《阿凡达》的成功就在于此,在于电影带给我们的视觉美感和深刻的反思与启示。《阿凡达》不是像以往类似题材的电影那样对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和面临的危机以及与外星人之间争夺资源的战争进行预言,而是通过壮美的潘多拉星球的景象演绎了一段浪漫凄美的传奇之恋、一段耐人寻味的爱情故事和一场惊心动魄的星球大战。影片美轮美奂的场景变化,配以3D效果的渲染,将观众带入身临其境的视听环境中,影片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惊人,从人性的角度对人类的危机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影片讲述的是人类对未来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引发的战争,英雄拯救世界,潘多拉星球为扞卫自己而发生的一段故事。娜蒂妮和杰克,一个是纳美部落的公主、一个是人类和纳美人的结合“阿凡达”,在如此梦境般的潘多拉星球中相遇,相恋,并由此而演绎的紧张惊险的氛围,暴力震撼的打斗场景,酣畅淋漓而又逼真细腻,如诗如画而又如醉如痴,通过电影的视觉美感向人们讲述了生与死、爱与恨之间的困境抉择和震撼心灵的严峻考验。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娜蒂妮带着杰克在仙境一般的山涧遨游飞翔,在古木参天的茂密森林里奔跑嬉戏,场景变化各异,色彩绚丽逼真,将观众带入这既惊险刺激又如诗境般的画面中,深刻体验到自己已进入到影片中,就是这里的一分子,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而令人痴迷,令人叹为观止。影片的视觉效果惊人,通过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和特殊的技术处理,通过剧情的变化和色彩的变换,使观者沉浸在惊讶、震撼、感动、叹息的感情变化和纠葛中,久久难以忘怀。

    三、深刻的哲理化意寓是3D电影视觉效果的保证

    如今的电影不仅局限于绚丽的画面和表面的曲折情节,观众更期待深刻而富有哲理性的启迪、期待挖掘生活背后的意义、期待反思后的启示和思考。《阿凡达》就是通过描述人类对潘多拉星球的探索以及和纳美人之间的战争,向我们揭示了人类将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如何处理人与其他物种其他生命的关系以及我们要在未来的世界生存下去发展下去的现代哲理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确实可以获得许多深刻的启示。

    比如影片中很多次的出现杰克刚到潘多拉星球时把一切动物甚至植物都当成敌人,本能地与它们进行战斗。而纳美人却认为人和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一样,都有生命,都来源于自然,总有一天会回归自然,自然界中的生命是平等的,人类无权猎杀其他的生命。而我们地球人则认为只有人类的生命才高于一切,人类可以不惜牺牲自然界的一切去保全维护自己的生命和家园。这个观点就给我很深的启示,在观影过程中就不断思考和反思,反思影片中的深刻哲理性寓意。影片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的观点和态度也许是错误的,我们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和其他生命体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和谐相处,彼此尊重,不能破坏这自然界中的生命链。影片最后告诉我们,人类开始企图去潘多拉星球教化纳美人的想法是错误的,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被纳美人所教化。

    正是如此影片《阿凡达》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浪漫的爱情、神秘的壮丽、惊险的战争,更多的是使我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得到了洗礼和净化,告诫我们要更加爱护我们的家园,共同的自然环境,更加珍惜每一个生命的存在,珍惜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我们要努力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永恒。可以说影片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使我们在记住绚丽画面和视觉美效的同时更不会轻易地忘记它,不会忘记3D电影《阿凡达》的视觉盛宴,深刻的哲理化意寓、深切的反思和教育意义、使得影片在不停留在表面的绚丽而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经典作品。

    四、结语

第11篇

1、特制咖啡、奶茶,与众不同,口味绝佳,必会令您脍炙人口,回味无穷。

2、伯朗肯特美露红葡萄酒具有水果芳香,平衡性强,有木的特性。香味浓郁,回味无穷。

3、他与摩尔福斯间不断的斗智,造就了许多令人回味无穷的事件。

4、风格迥异的各式餐厅,名厨精制的各色佳肴,教人回味无穷。

5、經典的童話故事往往令人回味無窮,其引人入勝的地方正是內容天馬行 空,創意無限。

6、上好的单宁和柔软的橡木味补充了果味,得到更加复杂的结构,使口感柔和并回味无穷。

7、太陽餅有著鬆酥的外皮,Q軟的麥芽餡而且不黏牙,吃起來香甜酥鬆,回味無窮。

8、這兩句哲理性的小結給讀者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想像餘地,令人回味無窮。

9、由名导演史蒂芬史匹柏执导的这部影片,不仅剧情温馨感人,而且令人回味无穷。

10、童年象一首经典的老歌,时间越久,就越能让你感到它的回味无穷,它的深深魅力!

11、电台节目唔可少,经典节目回味无穷!想听返请到讨论坛要求。

12、接着就听到妈妈喊我起床上学,真是快乐无比的一天,令人回味无穷!

13、的三文鱼在菠萝中煎烤,点缀着酸甜,清爽,回味无穷的水果。

14、无论是什麽类型的电影,()只要是好电影,通常能让人回味无穷且印象深刻。

15、這道菜用上了風乾兩年的帕爾瑪風乾火腿,鹹香味滲入薄切火腿中,令人回味無窮。

16、看过你的游记,真的令我回味无穷,好像返回04年的一刻。

17、晚上享用马来西亚大餐,观赏传统马来西亚歌舞表演,笙歌舞影,令人回味无穷。

18、带有丰富的水果味,浓郁而又不失典雅。清香浪漫,天鹅绒般的感觉,回味无穷。

第12篇

坐了一上午,尽管身体一直不适,可我并没有感到那么的疲惫。孩子们激情的表演感化了我,疼痛也在那阵阵掌声中变慢了,减轻了。今天龙山学校小学生“经典诵读、讲故事比赛”活动在五楼报告厅按计划有序开展,我有幸成为评委中一员。

欣喜的发现:

一二年级以诵读为主,三至六年级以讲故事为主。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上充满了自信,一个个真实的事例在孩子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变得愈发感人。8岁的四年级小萌娃(教师子女读书早),甜甜地站在话筒前旁若无人地夸赞着自己奶奶的“潮范儿”:奶奶做面膜的神态在她的夸张描述中显得是那么的逼真有趣,奶奶的着装颜色由暗变亮、炒股、跳广场舞,紧跟时代的步伐,个人也显得更有精神。哦,对了,这位萌娃演讲的主题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在转变。今天的演讲中,有好几位选手不约而同的列举了“桐城六尺巷”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有个孩子结尾处这么点到:“故事虽小,却意味深长。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颗宽容之心,爱人之心。”篇末点题,中心突出。

6个年级32个节目中,我印象最深的主题有:“诚信”“感恩”“自立自强”“崇德向善”。一件件细微的故事情节中蕴含着一个个深刻的人生哲理,由我们的孩子这张张小嘴吧唧吧唧的娓娓道出,感觉总是那么的不一样——“中国梦”,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此次活动的主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之后的思考:

活动中,偶有“忘词”现象,其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于内容记得不熟,我认为这里最主要的根源在“胆量”上。平时在本班教室里,瞧他们一个个摇头晃脑,自信满满,一气呵成表演完毕。可一面对许多陌生的面孔,个别人就眼神迷离,结巴忘词儿。这说明什么?胆小!缺乏自信!身为老师,有责任!课堂上,我们不光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要多多注意提供机会有意识地去锻炼锻炼他们的胆量!我们可以定时间抽选学生上台带读生字或课文,抽选学生上台讲故事或新闻,带着学生到操场大声歌唱......虽然胆小不是病,但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去帮助他们,去改变他们。

再多说两句:206班的经典诵读“学会感恩”,荣获一二年级组中的二等奖(第三名,一共17个班级)。学生朗诵得不赖,我这位语文老师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