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24: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审计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区内部审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实施办法》和《广西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管理办法》(桂内协发〔2004〕11号)的有关规定。广西内部审计师协会拟举办1期内部审计人员岗位培训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内容
(一)内部审计准则和有关法律法规;
(二)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
二、培训地点、时间
培训地点:自治区审计厅南宁培训基地;
培训时间:*年12月11日至12日,12月10日报到。
13日下午考试。
三、收费标准
每位学员收费400元(含培训费、教材、资料费、试卷费、场地费、评卷费、证书费等);需要统一安排食宿的每位学员另加收500元,由协会统一开据发票回单位报销。
往返费用自理,学员凭票回单位报销。
四、参加人员
尚未获得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的全区专职或兼职内部审计人员。
五、报名程序
参加培训的内部审计人员可通过如下渠道报名培训:
(一)认真填写“广西内部审计师协会岗位培训班学员报名表”,(见附表)并在培训班开班前10天将《报名表》邮寄或传真到广西内部审计师协会秘书处。
(二)通过电子邮件直接向广西内部审计师协会秘书处报名。
协会收到报名表后将按学员报名情况提前通知,请学员按通知具体要求报到学习。
(三)参加培训的内审人员来参加培训时,需同时提交身份证、学历证书或相关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一式两份)和近期2寸免冠彩色照片4张,并在照片背后用铅笔注明姓名及性别,用于办理岗位资格证书。
六、学习结业
学员按要求修完课程,并经考试合格,颁发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
七、其他事项
第一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审计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审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审计署高级审计师任职资格评审办法》(审人发[2002]58号)和我区深化职称改革的有关精神,结合全区审计系统实际情况,制定本评审条件。
第二条本条件适用于通过国家高级审计师专业考试,且成绩达到国家或自治区合格标准的人员。
第三条本条件中的评审范围是指从事审计工作(含从事会计、财税、经济工作并兼任审计工作)的人员和大中专院校中担任审计教学(含会计、财税、经济教学且兼任审计教学)工作的教师、科研单位中从事审计研究(含会计、财税、经济研究并兼任审计研究)的人员。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四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及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严格履行“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合理谨慎、职业胜任、保守秘密、廉洁奉公、恪尽职守”的岗位职责。
第五条年度考核、职称外语、继续教育、计算机应用能力等须符合国家及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第六条学历、资历条件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取得博士学位且获审计师任职资格一年以上。
二、取得硕士学位且获审计师任职资格三年以上。
三、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且获审计师任职资格四年以上。
四、取得大学专科学历且获审计师任职资格六年以上。
第七条符合第六条学历要求、符合第三条中从事兼职审计工作5年以上,且已获得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高级讲师、副教授、副研究员任职资格一年以上的人员。
第三章评审条件
第八条理论水平:
一、具有系统、坚实的审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
二、熟悉国内外现代审计及会计、财税、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其发展趋势,并能运用新理论、新方法解决审计工作中较为复杂的问题。
三、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各项经济改革措施,熟悉与审计工作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通晓《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各项配套法规和有关行业审计、会计制度。
四、具有指导中级审计人员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第九条工作能力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担任过1次以上大中型审计项目(含县级以上政府财政审计项目、金融机构审计项目、大中型建设项目审计、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应其他经济单位审计项目)的负责人或主审。
二、结合国家经济形势,组织实施县级以上行业性审计或审计调查1次以上。
三、主持承办大中型企业(或事业单位及相应其他经济单位)审计查证、咨询服务业务2项以上。
四、承担重大专案审计工作1次以上,为案件处理、审理提供准确依据。
五、主持或承担由省、部级以上审计机关或省、部级审计机构下达的审计科研课题1项以上。
六、具有解决审计业务中重大疑难问题的业务能力。
第十条业绩成果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有公开出版不少于3万字的审计著作或译著。
二、有公开出版发行的审计专业教材。
三、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篇以上,或在省级新闻出版部门核准的有内部刊号的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3篇以上。
第四章破格评审条件
第十一条对虽未达到学历、职称外语、任职资格年限等要求,但业绩显著,品德、知识和能力出众,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社会和业内享有较高认可度的人员,可破格申报评审高级审计师任职资格。
第十二条破任职资格年限者不得提前3年申报(不含博士、硕士学位获得者);破职称外语者,须年满4O周岁以上,且任职资格年限和职称外语不得兼破。
第十三条破格人员除具备第三章评审条件外,还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任职期间成绩显著,所从事的审计业务工作受到省部级表彰一次以上,或市级人民政府(含自治区业务主管部门)表彰二次以上,或所主持的审计项目有1项在省部级以上审计项目评选中,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
二、在全国性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刊物或全国性学术会上发表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2篇以上。
三、公开出版审计专业著作一部(独著者字数在10万字以上,合著者个人撰写量在12万字以上)。
四、获得注册会计师或注册资产评估师或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者。
第五章附则
第十四条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申报高级审计师任职资格评审:
1、伪造证件、证明。
2、提交虚假申报材料。
3、违反审计的有关规定、纪律。
4、其他严重违反考试和评审规定的行为。
功能型的个人简历是写作的主线以及顺序来写,比如说你所求职的职位需要怎样能力,以及技能,则就根据所需要技能来写出自身的优势特点来。功能型个人简历所强调的是于求职职位相关的一些工作经验,还有相关的一些能力等等,那么自然的一些与工作无关的经历就直接忽略了,则也便于控制个人简历的篇幅。
功能型个人简历可以适用的情况也很多,像是一系诶 跨转移的求职,所申请的职位对相关的技能要求非常高。还有当求职者的的一些综合实习经历吗,以及实践活动方面非常突出的时候,以这种方式来写,则可以提高个人与优势。另外,功能型个人简历也可以很好的弥补奖励过少的不足之处。
下面是小编和大家分享的财务审计师个人简历范文,更多内容请访问()。
个人信息
xxx
性 别: 女
婚姻状况: 已婚
民 族: 汉族
户 籍: 江西-萍乡
年 龄: 28
现所在地: 广东-深圳
身 高: 165cm
希望地区: 广东-深圳、 广东-东莞、 广东-惠州
希望岗位: 财务/审(统)计类-财务主管/经理
财务/审(统)计类-涉外会计
财务/审(统)计类-成本经理/主管
财务/审(统)计类-成本分析/核算员
财务/审(统)计类-税务经理/主管
教育经历
2012-01 ~ 至今 东北财经大学 财务管理 本科
2007-09 ~ 2010-1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会计学 大专
培训经历
2012-06 ~ 至今 深圳注册会计师协会 审计,会计,税法、经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2010-01 ~ 2010-05 深圳市宝安财政局 经济法,会计实务 助理会计师
2005-09 ~ 2006-01 惠州市惠城区财政局 会计电算化,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会计职业道德 已转入为深圳市会计证
2004-05 ~ 2005-09 德国TUV认证机构 ISO9001:2000、ISO14001:2004培训 ISO9001:2000、ISO14001:2004稽核证书
**公司 (2010-12 ~ 2012-09)
公司性质: 外资企业 行业类别: 皮革业(家私、造鞋、皮具)
担任职位: 财务主管 岗位类别: 财务主管/经理
工作描述: 新企业建账
1、制定符合公司情况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系统,规范财务管理,并监督执行;
2、根据公司进展情况向各部门办理完相应的证件,税务、区/市外经贸局、外管局、海关、商检局、顺利地进行了直接进出口业务退税;
3、主持日常财务、会计及税务管理工作,管理监督基础财务的工作质量;
4、编制实施企业预算、财务收支和资金筹措计划,成本费用计划、负责成本核算和控制、分析;
5、根据财务预算实施情况结果进行财务分析,财务控制,并提出合理管理建议。
6、完成各项财务结算、会计核算,财务报表核算,上报财务执行情况,为管理层提供分析数据;
7、负责免抵退、外汇核销系统、电子申报系统、个人所得税及企业所得税申报、海关帐务、检验检疫局台账、统计、报检,进、出口查车检验,报关,结汇、核销、年审等各部门报表.
8、组织公司的财务管理、成本控制、预算管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审核、审计、存货控制等方面工作,加强公司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9、定期组织资产清查盘点,保证财产安全;
10、确保资金的有效管理,加速资金周转,考核资金使用效果,掌握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及时向总经理提交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汇报工作情况。
11、负责部门团队建设及员工培养,制定财务内部相关指标,做好绩效考核管理;
12、全面负责帐务问题处理及税务的协调工作,商检局的协调工作,外协各部门的协调工作,维护好与银行及税务机关、商检局、劳动局、外管局的关系并保持友好的合作关系;
13、定期召开盘点会议及管理会议,探讨分析成本,有效地改善控制成本.
离职原因: 家里有事需时间长,所以辞职回家
**公司 (2009-10 ~ 2010-11)
公司性质: 合资企业 行业类别: 电子、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
担任职位: 财务/审计主管 岗位类别: 财务主管/经理
工作描述: 1、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在原财务制度基础上建全财务制度并监督执行;
2、定期去东莞分厂审核财务单据,复核报销单,审核财务报表,进行数据分析上报给总经理
3、合理分配安排会计人员,根据各公司的人员配备合理调整
4、主持日常财务、会计及税务管理工作,管理监督基础财务的工作质量;
5、编制费用预算,监督,执行,供应商货款的预算控制批核,
6、财务费用控制,报销单的审核,税票的预算,
7、市场部资料评审,报价,
8、编制财务报表及税务报表,及时向董事会提交财务报表及财务报告汇报公司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
9、定期清理往来帐户,及时催收和清偿款项,做好帐务核对,组织审计工作;
10、每月底召开盘点会议,进行各部门盘点并做出盘点报告
11、负责部门团队建设及员工培训、培养,制定财务内部相关指标,
12、参与公司投资行为、重要经营活动等方面的决策和方案制定工作,参与重大经济合同或协议的研究、审查,参与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
离职原因: 回家
**公司 (2004-10 ~ 2009-09)
公司性质: 外资企业 行业类别: 其它生产、制造、加工
担任职位: 税务会计升职为财务主管 岗位类别: 财务主管/经理
工作描述: 歐威爾是一家大型外商獨資企業,主要開發及製造陶瓷及布飾工藝品,是家100%外銷的大型外資企業。2004年加入歐威爾任職會計一职,2008年被财务经理提升为财务主管一职;在職期間主要負責工作内容如下:
一、负责公司的税务账(开票出口发票,进项发票扫描认证,编制税务会计报表,国税增值税报表,免抵退报表,企业所得税报表,地税综合报表,财政局报表,统计局报表等等各报表的编制及报送);
二、负责公司进口结汇,延期付汇,出口收结汇及核销工作、
三、负责公司证件的保管及年检,变更、增资工作;
四、负责核销单的领购,备案,提交,核销工作;
五、负责外协工作,对外协部门交谈及办事;
六、供应商报价单价的审核及应付对账单的审核;
七、费用报销的审核及预算;
八、成本控制、监管、分析工作;
九、管理账审核并出具管理账报表。
在职其间经常与常平政府,国、地税局,银行,外汇局,财政局等办理业务,与相关部门建立了友好的关系.特别是与国税局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关系.
离职原因: 回家结婚
技能专长
专业职称: 初级职称
计算机水平: 中级
计算机详细技能: 1、能训练应用各种办公软件如:Office and Cad 、PORE、 Dreamwavermx
2、熟悉金蝶KIS、金蝶K3、用友,SAP、海关帐务关务通、出口收汇核销系统,免抵退系统,涉税通系统电子申报系统,个人所得税系统、所得税申报系统、防伪税控系统,出口发票,普通发票系统报检系统
3、计算机故障一般问题可以自已解决修理。
技能专长: 一、会计专业知识
对免、抵、退税务申报,外汇核销有丰富的经验,有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外资独资(三资)企业财务五年工作经验,能够很熟悉地独立完成全盘会计工作及财务管理工作。
2、对成本核算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会计成本预算,监控,费用,成本的控制有丰富的管理工作经验。
3、熟悉财务各个环节的工作,含商检局报检,报关,核销,外汇结汇,延期付汇,延期收汇,预收外商账款,退税等,编制财务制度、财务报表,税务报表,成本报表,财务管控工作。
4、对新企业开办,办理各种证件,设定财务制度,规划财务工作经验丰富;
二、ISO专业知识
熟悉ISO体系运作、维护、建立,稽核、能撑握8S、5W1H的管理技巧用于有效的管理,并获得ISO9001:2000ISO14001:2004内审员证书; 对SA8000客户验厂技巧有一定的经验.
三、具有PCB线路板产品、工艺品产品和家具产品的成本核销及财务管理经验.
语言能力
普通话: 流利 粤语: 一般
英语水平: 熟练
英语: 一般 日语: 一般
求职意向
发展方向: 财务审计师,成本经理
自身情况
自我评价: 1、有强烈的企业认同感,性格隨和、待人真誠、工作认真、責任心強、思路敏捷、事業心強、進取心強、適應能力強;
2、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遇有困难,冷静考虑解决问题的对策;有非常强的抗压能力
3、团结精神,与同事、其它部门及集团内其它公司积极配合,公司利益至上;
4、擅长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公司效率.
为了分析非审计服务对审计师独立性的影响,本文通过调查了2010年至2012年期间伦敦证券交易所的105家英国上市公司,在参阅了大量审计师独立性文献,在“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回归模型以对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显示,审计费用与非审计费用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这种关系表明非审计服务可增强审计师独立性。
一、 假设:审计和非审计费用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
下述是回归模型的公式:
Ln (AF) =a + b1Ln (NAF) +b2Ln (TA) +b3TD/TA +b4CA/CL +b5ROA +b6ROE+b7Opinion +b8Big4 + e
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 a + b1非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b2总资产的自然对数+b3债务总和与总资产的比例+b4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例+b5息税前利润和总资产的比例+b6股本回报率+b7建议+b8四大会计事务所+e其他,其中:因变量:Ln (AF)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自变量:Ln (NAF)非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控制变量:Ln (TA)总资产的自然对数;TD/TA债务总和与总资产的比例;CA/CL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例;ROA息税前利润和总资产的比例;ROE股本回报率;Opinion建议,已收到合格或修改过的报告的公司 (1)和其他(0);Big 4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 (1)和其他 (0)。
二、数据分析与讨论
表1显示的数据如下:2010年,样本公司支付的平均审计费用是1,602,000英镑,2011年是1,609,000英镑,2012年是1,659,000英镑;2010年平均非审计费用是1,273,000英镑,2011年是1,321,000英镑,2012年是1,309,000英镑。该表也记录了不同控制变量的统计数字。最近三年的股本回报率、资产收益率和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的平均值是基本相同的。而且,近三年的非审计费用与总费用的比值也基本保持在45%。由于所有公司都收到了不合格报告,因此决定从公式中删除意见项。
表1 描述性统计
[Variable\&变量\&Audit fee\&审计费用\&Non-audit fee\&非审计费用\&ROE\&股本回报率\&ROA\&资产收益率\&CA/CL\&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比\&Total Asset\&总资产\&Big 4\&Big4\&NAF/(NAF+AF)\&新账户形式/(新账户形式+账户形式)\&Year \&年份\&Mean\&均值\&Median\&中值\&Std. Dev\&标准差\&Maximum\&最大值\&Minimum\&最小值\&]
共线性指的是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当各个解释变量高度线性相关时,回归参数的精确度会受到影响。因此,在使用逻辑回归模型之前必须测定解释变量间的共线性程度。
表2:相关系数矩阵
[Predictor\&预测因子\&Constant\&常数\&NAF\&新账户形式\&ROE\&股本回报率\&ROA\&资产收益率\&CA/CL\&流动资产与流动债务比\&TA\&总资产\&Big 4\&Big4\&Coef\&系数\&]
注:在p值分别小于等于0.10、0.05和0.01时重要性级别分别为*,**和***。
在该表中,回归结果显示2011年和2012年NAF的p值分别为0.032和0.008,它们是分别小于等于0.05和小于等于0.01的正值,即使2010年0.735的NAFp值不重要。一般来说,NAF与AF极其正相关,而AF与假说一致。对于股本回报率,2011年和2012年的p值为分别小于等于0.01和0.05的正值,2010年的股本回报率不是特别显著。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值和AF正相关。三年的总资产p值低于0.01,表示总资产和AF极其正相关。由于三年p值都大于0.1,资产回报率和AF及Big4和AF非正相关。对于以上数据,回归模型结果证明非审计费用和审计费用正相关。
Solomon (1990)总结出关于审计和非审计费用之间正相关关系的四种解释。第一,如Simunic (1984)所说,问题公司可能需要较大量的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第二,Palmrose (1986)认为一些非审计服务可能改变客户的公司结构,其需要额外的审计工作且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第三,Solomon (1990)指出,如果非审计服务缺乏市场竞争将导致审计费用增加,并且客户将被要求获取相关的非审计服务。第四种可能解释了审计事务所和合伙人薪酬。根据Solomon(1990),正相关的一种解释是公司需要更多审计或非审计服务的问题。在该解释中,可以用于衡量公司审计费用模型的影响因素包括资产收益率、股本回报率、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值和总资产。股本回报率、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值和总资产的系数是显著的,然而最近三年的资产收益率却不显著,这一结果支持了审计费用和非审计费用相关的解释。
进一步的假设和计算支持了审计费用和非审计费用由彼此的规模决定的观点。对于审计费用而言,更多的顾客有更多的贸易和审计的资产负债。审计员有更大的风险,但能从高质量的审计中得到更多。同样地,对于非审计服务,这些大客户有更复杂的业务方式,更复杂的税务问题,更可能筹集资金,并且热衷合并收购,因而,他们也有许多在这些情况下提供非审计服务的审计员。(Hay,D, el,等等,2006)此外,这一结果与Solomon(1990)指出的结果相似。
本文也以模型的方式分析了审计和非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证明了NAS和审计独立性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同样地,在本模型分析中,由于问题公司可能需要大量的审计和非审计服务,问题公司在非审计模型中的措施包括资产收益率和目前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比值。考虑到总债务和总资产的比率,不仅包括长期的和短期的资产,也包括有形和无形资产,过去常常通过判定公司有多少资金是由债务提供来判定公司的财务风险。在非审计费用模型中,审计变化的虚拟变量和非审计费用或自变量无关。
此外,本文有一些不同于以前研究的变量,例如,先前的研究考虑更多的因素,例如子公司数量的平方根,它能产生更多精确的数值来分析假设。上市也是现在不考虑而先前研究考虑的因素,这个因素关注的是该公司是不是上市公司,这就意味着先前的研究把不同规模、不同情形和不同类型的公司考虑在内。先前的研究也将INVERC(存货清单数额和应收账款分别对总资产的比率)考虑在内,应收账款指公司销售行为已发生但未收到的账款,该因素非常详细,因为它通过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反映了公司的资产结构。先前的研究也将意见看作一个因素,但在本文模型中,查找的100多家英国公司均未收到不合格评价,因此不使用这些意见。此外,还使用资产收益率、总债务与总资产比和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比支持本文假设。
三、结论与建议
一、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审计师变更的概念
1.内部控制效率的概念
企业为了使企业制定的目标计划能够顺利完成,使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并利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回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而进行内部控制,而在具体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时,所体现的控制成效即为内部控制效率,企业的内部控制效率越高,就越能维护财产的安全,越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概念
由于企业对内部的控制越来越重要,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因此,企业逐渐的开始进行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到目前为止,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已经成为了企业必要要做的一件事情。而何谓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关专家也做出了具体的解释,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企业的管理层以相关的规范标准为前提,合理的对企业内部的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并且通过一定的方法形式将自身的控制情况传递给大众的一个过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主要可以分为四类,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部分、管理层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以及企业董事会或独立董事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独立意见,其中管理层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部分的信息披露具有强制性。
3.审计师变更的概念
企业向审计师提供内部控制信息,审计师就这些内部控制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并给出相应的审计意见。审计师的变更通常情况下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主审会计师事务所发生变更的现象,如审计企业本年度的财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该企业上一年度的财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不是同一家事务所的时候,就是审计师的变更。其中根据审计师变更的影响因素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自愿性审计师变更、审计师辞聘以及强制性审计师变更三种。
二、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审计师变更
1.内部控制效率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
目前对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国内外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据有关研究表明,内部效率过低会对公司的财务产生不利的影响,审计师出于对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会选择逃避审计的风险[1]。企业合理有效进行内部控制,确保会计信息准确无误并且与实际情况相符,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审计师不需要逃避审计风险,自然企业内部的审计师变更现象也会相应的减少。而当企业未能对企业内部进行有效的控制,内部控制效率不高,对于会计信息的采集、整理重视度不够,造成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无法对企业的财产安全进行有效的保护,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财务风险不断的提高,企业就会出现审计师变更的现象[2]。除此之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利用何种方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的展开,以及企业是否合乎法律规定等,企业的领导与外部审计师所处的立场不同,需要考虑的问题自然也就不同,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就会产生分歧,在双方分歧较大的情况下,企业为了维护形象、加强管理控制等的原因,会对企业外部的审计师进行调整更换。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采集、整理企业的财务信息,确保财务信息的高准确率,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进行内部的控制工作,尽可能的使审计的风险降低,提高企业的控制效率,进而减少审计师变更的现象发生。由此可知,企业内部的控制效率越低,审计师变更越频繁,反之,企业内部的控制效率越高,审计师变更就越少。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实际上是指企业将与自身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公布给大众的一种行为[3]。企业尽可能的将自身内部控制的信息详细地传送给审计师,以此来获得审计师对企业的信任。目前有很多的企业通过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与审计师进行沟通,审计师会根据企业披露的信息,向企业提出利于经营活动的意见,对于某些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来说,审计师通过具体的分析研究,分析出合理的鉴证报告,为企业走出财务困境提供有效的帮助。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所传递控制信息越有效,审计师评估的控制风险就会越小,减少了评估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阶段,从而节省了审计的时间和成本,向企业索取的审计费用也就相应的减少。企业更愿意用最低的成本来获取最有效的评估,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中和了审计师和企业之间的分歧和矛盾,进而减少了审计师的变更。
3.内部控制效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审计师变更
企业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起到加强企业管理、维护企业的财产安全的作用,同时企业为了达到一定阶段的目标任务,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也需要加强内部控制,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将会使企业更愿意披露自己的内部控制信息[4]。据有关专家指出,要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高效率,则需要对内部控制的效率进行有效的监督,这项监督工作应该是长时间的、持续的监督,而不是短暂的监督,如何对内部控制效率进行有效的监督,则需要确立一个有效的实施办法,专家指出,仔细的研究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况是监督内部控制效率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法律规范,要求企业必须要对企业内部的控制信息进行披露,并且还规定了相应的披露标准,对某些主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企业加以鼓励。企业提高内部的控制效率,会使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更加完善,对企业的财产安全、经营管理等都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审计风险,此时审计师的变更的现象也会变少[5]。相反的,如果企业未能对自身进行有效的控制,内部控制效率低下,所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就会缺乏完整性,不能向大众就企业的财务信息等与审计相关的内容进行一个很好的传递,审计师无法向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的审计意见,加深了审计师与企业双方之间的矛盾与分歧,导致了审计师审计风险的提高,提高了审计师的变更率,进而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关键词】审计师选择 研发支出 资本结构
随着企业研发投资增加,资本市场迫切地想要了解企业研发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率。为此,财政部和证监会通过修订会计准则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内容和准则等多项指导性文献,规范了我国企业研发支出披露形式的规范性。2006年修订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要求企业将研究开发活动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部分,并对前者进行费用化,对后者进行资本化。证监会方面,2012年,证监会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准则对公司年报汇总研发支出的披露作出了强制性规定。
一、研究背景
本文旨在研究:在中国,公司的研发强度是否会影响公司的审计师选择行为。
有关研发支出与审计师选择的课题,国内外的研究很少涉足。Godfrey and Hamilton(2005)指出,当企业拥有较高水平的研发投资并且这些投资难以分辨且其结果不能进行可靠的市场价值计量时,经理人雇佣高质量审计师的动机将尤为强烈。同时,如果选择专业性审计师能够证实经理人既没有投机性地转移无法分辨的未来收益也没有掩饰自己的“不作为”,那么具有大量研发投资的被审计公司将更可能雇佣专业性审计师(Godfrey and Hamilton 2005)。
但李明辉(2006)对于上述结果在中国是否同样成立存在质疑。李明辉(2006)指出,外文文献中有关成本与高质量审计师选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是以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为背景的。在其有关中国IPO公司成本与审计师选择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李明辉(2006)发现,在中国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以及审计市场背景下,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IPO公司的审计师选择行为。他给出的解释是,在当时中国市场不完备的条件下,人不会因为引起成本而遭受相应损失,因此人也没有动机通过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来降低成本。
二、研究设计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试图研究在中国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以及审计市场背景下,公司研发支出是否会影响公司的审计师选择行为。
根据上文的文献综述,我们提出本文的假设:
假设:研发支出强度越大的公司,越可能选择高质量的审计服务。
本文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制的《2014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将审计师分为前十大审计师事务所(即普华永道、德勤、瑞华、立信、安永、毕马威、天健、大华、信永中和、大信)与非前十大审计师事务所,以此来衡量审计师提供的审计服务的质量。
本文构建的实证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
Y1=BIG4(Y1=1,如果事务所属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否则为0);
Y2=BIG10(Y2=1,如果事务所在中国排名前十,否则为0);
R&D=研发支出/主营业务收入;
LEV=总负债/总资产;
SIZE=ln(主营业务收入);
ROE=会计年末净资产收益率;
OC=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
OPCYCLE=营运周期;
ISSUE=1,如果公司当年增发新股比例>10%,否则为0;
LOSS=1,如果净利润10%,否则为0。
三、实证结果
本文选取所有A股上市公司2012~2013财年的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剔除了a)金融行业上市公司,b)2012年12年31以后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c)数据缺失项。最终获得的样本数量为4781。
在所有样本中,约有5.29%的选本选用了国际四大审计师事务所,约有55.97%的样本选用了国内排名前十的审计师事务所。A股上市公司选择国际四大审计师事务所的比例较低。而样本公司的平均研发支出强度约为3.15%。
为了验证研究假设,我们以公司是否选用国内前十大审计师事务所作为因变量,排名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制的《2014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同时选取公司的研发支出强度作为自变量,资本结构、公司规模、盈利水平、营业周期、股权集中度、是否亏损和是否增发新股等作为控制。
回归方法选用logistic回归,回归结果如表3.1所示。表3.1的回归结果显示,公司是否选择国内前十大审计师事务所与公司当年的研发强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10)。
此外,如果以公司是否选用国际四大审计师事务所(即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作为因变量,则公司是否选择国际四大审计师事务所与公司当年的研发强度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392>0.1)。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2012~2013财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共4781个样本进行回归,我们发现公司研发强度越大,越倾向于选择国内前十大的审计师事务所。但是公司研发强度与选择国际四大审计师事务所之间却不存在显著关系,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A股上市公司选择国际四大的比例过小(样本公司选择国H四大的比例仅为5.29%)。
参考文献
[1]Jayne,M.,& Jane,H.The Impact of R&D Intensity on Demand for Specialist Auditor.
[2]崔也光.企业研发费用信息披露方式的改进.南方经济,2012(9),116-119.
[3]梁莱歆,熊艳.我国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披露现状及其改进建议.财务与会计,2005(10),22-23.
一、审计师思维模式与分析程序
思维模式可以影响人们解决问题的进度,形成用以解决问题的决策过程。在分析程序中,审计师首先总是自发地探寻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以引导审计师的思维活动从而为客户未经审计的会计账户的异常差异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Koonce,1993)。思维模式包括客户会计处理方法的特点、产业特点、账户余额的错误频率、信息收集以及评估过程的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可以将审计师头脑中的知识与外部信息进行整合,以得到一个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心理学对思维模式的研究揭示了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当面临一个问题时,人们首先提出一个较低效率的思维模式,然后不断地修正以解决该问题,但转变思维模式是困难的。认知心理学家调查思维转换时常运用提示的手段,以促进人们运用知识引导尽快地向高效率的思维模式转变。提示并不意味着完全给被实验者提供解决方案,作为一种工具主要用来观察研究个体面对问题时如何改变对关键方面的看法。心理行为学研究中使用提示激发实验者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同步运用口述研究法以追踪实验者的决策和思维过程,这为研究各种职业活动中人们思维模式的转变提供了研究范式。Kplan和Simon(1990)使用该方法调查了人们在执行与审计有关的职业化任务中思维模式的转变过程,设计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提示以促进审计师连续性地由低效率的思维模式向高效率的思维模式转变,伴随着对思维模式转变过程的观察,可以再现审计师的思维和决策过程,从而帮助了解整个过程中被实验者所面临的困难和克服这些困难的途径。
二、审计师思维模式转换与分析程序
不断寻找高效率的思维模式对解决问题极其重要,而事实上,执行一个任务的过程中转变思维模式存在很大困难。审计师在执行分析程序过程中,同样存在转换思维模式的问题。在Biggs和Bedard(1991)的研究中,指出了提出和修正思维模式的潜在重要性,发现许多富有经验的审计师无法正确地解决分析程序所面临的问题。虽然这些审计师都具备一个合格审计师所应具备的知识,但在执行分析程序时,大多被测试者无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这是由于审计师最初对问题的思维模式是低效率的,没有能力迅速将自己低效率的思维模式转变成高效率的思维模式。为了调查这种解释的合理性,同时了解审计师思维模式的转换机制,Biggs和Bedard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要求审计师执行一个包含制造费用分配错误的分析程序任务,选用口述法收集有关审计师思维模式转变和决策过程转变的证据,并由新手来进行这项实验,实验进行过程中提示作为转变思维模式的诱因不断提供给被实验者,以激发其在执行分析程序中运用自己已经具有的知识以形成高效率的思维模式,提示所反映的内容基本上同审计师在实际工作中执行具体审计任务时可以获取的各种信息相似。研究发现,10个管理者中仅仅5个,11个富有经验的审计师中仅有1个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Bedard在另一项实验中则给审计师提出了一个任务,该任务中存货的错报导致了财务报表的许多不一致。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审计师可以发现财务报表的不一致,审计师之间业绩的差异在于如何将各种信息组合起来以形成一个可以解释异常波动和生成恰当假设束的思维模式,正确地解决了问题的审计师都能将关键性的审计线索整合为恰当的思维模式,因此Bedard认为在正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模式的辨认是关键的一步,如果审计师无法认识到这一点,将无法成功转变思维模式,分析程序的执行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三、审计师思维模式偏误成因及其对策
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对提高分析程序绩效,达到预期执行效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思维模式偏误会直接影响分析程序的执行结果。造成思维模式偏误的原因包括: 第一。审计师的主体因素。认知心理学认为,在执行分析程序的过程中,有限的信息加工和收集能力必然导致包括对确定非正常波动以及寻找异常波动原因在内的审计判断产生偏误。首先是记忆的局限性。人类的记忆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审计师记忆中的知识和经验只能是以往经历过的所有审计事项的一部分,是经过短时记忆过程的遗漏和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过程中遗漏后的剩余部分,因此是不完整的信息和经验。从该角度可以更清楚地理解经验对执行分析程序的意义。其次是知觉的局限性。审计师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在各种审计经验中,与特定错误相关的经验对审计师的刺激最强烈,因此对分析程序绩效意义最大。最后是知识的局限性。正确的审计分析判断建立在审计师完善知识的基础之上,知识的完善程度取决于其真实性、稳定性和普遍性。不同个体其知识的真实性、稳定性和普遍性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对形成思维模式的影响也不一样。
第二,任务的复杂性和程序性以及其他环境压力。审计任务的复杂性和程序性是影响审计分析程序绩效的重要变量,在任务复杂性高的分析程序中,需要判断的程度也比较高,有关判断信息表现为不充分、不易获取、变异程度大等。因而,在执行分析程序过程中思维模式发生偏误的可能性也很大。任务的程序性是指一项审计任务在进行时有章可循,这样形成的思维模式发生偏误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分析程序的复杂性依造成财务报表错报的潜在原因的特征而变化,审计师在执行分析程序中遭受困难有时是因为其所面对的问题表面上很简单,但实际上却可能很复杂,所以程序性和复杂性的划分是根据造成非正常波动原因的本质上的复杂程度而言的。审计环境的一些关键特征也可能导致审计师在执行分析程序时最初提出没有效率的思维模式。如复杂的财务报表以及不同审计师对财务报表不一致可能存在不同的思维定势,这将影响个人决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集体意见。除此之外,客户提供的一些带有误导性的信息也会导致审计师产生没有效率的思维模式。从审计研究文献看,管理当局对异常波动的有关解释会影响审计师信息收集过程,而且审计师习惯于寻求管理当局对非预期差异的解释,这将导致审计师对客户提供的信息产生过度依赖。如果审计师依靠了不完整或不正确的信息,显然难以顺利地进行思维模式的转换。
由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对提高分析程序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对思维模式的偏误必须采取防治措施。一是实行集体判断。实践中,审计工作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许多审计判断是由个人做出的,由于个人经验以及认知水平的有限性,通过向他人咨询
或者广泛听取他人意见,可以使认知结果更完美,因而也更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审计中利用专家的工作其实也是防止思维模式发生偏误的一种机制。二是运用有关决策工具。决策辅助工具包括能提高分析程序执行质量的全部辅助工具,如决策支持系统、人工化过程以及专家判断系统等,可以弥补审计人员智力的不足,克服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三是从反馈中学习。人的判断与决策活动是整个人体反馈过程的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审计分析程序执行过程也是一个“判断―行动―结果―再判断”的循环往复过程,整个过程是否有效,完全取决于寻找异常波动的原因是否准确。在这个过程中,反馈之所以可以比较有效地阻止思维模式的偏误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反馈可以使判断需要的信息量不断增加,为正确判断提供了更多的依据;二是可以不断得到思维模式偏误的信息,有利于及时转换思维模式,从而提高分析程序的绩效。
参考文献:
[1]张继勋:《审计判断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Yinig chen and Robert A.Leitch,An Analysis 0f the Rela―tive Power Characteristics of Analytical Procedures.Auditing:A Journalof Practice&Theory,1999.
[3]D.Jordan lowe.The Use 0f Foresight Decision Aids in Audi―tors Judgement.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2000.
[4]Eric N.Johnson.An Examination of Potential Gender―BasedDifferences in Audit Manager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Judgments.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1998.
[5]Urton Anderson.Evaluating the Sufficiency 0f Causes in Au―dit Analytical.procedures.Auditing:A journal 0f Practice&Theory,1998.
[6]Jean C.Bedard and Lvnford E.Graham.The Effects of Deci―sion Aid orientation on Risk Factor Identification and Audit Test Plan一ning.Auditing:A Journal 0f Practice&Theory,2002.
[7]Robert D.Allen,Mark S.Improving Analytical Procedures:Acase of Using Disaggregte Mutilocation Data.Auditing:A Journal 0fPractice&Theory,1999.
审计师是指,专门从事检查并证实公司账目和报告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的专业人员,属于公司的高级职员,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自觉遵守并坚持审计原则。在一个企业中管理层的人员具有舞弊的动机和机会,审计师应该突破管理人员的约束,保持职业谨慎、职业怀疑精神[1]。作弊审计策略的重要步骤是要分析舞弊产生的背景,但是随着舞弊技术的逐渐复杂化,审计师也需要对审计策略进行创新和改进。
一、企业舞弊的诱因
国外对舞弊诱因的研究比较早,并且形成了舞弊风险因素理论,最完善的理论是舞弊风险因子学说、最权威的理论是舞弊三角理论,下面就对这两种理论做简单的介绍。
在《The Accountant’s Fraud and Commercial Crime》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舞弊风险因子的学说,这个理论被认为是最完善的理论,它将舞弊风险因子分为个别风险因子和一般风险因子,一般风险因子是指可以被控制的因素,个别风险因子是指不可以被控制的因素,当两种因子结合到一起,并且舞弊者认为有利可图时,舞弊现象就会发生。“舞弊三角”理论是发表在《Fraud:Bring the light to the dark side of business》一书中,它指出,舞弊发生与压力、机会、借口息息相关,但是并不是三者缺一不可。关于舞弊手段较全面的介绍是1987年Tresdway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无比财务报告:美国公司的分析》,文章中显示,常用的舞弊手段有:对不恰当收入的确认、对资产夸大、少报费用、乱用资产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不恰当收入的确认和对资产的夸大[2]。
二、当今社会舞弊手法的特点
所有财政舞弊都是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然而在新时代,舞弊的特点又有了具体的体现。第一,参与财政舞弊的人员,往往是一个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对企业内部环境熟知,也对审计师的审计过程有一定的了解,这就使得舞弊的手法有了一定的隐蔽性,而且他们会从不同的途径舞弊,使得舞弊手法更加复杂;第二,舞弊行为十分严密,往往专业的审计师很难发现其中的舞弊迹象,甚至舞弊手法系统化,舞弊计划做的十分严谨。有研究表明,超过九成的舞弊行为是在偶然中发现的,这就说明审计策略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保证审计职业的生存和发展;第三,舞弊后果严重,近年来,舞弊现象数量上增长远不及金额上的增长,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舞弊金额呈现指数化的增长[3]。新时代的舞弊现象,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的扰乱了经济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所以审计策略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三、改进审计策略与方法的建议和意见
首先,需要建立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实行科学化的管理,根据企业的生存环境以及发展背景,设定出一套合理的审计制度,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好基础。要求审计师在取得审计证据之前,审不能完全信任管理层人员,也不能毫无根据的认为管理层人员有舞弊现象,要绝对保持自己的职业怀疑精神;其次,国家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促进并监督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我国的审计事业还在发展的道路上,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国外审计工作相对较完善,所以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再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审计师的工作,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4]。只有审计师的工作得到了合理的评价,才能更加促进审计师完善和创新审计策略;最后,对审计的管理层人员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要求他们端正态度,自觉配合审计师的工作,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出现了认为设置的障碍,有关部门需要严厉的处理。当然这些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审计师本身,只有审计师本事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达到了要求,才能最大程度上发现舞弊现象,才能对审计策略进行完善和创新,才能将审计工作做到更好[5]。
四、小结
舞弊是有人可以的利用不正当和不合法的行为进行欺骗,以便达到自己的某种需求,而这个过程中,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层人员参与舞弊的现象层出不穷,而且舞弊金额呈指数化的增长,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企业健康的生长,而且扰乱了经济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但是识别舞弊迹象是审计工作中十分困难的步骤,这就需要审计师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平,需要企业和国家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审计工作。我国的审计工作开展的较晚,需要借鉴国外在审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我国的经济制度,以完善我国的审计制度。(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关键词 盈余管理 审计风险 利润操纵
盈余管理是一个对会计信息进行合法加工的过程,因为它是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对企业的盈余进行的管理。管理当局既然要进行盈余管理,必定也是有所图才会实施盈余管理,相应可能也会采用一些不合法的手段来操纵盈余,审计人员对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动机及具体方法做一番了解与分析,从而确定该企业的会计报告含有重大错报漏报的可能性并给予正确评估,并相应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也是很有帮助的。
1 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及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首先,委托——关系的存在及由此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对称是产生盈余管理的前提条件之一。一方面如果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对信息的了解与掌握是相同的,那么管理当局即使有动机,通常也不会进行盈余管理,因为信息使用者很容易发现和识别这种行为。在现实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是普遍存在的,这正好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烟幕”。另一方面,审计也是为了适应受托责任的产生而出现的为审查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独立第三者身份进行鉴证的需求而产生的。从这一点上来看,盈余管理和审计都是以委托关系所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对称为其产生的前提条件的。但不同的是,盈余管理的实施主体为管理当局,他们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而审计主要是受所有者的委托对财务报告质量发表意见的过程,实施的主体是审计师,而且一般是对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负责,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独立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
其次,除了由委托——关系造成的会计信息不对称外,如果进行盈余管理不能为进行盈余管理的当事人带来利益而只有风险时,对于当事人来说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事实上也就不会存在盈余管理了,而且经济利益在大多数情况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所以笔者认为经济利益的刺激对于盈余管理的产生也是至关重要的。委托关系和人的趋利性所引起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使得人们对审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审计师在审计的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到管理当局的自利因素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保证审计质量。
第三,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不完善、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导致了盈余管理具有合法性。如权责发生制是国际上通用的会计确认基础,它虽然很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人为因素,需要进行大量的判断和估计,如费用的预提和摊销,这一特点为管理当局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又如稳健性原则只是对确认可能的费用、损失、收入、利得的一种原则性规定,缺少具体的刚性标准,因此它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往往建立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基础之上,存在着较强的主观随意性,稳健性原则的使用为企业收益平均化和提取秘密准备金提供了便利。这样的例子很多,这种本来就不是需要严格遵守而带有主观判断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和会计政策,使管理当局很容易将经济状况进行歪曲,而且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真实的财务报告可供批露。这种不严格的会计理论、方法和政策在遇到未来情况不确定时,可能增大审计师与客户发生摩擦的可能性,而严格规定的方法可以为审计师们提供一个方便的避难所。
综上所述,委托——关系的存在是为管理当局谋取私利提供了可能,正是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成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直接动机,也使得所有者对管理当局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提供了必要性,从这种意义上说,笔者认为,委托——关系是盈余管理和审计二者产生的共同基础。
2 盈余管理的具体动因与审计风险
2.1 管理当局薪酬计划动因
几乎所有的美国企业都制定了与报告的盈余数字挂钩的经理报酬计划,结果导致了经理们自然有动机提高报告收益分配——因为越高的利润意味着更多的分红。但是经理们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有时会使实际的经济状况不尽如人意,而高明的经理人不会滥用利润操纵的手法,他们为了实现“可持续经营权”,会采用一些比较合法而隐蔽的手段,如利用会计政策的灵活性将收益在各年度间随意递延或提前,以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盈余管理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如Healy关于为了奖金而操纵利润的研究中,就得到了这样的结论:管理人员的薪酬计划中,一般都包括有相应的盈利上限和薪酬上限、盈利下限和薪酬下限,如果当年的企业盈余超过与管理当局的薪酬对应的盈利上限时,管理人员会尽量压低利润,将多余的利润向后递延为以后利润不足年份储存盈余;如果当年的企业盈余低于与管理当局的薪酬对应的盈利下限时,管理人员会尽量压低利润,尽量将费用计入这一年,“Take a bath”(冲凉),以便下一年轻装上阵;如果当年的企业盈余界于管理当局的薪酬对应的盈利下限与上限之间时,管理人员会尽量提高利润以增加自己的收入。从这一个实证研究的结论中可以看出,不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管理当局都是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的,审计人员在评估审计风险时应考虑到管理当局的薪酬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引导他们进行多大程度的盈余管理,比如在我国的众多企业中,经理人的薪酬计划与企业盈余的联系便不是十分紧密,审计人员在评估这一部分审计风险时可以适当降低风险防范度;而对于联系紧密的企业,就要对其进行严格的风险防范。
2.2 规避负债契约限制动因
债权人在借出资金时,往往会与企业签订契约对企业进行限制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如对资产负债率、负债权益比率、营运资金的保持等等的限制。Sweeney在1994年选取了1980~1989年间第一次出现负债契约违约的130家企业研究样本,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后发现,在负债契约中,最易违反的是净财富(net work)和营运资本(working capital)限制条款,当企业管理当局拥有会计选择的灵活性和将承受违约成本时,他就越有可能做出调增收益的会计变更,以免受有关负债契约条款的限制。如在新的会计准则出台时,面临违约的企业会尽早采用那些能调增收益的会计方法,而推迟使用会减少收益的会计方法。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通过分析债务合同中的限制条款对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进行评估,从而确定审计风险。
2.3 政治成本动因
政治成本动因假设中指“其他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盈利越大,它的管理人员就越有可能选择那些将当期盈余递延到下期的会计程序。”在国外,政治成本动因一般包括行业监管动机和反托拉斯监管动机。一些战略型企业、特大型企业垄断性企业在其报告的盈利较高时,会受到大众和政府的关注,政府迫于压力,往往会对其开征新税、增加管制或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样盈利高的企业往往会面临更高的政治成本,相应也会有更大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躲开公众和政府的关注。而且在我国,因为对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业绩的评价体制使得管理者基于政治动因进行盈余管理的欲望更为强烈,而对上市企业进行行业监管的部门主要是中国证监会,我国上市企业的行业监管动机尤其明显,但其表现形式与西方国家恰好相反。我国企业应对行业监管的动机主要是设法增加报告期的利润以达到证券监管业的要求。我国证券市场上“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3 盈余管理的常见方法与审计风险
3.1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
会计准则一般存在多种备选方案,不同的备选方案会造成不同的会计期末利润。而在计算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需要大量的假设和估计,其结果也只能是近似的“精确”。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更好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可以选择和变动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这就为盈余管理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曾报导的美国通用企业变更其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的事件:通过将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由原来的10年延长到11年,使其每年的利润增加了20亿美元,这就是一个通过变更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的典型例证。对待这样的会计处理方式,审计人员要分析其变更理由是否充分,如果变更不合理,应该提请管理当局使用以前的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管理当局不予合作时,应在出具的审计意见中进行表达,如果其变更合理,该变更及其影响都要在财务报告中予以说明披露。
3.2 对应计项目确认方法的选择和对费用递延方法的选择
随着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对应计项目的确认增加了困难,也产生了更大的弹性。由于应计项目是企业利润的调整项目,企业的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调整应计项目,尤其是应收应付款项、存货等流动性较强的应计项目实现,。如可以提前确认收入和递延确认费用来提高利润,也可以通过相反的方式来调低利润。这种方法应用很普遍,因为它相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而言较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反倒是一个隐藏较深的“陷阱”,容易使审计人员忽视它。
3.3 改变交易时间和创建交易
比如企业为了提高报告收益,可以推迟固定资产的购入以减少折旧费用;或是在年中大量赊销以增加销售收入;或是年终超负荷接受订单,尽可能地多发货物;向顾客提供特殊的信用条件以尽可能地提前实现销售收入等方法。大型企业通常可以采取更高明、更隐蔽的方法,如资产的出售或注销,企业的收购或重组,分企业的开业时间来控制开办费的确认时间等方式来对企业进行盈余管理。
3.4 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之间由于控制关系,往往以不公平的价格进行交易,成为盈余管理的又一种有效途径。有时企业通过秘密控制某个企业进行关联交易进行盈余转移,而该企业在法律上并不具备成为其子企业的条件,因而不必纳入合并报告,此时隐蔽性就更深。通过关联方交易,企业可以对企业进行大量的盈余管理,造成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审计人员对关联方的关注可以大大降低审计风险。
4 对盈余管理的认识与审计风险防范
首先,审计人员应该对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如查阅企业的债务契约合同、经理人的薪酬方案以及股票上市配股方案等各种文件增加对企业的了解,评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如果动机十分充分,则审计人员就应该评估为高风险审计,制定有效的审计程序;反之,就可以实施较为简单的审计程序。对盈余管理的分析将对降低审计风险和恰当的审计程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对于会计理论、会计方法的不完善以及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笔者认为会计理论界的学者专家应深入对会计理论的完善。而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应该制定严格的会计准则,并且强制对会计准则的执行,减少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第三,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只有审计人员能够超然独立于被审单位的经济压力之外,审计才能做到客观公正,确保审计质量。而我国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会计师事务所小而分散,从经济上常常难以摆脱被审单位的依赖,有的甚至达到一家企业的审计收费占到整个事务所收入的很大部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审计人员查出盈余管理内容很大,可能也会屈从于企业的管理当局。笔者认为,我国应加大审计事务所的进入门槛,尽量培育出能在经济上独立,并能抵御风险的审计事务所。
参考文献
1 魏明海.盈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关键词】 盈余管理属性;异质风险;审计决策
一、盈余管理与盈余管理属性
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管理层使用个人的一些判断和观点,对会计报告盈余进行策略性的调整 ( Watts和Zimmerman,1990),使其达到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盈余(Goel和Thakor,2003),以影响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Healy和Wahlen,1999)。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既可向投资者传递决策有用信息,也可达到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契约要求,甚至还可误导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影响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盈余管理属性(earnings management attribute )是指某类盈余管理本质上所具有的内在特性。公司管理层操控应计额进行盈余管理,或者是出于机会主义动机(Christie和Zimmernan,1994),或者是传递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的价值相关性信息(Healy和Palepu,1993)。故盈余管理属性可以划分两类: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和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
(一)机会主义盈余管理
Healy和Wahlen(1999)归纳了机会主义盈余管理的类型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包括:基于管理层收购、股票发行、股权激励、内部人交易等资本市场动机的盈余管理;基于满足薪酬契约和债务契约的契约动机盈余管理;基于规避政府行业监管和反托拉斯监管的监管动机盈余管理。就资本市场动机来说,在管理层收购前,为了降低收购成本,管理层将进行调低利润的盈余管理,公司出现负的可操控应计额(Perry和Williams,1994)。在股票发行前,为了提高发行价格,公司进行增加利润的盈余管理(Teoh等,1998)。就契约动机来说,Healy(1985)发现,管理层通过操控流动性应计额以实现其红利最大化,当利润预期处于红利计划的上限和下限之间时,管理层进行增加利润的盈余管理,预期盈余高于红利计划上限或显著低于下限时,管理层把当期利润转移到下期,实现多期红利的最大化。Pourciau(1993)、DeFond和Park(1997)还发现,管理层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而进行增加利润的盈余管理。DeAangelo等(1994)发现,公司采取改变会计方法进行盈余管理避免违反股利约束条件;DeFond和Jiambalvo(1994)发现公司为了避免违反利息保障倍数、权益负债率等债务契约而进行盈余管理;Sweeney(1994)也发现了公司为了避免违反贷款合约进行的盈余管理。就监管动机来说,Petroni(1992)发现保险业存在为规避行业监管而进行的盈余管理;Jones(1991)发现为了保证申请进口减免顺利获批,公司也在申请年度进行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我国也有不少文献表明,上市公司存在为了“保牌”和“配股”而进行相应的盈余管理(陈小悦等,2000;王亚平,吴联生和白云霞,2005)。可见,公司为了实现各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在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
当盈余管理能传递价值相关性信息时,有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此类盈余管理可称之为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利润平滑是一种典型而普遍的盈余管理(Ronen和Sadan,1981;Graham,Harvey和Rajgopal,2005)。Barnea、Ronen和Sadan(1976)指出利润平滑是一种信息传递机制(signaling device)。Dye(1988)也利用重迭代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需要利用利润平滑向潜在的投资者传递公司价值的信息。Goel和Thakor(2003)建立的理论分析模型也解释了公司进行利润平滑是为了减少感知中的盈余波动(Perceived volatility),从而抑制了投机者搜寻私人信息影响股东买卖股票的流动性。经验证据中,Subramanyam(1996)发现股票回报率与同期的可操控应计额成正相关;Hunt、Moyer和Shevlin(2000)也发现利润平滑增强了同期盈余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由于Subramanyam(1996)、Hunt、Moyer和Shevlin(2000)等研究的是同期应计额(盈余)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而应计额应该反应的是企业未来的盈余和现金流信息。因此,Tucker和Zarowin(2005)采用Collins等(1994)的方法,也检验了利润平滑对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他们发现收入增加的利润平滑确实能够“抓住”未来的盈余和现金流信息,未来盈余反应系数(FERC)在利润平滑大的公司更高。这些证据都一致说明,有一类盈余管理能够传递价值相关性信息,改进投资者的决策,属于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属性与审计师的异质风险
审计师作为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Jensen和Meckling,1976),是对公司盈余管理进行监督和控制的重要力量。审计师对财务报告的审计过程其实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侦查和纠正的过程,超过审计师所能承受的错报风险的盈余管理,将可能导致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意见。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增加了会计盈余的不确定性,审计师面临的重大错报风险增加。但会计盈余的不确定性,既可能是管理层的主观判断和动机,也可能是管理层对未来的预期(Francis 和Krishnan,1999),两类不同属性的不确定性,对审计师形成的重大错报风险不同。
如果是基于管理层的主观判断或者各种机会主义动机所进行的盈余管理形成的应计额,无法与未来盈余和现金流相联系,未来无法带来经济利益流入,降低了盈余的信息含量。一些在IPO过程中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IPO后业绩大幅下滑(李东平,2005),其根本原因在于IPO时表现出来的业绩是通过人为操控的应计额所形成的,这些应计额与未来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无关,无法实现经济利益流入;IPO后一旦不再进行类似的盈余管理,人为操控的应计额下降,没有了操控应计额的支持,公司的真实业绩也就显现出来,报表业绩表现为下滑。因此,机会主义盈余管理降低了盈余的信息含量,不利于投资者正确判断公司未来的经营前景和投资价值,误导投资者决策,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因此,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容易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风险,对审计师来说,机会主义盈余管理是一种高风险的盈余管理。
如果是基于管理层对未来预期所进行的盈余管理形成的应计额,是能够传递价值相关性信息的,反映了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经济利益的流入预期,属于能够实现的应计额,不确定性程度较低。这种类型的盈余管理,管理层一般通过选择会计方法或利用应计项目等方式进行操控,向财务报表使用者传递企业未来增长前景的好消息。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导致财务报表潜在错报风险的概率更低,对审计师来说,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属于低风险的盈余管理。
总之,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形成的应计额不确定性程度高,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形成的应计额不确定性程度低。审计师面对不同属性的盈余管理,即使在金额一致时,其面对的风险也不同。这就意味着,属性代表了异质风险,机会主义盈余管理意味着高风险;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意味着低风险。
三、盈余管理属性与审计师的决策
审计师对公司盈余管理的侦查和辨别,及其所采取的审计意见决策行为,是一个系统的职业判断过程。盈余管理的存在,增加了公司的错报风险,不确定性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审计师为了补偿不确定性风险的增加,应降低发表非标准意见的可容忍错报水平。据此分析,存在盈余管理的公司更可能收到非标准意见。而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调节会计应计额来使报告盈余达到理想水平。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会计应计额越高①。尽管会计应计额可比经营现金流量为投资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Subramanyam,1996)。但会计应计额相对经营现金流量来说,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因为管理层的对会计政策选择的操纵(Dechow,Sloan和Sweeney,1996);另一方面是因为管理层主观上对未来经营结果的估计存在潜在的估值偏差。因此,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会计应计额越高,风险越高,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大,Francis和Krishnan(1999)把这一现象称之为审计师的谨慎性。审计师为了保护自己,避免审计失败造成潜在的诉讼损失,面对风险时,往往表现出谨慎性,Davis和Ashton(1997)、Hackenbrack和Nelson(1996)和Kinney和Nelson(1996)都提供了这方面的经验证据。
审计师能够影响公司管理层对会计方法的选择(Antle和Nalebuff,1991;Dye,1991;Gibbins等,2001),进而影响盈余管理的频率和幅度。早期,Hirst(1994)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审计师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敏感性,发现审计师对增加收入的盈余管理(income-increasing)和减少收入的盈余管理(income-decreasing)的反应不同。原因在于收入增加的盈余管理带来的诉讼风险更高,相应的诉讼成本也大,出于谨慎性考虑,审计师在收入增加的盈余管理上表现得更为谨慎。Francis和Krishnan(1999)选择了资产可实现性和持续经营存在不确定性的2 608个样本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控制了公司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变量后,发现,会计应计额越高的公司,审计师越可能针对其资产实现的不确定性和持续经营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对应计额表现出应有的谨慎,而且审计师对增加收入的会计应计额表现出更高的谨慎性,具有增加收入的会计应计额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可能性比具有收入减少的会计应计额的公司高。这些研究说明,审计师在盈余管理上的确实存在谨慎性表现,为盈余管理的潜在风险出具非标准意见,而且针对风险不同的应计额,审计师的谨慎性不同。
正如前述,盈余管理按属性划分为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和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两类不同属性的盈余管理,其潜在错报风险不同。机会主义盈余管理的潜在错报风险更高,而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的错报风险更低。因此,审计师在作出审计意见决策时,不能简单地按审计计划时确定的单一重要性水平进行决策,而要判断被审计单位所存在的盈余管理究竟是属于哪类盈余管理,风险有多高,根据其隐含的潜在错报风险的高低,再重新修正重要性水平。对于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因其带来的潜在错报风险高,可容忍错报更低,可以确定更低的重要性水平;相反,如果是属于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因其潜在错报风险更低,可容忍错报更大,可以确定相对更高的重要性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和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00(1):30-36.
[2] 李东平.大股东控制、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 王亚平,吴联生,白云霞.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频率与幅度[J].经济研究,2005(12):102-112.
[4] Barnea, A., J. Ronen and S. Sadan.1976.Classificatory smoothing of income with extraordinary items, The Accounting Review 51:110-122.
[5] Christie, A. A. & J.Zimmerman.1994.Efficient and opportunistic choice of accounting procedures: corporate control contests. The Accounting Review 69: 539-566.
[6] Dechow, P.M., R.G.Sloan and A.P.Sweeney.1996.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 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 the SEC.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3 (2): 1-36.
[7] DeFond, M. L. and J. Jiambalvo.1994.Debt covenant effects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accrual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7:145-176.
[8] DeFond, M. L., and C. W. Park.1997. Smoothing income in anticipation of future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3: 115-139.
关键词:现金流量表; 内部审计; 财务包装
现金流量表作为企业的三大财报之一,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使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收益质量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报表使用人、特别是企业投资人正确评价其整体财务安全性和资金流动性具有重要作用,但现金流量表也存在缺陷,同样需要甄别信息真伪,并使用调整后数据,分析才更有意义。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
(一)查找可疑关联方交易。借款人通过与关联方联手虚增现金流量,一般是在年末将产品销售给关联方(不进行实物转移)并收到全部货款,第二年初再办理销售退回手续。这样对于借款人来说,当年利润水平和现金流量都将有改观。该做法类似于银行年末突击发放贷款,次年初收回以增加年末存款的情形。内部审计师通过解读财报附注资料,查看损益表中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等科目,分析借款人是否存在通过关联方交易以粉饰现金流量表的行为。如有必要,应调整至正常状态再进行财务比率的测算和分析。
(二)持续关注经营活动现金流出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主要扣除项,如果借款人为了粉饰某个时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通过延长向供货商(尤其是关联企业)支付货款的期限,从而减少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性现金支付,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必然会增加。在申请贷款时,一些借款人为掩饰其资金紧张的不利局面,推迟支付大宗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其他应付款等流动负债,待贷款发放后再支付货款,这种行为应引起内部审计师的足够关注。具体可通过比对贷款前后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特别是报告附注资料,审查借款人流动负债的变动情况,比如贷款发放后较发放前,流动负债有异于平常的变动,理应引起重点关注,并进一步分析是否存在为掩盖现金流量的不足而推迟支付的情形。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
(一)细察非经常交易行为。只从表面上计算财务比率是不够的,用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上更危险和不可取,内部审计师应寻找当期财务数据背后存在的非正常东西,如大额固定资产的处置、长期投资的收回等都会引起现金流量表的异常波动,导致上述财务指标偏离借款人正常状态值。而这种多出现于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等科目中的非经常大额现金流入,往往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剔除这些非经常交易,还原现金流量的本来面目,将是银行业谨慎经营的必然选择。从内部审计实践来看,内部审计师可结合财务报表附注资料,通过分析现金流量表的“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等,查看借款人是否存在非经常交易信息,如金额较大,可做适当会计调整后再分析。
(二)分析信贷资金用途与投资活动现金流出的关系
随着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和证券市场的发展,监控信贷资金用途愈发成为银行经营与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内部审计师审计贷款业务的重点。如果借款人将获取的信贷资金在贷款行内部转账于证券账户,会留下审计轨迹;但如果借款人通过多家银行操作信贷资金,仅通过内部线索就无能为力了,而只能求助于借款人财务报告信息。事实上,一般借款人如果审计期间对外投资现金净流量为负值,且金额较大,而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不足以支持其对外投资,内部审计师应关注其是否利用筹集的信贷资金对外投资。如果由于审计范围所限不能获取信贷资金被挪用的确凿证据,可以作为风险提示要求经营部门落实资金的具体用途。
(三)关注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部分的完整性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在现金流量表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不法借款人便将投资活动或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放在其中鱼目混珠,以粉饰销售现金比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净利润经营现金比率、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等涉及经营现金流的财务比率。比如,一些借款人把闲置现金投资有价证券,当公司需要现金的时候,再把这些证券卖掉。对于非证券公司来讲,这种经营活动并不是公司的主营业务,这种业务的收益应作为投资收益放在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项目中,但有些公司将证券投资收入放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在内部审计实践中,可以通过查阅多期资产负债表,如果其投资在会计期间有较大幅度减少,而现金流量表中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没有反映,需进一步审查是否为掩饰经营现金流的不足而放在经营收入中。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分析
目前,借款人在国内发生的与金融机构间的信贷业务,都将记录在中国人民银行搭建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这也给核对现金流量表筹资活动的个别科目带来便利。内部审计师通过查看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可以分别统计借款人审计期间筹集和偿还的贷款总额,与现金流量表中“取得借款所收到的现金”及“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科目相核对。如果两者均有差额但差额接近,可考虑借新还旧造成;如果仅是“取得借款所收到的现金”科目发生额明显小于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的数额,则应考虑其将筹资现金流放在其他项目中反映的可能性。
四、综合阅读分析三张财务报表。现金流量表是动态报表,它能够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现金流量状况,但仅从现金流量表中获取财务信息是片面和不完整的。由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内部审计师可以通过检查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项目”与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以及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预收账款等项目的对应关系,检查现金流量表中“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与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及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项目的对应关系,检查现金流量表中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投资所支付的现金”与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等的对应关系。如果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逻辑关系不一致或差额较大,内部审计师需结合财报附注,查看是否有重要的特殊会计事项,进一步分析差异原因,或作为风险提示要求经营部门进一步核实。
85年——89年在西安市公安局十处的开元贸易公司任饮食业与商品零售业会计。我是学工业会计的,我单位人员少,对经济大家都是一边学一边干,所以我常常吃住在单位,不分白昼,终于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单位的会计核算方法。指导出纳、保管、柜台人员记帐,每月盘点、对帐。使我们单位帐目清楚,帐帐相符、帐实相符,经济效益核算真实,按月足额缴纳税金,受到税务部门和领导的好评。
89年我考入西安市审计局,参加了一个月培训之后,分配到商粮贸审计处,参加了金属材料实行计划内外统一市场价格情况的调查报告,对市化工原料批发公司89年承包经营审计,对市五金公司审计,主持了市石油公司审计(项目即将结束时,全局工作调整,我被调到行政事业审计处)收缴违纪资金39万元。每星期三回局里学习我总是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法规,记录了大量的法规、规定和笔记。90年9月至今在行政事业处工作,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面广,它包括国家政府的职能部门、政府的喉舌、对外的窗口、科教、文卫、体育以及有管理重要资金的社会团体等,这些单位的收入、支出项目复杂,国家的法规、规定也比较多,单位领导的职位、级别、层次比较高,要求我们审计人员对法规、政策的运用要适当,所以对政策、法规学习等方面抓的比较紧,为了能很好的理解国家的各项政策,我经常收听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和焦点访谈,收看陕西新闻,西安新闻、经济半小时、财经报道等节目。由于经济改革步伐较快,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这几年税收、会计、审计、改革变化都很大,以至于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金融学、财政学等学科越来越重要,为了搞好审计,为了能成为真正的合格的审计人员,我在不断的学习,为了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我学习计算机应用。
工作热情高,热爱审计事业,工作责任心强,审计客观公正,廉洁奉公,遵守审计纪律,遵守职业道德,在工作中服从领导安排,不论领导分配的工作是否有我的名份,不论是做审计、搞调查、还是办理市委、市政府交办的专案,也不论是寒冬还是酷暑,我都一丝不苟的完成任务,有时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受到市上一些领导的好评,在行政事业处工作十一年半中(其中一年抽调到我市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半年和我市执行“收支两条线”检查办公室半年多,合计一年多),我完成审计项目101个,收缴违纪资金236万元,为单位追回资金101万元,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各种建议200多条,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专案审计3项,完成协助审计调查3项,写审计信息二十多篇,97年在《城市审计》第3期上发表了“药品价格混乱应予引起重视”同年在《城市审计》第4期上发表了“对完善“两条线”三点建议”,在2000年5月5日《中国审计报》上发表了“浅谈审计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在2000年《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第8期上发表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与原准则的区别”,在2000年《陕西审计》第4期上与《审计文摘》2000年第12期上发表了“行政事业审计思考”,在2000年《陕西审计》增刊上发表了“社会环境对审计发展的影响”,在2001年《陕西审计》第4期上发表了“对审计承诺制度的浅析”在2000年《城市审计》第6期上发表了“浅谈审计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并获得2000年《城市审计》优秀论文二等奖。
审计中能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了解入手,进行初步性测试,判断被审计单位资料的可信度,估计固有审计风险与控制审计风险,决定采用审计方案,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审计,即详查法还是抽查法,根据对财务资料和非财务资料的初步审核,确定重要性与重要性水平,决定样本的选取量。在抽样中,常将随机抽样、系统抽样、随意抽样结合起来。在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实制性测试中,对证据的获取常能灵活应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对有疑点的问题,紧追不舍敢于碰硬。能指导被审计单位财务工作,能为他们提供会计咨询、财务咨询和税务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能从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中,研究他们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应用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说明问题的重要性,以引起被审计单位领导的重视,对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提出改进的建议,受到被审计单位以及领导的好评。
在我抽调到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中时,利用我们的特长,为村里摸清了家底,指导村里建立会计制度,帮助他们建帐。在抽调到“收支两条线”检查办公室工作期间,能完成交给我的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