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田忌赛马的启示

田忌赛马的启示

时间:2023-05-29 17:24: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田忌赛马的启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田忌赛马的启示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设计

问题意识是学生对于某一客观现象产生疑问并加以探索的心理欲望,问题意识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以下策略,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一、积极创设情境,诱发问题意识

(1)借助疑点,创设问题情境。课文的题目、含义深刻的句子、与众不同的用词及标点、文中人物的特殊行为、奇特的自然现象、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等,都可以成为设问的凭据。如《海上日出》中,写太阳出来之后,太阳、云和海水都在一片光明之中,为什么说“连我也成了光亮的了”?

(2)合理设疑,抓住时机提问。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和行文来合理设疑,根据文章中的疑点来向学生提问。例如在教学课文《田忌赛马》时,教师可以根据情节的发展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提问:课前可以问“赛马有哪些规则?”“田忌是一个怎样的人?”课中提问:“田忌的马在整体实力上要比齐威王的马差,他是如何赢得赛马的胜利的?”课后提问:“田忌赛马的故事能够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这样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设问,能够将学生引入问题之中,悟出问题本质。

二、进行问题实践,培养问题意识

(1)营造轻松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思维也更加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以宽容的态度和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看法,甚至是怀疑,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太大价值,或者看法存在偏颇,教师也应该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敢问、乐问。

(2)实行开放教学,引导学生参与问题设计。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问题设计,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方面,从问题的类型上加以引导。告诉学生可以从课文的空白处和重点、难点提问,从行文的风格、评价等方面进行提问,从文章隐藏的深层次含义上进行提问。另一方面,从问题的形式上加以引导。一是在存在疑惑处进行“趣问”: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中问“小蝌蚪为什么不知道妈妈在哪儿?”二是在思维活跃处进行“曲问”:比如《草船借箭》中问“假如鲁肃向周瑜告密,诸葛亮如何加以应对?”三是在文章空白处“添问”,如《舍身炸暗堡》问“导火索燃烧时会在心里怎么想?”

(3)找准探究点,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新课改提倡探究性的学习,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准探究点,有针对性地对课文进行自主探究,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解答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培养问题意识。首先,可以从文章的整体上进行把握,例如《鸟的天堂》中,提问“为什么说那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其次可以从文章的题眼处进行把握,例如《新型玻璃》中的“新”、《倔强的小》中的“倔”。再次,可以从文章细节处把握,如《猫》中为什么作者要用‘梅花’来形容猫在稿纸上留下的脚印?最后还可以从文章的对比及矛盾处着眼,如在《巨人的花园》中巨人拆除围墙前后的情景和态度的对比。

三、理清问题联系,深入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敢问、乐问、会问的基础上,从理性的角度理清问题之间的联系,借助教学中的实例,帮助他们归纳和总结提问题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方法,帮助他们将问题的提出方法加以深化和内化,并在新的学习中加以实践,引导学生自己针对课文提出全新的、有开创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一方面要积极创设情境,诱发问题意识,另一方面,进行问题实践,强化问题意识,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问题设计环节中来,学会提问。此外,还要理清问题之间的联系,深入培养问题意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生的问题意识必将得到培养和强化。

参考文献:

[1] 刘兆榆.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下旬),2013(5).

第2篇

说到咱们马,最初是一种野生动物。人类看重我们的速度和力量,把我们驯养,让我们承担起交通和运输的任务。如今,我们的这一功能几乎全部让给了更为先进的汽车、火车乃至飞机。但是,马的历史功绩早就融进了日常生活。虽然在很多地方已看不到马的踪影,可人们骑自行车,驾驶汽车和飞机,都离不开“马”。不信?看看“骑”和“驾驶”的部首你就知道了。

你还知道哪些以“马”为偏旁的字呢?再想想哪些字跟马的以上特性相关。

故事链接――《塞翁失马》

在边塞地区生活着一位老人。一天,他的一匹马丢了,过了几个月,那匹丢失的马带另一匹马跑了回来。有一次,他的儿子骑马的时候,摔断了腿。一年后,青壮年男子都去了战场。绝大多数人都战死了,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瘸,不用参战,保全了性命。

你能把这个故事讲具体吗?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在古代,通讯极不发达。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全国各地设立了许多邮驿,以方便各种消息、公文和物品的传递。邮驿是传递人员休息和换马的地方,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邮局”。遇到紧急情况如“八百里加急”时,可以不换人不换马,使信息最快地到达目的地。随着封建王朝的结束,邮驿制度也彻底被邮局所取代。

(高邮古驿站)

古代驿马都是快马,形容马儿跑得快的成语和诗句有

驰骋疆场展英姿

就动物从军来说,时间最久、数量最多、贡献最大的当然是咱们马!“东市

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在战争中,马拉战车可以有效地运载兵力,运输军用物资;乘坐战马的骑兵还能迅速移动,从而占据有利时机,取得战斗的胜利。

它和人同受着战争的辛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它听惯了兵器捕击的声音……

――法国作家布封

马与战争相关的谚语、成语和诗句向来不少,如成语:马革裹尸、秣马厉兵、 ;谚语:雌马不上战场、 ;诗句:①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② 。

武艺高强的将军对战马的要求也很高。《三国演义》中吕布的坐骑叫“赤兔马”,当时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死后,赤兔跟随关羽征战沙场。关羽死后,赤兔马也绝食而亡。

项羽的坐骑叫 。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名马,它们分别叫什么?有哪些特性?感兴趣的同学去查查资料吧。

好马还需要慧眼来识。古代有个著名的相马能手,叫伯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马说》),你们读过韩愈的诗文吗?建议大家去读读《马说》的原文。

除了伯乐,还有哪些相马能手呢?他们又有什么故事?找一找,讲一讲吧。

角逐赛场不可当

谁都知道咱们马儿善奔跑,有速度,“赛马”这个娱乐项目也就应运而生。先来看看中国古代田忌赛马的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的将军田忌很喜欢赛马。孙膑发现,每个人的马差不多都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他们都会先派上最好的马,而到最后一场比赛时,则都派最差的马。于是,孙膑就让田忌比赛时按他说的方法去做,田忌答应了。比赛开始了,田忌按照孙膑的方法,败一场胜两场,最终赢得了比赛。

请问故事中的孙膑是谁?他建议的赛马过程是怎样的?请用简单图示表述一下。再想想,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当然,喜欢赛马的不仅是中国人。传说,古埃及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骑马竞赛;古罗马时期,骑马竞赛成为人们的一项娱乐活动。后来在英国,诞生了现代马术运动,从16世纪开始就在欧洲流行。当时,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够参加这一运动,参赛者必须身着华丽的服装,因而显现出一种高贵的气质。从1900年起,马术比赛进入现代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之一,并持续至今。

小链接 ――“黑马”的来源

“黑马”一词源于19世纪英国政治家本杰明・迪斯雷利的小说《年轻的公爵》。小说中描写了一场精彩的赛马比赛。开始时,两匹良种马一路领先,夺冠呼声很高。但在最后关头,一匹毫不起眼的黑马忽然追赶上来,奋力超过这两匹良种马,率先抵达终点。后来便常用“黑马”来比喻出人意料的优胜者。

化动为静也潇洒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铸造技术便已趋于鼎盛,以马为原型的青铜器同样具有极高的水平。

在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陈列着两乘铜车马。这是我国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制车马,1980年出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显示出秦代青铜铸造工艺的突出成就。

在中国绘画史上,历代均有关于马的作品。而最善于画马的,则是徐悲鸿。无论站着的、走着的、奔跑着的,还是单匹马、群马,都毫无羁绊,自由奔放,显示出一种出于天然的野性。

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填一填

事后发议论――( )

第3篇

【关键词】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7-0017-1

一、教学策略

1.降低起点,逐步提高

深奥的课文,起点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对蕴涵哲理的课文,有不少老师偏好课一开始抓住表现哲理的句子,然后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的顺序。实际证明效果并不好。而从课文描写的人与事入手,体验人与事,然后才去理解蕴涵在人与事中的哲理,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符合认识规律,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得多。

2.突出重点,有所不为

是教学重点同时是教学难点的,要去突破。是文章的难点,但不是教学重点,可以淡化甚至忽略。如,低年级的寓言、古诗的教学,寓意可以淡化,古诗意境的深入品味可以忽略;高年级的的辞藻华丽类的略读课文的教学,可以忽略大部分词语的教学;对哲理性很深刻的课文,对人与事的感悟、体验要充分,对哲理的认识则可以点到为止。

3.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对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读的引导,就默读来说,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有边读边想象的默读,有深入理解词句篇章的默读;朗读呢,有为了了解主要内容的感知性的朗读,有在老师用语言或画面创设的情景中的体验性的朗读,也有分角色的体验性的朗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段特点,引导朗读或默读,并在读中体验。

4.引导思考,问题解决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问题解决。深文浅教,要浅在能使学生的思路顺畅。用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寻得问题的解决,可以促使学生阅读理解时思路顺畅。

二、找到文章突破点

1.以朗读的指导为支点

低年级的童话、寓言的教学,识字是重点,其次是感性理解词语的意思,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至于蕴涵的道理的感悟,能有初步的感受即可。如,《刻舟求剑》的教学,主要是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词句的意思,如第三自然段的“有人催他”说的话,第四自然段“那个人不慌不忙”说的话,要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语气,在读中体会“催”和“不慌不忙”的意思。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情趣盎然。中高段情感性浓郁的课文,可以少些理性的分析,多在朗读中感悟。

2.以情境的创设为支点

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兴趣,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知为易懂。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平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要体会和平的可贵以及维护和平的艰难是比较困难的。教学中,可以用战争的画面,让学生结合课文体会战争的残酷;用维和部队的感人画面,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和平的可贵和保卫和平的艰辛。

3.以知识或时代背景的介绍为支点

有的文章,要是不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要理解文章的情感,也是会失之肤浅的。如,《第一场雪》,为什么特别标明“第一场”?说明是不能把它作为一般的写景的文章看待的,但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则很难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中,补充有关时代背景,才能使学生领会到那场大雪的意义,以及作者对那场大雪的特殊的欣喜之情。

4.以与生活的联系为支点

《挑山工》等类型的课文,人与事都来自平凡的生活,但都蕴涵很深刻的生活哲理、人生智慧在里面,联系生活经验,能使课文所蕴涵的哲理变得易以理解。如,《桃花心木》,“人也是这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联系在艰苦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的经历,能比较容易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5.以递进的问题解决为支点

多数深奥的文章的学习,可以问题为深文浅教的支点。问题,可以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然后老师帮助梳理出主要问题,也可以由老师直接提出问题,然后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帮助学生解决。引导联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启示,并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启示”的理解。

6.以操作实践为支点

阅读中的操作实践,可以是模拟情景的实验,如《捞铁牛》《田忌赛马》等课文;可以是把语句所表现的事物或情景画下来或演出来,如,《爬山虎的脚》,要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语句,有一定困难,如果让学生在阅读有关文字的同时,把它画下来,则能化难为易。

第4篇

【关键词】知识结构;教师职能;积累知识方法;考量

古贤韩愈论师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客观规律、行业规矩;业,军政谋略、技能方法;惑,人物因缘、世事因果。千百年来,国人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的职业定位。为师者,传承古训,造就了居多国家栋梁、英雄豪杰、能工巧匠、孝子贤孙,中国史书已有祥载。这是先祖对中国文明作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贡献。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国际竞争加剧,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因而向教师的职能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个课题的提出,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

一、现代文明建设要求知识结构进行扩展

以论语为古代文明知识的理论基础,无论人文社会知识,还是自然科学知识,各种版本的教科书、技术专著、人文学说,其知识结构都是知识点、知识链和知识面,哪怕知识点深,知识链长或知识面广,都没有形成全方位的知识体系。这是因为著书立说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条件有限,我们后人不可苛求先人。而现代文明建设,包括各类工程建设、社会管理等,都要求各门类学科知识交叉运用,要求形成知识的立体网络,实现知识合力的最大化,以实现工程建设、社会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化和程序化。

二、教师既要当好知识的传递者,更要做思维的开启人

按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学模式,把书教好,把知识传播到位,就是称职。这种评价的或缺就在于把学生的自我感觉,局限在知识的吸收层面,而不能延伸到运用的思维空间中。为此,我们在开启学生思维方式上,做了几种探索:

老师向学生启发式发问,让学生百家争鸣,相互启示,拓展思路。如讲授齿轮传动,问手表为什么能准确提供时、分、秒信息?汽车为什么能变速?学生通过争辩,从传动比原理和差速器结构上找到答案。

路径分析和方案比较,寻找最佳。如讲授商务谈判,引述田忌赛马;讲机械设计,进行设计方案比较;讲机械制造,进行工艺路线的对比;讲自动控制,开展控制方式的选择分析。让学生牢固树立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理念。

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断强化学生“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创新意识。如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考虑教材的知识滞后性,对如何综合利用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机械装置自动化问题,开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的推介和讨论,让学生跳出书本知识范畴,尽快与市场接轨,与职场接轨。

我们认为,开启学生创新思维,是举一人之劳,立千秋之功业,是教师的首要职能。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学生;体育课;兴趣;快乐体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渐渐进入青春期,其精力旺盛,有着蓬勃的朝气,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比较强,然而他们的心理和身理还不太成熟,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在相对快乐的气氛中去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让智力和体力发展同步,让疲惫和烦恼不再缠绕。

一、更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氛围

1.导入新颖,气氛活跃

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学习气氛,既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亦是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也是让其学习欲望强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善于如此。

2.师生一起共同学习,让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有句话说的很有道理:言教不如身教。教师在课堂上起着主导地位,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在教学中不应太过严厉,而要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和他们既是师生关系同时也是朋友。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行动作为表率,让孩子们充分的感受到老师的教学魅力,面带微笑来上课。

3.融入多种教学方法

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如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比较新颖的方法,学生就不会感到厌烦,会觉得耳目一新,这样学生对于该门客场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这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非常有利。

4.选择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

学生一般都比较厌烦单调、单一的体育活动,这种心理是比较正常的,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随机应变,设计出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个体特征,同时对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大小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这样她们就会很用心去进行锻炼。

二、激发学生个性,体验练习快乐

1.运用多种器材进行教学,在练习中得到快乐

由于每个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兴趣也是各有差别的,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的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去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训练项目和工具。通常来说,学生从事自己所喜爱的、熟悉的、能容易掌握的运动项目,比如男生一般喜欢运动量大些的运动,如篮球、足球、等一些比赛项目,而女生则比较喜欢相对柔和一点的项目,比如较羽毛球、毽子、跳绳等文雅的项目,如此学生在训练中都各自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运动量也都各自得到了加强,学习兴趣就会上升,练习就会变得更加的主动,这就叫自己动手,各取所需。

2.更新练习的方法,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师在上课当中要对学生发挥引导性的作用,有效的利用空间和相应的器材来进行各种各样的练习和变化,这会让学生既感到新奇又感受到了喜悦,在学生进行的赛跑比赛中,教师可以用一些木凳、铁棒、垫子等工具来作为障碍物,然后让学生对这些工具进行重组来判断哪种方法所用时间最短。学生之间通过充分的交流,由教师引导:有的从“田忌赛马”中得到启示,将这些障碍物进行交换顺序,在此过程中充分的显示出了自己的创新,同时感到了喜悦。如此教学场面宏大,形式多样,很值得体会。

3.重视学生的个体价值,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现代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之中,体育老师要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了然于胸,这样进行个性教育时就比较有针对性。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在进行课程进度的基础之上,更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重视个体的教育,这样的效果会大于预期。

三、构建出评价体系,体验成功的快乐

1.教师鼓励性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及时的鼓励,对于学生的相应可取的行为及时的表扬、尊重和肯定。鼓励性评价能让学生变消极为主动,使其自信心和主动性变得很强。比如:试一试,你可以的;再加把劲你一定能跨过去;重新把该动作来一次,改掉错误的动作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培养其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可以在学生当中开展适度竞争,让学生信心倍增,勇气十足,热情火热。让学生不断的去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充分的享受目标完成时内心的喜悦。

2.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有句话说的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比如:在做“前平举和侧平举”的时候,学生们通过观察对方的动作可以相互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各自的提高,从而让动作变得更加的到位。学生互评不仅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能深化学生之间的感情和交往,其社交能力也会相应加强。

3.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能提升自我,教师也能了解学生的不足和兴趣所在。是改进教学的动力和手段,这能有效的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自我评价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也是十分有利的。

快乐体育不仅是体育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学生们所希望的,要增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用于上进的能力,真正的去感受体育课程的魅力,更好的去享受体育所带来的快乐,让自己的思维视角更加的宽广和开阔。

参考文献:

[1]吴键.《试论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艺术》

第6篇

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它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师生心灵沟通,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其次是合作的。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的作用在于,“你不会学习,我来指导你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再次是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

(二)先进的教学观念

首先是主体性的学生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动发展的机制,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主体发展机制,促进其成长。

其次是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现代教学着眼人的终身发展,即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一定的教育技能

实施课堂心理教育,教师还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大致有:了解学生的技能──通过观察、作业分析、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内心世界等;教学设计技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应变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偶发事件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积极反应,有灵活处置的能力。

二、掌握渗透的操作要领

我们认为,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必须构筑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基础上。语文课堂教学渗0透心理教育的操作要领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整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比如,教学第十册《丰碑》一课时,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还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军需处长不朽的人格魅力,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创设参与情境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晓“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三)进行行为实践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三、把握渗透的主要内容

语文教学历来崇尚“文道统一”,心理教育其实仍可归之于“道”之列,这也就为它在语文课中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我认为,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紧紧抓住以下主要内容。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意志

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例如,讲述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一定要争气》一课,描写牛顿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做风车的故事》一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小马过河》中的辩证思维,《田忌赛马》中的求异思维。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陶冶积极的情感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乡情,《曼谷的小象》中的友情,《春蚕》中的母子情,《圆明园的毁灭》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四)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

第7篇

一、激励志趣,唤起想象,活跃创新思维

儿童天真好奇,凡事爱问为什么,喜欢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去解释、质疑、探索。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的志趣,唤起其丰富的想象。

1.丰富表象,积累想象的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辅以实物、课件展示,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之后,他们的想象能力便会逐步得到发展。如学习《黄山奇石》一文,一开始,教师就通过课件展现出黄山各种各样、变换多端的石头及奇幻的美景。学生如临其境,陶醉在黄山美妙的意境中。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象的翅膀张开:“你看,这块石头像一匹奔腾的骏马。”“那块石头好像是一位少女在梳头。”学生们兴趣盎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了自身的语言,开拓了思维。

2.熏陶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想象起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这就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例如,学习古诗《枫桥夜泊》时,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课件,引发学生的想象:诗人的船停靠在枫桥附近的岸边,这时,诗人正斜躺在船上,他看到了什么?在清幽的音乐声中,教师缓缓描述:“在这寒意浓浓的秋夜里,诗人往高处看,看到了残月、寒霜,往低处看,看到了江枫、渔火。乌鸦的叫声和寒山寺的钟声划破了夜空,江面显得更宁静了。面对这样清冷、幽静的环境,诗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课件画面补充了学生的视觉表象,教师的配乐描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诗的意境再现于学生的脑海中。

二、大胆质疑,发散想象,训练创新思维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是创造想象动机形成的表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的质疑积极性,耐心细致地教会学生质疑,这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

1.激趣设疑,启发思维。在导入新课时,激趣设疑,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则会诱发他们展开思维。如《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的导入中,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问:“看了这个题目,你最想提什么问题?”“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学生的思维被诱发,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效果很好。

2.层层设疑,训练思维。课文中的关键词往往是文章的“文眼”,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相互串联,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如教《唯一的听众》一文时,教师可抓住文中的“平静”这个词来设计问题:文中几次出现“平静”?从“平静”中你读懂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老人的“平静”带给“我”的是什么?教师把疑问按一定的主线理清,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并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以一个词语牵动全文,促使着学生不断地研读课文,并进行推理判断,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中。

3.想象设疑,发散思维。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言尽而意未尽,教师可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写故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学生在学完《草船借箭》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诸葛亮用计谋骗了曹操的箭,为什么说是借呢?曹操上当受骗后,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周瑜看到这一结局,内心又有何感想呢?诸葛亮妙计成功后,他会怎么做,怎么想呢?……此时,教师就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第二天, 。通过质疑、想象,学生的思路扩展了,就会按着自己的理解去续写课文。

三、异想天开,发展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假如没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没有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二万里》,现今的登月计划、潜水艇如何能问世?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创造想象,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语文课本中编入了许多具有创新思维的好文章。如《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用渊博的知识出奇制胜,《找骆驼》《蜜蜂引路》中凭观察、判断、推理等思维解决问题,《半截蜡烛》中的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冷静从容、急中生智的创造性思维,还有《草船借箭》和《称象》中的求异思维,《田忌赛马》中的变异思维,《司马光》中的逆向思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中的辩证思维等等,这些都是创新思维。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课文的示范作用,让学生领略文中主人公的各种创新思维的风范,激发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功能。语文学科的功能是多维的,具有综合性。它包含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两大基本功能,还包含了再现知识、认识世界的功能以及形成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陶冶情操和美育的功能。语文的综合功能发挥得好,必然对人的创造素质和创造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往往成为创造发明的强大动力,语文课文中的一些科学小品文也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如学习了《蝙蝠与雷达》一文后,教师可以出示如下的填空,进行训练。

(1)科学家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可以用来 。

(2) 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 ,应用于 。

(3)我从 身上得到了启示,想发明 ,可应用于 。

练习题从课文《蝙蝠与雷达》中的仿生发明,联想扩展到生活中的多种仿生发明,激起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既是语言和想象力的训练,又是运用知识和发展创造力的训练。

创新的源头是奇思妙想,想别人想不到的,想别人不敢想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外,还要引发学生的奇思妙想,让学生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编一编童话故事,写一写科幻作文,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幻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重新加工、组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能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

四、培养创新思维应注意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创新思维,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尊重学生,课堂上要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要让学生身心愉悦,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动脑思考,乐于积极参与,体验创造性学习的快乐。

2.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上营造了美的情境,就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这既可以使学生在视听享受中燃起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展开想象,又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和理解教材。

第8篇

关键词:数学文化 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212-01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重要的“工具”或“方法”,更重要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崭新的思维模式,即“会用数学的方式进行理性的思维”;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有一种良好的“数学素养”。

下面结合本人多年来通过讲授《数学文化》课程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培育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的一些尝试和取得的点滴收获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1 开设数学文化课的目的

数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基础。它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并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数学本身具有的特征,使得数学文化具有了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征,多年来,把数学视为一种“文化”的观点得到教育界的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可与接受。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高等院校普及与推广数学文化并把数学文化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日常的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强大作用。越来越多的院校和教师都在不断地探索如何更好的发挥数学文化对数学教学的作用。

2 《数学文化》的教学内容与过程

我校从2008年开始,面向全校各年级、不同专业开设了《数学文化》公共选修课程。我们借鉴全国一些著名高校和教学名师(如南开大学等)的教学经验,在教学方法与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较大的改革,数学文化课程开设以来,学生选课踊跃,人数不断增加,上课积极性很高,深受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选用的是南开大学顾沛教授主编的《数学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教材,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一些任课老师老师多年来精心收集、积累的一些非常有意义又能吸引学生关注并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的相关资料,经过精心的挑选和准备来组织教学。主要讲授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概述部分:数学是什么?数学发展史、数学的魅力、数学的语言及思想的应用;(2)若干数学典故中的数学文化:历史上的三次数学危机、田忌赛马与运筹学、格尼斯堡七桥问题、莫比乌斯带与克莱因瓶、黄金分割、斐波那契数列与优选法及数学美、海岸线的长度问题与分形问题、著名的希尔伯特23个问题及其解决情况、从菲尔兹奖看当代数学、数学与创新思维。

《数学文化》课程以专题系列讲座的形式,主要介绍以上有关内容。教学过程着眼点在于揭示数学科学的精神,说明数学的思想方法,使学生有所领悟和提高。通过介绍古今中外的数学家们曲折的人生经历、在探索科学真理时忘我的精神与毅力以及他们取得的一些非凡的成就来激发同学们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3 同学们的反馈

他们普遍的希望有机会还要进一步学习与该课程有关的内容并向其他同学介绍有关数学文化的知识。在座谈会上,大家踊跃发言,其中金融学院金融2班庆某某在谈到学习这门课程的体会时说道:

作为一个大三的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选课中渐渐明白:公选课选的不是课程而是老师。唯有一个好老师,才能让自己不悔地坐在公选课课堂!…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让每周二的数学文化课堂成为我一个星期中最有光彩的时刻。

记得某一次上课,老师说到阿基米德的故事:公元前212年,罗马人趁叙拉古城防务稍有松懈,大举进攻闯入了城市。此时,75岁的阿基米德正在潜心研究一道深奥的几何题,对一个罗马士兵闯入视而不见,残暴无知的士兵不知道眼前的这个傻老头就是罗马王多次交代要重点保护的阿基米德,举刀一挥,一位璀璨的科学巨星就此陨落了。他的遗言是:“不要弄坏我的图!”

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能够让人如此痴迷,那数学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学科!

法学院法学1班刘某某在谈到学习这门课程的体会时说道:

学习了数学文化,感受颇多。不仅是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还有数学文化本身的魅力。在学习数学文化这些日子里,我认识了哪些看似抽象、枯燥的数学研究,还有鲜为人知的多彩一面。数学文化是数学世界的多棱镜,反映了数学的发展历史、应用领域、数学家生活、数学奖项以及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数学难题等。在这个课堂上,我了解了中外数学家为数学所做出的贡献,让我认识到那些数学家永无止境的专研与探索的精神老师采用了不拘一格、灵活而实用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课堂,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想象力,从而把对数学的兴趣推向极致。其中同学丁某的演讲,也给我留下很深得印象,他充沛的精力,淋漓的表达以及旁征博引的说服力感染了许多同学,带动了我们。在准备演说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了许多书中没有的知识。尽管数学文化课结束了,但是数学文化带给予我的影响是终身的,让我这个法学院学生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古今中外那些数学家的不朽精神,将激励着我拼搏前进。

4 体会与感受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宜采用专题系列讲座并辅以课堂讨论以及课外撰写学习心得的方式进行,应当选用一本好的教材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以及任课老师的专长和研究方向允许适当的选择章节与内容;对于数学专业和非数学专业都应当开设数学文化类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也可以有所不同,可以增减相关授课内容。大多数学生对一些数学典故、数学家的故事以及解题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以及数学知识在经济、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比较感兴趣。多数教师过去没有讲授过数学文化课程,目前开课的教师也是根据自己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和个人多年来的知识积累,老师通过本课程的备课、讲授,可以做到对数学文化的相关内容掌握的更加娴熟,这对把“数学文化”有关内容渗透到高等数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去大有益处,能使学生更广泛积极地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数学教养,让“数学文化”点亮数学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味到数学文化的深邃、感受到“数学的美”,增强学生学好和用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从而也会使我们的数学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第9篇

目前,对博弈论在商业上的应用,许多人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因为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中,人们迫切地需要一些获得竞争优势的指导。博弈论探讨的就是“聪明而理性”的“局中人”在竞争中如何采取策略使自己的效用或利益最大化,但同时其利益获得还取决于其他参与对手的策略运用问题。所以博弈论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用于指导人们的竞争活动。大量的实践证明:在商业竞争中,高人一筹的策略往往能产生单纯的物质力量难以达到的效果,或成为物质力量的“倍增器”,使物质力量发挥超常的功效,是提高竞争效益的重要手段。因而有时博弈论能发挥出特别的效能,直指所有问题的关键,帮助人们找出正确的策略并做出决策。让我们来欣赏一则“报业博弈”,并体味一下其中的妙处:1994年夏天,传媒大亨鲁珀特默多克旗下的《纽约邮报》试验性地在Staten岛把报纸零售价降到了25美分,不久,其主要对手《每日新闻》做出反应:把价格从40美分提高到50美分。这件事看起来颇有些耐人寻味,外界媒体《纽约时报》发表评论说:“看起来好像《每日新闻》是在刺激《纽约邮报》继续在全纽约降价。”然而事情并非如此,这只是孤立地看到了一个回合的阶段性动作,让我们从博弈之始看起,则是另一番景象:早先两份报的价格都是40美分,但默多克认为要想减少运营负担,报纸的零售价应该涨到50美分更合适,于是率先采取了行动。而《每日新闻》则借机把价格停留在40美分上,结果《纽约邮报》失去了一些订户以及由此带来的广告收入。当时默多克认为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但《每日新闻》却假痴不癫地一直按兵不动,默多克颇为恼火,认为需要显示一下力量,告诉《每日新闻》:如果有必要,他有能力发动一场报复性的价格战。当然,最可信的证明就是真的发动一场价格战,但那也会对自己造成损失,形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因此他的目标是既要让《每日新闻》感到威胁的可信性,又不投入真正战斗的费用,于是他设计了一种让《每日新闻》提价的战术,进行了一次“打草惊蛇”的力量显示:就是在Staten岛上把价格降到了25美分,《纽约邮报》的销量立竿见影地上升了,而《每日新闻》也认识到了其用意。鉴于在此之前发生在伦敦的前车之覆:默多克的《时代》和康拉德布莱克的《每日电讯》之间的价格战的可怕后果(1993年9月《时代》从45美分降到了30美分,迫使《每日电讯》也降价,结果《每日电讯》的利润大幅下降),和这次Staten岛的行动,出于对后果的考虑,《每日新闻》放弃了投机心理,采取了明智的策略,也将报价提高了10美分,它既不敢也不愿激怒默多克,再者涨价对它来讲也并不吃亏。从博弈双方的支付情况来看,这也正是双方的优势策略下的结果。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最优策略。有时是因为人们对现有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运用不够,有些则是在实践中遇到了新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人们在实践中还是能感觉到:当许多相互联系的因素存在并且很难从各种判断中选择正确的决策时,博弈论能有效地提供帮助,同时博弈论还具有彻底改变人们对商业认知的潜在能力。下面这个例子会给我们许多启示:1989年美国市场上共有三种类型的桌面打印机,其中点阵式打印机占领着低档市场,一般销售价大约为550美元;激光打印机占领着高档市场,销售价是2200美元左右;喷墨打印机位于两者之间,售价约650美元;点阵式打印机大约占市场总数量的80%,爱普生公司是点阵式细分市场的统治者。激光打印机大约占市场总数量的15%,喷墨仅占5%,惠普公司领导着激光和喷墨细分市场。经过对市场现状的分析,爱普生公司认为:点阵式打印机的商业效率不高,而激光细分市场的价格和利润较高,发展趋势也较快,因而打算将产品线向上延伸。

1989年8月,爱普生公司推出一款与市面上的产品相比价格上非常有竞争优势的激光打印机产品:EPL-6000,这是一种模仿惠普的产品,只是没有惠普的牌子而已。对于这种发生在自己领地中的鲁莽行为,惠普在一周后推出了LaserJet 11P型作为回应,定价比EPL-6000低得多。这是意料中的事,爱普生公司开始了第二回合的攻击:再次降低EPL-6000的价格,并在89年11月成功地占领了激光打印机细分市场5%的份额。

由于激光打印机细分市场激烈的价格竞争,其它的市场追随者如日本东芝公司等也不得不降低了其产品的价格,由此导致该细分市场普遍的利润降低,爱普生公司也不例外。但始料不及的是激光打印机的价格竞争同样打击了喷墨打印机的销售,惠普公司开始积极地改进喷墨打印机,以调整喷墨和激光打印机之间已经变小的价格差距。

爱普生公司很快发现:其点阵打印机的销售市场逐渐被同等价格的喷墨打印机所挤占,其点阵打印机也不得不随之降价。但是此时可降价的空间已经非常小了,爱普生公司的核心业务受到了双重挤压。这种费力不讨好的结果让爱普生公司有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失算的原因除了技、战术因素:忽视了几类打印机细分市场间的联系,并对连续的动态博弈结果预料不足外,其“商场如战场”的竞争观念也暴露出了明显的片面性。

博弈论起源于对赌博问题的研究,后来不断扩展到其他领域。1944年,数学天才约翰冯诺意曼(JVNeumann)和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Morgenstern)出版了《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使博弈论的数学理论更加系统和完善,标志着博弈论经典理论的形成,同时也受到各方面的充分重视而在经济、军事、政治上被日渐重视和广泛应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学术界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研究热潮中也对“运筹学”的分支“博弈论”(时称对策论)作了一些介绍,但基本上是以讲理论为主,相关的著作中充满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推导过程,令人望而生畏。加之当时正是改革之初,国内经济处于由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过渡时期,也缺少使用的环境,因而博弈论的实践运用并不多见。

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意外地发现:运用博弈思维,有时也会有“以小博大”的机会,尤其是当竞争中某一方的命运要依赖于其他方时,博弈论会通过系统的方法为其提供策略。2001年国内某企业H集团在审视自己的经营业务时,认为国内的“解酒产品”市场不仅有较大的潜力而且还没有领导品牌,而自己既有产品,又有队伍和经验,还有充足的资金,应该有所作为。于是采取了快速撇脂的推广策略,即优质优价和大规模宣传的方式,在央视等强势媒体投入重金做宣传,并在全国范围内不遗余力地开展招商、终端建设、维护等等,忙得不亦乐乎。此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对手K公司仔细分析了H集团的思路,权衡了自己的实力和双方的目标、利益、弱点,想出了一个“借梯登楼”的策略:在重点地区实施拦截 。即在某些区域(一般以地、市级为单位)派出推广人员使产品较为密集地覆盖了该区域的终端;零售价较H 集团的产品低一半左右(优质中价);同时在该区域投入一定的宣传;在该区域形成了相对的优势。

对于H集团而言,K公司顺手牵羊的做法虽然令人如鲠在喉,却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而无法还手。因为H集团采取的是大宣传、高价位的策略,它的方案已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全面铺开实施,一时不能轻易改变,况且大投入、高产出的设想也使降价成为难以考虑的事,否则损失巨大。这样,H集团巨大的宣传在K公司的经营区域内便成了培育市场的工具,而K公司的地面部队加上有竞争力的价格和区域性的宣传,可能将会摄取该区域市场的大部份额,因此K公司这个策略可谓是攻在H集团软肋上的一击,结果上演了一幕生动的“智猪博弈”〔2〕式的商业活剧。

所幸的是K公司把握住了博弈中利益分配的“度”,即:既要搭便车占H集团的便宜,又要在其能忍受的范围内,不过分激怒它,避免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所选的几个重点区域既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又是符合目标利益的。结果是H集团在大部分地区受益,K公司在某几个区域受益,一时竟形成了一个微妙的“纳什均衡”〔3〕。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博弈论的理论本身难度是很大的。毕竟它还属于最新的科研成果,其中深奥的数学问题会使人感到困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对其深入的了解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但重要的是要有博弈意识和思维。尤其是对商业竞争的主体——企业而言:拥有博弈思维这一点更为关键。中国这个崇尚智谋的国度自古以来就不乏博弈思维,从《孙子兵法》的理论到孙膑著名的实践“田忌赛马”和“围魏救赵”,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名著《三国演义》和兵书《三十六计》也都可以算得上是博弈论的通俗案例解说教材。近来众多的企业管理人员都在研习“孙子”、“三国”,就是想从中汲取智谋的营养以用于商业竞争。关于将博弈思维运用于商业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应考虑以下几点:1、决策者的认识。不仅要重视厂房、设备等硬件设施,同时也要注意策略、制度等软件基础。2、要将这项工作具体落实到相关的职能机构如:市场部、公关部和人员如:营销副总、市场总监等。3、相关人员对商业(行业)竞争特点的把握以及对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如:路径依赖、性别之战、帕累托效率、沙普利值等和基础知识如:博弈的类型、特点等的了解、掌握。4、博弈论与商业竞争的有机结合。除了战术上的运用外,树立正确的竞争观也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的商业竞争是全方位的综合较量,企业的博弈思维能力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博弈论中的许多模型都可以用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囚徒困境”就是一种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模型,每一个处于“困境”中的人都会对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境况深有感触。2004年5月,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面临运输费用上涨的难题,众多经营低端产品的企业头痛不已。按理说,顺着这股普遍希望涨价的心理涨一点价就成了绝大多数企业的心愿,然而事实却是:大家虽然嘴上吼的凶,但行动者寥寥。因为每个人都会这样想:如果只是我方单独采取涨价的策略,万一其它人要是不动,那么我方必然会失去现有的市场,从而一发不可收拾,到那时再想降价恐怕就为时已晚,所以还是先等其他人涨了再说。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大家都不知不觉地陷入了“囚徒困境”。所以说有的时候,失败不是因为人们太傻,而恰恰是太精明所致,这也促使我们对理性行为假设的适用性作更深层的思考。除了常见的企业间的竞争博弈外,企业还面临着众多的博弈群体,如:政府、消费者、内部员工等等,所以说博弈论正深刻地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

第10篇

关键词:体育;体能;潜能;智能;兴趣

据说一个10岁男孩在看到修理汽车的父亲,因千斤顶的突然滑落,手被压在车轮底下的时候,竟于千钧一发之际神奇般地将汽车抬起,使父亲的手得以获救。这类事件在日常生活中绝非仅有。有许多场合,在生死关头、危险境地,人和动物都能够在刹那间发挥生命体内的最大潜能(体能、智能和技能)以救助对象于水火之中。为此,国际上许多学者都在积极地从多个方面来研究人的潜能。比如苏联学者伊凡•叶夫里莫夫(Evan Yefremov)就指出:“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最新发现证实,人具有巨大的潜能。一旦科学的发展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脑的构造和功能,人类将会为储存在脑内的巨大能力所震惊。人类平常只发挥了极小部分的大脑功能,如果人类能够发挥一半的大脑功能,将轻易地学会40种语言,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12个博士学位。”[1] 尽管对于叶夫里莫夫论述中的具体数字所反映的真理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但是人体内存在巨大潜能当是勿容置疑。为此,本文想仅就身体潜能的一体化、基本构成要素,以及如何发挥身体潜能的方法论问题,做些粗略论述。

1身体潜能的一体化

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组织器官、生命要素和身体技能都是息息相关。对此,科学家们曾经用“器官相关律”和“生物全息律”、或是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给予了很好的说明;而哲学家们则主要是从整体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给予了论证。比如在西方,至少从古希腊的阿尔克莽开始,就认识到身体的构成、躯体的运动、血液的流动和欲望、兴趣、感觉,以及思想之间的关系;认为世界万物,包括植物、动物和人都是由水、火、气、土四种元素所构成。其中,人所具有的各种器官也是由水和土、光和暗、热和冷等诸多元素依照不同比例混合而成。这些不同元素的混合体不仅构成千差万别的事物,也构成人类特殊的身体结构、器官组织和认知机能。此后,柏拉图则进一步从“理、情、意”三统一的高度,论述了身体的整体性,指出:“人的行为有三个主要来源:欲望、情感和知识。欲望、欲念、冲动、本能,是一类;情感、精神、雄心、勇气,是另一类。欲望的位置在腰部,它是能量,从根本上说是能量迸发的贮积地。情感的位置在血液循环的心脏;它是经验和欲望的有机的共鸣。知识的位置在大脑;它是欲望的眼睛,能做灵魂的向导。”[2] 而腹、胸、头不仅构成身体的主要部件,也集中代表了肉体、心灵和精神的一体性。

至于中国哲学也早就从天人合一角度论述了自然元素:金、木、水、火、土、气与人的生命和七情六欲的紧密联系,并明确阐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就在于人之精神、魂魄、意志、思虑、情智、欲望等诸多要素的融合一体。由此,中国医学还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强身健体之道,认为人们只要能够做到顺应自然,调摄精神,怡情畅心,保养正气,适寒暑,和阴阳,调刚柔,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破忧沮、远好恶,做到心安不惧,悔怒不至,魂魄不散,情志不极,自然就可以体强身建,充满生气,精神焕发,活力四射。

然而在现实中,多数人还是没有能够从整体论的层面来看待身体。尤其忽视肉体、情感、精神和才智之间的紧密关系;没有认识到“离开了人体的手就不再是手,它只是一块死肉;它完全不具有人手的功能和性质”。当然他们也不会将人的身体上升到马克思所谓的理性和感性、肉体和思维、历史和现实,以及人和自然相统一的高度。因为在马克思那里,不要说人的四肢属于生命的整体,就是我们的“五种感觉的形成也都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3] 是人的生命冲动、求生本能、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以及和外部世界“整体交感”的结果。因此在日常实践中,不要说一般人,就拿医治人体疾病的医生来说,也通常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一一对应的思考方式,当然是最直接、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整个人体是体液相通,血脉相连,骨肉一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中国传统医学注重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心主神明、五脏情志、阴阳协和、整体辨治,绝非无道理。

回到体育竞技上来,尽管该领域先天地存在着性别、肤色、种族和个体等诸多差异,而且这些差异是客观的和无法改变的。比如男人在力量、速度、体格、重量、胆量和勇气等方面都要强于女性。无论到什么时候,百米速度,女性都难于超过男性。但这也只是就整体而言。若就个别而言,毕竟世界上有几十亿男人都不可能跑进奥运会女子百米记录。这也就是说,性别仅是体育竞技产生差异的一个要素。只要一个人能够充分发挥其某个方面的潜能,他就会缩小甚至会填平这种差异。比如短跑项目,尽管眼下主要是黑人天下,而且这的确源自种族差异,但是这决不防身为黄种人的刘祥成为一百米栏的世界冠军。为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如何挖掘和发挥我们身体中隐藏着的巨大的生命能量问题。而欲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认识清楚,影响、作用和制约身体能量的诸多因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体育竞技中,至少教练员们都普遍地知道:运动员要想获得好成绩、好名次、夺冠军,关键因素就是要看条件,选苗子,因材施教,继而进行基本功和专业技术训练。具体地说,一般都是同时进行两方面训练,即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通常所谓的“一元训练法”或“二元训练法”,都离不开这两大要素的训练。当然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要考虑体力、耐力、速度、营养、心理、生理等多种要素。但是究竟如何才能够发挥一个运动员的最大潜能,如何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多数人来说,显然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现在世界上有许多极限运动和特异功能表演。这实际上非常值得体育人去学习借鉴。比如按照物理学的硬度理论,说“松软的肉体可以刀枪不入”,以及“耳朵可以识字”当然都是同样地令人难以置信。然而这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少林功夫举世公认就是铁证。再者人体可穿墙而过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根据,不只是现代技术已经打破了统治人类2000多年的“原子具有不可入性”的理论,而且现在的反物质理论和外星人的见闻,都至少说明地球上的物理学和引力理论是不足以解释莫大宇宙中的一切自然现象的。理论只有随着现实而变化。

再者,我们所见到的特异功能也并不特异。它不仅在动物界和整个生命界普遍存在,就是在人类社会中,也不足为怪。它其实就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就像我们说某人能够过目不忘,能够把整部新华字典都背诵下来的一样,这在叶夫里莫夫看来,也只是发挥了人的极小一部分的大脑潜能。当然,我们参加体育竞技不能仅靠特异功能,因为那毕竟是少数,也只是在“生死关头、危机场合或千钧一发的时刻”的非常规发挥。因此要想通过潜能训练,让一个10岁的孩子能够打败正当年的泰森,那是不可能的,更不可能让一个跛子战胜刘翔,这需要有一个相当雄厚的基础与条件。这里,只是想讲在常规条件下,只要真正能够做到充分发挥潜能,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成绩、更大的成功,甚至是奇迹般的胜利。

2制约身体潜能的基本构成

既然整个身体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有机体系或有序系统,各个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那么在体育竞技中,要充分发挥身体能量,就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能量因子。那么与身体潜能最直接、最密切的因素有哪些呢?通常,人们的考虑和做法不外乎,保障营养充足、精力充沛、心态稳定、技艺熟练、动作轻盈、行为有序、情思一体,以及天地人和。而本文则想着重讨论:制约身体潜能的主要构成要素:情感、智慧和意志。

2.1情感

人当然是一种情感最丰富、最复杂的动物。所谓情感不仅包括感受、体验、爱好、兴趣、热情、激情、亲密和妒忌等多种情绪,而且还“包括信念、欲望、期待、恐惧、爱、恨、渴望、厌恶、羞愧、骄傲、愤怒、欢乐和所有那些涉及到或关联到外在世界的(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心理状态。”[4] 在所有这些情感中,不只是对于体育竞技,就是对于任何职业,兴趣都是获得事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因为一个人只有对他感兴趣的事物,才会激情洋溢、精神抖擞、锲而不舍地去付出、去追求;也只有对他所喜爱、有吸引力的对象,才会勇于献身和不惜牺牲全部的精力、时间和生命。为此,许多学者,尤其是非理性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对兴趣,及其引发出来的激情、动力、倾向与毅力倍加重视和赞美。

比如非理性主义者尼采就曾经把人的兴趣、爱好、乐趣和欲望、本能、需要、追求、目标、进攻性、生命冲动、期待和激情联系在一起;认为兴趣是一种带有目的和动机的情感力量,是一种自觉支配着自我意境的情绪。他认为现代文化、教育、科学、以及理性所编造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最大弊端,就是剥夺了人们的诸多兴趣,侵蚀和毒害了人的肉体,使活生生的生命受到非人格化的损毁,使人类失去了目标,文化沦为手段,科学变得日益野蛮。为此,他主张要用“批判之锤”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要把人类的肉体和生活变为美妙的整体。

而哈贝马斯则进一步把兴趣运用到整个社会领域,应用兴趣来解释人的认识和实践问题。在他看来,兴趣贯穿于人类全部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是“与再生产的可能性以及人类自身形成的既定的基本条件,即劳动和相互作用,相联系的基本向导。”[5] 因此兴趣不仅决定了科学技术的兴趣,也决定了人性解放和社会实践的兴趣;目的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把主体从所依附的对象化的力量中、从其奴役力量和支配力量中解放出来,维护人际间的相互理解,确保人们对快乐、有益的事情和美好事物的向往、期待与奋争。

当然兴趣应该是普遍的和持久性的。比如巴西足球之所以会位于世界之首,并不在于该国人种的优势,而主要在于足球运动几乎是全部巴西人的持久好和生命。因为只有兴趣才能激起人的热情,引起人的亢奋,点燃生命的活力,唤醒身体的潜能;将自在目的的美好理想转化为现实的真正的行为和动力。也只有普遍的和持久的兴趣,才能演变成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力量。单个人的兴趣是集体兴趣的根基,但是任何一项竞技如果永远只是少数人的专利,那它就既不会持久,也不会有世界级的水平。因为兴趣内在地具有理性的本质和普遍王国的性质。所以,发展体育,必须是全国和全球人类的事业,那样才可能形成一个兴趣的王国、激情四溢的王国和获得世界一流水平的王国。而这种普遍的兴趣也必将会形成一股强大的生命冲动撞击着兴趣王国中的个体,使其能够最有效地激发出身体潜能。

2.2智慧

由于人们通常都把身心、体脑对立起来,以致普遍地形成一种偏见,认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认为身体强壮者往往思维迟钝,智商低下,认识浅薄。因为强壮的四肢对智力发展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它既可能转移人的精力,消耗大脑的营养,又可能破坏人的智商。其实这是对身体的轻蔑,对体力劳动者的蔑视,更是对身体和能力、大脑和肉体、健康和智慧、劳动和知识、实践和认知之间因果性与统一性的无知;没有认识到“身体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身体才是用“各种符号,包括眼神、表情、神态、形态、姿态、动作、感应、反映、声音、语气、心情、憎恶、远离、亲善、贴近等各种身体要素和生命表征,书写和表达的最丰富多彩的一部书”。身体既是感觉、经验、认知、真理、美德、至善和审美等各种认知和智慧的源泉,也是积累和储存人类认知和智慧的信息库与知识库。大脑不只是从属于身体,也从属于大地,没有水和大气,脑一刻也不能存在和运动。人之身体不只是在思维和存在、心身或脑体的统一性上,较大脑具有优越的智慧性质,就是就其结构和功能、情感和欲求的内在性上,也是人的特殊的身体结构、肉体构成、生命功能、情感需要和知觉能力决定了人类特有的认知和表达能力;突出地表现了人的身体与认知和智慧之间的紧密关系。

既然如此,智力或智能对身体潜能的发挥,也至关重要。这当然不能说,人越是聪明,其体质或体能也就越好。只是想说明聪明和智慧必将有利于发挥人的体力和潜能。因为智慧有利于调整身体系统的有序性、和谐性,有利于认识和实践身体能量形成和释放的规律性、周期性,有利于协调生理心理、体内体外的统一性,有利于调动情绪、本能、勇气、胆量等多种因素,有利于体育竞技的行兵布阵、出谋划策。就像历史上的田忌赛马、孙膑用兵一样,能够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有时甚至能够像诸葛亮的“空城计”一样,“一条计谋”所产生出来的潜能足以抵上40万精兵强将。2004年足球欧锦赛,小国希腊战胜所有欧洲强队,获得足球之冠,这几乎是和世界杯的冠军具有同等分量。希腊队凭借的是什么?就是智慧,就是创造性和想象力。就是希腊人的聪明才智使“弱小”之个体构成的团队变得有序和强大,使其足球队的内在潜在能力发挥到极致,才使其战胜许多个世界杯的问鼎者,而一举夺冠。其别是一种丰富、奇妙、新鲜、和自由奔放的创造性想象,一经和理性思维相结合,就如同增加强劲的翅膀,可以突破已有经验的局限,开阔新视野,拓展新境界,激发新欲望,给出新启示,增添新动力,产生新战术,滋生新潜能,形成新力量。

智慧和体能的训练和挖掘的关系,在体育竞技中,不只是表现为科学技术或方法技巧的问题,还表现为大智大勇。所谓大智,就是要学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寻找宇宙万物之最高原因,发现生命的意义,解除精神的焦虑,赢得竞技的胜利”。培养人的大智慧除了需要训练人的逻辑思维、思辨能力、哲学素养之外,还需要培育人世间的公理、正义和美德。这是因为人生来就贪得无厌,好妒忌,爱争斗,其权欲、物欲、、财欲横行无忌,只有美德和公正无私才能够使人变得宽容、仁慈、友爱;才能够安慰人的痛苦心灵,激起人的希望、热情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够控制、贪欲,树立不朽的信仰;只有正义才能够增强人的勇气和胆量,鼓舞严阵以待的灵魂,将人的各种欲望都归于秩序,酿成才智,使身体能够变成一个高度和谐而有效的肌体。

2.3意志

这是人之勇猛、顽强、果敢、无畏、冒险、以及持续性等人格品质得以发生和表现的内在机制。在叔本华那里,意志代表了人的本质。意志不仅是人的一切欲望的源泉,也是推动和激励人的一切行为、实践的动力。“它就像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明道路的亮眼的瘸子”。其中,特别是生殖意志,总是倾其全力去鞭策人们繁衍生息,才使人类在地球上不可一世。没有这种在性冲动中表现得最强劲、最激烈、最神圣和最玄妙的性和爱的主体,没有其中潜含着的千百种欲求,就没有文学艺术、政治伟人和思想家。

为此,叔本华指出,人的所有器官都是意志的外现;其中“性器官比身体上任何其他外露的器官更是只服从意志而全不服从认识。”[6] 在这里,性器官可以说是意志的真正焦点,是维系生命无尽的原则,是意志的肯定的象征。因此美也是一种意志现象。比如孔雀那美的羽毛,雄师那美的须发和钢刀般的利爪,以及强有力的熊掌等,都显现了美的意志。而且意志现象的级别越高,事物越美。人属于最高级的意志现象,因此人也就最美,为此“没有一个对象能够像美人的容貌和肢体那样迅速地把我们移入审美的直观;能够立刻使我们为一种说不出的所控制,“使我们超然于自己,超然于一切使我们痛苦的事物之上。”[7]人的美是体形美和优雅美的统一,也是主体和客体、人和宇宙最美妙的协调与统一。

而在尼采看来,人类的“最高、最强的生命意志并不表现在可怜的生存竞争当中,而是表现在作战意志当中,表现在权力和优势的意志当中”。而“权力意志既不在于欲求,更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创造和给予。”[8] 于是,他将叔本华的消极意志论转化为积极意志论;认为“每个人都是一种全新的和绝对的存在”;主张超越创造自身的创生哲学;指出,人生就是一个不知满足,不知厌倦,不知疲劳的迁化过程;它像是一个奔腾泛滥的力量的海洋,永远在流转易形,无穷无尽地在回旋流淌。并在其中不断地创化着优秀和强健的个人。因此“不是人类,而是超人,才是人类的目标。”[9]而一个人要想成为超人,至少需要:拥有突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必须身体壮实,灵魂刚正;拥有创造性和自主性,敢想、敢说、敢干,有所发现和发明;具有旺盛的权力欲,要当主人,不当奴隶;具有超群的智慧,坚强的意志,高昂的激情,好似狂风暴雨,震慑一切,毫不鄙微懦弱;天生就拥有一种要战斗和要超越一切的欲望与意志;认为,一个人要活着,就要敢于冒险、敢于奋争,要有一种雄健、刚强和勇猛之气,要为认识和成为超人而生活、工作和从事发明创造。

一个意志刚强的人当然可以集:爱恨情仇、信心、野心、名利、荣誉、地位、权力和各种欲望于一身。尤其是作为一名运动员,其行为活动中的意志比一般人更为突出。他一是需要用坚强的意志来节制通常难以满足的生活欲望。二是在竞技运动中,其目的和方向性表现得异常强烈和鲜明,特别是在屡遭失败之后,意志所具有的目的性、顽强性、果断性和自制性等品格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现实中,许多功亏一篑的教训都是由于意志脆弱造成的。相反,成功者的丰功伟业,总是坚强意志努力的结果。伏尔泰说,真正的天才,无一不具有常人所不可比拟的意志力。这实质上是表明了意志才真正体现人的本质。

上述三大制约要素至少说明,要想挖掘人的身体潜能,必须将人的体力、智力、毅力、情感和本能等最基础的生命要素都调动起来,方能达到最理想的目的。所以要想培养一名出色的运动员必须考虑各个方面的条件:身材、体格、体质、兴趣、智商、意志、情感、欲望、野心、信心、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革命性、造反性、批判性、怀疑性、否定性,以及人格和品性。一个人就是一个小宇宙和小社会。他的行为实践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违背自然规律,身体就容易受到伤害,违背社会规律,心灵就容易受到摧毁。教练若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不把队员当人待,仅仅当作拿金牌的工具,甚至是奴隶,这种完全异化了的体育竞技会使队员在身心两方面都受到伤害。当然也是对身体潜能的耗费和毁损。

3激发身体潜能的方法论思考

尽管一个男孩子在千钧一发时刻激发出的体能足以抬动一辆汽车,一只母鸡为了保护小鸡可以奋起撕咬它平日望风而逃的猎狗;地震中的妈妈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其脆弱的身体甚至可以擎住千斤重的楼板,但是所有这些潜能的激发,都与一定的外部条件的突然而致和感受主体刹那间的本能发挥密切相关。然而在体育竞技的常规情况下,要想使得运动员发挥出这种异常状态下才可能出现的体能极限,其几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此激发运动员的身体潜能决不可能依靠人为地制造这种“偶然事件”或“危机境遇”。有意识地制造危机,必然会遭到身体本能的否定性的对抗,此时,不仅不会达到预谋的目的,反而会弄巧成拙。可靠的做法,就是思考在常规条件下如何使得运动员到达最佳的竞技状态。这个问题,当然都是所有竞技者必然要思考和必须付诸于实践的问题。只是本文想给予更具理论化的论证。

如果说,体育在没有成为职业之前,完全是生命自身的一种需要,人们从事体育锻炼完全是为了强身健体,不带有任何外在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体育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美的形式,一种运动型和智力型的高级游戏,固有着美的魅力。因此在这个时代,人们从事体育竞技,几乎完全是一种娱乐,一种没有失去其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生存形式和活动方式。就像18世纪之前的科学和艺术完全不带有任何功利的性质,仅仅出自人的一种爱好、一种好奇心、求知欲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此时的体育一如美育直接与人的身心健康相关。它不仅能够增强人的体质,锻炼人的四肢,塑造人的身姿,展示人的形体,完善人的形象,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气质,赋予人以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激情,还能够净化心灵,提升精神,美化境界,使人变得温文尔雅、健康活泼、高贵文明,激起人的理想、希望、热情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控制人的、贪欲,树立不朽的信仰,增强人的勇气和胆量,鼓舞严阵以待的灵魂,将人的各种欲望和潜能都归于秩序,酿成才智,使人变成一个高度和谐而完美的整体。

那么今天,由于时代的变化,体育竞技变成一种职业,紧密地与政治、经济、文化、名利、地位、荣誉等外在人格相结合,使其性质发生异化,从原先纯粹简单、高雅文明的娱乐活动沦落为金钱和政治的奴婢。特别是20世纪以来,由于物质至上主义的甚嚣尘上,使得体育作为一种职业日益远离人的生命本性,愈来愈成为参与者生命的一个沉重负担。现实体育的异化,早已使其失去美的性质,只是一种赚钱和谋生的工具。体育早已不是参与者的一件兴趣盎然或赏心悦目的生活方式,而是很大程度上成为消耗人的体力、摧残人的生命、剥夺人的权利、限制人的自由,使体育竞技者越来越感到压抑和厌恶。此外,体育的异化或体育的外在性质还表现在体育活动不是运动员本人的,而是别人的。就像“在宗教中,人们的幻想、人们的头脑和人的心灵的自己的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是不取决于他个人,而是取决于某种异己的、神灵的或魔鬼的力量。”[10] 这就决定今天激发运动员的身体潜能绝不能离开金钱、荣誉、地位和权威。因为这诸多的外在因素也可以变成动力,也可以经过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洗礼,内化为支配自我的一种新的欲求、欲望和兴趣,所以在这些强大要素的刺激、鼓舞、诱惑和牵引下,至少自20世纪以来,体育人才一如科技人才,体育事业一如科技事业进入蓬勃发展和欣欣向荣的历史阶段。

因此当今世界体育大国、体育强国,无不利用物质金钱、荣誉地位、爱国主义、民族利益、乃至政治权力作为刺激手段和诱饵,以调动运动员的兴趣和潜力。只是不同的国家采用的鼓励手段和措施各有所侧重,有的注重物质刺激,比如美国;有的注重政治压力,比如朝鲜;有的注重国家的地位、影响力和自尊心,把运动员看作是民族英雄予以重奖和褒奖。

当然,挖掘人的身体潜能还有其它因素,除了技战术之外,那就是教练的水平和权威。而在权威中除了教练的专业技术水平之外,关键就是他的学识、理念、眼界和智慧。无论哪个国家,体育竞技之间的较量既是运动员之间的较量,更是教练之间智慧的较量,尤其是集体性项目。选择教练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智商高者。技术、智慧加上严格是树立教练权威的基本要件。其中智慧,不会刀枪剑戟的诸葛亮的智慧,不会用枪的的智慧又最为重要。

上述有关身体潜能的挖掘,显然还都是限于外部条件,而要真正调动运动员自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必须解决更为关键的问题,即运动员自身对于生命、身体和人性的科学认识。

而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回归和弘扬从古希腊就流传下来的奥林匹克精神;切实地克服体育的异化。结束人对于货币和国家权力的服从,让社会全体成员或整个人类的体育活动真正变成体力和智力的游戏;使体育竞技过程变成一种完全人性化的过程;使得体育真正脱去其沉重艰辛的特征;运动员也不再被当作活的机器。此时,无论是体力项目和智力项目都将告别它的传统形式和异化本质,变成真正自由的活动。在这种真正能够体现和展示人的本质的体育运动中,或升华了的体力和智力项目中,全体运动员不仅仅是运用自己的肉体力量,更重要的是发挥其精神力量;不仅仅表现出对体育项目的理性知解力,而且表现出对美的感悟力和创造性。此时,体育再也不会被运动员当作外在的谋生手段,而是当作一种真正的“类的生活、类的活动”。这时候,他们在体育中感觉到的再也不是艰辛、单调、厌恶和仇恨而是自由、舒心,以及创造的乐趣。届时,体育将会真正变成生命活动,一种创造性艺术,一种高级的身体游戏。在这里,运动员将会享有更多的自由,更有利的竞争机会,更宽松的训练环境,更富有挑战性的选择,更丰富的想

象,更受关注的爱好和兴趣;使人们普遍具有独立的人格,具有自强不息、与时偕行的品质,而且能够不为社会的实用和功利所驯服,并能够从中升华出一种更加高尚芳洁的主体意识,从而使得这时的体育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 奥图. 人的潜能. 世界出版公司. 1988.4.

[2][9] 威尔•杜兰特. 哲学的故事. 北京:三联书店, 1997, 37,243.

[3][ZK(#]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1979.79.

[4]约翰•塞尔. 心、脑与科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9.

[5]哈贝马斯. 认识与兴趣. 学林出版社,1999.12.

[6][8] 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商务印书馆, 1995, 452,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