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24: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爱情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以古诗之美丰富学生思想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诗歌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里面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观念,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将这些思想与审美观念,通过对学生的讲述与引导,对其加以熏陶、传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其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初中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与审美观念可分为以下几种:
(1)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类作品在古诗词里面占据多数,其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读者读来荡气回肠。比如:在国家动荡不安,战乱四起、民族危难的年代,诗人用行动,用诗歌表达自己誓死卫国的决心,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诗人杜甫因国家动乱,到处漂泊,但无时无刻不挂念国家安危及黎民百姓生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句无不反应了作者的悲愤与痛彻心扉,表现出了杜甫本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念。大诗人李白虽然满腹诗书,却一生潦倒,怀才不遇,空怀一腔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但他仍然对追求理想拥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乐观心态,等等。
(3)向世人传达一种纯洁美好的人间真情。古人用大量的古诗词不断歌颂着人世间的亲情、友情、爱情。《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男女对纯真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老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与依恋。友情在中学生阶段很重要,古诗词中有不少表达友情的美好词句,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等等。
(4)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古诗词中有不少写景的诗篇,从古代诗歌中可感受到古人对祖国江山、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比如教材中的《钱塘湖春行》《西江月》《题破山寺后禅院》等。里面蕴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只有留心身边一草一木,关注生活点滴,才能将生活如此美妙地传达出来。
(二)以古诗之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古典诗词体现着丰富的艺术美,其表现主要如下:
(1)音乐美。古典诗词最早就是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每首古词都配有曲,曲就是配乐唱的,其音乐性也就不言而喻。古诗多音律和谐,章节复叠,有着浓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唐朝之前成为古诗,之后成为格律诗,古诗多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律诗对格式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讲究平仄,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2)语言美。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诗中的每一个字对诗整体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得出来的,诗中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韵味,饱含了不同的意境。比如可比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悠然望南山”中“见”与“望”的区别。很明显,“望”字缺少一种悠闲的意蕴。
(3)意象美。诗歌形成过程中需要诗人精神情感异常饱满、激烈,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这种广阔深远、自由新奇的审美想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抓住诗歌这一特点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幻灯片、讲述诗歌写作背景、诗人个人经历等措施,积极调动学生想象力,使其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感情体验与经历去感受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蕴与丰富画面。
二、实现古诗教学价值有效性的途径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不仅如此,它也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
(一)吟诵朗读
诵读是学习古诗歌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感受?歌的情感美和音韵美。出色的诵读不但能够让学生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也能将学生引入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之中,从而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诵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各词字的语音、语调都会有轻重之分,这样既能读出音律美,也能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不仅如此,在吟诵过程中还能加强学生古诗词量的积累,为今后的学习及写作打下基础。
(二)通过比较联系法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比较联系法可有效减少学生古诗词书写过程中的错别字的现象,比如“亲射虎,看孙郎”与“西北望,射天狼”中的“郎”与“狼”的书写。通过平时的比较联系可有效帮助学生区分并理解。
比较联系法可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蕴含的传统意向。比如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燕”与“雁”的区分。通过对含有这两字的诗句进行分析发现,几乎所有含“燕”字的诗句都有春天有关,代表了春意盎然,成为春天的象征;带有“雁”字的诗词多与秋天相关,出现意象多为大漠、边塞等,通过类似比对,学生对古诗句的意象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假如爱情可以解释、誓言可以修改
假如你我的相遇,可以重新安排
那么,生活就会比较容易
假如,有一天
我终于能将你忘记
然而,这不是随便传说的故事
也不是明天才要上演的戏剧
我无法找出原稿然后将你将你一笔抹去
——席慕容《错误》
2。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暮与朝
——席慕容《古乐府》
3。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
请你,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
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
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
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他给了你一份记忆。
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
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
——席慕容《无怨的青春》
4。
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
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的。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
秋雨还未滴落。
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
现在,正是,
最美丽的时刻,
重门却已深锁,
在芬芳的笑靥之后,
谁人知道我莲的心事。
无缘的你啊,
不是来得太早,就是,
太迟……
——席慕容《莲的心事》
5。
在那样古老的岁月里
也曾有过同样的故事
那弹箜篌的女子也是十六岁吗
还是说今夜的我
就是那个女子
就是几千年来弹着箜篌等待着的
那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
就是在莺花烂漫时蹉跎着哭泣的
那同一个人
那么就算我流泪了也别笑我软弱
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唱着同样的歌
在开满了玉兰的树下曾有过
多少次的别离
而在这温暖的春夜里啊
有多少美丽的声音曾唱过古相思曲
——席慕容《古相思曲》
6。
假如我来世上一遭
只为与你相聚一次
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
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和悲凄
那么就让一切该发生的
都在瞬间出现
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
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
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
然后再缓缓地老去
——席慕容《抉择》
7。
你把忧伤画在眼角
我将流浪抹在额头
你用思念添几缕白发
我让岁月雕刻我憔悴的手
然后在街角我们擦身而过
漠然地不再相识
啊
亲爱的朋友
请别错怪那韶光改人容颜
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化装师
——席慕容《邂逅》
8。
一直在盼望着一段美丽的爱
所以我毫不犹疑地将你舍弃
流浪的途中我不断寻觅
却没料到回首之时
年轻的你从未稍离
从未稍离的你在我心中
春天来时便反复地吟唱
那滨江路上的灰沙炎曰
那丽水街前的一地月光
那清晨园中为谁摘下的茉莉
那渡船头上风里翻飞的裙裳
在风里翻飞然后纷纷坠落
岁月深埋在土中便成琥珀
在灰色的黎明前我怅然回顾
亲爱的朋友啊
难道鸟必要自焚才能成为凤凰
难道青春必要愚昧
爱必得忧伤
——席慕容《回首》
9。
总希望
二十岁的那个月夜
能再回来
再重新活那么一次
然而
商时风
唐时雨
多少枝花
多少个闲情的少女
想她们在玉阶上转回以后
也只能枉然地剪下玫瑰
插入瓶中
——席慕容《千年的愿望》
10。
那女子涉江采下芙蓉
也不过是昨曰的事
而江上千载的白云
也不过只留下了
几首佚名的诗
那么我今天的经历
又有些什么不同
曾让我那样流泪的爱情
在回首时也不过
恍如一梦
——席慕容《悟》
11。
我喜欢将暮未暮的原野
在这时候
所有的颜色都已沉静
而黑暗尚未来临
在山冈上那丛郁绿里
还有着最后一笔的激情
我也喜欢将暮未暮的人生
在这时候
所有的故事都已成型
而结局尚未来临
我微笑地再作一次回首
寻我那颗曾彷徨凄楚的心
——席慕容《暮歌》
12。
我知道凡是美丽的总不肯,也不会为谁停留。
所以,我把我的爱情和忧伤挂在墙上展览,
并且出售
——席慕容《画展》
13。
我为什么还要爱你呢
海已经漫上来了
漫过我生命的沙滩
而又退得那样急
把青春一卷而去
把青春一卷而去
洒下满天的星斗
山依旧树依旧
我脚下已不是昨曰的水流
风清云淡
野百合散开在黄昏的山巅
有谁在月光下变成桂树
可以逃过夜夜的思念
——席慕容《月桂树的愿望》
14。
其实也没有什么
好担心的
我答应你雾散尽之后
我就启程
穿过种满了新茶与相思的
山径之后我知道
前路将经由芒草萋萋的坡壁
直向峰顶就像我知道
生命必须由丰美走向凋零
所以如果我在这多雾的转角
稍稍迟疑或者偶尔写些
有关爱恋的诗句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生命中有些邀约不容忘记
我已经答应了你只等
只翟烩雾散尽
关键词:红楼梦 宝黛诗词 女性意识
洋洋百万言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群山中的一座巍峨的高山。鲁迅评价它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型小说。《红楼梦》中,诗词曲赋、楹联、灯谜、酒令等应有尽有。特别是诗词,不但数量多,而且精妙绝伦。据相关统计,《红楼梦》共有诗词曲赋类的文章223篇。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作者为故事发展而创作的诗词歌赋外,他为小说中人物代拟的男性诗词仅有43篇,其余全部为代拟女性诗词。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描写女性和女性活动的巨作。以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代表的女性人物,她们的诗词是内心真实的独白,是真善美和着心血泪水开放的绚烂花朵,是作者和泪写成的诗篇。若要研究小说中曹雪芹代拟的女性诗词,就不能不从她俩的诗词读起。
一、林黛玉诗词――女性意识的强烈爆发
林黛玉一生与诗书为伴,与笔墨结亲,写下的诗词都与她的身世、处境及性格特点有关系。据笔者统计,她大约有16首吟咏诗词作品,她的诗词中所反映出的女性意识,说到底就是女性的主体意识,她认为:女性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爱情。所以她的诗词多如疾风骤雨般直抒胸臆,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女性内心强势的一面。
(一)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
在女性地位普遍低下的封建时代里,能够站在女性立场上以男女平等的观念赞美爱情,不为封建礼教所左右而勇敢抗争的女性并不多见,林黛玉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红楼梦》第六十四回黛玉被自己抽到的“愁”签说芙蓉花高洁、清愁、自嗟所触动,再加上签上的诗句是欧阳修的《再和明妃曲》:“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从而引起了许多感慨和愁思,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五美吟》。我们读这五首诗,从五位女子不同的身世遭遇和结局中,感受到黛玉强烈而热切的感慨。对于西施这类有才色的女子,黛玉在诗中给予深切的同情,她看到了西施因美得祸,丑女却因丑得福,使她不胜唏嘘。昭君一直是悲剧的形象,黛玉揭示了“和亲政策”之外的又一个悲剧根源“红颜薄命”,联想到了“红颜薄命古今同”,为自己的爱情担忧。对于绿珠,黛玉看到的是石崇倚仗财势占有绿珠,绿珠爱他忠于他其实是愚蠢的。对于虞姬、红拂这类有才略的女子,黛玉另有一番感慨。她感动于虞姬对项王的深情,在项王穷途末路的时候仍旧不离弃;她钦佩红拂卓识敢为,能不受封建权势和礼教的束缚,同寒士李靖私奔,大胆追求自由幸福。她们两位惊世骇俗的行为得到黛玉的共鸣,她的女性意识是显而易见的。此外,《题帕三绝》更是不加掩饰地表露了黛玉内心的真实情感,它们是一个少女最直露、大胆的爱情告白,是一个少女勇敢炽烈追求爱情的文字见证。
(二)抗争社会命运的不公
倔强、反叛是黛玉的性格使然,这种性格有时也会浸润在她的诗作中。她悲叹处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女性没有人身自由,于是她奋起反抗。如《葬花吟》。这首诗分为悲春、悲己、哭花、哭己、谁葬五个层次,作者用上了自己坎坷命运积累的血泪,更用上了自己骨子里、血液中对于遭受封建专制制度“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广大女子的关爱和同情,调动了许多艺术创作手段。如比喻、想象、拟人等,写尽了黛玉的身世命运、现实处境;写尽了她追求美好爱情、自由生活的愿望;写尽了她性格倔强、反叛抗争的志向。最后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更是直接表明对当时腐朽没落社会的强烈反抗:生来纯洁无暇,归去也要干净清白,绝不能让自己陷在社会这个烂泥沟渠之中。她的《唐多令》描写春将柳絮嫁给了东风,柳絮的命运归宿由不得自己而造成其悲剧结局。这样描写的象征意义是很明显的:春和东风代表了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揭示了封建女性随波逐流般地受男性左右的命运。具有女性主义思想的黛玉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了这股势力,于是将其暴露并反抗,表现自己对不公平社会制度、不公平的人生遭遇的抗争。
(三)呼吁女性精神的独立
自古以来,女性一直作为男权的附属品,精神上、思想上不得自由。黛玉通过自己的诗词呼吁女性要有精神的独立,表现出女性意识的觉醒,这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极力的反抗。前面提到《五美吟》的《西施》,黛玉认为西施虽有绝色,但却沦为男权政治的牺牲品,西施对于自己的人生和命运不自由,还不如其貌不扬的村女过得平凡幸福。而红拂原本是一个身份低微的侍妾,但她却有着杰出的才华和见识,识英雄李靖于穷困潦倒时。更可贵的是她有与封建势力势不两立的气魄,具有冲破它,实现自己理想和追求的胆量。“女丈夫”红拂不愿成为男人的附属品,以独立的人格行走于人世间。黛玉通过西施和红拂的对比,更加突出了她诗词的主题:呼吁女性要精神独立,绝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二、薛宝钗诗词――女性意识的含蓄表达
相较于黛玉,宝钗的诗词在数量上少得多。据统计:宝钗诗词大约14首,比起黛玉的强烈情感,宝钗的表情达意是给人一种蓄情于内、欲说还休的感觉。这与她循规蹈矩、克己复礼的性格有直接关联。同时,她又并非是一个冷冰冰的封建卫道士。女性特有的细密心思、敏感情绪与礼教思想相交织,造就了她性格中的复杂和矛盾。
(一)立志高远的人生追求
《红楼梦》第四回薛宝钗出场,“回头诗”就是她写的:“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在。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1]。这首“回头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寓有深刻的思想。它像《西江月二首》创新巧妙地塑造了反封建叛逆者贾宝玉的雕像一样,也创新巧妙地塑造了薛宝钗的雕像,她内心的秘密以及她的性格、气质、为人处世等特点都表现出来了。宝钗虽然是个女儿身,但是也有着报答皇恩的思想。从小立下宏大的志向:候选入宫。这在其他诗作中也有表现:如元妃省亲第一次大观园诗会上宝钗作的《凝晖钟瑞》,十分符合宝钗的身份和思想性格。宝钗的志向是候选进宫,当她设身处地体验元妃省亲的尊贵荣耀和奢华排场时,自然会触景生情,潜意识使她强烈地心向往之,所以她的诗第一句就联想到帝城皇宫。整首诗对元妃的艳羡之情表露无遗,诗的最后一句其实不是谦虚,而是艳羡之后的无奈。在整部作品中还有其他地方表现宝钗高远的人生追求,她与大观园里其他的女子并不一样,她其实也有着黛玉那样的女性意识。只不过由于自身性格等原因,表露得不如黛玉直接强烈。
(二)似隐若现的反叛特质
《螃蟹咏》是一首笔锋犀利的讽喻诗,此诗一反宝钗庄重宽厚的性格特点。蟹之“横行”用来嘲讽那些飞扬跋扈横行霸道的人,蟹之“皮里春秋”用来嘲讽那些道貌岸然心术不正的人。纵然是恪守礼教的宝钗,也不能容忍封建男权社会中俯拾皆是的趋炎附势的小人。其实薛宝钗并不是一个唯唯诺诺、没有主见之人。只是她把观点见地、愤世嫉俗都深埋于心,为人处事依循封建礼教,维护其大家闺秀的温良形象。此外,当众人皆为柳絮作贬词时,只有宝钗别具一格,逆向思维,为柳絮作“翻案”的颂词。她的这首《临江仙》历来是各家争论的焦点,尤其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争议最大。有学者认为宝钗“野心勃勃”,也有学者认为这只是宝钗为了表明自己的人生追求。不管初衷如何,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诗词中看出宝钗些许的反叛特征。但不能否认的是,宝钗这种女性情绪的表达始终如“戴着镣铐跳舞”般步履艰难。所以她的女性意识的表达并不是那么明显,用“似隐若现”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三)礼教压迫下的被动妥协
宝钗被封建礼教束缚得太紧,于是她的女性意识只是情致高时“偶尔露峥嵘”罢了,更多的时候她是将其悄悄藏在心底的。在《红楼梦》第四十回行酒令时:黛玉无意道:“‘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听了,回头看着他……”此处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暗示宝钗其实也看过《西厢记》和《牡丹亭》。这样一个温良贤德的封建淑女竟也看过此等“禁书”,让人大吃一惊。这不能不说明宝钗其实是一个内心有抗争之念,外表却只有遵从之实的矛盾统一体。宝钗本有着远大的人生追求,只不过在当时的封建礼教和残酷社会现实的压制下,她成了牺牲品。她并不是没有挣扎,如《咏白海棠诗》便将鲜活生动的薛宝钗展现在我们面前,她端庄贤淑、淡雅素净、志高气傲、虽壮志未酬,但仍心存期待,她与林黛玉的风格不一样。她也写白海棠泪痕,“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这是经过努力,经过抗争的,最终愁多于泪,显然是无奈之举。
三、造成两种风格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不同
宝黛二人的家庭环境并不相同。黛玉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她时刻维护着自己的人格尊严,从不向世俗和礼法低头。即使是对待真心爱她的宝玉,她也不会贬低自己从而迁就、顺从、博取对方的欢心。对方如若冒犯她的人格尊严,那更是不行的。黛玉虽寄人篱下,但并没有为了争取婚姻的成功而屈服于大环境,更没有为了适应家长的需要去劝告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这既体现出她人格尊严,又表现出她独特的个性。宝钗与之相比,家庭环境优越得多。《红楼梦》曾提到过“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这也就肯定了薛家的地位――与贾、史、王三姓齐名的“金陵一霸”。薛家曾经是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的“皇商”。换言之,就是一个支用国库而营商的大官兼资本家。因此,薛宝钗家世的第一种特质,即是商业气质重。第二,宝钗的母亲是王夫人的亲姐妹,王熙凤的亲姑母,她们在贾府有外戚的优势;同时薛家虽住在荣府,却并非经济上依赖别人;进退分合,是留有余裕的,因此,她们在贾府占有优越的地位。
(二)性格特点的不同
黛玉有着恣情任性、多愁善感、忧郁哀怨的性格,所以她的诗词创作倾向于情感类型。“侬今葬花人笑痴,他今葬侬知是谁。待到红颜老死时,花落人亡两不知”[2]是悲痛和哀愁;“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十休,已教泪洒窗纱湿”[3]。是苦闷和消沉;“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类。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4]。是哀伤和悲愤。这三首诗一首比一首伤感,一首比一首哀怨。而宝钗的个性理智贞静,所以其诗词属于理智类型。宝钗认为:女子应该以贞静为主,女工居次,读书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宝钗在《咏白海棠》中有这样的名句:“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5]前句既是对白海棠的赞许,也流露出宝钗自我欣赏的情调。句首的“淡”指色调之淡与物欲之淡。这一句正显示了“冷美人”的矜持和自许,也显示了她能节制欲念和情感的理智。后句“愁多焉得玉无痕”是宝钗对黛玉和宝玉的讥讽。此外宝钗又是一个性格矛盾的人:一方面,她具有过人的才性和学识,也不乏女性特有的意识。另一方面,她一味地遵循封建礼教,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所以当她自己写诗时,被她视为金科玉律的传统观念就不知不觉地渗入其诗的字里行间,从而阻碍了她女性意识的流露。
(三)价值追求的不同
黛玉才思敏捷,机灵可人,追求自由浪漫,是大观园里真正的诗人。她是大观园第一个从诗中觅得生存力量的姑娘,也是唯一一个将诗当作“正经事”做的姑娘。她全身充满了诗的灵性,诗是她青春、生命、爱情的象征。和其他女性相比,黛玉似乎更具备诗人的秉性,她更狂热,更善于冷静,憎恨得更深,爱得更固执。在前八十回中,黛玉独作的诗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人可比。虽然宝钗博采众长,也富有才学,可是与黛玉相比,就稍逊一筹了。宝钗做学问,是为了待选入宫,不免多了世俗的气息。宝钗身上透露的是端庄、稳重、矜持、贤淑。她是“德”的化身,是封建社会大家闺秀的典型。为维护封建贵族典型的大家闺秀的形象,宝钗平时非常注重自己的身份和形象,换句话说,她是有着功利思想的女性,与黛玉追求的率性自由并不同。
综上所述,《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成功塑造出的两位具有女性意识的女性形象,不管是直接强烈,还是委婉含蓄,都表达出了处在时代大背景下的复杂的女性意识。她们追求人性的自然本质,追求社会性别差异的最小化,追求人格的平等和自由的思想,这些都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对后世女性意识的蓬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
[1]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
[2]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5页。
[3]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1页。
[4]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5页。
[5]何士明:《红楼梦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1页。
参考文献:
[1]莫砺锋.论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J].明清小说研究,2001,(2).
[2]张杰.宝黛诗词命意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5).
[3]李萍.试析《红楼梦》酒令语言中女性意识的体现[J].时代文学,2003,(5).
[4]仲跻和,徐兆熊.诗如其人,各显其性――《红楼梦》宝黛钗诗词个性风格比较[J].红楼文苑,2005,(1).
[5]张翼.《红楼梦》女性意识范畴建构之初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6]高娓娓.试析《红楼梦》女性主义观念的确立与消解[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7]闫春宇.从黛钗诗词看《红楼梦》的文化蕴涵[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8]肖婧婧.《红楼梦》女性意识浅析[J].安徽文学,2009,(6).
[9]文迪义.《红楼梦》女性意识觉醒之丰碑――兼与《西厢记》《牡丹亭》比较[J].文本解析,2013,(11).
[10]王文俊,南潮.从诗词创作角度探视“潇湘妃子”女性意识的潜流[J].语文学刊,2014,(2).
[11]陶泱霖.《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
[12]郑金凤,周晓璐.浅谈《红楼梦》的女性意识[J].文学批评,2015,(9).
[1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14]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15]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1.
关键词: 《清平乐·村居》 教材鉴赏 田园词 审美意象
《清平乐·村居》是北宋词坛大家辛弃疾的一首小词,该词格调清新,语言质朴,构思巧妙,活泼灵动,通过一系列典型的镜头,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由远及近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表现了农村恬淡宁静的生活之乐,先后入选苏教版、人教版、鄂教版等多种教材。诵读此词,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意象、品味意境,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和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总体来说,《清平乐·村居》一词是田园词的典范之作,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其中的审美意象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宁静幽远的田园韵味
该词创作于退隐带湖期间,开篇“茅檐低小”四个字,以直白的口吻,暗示了农村生活的清贫。作者并没有纠结于此,而是立刻将目光转向投向远处,展开背景渲染式的景物描写。此时已经是春天,沉睡的大地开始复苏,草色返青,杨柳抽芽,桃李次第开放……春天正在大地上开始了又一次绚烂斑斓的创作。然而作者并没有迷惑于烂漫的春光,他集中笔力抓住草色返青这个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典型景象,仿佛随手拈来、轻描淡写一般地用“青青”二字进行描摹,不仅在视觉上尽显草色青翠欲滴的美感,渲染出一片已被春风染绿的葱茏世界,而且“青青”一词平声叠韵,清脆响亮,读起来给人一种如玉弦鸣筝的听觉上的享受,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春到江南,绿满山野的山水画卷,不由让人想起谢灵运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这个意义上讲,“青青”一词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足见作者功力之深厚。矮仄的茅檐,此时已隐去了它清贫的本质,成为一个诗意的点缀。作者以极端敏锐的目光,捕捉典型事物,寥寥几个字,就将一派宁静隽永的田园风光定格下来,并深深地烙印在读者的心中。
二、温馨和美的家庭情味
词一二两句致力于场景描写,渲染完毕之后,主人公缓缓登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茅檐下,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薄薄的红晕映衬着苍苍银发,淡淡的酒香和着呢喃的吴侬软语飘来,眼里话里,荡漾的不仅是微微的醉意,更是半世风雨的深深情意。“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诗经中传唱了千年的动人诗句,此时用在眼前这一对老夫妻身上实在再恰当不过了。
纵观中国历代诗词,有关爱情的描写歌咏比比皆是,几乎所有的关于爱情的描写,都离不开“青春、美貌、离苦、相思”,年轻的痴男怨女是诗人笔下每一次唱和吟咏的当然的主角,而像《清平乐·村居》这样以朴实无华的手法描写一对农村老夫妻生活乐趣的诗词则少而又少。辛弃疾却在《清平乐·村居》这首小词中,为我们塑造了两位别样风情的“白发翁媪”,尽管他们也生活在乡间僻野,也一样栖身于低矮的茅檐之下,但是在他们身上,我们仿佛看不见岁月的煎熬,看不见生活的逼迫,看不到容华老去的悲凉,有的只是在岁月深处愈陈愈香的浓情蜜意。这情不仅是“两情相悦、举案齐眉”的深情,更是对清贫的生活知足常乐的一种旷达宽容的处世情怀,才使得每一条白发、每一根皱纹都显得如此妩媚,如此风情。如果说辛弃疾笔下的田园世界是一个不沾染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的话,那么,这两个春日对饮的老人正是童话中的主角,他们用一壶薄酒,诠释了幸福的真谛。
三、勤劳质朴的生活趣味
词的下阕围绕上阕中出现的小溪,继续捕捉镜头,展开人物活动,集中笔墨写了老夫妻的三个孩子:“大儿除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寥寥数语,三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溪东豆苗青青,大儿子正担负着田间劳动的重担,二儿子年纪稍小,于是他就进行手头上的活计——编织鸡笼。豆子是传统的经济作物,养鸡也属于传统副业,这两个孩子的勤劳不言而喻。
这个世界,我要写出多少与乡亲有关的诗篇,才能抵达最初的家园。
故乡在远方,在满是亲情的角落,乡亲们互相关爱,充满真诚;故乡充满温暖,充满吉祥。
我爱乡村,爱让我的举止与众不同。
在城市里行走,所有与乡村相关的事物都让我倍为牵挂心,连对飞越天空的鸟也一样情有独钟。我甚至能看到它们翅膀上沾着的尘土,那是乡村才有的色彩。
我不喜欢城市,甚至厌恶,就像对肮脏的泉源。但是,我需要在这个污秽的空间里栖身,寻找在其他地方不能发现的事物。这很矛盾。世界本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而人也只有在矛盾中才会清醒!
我真的在矛盾里清醒了吗?不知道,就像我有时候觉得自己是在行走,可分明是在停顿!
为此,我常感不安,但善良淳朴的乡亲却不会有这种感觉。虽然这是个变化迅捷的年代,然而,这些优秀的农人,始终没有改变他们的淳朴与善良。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在说这些面容黝黑、体格健壮的农人愚昧和无知的话。可是让我不解的是,为什么被人们唾弃的和指责的,总是有着良好知识和光荣背景的人呢?
其实,农人是最平凡的一群,他们深谙平淡生活即是人生的道理!
这是一种高深的智慧,有知的人都明白,却没有几人能做到,平凡的人却很容易悟得真谛!
人生最大的悲是欲,是贪得无厌;人生最大的困惑是爱,是心永无止息的付出;可人生最大的喜呢?我没有感受到乡亲们有特别大的喜,每获得一点快乐,他们都会把脸笑成盛开的花朵!
我还要再写些什么呢,看着面含热爱在乡村悠然行走的农人,我发现所有的语言轻若鸿毛!
乡亲们继续着他们的行走,一言不发,越走越远,直至不能看见。
突然,我感到脸上有液体在流:离最初的家园很远了,可这些镜头竟从没离开一天,它们熟悉如昨,永远给我那种不同寻常的感动。
牧笛
在这个什么都转瞬即逝的年代,凡能保留的,必将是永远的。
我不知道永远有多远,只知道有些东西一定要留在记忆里――忘记就意味丢失,人的一生有多少事经得起丢失?
像我对牧笛的记忆,那一管让乡村嘹亮的青竹,在金色的稻草、银色的麦穰上泛满吉祥的光芒。我一直认为牧笛是乡间最为纯正的音乐,因为它,我看到所有的植物清香而柔软,乡亲们幸福而快乐,乡村中溢满爱的味道。
这么多年,我已经变得足够坚硬,可是听到牧笛声,内心仍然会被轻易地灌满,并且禁不住一次次回望,想起从前,想起陪着我们忘乎所以的老牛,想起汪在蹄印中的懵懂童年,浑身就会涌动一种说不清的感觉。
我还常常想起用胡子扎过我们的长辈,想起祖父们老掉牙的故事。想起青草环拥的牧野,想起……
美好的时光总是易逝和值得留恋,而眼睛里也会有激动不已的液体哗哗涌出,让我浑身湿透!
我们似乎是在牧笛中突然长大,还未及洗净手掌上的泥巴,就不小心地成了父亲、母亲。而长于我们的青年也在牧笛中一声不响地成了浑身长满眼睛的老者,大家不再无所事事地晃荡,话明显少了,笑容却更加慈祥和温暖。曾经熟悉的某个老人,于平凡的黄昏无声无息地走进了泥土,在不远的村头留下一个新鲜的坟堆……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还有一支短笛也在吹响……”
小时候,我们都爱哼这首歌,而今只记着它的旋律却不能完全记起歌词。现在牧笛变成了一种响器,牛也越来越少,他们和老人离世一样,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现象。我依旧记着他们,记着他们的爱,记着这陪伴我最初成长的情怀!
最初的记忆永远都是最美丽的。这是一位作家的话,他的话让我充满感激。
是的,最初的最美丽,就像最初的牧笛,它将不停地响彻我的生命,而我也将在最后的日子回归……
灶台
在对面楼顶,一对花喜鹊。拖着长长的尾巴,闲庭信步似的踱着步,时不时地低下头轻轻啄食。
我没有看到庄稼、草或者其他东西,也想像不出坚硬的楼房上会有食物。它们啄得津津有味,偶尔冲我望过来,歪着脑袋,似挑衅,又似疑问,很快又忙活自己的去了,最后一东一西飞去。
它们的身影渐渐消失了,我却没有离开的意思。很长时间了,我时常一个人就这样站在阳台上,不知道自己是想看清些什么还是要想起什么,或者只是那么漫无目的地望着……
我什么也没有:城市不是我的,爱情不是我的,就连那些建筑对我来说都是寒冷的。我除了尚活跃的思想,只有可以作为朋友的文字。我的心属于远方,属于乡村,属于泥土,属于植物,属于爱我的亲人!
亲人会永远爱我,他们的爱简单纯粹,只为那浓于水的血缘。流着同种血液的亲人绝不能轻易忽略。
一只喜鹊的出现是否真的带来某种暗示?
喜鹊飞去的地方冒着城市的浓烟,那不是我喜欢的,却勾起了我的记忆,让我想起乡村上空的炊烟。
我喜欢乡村的炊烟,它有家的味道,像亲人的呼唤。
泥灶前,是谁正点燃一膛柴火/营造家的气氛/柴火熊熊映红祖母的脸膛/慈祥和爱在皱纹里洇湿我的记忆/我还记得躺在祖母怀中的情景/望着祖母闪着光的脸/被祖母或不经意地挠着痒处/我笑,祖母也笑。灶火也欢欢有声/而令,灶台早已闲置/祖母也乘着那只仙鹤去了远方。
我从未见过祖母,这诗句是我为外祖母写的,她给了我祖母一样的爱。外祖母在烧火的时候,常常会一只手续着柴火,一只手在我头顶摩挲,或给我抓痒痒。而我会不失时机地在她的怀里拱来拱去,像调皮的小兽,边拱边发出快意的笑……
去年冬天外祖母走了,再不能给我疼爱的抚摸和鼓励的微笑!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外祖母就已不再逗我了,每次见到我,她总会忍不住流泪。
我知道她心疼着最爱的外孙,因为我在最需要父亲的搀扶时,却只能一个人走路……
现在,煤气正在取代灶台,妈妈却突然打来电话,说她想垒个灶台,家里没了灶台像缺了某样东西……
母亲正在日益变老,她用变老的情感告诉我,爱是一种永恒,愈老愈深……
喜鹊完全消失了,我忍不住用力地抹了一下不能收回目光的眼,谁知竟抹了一手的泪水……
乡歌
“简直是天堂啊!西弗吉尼亚,兰岭山,谢纳多阿河。那里的生命年代久远,比树木古老,比群山年轻,象和风一样慢慢生长。乡村路,带我回家,到我生长的地方――西弗吉尼亚,山峦妈妈,乡村路,带我回家。”
许多年前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尚不能明白。不明白那歌里隐忍的忧伤和奔放的幸福,更不明白,乡村路是怎么带着他回到家乡。如今,在流浪他乡数年之后,我突然明白了,最初的情感里,所有的乡村路都将指给我们回家的方向!
我是通过皮肤的颜色发现,自己的血液为何总会保持那份温热和激情,在冷漠而孤独的异地。依然笑靥如初:我是在看到无意中写下的诗歌里,数不清的句子都在涌向宽广而充满爱意的故土时,知道了是什么在点燃我思念的情绪,让我一如既往地歌唱。一次次,我迫不及待地从他乡返回,只要一踏上故乡的泥土,我就会顿时变得安静,像个恋母的婴儿,含着母亲的,伏在母亲的怀里。原来,我一生最大的渴望。就是被故乡的土壤拥有!
是为了挽住季节的梦幻/还是为了让逝去的岁月/成为欢唱者幸福的歌/收红薯的歌者,一言不发/躬下的身体,像熟透的稻菽//有几双眼睛能忘记曾经的风光/为了脆弱的美丽留下永恒的感伤/可是红红的红薯,你拒绝对往事的记忆/白嫩嫩的果肉/在为劳动者轻诉//收红薯的歌者,双手插入泥土/虔诚的样子 像叩拜的朝圣者/秋天。金黄的秋天,耀眼的秋天/成熟的农作物一步步向农家聚拢/劳作的歌者都站在田原/丰收的光芒,在头顶笼罩/甜畅的心情,洋溢着爱的芬芳
这就是我不停伸长手臂想要挽留的童话,季节的终极处,最初的悲和最后的喜都将如斯逝去。在我记下这些幸福的欢歌者时,我发现自己的声音是颤抖的,眼睛深处那汪永远抹不尽的流水,总在不停泛起。我知道,我并非成熟的歌者,所有赞美的文字也不过是想沐洗自身的污垢,用心铺开的稿纸,只会写些笨拙而挚情的语言。
也许我的故乡远没有那首词作者的故乡美丽,可是在我心中它比任何美丽的远方都要美丽,有着谁也无法想象的色彩!
我知道什么才是一生最想做的事情,走过所有的大道,最后的我仍将回到最初的小路,回到那条连接我的襁褓、连接我永远也扯不下的脐带的小路!
在朝阳公园一间优雅的客厅里,崔健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或许是因为拍摄的缘故,他一直未取下自己头顶镶有红五星的白帽子。他一口气谈了近90分钟,我们在给他助手的采访提纲里,约定不去谈音乐而着意于人生。他乐于谈文化创造和资本主义精神,谈自己对音乐的热爱,谈自己对人生、宗教的理解。他的语言和他的思维一样,呈现爆发性,一股脑儿倾泻出来。他特有的用词造句传达着他不受压制的活跃的思维。
尽管他强调自己的观众永远是年轻人,但他渴望做到老,把摇滚乐做出越来越醇厚的味道,70岁依旧在摇滚。在他身上,涌动着一股率真而又世故的气息,他知道自己的分量,在说话时会使用毋庸置疑的口吻。
我的音乐,我的电影,但不透露一丝生活的机密,“那是隐私,你们不该知道。”多少年前,有过―本书商鼓捣的崔健传记,名日《在一无所有中呐喊》,我们对他的了解,至今未有一丝进步。
崔健有多重身份:摇滚乐歌手,词曲作者,诗人,演员,最新的身份是导演――他的第一部爱情故事片《蓝色骨头》即将上映。而最引人关注的是,今年夏天即将发行的中国大陆首部3D音乐会纪录电影《超越那一天》。这部投资浩大的3D电影,完整记录了崔健在工体和北京交响乐团的两场合作演出,中间穿插了许多饶有趣味的当代中国演变的图像资料,令人耳目一新。这部75分钟的精致之作,意在解读中国大陆“摇滚乐之父”崔健和时代的关系,让年老的怀旧,让年轻的发问:崔健是谁?出品人白强有意把影片推向更广大的人群。
崔健曾经对自强说:“这对于你们可能只是一部作品,对于我却是这一辈子的心血。”“很遗憾,你们看到的东西就只能是这样。”对剪辑完成的3D电影崔健并不完全满意:“我觉得这个东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制作团队还在精雕细琢,他们想对得起老崔和观众。
里面带点脏话的东西都没有了
老愚:你的音乐一直是以一种半地下形式存在的,现在似乎可以公映了。看了你的工体交响乐的3D电影,感觉你对现场的调度能力还是非常强悍的。但也有评论说“崔健老了”!有人还看出你有一些力不从心的痕迹来,您怎么看这场演出?
崔健:每个人其实都在老,但每个人衡量的角度不一样。我听的关于我年龄的说法不下十种,也有人说越老越有味道。随他们去说吧!
老愚: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场上观众尽管有身体动作,但还是比较克制,这种克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崔健:那场演出是我们近20年演出最受压制的一场。首先那是交响乐,然后治安方面特别压制观众站起来,加上买票观众大都年龄比较大是消费能力比较强的。在音乐节演出的时候,我们发现真正的摇滚观众,实际上还是20多岁。别人看我们有变化,我们看观众完全没有变化,还是20多岁的年轻人,而且特别热情。
老愚:从片子上看,有关方面对于这种演出还是如临大敌?
崔健:我觉得,他们没有清楚地找到一条有益于稳定、同时又有益于文化的开放发展的路子,他们没有找到这种平衡。他们也觉得特别累,因为他们不认为文化活动是本职工作,也没什么兴趣。我通过这个事发现他们也不高兴,我们也不高兴,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就是演出之前他们那种严厉的态度。那种不尊重艺术家的态度让人很不舒服,他们甚至视艺术家为仇敌,觉得你是一个不安定分子,不觉得你是一个表演者。
老愚:这么多年了,应该有变化吧?
崔健:有些地方有变化,这种东西我觉得他们可能也不舒服,他们也想找到―种应该是文化市场真正开放与治安平衡发展的道路。在我看来,这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把它市场化就完了,但他们还不愿意走。这不应该是治安领域,应该是保安的领域,是一个服务的领域,你是来为演唱会服务的。压制观众可以说是他们自己神经过敏,他们认为会出什么事,其实什么事都没有,最大的事就是他们制止观众,然后观众与他们对抗,这是最大的事。我们的演唱会没有任何事。
老愚:曲目有没有被删改?
崔健:有。
老愚:里面带点脏话的东西好像都没有了。
崔健:对。我不知道为什么广电局同音像出版要分开,因为音像出版物已经通过了,为什么在电影上就出现了另外……
老愚:一个标准。
崔健:多重标准。文化市场开放和某些人认为的文化是不稳定因素的底线在哪儿?我觉得这是一个权力资本的运作,有人在运用权力资本试图获取各种利益。让那些没有文化责任的人去控制、管理这个文化市场,早晚会出事的。据我所知,只有“二主”――主流和主旋律,可以畅通无阻。真正自由的艺术,总是会被置疑:你为什么既不图政治,也不图钱?你肯定图什么!他们认为你图的这个东西是危险的。
写作跟读书没有必然关系
老愚:昨天是诗人海子的忌日,当年谢冕先生也把你的歌词收到《百年中国文学经典》里面。你平时读诗吗?
崔健:我读诗,因为诗不用占用你太多时间,一首诗连续读三遍,也就几分钟读完了,然后你再琢磨它,揣摩它。但我觉得回味诗的过程很长,诗人不光是组织语言,更重要是他的精神、他的勇气和他的思想积累。通过几行文字能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需要能量。诗歌要是没能量的话,就变成了一种消遣。我觉得,作为消遣的诗歌,不太适于我的阅读习惯。诗人要是不勇敢,要是没有勇气面对,而且不真诚的话,你会觉得他很聪明,可这种聪明绕来绕去翻来覆去说那点事,你会觉得可说可不说。真正让我回味的是始终在想的一行诗,这个可能是我和诗歌的关系,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阅读关系。我看诗是别人介绍,不是那么丰富,我没有太多地了解诗歌界。
老愚:你小时候读什么诗,唐诗宋词?
崔健:不读。
老愚:现代诗呢?
崔健:现代诗其实我也不太读,我更愿意接触一些诗人,比如我认识芒克、黑大春、俞心焦。我接触过一些写诗的女孩子,觉得她们和男孩子不太一样,她们可能更多地去表现生活,通过诗句能感觉出她们对生活有一种热情吧!
老愚:海子的诗读过吗?
崔健:不多。
老愚:对他的诗有什么感觉呢?
崔健:首先是对这个人的感觉,要比他的诗给我的冲击更大,让我想这个人的时候要多于想他的诗歌。他这个人对我来说是一个纯粹的人,我觉得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他的理想和精神生活大于他本身的生命,我还没有完全达到他那个境界。人们对理想破灭时那种绝境的理解,我在音乐中能体会到,我有时候会听一些非常悲观的音乐,我自己也愿意做这些音乐。但我更愿意把悲观的情绪用宣泄的方式和我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而不是去表现一个简单的生命死亡。我认为,生命的价值如果不跟现实发生强烈的撞击,在某种程度上是脆弱的。我更愿意想办法来快乐地面对生活的压力。我只能说,我非常关注这样一群人,他们会认为理想的价值要大于生命的价值。我作品里已写了很多,其实你们也不怎么看,我知道咱们这么大年龄的人,不怎么看我新的东西,误以为理解我,实际上是理解我早期作品中的自己――他们自己,然后猜想我是什么样的。我有很多年轻的歌迷,他们不会说出你们那样的话,他们会说:“哦,原来你还写过《一无所有》那样的歌。”他们是从《蓝色骨头》开始的,他们从网上开始听我的歌,他们会觉得那个时代好像是另外的我。
老愚:应该是说我们老了……
崔健:因为你们想的是那个时候在我歌曲中的你们,那个时候你们也是年轻的。你们想象的有力量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必须得年轻、长头发、必须得愤怒一点,必须得是这样。你们看不到我新作品的愤怒,我的愤怒比那个时候多多了,不是一倍两倍的事。我的愤怒和我输出的能量,我后期使的劲和功率要大得多。70年代的人比较喜欢《红旗下的蛋》,说我真正的巅峰是《红旗下的蛋》,80年代的人说是我另外的作品,其实我新的作品90年代的人也喜欢,包括《蓝色骨头》这样的歌。
老愚:你经常读文学作品吗?您对汉语的把握能力更多的是来自天赋还是后天?
崔健:这是特别大的一个误会。年轻人要是这么认为的话,我觉得挺危险的。年轻人应该知道,组织文字的能力不是阅读来的,是思维活动和观察能力,对生活诚实的态度会帮助你组织语言,还有你的表达热情――你有没有那种热情去表达自己,这些综合的东西才能帮助你。还有对时间的珍惜,你不愿意去废话,你不愿意把一件3分钟能说完的事,用30分钟去说完。你的记忆能力,看到一件事后,你把好事记住了,把坏事忘掉了,这种能力你有没有?这是一种综合能力,千万不要盲目地去迷信阅读。你自己去琢磨,你自己去思考,你自己去发现,你自己去表达,你自己去宣泄。等你自己成熟以后,你自然就会了,会组织很好的语言去表达自己。
老愚:那是不是说,你开始写作的时候,就是自己直接去写,没有老师?
崔健:没有。
老愚:一开始就写诗?
崔健:我觉得我没写过诗,我写的是歌词。
老愚:但是往往读的时候跟诗是一样的。
崔健:错了!读我歌词的时候觉得它像诗,主要原因是有韵律,韵律是音乐给的,韵律本身就是音乐。你要不发出声音,或者语言没有声音的概念时,你会发现诗是不存在的。诗本身就是一个声音,有先导的,它决定了你对语言的接受和受感染的程度。我是做音乐的,我就是在音乐中写出的歌词,所以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是诗。
老愚:你写得非常简洁。
崔健:我写的过程可不简洁。我先拿音乐刺激自己,通过听音乐,找我要表达什么东西,仔细去找。写歌词我可比别人费劲多了,当然有非常少的歌词是一气呵成的,但大部分歌词都是经过修改的。新的作品都还在修改,每次演唱,直到录音前还在修改,有时候歌的名称我都要重新更换。五六年前写的歌词,再唱的话就觉得没劲了,已经表达不了我此时此刻的心情,我就改,你们能够找出嚼头的原因可能在这儿。我通过创作一首歌学了很多东西,通过创作,我它的过程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就像我自己完成作业,老师说不行一样。我对自己说,你还得重新写!
老愚:在我看来,你的音乐也是一种时评,你看时政评论吗?
崔健:我关注一些比较精彩的文章,有些朋友会给我发过来。
老愚:如果对这个时代做一个界定,你会怎么评论?
崔健:我几乎每一首歌词里面会有一个说法:我在《蓝色骨头》里说,这个社会是一个大酱缸,在《飞了》里我觉得我是一个灰色中的红点,在《撒旦夜》里,我觉得它是一个医院,在《新》里我觉得它是一次旅途,在《假行僧》里我觉得它是一条街道。每一首歌都有社会的一个影子在,你要我此时此刻用一句话表达,我只能说我马上要写的一个歌里的感觉是什么,我得琢磨一下,每一首歌都不一样。
老愚:从《一无所有》到现在,这个社会是变得让你越来越喜欢了,还是越来越不喜欢?
崔健:当你认为你的生命价值和理想的价值是平衡的时候,你不会不喜欢你的生活。你不喜欢你的现实和周围社会,等于不喜欢你自己的价值和生命,因为你活在这儿。我不认为一个社会与你是绝缘的。当你活生生地生活,也有机会改变它时,你会喜欢它;而你不能改变它的话,你会不喜欢。
你一点一滴在改变,你会发现周围小的环境里,你开始喜欢了。你永远能找到一些纯洁的人群,让你喜欢让你欣赏,实在不行,还可以看艺术品。你能够通过艺术品去找到跟你心心相印的共鸣,一些非常庄重地去思考人的生命和生活的人。当然,现实需要批判,但是批判现实的过程并不是一个悲观的过程,而是乐观的。恰恰相反,那些歌颂现实的人是绝望的,那些歌功颂德、溜须拍马,该笑的时候不笑,该哭的时候不哭,一在媒体上就不说人话说假话,这些人才是绝望的。这些人可能都是一些非常现实的、满脑子考虑利益的人,但是他手里掌着权,这些人才真正是中国发展的绊脚石。
老愚:这样的社会现实,你把握起来是否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得心应手?
崔健:应该是一个频繁转化的过程,左一脚右一脚,深一脚浅一脚吧!你不能说越来越好或越来越坏,但有一点,你的机会越来越多。机会越来越多,如果它是越来越好的话,那就好;机会越来越多,你同时发现问题越来越多。你不要认为你好了以后,就会进入万事大吉的状态一一永远没有万事大吉。表达能力跟话语权增多之后,你平衡的点就小了:因为负担越重,支点就越小,稍微失去平衡你就会摔倒。当机会多的时候,你的责任也多,你失重的可能性也越大。
不鼓励创新的社会没有前途
老愚:你现在也到知天命之年了,回首人生,你对自己有怎样的评价?
崔健:我说句实话,别人在知道我50岁的时候,我有一点轻松感。大家不会再傻呵呵地说我变老了,都50岁了能不老吗?摇滚乐不只是年轻人搞的,我想证明摇滚乐可以是中年人的音乐形式,而且将来你们会承认,当我到70岁时,你说摇滚乐也可以老年化。我一直在鼓励年轻人,我也希望我们的孩子将来搞摇滚,搞得比我们出色。但是我必须说,这个味道是不可能替代的。就像一瓶酒,为什么时间长的酒值钱?除非你自己不认为自己是酒,你把瓶盖早就拔掉挥发了,那你早就没了。当你自己认为是酒时,坚持去做,你自然会有收获。市场真是太无聊了,这个市场的概念,是资本主义最糟粕的表现形式,它并不是自由思想。我觉得东南亚基本上没有传承真正资本主义的思想,只是传承了资本主义的销售模式。
老愚:你怎么理解资本主义精神?
崔健:它的冒险性、它的奉献、它的创造性、它的能量组合。我觉得它是一种学问,是组织能量、继续保持能量、永远保持能量的一个学问。当一个社会没有能量,不再去创造,所有人都在消耗,所有人都在贪,这个社会肯定出问题。我早年说过,有三个人群,挖水的、卖水的和送水的,你鼓励哪一个人群?我们要感谢的是什么呢?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保护版权,真是他们的发现。我们为什么就没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利己利人、同时公平竞争的发展模式呢?我们还沾沾自喜四大发明那点小东西,我们所弘扬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很多人说我的音乐带着一种中国的土味,我恰恰不是为了弘扬,甚至可以说是在揭疮疤。只有通过这种音色,才能够表达我的疼,我情感中的一种扭曲感。没有这种音色,我会觉得我这种疼没有表现出来。这也是在自我医治、自我修复。
老愚:现在大家都明白,唱片工业已彻底衰败了。这么多年,你的音乐作品是通过一个什么途径获得报酬的?
崔健:要是去算的话,会显得我很计较,但我又不得不说,像我这种人受不到物质上的鼓励,实际上在证明,这个社会不尊重知识创作这个群体。这个群体长期受不到鼓励的话,你就会碰到这样的现状。中国这么大国家,文化的软实力跟很多小国家都没法比。我们卖的只能是老祖宗,但这不是当代艺术家该干的事,根本问题在于,你对历史、对全世界每个角落都发生的事情,有没有一种关注?别人愿意消费你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你来自一个古老的国度,而是认为你是平行于他们的,他们在享用你创造出来的东西。
老愚:你整个音乐上的付出跟回报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
崔健:我就没有拿过追加版税。
老愚:都是一次性的?
崔健:都是一次性。
老愚:那现在网上的视听网站跟你有协议吗?
崔健:有协议,但还是有大量盗版。
老愚:你现在有没有去打击盗版?
崔健:我们打过,但在数字媒体上,还没有获取我们失去的一些利益。这些东西像我刚才说的,还没到那个年代。我也不缺这点钱,但我觉得这也许是我错了,因为我应该努力去改变,因为你打了以后,你会改变这个环境,你会让像你一样的后人受益,鼓励他们去创作。这一点是我应该做的。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版权保护是最慢的一部分。
老愚:你的作品是不是现在赚钱会容易一些?
崔健:数字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宣传,我希望能够做一点事来保护在数字媒体上的追加权利,而且希望能够近期做。
老愚:是要做个人网站还是什么?
崔健:我不知道。我现在只是希望而已如果可能的话,我会与一些人合伙去做一些事。我觉得目前唱片工业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音乐家长期对自己的权益不在乎造成的,他们觉得做音乐好玩,维护权益太枯燥,还不如去做音乐――因为做音乐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们与世无争,音乐一响起他们就在享受生命。但这恰恰给很多人留下了一个机会,就是人们都愿意分享音乐家创作出来的东西,而且能够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这些没人去管音乐家也不愿意去管。我觉得唱片公司的失败,在某种程度上也停止了艺术家为唱片公司打工的悲惨状况。
艺术就是信仰
老愚:人到中年之后,好多人都要解决信仰问题,我不知道你对宗教是不是有兴趣?
崔健:对宗教的关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人的思维活动当中,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是留给信仰用的。你要不用的话,你要不正常地去运用这个空间,或者运用这些信息,它反而会毁了你。但它不是一个神的概念,或者说不是一个有神论、无神论的概念,我更愿意说它是一种超理性的思维方式,和高角度俯视自己感性的一个过程。
老愚:怎么理解?
崔健:我发现有些人一旦碰到宗教,会马上投靠宗教,甭管是什么教,说明他们自己有一种超理性思维,总是在怀疑自己的感性,就是他自身里面总是在怀疑。他们用各种各样的说法在说这种现象,比如说自己命苦,或希望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后来,你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个人超理性的思维需求,每个人都有这种超理性的东西。
老愚:其实你并不信任何宗教?只相信自己有掌控自己的能力?
崔健:不是。人们在孤独的时候,在痛苦的时候特别渴望有人去关注他、关怀他,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爱”,就是这种东西。我发现自己需要慈悲、需要被关爱的时候特别多,生病时、不喜欢自己的时候,都是渴望的。特别在与别人发生争执后,发现自己又不对、又要面子时,你会发现自己很讨厌。要是周围有一个庙的话,我会进去磕头,也许我会痛哭一气,然后我就好了。人确实需要这些东西,这种需要可能是长期的,比如像礼拜,就是为了让你打理自己情感和思维上的剩余信息。我特别高兴我在创作,因为在创作过程中,每写一首歌的时候,好像都会哭一次,好像都会被洗礼一次。你从无助到自己被拯救了,然后知道在干吗,清楚我要写什么了,我自己把情感宣泄干净了,我觉得这个过程是人人都需要的。
老愚:就是说你并不需要宗教?
崔健:不对,这肯定不是非黑即白的。如果一个信仰被营销的话,我觉得这个信仰就不可靠,所以我不相信,我不会轻易被别人左右。我已经说的不能再清楚了,也许可能你理解不了,就是人们需要一种超理性的状态,而且人人都有,就像你生命的一条腿一样,它永远在你身上。你怎么处理那是你的事,我怎么处理是我自己的事。我不是一个传教士,我不想给任何人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