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怎样写读书笔记

怎样写读书笔记

时间:2023-05-29 17:24: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怎样写读书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怎样写读书笔记

第1篇

关键词: 小学三年级 作文教学 读书笔记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多年,熟知小学三年级学生开始习作时困难重重,孩子们感觉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从小学生认知心理角度来看,三年级是思维发展的质变时期。因此,当我接手新班级时,紧紧抓住这个关键的转折期对孩子们学习写作加以引导,从不知“写什么,怎样写”入手,帮助孩子们分析原因,找出“平时积累的材料太少了”的问题症结所在,然后指导他们化解这个难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其中“多读书、勤动笔”――写读书笔记就是一条很有效的解决途径。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三年级的学生逐渐养成了勤动手做好读书笔记的习惯,做到了天天读、天天记,一边读一边记。天长日久,他们积累的知识、素材丰富了,写作文时素材库中的资源就会源源涌出,就能“下笔如有神”了。

怎样引导学生多读书、勤动笔,写好、用好读书笔记呢?方法多多,我认为下面几法颇为实用。

一、传授方法,养成读写习惯

古今中外,凡事业上有所创建和有成就的人,读书时无不勤于思考、勤于动笔,反复实践。他们使用的读书方法很多,如书上圈点、书上作批注、摘录好词好句、做卡片、概括主要内容、写提要和读后感等。我引导学生学习、借鉴。经过实践,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以下三种。

1.写眉批。写眉批简单、方便,随读随写,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在学生读书时,我示范、引领他们在页眉、页脚、篇末、段尾等空白处随手圈、点、写、划出自己的感想、评价语,批注符号、标记等。我还告诉学生,同志的《实践论》,就是根据他读过的一本《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上所写的眉批、旁批归纳写成的;梁启超的《墨经校释》,也是根据他的书头札记整理而成的。因此,学生能积极地在自己的课本上、课外书上,直接圈点批注,边读书、边勾画、边批示、边注解。为了巩固效果,我定期查看,并组织眉批交流会,督促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二十多年,我教过的学生,不少人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读书时依然保持在书上批批注注的习惯。

2.记笔记。记笔记是读书、学习的一种好方法。记笔记的方法也很多,既可抄录原书,又可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还可在笔记上圈点批注。我给学生讲列宁记笔记的故事,在列宁的私人藏书中,经他作过批注的约有五百本,他写的读书笔记要容纳几个房间。他的《哲学笔记》一书,就综合了他五十多万字的笔记心得。在伟人做法的激励下,学生逐步实践记笔记这一活动,我要求孩子们将阅读中看到的或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断、名言佳句、古诗词、好的开头和结尾摘录下来。精彩章节和好词好句要熟读多记,提倡背诵一些名篇名句。一个学期下来,每名学生平均拥有3个软皮本的读书笔记,尤其是思路清晰的学生还把笔记分类,如描写景物的、描写动物的、描写人物的等。通过记笔记,学生提高了分析能力;通过与实际情况对照,学生提升了鉴别能力,获得了真知灼见;通过不断积累,学生提高了综合能力。

3.做卡片。我从网上找出姚雪垠制作、积累卡片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了解到姚雪垠数十年如一日,亲自动手积累了几万张卡片,而且卡片字迹工整,一丝不苟后,也学习制作卡片。动手制作卡片,孩子们非常喜欢。我和孩子们一起做卡片,卡片内容要求:

①在卡片上写上题目,标出类别;

②写清楚作者姓名、书名、页码等;

③抄录精彩内容。

孩子们平常勤记、勤抄,将书中的精华、典故出处等都一一记录了下来。许多孩子把卡片分成了类别,查阅起来非常方便。孩子们时常拿出卡片看一看、读一读、背一背,和同学们交流。其中有一位学生制作的卡片很特别,因为他从小喜欢讲故事,所以他制作的卡片都是各类故事,三年级第一个学期结束时,他积累了20多个故事,平均一周一个,而且这20多个故事他个个都会讲,每每班里组织活动他都要上台施展一番。期末我班组织了卡片制作展评,不少学生家长鼎力支持,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这项活动评出10名金书卡奖,20名银书卡奖。该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读书、写笔记的能动性,效果很好。

二、体验乐趣,提升读写品质

1.快乐读书,开心积累。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就容易半途而废。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一学期下来我组织了多次阅读检查、评比,开展各类读书活动,如“好书伴我行,推荐你我他”、“小记者在行动”、“书签制作大PK”、“我是小小编辑”等。

“好书伴我行”读书心得交流会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我利用语文第二课堂进行交流,并将现场活动制成光盘刻录下来,评出优秀读者奖励交流光盘,这一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读促说,在开开心心的体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常翻常看,玩味提升。孩子们积累阅读材料,不能仅限于写满卡片,更重要的在于体会、运用。体会是吸收材料的过程,运用是积累材料的目的,所以我经常想方设法引领孩子们经常性地翻阅所积累的材料,反复体味理解,融会贯通。此外,我还鼓励孩子们把自己读到的精彩内容讲给同学、朋友、父母、亲戚听,把精彩词、句、段用到作文、贺卡、日记、手机短信中去,把书读活、读实用。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他们在活动中砺炼了阅读品质,提升了阅读品位,从而进入了阅读的良性循环状态。

三、评价嘉奖,呵护读写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孩子们常常会在习作中、生活中有所表达。在讲评作文、人际交往时,我常常大张旗鼓地表扬这样的运用。

1.红笔勾勒,多加赞美。对孩子们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我在批改作文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优美的评价,尤其是运用恰当的内容,丝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孩子们在我的赞扬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在作文讲评课中,我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的文章,展示他们积累并恰当运用的语言。

2.拓展延伸,提炼口语。使用读书笔记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我倡导孩子们在课外语言实践中积极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如在“每天朝闻报告”会上,在“小记者在行动”会上,在“温塘水的功效”会上,等等,孩子们都用上了好词好句,这些表达我都予以充分的肯定且提议相互倾听、学习。

第2篇

一、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绕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

(一)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以“趣”激趣

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

(二)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

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

小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形式多样的习作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如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宣读自己的优秀习作,或是宣读从作文选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断等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为了表现自己,在课外时间他们就会趣味盎然地寻找或写出自己满意的习作。又如开展作文竞赛活动,竞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由于竞赛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长,因而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一般比没有比赛的情况下好得多。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好胜心强,开展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机会。这样不但可以调节以往习作所形成的氛围,激发学生“我要写”的兴趣,还可以大面积地提高习作的质量。

二、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写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因此,训练学生写童话,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帮助。

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童话化作文的训练就是要放飞他们的想像,让他们犹如翱翔于蓝天的刍鹰;遨游于大海的鱼儿!充分享受作文课带来的快乐。

一旦儿童思绪扬起,往往又会乘着兴致,漫无边际的想像开去。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义。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儿童往往把握不住,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儿童并不能掌握要领。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发掘学生的心灵火花,让学生立足现实,合理想像。

联系课文,适当摹仿,仿中求创。中外作家历来强调创造,但在写作中可以适当摹仿。例如在写作《参观××公园》时,学生一开头就可以描写参观前的天气情况,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摹仿课文《第一次跳伞》中的第一自然段。虽然公园里没有“机场”、“飞机”等景物,但可以有“蓝天上飘浮着朵朵白云,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也可以引导学生摹仿课文《参观刘家{水电站》中的第一自然段,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点题,什么时候,我和谁高高兴兴地去参观××公园。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学会,为本次作文开了个好头,亦为主题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指导仿写的同时也注意求创,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习作。

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懒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第3篇

在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哪所学校,哪个班级,也无论他们整体语文水平高与低,我们总能在班里发现一些语文素养高的学生,问及他们的学习语文的经验,大多数都回答说平时“爱看书”、“爱泡图书馆”。由此我们不难得出大量的阅读可以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厚积薄发,驾驭文字的能力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因此,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读书”作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在,力求让“书香”为学生的母语学习奠基。

一、让学生有时间读书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改革语文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益。我就以“读书”为抓手,每周挤出一节正课,再加上一节自习课、一节阅读课,这样一周保证有3节课的时间阅读。归还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己阅读,让学生学会在自主阅读中尝到文章带来的的乐趣,在这种氛围中成长、成熟。

二、有足够的书让学生读

余秋雨先生认为“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己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世界和我国的历史发展史也佐证了他的这种说法。为了能让学生有足够的书读,我采取了三种途径:

首先,要用好学校图书室的书籍,成批分发到每个班级,教室里设有专门的“图书角”, 班级安排有“图书管理员”,分门别类整理图书资源,定期更换。

其次,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和课堂教学需要以及上级有关部门推荐的优秀书目大量购进,每个学期,我们都要选购大量适合学生阅读的精品书。

第三是发动学生把个人的存书“捐”出来,在本班范围内“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每个班级的“图书角”藏书可达500册左右,图书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指导读书方法,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课改新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这里自主学习是学习方式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追求。如果教师的指导得法,学生的运用得当,就能让学生切实地打好阅读基本功,培养自主意识,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必须有目的、有要求、有层次。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策略进行阅读,除根据不同的书籍、文章灵活运用“浏览”、“精读”、“跳读”等方法进行阅读外,我还注重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方法。如《斑羚飞渡》、《桃花源记》等,采用“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的方法;而《芦花荡》、《苏州园林》等,可用“结合插图,对照课文阅读”的方法;因此,学生在愉悦的阅读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收获了阅读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专门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怎样写读书笔记”的系列讲座。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写形式多样的读书笔记,摘抄型、批注型、提纲型、感想型……水平较高的学生还能写出评价型、综合型的读书笔记,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积累厚厚的一本,一本本的读书笔记也成为他们丰富多彩的知识世界和精神宝库。

四、教会学生有选择地阅读

当今社会,各类书籍(还不包括网络读物)浩如烟海,鱼龙混杂,其中不乏很多不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我在学校门口书店的出租书目中,就经常发现不少对中学生有毒害却很能吸引中学生去一本接一本阅读的连载书籍,因此,为了学生更直接、更快捷地获取对他们身心有益的书籍,老师必须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选择。其中,包括现行的语文教材,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的中学生课外必读的二十六部中外文学名著。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自觉订阅《读者》、《语文报》、《散文》、《中外书摘》、《情感读本》、《意林》等优秀杂志报刊,劝告学生不要看或尽量少看武侠、言情小说,对个别学生阅读不健康书籍、杂志进行严厉的制止。

五、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企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和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中学生读书节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我们在班级中定期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读书知识竞赛、趣味读书会、限时作文比赛、评选小藏书家等活动。让学生在相互评议、交流中获得新知识,学得正确的读书方法。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读写能力的深入发展。

第4篇

[摘 要] 新大纲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课外阅读课也就由此诞生。“阅读课”不是去阅览室,而是在教室里自由阅读课外书,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课外阅读的延展性。阅读课的“延展性”主要体现在阅读的长期坚持不间断和阅读的广度。为了使课外阅读课不被成为摆设,教师可以从有规划、有兴趣、有方法、有评价等四个方向努力,提高它的实效性。

[关键词] 课外阅读;延展性;实效性

在当前电视、网络游戏、智能手机盛行的时代,大街上、客厅里、饭厅里、卧室等校外场所已被手机、电脑、电视统治,成人都无法抗拒,更何况是孩子。以致让孩子多读点书都只能寄希望于课内,因此大量课外阅读也就逐渐转移到课内。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外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延展性的课外阅读势在必行。“延展性”本义包括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而不断裂的性质叫延性;在外力(锤击或滚轧)作用能碾成薄片而不破裂的性质叫展性。阅读课的“延展性”主要体现在阅读的长期坚持不间断和阅读的广度。每日仅仅十分钟,十年坚持下来,就可以造就伟大的奇迹。一个博览群书的人,可以体察帝王生涯、布衣甘苦;也可以饱览山川景物、风土人情;还可以出入于欧洲的沙龙、拉美的丛林,或做风流倜傥的才子,或为跃马横戈的猛士……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坚持读书,有计划地读多方面的书。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生命成长史。只要激活孩子读书的热望,就一定能听到生命绽放的声音。

一、当下的课外阅读课存在的问题

1.漫无目的,打发时间。很多学生不知道阅读课自己要干什么,只是拿起书随便翻翻,欣赏一些图片,等待下课。

2.毫无兴趣,被动应付。随着大众文化传播的飞速发展,以图像符号为标志的现代传媒大有代替文字符号之势,人们逐渐习惯于不经过思考就获得外来信息。就像看过《西游记》的电视剧之后,学生对古典名著《西游记》就不感兴趣了,文字在图像文化的冲击下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学生对文字提不起兴趣,阅读变得很被动。

3.不求质量,蜻蜓点水。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曾打过一个精妙的比喻:课外书的一页页,就是“葡萄园”,一行行,就是葡萄房里挂满的“葡萄棚”,一个个词汇,就是“葡萄”。读书就是徜徉于“葡萄园”,把一个个“葡萄”加以品尝的快乐。很多学生在读课外书时,只注意了用了个好词,就像只看到了“葡萄”的外形诱人,而对语句表达的内涵根本没加以品味,所以也就无法品尝到“葡萄”的美味。至于用采来的“葡萄”酿酒就更不用提了。

4.读而不思,难为己有。阅读,当然要阅,也要读,更要思考。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把精力集中到阅读本身上来,让学生潜心阅读,思接千里,视通万里,心游万仞,享受阅读的快意。

5.不会选择,好坏不分。学生在阅读课上看的书什么都有,什么《阿衰》《老夫子》等娱乐性质的书往往会被学生争相借阅,而那些经典的名著却无人问津。所以教师要对进入课堂的课外书进行精心的挑选,不要浪费课堂的黄金阅读时间。对于那些沉迷于低俗、好玩、搞笑的通俗读物之中的学生,教师要在不打击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把他们引导到阅读有品位、有思想、有审美境界的好书当中去。

6.内容单一,缺乏计划。阅读经典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进行。教师的指导,包括挑选阅读书目,内容应该由浅入深,语言应由白话文走向古文,古文应该由三言、四言,走向长短句。

7.书本太厚,望而却步。不能要求学生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给学生读的书要由浅入深。曹文轩先生认为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打底子的;一种是打底子之后再看的。那些精彩的优秀绘本可以作为打底子的书,绘本的根本意义在于给一个人的成长打下优良的人性基础。再把课文当引子,“由节选引向长篇作品”或“由选篇引向整本书的阅读”。

二、提高阅读有效性的“四有”方法

1.有规划地读。每个班级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n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评价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阅读目标可从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等方面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阅读内容注意“计划性”与“自主性”相结合。开学初确定本学期的“必读书目”,对一学期的阅读活动做好计划,同时确定好阅读评价方案。如采用故事会、片段朗诵会的形式考察记忆的情况;用写读书心得、谈读书心得的形式来考察理解程度等。

2.有兴趣地读。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调动学生的兴趣一要投其所好。从年龄上说,低年级喜欢读以图为主的动物童话故事、民间传说,中年级喜欢读配有插图的童话故事,高年级则喜欢读历史题材的传记、小说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喜好入手选择读物。二要吊胃口。介绍书中的人物、内容简介或精彩片段,激发“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三要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趣。教师采用故事法、讲解法、表演法、情境法、竞赛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外阅读的天堂。

3.有方法地读。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每一本书都细嚼慢咽就会落后于他人,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不同类型的书用不同的方法阅读。学生可以先把自己的书归一下类,主要有:趣味性阅读、消遣性阅读、积累性阅读、鉴赏性阅读。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各种类型采用恰当的方法阅读。趣味性阅读主要是故事精彩动人,很有意思,不需要特别方法引导,学生也能一口气读完;消遣性阅读是调节一下,随便看看;积累性阅读是要记忆的知识,就要边读边记,适合朗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鉴赏性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书籍,应重点指导方法。

一是体会着读。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精神风貌,感受作品之美,人物之美。二是琅琅地读。优美的句段可以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让学生通过眼、口、脑、耳同时活动想象情境,感受意境,品味文辞。可以举办美文朗读竞赛。三是想象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使自己入情入境,和作者产生思想共鸣。四是联系地读。好的文章布局巧妙,构思新颖,让学生边读边想,如果是自己写会怎样写,多和作者比较,从中学会布局谋篇的方法

第5篇

关键词:读写结合 写什么 怎样写 习作评价 素材积累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159-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4版)》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作文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如何让孩子写好作文呢?参阅书籍及自己的实际教学,我认为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培养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习作课前:在阅读课中,渗透习作教学,做到读写结合,相互促进

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兼顾得意与得言。低年级要重视词语和句子的教学,中年级重视归纳段意、理清段序、了解段式的教学,高年级重视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领悟文章写法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向他人学习“怎样写”。

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迁移、运用课文中的写法,由课文生发开去,进行形式多样的小练笔,体现在阅读课上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综合阅读的练笔,可以从以下方面、角度进行设计:

文中词句换一换;好的句式练一练;抓住留白补一补;观察插图写一写;

段、篇内容归一归;文章结构理一理;顺着情节扩一扩;展开想象续一续;

变换文体改一改;迁移写法仿一仿;加工信息编一编;学习所得记一记。

这样,读中练写,以写促读,做到读写结合,相互促进。

二、习作课时:加强习作课全过程指导,提高习作效率

作文指导要从作前开始。一般要提前打招呼,布置学生做必要的准备:该观察的观察,该阅读的阅读,该调查的调查,该搜集资料的搜集资料,为习作在思想上、内容上预作准备。

习作指导课上的指导,要从内容入手。首先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激趣、启发,打开思路,使每个学生都找到想写的内容,而且最好有新内容、新认识、新角度。比如,写《介绍自己》,可以引导学生写写自己在家、在校的不同表现,展示双重性格的真实的“我”,使学生认识到不光要在学校做个好学生,还要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又如,常写的《我的爸爸》《我的妈妈》之类的作文,怎样才能突破只知道写“父母对我的关爱”的定式有所创新?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国外经验,让学生访问父母身边的人:他们的父母、同事、朋友,还可以到父母的工作单位,实地感受他们工作的辛劳,获得第一手材料在动笔习作。这样写出的作文,往往题材更新颖,内容更具体,感情更真实。

其次,是针对“怎样写”的指导。要紧扣本次作文要求,聚焦于一点,不可面面俱到。比如,本次习作要求是“把事情写具体”。教师可以先和学生议一议怎样才能把一件事写具体,议后让学生试做;在学生起草的过程中,教师巡视以发现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用实例说明这样写就比较具体,那样写就不够具体,并讨论一下怎样改进;指导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用“下水文”告诉学生怎样写。

作文讲评课是更有针对性的习作指导,此时的指导更能做到有的放矢。讲评,切忌只关注教师偏爱的少数佳作,冷落了大多数学生。习作讲评重在激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学习的愿望就消失了。教师更要偏爱学困生:在习作中给予辅导,习作后肯定点滴进步,讲评时多举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鼓励。作文讲评一定要面向全体,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享受习作的快乐,期盼自己下一次习作会写得更好。

习作讲评的一般程序是:作出总体上的评价――肯定此次习作在内容、写法等方面的可取之处,归纳在体现本次习作要求上做得好的地方,指出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习作的交流与欣赏――交流文题、题材,在习作内容上互相启发;在小组里交流自认为写得好的句、段,在全班展示写得较好的习作,师生同议,进一步明确好的句、段、篇,要力争让学生明白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以便在今后习作中发扬;指导修改习作――可用班上中等偏上的习作或教师针对共性问题编纂的例文,指导怎样从内容上、文字表达上进行修改。而后,组织互改、自改。

三、习作课后:课下课外补充学习,充实习作练习

除去课上的功夫,我认为习作应扩展到课外,这可以从以下二方面进行:

1.引导课外阅读,扩充素材,积累运用

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章、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图画书、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部分中外名作名篇等。

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可作为习作素材积累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和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多读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小学生活泼好动,专注力和耐心一般不能持续很长时间,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师生共读。在广泛的阅读中,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让学生培养语感,激发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能变得容易多了。

2.勤写勤练,学会观察,用好素材

第6篇

一、激发写作欲望,消除畏惧心理,让学生的写作思维动起来

有些同学对作文怀有畏惧心理,没看到题目就觉得作文难写,写不出来。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消极停滞。作为老师,就应该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消除畏惧心理,培养写作兴趣。

1.范文引导,打开思路。多给学生读几篇生动深情、写生活中平凡人和事的范文,往往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听完范文后,学生会想:这样的事情,我们身边不也有吗?这样的材料,也可以写啊!不少同学会由于范文的示范,产生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写作思路自然就打开了。

2.抓住契机,随时写作。作文教学不是孤立进行的,教师可以把它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随时抓住学生的思维活跃时期来写作。例如,在学完《愚公移山》后,学生就“愚公真愚吗”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有人认为“愚公真愚”,有人认为“愚公不愚”。双方各执一词,为了驳倒对方,都使出浑身解数,摆事实、讲道理,你来我往,不相上下。此时,学生思维就处于活跃时期。在辩论结束后,接着让他们把自己的观点整理出来。这时的学生,意犹未尽,思维活跃,写作起来自然不觉困难。

二、积累写作素材,拓展写作内容,让学生的写作思维活起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心中没有材料,又怎能进行恰当的选材、组材,写出中意的文章?没有写作素材,全篇空话、套话,言之无物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那么,怎样积累写作素材呢?

1.观察实践,增加阅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初中生作文也大力提倡写真事,诉真情。因此,应要求同学们细心观察身边生活,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不善于观察发现,五彩纷呈的生活在学生的心中也留不下任何色彩。写日记就是积累生活素材的好方法。在一周至少两次的日记中,学生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久而久之,积累的材料就多了。如:为了写好说明文,教师先布置学生观察家乡附近的一座桥梁,然后在作文课上把观察结果整理出来,学生普遍写得较好。这样的活动,从不同方面为学生积累了写作的素材,一举多得。

2.广泛阅读,拓宽视野。世界是无穷的,人生是有限的。学生除了直接获得知识与经验外,阅读是他们了解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渠道。作文教学,应充分利用阅读来积累素材,让学生充分利用阅读时间读名著、读杂志、读新闻,写读书笔记。充分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把学生手中的闲散书籍集中起来,形成一笔丰富的资源。学生通过读书,学会思考了,思想成熟了!正是阅读,拓宽了学生视野,陶冶了学生情操,也充实了学生的大脑。

学生的脑中积累的素材多了,可选择的余地大了,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对材料进行取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三、指导写作方法,掌握写作技巧,让学生的写作思维“舞”起来

1.形象说理,形式灵活。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的指导,可以从审题、立意、构思、选材、语言表达等方面分项指导。但由于中学生的年龄阶段,正是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对学生的理论指导不应抽象地进行,而应与有关例文紧密联系起来。上文提到的“范文引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还能形象地告诉学生“怎样写”,给学生以理论指导。当然,这要求教师不能只读完范文就了事,而应在读过若干范文之后,即归纳出理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来。至于指导时间,则可以灵活处理,写前指导、写中指点甚至在发现问题后也可把作文讲评与指导联系起来。例如,让学生以“爱”为话题写作,仍摆脱不了“我病(伤)了,父母或同学送我上医院,悉心照顾我”这样的陈旧题材。这时,教师把作文讲评课改成指导课,用学生的几篇例文当示范,共同品读赏析,从而让学生理解作文选材的两种技巧:(1)小中见大,从平凡小事中提炼出不平凡的内涵;(2)推陈出新,选取独特角度进行写作。这样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收到了良好效果。

2.互批互改,适时指导。写作完成后的批改与讲评环节也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情绪。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学生先批教师后批的形式,效果良好。学生完成作文后,先交换批改,根据评改标准作好眉批、评出等级、写上批语。再由教师后批,对学生习作及批改情况作全面审查。这样,教师就可综观全局,对学生的写作情况了然于胸,讲评时就可有的放矢。

讲评课上,适当的鼓励不可少。学生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作文,如果老师把它说的一无是处,这无疑会打击学生的信心。再差的作文也总有闪光点,老师应积极挖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在讲评时,适当鼓励几句。尤其是那些作文刚有点起色的同学,老师更不应该吝惜赞美的语言。有了赞美与欣赏,学生才能对写作保持一种热情。

总之,作文的整个准备与实施过程,都离不开学生思维的积极活动。让学生的写作思维舞起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有了希望。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课外阅读 兴趣

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而且,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

1 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必须达145万字。低段学生要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提出了课外阅读保底量的要求。可见开展课外阅读是课标的要求。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是起始阶段,对于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强烈的阅读兴趣更是能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儿童早期阅读如果发展不充分,后天就难以弥补。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要让他们喜欢课外阅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使他们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

2.1 创设氛围便能诱发阅读的兴趣。良好的读书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首先在班级中积极创设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1)以阱故事诱发兴趣。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一个故事,个个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欣喜的目光,嘴角露出甜蜜的微笑。平时,我一有空,就让学生围坐在一起,给他们讲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等故事,把孩子带进一个美妙精彩的世界里,在享受故事带来的奇妙世界里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2)以入境诱发兴趣。每当学校图书馆开放或新华书店来校推荐图书时,我带领学生去参观,任他们随意翻阅,让他们感受那浓郁的读书氛围,从而激发阅读的愿望。(3)以设奖激发兴趣。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每星期开放两次,有专人管理作好记录,并定期对借阅记录进行检查,对借阅次数多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2 加强学习指导,提高阅读效率。阅读是一种生命行为,是一种生存状态,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以好书为师友;学会思考,读而不思财惘;学会吸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随时提笔在手,及时地画一画精彩处,摘一摘精美句,写一写批注、评点或读后感的好习惯;学会运用,就是要读而有记,读而有思,读而有疑,读而有悟,读而致用,让阅读成为知识的发酵剂,成为灵魂的营养液,让人生变得更加精灵、智慧、美丽、高尚。为了保证阅读的效率,具体要做好两件事:(1)固定课外阅读时间。这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比如:学生在校的集中阅读时间可以是早晨上课前及早读课,或是下午的课外阅读时间,每班学生在学校规定集中阅读时间内,都要有一名教师在班内伴读,帮助学生解疑释难,维持阅读秩序。为了扩展读书空间,学校最好在学期初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学校的阅读计划,要求家长为学生创设优良的读书环境。通过学校与家庭的一般化的运作,学生有书可读,天天可读,阅读习惯才能逐步得到培养。(2)开设阅读指导课。为了帮助学生克服阅读时的盲目性、随意性,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一些常用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周或每两周必须从语文课中挤出一节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阅读指导课一般要做:①推荐优秀读物。根据学生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②读书方法指导。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因此,应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指导内容包括:怎样选择书籍,怎样阅读一本书,如何做内容摘要,怎样在书上批注,怎样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利用“阅读参考资料”阅读,从而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要指导学生做“读书卡”。在阅读中,见到特别欣赏的语言片断,有了临时触发的感想,都应记录下来,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⑧优秀读物欣赏。让学生把阅读的书籍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通过表情朗读、配乐朗诵、背诵片断、格言及表演等方式表达出来。

3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1 训练读书用眼的习惯。减少眼动次数,逐步扩大阅读视野,缩短注视字词时间,减少回视,这样既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又能提高读速,形成默读习惯。

3.2 训练阅读时用脑的习惯。文章大体分三种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而这三种文章各有不同的阅读步骤,如:记叙文的阅读步骤为:文章题目――文章体裁――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一中心思想。每次,拿到记叙文的阅读材料时,边读、边思、边记这些要点,达到理解记忆。

第8篇

【关键词】 学习兴趣 培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则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陶行知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分。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杜威也曾说,“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经常细心的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可见,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是起着多么举足轻重的作用。

让学生重拾语文学习的兴趣,不仅必要,而且紧要!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再让学生重拾语文学习的兴趣?结合课改实验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培养读书兴趣,把读书和青少年远大理想结合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只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使之主动探究,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使你忘掉疲劳;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在兴趣“老师”的吸引和指导下,可以加快获得丰富知识的进程;兴趣是成长的前提。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里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人的成长,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记得有位名人说过: “习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隶。”诚然,良好的习惯能让我们受益终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阅读兴趣也成了惘然。学生阅读习惯的良好养成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1、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动笔墨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更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时做做记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书的内容,收到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还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积累资料、便于今后查找、运用。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我注重学生读书作记号的习惯培养。在每上新课前的预习活动中,学生必完成的预习要求就有:“划”――划出生字词,“标”――标出生字读音,标出自然段,在文章的重点部分用上熟悉简洁的符号,现在学生已习惯成自然。此外,教师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写读后感,使他们有感而发 ,写有针对性的、言之有物的文章,有利于读写结合,进一步升华阅读的效果。

2、多读多作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多读是关键。“多读”即不断地进行反复历练,阅读习惯的养成多读是基础,没有多读就不可能更多的了解思路、结构、语言、风格等文章诸因素及内在联系。多读实质上也是一种思维训练过程,每一次实践使知识得以迁移,形成习惯,提高能力。“多作”也是一种历练和实践,从写作可以显示一个人的生活经验,吐露一个人的心情,多作不拘泥于堂上作文,重要的是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历的文章,作抒发内心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

此外,多读多作还要“得其道”。即在历练和实践中讲求方法、技术,不只是“拿起书来就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而是讲求“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就阅读而言,那种书本的东西读得烂熟,课本的应对对答如流,可拿同类文章让他自己研读,仍无所得,这也是读不懂。实际上也是没有养成习惯和能力。归根结底,“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功夫能够养成的……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

三、优化教学,让课堂成为孕育智慧的沃土

优化课堂教学,上出一节节好课,是学生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学科素养得以提升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如何优化,我想强调的是,语文课堂要有教师智慧的预设,机智的发挥,能引发学生智慧的生成,体会学习的惬意。教师的预设是前提,是关键。老师对于课堂教学方式的预设要力求使课堂生动有趣,具有吸引力。但老生常谈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便一开始学生很感兴趣,久而久之,趣将不趣。熟知的教学模式,要合理地间断地使用,还要常变常新,敢于突破,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总是那么有新意。老师还要注意态度的和蔼亲切,有亲和力,要宽容大度,对学生尊重,自然也就赢得了学生的敬爱,学生对自己所敬爱的老师的课又怎么会没兴趣呢?

四、热爱学生,善于鼓励,通过点滴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无数老师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和老师之间相处得好,关系亲密,学生就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就喜欢这门学科;反之对老师产生了厌恶,这种情绪必然殃及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因此,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该学科兴趣的关键。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教师要做到关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摘下“有色眼镜”,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密切和他们的交往,取得他们的信任,才能鼓励他们不断地进取,也才能培养起他们健全的人格。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老师50年代就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爱”的教育,她经常说:只有学生喜欢你,才愿意上你的课。另一方面,教师应关注、激励学生的学习,对其点滴的进步都应表示赞赏,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说,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个小火星,那么这种激励就是助燃的氧气,其作用是相当大的。

有位老师引借阿基米德的话说:如果有一个支点可以撬起一个地球,那么有滋有味地学习语文,将会撬起孩子的一生。教无定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也不胜枚举,只要老师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相信一定能帮助孩子们把握这个“支点”。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59-01

在现实作文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就事论事,从中体会不到作者的写作情感,文章读来干干巴巴。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情感,使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我具体来谈一下我的体会:

一、营造氛围,激感,培养写作情感

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致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弊端。在作文教学中还可以借助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再现情境;组织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班级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自身生活中写出感情丰富的文章。

学生的作文,往往是空洞无物,无病。究其原因,有的是没有找准写作的突破口,不说真话、实话;有的对老师存有戒心,不信赖老师,不愿向老师倾吐真情实感。因此,要引导学生写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教师必须注重与学生的情感的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实践证明,学生特别渴望和珍爱老师的关爱。教师的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甚至轻轻的微笑,都会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都会触动他们的情感,激起写作的欲望。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他们当作朋友,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运用换位思考法,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学生平等相待,给学生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这样,师生之间有了真挚的情感,学生便更愿意接近老师,向老师袒露自己的心声,愿意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这样写出的作文才充实感人,才能找到写作的源泉。

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和思考。教师和学生的感情沟通后,学生会在作文中抒写自己的感受。教师应利用批语或课下谈心等方式,拨开他们心灵的迷雾,排除他们的烦恼,指引他们走好每一步路。同时,要注意为他们的隐私保密,以便保护他们的自尊。只有这样,学生才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才能更加信赖老师。

二、加深思想认识,点拨技法

作文教学不仅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怎么写既是一个技巧的问题,又是一个思想认识的问题。茅盾曾说:我们的文学的贫乏主要是思想的贫乏。怎样提升学生思想,是一个现实而又古老的问题。笔者认为,现在的中学作文教学只从作文本身论作文,是达不到“快速作文”的目的,也不能期望“爆破作文”之功。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学点辨证法,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会全面地辨证地看问题,提升他们的自信力和增强他们的参与感,成功感,先做人后作文。其次,进行语言训练。作文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语言是作者可能使用的唯一工具,成败利钝全在乎此。”“这些写在纸上的语言是作者心心相通的唯一桥梁。”⑶说:“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⑷把群众的语言,把外国和古人的有用语言化做自己的血液,写起文章来,思如泉涌,语惊鬼神。思想认识深刻了,再加上技巧的润色,对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三、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写作激情

1.教学生搜集素材的方法,以备写时之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亦是如此,要想写好文章,搜集好素材是先决条件。教给学生几种方法:一是写读书笔记,让学生在好书中搜集,记名人名言,摘好词好句;二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搜集,调动学生眼、耳、口、鼻等感官,把大千世界中自己所接触到的有意义的人和事,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有趣的动植物;三是让学生自己“开掘”自己的思维,尽可能地捕捉自己的奇思妙想,灵感闪现,感情浪花等,并及时地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从范文中学习作文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创新意识;联想想象;知识迁移;迁移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29-01

据上海青浦教改经验论述:“只有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调动自己的全部经验激起全部参与意识、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创造意识的时候,这种学习才会有效。”

一、授以会学“自读文”的方法

(一)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自读文在一般情况下,安排的课时少,通常是一节课或不安排课时,要想在短时间内捕捉所学信息,必须加强速读能力的训练。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摄取主要信息,对次要信息有所忽视。只要能抓住揭示主题的文字与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如主要事件、人物、观点等,学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在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精读,精读时需要理清文章层次,弄清重点段落,紧扣重点段进行分析和揣摩。运用讲读课得到的学习方法去体会文章重点,概括知识点,揣摩阅读规律,注意理解关键句子和词语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写作上的独到之点。这样速读与精读结合,不但能快速完成自读任务,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二)梳理归纳法。完成自读文教学任务,必须要有讲读的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他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应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性。如在讲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语文课本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不同的文学样式反映客观事物这一规律,之后又让学生基本了解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方式有:记叙、说明、论说。就记叙文而言又包括:记人、记事、写景、状物。这样就能理清课本内容形式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理清单元课文的一般规律,根据单元内容列出知识点,梳理单元内的相似系统与类别,通过学几篇文章梳理出同类文的共性。如记叙文中无论记人、写景、状物都要抓特征。通过找一类文的规律特点来体会本篇课文与同类文的方法规律特点。

(三)目标阅读法。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的“小步子”的原则,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前后联系的一连串的小问题,并要使相邻的每两个问题之间的坡度不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就不大,如同迈了一个“小步”,容易掌握。教师把学期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里再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划分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应用和灵活应用等不同程度的具体目标,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下达各自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自读文”中进行达标阅读,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四)边读边思法。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发展学生智力。他认为“智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智力”,“学生的主要智慧努力不应该为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在思考上”。很多学生读书只“读”不“思”,不会边读边思,多读多思。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自己的思维、好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自读文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训练学生以自学提示和学习重点为指导,以课后练习为思读线索,在边思边读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只有根据自读文课型的特点来授以科学的自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学规律,积累自学经验,打好自学基础,才能达到自读文教学的理想效果。

二、“自读文”导读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导读的设计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自读文导读的前提,训练的关键在于把握课文的知识点。要依据大纲和教材特点设计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可思性、可辨性、可学性、可考性,是全文的精要处。

(二)导读设计力求“因势利导”。有经验的教师,驾驭教材能力强的教师很善于因势利导的设计问题。例如《怎样写读书笔记》一文可让学生以读带练,以练带读,读练结合,既完成阅读任务,又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三)导读的设计力求提出引起争议性的问题。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出能引起争议性的问题,或在无疑之处提出疑问,或对传统观念进行批判,这无异于向一潭死水投一石子,必激起学生参与欲望,掀起课堂的波澜。

第11篇

关键词:培养 中学生 学习语文 兴趣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要使学生尊重你,信服你,钦佩你,就必须用高尚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自己的爱心感动学生;用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其次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亲近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充分信赖的。讲课时,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对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甚至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反感。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不能发脾气,教师通过与学生广泛的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他们不像小学生那样具有盲目的"向师性",但却具有朦胧的"择师性"。他们学习时不但选择学习内容,而且选择师生感情。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尽量抽出时间接触学生,交流思想,培养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选择"、"认可"了这个老师,同时,对该教师所教的语文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巧设导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课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语文教师应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每当上课开始,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例如在分析《鸿门宴》人物形象时教师设计的导语是:"鸿门宴上假如项羽杀了刘邦,历史会怎样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争先恐后的重书历史画卷。教师富有感染力、激发力的语言,为下面的语文学习创造了良好氛围,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例如在教《济南的冬天》时要求学生在课前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描写冬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使学生充满遐想,这就极大地提高了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导入中除了诗词导入,教师还可以运用故事、问题、实验等导入,好的导人可以创造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脑海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要延伸到课外生活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努力创造条件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将语文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多渠道、多角度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1.生活中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首先是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积累。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学生看书报、看电视、看电影、看戏曲等,不断积累语言素材是最常见、最直接的培养方式;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自然是获取语文素材必要的活动形式。只有多看、多想、多积累,才会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获得语言文化的熏陶。其次是多说、多写、多表达。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离不开说话交流。教师要努力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不同场合与不同人物进行交流。说话的对象、内容不限,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状态下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获得愉快的交流体验。同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见闻感受写下来,如:写日记、写读书笔记、写故事......用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训练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生活就是一本内涵丰富的语文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阅读、品赏其中的滋味,体验生活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2.活动中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中学生追求新奇、善于模仿、喜欢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如:讲故事、演课本剧、朗诵比赛、书法竞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办黑板报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华,从而产生成就感,这样,学生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就会日渐形成。

四、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当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

1.重视直观教学。学生掌握知识是以感性知识或经验为基础,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可以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也可以激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上的直观教学,它是通过对实际事物的各种摸拟形象而进行,包括实物、各种教学图片、图表、幻灯片、教学电影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勤做幻灯片,利用电脑制灵活多样的课件,以丰富教学内容。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阅读是人类的一项古老的行为,自从有文字以来人类就开始了阅读活动。国际阅读研究协会维也纳研究机构主任、奥地利博士理查德・巴姆伯尔杰认为,阅读首先是一种感觉活动,人们通过视觉器官认识语言符号,这些语言符号反映到大脑中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又组合成较大的单位,成为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为更复杂的活动,联想、评价、想象等。

阅读教学是以阅读活动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在小学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但是小学阅读教学长期以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影响着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建议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目前的小学阅读教学仍是教师在唱主角。因为学习内容是教师确定的,教师按照教材、考试的需要,选择教授内容,一味地灌输,忽视学生内心的需要,更是很少考虑学生的生活特点、学习习惯;还因为课堂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备课时准备好的,学习结论更是教师预设好的,教师按照自己的想法设置课堂教学环节,通过不断提问一些琐碎、是或非的问题把学生引到自己需要的答案上来,不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成人还有很大差异,不应该强求学生学会教师所想要教授的内容。

二、 以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课外阅读

以教材为中心的阅读教学突出表现为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或者教师把教材当成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向导,承担的主要任务应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然后通过不断地阅读资料或者著作来弥补课堂教学留下的空白。可有些教师偏偏紧抓教材不放,每天喋喋不休地讲解课文。试想,如果只局限于教材,学生的阅读水平、文学鉴赏能力什么时候才能提高。尤其小学高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爱刨根问底,这一阶段正是他们阅读的黄金时期,此时教师如不着重教会学生阅读方法,为他们今后的课外阅读铺下垫脚石,更待何时。

三、 以知识为中心,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认为:“语文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通过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形成。语文课不是看教师讲得如何,而是应该看学生参与了哪些语文活动,参与的面如何,有效性如何。”可现在仍有部分教师花费大量时间把知识强行“灌入”学生大脑,不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不考虑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是否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不考虑学生是否通过阅读真正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这种教师在教学中过多传授知识的做法,必将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而导致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偏低。

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出现翻译与介绍美国有效教学概念的著作,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探究如何让国外的有效教学本土化,提高我国教学质量的同时减轻学生负担。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发展,宋秋前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小学阅读作为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和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有效的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以义务教育语文2011版课标为背景,笔者提出了以下小学阅读有效教学策略。

(一)以生为本,多向互动

传统教学主要是讲授式,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通过提问“你明白了吗”“你会了吗”这样的问题来验证自己的教学效果。要打破这种教学常规,必须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他们明白现在的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很多,他们并不缺少知识,缺少的是能力,要通过课堂锻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与同学、教师探讨问题的能力,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只有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有效的阅读教学应“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师在课堂作为引导者,主要是通过一些精练而富有挑战性的提问、点拨,达到教学目标。比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赶海》一课,教师可以抓住以下三个环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1.概括课文大意。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把握首尾呼应的文章结构。

2.感受赶海的乐趣。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在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说出赶海的乐趣。

3.在你童年的记忆里,发生过哪些趣事。学生亲身讲述童年趣事,不仅回忆美好瞬间,还锻炼了表达能力。

环节二的小组讨论,主要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小组讨论中生生之间互相交流想法、探讨问题;全班交流中,教师与学生一起研读文本,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环节三更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地去说童年趣事,不论学生说得怎样,都应给予积极的评价,给他们再次举手的信心。

教师在给学生分组时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性、差异性,达到学习上互帮互促,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小组学习内容的选取上教师要认真推敲,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时,教师不仅要评价发言同学的优缺点,还要评价未发言同学在小组中的表现情况,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是否恰当。

(二)培养兴趣,注重积累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低年级的课文短小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通常要求学生背诵;中高年级的课文稍长一些,但有些优美的写景或抒情课文仍要背诵,诵读作为积累的好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但从课本中积累的词语、段落毕竟有限,这就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美词佳句、增长知识、扩宽视野。

教师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首先要做的应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其次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推荐读物,教会学生对哪些内容要精读、哪些内容略读,怎样在书上做标记、怎样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再次是重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因为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如果经常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给学生讲述自己读过的故事,对学生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和引导。

(三)以读为主,加强整合

有效的阅读教学除了教会学生必要的知识外,还承担着多方面的任务。教师应加强整合,把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蕴含在课堂教学之中。

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文本的朗读,不仅是学生读,教师也要读,通过与文本的这种有声交流,感受作者写作时的心情。阅读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本中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例如笔者在讲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我给献花》一课时,反复读过几遍,有些学生还是没弄明白“兴高采烈、秩序井然”是什么意思,于是我请班上理解了这两个词语意思的同学和我一起表演香港同胞在机场等待的过程,这两个词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口语交际、习作的有效训练。阅读为思考、讨论、说话提供了话题,提供了材料,思考、讨论和说话也可以促进阅读理解,表达阅读结果,交流阅读感受。同样,读为写提供了话题和材料,写反过来提升读的效果。

四、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人与人之间交流主要靠的是语言文字,我们的阅读又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素材经过艺术地处理,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下来,所以,阅读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训练他们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是在为他们的写作奠定基础。

生活犹如一个包楼万象的大讲堂,人人都能从这里汲取营养。每个学生都处在生活当中,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希冀,而且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教师可以把课文中出现的问题日常化,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荷花》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写生作文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对荷花的描写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到善于观察和勤于积累才能写出好作文。

五、推进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丰厚,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主要是开展启蒙教育,以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国学经典为主,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高年级阅读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对中华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例如,苏教版教材中的《西湖》《九寨沟》和《黄果树瀑布》等课文,通过对秀丽自然景色的描绘,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保护环境的意识;《卧薪尝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课文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师恩难忘》《花瓣飘香》等课文让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带来巨大挑战,教育部2014年3月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阅读教学中要始终贯穿传统文化教育,因为我们要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做人的准则。

在新课标积极倡导阅读有效教学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的意识,不仅让学生爱读会读能思考,还要让学生爱说会写做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5-76.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