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24: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发展历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电影;发展;艺术
中图分类号:J99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41-01
一、电影的发明阶段
电影的发明,不得不提到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起先,他发明了电影留影机,随后又加以改进,有了电影视镜。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俩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和“活动照相”,公开放映《火车进站》,从此这天便作为电影诞生的纪念日。
二、电影的发展阶段
(一)经典好莱坞电影(无声)(1908-1926)
1.影城好莱坞的建立。影城好莱坞的建立为世界各地的演员提供了舞台,好莱坞从一个小镇发展成为诸多剧组纷纷前来的宝地,也得益于当时的市场需求。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目前好莱坞不仅成为大牌明星的聚集地,而且持续走在时尚的前沿,成为世界电影的品牌标志。
2.代表人物。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作为经典好莱坞无声电影的里程碑人物,以幽默风趣的肢体语言,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喜剧不仅仅是以逗乐观众为目的,通过电影,也能充分体会到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1919-1926)
表现主义电影产生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将主观感受寄托于客观存在中,表现的是荒诞离奇,充分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惶恐。代表作是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影片人物举止神态与扮装追求怪异的风格,剧情离奇荒诞,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反差性。
三、电影的成熟阶段:经典好莱坞电影(有声)
《爵士歌王》作为第一部有声片,尽管其中对白非常少,但在当时已经起到了很好的视听觉效果。《爵士歌王》讲述了一个犹太拉比的儿子梦想成为百老汇明星,但是家长极力反对,只想让他在犹太教仪式中领唱。最终他背井离乡,更名改姓,在旧金山的夜店酒吧里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四、电影的新发展期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1942-1951)
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批判现实,体现了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在生活中遭遇的苦难。该类型影片充分进行实景拍摄,运用长短镜头切换等技术手段,内容通俗易懂。
(二)法国的新浪潮运动
法国新浪潮运动有两个派别,一是“电影手册派”。《电影手册》杂志推动了新浪潮运动的开展,一大批青年人在杂志主编安德烈・巴赞的影响下,主张在电影创作中尽情展现导演的个人风格,提倡个人自由化、情感化、人性化进行电影创作。二是“左岸派”。相比较而言,左岸派的代表人物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更具现代主义倾向,通过极具现代感的画面,展现人的思想活动,创造了电影中时空交叉的意识流手法,完全打破并超越了以往电影的时空表现。
(三)从当代电影到现代电影
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世界电影有了更加迅猛的发展,电影风格也变得多种多样。从美国的越战片到英国家庭伦理影片,当代电影越来越多地体现了社会性,充分挖掘人类的情感,阶级性、政治性在各类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直到90年代,好莱坞影片凭借自己的雄厚实力占据了世界各地的电影市场。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开始纷纷效仿学习美国电影高成本、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的运作模式,也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已经到了巅峰时期,现如今数字特效时代的运用,大大增加了电影的可观赏性,短短百年时间,电影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五、结语
纵观电影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从电影的发明阶段到成熟阶段,经历了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每一个时代的电影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人文情怀。电影经过时代的洗礼,依旧保持着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电影会得到更好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宜文.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3]郑亚玲,胡宾.外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4]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5](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陈旭光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5-0213-02
1概述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革新,计算机内存技术也飞速发展,并经历了几次变革。计算机技术对内存技术的需求不断提高,计算机内存向功率更低、速度更快、容量更大、物理封装尺寸更小的方向发展。这些需求正推动着DRAM技术不断发展。由于INTEL的市场领导地位和因为Intel的芯片组对SDRAM的支持,使SDRAM成为市场的标准,本文主要介绍SDRAM内存。
RAM(Random Access Memory)是随机存储器。RAM有两种分类,即动态随机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和静态随机存储器(Static RAM,SRAM)。计算机内存主要使用DRAM。
DRAM,即动态RAM。DRAM具有结构简单、集成度高、功耗低、生产成本低等特点,DRAM可以有很高的密度,用于制造大容量存储器,DRAM应用于大多数内存中。DRAM可分为两种:同步内存和异步内存,同步和异步区分的标准在于是否和系统时钟同步。EDO内存为异步内存,随着处理器速度的不断增加,CPU的性能的发挥严重受制于EDO内存的速度,CPU总需要等待EDO内存的数据,EDO内存的速度成了系统性能的瓶颈。因此,能够与系统时钟同步的SDRAM出现了。
SDRAM是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u的缩写,意思为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同步于系统时钟频率。由于SDRAM内存访问机制采用突发(burst)模式,SDRAM能够为系统提供高速率的数据吞吐,在提高系统性能的同时,还简化了系统的设计。与以往DRAM相似,SDRAM也才用电容存储数据,因此需要时钟对SDRAM存储的数据进行刷新操作。但是,与DRAM相比,SDRAM进行了结构上的改善,可以称为增强型DRAM,SDRAM的同步特性能够满足高速系统的对内存速度的要求。SDRAM结构的另一大特点,是其支持DRAM的两列地址同时打开,100MHz的无缝数据速率可在整个器件读或写中实现。SDRAM的这些特性使其迅速普及,并不断升级。
2SDRAM的发展阶段
到目前为止,SDRAM大体尽力了5个发展阶段,即SDRAM,DDR,DDR2,DDR3和DDR4。DDR4是市场的主流,DDR5标准还在制定中,预计2018年完成最终的标准制定。
2.1SDRAM
在Intel Celeron系列和AMD K6处理器以及相关的主板芯片组推出后,EDO DRAM内存性能再也无法满足需要了,内存技术必须彻底革新才能满足新一代CPU架构的需求,于是内存到了SDRAM时代。
由于Intel长期处于处理器市场的霸主地位,内存技术的发展也相匹配地与之融合。由于Intel对SDRAM的支持,使SDRAM内存处于内存产品的主流地位,第一代SDRAM内存规范为PC66,后来由于Intel公司和AMD公司的频率竞争,处理器的外部总线频速率迅速上升到100MHz,PCI00内存便很快取代PC66内存,后来出现了外频为133MHz的HII等,便出现了PCI33规范,PCI33规范对SDRAM的整体性能作了进一步提升,将SDRAM带宽提高到1GB/s以上。由于SDRAM内存64bit的总线宽度正好和处理器的数据总线宽度对应,所以一条内存便可支持处理器的工作,更加凸显了SDRAM内存的便捷性。并且,SDRAM内存的性能明显超越了EDO内存,这得益于SDRAM输入输出信号与系统外频同步的特性。
后来由于Intel启动了Pentium 4计划,内存带宽可达到1064MB/s的PCI33规范几经不能满足Pentium 4计划的发展需求,为了市场的占有份额,Intel公司与Rambus公司联合推广了Rambus DRAM内存,Rambus DRAM内存称为RDRAM内存。后来,因为RDRAM内存的PC600、PC700出现了“失误事件”、并且Pentium 4平台因为使用PC800 RDRAM内存,导致成本过高不利于普及,种种问题让RDRAM内存未能得到发展,RDRAM最终被DDR内存所取代。
2.2DDR SDRAM
DDRSDRAM是英文Double Data Rate SDRAM的缩写,简称为DDR,是指双倍速率的SDRAM。SDRAM是在时钟的上升沿传输数据,而DDR在时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都能够传输数据,使DDRSDRAM的速度是SDRAM的2倍,而且DDR SDRAM的生a成本并未大幅增加,只有SDRAM生产成本的1-3倍,使DDR SDRAM的优势更加凸显。第二代PC266 DDR SRAM是由PCI33所衍生出来的,其带宽达到了266MHz。
虽然早在18世纪初以前便开始了对具有策略依存特点的决策问题的零星研究,但博弈论真正的发展还是在20世纪。20世纪初期是博弈论的萌芽阶段,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从竞赛与游戏中引申出来的严格竞争博弈,即二人零和博弈。这类博弈中不存在合作或联合行为,对弈两方的利益严格对立,一方所得必意味着存在另一方的等量损失。这符合下棋等二人室内游戏的情形,但应用在经济与政治上,则大多数情况并不合适。此时,关于二人零和博弈理论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提出了博弈扩展型策略、混合策略等重要概念,为日后研究对象范围的拓展与研究的深化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成就是泽梅罗定理(1913)与冯·诺伊曼的最小最大定理(1928),后者为二人零和博弈提供了解法,同时对博弈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非合作几人博弈中的基本概念——纳什均衡就是最小最大定理的延伸与推广。
1944年,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ien)合着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系统的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该巨着汇集了当时博弈论的研究成果,将其框架首次完整而清晰地表述出来,使其作为一门学科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同时身为经济学家的摩根斯顿首先清楚而全面地确认,经济行为者在决策时应考虑到经济学上的利益冲突性质。该书详尽地讨论了二人零和博弈,并对合作博弈作了深入探讨,开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将博弈论加以空前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经济学上,由于博弈论数学上的严整性与经济学应用上的广泛性,一些经济学家将该巨着的出版视为数理经济学确立的里程碑。
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对合作博弈的研究有了长足进步。按豪尔绍尼(1966)的观点,如果一博弈中意愿表示——协议、承诺、威胁——具有完全的约束力并可强制执行,则该博弈是合作的。如意愿表示不可强制执行,则为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随后发展起来,纳什、泽尔滕和豪尔绍尼因此而获奖,但当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合作博弈上。事实上,合作博弈可视为非合作博弈的特殊情况,它略去非合作个体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过程而着重研究合作的可能性与形式。由于省去从非合作到合作过程中繁复的难以尽述的细节,合作博弈能对合作问题有更清晰的把握。为了解决合作博弈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一期间提出了联盟博弈、稳定集、解概念、可转移效用、核心等重要概念与思想。1950年代是博弈论的成长期,纳什为非合作博弈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础,提出了博弈论中最为重要的概念——纳什均衡,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非合作理论发展起来,如阿尔·塔克的囚徒困境、重复博弈概念等。合作博弈理论在这个阶段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沙普利值概念、核概念等。博弈论的研究队伍开始扩大,兰德公司在圣基尼卡开业,在随后的许多年里,这里成为博弈论的研究中心。此经济学逐渐成为博弈论最重要的应用领域。1960年代是博弈论的成熟期。不完全信息与非转移效用联盟博弈那样的扩充使理论变得更具广泛应用性。常识性的基本概念得到了系统阐述与澄清。博弈论成了完整而系统的体系。更重要的是,博弈论与数理经济及经济理论建立了牢固而持久的关系。例如,等价性原理说明博弈论与经济理论间存在竞争市场经济的价格均衡与相应博弈的重要解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豪尔绍尼与泽尔滕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他们的工作,豪尔绍尼提出了不完全信息理论,泽尔滕开始其均衡选择问题的研究。1970年代至今是博弈论的丰富壮大期。博弈论在所有研究领域都得到重大突破。博弈论开始对其它学科的研究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研究复杂与涉及大规模计算的博弈模型发展起来。在理论上,博弈论从基本概念到理论推演均形成了一个完整与内容丰富的体系。在应用上,政治与经济模型有了深入研究,非合作博弈理论应用到大批特殊的经济模型。同时博弈论应用到生物学、计算机科学、道德哲学等领域,如随机策略这样的概念得到了重新解释。渐渐地,博弈论变得大众化起来。不再是仅为少数研究者所知。要对每年所发表的有关博弈论数以千计的文献进行了解已不是件容易的事。至今,博弈论仍在不断发展与深化,预测其可能出现的创新与成就是很困难的。
在博弈论的发展过程中,纳什奠定了非合作博弈的理论框架与概念基础,他的名字与博弈论的中心概念——纳什均衡联在一起;豪尔绍尼与泽尔滕则致力于博弈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在非合作博弈论和经济分析里所应用的博弈论思想中,纳什均衡都处于核心地位。克雷普斯(D.Kreps)教授认为,如今在每一个经济学领域及与其相关的金融、会计、市场学甚至政治学等领域,在消化其近期研究成果过程中,对纳什均衡概念的理解均起着重要作用。虽然作为先驱者的古诺(Cournot)已在其研究中开创这一思想的先河,但其目前的形式则是纳什独立完成得出的卓越成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家和统计学家纳什。从1950年至1954年,他发表了多篇论述博弈论的文章,为非合作的一般理论和合作博弈的谈判理论奠定了基础。他规定了非合作博弈的形式,并定义了着名的“纳什均衡点”。纳什最先对合作与非合作进行了区别。纳什认为以前的理论包含着某种被称为合作类型的n人博弈思想,它以一种对能由局中人形成的不同合作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为基础;与此相反,纳什认为他自己的理论则“以缺乏合作为基础,在其中假定每个参与者都各行其是,与其他人之间没有合作与沟通”。该思想拓展了博弈论的研究范围,并增强了其应用性。在阐明了合作与非合作之间区别的基础上,纳什定义了着名的“纳什均衡点”,并对它的存在进行了证明。纳什均衡的定义一般是通过简单确定一个正常形式的有限局中人和行动的博弈来给出的。在纯策略中,它是指这样一种策略分布:假使其他局中人不变换其策略,则任何一个局中人都不能以单方面变换自己的策略来增加其效用。纳什还证明,在一个有限局中人和行动的博弈中,至少总存在一个纳什均衡,虽然当我们考察混合策略时才能完全保证其存在,因为有例子表明,存在着没有纯策略均衡的对策。这一定义实际上包含着一个前提假定,即局中人对游戏结构有充分的了解,也就是说拥有完全信息,以便能够导出他们自己的预测。纳什均衡的意义直到现在仍是探讨与争论的题目。一般认为,它是随不同情况而变化的一种过程。例如,假设在某种博弈中,局中人通过某些非强制手段就局中人的策略选择达成协议,这项协议具体确定了每个局中人选择的策略。由于协议无强制力量,局中人如果能通过违背协议而获得利益,则该协议无效。所以,为了保证协议有效,必须有一种局中人不可能因单方面违背协议而获益的机制,即形成一种纳什均衡。即,纳什均衡使得协议能够自我约束,无外力作用下也能保证协议的生效。这里纳什均衡的意义在于保证协议的自我强制执行。但这并不是说每个纳什均衡都具有自我强制性,就多个局中人背信问题而言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此外,这里并未讨论协议如何实施及无协议时的情况。纳什均衡在上述情况中的含义是有差别的。纳什均衡刻画了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利益冲突达到一种稳态以至无人会单方面加以改变。纳什均衡并未对这一结果做出福利上即总体上优与劣的判断。这就允许存在一种情形:由于人们的不合作使得每个人都达不到可能的最大收益。在囚徒困境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其中唯一的纳什均衡是双方均交待,因为在其它策略组合下均有一方能因改变策略而获益。但是这一局势中的帕累托最优是双方均不交待。这表明,帕累托最优并不一定能在纳什均衡点上实现。也即,在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利己主义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在总体上可能并不是最有效的。进而,西方经济学中在经济人假设下,市场经济会达到或者趋向帕累托最优这一结论在引入利益冲突后有可能无法成立。在囚徒困境中,双方虽可在均不交待的情况下达到帕累托最优,却难以实现这一结果。这是由于缺乏对对方的信任。因对方可把策略改为交待而使自己获释得利,故无法信任对方会信守承诺。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个理性人假设更使这种信任失去基础。这说明,个人利己的理性选择并不能保证人们的处境都得到改善,结果可能对大家都不利。就此而言,纳什均衡揭示了利己理性的弱点。在人人求得自利的同时,如何防止对一切人均不利的结果出现,这已成为今天博弈论和经济学中研究的热点问题。
实际上,纳什的研究是基于“一个时期的模式”而做出的,是静态的,即在稳定的环境条件下,双方在不改变策略的情况下进行。但现实却在不断变化,并常有重复。后来人们在利用策略均衡分析特定的经济模型时,发现扩展形式的每一步在给定一局中人信息的情况下,纳什定义忽视了“离开均衡路线”的偶然性。为弥补这一不现实假设的缺陷,泽尔滕发展了动态的适应于每个不同时期的博弈,从而以此为开端,促进对策略均衡的各种精细改进的定义的出现。并且,在纳什均衡中还有一个完全信息的重要假设,即局中人都了解其对手要采取的策略。这种假设在以下一些情况中看来特别不可信:某些局中人起初拥有其他人所缺乏的关于他们自己的爱好、能力甚至博弈规则方面的知识。如在经济学的应用中,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反映为一个厂商起初对其竞争者的财务或人力资本资源等信息的不确定性。因此,要把纳什均衡分析运用于那种情景就不明智了。为此,豪尔绍尼建立了所谓不完全信息博弈,从而扩展了纳什分析的应用范围。
泽尔滕的研究成果使纳什均衡概念进一步精致化与详细化,并推动了博弈论在各学科中的应用。针对纳什均衡概念的不完善性,纳什以后的不少研究者试图精化原来的概念,附加条件以便排除无说服力的纳什均衡点。泽尔滕在这方面提出了两个着名的新概念:子博弈完美均衡点(或简称子博弈完美点)和颤抖手完美均衡点(或简称“颤抖手完美点)。子博弈完美点是泽尔滕1965年提出的。他认为在局中人选择应变计划的博弈中,并非所有纳什均衡点都是同样合理的,因为某些均衡解要求局中人具有实施“空洞威胁”(empty threat)的能力,即采用事实上无法实施的应变计划,从而这类均衡解失去实际意义。泽尔滕提出子博弈完美点的概念,是要把依赖于这类威胁的均衡点排除在考虑之外,即在原则上排除直观不合理的纳什均衡。在扩展型模式中,其思想表明了先行者利用其先行地位及后行者必然理性地反应的事实,来达到对其最有利的纳什均衡点。求解子博弈完美点的方法是逆向归纳法(倒推法)。这一概念可以推广到动态多时段博弈的情况。泽尔滕的子博弈完美点概念简单、直观,且与经济学中许多实际情况如寡头市场等相符合。在许多情景中,由于局中人的策略选择会引起一系列层次的连锁反应,在策略选择时就应对此加以考虑。但子博弈均衡点集合取决于扩展型博弈的细节,同时不能完全排除所有不直观不合理的纳什均衡点。为弥补不足,泽尔滕(1975)提出了“颤抖手完美点”的概念。“颤抖手完美点”概念的意蕴是:在博弈中每个局中人按纳什均衡点进行策
目前,在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上大部分的车辆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汽油或柴油发动机,不过,是时候告别这种超过百年历史的驱动技术了。因为在不久的某一天,汽油或柴油发动机将面临无油可用的困境。虽然对于燃料什么时候会耗尽,不同专家的观点仍存在分歧,但是石油储量降低是无可争议的事情,所以燃油会越来越希缺,价格也会越来越贵。而且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被当作替代能源的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上。因此,几乎所有的汽车制造商都致力于研发电气化动力系统,因为电力最终将取代汽油、柴油、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等替代能源,这是目前大部分汽车制造商的共识。不过,从燃油发动机过渡到电气化马达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目前,比较受欢迎的过渡形式是采用所谓的混合动力系统。
所谓“混合动力”意思是“混合”或“从不同的来源”获得动力,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会驾驶包含两种驱动装置的汽车。在德国,购车者可以选择的油电混合动力车型约有30多种,从小型轿车到豪华车,从家庭面包车到运动型多功能车一应俱全。
完全或者部分采用电动马达驱动车辆,实际上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想法,甚至其历史比采用燃油发动机的汽车还要早。早在1828年,被称为直流电机之父的匈牙利发明家阿纽什·耶德利克就已经在实验室测试了靠电磁驱动的动力装置,而美国人托马斯·达文波特更是在1834年就制造出了第一辆直流电机驱动的电动车。而通常被视为燃油发动机汽车发明者的卡尔·本茨,1885年才设计和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使用燃油发动机的汽车。
混合动力可追溯到111年前
混合动力汽车同样不是什么新的发明创造,早在1901年,费迪南德·波尔舍就设计出了第一款由燃油发动机和电动车轮毂电机组成的汽车动力系统。虽然该设计模型并没有对汽车的发展起到什么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技术上讲,这是一个天才的设计。1989年奥迪再次推出原理相同的Audi Duo,1997年英戈尔斯塔特公司开始正式推出由90-PS柴油发动机和电动马达驱动的混合动力车Audi Duo III,原计划是生产500辆,但最终却只找到不到100个买家。这可能是由于消费者无法承受高达60 000马克的价格,这几乎是汽油车型价格的两倍,但也有可能是因为Audi Duo只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方。
与此同时,日本丰田公司也对这一新技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推出了一款有点不太好看的混合动力小轿车普锐斯。这是第一款批量生产的汽油发动机和电动机组合的混合动力车,它的推出彻底地改变了世界汽车行业的格局。混合动力车开始从最初的一个技术噱头,最终成为了城市交通节能环保和无障碍驾驶的终极解决方案。目前,普锐斯车型的平均油耗为每百公里3.9升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每公里89g,难怪这款汽车在环保的排名中总是名列前茅。
除了普锐斯,现在还有许多其他的混合动力车,当然混合动力的形式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其局限性与优缺点也不尽相同。例如采用并联式混合动力驱动的动力系统,电动马达和燃油发动机共同用于驱动汽车,这种混合动力车上的电动机通常无法独自驱动车辆。这种设计的优点是两个共同驱动车辆的驱动装置都比较小,可以安置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而缺点是纯电动车行驶时的低噪音、无空气污染等优势不复存在。
另一种混合动力技术形式是串联混合动力系统,在这种结构中,动力系统的电气部分有足够的动力独自驱动汽车,燃油发动机只是在电动机需要充电时才开始工作。这个燃油发动机通常被称为“增程器”(Range-Extender),因为燃油发动机虽然增加了汽车的行驶里程,但是却没有直接驱动汽车,没有贡献实际的驱动功率。当然也有一些其他混合形式的混合动力系统与我们上面所介绍的系统不同,但是不外乎都是为了满足特殊的目的车型。
没有电动马达的系统
混合动力系统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有一些甚至没有电动马达。例如所谓微混合动力系统的“启停系统”(Start Stop System,中文名称又称为“分步起止系统”或者“怠速熄火系统”),该系统可以在汽车启动和停止的过程中回收制动能量,并将回收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供汽车使用。它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在汽车因遇到交通信号或障碍物需要暂时停下来时,燃油发动机将被关闭,当道路再次恢复畅通时,我们只需要踩一下离合器踏板,重新启动发动机就可以继续前进。从技术上讲,使用“启停系统”将需要额外的100欧元成本,但是在城市综合交通路况中却可以节省高达5%的燃料。因为当汽车需要暂时停止时,多余的动能将通过“启停系统”回收并转化为电能,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虽然该系统似乎没有直接减少车辆的燃料消耗成本,但是它所产生的电力可以供给汽车的辅助设备,同样可以达到节省燃料的目的。燃油价格高企,任何能够节省能源的方法都是有意义的。其次,不烧汽油或柴油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个人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意味着可以更好地保护大气层。
节能减排是所有电动和混合动力系统的目的,而且从物理技术的角度上来看,电动机也比燃油发动机更有效率。汽油发动机的效率大约是35%,柴油发动机的效率大约是45%,电动机则可以达到95%,而火电厂的效率也高达60%,因此,使用电力驱动明显能更有效率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更值得称道的是电动机和燃油发动机的混合驱动系统在所谓部分载荷的运行情况下的表现更好。事实上,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并不总是需要以最高的速度行进,例如在城市交通路况下或者行驶在乡间的小路上,走走停停或者缓慢前进的时候很多。在这种时候电动机马达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在停止不动的情况下它不需要消耗任何的能源,并且能够快速启动电机达到最大扭矩,而在制动过程中,电动机可以成为发动机,回收多余的动能并转换为电能,存储于电池中备用。因而,在形形的混合动力驱动系统中,电动机都是最完美的选择,因为它们除了效率高以外,还特别能够弥补汽油和柴油发电机的缺点。
比微混合动力更依赖电动机的是所谓的轻度混合动力系统,该系统包含燃油发动机和电动机马达,但是电动机马达并不足以单独驱动汽车(并联式混合动力)。与采用普通燃油发动机的汽车相比,采用轻度混合动力系统的汽车节省燃料的潜力在15%~20%之间。
全混合动力汽车的基本结构和轻度混合动力汽车相同,不同的是它们有一个更强大的电动机和更强大的蓄电池,它可以在纯电力驱动的情况下行驶,纯电力行驶里程的长短,完全取决于电池的存储容量。目前电池仍然是所有电气化驱动装置中最关键的部分,锂离子电池的价格昂贵,并且相当重,对于车辆的重量有直接的影响。除此之外,锂离子电池对于温度比较敏感,工作温度的高低直接会影响电池的性能。
目前,全混合动力汽车与传统的驱动系统相比节省燃油的潜力约为20%~30%,而更进一步的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不仅能通过燃油发动机和电动机回收多余的动能对电池进行充电,还能够通过外部的电源,例如充电电缆对电池进行充电。由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需要更大的电池以支持更长的续航里程,而电池的容量越大体积就越大、越重,因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通常尺寸也比较大。目前,全新的丰田普锐斯PHEV的纯电动行驶里程为25km,而欧宝Ampera和Fisker Karma EcoStandard的纯电动行驶里程为80km。这两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燃油发动机作为“增程器”,主要用于发电而不是直接驱动汽车。
更进一步的是仅有电动机和电池的纯电动车,它将在完全没有任何燃料的情况下行驶,不排放二氧化碳。如果该电池采用像太阳能、水、风之类的可再生能源充电,那么将实现所谓的零污染。不过,如果电池采用煤或天然气发电厂产生的电力充电,那么电动车所使用的将是所谓的“污染”电力,此时,一辆高性能的电动车每公里所产生的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可能比普通的汽油或柴油发动机车辆还要多。按照目前德国的电力构成分析,1kWh的电力大约产生600g的二氧化碳,不过,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能够降低该数值。
价格是决定因素
【关键词】马头琴;抄儿;奚琴;西纳干抄儿;呼日哲抄儿
Matouqin course of development
Sun Xiao-qing
【Abstract】Great nation of Mongolia, in the the human the ancient livestock civilization long history in Asia hinterland in the east of the world, the mother - on the northern frontier of white flowers blooming prairie, has created animal husbandry economic civilization unparallel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ancient world, the military commander resourcefulnesscultural, the dance musical instrument heritage. Matouqin is the the prairie musical instrument heritage garden he created in a wonderful work. It is accompanied by the Mongolian nation to go to the country of a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ner in the Mongolian cultural life. So As a learning Matouqin, should study its course.
【Key words】Dances and music; Copied children; Xi Qin; The Messina dry copied children; Calls day Zhe copy children
引言
中华民族乐器文化历史悠久,内容繁荣。从原始社会弓箭弦乐起到今,这部珍贵的历史长卷中蒙古族人们创造发明的马头琴拉弦乐器无疑占有显赫的地位。它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蒙古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经历一千多年的经历以来,不少乐器史家,东方学家一直对它进行细蜜研究,它的历史足迹演变发展,都是我们一直以来研究学习的“迷渊”。马头琴是蒙古族的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精美而活灵活现的马头而得名。但是最早蒙古人民不把这种乐器叫马头琴,叫“抄儿”。琴的上端的装饰也不是马头。它的发音柔和,浑厚而低沉,音色悠扬,醇美,富有草原风味,主要用于独奏曲,器乐合奏和为说唱,民歌,舞蹈伴奏或参加民族乐队演奏。
1. 蒙古元帝国时期“抄儿”
马头琴的产生年代,史无明载。众所诉说不一。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马头琴的鼻祖—奚琴,就已出现在奚族民间(在今昭乌达盟)。十三世纪初马头琴便在蒙古族中广泛流传了。成吉思汗时代也有马头琴(抄儿)。北元蒙古族史家罗卜桑丹津在其自著《黄金史》中记载,成吉思汗征西夏胜利后逝世,其手下文臣武将用专车将其遗体运往漠北故乡,但在母纳山下车轮陷沙深齐中轴,不能行进。此时成吉思汗帐下虎将古将乌阔台唱歌,歌词中讲到抄儿和由抄儿奏出的乐曲。这是成吉思汗时代马头琴的明证。之后忽必烈时期的,王挥(1227-1304)元代汉族文人。字仲谋,别号秋涧。河南汲县人。生于成吉思汗辞世之年。卒于成宗铁穆真大德八年。他是忽必烈汗时代至元初之大官。他在《中堂记事》中记载;“张抄儿赤奏,随路乐人善发事,仰行下各路宣抚司与民一例当差,止免杂。仍仰各处官司,都不得因而骚扰不安,遇有乐入赴阁,承应官司斟酌与起发者”(见《秋涧大全集》)。这段教字中的说到的张抄儿赤,是个演奏“抄儿”的人,是马头琴手。“抄儿”就是马头琴这时期的称谓。此处讲到的张氏,可能是个管理音乐的官吏,但他是会演奏“抄儿”的。对于上述的问题,少数学者有论证。他们的考证说明蒙古帝国建立后和元王朝时代马头琴已存在。史书明载,无可怀疑。但不能据此说马头琴就滥觞于此时。哪里有社会建设和社会环境的改革,哪里就有乐器的创想和对社会娱乐的影响就渐渐形成。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相应那样生活的乐与乐器,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从那样生活中产生出来的乐与乐器。更何况一种乐器被社会广泛承认,甚至进入朝廷乐队是有一个过程的。马头琴既然在蒙古元帝国时代被社会广泛承认,说明它已是一个从形制演奏效果都是相当成熟了的乐器。据此,完全有理由推断,马头琴产生或滥——的年月。
【关键词】新三板;发展历程;意义
中图分类号:F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063-01
一、新三板的发展历程
(一)三板市场的由来
最先起源于2001年的股权代办转让系统,是为解决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股份流通问题。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规模很小,股票来源基本是原NET和STAQ系统挂牌的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和从沪深股市退市的公司(也是现在称为的“老三板”)。
(二)新三板的建立
“老三板”虽然提供了一个股份流通的交易平台,但市场规模小,市场投资主体关注低,市场交易冷清,缺乏融资功能。在2006年,国务院了《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办法》及相关配套文件,将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具备规定资质的非上市高科技公司纳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中实现融资,北京中关村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开始进入试点。服务宗旨为更多高科技成长型企业提供股份流动的机会,同时改变我国资本市场柜台交易落后局面。
(三)新三板市场的发展
中国证监会当届主席尚福林提出的2011年工作重点中,扩大中关村试点范围、建设统一监管的全国性场外市场,即业内惯称的“新三板扩容”,被作为年内证监会主导工作之首。首批扩大试点除中关村科技园区外,新增上海张江高新产业开发区,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天津滨海高新区。
2013年1月16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正式揭牌运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为其运营管理机构。2013年6月29明确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至全国。2014年5月19日,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新交易结算系统切换上线。2014年8月25日,做市商制度正式上线实施。
截止2015年9月底,已挂牌公司达3585家。数据来自于《挂牌公司行业分类结果(更新至2015年9月底)》。而2010年底挂牌公司数才75家,2014年底,挂牌公司数1572家,新增挂牌1216家。新三板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快。
二、新三板发展对资本市场的意义
(一)发展了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完善了我国资本市场体系
从整个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未来我国资本市场架构的设计应分为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三板市场、大区域的产权市场以及地方性的产权交易市场等六个层次。而三板市场在场所性质和法律定位上,全国股份转让系统与证券交易所是相同的,都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目前是中小投资者居多,但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机构投资者居于主体地位。而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实行了较为严格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对投资者的资金实力、风险识别与承受能力、技术水平和经验都提出了严格要求。更加适合于机构投资者。
(二)为高科技企业成长服务,促进高新企业更健全发展
三板市场设立的定位为,是为非上市的高新技术公众公司提供高效、便捷股权转让和投、融资平台。《国务院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国务院决定》)明确了全国股份转让系统的定位主要是为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服务。这类型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未来发展的主体和希望。
上市的高新技术公司在三板市场挂牌后,带来如下利益:第一,有一定的广告效应,扩大知名度,带来商誉价值。第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依照新三板规则,高新企业一旦准备挂牌,必须在专业机构的指导下先进行股权改革,明晰公司的股权结构和高层职责。很好地促进了企业的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第三,成为私募股权基金退出的新方式,股份报价转让系统的搭建,对于投资新三板挂牌公司的私募股权基金来说,成为了一种资本退出的新方式,挂牌企业也因此成为了私募股权基金的另一投资热点。第四,筹资成本较低,降低财务费用。第五,具有定向融资权利。此外,选择在三板市场挂牌比排队等待上市容易很多,速度也快很多。因此,新三板的发展时更好的为高科技企业服务。
(三)为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提供平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资本市场。向银行融资,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一般情况很难融到资,就算能,融资成本也非常高。如果选取股权融资,主板、创业板的上市条件已足以让这些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如果选择私募、创投等平台,投资人的退出问题就是摆在融资的难题。
而新三板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有了融资的渠道和平台。中小企业的融资不再局限于银行贷款和政府补助,更多的股权投资基金将会因为有了新三板的制度保障而主动投资。私募、创投也因为有这退出渠道也会加大投资。缓解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难题。
三、结论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发展,改善了中小企业融资、初创高新技术企业的环境。大力推动了创新、创业,及国家相应政策的贯彻和落实。积极地推动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琛.浅析我国新三板的发展历程、现实意义及发展方向[J].品牌:理论月刊,2014(3).
关键词:实践美学;中国美学;美学;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102-02
实践美学作为中国美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及理论框架。实践美学,是中国美学理论发展的特定理论形态,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围绕各种纷争与辩论,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探究与分析实践美学的理论发展历程,从不同理论角度了解实践美学的理论特征,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美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实践美学主要代表有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美学”观点以及朱光潜的“艺术生产论实践美学”,其他理论观点有“创造论实践美学”及“自由论实践美学”,还有所谓的“新实践美学”。可见,实践美学理论体系一直不断发展,同时呈现不同的理论分支,更好地丰富中国美学的理论发展。
一、实践美学理论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
国内一般将实践美学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20世纪80年代之后,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泽厚、朱光潜等学者。李泽厚代表作有《论美感、美和艺术》《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等,在实践论哲学基础上初步创立了“美在客观社会性”的实践美学观;朱光潜通过对美学的研究提出“艺术生产论”,代表作有《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美必然是意识形态性的》《生产劳动与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等。
实践美学发展初期,主要理论观点是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以及朱光潜的“美在主客观统一”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美学大讨论”,各种流派对美学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衍生出不同的理论观点,主要人物有朱光潜、李泽厚、蔡仪。朱光潜认为“美在主客观统一”,是基于辩证唯物史观,美是人在从事艺术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意识形态;美是实践过程中的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李泽厚提出“美在客观社会”说,是基于实践观及美的社会属性特征。蔡仪只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提出“美在客观”的理论观点,区别于主客观统一的属性。
20世纪80年代,基于新的时代背景下,实践美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践美学理论观点出现“主体性实践美学”,是李泽厚对美学进行重新解读的结果。这个时期,李泽厚提出自然人化的美学观点以及新感性美学,同时蒋孔阳的“创造论实践美学”、刘纲纪的“自由论实践美学”和周来祥的“和谐论实践美学”也成为实践美学理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后还出现所谓的“新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实践美学理论之争,不断地丰富了中国美学。
实践美学随着社会环境变化不断发展,作为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改变而不断丰富,对中国美学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践美学不同时期的理论观点也代表着不同时代特征,因此探析实践美学的理论发展历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美学的中国化进程。
二、实践美学初期的主要理论观点
李泽厚基于实践观及美的社会属性特征,提出“美在客观社会”说。针对研究美学的方法,李泽厚认为应该研究客观现实美、人的审美感以及艺术美。通过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分析,李泽厚提出美感的矛盾性,即美是主观直觉性与客观功利性的统一,具有矛盾性,两者相互依存组成美感。基于认识论,李泽厚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或自然人化的结果,而美感则是对客观存在的美的反映,美的存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造成美感的必然性和普遍性。美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类意志转移,但是美感是人类意识,是基于客观的美存在。
美具有社会性与客观性。李泽厚认为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美感具有社会属性,是社会意识的表现,是对客观美的反映。同时自然美也具有社会客观性,李泽厚认为,自然美是指人类通过实践改造自然而赋予自然以社会的性质和意义,是人对自然的社会性转变,使其保留自然属性的同时还具有社会性。审美与创造美,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包括艺术创作及欣赏活动,通过不断地人化,使自然美具有客观社会性。
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朱光潜认为,美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不过这里客观性与主观性是统一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也是统一的。社会存在不等于社会意义,虽然自然物有社会意识,但是不等于社会存在;人类的艺术创作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意识形态,基于社会经济与时代背景,而美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不等于社会存在。理论认为,实践是人类对客观社会的生产劳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然,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精神的变化,产生意识上的喜悦与,即美感。随着实践美学的发展,出现“创造论实践美学”和“新实践美学”。
三、实践美学发展的新时期
20世纪80年代,在艰苦的环境背景下,实践美学作为一种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的建构形态,仍然不断地发展,以李泽厚为代表奠定了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与理论框架体系。李泽厚以历史唯物论,对康德的三大批判进行了创造性的批判研究,进一步发展“客观社会性”实践美学,代表作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对实践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泽厚提出“主体性实践美学”观点,以其“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为哲学基础,进一步阐述“主体性实践美学”的形态建构,对“美学―美―美感―艺术”四个层次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从而为美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同时,李泽厚还提出“自然的人化”,即人类可以通过制造及使用工具进行物质实践,从而产生一系列精神文化形态。实践美学是人类生产实践过程中的结果,通过改造自然,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精神上的认知与美感意识。在《美学四讲》中,李泽厚更是把“自然的人化”当作发展当代中国美学或中国当代美学的基本命题,并对其内涵做了新的拓展,在承认主体性实践之外还存在着物质创造这一根本性的同时,突出了其心理情感的内在性。
对美感的探究,李泽厚提出建立“新感性”,即建立人的心理本体或内在的自然人化,从而形成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感官的人化与的人化。感官的人化即人的自然属性可以通过实践进行改造,形成具有社会属性的感官,这种感官即美感。这个实践过程,从美学角度,就是自然属性的消失、社会性的出现。的人化,就是人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认识,把自然属性变形为感性中的理性。“新感性”丰富与发展了实践美学,把美学研究引向美感问题的研究。同时,李泽厚的“三重本体”也对实践美学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成了“主体性实践美学”的体系构架。所谓“三重本体”,即工具本体、心理本体和历史本体。
蒋孔阳的“创造论实践美学”也对实践美学产生重要影响。蒋孔阳认为探讨美的本质首先应从多种因素、多个层面进行,即从自然物质层、知觉表象层、社会历史层和心理意识层四个层面理解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把美看成是多种因素通过积累而形成的复合体。美的本质与美的创造紧密相连,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理性与感性、意识与无意识等多种因素在审美创造活动及其审美关系中的统一,并且在量的积累过程中发生质的突破。蒋孔阳认为应该通过人的感性活动来理解人的本质,即通过实践活动来分析人的美感形成。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人的自然属性构成人的感性基础,同时人具有社会存在性,通过实践活动从自然属性上升到社会属性,构筑人的精神世界,即美感形成。
四、结论
实践美学,作为中国美学理论的形态,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与理论基础。实践美学为美学中国化,为推动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实践美学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理论建构同样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特性,归根到底是为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服务。随着实践美学的不断发展,以为哲学基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及研究方式和研究方向多元化。因此,实践美学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吸收不同的文化,不断地吸收哲学,融合西方现代哲学,结合时代背景发展新的理论观点。21世纪,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信息大爆炸,传统理论面对冲击挑战,实践美学要在哲学基础上,结合时代环境,不断地反思与研究,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李泽厚.论美感、美和艺术(研究提纲)――兼论朱光潜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J].哲学研究,1956(5).
[3]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J].哲学研究,1957(4).
[4]蔡仪.论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自然人化”说[J].文艺研究,1982(4).
[5]蒋孔阳.美学新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210.
[6]刘晓波.选择的批判――与李泽厚对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7]朱立元.美学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汝信,王德胜.美学的历史: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9]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430-431.
发展历程:
“四君子”之一的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
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古人的智慧创作的“梅花篆字”把梅花赞颂的更胜一筹。
元代以郑所南自宋亡后,矢不与北人交接。于友朋座间,见语音异者,辄引起。人知其孤僻,亦不以为异。隐居吴下,有田数十亩,寄之城南报国寺,以田岁入寺为祠其祖祢。遇讳必大恸寺下,而先生并馆谷于寺。一室萧然,坐必南向。
贵要者求其兰,尤靳不与。庸人孺子颇契其意者,则反与之。邑宰求之不得,知其有田,因胁以赋役取。先生怒曰:“头可断,兰不可画!
寓意由来:
梅兰竹菊“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一直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这虽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与历代的文人墨客、隐逸君子的赏识推崇不无关系。“四君子”题材始终伴随着中国花鸟画的发展。
究其原因,这里映衬出的不仅是由于“四君子”本身的自然属性而呈现出的一种自然美,更重要的是古人把一种人格力量,一种道德的情操和文化的内涵注入到“四君子”之中,通过“四君子”寄托理想,实现自我价值观念和人格追求,最终“四君子”成为古人托物言志,寓兴自我,展示高洁品格的绝佳题材。
在花鸟画这一门类里,国画梅花、国画兰花、国画竹子和国画是画家常常喜欢表现的对象。这正反映出中国画的象征性:中国传统观念认为,这些花花草草具有高尚的品德,好比人中“君子”。“君子”是中国哲学里的一个重要范畴,指具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仅次于“圣人”。
在中国人看来,梅花在漫天飞雪的隆冬盛开,不畏严寒、探波傲雪,象征君子威武不屈,不畏;兰花独处幽谷,喜居崖壁、深谷幽香,象征君子操守清雅,遗世独立;竹子虚怀若谷,中通外直,清雅靓丽,象征君子谦逊虚中,高风亮节;在深秋绽放,顶风傲霜,潇洒飘逸,象征君子隐逸世外,不陷污浊。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076-02
会计是一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国际货币市场的不断发展,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内在需求显得尤为迫切。会计准则趋同化能够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可比性和明晰性,加大财务报表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和融资成本。因此,国际经济越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就越迫切,这也是研究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历程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所在。
一、早期会计改革的接轨协调
之后,中国进入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在会计准则建设中,发出了关注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中国准则建设的先声。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的正式诞生。接下来,财政部又了《企业财务通则》(与前者简称“两则”),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简称“两制”)。“两则”和“两制”的内容体现出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之间的接轨。其中,记账方法,会计平衡公式,会计报表体系,资本金制度,会计报表体系,折旧方法,成本核算方法等方面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在会计要素及财务报告体系等方面完全“终结了计划经济会计的传统模式,步入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初步协调的双线通道”(张连起,2006)。随后,中国出台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及《非货币易准则》,在这一时期先后出台了九个具体准则,这不仅仅是为了阻止上市公司的某些操纵利润的行为,也是为向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靠拢。特别是在《债务重组》准则与《非货币发生交易》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虽然这种计量模式的过早引入因与当时的会计环境不一致,从而引起许多上市公司的“逆向选择”,造成了大量会计信息的失真,最终实施不到二年便遭到废弃的命运,但是这毕竟体现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的市场经济会计的理念取向。
但是,片面地“接轨”往往是拿来主义,不能消化吸收。2000年12月,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制度》,它完全打破了分行业会计制度下“条块分割”的界限,实现了会计标准实质上的转换,它不是在“两则两制”基础上的简单重复,而是吸收了具体准则中较成熟的部分,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为目的,以体现理解性与操作性为原则的会计核算制度。该制度充分认识到中国与发达的资本市场国家之间的差异,在会计核算方面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充分协调,将中国的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协调”是,从“接轨”到“协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进步过程。
在此阶段,准则制定者们已经完全认识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性,但又应中国的具体国情要求不断做着可接受性的调整。
二、近期会计改革的趋同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大潮流之下,中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这标志着适应中国市场经济要求,向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正式确立。新准则体系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适应中国国情的内容,绝大部分会计政策及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是一致的。这些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只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等极少问题上存在差异,除此之外,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从总体上看,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交流、使用、判断和评价的平台得以构筑,会计准则建设从此走向国际趋同下的充实与完善阶段。
中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有许多趋同点,但不可否认,两者之间也有不少的差异,如何处理这些差异,如何在新会计准则前提下进行国际会计趋同的未来方略选择,是中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要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成功,其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国际会计准则的权威性也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如国际贸易组织、欧共体、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等都支持国际会计准则,越来越多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都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签订了国际趋同的计划,并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现己在21个国家采用,65个国家要求全部对国内公司采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应着眼于如何根据本国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现状和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会计准则,从而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确实有一部分规定既符合本国国情,又大体上实现了与国际准则趋同。如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准则规定,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获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关规定不同但并不构成差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认同了中国的做法,这也证实了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提出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四个原则: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不等同于等同;趋同是一个过程;趋同是一种互动。可见,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是中国会计准则前进的方向。
三、未来会计改革的持续等效
会计准则等效是指中国企业在那些采用国际会计报表准则的国家与地区上市,只需采用中国的会计报表的编制准则,而不需要进行调整,即使是调整也只是对报表中的极个别项目进行说明,无须将按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全面转换成国际财务报表。在中国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以后,财政部已经开始启动并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等效问题的工作。
在美国的安然事件之后,中美双方加强了在会计领域的沟通和合作。在美国会计准则已实现国际趋同的情况下,中国应利用好契机,大力推动中美会计准则的合作与等效问题。与此同时,欧盟于2005年开始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国与欧盟实现会计准则的等效已有了共同的制度基础。随后,双方在会计领域展开了密切的合作。2005年11月,中国与欧盟签署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以及双边合作联合声明。2006年11月24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欧盟代表就建立中欧会计合作工作机制、欧盟将中国会计准则列为第三国等效准则的安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会议认为,鉴于中国会计国际趋同所取得的成效,在2009年之前,欧盟将考虑把中国作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国家对待。如果实现等效,中国企业在欧盟上市,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将得到认可。令人欣慰的是,欧盟最终决定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在进入欧洲市场时采用中国会计准则,这表明欧盟已认可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等效。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全球协同应对危机而成立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并希望G20成员国及其他有关国家或地区加快趋同步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性被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G20 和FSB 的重要成员,财政部在2010年4月2日正式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作为推动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及持续国际趋同的重要规划和部署,标志着会计改革逐步进入持续趋同的纵深发展阶段。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持续趋同的时间安排与 IASB 的进度保持同步,争取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项目的修订工作,同时开展必要的宣传培训,确保所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掌握相关会计准则的变化,并得到有效应用。修订后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仍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等部分构成。基本准则作为概念框架,明确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要求,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具体准则主要规范企业发生的各类交易事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具体要求。应用指南主要对具体准则涉及的有关重点难点问题提供释例和操作性指引。
综上所述,中国的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等效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若要实现与世界主要经济体会计准则的等效,仍要花很长的时间与精力,中国的会计准则也需经历更长时间的考验,会计准则制定者仍需经历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玉廷.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走向纵深发展阶段[J].财务与会计,2010,(6).
关键词:彩调;形成发展
彩调是广西民间俚曲小调,是很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在广西分布甚广,各地名称不一,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1955年,统一定名为“彩调剧”。[1]
一、 彩调的起源
关于彩调的起源与形成有以下四种说法:
1.明永乐年间彩调起源于桂林永福县罗锦镇林村。
明永乐年间福建莆田人郑曦到永福任知县,他带了一个姓林的侍从,该侍从后在永福罗锦林村定居,因水土不服,便回福建老家请了令公托塔天王李靖的牌位和神像回来镇邪,在祭祀令公牌位时分别耍武术和跳令公(神灯),俗称为武灯和文灯,后又在祭祀时自我模仿摊戏演出来助兴。后这种祭祀形式与福建采茶戏、桂林傩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以桂柳方言演唱、带有浓郁桂北风情的地方戏曲——调子。[2]
2. 清代中期,由赴京赶考的落选秀才将江西采茶歌传播到广西。
广西一些赴京赶考的落选秀才,返回广西途中,路经江西,闷中寻乐,学唱江西采茶,并把学到的剧目和曲调带回广西传播,这才有了彩调戏。[3]
3.彩调是由湖南的花鼓戏演变而来。
“彩调源于湘南的花鼓戏,但难以说明何年何月由何人何班传入,实际上当湖南各地花鼓戏流行之时,不同的班社(或个人)从不同的渠道随着移民纷纷进入广西。” [4]
4.彩调是清代初年在广西民间歌舞和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吸收融合湖南花鼓、江西采茶的曲调而形成。
“彩调是在广西民间歌舞和说唱文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5] “彩调是在广西民间歌舞和说唱文学的基础上接受外来影响而形成。”[6]《南宁府全志》载:“元夜名坊寺庙,老少咸集,庆灯宴乐,或扮故事游行,金吾不禁。” [7]
二、彩调的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
清初是彩调的起步阶段。
早年,广西各地流行采茶歌、彩灯一类歌舞,但并未形成为戏剧。清代中期湖南移民大量迁徒到贵州北部各县,将调子(湖南南部花鼓戏的别称)传入广西,在流传期间又吸收了广西桂北民歌、小调而逐渐形成彩调。彩调最初为“双簧蛋”形式,单人表演男女两个角色,后来发展为一旦一丑,情节简单、载歌载舞的“对子调”。这类剧目大多是干哥探干妹,或到满妹家玩耍,或给情人送花、送扇,两人情投意合,歌舞一番。唱舞一番后,常由丑角说“要换只‘鞋子’”,旦角就啐他一句:“换只牌子!”于是又换一个曲牌扭唱起来。
2.兴盛阶段。
以反射镜为物镜的望远镜,叫反射望远镜,是天文望远镜中最常见的形式。如果把天文望远镜发展历程比作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折射望远镜的发展脉络只是这棵大树的一个支杆(尽管是可能最重要的支杆之一),而真正的主杆是反射望远镜,近现代的太阳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这几个支杆都是从反射望远镜这个主杆衍生而来的,而当前的多镜面望远镜和超巨大望远镜就是反射望远镜这个主杆的目前的最前端。由此可知,反射望远镜的历史在天文望远镜发展史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现在我们来介绍它的发展历程。
反射望远镜的酝酿
在整个17世纪,折射望远镜做得越来越长,使用变得越来越困难。反射镜与透镜一样,也具有聚光的本领,这是古人早已经知道的事实。在长镜筒折射望远镜渐入绝境的情况下,人们自然想到利用反射镜。
1632年意大利数学家、伽利略的学生博纳文图拉・卡瓦列里(BonaventufaCavalieri,1598~1647)在《燃烧镜》一书中探讨了阿基米德是否在叙拉古燃烧了敌船,也为能建造反射望远镜作了理论阐述。另一位意大利僧侣尼科洛・祖奇(Niccolo Zucchi,1586~1670)在1652年出版的一部著作中声称,自己在1616年就用凹面镜作物镜,制作了世界第一架反射望远镜,但是他的望远镜无法解决诸如“如果你的头阻挡了视线,那么你在镜子里怎么会看到东西呢”的问题。
1663年英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詹姆斯格里高里(James Gregory,1638~1675)出版了《光学的进程》一书,其中首度提出使用两个凹面镜制造反射镜的实用设计。格里高里精通数学,他的设计十分完美:主镜设计成一个抛物面,副镜设计成一个椭圆球面,这样既能消除球差,同时又能消除色差。可惜,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完全达不到他的要求,这在当时只能是“纸上谈兵”的设计。很多年以后,人们按照格里高里的设计,制造出“格里高里式望远镜”,一直工作得很好,这是后话。
英国另一位大科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也想出了巧妙的主意――在一根管子里适度地安放几面反射镜,光线反复弯折,犹如折尺一般,使镜筒大大缩短。他的设计思路没有错,但是事实上却无法实现,因为按照当时的工艺水平,平面镜的反射率不及50%,几经反射,原来较亮的天体也会变得暗淡无光了。
几位反射望远镜的先驱者,包括两位科学大师的努力,虽然没有制造出成功的反射望远镜,但是却酝酿了它的诞生,而真正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是与他们同时代的科学巨人牛顿。
科学巨人牛顿
艾萨克・牛顿爵士(Sir lsaa cNewton,1643~1727)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
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在2005年,牛顿曾担任会长的英国皇家学会进行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在被调查的皇家学会会员和网民投票中,牛顿被认为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更具影响力。
牛顿发明反射望远镜
1666年牛顿发现白色的太阳光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率不同,因此当它们通过棱镜以后,就分散开来,变成了一条彩色的光带。后来人们把这条彩色光带称为光谱。牛顿马上联想到,令人长期倍感头疼的折射望远镜的色差问题正是由于每一种颜色光的折射率各不相同造成的。而反射望远镜则没有色差问题――所有光的反射角都等于入射角,光反射之后不会分散。因此,牛顿决心要发明一种新型的、令人满意的反射望远镜。
1668年牛顿的第一架小型反射望远镜制成了。它的物镜是用青铜磨制的凸面反射镜,直径只有2.54厘米,镜筒长15厘米,放大倍率达40倍,观测效果不亚于2米长的折射望远镜。1672年牛顿又做好了第二架反射望远镜,长仅16厘米。他在物镜的前面装上一块倾斜45°放置的平面反射镜,当光线射到物镜上以后,先被反射到平面镜上,又被平面镜反射到镜筒一侧的目镜前聚焦,通过目镜就可以看到放大的像。
牛顿设计的反射望远镜在英国皇家学会进行了展示,引起了巨大轰动,得到科学界的高度评价。牛顿的反射望远镜不仅彻底消除了令人厌恶的色差,而且制作起来比较容易,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从此以后,反射望远镜很快发展起来,成为光学望远镜的主流。目前世界上最大型、最优秀的望远镜都是反射望远镜。
卡塞格林式望远镜和格里高里式望远镜
关键词:砌体结构发展历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砌体结构就是用砖砌体,石砌体和砌块砌体建造的结构,在我国已有相当长的应用历史,特别是建国以来,砌体结构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国已从过去用砖石建造低矮的民房,发展到现在建造大量的多层住宅,办公楼等民用建筑和许多领域的工业建筑。60年代以来,我国的空心砖和砌块的生产和应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近20年来,采用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和加气混凝土,以及利用各种工业废渣、粉煤灰、煤矸石等制成的无熟料水泥煤渣混凝土砌块和粉煤灰硅酸盐砌块等在我国也有了较大发展,此外,我国在砌体结构理论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新修订颁发的《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在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多层砌体房屋中考虑空间工作,以及考虑墙和梁的共同工作设计墙梁等方面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丰富了我国砌体结构理论和设计方法。
二、发展历程
砌体结构的历史悠久,天然石是最原始的建筑材料之一。古代大量具有纪念性的建筑物用砖、石建造。如用加工的巨大石块建成的金字塔一直保存到现代。其中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吉萨建造的三座大金字塔(公元前2723~前2563年),是精确的正方锥体,其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塔高146.6米,底边长230.60米,约用230万块重2.5吨的石块建成。
又如公元70~82年建造的罗马大斗兽场(科洛西姆圆形竞技场)平面为椭圆形,长轴189米,短轴156.4米,高48.5米,分四层,可以容纳5~8万观众,也用块石砌成。中世纪在欧洲用加工的天然石和砖砌筑的拱、券、穹窿和圆顶等结构型式得到很大发展。如公元532~537年在君士坦丁堡建造的圣索菲亚教堂,东西长77米,南北长71.7米,正中是直径32.6米,高15米的穹顶,墙和穹顶都是砖砌。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集中了十字拱、骨架券、二圆心尖拱、尖券等结构形式。
中国封建时期采用砖木建造的寺院、庙宇、宫殿和宝塔等,体现了中国古代砌体结构的成就。其中砖塔是一种高层建筑,如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见彩图)为砖砌单筒体结构;西安大雁塔(图1)也为砖砌单筒体结构,高60多米,1200多年来,历经数次地震,仍巍然屹立。河北定县料敌塔高约84米,为砖砌双筒体结构。著名的长城,其中一部分用烧制砖砌筑。
1949年后,砌体结构得到很大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住宅建筑、多层民用建筑大量采用砖墙承重(图2)。中小型单层工业建筑和多层轻工业建筑也常采用砖墙承重。中国传统的空斗砖墙,经过改进已经用作2~4层建筑的承重墙。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采用振动砖墙板建造五层住宅,承重墙厚度仅为12厘米。在地震区,采取在承重砖墙转角和内外纵横墙交接处设置钢筋混凝土抗震柱也称构造柱,及在空心砖或空心砌块孔内配置纵向钢筋和浇灌混凝土等措施,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传统的石拱桥的跨度已大大增加而厚度相对减薄。用于公路的变截面空腹式石拱桥的跨度已达100多米。此外,还采用石砌拱坝和渡槽。如在福建省建造的横跨云霄、东山两县的大型引水工程中的陈岱渡槽,全长4400多米,高20米。在新结构方面,研究和建造了各种型式的砖薄壳。在新材料方面,研制了粉煤灰和煤矸石烧结砖,蒸汽养护粉煤灰砖和煤渣砖,以及灰砂砖等;采用和改进硅酸盐砌块及各种承重和非承重空心砖。在新技术方面,采用各种配筋砌体,包括预应力空心砖楼板。砖砌的特种结构如烟囱等也较广泛应用。 70年代以来,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砌体结构的设计方法做了某些改进。如砌体结构房屋的静力计算,根据房屋的空间刚度,分别按刚性、刚弹性和弹性三种方案进行(见砌体结构房屋的静力分析),使墙体在竖向和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更加接近实际情况。无筋砌体受压构件的强度计算,改变了将构件区分为大、小偏心受压的计算方法(见砖墙和砖柱),使计算更为简便。
三、应用范围
住宅、办公楼等民用建筑中广泛采用砌体承重。 所建房屋层数增加,5~6层高的房屋,采用以砖砌体承重的混合结构非常普遍,不少城市建到7~8层;重庆市70年代建成了高达12层的以砌体承重的住宅;在某些产石地区毛石砌体作承重墙的房屋高达6层;
在工业厂房建筑中,通常用砌体砌筑围墙;中、小型厂房和多层轻工业厂房,以及影剧院、食堂、仓库等建筑的承重结构;
可在地震设防区建造砌体结构房屋――合理设计、保证施工质量、采取构造措施。经震害调查和研究表明:地震烈度在六度以下地区,一般的砌体结构房屋能经受地震的考验;按抗震设计要求进行改进和处理,可在七度和八度设防区建造砌体结构的房屋。
配筋砌块建筑表现了良好抗震性能,在地震区得到应用与发展。美国是配筋砌块应用最广泛的国家,在1933年大地震后,推出了配筋混凝土砌块(配筋砌体)结构体系,建造了大量的多层和高层配筋砌体建筑。这些建筑大部分经历了强烈地震的考验。如:1952年建成的26栋6―13层的美退伍军人医院;1966年在圣地亚哥建成的8层海纳雷旅馆(位于9度区)和洛杉矶19层公寓;1990年5月在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7度区)建成了4栋28层配筋砌块旅馆。利用配筋砌块,我国各地建造了不少的砌体高层建筑: 1983年、1986年南宁已修建了配筋砌块10层住宅楼和11层办公楼试点房屋。采用MU20高强砌块,人工两次投料振捣,无法大量生产; 1988年本溪用煤矸石混凝土砌块配筋修建了一批10层住宅楼;1997年根据哈尔滨建筑大学、辽宁建科院等单位的研究结果,东北设计院设计在辽宁盘锦市建成一栋15层配筋砌块剪力墙点式住宅楼; 1998年,上海住宅总公司在上海建成了一栋配筋砌块剪力墙18层塔楼,这是我国最高的18层砌块高层房屋,而且是建在7度抗震设防的地区;2000年抚顺建成一栋6.6米大开间12层配筋砌块剪力墙板式住宅楼;2001年哈尔滨阿继科技园修建了12层配筋砌块房屋,其后一幢18层砌块高层也建成。
四、结束语
砌体结构发展的主要趋向是要求砖及砌块材料具有轻质高强的性能,砂浆具有高强度,特别是高粘结强度,尤其是采用高强度空心砖或空心砌块砌体时。在墙体内适当配置纵向钢筋,对克服砌体结构的缺点,减小构件截面尺寸,减轻自重和加快建造速度,具有重要意义。相应地研究设计理论,改进构件强度计算方法,提高施工机械化程度等,也是进一步发展砌体结构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修订组。我国建筑结构设计可靠度设定水平分析与改进意见。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