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爱情的诗句

描写爱情的诗句

时间:2023-05-29 17:24: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爱情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爱情的诗句

第1篇

诗文默写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诗文的积累和迁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目的。这一部分主要考查《课标》推荐的50篇(首)古诗文中的名句,以及除此之外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今诗文。

[备考指要]

诗文默写的题型没有太多变化,一般为根据诗词的上句或下句填空默写。近年来,默写的形式朝着“有理解、能运用、善归纳、融内外、多积累”的方向发展,因此,同学们复习时要紧扣课本,有目的地进行知识梳理。筛选出古诗文名句,加强理解,反复记忆。复习不但要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容易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典例精析]

1 直接默写型

这类题型往往指定某篇诗词,或者给出诗文的上句或下句,要求填写出与之衔接的下句或上句。只要准确记忆,且书写完全正确,就可以得分。

2 理解默写型

例1 默写。

(1)(2008江苏无锡)《诗经》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男女爱情的名篇佳作,如《蒹葭》一诗。全诗通过“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2)(2007江苏镇江)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的塞外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2007江苏镇江)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并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类题型富有新意,但内容涉及面广,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难度。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重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

3 迁移默写型

例2 (2008江苏泰州)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自古诗人多磨难。面对磨难,许多诗人并未消沉,而是以乐观进取的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请写出体现他们这种风采的句子。(连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类考题要求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善于将表现同类事物、情感的句子进行归纳、梳理、分类记忆。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4 运用默写型

例3 (2008江苏无锡)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1)在鼠年的那场雪灾中,灾区许多领导身先士卒,不顾自己的安危,战斗在抗灾第一线,他们传承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倡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2)季羡林先生九十多岁高龄仍笔耕不辍,他的学生既赞美他这种创作精神,又担忧他年老体弱。对此,季老引用苏轼《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词句作答。

例4 (2008江苏徐州)《出师表》中有这样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诸葛亮集》中“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的意思一致。

解析:这种题型含有很强的综合运用的意味。这类题目要答得贴切,首先要分析所要引述某一名言的语境,然后充分调动自己的记忆,就其内容或意境等进行相似性的联想,搜寻与语境义一致的诗文。

[实战演练]

1 (2008江苏无锡)____________,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2 (2008江苏无锡)______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第2篇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

听惯了“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狼爱上羊呀,爱得疯狂”等当代爱情歌曲,回头读一读古人写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这样深情直白而厚重的爱情诗作,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再读一下《诗经》中的《邶风・静女》,相信你定会为这首诗作的爱情刻画之美而拍案叫绝。

一、“露”与“藏”的含蓄美

诗歌创作重委婉、含蓄,忌直白、外露。诗作的含蓄美,就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清人刘大也曾说:“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论文偶记》)含蓄的诗当在最少的诗句中包含更为广阔的艺术画面、更为丰富的思想内容,给读者以最大的想象空间和最深厚的情感熏陶,让读者通过各自的主观感受去领会诗人未及言明的更深更广的内涵,以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一种“藏”与“露”的艺术。

《邶风・静女》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艺术,诗作名为“静女”,女主人公却一直没有正面出场,对她的描写刻画都是借助男主人公“我”的口吻叙述、回忆展现的。诗作“露”与“藏”有机的结合让读者借助直接出场的“我”的口吻一点一点地想象未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性格,最后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形象。诗作第一章这样描写女主人公“静女其姝”,“静”是娴静,“姝”是美好,这一“静”一“姝”把“我”眼中那个娴静、美丽的姑娘用一种平静而又骄傲自豪的口气介绍了出来。“俟我于城隅”写“我”正美美地想到姑娘在城墙角落等着与“我”相见,读者还可以设想“我”还在激动不已地设想自己和姑娘约会的美好场景。正在男主人公兴奋不已之时,情节来了一个大转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多情的姑娘却一直没有出现,一个“爱”(通“”,躲藏)字给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那个美丽、多情的姑娘其实早早地就来到了约会地点,等待的恋人却迟迟没有出现,调皮可爱的姑娘为了惩罚恋人玩了一个小花招,悄悄地躲了起来,让恋人也着急着急,这才出现了诗作中“搔首踟蹰”的生动情景;因为有了姑娘的“爱而不见”,“我”的着急无奈全都暴露无遗,“我”越是抓耳挠腮,焦急难耐,躲在某个角落里的姑娘就越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为数不多的诗句生动地描绘出姑娘调皮、天真、活泼的性格,刻画出一个美丽聪明、调皮天真、充满浪漫情趣的多情少女形象,让读者在想象之后顿生如临其境、如在目前之感。

余光中曾说过:“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余,却时常一览不尽。”《邶风・静女》就是这样一首让人百读不厌、含蓄深情的优秀诗作,可谓情到深处诗含蓄。诗作没有让姑娘直接出现,而是通过小伙子的视角再现姑娘的美、姑娘的情,通过小伙子的几个片断性的叙述、回忆,让读者尽情想象姑娘的形象、姑娘的深情,于是经过读者的想象加工――一个天真可爱、美丽调皮、情深似海的热恋中的少女形象就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了。《邶风・静女》写出来的与未写出来的正好体现了一种“露”与“藏”的艺术,这种“露”与“藏”的艺术如海面的冰山,其真正的威力并不在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在那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

二、一个视角,两种深情

爱情是一个动人的话题,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此爱情常成为诗人的吟诵对象。诗人笔下有“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比翼双飞情;有“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生死离别情;也有“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的独立平等情……但如果读者把这些诗作与《邶风・静女》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其他诗作基本上是一个视角(或男性视角或女性视角)写一种感情(单一地表现男性对女性的感情或女性对男性的感情)。如《诗经・卫风・氓》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视角叙述了自己“恋爱――婚变――决绝”的整个人生经历。通过“我”被遗弃的遭遇,单向地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对“他”――“氓”婚前的深情、婚变后的委屈、最后的坚定,而极少写到爱情中的另一半“氓”对女主人公“我”的深厚感情。

《邶风・静女》是一首与众不同的诗作,是一首描写理想爱情的优秀诗作。它用男主人公的自叙角度通过回忆体现爱人对“我”的深情,又用这一角度更为直接地体现“我”对爱人的真情,它写的不是一个人的爱情,不是单相思也不是有主次之别的爱情,而是两个人的爱情,是两个相爱的青年男女情深意浓的两厢情愿的深情叙述,可谓“一个视角,两种深情”。

三、浪漫真诚的爱情模式

《邶风・静女》以男性“我”的口吻叙述了相恋男女你情我愿的双向的美好的爱情片断,借这一片断展现了男女双方高度和谐的美好的爱情模式,演绎出了一幕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爱情故事。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好浪漫的爱情,但并不是所有相爱的人都懂得爱的艺术;两情相悦是让人向往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爱情故事都充满喜悦和幸福。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爱情诗作,但这些爱情故事大多以愁为基调,常是喜剧上场、悲剧结束。“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不为超度,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些经典爱情诗句不都是充满了忧伤和遗憾吗?这些诗句让读者阅读之后不由为这些有情人最终不能成眷属的悲剧一洒同情之泪,在同情之余也不免让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和遗憾:爱情是那么的令人向往,相爱的人儿应当是幸福的,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的爱情却常见悲剧极少喜剧,充满了沉重的气息?

《邶风・静女》则不然,诗中这对平凡的男女却给后世的人们演绎了一个充满快乐与活力的爱情情景。“窥一斑可见全豹”,诗人只写了三个爱情片断,但通过“三”个小小片断,读者可以想象出更多的片断和瞬间。第一章写男主人公焦急的等待,而这一次的等待可以推想过去无数次的相约――等待――相见的情节。因为有过去约会中女孩的天真调皮的“爱而不见”,才有今日“我”“搔首踟蹰”之时的自我安慰――不是姑娘没来,而是躲藏起来,那只好耐心地等她出现。二、三章描写也是后世诗作中很少读到的相见的甜蜜情景。为何“我”会这样焦急万分却又痴情等待?原来这姑娘是一个懂爱会爱并能大胆表达爱意的多情女子、理想伴侣。传统的爱情往往是男性处于主动地位,女性处于被动地位。《邶风・静女》中则不然,在整首诗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姑娘大胆的爱情表达,“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中“俟”“爱”字告诉我们提出约会并确定约会地点而且早早地来到约会地点的不是憨厚老实的男性――“我”,而是可爱的静女;“贻我彤管”“美人之贻”中的“贻”字告诉赠送爱情信物的也不是应该采取主动的男性,而是那个深情调皮的静女。在“我”面前,静女永远是先表达深情和浪漫的那一个,而“我”一直是默默接受静女的深情和浪漫的,明明心中已似烈火,表现出来的却永远是静静的湖水。《邶风・静女》无愁无悲,只有等待的紧急和回忆的甜蜜,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爱情诗作,让你感受到满眼的青春气息、满心的清新淡雅,更主要的是它描写了一个极富生命力和朝气的幸福爱情故事。

什么样的爱情最迷人?两情相悦,朝朝暮暮相见,时时刻刻相恋。也许这浓浓的情多年后也会淡去最初的浓烈,但有过辉煌的一瞬,未来平淡又有何怨?因为不能大胆地爱,黛玉才会躲在人后终日以泪洗面;因为不能朝朝暮暮在一起,秦观才会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誓言;因为可以大胆地爱也可以时刻相见,静女才会这样任性率直地表达自己的爱。

姑娘美丽、娴静、调皮、浪漫,充满爱的想象,小伙子真诚、纯朴,是值得依赖的伴侣。这是一对真诚相爱的、懂得爱的真谛的、会表达爱的男女,这不正是恋爱中的人所希望的理想的爱情模式吗?

《邶风・静女》通过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记叙了相恋男女的一次还未真正见面的约会。读了这首诗,我们无不为之打动,为男主人公的一往情深,为女孩子的天真浪漫,为相恋双方的深情。这是一首难得的同时表现相恋男女深情的叙事爱情诗作,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一个爱字,但事事关情,字字含情。情到深处诗含蓄,可谓“无一爱字,字字含情”。

第3篇

1、《长相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共有三首。第一首诗通过描写景色,渲染气氛,抒写男女相思,似有寄意;第二首诗白描了思妇弹琴寄意、借曲传情、流泪断肠、望眼欲穿的情景,表现思妇对远征亲人的深情怀念;第三首诗以花和床为意象,赋予情感,抒写男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这三首诗内容、形式、意境各有不同,都深刻地表现了离人的相思之苦,写得情真意切,缠绵悱恻。

2、徐陵这二首《长相思》是抒写闺思的。作者通过一个女子对远戍边陲的夫君的殷切思念,既表现了在阻隔中更显其忠贞的爱情,也委婉地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楚。含蓄委婉,是徐陵诗歌的一大特点,他的诗句曲折地表达着“肠一日而九回”的的烦恼。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一)梅雨特征描述的细致化

    到了宋代,由于南宋时期文化政治中心发生了南移,江南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于梅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也就有了更加丰富的文献记载。陆佃在《埤雅》中对于梅雨的地理范围、特征、发生和持续的时间等都做了详细的描述。罗愿在《尔雅翼》中对梅雨的记载说其“连日不绝,衣物皆裛”,又说明了梅雨持续时间长、容易使衣物发霉的特征。地理环境能够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梅雨细密绵长的特征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敏感和消沉的情绪,而且梅雨天气一般伴随着高温、无风,会使人感觉到湿热、沉闷和压抑。文学作品中也对此有着很多的描写,如陆游在《枕上》中写道:“冥冥梅雨暗江天,汗浃衣裳失夜眠。商略明朝当少霁,南檐风佩已锵然。”写出了长时间的梅雨天气下空气湿度较大、万物容易发霉的特征。

    (二)梅雨内涵情感的丰富

    潮湿闷热的空气容易使人心情压抑、愁苦,而且淅沥绵长的雨丝往往会触动文人的愁情。比如王之道在《相山集》中写道,“昏沉浑似醉,憔悴不禁愁”,其中饱含了浓浓的愁思,还有刘敞和袁燮的两首《梅雨》诗,都写出了梅雨所蕴涵的这一感情特点。虽然梅雨的持续时间长,然而梅雨中农人们却可以借此时间暂将农事放下,享受一下难得的闲适和逍遥。宋代的文学作品里面有着很多这一类生活的描写,比如袁燮笔下有“小小闷人人莫厌,解教禾稼勃然兴”的诗句,表达了梅雨带给人们的悠闲惬意的感受。宋代文人经常赋予梅雨以“轻”“细”的特点,用“溟蒙”“处处”等词语来描写如烟如幕的梅雨景色,如李纲《梅雨》诗中写道:“小麦青青梅正黄,连山雾雨湿溪乡。轻丝袅袅摇空界,重滴涓涓响暮廊。”着重描写梅雨的缥缈、细密、轻柔的特征。还有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把梅雨时节描写得清新自然,富有自然和生活情趣。梅雨有着如烟如雾、丝丝缕缕的自然状态,与爱情的缠绵悱恻极为相似,因此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梅雨来比喻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思。如晏殊的《鹧鸪天》、程垓的《忆秦娥》、向子諲《鹧鸪天》等诗词,都抓住梅雨的缠绵、轻柔、无绪的特征,梅雨的这些特征像极了男女的离愁别恨,因此能够恰当地把男女感情表现出来。

    (三)梅雨意象和江南地域特征的联系

    由于江南地区在宋代成为文人墨客聚集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而且描写梅雨的作品也大大增加,梅雨的意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文学意蕴和艺术美感的得到了突出,这也就使得梅雨的意象和江南的地域特征有了紧密的联系。梅雨落在江南的暮春时节,其自然有序的情境很容易引发文人的春愁和感叹。梅雨意象的文学和情感内涵在宋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丰富,而且自宋代以后,梅雨和江南文学象征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如“烟雨江南”这一种意象的固定表达。

    二、梅雨意象经典表述的形成

    (一)“烟雨江南”经典表述的形成

    自宋代以来的文学作品中,梅雨似乎已成为江南的标志。在王琪《望江南》中有着“江南雨,风送满长川。碧瓦烟昏沈柳岸,红绡香润入梅天,飘洒正潇然”的诗句,描述了江南的一川无边烟雨中,碧瓦、杨柳、红墙相互掩映、若隐若现的场景,这是江南梅雨时节的典型写照。元代《平江记事》中细致地描写了梅雨对吴地居民生活的影响,这说明在元代,梅雨已经成为江南地区民俗中重要的一部分。从地理意义上看,说起“梅雨”,即令人首先想到江南。从美学上来看,梅雨意象的江南地域性在地域、心理和文化优势三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强化,在人们的心理认知上,“烟雨江南”即指的是梅雨季节的江南景色,如古诗中常用的“江南风物”“江南烟雨梅子肥”等词句就说明了这一点。从实际生活来看,梅雨和江南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茶叶出产自江南,而采茶的习俗和梅雨有着重要的关系,清代《续茶经》中关于梅茶的记载说明了这一点。古代作品中对于梅雨的描写大多和江南有关,比如“迷蒙”“烟雨”“溟蒙”等词语,而这些词语正是如烟似雾的梅雨的真实写照,这在雨的意象中是独特和别有韵味的。

    (二)苏州的“烟雨江南”意象

    明清以来,浙江、江苏等地由于其文化和经济方面的优势,不仅成为地理意义上的江南,也逐渐成为人们心理认知中的江南,因此苏州也就逐渐成了烟雨江南意象的代表地。苏州地处江南,由于其地势较低,在梅雨的时节,池塘青草、树木、山峦、黛瓦粉墙在迷蒙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别有一番韵味。以清代王士祯的“诗地相肖”的文学理论来看,梅雨和苏州正是绝妙的搭配,宋代王仲甫也有“好去渡江千里梦,满天梅雨是苏州”的诗句。

    (三)明清时期“烟雨江南”表述的固化

    在明清时期,“梅雨”和“江南”的经典意象表述组合已经逐渐固化,梅雨有着迷蒙如雾的状貌特征,迷蒙的江南正是对梅雨意象之美的最好体现者。在明清时期,描写江南的诗句中无不是这一点的突出体现。明代高启的《梅雨》诗中有“江南烟雨苦冥蒙,梅实黄时正满空”一句,写出了梅雨江南迷蒙满空、婉约缠绵之美。而“烟雨江南”这种极富诗意和离愁别绪意味的表述方式又成为明清文人常用来抒怀的意象,无论是诗句还是书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明代《清河书画舫》《续书画题跋记》,清代《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画典籍中,可以看到很多相关的意象。

第5篇

关键词:《诗经》 中原地区 婚爱文化 服饰文化 饮食文化

《诗经》反映当时风土人情的诗篇,主要集中在“十五国风”中。这“十五国风”,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这片土地上的,有《邶风》、《风》、《卫风》、《王风》、《郑风》、《陈风》、《桧风》的几乎全部诗篇和《周南》、《召南》、《魏风》、《曹风》的一部分诗篇。“十五国风”共160首诗,《邶风》、《风》、《卫风》、《王风》、《郑风》、《陈风》、《桧风》就有84首,占国风的一半还多,加上《周南》、《召南》、《魏风》、《曹风》中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的一部分诗篇,也就更多了。

所以说,《诗经》与中原地区关系密切,多方位地展现了中原地区文化元素。本文仅从婚爱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三个方面对其一探究竟。

一、婚爱文化

《诗经》中与中原地区密切相关的诗歌中,婚姻恋爱诗歌占有很大比重,这些婚姻恋爱诗歌内容丰富,再现了当时的婚恋习俗,是中原地区原始婚恋文化的生动呈现。其实,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家族的构成、亲族的产生、社会的形成都离不开婚姻。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得出当时的婚姻爱情习俗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对美好婚姻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从这些诗歌作品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当时中原地区一带的青年男女对美好的爱情婚姻有着热烈的向往与追求,表现出了惊人的人性的觉醒与力量。在这些作品中,有或大胆或羞涩地对爱情的表白,有从悲剧角度哀婉地对爱情进行诠释。

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淮阳一带的《陈风》中,有一首《月出》的诗歌,诗歌写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兮。舒受兮,劳心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天绍兮,劳心惨兮。”诗歌描写在皎洁的月夜之中,一位男子对月思念意中人的感情。诗歌从望月联想到意中人的美丽,想起她的美丽的脸庞,想起她婀娜的身姿,想起她娇媚的体态,越思越忧,越忧越思。深沉的相思,绰约的美人,优美的月夜,构成了一幅优美画卷,别具诗情画意。

而《陈风》中的《泽陂》一诗又表现了一位女子对男子的爱慕与追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诗中的女子倾其身心思念与追求一位高大卷发的美男子,她忧思悲伤,始而泪流满面,继而忧愁苦闷,最终是头埋在枕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可见忧思之深。同样,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汤阴一带的诗歌《邶风》中的《简兮》、《匏有苦叶》以及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新郑一带的诗歌《郑风》中的《丰》等都描写了女子对男子的思慕。

从这些男女之间相互思慕的爱情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在爱情表白上,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大多坦率热烈,粗犷泼辣,而女子对男子的爱慕则表现得细腻和委婉。不论是大胆还是委婉,男女之间都表现出了对爱情的执着与痴情。同时,他们在择偶上流露出了一定的审美标准,一般女子美表现在丰姿绰约上,男子美表现在硕大魁梧上。这些标准与当代年轻人的择偶审美标准何其相似!

男女双方由相互思念发展到幽会和互送定情物,也是这些爱情诗歌中经常表现的内容。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汤阴一带的诗歌《邶风》中的《静女》一诗这样写道:“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首诗描绘了男女约会与赠送定情物的经过。男子很早就来到了约会地点,在女子到来之前表现出急躁的情绪,女子到来后送给男子一株红管草,男子因为它是爱情的信物而十分珍视。诗作很好地描绘了男女约会时当事人的心迹。同样,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新乡一带的诗歌《风》中的《桑中》,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新郑一带的诗歌《郑风》中的《子衿》以及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淮阳一带的诗歌《陈风》中的《东门之杨》等都是描写男女约会的爱情诗歌,这些诗歌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当时年轻人的爱情心理与追求。当然,除了男女之间幽期密约外,当时,年轻男女还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幽会,如《郑风》中的《溱洧》一诗就是利用三月的上巳节进行游春、嬉戏、谈情说爱、互赠爱情信物的。

当然,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结果并不都是喜剧。有终成伴侣,和和美美过着幸福的家庭生活的,如《郑风》中的《女曰鸡鸣》一诗,通过新婚夫妇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对夫妻和乐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温情脉脉,互相体贴,互相尊重,并发誓要白头偕老。这是爱情的美满结局。也有婚姻短暂,最终破裂的。这类诗歌多表现男子抛弃女子,另有新欢,忘却当年的信誓旦旦。如《卫风》中的《氓》,《邶风》中的《柏舟》、《日月》、《终风》、《谷风》,《王风》中的《中谷有》等,这些产生于今天中原地区一带的“弃妇诗”,有的女子被弃后搬回娘家居住,有的虽未回娘家,但也只能独守空房。父母兄长对女子婚姻爱情的干涉充分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女子地位低下的社会现实,这种现象以至形成一种牢固的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甚至在当今中国社会里,特别是在封建意识浓厚的农村仍然十分流行。

第6篇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现象严重,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学讲练”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改善课堂教学生态,让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有效,使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实效性。

二、例谈“学讲练”模式在不同课型中的运用

(一)单元整合课

比如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总结――探讨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有教师设计如下。

自主先学环节:(课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1、学生通读本专题李白的四首诗,标出每首诗中设置的主要意象,分析运用的手法,蕴含的情感,结合积累的李白的其他诗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2、读“补充材料”,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李白“豪放飘逸”风格形成的原因。

交流展示环节:小组交流,整合完善,做好记录,班内展示。

1、“豪放飘逸”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四首诗,从意象设置、手法运用、情感内涵等角度解读豪放飘逸的表现形式。

第一小组代表登台为全班同学讲解――“豪放飘逸”的意象设置: 迷人的仙境,皎洁的月亮,萧萧的战马,奔腾的黄河。学生能结合意象的特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分析透彻到位。

第二组代表登台展示本组学习成果――“豪放飘逸”的手法运用: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并结合相关诗句分析修辞效果。

2、分析李白“豪放飘逸”风格形成的原因。

第四小组展示:

(1)从时代背景分析,盛唐思想解放、激扬向上的时代氛围是李白诗风形成的土壤。

(2)结合龚自珍的评论“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道、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析李白的思想对其诗风形成的影响。

(3)从诗人读书、游历的经历解读其诗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质疑环节――作品与争鸣

有人评价《将进酒》:豪放是外壳,愤激是内核。有人评价《月下独酌》: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因此,有人说其实李白并非真豪放,有人说李白是真正的豪放飘逸,你怎么看?学生独立思考两分钟后,自由发言。

练的环节――我的思考

请以“我眼中的李白”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李白的感情和认识。

(二)散文新授课

在“讲练教”模式下,我是这样设计《江南的冬景》教学环节的。

第一环节:整体感知――理散文思路。

问题一:文中哪些段落描写江南的冬景?问题二:用文中一个词概括江南的冬景的总体特点。问题三:请为展现江南冬景的几幅画面命名,它们各有怎样的特点?教师以第五节为例,学生再为2、7、8、9段拟名。

第二环节:重点品读,赏江南冬景。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7、8两段中所赏句子,各小组派一代表PK、打分。然后每位学生将自己对所爱句子的赏析写在纸上,小组交流后推荐代表在全班展示。这些赏析中或指明手法或结合景物色彩抓意象特点,或分析意境作用及手法表达效果。

(三)加试名著课

名著加试题一般考察学生是否阅读和理解是否到位。学生公认《飞鸟集》魅力无穷,语言清新优美,思想深邃。但是诗歌太多,有些读不懂,所以有学生就不愿多读了。那么怎样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呢?我做了这样的设计与安排。

第一环节:知其人――东方诗哲。

学生了解诗人及诗作。

第二环节:诵其诗――清新隽永。

课前让学生边看诗歌边听录音,将325首小诗浏览一遍,顺手用不同的标志画出自己或体会深刻或有疑惑的诗句。然后让全班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朗读展示这一环节中来。我把诗歌内容分成自然、真理、爱情、女性、人生、世界六大主题,每小组一个。然后小组成员根据主题找出相对应的诗句。小组再按不同的方式朗诵所选诗句。时间大约两分钟。他们在练习朗诵时,教师要巡视指导,单独朗诵和齐读相结合,男生和女生朗读相结合。从课堂配乐朗诵氛围看,效果显著,外校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俨然是一场全班的诗歌朗诵会,班里人人都是自然的歌者。

第三环节:品其思――蕴含哲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和人生体验,任选一句自己感受最深的诗句在全班鉴赏。为了便于他们好讲,课前他们将这些诗句写在黑板上。果然,每组代表分析极精彩,从中发现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体会深刻,讲解动情,令听课老师佩服。

第7篇

水何詹詹,绿水迢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已闻到墨绿的清香,牧笛的优雅。

感受大自然给我的清新。

青山隐逸,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清新宁静。我没有李白的豪放,洒脱,但我有王维的向往自然的趣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哪种宁静的飘逸,淡雅的生活,怎能不让我留念了。

古筝的悠长,古琴的优雅,自然那涓涓流水的淡雅,怎能不让我思念,那一刻,我化作一江春水,流入理想的境界,与大地,阳光,风,雨,肩并肩的舞动我身边热情,燃烧我心中的激情。

李商隐,意味深长的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入暖玉生烟。的情怀荡漾。让我流入诗的世界。那一种,情意绵绵,含义深阔的托物传情,一往深情的追求。

苏轼,以为山动,情为水发的豪放与旷达乐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境旷达的宏伟。

就让我与书为友,与诗为伴吧,我欣赏苏轼的乐观,我喜欢李白的豪情,我迷恋李商隐的托物传情,一往深情的追求。我向往自然的平凡淡雅。我思念诗中有画的山居秋暝,一个王维创造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快清丽,将无生命的月,松,泉,石,写得活灵活现,‘活’得如此的脱胎换骨,点铁成金,淡淡几笔勾勒,把自然中的秋之韵味,秋之魅力描写得细致入微,表达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王维。

如果你向往大自然,请你也不要拒绝诗的魅力,谁愿意与我一起品味诗深长,如果你热爱生活,但愿你有苏轼的乐观,如果你品味人生路,希望你有李白的豪情与洒脱。

绽放你我魅力,去追逐理想彼岸吧。无论你是否喜欢诗的人生,不要把爱情成为你生命的主题!爱情是永恒的话题。一起笑对人生,品味无法解释的爱情吧!

英德市第二中学高二:黄春谊

第8篇

记载张骞出使西域的壁画

>> 从古代诗句中映象出的葡萄酒文化(上) 从古代诗句中映象出的葡萄酒文化(下) 婚礼上的葡萄酒香 葡萄酒上的美国梦 葡萄上的白霜 舌尖上的意大利葡萄酒乡 甜葡萄酒,舌尖上的舞蹈 舌尖上的吃(上) 叶子上的秘密(上) 邮票上的书法(上) 古代地理(上) 指尖上出“精彩” 古代试卷上的趣事 舌尖上的文化 上出《品质》的“品质” 从苏堤上走过 葡萄酒行业:酒文化里的就业黑马 浅论宋词中的葡萄酒文化 葡萄酒文化营销模式的创新研究 葡萄酒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从古代诗句中映象出的葡萄酒文化(上) 从古代诗句中映象出的葡萄酒文化(上)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刘庆")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记载张骞出使西域的壁画

多年以来,我国史学家普遍认为: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将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带回中国。据《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张骞出使西域,途经大宛,亲见:“宛左右以蒲桃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于是,汉使(骞)“取其实来,天子始种苜蓿、蒲桃” 。蒲桃即葡萄。成书于北宋年间的《太平御览》记载,西汉年间“离宫列观尽种蒲桃” 。而当代考古学的发现却打破了这一史学定论。1980年,考古学家从河南商代遗址中,发掘出的铜卣内盛满酒液,科学家在酒液里化验出了葡萄酒成分,将我国酿造葡萄酒的历史提前了一千多年。葡萄在夏、商、周时期被称为“葛”,流传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葛”的诗两首,其一《王风・葛》:“绵绵葛,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其二《周南・蓼木》:“南有蓼木,葛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既然有“绵绵葛”,那么以此为原料酿造美酒就成为一种可能。而河南商代遗址中出土的“葡萄酒”便证明了这种可能性。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葡萄酒酿造技术应该不同于商周时期西域各国的葡萄酒酿造技术,故而被司马迁明确记载下来。葡萄酒在西汉属于贵族享用的“奢侈品”。《太平御览》第972卷《续汉书》中同样记载了关于“蒲桃酒”的一则事件:“佗又以蒲桃酒一斛遗让,即拜凉州刺史。”汉朝时的一斛约合现在的20升,以现在常规瓶装葡萄酒每瓶750毫升为标准,一斛“蒲桃酒”即为26.6瓶葡萄酒。把上面古文g成白话文,就是说孟佗这个人用27瓶蒲桃酒行贿内侍张让,马上被封为凉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可见,葡萄酒在汉末是极具奢华的贵族享用品,非寻常百姓可以饮用。备注一下,孟佗虽不出名,但他儿子孟达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

三国以降,蒲桃或蒲桃酒多次在名人的诗、文中出现。《魏书》中记载魏文帝曹丕《诏群医》一文:“中国珍果甚多,且说蒲桃,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如此钟爱蒲桃和蒲桃酒,曹丕当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蒲桃酒做广告的皇帝。魏居北地,盛产葡萄,曹植寓情于景,生发联想,写有一爱情诗《种葛篇》:“种葛南山下,葛自成阴。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以葡萄枝条延绵比喻其与发妻的爱情缠绵长久,根深蒂固。由此也可看出,曹操慧眼识人。虽喜曹植,但知其为“情种”,不堪为政,还是二子曹丕有帝王之尊,说出话来甚有王者风范。北方贵族享用“蒲桃”美酒以为时尚,南方贵族亦不甘于其下,入仕西晋政权的吴国贵族后裔陆机有《饮酒乐》诗一首,更是直截了当将蒲桃酒盛赞一番:“蒲桃四时芳醇,琉璃千钟旧宾。夜饮舞迟错烛,朝醒弦促催人。春风秋月恒好,欢醉日月言新。”诗中首句“蒲桃”即指葡萄酒。陆机的诗描画出了当时东吴贵族一派歌舞升平,王公贵族每天以葡萄酒为伴,可谓朝朝沉醉、夜夜欢歌的腐朽状态,再次说明了葡萄酒是东汉以来乃至三国两晋时期王公贵族们最喜享用的奢华饮品。 魏文帝曹丕

《太平御览》中的卷970《册府元龟》一册记载了唐朝初年和葡萄酒有关的一桩事: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军攻克西域高昌国国都,大将军李靖道:“及破高昌,收马乳蒲桃,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帝自损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即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可见,李世民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富有生活情趣的“美食家”,学高昌国酿酒法,用马乳蒲桃(一种白葡萄)亲自酿造出高度葡萄酒,赐予群臣,众官员才有幸第一次品尝葡萄酒的味道。笔者认为《太平御览》所记“始识其味”指的是西域葡萄酒的味道。自此,葡萄酒的美名便在唐代文人的诗句中多次出现。流传至今,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便是唐代诗人王翰所作《凉州词》中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在盛夏的夜晚,拿出晶莹剔透的高脚杯,倒上冰镇的葡萄酒,无论是在月光下还是在灯光下,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葡萄美酒夜光杯”。然而大多数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看了 《凉州词》整首诗,不但心怡之情一扫而空,悲凉之意亦会油然而生:“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告诉我们,葡萄酒在当时不过是战争之余,浴血沙场的官兵用来排遣乡愁的“麻醉剂”。清代编著《唐诗三百首》的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然而从另一面可知,由于同西域各国贸易频繁,西域各国盛产的葡萄酒已在唐朝普遍流行。诗仙李白出身西域,对葡萄酒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其《对酒》诗曰:“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杯里醉,芙蓉帐里奈君何!”而其另一首诗《客中作》则将白葡萄酒的美色芳香描写得精妙绝伦:“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首诗如果用作当代的葡萄酒广告语,是再恰当不过的。李白不但嗜酒如命,写出许多关于酒的千古名句,而且对如何酿造葡萄酒似乎也甚为精通,这一点体现在其诗句中:“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N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此诗句是《襄阳歌》的节选,从中可以明显看出诗人对酿造白葡萄酒的工艺了如指掌。给李白冠以“酒仙”的头衔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另一位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有诗句盛赞葡萄酒:“我本是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尽日饮不足。”从《太平御览》的记载以及几位大诗人的诗句中,可以看出葡萄酒是唐朝上至君王、下至官兵将士以及文人骚客都非常喜爱的饮品。究其原因,是唐朝政权来源于西北政治势力,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柱臣之一,李渊生母更是鲜卑贵族独孤氏。西魏、鲜卑与西域各国交往频繁,长期受到西域各国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西北多民族风俗融合的文化现象。以西北文化为核心是唐代文化的基础,因此流行于西域各国的葡萄酒应该是唐代酒文化中最为崇尚的酒品,我们也就不难理解 “葡萄酒”在唐代甚为流行的原因了。 “酒仙”李白

第9篇

长辈们常叮嘱我,不要那么早看关于爱情的书。可一年前,我心血来潮把到图书馆借阅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便爱上了张爱玲浪漫,让人刻骨铭心的文笔。至今,白流苏和范柳元曲曲折折,“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爱情故事仍让我感动十分。继首次接触张爱玲的作品后,我又阅读了带着一点点痴,一缕缕怨的《半生缘》,痴爱与现实夹奏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

后来因考试而忙学业没暇再看小说,于是我离开了张爱玲许久。考完后,我又带着身份证来到位于铜锣湾的香港中央图书馆借阅了一本杂志,为的是看张爱玲刚出土的《天地人》,是继2005年《郁金香》出土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的又一次发现。

这本杂志中,有一个关于张的专题——与张爱玲不期而遇,这个专题中,介绍了张爱玲的许多作品,,其中《小团圆》一书很快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李老师也曾向我略略介绍过此书。于是那天我抱着一本已被上千人翻阅过的《小团圆》从图书馆出来,回到家后花了几天把它读完了。

《小团圆》这个题目给人一种十分温馨的感觉,可其大部分内容却十分现实,甚至于残忍,当读者读到心里纠结,纷纷喊惨的时候,又表现出浪漫与甜蜜爱情的色彩,可谓是五味俱全,连未经历种种人生的我,也仿佛身临其境。此书描述在传统家族长大的九莉,大学到香港念书,回到上海后和身为汉奸的有妇之夫邵之雍陷入热恋,这是一段让人唾骂且与我们来说没有好下场的一段爱情,可带出来的却是和《倾城之恋》一样感天动地的情,虽然到了小说近结尾,一切爱情成幻影,九莉仿佛脱胎换骨,对于视爱情如收集的之雍,更是看透似了地鄙夷。

不得不让人敬佩,张爱玲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刻画出她最深知的人生素材,余韵不尽的情感铺陈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读来时时有被针扎人心的滋味,因为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正映人们心底深处诸般复杂的情结。不仅仅如此,这本书亦反映了在此书中,我真正学习到和收获到的是张爱玲的精工细笔,我喜欢她细腻的描写,从细节出发,无一遗漏,而且我并不认为她的文字华丽,只是动人于细心和简朴的字里行间。

不得不承认,张爱玲的每一本书都让我难以忘怀,一年前时,以后也会是,不管大人们说我不应该那么早阅读张爱玲的作品,可那是一种难以自拔的喜爱,甚至以说是沉迷。事实上,读张爱玲的小说是一个学习的机会,直到现在,我还是一直一直地读她的书,以前,我的作文常被老师批评说简略不堪,可是自从读了她的作品后,我学会了细心留意每一样事物,并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放进文字里。《小团圆》一书更是教会了我许多,它告诉我文章里的人是有血有肉的,他们有生命,于是需要精湛且细腻的描写,环境亦一样,既有人的地方,就有各式各样的环境,只要把环境栩栩如生的描写出来,突出人物性格心里之余,亦可先声夺人,紧扣读者的心以带动他们的情绪。

“她永远看见他的半侧面,背着亮坐在斜对面的沙发椅上,瘦削的面颊,眼窝里略有些憔悴的阴影,弓形的嘴唇,边上有棱。沉默了下来的时候,用手去捻沙发椅扶手上的一根毛呢线头,带着一丝微笑,目光下视,像捧着一满杯的水,小心不泼出来。”这本书连同九莉和邵之雍两个鲜活的人物住进了我的心中,像张爱玲一样……

《小团圆》一书,工笔让人敬佩之余,生命与真情的诗句亦不知不觉地流露了出来,滋润着读者的心扉,永不干竭……

HKBUAS初二:mandylui

第10篇

我们此处所论及的“及时行乐”,源自拉丁语“carpe diem”,通译为“seizethe day”。该词组本是一个中性词组。汉语中也有人将此直译为:“捉住这一天”, 另有人译为:“把握今天”、“珍惜时光”等等,甚至有人将此译成“只争朝夕”。作 为中性词组,翻译过程中过份褒贬似乎不妥,而通常所译的“及时行乐”虽然在含义方 面较为消极一些,有些贬意的成份,但哲学意味更浓一些,哲理性更强一些,实际上与 原文的思想意义还是比较吻合的,如《简明文学术语辞典》对此的解释是:

Carpe diem:A theme,especially common in lyric poetry,that emphasizes thatlife is

short,time is fleeting,and that one should make the most of present  pleasures.(“及时行乐”:一种主题,在抒情诗别普遍,强调生命短暂,时光飞 逝,一个人应该最注重现实生活的乐趣。)

“Carpe diem”最早出现于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句中。我们从这一出处的上下文中 可以看出这一词语的确切含义。贺拉斯在《颂歌·卷一·十一》(Odes I XI)中写道:

聪明一些,斟满酒盅,抛开长期的希望。

我在讲述的此时此刻,生命也在不断衰亡。

因此,及时行乐,不必为明天着想。(注:Horace, Complete Odes and Epodes,

trans.by W.G.Shepherd,Middlesex:Peguin Books Ltd.,1983,p.79.)

虽说贺拉斯(65~8B.C.)最早使用了这一术语,但他并不是最早表现这一思想的诗人。 实际上,这一主题思想的出现,要比贺拉斯的《颂歌》早得多。我们无法考证究竟这一 主题思想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作为古罗马文学直接先驱的希 腊文学中,“及时行乐”主题就已经出现。如公元前3世纪的莱昂尼达斯(Leonidas)在 自己的作品中就典型地表现了这一主题:

应当明晓:你生来是个凡人,

鼓起勇气,在欢宴中获取快乐。

一旦死去,再也没有你的任何享受。(注:J.E.Wellington,An Analysis of the

Carpe Diem Theme in Seventeenth Century English Poetry(1590-1700),diss.,

Florida University,1955,p.42.)

古希腊的其他抒情诗人萨福、阿尔凯奥斯,也着意描写现世生活的乐趣,萨福在《哪 儿去了,甜的蔷薇》一诗中,就写下了“一旦逝去,永难挽回”的诗句。尤其是阿那克 里翁在一些描写人生乐趣和爱情以及颂酒的诗作中表现了强烈的“及时行乐”的思想。

古罗马诗人中,也有早于贺拉斯的诗人描写了这一主题。如早于贺拉斯的古罗马杰出 诗人卡图鲁斯(84~54B.C.)就在《生活吧,我的蕾丝比亚》等诗歌作品中表现了人生无 常、生命短暂、光明有限、黑夜漫漫的时空观,因而不要顾忌任何流言蜚语,尽情享受 现世爱情的欢乐:

生活吧,我的蕾丝比亚,爱吧,

那些古板凳指责一文不值,

对那些闲话我们一笑置之。

太阳一次次沉没又复升起,

而我们短促的光明一旦熄灭,

就将沉入永恒的漫漫长夜!

给我一千个吻吧,再给一百,

然后再添上一千,再添一百,

然后再接着一千,再接一百。

让我们把它凑个千千万万,

就连我们自己也算不清楚,

免得胸怀狭窄的奸邪之徒

知道了吻的数目而心生嫉妒。(注:飞白:《诗海——世界诗歌史纲》(传统卷),漓江 出版社,1989年,第91,183,107页。)

这一“及时行乐”的世界观甚至了17世纪的古典主义作家本·琼森等诗人。本· 琼森不仅对此诗极力称赞,而且还经过改写将这一思想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

Come,my Celia,let us prove,

While we can,the sports of love,

Time will not be ours for ever,

He,at length,our good will sever…(注:Robin Sowerby,The Classical Legacy

in Renaissance Poetry,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4,p.144.)

(来吧,我的西丽雅,趁现在力所能及,

让我们前来体验爱情的游戏,

时光不会总是归我们所有,

它最终将要中断我们的意志……)

可见,在贺拉斯之前,在“carpe diem”这一词语尚未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为数不少 的诗人表现了这一思想。

然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贺拉斯的“及时行乐”。其中影响最 深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以及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旗帜,复兴古代文化,反对封建和神权,因此 ,以体现现世生活意义的贺拉斯的“及时行乐”的主题思想也在经过漫长的中世纪之后 ,重新得以重视。莎士比亚、龙萨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家创作了不少这一主题 的诗作。他们在诗中表现出抛开天国的幻想,追求现世生活,享受现世爱情的人文主义 思想。如龙萨在《当你衰老之时》一诗中,发出了“生活吧,别把明天等待,/今天你 就该采摘生活的花朵”(注:飞白:《诗海——世界诗歌史纲》(传统卷),漓江出版社 ,1989年,第91,183,107页。)这样的呼吁,强烈地表现出“及时行乐”、莫失良辰 的思想,表现出了人文主义的生活信念和处世态度。

而在17世纪的一些具有玄学派特征的诗歌中,“及时行乐”的主题更是得到了相当集 中的表现。英国玄学派诗人赫里克(Robert Herrick)的《给少女的忠告》(To theVirgins,Make Much of Time)、《考里纳前去参加五朔节》(Corinna's Going aMaying),马韦尔(Andrew Marvell)的《致他的娇羞的女友》(To His Coy Mistress), 爱德蒙·沃勒的《去,可爱的玫瑰花》,西班牙具有玄学派倾向的著名诗人贡戈拉的《 趁你的金发灿烂光辉》等,都是表现这一主题的杰作。如《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一诗以 极强调演绎推理的结构方式,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把握时机、享受生活的重要性。该诗在 第一诗节中声称,如果“天地和时间”能够允许,那么我们就可以花上成千上万个“春 冬”来进行赞美、膜拜,让恋爱慢慢地展开;到了第二诗节,笔锋突然一转,说年华易 逝,岁月不饶人,“时间的战车插翅飞奔”,无论是荣誉还是,都将“化为尘埃” ;于是,诗人在第三诗节中得出应当“及时行乐”的结论:

因此啊,趁那青春的光彩还留驻

在你的玉肤,像那清晨的露珠,

趁你的灵魂从你全身的毛孔

还肯于喷吐热情,像烈火的汹涌,

让我们趁此可能的时机戏耍吧,

像一对食肉的猛禽一样嬉狭,

与其受时间慢吞吞地咀嚼而枯凋,

不如把我们的时间立刻吞掉。

让我们把我们全身的气力,把所有

我们的甜蜜的爱情糅成一球,

通过粗暴的厮打把我们的欢乐

从生活的两扇铁门中间扯过。

这样,我们虽不能使我们的的太阳

停止不动,却能让它奔忙。(注:飞白主编:《世界诗库》第2卷,花城出版社,1994 年 ,第204,167页。)

(杨周翰译)

虽然这是献给“娇羞的女友”的诗,但是,该诗却是对生命的意义的沉思,正如有的 论者所说:“这一首以及时行乐为主题的诗所要表现的不是一种爱情的关系,也不是马 韦尔的激情,而是他对处于时间支配下的生命的感受。”(注:David Reid,TheMetaphysical Poets,London:Longman,2000,p.226.)

18世纪以后,“及时行乐”的主题虽然不再像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那样典型和集中 ,但仍然被许多诗人所关注。直到20世纪,还出现了索·贝娄的重要小说《及时行乐》 (Seize the Day)以及弗罗斯特的同名诗作《及时行乐》(Carpe Diem)。

“及时行乐”这一主题的盛衰和发展与各个时期的思想思潮密切相关。在古希腊罗马 及其以前的文学中,由于受到朴素的唯物论的影响,以及最初的现实主义的影响,“及 时行乐”这一主题得以产生。但是,这一时期的“及时行乐”的主题仍缺乏深刻的哲理 性,主要是局限于享受爱情、美酒,突出现世生活的意义,虽然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但主要是充满着悲观主义的色彩,其基本定义仍然局限于:“吃喝玩乐吧,因为你明天 就会死去。”(注:Horace,The Complete Odes and Epodes,trans.by W.G.Shepherd,Middlesex:Peguin

Books Ltd.,1983,p.79.)而在随后的中古时期,由于宗教神权统治 一切,成了时代的基本特征,因此,来世主义等思想占据了决定性的地位,这样,以反 映现世生活幸福为前提的“及时行乐”的主题,在此期间也就极少有所体现了。即使是 个性解放色彩较浓的“普罗旺斯抒情诗”等作品,虽以情爱与教会神权进行抗争,但多 半是抒写对女性的赞美和崇拜。

第11篇

关键词:谭梦琳 诗歌 意象 产生原因

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期,当社会心理普遍呈现为浮躁且急功近利时,甘肃女诗人谭梦琳,近十几年来,一直在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谭梦琳应该算是诗歌园地里一位坚定的追求者。阅读谭梦琳的诗集《北方有一个女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黄土高坡用树枝写情诗的女孩,一个喜欢点一支红蜡烛写情诗的女孩,一个喜欢在雨中独自漫步的女孩,一个梦想去看大海的女孩。诗人用一种质朴纯真的艺术编码承载着丰富的生命体验。诚如北京师范大学严春友教授所说:“当这些诗句展现在我的眼前,撞击着我的心坎的时候,我心中也禁不住要喊一声:‘黄土高原上,竟有这样美丽的花!’”

谭梦琳诗歌中经常借助“星光”、“明月”、“花朵”、“树”、“黄昏”、“船”、“帆”等意象符号来传情达意。这些意象符号突显了诗歌的主题,彰显了诗歌的风格,外现了诗人的女性身份。

一、 意象的产生与诗歌的主题密切关联

诗集《北方有个女孩》当中,用歌颂友情和赞美爱情的文字谱写出来的动人乐章时刻萦绕耳畔。“朋友你在远方我临窗的祝福你能收到吗异乡的风时时吹动我思乡的泪滴也总能打湿这异地的绿草坪”(《致友人》)“你欣赏黄昏我欣赏你的背影你用目光丰富着黄昏的表情我用情感装饰着你的倩影”(《黄昏》)“血脉相连,骨肉相亲”,难以割舍的亲情时刻牵动着诗人的心。母亲像一条河,滋养着诗人的心灵花园。“母亲哭了目送弟弟的目光溢着泪水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母亲的泪更晶莹肺腑”(《来去匆匆》)这些诗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他人的关爱。亲情、友情、爱情汇聚成涓涓暖流,注入我们的心间,像一座亮在黑夜的灯塔,使迷途的航船找到港湾。

谭梦琳诗歌中“花朵”、“树”、“船”、“帆”等意向,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温馨和希望。“花朵”自不用多说,每当我们看到那些五颜六色的花瓣,闻到那沁人心脾的花香,总有一种清新愉悦之感洋溢胸中;“树”所散发出的浓浓绿意,为我们在炎炎夏日送来阵阵清凉;“船”、“帆”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带给我们无限憧憬和希望。以上这些意象符号处处洋溢着爱的旋律。由此可见,谭梦琳诗歌中意象符号的产生与其诗歌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 意象的产生与诗歌风格密切关联

谭梦琳诗歌舒缓的节奏,和谐的韵律,柔美的语言,给人带来无穷的美感。她的诗歌能够把我们带入优雅迷人的世界中:“也许不该看着你的眼睛却沉默那山依旧葱绿那水依旧流淌独不见你树枯了根还在你去了相思还在”(《永远的记忆》)葱郁的山林,清澈的溪流,让一切喧嚣远离。

以意象作为切入点,我们不难发现意象与风格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正如海子的诗歌对家园土地有着一种深深的迷恋,因而他的“村庄”、“麦地”、“草原”、“河流”、“麦子”等一系列的意象都具有“家园”意识。谭梦琳诗歌的风格是优美的,她诗歌中所选取的“星光”、“明月”、“花朵”、“树”、“船”、“帆”这些意象都能让我们感到一种舒畅和愉悦,这些美好的意象构成了她优美的诗歌风格。同时无庸质疑的是,正是由于诗人追求优美的风格,她才会选用这些具有美感的意象。总之,谭梦琳诗歌意象的产生与其诗歌风格密切相关。

三、 意象的产生与诗人女性身份密切关联

女性创作的一个极为显著的风格就是阴柔美,它委婉含蓄又极富深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冰心在1923年出版了诗集《繁星》和《春水》,共收小诗300首。诗人从抒情和哲理两个方面去描写母亲之爱、童年之真、自然之美。诗中 “星”、“月”、“花”、“树”、“水”之类的意象随处可见,无不体现出一种柔柔的情怀、深深的眷恋,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唤起人们奋发向上的激情。谭梦琳这位黄土高原上的女诗人,以其清新、质朴的语言涤荡着我们的心灵。作为一名女诗人,在谭梦琳的诗中也常常可以看到 “星光”、“明月”、“花朵”、“树”、“黄昏”、“船”、“帆”等意象符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女诗人们共有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因此,我们可以说,谭梦琳诗歌意象的产生与其女性身份密切关联。

综上所述,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谭梦琳诗歌意象产生的原因。诗歌是多种要素的集合体,每个要素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个完整的诗歌世界。我们对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分析都有利于深入解读诗歌,更好地阐释诗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严春友著:《生命如诗》,《〈北方有一个女孩〉序》。

第12篇

关键词:效果论 死亡之美 修辞 象征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作为一位重要的文学评论家,爱伦・坡认为诗歌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美,在《创作哲学》中,他说“死亡与美可成最亲密的联盟,而一个漂亮女人的死毫无疑问则是世界上最富有诗意的题材。”爱伦・坡通过死亡主题实现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主要观点。而为了实现其诗歌死亡之美的效果美学,他说“自己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深思熟虑的苦心经营”。 本文将从修辞、象征两方方面探讨其诗歌的效果美学。

一、修辞的使用

爱伦・坡追求效果和音响的统一,即统一效果论。而诗歌是“美的有韵律的创造”,他认为表现美是诗人的天职,并且通过和音乐的结合――他认为“也许只有在音乐中,诗的感情才能激动”――才能表现出诗歌的美学。而音乐在诗中则表现为诗句的押韵,不押韵的诗句只能使读者感到苦涩和单调,从而失去了诗的音乐美。为了追求诗歌中诗韵美的效果,坡在诗歌创作中大量的运用了头韵、半韵、尾韵、句中韵、叠句等修辞方法,这样的例子在其代表诗作《安娜贝尔・李》、《乌鸦》、《致海伦》等中比比皆是。

1849年爱伦・坡的死后的两天发表的《安娜贝尔・李》是其遗世之作,常被视为献给其亡妻弗吉尼亚的一首挽诗,全诗共六节,每节6 至8 行。注重音乐性的爱伦・坡在诗中做了很多细致的处理。这首诗的第四节第一行中的half、happy和heaven就使用了头韵,字母开头辅音/h/的重复出现。诗中半韵的巧妙运用不仅增添了其音乐美,还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在第六节第五、六行中元音/ai/的多次重复出现,半谐韵“life”和“bride”。全诗的尾韵除最后两节有稍许变化外,每隔一行押/i:/韵。押韵的词分别为sea,Lee,me。诗中多次出现的句中韵,其中第四节第六行中chilling和killing为句中韵;第五节第六行中ever和dissever为句中韵;这首诗的最后一节出现了两处句中韵:beams和dreams,rise和eyes。此外,全诗多次重复In a kingdom by the sea,Of the beautiful Annabel Lee。这些修辞方法的使用逐进地加强了作者情感的强度,同时让读者在循环的音韵间体会到作者所追求的音韵的效果之美。

二、象征手法的采用

爱伦・坡认为诗歌是最崇高的文学表现形式。诗歌的主要目的是表现美,激发读者美的感受。美可以使灵魂激动而变得高尚。最高形式的美必然使敏感的心灵悲泣。因此,诗歌的基调应该是“忧郁”。人最忧郁的事莫过于“死”,最富于诗意的“死”莫甚于心爱的人离世。为了突出其诗歌死亡之美的效果,象征手法是其所采用的重要表象形式之一。象征手法的使用渲染了诗歌“忧郁”的基调,也增强了诗歌的美学意蕴。

美人之死是爱伦・坡诗歌的主要意象。《安娜贝尔・李》、《乌鸦》、《致海伦》等诗歌中都是通过对美人之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死亡之美的追求。在《致海伦》中爱伦・坡把她心目中的女神斯坦纳夫人比作海伦,水仙女,赛琪。海伦,希腊古典美的化身。天神宙斯变身天鹅与勒达所生之女,为斯巴达王后;借助爱情女神的力量,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对她具备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从而引起长达十年的希腊――特洛伊之战。水仙女,希腊神话中的女神,专司江、河、湖泊里的淡水,也是一位美丽的女神。爱伦・坡赞叹她的美丽,水仙女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和艺术生命的源泉。赛琪,希腊神话的女神,人类灵魂的化身。传说她曾经与爱神丘比特相爱。丘比特和她约定,他们俩只有在黑夜里幽会,赛琪不得看见他,也不得偷看他的身体。但是赛琪非常想见她的爱人。一天夜里趁着丘比特熟睡的时候,她点亮一支蜡烛走到他身边偷偷地看他。她被他的英俊美貌深深地吸引住了,她忘情地看着他,却不料蜡烛油流了下来,滴在了丘比特的身上,把他惊醒了。丘比特非常生气,匆匆离去,一去不复返。从此以后,被遗弃的赛琪终日到处流浪,寻找心爱的人。赛琪是希腊神话中的美之神,灵魂之神。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意象把“美”这一抽象的概念赋予具体的形象,并生动的描写了诗人在对“美”的追求过程中的感受。美人的逝去令人扼腕、痛心,给人以哀伤、悲怆的感觉。爱伦・坡对美的追求,可以说是在面对死亡的忧郁、恐怖、浪漫氛围中体验到的。事实上,作者把对斯坦纳夫人的爱慕与对海伦的仰慕已融为一体,诗中作者对海伦,这一美的象征的仰慕已升华为其对艺术,对真、善、美的感悟与崇敬。正如爱伦・坡所说的“美人不是生活中的美人,而是理想中的美的抽象概念。”

三、结语

爱伦・坡在其诗歌创作中一直追求美的极致――死亡之美,这种美并非一种属性,而是一种效果,即他所表达的“诗之所以为诗,仅仅是因为它可以在启迪心灵的同时,对其施与强烈的刺激”的艺术效果。为了表达这种美的情调,美女之死的悲哀显得再合适不过,同时诗的音乐美也突出了这悲郁的情调。他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传递美,诠释美,爱伦・坡对效果的不懈追求使他的作品更具感染力,也使他成为美国文坛一颗璀璨之星。

参考文献:

[1]埃德加・爱伦・坡,曹明伦译,1995,《爱伦・坡集》[M]。北京:三联书店。

[2]Edgar Allan Poe,1846,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J], Graham's Magazine Apr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