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元宵节的诗词

关于元宵节的诗词

时间:2023-05-29 17:29: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元宵节的诗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元宵节的诗词

第1篇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1、《忆秦娥·中斋上元客散感旧》

(宋) 刘辰翁

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2、《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节皇后》

(宋) 赵佶

无言哽噎。看灯记得年时节。行行指月行行说。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

今年华市灯罗列。好灯争奈人心别。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

3、《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宋)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关于元宵节诗词大全1、《水龙吟·绍兴甲子上元有怀京师》

(宋) 向子諲

华灯明月光中,绮罗弦管春风路。

龙如骏马,车如流水,软红成雾。

太液池边,葆真宫里,玉楼珠树。

见飞琼伴侣,霓裳缥缈,星回眼、莲承步。

笑入彩云深处,更冥冥、一帘花雨。

金钿半落,宝钗斜坠,乘鸾归去。

醉失桃源,梦回蓬岛,满身风露。

到而今江上,愁山万叠,鬓丝千缕。

2、《轩游宫十五夜》

唐朝文学家李隆基

行迈离秦国,巡方赴洛师。

路逢三五夜,春*暗中期。

关外长河转,宫中淑气迟。

歌钟对明月,不减旧游时。

3、《鹧鸪天·上元启醮》

(宋) 张孝祥

子夜封章扣紫清,五霞深里佩环声。驿传风火龙鸾舞,步入烟霄孔翠迎。

瑶简重,羽衣轻,金童双引到通明。三湘五管同民乐,万岁千秋与帝龄。

4、《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宋) 汪元量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

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

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

钱塘依旧,潮生潮落。

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

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

昭君泪流,手捻琵琶弦索。

离愁聊寄,画楼哀角。

5、《辛亥元夕》

(元) 何中

顽坐故贪黙,忽行时自言。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第2篇

一概况

1.活动名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元宵游园诗会

2.活动主题:穿越梦境/相约元宵

3.活动时间:xx年2月17日17:30——21:00

4.活动地点:华中科技大学韵苑足球场

5.参与对象: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全体师生《欢迎其他院系师生参与》

6.活动目的:为了庆祝刚刚过去的春节,相别一个月的同学们终于又聚在一起,为了加深同学们之间的感情,迎接新的学期,庆祝元宵节,宏扬传统文化,我们举办此次元宵游园诗会。

7.主办单位: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团学联

二活动特色

1.吸引最为广大的同学们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将从校各网站/媒体出发,进行广泛宣传,并一海报/喷绘/传单/展板/横幅等多种宣传方式对本次活动进行宣传,并利用刚开学且接近春节尾声的契机,广泛调动东西两大校区的同学共同参与;

2.节目的多样性。诗会除了对对联,猜灯谜,背诗词等活动外,同时还增加舞蹈和抽奖的活动,令诗会更具参与和可看性。

3.诗会活动增加趣味性。本次元宵游园诗会以穿越梦境相约元宵为主题,我们将搭建以诗词乐园为主题的大型园子,在园子旁边设众多游园活动项目,同学们可以在观灯赏月猜灯谜的间隙去园子中间跳舞,享受诗词乐园的快乐。

4.展现中华文化精华和华中大优秀文艺资源。我们将邀请喻园诗社/夏雨诗社/国学社的重要人物及在各种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同学参与到本活动中,还邀请笛萧协会进行现场伴奏,以此向同学们展示我校同学丰富的业余的文艺生活及我校作为一个理工科院校良好的人文氛围。

总之,我们将倾尽我们的才华,挥洒我们的智慧,保证为全校同学展示一场精彩绝伦的大型诗会。

三活动流程

前期准备部分:

为保证本次参与活动的同学能积极地参与到这次诗会中,将在正月十四晚进行部分同学舞蹈扫盲。

根据诗会当天内容建议培训内容如下:

基本交谊舞;集体恰恰舞;集体牵手舞。具体舞蹈类型可字选择。

诗会部分:

说明:本次诗会的节目部分将分为三个板块,分别为“走近诗词“感受诗词”拥抱诗词有各种灯笼供同学观赏,猜灯谜可兑奖。

开场(预计时间:17:30——18:55)

1.17:30——18:20 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吸引人群,诗会准备开始。

2.18:30 节奏较为开场舞表演,灯笼点灯。

3.主持人宣布诗会开始,并带动气氛让观众参与第一次集体舞兔子舞,点燃烟花。

走近诗词(预计时间:18:55——19:55)。

本篇以悠扬的交谊舞辅助诗会,营造温馨浪漫的氛围。包括华尔兹,慢三等。以观灯赏月为主,并进行诗词接龙,比赛谁记的关于元宵的诗词最多,优胜者可领奖品。

1.首先为舞蹈,华尔兹。

2.舞蹈完为自由观灯赏月时间。

3.诗词接龙。

4.比比谁记的多。

感受诗词(预计时间:19:55——20:30)

第3篇

关键词:培养;传统节日文化;兴趣;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11-02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俗和道德风尚,寄托着整个民族的美好憧憬。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我们的传统节日备受冷落,一些传统节日的内涵正在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在年轻人看来,过节就是休息,就是吃喝玩乐;在孩子们看来,过就是收压岁钱,过端午节就是吃粽子,过中秋节就是吃月饼……他们不知道,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是风俗民情,更彰显了我国灿烂文化中所蕴含的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节日所受到的冷落,其实也就是传统文化中美德的逐渐流失。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让下一代重新认识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2011年笔者申报并承担了本校校课程《中国节》的教学任务,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索、感悟传统节日文化,感受颇多。在不断地“教与学”的互动中,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调动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传统节日文化,逐步探索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调动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积极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事之前一定要先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最初开展传统节日教学活动时,缺乏适合教学对象的专业教材,为了上好这门课,我决定立足实际,没有条件也要为教学创造条件。首先制定教材内容,根据时令顺序,捋顺出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其次确定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如:传统节日的起源或传说、民俗及民俗的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文学作品、民谣谚语等;最后利用网络、图书、影像等资料,多方面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春节后的第一堂课,笔者充分利用学生们依然沉浸在春节氛围的机会,以学生熟悉的春节为例,把表现春节热闹场景的影像、音乐、图片、文字等资料做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而后把动画片“年的传说故事”播放给学生们观看,面对熟悉的场景和充满趣味性的传说故事,学生们的反应很强烈,生动的图片、影像信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接着笔者因势利导,号召学生们积极参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并教给学生怎样利用网络、影视、书籍、访问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第二节课的学习内容安排的是“元宵节”,笔者布置了搜集“元宵节”有关资料的作业,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响应,很多学生也通过这种学习和参与的方式开始喜爱上这门课。随后,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根据学生居住区域、家庭状况、学习能力等情况合理搭配,学生选定组长并完成下面四个题目:(1)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2)元宵节习俗;(3)元宵节诗词文化;(4)元宵节的地方特色。然后分发表格,让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完成。由于准备比较充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特别积极,一堂课下来,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次教学活动让我深切认识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多种途径搜集传统节日的资料,做好计划、准备何等重要。

二、优美的传说故事,激发学生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活动更是如此。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怀有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但也很浮躁,做事情缺乏耐心。怎样培养学生学习传统节日的兴趣呢?怎样让学生乐意并主动地去了解传统节日呢?我发现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蕴藏着生动、美丽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大人喜欢,孩子们更喜欢。所以每一个传统节日来临之前,笔者首先启发学生搜集关于该节日的相关故事。例如:端午节来临时,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故事,其实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有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还有源于纪念屈原的。很多学生告诉我,没想到过端午节也有那么多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拓展学习“聊聊曲阜的端午节风俗”,学生通过口头访问、阅读书报、上网查询等方式,更深层次地了解有关端午节的知识。了解到曲阜人过端午节有凌晨门口插艾、挂香荷包和用艾叶煮鸡蛋的风俗,还有吃粽子、饮雄黄酒的习惯。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还了解到曲阜旧民俗与新民俗的不同,以及旧时的孔府里过端午节的习俗。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对端午节的理解更深刻了,也更喜欢了。

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情

为提高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及学习热情,笔者力求做到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授课方式既要符合实际,又要带有新鲜感,还能开阔孩子的眼界。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学形式如下。

1.多媒体教学。观看各种有关传统文化的图像、视频等,这种展示方式能更直观、生动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2.双向互动。如学习重阳节,带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与老人共度重阳节,使学生懂得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游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如正月十五猜灯谜,清明节放风筝、荡秋千、踢毽子、踏青等。这些教学活动更具趣味性,更能抓住孩子的心,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4.亲子互动。邀请学生家长加入活动,协助学生在家完成学习任务。如:端午节包粽子,腊八节熬制腊八粥,春节包饺子等,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爱劳动的美德,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了解。

5.知识竞赛。节日来临之际,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传统节日文化的资料,并且通过必答、抢答等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6.远足活动。如清明节来临之际,带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让学生通过扫墓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

7.诗词朗诵。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许多优美的诗词美文,让学生积累与节日有关的趣联妙对、古诗词名句、谚语、歇后语等,开展一个节日诗词朗诵会,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第4篇

甲: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伴随着熟悉的乐曲声,红领巾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 本期广播站为您安排的是中秋节趣话专题栏目。

乙:欢迎你的收听。

甲:我是_____

乙:我是_____。

甲:再过10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里我们预祝全校师生中秋快乐,合家团圆,万事如意!

乙:中秋节一直以来被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人们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时节对亲人的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当一轮明月高高挂起的时刻。 甲:考考你,你知道为什么要叫中秋节呢?

乙:这个可不难,在我国,农历的7、8、9三个月为秋季,农历8月15——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正好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甲:那为什么有人又称它团圆节呢?

乙:因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人们仰望天空中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甲:还真难不倒你呀!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亮的圆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你知道哪些有关的诗词吗?

乙: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甲:你知道得可真多!那你知道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吗?

乙: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甲:哇!还有神化故事呀!那你给我们讲讲吧!

乙:好!我给大家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吧!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王母娘娘也赐给了他一包长生药,他把不死药交给了自己的妻子——嫦娥珍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趁后羿不在家,他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在危急之时,嫦娥当机立断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成为月亮中的神仙。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甲:听完了如此凄美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关于中秋节的歌曲吧!

《花好月圆》

甲: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国外中秋节趣话吧!。

第5篇

可是,我们的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陌生和情感上的疏远,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为了更好的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以下的尝试: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文化内涵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语文教材每册书中,都安排了不少于七篇的优秀经典文言文,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在教学这些文章的时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充分挖掘其思想内涵,对他们进行爱国教育,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二、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教室布置:在班内建设文化长廊,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亲近,学习传统文化

(2)精心设计导入情节: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教学《荔枝图序》时,我为学生展示了苏轼的《惠州一绝》里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学生追问苏轼为什么会如此喜爱荔枝的兴趣下,抓住契机自然地导入新课,在好奇心的驱使学生有进一步领略了古文的魅力。

三、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活动中

(1) 诵读积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七年级学生主要背诵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三字经》和《国学经典诵读》,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情境解读,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自主趣味解读《三字经》,搜集成语故事,古代名人轶事……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趣味训练 ,钟情传统文化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针对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组织学生寻找文字的起源,知道了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了解了汉字的发展过程,讲述了关于汉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杨修巧解字》《欧阳修追字》《神奇的“打”字》《“马虎”的由来》等,同时透过汉字还可以看到祖先的生活,学生感觉汉字很神奇,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写字不再随随便便,而是用心写字,错字逐渐在减少。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气氛中领略了中国文化,掌握了字词。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运用一些有趣味的训练内容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如: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4)节日熏陶 ,追寻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都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第6篇

重视、适应和用好“互联网+”是职业教育的时代命题,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在“互联网+”理念的引领下借助网络平台加强中职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借助数字化资源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质,借助互联网拓展延伸来丰富中职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我们的中职语文才有“鲜活力”,我们培养的中职生也可以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来自上海名校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16岁美少女武亦姝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夺得冠军一事,经互联网加热、传播,再一次把社会公众讨论焦点聚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上。《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继承民族精神”的重任。

从“教育+互联网”到“互联网+教育”,一个简单的顺序变化,却透露出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地位的转变。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如何在“互联网+”理念的引领下,改变以往在讲学过程中错误地忽略掉学科中的传统文化知识现状,改变传统的学校教育,让“互联网”与“中职语文”来一次美丽的相遇呢?笔者进行了探索研究,总结了以下一些策略。

二、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中职生人文知识的学习

现代社会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基本上离不开网络,据调查统计我们的学生每天花在上网的时间超过2小时,每一个学生都至少会有一个腾讯QQ号码,每天“挂号”,他们热衷于发表说说、日志、微博,喜欢也特别在意别人的评论,而且跟帖也很快,动态更新迅速。每个学生所在的班级都会有一个班级交流群,喜欢在群内交流。笔者曾经与所任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在腾讯QQ成为好友,并且建立一个交流群,隔三差五在QQ空间发表关于学生课堂表现或者当天心情的说说,学生就发表了一大串的评论,他们也在乎笔者对他们的回应。所以,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深入人心,信息化手段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把热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为教育交流平台,实施语文教育教学行为,助推中职语文课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效果。

在中秋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在自己QQ空间发表说说:“中秋节的月亮到底多少钱?”然后,配图苦恼的样子、抓狂的样子。学生的回答也是千奇百怪,有说一百,有说无价,有说一万,有说十六元……教师接着可以再发表说说:“明月几时有?小二,能给我来一个咸的方的月饼吗?”然后,学生的回答也是花样百出,教师可以跟学生进行评论、对答,在一问一答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往文学常识的方向思考、讨论。当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他可以立即利用互联网查询,例如查询中秋节与哪些人物有关,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有哪些描写中秋节的诗歌、歌曲,等等。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已经借助互联网把课堂内容很好地预习了,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有了前期对知识的接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前五分钟开辟的“民族文化快餐馆”充分展示,学生也非常乐于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提前所掌握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猜灯谜活动,达到师生交流、互动的目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里,语文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学生学习起来非常“投入”,几乎“陶醉”,这样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在快乐的氛围中自觉地习得语文相关知识,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三、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质

P者所在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定新教材,教材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围绕课文,教材的主编们精心设计并开发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并且根据需要分别组合成助教光盘、助学光盘和网络平台等。网络平台上,教师可以了解中职教学动态、教材信息,学生可以进行网上学习、下载教学资源和提问。

为帮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理解诗歌内蕴,教师可以广泛地借助数字化资源。例如,教师要想引导学生理解《将进酒》中诗人奔放的情感,磅礴的气势,借助助教光盘里已有的资源,对诗人的简介、诗歌写作背景、诗歌的意境有详细的说明,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整个设计以图像、动画、符号等相互配合,辅以文字说明和动听的音乐,还有声情并茂的朗诵,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注重诗词的诵读,俗语说,“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数字化手段可以呈现多种诵读视频或者音频,让学生进行比较,自由选择范本进行模仿、练习,最终熟读。学生更可以在美妙图片的互相转换中产生共鸣,进入音、画、字创设的氛围里,以此融入到诗人当时的情景中,这样定能从中领悟到诗歌的意蕴和奥妙。

教师课堂演示完毕后,学生进行自我消化、理解,这时学生可以借助助学光盘或者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或者是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深入学习。数字化资源形声结合,学生在自作过程中进行轻松愉快的学习,对知识记得快,且记忆时间较长。

四、借助互联网拓展延伸,丰富中职生的语文素养

文本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是开展对话的主要依据。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每个单元编写好的文学常识内容选取诗词,选取里面最经典的,配上相应的美图,让学生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上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笔者有时在个人的微博上引用一句诗词来表达个人心情或者对自己的勉励,有时会转发或推荐古典诗词鉴赏,加上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者点评,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体悟分享给学生,学生不明白的话就会主动利用互联网搜索出诗词的出处。另外,笔者推荐学生关注人民网、青年文摘、读者、广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微博,要求学生也关注传统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结合本地实际多关注乡土文化的发展,假期还布置学生必须转发关于古典诗词阅读的微博,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关注乃至喜爱上古典诗词,进而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同时,教师可以开设一些关于读诗、写诗、赏诗为主题的活动,活动的地点可以在各班的教室里,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交流群里,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阅读、理解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立足文本的同时,我们要利用广阔的语文教育资源,进行拓展延伸。如学习完《我的母亲》,可以让学生查阅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亲尝汤药”“芦衣顺母”“怀橘遗亲”“卧冰求鲤”“扇枕温衾”等,也可以让学生查阅大量的关于描写母爱的歌曲和诗句,强化学生热爱母亲、孝顺母亲的理念,懂得感恩,做一个孝义之人;学习完《林黛玉进贾府》,可让学生去浏览《红楼梦》;学习完《静女》《采薇》可让学生去研读《诗经》中的其他名篇;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让学生去观看、研读《水浒传》。

通过拓展延伸性阅读,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更加丰富,从而把语文课中孤立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纳入到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更深刻地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7篇

“皓月当空洒银泄玉,中秋正至喜事悦人”,昨天的成绩造就今天的辉煌,今天的辉煌又是明天新的起点。我们播撒希望,我们收获真诚,我们以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与孜孜不倦的追求,让我们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以更加勤恳敬业的态度、严谨扎实的作风和热情充沛的劲头,不断推进公司各项工作再上台阶,再创佳绩。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庆中秋的讲话,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庆中秋的讲话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秋高气爽的金秋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喧嚣的都市车水马龙,奔波的人们已很难使自己停下来,但是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到来之时,一轮皓月高挂天空,传统佳节的温馨便俘虏了忙碌着的人们的心灵。我们互相传递的礼物,不止是礼物,还是问候,是祝福,是浓浓的民俗文化。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这个中秋,我们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时,脑海中会浮现那些优美的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古往今来,寄托着多少中华儿女的乡愁与离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同根同宗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将在这一节日里重温民俗再叙乡情。

面对国旗,面对辛勤的老师,我们想说:是师院附中把我们汇集到成才的摇篮,让我们在这个摇篮中互相团结,努力拼搏。

最后,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之际,祝全校师生合家幸福,中秋快乐!

庆中秋的讲话2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

x月x日星期x,就是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又被认为是我们中国人的团圆节。每到这一天,许多远离家乡的游子,纷纷赶回家中,与父母亲友欢聚一堂,把酒言欢。中秋的月最圆,最明,最美;中秋月如水如镜,诗情画意,充满浓浓的亲情。

现在,我想问问大家:你们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就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在周朝就已出现,而中秋节的盛行开始于宋朝。为什么叫“中秋”呢?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还有许多称呼:“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等等。

中秋节原是丰收的节日。过去,人们在丰收的季节里,总要大事庆祝一番,庆祝一年的好收成,享受丰收的喜悦。中秋时节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中秋节还有许多美好的传说,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等。这些无不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人们吟诵中秋节的诗词歌赋很多,最的当然要数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事们,在这美好的日子里,你有何感想呢?我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是:想家,想念父母。

是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挂的时刻。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学子在这美好的日子里,都会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挂念着祖国,希望与亲人团圆,共享欢乐。

在这佳节到来之际,我倡议每位同事都做三件事:

第一,孝敬父母长辈,为自己小家的幸福和谐做能力所及的努力,小家安定才是祖国繁荣的前提!

第二,为那些不能回家辛苦耕耘在讲台上的老师发个短信,道一声:中秋快乐!

最后我衷心地向忘我工作的全体员工,向勤奋工作的全体同事,向你们的家人和朋友提前道一声:中秋快乐!

庆中秋的讲话3老师们,同学们:

秋浓了,月圆了,又一个中秋要到了!本周_,农历的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处在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称为“中秋”,它仅仅次于春节,是我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的月最圆,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称为“团圆节”。

金桂飘香,花好月圆,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人们赏月、吃月饼、走亲访友……无论什么形式,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是中华瑰宝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人特别讲究亲情,特别珍视团圆,中秋节尤为甚。中秋,是一个飘溢亲情的节日;中秋,是一个弥漫团圆的时节。这个时节,感受亲情、释放亲情、增进亲情;这个时节,盼望团圆、追求团圆、享受团圆……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

同学们,一定能背诵出许多关于中秋的千古佳句,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佳句之所以能穿透历史的时空流传至今,不正是因为我们人类有着的共同信念吗。

中秋最美是亲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着人们同一个心声:亲情是黑暗中的灯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

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过思念;月亮,高不过想念。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

中秋最美是感恩!无须多言,给父母一个微笑,给亲友一个问候,递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饼,这是我们给予父母的回报。感谢父母给予的生命,感谢父母给予的培养……老师们,同学们,这个中秋,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度过!心怀感恩!感恩一切造就我们的人,感恩一切帮助我们成长的人!心怀感恩,我们才懂得尊敬师长,才懂得关心帮助他人,才懂得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才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老师们,同学们,中秋最美,美不过一颗感恩的心!中秋最美,美不过真心的祝福!

在此,我代表学校,祝老师们、同学们中秋快乐,一切圆满!

庆中秋的讲话4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即将来临了,今日,我们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中秋情思。

在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苍穹时,脑海中定会浮现起那优美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啊,人生有诸多事情难以两全,多少在外求学和工作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此时不能回到亲人身边。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节一直被人们喻为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而这一天天上的明月又分外明亮,分外的圆,所以又叫团圆节。中秋赏月,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故事,当然最为人们熟悉的是《嫦娥奔月》了。在多民族的我国,有许多个民族也在欢庆中秋节,虽然庆祝方式各异,但其寓意,也都是在祁求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所以这天都以月饼作为礼物,亲友间互相赠送,以取团圆之意,家家赏月欢宴,呈现太平盛世,祥和,文明的景象,团圆节哦,也让我们更加深切盼望海峡两岸同胞们早日团圆,祖国的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随着中秋节的即将来临,我们伟大的祖国建国_周年国庆节,也接踵而来,更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气氛,在我们欢庆这双节之时,我们也应该在学业上来个双赢,为国家的建设,民族的振兴。造就成祖国有用之材,我们共同去努力吧!

庆中秋的讲话5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秋浓了,月圆了,再过几天,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快到了!在此,我祝老师们、同学们中秋快乐、学习进步、工作如意!

中秋的月最圆,中秋的月最明,中秋的月最美,所以又被称为“团圆节”。

金桂飘香,花好月圆,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人们赏月、吃月饼、走亲访友……无论什么形式,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是中华瑰宝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人特别讲究亲情,特别珍视团圆,中秋节尤为甚。

中秋,是一个飘溢亲情的节日;中秋,是一个弥漫团圆的时节。这个时节,感受亲情、释放亲情、增进亲情;这个时节,盼望团圆、追求团圆、享受团圆……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同学们,一定能背诵出许多关于中秋的千古佳句,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佳句之所以能穿透历史的时空流传至今,不正是因为我们人类有着的共同信念吗?

中秋最美是亲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讲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诉说着人们同一个心声:亲情是黑暗中的灯塔,是荒漠中的甘泉,是雨后的彩虹……中秋最美是思念。月亮最美,美不过思念;月亮,高不过想念。中秋圆月会把我们的目光和思念传递给我们想念的人和我们牵挂的人,祝他们没有忧愁,永远幸福,没有烦恼,永远快乐!中秋最美是感恩!无须多言,给父母一个微笑,给亲友一个问候,递上一杯清茶,送上一口月饼,这是我们给予父母的回报。感谢父母给予的生命,感谢父母给予的培养……

老师们,同学们,这个中秋,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度过!心怀感恩!感恩一切造就我们的人,感恩一切帮助我们成长的人!心怀感恩,我们才懂得尊敬师长,才懂得关心帮助他人,才懂得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才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第8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音乐欣赏;观赏性;功能性;自娱性;美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1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古代,音乐受到人们的敬畏和重视,成为一切艺术的中心,并非仅仅因为音乐是一种可供听赏的艺术品,它还是一种与社会人生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化存在。音乐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满足人们以审美为主导的多重文化需要,因而,音乐欣赏的方式和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根据音乐不同的审美诉求与不同的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将音乐欣赏分为观赏性音乐欣赏、功能性音乐欣赏和自娱性音乐欣赏。不同的音乐欣赏类型,体现出音乐欣赏从方式到心理活动,乃至功能意义的不同特性。

一、观赏性音乐欣赏

观赏性音乐欣赏是通常意义上的音乐欣赏,这种欣赏方式是欣赏者将观赏对象作为完全意义上的艺术表演,带着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的心态进行观赏,因此,它在音乐欣赏各种方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观赏性的音乐欣赏,最普遍的是公共空间的音乐演出欣赏,这是满足一般老百姓审美愉悦的音乐欣赏活动。这种公共空间有的是临时性的文化空间,形成于周期性的集市庙会,演出场所多是临时性的,可以随时容纳数量众多的观赏者,为艺人提供演出卖艺、求衣觅食的机会,它们大多在热闹繁华的商贸街区举行。作为一种小传统日常化的文化活动,生活气息十分浓郁,每逢赶集或节庆吉日,商贸街区十分热闹,农副特产、日用杂货、手工工艺、民俗用品、风味小吃无不汇聚云集,在欢悦的氛围笼罩下,不时有戏班杂耍叫卖助兴,地摊野场献艺凑趣,热闹非凡,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以直观的绘画形式再现了这一文化景观。也有固定的专为观众观看演出的公共场所,最具典型性的是宋代的瓦子勾栏。据《东京梦华录》载,瓦子勾栏的演出,“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①。《太平乐府》“庄家不识勾栏”通过一个未见世面的庄稼人的视觉,描绘出了勾栏演出时的热闹场面:“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过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团坐。抬头觑是个钟模样,往下觑却是人旋窝。”②“日日如是”、“层层叠叠”、“团团坐”、“人旋窝”等文字,生动地描述了了观众的踊跃和热烈的演出气氛。

这种公共空间的演出场地与周围的世界没有隔阂,所以无论平民百姓或达官贵人都可以随时驻足观看表演,当然也可随时自由离开,凡有新腔曲调或调侃,任何人都可以拍手叫好,而一旦出现粗滥败笔,也可以大喝倒采,人与人之间的身份界限极为模糊,似乎已消泯了原有的隔膜和心里壁垒。在这种情景中观看表演,人们暂时放下现实生活的沉重压力,获得艺术审美活动带来的精神释放。这种观赏方式,现场的审美氛围对音乐欣赏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审美氛围来自观众的欣赏态度,千百个素不相识的听众聚集到一起,审美愿望强烈,十分专注,这样的审美场域有利于欣赏者形成良好的审美状态,而迅速进入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由于这是一种直观的欣赏方式,欣赏者直接面对表演者,双方可以进行真实的、直接的双向情感交流。表演者的表演技巧、表演风格、表演激情都会感染欣赏者,而欣赏者的专注、投入,节目间歇中的喝彩、鼓掌,也会鼓舞表演者。中国老百姓在这种特有的公共文化空间中所享受到的审美乐趣,就像过节一样的快活。在笼罩着欢悦氛围的舞台上,演员们多以夸张、诙谐或变形的方式,模仿生活世界的各种有趣现象,建构了与现实秩序结构契合相应但又相对隔膜疏离的舞台世界。演员与观众以舞台方式共同建构的世界,即是巴赫金所说的“人民大众以诙谐因素组成的第二种生活,这是人民大众的节庆生活。”③在这个异常的艺术世界里,和谐、融洽、热烈、欢乐的氛围完全归属于下层民众,是下层民众真诚、友善等内心情愫的直接迸发的场域。生活在日常琐碎世界的普通百姓,在艺术构筑的“狂欢节”中,获得了自由和快乐。

中国宫廷音乐欣赏却多多少少带有一点审美之外的“功利”,或作为外交活动的需要,或是对君王的歌功颂德,当然也有纯粹满足审美娱乐需要的演出活动。由于是宫廷中的音乐活动,一般老百姓都不能参与,也就带来了与在“瓦子勾栏”观赏音乐不同的审美特点。宫廷中有专门的音乐机构,其主要职能是为宫廷音乐活动服务,也包括承担为观赏性的音乐欣赏服务的演出活动。由于有专门的音乐机构和从业人员,音乐表演的艺术质量较高,虽然许多音乐形式都从民间采纳,但为了满足宫廷欣赏的趣味,一般都要经过乐工的整理、加工,也就不同程度地“宫廷”化和“贵族”化了。例如汉代乐府的音乐,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音乐表演形式,相和歌、鼓吹乐、歌舞百戏以及各地的民俗音乐,经过乐府的加工和美化,满足了宫廷的审美趣味。《汉书》记当时的音乐欣赏活动:“女工有绮,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悦耳目”。宫廷中的音乐活动,由于所带的功利性,往往根据演出对象、演出场合规定演出的内容和乐曲类型,不像“瓦子勾栏”那样单纯为观众的娱乐需要服务。如唐代宫廷燕乐,主要是为了供皇帝享受,同时也用以向外显示自己的国力。宴请国宾的演出,特别要讲究音乐表演的排列秩序,总是将歌颂王朝功德的燕乐放在前面,其次是汉族的传统歌舞音乐,之后才是改编的汉族民间音乐,最后是外域或少数民族音乐,使观赏者在审美的同时感受到皇家的气派,帝国的强盛。

宫廷音乐欣赏为皇帝和皇宫贵族服务,演出的内容须适合皇帝的喜好,《乐府杂录》中记录了开元时宫中观赏音乐的一段趣事,可见出唐明皇的审美情趣,以及他主宰宫廷音乐的霸气。记录如下:

一日,赐大于勤政楼,观者数千万众,华聚语,莫得闻鱼龙百戏之音。上怒,欲罢宴。中官高力士奏请命永新出楼歌一曲,必可止。上从之。永新乃撩鬓举袂,直奏曼声。至是广场寂寂,若无一人。④

宫廷中那些专供享乐宴饮的音乐活动,纯粹为满足审美娱乐需要,历来就很普遍,在某种意义上也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发展。但必须强调的是,当这种音乐活动过度奢靡,即反映出当政者的荒和腐败,受到史官的指责。历史上夏桀和商纣对乐舞的享乐是极其放纵的,《吕氏春秋•侈乐篇》说夏桀“作为侈乐,大鼓、钟、磬、管、箫之音,以钜为美,以众为观,诡殊瑰,耳所未尝闻,目所未所见,务以相过,不用度量”。《史记•殷本记》言商纣王“使师涓作新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宫廷中荒无度的享乐,历来受到有识之士的唾弃,因此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所强调的“乐而不,哀而不伤”,“尽善尽美”是非常深刻的。在中国历史上,将奢靡的音乐享乐视为祸国殃民的行为,常常以商纣夏桀引以为戒,从这里也可看出传统文化中将音乐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的审美意识。

中国古代观赏性音乐欣赏还有“堂会”的形式,即有财力的达官贵人花钱雇佣或邀请戏班举行的戏曲表演,一般就在私人宅第的厅堂,或四合院中临时布置的戏台上演出。有的财力雄厚的官僚、富商、文人名士甚至就在自己的住宅内营建小型舞台,有露天庭院式戏台、室内戏台、楼阁戏台等。据文献记载私人的堂会演出最早是在汉代,唐代也有为私人祝寿举行伶伦演出的记录,明清时期堂会演出逐渐繁荣起来。这种观赏性的音乐欣赏与“瓦子勾栏”公共空间的音乐演出有许多不同,一是观看演出的观众都是达官贵族的家庭成员、亲戚朋友、邻里相亲及专门邀请的贵客;二是组织演出的意义也略有不同,或是家庭中的婚丧嫁娶;或是答谢贵人;或是逢年过节;或是重大喜庆;三是举办堂会,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看的戏,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经济实力,邀请名戏班,甚或邀请不同戏班的名角汇粹于一堂。一般说来堂会的演出质量要高于商业性的公共空间演出,特别是那些对戏曲音乐有一定研究的文人雅士,甚至亲自指点戏班的演出。四是,堂会还可以满足戏迷过把瘾,多少有点自娱性,主办堂会者或邀请的客人可以参加堂会演出,称为票友,他们还可以要求与有名的职业演员配戏,这就使得堂会演出的水平也会参差不齐,但却满足了欣赏者的自娱需要。这种方式的音乐欣赏明清以来在中国民间越来越盛行,至清末,北京的达官贵人相互应酬宴请,堂会演出达到极盛。“堂会”这一音乐戏曲演出方式作为公共空间欣赏的补充,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欣赏需要。

二、功能性音乐欣赏

功能性音乐欣赏,指礼仪、庆典、祭祀等活动中聆听作为仪式的音乐。

也许有人认为这种“听”音乐不能算是艺术欣赏,至多只是音乐社会活动,其实,这是对音乐欣赏的狭隘理解。音乐欣赏是欣赏者对音乐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的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既得到悦耳、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又得到思想、情操、道德方面的教益。功能性音乐欣赏仍然是欣赏主体对欣赏客体的感受体验、领悟和理解,仍然可以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只不过,它不像观赏性音乐欣赏那样纯粹,具有“被动性”和“伴随性”。所谓“被动性”,是指欣赏音乐不是欣赏者的主动选择,欣赏者的初衷也许只是相参与某种社会活动,只是在这些社会活动中因有音乐的参与,使欣赏者“被动地”进行了欣赏。欣赏者能“被动”欣赏音乐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造成的。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与视觉相比,有很大的积极性。在一定的距离内,声音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迫使人们去听,心理学上称之为定向反射或探究反射。视觉没有听觉的这种积极性,一般情况下你可以不看,却不能闭塞耳朵不听,并且听觉感受比视觉感受更容易激动人心,影响人的情绪,因此,音乐欣赏可以在特定的情况下伴随其他活动而进行。音乐的“伴随性”,也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所致。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进行的听觉艺术,它看不见、摸不着,不以实体的视觉形态遮蔽人们的视觉行为和身体行为,相反它的声音可以“伴随”一切视觉行为和身体行为,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心灵。音乐的这种特殊性已被人们普遍认识。拿破仑曾经说过:一个军乐队胜过一百门大炮。他看中的显然是音乐鼓舞士气的作用,这说明,在“被动”的音乐欣赏中,人们的情感、意志仍然会得到升华,如果没有对音乐的感知、动情,欣赏主体――士兵的情绪不会亢奋。

在各种庆典、宗教、祭祀仪式中,音乐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音乐营造了仪式活动的氛围,使人们的情感状态或精神状态与仪式活动契合一致,获得一种在特殊场景中的文化存在体验。如宗教仪式中的神圣感,出殡仪式中的沉痛感,婚嫁仪式中的喜庆感,郊庙祭祀中的崇敬感,朝会典礼时的庄严感,军队出征时的威武感……聆听伴随各种仪式的音乐,是一种特殊的音乐欣赏,人们将音乐的感受与仪式的内容融为一体进行体验。这种音乐欣赏虽然不如主动型音乐欣赏那样纯粹,掺杂着许多非审美的因素,但仍然含有审美的体验,只不过是伴随其他情感的综合性体验。

中国的礼仪音乐是非常发达的,儒家的“礼乐”思想中,就有对这种功能性音乐欣赏的推崇。周公“治礼作乐”奠定了中国传统的礼乐制度。《史记•周本纪》:“成王既绌殷命,袭淮夷,在丰作《周官》,兴正礼乐,制度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之乐”的功能备受重视,将之与治国安邦联系在一起。宫廷中的“雅乐”便是历来受到朝廷重视的礼仪之乐,是在郊庙祭祀或朝会典礼时演奏的音乐。各种礼仪都有与之相配合的音乐。如祀天神,“乃奏黄钟、歌大吕、物《云门》”;祭地示,“乃奏太蔟、歌应钟、舞《咸池》”⑤;两君相见,奏大雅《文王》;诸侯设宴接待他国史臣则用小雅《鹿鸣》、《四牡》等。乐队演奏和乐舞表演的规模也有严格的规定。音乐表演的目的是为了配合仪式,达到某种效果,如让参加祭祀者在庄严肃穆的钟、磬、鼓、瑟音乐的配合下,激起对祭祀对象的恭敬心。这类音乐由于对其功能性的强调,审美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过分程式化和宫廷化,也会削弱音乐鲜活的生命力。

汉代宫廷、军旅、仪仗等社会活动中,有专门的鼓吹乐队演奏助威。军队出征时奏乐以示军威,雄壮的音乐不仅鼓舞士气,增加了为国征战的神圣性。在汉代画像砖石刻中,人们可以看见这样的场面:威武的马队排列成行,乐手们骑在马上,手持角、箫、鼓等乐器,在行进中演奏,似乎能听到他们雄壮粗犷的音乐。《乐府诗集》中有一首题名为《出塞》的鼓吹乐辞,曰:“侯旗出甘泉,奔命入居延。旗作浮云影,阵如明月弦。”从歌词中可以感觉到汉军出征时的威武,音乐增强了出征场景的庄严和气氛。音乐的功能性与审美性有着必然的联系,功能性的音乐欣赏也促进了音乐的发展,甚至会影响音乐的审美风格。正如修海林先生所说:“鼓吹乐在汉代的兴起和光大不是偶然的,……鼓吹乐不是歌舞管弦的轻歌曼曲,而是充满着一种沉雄威武的音乐气概。这种音乐气概,正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它是征服的主题,也是对现实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生动表现。就像汉代石雕异常的单纯、简洁、粗犷以及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鼓吹乐向人们展示的雄浑的情感力量,同样显示出这样的风格。它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使人身心振奋,积极进取。这就是鼓吹乐在那个时代具有的气派风貌和审美价值。”⑥

在宗教仪式中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音乐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佛教经典《法华经》中曰:“歌呗颂佛德,乃至于一音,皆已成佛道。”可见其对音乐的重视,因而有专门的佛乐为佛教服务,佛乐用得最多的仍是宗教仪式。如朝课、晚课、佛诞祝仪、忏仪、放焰口及水陆法会、戒坛仪式等。一些大型法会仪式活动,音乐演奏从头到尾伴随,根据仪式内容,音乐曲调时而庄重严肃,时而活跃热情,时而凄凉悲切,时而空灵虚幻,加强了仪式的氛围渲染,人们的音乐欣赏已不知不觉与仪式活动融为一体,在音乐的牵引之下,参加仪式的信众们完全沉浸在非现实的精神情景中,音乐在审美功能的作用下,也神奇地实现了它的宗教功能。

中国民间有大量用于婚丧喜庆的音乐,也都属这种功能性的仪式音乐,如由民间专业艺人或业余乐手组成的鼓吹、吹打乐队演奏。他们专门为各种婚嫁迎送、迎神赛会、清明扫墓、丧葬出殡等红白喜事服务,制造与仪式活动相应的气氛。特别是民俗节日,各地艺人汇集在一起演奏,热闹非常。明代张岱《淘庵梦忆》记虎邱中秋之夜的欢乐情景说:“天暝日上,鼓吹千百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⑦可见音乐渲染的气氛足以让参加节日的群众欢悦感奋。民间仪式音乐虽有一定的程式,但比起宫廷音乐鲜活得多,自由得多,与民间百姓的审美趣味相符合,受到百姓的喜欢。这样的表演,虽是在完成渲染节日气氛的功能,但欣赏者也得到了审美享受,二者并不相悖。不同的仪式活动,采用不同的音乐,欣赏音乐与参与仪式活动不分彼此,人们既得到情绪的感染也达到了各种活动的目的。

三、自娱性音乐欣赏

自娱性音乐欣赏指自己表演,自我欣赏的形式。如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笛子的牧童,哼着信天游赶大车的老汉,抚琴自唱的文人雅士,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很特别,自己充当表演者,自己又是欣赏者。何以表演者能兼欣赏者呢?这也是由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造成的。音乐是表演艺术,一般是由创作者把作品创作出来,再由表演者进行传达(也有即兴创作表演的),欣赏者才得以欣赏。音乐的特殊性使表演者与欣赏者可以统一为一个主体,音乐是以听觉感知的艺术,在表演的同时,听觉欣赏可以同步进行。自娱性音乐欣赏虽然包含着音乐表演,但其目的不是为他人的审美需要进行表演,而是为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进行的特殊表演,因此它仍然是广义的音乐欣赏,应该说,这是以欣赏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审美活动。自娱性音乐欣赏与观赏性音乐欣赏有很大的区别,主要在于这种音乐表演带有很强的自娱性,给予人的审美愉悦更多的是来自于创造中的自我肯定,表演中的自我渲情。与观赏性音乐欣赏不同的是,欣赏者选择欣赏对象时,一要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二要自己的表演技能能够胜任。由于受到欣赏者本人表演才能的制约,欣赏对象可能会受到局限,但是由于参与了欣赏者的自我创造,是发自主体内心的情感宣泄,带来更多的人生乐趣,可以获得观赏性音乐欣赏所没有的创造愉悦和情味体验。

中国古代文人自娱性的音乐活动是相当普遍的,这以他们将音乐看成是修身养性的手段有直接的关系。孔子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通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具备各方面的技艺、知识与修养,入世发用、丰富人生,人格修炼才可以说是真正完成。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士大夫将“六艺”作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而“六艺”中的“乐”又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于是,通过习乐来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普遍共识。

琴乐的文化含量十分丰富,遂成为古代文人用以修身养性最理想的艺术,所谓“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君子以琴书自娱”,可见其学乐、奏乐的目的非为他人表演,而是为满足自我的审美或美育需要。王维的五言绝句《竹里馆》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文人雅士的自娱性音乐欣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自己表演只为自己欣赏,“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与自然天地为友,陶醉在自己的琴声中,这是何等清雅的玩赏。宋代范仲淹酷爱琴乐,平生却只会弹奏一曲《履霜》,时人谓之“范履霜”,只要有兴致,他就抚琴自娱,陶醉在自己的琴声中,“琴取自乐,不在供人”何妨一曲!欧阳修在其《三琴记》中说:

余自少不喜郑卫,独爱琴声,尤爱《小流水》曲。平生患难,南北奔驰,琴曲率皆废亡,独《流水》一曲梦寝不忘,今老矣,犹时时能作之。其他不过数小调弄,足以自娱。琴曲不必多学,要于自适。⑧

欧阳修所言正是对自娱性音乐欣赏的解读。嵇康则在琴乐的自娱中追求“得道”境界,如其诗云: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之十五)

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智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长寄灵岳,怡志养神。⑨

更有甚者,“性不解音”的陶渊明有一张“弦徽不具”的无声琴,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自我解嘲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从无声中领会琴的意味,这种“欣赏”是观赏性音乐欣赏不可想象的,深刻地说明了自娱性欣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性情之间”的情趣。

自娱性音乐欣赏,还有文人雅士的“雅集”,这是一种扩大了的自娱性音乐欣赏,表现为一种群体性的自娱活动。中国古代社会中所谓的“雅集”,是文人聚会的一种方式,以品味文化为其特征,“雅集”中的音乐欣赏审美意味甚为纯粹。在“雅集”中,不仅欣赏音乐,还兼有乐评和论道,并与其他艺术活动相伴随,如茶道、书画及诗词酬唱。宋元时期,在文化渊薮之地江南,常有文人雅士举行“雅集”,他们饮酒赋诗,濡墨作画,抚琴歌咏,清谈论道,在高雅的审美情趣中偶尔也夹杂世俗的享乐欲望顾瑛所编《草堂雅集》记载了此类活动的盛况,草堂主人按时令寻一佳处举行盛宴,邀请文人雅士来此一聚,不少慕名而来附庸风雅的客人也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主客“不计年齿,貌苍苍者上坐,饮酣歌舞,各以所长自适”⑩。此类音乐欣赏活动具有较浓的文化意味,已成为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观赏音乐不仅是艺术享受,也包含志趣相投的社会交往,甚至以此为精神慰藉,以解脱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许多文人雅士都留下了描绘“雅集”听赏音乐的诗歌。如:

共喜年华好,来游水石间。烟容开元树,春色满幽山。壶酒朋情洽,琴歌野与闲。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B11

康乐宠词客,清宵夜无穷。征文北山外,借月南楼中。千里愁尽。一樽欢暂同。胡为戛梦琴,淅历起寒风。B12

自知清静好,不要问时豪。就石安琴枕,松枯压酒槽。山晴因月甚,诗语入秋高。身外无余事,惟应笔砚劳。闲堂新埽洒,称是早秋天。书客多呈贴,琴僧与合弦。莎台乘晚上,竹院就凉眠。终日无忙事,还应似得仙。林下无拘束,闲行放性灵。好时开药,高处置琴亭。更撰居山记,唯寻相鹤经。初当受衣假,无吏挽门铃。B13

中国民间生活中,也有大量自娱性的音乐欣赏,民间音乐是一种集体创作的音乐,其中有部分音乐的主要功能是自娱自乐,创作表演者与接受者之间没有严格的角色区分。风俗性民歌具有突出的娱乐性,在节日期间,民间音乐活动是与娱乐活动合为一体的。例如传统的“元宵节”,在各地农村就有载歌载舞的民歌、秧歌、连厢、高跷、旱船及各种“对花”,人们寓娱乐于音乐活动之中。有些地区有固定的歌节,对歌既是民歌即兴创作和演唱的比赛,又是大规模的娱乐活动。歌节期间,热闹非常,有时集中上千人,连唱数日,山间、草场、村边、地头,到处是舞台。青年男女除了在集体歌唱中得到情感宣泄,还可以增长知识,结交朋友。侧重于自娱的音乐欣赏,人们的主要注意力并不放在音乐本生的艺术性上,而注重它的娱乐功能,如在对歌的音乐活动中,同样的曲调填上不同的歌词,用歌来猜谜,问答和逗趣,获得娱乐的。

自娱性的音乐欣赏由于是“为己”而非“为人”而表演,因此不以悦人作取舍,大多不注重技巧,而关注个人的情味和感受。关于这一点,钱穆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议论,摘抄如下:

如牧童在田野牛背上,俯仰天地,一时心感,扪笛吹之,此笛声即牧童心声,即牧童当时之全体人生声,亦即古往今来全体人生中之一声。一旅客之长笛一声身倚楼,亦如此矣。乐器愈简单,而乐声愈自由。声相感斯心相感。B14

可见,自娱性的音乐欣赏最自然地与人们的生活世界融为一体,直接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文化意义是十分深刻的。

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活动具有浓烈的文化规定性,音乐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与人们的生活世界融为一体,甚至直接参与日常生活,满足人们以审美为主导的多重精神需要和文化需要,这也说明了儒家的中国礼乐思想对中国音乐活动的深远影响。

①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5《京瓦伎艺》,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第49页。

② 杜仁杰《【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谭帆、邵明珍注评《元散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17页。

③ 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④ 段安节《乐府杂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第47页。

⑤ 《周礼•春官》。

⑥ 修海林、李吉题《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⑦ 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版,第105页。

⑧ 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四,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943-944页。

⑨ 同上之十八。

⑩ 顾瑛《玉山名胜集》卷四《送郑同夫妇归豫章分题得洞庭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B11 《游凤林寺西岭》。

B12 《夜集汝州郡齐听陆僧辨弹琴》。

B13 《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其三。

B14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67页。

On the Appreciating Approaches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GONG Ni-Li

(Humanity Colleg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