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29: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写变化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生习作不仅要注重指导课的教学,更要注重习作的讲评。大纲明确规定:“修改自己的习作,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因此,小学生作文评讲是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如果说精彩的指导课是学生写作的航线,那么评讲课就是学生写作中必不可少的灯塔。有了灯塔的指引和修正,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课堂讲评前要纵览学生的作文,掌握学生的习作资料,其次要筛选、分类学生的习作。只有了解学生作文的真实情况,才能在作文讲评时有的放矢。课堂讲评时,老师要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调动学生修改习作的积极性。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
一、取舍中突出重点
写作文时,有的学生有材料写,但并不能写出好作文,那是学生没有经过思考,只是将材料堆砌而成。我们老师在讲评作文时,就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学会大胆取舍,留下重点内容进行具体描写。例如在写《家乡的变化》习作时,有学生写“修了敬老院,盖起了许多工厂,新增了大商场”;有学生写“修建了广场,安装了路灯,盖起了高楼”;有学生写“拓宽了马路,种植了绿化带、现代化果园”;还有学生写“人们的衣服花色变了,奶奶的爱好变了,妈妈的工作变了”……学生都能把变化写出来,但是都并列写了两三个方面,没有重点。于是在评讲时,我充分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文章,然后问:你用什么事例来说家乡变化的?学生都能娓娓道来。我接着问:一个事例大概写了几个字?学生数后说大概在100字左右。我再问学生:100字的描写能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你家乡的变化吗?学生普遍摇头……那你觉得文章哪个事例最能反映家乡的变化呢?接着我让学生对文章的材料进行取舍,做到详略得当。在讲评后,学生的文章焕然一新,有的学生抓住了“灯”,写“晚上街头灯火辉煌,美丽极了。”有的学生抓住了“广场”,写“广场是儿童的乐园,到处欢声笑语。”有的学生抓住了“敬老院”,写“阳光下,老人们在亲切交谈、聊天、看京剧”。学生学会了突出重点,更好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二、模仿中巧妙构思
讲评课教师不能光讲,还要写,用自己的写作能力影响学生、吸引学生,也就是写“下水文”。教师通过写“下水文”,可以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从而拉近师生“教”与“学”的距离。在评讲课时教师的“下水文”可以作为范文读给学生听,也可以发给学生看。例如在写童年趣事时,我也写了富有情趣的《掰玉米》和《衣橱里的“鬼”》,在讲评课上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读读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于是掰玉米前的“好奇”,掰玉米时的“意外的惊喜”,扮“鬼”前的耐心等待,扮“鬼”后的母子同乐……一个个精彩的瞬间都刻在了学生心里。
接着我让学生模仿“下水文”的巧妙构思,再写自己的童年趣事。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模仿与借鉴中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正如吴增祺所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说的也就是文章可以模仿学习,但是要在模仿的基础上学会创新,这样才能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下水文”也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我们老师要善于让学生共同品析“下水文”,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并尝试着修改,这样师生的写作能力就共同得到了提高。
三、对比中注重细节
作文讲评课,我们要给学生创设展示成功的情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讲评中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让优秀习作带路,那些新颖的选材、真挚的情感、细腻的描写,会让学生找出自己的文章与之的差距,开启学生修改习作的心智。
其次,也可以选取学生作文中的句段进行对比。例如在评讲学生的作文――《我的自画像》时,我选取了这样两段话:“我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两腮有两个小酒窝。”“我,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晒得黝黑的身上常穿着一件白衬衫,喜欢在理发的时候前额留几根长一点的头发,同学常常叫我‘三毛’。我不太爱说话,平时总是一脸严肃的表情,看表面你会说我‘冷酷无情’,其实我是个热心肠。”出示了两段话后,学生在读第二段时很快知道了是谁写的,可是第一段却猜出来作者。又如在学生写学骑车的作文中,我摘取了这样两段话:“我小心翼翼地跨上了车,摇摇晃晃地上路了,这一刻我别提多高兴了,便回头向妈妈挥挥手,这一挥可不得了,本来东摇西摆的自行车就像喝醉酒一样,带着我一下子扎进了草丛中,还赐了我一个嘴啃泥。”“我以为自己学会了,就不让妈妈扶了,结果没骑一会儿就摔下来了。”通过讲评,使学生了解文章是否生动形象主要在于细节描写。鲜明的对比,强烈的效果,激发了学生习作修改的兴趣。
与习作前的作文指导课相比,习作后的讲评更需要细心和耐心。作文讲评课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就像那些千古名句都是经过反复推敲才留下来的,所以文章不厌百回改。然后利用评讲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方法进行合作修改和互评互改,并且感受多次修改带来的成就感。
关键词:童真日记 生活日记 观察日记 感悟日记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04-01
很多小学生不会写作文或大多数小学生写不好作文,已成不争的事实。自“语文”单独设科一百多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话题,有识之士从各种角度去探索有效的作文之路,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然而,时至今日,究竟如何教学生作文,仍然是见仁见智,没有形成语文界一致公认的有效作文教学法。
1 借鉴母语习得之法,训练学生写生活日记
韩军先生曾提出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成长规律出发,对学生进行长期耳濡目染的侵润,就像婴儿学习母语一样反复刺激,才能学好语文。笔者很赞成韩军先生的观点。这里试从婴儿学习母语的过程,谈谈小学生从童真日记入手,如何来突破写作的瓶颈。
众所周知,婴儿出生时,都不会说话,然而,有经验的家长每天都对着孩子说话,在不明就里的儿童看来,大人们就像对着“木头”在不停地唠叨。一年过后,奇迹发生了,孩子能吐出简单的一两个音节,两年过后,几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儿孩子都能用语言表达了,尽管很幼稚,甚至吐字不清,有时还借助手势,但家长是心领神会,非常开心。孩子之所以能在一两年内学会说话,得益于家长每天不停的在他耳边刺激,虽然婴儿开始听到大人的讲话像听天书一样,但日积月累,只要不是耳聋的孩子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听力训练,都可以由不懂到似懂非懂,由模仿到学会说话。
写作,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小学生开始到学校上课,很多话都已经会说,只是字不会写。于是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主要任务就是担负起教孩子识字的任务。因为识字量的限制,大多数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在下意识里并没有想到要教孩子如何去写话。等到三年级时,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写作文,学生慌了,不知如何下笔者有之;在老师的再三指导下,仍写得语无伦次者有之;基本功不扎实,写出病句和错别字者有之。于是语文老师大呼:作文难教、难改。
事实上,只要方法得当,作文难的困境是可以摆脱的。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学习和思考,尝试从一年级起,就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写”童真日记,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年级上学期,由于学生识字不多,很多字根本无法“写”下来,我就让他们以“说”的方式来“记”童真日记。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指名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说不清楚的地方,其他小朋友可以帮言。开始,每人说一句,班级人多,5分钟不够,下节课再接着说。保证人人都有机会练习“说”出童真日记。一个多月后,等汉语拼音学完,再指导学生真正地用笔“写”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喜欢画画的小朋友也可以用画来稚嫩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这样,既可以巩固新学的生字,又避免单调的反复抄写字词。总之,形式不拘,兴趣为主。
二年级上学期的时候,由于认识了几百个汉字,绝大多数学生基本能用笔写一两句完整的话。这个时候,要求他们用学过的字词写出完整的句子,写自己生活和学习的事,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有趣的事,学生很感兴趣。对学生写的过程中出现的别字、错字,反复纠正,不厌其烦。到二年级下学期,因经过一年多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吾手写吾口”,写出一小段完整的话来。因为写的内容都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人人都会说,写起来又没有其他限制,所以,学生写的兴趣很浓。总之,习惯为主,写话次之。
2 搭建各种表达平台,训练学生写观察日记
由于一二年级学生已具有写雏形童真日记的经历,到三年级对学生记童真日记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让他们学写观察日记。对一时不适应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再写一段时间日常生活话题的日记,这样一步步为学生铺设写作日记的平台,课堂上再让学生写自由命题的作文时,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觉得作文并不难。
经过一年观察训练和如实记录,学生的观察能力明显增强,班级布置出现了什么些微的变化,老师或同学穿着有什么变化,都逃不脱学生的“火眼金睛”;由于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随之而来的变化是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写日记的条理性也增加了。在学生交作文本之前,笔者让同桌互当小老师,找找对方作文中的错别字或不通顺的句子,学生兴趣很浓,甚至连书写不规范的地方都给对方指出来。最明显的变化是批阅他们的作文时,错别字也少了,病句也少了。作文教起来省心多了。
四年级时,笔者对学生进行生活日记、观察日记穿插训练,目的是避免学生出现厌烦情绪。当时间紧,学习任务重时,笔者不要求学生天天写日记,每周只让他们写两三次,不过要特别强调的是,写日记时,一定要记录真实的人和事,不要掺杂虚构和想象的成分。总之,观察为主,辅以条理。
3 提供各种生活素材,训练学生写感悟日记
五年级,笔者再用半学期,让学生温习写生活日记和观察日记,然后再上升一个层次,教学生学写对生活的“感悟日记”。开始,学生不知如何写,笔者就示范写下水感悟日记,并指导学生多看书报,多与同学讨论,进行思想碰撞,这样才能写出有见地的感悟日记。
一、注重习作积累
1.了解学生的写作底子,然后再对症下药,积极引导。我带的学生,从书面写作水平来看,有的文章不是简单粗糙,就是离题万里;还有的学生题目一出便硬着头皮写,七拼八凑,胡编滥造。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生活积累。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变了以往安排作文题目的盲目性,以后安排作文时,提前通知学生,叫同学们在思想上早作准备,提前注意观察,从观察中获得真实感受。而把这种感受能适当地加以诱导,就可能成为学生写作的感情基础。
2.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从各类报纸、刊物、杂志上获得一些间接知识,作为直接知识的补充。当然,社会上也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侵蚀着学生的心灵,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读好书,并坚持写日记,写心得体会,做到定期检查,并在自习辅导课上举办经验交流会这样,学生既扩大了知识面,又调节了思维活动,而且在认识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注重真实体验
1.营造乐写氛围,体验自由作文乐趣
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来写,虽然提供的内容很宽泛,但学生有可能有更想写的内容,这是允许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可以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写,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像小鸟奋飞,爱怎么飞就怎么飞。但是自由作文不等于放任自由,必要的指导仍不可少。应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给学生一个思维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敞开心扉谈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互相启发,进一步激励表达欲望,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
2.捕捉偶发事件,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课堂是个动态资源的生成场,课堂上即兴生成的信息,生生之间的差异,乃至课堂中的错误,都可成为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成为非常有价值“真实素材”,抓住这些及时的信息,有效利用,往往给作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3.抓住内心感受,引导学生乐于表达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他们在同伴交往中,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在家庭中,总会产生各种心理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心灵体验的一种类型,教师要抓住学生这种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并体悟这种变化的种种感受,让学生从说到写,真情流露,这是写作文最真实的好材料。
4.创设实践机会,提供施展才华平台
小学生的学习,最初是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过渡到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我们有时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和写作素材,组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以活动本身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为他们提供施展习作才能的平台。
三、注重作文讲评
【关键词】写作兴趣;仔细观察;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为了使学生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和学生头痛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下,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我在作文教学中,结合课题研究,总结了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注重创设情境,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传统的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这是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制约,他们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等外部条件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创设情境;可以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可以利用语言创设情境;可以利用作品欣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有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例如利用游戏创设情境。由于是玩游戏,学生的兴趣非常高,都积极主动地交谈起来,议论活动中有哪些最精彩,最激烈的,参加的人是如何做的,自己以是如何做的,以及旁边的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情绪等又是如何的,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作文,而且内容具体,语言也比较生动。
二、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培养学生习作乐趣
小学生的作文不能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也应该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观察生活首先要有顺序、有条理。写静态事物时要写出它的形状、颜色、大小、用途等内容。并要求学生按从远到近或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去观察,然后有条理地写下来。写动态事物应包括写动物、活动变化的事物等。如写动物,就要写出它的外形体态及生活习性的内容。写活动变化的事物,就要写出它活动变化的情况。对这类动态事物,我们可以采取“游动”的方法来观察。如在一次写一动物的作文过程中,事前我讲明了“游动”的观察方法,让学生按这方法去观察自己家养的一种动物,并让学生有条理地写出来。这样,有的学生写“我家的一头黄牛”,能把黄牛写得栩栩如生,看了他的文章,就像亲眼看见他家养的牛一样。写叙事时,我要求学生按时间推移或地点变换的顺序来观察,要观察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重点是观察事情的经过和主要办事人物的行动。作文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出来,把主要办事人办事的过程写具体即可。写人时要求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活动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写人的文章可以“一事表人”,也可以“多事表人”。 当然,观察事物不能只为观察而观察,应展开想象来丰富文章的内容。因为事物之间都是互相依存,彼此联系的。要由表及里地去认识事物,找出它的内在联系,从而全面地,本质地了解事物。
三、注重读写结合的教学,让学生爱写乐写
万事开头虽然难,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节作文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觉得教师还得注重培养他们读写结合的习惯,所谓读写结合,就是读不离写,写不离读,这就关系到学生作文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引导学生怎样把一些好词、好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刚开始作文,不要求学生篇幅的长短,只要求语句通顺、连贯,把所有学的字、词、句恰当地利用上去就行了。比如在教学《艰苦的岁月》时,课文中有很多描写老外貌的句子。我便适当地加以引导,让学生想想哪些相干词语、句子可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此时在学生的理念中就会形成一种意识,原来学习课文也可以帮助写作文。因此,更觉得作文简单、有趣。这样学习课文也会更认真更投入。另外,读写结合还涉及到课外活动的开展。 在组织实践活动中,主要通过开展团队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说组织学生登山、游览公园、举行“钉纽扣比赛”“讲故事比赛”。活动后,要求学生把自己亲手做的或亲眼看到的人与事,有条理、有重点,流畅地写出来。由此一来,学生对写作就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觉得活动也能写作文。因此除了爱作文,也会更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作文即做人。它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学生语文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质等多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小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真正确立,作文对他们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视。因此,广大小学语
(下转第39页)
(上接第38页)
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任重道远,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放眼未来,立足改革,争取使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魏桂中.搞好小学作文教学之思考[J].教育艺术,2011(01)
一、激发作文兴趣,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
第一,先观察后作文。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其积极地思维,进而产生表达愿望。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观察图画和实物,或者指导学生参观,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写作文,学生很有兴趣,写的文章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
第二,先实践后作文。如有计划地设计游戏,编导小品,外出旅游等。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兴趣盎然。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增长见识,提高认识能力,因而写的文章很有条理,语言也比较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第三,抓时机写作文。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就会感觉不到困难。例如,课间一个精采的场面,运动场上精采的表演,课堂上发生一个有趣的“风波”,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或者在讲读课文中补写一个情节,续写一个结尾等。学生写起来感兴趣,“难”字似乎不翼而飞,达到练笔的目的。
第四,创设情境写作文。创设情境是为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达到作文训练目的而创设的。试举一例,全校卫生大检查前一天,五年级四班又上作文课了。我迟迟不到教室,而提前做了一番设计:卫生优胜流动红旗被一根教杆支在了黑板中间,摇摇欲坠,旁边写了一个醒目的大问号。学生们见此情景,大惑不解,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五分钟后,我才走进教室,要求学生自己起题目把刚才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下来。顿时,同学们有了兴致,挥笔写起来。
二、开辟两种渠道,引来作文的活力
开辟作文训练的两种渠道是:其一,从生活中学习作文,即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丰富多采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写观察日记,鼓励学生把他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在日记里。这样,既丰富了作文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又有效地进行了练笔。其二,从阅读中学习作文,解决怎么写的难题。包括两个方面:(1)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学习作文,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结合课内作文,紧扣训练重点,统一要求,严格训练。(2)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作文。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课文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分清三个阶段,遵循作文训练的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是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写成篇作文”。起于“写话”,间于写“片段”,落脚于“篇的训练”,三个阶段有着内在的联系,三个阶段具体的要求是:即低年级说写提早训练,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每周设两节说写训练课,以词句训练为主,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会说一句完整的话,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说一段通顺的话,然后写下来。中年级集中力量说好、写好“片段”,达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到四年级由片段训练过渡到能写简单的记叙文。高年级成篇综合训练,突出加强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表达、修改等六项基本功训练,达到内容具体,有条理,有中心,有重点,有真情实感,能展开想象和联想。
四、突出三个训练,提高作文能力
关键词:创新作文 兴趣 发散思维 想象思维 直觉思维
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一些写作差一些的学生是“谈文色变”。绝大多数写作一般的同学,也只是会人云亦云,落入俗套。况且学生手头上“作文选”“范文集”比比皆是,作文抄袭成风。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有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理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空间,无疑是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把作文教学变成一种活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教师要树立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新观念,把作文教学搞“活”起来。大力推行开放式教学,为学生创设五彩缤纷的广阔田地。如作文题目《中秋月》,初识文题,学生定会无从下手。我们不妨设计如下活动,先让学生在课外收集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收集古代文人墨客关于月亮的诗句(以诗言志,曹操、李白、张若虚、苏轼均把以月抒怀言志推向了极至)等。然后我们在中秋时节,组织学生在朗朗明月之下,师生共话月色之美:唱一曲月亮之歌,吟一首咏月之诗,说一句带月之成语,侃一则月之传说,话中秋月饼之来历,叙中秋难忘之事......这些活动一定能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启迪思维找到一把金钥匙,为学生找米为炊。
二.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刚跨入高中的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求同思维起主要作用,思考问题往往容易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表现在作文审题中,往往是只囿于一孔之见、一条思路。这就要求我们指导他们进行发散思维,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答案。
怎样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呢?一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拿到一个作文题,学生往往囿于习惯思维,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如以“变化”为题进行作文。可以指导学生作如下发散:可以从大的方面写:祖国的变化、家乡的变化、城市的变化等;也可以从小的方面写:我家的变化、邻居家的变化等;还可以从某一方面写:路的变化;房子的变化;夏天降温工具的变化等等。二是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滥竽充数》的故事,学生通常是从批评南郭处士的角度展开定势思维,命题为“骗子终将露马脚”、“弄虚作假终害已”等。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观察分析,就会极大地拓宽命题立意的范围。如展开侧向思维,可以从竽士们对南郭的“冒充内行”不加揭发命题为“要敢于向不良倾向作斗争”。展开逆向思维,可从批判齐宣王的角度命题为“用人制度必须改革”等;也可从替南郭处士辩白的角度命题为“人贵有自知之明”等。展开多向思维,还可以命题为“应老老实实做人”、“钻空子之流者戒”等。
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挖掘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材料,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在慎思、明辩的前提下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三.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培养想象思维能力
想象思维是创新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一旦失去了想象,就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因此,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怎样培养、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呢?
一是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比如我在讲授《雷雨》时,就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写一段周朴园的肖像描写。学生写道:他个子不高,穿着一件长衫,戴着一副金边眼镜,镜片下面一双三角眼。虽然写的比较简单,但周朴园形象就具体化了。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周朴园这个人物的形象就容易多了。然后我们则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提示学生:周朴园的目光应该是什么样的?周朴园说话的语气是什么样的?周朴园在说话时会不会带有手势?等等。二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我们不妨多让学生写一些《假如我是......》、《我希望......》、《三十年后我们再相见》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佳作,让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
总之,教师要营造特定的情景,通过精心启发,让学生身临其境,大胆想象,以拓展其思路,发挥其创造性。
四.培养、捕捉写作灵感,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是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通过下意识活动而直接把握对象、领悟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有些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迸发。当年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时,一直为作品的开头绞尽脑汁。偶然间阅读了普希金的小说《宾客聚集别墅》的开头,触动了他的创作灵感。他立即提笔写出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并且以开头为枢纽,源源不断地写出了后面的故事。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
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的事时有发生。同时我们采取的时文鉴赏、课前演讲等形式,都能让学生的写作灵感“油然而生”乃至“万马奔腾”,形成他们的写作冲动。
作文是什么——“作文是有血有肉、有真实内容和情感的事。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想把它告诉别人,口头上说,便是说话,用笔写下便是作文”。
学生作文是练文育人,是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是做人的基础教育。因此,作文应注意:
一、作文诚实
语言大师叶圣陶一贯主张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 生写文章必须实事求是,即所写的内容是真实的,表达的感情是真挚的。要记自己熟悉的人,叙自己经历的事 ;写自己眼前的景,状自己身边的物。用我笔写我语,用我语表我情,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更不要抄袭 别人的,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写老实文。
二、引向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是来自现实生活。学生积极地参加实践活 动,写出来的文章就内容充实,反之,“编”出来的文章则面目苍白。正如叶圣陶所说的:“作文这件事离不 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文章。”对此,叶老有个生动的比喻:“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 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为了使文章的“溪水”流个不停,我们要有计划有 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自然现象,了解社会生活。如春游踏青,夏令露营,秋日登高,冬天赏雪。观察名山大川 的壮丽风光、朝霞日落的秀丽景色、鸡鸭鹅狗的生活习性、桃李杏梨的生长变化以及沸腾的劳动场面、安静的 学习环境、热闹的集市贸易等等。在观察时,还要帮助学生编拟观察提纲,理清观察顺序,选择观察角度。在 观察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来。
三、读写结合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文字及思想感情,写作则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即读是吸收,写是输出。 阅读和写作是互为因果的两个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一定要上好阅读课,为作文 打基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通过讲清课文的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知识,让学生掌握语言工具,学习表达 方法,提高写作能力。二是阅读教学要与学生的写作实际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以课文为借鉴练习写作 。把学生日常作文中的具体问题带到阅读课去比较、去解决,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让他 们对照作文,认识到自己作文中错误的原因,想出改正的办法。
四、勤写多练
叶圣陶指出:“写作的历练在于多作”。目前,我们只靠课本上每个单元的规定训练是很不够的,很难提 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为适应生活需要,必须多练。因为作文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能力, 任何一种复杂的能力都需要经常的练习才能形成。“文必多作而后工”,我们要以多练为突破口,增加练习次 数,重视习作质量。那么怎样勤写多练呢?叶老说:“作日记,作读书笔记,作记叙生活经验的文章,作抒发 内部情思的文章,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逐步提高写 作能力,养成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
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考场作文失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文题材老套,毫无新意
雨中送伞、晚上的一杯牛奶、考试失败后的安慰鼓励、运动会时同学的加油呐喊等等,这些已经写滥的题材,在当下学生的作文中还经常能看到。
2.通篇叙事,记流水账,结尾处生硬点题。缺乏打动人的细节描写
学生的内容老套和缺少动人细节,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固然跟学生的生活单一、缺乏观察有关;另一方面,跟教师作文训练模式有关。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写―改―评”的模式。教师先给出作文题目让学生写,写完后上交教师逐一批阅、写评语、打分,然后在课堂上讲评作文存在的问题,做写作指导,朗读范文让学生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只在“改”和“评”的阶段参与了学生写作,而学生在“写”的阶段,仍然处于自我摸索、孤立无援的状态。教师的批改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作文等级,但对于有些改无可改的作文,就没有意义了。这些作文的“病源”在于选材伊始就出了问题。源头的问题,只能放到源头去解决。等学生写完后再来评他的选材有问题,需要全篇重来,那么在这次作文训练中,师生双方都做了一次无效劳动。
3.不会合理布局,文章结构单一,没有波澜变化,平淡如水,不够生动
前面两点主要是作文内容方面的问题,后面是结构方面的问题。在中考前可以针对这些原因,做有针对性的突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应试作文写作技巧。我把这种突训称之为渐进式作文训练。
渐进式作文训练第一步要解决的是学生作文题材老套,毫无新意,难以动人的固疾。这阶段作文训练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收集素材。好的作文素材应该是忠实于生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学生应明确,自己是天地间独一无二的人,自己的生活经历也是独一无二的,作文的素材应该从中选择那些有价值的,值得一写的东西。要求学生回忆自己经历中最深刻、最难忘、心灵触动最大的事情,然后按“爱、感动、温暖、幸福、感悟、成长”等主题归纳。没有了题目的束缚,学生思路大开,挖掘出了平时难得一见的题材。比如,父母离异时自己的痛苦;妈妈在我考试前拜神求佛;暗恋男生被班主任识破;父母背井离乡打工谋生,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妈妈因为生了我一个女孩,和奶奶之间的矛盾等等。学生准备的素材本里面,记录下了许多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未曾想起过、写过的事情。此时进一步要求学生给素材归纳主题,并在旁边备注。
渐进式作文训练第二步要解决的是学生细节描写问题。作文训练可以以无题目作文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运用素材本里面积累的素材,结合相关主题,自主拟题写文章,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的这些素材,因为来源于真实生活,存在于学生的深刻记忆中,所以写作时仿佛当时情景再现,人物的神态、对话、动作无一不鲜活,写作时犹如有活水之源泉,思路会滚滚而来。
选拔性考试有它许多的游戏规则,作文既然身在其中,当然要受到一些限制。这是所有考生必须面对的现实。
考纲有要求。考纲对作文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符合”、“健康”、“充实”、“通顺’、“完整”、“规范”几个词上。“符合题意”是最基本的,因为考试要消除虚构、套作、抄袭等不公正现象,“思想健康”是传播文明的前提:“内容充实”是表情达意的需要,“语言通顺”方能证明熟练运用母语:“书写规范”才能让人阅读。
命题有限制。材料也好话题也好,命题也好半命题也好,文字也好图形也好,都是限制。除此之外,提出的要求、注意事项也是限制。如2002年话题材料之后的要求文字中说:“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么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这里的两个问号既给了我们范围的限制,也指明了选材的思路。
评分有细则。比如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给分,篇幅要达到量的规定,没有标题要扣分,不要写到作文格之外,不在文中出现自己的姓名、校名等等。
当然,规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的作文环境正在悄悄地发生一些变化。作文题是语文命题人“最动心思的”题。这个心思动在何处?一是有创新。分析这么多年来的语文试题,基础部分没什么大的变化,今年沿袭上年是正常的。惟有作文题变化最大,从变的角度看,可以说作文题一年一个样。今年考纲在发展等级中还强调了“构思新巧”。二是近人情,即让考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和认识水平,不会让考生为难在。因此,考生既要有面对新颖命题的思想准备,也不能惧怕陌生而乱了方寸。
作文评分除了受评分的约束之外,社会舆论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舆论对前两年作文中的主题设定和出现的假大空、伪圣化、模式化倾向多有微辞。目前各种训练总是追着前一年的跑,难免形成思维定势,如果考生照搬前年某些成功作文的经验,恐怕难以奏效。别人用项羽、王昭君等历史人物作材料获得了高分,你再用可能让人生厌,别人用排比铺陈的语言或故事新编的形式赢得了喝彩,你用可能不知所云。社会在变革中发展,作文命题与评价也是如此,考生应当熟悉规则,但熟悉的应当是对你的具体规则,而不完全是过去的。
规则中的自由空间是很大的,这就要看我们用不用或者会不会用了。
主题的确定应尊重自己的感受
面对一个命题,我们首先在弄清限制的前提下,应洞开自己的灵魂之门,释放产生的各种情思,抓住其中最核心的东西作为文章的主题。当然不回避从人生的、社会的、哲学的,历史的、未来的等等方面进行思考升华。但应注意不要因为“思想健康”而刻意拔高,也不因为担心自己写得很平庸而刻意求新。“健康”是针对“变态”、“庸俗”而言的,它的底线是不能欣赏违背法律法规和偏离社会道德的事。面对“自己的晚间生活质量”这个话题,有人写索求知识的快乐,有人写发展特长的乐趣,有人写独思的妙处,有人写交友的真诚,这些是健康的不用怀疑。还有人写躲着家长看电视、上网,有人写孤独的无奈,表达了学习压力和缺乏沟通带来的各种烦恼,令人反思同情。这些情感当然也是健康的,与前面的相比,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但你如果非要写抽烟酗酒之乐,评了低分绺由自取。2001年,有个考生以“诚信”编故事,说“我”娶了四个美女为妻,后来因为“我”缺乏诚信,她们都背叛了“我”,最后“我”明白了做人要诚信的道理。主题尚可,可材料却是调侃过分,得低分也理所当然。“立意深刻”是人人都想追求的目标,可它不是故意跟命题人和其他考生作对而求得的,它依赖于长期的积淀和正确的思维方法。比如对“发现自己”这个话题,有人思考到了“发现自身能力并不困难,可社会环境、时代风尚往往使人身不由已,难以施展才华”的深度,这当然好。但一般人只会认识到“自身能力有很大的空间,充分挖掘展示,可以创造惊人价值”或者“看清别人容易,发现自己困难,人应当通过各种手段观照自身”。绝大多数人以此立意是完全可以的,担心撞车大可不必。
选材时可“思接千载,心游万仞”
充实的内容是为了表现明确的中心,或者说明确的主题之下应有丰富的材料。选材是考试作文中最为自由的乐土,考生可在这一乐土上充分展现才气。自身经历、日常感受,阅读所及、趣闻轶事,眼前现实、未来发展,正面反面、古今中外,格言警句、比喻数据……只要是与主题一致的,我们尽可能多的从记忆仓库中拿出来,然后精选出最有表现力的和新鲜的组织到文章之中。
呈现方式可以“各取所爱”
使用何种语言?选用什么文体?精选哪些材料?一是根据命题,二是自身习惯。“尝试”、“心灵的选择”适合于记叙,“诚信”、“规则”适合于议论,这是从命题看。但这又不是绝对的,擅长议论的可使“心灵的选择”慑人心魄,擅长记叙的也可让“规则”生花。除了议论、记叙这种主流文体之外,确实需要的话,日记、书信、新闻、童话、短剧、微型小说、故事新编等等也是可用的。但要切记:如果花哨的形式没有切题的内容的话,必将弄巧成拙。在语言上,自然、通俗、流畅本身就是美,追求华丽典雅可能造成拗口、晦涩,字斟句酌也是没有必要的。对构思时引发的材料一要取舍,二要安排好顺序。
考生看过的作文经验和指导之类的文章可能比看过的作文还多,以至于有的人面对考题真的有些无所适从了。这里,再补充三点,但愿能帮你摆脱困境。
一是不要人人追求高分(54分)甚至满分(60分)作文。现在的作文指导都是叫人争取满分的,实际上满分一般控制在50‰以内,怎么能人人得到?高分也是评卷人笔下的稀有之物。绝大多数人的分数在40―50之间。你如果平常作文就没有出过彩,那把标准定在45分左右就可以了。即写符合题意的、具有真情实感的、有自己语言风格的文章,这样的文章“一不小心’可能弄个高分呢。
二是如果苦于材料缺乏则可以突出自己的癖好。你不是喜欢体育吗?那你就像体育记者一样,叙体育、议体育,只要切合题意就好。你不是喜欢听x x的歌吗?看x x的书吗?爱好上网吗?……你就可以将自己这一方面的经历和感受与命题联系起来,何愁内容贫乏、文思枯竭呢?
【关键词】真实;想象力
一、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是小学生根据自己在社会生活实际中不同的具体经历,用书面语言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的形式。
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2.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的作文
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1)只定范围不命题(2)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3)不限篇幅和篇数;(4)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
3.培养学生作文有新意
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二、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写童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话作文可以用其所长,把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因此,训练学生写童话,既符合当前落实新课标的形势,也顺应了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帮助。
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童话化作文的训练就是要放飞他们的想像,让他们犹如翱翔于蓝天的刍鹰;遨游于大海的鱼儿!充分享受作文课带来的快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1.提供想像条件,鼓励大胆幻想。
童话作文的热荩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的喜怒哀乐,也能在童话中得以体现。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选材。在训练中我们要给他们提供自由想像、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鼓励他们大胆幻想。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就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得以充分的发展。
2.教会构思方法,提倡个性表达。
童话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人们,所以在训练学生写童话时得讲究巧妙的构思。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童话语言独具特色,写童话比写一般记叙文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其次,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这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
3.注意立足现实,要求合理想像。
一旦儿童思绪扬起,往往又会乘着兴致,漫无边际的想像开去。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义。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儿童往往把握不住,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儿童并不能掌握要领。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发掘学生的心灵火花,让学生立足现实,合理想像。
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
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
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教学;重要性;策略
G623.2
中段语文作文指导教学对教师而言,首先要从“讲”作文、“教”作文的做法中解脱出来,着力解决学生的作文题材的问题,让学生们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学生主动作文的意识,提高作文指导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以下就加强中段语文作文指导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践,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教学中,教师要明确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写作能力是对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最直接体现,写作水平实际上也是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基础考验,包括对学生的字、词、句的理解与运用。如何才能更快更高效的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是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信心,开拓学生思维,通过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加强中段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教学的策略
小学中段学生在作文写作时,往往会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作文素材缺乏。对此,教师除了技巧的讲述外,更多的还应关注学生写作题材的来源。引导学生在课本学习、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在课文品读中仿写借鉴,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记录,有效拓展,广开取材之道,给予学生思想的引领,让学生的文笔因自主表达而变得灵动起来。
1.加强文本诵读,积累语言。(1)加强在文本学习中的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言语表达的范式;在摘抄中积累语言材料。学生掌握好词佳句,就是在为写作做铺垫。在学生作文的时候,他们才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上完《三月桃花水》这篇课后,就多方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从中不但可以学到写水的好词佳句,更可以学到在景物描写中移步易景的描写方法。可以说,学生在这样的背诵积累中绝对是获益多多,终身受用。(2)加强在课外阅读中的积累。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兴趣爱好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当然,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还要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象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同学生家长们取得共识,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在参观、游览甚至是玩耍中获取生活常识、自然知识,网罗自然景观,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2.强化阅读,仿写借鉴。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对课本中大量优秀范文的品读感悟,学习规范的言语表达形式,从而把语文知识最终形成为自身的语文能力。作文就是把这一语文能力内化之后,进而外显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模仿、借鉴范文、学习写文章的时候,必充分利用课本,使课本起到“阅读示范”和“写作示范”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挖掘出教材里可示范性的地方,从而将课堂的讲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真正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内化为能力。
3.不断记录生活。(1)关注天气时令的转变,记录美的生活。对小学生而言,生活的每一天似乎都是那么一成不变,上学放学,永远的三点一线。他们单纯的思维里,看不到四季的变换;每一天的日出与日落,于他们也不过是贯穿平淡生活的一条白线。但这样是不行的,眼睛里看不到生活的变化,作文时就难免欲说忘言,捉襟见肘。因此,教师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不同季节的时令特征,风雨雷电的天气变换,花开花谢的生命轮回。对此,教师可结合课本中单元作文练习的内容(如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花》,第四单元《手》),提前交给学生观察的任务,并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不时了解学生的观察内容、进度以及收获,那么学生在正式作文时就会有的放矢,胸有成竹。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写周记的时候,有预设性地交给他们一些观察的任务,如春天的花,夏天的树,秋天的雨,冬天的雾。当然了,最重要的就是日常的小练笔了。下雨了写雨,打雷了写雷;花开了写花,叶落了写叶,只要哪天有了一些新奇的变化,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短的练习。时间不用太多,几分钟足也;内容不要太多,一段话,几句话够了。关键是学生锻炼了,笔头流畅了,作文训练的目的就达到了。(2)关心身边的亲人朋友,记录爱的美好。在中段小学生笔下出现得最多的,不是父母就是同学,要不然就是老师。可是同时也发现,学生在写父母时,往往都是“我生病了,爸爸(或是妈妈)不顾劳累,气喘吁吁送我去医院”,写同学时也总是“借给我钢笔铅笔”,写老师则离不开“给我讲题、送我学习用具”,这些都是只因学生们对生活缺乏观察,缺少体验,那些或是精彩或是普通的日子,于他们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而我们就要提醒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衣食住行入手,留心观察生活的细节。教师更要敏于发现,善于捕捉适当的训练时机。
结束语
中年级的作文与低年级比较是一个比较大的阶梯,因为低段都是看图说话、写话。以图为依据进行作文训练。小学中段语文作文写作在学生眼里,没有摸得着、看得见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因而提起笔就感到言之无物,望而生畏。而新课标规定“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只有从内容入手,才能改变传统教学中偏重写法训练的单一性,全面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蔡英超.小学中年级学生作文兴趣缺失及对策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
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总结过去,我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其写作本身的难度,但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原因。其一,多年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小学生写作文的喜好,因而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囿于课本本身,忽视了教学和客观世界的联系,学生视野狭窄,词汇贫乏,熟悉水平低,学生感到有话不会表达;其三,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中,没能从整体上把握小学各年级作文教学的阶段特征,忽视了小学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求普遍偏高,没有遵循作文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因而收效不大。
如何解决作文教学中这一难题呢?
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两个方面的能力摘要:一方面是“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熟悉事物的能力。简言之,小学生作文就是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熟悉水平”的体现,作文教学应促进这两种能力的和谐发展。据此,小学作文教学要从培养写作喜好入手,开辟两种渠道,分清三个阶段,抓住三个练习,使小学作文教学构成一个科学的练习过程,较好地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难题。
二、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内容
(一)激发作文喜好,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
喜好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摘要:“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喜好。”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
第一,先观察后作文。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其积极地思维,进而产生表达愿望。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观察图画和实物,或者指导学生参观,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写作文,学生很有喜好,写的文章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
第二,先实践后作文。如有计划地设计游戏,编导小品,外出旅游等。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喜好盎然。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增长见识,提高熟悉能力,因而写的文章很有条理,语言也比较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第三,抓时机写作文。学生写作文的喜好,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就会感觉不到困难。例如,课间一个精采的场面,运动场上精采的表演,课堂上发生一个有趣的“风波”,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或者在讲读课文中补写一个情节,续写一个结尾等。学生写起来感喜好,“难”字似乎不翼而飞,达到练笔的目的。
第四,创设情境写作文。创设情境是为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达到作文练习目的而创设的。试举一例,全校卫生大检查前一天,五年级四班又上作文课了。我迟迟不到教室,而提前做了一番设计摘要:卫生优胜流动红旗被一根教杆支在了黑板中间,摇摇欲坠,旁边写了一个醒目的大问号。学生们见此情景,大惑不解,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五分钟后,我才走进教室,要求学生自己起题目把刚才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下来。顿时,同学们有了兴致,挥笔写起来。有的同学以《希奇,带问号的流动红旗》、《我明白了》等新奇的题目,在二十多分钟内,写出了三百多字的富有情趣的作文。
(二)开辟两种渠道,引来作文的活力
开辟作文练习的两种渠道是摘要:其一,从生活中学习作文,即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丰富多采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四周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写观察日记,鼓励学生把他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在日记里。这样,既丰富了作文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又有效地进行了练笔。其二,从阅读中学习作文,解决怎么写的难题。包括两个方面摘要:(1)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学习作文,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结合课内作文,紧扣练习重点,统一要求,严格练习。(2)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作文。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练习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课文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熟悉水平,才能提高作文能力。
(三)分清三个阶段,遵循作文练习的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摘要:小学阶段的作文练习,是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写成篇作文”。起于“写话”,间于写“片段”,落脚于“篇的练习”,三个阶段有着内在的联系,三个阶段具体的要求是摘要:即低年级说写提早练习,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每周设两节说写练习课,以词句练习为主,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会说一句完整的话,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说一段通顺的话,然后写下来。中年级集中力量说好、写好“片段”,达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到四年级由片段练习过渡到能写简单的记叙文。高年级成篇综合练习,突出加强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表达、修改等六项基本功练习,达到内容具体,有条理,有中心,有重点,有真情实感,能展开想象和联想。
(四)突出三个练习,提高作文能力
在作文过程中,要突出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练习。
观察是人们熟悉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构成作文能力的重要因素。从一年级起,乃至从幼儿园起,就要对孩子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借助教材,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指导看图,看实物,带领学生参观、游览,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留心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方面,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练习摘要:(1)细致地观察;(2)有序地观察;(3)抓住重点观察;(4)用多种感官观察;(5)边观察边想象和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