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29: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鲁迅的小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家有六口人,书也有不少,我虽然没碰过几本大书,却浏览了不少小故事,比如《故事会》《读者》我最喜欢谈论人生理想挫折失败励志的小故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的书越来越多,我用书本的内容来填充我的幻想,我还喜欢调换书的人物,纂改故事情节,让文章中的人物按我的思想去生活。
我不喜欢学校的命题作文,因为那不是我想要写的,我头脑中充满奇形怪状的幻想,我喜欢我虚构的故事。在考试中,最讨厌作文,因为都是命题的,时间不够,想虚构一个情节太难了,所以每次作文都得了很少的分数,为此我非常懊恼。
从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我又对海伦-凯勒的坚强意志崇拜得要死。
我特羡慕成名的作家。我还喜欢普希金的诗情画意,却怎么也编不出一句通顺的诗。“ 哎,人生一大悲剧。”
我特佩服鲁迅清晰而深刻的思想,虽然鲁迅的文章很难读懂,需要几次慢慢阅读苦苦研究。那充满智慧的文字在和你心灵碰撞时擦出闪光。虽然我的文章常条理不清,空乏肤浅 ……
不过,说归说,做归做。我现在可谓是写着蹩脚的文章做着作家梦。但我不会就此罢休,我要去啃更大的书(这是一个很伟大的决定,因为我六年级开始看《爱的教育 》,现在还没看完 )写更大的作文 ……
现在这些只是我在空想,但是,我相信,越努力,越幸运。
“事实上,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别,来自不同的习惯。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每每读到奥格曼狄诺的这句名言,总觉得十分地有道理。纵观古今中外,取得不朽成就的人,哪个又没有好习惯呢?
我国的大文豪鲁迅从小就养成了“时时早,事事早”的好习惯,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当年鲁迅在三味书屋中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他十三岁时,祖父被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鲁迅每天要去当铺当完东西买完药才去上课。一日,鲁迅迟到了,老师生气的将他狠狠批评了一顿。鲁迅听了,没有为自己做任何辩解,而是点点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第二天,他早早的来到学校,并在书桌的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从此,鲁迅惜时如金,养成了“时时早,事事早”的好习惯。而正是这个好习惯,一直激励着鲁迅战斗一生。
说完鲁迅,再来说说现代着名散文家朱自清吧。朱自清从小就酷爱读书,视书如珍宝。在中学时,他常把家里给他的零花钱送进书店,拼命买书读。在大学最后一年时,朱自清去逛书店,看到一本定价14元的《韦伯斯特大字典》。他想买下来,却没有那么多钱。无奈之下,他只好当了自己的皮衣,买回了那本字典。朱自清正是凭着酷爱读书的好习惯,如饥似渴的丛书中汲取知识,才有了后来他在文学上的建树。
由此可见,好习惯是获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古往今来,多少人因为自己的坏习惯而葬送了弥足珍贵的生命。相反,那些一生与好习惯为伴的名人,最终推动了时展的车轮。
英国的王尔德说过:“起先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的确,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让一个个好习惯伴随你开启成功的大名吧!
小学六年级:成家豪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识字是起点、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由于多年来教师死板教条、机械枯燥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微”知著,通过讲课前小故事,激发识字兴致;教给小方法,突破识字瓶颈,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再播放一则动画,延伸课外识字兴趣,让识字教学变得轻松、有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基础,然而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会出现同音字混淆、笔画书写错误等问题,小学生识字能力堪忧,而识字教学又较为枯燥,很难让学生集中兴趣练习。教师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微课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的识字教学带来新意。微课一般具有形象性,时间为3到6分钟,比较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小故事,激发识字兴致
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微课来辅助教学,在正式授课之前,可以先利用微课给学生讲述一个和汉字有关的小故事,用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故事的内容可以暗含课文中将要学到的生词,也可以用来介绍汉字的来历,各种丰富多彩的微课小故事能将学生带入到丰富多彩的汉字世界。
在一年级上册的《识字4》中,学生要学习的是“观察、采集、昆虫、田野、树林、花丛、螳螂、蚂蚁”等以昆虫为主题的词汇。在教授之前,教师可以先将这些生词编成有趣的小故事,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可以展现昆虫学家法尔布小时候对昆虫产生浓厚的兴趣,利用空余的时间来捕捉昆虫的小故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展示“螳螂、蚂蚁、蝴蝶、天牛、蜻蜓”等昆虫的形象。这样有趣的故事和色彩鲜艳的昆虫图片可以在最快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在讲授新词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微课小故事中的图片调出,配合上学生要学习的汉字和拼音,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调动起观看微课时的记忆,激发学生的联想,让他们学得更快。除了针对整篇课文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小故事以外,教师还可以针对某一个汉字来设计相关的小故事,如在教授“早”这个汉字的时候,可以用微课展现鲁迅为了不迟到,在课桌上刻下“早”字的小故事。
用微课来讲述课前小故事可以更好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促使学生更加投入地参与到汉字学习之中。
二、课中小方法,突破识字瓶颈
在识字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瓶颈,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字谜、儿歌等方式来启迪学生的智慧,促使学生通过字谜等形式进一步感受汉字的形象性,领悟汉字结构中暗含的文化因素,化难为易,让学生在踊跃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从容地攻克难关,提高认字能力。
在教授《冰花》这一课的时候,学生要学习“时”“说”等汉字,部分学生在记忆这两个汉字时觉得有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课件展示一些和这两个汉字有关的小谜语,促使学生在分析汉字结构、理解汉字意义的基础上认读这两个汉字。例如在学习“时”的时候,学生可以理解“时间”和“太阳升降”有关,所以是“日字旁”,但是却记不住旁边是“寸”,教师可以用微课展现“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格言,并告诉学生“光阴就是时间,所以‘时间’的‘时’右是一个‘寸’字。”这能让学生快速记住“时”字,同时还有助于学生记忆相关格言。在教授“说”的时候可以利用有趣的字谜来教授,如谜面是“小儿之语总无心”,教师可以层层剖析,指导学生理解该字谜,“‘语’表示言字旁,‘总无心’表示‘总’字去掉了‘心’,再加上‘小儿’的‘儿’,就组成了‘说’字。”这样的谜语能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激发思维的同时突破识字障碍。
教师可以适当运用微课展示各种汉字学习的趣味方法,让学生突破汉字学习的障碍,从而取得进步。
三、课尾小动画,延展识字魅力
小学生精力集中的能力有限,在快要下课的时候注意力就会开始涣散,在这种时候,教师可以适当使用小巧的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投入到对汉字的自主学习之中,延伸学生汉字学习的能力。
在教授一年级上册的《识字5》时,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了“沙滩、海风、海鸥、海浪、海带、港湾、渔船”等带有三点水的汉字,为了扩展学生思考,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小动画来展现“水”字的变迁,显示大自然中的水,并展现“水”字是如何从甲骨文演变成现在的楷体字的。同时还可以用动画展现“三点水”和“水字旁”的演化过程,并显示除了课文中的汉字以外,还有哪些汉字也是“三点水”这个偏旁的。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大家有没有发现,三点水的汉字,它们的语义都是和‘水’密切相关的,除了课件展示的这些以外,你还知道哪些以‘三点水’为偏旁的汉字呢?它们是不是也和水有关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课后自主翻阅词典,学习其它和“水”有关的汉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汉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
在课尾,学生精力容易涣散,如果能够适当使用微课动画的话,将更好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之中,有趣的动画和教师的教学可以浑然天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感受汉字魅力。
在识字课堂中如果能够合理使用微课的话,能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教师要合理控制使用微课的时间,在课前运用微课展现小故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用微课可以促进学生感悟,在课尾展示微课动画能让学生将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利用微课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轻松学习汉字,让汉字学习不再枯燥。
【参考文献】
【1】景淑香.论微课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6(37)
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古文时,有学生说:“愚公确实很愚蠢,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不搬家呢?搬家不是比移山容易得多吗?”学生能够不落俗套大胆创新,这种求异思维,似乎是应该鼓励的。
可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这样一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不就成了愚公真愚,智叟实智了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不也变成了愚昧固执,不知变通了吗?试问这还是一部鼓舞人心的伟大作品吗?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首先是学生没有认识到文学作品虚构和借题发挥的特点。《愚公移山》本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故事,作者借以来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的主题,并不能据此就认为古人面山而居就真会移山。忽视文学作品的这一特点,会严重干扰我们对作品的正确解读。有些学生在读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时,对文中的法海禅师怎么也恨不起来。心想:“人和妖就是不能结婚呀,人和蛇怎么能够结婚昵?而且雷峰塔倒了,鲁迅不但不惋惜,反而欢呼雀跃,真是一点文物保护观念都没有。”试想,如果以这种心态读《聊斋志异》不仅全无美感,而且越读越觉毛骨悚然,甚至会把它当成恐怖小说。其次阅读作品不能只盯着某些细节而忽视了整体感知。我并不想否定细节的重要性,但细节再重要,也不能超过大节。有学生读了,《背影》大呼朱自清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读《社戏》对鲁迅小时候偷东西颇有微词。这就如同欣赏维纳斯的雕塑却只盯着她的断臂看。
求同思维也好,求异思维也罢,本质上都是为了求真,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观点与众不同,就认为是创新而大加赞扬。
这么说来,我们对愚公搬家的说法是应该否定的了。也不能这样简单地看问题。读者对作品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首先要做到尊重作者和作品,要先搞懂人家要表达的意思。先生主张:“惟研究乃能赞成,亦惟研究乃能反对。”在研究清楚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对作品的内容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可以有所发明和创新。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过不管有多少个哈姆雷特,他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能是别的什么人。我们反对的是脱离作品谈创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作品既要人乎其中,又要出乎其外。既不能对作品本身不求甚解,一心想着标新立异。也不能把作品都当成真事,笃信不移,照搬到生活中对号入座,完全变成了作品的奴隶。否则不是游手好闲哗众取宠,就是成了书呆子。比如我们学了“不耻下问”,完全没有必要总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孔子其实是在提倡虚心好问的精神,并非提倡“下问”,更非只能“下问”。而是说“下问”尚且不以为耻,何况“上问”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向“上问”,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样进步才快。这才是真正懂得了孔子的意思。学了鲁迅先生的《风筝》认识到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感受到作者对粗暴的扼杀弟弟游戏的正当愿望,深感愧疚和自责的心情。倘若据此就以为从鲁迅那里得到了玩乐的赞助而荒废了学业,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还需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如果不是鲁迅先生对自己和弟弟近乎苛刻地严格要求,怎会有周氏三兄弟在中国现代史上的耀眼争光呢?鲁迅(原名周树人)和大弟弟周作人被认为是现代文坛上最耀眼的双子星座(郑振铎语)。小弟周建人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而且兄弟三人的作品都被选人了中学语文教材。读了《龟兔赛跑》,没必要非和作者搬杠不可,怨乌龟和兔子比跑步太傻。首先要弄明白作者通过这个小故事所要表达的做人不能骄傲,不怕慢就怕站的道理。在此之后,你完全可以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乌龟提议和兔子比赛游泳,吓得兔子只好认输,也可以改编成乌龟和兔子成为了好朋友,他们密切合作,在陆地上兔子驮着乌龟跑,过河时乌龟驮着兔子游。
如果凭着对《愚公移山》的一知半解,不分青红皂白自作聪明让愚公搬家,我是不赞成的。如果认识了文章所体现的高度艺术技巧和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此基础上愚公搬家不亦可乎?
(作者单位,北京门头沟永定中学)
一、故事导入,妙趣横生
初中生比较喜欢听老师讲述丰富多彩的小故事,而采用故事导入新课,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以达先声夺人的效果――拉开好戏的“帷幕”。譬如,我在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导入时,就讲述了齐威王的轶事:战国时期,齐威王刚刚继位后就得意忘形,好为乐,不理政事。一天,谋士淳于髡宫廷上含蓄的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顿时感言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齐威王痛改前非,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很快强大起来。许多学生被这生动有趣的故事所吸引,都饶有兴致地投入到师生互动的探究之中。
二、图画导入,栩栩如生
在新课导入时展示与课文直接关联的挂图,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直接进入阅读、分析阶段。譬如,我在执教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文的导入时,选择色彩鲜艳的苏州园林的图画,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概述苏州园林的特征,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指引下初步感知全文的艺术特色。
三、悬念导入,引人入胜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成长不够成熟,他们的学习热情往往受被好奇心所感染。因此,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导入时可以巧妙设置悬念,以利于学生迅速打开思维的闸门,正确理解全文。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时,就在课前查询相关资料的前提下如此导入:1937年11月17日,有两位中国记者来到了日本的一个乡村诊所,主客稍作寒暄后,有一个记者把一份中文报纸递给诊所里白发苍苍的日本医生,该报头版醒目位置刊登了“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老人抬眼细看,眉头紧锁,眼泪夺眶而出。谁晓得这位老人是谁吗?他为什么看到鲁迅逝世的消息会如此激动呢?如此的导入,让学生的情绪一下子亢奋起来,都迫切知道日本老医生与鲁迅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
四、实验导入,激发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自身的动手操作开始,假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相关的小实验,那就能有效刺激大脑思维,进一步提高智力水平。当然,虽然语文学科有别于化学、物理等学科,但少数篇目还是可以采取实验法导入新课的。我讲授《死海不死》的导入时,先让学生把两个鸡蛋分别装入讲台上装着水的烧杯里,这两只烧杯大小相等、水位一样。顿时,出现了奇怪的现象:一个鸡蛋迅速沉到杯底,另外一个鸡蛋居然浮在水面。于是,我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不同结局的现象呢?”不少学生连连摇头,感到一筹莫展。突然,一个大胆的男生走到讲台上逐一品尝水的味道,结果他发现了一个秘密:鸡蛋迅速沉到杯底里的水是淡的,而鸡蛋浮在水面的那只烧杯里装的是咸水。最后,我让学生讨论:假如有一个湖含盐量非常高,那人在湖水里也会像鸡蛋一样浮起来吗?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启迪下学习《死海不死》,实际上已经有了把握课文要领的钥匙了。
五、语感导入,感染学生
人的语言是表达情感的主要途径,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并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才能把学生带进课堂教学的氛围中去。正如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的实验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那么他们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可见,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而语感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我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时,就选用了朱子奇的《白求恩纪念歌》导入,并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读:“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从而把学生引入到对白求恩同志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身的无限悲痛和崇高的敬意之中去。
最新关于《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 暑假期间,我喜欢上了一本名叫《世说新语》的书,我被里面的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的魅力所吸引,简短的文字,蕴含了无穷知识,它让我眼界大开。
《世说新语》记述了魏晋人物言谈轶事,它是一本笔记小说。里面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等等,一共有一千多则。多以人物评论、做人道理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为主。
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雅量第六”中的一则小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只有七岁名叫王戎的小朋友,他曾经和一群小朋友一起出去游玩。大家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结了很多果,把树枝都压弯了,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有人问他,他回答道:“树在路边,又结了这么多的果子却没人摘,这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下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当我读这则故事,读到前半部分时,第一反应是,王戎怎么这么笨,有这么多的果子,为什么就不愿去摘呢?整则故事读完的时候,我要为王戎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点赞。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遇事要多观察、多动脑、多思考,不要被眼睛所见的“迷惑”。可以根据事物的现象思考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看完这则小故事,不由的让我想起了发生在三年级暑假期间的一个故事。爸爸出差从海南回来,带回了一个大大的菠萝蜜。我初见菠萝蜜时,只见它浑身长满了小疙瘩,又粗又长,像个长满“青春痘”的大冬瓜。我边看边摇头,爸爸见我对它充满了“敌意”。他告诉我,别看它长的丑,它的味道却特别的鲜美。我头摇的像拨浪鼓,嘴巴里一直说着:我不要吃,不要吃,真的不要吃。可当爸爸打开它后,我的味蕾瞬间被空气中弥漫的甜甜的、香香的味道吸引了。后来,我尝了一口,便从此爱上了它。是呀,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千万不能光凭着外表或是现象,就急着去下结论,一定要去深入了解,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时,一句话,也蕴含着大道理。在“轻诋第二十六”中有这样一则: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意思是:过去人们评论韩康伯说:“胳膊肘粗壮,但是没有什么刚气、骨头。它从人的体格外貌上去轻视诋毁别人,其实这是很不礼貌的一种行为。”这则小故事警世我们,千万不要从一个的外型体貌上评论他人。这样不但让别人“受伤”,也降低了自己的品行。生活学习中,一定要多看别人的长处、优点,检查自己的不足,学会取长补短,让自己更优秀!
《世说新语》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可以一遍又一遍的读它。它不但让我们能快速了解魏晋时期的风流人物、时代精神和各种历史知识,它总能在不经意间给我们指引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等。最重要的是它还培养我们对古文的阅读兴趣。
爱上它——《世说新语》很容易。
只要你愿意走近它,相信你一定对它爱不释手——阅新语、明事理!
最新关于《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是适时的自嘲,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同样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这句话出自《世说新语》简傲三,讲得是钟会请众名士拜访嵇康却被无视,当他准备离去时,嵇康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意思是:我听到我所听到的而来,我看到我所看到的而去。这实际就是句车轱辘话,但在钟会这里却有了不一样的效果。在良久的等待后,钟会面对嵇康率性的问话,以问为答,在自我解嘲的同时,展现了与嵇康相同的旷达的生活态度,留下了这段佳话。
这就是自嘲的妙处。
自嘲要用,要会用。首先得判定是否需要,钟会面对尊敬之人,自然不能也不会为等待生气。嵇康发问何尝不是钟会展示自己的机会?
其次看场合、气氛等。大家都是不羁之人,钟会适时适事的侃上几句,不仅能让自己体面脱身,打破尴尬的局面,又能展示自己豁达大度的胸怀,何乐不为呢?而如果不分场合自嘲,恐怕就是自己不自信的心理作怪了。
最新关于《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
提起记载遗文轶事的笔记小说,你想到了什么?提起志人小说的代表,你想到了什么?提起中国最早历史价值最高的小说,你又会想到什么?告诉你,它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传奇——《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分为政治、德行、文学、方正等三十六门。全书共有一千多则记载了许许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读《世说新语》,感觉就像听古人讲故事。寥寥数语便能将一个时期的思想风貌娓娓道来。怪不得鲁迅先生称它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魂奇。”
不仅这些。《世说新语》还是“无数”成语的“发源地”呢!我们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览无馀”、“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说新语》里的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一起领略吧!
我最喜欢的一则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讲的是七岁的王戒在和小朋友们玩的时候,看见路旁李树上结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树枝压断了。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动不动。有人问他原因,他说:“长在路边树上还会有那么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尝李子,果然苦。
这个故事暗藏玄机,不但夸奖了王戒小小年纪便有很强的推理能力和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还侧面指出“路边苦李,没人青睐”。借苦李传达出无用的事物活人就会被人所弃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从小就脱颖而出,终后为竹林七贤之一,成为西晋大臣。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
课外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让学生除了在上课时间外自主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学生在进行课外延伸阅读时,除了能够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强语文素养等。因此,对于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主要围绕以下方面的内容进行展开。
一、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对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丰富阅历,提高文学素养,改善个人气质。前者是因为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的阅读量,否则语文知识的学习将难以展开。课堂内外相辅相成,一方面为学生打好阅读的基础,使其掌握自行阅读各类文章的方法,另一方面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进行独立的阅读思考。如此一来,课外的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也能反过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教学质量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而后者的提升对于学生整个人生阶段都相当重要。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史可以明志,读诗可以体味古言的韵律以及节奏,而读游记、散文等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一定的共鸣。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选了两则古代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以故事的形式,用幽默讽刺的笔触向学生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发人深省。
二、初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兴趣不高,阅读环境不良
各项调查结果均显示初中生的阅读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阅读兴趣大体呈递减的趋势。对许多的初中三年级学生而言,在课外时往往选择玩手机、电脑而非阅读。除非是老师强制布置而需要完成的任务并以读书笔记作为检查的凭证,自觉性较差。究其原因,在当代的应试教育中,无论是对学生而言还是对于老师、家长,都是考试至上,往往考纲要求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比如在苏教版教材附录当中推荐的课外延伸阅读书目《西游记》《骆驼祥子》等,除此以外,几乎不看其他的课外名著。
2.阅读内容随意,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要读好书,的确,读有益之书才能获益良多,那么何为好书呢?从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生的阅读面多集中在通俗文学、网络小说等方面,女生多以阅读言情小说为主,而男生则喜欢玄幻、修仙类小说。阅读这类书籍往往无需用脑,因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且新奇有趣而被广大初中生喜爱,因此对于那些需要深入思考、细细揣摩的经典名著,学生会不喜欢也就不难理解了。总体来说,在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当中,除了考纲和教师要求阅读的名著,学生基本很少主动阅读其他经典
名著。
三、提高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的途径
1.注重阅读材料的选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首先得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名人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激励。例如,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鲁迅的小故事。鲁迅从小特别爱读书,曾经将学校奖给他的金奖卖掉买了几本书和一串辣椒,每当饥寒难耐时就把辣椒放进嘴里嚼一嚼以此坚持读书。通过讲述名人阅读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2.营造良好阅读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有义务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一个足够安静的空间,有益的、多选择的书籍无疑是帮助孩子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让孩子从小在良好的书香环境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学校而言,应着重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在每年的图书购买上多考虑学生的需求,此外,班级还可以成立图书角,让学生可以随意借阅;定期举办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在学校的角落、走廊等地方张贴读书标语、名言警句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在不同的程度上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孩子选择正确的课外读物,激发孩子的主动性。相信通过家长、教师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让阅读这一传承人类文明的习惯在学生身上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活情境 创设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18
语文来源于生活,是我们生活的艺术化反映。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并未真正关注到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当中亦未将课文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所取得的教学成效也往往会显得不尽如人意。基于此种情况,有人提出生活化情境的创设理论,倡导在课堂中积极创设生活情境,从而拉近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距离,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对于如何创设生活情境我主要有如下看法。
一、结合生活故事创设生活情境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诸如我们可以结合生活故事创设生活情境,让这些生活故事成为激发学生们课堂学习兴趣的兴奋剂,引导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
例如,执教《我的老师》一课的时候,在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我和学生们说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我的高中老师――王老师是位非常和蔼可亲的女士,她对于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非常关心和爱护。至今我对她都难以忘怀。记得一次,我晚自习逃课,被她抓住,狠狠训斥了一番。于是,我乖乖地回到了教室。看我乖乖地回来之后,她笑了,关心地问我这问我那,俨然变了一个人……同学们,在你们的记忆深处有哪些老师会令你们难以忘怀呢?”受到这个故事的影响,学生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停的诉说着自己难以忘怀的老师。由于受到这个生活情境的影响,学生们在学习本课的时候表现得尤其认真,并且带着浓浓的情感。
生活故事来源于生活,如果能把这些生活中的小故事与具体的课堂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创设生活情境,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可以让学生们更多地感受到来自生活的启示,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课文学习兴趣。
二、结合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
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出现是我们一线教师的福音,更是我们创设生活情境的有效利器。在具体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我经常结合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具有更强的直观性,亦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眼球。
例如,执教《卖油翁》一课的时候,我在课堂中结合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多媒体视频中是我们学校的一名体育教师,他正在奋力投篮,且命中率极高。由此也引发了旁观师生的热烈鼓掌。这个视频是我在日常生活中拍摄的,没想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派上了大用场。看到视频中这名体育教师高超的投篮技能,很多学生都投以羡慕的目光。看到此种情况,我说道:“这名体育教师的投篮技能真的很棒,我曾经向他讨教过如何提高投篮命中率这一问题,他告诉我没什么诀窍,只要多练就可以。”听到这里学生似有所悟,会意地点了点头。而我也顺势说道:“这个道理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中所呈现的道理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请大家和我一起学习《卖油翁》,看看这名卖油翁又会有怎样的表现……”
结合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我们生活中的情境得以再现。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方式无疑是有效的,值得推崇的,值得我们深入进行研究,并且在课堂中有效加以利用。
三、结合实践活动创设生活情境
实践活动的开展非常受初中生的欢迎。因此,在适当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结合实践活动创设生活情境,这样的生活情境更加真实,更加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
例如,执教《风筝》一课之前,为了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对课文内容进行体验,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下午,我带领学生们进行了一次放风筝比赛。在这次活动当中学生们玩得非常开心,很多学生都流连忘返。正式上课的时候,我说道:“学生们还记得我们上次放风筝时候的情景吗?”同学们立刻回答说:“记得,那次我们玩得非常开心。”我接着说:“既然如此,那么你们一定对风筝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放风筝也有了一定的体验。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风筝》,这是我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作品,大家想不想知道在鲁迅先生的眼中风筝又是怎样的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想!”由于之前有了放风筝的实践活动体验,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学生们的表现非常积极,课堂教学取得了理想成效。
一、 故事导入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在课堂上提到课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尤其是涉及教师的一些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比如成长的体验等,学生尤为感兴趣。因为平时在课堂上学生看到的老师形象都是威严的,对于生活中的老师形象学生知道的很少,很有兴趣去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教师不妨抓住恰当的切入口适时地导入,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温故导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教材中常常有选材相仿的课文,碰到这类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唤起旧知,在温故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三、 悬念导入
悬念可以使人萌发出期待心理,从而产生扣人心弦的诱惑力,激起欲知其详的渴望。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导入课文,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既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给教学过程增添活力。设置疑问,造成悬念,可增强学生们的求知欲,激起思维兴致,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诗歌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常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青少年一般喜欢诗词、格言、警句等,有的学生还专门备有笔记本,广泛收集。诗词、格言、警句,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对学生学习语文很有启迪意义,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由诗词、格言、警句导入新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
五、 背景导入
背景导入就是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坏境。任何文章总会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表达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为使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在开讲新课时,教师有必要介绍课文的背景材料。
六、 时政导入
这一导入方式一定要让学生把时事与课文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时代感强。如在讲屈原的《离骚(节选)》时,我引用了2010年3月14日的时政新闻:“总理以‘诗句’会记者 引《离骚》名句明志。”在语文的课堂上,时政新闻的加入,使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为我的讲课作了良好的铺垫。我迅速抛出问题:“诗人又是如何将自己的一片赤子之情寓于文章之中的?”接着我顺势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屈原的作品《离骚》。”
七、 生平导入
我们每天都是和朋友,同学,同事一起吃火锅,一样是学习,一样有香肠,一样天天问候人,不过不是在幼稚园而已……不只我这样想,有一天所有人都这样想,这个世界就都是春田花花了。
麦兜的话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句句透着人生真谛。想想小时候的梦想,或者前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到现在实现了多少,可是大多数普通人都已经没有闲情想那么多了,唯求此刻有吃有喝,有地方睡个觉,就会觉得生活很安逸太平。问问自己:今天你心窝,满足么,痛心么,笑得么,喊得么,真的开心有几多?
梦想有没有照进现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布丁)
有时我们想出去走走,但我们“也许”不过是在混日子。
用幼年麦兜歪歪斜斜的字迹写下的这句话,为了不至于偏激而在“我们”和“不过”之间加了一个“也许”。在看似杂乱无章,毫无统一情节可言的《春天花花同学会》里,真人演绎的一个个香港小人物的小故事,与简单的童话式的动画交错起来,看上去不像是我们平时意义上的所谓电影。《春》继续麦兜故事的又傻又笨又“死蠢”,而又不乏唏嘘的风格。然而在这些小故事背后,却有着可能是只有香港人才能读懂的香港人的乐观和辛酸。
喜欢麦兜,不仅仅因为他的“死蠢”。麦兜给人最深的记忆是“吃”。他说中国的四大发明是粉粥面饭。在他的脑中永远有蛋挞,鸳鸯汽水,菠萝油和火锅。永远的茶餐厅,永远的旺角、大角咀破败的街景。在外人看来,香港是时尚和国际的象征,然而最草根阶层的香港市民,有过负资产,经历过多年经济负增长的香港市民,只是有苦自知。
在《春》里交杂的众多小故事,劫匪,人质,上班族,毕业生,律师,演奏家还有小职员,船长船客和警察,不管他们的身份是什么,社会地位如何,他们都在吃,都需要吃,都只是在吃。在我们还小的时候,一天天做着成为社会栋梁的不知道算不算梦想的梦,然后在学校学习不知道算不算是知识的知识,再到单位做一些不知道算不算工作的工作。但是不管我们在做什么,我们都是在和朋友,同学吃饭。一样天天互相打招呼问候。在还小的时候我们天天做着梦,可是目的却只有一个――“混口饭吃嘛”。
吃完了就拉,不管是社会栋梁还是小人物,都不过是在吃和拉中度过。至于所谓的“生活意义”,又有几个人会再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就像郑中基饰的“坏脑袋”的受访者一样,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随便上车下车,随便进公司,随便工作,随便吃饭,随便回家,没有自己的房子。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不同。正如剧中用同一个演员饰演多个角色一样,不同的只有社会角色而已。我们活在世上都是匆匆的过客。但不管怎么样,有一件事情是永恒不变的,就是吃。在吃的时候,道貌岸然的社会精英和小市民,警察和劫匪都一样,我们在社会上兜兜转转,最后发觉生活的本源依旧不过是吃。但麦兜故事并不用一种怨世的目光来看世界。它用港式的“无厘头”来自我解嘲,在体味了成熟到“烂”的程度的城市中人的异化和奴化之后,用港人特有的乐天来消解其中的辛酸和悲凉。
有一些幽默不是所有人都能懂,就像麦兜故事的幽默,不懂粤语的人可能不能领会。麦兜故事的幽默不是单纯的搞笑。麦兜的笨,死蠢,只有香港才有。《春》的幽默,看起来可能不能单纯地只是笑笑。不细看不知影片的内在联系。从劫匪挟持人质开始,幼年的麦兜被告戒要做社会栋梁,就一定要好好读书。结果在大学学了一堆乱七八糟的“知识”,工作时没有笔记就什么都不会。好不容易当上律师的,也不见得就比切烧味的更高尚。《春》不是一部单纯的笑剧,它用一种港味十足的童话风格讲述了香特的市民生活故事。它讲述了许多故事,但最终仍旧归结到一个故事本真――我们都怀抱着理想然后远离理想。
这样的一个主题,其实早在《菠萝油王子》中就讲述过。如果说《春》给人的感觉是笑中有泪,那《菠萝油王子》则是个看后会让人伤感到落泪的故事。菠萝油王子的故事来源于《小王子》,但他没有浪漫的玫瑰,他只有笨笨的脑袋和年轻时候的麦太。麦太很现实,也很勤劳。她代表七、八十年代香港的缝纫女工,勤勤恳恳一辈子,一直计划未来甚至死后的墓地。菠萝油王子麦炳从王子活成一个大叔,就像我们当初都相信自己是王子和公主,然后慢慢活成大叔和大婶。麦炳说他以为自己已经接受,告诉自己眼前的一切已经是上帝的恩赐。但事实上他不甘心,他想回到过去重新开始。菠萝油王子是一个做梦者,他有过年轻的热情和梦想。作者故意要在他的书桌上摆着《海子诗选》和《鲁迅全集》,他虽然不聪明,但绝不平庸。所以他决定要回去复国。麦炳和麦太的差异就像世间所有丈夫和妻子的差异。所以成年的麦兜说:“我爸爸想回到以前不知道哪里,我妈妈想到以后不知道哪里,只有我一个,留在现在。”单纯的麦兜道出了最单纯的真谛,我们,都只能活在现在。随着影片的结束,大角咀被拆毁,过去坍塌了,未来不知在何处。麦炳虽然未能回到过去,但他仍抱持着那个复过的梦想。而我们中的很多人早已经完全接受了既成的事实,一次又一次退而求其次,然后用“随缘”和“莫强求”来欺骗自己。我们还及不上麦炳,可能。
记得麦家吃了半年的火鸡。火鸡是麦太趁大减价时买的,可是因为火鸡太大,麦太和麦兜吃了半年还没吃完,最后只好扔掉。成年麦兜回忆说:“其实,一只火鸡最让人心动的时刻,就是从橱窗里看见到吃第一口为止,剩下的就是吃下去和吃完的区别。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你已不在我梦中。”我们都在吃,都还怀着吃的渴望。只要吃还在梦中,就能有所期待。总有一天,我们会感慨――我们还能“吃”,还有得“吃”。我们都还怀抱着梦想,尽管梦想早已远去。
用宽容擦亮我们平凡的日子
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细细品味一番后,我却要说: “其实日子本很平凡,因为有了宽容,才多了一份伟大。”
提到宽容,我不禁想起了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位理发师为刮脸时,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不小心把他的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和蔼地说:“不用着急,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所体现出的的宽容,让我感慨颇多。
宽容,自古就是一种美德。相信“管鲍之交”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两人一起做生意,赚了不少钱,而管仲却将大部分的钱装入自己的腰包。众人纷纷劝说鲍叔牙:“管仲如此见利忘义,不足与之为友矣。”而鲍叔牙却一笑了之:“管仲家贫,又有老母需要侍奉,作为朋友,理应如此。”是他的宽容,让管仲在临死前发出由衷的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鲍叔牙的宽容,至今为后人所赞叹。
如今,宽容仍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豁达,是比海洋和天空更为博大的胸襟,是宽广和宽厚的叠加、延续和升华。或许有时候,仅仅是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真诚的没关系,就可以化解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化干戈为玉帛,化戾气为祥和。对于我们来说,又何乐而不为呢?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的血脉源远流长,宽容的精髓永不腐朽。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生活的太阳,给人们才来无尽的温暖;它将成为生活的发动机,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力量;它将成为生活的美酒,给人们带来醉人的芳香……
宽容,正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影响的我们,同时也在悄悄地改变着这个世界。那么,你有没有被她感染呢?请唤起心中的那份宽容,为平凡的日子增添几分亮色吧!
一、在思维情境之中渗透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小学生的阅历有限,对问题的认识受到思维的限制,对事物的感悟程度也较为肤浅。因此,对于一种学习方法,教师不能直接灌输给学生,或是死记硬背,或是不加指导的随意让学生自我理解、自我探索。这都不会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也不可能实现教学的目标。教师只有将方法渗透到具体的句子中,置于思维的情境之中,才会有预期的效果。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并能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逐渐在实践中运用,最终运用自如。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味书屋》一课时,学生对“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这句话不容易理解。怎么办?教师可以通过积极思维训练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对于句子的理解,离不开上下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这也是我们理解句子含义的重要方法。于是,我分步骤来设计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展开思维。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的:我说:“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刻下的‘坚定的信念’是什么吗?”很多学生都能够在读课文体会到,于是不约而同地回答:“‘坚定的信念’就是‘以后要早到’。”我接着问:“同学们,你们再想一想鲁迅为什么要刻下‘坚定的信念’?你们是不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告诉老师?”学生很快从课文中找到鲁迅小时候的一个生活故事,从而了解了鲁迅没能早到的原因。我再提问:“同学们,再想一想这个‘坚定的信念’真的刻在鲁迅的心中了吗?”这个问题对小学生来说就有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中的“时时早,事事早”这句话加深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理解。通过这个事例,学生基本掌握了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由此可见,理解课文内容时渗透学习方法不失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在学习中善于总结学习方法
学习的方法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及时总结,将那些成功的做法、有效的方法以及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提炼,变成自己的学习武器,真正做到掌握并灵活运用。学生如果自己总结出了这些方法或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就为自己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学习方法的总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角色就是指导。由于教师经验丰富,有着很强的提炼能力、概括能力,且已经对教材中的方法以及运用得相当熟练,所以,教师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作用,适时向学生渗透方法,推广优秀的学习方法。此外,教师要放开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自己的学习中发现规律,总结方法。这样,学生亲自主动获得的方法,一定是适合自己的,更能有效运用到自己新知识的学习中。
三、指导学生将阅读方法运用于实践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运用才是最好的学习。一个好的学习方法的获得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它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学生的学习经历决定了他们学习知识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就通的,真正理解一个事物还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凭借,需要一定的方法。掌握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领悟,逐渐吸收。因此,在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之后,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阅读材料,多给予他们阅读的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领悟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方法。
例如,在阅读课上学到了阅读方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补充读物中运用,使学生把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中,给他们一个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通过分析、综合,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些阅读方法。这样抓住教材的内部联系进行系统学习实践,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又激发了兴趣,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巩固,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