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29: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启迪生命的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题记
当春天的花朵已经凋零,当夏日的蝉吟已经消失,当稻谷在秋阳的注视下已经进仓,当冬天的树儿已披过银装,四季给予的遐想依然存在。一年却过去了,父亲的额头又添了些许皱纹,嘴角又增了些许银须。
柳芽情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听见柳条摇摆的声音了吗?二月春风吹拂着柔情似水的柳条,更荡漾着柳条充满朝气的心灵。父亲就如那些活泼可爱的生命一样,不懈追求,追求着绿叶,追求着成功。而且不为自己追求,就像柳条,只为点缀,衬托这美好春天,点缀这美好世界。因为只要努力,就没有遗憾。我想此种信念就和柳芽奋发向上的信念多么相似!我不知道,春天没有柳条的装饰,那春天会是什么样子?我想,这应该正如家里没有父亲,这个家会是个什么样子?
花生缘
“没有耀眼的花朵,没有美丽的外表”,只是深深地,深深地,把一切埋在土层里,等待着细心的人们去挖掘。它是那么的默默无闻,但又是那么的沉稳饱实。父亲就如花生一样,默默地,从早到晚,脸朝黄土背朝天,终日劳作。虽然,在他看来,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他总觉得自己的奉献太小,太小,但他喜欢的是人们拨开果壳尝到幸福的那种愉快的微笑。父亲就那么朴实,朴实得和花生一样。花生满身皱褶,正是父亲终年劳作满是老茧的手掌。
竹之坚
“什么都不顾,目标就是天上”,这就是竹的本性。家乡的屋前屋后,漫山遍野都是竹。父亲在竹林中长大,竹见证了父亲的成长。父亲的身子骨如竹,挺直健拔。父亲如竹一样,他不追求做一个多么伟大崇高的人,但他追求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的确,生活中他总是以“言必行,行必果”的处事方针,乐观地对待人生,就算是在危难面前,他也临危不惧,刚正不阿,充分体现了他的男子汉气概,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栖憩地。我想,父亲和竹,都是浩然正气的须眉男子。
梅傲骨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就是梅,傲寒开放,独具特色,有时甚至在悬崖峭壁上安家。父亲如腊梅一样,品格高尚。为了这个家,无论寒冬腊月,早出晚归,辛勤工作,寒冷冬季,他依然精神饱满,生命力旺盛。我想,这种精神就和坚贞不屈的腊梅精神如出一辙!
1、选择是难的,更何况是心灵的选择。高渐离为了荆轲,他选择了死;马本斋的母亲为了革命,她选择了牺牲;祝英台为了真挚的爱情,她选择了化蝶。在这友情、亲情与爱情之间的选择,他们是这样做的——
2、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3、以子猷(yǒu)为知己。“当面对大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
4、逝去的岁月,怎么找得回来?你曾经的微笑,在回忆里却散不开。
5、若能掬起一捧月光,我选择最柔和的;若能采来香山红叶,我选择最艳丽的;若能摘下满天星辰,我选择最明亮的。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不是最好,但我的选择,我相信。
6、耐力,是一种不显山石露水的执着;是一种不惧风不畏雨的坚忍;是一种不图名不图利的忠诚。
7、从前的我没学会哭泣,现在的我时常泪流满面。
8、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9、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绚丽多彩。()
10、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
11、人生似一束鲜花,仔细观赏,才能看到它的美丽;人生似一杯清茶,细细品味,才能赏出真味道。我们应该从失败中、从成功中、从生活品味出人生的哲理。
12、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在这个世界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13、怀表里那张陈旧的照片上,有一个说要在天堂和我见面的女人。我把她的笑容放在离时间最近的地方。我只想让我的时光中有她的笑容,一直都有。
14、大厦巍然屹立,是因为有坚强的支柱,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大厦的支柱;航船破浪前行,是因为有指示方向的罗盘,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航船的罗盘;列车奔驰千里,是因为有引导它的铁轨,理想和信仰就是人生列车上的铁轨。
15、选择自信,就是选择豁达坦然,就是选择在名利面前岿然不动,就是选择在势力面前昂首挺胸,撑开自信的帆破流向前,展示搏击的风采。
16、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资;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17、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帮助你鼓起前进的船帆;信念的魅力在于即使遇到险运,亦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信念的伟大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亦能促使你保持崇高的心灵。
18、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诚实,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守信,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丽,或素雅,因为诚信,它变得美丽。
19、一个是华丽短暂的梦,一个是残酷漫长的现实。
20、我只是和星星一起闪亮和黑夜一起寂寞的孩子。
通过耐心品味,刷新了我的人生,梳理了我对音乐教育的思维,启发了我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认识。“做润泽生命的教育,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应该成为时代教育的主流,成为教育事业的崇高理念。欣赏并保护每一个孩子的价值与美丽,是我们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我们正常的教育思路应该尊重生命的意义,认识对学生全面的教育,积极赢得社会的美好赞誉。尤其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我更有责任走在时代的前列,积极倡导有意义的教育,让我们的音乐带领大家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知识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育者通过不断地增加新知识而逐渐加深对教育的理解,润泽生命的教育就像明灯一样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让我们的教育事业演绎得精彩纷呈,音乐学科更是这样,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更应该深刻品味润泽生命教育的内涵,不断地汲取新颖的智慧,改善教学方法,有效牵引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做到高效指导学生的学习,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建构每一节课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任何一个音乐知识的学习都需要牵引,《润泽生命的教育》指导着知识的学习并不断地追根溯源,让我们的教育更深入地与学生交流和加强合作,正是这种独特的指导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模式迸发闪烁的智慧火花。其实这也就是我们教育者在润泽生命教育的指导下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普通教员,我们理应为此做出不懈努力。
真正用心关爱每个学生,用生命润泽生命,用智慧启迪智慧,通过我对润泽生命教育的理解,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教育上的成
功,自然还有我自身生命价值的提升,学生不仅学习书本知识,还应该用知识去体验生命。让学生认识生命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生命的理解,感受到生命的强大力量,更加爱惜自己的生命,这种润泽生命的指导让学生对生命多了一分敬畏,更激励我们的学生用实际行动去实现生命的价值。作为老师,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们应该深刻理解和充分重视这样的问题。面对每一位鲜活的生命,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个体,这种尊重应该是发自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是光明正大、斗志昂扬的教育实践的真实展现。
因为从小就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觉得老师站在讲台上特别神圣,一直带着一种崇拜和羡慕的心情看待这个职业。真正促使我做这个决定是我对音乐的热爱,从小喜欢富有情感的歌曲,感觉特别上进且能够较好地规划人生。同时能够发现音乐灵感并很有启发性地照亮着人生,从那个时候我就坚定了这个信念,努力成为一名为教育服务终身的普通人。随后在老师和父母的鼓励下,认识音乐,进一步理解音乐,思考未来的音乐人生及带给社会的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来实现生命的价值。
小的时候是崇拜教师这个行业,到初中的时候,那才真正深刻地体会到教师对于我们生命成长的影响,也就从那时候起,坚定了自己要做那样一个高尚的人。银杏具有很悠久的历史,我希望我们所做的基础教育能够影响孩子一生,所以我愿意做被誉为活化石的银杏树,并且它很美,很优雅,很干净,它的干净是由内而外的一种崇敬,其实这也是我们教育追求的一个目标,做最纯净的教育。这同样也是点化和润泽生命的教育。
爱情、亲情和友情理应成为我们生活的财富。教育更应该悉心主导社会的潮流,使这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继续走向美好。责任感和善良理应成为青年教师的崇高品格,作为教育者,应该充分重视时代赋予的崇高历史使命,做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我们的每一位学生真正体验教育的强大魅力和积极影响。
年轻的时候,对教育、对生命没有那么深刻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又成为一名教师,理解得越来越深,特别希望孩子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以现在这样一种深刻的理解和关爱,用音乐去慢慢地感染他们,陪伴着他们长大,为了他们的人生路不断奋斗!
做润泽生命的教育,让每个生命都精彩。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要充分认识教育的深刻意义,时代要求我们的教师队伍要有活跃的头脑,有精湛的技术,有学者的风范,有愉悦的心情。这也是我们对润泽生命教育的思考。
我们愿带给孩子们最幸福的童年,让他们体会到生命中每一个快乐的瞬间,也同样让社会形成一种认识:因为我们教育的存在,才使生命演绎得丰富多彩。
——题记
慢卷珠帘,轻启心扉,我一直深思,人的生命最初是否幻彩的积云眼眸一滴泪珠,感应阳光的赤色缭绕,痴情月光银色的氤氲,云蒸霞蔚,一缕兰魂梅魄在天庭飘飘荡荡,游离了忘情水的断肠,漂浮银河两岸的苦殇,精灵般幻化为洁白而又娇艳欲滴的一羽雪花,在长烟尽头与落日呢喃作别,便一路莲花碎步的袅袅娉娉,跨越了天路一百零八道仙山,穿行了月亮河九十九道洄弯,在瑟瑟西北风的冬季徐徐飘落。
昼,演化了曾经,雕塑了过往;夜,模糊了忧伤,弥漫了惆怅。精灵般的雪花,穿梭昼与夜的心脏,随风一舞阡陌阑珊,在一首天籁的冬水里,一笛地籁的白云下,远离了自由世界的极乐,凝结为一个个弱小的生命,铿锵的吟唱一曲人籁红尘,咿呀学步始,就初尝尘世的酸甜苦辣,饱览人生的千奇百态,历经岁月的喜怒哀乐漂洗,沉沦分分合合的生死离别,便把生命的一季,消融在悲欢离合的大悲咒里。
冬季,幻灰幻白的天空,像羽化了的黑白照片,打磨了色彩的柔情蜜意,以一纸冷色调张扬着寂寞与无奈。行走在季节的边缘,内心常常有一种失落感,环视四周凋敝的花花草草,枯萎的落叶仿佛倾诉着轮回的忧伤。偶尔,几只南飞的大雁从天空飞过,“啾啾”的低鸣声如同贝多芬《致爱丽丝》的钢琴曲,迂回的旋律唤醒了摇篮里冬眠的太阳,揉了揉惺忪的眼睛,一丝惊讶的探出圆圆的脑袋,便莞尔一笑,柔柔的从灰蒙蒙云层里跳了出来。
春、夏、秋的灵性只能在记忆里回放,取景的眼眸摄影了冬季的萧漠,在轻轻阖上镜头的瞬间,灵动的大地便归于了沉寂。轻抚昨日的静水流深,依旧滚烫而活跃的心,时不时,都不由自主的产生蒙太奇式的幻想;幻想窸窸窣窣的花开茶靡,高山流水的泉水淙淙,鸟叫虫鸣的浅吟低唱,凤佛荷塘的涟漪流韵。生命的律动需要有活跃的思想,思想的源泉取材于深度的感知,我多么期待扑捉一点一滴,哪怕是微风中莹翅一闪的灵秀与飘逸,来启迪我灵魂深处的祈盼,感受一季心灵渴望的唯美。
雪花,顺应自然的同时,也顺应了我的渴望,从遥远的天际长途跋涉,袅袅娜娜的曼妙而来。她的身姿在硕大的空间舞台上随性的腾挪,自由的翻转,轻盈的滑翔,潇洒的炫舞,上演了一场优美的空中芭蕾。柔曼而飘逸的一羽羽雪花,有花开时的明丽、飞花瞬间的灵秀、落花刹那的冷艳、心花初绽时的晶莹,宛若古老诗经里飘逸而出的虞美人,曼舞舒袖的瞬间,便灵动了世界,妩媚了自然,也震撼着我失落的心扉。
爱,是人生的主旋律,是活跃在情感深处永不凋谢的悸动。晶莹的雪花随性的翻飞在广袤的空间,灵动而唯美,自由且快乐着。我渴望与雪花一季缠绵,一生痴缠,一如雪花自由的旋转,滑翔和雕刻在骨子里的一生执念。放飞萦绕于怀的柔情蜜意,能与雪花一起吟唱一首冬日恋歌,舞一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千秋浪漫,驾一叶罗曼蒂克的温馨小舟,默诵圣经里的一声“阿门”,弹指一挥间的悄悄穿过圣城耶路撒冷,便千里婵娟的驶向爱情天堂,心灵的彼岸!
手捧一羽飘落的雪花,晶莹的体魄亦如久远的梦中恋人,素洁而淡雅。花事,心事,情事叠加,摇曳天际的星星叩问爱神之箭,景,犹在,情,未了,箭矢与靶标可否定格靶心与箭镞亲密一吻?开弓没有回头箭,丘比特的弓弦是否明媚了爱神的笑靥?遥远的菩提像慈祥的月老,掬一捧月华幽幽,弹一曲广寒零散,以莲的情操指点我与雪花的爱情:冰清玉骨,出污泥而不染。
梦回千古,次第方醒,阡陌深处,飘飘洒洒的雪花,痴恋的环舞于素颜的夜色阑珊,秀目流盼之间,剪下千丝素锦,回环了山水潋滟。延伸的山间小道曲曲弯弯,羞赧的渐渐淡远在无际的暮色里,此情此景,便像极了一幅黄灯经卷里打坐的老僧,叩击木鱼声声,慈眉善目,双手合什的一声阿弥陀佛,摇开了混沌的暮色,凝目深重地播下了大慈大悲的善念。
阑珊斜织,天际的那端,几束琉璃的灯火摇曳舒缓的心曲,飘飘渺渺,当刺破飘雪花晶莹的体魄,雪洁白的身躯便一览无余,如暖玉一样玲珑,温软。斑驳的树干上倒挂的冰凌,从雪花的背景里佛光氤氲,随灯火飘逸出流光溢彩的光焰,增色雪舞阑珊的一时间,舞动的雪花,斑斓的夜色,阑珊暮色里的夜归人,便赋予了夜色无限的活力,也凸现了阑珊意犹未尽的神秘与浪漫。
我与雪花的爱恋,少了一份朱砂梅的冷傲,多了一份夜色阑珊的妩媚。古往今来,许多人喜爱踏雪寻梅,寻求雪中那一树殷红,陶醉于飘逸梅香且红白相间的景致里浑然忘我······。唯独我冰冷的骨子里偏爱暮色里的雪舞阑珊,喜欢夜色形容里舞动的飞雪,当一束极光从轩窗延伸遥远的夜空,钩挂在天之涯处,灵动的雪花翩翩起舞在圆形的光柱里,美轮美奂的曼妙身姿,便如心之所系的一个个精灵,给我美感,赋予了我快乐的同时,也丰富了我的思想。
静谧的夜色,没有了白日的喧嚣,少了刺耳的尖叫,沸腾的世界此时万籁俱静。候立在阑珊深处,我便萌生了澡雪的神气!希望把自己与暮色阑珊一同倒置在雪地里,来一次肌肤相亲的亲密接触,雪一旦融进了我袒露的肌肤,我的灵魂也便寄宿在了雪的心脏。伸开双臂,深情的拥抱迎我飞来的雪花,心灵深处便滋生了奇思妙想,多想在夜色阑珊里上演一出敦煌飞天,随一羽雪花轻盈飞去,穿越深邃的时空隧道,在唯美的桃花渡口放歌《桃花源赋》,根植陶渊明的桃花源头返璞归真,沉溺胭脂红的桃花树下一醉千年,情系祥和的桃花坞里深梦不醒······。
夜色越来越浓,气温也在急速的下降,冰点的气温释放出凌冽的寒风,在遥远的深空把零零散散的飞雪聚拢,经过硕大的自然弹花机碾压、提纯、膨松后,摇身一变,飘落下棉絮似的一团团鹅毛大雪,飞飞扬扬,圣洁的吻在我的额头,也把夜色阑珊雕塑成精美绝伦的琼宇楼阁。放眼望去,朦胧的大地银池蜡像,通体透明,晶莹剔透的莹莹如玉,混沌的世界,只有在这个时候,才真正意义上的干净了起来。一羽羽飞天的飘雪,温润了灯火阑珊的夜色,便像极了呼之欲出的长烟落日,一袭羽衣霓裳,风情万种的举手抬足之间,舞动了银装素裹的阑珊,世界,也因此灵动,唯美,娉婷而又婀娜多姿。
大自然为幼儿观察、学习、欣赏提供了天然素材和广阔的学习空间。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可以看出,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的课堂和汲取营养的源泉,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最好的教师。让我们把幼儿带入自然中去,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和良好品质。
一、利用大自然,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大自然中风、云、雨、雪,四季气温的变化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引发幼儿对大自然产生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听听鸟语,寻找声音的来源;闻闻花香,数数花瓣;找找小虫,分辨一下益虫和害虫;摘一摘果实,摸一摸软硬等。幼儿从这些与大自然的交互行为中,不仅能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而且能够养成积极动脑、主动探索的习惯。
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无穷的奥妙,都可以引发幼儿无限的遐想。天上的朵朵白云,像成群的牛羊;地上的片片绿草,像满地的绿毯。他们好奇的目光,会看看小草的颜色,叶子的形状,观察它周围的生长环境。通过观察这些真实的感性材料,再让幼儿拿起手中五彩的画笔去描绘、去表达,他们的想象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会不断提高。
大自然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活动场地和自由的活动空间,天然的活动材料极其丰富,应有尽有。捡石子,可以练记数、摆图形、玩抓石子的游戏;拾落叶,可以拼成小动物;捡不同粗细、长短的小树棍,可以比粗细、比长短、比高矮等。枝叶繁茂的大树,可以在夏日里把阴凉送给孩子们。他们在这里游戏、追逐、玩耍……这不仅让幼儿增长了知识,娱乐了身心,锻炼了身体,而且在奔跑游戏等活动中培养了活泼开朗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自由轻松、愉快的玩耍中,促进了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利用大自然,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质
大自然生机勃勃,蓝天白云、锦绣河山、鸟语花香……展现给人们的是美好的画卷,激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引导孩子从小就了解我国的自然景观、名山大川,并立志走遍祖国的名胜古迹,让幼儿感受我们伟大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从而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
引导幼儿到大自然中观察草地、树木的生长,体会草木从春的绿色到秋的枯黄。让幼儿感受草木献给大地的无私;从春天小草的破土而出、腊梅在冬天白雪中傲然挺立,使幼儿体会生命的顽强;从大雁南来北往整齐的队伍中,学习严格的纪律;从蚂蚁觅食中,学会合作;从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中学会感恩。这种教育不是生硬、机械地灌输,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
引导幼儿到大自然中观察动植物生命的产生、生长与变化以及死亡,引起幼儿对生命本身的理解,如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是平等和谐的,让幼儿懂得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加深幼儿对于自然的了解,使他们从小懂得砍伐树木、江河湖水的污染、绿地的破坏、水库的干枯等,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不加以制止和控制会导致土地流失、沙化,资源枯竭、动植物死亡等现象的发生,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生存危机。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要让幼儿从小养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爱护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利用大自然的美景,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美的事物无处不在,需要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审美,在审美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早晨欣赏喷薄而出的朝阳、晶莹剔透的晨露,体会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中午欣赏似火的太阳,体会大自然的热情奔放。黄昏看夕阳西下,月上柳梢,体会大自然的朦胧美;观察鲜艳的花朵和绿叶,感受大自然的色彩美;聆听大自然的声音,鸟叫虫鸣、潺潺流水,让幼儿感受节奏及韵律美。当纷飞的树叶翩然落下,回归大地时,那是一种永恒的爱美……幼儿身临其境的感受,真实具体,容易被幼儿理解、接受。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带给幼儿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激发幼儿去描绘美创造美。
一、人文精神是英语教育的精髓
英语具有人文学科性质,同样可以弘扬人文精神。无论是汉语英语课都有其工具性的一面,这是因为语言本身就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进行思考的工具。语言又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载体,负载着人类文化,包含着人文精神。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凝聚着那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现代语言教育教学的人文性应该体现在提升学生的人生品味、提高学生的人性境界、塑造学生的理性人格。对于学生来讲,还可以帮助他们为实现他们的个人与社会价值做准备。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语言教学中一定要有育人要求和行动,这种育人指的是要通过语言教学启迪学生的聪明才智,诱发学生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使其精神受到熏陶,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语言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注重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陶冶。语言使人具有人性,语言活动是人的生命的一种方式。
二、人文性工具性相结合,提升英语教师德育素养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我国英语教育教学和语文教育教学存在很多不同之处,但二者之间也有明显的共性。二者都属于语言,具有相同的基本属性;二者都是重要的科目。从中国英语教育史来看,我国早期的英语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人文精神。但由于历史原因,这种精神没有发扬光大,并且由于我国后来英语教学几乎一直强调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它的人文精神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现在到了强化英语教育的人文精神的时候了。
要强化英语教育的人文性首先要使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语言是工具,但是它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人赖以生存的内在工具,语言的运用是和思想的形成与表达同步发生的。语言体现人性,体现人的意志、观点和情感,体现人的认知能力和做事能力,实际上就是体现人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就是“人”本身。语言学习与人的思维能力和人格培养只能同步进行。“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在语言知识教学、语言能力训练中贯穿人文精神,是最好的德育方式。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抛弃人文也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抽掉了人文精神,必然会导致只强调语言文字而看不到使用语言的人,继而只会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使学生对课文中包含的丰富思想和情理毫无感悟(也没工夫感悟),教学过程只能变成玩弄文字的游戏,英语课变成了无病、滑稽可笑的怪胎。因此,一定要使英语教育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发展。
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就不会将全部注意力仅仅放在语言技能训练上,而是在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也会在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德育素养。
三、借鉴语文教学方法,确保英语教师学科教学德育实效
就语言教学理念和方法而言,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也值得我们借鉴。在我国古典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方法,传统语文教学不仅注重“默读”,而且强调“诵读”,讲究“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英语也是一个道理,现在英语教学中的阅读量少得可怜,一般都局限在做试卷上的阅读题。实际上,在国内学习英语,很难自发习得,在缺乏自然习得语言的环境下学习外语,必须要把读放在首位,尤其是在学生初步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以后。许国璋先生曾说过,不读500本英文小说就不能算学过英文。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梅仁义先生说的好,“得阅读者得天下”。有诸多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比如书虫系列、二十一世纪中学生英文报、妙语连篇等等,只是材料的选择原则一定是有知识性、趣味性,要分级,难易适度,教师又有适当组织和检测。
阅读是利用已有知识理解读物内容,是一种心智活动。通过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学生要么能学到知识,要么能获得感动,阅读的这种作用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我国语文教学的另一个传统就是重视“读写结合”。训练写作的传统方法是仿写。当然,现在的学生还做不到仿写较难的文章dylw.net ,但这个方法仍然可以使用,那就是让学生仿写教科书上的短文,最初只要求学生替换一些词,使其很容易获得成就感,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最后通过写作“唤起学生的思想和想象”。阅读活动是对人世、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写作是对人世、生活和生命个体的情感表达。英语教师通过具体的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思想的教学方法,将会使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变得有操作性,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 注重在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实际上也就是注意了英语教学的育人价值。但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尽力避免贴标签似的将教学内涵的育人价值、潜在的价值外显化,生搬硬套,偏离了课堂教学的重心。
笔者一直致力于寻找努力提高英语教育质量的办法,平时在教学工作中一直在进行思考和实验,本文就是思考和实践后的一些结果。但由于时间、篇幅和笔者的水平的限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笔者期望本文能对广大英语教师有所启迪,也盼望英语德育能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知识;生命;个体幸福;知识幸福观
教育作为一种“成人”的活动,势必关涉对知识的理解,知识教育中个体幸福的缺失和对个体生命的漠视其实是一个问题(个体“生命幸福”问题)的两个方面。“现代社会充分发展了理性、科学和技术,生产了无比多的信息,但我们还是很缺乏真正的知识,仍然不知道什么是好生活。可以换个角度提问:现代社会生产了大量的财富、物质和所谓的知识,还产生了结构严密的各种制度,宣布了更多的权利和自由,提供了各种社会福利和先进技术等无数种利益和好处,可是为什么就不能增进幸福?财富、技术和享乐的疯狂发展很可能是幸福的错误替代物,它们把人们的思想引向生活的细枝末节,而掩盖了更要命的根本问题,即人的幸福和人类的命运。……今天世界最大的危机就是人类命运的危机和人的幸福危机。"[1](P6)生命虽顽强,却短暂,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尤其不多。人为什么“求知”?知识和意义能够等同吗?知识和幸福能够对换吗?什么价值才是知识最重要的价值?如何理解知识才能彰显知识之于幸福的意义?知识教育到底应该给予个体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导向呢?
一、个体的“知识”性存在
个体是一种“孤独”的存在。“作为独特性的存在,人总是孤独地以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对于某一个人来说,可能给予他很多东西,但是惟一不能给他的就是‘又一个’他自己。当代的克隆技术最多也只能给予一个人生理上的‘又一个’他自己,而不能给予一个人精神上的‘又一个’他自己。所以,人,生命,就是惟一,就是孤独,它从我们出生的时候就伴随着我们”[2]。由于没有任何特殊的本能,对有限本能的依靠并不能满足个体生命存在与发展的需要,为了走出这种惟一和孤独,个人必须向他人开放,必须借助于自身的“知识”与他人交往,进行“信息”交换以超越自身的存在局限,克服生存的压力并从中获得认同、归属和安全感。个体的生命发展不可能凭空进行,常常需要依赖于“知识”才能展开。
据此,个体的“知识”性存在,首先指知识蕴涵的精神能量(食粮)是个体生命幸福的基础性要素。个体生命成长就其过程本质来看,很大一部分就是知识的精神能量通过种种活动(教与学),在个体之间(师生、生生等)实现转换和创生的过程。其次,知识价值问题是个体幸福的基础性问题。知识具有提升个体生命价值和创造个体美好人生的可能。换言之,对个体潜能的开发,对个体发展需要的满足,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知识价值构成个体生命的基础性价值。再次,个体主动、积极地投入各种知识学习,是个体幸福的基础性保证,也是个体生命个性的有效体现途径。
“知识就是力量”几乎已经成为共识。然而这个命题的准确性仍令人质疑。知识是什么样的力量?知识培养具备什么力量的人?培养人的什么力量?知识既有培养个体生命的力量,也有压抑个体生命的力量。个体通过知识,既可以养成个体的创造性力量,也可以养成个体的破坏性力量。仔细思索,不难发现,培根的这一论断实际上隐含着一个前提:有一个现成的、绝对可靠的世界存在,即自然界,只有以这个客观自然为对象并与之同一的经验才可称为“知识”。因此,知识的增长也意味着人们能够在更全面、更深入的层面上“拆卸与组装"自然,揭示自然的奥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就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权能或力量。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操纵与纵、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这种关系还迅速突破了“人"与“自然"的界限,在人与人之间也形成了毫无节制的操纵与纵,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因此,这个命题仍有脱离人的本原之可能。知识如何守护好个体的生命幸福?如何使社会不至于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走向功利化的深渊?如何不使个体的生命自然和精神家园走向迷失?这就要求知识成为一种真、善、美的力量,要求知识时刻面向一个个具体的“人”,走向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意义,把生命幸福作为知识的最高视点。
然而,在具体的生命展开及生活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两种偏向:一是只知知识而不知生命,把知识当作人生的全部。将知识探求过程中的某些挫折、失意、痛苦等等,当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知识如果无视生命的存在,失去生命意蕴,只能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任何压抑的、消极的、被动的知识学习都只能是对生命本性的一种伤害和对知识价值的亵渎。二是只知生命不知知识。有一些人坚执保命哲学,刻意抑制自我的知识欲求,人生动力不大,奋发意识不够,勇于进取的观念比较淡薄,他们不懂得知识不是给定的,个体不同的知识选择和知识理念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个体自身知识体系的独特性正是个体存在价值的体现;看不到知识具有促进个体生命发展之可能,可以促进个体不断超越自我,追寻更高层次、更大意义的幸福。
二、“知识”对生命的遗忘
1.实证主义和“物性”逻辑中的知识
在理论层面,受实证主义思想熏染,人们在金钱、权力、物欲、享乐中日益沉沦和消磨,不去关心知识的存在意义,丧失了对知识的终极信仰和对个体求知生活的人文关怀,盲目追求知识的客观有效性,一切求知皆围绕“最高利益”的目标展开,人的存在成为了一种机械的、存在。正如弗洛姆所言,人们亵渎了神灵,失去了信仰,放逐了崇高,成为一个精神无所归依、失去终极关怀的精神流浪者[3](P149)。在实证主义的“引导”下,一些论者还往往以“物的逻辑”从人的诸多物性结构中寻找某种起决定作用的特征。当他们津津乐道于从知识的本体功能和功利属性方面去论及知识之于个体的功能、作用、本质和价值时,却未能抓住知识之于个体幸福成长的根本规定性;而当他们习惯于视知识为影响个体幸福的决定性因素时,却又忽略了引发知识学习的是由“内在于人并能够为人所意识、所体验的……‘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自觉自为的生命决定的”[4]。正是这种“自觉自为”的生命,个体才能有意识地把“求知”变成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的对象。在纯粹认知的和抽象逻辑的知识传递,讲求经济、效率、秩序的技术理性规训下,个人的自然需要、对自我和社会意义的理解与感受渐渐被排斥于主流的教育理论话语之外,知识为“人”而存在,并作为个体幸福舒展、勃发的具体展现形式,就更加难以寻觅其踪了[5]。理性生命观不仅窄化了知识,而且窄化了生命。事实上,“理性的工作是依靠科学向我们越来越完整地表达出物理操作的秘密,它只能在生命的周围打转,而不能进入到它里面去”[6](P176)。狄尔泰甚至指出,只有物理事件的关系才是因果关系,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是意义关系,意义关系是不能用理性手段来把握的,只能靠非理性手段即直觉与体验来把握[7](P127)。在“物性”逻辑中,用冷冰冰的逻辑分析去肢解充满激情的人文精神,其结果是将知识的感悟变为知识的灌输,学生可以获得高分数、“好”成绩,但其真正的生命涵养根本无法因知识的获得而得到提高。2.功利主义和惟“材”思维中的知识
在社会层面,现代社会高度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大潮中的功利主义逻辑,使人不再关注知识和人自身,而关注知识的功利作用和人的功利性需要,“这样做有用吗?”比“这是真理吗?”更受关注,知识学习的内容、方法以能否带来最大的功利效益为最高准则,社会的公理正义、人类的进步解放,则离个体的求知活动越来越远。无处不在的功利评比、奖励竞争,不仅评判、调节着个体的社会实践,而且从根本上诱导逼迫个体接受“现实”,趋于功利[8]。受此影响,知识不是成“人”、成“才”的知识,而是成“材”、成“器”、成“具”的知识。知识成为制造劳动者的要素,通过知识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接受知识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获得知识,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精神属性,最终越来越远离了幸福。“当政治需要时,人被培养成为政治人;当经济需要时,人又被塑造成经济人。同时,成“材”的“材”只是应社会某一方面的要求,因此,它把完整的人变成它的某一部分或方面,成为片面的工具人。人的工具化,使人本身的存在价值完全被抹杀”[9]。
物质的富足和充实诚然是社会的进步,但社会的进步更应包括“人”的进步——生命个体“人性”的进步。人类发展到今天成为“万物之灵”,不仅仅是因为告别了贫穷和饥饿,更是因为人不断追寻着人生的幸福,创造着真善美,不断完善生命意义上的自我。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育的最高目标应当是唤醒人的真正人性和使人彻悟人生,成为自己生命的真正主宰。
3.“符合”观念和备考教学中的知识
在教学层面,符合论知识观只关注知识与物的符合关系,认为知识是固定的、普遍的,是外在于个体而存在的,是有待我们发现的客观存在。因此,教学是让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让知识走向学生。如若知识和学生的个体需要发生冲突,改造的只能是学生,而不是知识。况且,这种改造是通过教师强迫学生“刻苦”学习而实现的。按照这种知识理念来设计课程,“课程就成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课程知识成为有待人们去占有的客观对象物,儿童只能怀着顶礼膜拜的心情去占有,他的本分是被动地容纳和接受。当他变得驯良和服从的时候,他的职责便完成了”[10]。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相关备考活动更是弥漫在各个环节,“以考为纲”、“以考养考”己经成为惯性教学举措,它封堵了旨在发挥人的自主精神的任何知识教学改革之路,成为陈旧、愚昧的知识教学方式方法之根,使知识变得僵硬、死板,最终背离个体求知过程中的幸福追寻活动,也常常遭受个体生命自然力量的逆反。学生在为学习而疲于奔命的时候,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已经离他们远去[10]。教学固然教人以知识,但知识不是死板的,我们要反思科学主义的符合论知识观,走向开放、个体和情境性的多元知识观,倡导多元教学观。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生命发展空间,放飞个体思维,使教学摆脱“备考”逻辑,成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成为启迪个体生命智慧、感悟快乐求知生活的过程。
4.应试评价和“威权”机制中的知识
在评价层面,制度的控制性被强烈夸大,个体在学习中呈现的生命力无从发挥,这种错位往往成为教育问题的症结。频繁的应试常常使得我们的教育处在扭曲的应试文化的笼罩和“威权”性的频繁考试的控制之中。通过“威权”的比较机制,知识学习常常会步入否定个体幸福(甚至也是否定学科体系)的考试机制,变异为一种非生命的方式,把激扬生命的知识体系转变为控制生命的知识碎片,把质朴无形的知识变为可视、可比的分数,造成个体的知识学习貌似有意义实则无意义的繁忙和紧张。人性的真正丰富的内容被消融于知性的纯粹释放里,个性被随意处置和破坏,个体则陷入无休止的攀比和竞赛中。这样的评价本质上是把知识学习变形为一种“威权”竞争机制,企图用竞争去推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其致命伤是用频繁的评价和比较取代了正常的知识学习或教学。这种以压抑人的生命幸福为代价的频繁评价方式,最终是“天天称鸡反而养不大鸡”,“经常开盖反而蒸不熟馒头”,整个机制在短期内就会疲劳[11]。由此形成的竞争机制又必然愈演愈烈,使个中情境中的“知识”严重扭曲变形,大大降低和改变了培养格调。低层次的竞争氛围取代高雅和高尚的“求知”热情和创造精神,也导致被培养者幸福体验的相应缺失。
在当今不少论者的认识中,教育为政治服务的狭隘尽管已被较为开阔的教育为社会服务所替代,但其基本思路仍然是“服务”论的。“整个观念中隐藏着这样一种潜台词:受教育者是要在接受了良好、全面、富有科学精神(后来甚至也加上了人文精神)的教育之后,完成了自己的一种‘升级’,然后去为某个更为宏大的目的或目标服务,教育是为了能让他们更好地这样来服务。……这种为某种外在之物‘服务’的心态,更是演变为考试的成绩,典型体现为各级学校的升学率”[12]。在这样的教育理解和社会因素的推波助澜中,处于知识学习阶段的个体生命本身也往往难以得到尊重和爱护,难有生命的自由成长和生命幸福的充分享受。
三、“知识幸福观”的教育旨趣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传统教育有两个弱点:“第一个弱点是它忽视了(不是单纯地否认)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13](P105)这种教育给予了个体以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却没有给予其生存的理由和根据,其结果是个体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生存能力,但是却越来越对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发生怀疑。这种怀疑常常使得个体的生命充满了无聊、空虚、寂寞和无意义感,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生的幸福。因此,教育要以人为本,就必须了解生命的“所是”,实现生命的“所能是”,帮助学生实现生命自我和幸福自我。让知识学习成为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幸福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幸福的境界。在这种引导过程中,个体的幸福处于不断生成和不断建构中,“有一种说法:教育的过程是苦的,但果子是甜的。这如果不是骗人的,就是对幸福有误解。幸福既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目的与过程总是内在统一的。我们无法设想不幸的过程会突然推演出幸福的目的”[14]。
提出“知识幸福观”,正是因为知识发展和知识教育对“知识”的误读。这种误读往往只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知识,而放弃引导个体对“为何而生”的思考,造成“知识繁荣,生命衰退”的局面,使得知识虽有着庞大的体系,却忽略了真正的人的养成,忽视了人的幸福。提倡知识幸福观,探讨知识、生命和幸福的内在关系,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知识的本质,启发我们更深人思考现时代的知识与教育,引导我们从僵化的“物性”逻辑和纯粹功利的氛围中独立出来,真正实现“教育以人为本”。
首先,知识幸福观观照知识学习的境界提升。长期以来,在功利主义、理性主义和社会的喧嚣浮躁中,知识很少直面个体的幸福人生,直面幸福这种自在的、内在的人性向往。知识学习对人生的追求,更多地求之于外,常常向社会讨要人生的达成标准。个体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和向往也常常被消费人生、享乐人生、技术人生和竞争人生等挤占,由此导致个体“精神家园的失落”。无可否认,通过知识而获得技术、理性甚至功利都是人生的必要构建,但幸福之于人生才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知识学习的根本目的应在于促使个体的“心灵转向”,把个体的精神或灵魂引向高处、引向光明、引向美好,使人生境界得到不断的提升。因此,知识幸福观将人生境界问题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之中,致力于强化人们不断提高自己人生境界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起提升人生境界的信心,并激励和引导他们不断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当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疲累和倦怠、教育的低效、高分低能、厌学、缺少创造性、全天候的紧张等,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知识教育过程中境界低下的警告。知识理念和学习体制,都缺少从学习者出发,从个体求知境界的提升去思考和设计。这样的设计越细,就越有可能陷入机械和被动,类似于“少做N道就要罚补做N的立方道”、“写错一个字,罚写100遍”的方式,都是对提升知识境界的漠视。事实上,知识学习的境界问题也是一贯受到忽略或有所偏执的。现代化和工业化所引导的市场、实用和功利的生活世界,让学生来不及去思索知识的高境界,知识成了朝向社会目标和人生功利的工具,精神被留在身后望其足尘,生命幸福这一最根本的问题受到冷落与遗忘。我们所说的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精神衰微,也主要是指这种人生追求上的失落与滑坡。
其次,知识幸福观注重知识学习的“身”、“心”统一。幸福是人的身心健康和谐,人格充盈完满状态[15]。有这样一种求知观念认为,在个体求知过程中,身体和理性是应该分离的。身体寻求暂时的、感官的满足,惟有理性才寻求永恒的普遍的知识,如果理性不能攀升得很高,求得更深的知识,正是因为身体的羁绊,就应该尽可能地消除掉身体的影响。“这种思想最终将掉肉体,使人脱离了快乐与痛苦的根源,成为无欲无求的纯粹理性的幽灵。这往往有悖于人的生命,使人厌恶生命,成为生命的禁欲者。它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人一出生就是生物性的人,没有肉体存在,就没有人的存在”[16]。个体的知识获得不仅仅被文化规定着,也被身体规定着。身体不只是客体,或供使用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身体是主体,每种心理状态必然基于生理状态。在知识教育过程中,“生命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混沌’,身与心、精神与物质可以是斗争的,然而却是不可分割的。消除了一端,另一端也无法健康存在”[17]。
虽然,在一定意义上,“躯体是深刻的悲哀之源泉”[18]。因为身体不能像精神那样插上翅膀,无法跟上精神的速度和高度;而且,身体比较脆弱,存活周期有限,死亡必将不期而至。人们表现自我最简洁有效的方式就是操作身体,通过身体将自我展示出来。从这个意义上看,身体是通向个体幸福生命的“第一通道”[19]。因此,知识幸福观是有“身体”的,身体的存在本身就是有生命价值的,任何否定、贬低人的身体,损害自己和他人身体的行为,都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的贬低。
第三,知识幸福观凸显知识学习的生命意义。如果把生命限制于制度的层层相因之中,生命会受限而凋萎。知识走向生命,把生命作为知识的最高视点,这是当前教育面对的一个宏大课题。知识幸福观把学生看成是真正的人,注重生命的具体性和独特性,通过对理性的反思,通过对个体内心幸福体验的唤起,来克服知识教育中个体物化的、无意义的存在状态,从而恢复生命的完整性和超越感。知识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而长期以来教育却遮蔽了这种本原性的需求。教育毕竟是要让学生成为他自己,所以必须给学生以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体味知识,享受知识学习的乐趣。这是个体过有意义的求知生活的前提条件,也是培养知识创生的先决条件。“具体性和独特性正是生命的价值所在。每一个生命都有其不同的天赋、兴趣与气质、冲动、情感体验等。生命是独一无二的。一无是处的生命是不存在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17],所以说知识是打开生命意义与幸福之门的钥匙。
个体生命的意义,既在于其精神生命的意义,也在于其自然生命的意义,人拥有着各自的人生,追求着各自的幸福,不断走向一种价值的生存。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使人显得更像“人”,知识成为人的生命存在的形式,也成为个体生命的表现形式。这对我们以培养人为惟一任务的教育是不是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呢?对此,知识教育是不是应当深思自己的责任呢?知识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主体,是不是应当以更加积极的形式(而不是机械记忆)和更加深刻的意蕴(而不是死记硬背)教授给学生呢?知识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一种生命的“唤醒”。如果知识的获得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个体灵魂深处的激荡,它就不能唤醒个体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教育者要做的工作,决不是一味地束缚、灌输,而应激发和唤醒个体内在的求知热情,给他们多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使之有思维的自由、心灵的自由,使他们的生命多一些自主的色彩。知识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
提升生命的品质,追求生命的价值,生命意义才是知识教育的最终旨归。
四、知识教育导向生命幸福的限度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知识走向生命幸福,就是要反省那种实证主义、功利主义、威权机制和应试评价下的知识体系。知识教育并不能以生命之外的某种东西为终极目标,而应该以生命幸福为“本”、为“根”、为“源”。但与此同时,也不能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无视知识之于个体生命幸福的有限性,过高估计知识教育的生命发展价值。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并切实处理好本质提升与现实社会接受之间无法回避的冲突与矛盾,看到知识走向生命幸福的理念在今天的教育现状中真正实行所面临的种种制约[11]。
从知识教育的主体状况来看,时展到今天,学生本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之过去,学生的知识要丰富得多、现代得多。他们有了更强的个性化意识,他们更讲究自由民主了,他们服从真理,但不盲从压力,他们热爱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偶像、自己的话语。这种自由的、独立的意识,要求生命化的教育。但同时,当前存在的学生无心向学、无心读书、精神疲沓、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等等,在许多情形下,都反映出个体对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合理规训与教诲的逆反和批判。而这些问题,仅仅靠知识,靠知识教育是不能解决的。
从知识教育的价值诉求来看,过高估计知识教育对生命发展的意义,容易走向知识万能论的歧途,使知识教育不由自主地被迫扮演救世主的角色。这种对知识教育的美妙期盼,只能算是一种真诚的误解。认为只通过知识教育就可以“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构建人的生活方式,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提升人的生命质量”[20],只能是一种理论诉求,在面对丰富、具体的知识教育实践时,常常显得苍白无力。事实上,我们对知识教育生命特质的价值定位,只有恰当地放到具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条件下,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在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分析当前文化发展的趋势及其存在的价值问题,结合学生个体的生活成长史,才可能比较准确、恰当。
同时,从个体的人生发展历程来看,知识教育只是个体生命历程的重要环节,但不是全部环节。人的生命及其幸福体验能力的生成、展现和自我理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基于人的生命活动永无止境地展开着的,人对其生命幸福的寻找与发现必定是一个无尽的过程。人凭借知识的不断获取逐步提高其活力,丰富其内涵,由脆弱走向强健,由蒙昧走向文明。在人的一生的不同阶段,人所感受和体验到的知识意义必定不同,其生成和展现也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个体的整个一生都应是学习的过程,它是日复一日的经历,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和才能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21](P92)。个体的生命空间要远远大于知识教育的生命空间。从空间看,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的多维空间中展开的;从时间看,个体生命意识的培育,生命品质的提高,生命意义的实现,是贯穿一生的事情。而且,当前个体成长过程中出现生命缺失,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既有社会变革与不良文化的影响,也有个体生活背景的缺陷。因此,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由此也可以看出,知识教育在引导学生认识、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上是有限的。从知识教育改革的艰难历程来看,那种以可以量化的数字和指标为基本衡量标准的应试知识需求、知识学习动力和社会评价,短时间内不可能被真正个性化、个体化的知识学习所取代。谁要是指望能在全局和整体上通过努力较快地实现这种转换,那无疑是过于理想化了。以应试为导向和评价之基本标准的教育,仍然会较长时间地延续下去。知识幸福观的提出,不能天真地幻想立即能够取代它。事实上,近年来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的提出,也是看到了原来以压抑生命幸福来片面学习知识、学习片面知识的积弊,欲将知识学习转变为每一个个体生命智慧的开发,培养个体掌握“活”的知识与能力。因此,知识教育改革必然涉及对知识本质理念的转换和提升,而不仅仅是生理学、心理学、生命科学、认知科学和哲学中某些内容的增加和渗入。但也必须指出的是,让知识指向生命幸福,不是要完全颠覆现存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教育内容,另起炉灶。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的问题,使个体更快乐、更有效地获取知识。知识教育(尤其是学校知识教育),有着它知识记忆、知识传授和必要规训与惩罚的职能,这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它、它也数千年来持续存在的理由。
[参考文献]
[1]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
[2]石中英.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19-23.
[3][美]弗洛姆.逃避自由[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149.
[4]光.人的哲学与生命哲学[J].江海学刊,1999,(4):87-91.
[5]阎光才.教育的生命意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49-54.
[6][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176.
[7]刘放桐.新编西方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27.
[8]赵晓梅.教师的现实处境及其幸福[J].江苏高教,2004,(2):128-129.
[9]冯建军.回归生命的教育[J].中国教师,2005,(2):5-8.
[10]侍孝敬.“慢学习”与学生的“幸福指数”[J].吉林教育,2006,(4):61-62.
[11]郭思乐.基础教育之本:保护和依托儿童学习的生命自然[J].教育研究,2006,(11):3-10.
[12]苗杰.教育的原点与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6,(6B):44-46.
[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5.
[14]刘次林.“幸福教育”论的100个观点[J].校长阅刊,2006,(9):24-26.
[15]易凌云.论关涉人生幸福的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1-5.
[16]孙在国.论梅罗·庞蒂的“身体—主体”理论[J].复旦学报,1991,(4):11-16.
[17]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现代教育论从,2003,(5):1-6.
[18]南帆.躯体的牢笼[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46.
[19]高德胜.身体退隐的道德后果[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2):5-11.
如果说,山水画注重传达意境,人物画着力刻划神采,那么,粉彩花鸟画最不可或缺的可说是情趣二字。这样简短的归纳可能并不全面,但至少表明了花鸟画之作为一门独特艺术的抒情性特征,粉彩花鸟画需要通过描绘自然生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追求,通过欣赏活动而寄托人们的兴趣,情操和精神共鸣,粉彩花鸟画以表现主体精神的内在活力、展现主体性情意趣为主旨,是人格理想的寄托,这些花鸟树木寄托了人类美好的愿望,表现出怡情悦性的超脱。
以寓兴、寄情为宗旨,缘物而动,有感而发,以花鸟草木四时荣枯的形态寄寓作者的所感所悟,这,很容易使人想起中国诗赋的“赋、比、兴”传统。而“与诗人相表里”的说法,更是强调了花鸟画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的审美取向以及它在艺术创作观上的自我定位,若与山水画人物画相比较,粉彩花鸟画的表现题材和描写对象显然有着更为真实、具体的客观依据。于是,讲求形似,注重写生,尊重自然物态和生态的固有规律,便是粉彩花鸟画创作的应有之义。当然,中国艺术是形神意整合一体的。在古代的品评赏鉴理论中,徒具形似、谨毛失貌之作历来为识者所不取。不管花鸟画、山水画还是人物画,同样不会以“得其形遗其气”的表层肖似作为终极目标,所谓“写生”,在花鸟画当中实非刻板的依样画葫芦,它描写的重点是生态、生气,是对象生动活脱的精气神。正是在这一层面上,自然界的动物植物与人的精神生活,与人的志趣情怀是同构、契合和共鸣的。从根本上说,花鸟画乃是人自身的投射,是人精神世界的写照,因此,有识见的画家从来不采取纯自然主义的方法,他们不会在表层的形似前面踯躅不前。
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总结了先辈的画理经验,指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之说,如齐白石画虾是在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他的“立意”、“悟对”,去掉了真河虾身上的许多小结构,抓住虾的主要特征,用十种笔法完美地表现了在河里游动的虾,这十种笔法,一笔都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他画的虾和真虾不全似,但是抓住了主要感人的部位,再借他千锤百炼的骨法用笔,使作品达到“似与不似之间”,从而产生“妙不可言”的艺术效果。
同样,粉彩花鸟画适应中国人的审美需要,形成了在观察客观形象的基础上,以寓兴、写意为目的的创作传统。在审美认识,趣味表达和对待描绘对象方面的差异,表现在绘画的技法中。粉彩花鸟画既以“写生”为基础,又不拘于单纯视觉的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和“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趣味,着重通过表现对象的基本形象特征来传达一种主观化的审美情趣。所以,粉彩花鸟画在构图方面突出强调主要形象,善于通过裁剪和虚实等手法处理,来把作者的意图情趣寄寓形象之中,以粉彩花鸟画的主旨来表现画家的精神生命力。
在景德镇,历史上的“珠山八友”中就有徐仲南、程意亭、刘雨岑、田鹤仙、毕伯涛五位花鸟画家。其中,徐仲南的高雅清朗之气,田鹤仙的古朴豪放之势,毕伯涛别致淡雅之韵,刘雨琴的清新典雅之风,程意亭的华丽重彩之神,都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艺术情趣。如程意亭的瓷板画松鹤图,刚健挺拔的苍松占据了画的上方,几株红梅紧依三棵树旁,相映成趣,两只白鹤,一只挥动着双翼在翩翩起舞,另一只用自己的尖嘴在自己的羽毛中寻找什么?而几株嫩竹点缀其中,这件作品无不洋溢着生命的喜悦和爱的欢乐,显示了一派生机和活力。田鹤仙画梅则采用了虚实衬托法,远处梅蕊梅点虚淡可见,近处梅杆、梅枝浓重、鲜明、精神抖擞、挺拔洒脱,在构图和章法上,他惯于使用对角画法,把画面分成两半枝干与枝桠的分割与构成,枝干的粗细疏密变化,梅花的大小团块分布,留有的空白,题款及诗文和书写,恰到好处,构成完整统一的形式美。而刘雨岑的鸟石图,在几根纵横交错的竹竿上,三只鸟位竹竿上,相互凝视,而作者就捕捉了那稍纵即逝的互相对视的一瞬间,并将这对视的情景凝结在清新的画面上使之成为永恒。
传承和革新是粉彩花鸟画的双翼。在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创作经验积淀中,悠远绵长的历史文脉是粉彩花鸟画的一大财富。而在审察现当代花鸟画坛状态,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往前推进这门艺术的时候,它们同样有助于我们获得更为清醒的认知。改革开放以来,一批粉彩花鸟画家在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和解读中有了新的的感悟,他们从传统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养份,使自己的创作获得了历史和文化的坚实依托。而更多的花鸟画家则在广泛的阵线上作各种各样的探究和求索。一些画家从其他艺术门类,诸如油画、水彩、摄影等表现手法中嫁接改造出新的表现方式。一些画家从西方现代艺术或现代构成当中获得新观念新形式手法的启迪。还有一些画家钟情于新材料、新技法的试验和运用,等等,不同途径的不同探索,对于粉彩花鸟画艺术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都需要,都是值得鼓励的。
艺术本没有一定之规,探索将永无止境,固守传统也好,拓展疆域也罢,都只是从一个视角审察而得出的结论。从当今花鸟画坛的情况看,没有足斤足两的复古守旧,也没有彻头彻尾的另起炉灶,至少那些为人们认同的成功之作是如此。粉彩花鸟画作为陶瓷绘画创作的一个成熟画种,这便意味着它有着内在的逻辑:所谓拓展,所谓推进,都只会是一种符合本体逻辑的延伸。当前,我们陶瓷艺术家更面临着推陈出新的历史使命,更应结合陶瓷这一艺术载体的特点,取其所长并收集新鲜生动的素材,广泛吸收古今中外的有益经验和营养,不断破除陈旧的模式,发扬民族艺术传统,结合粉彩花鸟画的审美特征,创作出更多题材新、意境新、技法和形式皆新的优秀粉彩陶瓷作品。
1、人生旅程并不是好事多磨的,逆境、失意会常常伴跟着我们,但人道的光芒常常在不如意中才显现出来,但愿是鼓励我们行进的宏大的无形的动力。
2、热情是一种宏大的气力,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鼓励我们发挥出无限的聪明和生机;热情是一根强盛的支柱,不论面对怎样的窘境,总能催生我们悲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没有热情,生命的天空就没的颜色。
3、岩石下的小草教我们刚强,峭壁上的野百合教我们固执,山顶上的松树教我们拼搏风雨,冰冷中的腊梅教我们笑迎冰雪。
4、每个人都一条抛物线,天赋决议其启齿,而最高点则需后天的努力。
5、由于爱心,飘流的人们才干重返家园;由于爱心,疲倦的灵魂才干生机如初。
6、摘下的一瓣花能锦绣多久?一时的纵容又能快乐多久?有志者要为终身的目的孜孜以求。
7、时机靠本人争取,命运需本人控制,糊口是本人的五线谱,威慑呢们不切身吹奏好它?
8、努力斗争,天空照旧锦绣,幻想仍旧纯挚,放飞自我,英勇地漫游于幻想的天空,置信本人一定做得更好。
9、具有诚实,就舍弃了虚伪;具有诚实,就舍弃了无聊;具有踏实,就舍弃了急躁,不管是有意的丢弃,仍是不测的失去,只需曾经真实具有,在一些时分,大度舍弃也是一种境地。
10、笑容,是春天里的一丝新绿,是骄阳下的饿一抹浓荫,是初秋的一缕清风,是严冬的一堆篝火。人需求不时打坏本人,更应该重新组装本人。
11、暖和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暖和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暖和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暖和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12、糊口如海,宽容作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广;糊口如山,宽容为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糊口如歌,宽容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悦耳。
13、没有秋日落叶的飘零,何来新春绿芽的饿明丽?只要懂得失去,才会重新具有。
14、选择自信,就是选择宽大旷达安然,就是选择在名利眼前纹丝不动,就是选择在权力眼前俯首挺胸,撑开自信的帆破流向前,展现搏击的风貌。
15、生命的锦绣,永远展示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锦绣,是展示在它负势向上挺拔入云的蓬勃愤慨但愿中;像雄鹰的锦绣,是展示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锦绣,是展示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腾中。
16、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郁;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显锦绣;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
17、贡献是爱心,勇于付出,你一定会收到不测之外的捐赠。
18、学会宽容,意味着生长,秀木出木可吸纳更多的日月风华,伸展健壮而更具成熟的气力。
19、懦弱的人惧怕孤傲,明智的人懂得享用孤傲。
20、宽容光滑了彼此的关系,消弭了彼此的隔膜,扫清了彼此的顾忌,促进了彼此的理解。
21、信心的气力在于即便身处逆境,亦能匡助你鼓起行进的船帆;信心的魅力在于即便碰到险运,亦能召唤你鼓起糊口的勇气;信心的巨大在于即便遭遇不幸,亦能促使你坚持崇高的心灵。笑容着去面临吧,你会感到人生是那样温馨。自命特殊不可取,妄自绵薄更不宜。
22、糊口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糊口是一位博学的教师,它经常东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23、假设你努力去发现夸姣,夸姣会发现你;假设你努力去尊重别人,你也会取得他人尊重;假设你努力去匡助别人,你也会得到别人的匡助。
24、母爱是怅惘时语重心长的奉劝;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是伶丁无助时慈祥的笑容。
25、过去与将来,都离本人很悠远,枢纽是捉住如今,捉住当前。
26、春暖花会开!假设你曾阅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假设你有着信心,那么春天一定会悠远;假设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具有花开满圆。
27、滴水能穿石,只由于它永远打击统一点。
28、不要吝惜本人的爱,敞开本人的胸怀胸襟,多多给予,你会发现,你也曾经沐浴在了爱河里。
29、胜利的门常常虚掩着,只需你英勇去推,它就会豁然洞开。
30、尊重是一缕东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暖和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
31、母爱是一滴甘露,亲吻干涸的土壤,它用细雨的温情,用钻石的坚毅,()等待着闪着碎光的土壤的肥饶;母爱不是人生中的一个凝固点,而是一条活动的河,这条河培养了我们生命中锦绣的情感之景。
32、苦忆旧伤泪自落,欣望梦愿笑开颜。不论处在什么恶运中,只需坚持悲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草莓。
33、想洗澡吗?不要到外面等候下雨;想胜利吗?不要空等机遇的到来。
34、品味糊口,完恶人道。生命就像一种覆信,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成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
35、糊口,就是面临理想笑容,就是越过障碍注视将来;糊口,就是专心灵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叶绿的枝头;糊口,就是面临困惑或黑暗时,灵魂深处燃起豆大却亮堂且笑容的灯展。
36、火柴假设规避熄灭的痛苦,它的终身都将黯淡无光。
37、当乌云充溢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悲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
38、耐力,是一种不显山石露水的执着;是一种不惧风不畏雨的坚忍;是一种不图名不图利的忠实。渴想爱心,犹如星光渴想彼此照映;渴想爱心,犹如世纪之歌渴想永远被唱下去。
39、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型;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锦绣;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
40、生命是怒放的花朵,它绽放得锦绣,伸展,绚丽多资;生命是精巧的小诗,清爽流利,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调和,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腾不息,滚滚向前
41、怀念是一首诗,让你在普通的日子里读出韵律来;怀念是一阵雨,让你在单调的日子里湿润起来;怀念是一片阳光,让你的阴霾的日子里明朗起来。
42、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顺的水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繁忙,那是在教我们勤劳。
43、由于年青,所以自信;由于自信,所以年青。“明”可了解成两个月亮坐在天空,互相关心,互相照亮,缺一不可,那源源不时的毫光是衔接彼此的纽带和桥梁!人世的长旅布满了几凄冷、伶丁,没有朋友的人是糊口的黑暗中的人,没有朋友的人是真正的孤儿。
44、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数年,今将试矛头。
45、风帆,不挂在桅杆上,是一块无用的布;桅杆,不挂优势帆,是一根寻常的柱;理想,不付诸步履是虚无缥缈的雾;步履,而没有理想,是徒走没有止境的路。
46、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方;爱是一首诗,冰凉中暖和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
47、就让昨日成流水,就让旧事随风飞,本日的杯中别再盛着昨日的残痕;唯有珍惜如今,才干收成明天。
48、有了固执,生命旅程上的寂寞能够铺成一片蓝天;有了固执,孤独能够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固执,欢乐能够绽放成满圆的鲜花。
49、温馨是大自然的一抹颜色,独具慧眼的匠师才干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温馨是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干把它表达得至真至纯
50、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严寒的冬天也能慨叹感染到暖和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旧明澈澄净。
51、礁石由于信心坚决,才激起了锦绣的浪花;青春由于追求崇高,才格外埠绚丽多彩。
致词
男:亲爱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女:和所有到场的各位朋友们:
同:中秋节好!
男: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来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圆日,中秋佳节。
女:这可是我们的传统佳节啊,记得有一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
男:今天的中秋节,正好是10月6日,相信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记得。
女:是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事端,侵略我们国家,残杀我们同胞的血泪日。
男:今天,我们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曾用刺刀屠杀我们的亲人,奸我们的姐妹,他们对我们中华民族犯下了滔天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今天的中秋佳节,此时此刻,我们思念着亲人,可我们更加思念哪些在国难日中死去牺牲的同胞们。
女:今天,坚强的中华儿女,也用自尊、奋进、结筑起了民族新的长城。
男:我们用生命的呼唤,去讴歌去赞美我们的抗战英雄,用我们无比激动澎湃的心去欣赏由音乐家带给我们的《游击队之歌》。
女:今天的中秋佳节演奏会是由宜宾流杯民乐的音乐家和艺术家们为我们演奏的,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谢谢他们。
女:今天的中秋盛会的冠名单位是云南大观黄连河瀑布群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男:今天的赞助单位是:
女:恒洁卫浴宜宾总经销
女:阿伦故事咖啡酒吧
女:金驼鸟食府
女:席殊书屋
女:宜宾天空单身俱乐部
女:女学街胖子家常菜
女:天地人文化传播公司
女:随心烫画广告部
同: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送以上所有的赞助单位的朋友们。
男:松花是一条美丽富饶的,同时,他又是一条带泪的,它见证了日本侵略者对我国人民和大好河山所犯下的暴行,但松花从来就没有屈服过,中国人民也从来就不可征服。
女:下面让我们的欣赏《松花上》
女:朋友们,目前我们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许多山区农村还有许多贫困的失学儿童,我们应尽整个社会的体力量和个人力量去帮助他们,让他们走进学堂,拥有阳光,生活在美丽的天空下。现在,让我们共同欣赏《太阳出来照四方》。
男:中秋佳节,是一个美满、幸福的节日,他使我们联想到了亲爱的母亲,母亲的爱、母亲的疼、母亲的乳汁、母亲的伟大,可在我们心中最最伟大的母亲,就是我们亲爱的祖国、亲爱的妈妈。
女:下面让我们欣赏《母亲》
女:曾经的一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唱遍了祖国的大南北,而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又有幸听到这首曲子,他让我们为之奋发、激昂。下面请欣赏《草原英雄小姐妹》。
男:我们的祖国锦秀山河,大草原更是碧绿清新,美丽的草原牛羊成群,蓝天白云朵朵,牧羊曲轻舒悠远,说到这里,我真想到草原上去看看、去走走、去骑骑马、去放放羊。下面请欣赏《草原主曲》。
女:草原真是太美了,但草原上的蘑菇却更加鲜美,我多想去草原摘取那新鲜的蘑菇,想来味道一定好极了。下面请欣赏这曲《采蘑菇的小姑娘》。
男:在我们的宜宾有许多民间音乐家,我们廖荣耀先生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的葫芦丝演奏如诗如画,如痴如醉,他的笛声能让鸟语花香。现在,就请欣赏我们的音乐家廖荣耀先生带给我们的葫芦丝演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和笛子演奏曲《风含情、水含笑》。
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祖国母亲的儿女,祖国就是我们心中最伟大的母亲和最心爱的妈妈,一曲[一个他*的女儿]唱出了女儿对祖国他*的热爱。现在,请欣赏《一个他*的女儿》。
男:水是生命之源,黄河之水让我们去战斗,去捍为民族尊严,去牺牲去杀敌。去将侵略者赶出中国去,现在让我们欣赏一曲《黄水谣》。
女:梅花乃名花之首,素有梅兰菊竹之誉,一曲红梅赞,唱出了梅姿万千,现在,请欣赏由音乐家带给我们的《红梅赞》。
男:红旗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象征,红旗是由千万烈士的鲜血染成,绣红旗凝聚了多少中华儿女的血泪心声,下面请欣赏《绣红旗》。
女:中秋的月是有情的,中秋的月是快乐而幸福的,让我们以一曲康定情歌来欢歌我们的生活,歌唱纯美的爱情,现在请欣赏《康定情歌》。
男:爱情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息的美谈,一曲化蝶就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我们有何理由不去欣赏这曲优美动人的旋乐呢。下面,请共同欣赏《化蝶》。
女:亲爱的朋友们,今天的中秋民乐演奏会到这里就圆满的结束了,希望这美妙的音乐能带给你启迪、感悟和美的享受。
关键词:中国文化;美学;传统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031-0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一种人生的美学,它存在的作用和性质并不单单是在于传播美的知识和涵养,更重要的是提升和培养人的生存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美学理念“天人合一”、“孔颜之乐”等等无一例外的显示出了这种审美的追求和意境。下面我将举出一些深入人心、饱含美好象征意义的例子。
1.莲花――高洁、典雅。象征意义之一:君子之气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示清廉刚直,个性高雅之意。象征意义之二:吉祥美丽和美。莲又称荷,而“荷”与“和”谐音之词,因此民间便赋予荷花为和气、和平、祥和、和合、和好的美好寓意。民间很常见的吉祥画《和合二仙》,便是一人手中执荷,另一人手中捧盒,盖取其谐音之故。象征意义之三:寓意美人之意。莲花因其水生,在众多花卉中尤显洁净、高贵,常形容一个女子的美丽与清纯,多用“出水芙蓉”,传说中的四大美人之一西施,其故事也多与采莲、浣纱联系在一起。曹植的《洛神赋》也有“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这样的将美人比做莲花的诗词。而莲花洁净、美丽,最适合作纯洁、美好爱情的象征。
2.水――上善若水、万物之源。众所周知,水是生命的源泉,滋养万物,灵气皆然。这里实际是暗喻做人的道理,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和融合性,得到了各个时期文人雅士的青睐。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唐代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朱熹的《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无一例外的不是道出了水的柔情和水是万物之源的含义。
3.蝉――独立、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人民独立且高洁的人品。
4.梅花――花中四君子之一。梅花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姿、色、香、韵俱佳,是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宋人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姿容、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漫天飞雪之际,独有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象征着人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的品格。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张泽民的诗词中“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而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都是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美学象征的植物代表。
5.松竹梅――岁寒三友。松树的品格是中国人最为崇拜的。“岁寒论君子,碧绿织新春。”古今庭园几乎无竹不园,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另外,在万物萧疏的隆冬,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
6.明月、白云――思念之情。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张九龄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没想到“老苏”居然是个英俊的男士,直到去世时还很年轻(52岁)。他在序言中说:“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校地工作32年,这于我而言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我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孩子。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爱孩子。”就这么朴素!“老苏”就像一棵树一样,把自己种在了农村的校园里,与别的更小的树(孩子们)一起,沐浴自然和人文的阳光雨露,感受生命的朴素与喜悦。我也在农村教书多年,知道农村教育那种缓缓的、原生态的感觉。也知道作为一个好教师,农村的孩子更懂得珍惜他,热爱他。可惜这珍惜和热爱往往留不住“想要飞得更高”的教师。我也像很多人那样离开了农村,到城里教书,到城里生活了。比起“老苏”,或许我投入得太少太少,想要的太多太多了,一会儿努力,一会儿放弃,游移在执着追求和喧嚣追逐之间。世界真是公平的,它最终是要还朴素执着以丰沛,还浮躁喧嚣以浅薄的,惭愧!
“老苏”说:“真正的学校,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教师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对这样的人来讲,孩子们的思想、情感和意愿都是不可捉摸的。教师的一座讲台有时会变成一堵高墙石壁,教师在墙壁后面向他的学生‘敌人’发动进攻。但更多的情况则是讲台变成被包围的堡垒,‘敌人’围攻它,而躲藏在里面的‘指挥官’则感到手足无措。”
读到这里,我为“老苏”的这一精辟比喻感到叹服!确实,如果不积极勤劳地工作,不用心灵与学生沟通,就要面对号令无效、师生敌对时的孤单无策。想想,想想吧,几十个“敌人”向你发起攻击,按下葫芦浮起瓢,你这个躲在讲台后声嘶力竭的“指挥官”该有多么可怜且可笑呀!
我虽然早过了青涩期,也尽可能地敬业,但这些年因为忙着教导处的事情,与学生的交流多半还真只在课堂上,还真隔着讲台,下了课,偶尔学生也会追在我的背后,要跟我讲些事情,但我往往一边道着抱歉,一边匆匆离开,给他们一个忙碌的背影。渐渐地,学生习惯了不追着我喊,习惯了只在讲台上见到我。偶尔也会觉察到与学生的隔阂,但浮躁活着的我没有时间在乎这个。直到今年,我的学生毕业了,这批我从2003年带起,带了6年的学生毕业了!毕业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发言的我哭了,哭得停不下来。我对这哭感到猝不及防,狼狈不堪。也就在这一瞬间,我才发现自己对这批孩子怀抱的深深真情。6年这么快就过去了,孩子们把他们宝贵的童年交给了我,而直到他们离去,我都没有对他们付出过全身心。6年下来,我和我的学生损失良多!
这个学期,我接一个四年级的班,这是一个频频更换语文教师和班主任,被“荒”得差不多了的班。我希望自己能带着“老苏”给我的启迪,带着纯朴的心灵和朴素的情感,真正走进这批孩子的心灵。希望,希望我能做到!
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著作有一种独特的魅力,鼓舞了几代中国教师的成长。本书记述了李镇西老师追随苏霍姆林斯基27年的历程,记述了他是如何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下,成长为特级教师、教育专家的。本书还收录了2008年9月作者赴乌克兰出席纪念苏霍姆林斯基九十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时所写的全部日记,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苏霍姆林斯基。
(李镇西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定价:25.00元)
反对灌输,提倡对话,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这是新课程的精神。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师生关系,理解对话?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作了专门的论述。在这本书里,弗莱雷直接切入基于灌输的师生关系背后的权力关系,即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关系,并提出了情景对话式的教学方法。真正理解了弗莱雷的精神,并以此反思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定价:1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