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29: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档案资料管理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对水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有些领导同志把执法工作的重点放在抓行政执法的过程上和抓行政执法的效果上,他们并不了解水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往往忽视了水行政执法后的执法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因此对水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工作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就不足,从而造成水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工作无法良性开展。
(二)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根据河南省水政监察总队对河南省24个支队和154个大队的调查结果显示:水政监察大队的人员(3832人)中,中专以上学历为2017,占总人数的52.6%;大专以上学历为1497人,占总人数的39.1%;本科以上学历为318,占总人数的8.4%。从学历结构看,本科以上学历人数较少,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也不足50%,学历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有的大队虽然引进了文书档案管理专业的人员,但在案卷的整理和法律文书方面的知识还不足,需要展开专门的培训。
(三)经验交流欠缺档案利用不足要想提高水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各个水政监察大队之间就要不断地进行经验交流,只有通过经常性的经验交流才能找出本单位在水行政执法档案管理方面的差距和不足,也才能总结出本单位在水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通过经验交流会促进各个水政监察大队在水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另外,只有不断利用水行政执法档案,才能提高领导同志对水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加大对水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
二、加强现代水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工作的办法及措施
(一)强化责任,提高认识要加大对水行政执法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视力度。各级各类水行政监察机构要把水行政执法档案资料管理和利用工作提升到重要的办事日程上来。明确各个水行政监察机构的水行政执法档案资料管理责任,经常组织检查组进行检查通报。对水行政执法档案资料管理不力、不善的要责令整改,并对整改方案进行监督和指导。
(二)严格执行水行政执法档案资料管理规定要想使水行政执法档案资料的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水行政执法工作,就要严格执行档案资料管理规定。根据《关于印发水行政执法文书档案管理办法》中对水行政执法文书档案资料管理的有关规定,要对各种档案资料立卷归档进行严格的要求,认真收集、积累、整理水行政执法档案资料,然后分门别类进行归档,使所有的水行政执法资料都达到统一格式、统一标准。
(三)水行政执法档案资料整理应按章有序进行水行政执法档案资料整理与分类应按照水行政执法档案形成规律和特点,将水行政执法档案分成一定的类别和属类。保持水行政执法档案资料的有机联系,使其有系统、有条理地反映执法活动的历史面貌。划分类别和属类的标准要一致,层次要清楚,条理要明晰,不按年度分类,只按项目分类。
(四)强化水行政监察人员的业务培训水行政监察执法人员中有些人未经过专项培训,监察执法队伍中即懂专业又懂法律的人才比较缺乏,部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法律知识掌握不够,业务不熟悉,造成执法水平较低。一些案例告诉我们,因对执法证据收集程序、步骤的不熟悉,造成执法过程不规范,不能把案件办成铁案。因此,必须经常开展执法人员业务培训,规范执法程序,提高水行政监察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五)应建立“案件首问负责制”和“案卷档案调用管理制度”对每一起违法案件都要明确主要经办人员,经办人员同时负责案卷、证据的整理,并负责及时将案卷移交给档案管理人员。案卷档案的调用和管理必须明确专人负责,并有专门场所保管案卷,做好调卷记录,要做到“专人、专柜、专室”。
三、结束语
[关键词] 装备机关; 档案数字化; 信息系统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62
[中图分类号] G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108- 02
1 档案数字化及其发展现状
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成像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层档案工作规范化的推进和社会信息化整体进程的加快,数字档案室已成为城镇、社区和机关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2000年起,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开始机关单位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试点工作[1]。在此基础上,2011年初制定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在试点基础上推动机关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加强对在办公区域相对集中机关事业单位建立‘文件(档案)管理中心’的指导”。一批国家部级单位以及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市级机关数字档案室试点工作的开展,在标准制定、数字档案管理系统推广、制度规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机关数字档案室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要实现机关数字档案室的顺利运行,对传统档案进行数字化并对数字化档案进行高效管理,最重要的解决方案即是构建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这种系统将开发先进的管理模块、软件和档案信息资源库,并强化档案行政管理职能,可以更加规范、高效地管理档案工作。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能够实现档案收集、管理、提供利用、上报移交、年检、业务指导及监督指导等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档案部门管理、监督和指导的需求,使档案管理现代化迈上新的台阶。
2 军队装备机关业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内涵
军队装备机关业务档案数字化管理,就是在部队主管装备工作的各级机关,改变以纸质资料形式存储保管业务档案资料的传统方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借鉴和运用档案数字化管理理论及先进方法,开发建设装备机关数字化业务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将部队各级装备机关日常业务工作及各专项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各种计划、方案、批示、报告、规章制度、法规标准、会议材料等文档资料及图片、视音频多媒体资料进行采集、归类、整理、维护,实现装备机关各种业务档案资料数字化存储与管理,并提供检索查询服务。通过数字化业务档案管理系统,可解决装备保障业务工作档案资料的积累、储存、管理、查询等难题,对装备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辅助支撑作用。
3 装备机关业务资料管理现状及问题
军队各级装备机关负责本级部队军事装备建设与发展、使用管理、维修保障、器材筹供等装备工作,每年都会形成和保留种类复杂、数量庞大的工作资料。从内容上讲,包括年度业务工作文件、专项活动工作文件资料;从形式上讲,包括各类报表、文本文件以及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这些资料记载和反映了装备工作的发展,是装备保障业务工作的成果积累,对装备保障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给予安全存储和有效利用。
目前,装备机关文档资料的存储管理方式有两种:一是传统的以实物形式保存,手工立卷加纸质目录的档案管理方式在装备保障系统普遍存在。实物化的方式占用空间大、不利于储存管理和及时收集整理,容易造成文件失存,查询检索困难,已经不能满足文档资料储存管理需要。二是部分能够电子化的资料在各业务信息系统中分别生成和保存。部分业务信息系统生成的电子化文档分散存储于不同业务信息系统中,存档文件不能集中存放,查询不便,不利于对车辆装备保障工作文档的整体掌控和运用。
应用数据库技术,实现数字化档案资料管理是当前条件下文档资料管理的必然趋势。将装备文档资料全面电子化,并集中存放管理,有利于形成装备保障工作的历史积累,有利于文档资料的科学管理,能够显著提高资料信息查询使用效率。
4 装备机关数字化业务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目标
装备机关数字化业务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是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设基于数据库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将装备保障系统工作档案资料进行集中管理,实现电子档案接收、档案资料整理加工、检索利用、档案编研、档案鉴定等功能。系统应具有高可靠性和安全性,适应海量存储需求,易于管理和维护,并具备较高的开放性,即能够提供各种接口及服务,以利于其他业务系统的调用,与相关业务系统紧密耦合,使得业务数据能自动归档到系统中,提高工作效率。
5 装备机关数字化业务档案管理系统功能规划
装备机关数字化业务档案管理系统包含两大部分:档案资料数据库和档案资料检索维护系统。
5.1 档案资料数据库
装备保障档案资料数据库是以特定方式组织起来的文档资料数据集合。装备保障档案资料数据库由目录数据库、业务资料数据库、文档资料数据库、多媒体资料数据库组成。
(1) 目录数据库:将各类档案信息按照一定格式录入到计算机中保存形成的数据集。即过去手工抄写的案卷目录、文件目录等检索工具的内容,录入计算机,形成机检目录,以备查询利用。
(2) 业务资料数据库:是装备保障业务数字资源的数据集合。具体地讲就是借助数字设备及第三方软件将以纸质等载体形式存在的、需要存档的重要业务文件转化为可用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的电子文件信息的数据集合。具体包括:装备保障维修文档资料、器材筹措供应文档资料、训练工作文档资料、科研学术项目情况及文档资料、经费管理文档资料、专项重大活动文档资料等。
(3) 文档资料数据库:具体包括已经颁布实施的装备保障系统相关行政法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等的数字化文档。
(4) 多媒体资料数据库:业务工作或重大活动形成的需存档的图片、音像资料等多媒体数据集合。
5.2 装备保障档案资料检索维护系统
(1) 装备保障档案资料分类管理功能。能够进行装备保障档案资料数字资源分类管理,能够完成类别的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
(2) 数字档案录入功能。系统能对文档、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内容进行录入、上传。在录入时可设立多级目录,分类存放各部门文件。用户端可上传、浏览文件,并可设定共享单位,指定共享、不共享或有限共享,显示上传时间及用户名。
(3) 数字档案检索功能。可以基于资料文件名、创建者、编号、属性、创建时间、更新时间、目录和关键字(主题)等属性组合搜索,从海量文档中快速准确定位所需文档。支持联网远程访问,使资料得以多人共享,方便协同查看,工作人员需要访问调阅某些文件时,只需登录系统即可查看,再也不用重复传输及复印,节约了成本。
(4) 统计功能。主要根据发文时间、资源上传时间、资料类别等进行统计。
(5) 用户级权限管理功能。系统应能够创建用户,并根据用户的不同等级,实现对访问各类档案数据的授权和管理,并确保用户不能越权访问数据。
(6) 系统管理功能。主要功能包括:系统数据的备份、查询用户登录系统情况等。系统管理功能的使用者是系统管理人员。
(7) 系统帮助功能。一是系统操作使用的电子教程,二是系统版本说明。
6 系统建设中的难点与关键问题
6.1 档案文件的系统分类
工作文件资料涉及装备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有业务资料,也有首长重要批示和讲话、上级机关下发的各类文件及法规标准、行政规范;既有手写文档资料,也有油印和打印资料,还有照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资料。总体数量庞大,种类复杂,需要按照档案电子化需求重新进行梳理分类,构建装备保障档案资料分类框架体系,为下一步方案管理和查询奠定良好的基础。
6.2 档案存储与检索技术
一是要科学设计各类档案资料的存储方式和存储结构,做到低冗余、全覆盖、安全高效;二是对于文档、资料进行存储时,是将其转换成图片进行存储,并没有直接存储该文件资料的全部文字性内容,同时音视频文件在存储时,存储的只是具体二进制文件,为了进行检索,还需要在保存文档时,对文档的主要内容进行描述,比如采用关键字方式对该资料(文档图片、音视频)进行描述,如何根据用户输入的查询关键字进行文档匹配,保证查全率和查准率,对查询结果进行排序,保证系统的检索速度等都是建设系统时需要研究的内容。
6.3 档案资料数字化过程控制
将大量的档案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做好收藏文件情况的调查,包括档案的类型、载体形态与状态、数量、档案信息利用等基本情况。其次要制订档案数字化的科学规划,包括服务器、电脑、扫描设备等硬件的购置计划和数字化处理规划。档案数字化是一项费时较长的工程,在大规模、流程化的数字化过程中,所有档案原件都需从档案库房分批大量取出,一定要保障档案原件的完整,不允许出现损毁和遗失的现象。档案数字化过程要实施全程控制,要对文档资料做全面的质量检查,加强数据的质量控制。质量检查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数字化前的档案整理检查。要进行数字化的档案原件必须完整、排序正确,对折损严重影响扫描质量的原件应预先修整。二是数字化中的人员业务培训。数字化工作是需要人来完成的,人员业务培训不过关,直接导致返工,间接导致成本的增加,时间段的延长。三是数字化后的数据质量、图像质量检查。录入后的档案信息要有非常高的正确率,扫描后的文件图像应保持档案的原貌,字迹清楚不失真,无错扫、漏扫,对文件图像质量有问题的应重新扫描。
关键词:基建期;资料管理;档案
中图分类号:F406.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1-9816(2015)12-0095-02
作者简介:王男(1990-),女,内蒙古人,2013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现在内蒙古宝利煤炭有限公司工作
工程资料是一个工程项目实体从无到有的完整记录,是与项目实体同时诞生、完全一致的。在项目实体日后的使用、维护、修缮等过程中,从工程资料中就可以大致推测出工程质量标准,内部构造,同时也可以根据资料制定出正确合理的修缮改进方案。工程资料可以说是项目实体“身体状况”的具体记录,在项目实体存在的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基建期建设单位往往极容易忽视档案资料管理这项工作,出现一些日后无法弥补的重要问题。
1工程资料的重要性
近年来,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没有真正从心里认识到工程资料的重要性,资料整理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导致施工资料、监理资料普遍存在很多问题。为了避免这样的漏洞存在,国家不断深入工程管理制度改革,对工程资料的完备性、规范性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在某种层面上,工程资料的管理是否到位与建设工程质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是反映工程质量和工程质量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项目工程日后维修、改扩建的重要资料。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工程资料也是参与建设人员的免责凭证。
2资料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基建工程资料管理的重视。基建期工程资料与普通资料有所,由于基建工程大多工程周期长、设计变更较多,基建资料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多样性[1]。但是,在大多数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工期、经济利益、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因素诱导,施工人员常常忽略了工程资料的管理,造成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出现工程资料混乱、丢失、损坏等现象。这样不仅会对工程建设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也无法充分发挥出工程资料在促进项目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2)基建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受诸多方面因素限制,许多基建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都没有建立起专门负责档案管理的部门,在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发放等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再有,基建期从事资料管理人员大多是从其他部门抽调兼职的,保管场所、管理设施等也无法满足资料管理工作的需要。这样一系列的管理漏洞使得建设工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难以保证与工程施工建设同步进行,可能造成重要档案资料的丢失、损毁,甚至会对后期竣工结算阶段埋下隐患[2]。
3)未做到全程资料监控。基建期档案包括项目立项、勘察、测绘、设计、施工、竣工等阶段的资料,涉及到的管理工作有收集、鉴定、发放等内容[3]。一些建设单位往往只注重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材料报验、设计变更等施工资料而忽略了对项目立项、设备开箱检验、资料分发等环节的监控,这样就无法保证工程竣工档案资料能够完整、准确、系统、真实的记录和反映施工及竣工验收的全过程。
4)工程合同履约资料收集不完善。建筑工程合同履约资料的管理是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不仅关系到建设单位的眼前利益,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企业以后的长远利益,防止法律风险的出现。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往往忽视了合同履约资料的收集,造成合同履约资料严重短缺,有的缺合同,有的缺竣工图,有的缺签字,有的缺盖章,为日后的竣工验收、工程款支付等工作带来困难。从目前来看,基建期施工合同履约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存在格式不规范各方签字盖章手续不齐全证明法律效力低等现象[4]。基建期办公地点的改变时有发生、未经过系统整理、装订成册的履约资料很容易遗失。
3解决方法
1)增强工程资料管理意识。加强基建期工程资料收集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就是提高资料管理意识。在工程施工之前、施工阶段以及工程竣工验收阶段,都要开展工程档案资料法律法规及有关知识方面的学习教育,如通过开培训学习班、集中教育、个别人员指导等多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教育,逐步将工程资料管理的意义与价值深入人心。
2)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在建设单位施工过程中,应当根据档案资料管理具体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档案管理机构,并且配备专职甚至是专业的管理人员。对各岗位的管理职责进行明确分工,不断强化档案管理人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做到资料管理岗位各尽其责,无缝对接。完善的管理体制必将使档案收集和管理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5]。以此同时,新时代下的档案管理工作要紧密的与信息科学相连接,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开发出适应建设单位本身的档案管理系统,不断提升档案资料管理水平。
3)及早介入、全程监控。工程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移交应与项目的立项准备、建设和竣工验收同步进行。建设单位档案管理机构应及从项目准备阶段就介入管理,参与图纸、资料管理,对整个工程档案资料进行全过程监控,以保证竣工验收后档案资料系统、齐全、完整。在项目立项阶段,做到有专人负责,从源头跟踪收集项目前期文件,及时进行监控管理,为基建过程的档案资料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施工阶段,加强资料分发过程的监管。对于一些图纸、设计变更等份数有限的文件一定要先将部分资料归档保存,然后在详细登记进行发放,对于不按时归还的,一定要及时催还后再进行续借手续[6]。设备开箱验收时,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在场,对设备随机资料逐一验收归档,为日后设备检修留下宝贵资料。
4)完善合同履约资料的管理工作。工程合同履约资料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原始证据资料,是建设单位法务工作的重要原始凭证[4]。基建期合同履约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没有做好,造成了破损、残缺、遗漏等问题,以后恐将难以补全。从事档案资料管理的人员要具有一定的法律常识以及合同履约资料制作、收集经验,还要负有责任心。将合同履约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列入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中是必不可少的。
4结语
工程档案资料管理是一项系统的、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型工作,为了保证项目工程资料额完整性、准确性及系统性,同时能真实有效的记录和反映施工及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并且在日后的修缮维护中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就需要不断加强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管理能力、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不断促进管理改革以保证一流化的工程档案资料形成。
参考文献:
[1]吴进广.工程资料整理的基本要求及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J].价值工程,2014(8):97-98.
[2]彭瑞雯.浅析总承包体制下业主如何进行工程资料管理[J].广东科技,2011(4):65-66.
[3]王黎莎.总承包体制下的工程资料管理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5):53-54.
[4]李旭东.工程合同履约资料法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完善[J].山西建筑,2014,40(17):281-282.
[5]陈雪萍.浅谈基建工程项目中档案资料的监控与管理[J].南方论刊,2007(6):73-74.
考古档案的管理特点
1 考古档案是考古工作的伴随物。考古档案资料是指在考古调查、勘探、发掘过程中形成的所有记录资料,是文化遗存和文物的附属档案,是进行考古学和相关研究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也是文化遗产的有效组成部分。这一特点说明,考古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应保持项目成套,并与相关文物一并保存。
2 考古档案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考古档案的形成始于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而后在收藏、鉴定、修复、流动等过程中都将不断产生新的档案,直到该文物“寿终正寝”为止。这一特点说明,考古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只能采取跟踪追加的方式进行。
考古档案的归档范围
1 考古发掘文件,包括对发掘地点、时间、方式、方法、发掘人、发掘过程等的记录。
2 考古工作文件,包括勘探发掘过程中形成的合同、协议、发票、初步鉴定文书等。
3 工作方案、经费预算表,考古协议书、要求考古的申请及批复、考古完毕通知书、工作日记、探方记录、各类登记表格、各类图纸、照片、录像、专家论证材料、发掘报告或简报等。
4 各类与考古业务有关的文件,包括对工作计划、工作记录与总结、研究成果报告等文件。
考古档案的管理要求
考古档案的形成是深入了解考古工作及挖掘文物内涵的一项科学性很强的研究工作。原始记录、原始资料归档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了解相关考古工作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研价值的过程,要求业务人员和档案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分工协作,责任到人。
1 考古档案资料的收集。收集工作是档案管理工作的起始环节,要求我们抓好源头,以确保考古档案的收集不繁杂也无遗漏。在考古工作之前,对资料进行规范统一要求,如记录本的规范统一、图纸规格的统一、摄录像及照片的统一等都应有科学规范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为规范管理提供保证。考古遗存所包含的信息是丰富多样的,但并非每个发掘者对这些信息都能认知,只有发掘者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进行记录。考古发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尽量全面地收集资料。目前方兴未艾的科技考古正在大大地丰富考古学者的学术视野,在考古发掘中,专业技术人员要进一步完善应用自然科学的各种方法和技术手段,努力进行新的探索,使获取的信息资料更加丰富,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翔实的信息。
2 考古档案资料的整理。由于考古报告是发掘者发掘水平及研究水平的集中体现,仓促的时间要求对有着大量发掘任务的发掘者来说,势必会造成编写报告质量的下降,不能尽显发掘者的真实水平。尽管有困难,但也应及早安排报告的编写,制定专门的整理计划,责任到人,绝不能无限期拖延,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以免物是人非,为考古事业带来人为的损失。当然最好是发掘、整理、编写三个环节同步进行,这样可以增强考古报告的时效性。应坚决避免只发掘,不整理的现象,只有报告的完成,文物及原始材料移交有关资料管理部门后才能算是考古工作的真正结束。对于历史积压报告,应制订专门措施,对确因客观条件限制不能进行资料整理的,应由发掘单位与发掘者协商,另行安排其他人员对资料进行整理,不因人废事,以保证发掘报告的出版。针对报告的编写可专门签订协约,在署名等问题上使发掘者的发掘成果得以体现。
3 考古档案资料的检索。检索系统可有两种模式:一种以地域为线索(如地市),专题项目以项目为线,另一种是以时代为线索,按“分散制作、集中归档”的原则建档。为便于考古档案的管理和检索,考古档案应编制分类案卷目录和专题目录等检索工具。有条件的应当利用计算机建立机读目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为其在考古学资料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好的前提条件。图像信息的数字化便于考古图像信息的后期处理,有利于重要遗迹、遗物图像信息的及时回馈;文字资料的数字化便于快速检索、远距离传输、资料共享以及高密度存储。因而,其在考古资料的管理应用上前景十分广阔。
4 考古档案资料的移交。考古结束后,资料的移交(或备份)是十分必要的。为充分尊重考古界流行的知识产权问题,应制定相应制度:备份资料在正式报告未发表之前,一般应不提供借阅(除经单位领导及发掘者允许外)。对于近期无编写发掘报告计划的发掘工地,发掘结束后也可将全部资料移交资料管理部门保管,等发掘报告编写计划制定后再从资料管理部门借阅,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资料管理之法。
在考古工作之前,对应移交的考古资料提出规范化要求十分必要,接收资料的规范是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制定严格的考古档案移交制度,使考古发掘材料(即照片、摄像、绘图、年度发掘报告)等文字材料,按年度及时移交到档案室,由档案员经过整理、鉴定、归档。资料的规范性也应体现在新接收刻录光盘或数字文本上,如有的数码照片无明确的探方号、墓号或器物号等,这会给以后的查阅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新增刻录光盘或数字文本的规范要求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进行资料移交时,档案员应严格按照规范化标准接收资料,不合要求的,档案员有权退回发掘者重新整理完善后再行接收。
为避免档案移交拖欠现象,除建立严格的档案移交制度外,应把考古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各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这样才能有效地督促各部门及时将考古发掘材料和勘探材料移交到档案室。
如何对考古档案资料进行规范化管哩,使其更加有效地发挥利用,除加强瞄案资料的获取,整理,移交等到各个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外,还应做到:
首先,要提高对考古档案资料重要性的认识,考古档案是出土文物的附属档案,因而对其重视程度应上升到与文物同等重要的程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考古发掘单位要成立专门的考古档案管理部门,专人管理,这也是考古档案资料规范管理的基础。同时,考古档案应根据考古发掘及后续工作等不同需要,编制重要考古发掘报告等汇编资料,积极主动地为考古工作服务。
关键词:水利;工程档案;管理
一、建立档案管理网络,确保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是水利工程档案齐全、完整、规范的重要保证。一是成立档案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档案管理工作,由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全面负责对档案室配备专职档案人员,在各业务部门指定专门人员担任兼职或专职档案员。二是要设计出可使用的档案管理信息管理软件,将输入的数字档案信息进行分类排列和编目,实现档案数字化,信息组织与管理的有序化。三是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修订岗位责任制及档案管理制度,做到职责分明。四是建立科学的归档制度,归档时应对文件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查,在内容方面检查归档的文件是否齐全完整。无论是在工程各阶段还是单位内的各个部门,都能从组织上保证文件材料不疏漏、不散失,使档案管理工作达到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
二、转变观念,科学管理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各级各类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一种科学的管理意识,没有将档案工作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导致业务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各自为政,档案资料积累残缺不全,给档案的整理归档带来了困难。为了使水利工程的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制定一系列措施,对水利工程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并根据水利工程复杂性的特点,拓宽档案收集渠道。
从实际情况看,水利工程建设是比较复杂的,从项目申报到工程竣工的阶段比较多。这种工程形成的文件材料涉及面广、内容繁杂,涉及部门和人员多,经历时间长,稍有疏忽,就可能遗漏。而小型水利工程大多施工要求急、建设周期短、形成的文件数量不多,不易引起档案人员的足够重视;加之施工人员组成复杂,往往造成工程任务难完成;临时机构解散,而档案材料也随之消失。为了保证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完整,我们要求档案管理人员首先了解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及各阶段的工作安排,掌握每一阶段工作中需要形成哪些档案资料,对每种资料的内容、数量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采取以下收集方法:(一)追踪收集适用于工程周期短、形成档案材料快的工程。档案人员或兼职档案人员主动到现场询问和了解工程进展情况,及时掌握工程信息并指导和督促技术部门有针对性地收集档案资料。这种方法收集速度快、档案资料齐全,质量也比较高,但花费的人力、物力较大。
(二)分阶段收集
适用于建设周期长的工程。某些大型水利工程及某些跨年度的水利工程,我们始终保持与兼职档案员及施工、建设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并加强催收,尽力避免档案原始材料的散失,这样能保证工程档案的连续性、完整性。
(三)强制性收集
适用于对某些人员分散、临时机构较多的施工单位。我们采用收取档案资料押金的做法。当一项水利工程报建后,施工单位先交一定金额的资料押金,施工单位将完整的档案资料移交给档案部门后才可退回这笔押金。这种方法对一些内部较复杂的施工单位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可以保证档案资料不会由于人为因素而流失。 三、明确档案资料管理的范围和要求(一)水利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范围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可行性报告、设计、决策、施工、质检、监理、过程中验收、竣工验收、试运行等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形成,并应归档保存文字、表格、声像、图纸等各种载体资料。
(二)档案资料管理的要求
一是工程档案工作应与工程建设同步管理;二是档案应完整、准确、系统,并做到图面整洁、装订整齐、签字手续完备,图片、照片等要附情况说明;三是竣工图应反映实际情况,必须做到图物相符,做好施工记录、检测记录、交接验收记录和签证,并加盖竣工图章;四是施工过程中的图片、照片、录音、录像等材料,以及施工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事故等,应有完整的文字说明,同时要详细地填写档案资料情况登记表。
四、强化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水利工程档案管理的范围和要求,对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水利工程档案工作的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应该比一般单位的档案人员更全面,他们不仅要懂文书档案,还要懂科技档案以及与水利工程相关的一些专业类别档案。
因此,为达到水利工程档案整理规范化的要求,应对各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讲解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中会形成哪些类型的文件材料,哪些是属于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具体的归档范围。同时,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对文件的起草、书写要求和制成材料的规范化,作详细的讲解,使大家对档案内容提前了解,工作中注意积累资料。这种培训与档案管理工作和工程同步进行,为今后建档工作奠定了基础,使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有一个切实的保障。
资料员需要具备团队意识,工作态度积极,具备较强的亲和力和吃苦耐劳精神;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资料员工作具体职责内容,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资料员工作职责1
1、资料员是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主要责任人,也是贯标工作的重要责任人之一。
2、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负责对项目形成的各门类不同档案资料进行收集、鉴定、保管、利用等工作。
3、负责施工图纸、设计变更、图纸会审记录、技术交底等施工指导性文件的控制工作。
4、根据《档案法》和公司有关档案分类规则进行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目、统计、借阅和保管工作。
5、认真执行保密制度,严格履行档案借阅手续,确保档案安全,做好档案的“八防”工作,经常检查档案保管状况,对破损或或变质的档案及时修补。
6、及时催收、鉴定、协助整理相关部门的各类不同的文件资料,做好立卷、归档工作。
7、项目竣工后档案归档,并及时移交公司档案室保存。
8、完成领导及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资料员工作职责2
1、负责项目部的文件与资料收集、整理、做好分类归档;
2、参与图纸会审,处理设计变更,负责各班组进行技术交底;
3、参与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各项管理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方案,并认真贯彻实施;
4、负责技术复核,了解地质资料和设计意图;
5、贯彻执行施工验收规范,质量验证标准和操作规程,参与质量安全检查,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负责班组施工生产中的技术指导,严防出现差错;
6、参与隐蔽工程验收和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及单位工程交工验收,填写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7、负责组织原材料复检,进行取样送检,填写材料试验委托单;
8、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各项技术资料,质量体系管理资料,绘制单位工程竣工图,以便交工时能提供完整齐全的竣工技术资料;
9、施工签证的记录;
10、参加部分项目工程的验收工作 。
资料员工作职责3
1、按照公司档案管理的要求,负责工程部门资料的收发、整理与归档工作;
2、负责草拟项目工程各类通知、联系函等文书,并做好归档工作;
3、协调与其他相关单位间文件资料的催缴、收发、汇签等往来工作,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4、负责各类项目工程业务流程的发起;
5、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资料员工作职责4
1、负责工程部的工程资料编制,竣工结算资料的编制和装订出版,资料交付的流程手续办理;
2、负责工程资料、图纸的编制和汇总收集管理;
3、负责会议纪要、周工作计划、月度总结等文件的整理;
4、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资料员工作职责5
1.负责工程项目资料、图纸等档案的收集、管理;
2.参加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工作,及资料的填写、整理、编制、移交;
3.负责计划、统计的管理工作;
4.负责工程项目的内业管理工作;
5.完成工程部经理交办的其他任务;
6.会做监理资料与竣工资料、施工图和算量、施工组织设计;
7.能独立收集整理、检验核对项目结算资料,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
资料员工作职责6
1. 熟悉有关施工工程技术档案管理规定,按城建档案管理或质安监要求进行分类管理;
2 . 负责工地现场工程管理相关文件,图纸,资料的收发、传递、整理立卷、归档;
3. 负责督促施工方及监理方资料归档;
4 . 负责工程项目的内业管理工作,负责竣工资料的编制和报送;
5. 负责工程档案的移交工作;
6 . 配合项目经理部及工程部相关工作;
资料员工作职责7
1、在公司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完成既定目标,服从项目领导的管理。
2、认真执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以及甲方、监理、公司及当地职能部门的相关规定、规程。
3、负责工程技术档案资料的形成、填写、报验、签字、汇总工作。
4、负责收集、编制、管理、保存施工全过程中的工程资料档案,并按施工技术档案和交工技术档案分类建立目录,装订成册,按份数整理完整的移交档案、竣工和存档档案。
5、负责接收设计变更与洽商工作,并将各变更和洽商及时下发登记。
6、负责收集和索取有关设备,构、配件,原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和有关说明书,技术鉴定证书和各种试验报告。
7、工程竣工后收集、整理竣工资料和竣工图。竣工资料和图应完整无缺,分项装订,内容清晰。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已经成为了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高素质、专业的人员已经成为了建筑市场中建筑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紧急需要的人才。建筑工程管理是对新建、改建或者在对房屋建筑进行扩建的过程中对建筑物进行的规划、勘察、设计和施工、竣工等各项技术工作和完成的工程实体,而工程资料是记录工程施工活动全过程的重要内容,是施工单位在施工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对质量对真实的写照,无论是建筑工程所使用的原材料还是质量,还是分项工程质量评定,资料都客观的反映了实际施工状况,因此它是核定工程质量等级的重要依据,同时,它又是城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程竣工交付使用的必备文件,又是对工程进行检查、验收、移交、使用、管理、维修、改建和扩建的原始依据。因此做好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对记录好工程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1.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的重要性
一个系统的建筑工程的工作量巨大,涉及到的数据繁多,因此,建筑工程中需要进行整理的资料也就相应增多,规范化管理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为建筑工程项目的隐蔽性特点,所以对工程质量的检验就需要通过档案资料来进行。建筑工程中档案资料保存完整与否与对工程项目的评价直接相关。可见加强对建筑工程中档案资料的管理非常重要。从现代建筑行业的观点来看,对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水平可以直接反映出该企业的管理水平及发展前景。
应建设部的要求,各建筑企业对建筑工程中档案资料进行妥善管理,并把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的规范程度作为衡量工程质量的重要指标,等等。所有这些都证明了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的重要性。
2.建筑施工技术资料要求
2.1、质量管理、竣工验收资料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资料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基本信息、质量要求、安全报监手续、安全施工许可证、开工报告,以及工程组织方案、设计方案、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以及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信息数据等。建筑工程竣工验收综合资料主要包括:参与工程竣工验收各单位质量评价以及验收结论材料、功能抽查记录、质量检测报告、质量安全抽检报告以及验收单位工程观感质量检查记录等。
2.2、组卷要求
在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材料进行组卷时,如果此工程为简单的单位工程,则需要按照9个单位工程(子单位工程)分别进行组卷。各单位工程分别为:道路工程、给排水管道工程、桥梁工程、基坑开挖隧道工程、盾构掘进隧道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工程、电力管沟工程、交通工程。如果工程为工程量较大并且复杂的单位工程,在对施工材料进行组卷时,凡是具有独具施工条件并且能够形成独立功能的项目,均可按照子单位工程标准对其进行验收以及备案,最后将其技术资料单独进行组卷。
对于文字材料的排列,需要按照专业以及事项顺序来进行,其中在对同一事项的请示与批复、同一文件的印本与定稿、主件与附件排列时,要求批复应排列在请示前面,印本在定稿前面,最后是主件在附件前面。对于原材料的组卷排列,要求同一材料复检报告应在见证取样单之间,并且将原材料出厂合格证以及质量证明书排列在最后。对于存的其他见证检测或者请示工程文件的排列,应该将检测报告排列在见证检测或者是请示文件前面。最后,对于所有工程施工技术材料的排列,必须要严格按照发生时间的前后顺序进行排列。另外,对于图纸案卷的排列,应该将其排列在文字材料后面。
3.建筑施工技术材料管理措施分析
3.1、加强信息收集与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材料生成于施工过程中,并且能够真实反映出工程施工质量。基于此,在对施工技术材料进行管理时,首先就需要加强对工程施工信息的收集与管理。这就要求在收集技术资料时,需要确保信息的全面性,为确保材料的准确性,在进行收集时应随着施工进度及时进行。收集的资料一般包括各种质量检测数据、试验资料以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
3.2、保证技术资料真实性
施工技术资料是反映工程建设的主要依据,不但对工程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同时也可为后期工程查询工作提供依据。因此,必须要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客观性,杜绝对技术资料的伪造,与施工现场不符现象的发生。施工技术材料的准确、客观是管理的重点,要求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保证资料与施工现场相符合。另外,对于已经归档处理的文件,要保证其有效性,对于无效的文件不可进行归档,确保资料信息的客观、准确、合理。
3.3、加强技术资料组卷管理
在对工程施工技术材料进行组卷时,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并且要遵循文件形成的自然规律,增强卷内资料之间的有机联系。施工技术材料组卷管理,必须要保证各项材料的完整性,片面的材料、数据只能代表工程施工的一部分,不能完全反映出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因此,在进行组卷时,必须要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完整,例如现场施工原始数据是否完整,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等。另外,对于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施工日志、测量放样等数据都需要确定其是否完整,确定后需要将其进行归档,为工程质量评定提供依据。
3.4、加强技术资料保管
很多情况下技术资料会处于分散状态,这就要求在管理时要将所有资料收集起来,并按照单位工程、分项以及分部工程逐项进行管理。其中,在进行组卷管理时,必须要与工程施工进度平行进行,以免交叉进行造成资料的混乱。对于技术资料的管理,可以建立专门的台账,对每个项目施工时间、资料放置地点以及管理人员都进行详细登记,便于确定资料是否完整,并且也可以避免资料的丢失。
3.5、建立健全施工资料管理部门
施工技术资料控制等级分份级:项口经理向公司分管生产的经理雏定责任制;技术员向项口经理雏定责任制;资料员向技术员雏定责任制。各相关人员也须雏定资料工作协调负责制。比如:材料员每次购多少材料,要通知资料员,以便达到一定的批量取样,送检。且及时向经销商索要产品合格证与检验报告;质检员每个工序的检查结果,均要如实告诉资料员,以准确填写具体内容;技术员在施工组织、测量放线、工程变更等乖要环节,要及时通知资料员,特别是工程竣工图的绘制,更需技术员与资料员一起就变更单一条一条的修改,为以后的改(扩)建工作提供有据可查,真实可信的资料。只有建设、施工及监理单位各级管理人员责任到位,各工种工作人员相互积极配合,真正认识工程技术资料在工程建设中的乖要性,就不难杜绝资料和进度不相适应,资料滞后于进度的问题,确保了技术资料的及时性与完整性。
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对工程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应在保证其完整、真实的基础上,实现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确保整理好的资料能够随时进行移交保存,与工程竣工同步完成。
参考文献
[1]王华洁.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探讨[J].江西建材,2014,13:304+307.
[2]付艳.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建材,2013,01:202-203.
关键词:公路工程;内业;资料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公路工程内业资料是工程施工全过程的真实记录,是该公路工程质量检验的记录和评定结果,是交工验收及质量评价的依据,也是施工过程中指导性、程序性和方法性的文件。内业资料至少应具备三条属性:即原始性、真实性和合法性。
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 2004),它主要包括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和签认的(必要时需经设计或业主批准和签认的)以下六个内容:1)所用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质量检验结果;2)材料配比、拌和加工控制检验和试验数据;3)地基处理、隐蔽工程施工记录和大桥、隧道施工监控资料;4)各项质量控制指标的试验记录和质量检验汇总图表;5) 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非正常情况记录及其对工程质量影响分析;6)施工过程中如发生质量事故,经处理补救后,达到设计要求的认可证明文件等。
建设部《市政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管理规定》规定单位工程竣工的施工技术资料规定项目如下:1)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2)图纸会审、技术交底记录;3)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出厂质量证明和试(检)验报告; 4)施工试验报告;5)施工记录;6)测量复检记录;7)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8)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资料;9)使用功能试验记录;10)设计变更洽商记录;11)竣工图;12)竣工验收单;13)工程竣工质量核验证书,以上均包括文字和相关的声像资料。
1 加强领导重视
当前的公路工程施工中要求内业资料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没有内业资料的分部或分项工程不予交验,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内业资料的及时性,可是内业资料整理滞后于工程建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程度。因此只有加强单位领导的重视,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警觉性,才能做到内业资料“准确、齐全、及时、完整”的要求。
2 规范工程内业资料填写
工程内业资料是工程建设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工程交(竣)工验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工程质量评定时,施工单位应有完整的施工原始记录、试验数据、分项工程自查数据等质量保证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负责提交齐全、真实和系统的施工资料和图表:监理单位负责提交齐全、真实和系统的监理资料。但在不同的公路工程项目中,内业表格形式不完全相同。因此,有必要对内业资料的填报程序进行规范,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和《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的有关要求,并在两本规范提供的表格的基础上,对分项的内业表格的形式、填写方法、装订和归档方法进行详细规定并给出示例外,还应对监理的签认用语和签认程序加以规范和统一,使之成为内业资料管理规范的教材,从而实现内业资料管理上的统一。
3 认真检查,严格要求
系统详实的内业资料是工程管理的依据,是指导施工的有力工具。内业资料要求全面和真实,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加强单位领导重视外,还要加强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工程技术人员业务水平、技术素质。使其在检查时充分的发挥应有的作用。项目管理人员在进行定期检查的同时,经常性的进行不定期抽查,需要时还要进行专项检查,按照内业资料整理的要求,逐项进行审核,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必须予以完善,影响工程质量评定公正性的要剔除,问题严重的坚决不予鉴定验收。技术资料的检查必须根据各单位的工程具体情况参照有关图纸(包括设计变更)及标准逐一检查每项的内容,具体包括:对工程所用主要材料技术资料的检查;“两块”试验报告的检查;隐蔽工程记录的检查;管理性技术资料的检查。
4 重视档案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内业资料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工程项目管理单位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内业资料的基本知识宣传和教育工作,对工程相关人员进行内业资料管理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操作的基本要求进行培训。此外,内业资料员应注意平时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熟悉和掌握内业资料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技能,研究科学的管理方法。同时也要学习工程建设的专业知识,努力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而且要熟悉和掌握建筑施工中各个阶段形成的文件材料和主要工作程序,努力促使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杜绝施工过程中不规范的原始资料和文件出现。确保一流的工程、一流的竣工档案资料质量。
5 内业资料档案化
高度重视和加强档案资料的基本常识宣传教育工作,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档案基础知识和施工过程中原始资料签证的基本要求进行培训,使之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档案意识并熟悉档案业务。严格档案管理办法,使其走向制度化,用制度约束行为。内业资料随着工程的进展,随时整理,及时归档,工程管理档案、合同管理档案等,分门别类,专门保管。只有加强工程建设各阶段档案资料的有序管理,才能保证归档文件材料及图纸内容的准确、齐全、规范,才能保证施工技术资料记录齐全、签署完备,原材料质量保证资料真实可靠。严肃归档制度,工程资料的归档工作是合同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合同文件的要求对内业资料存档要严格把关,对不符合存档要求的一律拒收,并要求限期完善,确保工程资料真实性和准确性,发挥其凭证作用。工程结束后按要求移交归属单位统一归档。
6 坚持科技创新
提高内业资料整理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日常工作中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吸收、引进新技术、新办法,不断更新自身的资料管理方式,寻找更好的资料管理模式,拓展资料管理空间,努力形成充满活力的资料管理机制,不断提高资料管理的水平。
7 内业资料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归档的工程文件应为原件,不得使用复印件和复印的表格填写工程资料。工程文件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与工程实际相符合。工程文件应采用耐久性强的书写材料,如:碳素墨水、蓝黑墨水或激光打印机打印,不得使用易褪色的书写材料,如:红色墨水纯蓝墨水、圆珠笔、复写纸、铅笔等。工程文件中文字材料幅面尺寸规格宜为 A4 幅(297*210mm)。图纸宜采用国家标准图幅。工程文件应字迹清楚、图样清晰、图表整洁、签字盖章手续齐全。签字人必须是经有关部门批准上岗的人员。所有的竣工图均应加盖竣工图章。工程文件的页边距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保证有效装订。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关键词:文档一体化;档案信息化发展趋势;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
1引言
测绘成果档案是广大测绘工作者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国家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测绘科技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地利用,使馆藏测绘科技档案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是我们档案工作者的职责。为尽快使我区测绘档案成果管理工作适应国家要求,实现馆藏测绘科技档案的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是我们档案工作者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档案信息化特征及发展趋势
2.1档案信息化特征
伴随着时代及科技发展,测绘档案馆的发展形式为:文件资料室、传统档案馆、数字档案馆、虚拟档案馆。数字档案馆是未来档案馆发展的高级形式,虚拟档案馆最终将发展成为国家综合信息网络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档案现代化与信息化特征是将时代科技发展成果,全面地运用于档案工作的各要素。具体内容体现在:
(1)硬件建设:基础设施标准化、技术设备现代化、信息资源数字化。
(2)软件建设:载体管理规范化、档案管理自动化、信息传递网络化、档案服务社会化。
2.2档案信息化发展趋势
档案信息化发展趋势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档案与相关信息管理一体化趋势,工作者一般都以“归档”环节作为档案形成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的界限。归档工作的质量好坏,决定着档案工作的质量。随着信息技术和办公自动化的发展,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一体化,已成为档案现代化发展一个必然趋势。
2.2.2档案、图书、情报在管理的基本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将其综合管理并联合开发,可以发挥三者在特性与功能上的互补,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2.2.3档案工作的智能化趋势
(1)档案管理智能化:档案工作由简单管理到复杂管理的发展变化,导致了档案工作由经验管理发展为科学管理。运用信息资源管理方式管理档案;建立档案法规体系,运用法规手段管理档案;建立健全档案工作标准体系,推行档案管理标准化等。
(2)档案技术设备的智能化: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先进技术手段,表现为运用计算机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档案缩微与档案保护水平的提高;运用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实现文件及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及档案信息传递的网络化。
(3)档案机构的智能化
档案机构的智能化是档案工作的智能化发展重要趋势之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数字档案馆及虚拟档案馆。
“数字档案馆”就是运用当代信息技术,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以网络化方式相互连接和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
“虚拟档案馆”通过网络技术和特定软件,将时空上分散的档案馆、室连接为一体,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信息系统。
数字档案馆与虚拟档案馆的区别:从在线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和用户的角度讲,两种方式没有本质区别。从馆信息资源结构上看,虚拟档案馆的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络上,而数字档案馆的信息资源还有储存于本馆的信息资源。从技术发展角度看,数字化先于虚拟化,档案馆只有解决了数字化,才能进一步发展到虚拟化。
2.2.4 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趋势
未来归档的信息资源表现形式会由纸质为主转变为数据或多媒体为主。原有资源将被转变为数据资源形式。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给档案工作带来的变化有:
(1)使档案馆能够摆脱库房式管理方式,档案排列完全虚拟化。
(2)妥善解决珍贵档案文献的保护和利用问题,提高档案信息内容的使用效率。
(3)有助于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和有序组织、及时获取和有效利用。
2.2.5档案信息服务的社会化趋势
档案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是指档案部门在保证国家和公民个人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向社会各方面提供档案信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识上的深化,社会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许多国家已明确规定档案馆是科学研究和文化事业性质的机构,允许更多的利用者走进档案馆,使之与社会各方面建立起广泛密切的联系。
档案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
(1)有明确的面向社会的工作宗旨。
(2)有便于社会的档案政策。
(3)有完善的服务手段和较高的服务水平。
3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已成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战略资源。加速管理现代化,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档案事业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必经之路。
3.1 测绘档案的特点
测绘档案资料按一级分类有:TD1 综合类、TD2 大地测量类、TD3 摄影测量,遥感测绘和其它方法地形测量、TD41 地图制图与地图印刷类等共14大类的档案资料。
测绘档案的载体介质种类多、形态多、馆藏量大。从清代到现代各历史时期的测绘成果档案、图纸、图册。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料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加强测绘档案资料管理,充分挖掘和发挥测绘档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今后一段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有效地抡救并长远保存地图档案资料,方便快捷地提供使用已成为档案资料管理的燃眉之急。
3.2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策略
3.2.1 加强内部档案的整理工作
加强内部档案的整理工作,是实现测绘档案现代化、信息化的前期工作,对馆藏档案进行全面彻底清理,做到帐清物符。使之有规可循,有目可查。
3.2.2大力开展测绘档案基础性建设,实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积极开展测绘档案基础性业务工作,对馆藏的测绘档案资料进行鉴定工作,有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了保存价值档案资料,经过一定的审查和批准手续可进行剔除销毁,为减轻库房负担,降低档案管理成本,方便有价值档案的管理和检索。
改善库房和设备的基本条件,提高档案管理业务水平,尽可能地延长档案的寿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测绘档案数量多且复杂,按标准重新组卷,重新建立分类目录。对档案的有关状况进行数量的登记、统计和分析研究。并对案卷目录和文件目录进行计算机录入,建立档案的案卷级目录和文件级目录,建立档案检索体系,初步实现档案资料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3.2.3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步骤
完成测绘档案资料的数字化;测绘档案资料数据库建设;测绘档案资料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开发,实现开放式的档案管理业务信息化;建设测绘成果数据库异地备份库”。是当前测绘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其建设应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3.2.3.1数字档案资源建设
(1)档案数字化工作。馆藏测绘档案资料的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档案载体介质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扫描仪进行扫描数字化。同时本着“利用优先、分步实施”的原则,对馆藏测绘档案资料按类型、按项目进行扫描(或数字摄影、复照)数字化。形成数字栅格文件。为珍贵历史地图档案资料长期保存和提供利用、数据库建库、自动化管理奠定基础。
(2)加强档案资料的接收、收集整理工作,对新接收资料及时组卷、归档。并做好档案资料的备份工作,归入数据库管理。利用磁盘阵列建立实时在线库,通过相应的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的调用和管理。
3.2.3.2 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1) 测绘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部分是局域网,局域网的硬件一般由服务器、用户工作站、网卡、传输介质、网络连接设备等组成,局域网的软件一般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和工作者操作系统。测绘档案网络建设分为档案日常业务运行的网络系统和档案信息服务网络系统。
(2)测绘档案技术设备建设;
测绘档案技术设备建设包括:软件系统、 硬件设备。
软件系统。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通过档案管理软件来实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档案管理需求的增加,档案管理软件应具备有数据管理、整理编目、检索查询等功能。要从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角度出发,统一档案数据结构,以确保档案数据的传输和使用。
硬件设备。随着数字档案信息量的不断增加,海量存储技术和设备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共享和利用,构建一个合理的存储体系来适应不断增长的信息数据量。
通过对档案的数字化处理,不断形成内容丰富和完善的档案数据库,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的重要过程。同时,满足数量要求和配置要求的设备,是能否开展并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基础。如:PC台式计算机,高速光盘刻录机,磁带机,大型数据存储设备(磁盘阵列,磁带库),各种类型服务器,条码打印,识别设备,专业地图轻印刷系统等。
4实现档案信息化的保障措施
一是全体测绘档案工作人员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识专业测绘档案工作落后和滞后于国家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状况。各级领导应加强重视,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大测绘档案业务监督、管理、指导的力度。
二是机制保障。档案信息化工作需要有一套完整、健全和长效的机制予以保障。
三是制度保障。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馆藏档案数据录入责任制度、接收外部数据责任制度、档案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网络运行安全制度、计算机主机房管理制度等等。
四是人员保障。要优化档案馆人员专业结构,不断更新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要从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和引进专业人员,建立和完善复合型、多层次的档案专业人员队伍,以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要。
五是测绘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强与档案和测绘两个专业的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联系,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业务上的指导。积极开展系统内和行业间业务联系与资源交流,推动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为今后建立局域和广域虚拟档案馆创造条件。
关键词:资料管理目标;资料进度管理;资料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C8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在建工程的施工资料自工程中标后就开始编制。工程资料的编制质量在施工单位的投标文件中基本上有规定:资料的编制质量最低标准是合格,否则不可能通过评标审查。因此,在施工单位收到中标通知书后,就已确定资料的编制标准是“合格”。若承建工程的质量目标是优良或以上的话,资料的编制标准也要相应提高。
1、资料管理措施
1.1确定应编制的分部分项工程资料名称、准备收集的相关影像资料、相应施工设备及材料的进场报验和取样检验的最低项次(批次)。
1.2根据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确定应编制的资料的大致时间及质量和安全质保资料的提交时间、数量和相应的负责人。
1.3根据省市有关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要求,确定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相关资料的具体内容、数量及根据施工阶段不同提交相应的报审资料。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根据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调整和工程项目的变更,及时调整资料编制内容,及时收集整理与监理单位和业主单位的往来公函。在工程交工阶段,针对资料的欠缺项目,及时补充完善。根据施工阶段的不同,施工资料的管理重点也不同。
2、工程施工准备阶段资料管理目标
2.1工程前期法定建设程序文件的完善;
2.2根据工程的工艺特点及顺序确定需编制的工程资料的目录大纲;
2.3根据施工进度计划确定人员、设备及材料的进场报验时间及批次;并由此确定相关的安全资料的编制大纲;
2.4根据工程资料的目录大纲及安全资料的编制大纲做好各专项工程施工方案的收集汇总工作,各工种、工序安全和技术交底资料的收集汇总工作。
3、工程的施工阶段资料管理目标
在此阶段主要是施工过程质量(技术)管理/质量控制资料的完善;具体的目标是根据工程的实际施工进度收集汇总:
3.1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试(检)验报告;
3.2施工日记及时并如实的填写;
3.3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的真实记录;
3.4施工过程中各方往来资料的收集汇总和反馈;
3.5工人的安全教育记录;
3.6有关工程施工的各类会议记录;
3.7有关工程施工的各类影像记录;
3.8有关工程隐蔽资料的记录;
3.9有关进度提前(或延期)的资料记录;
3.10有关工程款拔付记录;
3.11有关工程量增减记录;
3.12有关安全文明施工的各项记录。
在本阶段要做到分期汇总,分期整理,及时发现欠缺的资料项目并及时反馈给项目部,做好拾遗补缺工作。
4、工程竣工阶段资料管理目标
整理完善各类资料,对已完善的资料做好装订入档工作。
4.1工程资料管理的方法
施工档案资料的管理是企业技术经济管理工作的内容之一,单位工程从施工准备开始,直到工程交工验收的全过程,都必须建立和管理好工程档案。
项目部成立后,资料组根据项目部的管理设置情况,以图表的形式把单位工程施工档案资料的内容逐一分解落实到各项目分部及有关施工人员,从而形成项目工程施工档案资料管理的完整体系。
有关工程资料管理人员从项目开工日起,注意收集与工程施工有关的、有价值的各种资料、会议纪要、设计变更通知、图纸会审记录等技术性文件。同时,根据工程的进度情况,提醒各专业施工技术人员对同步工程的情况进行标识,并办理工程报验手续。对施工图纸进行收发记录、保管,建立项目部文件资料档案总目录册,并对已发生的质量记录及有关的文字材料进行标识、登记、保管。收集工程资料的同时,要注意把水、电、风等分部的工程资料分开存放,并建立相应的档案目录册及收发台帐(何时收、何人收、何人借)。工程完工后组卷、归档。
其具体要求如下:
4.1.1项目部应根据有关标准、规范和设计要求,在施工过程中,组织施工人员及时认真填写施工质量原始记录(即自检记录)。
4.1.2所有质量记录及有关资料均由项目部资料员保管,待工程竣工时组卷归档。
4.1.3所有隐蔽工程验收、分部工程中间验收应由施工单位会同检查部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等)及时对施工记录予以确认。
4.1.4工程竣工技术资料内容应保证与工程实际情况相符。整理时做到分类科学、规格统一、便于查找、字迹清晰、图形规整、尺寸齐全、签章完整、没有漏项,并不得用铅笔、一般圆珠笔和易裉色的墨水填写和绘制。
4.1.5所有工程技术资料必须进行明显的标识,并建立相应的收发台账。
4.1.6工程技术资料应分专业分系统进行归档保管。并设立卷内目录及备考表。
4.1.7用于编制竣工图的施工图,应由建设单位按合同规定的份数,与施工图同时提供给我司。项目资料管理人员应妥善保管,不得作现场施工用。
4.1.8施工图(包括竣工图)上应加盖设计院、建设单位公章。
4.1.9竣工图应加盖竣工图专用章(城建档案馆规定的模式)。
4.1.10 所有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文件、资料、来往文件应设立发文登记台账或收文登记台账。以便日后追溯。
4.1.11定期组织检查,分阶段收集整理档案并要求与施工进度同步进行。
4.2工程建设资料有效管理的措施
4.2.1强化工程建设资料管理意识,改变轻视档案管理的观念
由于施工过程十分繁忙,工程建设人员的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工地上,再加上工程建设资料的整理十分繁琐,而且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使我国各行各业的工程建设中,一直存在“重建设轻档案”的现象,工程建设主管单位领导档案管理意施薄弱,施工单位对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需要相关资料时只是应付性整理,甚至很多施工单位是在工程结束竣工时才忙着整理资料,给工程档案管理带来极大的难度。这种档案管理意识薄弱的现象,是造成我国目前工程档案管理混乱、大量资料缺失的根本原因。
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加强对《档案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强建筑行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法制教育工作,增强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各主管部门的档案管理意识,切实提高对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为工程建设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创造良好的主观环境。
4.2.2建立健全的档案借阅管理规章制度,提高工程建设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工程建设资料是对工程相关活动的记录,是对工程建设项目整个过程的真实写照,也是工程项目交工验收、质量评定、改建维护的主要参考依据。在很多情况下,档案会因为保管不当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档案管理要制定和履行严格的借阅制度和手续,任何人员借阅和归还档案时都要填写《档案借阅申请表》,借阅人必须妥善保管,未经同意,不得复印、抄录和转借,一经发现对工程资料进行涂改、伪造、随意抽取、损毁或造成丢失的,应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4.2.3加强工程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工程档案管理技术
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及相关技术人员档案知识缺乏、业务素质偏低是我国工程档安管理上的又一个明显缺陷,很多工程监理人员甚至没有资质证书。要改变这一缺陷,必须加强工程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设备,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档案管理。比如缩微档案、磁介质档案、电子档案等的运用,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大力推进工程建设资料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水平,确保工程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和时序性。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 技术 控制 现场
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其混乱是无庸置疑的,而正是因为其混乱,就更应该加强在施工过程中各领域的技术控制。建筑工程施工场所是发生意外、安全事件的高发区,不仅威胁到施工者的生命安全,其施工的技术也直接的影响到建筑的质量、性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1.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要遵守的原则
1.1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必须要杜绝只重视进度、质量,从而不计较成本、市场形成单纯的生产观以及进度观,也就是说,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应该以最低的成本以及最高的效率为基础,既要抓好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又要确保工程的经济效益。
1.2科学合理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每一项工作、每一道工序都应该严格的按照科学的、合理的原则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符合现代化工程施工生产的客观要求。
1.3标准规范
标准规范,可以说是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最基本要求。优化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主要是优化施工管理、监督,优化物资流通管理,优化施工质量管理以及现场整体管理的标准化诊断、岗位责任制的职责规范落实等等。
2.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相关措施
2.1建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基本制度
(1)建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图纸的学习会审制度。通过比对施工技术图纸是否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从而保证施工技术人员充分了解图纸的内容和要求,充分把握图纸的特点,进而能更好地解决技术图纸设计与实际施工之间的矛盾,保证现场施工的有效进行,保证施工的质量与安全。(2)建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方案的施工企业参与制定制度。作为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施工技术方案的设计与制定,从而实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有效结合,使施工技术方案既符合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条件,又能保证施工单位有足够的施工技术准备时间,使施工单位明确技术方案的设计意图,有利于正确反馈工程施工的相关信息,从而确保施工技术方案的设计质量,避免技术设计方案的返工或者修正现象的出现。(3)建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材料的检验制度。现场施工材料、设备等的质量好坏,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建立材料的检验制度,合理配备材料试验设备和检验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检测,能够保证对材料质量的有效把关。(4)建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的档案资料管理制度。技术档案资料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进行技术管理工作,组织科学研究和生产的重要依据,能够系统地反映建筑单位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的技术标准和科技成果。此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汇集建筑工程的相关资料。通过相关工程技术负责人审定、整理和积累的这些技术经济档案资料,能如实反映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真实情况,为以后建筑工程的维护、改造和扩建提供依据,从而保证建筑工程后期的安全使用。因此,在实际的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应将这项制度的实施作为建筑企业的重要技术基础工作而贯穿于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
2.2施工人员管理
施工人员作为施工行为的主体,对保证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降低生产成本等起重要作用。施工人员素质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只有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的、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才能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工程项目。要做好对施工人员的管理,首先应在项目部全体职工中树立质量意识,把“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深入人心。只有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严”字当头,才能带动施工人员施工时“一丝不苟”。其次,应确保项目部施工现场人员和投标文件中保持一致,避免高资深的优秀项目经理和高水平的技术负责人仅仅挂个名,流于形式。再次,在施工过程中,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质量奖罚政策。最后,结合分项工程的技术交底,做好质量教育。
2.3机械设备管理
施工阶段必须综合考虑施工现场条件、建筑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和方法经济合理地选择机械设备和工具,陈旧或已淘汰的设备要限制使用。此外,还应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为此,要求项目部要健全“人机固定制度”“、操作证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技术保养制度”“安全使用制度”等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使用状态,不窝工,不浪费资源。
2.4资料管理
对工程项目管理,除材料、机械设备、人员管理外,还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资料管理。任何项目的验收,都必须有完整的竣工资料。竣工资料包括材料合格证、检验报告、竣工图、验收报告、设计变更、测量记录、隐蔽工程验收单及有关技术参数测定验收单、工作联系函、工程签证等,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对这些资料归类存档。如有遗漏,应及时采取弥补措施,避免给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5工程进度与质量控制
施工的关键是进度和质量。对于进度,原则上按原施工组织计划执行。但现场情况复杂多变,如材料供应、设计变更等在所难免,绝对不能模式化,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安排。施工质量主要依靠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要求来完成每一工序,严禁偷工减料。贯彻执行“三检”制,即自检、专检、联检,通过层层检查,验收后方可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从而确保整个工程的质量。
3.总结
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各种要素更是不断的发生变化,要想使施工的过程能够有序的进行,则需要做好对所有工序的技术控制,而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监理人员也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认真的控制好施工现场的每一个技术操作,这样才能够使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也才能安全的施工以及确保建筑的安全性能、整体性能。
参考文献:
[1]黄建军.如何搞好现场施工管理[J].山西建筑,2006-07,52(14).
1.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发展慢,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档案信息化工作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即已开始,当时有些企业档案部门高价购置了计算机及单机版软件,并建立了题录式的数据库。但由于所配置软件功能不完善,兼之那时微机操作技术还不够普及,这些设备很多成了摆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软件功能的不断完善,网络版软件也得到应用,并为档案信息化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档案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大型企业可直接与软件开发人员合作定制适合本单位需要的档案管理软件,但仍有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甚至部分企业以裁减档案管理人员来实现减员增效的目的,那就更谈不上档案信息化发展了。
2.缺乏统筹规划,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
部分企业领导对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正处于企业改制或产业结构调整档口,没有将档案信息化列入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再加上企业的主管部门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从而拖慢了企业档案信息化进程。同样,档案信息化相关标准规范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树立了标杆和准绳,然而我国现行档案信息化法规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覆盖面有限,相关法规标准的修订和完善工作又远远适应不了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因此也影响到企业档案信息化进程。
3.档案资源管理有三难,影响信息化进程
企业档案管理中有三难:一难为声像档案收集难,因为相比于常规纸质档案,声像档案价值不易评估,而且不少数码相片缺配文字说明,这也影响了这类档案的归档和利用;二难是价值高、利用率高的档案收集难,因为对于价值高的档案(如设计图纸和技术方案等),往往出于保密或使用便利等原因,这些资料归档不及时或者资料不全;三难系信息共享意识差,档案作为信息资源若不能共享也就失去了有效利用的价值,企业档案资源也就成为信息孤岛,不仅制约了档案管理效率的提升,而且也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不同步。此三难直接影响到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
4.信息化人才缺乏,资金技术支持不够
企业档案信息化需要人才、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才能获得顺利发展,然而一些企业这方面的支持远远不够。人才方面,缺乏既懂档案管理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较大,且由于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后续维护、更新、升级仍然需要继续投入,这对不少企业来说成为一个“负担”。技术方面,对电子档案原始性认定有一定困难,因为电子凭证的权威性常常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对档案信息化技术支持不够,造成信息化建设质量难以保障,也拖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后腿。
二、企业档案信息化模式与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整合档案信息化资源,实现一体化管理模式
企业档案信息系统只有融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大舞台”上,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机部分,使档案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并赢得良好的发展空间。这既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人、财、物的大力支持,也需要企业主管部门积极地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同时档案信息系统应与生产经营、工程项目管理等系统进行有效的衔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一体化管理模式,这样不仅使档案人员便于收集档案资料,而且可以保障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依托标准化建设,提高档案收集率
而要实现一体化管理模式,首先必须实现档案工作的标准化。标准化包括统一数据格式以及规范档案资料收集、储存、传递和利用流程。例如工程部门产生的相关信息自动传送到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档案管理人员及时了解项目进展中的各个时间节点、合同履行情况、资料交付时间等,便于档案资料的验收顺利进行。再如生产经营部门产生的统计报表统一以.xls格式上载,避免经过打印、扫描的二次加工而耗费资金,工程、加工方面的图纸文档以其相应格式收集的意义更大。这样做既有利于档案资料的利用,将档案信息系统作为企业唯一信息资源获取的通道,还可避免多部门资料管理混杂的缺陷,还能提高档案收集效率。
3.健全管理制度,强化过程控制
将企业资料管理与档案管理职能统一归集到档案管理部门,强化档案资料收集的过程管理,并将档案管理部门作为资料分发、利用的出口,而要顺畅地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坚持从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出发,按照档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通过建章立制以及严格的制度执行管控,确保档案信息化管理有条不紊地开展、落实。
4.重视人才培养,夯实支撑体系
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如前所述,非常急需擅长档案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既难得,企业应抱有远大的目标,不吝引凤筑巢,引进中高级人才,同时注重本单位人员的培养,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夯实支撑体系。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