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美贸易摩擦

中美贸易摩擦

时间:2023-05-29 17:29: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美贸易摩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美贸易摩擦

第1篇

提要:中美自从两国建立贸易关系以来就在摩擦和曲折中发展。本文从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特点、影响及我国的策略等方面对中美贸易摩擦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综述

一、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一些研究者从中方和美方两个方面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美方的角度来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丁家云2004;于铁流、李秉祥,2004;苗迎春,2004;岳晋峰,2005;周骏宇、周文贵,2007);美国全球战略中包含遏制中国的策略(丁家云,2004;苗迎春,2004;陈泰锋,2005;王丽娜,2008);美国国内政治的干预(丁家云,2004;陈泰锋,2005王丽娜,2008;甄亚丽,2009);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陈泰锋,2005;韩国立,2007;王丽娜,2008);美国经济的衰退(成健,2009);美方对国内市场份额进行战略调控(甄亚丽,2009等因素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从中方的角度来看,我国商品结构不合理、档次低质量差(丁家云,2004;陈泰锋,2005;成健2009);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增长过快、出口秩序紊乱(丁家云,2004;陈泰锋,2005;韩国立2007);外贸依存度过大(陈泰锋,2005);外贸经营体制不完善(成健,2009);应对贸易摩擦的战略战术不高(陈泰锋,2005)等因素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

也有研究者从心理、制度以及政治角度研究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李春顶(2007)认为,从心理角度来看,中美贸易摩擦源于美国人的失衡心理、妒忌心理;从制度角度来看,美国的政策制定制度决定了政府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一旦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影响到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就会制造障碍,贸易摩擦由此而生;从政治角度来看,中美贸易摩擦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美国的“集体行动”等政治行为以及美国制造的“中国”。

还有研究者从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进行探讨。赵书晓(2010)认为,中美贸易摩擦的产生,从经济因素方面来讲,一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外贸规模逐年扩大,导致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二是我国的产品出口主要依赖美国市场,美国以“反倾销”为理由频繁挑起争端;三是美国出于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保护,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和纠纷;四是在对华贸易中,美国难以发挥其比较优势;五是生产力迅速膨胀与市场扩大之间的矛盾。从非经济因素方面来看,则是由于美国的各种政治和社会力量力图使中美贸易关系按自己的意图发展,如国会的介入和干预、媒介的负面宣传以及两国间的意识形态模式差别等。

此外,研究者还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客观必然性。周骏宇、周文贵(2007)认为,中美贸易摩擦的发生并愈演愈烈有其客观必然性,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是世界经济失衡、美国经济中各方面矛盾日益凸显以及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正常”反映;另一方面中美之间发生贸易摩擦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迅速提升的必然产物。成健(2009)认为,由于非均衡收益格局的存在以及经济全球化使贸易摩擦成为一种必然。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特点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中美贸易摩擦的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中美贸易摩擦发生的次数增多、频率加快、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丁家云,2004;崔日明、李兵、赵勇,2007;周骏宇、周文贵,2007;甄亚丽,2009)。

2、贸易摩擦重点由低附加值产品扩大到高附加值产品(丁家云,2004;岳晋峰,2005;韩国立,2007;甄亚丽,2009)。

3、贸易摩擦的形式多样化(丁家云,2004;岳晋峰,2005;周骏宇、周文贵,2007;韩国立,2007)。

4、贸易摩擦开始从微观层面向宏观层面转化,宏观经济摩擦成为中美经贸摩擦的新焦点(丁家云,2004;岳晋峰,2005;韩国立,2007)。

第2篇

【关键词】贸易摩擦囚徒困境博弈

中美贸易摩擦现状

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日益频繁且不断升级。据商务部统计,2002年1月至2010年7月间,美国正在实施的对华贸易救济措施共73项,其中同时采取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的17项,单独采取反倾销措施的37项,单独采取反补贴措施的1项,特保措施1项。以上统计数据尚不包括美国正在进行的对华商品的贸易救济措施调查。从立案频率来看,美国在2008年之后采取贸易救济措施的频率明显增加,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期间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占总量的46%。同时涉案金额也在不断增加,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美国对中国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约50亿美元,占同期我国总涉案金额的54.42%。“美国油井管‘双反’案涉案金额32亿美元,是迄今为止中国遭受的金额最高的贸易救济措施之一;美国轮胎特保案涉及18亿美元,其涉案金额在所有对中国采取的特保调查中也是最高的。”①

可见,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转移国内的经济压力,美国频频向中国出口商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同时运用技术贸易壁垒、劳动贸易壁垒等非关税措施来限制中国商品的流入。针对美国的种种贸易保护行为,中国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对美国商品也采取了双反调查,直至采取双反措施。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彼此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贸易保护主义悄然抬头。

对此问题,许多学者已从政治、社会、产业经济、宏观经济等角度进行了多方位研究。笔者拟运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来解释并说明中美贸易摩擦,并根据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对中美贸易摩擦的解决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

中美贸易摩擦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

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所设定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里接受审讯。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刑8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如果其中一人坦白另一人抵赖,坦白的当场释放,抵赖的则要被判刑10年。表1中给出的是囚徒困境的支付矩阵。这里,每个囚徒都有两种策略选择:坦白或抵赖。其中每一格的两个数字代表对应策略组合下两个囚徒的支付(payoff),其中第一个数字是囚徒A的支付,第二个数字为囚徒B的支付。(表1)

在这个例子中,不论对方如何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都是坦白。例如,如果B抵赖,A坦白的话可以不必坐牢,不坦白的话被判1年,所以坦白要优于不坦白;如果B坦白,A也坦白的话被判8年,不坦白的话将被判10年,坦白依然优于不坦白,这样坦白就是A的占优策略。同理,坦白也是B的占优策略。其结果就是,每个囚徒都选择坦白,各判刑8年,(坦白,坦白)构成了该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所谓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策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后策略组成,即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人有积极性选择其他策略,即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②

囚徒困境模型反映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从整体来看,两个人都抵赖,最后各判1年,对两囚徒而言是最理想的结果,但这个结果在每个参与博弈的理性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无法实现。每个参与人均满足个人理性,选择对自己而言的最优策略,其最后的结果就是每个人都坦白,两人都被判8年。每一个体的理性选择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

囚徒困境模型在经济学上有广泛的应用,如寡头企业之间达成的限产提价的卡特尔协议、公共产品的供给、军备竞赛等。这一模型同样可延伸适用于法学。假设博弈中的所有参与人事先约定某一行为规则,作为当事人之间的协议,则当事人是否会自觉地遵守该协议,取决于这个协议的结果能否构成一个纳什均衡。如果构成纳什均衡,则没有人有积极性背离协议;反之,如果一个协议的实施结果不构成纳什均衡,它就不可能自动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协议要想获得实施,就需要外在强制力的约束;协议实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外在强制力的约束效果。

中美贸易关系中的囚徒困境模型。WTO的法律规则是成员方之间达成的协议,其核心内容为开放市场,实现贸易自由化。

从理论层面分析,排除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实现自由贸易,可以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在世界整体范围内提高生产效率。就单一国家而言,自由畅通的国际贸易也有利于国内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但可能会影响某些特定主体的利益,如类似产品的国内生产商)。因此,可以假设如果两国均清除各种进口壁垒,实现自由贸易,其各自的所得为8;如果两国均采取贸易保护,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应有作用,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各自的所得为5;如果一方实施贸易自由策略,对进口商品仅征收较低的关税且不采取任何旨在限制进口的非关税措施,而另一方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正常关税之外,设置种种贸易壁垒限制商品的流入,其结果就是,采取贸易自由策略的一方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国外市场,其所得为4,而采取贸易保护策略的国家则保护了国内市场同时也可开拓国外市场,其所得增长为10。两国各自的策略选择与所得可用表2表示:(表2)

根据对囚徒困境模型的分析,中、美两国为了实现个体理性,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会采取(贸易自由,贸易自由)这一策略组合,因为贸易自由不是占优策略,双方均有动机改变自己的选择,最后必然稳定在(贸易保护,贸易保护)这一结果上,该结果正是此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可见,选择贸易保护是各国追求个体理性的结果,这一结果必然导致两国间的贸易摩擦不断且逐渐升级。同时,上述结果也说明了WTO的各项法律协议无法自行实施,需要外在的强制约束力,此种强制约束力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WTO的争端解决机制。

中美贸易摩擦困境的破解

中美贸易摩擦背后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解决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从博弈论的视角,可以考虑以下三种路径:

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来改变博弈参与人的所得,从而获得新的纳什均衡。表2所列出的囚徒困境矩阵是在没有考虑外在强制性制约机制的前提下给出的。如果外部存在一个高效且强有力的违反规则惩罚机制,即当博弈参与人违反自由竞争与市场准入规则,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策略时,会受到相应的惩戒,则其选择贸易保护主义的所得将减少,借此可以改变矩阵的结果,并可能形成(贸易自由,贸易自由)这一新的纳什均衡结果。遗憾的是,目前的WTO争端解决机制尚不能满足这一要求。WTO争端解决机制虽然自运行以来广受赞誉,但WTO毕竟只是一个国际经济组织,难以像国家一样设置凌驾于当事方之上的强制执行机构。笔者认为,目前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关键性弱点在于专家小组或上诉机构作出的报告难以保证充分履行,当败诉方不主动履行时缺乏强制执行的机构与制度设计,这主要囿于WTO的法律地位与性质,以及WTO争端解决机制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

通过无限次重复来破解囚徒困境。表1表示的是一次性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如果博弈无限次,则参与人的激励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一个参与人适用触发策略,意味着只要其对手在博弈中一直采取合作策略,则该参与人也会继续采取合作策略;但是一旦对手在某一个阶段采取背叛策略,将会触发该参与人在之后一段时期内采取不合作策略,甚至永远采取不合作策略,从而对对手实施惩罚。”③通过无限次重复博弈,可以走出囚徒困境。在中美贸易关系中,由于双方均是对方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且此种状态还将长期存在,因此双方之间进行无限次重复博弈的条件是存在的。在这一前提下,根据触发策略,其中一个国家采取合作策略,双方就有可能走出囚徒困境。

增加威胁及允诺的可信性。在博弈中,任一参与人均可发出如下信息:如果对手采取与自己利益相违背的行动,那么他将在博弈中遭受损失,此为威胁;如果对手采取对自己有利的行动选择,那么自己也将采取对他有利的行动,此为允诺。威胁具有威慑的功能,允诺具有诱导的功能。如欲通过无限次重复博弈来破解囚徒困境,要使双方合作,离不开有效的威胁与允诺,且威胁与允诺的可信度越高,双方越可能走向合作。在中美贸易摩擦中,欲提高中国威胁与允诺的可信度,最终还是要靠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一方面要提高美国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另一方面要通过开辟新的海外市场,以及不断扩大内需等方式,使中国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替代选择。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法律系)

注释

①nbfet.省略/index.php/department/view/id/13885/dep/dwmygl。

第3篇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的纺织品出口大国,美国是我国出口的一个重要对象,在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中国纺织品出口环境产生了新的变化,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并没有结束,中国迎来了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后配额时代,美国以特保措施、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措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本文分析了中美纺织贸易摩擦对中美双方各有何影响,以及中美纺织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来给政府和企业以警示,使他们尽早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中美;纺织贸易;摩擦

2005年1月1日,实施了30多年的纺织品配额制度完全取消,国际纺织品贸易一体化。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进口国,中国是世界上的纺织品出口大国,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迎来了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贸易摩擦正以各种形式频繁发生,对此中国应高度重视并应采取应对措施。降低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的影响

中美纺织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贸易战是一把双刃剑,伤到他人的同时也会伤到自己,这对中国和美国都会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一)对美国而言

1.对美国的负面影响。

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贸易战是一把双刃剑,美国极有可能会遭到中国的贸易报复。中国的纺织品成品半成品不能出口到美国,美国国内的零售商和原材料生产商也不能正常生产,使其利润降低。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的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中国的劳动力价格较低,中国的纺织品价格较低,低价的中国纺织品在美国的销售受到限制,这样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上升,美国消费者不得不承担高昂的纺织品价格,对纺织品的需求降低,不利于美国纺织企业发展。

2.对美国的正面影响。

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中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困难加大,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无法在美国正常销售,中国纺织品在市场上的数量大大减少,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的纺织品价格较低,在美国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中国纺织品数量的减少使得美国本土的纺织品生产商少了一个竞争对手,美国纺织品生产企业的销售量便会提高,利润提高,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也会得到改善。

(二)对中国而言

1.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配额取消后,美国对中国纺织品需求增加,中国的纺织品产量上升,由于纺织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大量生产资料涌向纺织部门,但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大量的中国纺织品无法在美国正常销售,中国纺织品商人的利润和收入降低。纺织品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由于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会导致中国的就业率降低。

2.对中国的正面影响。

中美纺织贸易摩擦对中国也有正面影响。它使得我国纺织品生产企业开始思考,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正,积极设立科研部门,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走品牌战略,注意保护环境,提高企业的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竞争力。

二、中美纺织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前文已经阐述了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的影响,那么何为中美纺织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中美纺织贸易摩擦的产生,中美双方都有责任,不能把责任都推到美国身上,中国也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

(一)从美国方面考虑

1.美国自身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抬头。

中国是世界纺织品出口大国,自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大量我国纺织品出口到美国,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劳动力相对美国价格较低,我国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使纺织品成本降低,价格在美国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美国市场是高度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国纺织品进入美国市场后,将导致美国国内纺织品价格的下降,纺织品部门的资本收益率会趋于下降,纺织品部门的产出将会受到影响。中国的纺织品对美国形成巨大压力,美国国内纺织产业竞争力下降,美国便会在公平贸易的政策下加强贸易保护。

2.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影响导致中美纺织贸易摩擦。

中国纺织品占领美国市场,严重影响美国纺织产业,纺织产业工人收入降低,纺织业作为美国传统支柱产业,从事纺织业的美国劳动者人数众多,工会便会向政府施压,迫使政府颁布纺织品贸易保护政策。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选举利益,争取更多的选票,也会制定针对中国纺织品进口的贸易政策。

3.欧美大环境对美国产生的影响使得美对华加大贸易摩擦。

在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纺织服装品数量大幅增长,这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引发欧洲对我国展开贸易战,如欧盟重启对华聚酯纤维面料反倾销调查,对纺织服装品要求产地证明等,这些都会影响到美国对华纺织服装品的态度。

(二)从我国自身考虑

1.中美贸易长期不平衡。

表现为中美双方国际收支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不同,美国用的是“原产地”原则。这就将中国从香港或者其他国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都算入中国,美国用的是到岸价格,与中国的算法差了运费和保险费,美国也没有包括他们优势的服务贸易。

2.国内纺织产业结构不平衡导致摩擦产生。

中国纺织产业结构不平衡,企业多以小型为主而且分散,缺少市场竞争力;大型企业大都缺少核心技术,跨国资源配置能力不强。中西部差距依然较大。配套原材料发展比较缓慢,普通纤维产品生产量较大,产能增长较快,而科技含量高、功能品种多样化纤维却比较短缺。纺织产品生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的服装加工中,且竞争十分激烈;而高技术含量的纺织品生产较少。

3.中国纺织品生产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渤海湾地区和山东。纺织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纺织生产企业利用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大量生产。纺织企业自主生产性不强,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不能自主设计,生产适合销路的产品,产品出口主要是定牌、贴牌加工,缺少自己的优势品牌。有些纺织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参考文献:

[1]洪涓,张家艳.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4

[2]王世平,赵春燕.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5,22

第4篇

【关键词】 中美贸易 贸易摩擦 原因 对策

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自建交以来获得了迅速而全面的发展,贸易的飞速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惠,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加。自中国加入WTO后,中美贸易摩擦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市场地位的确立、反倾销、知识产权保护、人民币汇率、对华出口管制以及贸易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构成了中美经贸中摩擦加剧的焦点问题,引起了中美两国政界与经济界的不安。从中美贸易发展的过程看,两国的贸易摩擦主要是由多种原因综合导致的。

1. 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

1.1美国的角度分析

1.1.1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蔓延。在有竞争力的产业里,美国极力倡导自由贸易,但对于一些“夕阳产业”,则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这些“夕阳行业”在世界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按照古典贸易理论,美国应从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例如中国进口,以节约资源,提高福利水平。但美国一些制造商认为中国廉价产品的大量涌入对美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就业带来巨大冲击,于是纷纷转向政府寻求保护,促使贸易保护主义蔓延,从而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增加。

1.1.2美国对中国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根据中美达成的协议,中国入世15年内美国仍可以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而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反倾销协议,对于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时,可用替代国类似产品的国内价格来比较,这就导致美国对世贸组织反倾销条款的滥用。这种非市场经济待遇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定价策略及有效应诉形成了很大障碍,这也使得中美贸易摩擦加剧。

1.2从中国的角度分析

1.2.1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低下、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一方面,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含量低的产品,这些产品差异化水平较低,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在国际市场上不仅与发展中国家存在出口竞争关系 ,与发达国家也存在越来越多的竞争。而美国的该类产业处于比较劣势,在就业、结构调整、产业联系效应等压力作用下,美国并不情愿让出既得利益。因此,频繁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发动反倾销。另一方面,我国的出口贸易地理方向主要集中在美、日、欧盟三大地区,而这三大地区既是全球经济衰退的主流,也是非关税壁垒的发源地,无形中增加了贸易摩擦。

1.2.2我国企业缺乏行业自律性、出口秩序混乱。中国企业素有“薄利多销”的传统,有时为了在国际市场上占领份额,无利也要大量销售。而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又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最终不是被进口国反倾销,就是被当地消费者放弃购买。这种低价出口和出口的无序增长,不仅使我们丧失了应得的利润,更加大了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可能性。

总之,中美贸易的不平衡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造成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所以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较低,同时美国消费者也需要购买价格低廉的中国产品。而美国却对其技术密集型产品设置了很多出口限制,使中国不能从美国买到技术密集性的产品,从而发生贸易不平衡,进而引发贸易纠纷。

2. 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对策

2.1美国应采取的对策

2.1.1美国应该首先肯定中国的出口贸易对其产生的积极影响。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利益,也给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中国质优价廉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大量的钱。

2.1.2美国应该改变贸易政策。自从1989年以来,美国政府和国会一直对我国实施高科技出口限制,也因此近年来美国高新技术产业丧失了很多良机。这种政策不仅妨碍了两国的贸易平衡,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所以,美国需要调整现行的贸易政策,不要一直强调限制中国的进口,而应注重扩大对中国的出口,这才是缓解中美贸易关系的关键。

2.2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2.2.1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体制的摩擦是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比如对中国贸易摩擦影响最大的特保条款,就是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因此,中国应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 缩小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体制差异,使美国缩小对中国出口技术产品的控制范围,从而使中国得到需要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最终使中美贸易实现平衡、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2.2调整出口产业结构

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是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很容易被替代。如果不及时把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调整,我们的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将很难发展。而优化出口产业结构的关键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根本上是要依靠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和应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而且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要融入到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框架内,才能做到有效地缓解贸易摩擦。

2.2.3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目前中国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也是造成中国与美国出现贸易争端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调整出口的地区结构,实施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除了继续巩固传统的北美市场外,我们还要尽力向一些经济水平较好的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扩展,如中东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在开拓了新市场的同时又减少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以达到对外贸易在地理分布上的平衡,从而减少摩擦。

2.2.4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规范出口秩序

企业在不断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要创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现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相反,如果仅仅片面追求"薄利多销",不仅使产品利润很低,而且会给进口国家带来反倾销借口。另外,企业要规范出口秩序,坚决打击和抵制任何扰乱进出口经营秩序的行为。

2.2.5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WTO争端解决机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效解决纠纷与争端的办法。作为WTO的成员,我们要按照WTO规则来健全贸易救济措施和安全保障体系。在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中,只要中国严格遵守了WTO规则,就应该积极寻求世界贸易组织的裁决和保护,将两国的贸易争端置于统一公平的规则下进行解决,从而消除中国出口面临的不合理限制。若美方出现违背世贸组织原则、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等错误做法,我们应立即通过世贸组织启动贸易争端解决程序,以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

结束语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国家在崛起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各种贸易摩擦,而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将是长期存在的。因此,我国应在充分把握和理解WTO 规则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手段维护自身的经贸权益,妥善处理好中美贸易间的矛盾,弱化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只要双方有诚意解决问题,加强沟通与协调,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中美一定能迈向真正“战略合作伙伴”的互利关系。

参考文献:

[1] 田勇营.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J]. 河北企业, 2007(06).

[2] 王勇.中美经贸关系[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3] 聂晶晶.我国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应对策略[J].中国商界,2009(07).

[4] 高永富.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研究[J].国际贸易,2009.

[5] 陶文钊.中国入世以来的中美经贸关系简析[J].外贸经济,2005.

第5篇

一、摩擦不断,中美贸易往来不减反增

(一)贸易摩擦是中国崛起的伴生现象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仅206亿美元,居世界第32位。35年间,中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4%,几乎每4年翻一番。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取代稳坐60多年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交椅的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亚太地区的经济格局,而且在国际经济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2006年美国是127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7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仅仅5年之后,两国的地位就互换了,中国成为124个国家的最重要贸易伙伴,而美国的数字减少至76个。2014年前9个月,中国对海外投资额同比增长了22%。投资分布从非洲到拉丁美洲、从美洲到欧洲。2014年全年,中国对海外的直接投资将首次超过外国对中国的投入。中国将在国外拥有大量股本,成为美国越来越强劲的竞争对手,对美国产生了无形的压力。因此,美国采取多种手段延缓中国崛起的步伐。加之,美国当前正处于金融危机之后制造业回归和再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国内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对华巨额贸易逆差是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乏力乃至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所以对华实行贸易救济调查等的贸易保护愈演愈烈。据统计,在中国2001年入世之后,美国已经15次把中国告上世贸组织,是该组织其他成员中国次数的两倍还多。在2014年年初仅44天中,美国平均每4天发起一场对华的贸易调查或争端。

(二)中美贸易持续增长,依赖加深中国在过去35年能实现令世界瞩目的迅猛增长,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美国大量进口中国产品。中美两国互为主要贸易伙伴,198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仅为50亿美元。201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5590亿美元。在21世纪以来的13年中,中美贸易年均增长17.6%。即使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加剧的情况下,中美贸易也不减反增,中国已经连续10余年是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际贸易增长乏力的情况下,美国对华出口仍增长迅速,这为其创造出许多就业岗位,对降低失业率和经济复苏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美贸易摩擦成常态,合作互利是主旋律

(一)中国与美国差距依然巨大,美国在世界的优势地位将继续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预测,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2014年的GDP将达17.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7.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到2019年,中国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20%。但是,按人均计算,中美差距仍很大。按IMF数据,假设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人均GDP(购买力平价法)年均增长速度是6%,美国是3%,中国要赶上美国还需52年。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已经持续了一百三十多年,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美国的产值占世界的份额一直在1/4左右。虽然受经济危机冲击,美国经济增长乏力,但仍居世界强势地位,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软实力、世界一流的科研创新能力,无以伦比。

(二)中美贸易摩擦将长期存在,呈常态化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和贸易上地位的不断强大,以及中美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国从维持自身全球霸主地位和全球战略考虑,都将在各个领域打压中国,阻碍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间的贸易摩擦将只会增而不会减,而且必将长期存在。纵观历史发展,经贸关系密切的国家产生摩擦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美欧之间、美日之间等都曾有过贸易摩擦的经历。

(三)与中国合作是解决美国经济脆弱问题的出路欧盟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与美国一直有良好的经济关系。但是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使欧盟经历了宏观经济的严冬,失业率一直高企,正处于6年来第三次衰退的边缘,走向停滞和通缩。奥巴马政府为复苏美国经济,提出大力振兴国内制造业,推动出口大幅度增长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产品的出口只能倚重中国正在迅速扩大的市场和强大的购买力。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2013年美国对华出口比2012年增长10.15%,美国对欧盟出口比2012年减少1.22%。“中国需求”能为美国经济和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能实现经济繁荣,创造众多就业岗位,增加收入。中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需要美国大量的服务产品、高技术、人才和经验,是美国的重要机遇。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3年美国对中国出口1220.2亿美元,增长10.4%,占美国出口总额的7.7%,提升0.6个百分点;美国自中国进口4404.3亿美元,增长3.5%,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9.4%,提升0.7个百分点。从投资领域看,截至2013年底,中美双向投资累计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美国企业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达到10年来的最高水平,英特尔、百胜餐饮集团等37家标准普尔500指数成份股公司约18%的营业收入来自中国。中国始终稳居美国最大债权国地位,持有美国国债约1.3万亿美元。中国是支持美国经济稳定的重要力量。

三、理性处理贸易摩擦,促进中美贸易持续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为了应对来自美方不断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我们要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变处于全球产业链“微笑曲线”最低端加工制造环节的现状,研发自主品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服务与质量;培育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加强与贸易伙伴的务实合作,实现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对美国的贸易保护措施,我们要积极应诉,维护产业安全和企业合法权益。两国政府应该通过经贸洽谈、贸易协定、高层会晤、建立诸如中美贸易投资协定的系统性合作框架等多种方式,找到理性、成熟、双赢的处理办法,维持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中美双边投资谈判如能达成协议将有利于中国未来加入TPP谈判,争取在太平洋地区的贸易主动权,此外,还能避免中国在美国投资时受到各种无端因素的限制。适时在美设厂,将出口与当地就业相结合,改变单纯出口贸易方式,也能有效减少摩擦。

作者:姚丽芳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

第6篇

关键词:贸易摩擦;保护贸易政策;综合竞争力

一、美国为什么对我国出口纺织品频频发难

(一)导致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国外因素

第一,美国借对中国纺织品的制裁缓解贸易逆差及失业压力。长期以来对华贸易的巨额逆差使得美国国内许多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颇为不满,他们声称中美贸易中的巨大逆差有损美国利益因而应对我国输美产品予以设限。而我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又以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产品为主,因此当美国以缩小贸易逆差为理由而采取保护性贸易政策时,作为我国出口重头的纺织品自然是首当其冲了。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我国对美纺织品出口额剧增。美国却认为是低价进口纺织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造成了美国国内产业工人的失业,尽管事实证明美国国内失业率与贸易逆差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但美国政府则声称鉴于“公平”起见,须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纺织品采取以抵制政策,因而作为美国纺织品的主要进口国,我国的进口纺织品成了美国国内失业问题的“替罪羊”。

第二,美国对WTO体系下的特保条款和非市场经济条款肆意滥用。根据中国加入WTO时在《中国加入WTO议定书》和《中国加入WTO工作报告书》中做出的承诺,如果世贸组织成员在确定原产于中国的纺织品由于市场扰乱、威胁和阻碍这些产品的有序发展的话,在与中国磋商未果的前提下则可对中国的出口纺织品进行限制,而由于相关文件中对于“市场扰乱”及“威胁、阻碍相关产品的有序发展”的标准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美国则擅自将此标准当作“自由裁量权”而加以滥用,对我国的进口纺织品肆意制裁。

在对于反倾销和反补贴的确定上,按照WTO的非市场经济条款规定,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的界定价格要低于市场经济国家,这也意味着从2008年特保条款到期到2016年我国“非市场经济国家”有效期结束的八年间,反倾销与反补将成为美国限制我国纺织品进口的主要措施。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中暴露的我国出口纺织业的弊端

第一,出口纺织品同质化严重,单位创汇额低。我国出口纺织品多年以来主要有中低档产品构成,因此在国际市场上难免要走低价竞争的道路,从而给了进口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以可乘之机。产品范围的狭窄、营销路径单一使得我国纺织品出口一旦遭遇制裁往往涉案金额巨大,损失惨重。

另外,与我国其他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一样,我国的出口纺织品也有技术附加值与品牌价值低的通病,大多数出口纺织品都是国外品牌的贴牌、定牌生产,只能赚取不到10%的加工费,而自主出口产品质量差,档次低,虽然出口量大,但价值低廉,创汇少。

第二,我国的所谓“非市场经济地位”是导致我国出口纺织品在美国频频遭遇特保调查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的“非市场经济条款”已成为进口方对我国纺织品予以制裁的有力把柄,因而我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确立将对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解决乃至化解与其他进口国的贸易摩擦都意义重大,这也是我国政府外交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

第三,出口纺织品行业协会调控能力欠缺。在对美国出口中频频遭与特保与反倾销调查中,我国纺织品行业协会责无旁贷。纺织品出口量增长失控,出口价格失调,在贸易风险之前缺乏相关的预警信息等等,这些都或多或少的反映了我国纺织行业协会职能上的不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相比,我国的行业协会起步较晚,机制也欠完善。最典型的就是我国行业协会的双重管理体制即所谓“半官半民”性,使其社会职能不明确,而且我国缺乏与行业协会职权相应的法律法规,这些都导致了我国纺织行业协会的活动范围受限,执行力度欠缺,从而无法实现对出口纺织企业有效的宏观协调作用。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如何面对新一轮的挑战

第一,从根本上改变增长方式,从量的优势转向以质取胜。要想让我国出口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真正站稳脚跟的关键在于“质”而非量,即提高出口纺织品质量与品牌价值,提高高档产品在出口纺织品中的比例,从而增加单位出口品的出口利润,让种种保护贸易政策无从下手。针对当前我国出口纺织品中贴牌生产比例大,且国内品牌价值低、数量少的现状,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应当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行业结构进行根本上的结构调整,从生产和定价两方面着手对行业结构进行整治。在出口纺织品的生产方面执行统一严格的质量标准,尤其在安全与卫生标准方面向西方主流标准看齐,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在定价方面,必须理顺当前低价竞争的价格体制,通过引入相关的最低工资制度、劳保制度、税收制度等将出口产品价格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在纺织行业内形成定价策略高度统一的“卡特尔”,对个别企业在贸易中追求短期利益的“个人行为”坚决予以杜绝,这样才能够保证在长期中所有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要使我国出口纺织品在海外市场能够稳据一席之地,品牌战略是我国纺织行业的必经之路,我国应通过技术与资金支持在纺织企业中扶持起一批自主名牌企业,通过过硬的质量和高端定价以及一系列完善的营销网络在进口国确立起巩固的市场地位,扭转国际市场上中国纺织品以往粗制廉价的形象。

第7篇

美国和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强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关系在国际政治和经济方面举足轻重,中美贸易关系的发展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中美自从建立贸易关系以来,双边贸易关系就在摩擦与曲折中前行。伴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美经贸关系实现较快增长,相互已成为重要贸易伙伴,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2003年,美国对中国接连提出倾销指控,其中11月24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初步裁定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彩色电视机存在倾销行为。之后美国开始对中国采取频繁密集的攻势。尽管目前中美贸易摩擦的涉案金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还很小,但在微观上可能造成产业层次在局部市场上的毁灭性打击。尽管中美贸易从未因贸易摩擦的影响而减速,但激烈的贸易摩擦令人堪忧。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中美双方贸易摩擦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最惠国待遇问题、贸易平衡问题、市场准入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等。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并受过渡期特殊安排的影响,摩擦焦点发生了新变化。有些摩擦难题,如最惠国待遇、市场准入、劳改产品等问题,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而解决或弱化。另外一些摩擦,如反倾销、纺织品配额、农产品以及知识产权问题等,成为目前的主要问题。

中美贸易摩擦发生的原因错综复杂,摩擦性质以及美国贸易救济的手段各有差异,因此我国在应对时也应多管齐下。针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新变化,我国应以平稳的心态对待中美贸易摩擦,在WTO整体框架内寻找解决的途径,并应该对摩擦问题进行细分研究,根据摩擦性质及影响的不同采取差异性策略,有效控制和缓解摩擦,促进中美经贸和谐发展。

二、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的细分研究

随着中美两国双边贸易额的扩大、经贸联系的加强,中美贸易摩擦出现了数量增加、领域扩大的趋势,中美经贸摩擦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根据摩擦的性质及影响不同,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一)商品贸易层面的摩擦

商品贸易摩擦是我们最常见到的摩擦形式并构成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部分。目前,中国面临的商品贸易摩擦主要有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和技术贸易壁垒。

从摩擦商品结构看,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导,美方对这类产品采取越来越多的反倾销、保障及特别保障措施等。美国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自由贸易的严重扭曲,美国企业界也非常清楚,这种自由贸易的扭曲将会损害美国的社会福利水平,拒绝中国商品也将使美国零售商面临巨大市场风险和损失。但中国部分产业与产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大,如中国对美出口的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摩擦的出现,使从事对美出口的众多中国企业也蒙受了相当大的损失。 当然,该类产品摩擦也不全是负面影响。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优势产品,美国限制这些产品的进口,实际上是保护了美国没有优势的产业,有利于美国的弱势产业,但不利于美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对我国来说,长期的发展要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即要求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相对下降,而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美国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使中国的产业调整,有利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

随着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主导产业和主要出口产品往往是贸易摩擦的重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美国对中国发起调查的行业和产品逐步呈多元化趋势。涉及五矿、化工、轻工、纺织、食品、土畜、机电等多个行业。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升级,贸易摩擦的重点开始由轻工、化工等低附加值产品扩大到机电等高附加值产品。

中国向美国出口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大多数是采用加工贸易的方式,主要利用我国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从日本、韩国等进口各种零部件,加工装配后出口到美国。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工厂导致中国出口速度增长,对美国国内市场及相关产业造成竞争压力,自然引起贸易摩擦。

相对于美国对中国出口的限制,其对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的限制更为严格。与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等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摩擦不同,在现阶段,中美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摩擦不是由中国对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对美国同类产业造成冲击而引发的贸易摩擦,而是由美国严格限制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引发的贸易摩擦。从中美两国贸易进出口比较优势来看,美国应该出口本国的优势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本国的相对劣势产品轻工和纺织品等。美国严格限制对华资本密集型的高档次产品或高技术产品出口对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非常不利,并导致中美贸易收支不平衡持续扩大。但对美国却十分有利,保持了美国在产业领域内的优势,另外还考虑到安全等因素,由此对中国在开放市场等制度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制度层面的摩擦

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摩擦、汇率制度摩擦、劳工标准摩擦以及中国进口和开放市场摩擦。

我国与美国知识产权摩擦一直没有间断。加入世贸组织前中美已经发生三次知识产权摩擦。加入世贸组织后,美国为了强化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持其技术上的垄断优势,加强了对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监督力度。美国指责中国企业现在对美国企业全面侵权,知识产权摩擦已成为中美经济摩擦的新焦点。2005年美国商务部长唐・埃文思访问中国前对记者说,布什政府希望看到“盗版者被判处徒刑,并受到严厉的刑事制裁……”。美国贸易代表在年度特别301条款报告中,将中国列为301条款重点监督对象,并称如果中国未全面履行中美知识产权协议,将对中国贸易实施制裁。美国“337条款”引发的知识产权摩擦也不断增长。美国已把中国当成头号公敌,对中国知识产权问题采取的态度十分强硬,坚决严厉打击制裁。然而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知识及技术进步主要还依赖对外国的模仿学习,如果完全按照美国的标准履行知识产权保护,对美国先进技术是一种保护,但对我国经济发展及技术进步却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我国也是很难办到的。

中美汇率之争近年亦不断升级。美国称“中国的汇率政策使美国产业和工业生产蒙受了巨大损失”,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直接原因,不失时机迫人民币升值。稳定的人民币汇率对中国来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大幅升值不利于我国扩大出口,增加外商投资成本,不利于外国游客来华旅游,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也产生不良影响。中国已几次小幅上调了利率,但美国一些国会议员仍不满意,认为人民币汇率偏低使得中国商品大量进入美国,剥夺了美国数百万人的就业机会。一些有影响的国会议员则威胁说,如果不在这方面采取行动,他们将重新提出旨在制裁中国的相关法案。此外,美国国会还通过议案,要求政府就汇率问题与中国政府展开谈判,并每半年向国会提交一份报告,确定中国是否是“操纵汇率的国家”。为此,中国政府已作出了让步,并且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宣布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矛盾得到了缓解。

2004年劳工标准摩擦已成为导致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包括SAI(社会责任国际)制定的SA8000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日益扩大,甚至成为某些国家炮制贸易壁垒的借口。

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15年内仍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美国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替代国”等歧视性办法,加剧了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为了监督中国履行入世承诺,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美国形成了由政府、企业、国会组成的多层次的监督机制,对中国的贸易、投资、出口管制、人权、法律、宗教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加以指责。由于中国入世承诺涉及经济政策、货物贸易政策、服务贸易政策、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制度等各个方面,从而是否履行入世承诺成为中美经济摩擦的新焦点。 美国要求中国开放市场,这对美国向华出口产品、在华投资大有裨益,但对中国产业发展却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考验,中国市场开放,美国及各国产品和企业进入,对中国各行业尤其是弱势产业乃至宏观经济运行都产生很大冲击。

三、中美贸易摩擦解决对策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出口迅速增加的过程中,贸易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中美两国随着贸易往来的频繁和贸易量的增加导致贸易摩擦是历史的必然。中美双方经济的互补需求远远大于摩擦冲突,中美两国都从贸易中获得很多实惠,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因此,中美贸易摩擦只是两国经贸交流中所出现的一些不和谐音符,不会影响中美贸易发展的大局。但中美贸易摩擦毕竟给两国经贸关系蒙上了阴影,给中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理性分析、积极对待。

商品层面的摩擦,我国可以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作出适当让步。这样不仅可以缓解中美之间的矛盾,同时对于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也起到积极作用。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美国对纺织品设限,我们可以考虑机电产品的出口,对机电产品设限,再转向更高的行业,当然,产品的质量是最重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低档、低价是我国产品在美国屡屡遭遇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我国在作出适当让步的同时,应提升商品档次、质量和价格,这是减少贸易摩擦的根本出路。

美国限制对中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尤其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我们应积极商讨,据理力争,绝对不能轻易让步。该类产品对美国有关产业影响比劳动密集型产品大,美国控制比较严格。好在我国该类产品大多数属于加工贸易,有些零部件还是从美国等进口的,我国还可与提供部件的其他国家协调,展开多边谈判,这样受到的限制和压力反而减少了。

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就是我国政策的协调。过去,产业政策鼓励相对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贸易政策则刺激了劳动相对密集的加工出口的增长。鼓励出口创汇,出口贸易结构就偏向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成分提高。这种政策不协调减缓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加大技术开发的力度,提高本国的工业化水平,提高出口产品中熟练劳动和知识技术要素的密集程度,在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改造的同时,提高对高新技术产业和规模经济产业的资金资助和政策支持力度。

如果说商品层面摩擦属于短期的、表面的和微观的问题,那么制度层面的摩擦则是深层次的、涉及宏观经济的大问题,中国在此方面问题的处理上还很被动,需要大力采取行动。

美国对知识产权摩擦态度强硬,而中国在这方面还很落后,对美国还有很强的依赖性。中国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但需要的时间还很长,中国侵权行为在一段时间内还很难消除。现阶段中国要有充分的准备去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知识产权之争,中国政府需要委婉斡旋,尽量减少冲突,同时也要让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知道,中国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作出最大努力,但知识产权保护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也需要美国政府合作共同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美国动用超级301条款直接制裁有悖于WTO原则,中国也不能一味退让,可借助国际法,在WTO框架下解决问题。

应对中美知识产权摩擦的同时,还要告诫中国的企业,一定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现在一方面我们有企业侵权,另一方面中国又有大量的商标和祖传秘方等在国外被抢注,实在让人痛心。另外地方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中也要起到应有的作用。地方政府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就业、税收问题,要看到侵害知识产权会长时间损害当地的投资环境、打击创新的积极性,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发展。

中国在汇率问题上几次作出了让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摩擦,但美国仍未得到完全满足,还在继续对中国施压。对此,中国也不能一味让步。一国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象征一国的经济,汇率政策的制定是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的,中国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身需要稳步调整,不能跟在美国和国际舆论的后面行事。

关于中国的市场开放问题,开放市场对中国的确冲击很大,我国有些产业市场竞争力还很弱,因此必须慎重采取行动。市场只能缓步放开,虽然这会引起美国的不满,虽然拖延开放不是最佳办法,但从保护我国产业角度来看也只好如此,对此我国可以向WTO保障机制提出保护申请。在逐步放开市场的同时,我国还要力争市场经济地位早日得到承认。中国面对大量反倾销调查,如果个别行业能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应诉,提供充分信息,证明自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作的,在这个问题上就会有所突破。

第8篇

【关键词】 贸易保护主义 中美贸易摩擦 贸易争端

一、中美贸易摩擦原因及现状

金融危机使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2009年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决定对中国轮胎特保案实施为期三年的限制关税,向中国发起了大规模的贸易战。轮胎特保案涉及的金额达到22亿美元,影响了中国数十万人就业。2011年美国与中国产品贸易摩擦案件共计221起,其中反倾销174件,反补贴47件。2012年3月美国仅在3天时间内就向中国产品发起了5次反倾销、反补贴调查,这些都反映了中美贸易之间的摩擦频率之高和数量之多。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年前已转移至国外。而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美国进行出口的产业多为加工制造业,这种贸易结构的不同必然导致中国长期对美国保持着巨额的贸易顺差。美国有部分人认为,美国的高失业率和企业效益不佳是由于中国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品冲击了美国同类企业。近年来虽然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在不断优化,但出口产品仍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条的低端。2011年我三大产业出口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34.5%,第二产业57.4%,第三产业8.1%。加工制造业由于缺乏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导致许多产品在消耗了大量资源出口之后只换回了微薄的经济利益,同时还不断地被指责为倾销。2009年的轮胎特保案、2010年1月的金属丝网托盘和电热毯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2011的铜版纸双反调查、2012年3月的汽车零部件调查等,都集中反映了中美贸易摩擦主要发生在加工制造业。

相关利益集团和美国政治因素也是造成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下,美国近年来经济持续低迷,GDP增长缓慢,国内的失业率高,出口萎缩,政府财政赤字高企。在这种环境下,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必然重新抬头。危机后美国国内各利益集团,尤其是制造业利益集团和劳工集团,打着保护国内产业工人和市场的旗帜,向政府施加压力,中国必然是被重点关注的国家。同时,在美国的政治选举中,选民最注重候选人是否能为经济做出贡献。国会议员为了争取选民支持,必须要做出维护相关产业和工人利益的姿态。美国国会在对外贸易政策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国会议员对政府施加压力对中美两国的贸易摩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政府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美国发起的贸易摩擦诉诸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另一种就是对美国出口的商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对国内相关受害企业采取贸易救济。面对美国频繁对中发起的贸易摩擦,虽然中国政府也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还击,对美国出口中国的商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和贸易救济调查,但与美国相比少之又少。2010年1月到6月,仅半年时间美国就对中国产品实施了171起贸易摩擦案件,而中国对美国产品仅发起了43起“双反”调查。不难窥见,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很难在贸易战中取胜。

面对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中国企业缺乏应诉自主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企业应诉率逐步提高,2011年平均应诉率达到89.7%,其中对美国的应诉率达100%。在应诉率提高的同时,还是有很多企业应诉不太积极。从目前情况分析,中国企业应诉不积极有以下原因:一是一些企业不知道应诉的一些规定和程序,缺乏相关知识;二是企业多存在畏难情绪,他们在与外方打交道时怕麻烦、怕花钱,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甘愿退出国外市场;三是中国行业组织和出口商会对企业的应诉支持不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案件,相关信息少,语言障碍大,很多企业得不到基本的指导和帮助。另外,部分中国企业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差,尤其是在知识产权方面,时常遭到美国利用337条款发起的调查。

三、对策建议

1、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分散风险

长期以来中国对美国的对外贸易依赖程度过高,这十分容易形成买方垄断,造成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和价格形成控制,最终产生贸易摩擦。如今在美国经济萎靡、市场需求减少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需寻求其他的贸易伙伴,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以此减少贸易摩擦。中国应积极对外开拓其他市场,加深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东盟的贸易合作,减少对美国的过分依赖,分散风险。同时,我国政府需要持续推行“走出去”战略,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中国企业对美国进行直接投资。这样做既可以适当转移中国对美的出口,有利于平衡双方的贸易差额;也可以巧妙地避开美国针对中国设置的贸易壁垒和人民币升值的贸易障碍,减少贸易摩擦。例如,海尔刚刚进入美国的几年,一直保持着平均140%的销售增长率,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海尔在美国的品牌信誉和销售额不断提高。2011年海尔空调在纽约创下了7小时销售7000台、平均3.5秒就卖一台的销售奇迹。2012年4月19日海尔空调成为了美国第二大著名零售渠道塔吉特的独家家用空调供应商。

第9篇

【关键词】纺织品 贸易摩擦 贸易逆差

一、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现状

(一)中美纺织品贸易历程

历年来,美国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国和最大的海外市场。纺织品及服装是中美贸易中贸易量最大的商品,也是中国对美出口最主要的商品。

从中美纺织品贸易历程来看,自入世以来中美纺织品贸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至2005年这四年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呈现出持续较快增长的趋势;第二阶段是2005年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出现“井喷”现象,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然而,2006年欧美各国开始对我国纺织品设限,2007年欧美各国纺织产品进口增幅进一步放缓;第三阶段是2008年次贷危机起,国际经济形势开始影响到我国的实体经济。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现状

自中国与美国建立经济贸易关系以来,双边经济贸易摩擦就与之相伴,如影随形。纺织品贸易摩擦更是双边经济贸易摩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也是中美贸易关注的重要焦点之一。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取消后,我国对美纺织品出口额剧增,“井喷”的现象可以说是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2009年1月1日起,我国不再对输美、输欧纺织品实行纺织品出口许可证管理,这样一来,我国纺织品出口进入自由贸易阶段。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统计,从2006年1月到2008年7月,合计两年半的时间,全球对中国纺织品发起反倾销、特保等贸易救济措施共18起,金额高达5.4亿美元之多。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出口创汇产业,其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保持在1/5 以上。纺织品贸易顺差,成为中国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一)对国内就业的影响

从长期来看,出口额每增加1%,就业人数就会增加0.68%;从短期来看,出口每增长1%,就业人数就会增加0.48%;从动态影响来看,出口冲击对纺织工业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具有较长的持久效应,但是,短期效应大于长期效应;从贡献率来看,在所有因素中,出口对就业的贡献率一直最大,基本保持在12%左右。

在我国,作为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2008年以来,我国纺织品企业的生存压力加大。特别是欧美纺织品设限及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频发,使得我国纺织品工人面临失业。

(二)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影响

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纺织企业的影响和对棉农的影响两个方面。现在,国家对纺织行业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把纺织行业定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对于其促进就业、稳定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出口创汇等作用寄予厚望。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已多次上调纺织业出口退税率,支持纺织工业应对出口颓势。然而,2008以来,纺织行业出现的“倒闭潮”阴影开始引发市场的极度不安,经济无不受到严重影响。出口纺织品服装的成本增加,产品竞争能力下降。为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纺织品服装企业被迫使用进口原材料,增加检验项目,取得各种认证,改进技术工艺,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这些都使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增加企业负担,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价格优势与竞争优势。出口企业减少了贸易机会,减少了国外市场分额甚至退出国外市场。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名目繁多,限制内容多变,而我国企业情报系统落后,对进口国有关法规、标准、认证规定收集不及时或不全面,致使有些企业贻误了成交时机,或被迫取消定单。

不仅如此,纺织企业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我国棉农的利益。受全球经济下滑和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受阻等影响,最近一段时期,我国棉纺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下滑势头明显,全行业面临巨大亏损风险。

三、我国纺织品屡遭指控的原因

(一)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中暴露的我国出口纺织业的问题

(1)生产成本大幅上升。随着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元贬值,通货膨胀水平上涨,造成了原材料、能源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而且劳动力成本上升,节能和控污等费用增加,都使得企业成本不断上涨。

(2)中低档产品比例过高,产业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走低价竞争道路。我国纺织工业在跨国产业链上获得的市场价值只有15%~20%。我国自主出口产品质量差,档次低,无法与国际品牌相抗衡,虽然出口量大,但价值低廉,创汇少。

(3)中国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加大发生贸易摩擦机会 美国、欧盟分别是中国的第一、第二大出口市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到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量50%以上。1~3月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的召回通报中,涉及中国纺织服装类产品的数量同比增长近两成。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加剧了竞争,极易引发贸易摩擦。

(二)导致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国外因素

(1)次贷危机下外部需求减弱。美国是我国纺织服装的重要输入国。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低迷,欧盟、日本等我国其它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进口需求也可能会下降。

(2)次贷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美国利益受损,一心保全国内产业,努力发展纺织业以稳定国内就业,对于国外的经济冲击异常敏感,极有可能会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

(3)关于“非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非市场经济地位也是美国对我国实施反倾销的一大诱因。中国虽已加入世贸组织,但美国仍然可以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的界定价格要低于市场经济国家,此行为进一步损害中国纺织品出口。

四、我国纺织品出口如何面对新一轮挑战

对整个国家来说,中国面临着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巨大冲击,如何解决摩擦问题关系到中美两国经济政治能否长久积极稳定的发展。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积极应对:

(1)增强应变能力,规避汇率风险。企业要增强对人民币升值的整体认识,了解人民币升值的内在规律及未来走势,掌握企业外贸定价、风险转嫁、汇率避险及应收账款保值管理的基础方法和实际操作,更好的应对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风险。

(2)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纺织业要由以往以低成本、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传统制造业向注重研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制造业转变。首先要加强纺织品的技术创新改造。其次要培育自主品牌。最后要积极开展国际生态认证,着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3)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有效降低出口集中度,应对发达国家市场萎缩、应对贸易保护和稳定出口市场份额的重要选择。

五、小结

对于中美贸易摩擦,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这一特殊背景下,打贸易战只会两败俱伤。美国对中国出口设限和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伤害的是两国企业和民众的利益。“斗则两伤,和则双赢”。面对全球经济陷于低迷,内需不足,外需减弱,我们双方应以积极的姿态,看重长远利益,努力寻求通过博弈和协商来解决问题,为建立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及两国经济的复苏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雪,刘濛,王乐.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问题分析[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7).

第10篇

关键词:反倾销;自由贸易;消费者剩余;希克斯补偿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194-06

由于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各国经济遭受不同程度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阻力增大,贸易摩擦频发,中国深受其害,研究中美贸易摩擦尤具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选择典型的贸易摩擦形式反倾销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对中美贸易摩擦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一、文献综述

雅各布·瓦伊纳(Jacob Viner,1923原版,2003中译版)较早研究倾销问题,他把倾销定义为“全国性市场之间的价格歧视”,认为倾销一般是垄断,为处理存货、发展新市场、消除竞争、获得规模效益等,往往损害进口国相关产业发展,所以1904年加拿大颁行第一部反倾销法,之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反倾销(AD)动机很多,最初由经济损害引发,为了打击不公平贸易行为;而当今世界经济中反倾销盛行,反倾销法被滥用,战略保护、实施报复、政治原因等引发了多起反倾销案(Prusa & Skeath(2002)、Prusa(2005)、Feinberg & Reynolds(2006))。Prusa(2005)指出一个世纪前,倾销是国家重视的问题,而现在反倾销是更大问题,这非常值得深思。

各国反倾销行为将影响世界贸易形势。如果各国采取报复性反倾销能力强且报复威胁可信,各国将减少反倾销行为,Blonigen & Bown(2003)认为这种国家间反倾销报复的威胁减少反倾销行为的机制可能使所有国家陷入“冷战”局面。如果出口较少、对方采取报复性反倾销威胁不可信,那么可能出现反倾销等各种保护措施盛行局面。Bown(2004)提出国家即使不能实施反倾销报复,也倾向于采取其他保护措施来报复对其实施反倾销的国家。Prusa(2005)由于申请反倾销保护的产业出口往往并不多,他们不会害怕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性反倾销措施,寻求反倾销保护的成本不高,所以会出现反倾销盛行的场景,直至威胁到欧美大国利益才会促使修正AD规则。

就中美贸易摩擦而言,沈国兵(2007)认为美国从中国进口增加是美国发起反倾销的主要决定因素,谢建国等(2011)研究表明中国对美实施报复性反倾销影响美国对华的倾销裁定,中国报复能力越强则美国做出肯定性裁决的概率越低,克鲁格曼等(2011)认为中国由于快速出口增长和社会主义属性(被美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成为遭遇反倾销较多的国家。反倾销必将影响发起国的经济福利,Gallaway等(1999)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测算美国反倾销、反补贴税法造成的福利损失,估计1993年整体经济净福利损失达到40亿美元,高于当年美国其他进口限制计划(除多纤维协定)。Prusa(2001)研究表明反倾销往往引起其他未被保护产业效仿,很容易被滥用,征收反倾销税平均造成进口额下降30%~50%,即使没有征税,反倾销行为也会导致贸易扭曲。

自由贸易符合经典的国际贸易原理,贸易是一种互惠的间接生产方式,还可以提高全社会的平均生产率(Amiti & Konings(2007)、Bustos(2011)),对贸易双方整体而言反倾销是最差选择,贸易自由化才是理性选择。

二、微观层面分析

从微观层面进行一般性分析,通过个人效用函数推导出需求函数和支出函数,然后分析进口、征收反倾销税引起的价格变动对单个消费者效用、支出的影响,以及对单个生产者利润的影响。借鉴产权理论,这里需要界定进口商品在国内“低价消费权”或“高价出售权”,然后通过市场机制协调自由进口和征收反倾销税引起的利益分配问题。现代社会宣扬“尊重人权、自由竞争”,所以消费者有权利在低价格水平获得满足,自由进口、促进竞争是符合民众利益的。当国内厂商和政府对进口状态不满,征收反倾销税以减少进口量,受益企业和政府应对由此造成的消费者利益损失做出补偿。若补偿后企业和政府的净收益为正,则征收反倾销税是有利可图的。

(一)消费者决策及受价格变动影响

1.两种需求函数及价格效应

首先考察单个消费者i的消费决策,可从两个角度确定最佳消费组合:既定收入水平的效用最大化、既定效用水平的支出最小化。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这两种属于对偶问题,得出的均衡结果是一致的(平新乔,2001)。

选用Cobb-Douglass效用函数:Ui(x)=xα

1ixβ

2i.(x1i、x2i >0),假定消费者选择商品1和所有其他商品的消费量,分别用X1i、X2i表示。消费者决策可表示为:

max Ui(x)=xα

1i·xβ

2i

s.t. p1x1i+p2x2i?yi 或mix p1x1i+p2x2i

s.t. xα

1i·xβ

2i?ui

运用拉格朗日法则求解,可得消费者i的两种需求函数:

(1) x*

1i(p,yi)=

x*

2i(p,yi)=

(2) xh

1i(p,ui)=

α-1·

α-1·ui

xh

2i(p,ui)=

α·

α·ui

(1)为马歇尔需求函数,表明商品消费量与收入水平正相关,与商品自身价格负相关,而与其他商品价格无关。联系效用函数,在商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收入增加可以提高效用水平;但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价格上涨将使效用水平降低。值得注意的是需求价格弹性为-1,① 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上涨1%,将使得需求量下降1%,对该商品的支出份额不变;② 考虑到效用需求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考察商品价格上涨1%,将使得效用水平降低α个百分点。③

(2)为希克斯需求函数,需求量与所有商品价格相关。消费者为实现一定的效用水平,当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时,会减少这种商品的消费,同时增加其他商品的消费。具体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1价格上涨1%,将使其需求量下降(1-α)%,其他商品的需求量增加α%。④ 在希克斯需求函数基础上,可得到支出函数:

e(p,u)p1xh

1+p2xh

2=

α·

1-α·u

据此可以计算价格变化时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希克斯补偿:⑤ 在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条件下,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若要达到原效用水平则需增加支出;随着价格持续上升,为维持原效用水平支出将越来越多,但边际支出在逐渐下降。原因可能在于价格变化的替代效应所发挥的作用在逐渐增强,消费者大幅度削减涨价商品的消费量。从支出价格弹性可知,商品价格每上涨1%,就要多花费原来支出的α%才能维持原来的效用水平不变。

2.分析自由进口和征税引起价格变动后的消费者效用、支出变化及征税补偿

(1)如果自由进口使得国内商品1价格水平下降比例为d,那么在消费者收入不变、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情况下,该商品的马歇尔需求将增加,效用水平上升

α-1;在维持消费者原有效用水平情况下,该商品的希克斯需求将增加[(1-d)α-1-1],节省开支[1-(1-d)α]。

(2)如果对进口商品征收反倾销税,进口成本增加、进口量下降,假定使商品1价格上涨比例为g,那么在消费者收入不变、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情况下,该商品的马歇尔需求将减少,效用水平下降1-

α;在维持消费者原有效用水平情况下,该商品的希克斯需求将减少[(1+g)α-1-1],增加开支[(1+g)α-1]。

(3)以自由进口时消费者效用水平为基准,若企业或政府对征税引起的涨价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则对单个消费者的补偿额度(CV)应为:

CV=Δe=e(p1,u)-e(p0,u)=[(1+g)α-1]e(p0,u)

假定:p1=(p1

1,p1

2)=((1+g)p0

1,p0

2),p0=(p0

1,p0

2)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商品1价格上涨1%,支出份额占总支出的1%,那么应补偿原来支出额的0.01%,才能使消费者满足原效用水平。显然,征税引起的价格上涨比例越大,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支出份额越高,则补偿比例也越高。

另一种是斯勒茨基补偿,是为维持原消费计划不变所进行的补偿,当价格上涨时,斯勒茨基补偿通常会超过希克斯补偿。

3.对所有消费者的影响

假定国内所有消费者具有相似的偏好,同样的支出安排,面临相同的市场价格和供给,总效用、总支出分别为个人效用、个人支出的简单加总,以上分析对其他消费者同样适用,所以可将上述分析结果推广至所有消费者的情形:

(1)马歇尔需求情况下,对商品1的总需求与总收入水平正相关,与商品价格负相关;对商品1的支出份额保持不变为α,若商品价格上涨比例为g,则总需求将减少,总效用下降1-

α。

(2)如果是希克斯需求,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1价格上涨比例为g,将使其需求量下降[(1+g)α-1-1],就要增加开支[(1+g)α-1]才能维持原来的效用水平不变。

(3)若企业或政府对征税引起的涨价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则补偿额度为原来总支出、涨价比例(g)、支出份额(α)的函数,是原来总支出的[(1+g)α-1]倍;原来总支出水平越高,价格上涨比例越大,对该商品的支出份额越高,为维持原效用水平所需的补偿比例也越高。

(4)根据希克斯需求函数,价格上涨后消费者剩余损失为原来总支出的[(1+g)α-1]倍,恰好等于希克斯补偿;根据马歇尔需求函数,涨价造成的消费者剩余损失为原来总支出的[αln(1+g)]倍。

(二)生产者决策及受价格变动影响

微观经济学中的厂商理论解释了理性的生产者总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按照MR=MC原则确定最佳产量、价格以及最优要素组合。

考虑简单供给函数,q=mp-n(m,n,q>0,p>>0),价格变动对厂商产量的影响:设=θ,?=·=>1,则===?θ>θ,供给量变动与价格变动方向一致,但幅度更大。假设规模报酬不变,要素组合及其价格不变,那么生产成本与产量正相关,不妨设成本函数为C=cq(c>0),利润函数为:

π=pq-cq=(p-c)(mp-n)=mp2-(n+cm)p+cn=m(p-)2-

在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厂商决策均衡点在MR=P=c=MC,只能获得零利润,正利润仅出现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当p>>c>0,厂商才会有产出并盈利,利润随着价格上升而快速增长。

(1)出口商决策:价格歧视。不完全竞争厂商可能在完全隔离的差别需求弹性市场上制定歧视价格,以实现利润最大化,需求弹性取决于商品质量、替代性、社会偏好、收入水平等因素。差别定价均衡条件为:MR1= MC1,MR2=MC2 (如图1所示)。由于MR=p(1-),?=·?1|>1,MC1=MC2,有P2

(2)进口竞争者决策:寡头情况。假定中国某商品的出口企业是同质的,具有相同的边际成本,价格、产量决策完全相同,因此不妨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类似的,将美国同类商品的生产企业也看做一个整体,这样美国市场上该商品供给结构类似双寡头情况。中国生产集团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制定的价格策略是既定的,在产品同质、无生产能力约束条件下,若美国生产集团制定的价格较低,则美国集团将会占据整个市场;若更高,则会失去整个市场;若相等,则会分割市场,因此市场份额取决于相对价格水平。此外,差异化产品之间不完全替代,进口品低价销售对本土产品市场份额影响小于完全替代的同质产品情况。假定差异很大的两国资源禀赋及要素价格不变、且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倾向于制定较低出口价格,且从长期看,对美国同行形成定价约束及竞争压力。美国集团一旦认识到这种利润威胁,积极向美国政府寻求贸易保护,对中国出口商品征收反倾销税,从而抬高美国市场价格,刺激美国企业扩大生产,增加收益。

征收反倾销税影响范围极广,不仅中国出口企业受损,还会影响到美国消费者、同类和相关产品生产者以及政府部门,下面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

三、宏观层面分析:局部均衡AD-AS图形分析

图形分析法是研究反倾销问题常用方法之一,简单、直观,本部分首先进行基本分析,将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加以对比,然后又对自由进口和征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进口及征收反倾销税造成的经济影响;接着讨论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对各种经济变量的影响;最后讨论反倾销税率的影响。为了分析方便,本部分考察美国单一进口品市场的局部均衡情况,假定需求缺口完全从中国进口,美国官方征收反倾销税后国内价格将回归正常水平。

1.基本分析

由图2可知,自给自足状态的国内价格和产量分别为P0、Q0。一旦市场放开,引进大量廉价品,本地市场价格必然大大降低,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假定分别用P1、D1表示;国内企业由于没有利润不愿意多生产或者生产能力不足以满足消费需求,假定供给量为S1;需求缺口和进口量相等,即D1-S1= T1。进口造成的价格下降使生产者收入减少,生产者剩余损失为图中梯形P0P1AE面积;而消费者从中获益,消费者剩余增加部分为图中梯形P0P1BE面积,相互抵减后总的福利增加可用图中阴影三角形EAB面积表示。如果对受损的生产者进行补偿,那么自由进口促使帕累托改进。

大量进口造成的极低的国内价格水平诱使企业和政府认为出口商以不正当竞争手段向国内倾销,损害了产业利益,威胁到产业发展,那么政府将按倾销差价征收反倾销税以弥补产业损失。由下页图3可知,假定征税后市场价格恰好回升到正常水平P2(仍低于封闭国内市场出清时的价格P0),此时国内需求受到抑制减少为D2,国内供给则有所扩大变为S2,因征税进口量降低至T2=D2-S2。征税也将引起各市场主体的福利水平变化,分别为:消费者福利受损,对应图中(a+b+c+d)部分面积;生产者受益,a部分面积可表示生产者剩余增加值;政府得益与否还要取决于征税成本,c部分面积仅表示政府的征税收入。假定社会总福利为消费者、生产者和政府收益的简单加总,并假定征税成本为零,则图中阴影部分(b+d)的面积代表总福利损失。

2.价格弹性效应

当供给价格弹性较小时,即总供给曲线更陡,厂商可能受到生产能力约束,价格上涨时产量增长幅度较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损失与上述标准情况相同,而生产者剩余增加值更小,需求缺口更大,如果完全从国外进口,则政府征税收入增多,在无征税费用时,此时总福利损失小于标准情况。

当需求价格弹性较小时,即总需求曲线更陡,消费者对价格上涨反应程度较小。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消费者剩余损失更大,生产者剩余不变,需求缺口更大,若完全从国外进口,则政府征税收入增多,在无征税费用时,此时总福利损失也小于标准情况。

假定倾销税率既定,且政府征税无成本,国内的需求缺口仍完全从倾销国进口,那么价格弹性将增强或减弱各经济变量在征税前后的变动量,但不会改变变动方向,具体的影响关系可归纳如下:

3.反倾销税率影响

反倾销税率与美国官方设定的正常价格水平一致。如果设定较高的正常价格,征收较高反倾销税后回到正常价格水平,此时,需求量更低,消费者福利损失更大;而国内产量增幅较大,生产者获益更多;由于进口被大大压缩,政府的税收收入未必会随着税率提高而增多,还要考虑进口下降比例和税率增加比例的对比关系。总之,总社会福利损失将更大。

四、中美贸易摩擦分析及结论

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两大经济体,互为对方的重要贸易伙伴。自2001年中国入世后,中美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2012年将接近5 000亿美元,① 1—11月美方贸易逆差为2 003亿美元,同比增长8.3%。中国为美国的首要进口来源地、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与这种密切贸易关系相伴的是各种贸易摩擦,尤以频发的反倾销调查和征收反倾销税最为引人关注。中国商务部的资料显示,在过去五年多时间里,美国针对中国发起近30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经济危机后调查更加频繁。

美国对华反倾销案涉及多个行业,改革开放初期以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纺织服装业为主,近年来扩展至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去年开始集中对太阳能电池板所属的新能源产业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对华反倾销案件数在逐年增多,做出肯定性裁决的比例一直较高,中国早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反倾销调查的最大涉案国。② 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低,中国制造的产品性价比较高所以畅销全球,这难免会使美国同行和政府部门怀疑存在倾销。在裁决倾销行为时,美国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往往选用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数据代替中国数据,势必会将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正常出口误判为倾销从而征收反倾销税,这对中国企业是不公平的,同样也会造成商品自由流动和国际竞争机制的扭曲,也将损害美国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福利,将不利于全球贸易和整体福利改善。

除了第三部分分析的损失外,实际上由于一些原因,福利损失往往更大:企业游说政府对进口品征税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不应忽略;征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成本,诸如市场调查成本、测算费用、人工费用等;征税造成商品多样性降低,价格水平上升会助推国内总物价水平上涨、降低实际收入水平,这也将增加实际损失;经济连锁反应和中国伺机报复,以及征税保护阻碍社会生产率提高等,加上这些成本,征收反倾销税对美国所造成的损失被低估,而倾销损失则被夸大。

综上分析,美国对华商品征收反倾销税的行为缺乏经济学依据。采取反倾销的贸易保护政策,会使国内消费者福利受损,某些寻求贸易保护的企业受益,所谓“促进公平竞争”,只是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借口。全球化使得世界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商品凭借比较优势对外出口,有利于进口国的福利改进。而美国官方忽视了可竞争的国际市场,认为中国商品占据美国市场将损害产业利益的担心是多余的,贸易保护只会两败俱伤。国际经济史上,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不断更替,对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影响也不断变化,但从长远来看,美国最优的贸易政策就是自由贸易,中国也是如此,自由贸易是国内自由竞争的国际延伸。

①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

②1980年以前(1955—1979),美国发起反倾销调查223起,最大涉案国家为日本,对日反倾销调查约占总案例数的25%,其次还有加拿大、法国、德国等。由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且开放程度很低,中美贸易量很小,遭受反倾销调查也较少,主要有1978年聚氯乙烯薄片和薄膜反倾销案。数据来源USITC网站的Import Injury Investigations Cases Statistics(FY 1980—2008)。

参考文献:

[1] 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8版[M].黄卫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沈国兵.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宏观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J].世界经济,2007,(11):11-23.

[4] 谢建国,周婷婷.报复性反倾销与美国对华倾销裁定[J].世界经济研究,2011,(11):46-53.

[5] 雅各布·瓦伊纳.倾销: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问题[M].沈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374.

[6] Thomas J.Prusa & Susan Skeath (2002).The economic and strategic motives for antidumping filings.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Vol.

138,No.3,pp.389-413.

[7] Thomas J.Prusa (2005),Anti-dumping:A Growing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Trade.The World Economy,Vol.28,Issue 5,pp.683-700.

[8] Robert M.Feinberg & Kara M.Reynolds (2006).The Spread of Anti-dumping Regimes and the Role of Retaliation in Filings.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Vol.72,No.4,pp.887-890.

[9] Blonigen,Bruce A.& Chad P.Bown (2003).Antidumping and Retaliation Threa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60,pp.249-273.

[10] Chad P.Bown (2004).Trade disput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tection under the GATT:an empirical assessmen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62,Issue 2,pp.263-294.

[11] Michael P.Gallaway,Bruce A.Blonigen,Joseph E.Flynn (1999).Welfare costs of the U.S.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duty law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49,Issue 2,pp.211-244.

[12] Mary Amiti & Jozef Konings (2007).Trade liberalization,intermediate inputs,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Indonesia.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7,No.5,pp.1611-1638.

[13] Paula Bustos (2011).?Trade Liberalization,Exports,and Technology Upgrading:?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MERCOSUR?on Argentinian

Firm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101,No.1,pp.304-340.

Economic Effects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 USA Anti-China-Dumping

ZHOU Cong-hui

(Business School,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第11篇

关键词:出口;贸易摩擦;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5月13日

知识产权摩擦是中国在出口贸易中继“两反两保”后面临的一种新型出口贸易壁垒,在此领域与中国存在严重冲突的国家当首选美国。当美国认为其贸易伙伴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做法对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对知识产权的市场设置了障碍,并且造成了美国公司和个人的损失时,其一贯做法就是以征收高额关税或限制进口等手段相威胁,迫使该贸易伙伴改变其法律、法规和做法。

一、中美知识产权争端现状

长期以来,中美两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矛盾一直十分尖锐。1996年的第四次谈判中美签订了三个中美知识产权协议。之后,美国同意将中国从“特别301条款”的重点国家名单中去除,中美知识产权纠纷暂告一段落。早在1989年,美国就将中国放到被认为在这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观察国家”之列,一年后又被列入“重点观察国家”。1991年美国就此对中国发起“特别301调查”,并在当年对我国公布了价值15亿美元的报复清单,虽然双方通过磋商于1992年就此达成了和解,在1999年3月份签署了《中美知识产权协议》,使这一摩擦暂时得到了平息。2005年4月,美国又一次将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之中。2006年4月2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2006年度“特别301”报告,将其48个贸易伙伴列为“重点观察名单”和“观察名单”,中国、俄罗斯、阿根廷、巴西等13个贸易伙伴被列入“重点观察名单”,中国排位第一。2007年4月9日,美国贸易谈判代表施瓦布宣布美方决定要将中国知识产权等问题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更进一步暴露出中美两国在此领域的矛盾。2009年3月20日WTO争端案专家组提出裁决报告,该报告驳回了美方的绝大部分主张,广泛地肯定了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2010年4月美国再次将中国列入“优先观察名单”。

二、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国外知识产权贸易摩擦的策略

(一)我国出口企业应积极应诉。某些美国企业利用中国企业不够强大,在短时间内无法快速反应,大多不主动应诉等特点,投机于关税法“337条款”,频繁使用这一手续最简单又“一箭多雕”的法律手法,这是为什么美国对中国企业的“337调查”尤其多的原因。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公司受到美国企业侵犯专利权的指控最多,SONY、东芝、日立、TDK等公司都曾常是“337调查”对象,与中国现在的情况非常相似。当初日本企业在美国侵权诉讼面前确实普遍持回避姿态,非常容易以一定的代价与对方达成和解,从而使美国公司更加得理不饶人。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家公司日本7家公司,最后这7家日本公司每家付出了高达3,000万美元的专利费,美国这家公司从1986~1993年获得了巨额专利费收入,这使得美国公司开始群起效仿,让更多的日本企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20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公司开始直面美国企业界的这种知识产权挑战,局面得以逐步缓解。现在日本企业已非常有经验处理这类诉讼,在美国积极申请专利以防止被“337调查”,利用美国“337条款”打击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

我国出口企业在决定不应诉时考虑更多的是应诉成本太高。其实企业在决定是否应诉时,除了要考虑应诉成本,应更多地考虑不应诉带来的机会成本,即研究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这个成本很可能就不仅是该企业,而且将使该行业长期失去美国市场。

(二)我国企业应制定中长期应对措施。首先,在产品出口前,中国企业应提前做好准备,包括请专家分析产品的专利保护状况,以免成为侵犯专利权的被告方。以OEM方式出口的企业,应注意下单的外商是否拥有该产品的商标、专利、著作权等证明文件。若下单外商既非权利人又无适当的授权证明文件,则应在合同中订立条款――外商承担任何知识产权侵权责任并赔偿所有损失。如果美国专利或其他知识产权所有人认为中国企业侵权时,一般会发出一封“停止侵权警告函”,要求当事人停止侵权行为,也可能会建议当事人从专利所有人那里取得专利许可,收到此类信函后,当事人应积极回应,否则很可能遭到知识产权调查;其次,企业应加大自身的研发力度,开发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熟悉知识产权保护途径和法律救济途径,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积极在美国和欧盟这样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较健全的国家申请自己的专利和注册商标,建立自己的专利组合,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在知识产权的竞争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也是本国产品进入他国市场的重要策略,可以阻止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进入,利用他国的知识产权规则来促进出口。

(三)有效地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组织在多家企业乃至行业遭受到知识产权侵权调查时,应加强企业间的协调与整合工作,在指导企业应诉,特别是帮助应诉企业建立合理的费用分摊机制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

发生于2003年针对我国电池生产行业的“337调查”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2003年4月美国劲量和永备电池公司包括8家中国企业在内的26家公司侵犯它们的无汞碱性电池专利。所有被的各国电池企业商量着要联合起来,结成一个“统一战线”。但就在庭审开始之前,新加坡的金山公司以及日本富士、日立万胜等率先与美国劲量达成了和解,以支付数百万美元赔款的代价换取美国劲量撤销诉讼。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电池企业也开始寻求和解的可能,但美国劲量提出的和解条件是要求中国企业支付数百万美元的赔偿费,还要求对每个电池征收专利费,同时要求由指定的商销售。此时,中国电池工业协会通过同各会员单位的协商,作出决定,被诉的7家电池企业负责70%的诉讼费用,其余30%的律师费由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其他的会员单位支付,最终中国电池企业赢得了这场诉讼。

(四)完善贸易纠纷的国际协调机制。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纠纷主要发生于美国和欧盟,对比中美间的纠纷,中欧间知识产权摩擦的处理效果较好,这主要得益于中欧政府间有关知识产权对话。通过对话,大家增进了了解,并认识到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问题。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确实存在不足,但中国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着充分的认识,也正在努力完善保护的各个环节,摸索各种有效措施和途径。

对于“337条款”,包括欧盟、加拿大、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和瑞士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一直认为该条款违反了WTO中关贸总协定第三章第4款中的国民待遇原则,而且不能依据第二十章的一般例外原则予以免责。1987年4月22日,欧盟曾就“特种聚醯胺纤维”一案涉及的“337条款”问题提出质疑,并提请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专家组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予以解决。

我国也应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调,特别是在有重大知识产权摩擦发生时,中国不妨援引欧盟的做法,并联合欧盟等国对一些国家的国内法提出质疑,同时积极参与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新规则活动,防止少数发达国家把自己的标准作为国际标准强制推行。

(五)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国内氛围

1、应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企业创新的主要途径就是进行研发,我国的科技投入在总量上虽有所增长,但与发达国家都有很大差距。我国人均科技投入的数据更是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我国今后除了要进一步加大政府的科研投资力度外,还应鼓励企业重视研发投入,同时要合理引导科技投入结构,重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2、国内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原因分析。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是国内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很多国内企业,尤其是有品牌和技术优势的企业经常受到知识产权问题的困扰,他们一些具有功能或外观专利的产品易被其他企业仿冒,且没有有效的解决途径,企业的研发投入得不到应有回报,导致企业不再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投资于创新,更有甚者,也加入仿冒行列。

3、从制度上保证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战略体系形成。仅仅研制出了高新技术还不足以拥有市场竞争优势,只有拥有有效的知识产权战略特别是专利战略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新趋势是将专利与国际标准结合起来,标准本来属于技术的标准化领域范畴,但是美国将专利制度与技术标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之利用其技术优势进而占据知识产权的有利地位。谁掌握了技术标准的制定权,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由于专利与标准的联系日益密切,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都在力求将专利变为标准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标准化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形式。而且,发达国家也正通过控制国际化标准为他国产品的进入设置技术贸易壁垒。因此,中国公司如若能先把规则性的东西做成国际标准,然后把这种标准性的路径全部设定成专利进行注册,则将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在不消耗国内有限资源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的腾飞。

主要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贸易摩擦;重商主义;中美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077-02

历史上,我国与美国一直有许多贸易往来,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两国间的贸易更是日益频繁。在国际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的同时,贸易摩擦也显现出来,且越来越影响两国经济的发展和福利的改善。将用重商主义的观点,浅析中美两国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

1 文献综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贸易顺差一直存在且不断扩大。面对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的贸易伙伴都采取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政策以避免损失,中国进入了与贸易伙伴摩擦的高发期。对此,不少学者都做了深入研究。

从微观角度看,完全竞争市场上的自由贸易是没有贸易摩擦的,只有当市场产生了不完全竞争,甚至处于失灵状态时,贸易摩擦才会出现。要消除贸易摩擦,必须完善市场经济,确保“看不见的手”能充分调节经济。此外,政府的干预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若分配不合理,则会产生贸易摩擦。

部分学者还对贸易摩擦的复利效应做了分析。贸易摩擦对经济体带来的效应有两种可能性:第一,所有的国家都因贸易摩擦而导致福利恶化,比如关税看起来会使征税国获利,其实两国均无法获利。第二,一些国家福利的改善以另一些国家福利的恶化为代价,即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

以上文献探讨了贸易摩擦成因和对贸易国福利的影响,较为深入。而本文将从重商主义出发,以中美两国为例,探讨对外贸易中,贸易摩擦的成因和政策建议。

2 重商主义视角下的中美贸易摩擦

2.1 中美贸易摩擦表现形式

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存在贸易不平衡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现象。从表1表2的统计数据来看,两国的贸易摩擦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领域,二是中国没有优势的技术知识领域。

根据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应该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以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具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但在科技上却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根据比较优势,中国应当出口劳动力密集型、原材料密集型的初级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级产品。现实中也是这样的,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大多都是些农产品、日常用品、纺织品等,而从美国进口的高端科技产品、飞机等都是技术密集型的。

由于中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这些劳动力中大多都是不熟练工人,因此廉价是中国劳动力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优势。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也就是由其所包含的劳动量来衡量的。因此,中国生产的初级产品大多都是廉价产品,与其他国家比起来便宜不少,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如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鞋子、衣服,价格都比美国本土或者其他国家生产的低,人们纷纷选择“中国制造”的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美国本土和其他国家的产品遭到排挤,进而导致一些工厂倒闭,使得部分美国的“本土品牌”走向灭亡。

相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科技力量、技术力量都无法与美国相比,对高科技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而在当今时代,一个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家,总能主导相应行业的发展,同时,利用先进技术,也能先于一步开发、获得资源,为将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自然是希望本国独自掌握核心科技,不与他国分享,以此达到垄断的地位,遏制其他国家的发展。因此,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中,一些高尖端科技产品往往都会受到限制,以此来阻止高新技术的传播和分享。

2.2 中美贸易摩擦特征

从中美两国近些年的贸易摩擦来看,纺织品、钢铁、轮 胎等都有涉及,而且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中美贸易摩擦的特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形式多样化,数量上升。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频繁遭受着国际贸易纠纷,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更是越来越多。连续12年,中国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次数最多的国家。而从“两反两保”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再到环境、劳工保护壁垒,形式和数量越来越多。

其次,贸易摩擦的范围不断延伸。从进出口的商品,到进出口的服务,人民币升值、产权保护等,都成为了贸易摩擦的载体,而且还有向更多方面蔓延的趋势。

2.3 中美贸易摩擦产生原因

从中国看,一方面想通过出口来获得外汇收入,增加国民财富,另一方面想通过进口来促进本国高新技术的发展。从美国看,一方面为了保护自己本土的产业,另一方面为了独享先进技术,保持自己在科技方面的领军地位。由于两国贸易目的上的部分差异,两国都会通过国家政权来干预对外贸易,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本国经济利益最大化。

从重商主义来看,国际贸易中一国顺差产生,本国的社会财富增加。由于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必有其他国家遭受损失,导致其社会财富减少。因此,这些国家为减少逆差的进一步扩大,平衡国际贸易,就会发动贸易纠纷,产生贸易摩擦。

3 政策建议

贸易摩擦是不可完全消除的,为了更好地应对贸易摩擦带来的挑战,必须在政策方面有所作为,以减小贸易摩擦带来的损失,实现互利共赢。

从国家方面来看,中国既已加入了WTO,就应该以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姿态来要求自己,积极完善本国经济体质,改善本国经济环境,在国际贸易与合作上同世界接轨,避免因政策冲突带来的国际贸易摩擦。在出现了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时,应当利用好WTO争端解决机制,运用成员国的权利,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本国厂商的利益,而不是一味向大国妥协。此外,还应当完善本国的法律,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从政府方面来看,现阶段中国需要转变外汇储备战略,合理控制外汇的规模和结构。在进出口方面,应减少初级产品的出口,增加服务出口和具有科技含量产品的出口。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以此改善本国的进出口结构,平衡国际贸易。

从企业方面来看,那些依赖出口实现经济效益的企业应当实施多元化战略,开辟新的贸易渠道,降低发生贸易摩擦的风险。这类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发挥产品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各国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产生贸易摩擦是难以避免的,与其接受不公平的结果,不如积极寻求合理途径解决,实现经济互惠,尤其是本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福利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胡方.日美经济摩擦的理论与实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黄强.国际贸易纠纷的重商主义视角分析――以中美贸易顺差为例[J].经济师,2009,(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