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的老师魏巍

我的老师魏巍

时间:2023-05-29 17:3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的老师魏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的老师魏巍

第1篇

语文课是其它学科的基础。然而,生机勃勃、有思想、有情感并且具备一定审美观的中学生对文质兼美的语文却不偏爱,他们把语文视之为枯躁无味的学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精心备课,从导课开始,就要吸引住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课文的主动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课文。许多教师在这方面都作了精心设计,有自己的高见,这里也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导课的点滴。

多年来,我根据中学生对音乐喜爱的特点,把主题与课文主题相同的歌曲作为授课的导入语,应用于课堂教学,颇有收益。尤其是散文体裁的课文,这一运用就大见成效。

朱自清的优美散文《春》,融情、景、意于一体,作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绘春,万物苏醒,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相竞荣的景象,赞美了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的希望。学习时,我选用了学生在小学喜唱的《春天在哪里》这首歌作为导入语。“同学们,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赞美春天的歌曲《春天在哪里》,我们齐唱这首歌的第一段。”“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眼睛里,看见红的花,看见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同学们,歌中的‘花’、‘草’、‘唱歌的黄鹂’展现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画面中有静物还有动物,有色彩还有声音。这首歌表达了对春天的由衷赞美和喜爱之情。散文作家朱自清又是如何抓住春的这些特征来绘春、赞春的呢?请听录音。”这样一来,课堂一开始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带着美的情趣来挖掘文章中的美,更能达到让学生学这一课的目的。魏巍的《我的老师》,抒发的是对老师的怀念和崇敬的心情,赞美了老师的美好心灵。学习时,我先找一个同学唱了一遍《我爱米兰》这首中学生歌曲,这首歌赞扬了老师的平凡,歌颂了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老师窗前,有一盆米兰,小小的黄花藏在绿叶间,它不是为了争春才开花,默默地把芳香洒满人心田……”。“米兰花开并非为了与百花争宠,而是为了送芳香给大地,它默默地奉献精神如同辛勤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像老师喜欢你们一样喜欢老师。我们爱老师,用歌声表达对老师平凡无私的赞美之情。歌曲《我爱米兰》是从赞美老师的默默无闻的奉献角度来抒发对老师的爱。课文《我的老师》是从慈善、公正、爱学生角度来表达对老师的爱与赞美,两者赞美角度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主题却是相同的。当代作家魏巍用充满爱的基调,选取平凡事例来歌颂老师的不平凡,请看课文听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歌唱更加激发了学生对老师的爱,在学习课文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此安排合乎学生的情理特点,使学生由爱学到会学。

一改演讲式的导课模式,从兴趣入手,借助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深入地挖掘课文中的美,这样语文课会由枯躁无味变为趣味无穷。

第2篇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是对我们一生事业影响最大的人之一。教师的一句话往往会坚定我们为一项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教师一次偶然的提示有可能点亮了我们对某一领域兴趣的火花。

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这样写道: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的老师蔡云芝先生。她爱我们,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来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一位北京大学化学系的老教授曾深有感触地回忆说,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一位中学老师。直到今天指导他研究课题的思维方法,仍然是他中学时代的那位老师曾说过的那一句至理名言——“做人,要诚实;做题,不怕做不出,就怕瞎做。”是那位老师的这句话使他走上了学术研究教书育人的教育事业。

据有人统计,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发表获奖演说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对自己成长中影响最大的一位小学或中学老师的一件往事!

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人生榜样。

老师是我们事业前进路上追寻的一串深深的脚印!

追求名誉,曾使多少英雄人物一败涂地;贪图物欲,又让多少志士仁人魂断壮年。在名利面前很难有谁能做到不为所动。然而,在教育这一行里却实实在在有着一大批默默奉献、甘为人梯的教书匠,他们不求回报,他们把能培养出胜过自己的学生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

第3篇

写出真情实感来

我们写文章、做诗,是为了表情达意,说具体些,就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于己是酸甜苦辣的宣泄与抒发,于人则是对心灵的震撼与启发,使其感动和共鸣。如果文章没有真情实感,很难达到这一目的。除非大奸大滑,否则你要以假充真,用假情假意蒙骗读者,你装不像,也蒙不了,更不会感人肺腑,激动人心。

要使自己的文章写出真情实感,就必须有感而发,就是把自己最有感触、最想表达的情感写出来。如果一时没有感触可写,那就像鲁迅先生说的,自己利用闲工夫翻翻书,千万不要无病。

写真情实感,就是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通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把内心的感受抒发出来。这里不包括以我为中心的“我好苦”、“我好累哟”之类的嗲声嗲语,没有官话套话。这里需要有血有肉有骨,有人有事有物,有从客观世界提炼出的事理和精神。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才能震撼读者的心灵。《出师表》、《陈情事表》之所以让忠臣和孝子们落泪,就是因为这两篇文章有着饱含忠诚贞孝的叙事与说理。《三吏》《三别》之所以使人读后心情深沉郁结,则是因为“泪枯即见骨”的意境里蕴含的刻骨铭心的沉痛。

写真情实感,是文风的诚信,是善良、美好的人性再现。冰心的《小桔灯》、魏巍《我的老师》、张洁的《拾麦穗》、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凡是我们过目不忘的优秀篇目,无一不蕴含至性和真诚,无一不表达人类的善良与美好。真情实感的表达,既能写出激动人心的优美文章,又能培养诚实、善良、富于情感的人格,培养高尚的文学情趣。另外,抒发内心情感,也令人潇洒,令人惬意,使人乐,使人悲,是一种淋漓痛快的心理感受。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拿起笔来,用我们的真实情感,写出我们的美好心灵,写出我们人生的多姿多彩,写出生活的灿烂辉煌。

第4篇

莫怀戚看到“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看到“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看到“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冒着水泡”,就联想到了它们共同的内在本质“生命”。这样的联想是很富诗意的,它可以使读者得到审美的体验。他又从“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中,联想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如此意味隽永的效果,就是通过由小及大的相类联想达到的。

联想的方式很多,其本质就在于由此及彼。生活阅历丰富,情感细腻的人,说话写文章往往善于即物起兴,引经据典,妙“喻”连珠。如何使联想合乎情理、富有情趣且使情感主题得到升华,七年级上册的不少名家大作,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范例。

联想,可以由物到物,其核心在于细致的观察。比如朱自清的《春》。作者写“野花”,就抓住了杂花遍地、生机勃勃的特征,联想到了“星星”和人的“眼睛”,把野花在阳光下闪闪烁烁、“渐欲迷人眼”的盎然生机表现得生动传神。再比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写到“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时,联想到了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渲染了唯美浪漫的意境,一下子就触发了读者心中对美的向往。

联想,可以由物到人,其关键在于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还是《春》一文,作者由“春”联想到“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这样的联想把春天拟人化,读者眼前似乎站着一个美丽鲜活的生命,强烈地激发了读者对春天的热爱珍惜和赞美之情。

联想,还可以由物到理,要自然贴切而不生硬牵强。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和席慕蓉的《贝壳》。宗璞由“花事”联想到“人事”;席慕蓉由贝壳里的生命联想到自己的生命――两位女性作家不约而同地从身边的事物中感悟到了生命启示。如果我们有心,可以经常作这样的“触景生情”的自我训练。这样的联想感悟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说尤为重要,它可以使我们的精神家园更加充实,也可以使我们的思想人格更加成熟。

联想,也可以由此事到彼事,其要点在于适宜有度不旁逸斜出。比如《散步》中,写到母亲“现在很听我的话”时,联想到了“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魏巍《我的老师》中,写到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是多么的依恋”,就很自然地联想到暑假的一个夜里,“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要去找蔡老师的情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中,写“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联想到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其实全文所写有关母亲之事,都可以理解为是去北海看所产生的联想。叙事散文的写作,就是要学会围绕主题,合理有序地展开联想或想象。先尝试发散联想,再进行合理剪裁。

神话、童话包括寓言故事的创作等,就更多地需要想象。但它和联想一样,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积累和审美品位基础上的。所以说,多亲近自然,多体验生活,多阅读积累,从而陶冶性情,拥有善于体察人情事理的慧眼慧心,永远是写作的真正秘诀。

一 故事接龙(七年级课文题目串烧)

这一个《秋天》的夜晚,静谧得只听见草丛中《绿色蝈蝈》的吟叫,和那偶尔飞过的夜枭的鸣叫。星星们仿佛都去陪伴《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了,《紫藤萝瀑布》也早已在夏和秋的《风雨》合奏之中消失不见,握着《我的老师》送给我的毕业礼物――《贝壳》,《春》来时,老师在《散步》中和我一起背《金色花》的情景依稀还在,那低回悠远的声音就荡漾《在山的那边》,如今,我只有《秋天的怀念》。老师,你感受到了我的《秋思》吗?

叶有容|浙江省舟山市第一初级中学七(3)班

假如爱

就和我一起《散步》

不想一个人《走一步,再走一步》

仿佛《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低吟《秋天的怀念》

假如爱

就送我一朵《金色花》

不要那《羚羊木雕》和《皇帝的新装》

不要让《我的早年生活》,搁浅《在山的那边》

假如爱

就陪我去《观沧海》

不要只在《化石吟》中

感受《钱塘湖春行》和自然的变迁

假如爱

就成为《再塑生命的人》

《虽有嘉肴》,也不如和我一起在《风雨》后

终于迎来温晴的《济南的冬天》

舒一诺|浙江省舟山市第一初级中学七(3)班

【师说】

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课题串烧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培养他们合理联想或想象的能力。但这种方式也容易流于形式,学生满足于课题的堆砌,结果是只见“课题”不见主题。但这两位学生立意在先,选“题”在后,富有创造力。第一位同学由“秋天”这一词得到启发,扣住对老师的怀念这一主题进行联想和想象;第二位同学以诗歌形式阐述对亲情的理解,构思新颖视角独特,选用课题自然巧妙。两段文字虽短,但良好的语感和联想想象能力,令人赞叹。

你们好!

在《作文新天地》(初中版)2013年第12期第9页,《请给我一片蔚蓝的天空》中有些语句错误:第二段“我不知看了多少年,今日终于在我手心呈现!”改为“今日终于在我手中呈现”会比较好;“我强忍着湿润的眼眶”改成“我强忍着满眶的泪水”会比较顺;第四段的“无可奈何花落云”是否有错?希望你们可以采纳我的建议!

天天快乐,身体健康!

第5篇

初中阶段,我们写作的重点是记叙文,而记叙文如何开篇,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好的开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有先声夺人之势。下面我们以课文为例,谈谈记叙文常见的几种开头方法,供同学们作文时借鉴。

1.开门见山法。即文章一开头就开宗明义,简洁明了,直接点题,高度地概括文章的要旨。这种开头给人以精练爽脆之感。如魏巍《我的老师》一文开头一段就是这样一句:“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又如莫怀戚《散步》一文的首段:“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写境引出法。作者先描写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创设环境,把读者引入某一气氛意境之中,在唤起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引出所写人物,给人以峰回路转之感,或者把人物置于某一特定背景之下,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某种命运。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的开头一段:“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环境如此恶劣,但祥子为了生计不得不拼命拉车,这就预示出人物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的。

3.提问导入法。以提问的方式开头,扣住读者心弦,然后循着问题顺藤摸瓜,卒章显志,让读者悬着的心逐步释然。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一文的开头一段:“‘那只羚羊哪儿去了?’妈妈突然问我。”

4.情感点染法。一开头就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同时感染读者,让读者随着作者的感情变化而变化。或者前面的感情是伏笔,欲扬先抑,目的是把后面的感想抒发得更加酣畅淋漓。如朱自清《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里,昭示了作者对春天的迫切盼望和喜爱之情。

5.对比托出法。用对比的形式入笔,从而有力地托举出所要叙写的对象,以便更形象更鲜明地彰显其特点。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开端就把北平、伦敦、热带的冬天分别与济南的冬天对比,从而有力地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

第6篇

一、灵活运用多种幽默

教学幽默艺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以下几种基本类型比较实用。

1.语言幽默。培根说:“善言者必善幽默。”可见幽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语言风格。教学语言幽默包括口头语言幽默和书面语言幽默。口头语言幽默,是指教师授课语言特别是在导语、插语和结语中有意采用妙语警句、双关语、故错、飞白等修辞手段来制造幽默,可收到愉悦谐趣的艺术效果。如有的学生作文往往是文不加点或一逗到底,教师评讲时便上气不接下气地由站着念到红脸弯腰,直到不得不蹲下。在学生善意的笑声中收到了意外的教学效果。书面语言幽默,是指教师在板书或作业评语中运用幽默手段来“幽而默之”,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如某教师给一个作用“了”字的学生写了这样一段批语:“该用‘了’,你不用‘了’;不该用‘了’,尽是‘了’,你‘了’字用的太多了,希望今后不要滥用‘了’了。”学生看到老师的“了”字批语和自己的“了”字作文相映成趣,欣然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并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2.体语幽默。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幽默化眼神、表情、体态、手势等动作形象来“幽一下默”,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沉思。如魏巍《我的老师》中蔡老师用教鞭在孩子们头上晃一下,但并没有打下去,孩子们笑了,魏巍多年还铭刻在心,可见其感染力之大。

3.巧用笑点法。在教学中根据内容需要,精心设计或引用幽默谐趣的典故插曲,即可达到内容与笑典相映成趣的效果。如有位教师讲《捕蛇者说》,讲至最后一句“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让学生看课文底下对“人风”的注释:“人风”,应作“民风”,唐朝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字。为了加深学生对“忌讳”的理解,教师便着意夹叙了一个笑话:我国古代对于地位每一个字都不能念出口,谓之“忌讳”。五代时有个大官叫冯道,《籍川笑林》曾记载冯道的门客讲老子《道德经》的故事。《道德经》开卷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门客因讳冯道之名不敢读出“道”字来,只得念:“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这一个笑话的运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忌讳”这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课堂气氛的活跃或调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借题发挥法。教师在教学时就某一问题暂停其本义的顺向推进,而旁逸斜出做横向联系,借此题而发挥彼意,也能构成别有意味的幽默。如鲁迅先生很推崇国外一些写得出色的文艺理论书,在阐述问题时“往往夹杂着闲话或笑话,使文章增添活气,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鲁迅先生在课堂教学中也常常运用这一方法。他讲《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今所见汉人小说》的时候,讲到《西南荒经》上说有一种什么“讹兽”,人吃了就要说谎话。这时他很自然地插上一段生动的问路故事。说是在十里洋场的旧上海,有人走到岔路口向人问路,谁知甲说向东、乙说向南、丙说向西,三个人回答了三个方向,这真个叫你啼笑皆非。在这段活灵活现的讲述之后,鲁迅先生幽默地来了一句:“大约他们都食过讹兽吧!”于是哄堂大笑。看来这是一段闲话,但是闲话不闲,在这里鲁迅先生借“讹兽”之题对旧中国的一种恶劣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辛辣的抨击。学生们在哄然的笑声中,既加深了对“讹兽”的理解,又接受了严肃的思想教育,并且确实“感到格外的兴趣”,精神振奋,要往下听。

二、善于开发各种幽默源

教师的教学幽默艺术能力与幽默兴趣是呈良性循环的,而幽默兴趣表现为对一切幽默源的敏感上。一般说来,教学幽默源有以下几种:

①生活中的幽默。如教师身上存在的、学生身上存在的、周围其他人身上的及社会日常生活中的“趣闻轶事”、俏皮话等。对于这些“活”的幽默源,教师需独具慧眼,善于发现。

②艺术中的幽默。像各种幽默艺术作品,诸如笑话、幽默、漫画、喜剧相声、名言警句、歇后语、绕口令、打油诗、滑稽小品、趣联、顺口溜、快板书、哑剧、诙谐曲、谜语、文字游戏等,有时顺手拈来便可获得良好的幽默效果。

第7篇

如果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那么开头就是文章的脸面了。文章的脸面是否漂亮,直接影响到它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别开生面、新颖别致的开头,才有震撼力、吸引力,让人产生一种欲读之而后快之感。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文章的脸蛋变得美丽漂亮起来呢?方法有很多,我们从五彩缤纷的开头中,归纳出如下几种,供同学们参考。

一、开门见山法

此法又可称“直接点题法”。文章一落笔,迅速扣题,直逼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是起笔入题,或说明写作缘由,或提出全文主旨,或直奔故事,非常简洁。如: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选自魏巍《我的老师》)

开头开门见山地点明文章所要写的人物,突出“蔡芸芝先生”是难忘的,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关注人物,寻找难忘的原因。

二、环境烘托法

文章融进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开头描绘自然景色和环境,或渲染气氛,或交代背景,或直接、间接地抒发胸臆。如:

那是记忆中最冷的一个冬天,最初的时候雪少,干冷干冷的,连我们在这地方长大的人都有些受不了。而且,那时候我刚刚经历了一场挫折,仿佛看透了世态炎凉,所以愈发地觉得从心里往外的寒冷。

(选自包利民《零下三十度的温暖》)

以干冷的冬雪开头,表达出“我”“愈发地觉得从心里往外的寒冷”的心理,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并与结尾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我”的心情变化,突出那一天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深化主题。

三、悬念设置法

文章开头巧妙地设置悬念,制造某种气氛,会使文章引人入胜,波澜起伏,使读者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效果。如: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选自张之路《羚羊木雕》)

第8篇

【关键词】语文;写作;开头;方法;探索

开头的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特殊,它的作用一方面是引出文章的话题,另一方面要提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写文章如同与陌生人见面,争取给读者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尤其是时间紧迫的考场作文,开头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成败。

一、开门见山法

即直接又概括地写出文章要介绍的对象:人,事,景,理。例如:“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芸芝先生。”(魏巍《我的老师》);“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叫百草园。”(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谈骨气》);“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要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

二、接近法

开头先不描写文章的对象,而是从一个有关的话题入手,一步一步地接近。可以从时间,地点,场景,人物,事物等开始,逐渐引出主题的对象和话题。例如:“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冰心《小橘灯》)是时间接近;“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吴承恩《西游记》)是空间接近;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开头:“六月十五那天,天热的发了狂!”开头则是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节令,气候。

三、类比法

就是用相对或相关的另一个事物,引出文章的主角。比如:“人人都喜欢春天,而我却更喜欢冬天”(老舍《济南的冬天》);“花鸟草虫,凡是上的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杨朔《荔枝蜜》);像鲁迅的《一件小事》,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从相对的一个对象入手,引出要写的事物。

四、议论法

以精辟的议论引出话题。如“种花好,种菜更好。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和果实,却可以食用。俗话说:‘瓜菜半年粮。’我想起在延安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吴伯萧《菜园小记》);“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为学》)。

五、引用法

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突出中心的作用。如《怀疑与学问》开头就引用了程颐的话:“学者先要会疑。”这种开头法,很容易掌握,效果很好。名言警句式开头往往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意境高远。当然,引用的内容不仅要紧扣题目,还要注意两点:一是力求准确,避免出现错误;二是要有一定的陌生感,不能给老师“熟面孔”的印象。

六、比喻法

开头设喻,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更加关注要记叙的对象,说明的事物或议论的道理,它可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体现作者的文采和气势。如《中国石拱桥》的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这个开头自然就激发了人们对石拱桥的喜爱。运用比喻要注意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之处,不能牵强附会。

七、拟人法

采用拟人手法,生动活泼,别开生面,读来往往觉得轻松有趣。如朱自清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八、设疑法

先截取一个精彩的片段,或者倒叙事情的结果,来设置悬念;或者先设问点题,引起说明或议论,发人深思。例如《万紫千红的花》开头设问:“花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美丽鲜艳的色彩呢?”开端就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同时有增加文章的波澜。

第9篇

着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这样写道: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的老师蔡云芝先生。她爱我们,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来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一位北京大学化学系的老教授曾深有感触地回忆说,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一位中学老师。直到今天指导他研究课题的思维方法,仍然是他中学时代的那位老师曾说过的那一句至理名言——“做人,要诚实;做题,不怕做不出,就怕瞎做。”是那位老师的这句话使他走上了学术研究教书育人的教育事业。

据有人统计,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发表获奖演说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对自己成长中影响最大的一位小学或中学老师的一件往事!

老师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人生榜样。

老师是我们事业前进路上追寻的一串深深的脚印!

追求名誉,曾使多少英雄人物一败涂地;贪图物欲,又让多少志士仁人魂断壮年。在名利面前很难有谁能做到不为所动。然而,在教育这一行里却实实在在有着一大批默默奉献、甘为人梯的教书匠,他们不求回报,他们把能培养出胜过自己的学生作为自己最大的快乐。

教师是无悔奉献者

对教师的职业,人们有着数不清的赞誉:“教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教师是铺路石,粉碎自己,平坦人生”,“教师是春蚕”,“教师是孺子牛”等等。

教师有一个充满关爱、热情大度的胸怀。他们把奉献作为自己的快乐,把给予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教师像太阳一样为学生播洒光和热,使学生变得强健有力、自强自立、努力完成自身生命的追求。

在甘肃山区有位叫张学成的小学教师,被人称为教坛的保尔。他就是值得我们尊敬的甘为奉献者之一,他的事迹使无数的读者闻之落泪。

他任教的小学是当地条件最为艰苦的地区。就在张学成任教不到一年的时候,接二连三的不幸降临到他身上。先是一次普通的静脉注射,意外地使他下身偏瘫;接着,他的左腿在进行化疗时,不慎造成大面积烧伤;此后,他的左脚又遭到感染做了植皮手术。1998年秋季,他又被医生告知患有溃疡性结肠炎,而且可能会发生癌变。

病痛折磨着他的肉体,但并没有削减他对教育的热爱。路不能走了,他让妻子牵着毛驴接送;讲台上站不住了,他就趴在讲桌上讲课;学生们多次哭着把老师抬进教室。

冰雪天里,妻子抄起铁锨在前面为他铲脚窝,张学成紧跟身后,一跌一撞地向学校走去。一段正常人只需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夫妻俩却搀扶着足足要走5个多小时。

他对学生关爱备至,即使在债台高筑、生活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仍然经常用自己微薄的收入为贫困生垫交学杂费、买学习用品。他身残志坚、扎根山区、献身教育的事迹被广为传颂,被人们誉为“教坛保尔”。

第10篇

一、按一定的顺序

在进行外貌描写时,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注意外貌描写的顺序。对于静态的人物描写,常常依据观察顺序、写作意图,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由远到近的顺序描写。鲁迅的《故乡》中:“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作者在对杨二嫂外貌描写时,首先从“凸颧骨”、“薄嘴唇”、再到“两手搭在髀间”最后到“张着两脚”,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杨二嫂那种瘦小、尖酸刻薄的形象立刻跃然于纸上。

再如《王几何》一文中:“那矮胖老师一句话不说,像一尊笑面佛一样,只是站在讲台上哑笑。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作者抓住王几何老师哑笑的特点通过外貌描写从上到下、由大到小的顺序,把王几何老师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性格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了。由此可见,在进行外貌描写时,按照一定顺序对描写对象进行描写,就不会使描写的对象凌乱不堪。

二、抓住人物特征

成功的外貌描写往往能够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方面来重笔刻画做到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脸谱化”。因此我们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可以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地方进行刻画。

如鲁迅的《祝福》中写到祥林嫂的眼睛:她初到鲁镇时,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第二次见她“顺着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她“没有神采的眼睛”里,到后来,她只是“直着眼,和大家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祥林嫂已彻底对生活绝望了。从“顺着眼”到“直着眼”,充分展示了祥林嫂从善良做人,勤快耐劳,到彻底失去对生活的信心;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一步步逼到绝境的过程,从而更加清醒认识到封建礼教人吃人的罪恶本质。写肖像的高要求是刻画、显示灵魂。作者就是抓住祥林嫂的眼睛活画出人物的灵魂,从而达到了肖像描写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抓住人物特征对人物进行描写,能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

三、凸显人物性格

在进行外貌描写时,单纯的外貌描写有时候显得过于呆板、贫乏,缺乏个性,所以在进行外貌描写时可以适当添加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词语,从而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如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对孙悟空的描写:他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浑身透露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作者对孙悟空的外貌描写添加了“威武霸气”“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这样的性格特点的词语,把孙悟空英勇善战、威武霸气、不屈不饶的性格特点写出来的同时,还渗透了作者对孙悟空这个人物的喜爱敬佩之情,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再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中对老师的外貌描写“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力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在这段描写中,作者先对老师进行抓特征的外貌描写,接着用“温柔和美丽”这两个词写出了蔡老师在作者心目中总的印象:温柔是从性格上来写,美丽则是从外貌上来写,在作者心目中,蔡老师是一个内外皆美的老师。这两个词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表达对老师深深的爱和怀念之情。

四、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第11篇

一、处理好师生定位

结合当前的教育改革方向,教师必须从观念上给自己定好位,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只起一个导的作用。只一个“导”字,却向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否则却真的要被学生问倒了。教师只有处理好新型的教与学的师生关系,才能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样学生情绪才能高涨,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之中,做课堂的主人。

二、加强课前的导入

课前导入对学生情绪的影响不可低估,加强课前导入往往会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若要很好地把学生带入情境,把握学生的情绪,有多种方法都很有效。

1. 课堂竞赛法。

初中生好胜心强,抓住这一心理特点,结合语文教学内容,一般授课前进行一次小竞赛,或听写、或默写、或朗读,每次都限定时间,当场相互打分,报告成绩,对学习较差但偶尔可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应大加表扬,让他们也有机会显示自己的才能,坚定学习的信心。有时课中间也需要朗读时,也评出最佳朗读者。这样让学生整节课多半时间处于竞赛氛围之中,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竞赛时一般以个人为单位,有时也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实际上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积极思维的情境。这样的课堂里,绝大多数学生注意力很集中,都在为以后争得荣誉作准备,无形中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2. 朗读调动法。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多阅读、朗读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以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对学生的记忆能力的培养也大有好处。为抓住学生的情绪,在课前组织几分钟的朗读,效果很可观。朗读的内容要选与本节课有关的,如讲《我的老师》一文时,我看到初一《政治思想教育》课本上有一首诗《教师的心》写得很好,就把它拿来,在课前让两名学生朗读。读者有声有色,听者津津有味。学生说:“政治课上根本没注意这首诗,原来这么好。”学生理解了老师的心,接着再学习魏巍的《我的老师》就容易多了。讲课时,再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的小诗一带动,学生的情绪始终高涨不减,一节课下来,既学习了知识,又让学生始终处在活动中,提高了阅读、理解、分析等能力,同时又对老师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3. 知识积累法。

如今教学的改革实际上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更需要教师从每一个角度关注学生。而语文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如果仅掌握了教材中的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积累一些课外的有关文学、历史、天文、地理等知识。这些知识从哪里来?老师课堂教学会涉及一些,但还远远不够。教学中让学生搜集、整理、交流的方法很好。即每天让一名学生搜集一些课外的知识,如诗句、名言、成语故事,文学常识、历史佳话、历史典故等,写在小黑板上,课前到讲台前讲给学生听,每次至多五分钟,每天一人,一天一换,并以小组为单位评出优秀讲解者。学生们每天准备一个记录本记下来、日积月累、收益很大。

这种做法,从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讲得好的话,这节课学生们的情绪往往很好,乐于提问题,主动性强。

4. 参与教学法。

学生往往把教师看得很神秘,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有的学生又很有表现欲望,有些简单的自读文章让学生自学后,就让学生来讲,其他学生提问题,“老师”解答,最后再评议“老师”表演的优缺点,当然以肯定为主。这样做学生感到很有意思,情绪也很高,都争着要当“老师”。活动中许多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超出了教师思维的框框,拓展了思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效果很好。但这种做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课堂会不严肃,或有些问题“教师”答不出来,出现尴尬局面,耽误时间。

5. 直观形象法。

语文课本中有的文章有CD盘、幻灯片等,每涉及到我都拿来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尽力看图想象,加深理解。另外,鼓励学生自制图片、教具拿来展示,学生也很感兴趣,如郭明月画的《陈伊玲特写》色彩浓淡适宜,人物神态逼真;《老孙头外貌》一片惟妙惟肖,非常生动;学习《小橘灯》时学生做小橘灯,各种各样,都调动了学生的情绪。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视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连续性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是与连续性文本相对的,或者可以说,非连续性文本是对传统文本概念的一个补充。谈到文本,我们头脑中立刻浮现以文句、段落组成的,提供一个完整信息的篇章。例如,古诗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都是常见的文体,它们都应被归为连续性文本。顾名思义,非连续性文本,与连续性文本的主要区别在于“非”字,非连续性的,不能提供一个完整的信息的片段式的文本。如以文字说明、符号、图画、单、表等信息为单位的,直观呈现信息内容的文本形式。在阅读这些文本时,要将多重信息组合,然后进行整体的理解分析,综合做出评价。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类型有:文字说明类(说明书、广告词等)、图类(地图、导游图、统计图等)、表类(统计表、时刻表)、单类(车票、购物小票、报价单)等。这些非连续性文本实质是连续性文本的一个“附件”,一个片段信息的直观说明,它能够辅助学生更有效地阅读连续性文本,当然发挥这种辅助作用的基础是有效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如何有效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这需要教师将非连续性文本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利用真实的场景,将非连续性文本真实化。

一、学校生活视域下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在学校生活中有不少非连续性文本,比如,条幅、广告词、地图、时刻表等等,而这些并不是只浮在学校生活的表面,有时也与语文教材内容相交织,但学生有时意识不到,这就需要教师予以启发、引导,使学生看到教材非连续性文本与学校生活非连续性文本的联系之处以及共通之处,从而让学生在见到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之后立刻想到学校生活中存在的非连续性文本。换句话说,在进行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兼顾学校生活这一大背景。将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置于学校生活的大背景之中,恢复其直观性、可触性,让学生看到初中语文教材知识的生活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来体验文本的生活,根据文本的生活来观照自己的生活。

以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为例,每个人的心中都永久保存一位教师的形象,或因为严厉,或因为慈爱,或因为外貌的某个特征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能仅仅只记得教师的模糊形象,这形象是静止的,类似一幅图画,需要和多个事件进行结合才能表达出完整信息的非连续性文本。魏巍印象中的老师就是这样,他通过对脑海中浮现的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语句连接,遂形成这篇文章。所以,我们要解构作者这篇文章,将非连续性文本整理出来。“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温柔而美丽”“教我们跳舞”“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根据这些只言片语,可让人想到温文尔雅、善良美好的女子。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位老师画出来,表现在学生笔端的图画会带给学生触动,这时候,教师可以以学校生活为背景,鼓励学生根据文本的生活来观照自己的生活。将对自己老师的感情倾注在图画上――为教师画一幅肖像,用肖像表现老师的性格。

二、家庭生活视域下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有些非连续性文本本身就已经具备生活化的概念,即使不与生活进行联系,其本身也散发着生活的光芒。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家庭生活是最放松、最亲密的,其所囊括的非连续性文本也最复杂多样的,甚至每天都要去接触、解读、分析。但初中学生并不过多的在意,甚至不予理会,不能形成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这种富有家庭生活概念的非连续性文本对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的有效性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极为重要。那么怎样实现非连续性文本的有效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富有家庭生活概念的非连续性文本置于家庭生活的背景下阅读。以课堂作为圆心,营造家庭生活场景,将语文教材涉及的非连续性文本置于其中进行阅读。

以韩非子的《郑人买履》为例,“宁信度,无自信也”,这是郑人说的话,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里的尺码便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为了解析尺码与脚的关系,提炼有关寓意,教师可借用“尺码”营造一个家庭生活场景,让学生从中解读这种非连续性文本所要指明的意义。于是,有学生稍稍变动情节,将郑人买履设置为自己买履。在进入商场买鞋之前,先用尺子量过自己的脚,却想不到在买鞋的过程中,可以试鞋。@就涉及长度、尺码等非连续性文本,而学生以家庭生活为背景,从一件买鞋的小事出发,解读出尺码与脚的关系,提炼出寓言的现实意义:不能盲目的照抄照搬现成的东西,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社会生活视域下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虽然初中学生还未迈出校园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但却早已接触社会生活。这种接触有两个层面,一是从书本中得来的,一是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时候亲历的或听说的。可以说,有社会生活存在的地方便有非连续性文本存在。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表现社会生活的文章,这些文章中也不乏非连续性文本。为了有效阅读这种文本,学生要解读语文教材之中的社会生活,而解读教材中的社会生活的切入点正是对自己社会生活的解读。因此,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也需放在社会生活的视域下进行。

以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为例,如果仅仅观照“敬业”“乐业”这四个字,像某个企业或单位的大楼上挂起的标语,它便是一种非连续性的文本。在没解读连续性文本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围绕非连续文本进行引申解读。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举例说出社会生活中的敬业乐业的人和事。在举例说明的过程中,学生对敬业与乐业有了更深刻的感触。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有效解读连续性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