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理科哪些专业好就业

理科哪些专业好就业

时间:2023-05-29 17:30: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理科哪些专业好就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理科哪些专业好就业

第1篇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简介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该专业培养具备能源工程、传热学、流体力学、动力机械、动力工程等基础知识,掌握新能源转换与利用原理、新能源装置及系统运行技术、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方面的新能源科学领域专业知识,能在国家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开展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

工程力学,空气动力学,电路,电机学,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风力机理论与设计,风力发电机组原理,风电机组调节与控制,风电场电气部分,风电场规划与设计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新能源基本用来发电。分别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潮汐能,地热等。但现在技术上比较成熟的还是前两者。不过其中风能的缺点就是在国内并网比较困难,风能应用最好的是欧盟。太阳能的话,其制造过程污染很大。总的来说新能源前景绝对光明,只是道路可能有些曲折,还要看国家政策的侧倾力度。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新能源科学教育与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

专业培养在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领域从事相关工程技术领域的开发研究、工程设计、优化运行及生产管理工作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较强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技能,受到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训练,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科必备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学科基础知识;

2.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

3.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基知识和基理论;

4.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能力;

5.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专业的外文资料;

第2篇

今天的时代,对“学什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年轻人,仍然是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即使有人说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也仍然不能对以下这个事实视而不见:这个社会对高素质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否则,便是失于偏颇。

要成为人才,就一定要学习、磨炼。

那么,今天的我们,到底应该学什么?

文科?理科?艺术?技术?这等待着我们去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究竟需要我们做怎样的服务?

文科难就业说明什么

如果从找工作的角度衡量,那么学文科似乎不是个好选择,因为文科类专业的就业率已经连续多年整体靠后。

为什么文科类专业不好就业?有人说是因为文科生的知识结构是“广而泛”,不像理工类学生那样容易“专而精”。也有人说,是因为各地高校为了向“综合型大学”“跑步前进”,盲目开设门槛要求低的文科专业,再加上连年扩招,最后造成毕业生数量“井喷”。还有人拿着统计数据说,现在就业市场对文科生的需求没那么大,在就业岗位数量上,无论是既有的,还是每年新创造的,专业技术类都无可争议地占据大多数。

的确,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12年,理工类本科毕业生数量增长了3倍多,而文科类则增长了5倍多,其中文学类更是增长了6倍多!而这十年来,文科就业岗位数量并没有实现相应的增长,也就难怪中文、法学和英语等文科专业,连续多年名列“最难就业专业榜单”前列了。

对于艺术生来说,情况也不乐观。比如2012年,中国生产了22万多分钟长度的动画片,时长为世界第一,各地也建了许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但动画专业却“夺得”2012年就业红牌警告专业的“榜首”。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呢?

放眼看各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开始吸纳大量就业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大量制造业机会流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纷纷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贸易和商务快速发展,催生了对科研技术、咨询服务、文化创意人才的巨大需求。

而在中国,多年以来,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相关产业贡献了GDP数字的大部分增长,这一趋势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里都难有根本改变。

从国家产业政策层面,也显现了这一特点。比如,在2009年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里,没有一个是与文科类专业有直接联系的。在《“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里也有明显体现,据该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是: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也意味着,至少在“十二五”期间,从政府到企业,都将把更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入到上述领域中。

据此,我们可以说,国家对产业发展清晰明确的政策导向,并没有对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的文科生就业形势释放出很多利好。

通过横竖对比,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的社会发展,还处于“全面打基础”的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轻重工业和一般商业服务业,还远没有到对文科类人才产生大量需求的时候。即使近几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受到关注,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就业岗位也多集中在一线大城市,这也迫使各地的文科生一毕业就纷纷“涌”进北上广深,去寻找就业机会。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无论是正准备上大学的,还是即将从高校毕业的,年轻人们都需要及时看清这一点。

在一个流行学习的时代里

现在的就业单位都很看重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这方面,本科生与高职大专类毕业生相比、文科生和理科生相比,往往没有优势可言。但如果把眼光放长远,这种劣势也可以变成一种优势,因为如果想要发展得更好,除了技能,今天的社会还要求我们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我们通过学习能够得到的,大概可以归为“知识、技能、智慧”三者。这三种所得,可以在不同层面来帮到我们。

得知识,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会变宽广,知识需要时常更新;习技能,掌握实实在在的生存本领,技能要不断精进,熟而生巧;求智慧,对这世界的运行原理有洞察,有感悟,有心得,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地处理各种具体问题,需要随时、随地、随事地思考总结。而这些,非得有人文学科的素养才行。

所以,靠“专”,可以解决生存问题,而“博”,则能为人生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或者说,只博不专,吃饭难办,只专不博,僵而不活。

那么,从人生的追求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学什么?这其实涉及到我们所生活的,是怎样一个时代。

今天的时代之一面,是知识和信息的双重爆炸。如果不想像风暴中的风筝一样无所适从,就需要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而为了达到这一点,就得让自己头脑的“操作系统”经常升级,从知识到技能,都需要不断更新,以适应各种新情况和新变化。

另一面,则是“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学习”对于自己不被主流社会淘汰有多么重要。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要达到这些要求,非得学习不可。建设“学习型人生”于是逐渐成为一种必须。

鲁迅曾经在《而已集》里发感慨说:“倘能够大家去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80多年后的今天,固然还是有很多人为了谋生,不得不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但也已经是很有了些条件,能够让不少年轻人去追求这样的幸福了。在这样的会被鲁迅羡慕的条件中,如果因为不敢做、懒于做,而“还做不到”,也许有一天就变成后辈口中的笑话了。所以,在解决了生存问题后,就应该按照个人兴趣去学习,只要不违法,就没什么不可以。

经济条件的提高,也越来越允许我们去接触一下那些小时候憧憬过的领域,并以此来丰厚我们的人生。“如果静下心来好好想想的话,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想去学的东西吧。”居住在北京的小欣说。她在一家外企做人力资源工作,多半业余时间都用来参加英语培训班,她说如今外语培训已经到了“人满为患”的程度,特别是有外教的学校。不仅学英语的人像往常那样多,一些“小语种”也很受欢迎。学员的目的也多样,比如很多学员学日语并不是为出国做准备,或者工作需要,而只是纯粹的爱好。在英语学员里,也有不少是为了找到“国际人”应有的一份自信,而不是为了功利性的目的。

可以说,学习正在变成一种越来越流行的生活方式。看看大城市里那些五花八门的爱好培训班吧,从调酒到画画,从拉丁舞到木工,从厨艺到网站设计,哪个不反射出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学习的风潮?

学习,的确已经变成一种流行。

第3篇

[论文关键词]综合素质 创业教育 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

[论文摘要]文章在研究国内外有关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提高综合素质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路,即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应当将创业教育与专业导论课程融合,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融合,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融合。

教育目标必须通过有效的课程载体来实现,通过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把创业者在创业中积累的经验整理成一套系统的科学理论,并通过教学的形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由于课程体系的设计直接影响到目标的达成效果,因此,应结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研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相关问题,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为创业者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保障。

一、国外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创业教育在美国高校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其特点是注重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创业知识结构。首先,美国高校已形成了系统化的课程体系。2005年有一千六百多个学院开设了2200门关于创业的课程,涵盖了创业构思融资、设立管理等方方面面,涉及法律、新兴企业融资、商业计划书、创业领导艺术及教育、技术竞争优势管理、大型机构创业、社会创业、成长性企业管理、家族企业的创业管理等几十门课程。具体实施办法是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基础课和综合课课程设置当中,同时,单独开设创业课程。90%的大学毕业生至少上过一方面的创业课程,其课程已涵盖了建设一个企业应涉及的各方面知识。其次,美国高校已形成了较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职业技能,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允许学生参加校外的协作项目,通过建立社团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机会,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而且在教学中注重引入大量的现实案例。

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支持体系。英国伦敦商学院的Jonathall Levie教授进行了关于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的调研,至少45%的英国大学开设一门或多门创业教育课程,而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在发展中国家,印度对创业教育也十分重视,早在1966年就曾经提出“自我就业教育”的概念,鼓励学生毕业后自谋出路,使他们“不仅是求职者,还应是工作机会的创造者”。这一培养目标在20世纪80年代再次引起印度社会的重视。印度政府在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自我就业所需的态度、知识和技能。

二、我国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及研究现状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近十年的探索中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看,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作为专业选修课,只在管理类等少数专业开设;其二是作为公共选修课,各专业学生都可选修,但一般都没有被列入必修课程。由于创业教育课程还未被纳入高校整体课程体系之中,绝大多数高校还只是停留在开设部分选修课程的层次上,造成了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弹性有余、刚性不足的局面。

国内学者对如何设置创业教育课程进行了较多的探讨,笔者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了研究,大多数学者借鉴国外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经验,结合我国创业教育现状,从理论上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设想。部分学者认为创业者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能力、捕捉商机的能力、项目运作知识及应用能力、财务知识及应用能力、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合法综合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提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业实践三大板块12门课程。三大板块的逻辑关系为,创业精神催生出不懈的和良性的创业动力,创业知识是顺利开展创业活动的基础,创业实践是在创业精神与创业知识的基础上对创业过程的设计与模拟。这12门课程包括创业哲学、创业文化、创业心理学、创业伦理学、创业法律、创业财务、创业团队建设与沟通、项目管理、市场营销、创业管理学、创业感悟等。

一些学者认为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创业素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根据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建立合理的课程计划,即在全校开展创业教育公选课、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根据整合课程结构与围绕创业基本素质的四个方面开设核心课程相结合的设计原则,整合课程结构,应该体现在公选课上,核心课程应该体现在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上。一些学者提出全程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想,认为有必要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中循序渐进、协同一致地推行,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进行有侧重的创业意识、创业理念、创业知识、创业人才和创业实践的系统教育。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创业教育开展是以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志向为主要目的,而大学阶段的创业教育则是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主要目的。还有学者借鉴美国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的做法,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课程模块对学生实施教育。模块分为基础知识层面、技术知识层面、实践知识层面。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各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授的课程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分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造与创新教育等模块,技术知识模块包括商业机会分析、市场营销、财务知识、法律与税收模块,实践知识教学模块包括创业实践应用和公益事业两个模块。这些学者的思路对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但这些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知识,将创业教育与学生就业和综合素质割裂开来,存在一定局限性。笔者将创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结合起来,提出新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三、基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设置思路

创业教育是一个综合体系,需要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因此要踏实推进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使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结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明确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型个性,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形成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之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为今后的创业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为了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大学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应既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因此,应将创业教育理论课与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结合。

创业实践课程能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触和体验到创业过程中变化的复杂环境,使他们从中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毅力和品性,创业个性意识倾向和创业个性心理特征得到很好的熏陶和磨炼。同时,创业实践课程便于扩大大学生的创业知识领域和创业背景,丰富创业知识,积累创业经验。根据创业实践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创业实践课程主要分为模拟试验型、社会实践型,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分为经营管理实践课程和社会交往实践课程两类。将这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创业实践课程主要分为单项经营管理模拟与实践、综合经营管理模拟与实践、单项社会交往模拟与实践和综合社会交往模拟与实践四类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具体内容,如参观企业、访问消费者、商业调查、“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以及开展创业专题讲座和报告,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创业教育理论课程按照重要程度和性质的差异,设置学科渗透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种课程。第一,学科渗透课程是指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课程,其设置的主要框架是:文科类学科中进行以创业意识类为主的学科,理科类学科中进行以创业知识类和技能类为主的学科渗透等。第二,学科必修课程的设置。除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外,创业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主要有创业意识课、创业心理课、创业者素质课、创业社会常识课和生活指导课等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大学生没有专业之分,都必须认真领会课程的意图,努力学习课程内容,尽快达到课程的既定目标。第三,学科选修课程的设置。创业教育的选修课主要包括“创业学”“市场营销学”“创造学”等知识类课程。实际上,就大学教育领域而言,创业技能、知识类的创业教育课程均具有选修性质,可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灵活地设置各类最需要的科目。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导论课程融合

按照国家对高校课程设置的要求,在大学第一学期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导论课程。这一阶段创业指导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导论课的结合,使学生明白各自专业特点,明确通过学习自己将来可以干什么,应具备哪些创业基本素质,及早做好就业与创业的心理准备。

(三)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融合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创业和就业素质,应将创业教育的学科课程与学科课程体系结合起来,用创业教育思想向学科专业课程渗透。一般来说,文科类学科专业主要渗透“智力创业”思想,理科类学科专业主要渗透“技术创业”思想。当然,“智力创业”与“技术创业”并没有截然的界限,二者相辅相成。通过创业教育课程向学科课程渗透设计创业学科课程,可以有效地利用课堂资源,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四)创业教育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融合

就业指导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是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能力,形成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就业指导课程与创业教育课程的作用和目标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地方性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应将创业教育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融合,融创业教育于就业指导课程之中,将就业指导纳入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可设置四个模块: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职业素质及提高、创新与创业教育、创业者素质和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设计课程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的概念、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定义,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方法和步骤,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条件做出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素质及提高课程使学生掌握素质及职业素质的内涵、提高职业素质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创新与创业课程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知道当今倡导创新的意义及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了解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创业者素质和能力课程使学生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知道如何培养自己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萍平,杨海锋,邬家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想与实践[J].科研管理,2005(26).

[2]席升阳,曹淑红,孔繁敏.全程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实施保障[J].创新创业教育,2008(16).

[3]霍彬.财经类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初探[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2).

第4篇

关键词: 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

一、艺术设计类本科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目前是考生报考的新热点,通过视觉传达的艺术作品正随着科技的进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态势。传统艺术正与计算机技术、工业、建筑、管理等学科不断交叉,衍生出许多新的专业,这些专业也相应地成为近年来的热门。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展览策划、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设计等专业的毕业生均为紧缺人才,其供需比例高达1∶10以上。但是,由于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存在着就业相对困难的局面,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一)教育质量下降。

随着高校的扩招,加上艺术专业学费高,越来越多的高校争设艺术专业,但高校办学是需要一定条件支持的,这些条件包括师资队伍的条件,设施设备的条件,学校地理位置的条件,甚至学校校友等人际关系的条件。而有些学校的师资设备并未达到开设艺术专业的要求,却也竞相开设艺术类专业,还有些学校片面地追求大而全的专业设置,而忽视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几个班级合堂上课甚至缺老师上课。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另外,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非常陈旧,授课内容空洞化,等等,导致艺术类本科生能力水平整体缩水,对他们的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包括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只有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两个渠道并不能保证求职的安全性,带有很多的盲目性、不确定因素,缺少必要的法律监管。因此,这两个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三)学生期望过高。

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也不能对他们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四)缺乏求职技巧。

很多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久而久之,用人单位就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对其丧失信心。

二、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特点的分析

(一)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的特点。

1.与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关系形成随意性。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大多个性鲜明,精神上崇尚自由、时尚,思想前卫,易接受新鲜事物,不愿受太多的约束和管制。这种个性特点决定了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不太愿意受制于某个具体的用人单位,大多不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就业协议,有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也没签劳动合同。所以,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较之一般的文理科专业而言就业率要高得多。这些采取灵活就业方式的毕业生大多将户口、档案关系托管在人才交流中心,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非常随意。而且,绝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后较频繁地调换工作单位。

2.就业区域出现集中性。

用人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部分毕业生通常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的中等城市和省会城市,或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由于这些地区成为全国各地各类院校毕业生的聚集地,造成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但是,艺术类专业毕业生赖以生存的经济实力、文化环境和生存群体又决定其不能远离这些区域。

3.职业选择的自由性。

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一般不愿进入固定单位,而喜欢自主择业成为自由艺术职业者,这样不仅能自己安排时间从事设计创作,还能获得较高收入。灵活、自主的工作方式有利于自身专业的提升或深造。很多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订“计件式”劳动合同,如雕塑专业的学生,一件雕塑作品的完成就表明和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结束,阶段性临时工作的情况比较多。

4.创业优势。

艺术专业实用性相对独立的特点,也为艺术类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创业优势,因此,自主创业也是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一项选择,有几万元的资金就可以注册成立一家设计公司或设计工作室,从事广告、产品、书籍与样本、服装等设计与制作的一系列业务。还有许多毕业生走出校门后,自主创业,开办自己的培训班。职业选择的自由性,使得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文理科院校的毕业生。

(二)灵活就业面临的问题。

1.重视经济待遇和就业地域,轻视个人职业的前景发展。

艺术类专业的前期培养无论是院校,还是家庭都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因为艺术类专业不仅学费远远高于其他专业,而且学习成本也相当高,投入高自然使他们渴望毕业后能有较高的回报,一心向往大城市、好单位,高薪、高待遇,而对基层单位、中小企业、小城镇不感兴趣也是情理之中。过多重视经济待遇和就业地域的思维模式,使许多毕业生错过能够充分展示个人才智,适合自己职业前景发展的工作岗位。

2.个人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灵活就业的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往往与所在单位没有正式协议,一旦出现工伤、病患等问题,用人单位就认为不是单位正式员工,不能给予相关补助;劳动仲裁部门认为没有相关的规定而无法界定;司法部门也因为没有相关的劳动协议难以受理;又因为毕业生已不是在校学生,学校也无法予以相关的帮助。此外,由于没有正式的劳动合同的束缚,很多毕业生还经常违约跳槽,给学校的信誉造成很大的影响。

3.社会保障很难落实。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3年了《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措施。但采取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中很多自由职业者没有工作单位,自己的劳保、社保、医保等在缴纳上比较困难。有工作单位的灵活就业者,由于和单位缺乏正式的用工合同,用人单位出于劳动力成本的考虑也不愿意为他们办理各种社会保险手续。因此,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和社会保障问题急需法律的规范。

(三)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的对策。

1.引导艺术类毕业生向中小城市就业。

我国是一个地区、城乡差异十分明显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职工,福利待遇状况差别十分显著,加之劳动人事、户籍、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劳动力的流动还比较困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选择的范围。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而这些地区往往缺乏对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吸引力,作为政府部门在制定引进人才的政策上应加大对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去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用人机制上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

2.加强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注重个人发展。

很多艺术类专业毕业生报考艺术专业并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在艺术方面有很高的天赋,很大部分是由于在某些文化课成绩上有些欠缺,而进行艺术课程的短期投机性训练,选择报考艺术专业。因此,很多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缺乏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忽视个人的长远发展。作为学校对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应该在低年级就开设,并结合专业特征,促进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调整择业心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规划。此外,还要加强对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意识的指导和就业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引导毕业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

3.完善灵活就业毕业生的社会保障机制。

就目前的劳动力市场而言,突出的问题是供过于求、劳动法制和社会保障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到位。在此背景下,灵活就业的大学生因缺少群体保护而更易受到伤害。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努力采取措施,完善政策,给灵活就业的大学生以基本的保障。以法律的形式调节劳动关系和经济关系,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就业竞争环境,为灵活就业者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

三、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调查表明,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解决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一)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1.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

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要求。教学与市场需求的连接,应以专业设置为切入点。专业设置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以市场、职业、技术为依据,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和产业发展前景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从而决定该专业设置与否。

2.适合人才个性发展特点的人才的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可以分为三类:技术型的艺术制作人才、创意型的艺术设计人才和管理型的艺术经营人才。技术型的艺术制作人才要求有很强的摹仿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但创意思维并不要求很敏锐。对这类人才培养,可以着重放在其技能操作的培养上,可以着重教会他们使用各种设计辅助工具,引导他们领会原始创意,并指导他们根据已有的设计创意完成设计作品的制作。创意型设计人才要求有敏锐的创意思维能力,由于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往往难以专注于对技术严谨的制作。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上要尊重其艺术设计个性,以引导和诱导式教学为主,着重培养他们对艺术设计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创意思维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管理型艺术经营人才对艺术市场比较敏锐,而且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对于这类人才,应着重于管理和组织能力的培养,加强他们的自主、自立意识。

(二)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前提和保证。要求技术与艺术结合、专家与教师结合、管理者与学者结合。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双师型”教师既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又要有相应的丰富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在这一类型的教师培养上,我们可以从年轻教师着手,要求他们参与企业的实践,允许他们到设计企业兼职,鼓励他们参与各项社会生产项目设计。行业专家与教师结合的“双师型”教师本身应是艺术设计行业的专家或艺术设计领域的权威。这样的教师能及时将设计行业的标准和艺术设计最新动态传递给学生,知识更新快并有前瞻性,而且通过教师本身的权威形象,能够扩大学校及本专业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就业也会产生较好的影响。

(三)建立实践型学科与课程体系。

1.建立“产教”结合的实践型教学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深入社会,和企业合作。这种教学资源包括师资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资历资源、社会影响等有形和无形资源。艺术类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定向性和针对性而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艺术教育资源又属紧缺资源,因此,可充分利用艺术院校的影响力,与社会广泛联系,依托行业优势拓展办学空间,一方面向社会输送学校现有的人才资源,另一方面从岗位资格认证培养入手,搭建企业需求人才的桥梁。

2.建立“产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

对产学合作教育比较一致的理解就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教育一定要突出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和创新,并且积极探索和追寻校企的紧密合作,整合各方资源,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让学生了解企业并进入企业,真正实现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培养和岗位就业的“零距离”接轨。

3.建立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教育应以技能为核心,改革课程体系设置,从能力出发设计教学。课程设置应坚持岗位要求第一的原则,对基础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进行大幅度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着重核心技能的培养,要有明确的标准、具体的培训环节及完整的考核办法。在培养计划中,还要明确学生应掌握哪些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要求的知识,并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考证。目前,艺术专业的职业资格证有平面设计师、广告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动画设计师等,持有的技能资格证书越多,从业的选择性就越大。

(四)建立多途径、多形式的就业渠道。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艺术设计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顺利地走向社会岗位,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所以应该花大力气为他们建立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畅通无阻的就业渠道。

1.实习与上岗相结合的就业渠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主干课程的课堂实训化,即通过联系企业,把企业的设计项目带入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参与完成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直接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制作,提高他们的设计操作技能。在做毕业设计与实习时,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设计、实习与就业单位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进行顶岗、上岗操作,把毕业设计带到具体的设计项目中去完成。把实习作为就业的考察期,实习前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学校和单位共同商定一定的任务和标准,考察期满如果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或达到相应的标准即为合格,学生就可以留下来继续工作,从而达到实习与就业结合的目的。

2.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就业渠道。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许多政策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如国家工商总局要求各级工商局支持大学生创业,放宽市场准入,减免行政性收费,开设大学生创业的绿色通道等。自主创业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一条广阔的就业渠道,学校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设立创业基金,资助有困难的毕业生自主创业。

3.其他途径与形式的就业渠道。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势。应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一线、到贫困地区工作,帮助毕业生提高和完善自身技能和素质,勇敢投身于不断涌现的新职业岗位;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打破以“稳定”为主的就业旧观念,加强市场意识,提高适应能力,支持毕业生灵活就业。

四、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思路

(一)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做好人才预测。

根据就业市场的特点和规律,我校以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重要指标,结合二次就业的实际情况,调整那些不适应社会需求或社会需求量小的专业,增设一些前景好、社会需要的专业,拓宽学生的专业结构和知识面,以缓解市场供求的矛盾,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打下基础。结合市场和校情实际,把办学思路定位在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汲取首都文化精华,立足本土实际,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办学。具体做法主要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对具有传统优势而市场需求有限的专业,在生源上求精求优,适度降低招生指标,并同时积极开拓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

(二)引导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

1.转变就业的地域局限观念。

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真正的“难”,是难在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优越的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所以所谓大学生就业难的提法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许多艺术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往往都不愿意离开其所在的大城市,都觉得只有留在大城市才是最好的选择。目前劳动人事、户籍、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制度还不完善,劳动力的流动还比较困难,影响毕业生就业范围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只有转变就业观念和思维,才能适应社会。

2.转变就业方式和思维,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就业方式的多元化的同时自主创业也是一个主流。国家规定凡应届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一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地方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将为其提供所有的人事。这对大学生创业是个很好的契机。如果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要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那么由就业到创业则将成为这种制度变革的一次新的革命。实现由就业到创业的转变不是一个简单的短期的过程,不仅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更需要有效的改革措施。

(三)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艺术设计院校还应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从学生一入学起,就要对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据此发现他们所具有的潜质、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就业设计指导;同时,通过有针对性学习和实践,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长处,鼓励他们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成为有用的艺术人才。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专业实习中加深对艺术设计职业内涵的理解,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艺术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加大对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和毕业生质量的宣传力度,以保证就业指导、市场调查、信息交流、供需见面、网络建设等日常工作和一些大、中、小型的招聘活动的正常开展。在完善和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就业工作的同时,加强就业领导机构建设,指定专人负责,为广大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开辟新的就业渠道,进行就业观的指导和教育。进而帮助毕业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需求,了解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正确地认识自我,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就业前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的准备。

(五)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体系资源库。

建立信息丰富的网络数据库资源,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网上合作,高质量地做好需求信息的梳理、收集和工作,高效、准确、快捷地为毕业生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

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主动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及毕业生跟踪调查,收集各地区、各行业和各部门的今年和最近几年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人才引进的数量、专业、学历层次和素质要求等信息,广泛收集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评价信息,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招生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和资料。

总之,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国计民生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使艺术设计教育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办出特色,我们不仅要面向市场,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内涵发展,还要建立正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定位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科学的学科体系,积极开拓多种就业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艺术设计人才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为国家的和谐稳定及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红,金喜在.我国灵活就业与市场化进程的互动关系研究[J].发展改革,2008,(2).

[2]田天沐.浅谈大学生的灵活就业方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

[3]李会欣.发达国家的灵活就业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管理科学,2003,(12).

[4]邹兴平,艾楚君.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点与问题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