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苦心孤诣的意思

苦心孤诣的意思

时间:2023-05-29 17:30: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苦心孤诣的意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主人公香菱学诗,并非偶然,并非一时兴起。“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这说明香菱早就有学诗的想望,只是苦于没有机会。虽然她身份低微,但骨子里却有着书香人家的血脉,诗的气质是属于她的。她久闻海棠诗社的大名,当她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气的靓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华横溢的美女,内心潜藏已久的学诗热情便不可遏制了!她到大观园的第一件事,不是赏花观景,而是向黛玉学诗,于是“自己便往潇湘馆中来”。足见香菱学诗是一种自觉主动行为,为了这个理想目标,她登高望远、执著追求、苦心孤诣、孜孜不倦,正如“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文中描述: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不愁不是诗翁了!

受了黛玉指点迷津后,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他也不睡。”这里“不顾”、“数次”等词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香菱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那可是她渴盼已久的啊!她简直如获至宝!

但香菱读诗可不是囫囵吞枣、狼吞虎咽。她一有空就去和黛玉“v究讨论”,她说:“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其言极简,其理极深。她与黛玉探讨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分析得就相当透彻――“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说明香菱是个学习的有心人,她不是粗略地阅读,而是认真理解、揣摩、感悟、品味,竟把诗歌的意境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说明她悟性极强!

她的学习劲头更令人佩服!你看她逼着黛玉要换老杜的诗,又央求黛玉探春给她出题,如愿之后,竟“茶饭无心,坐卧不定”。难怪宝钗取笑她“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足见香菱学诗如痴如醉,达到了忘我的境地!何愁写不出好诗来!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治学的第二境界,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努力拼搏,孜孜以求,即使衣带渐宽人也瘦了,也不能反悔。这一点香菱做到了,而且做得极致!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片诗心的香菱成功了,但成功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香菱苦心孤诣的求索历程。

且看,香菱得到黛玉的悉心教诲后,潜心阅读名家名诗,认真揣摩研读,如饥似渴,只读得茶饭不思,坐卧不宁。她边读边悟边写,终得第一稿。黛玉看了,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

香菱听后,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足见香菱学诗用心专注、凝神苦思。又见她“皱一回眉,又含笑一回”。好像她已心领神会,胸有成竹了。正如宝钗所说:“这个人定要疯了!”“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如此精神,香菱的第二稿成稿了!她“自为这首妙绝”,“兴兴头头又往黛玉那边去了”,但遗憾的是被黛玉评价为“这一首过于穿凿,还得另作”。

扫了兴的香菱没有气馁,“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斜视”,真是满心是诗,心无旁骛啊!晚间竟也夜不能寐,“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如此痴迷的程度几近走火入魔,难怪梦中失笑,得了八句诗。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成诗的第三稿看似梦中偶得,实则是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的结果。她的一片诗心寄于明月,终于令人刮目相看,融入了大观园。当然香菱的成功更离不开黛玉老师的耐心指导、悉心教诲、循循善诱。香菱学诗三次成稿才得到黛玉老师的首肯,试想如果香菱没有一心为诗追求的梦想,没有一心为诗憔悴的苦思,怎么会有梦中成诗的惊喜?这恰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治学的最高境界,功到自然成!

第2篇

韩大星本是依照省里”振兴燕赵篆刻艺术”的提法,由保定调到省城一家刻字厂工作的。尽管这是照顾他,他却向厂里提出了三个条件,凡遇胶皮印料的不刻,有机玻璃的不刻,铜料的不刻。被厂领导和同事们视为“怪人”,他说那是怕俗了手。然而,谁都知道很少有公家单位使用芙蓉、鸡血石去做印章。于是,有活就干一点儿,没事就刻些自己的活儿。不出几年,篆刻家韩大星就成了厂里不受欢迎的闲人。索性韩大星就推了这份自认为“受洋罪”的差事,干脆赋闲在家,当起了名副其实的职业篆刻家来。

那时只觉得印石温润可爱,拿在手上像玉一样,篆字典雅流畅,红章白纸,煞是喜人。

韩大星是著名作家韩映山的长子,自幼喜好美术,1972年随家自天津迁居保定,住在古莲花池这个幽静绝佳的公园里。那时候,梁斌、韩羽、徐光耀、田辛莆是他家的常客。然而谈起大星的前程.这帮在中因为文艺戴过高帽的“臭老九”们,却没有一今赞成晚辈韩大星再去爬格子当作家的,反倒鼓励他去习画,最好是专画工农兵速写为妙,为将来找工作能糊口饭吃。韩大星不想画画也不想当作家,偏偏爱上了金石篆刻。回想起来,大星说那时只觉得印石温润可爱、拿在手上像五一样,篆字典雅流畅,红章白纸,煞是喜人。长辈们见他刻印,纷纷加以鼓励。韩羽嘱咐他好好刻,以后给他介绍名家当老师。果然把他介绍给了当时赫赫有名的篆刻家李骆公先生名下。河北大学教授黄绮为他提供解放前出版的《齐白石印谱》;喜欢篆刻的孙犁赠他印料并索要他的印章;徐光耀(《小兵张嘎》的作者,在莲池和他家是比邻而居)就更有意思了,趁着去山区出差,用布袋给大星背回一块足有二十多斤重的石头,大星一看就笑了。原来这是快造桥的汉白玉石料,可真让大星着实的感动了许多年。

他的印作初看似不经意,实则每一方都是苦心孤诣的果实

有这样的父辈们的关爱,再不成气候.又怨得了谁,就看自己的本事造化了。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韩大星由近及远,先拜保定府”第一刀”张寅先生为师,渐渐地和上海钱君陶,天津孙琪峰.北京王镛,南京马士达,西安付嘉仪等名家结上了印缘,或登门讨教,或书信往来。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光是收到当代印坛大师马士 达先生的信就五十多封。

韩大星刻印是走了一个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先简后繁的循序渐进的路子。 他就像贪嘴的美食家那样,先从来楚生、齐白石、吴昌硕啃起,再品尝吴让之,溯源追踪至秦汉古印,一直到三代吉金、秦汉古陶。但他说重点消化的还是秦汉印。韩大星认为.汉印是中国篆刻家们必须要走的正规途径,称得上是印学史上的顶峰,值得一辈子去揣摩、研究,由此打下良好的基础,再融合历代名家名派,和当代人的审美意识,逐步走出自己的一套路数,方不负平凡人生。

大星长相敦厚文静,肚子里却腾冲着一段奇气。他生性喜欢雄强豪放,大气磅礴的审美取向,几十年春秋过去,已经形成了以汉印为主,以今人为宾的重古典又介于现代流行印风之间的写意风格。刀法不拘一格,篆字、布局、用刀完全服务于创意,印中有书法意味,为最大限度丰富线条艺术内涵而运作。篆法从不乱来、杜撰,而章法又力求开张变化。看大星刻印,过程似乎是次要的,结果应是第一位的。于谨饬之中又不失豪放与个性,这些艺术元素对立统一的矛盾处理得很是恰当,注定了他的印作初看似不经意,实则每一方都是苦心孤诣的果实。王镛、马士达等对大星都有很高的评价,河北的书画名家几乎人人都有大星。&&&&&&的印章,就连陕西的贾平凹,北京的老甲,天津的王学仲、孙伯翔等外地名宿也不例外。

韩大冕治印,有时很快。1992年,有个日本访华团来到石家庄,将要返程时,忽然心血来潮要找人治印.共五个方。外办的人说两小时后客人登程,为显示炎黄传统文化的威风,大星慨然接了下来,嘁哩咔啦整花了两个小时,交付日本友人手中。知道的人无不惊诧这刻印的速度。但说起慢来又慢得让人难以置信。前日造访,见大星察头有一万 Bx8CM的巨石印料,是应友入之约要刻南阿弥陀佛的,构思已过三年,墨稿已调换了好几次了,至今仍来下刀,大星刻这方印的”慢”,的确又”慢”得可以。

韩大星在八十年代初就是中图书法家协会会员了。作品屡次入选海内外的诸多展事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1981年、北京);西泠印社首届全国篆刻展(1986年。杭州)。首届国际青年书法联展(1969年,北京),第五十八届日本国际文化交流书道展

他可爱的女儿天生喜书爱画,年方八、九岁时,名气竟然不减乃父了

他有一可爱的女儿名叫韩阳,是当地有名的小神童。

教育女儿有他自己的一套。韩阳启蒙较早:又费又淘气,两、三岁时就在墙上、地上黄涂竖抹。他总是从侧面鼓励她,提高她的兴趣,所以韩阳胆大。争强好胜。五岁就能骑自行车带着小朋友穿胡同游荡。上小学向要求当班长。韩大星很少训斥孩子。还物质刺激的韬略,用饮料、冰激凌发展画画老爹收购,一幅赏三毛钱。韩大这丫头还真较真儿,到小学毕业足足近千幅呢?大星本不擅画,有一次过年,全家去韩羽先生家拜年,顺便挑了几幅请教。韩羽的书画,本来就稚拙到了顽童般的地步,见了韩阳的涂鸦之作,更是钟爱有加。因为韩羽深晓童贞者.乃人之最初一念之本也。夫子古之至文。末有不出于童心蔫者”的艺理,韩大星认为孩子澄怎么写就怎么写,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从此,小韩阳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网进了她的画幅中。写大字“龙“、”海”、”山“等墨象味道的书法,有着印象派的感觉,写对联稚拙到了头,反而流霹出功力老辣的意态;画青花瓷静物,构图有时悸于常理,却有着“八怪”的奇逸与大气;画南神面具.有日本版画浮世绘的变形效果,画大美人系列取舍点睛,为她们配饰色彩斑斓的衣服、饰品,梳各种各样的发式,装饰味道极浓……

这些年韩阳在省会连办了三届书画个展、每次都吸引了众多媒体和名家们的眼球,省美协主席赵贵德特意从青海赶回看画展,并欣然题词。著名美术评论家柯文辉感动之余,专门撰文加以介绍,书法大师赵冷月勉励其“锲而不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铺题词”日新无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篆刻家马士达题句:”入小手笔大”。还有天津著名书法家王学仲、孙伯翔,漫画大师方成等人都题词加以鼓励。更有趣的是,韩大星带着女儿的400幅作品照片,去南京拜访中国新文入函名家朱新建。未承想400幅照片都被朱先生给“没收了”。存到了自己的资料库中,以备参照并从中获得灵感。回赠韩阳的是几幅精心创作的书法绘画。

凭心而论,韩阳的字画毕竟是属于儿童画的范畴。但她的不凡之处,这使得她在孩子们都具备的天真烂漫中,平添了别的孩子难以获取的艺术灵感和气质。她的信手涂鸦,不同于其他同龄者的初级阶段。却象是一位书画大家。老来脱却技法而返朴归真;这也正是韩阳被称为画坛爷童的个中原因。

第3篇

68岁的萨金特是纽约大学的一名经济学教授,从事了大半辈子教学工作的他,有一个古怪的习惯,他在给学生授课或准备讲义时,绝对不允许外界的干扰。妻子卡洛琳最清楚他这个习惯,为了给他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每当萨金特在书房里准备讲义时,她都会知趣地把电视机音量调到最小,手机也一律调成振动状态。

陌生的号码萨金特从来不接,除非这个号码连续呼叫三次以上。在他看来,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大事,他可不想被人情世故给羁绊住了。

“嗡嗡嗡,嗡嗡嗡……”手机又动了起来,已经是第三次了。这次萨金特有点不耐烦了,他一把抓起电话,不客气地冲着听筒喊了一句:“你一次次打来烦不烦?”

“不好意思,请问您是托马斯・萨金特先生吗?”电话那头是一个温柔的女声,似乎并没有被萨金特的火气烧到。“我们是瑞典皇家科学院,感谢您为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所做的努力,您的研究成果对于找到解决全球经济危机的方法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决定把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您。”

“好的,谢谢。我还要准备讲义呢。”萨金特轻轻地说,然后挂了电话。

半小时后,萨金特准备好了讲义,他拉开书房门,坐到餐桌旁,享用妻子为他准备的热气腾腾的早点。他看了看手表,早上9点整,时间还早,他要赶去普林斯顿为他的学生们上课。

出门前,他平静地告诉妻子:“亲爱的,我好像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了。”

“好啊,这下你可以帮我买条好看的围巾了。”卡洛琳轻轻地给了丈夫一个吻。

像往常一样,卡洛琳一脸平静地目送丈夫出了门,然后她飞快地跑到书房里,再也控制不住泉眼般的眼泪。诺贝尔奖,对一个研究者最高的奖赏,她从来都不敢想,这样的奖赏会落到她亲爱的丈夫身上。

萨金特走出地铁,来到普林斯顿大学,走进他熟悉的教室。奇怪的是,他平时上课时“人满为患”的景象不复存在,今天的教室里竟然空无一人!

正在萨金特大惑不解的时候,身后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他的学生们整齐地站成两排,两个高个子男生,手里举着一条红色的横幅,上面清楚地写着:“恭喜你,亲爱的托马斯!”

这时候,学生们纷纷朝两边靠拢,闪出一条通道,通道后,是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的校长和同事。萨金特的眼眶顿时湿润了,他摘下眼镜,抹了一下潮湿的双眼,上前和这些亲爱的人们一一拥抱。

“我只不过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安心做了些研究,怎么值得大家这么热情地关爱?”不善言辞的萨金特动情地说。

第4篇

音乐量大、效果量大,昆虫声、发动机的“嗒嗒”声、骨节的扭转声……各种各样的声音,都要靠龙岚模拟。王宝强给黄渤按摩那场戏,有个王宝强一巴掌乎到黄渤脸上的动作,龙岚原本想找个真人来,“但谁也不会让你那么弄呀。”最后他找了块猪肉来。

“这么厚吧,”他用手比划着肉的厚度,大概七八厘米的样子,“带猪皮的,但猪皮太硬了,真的太硬了,就翻过来,拿五花肉那面。”

龙岚现在是中国电影集团拟音师,《唐山大地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风声》都是他的作品。他原本是做声音剪辑师,做着做着,发现找资料声音很麻烦,有些东西可以自己做一下,“有点意思”。

那时候他正跟着自己的师傅戎为红极一时的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录音。拟音并没有听起来那么简单,比如李亚鹏背着书包追着车跑的镜头,不仅要有脚步声、包带和肩膀的摩擦声、包和身体的碰撞声,还要有包里物品的摇晃声。

“你要看是什么角色,李亚鹏在里面是个学生,就要有书―还有宿舍钥匙、水杯这些东西。要想得很细。”“不一定非要跑起来,做出一个摇晃的状态就可以。”龙岚喜欢这份工作,他享受和声音的交流,“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要闭着眼睛听,声音是活的,就行。如果是套资料,只有现成的,没有那些活生生的。”

现在他可以把声音模拟得很精细,因为用电脑软件非线性地编辑,允许他抹掉重来,做局部修改。他的师父刘万富做拟音时,电影还用磁带录音,拟音需要一次成型。

刘万富是中国最早一批从事拟音工作的电影工作者,从1959年工作至今,老先生参与创作的作品多达400部。他是出了名的刻苦较真,录音师来启箴最喜欢听刘万富配的脚步声。他的一双脚,能细腻地区分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等不同的声音。他的女儿刘燕回忆,老爷子对声音的逼真程度要求非常高,一个声音大家都觉得做得差不多了,但只要没有达到他的要求都要继续做下去。他经常加班到半夜,“我们都有些打瞌睡,他的眼睛还是非常明亮,特别有精神。”

这样的精气神也传给了他的徒弟龙岚,他今年快40岁,但发型时尚,讲起话来笑声不断,看起来比很多30岁出头的人还年轻。给《让子弹飞》拟音的时候,他用口技解决问题。记者问他有没有学过,他很诧异,然后“哈哈哈”地笑起来:“嘴吗?没有啊,那肯定没有啊。”

有人误以为拟音师身怀绝技,有个朋友就非要邀请龙岚到《我看你有戏》上去演双簧,前面排一幕多角色的短剧,后面声音靠龙岚一个人。但拟音师实际只是普通人,他们会苦心孤诣地想某个声音用什么可以模拟,有的时候两种声源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花的心思多,收入却有限,做拟音的人不多,这个职业需要热爱和天赋。

与很多电影业“幕后英雄”的职业相同,有时候,演职人员字幕中甚至会忽略掉拟音师们的名字,就连一些从事电影业几十年的人也不了解这行,葛优的父亲葛存壮老先生和著名拟音师魏俊华都是电影家协会会员,有一次他对她说:“咱俩这么熟,我这还是通过电视节目才知道你这声音是这么做出来的。”

拟音师太少了,所以虽然不是那种需要正儿八经拜师学艺才能入行的职业,但从事工作的拟音师或多或少都有些联系。中国电影最高产的时段,全国7个电影厂都在拍戏,而龙岚和刘万富零零碎碎地学了两三年,跟着他做了两三部戏,“他去哪儿我去哪儿。”

“两三年才学成吗?”记者问他。

“我到现在也不算学成,这个东西没有止境。”龙岚没有犹豫,“每个片子都是新的,会遇到好多未被开发,但你想去开发的事。”

在中影基地的拟音工作室里,新来的拟音师正在给彭于晏和舒淇的新片《剩者为王》做拟音,一个摩擦衣服和走路的声音录了很多次,外间的录音师一遍一遍要求重复:

“这个声音太薄了,再来。”

“腿上的声儿行了,手上的再来。”

第5篇

诸葛亮北伐这么一场大戏,如果有一张地图在心里,就会对他的苦心孤诣有深切体会。

诸葛亮在汉中平原举兵,下面是大后方四川。往北看,诸葛亮要面对的有渭河平原,还有关中和整个陇西,但中间横亘着秦岭。诸葛亮的目的是打到长安。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越过秦岭,只有越过这个天险后才能进入魏国的腹地。

秦岭该怎么过呢?秦岭的路从古至今没有变过,只是如今路况好了一些。秦岭西边有一条路,从汉中洋县一路到户县,过秦岭出户县,再走30多公里,就是长安。这条道路在古代非常有名,叫“子午谷”。大家应该听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荔枝就是走“子午谷”这条捷径运进长安的,这就可以证明这条路确实是一个入魏的“快速通道”。因此当时魏延就提议:这条路别人想不到,我们从这里攻入便能出其不意。但诸葛亮不敢,他对魏延说,从子午谷出去是方便,但如果遇到变故,再想回来就难了。他要求稳。

子午谷旁边还有一条道,非常曲折,叫骆傥道,南边是骆谷,北边是傥谷,也非常难走,从周至县和武功县这一片区域出来。骆傥道往西有一条褒斜道,这条路更小,在现在都不是国道,沿着太白县弯弯曲曲连着汉中和魏地。有一条比较好走的路,叫陈仓故道,这条路比较长。还有一条更长的路,往西边绕路,沿着陇西大道,一路打到天水。

诸葛亮的抉择就是选择哪一条路,是走短而险的捷径还是长而稳的大道,魏延选择的是最短的路,而诸葛亮选择了陇西大道。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派赵云走褒斜道,吸引住曹军的注意力,然后自己带大军去打天水,非常成功,天水三郡(陇西三郡)都归降了,整个陇西地区基本上都属于蜀国了。这时魏国紧急把张A从东南地区调回来,扑向天水。但咱们看地图就知道,张A若要救援天水,他面对的是陇山,陇山在秦岭以北,南北走向,恰好把陇西地区和渭河平原隔开,成为一道围墙。要救援陇西必须翻越这座山,但是这座山的关卡已经被诸葛亮牢牢控制住了,关卡叫作街亭,守将叫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一定要守住街亭,以防形成与张A决战的态势。因此当马谡失了街亭,张A进入陇西后,诸葛亮就退了,第一次北伐失败。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直接打到了宝鸡,也就是原来的陈仓。但是被陈仓守将守住,退了回来。第三次诸葛亮并没有走陇西,而是打了武都、阴平。第四次,诸葛亮再次选择了陇西,这回没有碰到张A,碰到的是司马懿。虽然打败了司马懿,但是自己也没粮食了,死守多天以后又退了回来。第五次非常关键,改走褒斜道,从汉中一路往北,沿着太白县去往秦岭。从这一次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已经自我感觉时日不多了。因为诸葛亮本人非常谨慎,他能走稳妥的路就绝不会冒险,他这样选择说明他认为如果再不这么做,成功的几率会更小。

《三国演义》里司马懿说过一句话:诸葛亮从褒斜谷出来,如果去武功山,我军危矣;如果去五丈原,咱们可以高枕无忧。这句话史书里也有,原话不太一样,但意思差不多的。他为什么说这句话呢?从武功县和五丈原这个口出来之后一西一东,既可以去五丈原,也可以打到武功县。那么诸葛亮为什么选择五丈原不选择武功县呢?因为武功离长安很近,只有70多公里。如果诸葛亮打到武功县,司马懿将面临一个难题:我必须要跟他作战,没有办法。因为如果诸葛亮打到离长安这么近,政治压力就会把他压垮,只能跟诸葛亮决一死战,这正中诸葛亮下怀。但如果诸葛亮走五丈原呢?五丈原在渭水最狭窄的地方。到了五丈原,诸葛亮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回头打,打开陇西大道再往西打。还有渡过渭水,向北打,占领岐山。司马懿就可以跟他慢慢耗了。

当时司马懿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他派郭淮死守在渭河北岸,自己率领大军死守在东边,另外派人在西边死守,等于是三路主力将诸葛亮死死堵在了五丈原,压着诸葛亮必须出兵。诸葛亮死活不退,在五丈原屯田跟司马懿耗,很可惜最后没有耗过,丞相在五丈原禳星归天。

第6篇

〔关键词〕中国画 色彩 运用 特色

在中国人的心里,对色彩有着强烈的感觉,这是与民族习惯、风俗传统乃至时代精神都息息相关的,中华文化绵延千年,从古至今,对色彩的运用一直就有迹可循。中国画在中华文明史上历来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借画作传承精神乃是画家们苦心孤诣的造就,到了今天,中国画仍然能带给世人强烈的视觉欣赏,传播美的精髓。在中国画中色彩的运用及特色也是大家一直广为关注的话题,正是由于这绚烂色彩的堆积与协调运用,才构成了美丽的中国画。

一、中国画的用色之道

中国画泛指中国绘画,它与西方绘画不同,更为注重的是意境,人们都说,欣赏中国画其实就是在看故事,画家通过那么一幅画展示出来的是很多意思,或高山,或流水,或草木,或飞禽走兽,等等,各种色彩的搭配与协调,构成了泼墨重彩的画作,传达出另一番风景。从战国时期的帛画开始起算,作为国粹之一的中国画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可若是要从原始岩画就开始考究,那么中国画已经经过了五千多年的洗礼。这是怎样的文化瑰宝啊!中国画在用色方面很是讲究,它不会简单地只是用某一种纯色,但也不会乱七八糟地使用各种彩虹色,不求斑斓,但求绚烂。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跟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华夏民族骨子里流动着的是低调却也张扬的血液,这种传承数千年的民族精神在中国画中就有很好的体现。也正是由于中国画这另类的用色之道,借色彩的完美配置表达各种藏于画家心中的感情,注重色彩却不限于色彩,所以它才可以历经这么多年的风霜雨雪,今天才会在世界画廊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1]。

二、中国画的用色特点

中国画能够绵延千年不绝,经历各种各样的战争与灾害还能呈现在今人的面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不仅我们国人对中国画有着深刻的感情,外国友人对它也是充满了赞赏与崇拜之情。对于中国画中色彩的运用,一直就是大家甚为重视的关注点,毕竟这种搭配不是随便就能够做好的,它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有不同于他物的特点。仔细研究中国画,我们其实也能发现中国画的用色特点。首先最明显的就是它鲜明的艺术特点,这与中国画的用色之道有关,先设色,后来才有水墨,而在设色中也是先有重彩,后有淡彩。换言之,画家在绘画时,不是为了画画而画,更为注重的是突出它的艺术特点,打开一幅中国画,迎面扑来的艺术气息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还有,中国画特别讲究平稳沉和,它在用色方面力求各种色彩的和谐搭配,纵观任何一幅中国画,我们都能发现它在色彩方面不会有一些突兀现象,给人的感觉就是浑然天成,不会出现那种刺激性的视觉冲击。

三、中国画与西洋画在色彩运用方面的区别

在世界美术园林中,除了中国画,还有西洋画,这两者迥然不同,在色彩运用方面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别。首先,他们的颜料不同。西洋画的颜料都是化学品,是后天合成的。而中国画的颜料来源有两种,一是从植物中得来的,比如花青、胭脂等,另一种是从来矿物中得到的,比如朱砂、石黄等。西洋画与中国画的颜料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色彩就不一样,运用方面自然不可同日而语。西洋画注重考虑环境色对物象的影响,我们都知道,西洋画家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冷暖色,他们很重视色彩冷暖的对比效果,会刻意处理这种对比所带来的一些细致的变化,也就是善于从色彩细节处入手。可是中国画就与之不同,它不关注所谓的色彩冷暖搭配,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抒情写意方面,它注重写真,各种色彩的运用,都是为了呈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中国画的细致在于它传达出的意思。在绘画中,不是依据固定的客体,而是凭借记忆及主观臆想进行敷色,更多的还是来源于画家脑海中的色彩。概括来说,就是西洋画在色彩运用方面是以客观色彩为主,看到的是什么样,画纸上呈现出的就是怎样,没有掺入一些作者的情感进去;中国画在色彩运用方面注重的是主观色彩,是为了抒情写意,画家在创作的时候,自己脑海中也有了这样的一幅构思图,中国画表现出的更多的是故事。所以,中国画与西洋画在色彩运用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2]。

四、中国画色彩的运用

(一)随类赋彩

中国画在色彩运用方面最为普遍的就是随类赋彩,也就是根据事物的种类进行色彩的运用,它忽略一些自然的阴影、反光、周围事物色彩的影响等光色变化,而是将注意力都放在了它的固有本色上。这也可以理解为画家不是根据眼前所见而画,而是根据脑中所现而画,他们不是很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更愿意承认心中给出的色彩,这就注定了中国画意境深远的特点。换言之,画家在绘画时,不再仅仅只是与事物的表象进行交流,而是升华到与它的精神内在进行对话。随类赋彩,跳出了眼睛看到的实景的樊笼,超脱出事物的表象,画家有自己对色彩的独特理解,掺杂的是多年的生活经验和感情寄托,这样最终展现给世人的,也不会是模仿性的作品,而是赋予了生命与内涵的佳作。中国画在色彩运用上倡导随类赋彩,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国画的精神,赋予它自己的生命力,我们在欣赏中国画的同时,就是在读一个故事。

(二)悟得活用

中国画是有深远意境的活体,这是中国画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在色彩运用上就更为关注悟得活用。画家其实是最有艺术气息的,他们用手中的画笔与颜料,通过一些线条的勾勒及色彩的搭配,展现出活灵活现的画作,表达出独特的中国画内涵。因此,任何一个好的中国画画家,必然在色彩运用方面讲究悟得活用,多感悟理解,对客观事物有一种真切的体悟,懂得把握它的内在本质,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运用,灵活多变,不会局限于某一方面。也正是这种用色方式,才让中国画展现出的是别样的感觉,虽立足于实物,却有了超脱于实物的展示。中国画在色彩运用上注重悟得活用,使得中国画的意境更为深远,给我们更多的美的欣赏[3]。

结语:既然各式各样的色彩及其完美运用构成了美丽的中国画,那么对色彩的探究自然就成为了研究中国画的主要内容。探寻中国画的用色之道,深入了解它的用色特点,将其与西洋画在色彩运用方面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区别,研究中国画色彩的运用,知道了随类赋彩和悟得活用这两种方式。正是由于这详尽的探索与研究,对中国画色彩的运用及特色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我们才更加喜爱中国画,热爱这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

[1]朱永锋.中国画色彩的特点及运用.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06):119-120

第7篇

中图分类号: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005—02

摘要: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一部百科奇书,但后世历代学者没有采用联系的观点和系统的方法看待它,因此也未能发现隐藏其中的理论体系。以系统方法对汉字构形六种原理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象形法是用自然手法记录实物;指事法是靠主观意识表达器用;会意法是借客观场景描述情理;形声法是凭事物形貌据形归并;转注法是依实物种属分门别类;假借法是照语言之音依声寻字。汉字六书构形系统在语言心理学原理指导下,建构了一个各自以物、事、意、形、质、音为核心的周密的认识体系。

关键词:辩证思维 系统观念 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 内聚模型 外散模型 嬗变模型

许慎成书于东汉的《说文解字》是一部百科奇书,“六书”是贯穿其中的汉字构形系统理论。全书共分十四篇,解说共133441字。书中计收汉字9353,重文1163,实际有10516字。数以万计的汉字不是呈现一种琐碎零乱的任意聚合,而是被作者破天荒组合成五百四十部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书中。《说文解字·序》说得明白,全书先以“其建首也,立一为耑”为首发凡起例。然后在“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原则下。按照“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的方法,通过“引而申之”实现“以究万原”的目的。最后“毕终于亥”以“知化穷冥”。汉字构形法中源远流长的形、事、意、声、转、假既明确分工,又各有所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法相辅相成,已经形成一个内容完备结构严密的表意符号系统。

《说文解字》的汉字构形系统理论,体现出汉人已将辩证思维方法自觉运用于汉字构形分析。全书通过六种汉字构形法互相联系,用10516个汉字字头构成了完善的汉语构词法体系。采用系统的观点方法看待六书,就很容易发现其中隐藏的上述内在联系,也就不会对各种构形方式之间的异同感到困惑不解。在汉字的学习理解过程中,不采用联系方法而意欲说明任何一种汉字构形方法的内涵,都会相当困难甚至是徒劳无功的。

象形字旨在言物,必须抓住外观形貌,才能表现事物特征,构形完整才能彼此区别,所以龟鹿虎兔描形不厌其烦。在美观和简略的原则下,实际上是运用了象征手法去记录体现客观事物。曲绕之物为囘(回),向心之环为厶(私),中断之川指水,水面凸起即仌(冰)。虽然象形字大都不能表达思想概念,表达对象基本上限于实物。但作为文字,它在更多情况下是记录体现先民对客观事物的心理赋形。春秋战国至先秦的汉民族,完全生活在一个典型的农耕社会。生活中目力所至也就是窳果疏菜、花草藤木,体力所及也不过猪狗牛马、鸟兽虫鱼。人们致力于耕种采收、豢养捕杀。展现出一幅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生活场景。所以早期的象形汉字,构形方式也就是尽可能忠实原物,因而仅凭直觉也难免嫌其粗陋。

指事原称象事、处事,意谓象那回事、所处之事。指事字意在讲事,实言特定实物之部位、处所。指事字的形符固然重要,但它是虚化之符,构形务简。比如“寸”言腕下肘前,“叉”指指丫之间,“夕”谓月半隐现;勺外添画言与,难续之丝喻断,刀口无形施点即刃,腋下无物非空则暗。指事字的构形模式将汉文化表现得出神入化。不过,对指事字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华夏民俗的知悉理解。比如了解“歃血为盟”的英雄情结,才能理解皿中注物一定是“血”。了解国人吃硬吃软就是不吃亏的气概,就能明白“口中衔物”必然是“甘”。指事构形法对用来衬托主旨的形符实行淡化、简化,甚至虚化。从构形方法讲,主要是附合。从六书构形方法讲,象形、指事二法方法简单结构清晰,毋需赘言。有人提出“增体象形、合体指事”之类概念来分析象形指事,夸张放大了象形指事的某些构形现象,实在是有叶障之弊。

会意字须显现主题以突出意旨,符号趋繁又繁中寓简。会意字的构形过程简直充满了诗情画意。就象中国画,行人举一把伞,指的是“雨”,挂一张杏黄旗,说的是“酒”,和尚山间疾行,意思在“寺”,蝴蝶追戏马蹄,旨意为“香”。在汉字中,若以手触耳不是生杀予夺也是耳提面命,将贝易主不是重物相赠也是物是人非,入室击人为寇,竖目悬心为惧,以爪临臼为舀,凭爪覆木为采,忠心刺目方为有德,室内执正即成笃定,执鞭驭羊役牛皆为牧,田上禾折禾下置火都是灾。会意字构形模式充分显示了汉语汉字的文化魅力。但古人制字时一则缘于神示心悟的语言崇拜,二则处于述而不作的师诫家训,三则出自故弄玄虚的自恋情结,虽然会意字处处洋溢着浪漫情调,却有意无意地遮掩了汉字的“庐山真面目”。

即使有人继续坚持认为象形、指事、会意都存在“合体”现象,我们也乐意指出,语言科学应该研究语言规律而不能只满足于观察现象。象形的“合体”具有重合性特征,指事的“合体”具有附和性特征,会意的合体才具有集合性特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体。

象形、指事、会意三法皆以实物为摹本,构形原则大致相同但又目的各别。象形字是依形就物,指事字是托形言事,会意字是借形寓意。在字义分析词义理解过程中,象形还可以借视力,指事就基本靠眼光,会意则需要凭智慧。象形、指事二法构成的汉字,结构简单清晰,毋需赘言。会意则跟形声、转注相互混合,构成了三种“合体字”。而说明三种合体字的异同,提供它们之间的划界标准,向来被学界视为迷津畏途。在辩证思维的帮助下,或许竟有可能将其变成康庄。大家已经注意到,当前不少中小学教材苦心孤诣地宣传汉语普及汉字知识,在各种语文练习中设计了许多汉字拆分练习。例如画俩人并排,隐射汉字“从”,画一人倚树而坐,隐射汉字“休”,画一三角形下置一方框,估计是隐射“合”字吧。这些些汉字拆分的新尝试,既违背了汉字本身的结构规律,又未能形成自己的体系,真令人喜忧参半,可喜的是汉学后人踵事增华,汉语不灭。堪忧的是汉字拆分似是而非,指鹿为马。大力宣传的结果必然是以讹传讹,混淆视听。出现这种倾向应该让汉学界感到惭愧,因为我们从来都未曾向社会提供一套理论清晰、切实可行的汉字分析标准。

第8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有效的;课堂提问;切入点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问在课题处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问在课文关键处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因此,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尽可能地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使他们在讨论中受到启发,得到暗示,才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果实”。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王老师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体现了王老师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三、道是无晴却有晴——问在课文的矛盾处

于漪老师曾说过:“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我们可以由此设计问题,激发生疑,共同探究,理解文章之合理性和精妙处。

【案例】

在教学丰子恺的《白鹅》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泥,一样是水,一样是草。”在这段话中,“一样”这个词重复出现了三次,我以此作为“矛盾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这几句话中,‘一样’这个词连续出现了三次,可我们平常都说,用词不要重复,一个文学大师是不是在这里出现了用词重复的错误了呢?”

学生陷入沉思,我又说道:“去掉‘一样’读读看,会不会更舒服一些?”

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比较的地读起来,先读原文,再读去掉后的句子,最后他们得出了结论:大师没有出现错误,应该加上‘一样’一词,同时还发表了自己见解。

生1说:“这里分成三个短句讲,就是告诉我们鹅吃饭非得这三样东西不可。”

生2说:“鹅就是吃这三样简单的东西下饭,但它还是一眼一板,

一丝不苟,所以常使我们发笑。”

生3说:“这么简单的东西下饭,还这么架子十足,还得有人在旁侍侯不可,真是高傲的动物。”

……

一个简单的词语,在“矛盾”提问和点拨下,学生有了意会,对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品出了文章中的深意,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学大师在使用词语上是多么的考究,多么的斟酌。

其实,教学中诸如此类的“瑕疵”现象并不少见,但需要我们在作者的“矛盾冲突”中巧设提问,引发思考,激活学生思维。细细体味作者的苦心孤诣,感受其“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之妙趣。

四、一石激起千层浪——问在兴趣处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了才会主动地去思、去想、去学。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中,成为“好知者”,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六、疑是银河落九天——问在疑难处

课文中的疑难点,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通过自读自悟快速弄清楚的,必须依靠教师的巧问设疑,深入剖析,层层引导,才能使学生恍然大悟,解除疑点,留下深刻印象。当学生学习上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应善于点拨诱导,几经回环,就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它不仅是奇思涌现的艺术,还是语言魅力的展现。“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课堂教学中找准切入点,巧妙提问,可以改变平庸沉闷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度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从而在创造性的智力震荡中,活跃气氛,调剂精神,促进思考,启迪智能,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徐敏.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10,(01):71-72

[2].王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刍议;成功(教育版);2009.09

[3]信伟伟.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6

[4]罗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有效提问;考试周刊;2009.34

第9篇

我属于一种散漫游荡的放牧式生活,过一天就算一天吧。一到学校就觉得生活是好没意思的事,从早上6点40坐到晚上8点35,人都有点压抑得要死。最主要是有些科目那是一点都弄不懂,越弄不懂我是越烦。化学我刚开始是学得很认真,可是后来就慢慢有些弄不懂,后来就更差,再后来一张卷子两面都做不来,还有数学,英语和地理生物这几科都弄不懂。我最喜欢语文和物理,语文吧,那是我从小开始就学得没落过的科目,至于我喜欢物理是9年级才开始学的,因为呢,我是非常喜欢物理老师的所以我学得很认真,我买了好几本关于物理的辅导书,有时候上英语数学课的我实在是提不起劲来了,我就一个劲做物理作业,那才是我唯一感觉到学习也是种享受的时候。语文,我很喜欢写日记,但我讨厌写作文,作文是作文日记是日记,这是要区分开的,日记才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作文只是让我们提前进入了冷漠社会,看看成绩好的同学写的作文吧,真假,冠冕堂皇的话是一大堆的,无聊。所以韩寒说:“不该让中学生写作文,那是叫学生说假话。”周树人先生不也说过:“写文章,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学校呢,定了什么时候交作文就一定要交,不交就惩罚,所以作文说的是假话而日记说的是真话。然后还有3个月就要中考了,心里还是挺慌的,还很烦。看到许多的作业,更是郁闷。应试教育也学不好,挺没意思的。

好家长俱乐部建议:

目前的困难是挺大的,假期不会快乐的,而且上学以后的初三乃至高中阶段都不会快乐的。必须转变目前的学习状况。变被动为主动,让快乐与你相伴。

每天写一下日记,可能一个人的看法比较狭隘,把日记交给好家长俱乐部,我们会定期地提出一些建议,进行一下沟通,进行一些学习上的指导,释放一下心中的不快,解放一下自己。

每天计划做什么事,怎么做?对自己有点什么样的预期?早上定下来,到了晚上总结反思一下,做得怎么样?有点什么快乐,发现了什么问题,有点什么困惑,希望得到什么帮助?

沟通也许就是最好的支持,学会放下,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可以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孔小乙的教育日记001

1月31日 星期日 晴

今天我爷爷带我和弟弟来到好家长俱乐部,我弟弟玩得是挺认真的,我也学到了一点数学知识,只不过还是感觉有点心里没底,我平时的作业比这难多了,而且最近在学圆。我觉得还是可以的,最起码不是像在家里那样拿出英语作业,一看,好难不会写,算了,又拿数学出来,一看,好难也不会写。千回百转之后,我的身影就出现在了电视机前,一坐几小时可以不挪步,完了一天过去就又一天,还要挨奶奶骂,挨了骂我也不服啊,谁放了假还那么一天到晚得学习啊,那不是忒二傻了嘛,于是我就嚷嚷起来了,我就和我奶奶又吵起来了。说实话,大实话,我觉得他们有时候太夸张了,看一下电视他们就说我是刀架在脖子上,站在悬崖上要往下跳,我就眼巴巴盼放假呢,放了假还要学习,没意思。所以,我是玩没玩好,学也没学好。不过今天我还是一直盼着玩QQ的,不过还是学到了知识。

只不过,吴老师叫我每天写日记,那是没什么难的,但是有一句话我是不怎么同意的,那就是老师说就是每天记流水帐也要写日记的,我是这样,写日记随笔是我的兴趣,如果把它当成一种任务型模式就不好了,而且一般我写的日记更偏向于文学式,用的词汇都是形容内心感受的,写那样风格的日记是我一贯的习惯,一下叫我融入太多生活片段还是有些为难的味道,不过,慢慢适应吧,天下也没那么多顺心的事,再说,家人们也都是关心我才管我的。

这就是“药苦口,苦心孤诣”。

好家长俱乐部点评:

能坐下来,已经是不错了。孩子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好家长俱乐部。我们交谈时我问她:对目前的情况感觉怎样?一定是很痛苦的。她点点头。我接着说我们会还给你快乐的。她答应留下来了……

孔小乙的教育日记002

2月1日 星期一 晴

今天学数学的二次根式,做的笔记比昨天多了点,但还是学得挺累的。我觉得吧,听电脑讲课挺没劲的,不过学习方法倒是出来了,就是象物理余老师说的:“不要做个笨猩猩”。嘿嘿,这说的就是学习的一种提高效率的方法,说叫我们不要象猩猩摘香蕉一样,知道是知道怎么摘,就是把旧箱子搬好叠在一起,站高来摘挂在高处的香蕉,但是到摘的时候这个手摘了夹在这个胳膊里,那个手又开始摘了夹在那个胳膊里。如此反复,忙活了半天结果却是事倍功半,手里只有一个香蕉肚子还是饿的,所以老师叫我们不要沉浸在题海里不可自拔,自以为学得还不错其实就是那个笨猩猩。是的,对于学习呢,既是一个努力的过程又是一个掌握诀窍的过程,是不断摸索才会拥有的阅历经验,诀窍就是学会事半功倍而不是事倍功半,其实学习是一个边学会就边忘的过程,所以才需要我们课后复习,把丢掉的知识重新捡起来,从前的知识才不至于太生疏。今天我记了笔记,其实基础的知识点是不用记得太详细的,那样是浪费时间而且费事不是?我一般学物理都会将比较经典的题例抄在固定的本子上,供复习使用,但是我抄了一大堆,但实际却也并没怎么看过的,试卷也是老师讲完了就收起来了,再没好好看过,现在是发现了,原来我物理学得也挺认真的却没什么进步但是比不过那些好学生的原因。中考就快来了,我还是很郁闷的,圆的那一章都没着落,数学还是很难的啊。

现在还不大习惯写学习日记。

现在我还想再打点字,因为今天的感想太多了。

老实说刚开始用电脑学习是挺烦的,但是那时有多方面原因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吧。一是我开始肯定还没习惯过来学习还可以用电脑的?以前听是听到过,有个故事,是美国的几个城市的先进学校里都是有很先进的设备的,就是没有老师,每个班有一台电视,电视里老师统一讲课,还有的学生是在家里上网听讲课,根本不用出家门一步,我刚开始也以为这不挺好的吗?真是达到了“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境界了,哪知,这下学生都出乱子了,不是没有老师管理,而是据调查研究,用“电子老师”学习的孩子们的成绩却还没有乡下有真实的老师讲课的孩子们的三分之一好,用“电子老师”学习的孩子们学习成绩普遍差,有的孩子甚至还只考到十几分的成绩,也不是他们不认真,但成绩就是差。

这本是我在思想品德课上听到的一个小故事,却影响了今天我对电脑教学的信任。

其实,还有主观原因就是可能我还没太适应,还有我今天上午学的是二次根式,那一节吧,我学的还行,最起码知识都懂,题目都做得来,可圆的那一节还是一点没懂,这节骨眼上,我也很急呀不是,那感觉呢就象是感冒了你吃润喉片有个啥用,是吧?于是呢,上午听的效果就不是太好,开了几次小差。

第10篇

关键词: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文化解读

1 寄托生灵(动物图案)

在淮扬地区古典园林中出现的寄托生灵的动物铺地图案较多,如象征爱情和婚姻的美满、和谐的蝴蝶铺地图案;谐音幸福能辟邪的蝙蝠铺地图案;寓意高尚品德和长寿的鹤铺地图案等等,现对3个典型铺地图案进行分析:

1.1 鹤

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它性情高雅,形态美丽,仙风道骨,被称为“一品鸟”,地位仅次于凤凰。鹤是长寿、吉祥和高雅的象征。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风的白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在中国绘画领域中,人们常把仙鹤和挺拔苍劲的古松画在一起,作为益年长寿的象征,取名为“松鹤长春”、“鹤寿松龄”。画着众仙拱手仰视寿星驾鹤的吉祥图案,谓为“群仙献寿”图。鹤立潮头岩石的吉祥图案,名叫“一品当朝”。两只鹤向着太阳高飞的图案,其吉祥意义是希望对方高升。鹤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淮扬地区古典园林文化中充分得到体现,这与园林主人文化修养和受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影响有关。在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中,松鹤图案的运用最具典型,并由此而衍生出“松鹤延年”的人生吉祥祝福语。例如,何园的船厅四周地面以鹅卵石、瓦块铺成松鹤图,寓意松鹤延年,这说明园林主人都想成为修身洁行而有时誉的人,都希望能健康长寿。

1.2 鹿

作为美的象征,鹿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历代壁画、绘画、雕塑、雕刻中都有鹿。如汉代的骑士射鹿图,佛座上的卧鹿浮雕。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中取鹿和“禄”谐音,鹿就成了幸福和富贵的象征,还包含另一层意思,即表现道家的神仙风骨和潇洒飘逸。

1.3 鱼

鱼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的关系:一是鱼与爱情有关,用鱼代表爱情。二是借鱼来表达思念。传说鱼和大雁均可传递书信。有关鱼的典故有很多,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和追求。鱼与道教也有联系,古代太极图的原型是双鱼相交,寓意子孙绵延,生生不息。以鱼为题材艺术创作形式很多,在国画创作中,鱼画是比较常见的风水绘画题材,鱼画也是客厅风水挂画的代表作品。清初画坛“四僧”之一的山人的画鱼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里一般都有养鱼池,鱼、荷、假山、建筑等交相辉映,互相增色。客厅中有一些以鱼为题材的风水挂画,山墙上悬挂鱼的装饰构件,家中有鱼的装饰品,另外还有鱼的窗饰和鱼的铺地图案。

2 移情草木(植物图案)

在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设计中,园主人移情草木,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植物铺地图案,与园林环境中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美不胜收。植物作吉祥图案,一般有2种手法:一种是运用植物的象征意义,往往来源于植物拟人化的品格象征或神话传说,如石榴多籽,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子孙繁盛、家道兴旺,多与蝙蝠相配组成“多子多福”。另一种则是运用植物的名称,即取某些具有吉祥意义的文字的谐音而组合成吉祥图案。如桂有吉祥寓意,源自谐音,音谐“贵”,有荣华富贵之意。桂与莲籽合图,意为“连生贵子”;桂与寿桃组合成图意为“贵寿无极”等等。下面对淮扬地区古典园林的典型铺地的图案文化内涵进行分析:

2.1 松

松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表现个人乃至表现民族精神情操,中国古代松文化的实质和内核,是对人格理想的追求和赞美。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松文化的审美内涵:第一点是高大挺拔的崇高美;第二点是凌霜傲雪的坚贞美;第三点是顽强不衰的生命美;第四点是千姿百态的形态美。文人学士赞美松,山水画家更是几乎普遍将其收入画中,并且精心摩研,苦心孤诣描绘它内外兼具的美。至于画家将高洁美丽的白鹤与苍然老松聚于一图,描绘出一幅幅松鹤延年图、松鹤通长图、松鹤遐寿图等等,更是屡见不鲜。在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里,松更普遍地被视作祝颂、祈盼青春永驻、健康长寿的象征物。常见的吉祥铺地图案有松龄鹤寿、松柏长青等。如何园的船厅,四周地面以鹅卵石、瓦块铺成水的波浪纹,起伏有致,似见波光粼粼,似听拍岸涛声,水里还有松鹤倒影,寓意松鹤延年。

2.2 竹

竹枝杆挺拔,修长,亭亭玉立,袅娜多姿,四时青翠,凌霜傲雪,倍受我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美称等。

与竹子有关的典故有竹报平安、青梅竹马、势如破竹等。淮扬地区的气候与土壤为竹子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里,个园的竹子无愧于第一,其次在清晏园、勺湖、楚秀园等园林里都有竹子迎风摇曳的英姿。各个园林里都有留存一些讴歌竹子气节的书画。在淮扬地区,与竹文化密切相关的名人也很多,如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郑板桥无竹不居,留下大量竹画和咏竹诗。郑板桥的画以兰、竹为主要题材,尤其擅长画竹,且多有题诗,常常通过竹诗、竹画的配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个园建于清代中叶。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园主爱竹,园内遍植竹子,因竹叶的形状象“个”字,故以“个园”名之。个园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点明主题。园门两侧各种竹子,枝叶扶疏,“月映竹成千个字”,与门额相辉映。个园的春景在竹丛中选用石笋插于其间,取雨后春笋之意。在淮扬地区的园林铺地中有单独竹子的图案,如楚秀园的竹海边就有竹子铺地图案;清晏园的“梅松竹”铺地图案;个园还有与冰纹铺地图形综合运用的铺地图案,这些图案都被用来比喻主人高洁傲世的人格。

2.3 荷

别名有莲、莲花、芙蕖、芙蓉等十几种,诗经中有“彼泽之陂,有蒲菡萏”之句,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之句,尔雅中称之为芙蕖,本草经中称水芝,《本草纲目》中称水华,群芳谱中称水芙蓉。“荷”被称为植物的“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我国的荷花文化灿若星河,源远流长。莲藕的文化主要表现在男女爱情、生殖繁衍、品德情操3个方面。有关莲藕代表品德情操的文学题材非常多。后世文人把莲的生物特点人格化喻己清高,以荷花、莲藕清爽的外表喻士人高洁独立的人格,不被世俗的尘垢蒙蔽。

在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中对于荷的图案的运用到处可见。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主要从以下2个方面表现荷的寓意:一是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 二是莲子。“莲子”同音“连子”,有早生贵子的意思。与莲一起组合的寓意图案有连年有余的图案是莲与鱼的组合,莲取其谐音“连”,鱼取其谐音“余”。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铺地图案中,对荷的文化和艺术魅力表现最多的当属被誉为“晚清第一园”的何园。走进何园,宛如走进一幅历史人文的旖旎画卷。

2.4 桃

在中国古文化中,桃文化源远流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桃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桃具有的象征意义有:一是和平景象,人间乐园。二是人才、人品的象征。三是仁义的象征。四是果中佳品,吉祥长寿。五是艳外之艳,花中之花。六是驱邪的法物。 由于桃具有以上吉祥象征,千百年来一直被画家、雕刻家当做吉祥象征,或画上中堂,或雕上家具,特别在为老人祝寿时,献上一幅寿桃画、一件寿桃艺术品是必不可少的。扬州八怪中有许多画家爱画桃,八怪之一的齐白石有许多的画桃的佳作留世。淮扬地区的人们还有用桃木做成桃符、桃人、桃木剑用来避邪驱怪的习惯。淮扬地区就有很多木雕工艺厂因人们的需要而产生了。在淮扬地区有多处古典园林里种植桃树和铺装了桃的铺地图案,由此也折射出园主人热爱生活、追求长寿的美好愿望。

3 托物言志(器物图案)

3.1 似“水”纹图案

水恰好是“柔弱者胜刚强”的一个注解,在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意识中,水是恒久力量的象征。滴水可以穿石,水是不可战胜的。《老子》中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赞美的也是水。水既是最简单的又是最深不可测的,涓涓细流可以汇聚成江河湖海。水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深厚、忍辱负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水纹的图案在古代园林铺装中并不常用,在淮扬地区古典园林里,何园就有独特的水纹铺地图案。何园又名“寄啸山庄”,被誉为“晚清第一园”。东园以厅堂为中心构成一组院落,有四面厅“船厅”,单檐歇山式,厅正面上悬“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联句。厅似船形,四周以鹅卵石、瓦片铺地,似水波粼粼,人行其间,如履水面,顿觉有临波而居的幻境。园主人大半生和水为伍,与水结下不解之缘,他敬仰水以柔克刚、无坚不摧的品质,赞叹水有宽广的胸怀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因此,何园不仅有完美的理水工程,还有令人拍案叫绝的“水”纹铺地图案。

何园的水纹铺地图案有2种:一种是用青瓦和青瓦碎片构成菱形图案,表现碧波浩荡、连绵不绝的自然水景,体现博大深厚、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涵;一种是用青瓦、青瓦碎片和白色的鹅卵石构成直排或错排的菱形图案,表现水波粼粼、白浪滚滚的壮观景象,体现以柔克刚、无坚不摧的恒久力量。这2种图案都巧妙地运用了菱形或菱形错位排列的四方连续纹样形式,非常适宜表现波澜壮阔的水面,使铺地图案具有动态的形式美感。

3.2 八宝

藏语称“扎西达杰”,又称八吉祥徽,佛教八宝是指宝伞、金鱼、吉祥结、宝瓶、莲花、法螺、胜利幢、8个吉祥物。各个宝物有不同的象征,是藏族绘画中非常常见一种组合式的装饰精品,多以壁画的形式出现。宝伞是权威的象征;宝伞象征着佛陀教诲的权威,也代表佛陀之头,代表覆盖一切,保护众生;金鱼象征解脱的境地,又象征永生、复苏、再生;吉祥结象征着佛陀,是长命百岁的象征;莲花因其污泥而不染的品质而被视为菩萨德性的象征;法螺是好运常在的象征;胜利幢表示遮覆世界,净化宇宙,是解脱贫病的象征;宝瓶象征着阿弥陀佛或花密,也象征着灵魂的永生不死,是取得成功的象征;金轮象征着佛陀教义的传播,也代表陀之足,是生命不息的象征。

第11篇

一、问题的提出

近10年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新兴市场之一,吸引着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纷纷来投资。与此同时,我国许多有特色优势的企业也不甘示弱,将业务范围逐步向海外拓展,如海尔、联想。虽然这些跨国公司经营管理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不可避免地采取了本土化的营销战略。所谓本土化战略,是指一些跨国经营的企业、公司为了在所在国或所在地区获得最大化市场利益,充分满足本地市场需求,适应本地区文化,利用本地区经营人才和经营组织生产、销售适应特定地域的产品和服务,而实行的一系列生产、经营、决策的总和。“本土化”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营销本土化。

二、营销本土化势在必行

(一)“本土化”是一种国际发展趋势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它们不仅要与当地的公司抢占市场份额,而且还要与同在一国市场的其他国竞争对手分羹夺食。因此,谁更了解市场,谁更熟悉东道国的文化习俗,谁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从产品差异细分市场、个性化方面来看,为了迎合不同社会和文化对产品的不同需求,企业必须研究当地社会和文化,开拓当地市场所需的产品。

(二)从哲学的观点看“本土化”问题—营销矛盾的特殊性大于普遍性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既有共性,又有特性,而营销的成功与否在于企业是否注意到了所在市场的特殊性,并能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这正是“本土化”的精髓所在。世界是多彩的,组成世界的每一部分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民风习俗、价值观念、禁忌爱好、消费观念、道德理想、政策制度等人文因素都对产品的目标市场开拓产生极大的影响。例如,美国人在选择服装时注重张扬个性,追求标新立异;中国人则是追求典雅含蓄,合群合体。由于这些人文因素的差异,世界各国消费者对商品的态度和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导致购买行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企业只有重视目标市场的“本土化研究”,做到“入乡随俗,适市营销”,才能富有成效的拓展市场空间。

三、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营销的五个方面

市场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多营销要素和营销手段,是营销诸要素的整合。因此,本土化营销要从营销组合诸要素等多方面入手,达成营销战略和营销手段的本土化。具体而言,跨国企业的本土化营销可划分为产品本土化、品牌本土化、价格本土化、渠道本土化和促销本土化。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界限明朗的,因为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相渗透、相辅相成。

(一)产品本土化产品本土化是产品设计要适应目标的需求和口味,它还包括产品研发本土化。例如,海尔冰箱能在美国市场取得一系列成就就是因为它在美国实施了“本土化”策略。海尔冰箱自进入美国市场以来,由于节能指标达到了美国2001年DOE标准,再加上总部设在洛杉矶的美国海尔设计中心专为美国消费者度身打造,而成为美国消费者喜爱的品牌。当然在实施产品本土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两家快餐巨头了。在上海,肯德基的营业状况比麦当劳好,但这并不是因为肯德基进入上海的时间比麦当劳早,而是因为麦当劳刚开始没有了解到上海人不喜欢吃牛肉。后来,为了迎合上海人的口味,上海麦当劳不得不用猪肉代替牛肉,并且用麦乐鸡与肯德基的家乡鸡来竞争。肯德基更是不甘落后,该公司一直致力于研发适合中国人口味的新产品,以取悦于消费者。他们相继在北京推出“榨菜肉丝汤”,“寒稻香蘑饭”;并在上海推出“海鲜蛋花粥”,“香菇鸡肉粥”等中式早餐。

(二)品牌本土化品牌是产品战略的一个主要课题,由于其在市场竞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往往将其从产品策略中分离出来。品牌的一半是文化,跨国公司自进入中国以来,十分注重适应中国独有的国情,主动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要、偏好和支付能力等因素,为产品准确定位,不遗余力地在产品生产、包装设计、商标名称、广告宣传等各个环节增加品牌的文化投入,从而创造出本土化的品牌。在商标名称上,跨国企业无不苦心孤诣,力求匠心独运。20世纪80年代,Cocacola公司再次登陆中国,他们在研究了4万个汉字的基础上,最后确定了发音相近,读音悦耳,寓意精妙的“可口可乐”四个中国字,所取得的成功众所周知。“雪碧”是可口可乐公司“sprite”饮料,在美国十分畅销,但“sprite”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魔鬼”、“小妖精”,为了挺进中国,他们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进行论证,经过几个方案的筛选,最终决定将其直接译音为“雪碧”,意为纯洁清凉之意。还有飘柔、潘婷、海飞丝、舒肤佳、玉兰油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名称,也都是美国宝洁公司的产品。

(三)价格本土化由于运往各国的产品运输费、关税、经济状况不同,跨国企业在向各国销售自己的产品时,面临着产品的定价差异问题。同一种商品如果在世界各地采取同一的价位,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因为某种商品的价格可能在一些国家被认为物超所值,而在另一些国家却可能相反。因此,跨国企业在进行定价时,往往要考虑各国目标消费者的经济收入状况、消费观念、价值观念、群体偏好和消费者对价格的心理承受力等因素。当然还要参考一下同类进口产品和当地同类产品的价格区间,尽量使产品价格处在这个价格区间范围内。此外,当地的市场竞争状况也是跨国企业制定价格的考虑因素之一。

(四)分销渠道本土化跨国企业在国外进行销售时,必须考虑各国分销渠道的差异。他们在销售商品时要以适应当地的分销渠道来进行,并且要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跨国企业(除少数外)在异地销售往往没有自己的营销渠道,因为自建渠道会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而且难度大、不易维护。所以,他们经常选择与大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利用知名品牌已建成的渠道。比如说,日本三洋与海尔的日中市场互换策略就已开始利用海尔的网络。

(五)促销本土化在促销上,“本土化”策略被各跨国公司用得极其频繁。他们根据所在国的风俗习惯、民族节日适时地推出了符合当地情况的促销策略,以此来抓住消费者的情感世界。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广告宣传就别出心裁,令人叫绝。他们在我国春节来临之前,向顾客赠送对联,上联为“春节家家包饺子”,下联是“新年户户放鞭炮”,横批则是“可口可乐”。这种采用汉民族特有的对联形式的宣传,使我国消费者与可口可乐产品的心理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伊莱克斯更是将它的亲情化营销演到了实处。为了宣传变频冰箱的节能优势,它打出了“还能再省吗?伊莱克斯推出日耗电不足半度的冰箱”,“省是中国人的美德”的广告语。此外,在媒体选择上,跨国企业也颇费心思。

四、本土企业也需要营销本土化

(一)案例分析20世纪90年代初期,武汉长江啤酒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德啤酒曾在武汉电视台、湖北电视台上大打广告,广告口号是“中德啤酒很德国!很德国!”意思是“中德”啤酒是使用德国酿造技术、聘用德国专家、引进德国生产设备、纯正德国口味的一种中、高档啤酒。这一广告至今在武汉市民中仍有较深印象,其广告投资不能说不大,广告效果也不能说不好。但是,这一广告并没有推动产品的销售,“中德”啤酒及其生产厂家最终还是在1995年被“百威”啤酒收购,中德啤酒这个品牌,从此在市场上消失。中德啤酒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没有很好地了解当地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习惯,也就是没有做好“本土化”研究。在定价上,“中德啤酒”的价格是主要竞争对手“行吟阁”啤酒的近两倍。当“行吟阁”卖一元时,中德卖两元左右。由于啤酒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中、低收入的武汉市民,他们不可能不考虑价格上的对比。因此,定价偏高是中德啤酒卖不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产品口味上,由于武汉天气较热,市民喜欢喝清淡爽口、酒精含量较低的啤酒,而中德啤酒口味较浓、酒精含量较高,这是产品本身存在的一个销售障碍。在销售网点的分布上,中德啤酒主要通过大中型宾馆、饭店、涉外饭店销售,并通过一些中档以上,装修较好的零售店销售,而不在居民区附近的个体户小店、夫妻店铺,以维持其中、高档的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但是,武汉市民购买啤酒一个最大的行为特征就是哪近就在哪儿买,没有人会骑个单车花十几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去找哪儿有中德啤酒。这是中德啤酒在销售网点上一个重要障碍。超级秘书网

(二)我国企业在本国的营销也应采取本土化策略任何一个国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和产品都要进行国际化的扩张,总有不少企业和产品立足内销市场。因此,跨国企业的本土化营销对我国本土企业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环境不尽相同,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异,城乡差别,各地政治、经济环境差异等等,这一切都导致了各个地区人们的消费口味、偏好、甚至价值观、审美观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在做菜的口味上,有一种说法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再比如说,在穿衣上,南方人身材普遍娇小,而北方人普遍偏高,因此,服装厂在加工时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针对不同地区,在尺寸上加工适合当地人身材的衣服。由于我国的这些“特殊国情”,我国企业在本国进行跨区域销售时,尤其应该采取本土化营销策略。在产品上,要深入了解当地人的消费习惯、偏好,来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在价格制定上,要考虑到城乡收入差别、地区收入差别来及时调整产品在各地区的价位。对于连锁零售企业来说,应根据连销店所在地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当地市场竞争环境来适当地调整商品的价格。在当地的促销上,应深入研究当地人接收信息的来源。比如城市里的上班族、学生、老年人等,他们接收信息的媒体各不相同。老年人倾向于广播、报纸;上班族多通过报纸和电视来了解信息。此外,采用名人促销时,应尽量选择当地人喜欢并信得过的人士,最好这位名人是在当地出生。在分销渠道上,当然应采取当地的渠道,采用当地的分销商、商,通过他们在当地已建立好的一系列营销网络来分销商品,这样可以节约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

五、结束语

总之,营销本土化的核心是关系本土化。不论是跨国企业,还是我国的一般性企业,只要进行跨区域销售,就应该处理好与所在国或地区的各种关系问题,即与消费者、分销商以及各级政府等之间的关系。因为关系处理好了,本土化营销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张青山,赵忠华.企业人才培养的当地化和内部化〔J〕.管理现代化,2000,(1).

〔2〕何军红.本土化———跨国公司的制胜策略〔J〕.改革与理论,2002,(3).

第12篇

身处媒体多元化变革的时代,纯文学作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庞大的信息洪流。这种大众议程焦点的转移促成了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国内的新闻杂志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获得了新生。相较报纸而言,杂志的优势在于制作的精美,这种精美性体现在表象的印刷和装帧上,更体现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而语言无疑是体现杂志内涵的重要因素。因此,不论是将关注点集中于“新闻”的发展现状还是“杂志”的嬗变进程,“新闻杂志”都具有不可小觑的研究价值。本文从杂志语言的向度对国内的新闻杂志现状稍作梳理,在一定程度上借鉴新闻美学的理论,作出分析。期望以此为契机,寻找一条蕴涵更多“人文关怀”和“社会观照”的新闻杂志美学道路。

一、“审美”是杂志语言的固有属性

(一)语言是新闻杂志的重要元素语言对于新闻杂志的重要性大致存在两个方面。首先,语言是新闻的第一要素,这一命题包含着两层意思:新闻既是通过语言形态来呈现,又是通过语言方式来呈现的[1]。其次,杂志作为一种文本媒介,所依赖的两项主要载体是文字和图片,尽管在摄影和印刷技术日臻完善的当下,新闻图片在纸质媒体,特别是杂志中的比重不断攀升,但是文字依旧是解读事实最基础的元素。同其他媒介上的新闻语言不同,新闻杂志的文字编撰周期相对充裕,读者对杂志的文字阅读也更加细致。而相较于图像、声音和视频,文字的表达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写作者和阅读者留有更丰富的创作和想象空间。因此对于记者而言,新闻就是通过语言构建“现实世界”;对于读者而言,则是通过语言阅读“新闻世界”。

(二)美学视野下的杂志语言自18世纪50年代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美学研究日益兴盛,发展至今,流派纷呈,蔚为大观。进入20世纪后,“大众美学”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和关注。“大众美学”的议程焦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而是更多地涉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具体到文字方面,新闻开始被纳入美学研究的框架。“新闻美学”的提出为本文提供了适当的学术背景,对于研究本身也极具借鉴作用。语言在新闻杂志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读者通过媒体来了解世界时,“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联的”[2]。人们在第一次接触一件事物的时候,是当做接受的对象,往往还来不及形成判断;第二次接触到同一件事物的时候,则是把它当做了重新感知的对象,可以重新调动起我们感官的激情,唤起“审美”的感觉[3]。新闻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阅读不同地域的新闻,能使读者超越时空的局限;其次,阅读不同学科领域的新闻,能使读者超越学科的界限;最后,阅读具有不同舆论指向的新闻,能使读者领略更丰富的认识论和人生观。前两者在语言的表述上注重简洁和准确;后者在此基础上还有赖于语言的风格和行文的基调,“简单”不再是“模式化”的简单,在简单的审美面貌下,蕴涵着记者深度的理性思考和深厚的美学功力。

二、新闻杂志语言的审美因素

(一)修辞的个性审美新闻杂志语言作为一种应用性文字,遣词造句无疑是体现审美取向最基本的内容。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语言修辞是不同的,这种语言修辞上的选择性,首先是实用的,同时也是审美的。语言的审美选择在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被赋予了两个层次的含义:“1.在一切语言活动和言语行为中,人总是要选择能够迎合自己生命的动态平衡需要,并引起舒心悦耳的美感和话语形式。即选择某个言语表达实体是从审美的目的出发的。2.语言的一切层次结构,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和意图建造而成的。或人总是从美的意图出发并选择美的框架形式将它们构建。”[4]对于新闻杂志而言,语言表达的审美需要迎合的是其特定的读者群体。读者在阅读报纸和观看电视节目时,选择的随机性较大。而每一份杂志的受众则相对小众,即便是在内容和选材上相近的新闻杂志,读者一般也比较倾向于选择固定的品牌。受众分析的差异就要求新闻杂志在写作时更加注重修辞的审美个性,来区别同类品牌。这种新闻写作过程中的审美选择类似于文艺美学中“隐含读者”的概念,隐含读者是指作者在进行文字创作时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所谓“具体化”有可能缘于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比如目不识丁的老妇读不懂报纸;也有可能是阅读习惯的原因,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受众群体在理解文字内容和接受文章观点上的倾向性。本文所讨论的修辞审美选择侧重于后一种原因。在词的选择上,同一种含义在不同杂志文本中的具体用词是不同的。比如要表达灾难中未成年死伤者的概念,在强调报道的客观性或者官样文本中,往往用“儿童”一词;而在突出报道的叙事性或者带有情感色彩的文本中,则多用“孩子”一词。在句的选择上,表达同一个意义,句式的选择也是不同的。比如在新闻语境下记者较多地使用清晰简洁的短句,而在文艺气息较重的文本中,则会出现表语和定语较多的复杂句式。当然,新闻杂志中修辞个性的审美选择远不止此,本文仅列举了体现在词、句这两项基本语言单位中的区别。

(二)语言的基调审美19世纪以来的西方美学界在研究方法上存在机械观和有机观的分野。“修辞审美”更多的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新闻作品的修辞技巧加以审视和分析,这种视角倾向于化整为零的机械观。基调作为统摄全文的文字情绪,难以从单独的一个词、一句话中提取,但是判断新闻作品的基调,又离不开一字一句,这无意中吻合了有机观的考量方式。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道:“有机观除单纯的物质之外还有生命,这就必须从整体来看,分割开来,生命就消灭了。解剖尸体,就无法把人还原出来。”[5]新闻杂志的语言基调有两方面的成因。第一个因素来自新闻作品本身的情感氛围。比如在披露性报道中,需要尽量保持客观冷峻的态度;而在灾难性报道中,则要尽量避免喜庆欢快的感彩。第二个因素是杂志的个性品位,每一份杂志在树立品牌时都会有一个宏观的意识形态追求,新闻杂志的品位多体现在自身一以贯之的舆论导向。隐形的精神元素体现到显性的杂志语言中构成了新闻作品的意境美。这种美正是新闻杂志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舆论阵地的具体体现,也是最深的审美因素。例如《南方人物周刊》与《南风窗》。《南方人物周刊》是《南方周末》旗下的人物类新闻杂志,其办刊宗旨是“重新打量每个生命”。在《南方人物周刊》看来:“人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表情、每一种姿态,都可能或远或近地对应着社会的经济的症候,对应着时代的和自身的情境。”[6]在《南方人物周刊》中,对新闻人物的描写首先是力图客观真实、毫无遮掩、一针见血,但是在这种诘问式的人物还原过程中,杂志语言同样有体恤、有同情。诚如杂志自己所言:“我们没有娱乐媒体那种刺探个人隐私的瘾,也不会天真到不去触碰人性的复杂地带。”[6]因此出现在《南方人物周刊》中的人物,一面带有成为新闻人物的“非人”光环或者枷锁,另一面又不失每一个生命个体最平凡的生活气息。

《南风窗》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较为独立的杂志。这份杂志有着一种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时时以美国20世纪初媒体的“扒粪运动”自励。《南风窗》也明确表示:自己是一份“政经”而不是普通的新闻杂志。《南风窗》的内容大多着眼于对中国现状的反思及对先进国家成熟机制的向往,就其语言基调而言,刻意注重了对普通人改良社会付出努力的激励态度,有着强烈的社会担当。仅从这一点上,读者有理由相信《南风窗》的办刊口号:“做有责任感的人,读有责任感的杂志。”这在当代的新闻杂志,甚至是整个新闻媒体中已不多见,也因此显得难能可贵。

三、语言美学在当下新闻杂志中的实现

创刊于1980年的《半月谈》在进入新千年后时政气息逐渐加强,《三联生活周刊》在创始人邹韬奋诞辰100周年之际(1995年)复刊,2000年两份分别以中央和特区的视角观察世相的杂志入驻大陆———《中国新闻周刊》和《凤凰周刊》,《南方人物周刊》在2004年创刊,新锐杂志《看天下》在2005年创刊……时至今日,仍不断有新的新闻杂志陆续问世。在新闻杂志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苦心孤诣的求新之为,有灵光闪现的创意之作,也有投机取巧的机械复制。本文在林林总总的新闻杂志中,选取了两组典型,对语言美学在当下新闻杂志中的实现加以比较分析:《中国新闻周刊》由中国新闻社主办,《半月谈》是委托新华社主办的,两份杂志同样“系出名门”。由于较大程度地受到中央高层意识形态的影响,两者在措辞上都比较严谨。但是,作为一份市场化杂志,《中国新闻周刊》与将发行渠道建立在事业行政单位的《半月谈》又有不同。《中国新闻周刊》做的是目前国内最稀缺的时政“硬新闻”,凭借丰富的新闻资源和鲜明的意见、观点,试图引领他们的读者,在语言上显得简练清晰、掷地有声。而《半月谈》在一定程度上仍旧需要扮演中央的宣讲机器,文章更接近于官样文本,多用长句,宏大叙事的风格相对浓重。1995年复刊的《三联生活周刊》可算是大陆杂志界的一朵奇葩,它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新闻就事论事的模式,其中的新闻报道没有明显的观点和意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看待新闻的气质和情怀。它作为一份发行了十几年的老杂志,已经在读者群中建立起很高的品牌忠诚度,特别受知识分子阶层的欢迎,因此在杂志语言上倾向于文人式的叙事笔调,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相形之下,创刊于2005年的《看天下》资历较浅,其读者群体尚不稳定,但在杂志语言上,《看天下》采取博采众长的态度,熔诙谐、严肃、淡雅甚至网络式的修辞风格于一炉,这种省力又讨好的做法无意中成了新锐杂志的一个鲜明注脚。综观国内新闻杂志的面世与重生,我们会发现近10年间新闻杂志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的写作样式和文字风格。随着读者知识结构的日益完善和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新闻杂志的蓬勃清晰地反映了当下纸媒的新要求———“‘文化地图’的失效和‘深度报道’的崛起”[7]。

新闻杂志担负了记录中国这10年间的改革事业、民主进程和媒体发展的重任,而语言越发“个性化”、“杂志化”无疑是承载这份大任的重要砝码之一。新闻杂志在第一个十年间的前进步履尚属稳健,然而对于新闻杂志的专业研究却仍处在襁褓阶段,而本文对新闻杂志语言的审美分析更是刚刚起步。新闻杂志的发展与成熟前途漫漫,对于新闻杂志的学术研究同样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