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0: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理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要培养造就二十一世纪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队伍建设的总枢纽,也是搞好教育战线行风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
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悖师德的现象屡禁不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良好的整体形象。例如:教师急于求成,往往口不择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因做错题而罚抄卷子,迟到就罚打扫除等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不公平地看待学生,把学生清晰地分为三六九等,做不到一视同仁。对优生“笑脸相迎”,对后进生“横眉立目”,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追逐短期效益,盲目地乱办班,乱收费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导致师德失范现象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其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框里,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人格培养,没有注意心灵的沟通。二是教师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质,而教育学生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缺乏轻者对学生恶语中伤,重者对学生体罚。三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缺少爱心,不会关爱学生。四是教育评估机制,仍以应试成绩为核心,教师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延缓了师德建设的进程。师德形成决非一种表面的具体行为。任何一种师德表现都能折射出深层的东西,它包含着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管理观、学习观、评价观等一系列相关理念在内的综合观念。一句话,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师德表现。
面对新的情况,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德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想讲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处着眼。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剥夺学生个性为代价换取教师的师道尊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换取暂时的高分。我校有一位以教学成绩好而知名的教师,他有一套成功的应试办法,他所带的学生在全市前2000名中比重很大,很多家长走后门把自己的子女安在他的班,也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可是到了大学后,因为习惯了应试,面对大学的开放式教学环境,不能适应,不仅成绩下降,还不同程度的患了心理障碍。这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关注点仅仅停留在了应试上,忽视了学生全面的发展,教育理念的落后导致教学盲点的产生。众所周知,爱迪生七岁上学,因成绩差退学,爱因斯坦两岁说话,上学智力迟钝,德国诗人海涅是尽人皆知的后进生,普京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现在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总统。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明显的联系。创造力有早晚,先后之分,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我们就不会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二以身示范,情感育人
搞教育不能搞跟风走,形式主义,这也是一种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本学期,我们学校一位教师外出学习,教务主任安排我带一周的课,对所带班的学生很多教师已下了结论:‘上课焉,下课欢,不打不闹不是这个班。’我精心地准备了每一堂课,课堂上,先与学生进行沟通,问问他们想听什么,怎么讲才能调动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每一个学生都对学政治有了新的认识,一周后,他们强烈要求我再给他们带几节课,如果说我受同学欢迎,其实并没有什么法宝,也许就是我从不训斥学生,总是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真诚地赏识他们。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责任心都很强,然而,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去面对学生之间出现的各种.
实施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时代命题和必然选择,它是在提高国民素质的宗旨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水平、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
1.全民性教育理念。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强国兴邦不可能只靠少数精英,而是要通过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素质教育的全民性,保证了国民整体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促使中华民族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变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对于学校教育来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进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人的兴趣和志向的多样性和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使课堂成为一个和谐的环境,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充分地挖掘和发挥其潜能,促使每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最大可能地发展,从而实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2.全面性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全面发展三个层面涵义:①提高其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要把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构筑为三维教育质量目标。②健全其知识结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正确对待各学科知识的教与学,构筑学生健全合理的知识结构。③发展其个性和特长,抛弃整齐划一的标准和平均发展要求,立足学生个体差异,在坚持全面提高其基本素质和优化其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扬长避短,发现并发展学生潜在或显露的天赋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统一性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必须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与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和谐统一;知识技能养成与智力能力开发的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品德陶冶的和谐统一;智力因素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和谐统一;全面素质提高和个性特长发展的和谐统一。
4.民主性教育理念。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真诚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精神是在健康、良好的人际交往中耳濡目染、逐渐养成的。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精神、渊博的文化知识、精湛的业务能力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相待,让学生处于融洽、愉快的人际环境中,人格受到尊重,个性得以展示,潜能得以发挥,真正使授知与育人完美结合。
5.系统性教育理念。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体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学校教育居于教育体系的主要地位,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社会教育扩展了教育领域,应协调三方面的关系,使其目标一致、时空衔接、功能互补,形成整体优化的育人环境。在这教育体系的形成运作中,政府是第一推动力。首先,教育模式的改革涉及宏观教育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必须由政府决策和调控;其次,推行全民素质教育,确定教育目标和标准,调整教育格局和要求,创造实施条件和机制,必须由政府统筹和协调;再次,素质教育的评价和督导,必须有政府的参与和保障。改革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决定了政府在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以上五大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体现了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观
“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洛尔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教育必须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四种基本能力,即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事,学会生存。”这四大支柱“反映了21世纪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也反映了教育从原有的局限性向跨世纪的新目标的转变,对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中小学教育不应该单纯地追求升学率,而应该为现代教育的提高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生构架科学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提供有利的条件。”[2]而我们目前的教育,特别是一些落后地区的教学,教师在学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时,固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不能自觉地研究它的思想精髓和指导内涵,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模仿,甚至是机械的照搬,从学校领导的考核制度出发,师生唯成绩是问,真正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只是撞钟和尚的一件袈裟,对自己的育人目标与育人过程显得茫然,所以,教学效果不佳,教法改革半途而废,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被扼杀。殊不知,任何一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或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支配下进行的,只就浅层面地“鹦鹉学舌”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不在思想观念上更新,不顾教师与学生的个性来推广成功的教学法,是对教育的渎职,这样的教改无异于东施效颦。教育的本质是促进生命的成长,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心灵看到生命的光明,教育所指向的正如马克思所昭明的人类的终极目的:“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3]时至今日,时代的发展呼唤着教育的创新,而教育思想的转变必将引动创新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为此,我们只有解放思想———相信学生,才会转变观念,进行教改。即使“最不完美的创新要比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文兰森语)只要拥有正确的教育观,才会拥有相应的人才观、科学的教学观和辩证的质量观。
二、人才观
人才培养是一个战略性的课题。要利用好今天,设计好明天,预想到后天。要以超前的眼光和思路,推动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当前人们的心理失衡现象呈上升趋势,并且在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社会里,国际上所有的竞争都是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蒂是科学技术与国民素质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在经济领域里,道德是一只无形的手,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冷静地认识到物欲横流、道德沦丧而导致的人性淡化给人类文明的前景所罩的阴影。这一切表明,当前人才培养是一项具有艰巨性、复杂性、紧迫性和重要性的历史工程。一个面向2l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德才兼备,德才兼备是成才立业、奋发有为的前提,先成人,后成事,是教育的归宿,“要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人才是多种多样的,工农商劳动者、科技人员和学者专家、行政管理人员,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传统教育往往看重的是学生的共性,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即人格),素质教育就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能与世界对话的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知识分子,要树立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新的人才观,这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因为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没有个性的发展就不成为人才。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而创造性是个性充分发展的必然,又是灵魂。所以,以思想教育为主轴,把培养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实用性与国际性人才作为我们的育人导向。在现代社会里,教育肩负的更为重要的使命是为人类的明天培养具有现代健全人格的创造性和谐发展的人才。因为真正的人才必须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同时,一切成功者、杰出者,不是他们的智力如何超群,而是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比一般人突出,所以说一个人成才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完美统一,而且往往非智力因素起主导作用。
三、教学观
首先,是如何确定教师角色的问题,现代教育观教师角色的转换应该是“由经师变为人师,由讲师变为导师”,改变原有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这是改革教学理念的核心任务,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知识是不能传授的,而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的,正如英•罗素所说的:“教育就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知识既是认知的结果,更是探索新知的过程和方法。说明真正的知识是有利于创新的。所以说教师角色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协作者、指导者和终身的学习者。“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赫钦斯语)爱因斯坦说得更简洁:“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就是说学生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教学效果越好,实质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用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话讲:“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他认为:“学校里必须使思维的工作高于一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变讲堂为学堂,使课堂教学活动由单向度直线往复向网络式辐射型转变,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交往”式的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不再是教书,法在教材,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能激活学生思维火花的因素给予点拨。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的:“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知识,而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自行决定,他就会学到他所需要的一切。”其次,“教师要把学生造成怎样的人,教师也应成为怎样的人。”(车尔尼雪夫斯基语)所以,教师要培养创造性人才,自己先要创造,“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前教育部长陈至立语)而且,人格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核心,所以,“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乌申斯基语)塑造完美的人格是新世纪教育的灵魂。一个优秀的教师,首要的是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因为“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扬琴教育;艺术教育;教学模式
引言
扬琴作为我国一种古典民族乐器,在音乐领域有着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现代教育理念产生,对于扬琴教学模式的创建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现代教育理念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一定的尊重,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扬琴音乐知识。分析现代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有着现实的意义,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扬琴在我国的教学背景
扬琴可以说是我国一种古典民族乐器,在我国有着较长的发展时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代表。扬琴这种乐器不仅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融合性。不仅可以独立的完成曲目的演奏,同时也能与其它的乐器协作完成曲目的演奏,从而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扬琴艺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西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二者文化中的精髓,使得扬琴艺术不断有新的生命力可以融入。
二、新的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呈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传统的扬琴艺术教学中,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味的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述,导致学生机械式的学习教师所讲述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开展并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学生对于扬琴艺术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课堂教学成效并不理想,对于扬琴艺术教育质量的提升也造成了众多的阻碍。现代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要给予一定的尊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教学活动开展注重的引导学生学习,将学生对于扬琴艺术教育学习的兴趣充分的调动起来,使得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步入到扬琴艺术学习活动中去,保障教学成效,提升扬琴艺术教学质量[1]。
(二)情景教学的应用
扬琴艺术教育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练习曲目教学,第二部分就是曲目教学。练习曲目是学生学习扬琴艺术的重要基础,学生在熟练掌握演奏技能和技巧后,对乐曲进行弹奏,也是学生感受扬琴音乐艺术魅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曲目教学与曲目教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使得学生发生情景转变,步入到教师所创建的音乐世界中。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得学生的音乐技能得到全面性的提升。
1.依据音乐作品的内涵创设音乐情景
在扬琴艺术教学实践中,扬琴艺术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对音乐曲目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这也是辅导学生进行扬琴艺术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通过对音乐曲目情感的表达,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得学生去更深层次的感受和挖掘扬琴音乐艺术具有的内涵,感受扬琴音乐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得学生在演奏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情感,增强学生演奏的感染力。
2.舞台设计要合理、科学
扬琴教学中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最为关键的就是舞台设计部分,模拟舞台演出的真实情境,为学生提供现场演出的感受。舞台环境设计必须要保证合理性、科学性,因为舞台环境对于学生的演奏心态有着很深的影响。教育工作人员需要依据曲目的内涵、中心思想进行舞台环境的塑造,从而为学生扬琴音乐艺术演奏创建演奏氛围,对于提升扬琴音乐艺术教育成效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3.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学生日后需要站在舞台上,面向众多的观众进行演出。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不仅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述,还需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长期处于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学环境与学生的演奏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当学生进行舞台演出时,很有可能因为处于较为陌生的环境中,所以会产生胆怯、紧张的等消极心理。所以,在扬琴艺术教学实践中,教师也需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扩展教学内容,延伸教学深度
传统的扬琴音乐艺术教学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在现代化音乐艺术教学中,必须要打破众多因素的限制,打破教学课堂的限制,扩展教学内容,使得教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延伸教学的深度。扬琴因素艺术教育人员需要不断的加强研究力度,经常与其他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集合众多教育人员的智慧,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展的形式进行深入分析,找寻满足我国扬琴艺术教学实际需求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
四、结语
[关键词]化学教师;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54-01
“教师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升级――素质教育下的全面发展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终身学习等等。即教师要摆脱教书匠的地位,步入更高的教育领域成为有自己教育理念的研究型教师。实现这样的转变说起来容易,但实现的过程确是要教师本身付出艰辛的。而要成为化学教育的研究者实现地位的转变需要教师本身具有诸多方面的素养:
一、化学教师对当前教育要求的知识把握
从新教材改革中不难发现化学教师必须掌握大学化学专业所涉及的经典化学知识和教师必备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教师对要教的内容还要专。教师对教材要经过懂-熟-化的过程,认真思考教材。尤其是对于新教材的教学更是要求教师仔细研究教材;每一个环节所要呈现给学生的知识体系及该知识体系深浅度的把握。
此外,化学教师要了解化学与社会相关的知识,将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其核心是全面反映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化学教师能结合人们最关心的健康、环境等焦点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能解决未来生活与化学之间的关系。
二、寓教于乐,提高讲课艺术
讲课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具备该有的知识结构,但为什么就是摆脱不了“教书匠”的地位呢?原因在于讲课的过程还有很多的欠缺。如何让学生乐于学,学的轻松又愉快是我们要“研究的”。在教学中我们不妨注意以下几点:
(一)结合化学发展史进行教学,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在知识的静态结构。还可以追溯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揭示其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品德。
(二)结合具体学科知识,使学生对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从而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度的创造精神。
(三)精湛的教学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增强感染力,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效率。把教材中比较艰涩、死板的书面语言变成浅显易懂、比较活泼的口头语言,如适当运用口诀、顺口溜等。
(四)利用鲜活的肢体语言增强情感交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以及师生间的人际距离等都是一种无声语言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也同样发挥着与学生相互沟通的作用。但非语言交流必须与有声语言、课堂情境等协调配合使用,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不要觉得教师就应该时刻保持严肃,不能过于活跃,否则会有不好的形象及影响。其实真实灵动的教师才是更能让学生认可和接受的教师。
三、自身对创新意识的认识
具有创新意识,不因循守旧;喜欢质疑,爱独立钻研,敢于创新;想象力丰富,新颖独特,善于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思维能力发展较好,特别是具有较好的分析、综合能力;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些要求不仅仅是学生的要求,其首先更是对化学教师的要求。
当教师本身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并在自身完善中坚持着不断创新理念。教学才会有进步,素质才会有提高,同时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去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即教师要有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研究中要善于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中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能力形成最佳时期,为发展思维提供了条件,教师要善于诱导。
四、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现代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是对传统教育的扬弃,并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教师必须在理解素质教育的特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提高自己驾驭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的能力作为当务之急。
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把重点放在学生个性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上,在教学内容上十分重视教材改革,适应新科技潮流,吸收新科技成果,大力拓展受教育者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研究法、发现法、情景教学法等的应用及最优化组合,提倡自学、贯彻启发、重视反馈。在教学组织上,改变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辅之以合作学习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等。
五、善于使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
化学教师应努力探索和拓宽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把计算机带入文、图、声集成的应用领域,使教学过程得以优化。各种软件在揭示化学教学的微观实质,展示化学思维的形成路径,描述化学思想的产生,化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而且还有利于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因此善于使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教学是对教师素养的更高要求。
六、化学教师的科研精神尤为重要
1.以学生个体为本。教育本质就是一种培养人的行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一切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
2.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就是指以学生的发展进步为目的。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充分发展,最终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3.以学生整体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让所有学生得到发展。现代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体现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上。以学生整体为本就是以实现所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导向。
4.以学生主动性为本。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在自身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
5.以学生持续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适应性发展、潜能性发展、连续性发展和协调性发展的统一。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调动。教育教学活动要真正获得实效,必须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建设有利于改变学生作为客体对待、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状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是关键,占主导地位。在此理念的指引下,教师要采取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方式,以学生易于接受和富有感染力的生动形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3.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竞争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优化知识结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4.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是树立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质量观,把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实现途径
1.树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观。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因此建立起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质量观和人才观至关重要。科学的人才质量观体现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强调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质量观。要实现这种新型的人才质量观,就需要有现代教育观念作为支撑,倡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着力点,把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也就是“学生”放在一切培养教育活动的中心,将“以学生为本”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为指导,科学确定学生培养目标。
2.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要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就要建立师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而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处于和自己共同探索求知的平等地位,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开展PBL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发现和创新,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启发,实现教学相长。同时制定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重知识、轻能力”的评价方式,无论是知识学习还是能力锻炼,无论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3.强化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在管理中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制定能够体现学生利益,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学制度要有灵活性,为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构建知识结构、发展个性提供必要空间。使学生有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渠道,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监督、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在学生管理方面,做到尊重、信任和关爱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保障学生的合理诉求,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使每一名学生享有平等机会和资源,对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和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问题意识,多给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用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诚实守信、严格自律。
诊所式法学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借鉴与效仿医学院学生在诊所临床实习这一教育模式,将法学院学生置于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法律诊所中,在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教师指导下,亲自“诊断”真实的法律问题,开出解决问题的“处方”,旨在培养学生法律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与职业责任感,促进社会正义的实现。经过近50年的推行,美国绝大多数大学法学院都设立了诊所式法学教育课程。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就致力于将法律诊所教育介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最终使其走出美国并成为了欧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诸多国家法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诊所式法学教育之所以迅速从美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法学教育发展的一股强劲潮流,根本原因在于其秉承的面向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理念,面向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的促进社会正义的教育理念,面向学生发展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顺应了现代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2000年9月,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我国正式引进诊所式法学教育,至今,诊所式法学教育在中国已经走过了10年的发展历程。
实践证明:诊所式法学教育这10年在中国取得了长足发展,它在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中国法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诊所式法学教育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的引进,更是一种先进教育理念的引进。深入地研究诊所法律教育的基本理念,对于进一步发展并完善诊所式法学教育,转变中国的传统法学教育理念,促进中国法学教育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面向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理念传统法学
“通识教育”的模式片面地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而非法律实务操作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这种模式虽然也设置了课程实习、模拟法庭、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这些实践环节缺乏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的有效针对性,导致法学院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法律职业岗位的要求。所以,必须对传统法学教育模式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与反思,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切实地深化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中,人们创造性地发现了诊所式法学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立足于法律职业的专业化,把课堂教学与实际办案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法律实践培养学生掌握律师的从业技能,训练学生“像律师一样思考”、“像律师一样工作”,其目标是针对法科大学生实务经验不足而着重培训他们司法技巧的一种职业性法律教育,旨在缩小学院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距离,培养学生形成法律职业意识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帮助学生能够在毕业后更快地进入法律职业角色。实践证明,在现有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中,诊所法律教育是法学院培养法律职业人才的一个最有效途径。
二、面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的
促进正义的教育理念在批判与反思中,人们发现法学院不应仅立足传授法律知识,还要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能。于是,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法学院效仿医学院诊所教育模式,组织法律学生开始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这种教育的兴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法律的操作实务,更主要的是培养法律人的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法律人的精英意识,因为类似古典贵族,现代精英的身份也同样意味着对公共义务和社会责任的担当”。
关键词:教育 育人 “目中有人” 学情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都在探寻教育的真谛,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是其关注的焦点。“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的体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和真知灼见。围绕他的这一教育理念,我国的教育学者也进行了多维研究,李镇西等人先后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对“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进行了进一步阐释。这些丰富的理论无不在揭示这样一个真理,即:任何时代都应该是人的时代,教育首先应该育人,要遵循人的发展的规律,将“目中有人”作为教育的原点。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实际工作中探究如何让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找准对准学生心灵的教学办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知识,拥有创造力、想象力,成为终生幸福的人。
一、“目中有人”本质:理论与实践双重解读
1.实践认识
当前,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在教学要求和课程设计上,侧重学生的文化成绩,把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丢了;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果,把精力投入到考试技巧和解题训练中,把教育全面发展的初衷丢了。而教育理念的偏差最终又诱发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师生关系恶化等不良问题。我们之所以提出“目中有人”,正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育者都忽略了这一点,他们的心中装满了解题思路、典型例题,装满了年级排名、优秀率、升学率,唯独没有装进学生。有些教师把大把的时间花费在了钻研课题、查阅资料、撰写教案上,他们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点都灌输给学生,把所有易考点都标注出来给学生,但结果却是学生不领情[1]。“目中有人”恰恰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这种目中无人的行为相对,对于解决教学实践中教与学的不对称问题大有裨益。
2.理认识
所谓“目中有人”的教育应该是充满人情味、充满人性、充满人伦道德的,应该时刻关注学生,时刻围绕学生调整教学策略[2]。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跳出自己画的框,敢于从“师者为中心”的桎梏里跳出来,跳到学生中间去,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育活动。首先,“目中有人”教育理念强调人的存在,强调对一个人全面的评价,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分数还要看到其全面能力,突破“分数论”将单纯的分数对接转向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接;从单纯的排名对接转向个人优秀特长对接。其次,“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的一切都应该以学生为圆心,围绕这个圆心辐射开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不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学习,自己领悟,自己消化,最后化为自己的知识和信念。最后,“目中有人”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平等性,不以成绩论高低,不以分数论好坏,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
二、“目中有人”前提:教与学关系重新梳理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一直受困于一种说教关系,这样的关系下,学生的人性、个性极易被忽略,更多彰显的是教师的师性。教育要”目中有人”,必须要重新颠覆解构这种关系,而师徒关系、朋友关系有别于这种关系。
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师徒关系是一种极为亲密的关系。教师把自己当师傅,不但要将学习的本领教给学生,还要将为人处世之道教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少发一点牢骚,多一些指点,对学生多一些启发,给学生摸索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既要树立自己为师者的权威,还要用自己的真心赢得学生信任,让学生敬重。而朋友关系是一种更为亲密平等的关系,如果说师徒之间还存在敬畏,朋友关系是更平等的关系,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心平气和讲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不解,对教师的建议等平心静气地反馈给教师。师徒朋友关系都是比说教关系更能增进教师和学生间感情的关系,在这层关系的支撑下,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可以更开诚布公。有了这层关系做铺垫,教师才能教好书、育好人,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其乐融融,携手并进,这样的关系下,教师的眼中想没有学生都难。
三、“目中有人”原则:学生地位的重新确立
1.尊重人的自然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生命具有自然性,这种自然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敬畏和尊重生命的意识,要把学生作为尊重敬畏的对象,而非说教的对象,“目中有人”就是要看得到学生的自然性,不能压抑学生的这种属性,也不能妄自采取强制的办法塑造学生,而应该探寻学生身心发展的本性,用自然的眼光去看待学生[3]。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等自然情况,教学只会变成教师知识系统的自我演示,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学的乐趣,也难以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在“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和追求教学质量提升,追求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之间并不冲突,而是高度契合的。教师应该把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天性出发,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本着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去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教师教育心态变了,对待教学的看法变了,反而更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落实和教学效果的达成。
2.尊重人的平等性原则,对学生一视同仁
人的平等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两点,一是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讽刺、挖苦、打击、体罚学生都是目中无人的表现,违背了平等性原则,违背了师德和教育的本质要求[4]。教师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不仅眼中有人,还要心中有人。二是对待学生要“有教无类”,转变教育理念和思想,平等对待所有学生。教师眼中应该有全体学生。龙生九子尚且各有所长,更何况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源于不同的生命个体。教师的眼中看到的应该是全体学生,而非个别拔尖的、成绩好的学生,不能把成绩好的捧在手心里,成绩差的扔在角落里。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好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应该多关注差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要尊重全体学生。有的教师总爱将后进生与学习好的学生相比,并指桑骂槐,数落成绩差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教师“目中有人”就应该尊重学生,不能随便给后进生贴标签,而应该多鼓励、多表扬,让后进生也感受得到教师的关心,唤起他们争先进的学习斗志。学生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教师“目中有人”就应该尊重这种平等性,一视同仁对待所有学生,而不是厚此薄彼、差别对待。
3.尊重人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因材施教
学生是独立性很强的个体,正是这些鲜明的特征才构成这个独特的群体,一个班级里不可能全是优秀的三好学生,也不会全是差生。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成绩、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学会保护学生尊严、兴趣爱好、个性发展。“目中有人”要求教师要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要能够根据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略。第一,尊重个性差异施教。个体生命的特殊性决定了人的个性差异,有的学生个性讨喜,比较受老师欢迎,有的学生个性古怪,不容易与教师亲近。“目中有人”的教育不应该只看得到个性好的学生,而应该看到全体学生,应该学会欣赏全体学生的个性。要善于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入手寻找适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文静胆小的学生,教师的教育不应该疾风骤雨、疾言厉色,而可以轻声细语,或者借助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肢体语言传达自己的意图,当此类学生犯错时,教师可以采用不点名批评或者眼神制止等方式督促其改正错误;对待调皮的学生则要恩威并施,甚至可以用直接批评的方式督促其改正错误。第二,尊重能力差异施教。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最终造就了人的智能差异,使得人表现出强项和弱项。“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强弱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要善于挖掘学生的优势智能,并给其提供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则要根据学生学情,采取能有效提高其能力的教学方法,无论是在备课、课堂进行环节还是作业布置环节,都要考虑到学生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的办法,让各个能力层次上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四、“目中有人”要求:教学方针的重新调整
1.备课不如备生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把备课放在重要位置,以为备好课就可以教好学,毋庸置疑,扎实的课前准备是教师上好n的关键,但是再精美的教学设计,再严谨的教学构思,如果无法有效传输到学生那里,这样的备课就是失败的[5]。学生是一群有自主意识的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需要互相配合的,教师不仅要教得好,学生还要能够接受消化才行。当教师认为自己的备课万无一失,完美无比的时候,却仍有很多学生不买账。“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做出转变,从备课变为备生。有些知识点,教师认为容易,对学生并非如此,教师认为没必要,学生也未见得这么想。教师在课前要主动俯下身子、弯下腰与学生交流,要多与学生对视,走进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中去。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跟学生讨论,看看多少学生能达成目标,多少学生不能,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个教学目标进行备课设计。教师在接受学生目前状况的基础上备课,才能备出真正为学生所接受的课。
2.教课不如教生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目中有人”的意识,一味地追赶教学进度,追求教学效率,却忽略了教学效益,忽略了学生到底能学到多少东西。这样一来,教课的目的是达到了,学生学到知识的效果却没有保证。教课的目的不在于讲了多少知识点,而在于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把目光从教材转移到学生身上,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会什么,不会什么。当发现学生有不懂的地方时,一定要停一停,帮助学生找问题、分析症结,并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在课堂上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学生不懂的有价值的细节,也不能放过有价值的“意外”,要关注并挖掘课堂上的偶发资源,并引导学生动态地去探寻知识,获得新解[6]。
3.评课不如评生
评课是衡量一节课教学效益,教师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评课时往往以自己对这节课的满意程度作为评价标准,这样的评课是目中无学生的评课,是不科学的。“目中有人”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变评课为评生,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教学成效。一是评价学生课堂表现。可以通过评价学生课堂发言情况、回答问题情况、听课情况等反馈学生课堂情况,对课堂表现不积极的学生,要采取谈话方式寻找问题,以便教师继续改进教学策略;二是评价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尺,通过评价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正确率情况,发现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尚未消化的内容,以便教师对学生进行二次辅导,帮助学生真正消化所学习的知识。“目中有人”的评生比评课更有益于克服教学弊端,也更有益于学生发展。
本文结合教学理论与教育实践对“目中有人”教育理念的本质进行了深入解读,并探究了“目中有人”的前提、“目中有人”的原则和”目中有人”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新梳理教与学关系、重新确定学生地位、重新调整教学方针的理性建议。主张教育者要眼中有学生,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要变传统的备课、教课、评课为备生、教生、评生,以期克服传统教育理念的弊端,真正把我们的教育变为学生所喜欢、为学生所接受、为学生所用的教育。
――――――――
参考文献
[1] 雷振海.追寻“目中有人”的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2016(6).
[2] 吕爱军.学校教育要“目中有人”[J].学校管理,2012(1).
[3] 倪佩芬.“目中有人”手中有招心中有道――教学质量提升三要素[J].基础教育论坛,2015(27).
[4] 周为民.“目中有人”的管理:与心灵共舞[J].江西教育,2012(13).
[5] 张敏.教学,应当目中有“人”[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4(3).
儒家学派创立于春秋时期,始祖孔子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在孔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和创新,成为孔子之后的又一巨儒。他对儒学的发展,标志着儒家思想日臻成熟。及至现代教育开始,与教育相关的论述,大都是对孔孟教育思想的阐发。
1.1 孔子:儒家教育理念的开创者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出身卑微,而立之年,他在曲阜设舍讲学。50岁始,孔子在鲁国先后任中都宰、司寇,后来因政见异于朝廷而辞官率弟子游学。68岁时,孔子再次回到鲁国,仍不受用。直到逝世前,孔子一直专心传道著述。关于中国私学开创的具体时间以及私学究竟是谁首创,因史料缺乏等原因无从考证。但史书记载,孔子“弟子三千”,还培养了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学生,号称 “七十二贤”。应该说,孔子设舍讲学、传道著述的规模、成效以及影响在私学创办者中是佼佼者。
1.2 孟子:儒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和孔子的人生经历大体相似。他在孔子“以礼治国”和“德政”理念的基础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又曾历时二十余年通过游说齐、宋、滕、鲁等国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强者以期扩大疆土,成就霸业;弱者则力求保国安民,巩固基业。因此,君主们只感兴趣于成就霸业的“霸道”,自然对孟子的“仁政”思想表示怀疑。由于孟子的学说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孟子晚年退居讲学,并对孔子的思想进行阐释,著书立说。
孟子对孔子十分敬重,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他在弘扬孔子思想的同时,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首先,他从孔子“仁者爱人”的人道观出发,深入论证了人性的价值判断问题,总结出“性善论”。其次,他发展了孔子“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仁”过渡到“人”,在孔子“德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思想。在人格理想方面,他提出“大丈夫”,强调人格尊严和人格独立的意义,丰富了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
2 儒家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
在我国寻求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儒家的传统教育理念一度被西方新式的现代教育所代替。但在历经种种挫折后,儒家教育理念于20世纪末开始复兴,这说明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开始挖掘传统教育的现代内涵,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回归,培养具有传统内涵并顺应时展的复合型人才,以便为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于是,儒家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
2.1 有教无类是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接受教育。到了孔子的时代,下层民众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孔子开办私学的影响也日渐扩大。孔子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成德成才,主张“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指不分贵贱,不分智愚、善恶,只要愿意学习,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一极具时代意义的教育公平理念,冲破了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人为障碍,对于普及现代教育和提升整个社会全体成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交流、(下转第21页)(上接第3页)融合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 诗书礼乐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孔子在继承西周“六艺”的基础上,将教育内容的基本科目概括为“诗、书、礼、乐”。“诗”,即是孔子删定以后的古诗书,称“三百篇”,也就是《诗经》。孔子十分重视“诗”的作用,他认为,从诗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风俗盛衰,进而激发我们内在的道德情感,增进人人相处的情谊,还可以利用“诗”来评判国家政治,为治国安邦提供依据。“书”是指历史。孔子整理了春秋以前的政治历史,并将其汇编成书,为重要历史材料的保存作出了重要贡献。“礼”即周朝的礼仪,它涵盖了奴隶制的宗法等级制度、仪节以及道德标准等方方面面,是教育人们立身处世的重要规范。“乐”即音乐,用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现代教育具有丰富的教育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教与学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是,礼乐陶冶仍旧与现代教育的成效是分不开的,现代社会丰富的诗文朗诵、音乐陶冶便是最好证明。
2.3 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的得力手段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提倡“教学相长”,总结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就是从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差别教学,使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扬长避短,获得较好的发展。孟子也非常重视“思”的作用,认为“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外,孟子强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教学方法坚持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对现代教育颇有启示。
综上,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的原则与方法,是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相统一的,在实践中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是中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理应吸取的精华。
2.4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现代教育的终极追求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孔子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崇高理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崇高理想。孔子是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最受推崇的伟大思想家,其影响已远超出中华民族的范围。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仁”,而“仁”要达到的目标是社会大治,最终理想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①如果我们将这种思想产生的特定时代局限性放于一边,并在深刻认识现实社会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去充实它的合理成分,那么它的现代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现代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完善人格”为目标,这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是内在一致的。因此,现代教育应取儒家教育理念之所长,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以更好更早地实现教育现代化。
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初中英语教育,由于长久以来的费时低效,受到社会的质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这种新形势下,要转变教育理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实质及其主要特征,把素质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因为学科教育是通过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活动,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考试改革的设计思路下精选、精编、精讲、精炼。学生应掌握应知必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结合素质教育理念,对搞好初中英语教育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
要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关键是教师的素质。作为英语教师,要尽快从经验型转变成科研型,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和教学过程素质教育化已成为主流。这不仅将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的面貌,而且也将促进每一位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及授课水平发生质的飞跃。在第二轮新课改理念下的具体英语教学中,我们通过认真学习《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钻研教材,对本套教材基本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是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等方面,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激发教育对象,特别是广大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多维思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方法格外重要,因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学计划、目标,主要应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要解决好知识的无限性和学习的有限性这一矛盾,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具体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有助于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应从多角度、多层次指导学生,培养习惯,使学生懂得如何学习、听课、笔记、复习、记忆、解题、听说、读写、思维以及应试心理等方法,并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以达到由“学会”向“会学”的积极转变,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搞好英语教学。
1.生物学科的特点
生物学科还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注重生物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因此要求教师在教授生物知识的同时,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列举实例,介绍生物学研究新动向、新成果,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加强。高中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有所差别,由于部分高中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很多学生练习不足,不看教材,甚至对基本概念都不了解,对待生物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明显不足。2.2生物教学的特色性不明显。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主要还是以讲授为主,很多学校受办学规模、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实验器材、场地明显不足,这就导致学生在动手操作上明显不足。2.3生物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生物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师生间的关系定位不明确,课堂教学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间不能形成良性互动,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降低。
3.现代教育理念下改进高中生物教学的对策及建议
3.1要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教师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要明确自身的作用与定位,根据教育发展的形势,用现代教育理念去指导教学实践。一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被动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二是改变教学理念,教学中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丰富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方式,切实发挥好教师的引导指导和启发作用。三是在教材要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做到自选教材与校内自编教材相结合。根据教育发展最新趋势,剔除其中陈旧过时的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四是教师要注重情感教学,教师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心理、思想、行为、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动向,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3.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生物教学方式。一是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传统教学方法是把认知、理解、巩固、运用等几个教学环节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在一起。现在教育方法则是引导学生将这些环节进行有效组合,通过心理学得知,学习中如果运用感官器官越多,发挥的作用越大,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就越深刻。二是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生物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自然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运用幻灯片、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增强课堂授课的效果。三是引导学生的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生物学涉及一些抽象、动态、微小的人体组织细胞等知识,由于学生年龄、基础知识、理解思维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将抽象内容简单化形象化,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3.3教师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当前生物教学方式主要有探究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导入式教学法和设置情境式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共同特点在于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究分析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就是在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课堂教学是一项综合性、追求高效率的过程,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将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综合灵活运用,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良好个性的发挥,以取得更好的效效果。二、注重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以课堂教学为纽带,建立新型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和学习需求,因材施教,共同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到关心爱护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的动态,与学生交朋友,认真倾听学生的心理诉求,用个人魅力和真诚获得学生的信任和理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结束语
通过对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高中生物教学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项工作良好实践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充分掌握,应该从高中教学的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最符合实际的现代教学理念应用实施策略。
作者:王黎亮 单位:安徽省淮北市第十二中学
1.艺术审美课程的研究,可以引领教师不断学习和深入领会有关幼儿美术、音乐教育方面的新理念,并用新的理念来重新审视我们的艺术教育,为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出科学、有效的教育行为提供了很好的成长平台。为逐步培养一支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的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
2.艺术审美课程的研究,使得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材料都更加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3.艺术审美活动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改进幼儿艺术教学的内容,使其更加全面、系统、有效,内容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我园艺术特色课程的建构,为幼儿园幼儿艺术领域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践研究经验。
二、激励教育理念课题研究的阶段进程
本课题的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
课题负责人带领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完善研究方案的主要构想,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子课题的研究内容,起动课题研究文献检索工作,学习课题相关的研究操作方法,对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材料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回顾。
2.实施阶段(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
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清晰的研究思路,课题组成员就主题的选择、建构和实施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我们认为:
(1)主题的选择。既要细致分析主题内容所包含的丰富的审美教育价值,又要深入了解幼儿现阶段的审美需要。只有价值和需要相吻合,主题的选择才是合理而有效的。
(2)主题的构建。既要考虑到幼儿的审美认知经验(包括感受)的丰富,又要考虑幼儿审美表达(包括技能)能力的提高。
(3)主题的实施。既能关注预成计划的有效实施,又能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自然、合理、有效地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经过多次的实践研究和不断地思考,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调整,使其更加全面、合理。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多。课题组负责人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对主题的类型、构建的主要路径、实施的有效方法进行了分析、梳理和总结。并将结果分发到每一位教师的手中,有效地提高了全体教师构建和实施主题的能力。在此期间我园教师有四十多篇论文、教学案例在全国、省、市、区获奖。多次接待幼教同行来园进行教学实践观摩活动。还将我们的经典教学案例,如“美丽的螺旋画”、“猴子商店”、“面跳舞”等与幼教同行进行交流,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这大大激发了我们研究的热情,使得我们更加精益求精,更加关注构建和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力求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发展。
3.激励教育理念总结阶段(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
本阶段主要是完善、提炼与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开展课题研究四年多以来,课题组积累了大量的鲜活的原始材料。课题组对照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要求,整理了适合小、中、大班开展的美术主题式课程、主题式音乐课程;整理了丰富而鲜活的过程性资料;整理了一节节成功的教学案例、一次次深入而有效的研讨记录,还有厚厚的获奖论文和案例、幼儿创作的生动的绘画、手工作品及再现的一个个精彩的音乐作品等。每一份资料都凝聚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汗水和喜悦。
经过课题组长期认真的研究,基本完成了原定的课题研究任务,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本课题组得出以下一些基本的结论:
1.艺术审美课程内容,突出了学习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审美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2.以审美认知(包括感受)经验为显性线索,审美表达(技能)能力为隐性线索的主题构建思路,很好地实现了审美认知、感受和表达的完美统一。
3.幼儿的审美创造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因此,适宜而有层次的内容,能有效促进幼儿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4.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更加关注主题实施过程中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表达,为幼儿细致观察、积极思考、清楚而富有创造性的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
5.艺术审美课程研究,不仅有效地促进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构,而且提高了艺术课程建构的水平和质量,对主题设计和实施的不断反思,促使教师持续地思考和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初步形成美术教学活动的方式———欣赏+创作,音乐教学活动的方式———欣赏+表现,使幼儿获得更大的收益。
6.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有效利用具有审美价值的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可以提高主题实施的效益,增进教师、孩子、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原教材比较重视内容的有机联系,多领域的整合,但对于幼儿创造性表达过程中的技能支撑有所忽视。在深入研究阶段有所改善,使得主题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层次更加分明。《幼儿园教师课题论文汇编》———课题研究的大量阶段性成果在这里得到呈现,此本汇编中,幼儿教师、幼儿保健教师、保育员、园长等各类人员都有自己的收获,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一批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教育观念、教育技能、教育行为方面的提升和转变。《课题研讨实录汇编》———这本汇编选取了课题组长期以来形成课题研究的实况记录。包括课题组核心成员关于主题建构的思考,课题实施过程中有关课例的观摩和研讨,课题组研究中期和结束后的交流,从中可以看到课题组是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是如何建构主题、实施主题、反思和调整主题的。
三、激励教育理念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讨论
在四年多的研究中,我们反复学习《纲要》,并对照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审视我们的主题内容、核心价值、设计理念,并对我们课程中的内容进行调整。教育内容构建流程:我们分别在实施过程中对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
(1)幼儿的观察能力。观察是获取丰富审美经验的有效途径,也是理解作品丰富情感和创造性表达的基础。
(2)幼儿的思维能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包括想象、比较和归纳三个方面。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和情感体验。比较,可以加深幼儿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感受,了解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积累丰富的审美创作经验。归纳,可以将零散的审美经验按线索整理,为幼儿的创作提供思路。
(3)幼儿的表达能力。幼儿的表达分为两个阶段:审美认识感受阶段和审美创造阶段,审美认识感受阶段要关注的是幼儿的语言表达,审美创造阶段要关注的是幼儿的创造过程。课题研究的目标指向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志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技能的熟练、教育行为的适宜以及不断发展丰富的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如何把握幼儿学的能力。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的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一支具有正确教育理念、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正在逐渐形成。
四、激励教育理念课题研究问题的思考
开展课题研究是幼儿园科研兴园的极好途径,但是,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把握是一件十分复杂、十分精细的事情,需要十分严谨、十分科学的态度,在我们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样才能把课题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层次上来。
1.艺术课程的进一步研究
目前,我们的艺术活动内容虽然相对以前而言,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精彩得多,但是还不能涵盖所有的艺术教学内容,现在的状况是两者并存,教师自由把握。在下一个阶段的研究中,如何融合、全覆盖,是我们要深入研究、逐步合理解决的。
2.活动过程中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虽然我们一直在做,并对欣赏材料的选择、图片的呈现等相关问题也作了比较细致的研究。但是,教育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关于教学内容是否适宜、教学方法是否得当,问题指向是否明确,工具材料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创作等等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我们认为,只有细致而严谨的研究,才能带来高效的教学。
3.主题实施过程中幼儿的学习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幼儿的学习品质和社会性发展是每个领域都必须关注的问题,而且针对现阶段的孩子而言,它显得尤为重要。现根据《指南》精神,我们把它提出来,去深入地研究为幼儿健康人格奠基。
4.主题环境的创设与幼儿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