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0: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表现母爱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繁星春水》读后感精选范文 《繁星春水》这本书是我头一次接触,看惯了白话文的我,一下子来看诗集,就觉得有点不适应,不过也别有一番滋味。
此诗集中,冰心以母爱、童真和对大自然的歌颂为主题。女作家杏林子曾经说过:“除了爱我什么都没有!”的确,当你拥有爱就不需要别的什么东西了,因为你已经拥有了一切。冰心接受着母爱,同时她也赞誉着母爱,她爱大自然的一切。
冰心的诗句,是那样的简朴,但是每一个字眼都蕴含着那样深的含义,许多诗句还透入这对母爱的深深赞美。从冰心的诗句中,我悟到:一个人爱万物,他是美丽而快乐的;一个人被万物爱着,他会过得安逸舒适。而同时为这两者,他就是幸福的。
“冰心”这个词就是像她的人一般典雅清丽,超凡脱俗,也正如她所写的诗句,在淡淡的优雅的文笔中,还有着许多的哲理。一句“弱小的草啊!骄傲些吧,只有你普遍装点了世界。”告诉我们小草虽然渺小,但世界需要它点缀。又一句“青年人,珍重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去做该做的,在时间的书上写下你的成绩与辉煌。总之,在冰心的诗句中,我们能学到很多。
读这些小诗,似乎很亲切,因为冰心将大自然中最纯最本色,又十分普通的东西用清淡优雅的诗句表现出来,不加以任何的人为的修饰,不添加以任何华美的词句,带着一丝温柔的忧愁,或一些深深的内在美:明目下,绿叶如云,白衣如雪。怎样的感人呵!又何况是别离之夜。在娓娓道来的诗句中,满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是她冰清玉洁之心的再现。
读完这本诗集,我觉得很美很美,不仅仅是,美而美,也有忧而美,悲而美。在冰心的诗下,一个多么美的世界!
关于《繁星春水》读后感精选范文
这本书是我第一次读,也是第一次读这种短诗。虽然阅读过很多诗集,但觉得它也别有一番滋味。
翻开书,导读的内容就吸引了我,还讲到了冰心奶奶是如何创作诗集。从小到大,也充分体现了她在写作方面的天赋。
《繁星》和《春水》是冰心奶奶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总的来说包含三个方面:母爱、童真和自然。
冰心奶奶把母爱视为崇高和最美好的东西,反复加以歌颂。她认为,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基本动力。从冰心奶奶的短诗中我就感受到了他对母爱的理解: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怀里。
童真也是冰心奶奶这两本书中用得比较多的题材。在她的眼里,充满童趣的世界才是最美丽的世界。在童真中,冰心奶奶的作品有着深沉细腻的感情基调: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最后一个重点便是自然了。在冰心奶奶看来,人类归于自然,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读完了冰心奶奶的两部作品,我已经完全走进了书中的内容,仿佛我已经走进了冰心奶奶的内心世界,看到了她内心的想法。在这两部书中,冰心奶奶用清新典雅、朴素自然的语言,阐述了各种人生哲理,冰心奶奶的诗句优美,如同在茫茫夜空中闪烁的繁星,又如忘河之滨的水,又如花朵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
在冰心奶奶的笔下,世界是那样的美丽。而且在字里行间也独具匠心,不知为什么,看了冰心奶奶的这两部作品,我的心微微触动了一下,这也许就是感动吧!
关于《繁星春水》读后感精选范文
这本书,歌颂了大自然,歌颂了童心,歌颂了母爱,它是新诗发展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没错,这本书正是我国著名诗人冰心所写的《繁星》、《春水》。一本引起社会和文坛强烈反响的诗歌集。
《繁星》、《春水》共由346首无单独标题的小诗组成。这些短诗虽然是冰心随手记下的,但每一首都蕴藏着一个独立的思想。几句简短的话语,没有大量的华丽描写,却恰恰体现出这些短诗真正的美。
初读《繁星》、《春水》,我便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住了,仿佛一只无形的手正把我拉入书中。我既想赶紧看下去,又不忍过早看到结尾,我的手在每一页纸上反复摩挲着,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每一首诗。淡淡的油墨味环绕着我,优美的诗歌占满了我的大脑。合上书,依旧回味无穷。
再读《繁星》、《春水》,我比第一次读时懂得了更多,也思考了许多。
“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大自然创造了我们,哺育了我们,给我们一切她所能给的。但人类呢?人类却不停地伤害着大自然,并且越来越贪婪,他们砍伐树木,挖取石油,弄得大自然满身创伤。大自然在哭泣,而人类却被金钱和利益遮住了眼睛。
《繁星·春水》这部让我们怀念和感动的书,是伟大的作家冰心老人写的。在她这些闪动着灵光和真情的小诗中,数量最多的就是歌颂自然、母爱、和童心了。自然是完美的,母爱是伟大的,而童心是,是纯洁的,是她将这些赞颂集于笔尖从而酝酿成了文字。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繁星春水的读后感,请您阅读。
繁星春水的读后感1从作者这些平时随便记下的“零零星星”的感想和回忆中,我看到了她对家庭生活小范围的爱以及对社会生活这大范围的恨,也许这是时代带给她的影响,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些曾经触动过当代青年的短小诗篇,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些什么。
“童年啊!是梦中的夏,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童年是最美好的,因而也最短暂,梦是虚幻的,而真实却赖以它而得以体现,一个人长大了就不可能再回到童年,而现实的残酷与黑暗却又不得不使他想起纯真的童年,思绪游离在现实与回忆之间,只有在梦境中再次拥有那一份已逝去的童真,这不正是我们此刻的悲哀?
那么究竟能不能把这种美的崇仰升华呢?一百一千个人会有一百一千种回答,作者告诉我们:只要你愿意,对真、善、美的追求就有了坚强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
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潜隐的力量,已这般的温柔这世界了!这是歌咏自然的诗篇,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不施浓墨童彩,没有人为夸张与渲染,只是用清淡的笔墨将自然的本色美显示出来,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和娴静温柔的性情也溢于言表了。
若再深入些,我发现这些小诗往往将中国古典诗词和外国文学的两种韵味调融在一起,有时还碰撞出哲理的火花。
诗篇表现出来的瞬间的情感,无不含蓄蕴藉,如作者一样清莹隽永,字里行间流淌着温婉的情韵、淡淡的哀愁,纯洁的思想,它们和冰心一起,形成了一片晶莹而又遥远的繁星,一条温暖绵长而又鲜活力气的春水,永远萦绕在你我的心头。
繁星春水的读后感2《繁星·春水》是一本非常朴实的诗集,并没有普通诗歌华丽的辞藻,却处处流露着冰心细腻的心思和情感。情感仿佛与文字糅合在了一起,仿佛本该就是如此。每一句都浑然天成,朦胧的诗意化作涓涓细流,流淌在我的心中,仿佛能感受到冰心写下每一个字时的心情。
翻开书,看到那一排排诗句,仔细的品味每一句话语中的诗意,我读到了许多的感悟。时而婉转细腻,时而又激情高昂的诗句,无处不在透露着冰心的别有用心。她在歌颂世上的爱,她歌颂母亲的伟大无私,为了孩子的不顾一切,歌颂小孩子纯洁无暇又天真无邪的心灵。
一句句朴实的诗句中,透露着深刻的意义,就像是美玉包裹在石中一般。冰心用不带任何修饰的亲切语句,娓娓道来对生活中的热爱,对世界上美好的爱的歌颂。那一句句诗,深入人心的最深处,将每一处污秽都清洗干净,用朴实的爱意来让每个人变得纯洁无暇,心湖透澈。读到冰心的诗歌的人,想必都会安静下来,看她用文字演绎的纯真哲理吧?心中宁静下来,慢慢的感悟着这世界中的美好,感受着美好的童心母爱吧?
还有一首叫《诗的女神》的诗。在最后一段中间冰心老人发自肺腑地说道:“量我怎配迎接你,诗的女神呵还求你这般的,经过无数深思的人的窗外。”冰心将诗拟为女神,展现了她对诗歌的尊重,她认为诗是一种很美的东西,冰心老人自嘘自己不配迎接她,充分写出了冰心老人的虚心,和暗示自己还须继续努力,才有可能达到巅峰。这一点,我并没有能做到。
我读到了冰心的爱母之情。那一句句诗,不含任何的虚假伪造,出自内心的感受,让我在今天都能够感受到她对母亲的爱。...
繁星春水的读后感3不知从何时起,心中有了一份对诗歌的神往,于是,带着一份少年特有的懵懂与痴狂,随风读起了这“零碎的思想”。繁星春水这本书是我头一次接触,看惯了白话文的我,一下子来看诗集,就觉得有点不适应,不过也别有一番滋味。
翻开书,首篇导读便吸引了我。讲到冰心是如何创作诗集,从小到长大,充分体现了冰心在写作方面的天赋。
她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自然着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
她后来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过笔来叙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她很快乐。但是一旦没了幻想,那么她就会变得更加的失落与失望。背井离乡,又离开了至亲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不断的拍打岸,我无动于衷,可是一旦离开了家乡。那一滴滴的波浪,无不在触动我内心的一根快要绷断的弦,思乡的弦。的确,世上只有妈妈好,母亲的爱是最伟大,母亲的爱是最纯洁。
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能够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过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胜,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思念,思母心切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母爱是那么圣洁,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爱,所不能企及的。冰心是母亲的代名词,通过冰心我读懂了母亲。
此时的我,心潮澎湃,无法平静,万千感受,无法溢于言表。一颗澄澈的冰心,正如繁星点点,春水东流。《繁星春水》这篇作品给我的启迪很大,她告诉我人类对爱的追求,告诉我母爱的伟大,告诉我要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些使我冰心奶奶这种伟大的精神和善良的品性所折服。
繁星春水的读后感4如果问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什么?那莫过于纯洁的母爱!对此,我国着名女作家冰心也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繁星春水》。
在灵魂的深处,有一种快乐在冥冥中跳跃。轻轻地拨动着我的心弦,在一次次静谧中的夜里滋润涸的新。感动,洗涤着我雀跃的灵魂,我安静的聆听。哦。我听到了童年银铃般的欢笑与父母慈爱的教诲。于是,我悄悄的将其谱写成童年与母爱的五线谱。在繁星闪烁下一遍又一遍的弹奏。
妈妈把我们带到这个美好的世界来,让我们去享受别人的爱护;妈妈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辛苦地把我们抚养x;妈妈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总是支持着我们,鼓励着我们,当我们摔倒了流血,最痛的不是我们,是妈妈的心;当我们不听话,妈妈动手打我们,最痛的同样是妈妈,正所谓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可是,当妈妈帮我们补衣服刺到手指,妈妈仍然会觉得开心,因为如果她的痛能够换来我们的快乐,就算是痛不欲生,对于妈妈来说也是值得的。这使我想起一首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
妈妈对我们所付出的实在太多了,而这是我们做子女的一生也没办法报答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妈妈真的真的是世界上最最最最伟大的人,而这怎么可以用三言两语表达出来呢?在这个地球里,每个人只有一个亲妈妈,我们必须争取在有限的时间中为妈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妈妈生日的时候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唱出《世上只有妈妈好》,就这么简单,妈妈也会觉的心满意足!
在《春水》中有一段诗:自然的微笑里,融化了人类的埋怨。我读懂了自然用它的微笑化解了人类的怨怒。还有它博大的胸怀容纳我们,让我们洗尽铅化,重获新生。这是对自然多么崇高的礼赞!人类的枯燥与冷漠和大自然的新鲜与热情,如此鲜明的对比!在广博、崇高的大自然面前,人类该是多么渺小啊!去爱自然吧!与自然融为一体。那该是何等美妙的境界啊!
书中这样写着:别了,春水。感谢你一春潺潺的细流,你带去我许多思绪。向你挥手了。缓缓地流到人间去吧,我要坐在泉边,静听回响。这让我浮想联翩:春天的山涧里,清凉潺潺的溪流。涓涓的流向田野、树庄,流向人间。它带来的信息向山泉天穹无尽的流响,其中既有春水的温柔和清冷,也有诗人冷暖不定的心情意绪诗人天意。流水有情,一幅交相融合的春溪图跃然纸上。
书中的诗歌情至深,语至美。以含蓄、温婉、典雅、美丽着称。还有淡淡的忧愁。每一首诗都如天空中的星星,荷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有着特具的美术感。在岁月的轮回中,时间的枯叶永远无法将我的童年与母爱埋没。我在生命道途中采拮童年的朝花,拾起一片片童真的梦想与慈爱的教诲。朋友,我又拾起了多少甜蜜呵!
繁星春水的读后感5冰心以其特有的女性纤柔、清新秀丽的语言写成了《繁星》、《春水》两本诗集,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通畅而又情韵悠长,并构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诗集《繁星》《春水》,为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以“自然”“童真”与“母爱”为主题,以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自然的赞颂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为主要资料,表达了她对母亲的情感、对孩子的喜爱、对自然的赞叹及对人生的明白,被著名作家茅盾称为繁星格与春水体。
哲理性强是《繁星》和《春水》的一大艺术特点。《繁星》和《春水》中,有许多诗都是蕴涵着深刻思想的哲理诗。这些深刻的思想往往都是和诗中描绘的具体形象以及诗人深沉的思绪揉合在一齐的,因而仍然具备着诗的情绪,有着诗的美感。
其次,纤柔是冰心诗歌的另一个显著特色。冰心的诗,无处不表现出一种女性的纤柔。以她“满蕴着温柔,带着忧愁”的抒情风格,感情深沉浓烈地歌吟着纯真的爱,描绘着大自然的美;同时也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某些社会丑恶现象的谴责。
最后,文字轻柔雅丽,韵律浑然天成,意境优美清丽。《繁星》和《春水》中词句的运用,仿佛是信手拈来,处处透露着轻柔雅丽的风格。
《繁星》和《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总的来说,它们大致包括三方面的资料。
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冰心,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一步入文坛,便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她认为,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在《繁星》和《春水》中,她把母爱视为最重改最完美的东西,反复加以歌颂
同步单元: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特邀撰稿教师:山东省青岛市实验小学 庄 敏
要求:
经过三年的学习,我们积累了很多古诗。大家都知道,学习古诗是有方法的。我们要了解诗句的出处、诗的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及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请大家选择两句诗,找到原作和相关的参考资料,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并把学习收获写出来。
快乐导航:
我们在写这篇作文时,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完成,先确定题目,然后查找相应的资料,再解决相应的问题,最后写这篇作文。
名言加油站: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苏联]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音乐,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意大利]但丁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美国]惠特曼
词语加油站:
无微不至、含辛茹苦、
任劳任怨、勤勤恳恳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山东省青岛市实验小学三年级 欧奕阳
如果问起表达母爱的诗句有哪些,我想每个人都会脱口而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诗我很小的时候就会背,它出自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全诗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的关键词是“寸草心”和“三春晖”,我认为它们的意思分别是“小草抽出的嫩芯”和“春天的阳光”,其中“寸草心”象征子女的孝心,“三春晖”象征母亲的慈爱,所以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思就是妈妈对孩子的恩情非常深,就好比春天的阳光之于小草,这恩情是怎么也回报不完的。
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呢?原来孟郊一生都漂泊在外,没有陪伴在妈妈身旁。一直到他五十岁时,才得到一个溧阳县尉的小职位。他结束了长年的流离生活之后,便接妈妈来身边一起生活。
有一天深夜,妈妈为孟郊赶制出门要穿的衣服。她年纪大了,虽然双眼模糊,双手微颤,可还是小心翼翼地缝着。尽管没有绫罗绸缎,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布,可每一针每一线都包含着她对儿子的爱。天蒙蒙亮,孟郊醒来发现妈妈房间的油灯一直亮着,透过门缝一看,他惊讶了!他看到妈妈一直在为自己缝补衣裳,双眼已布满血丝,那头长发也添上了几缕银丝。孟郊心里无比感动,临走时他看到路边小草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正以茁壮的成长来报答太阳,便即兴写出了这平凡又感人的诗文。
我的妈妈对我也有许多的爱,她不仅在生活中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在我遇到困难时还会鼓励我、帮助我,在我开心时也会和我一起大笑。
有一次,妈妈打扫了一阵卫生,累了,便坐在沙发上休息。在旁边看书的我赶忙走过去,问道:“妈妈,你怎么了?”“我没事。”妈妈边说边站起来继续收拾。我想:一定是妈妈身体不舒服,我来帮妈妈打扫完卫生吧!于是,说干就干,我让妈妈指点我该从哪里做起,怎样去做。
等我把所有的家务活都干完后,我感到腰酸背痛。这次我终于体会到了妈妈的辛苦,妈妈每天都要干这些家务活,从来没有向谁抱怨过腰痛,我呢,只扫了一次地、洗了一次碗就叫苦连天。通过这次劳动,我感受到了妈妈的辛苦。从那以后,我经常帮妈妈打扫卫生,妈妈夸我长大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们不能忘!虽然我们现在还小,能帮助妈妈做的事情很少,大多数时间还是妈妈在为我们付出,但我们要记住她们的恩情,要听话、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我们小小的爱去报答妈妈大大的爱,妈妈一定会开心的!
指导老师 庄 敏
“不仅……还……也……”层层递进,表现了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通过我“腰酸背痛”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妈妈的不易。
教师简介:
庄敏老师,从事教学工作十四年,在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思维,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所教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
[点评]
爱的哲学
肖凤
1919年的冬天,已经发表了多部问题小说的十九岁的冰心,在一本杂志上,很偶然地看到了一个十分新鲜的名字——泰戈尔,当她读着那些关于上帝、神、生命、死亡和不朽的爱等等富于哲理的词句的时候,心里充满了虔诚的感动。也是在这一年的冬天,冰心学习了西方的“梵”学——《圣经》。
泰戈尔的诗句和《圣经》,都对着她歌唱上帝的爱、神的爱、大自然的爱、人类的爱、不朽的爱;歌唱永生、死亡、幸福、受苦、沉默等等。那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在上面生存的世界到底是欢乐的还是烦闷的?年轻的女作家冰心,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她在1920年的八、九月间,连续写了三篇思索性的散文。
最使冰心费神的是关于人生意义的思索。——既然每一个人的生命,最终都要匆匆地归结为死亡,既然世上所有的惊才、绝艳、丰功、伟业,一遇见死亡,就立即倒下,化为尘土,那么,“这样的人生,有什么趣味?纵然抱着极大的愿力,又有什么用处?又有什么结果?到头也不过是归于虚空,不但我是虚空,万物也是虚空。”
1921年年初,冰心在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之后不久,发表了一系列的小说。其中《超人》引起强烈的反响,冰心想用母爱这一个无病不治的药方来医治像何彬这样的患着忧郁症的青年人。在《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中,想用童心这药方来医治凌瑜这样的患有厌世症的青年人。这是她的善良愿望。
冰心在为同时代人医治时代病的时候,也把求援的手,伸向了美丽的大自然。冰心认为大自然是灿烂庄严的,而寄居在大自然中的人类,却有许多的烦恼,还人为地造出来了许多的什么贫富、智愚、劳逸、苦乐等等。这种人类社会与美丽的大自然不相和谐的思想,在短篇小说《月光》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既然母爱、童心、大自然,都不能完全解除青年人的时代病,那么,烦闷的情绪大概就是永远难以避免的了。每当冰心这位年轻的女哲人想到这里的时候,她就用积极的态度来提醒着自己:“我的心啊!警醒着,不要卷在虚无的漩涡里!”
在冰心的作品里都充分地表现出了冰心“这一个”,那就是:有一种互相矛盾的心理,常常困扰着大学时代的冰心——使她在歌颂快乐的时候,也不曾忘记了忧愁;在歌唱幻想的时候,也不曾忘记了失望。这种互相矛盾的心理,逐渐地形成了冰心许多断断续续的思想和观念,于是它们便像深深的流泉一样,从冰心那颗聪慧的头脑里,潺潺地流向她那清秀的笔端。
(选自《冰心传》,有删改)
1. 青年时期的冰心其思想主要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她对人生社会有哪些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文章的内容,请简要阐述爱的哲学在冰心小说作品里是怎样得到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这篇传记里,作者为什么对冰心的称呼在不断的变换,请举三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诗歌课堂教学审美缺失的现象
1.偏重解析,缺乏体悟空间
诗歌教学需要教师以点带面,营造恰当的情境,引领学生对作家特点、作品风格等材料广泛涉猎,才能使学生对诗歌有更深的感触和理解。但受诗歌选材、课时安排和知识传授目的限制,目前的诗歌课堂教学仍然较多地着眼于语言要素和知识要素,偏重对诗歌内容和语言的解析,忽视诗歌中更为重要的思维要素和情感要素。这就造成了,一方面,课堂教学难以给学生留出文学欣赏的空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自我体悟;另一方面,对诗歌作品的解析往往引导学生形成了一致的知识认知,无形中替代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解读。
2.偏重应试技巧,忽视知识运用
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进行诗歌教学时功利性倾向明显,教给学生的不是怎样去领略美、鉴赏美,而是怎样去猜测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去操练答题技巧。这完全违背了诗歌讲究含蓄,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固有规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学习诗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对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而对诗歌知识的运用往往是空白的。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诗歌教学审美内涵
诗歌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领略诗意、陶冶性情,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线教师强烈的备考意识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生动活泼、丰富有趣、寓教于乐的特点,使其成为弥补课堂教学不足、还原学生情感体验、提高诗歌教学审美性的不可替代的平台。对课堂教学中难以安排的内容和设计,教师就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给学生营造出自我体悟的空间。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而且能让学生在鉴赏、创作的过程中体会到诗歌的情与美,真正走进诗歌的审美世界。
李泽厚先生把审美的情感本体区分为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1]“悦耳悦目”是美感的基本层次;“悦心悦意”,表明美感的愉悦可以通过耳目走向心灵,通过有限的形象而感知到更深远的东西,领悟到无限的内容;“悦志悦神”则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等级的审美感受,一般要在对人的意志、性情进行陶冶和培育的基础上实现。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在诵读体悟、品读鉴赏、研读应用等方面创新活动形式,开发活动资源,创设活动情境,才能给学生留出一片自我感悟、自我体验的空间,提升诗歌教学的审美内涵。
在粤教版教材中,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必修一、必修三模块中,而现代诗歌只被安排在必修二模块中。在实际教学中,受一个学期只能完成两个模块的教学容量所限,诗歌教学的课时是非常有限的。针对诗歌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广州铁一中学高中语文科进行了诗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将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运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融为一体,引领学生走进了诗歌情感家园,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促进了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
1.诵读体悟,以悦其耳――“诗意的微醺”
读、诵、吟、唱是我国古代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毛诗序•关雎》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2]诗歌在其最早产生的时候就注定了诗歌吟唱的这一特质,情与声密不可分。人们在“吟咏”中才能发挥创意,在“一唱三叹”中才能将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
朱光潜先生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3]“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出声阅读。采用诵读方式,可以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再用语言把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4]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诗歌,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富有感情的声音准确表现出诗歌的韵律,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表达出诗歌丰厚的情感,帮助学生领会诗文的神韵,为欣赏、品味诗歌之美做好准备。
叶圣陶先生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5]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与听众一起进入到诗歌的意境,在诗意浓厚的氛围中与诗人同悲共喜,受到情感的醺染。一次成功的诗歌朗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受到情感的醺染,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文的兴趣,增强诗歌阅读的主动性、自觉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妨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开展诗歌的声情教学:以研究性学习为中心,为学生举办“朗诵与情感表达”专题讲座,让学生练习朗诵的技巧;让学生收听、收看中央台名家名篇的朗诵,在视听结合中受到感染和启迪;配合粤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情感体验”的主题,设计“诗歌朗诵活动评价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音质,选取表现悲欢离合之情的中外古典诗歌名篇来进行配乐朗诵。这些活动都能有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朗诵技巧,在诵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树立自信,提升审美品位。
2.品读鉴赏,以悦其心――“我为诗歌写批语”
反复诵读是诗歌鉴赏的开端。然而,只重“读”是远远不够的,诗歌鉴赏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学生需要经过反复体味、理解、评析,才能走进诗人的心田,品读“诗外之诗”,形成理性认识,从而提高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读”关注的是诗歌的音韵,凸显的是对诗歌的直观感受和整体感知;而“品”关注的是诗歌的形象,目的是让静态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让读者深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意蕴美。
品读鉴赏是极具个性化的体验过程。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上,教师可开展开放式诗歌品读活动――“我为诗歌写批语”,让学生自选诗歌进行赏析,采用眉批和总批等形式,为诗歌写下自己的点滴感悟;也可以开展“我最喜爱的诗人”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最喜爱的诗人,收集他们的生平事迹、创作轶事以及最富代表性的诗歌进行点评。教师可鼓励学生制成课件,与同学交流共享。以上这些活动不同于抽象的诗歌鉴赏理论讲座,强调的是学生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教师只有将抽象的鉴赏理论转化为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才算真正达到了陶冶性情和涵养心灵的目的。
实践表明,学生在这些品读活动中,不但会将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带入到诗歌的阅读与鉴赏过程之中,自主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而且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无疑会帮助学生建立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较高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会相互交流,不断唤醒自我,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
3.研读应用,以悦其行――“少年情怀都是诗”
诗歌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表达与交流”部分,明确指出了“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的目标。诗歌创作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它不但意味着读者对诗歌意蕴的理解、感悟,意味着对诗歌知识的综合关注,更意味着读者调动自我经历、情感经历的诉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妨设计、开展诗歌创作、改写、结集的系列活动。
(1)创作诗歌。广铁一中的高中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以“少年情怀都是诗”为主题的诗歌创作活动。在这一阶段的指导中,教师力求通过自选照片、播放影片等方式,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最美的语言表达出自己最真挚的情感。
学生以前学过一些讴歌母爱、亲情的诗篇,为了让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诗歌表达出自己对母亲的热爱之情,陈老师一步步地创设出诗歌写作情境。她先让学生欣赏了罗大佑的视频歌曲《母亲》,让学生关注歌曲中表现母爱的生活细节。乐曲深沉的旋律把学生带入到对母爱的感受与思考中。紧接着,陈老师又播放了曾感动过无数观众的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中的一段视频,当学生们看到影片中的母亲为给儿子小强祈福而一路磕头到庙门的镜头时,很多学生被母爱的伟大所深深打动,流下了眼泪。看到创设的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情感,陈老师请学生说说自己母亲的故事,与大家分享母亲对孩子的付出与关爱,很多学生描述了感人的母爱细节。
有位同学说出了自己幼年时的一段生活经历:因家族生意破产,爸爸长期在外躲债,只有母亲陪伴自己。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总会被刺耳的电话铃声吵醒,妈妈一个人在客厅压低哭声向讨债人求情。但每当他问及此事时,妈妈总是装成没事人一般,不愿给自己增添一丝惊恐。事隔多年,他总忘不了那刺耳的电话铃声和母亲压抑的抽泣,总忘不了母亲那看似坚毅的表情和躲躲闪闪、忧愁无奈的眼神。他说在那段漫长的日子里他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也从妈妈身上感受到了坚强和隐忍。
学生有了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也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这样的时机,陈老师要求学生以“动情一刻”为话题,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将自己对母爱的感受一气呵成写成诗句。有位学生满含深情地写下了一首小诗《轻轻》。
轻轻地/妈妈在为我准备早餐/挥舞锅铲,没有一丝声响/因为我仍恬然在甜蜜梦乡
轻轻地/妈妈在洗洗涮涮/擦窗拖地,没有水声的流淌/因为我还搏杀在题海战场
轻轻地/妈妈在看无声电影/情感起伏,没有声音的喧闹/因为我已安睡在柔软小床
轻轻地/妈妈悄然入睡/窗外/月光明亮,垂柳拂扬,花儿飘香
这位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构思出这首小诗,真实地再现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朴实而深情地表达对母亲的感激,这与陈老师想方设法地创设诗作情境是密不可分的。另外,教师从学生最熟悉的一些生活细节入手,指导学生创作诗歌,会让学生容易落笔和获得成功满足。
(2)修改润色。在诗歌创作阶段,学生更多的是有感而发,做到了“情真”,但在语言的凝练和诗意的淳厚上大多显得拙劣稚嫩。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味诗歌语言,强化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抒情性、凝练性、音乐性和形象性等特点的理解。陈老师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按照诗歌语言的基本要求,对本组同学的诗歌加以修改,并在修改后说明修改理由。这种修改实际上是一种再创作活动,它使学生懂得了,诗歌不仅应追求情感美,还应追求语言美。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修改习惯的养成会有利于文学素养的提高。一位学生对比自己改前改后的情况,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樱花》(修改前)
就在樱花盛开的那天/是我永远忘不了的昨天/渐渐有了对你的思念/不知不觉泪流满面
就在樱花飞舞的那天/我终于来到今天/把你留在了过去/留在了从前
就在樱花落下的那天/我想到了明天/但我只想回到从前/永远永远
《樱花飞舞的瞬间》(修改后)
樱花盛开的那天/是我温暖而又遥远的昨天/细细品味对你的思念/忘却了泪花晶莹的双眼
樱花飞舞的那天/我终于徘徊到了今天/悄悄地把你留在了原点/留下了过往/留下了从前
樱花凋零的那天/我不再彷徨/明天那多彩而又深邃的天空/是我曾经渴望的灿烂的容颜
(3)结集成册。教师引导学生将创作的诗歌结成诗集,在班级和年级之间进行展示交流,并把其中优秀的诗歌向一些文学刊物推荐。这既可以让学生留下永久而美好的记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4.登诵,以悦其意――“情韵风扬”
经过以上一系列诗歌诵读、评写活动,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独特的心得和感受,对诗歌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请学生自己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广铁一中高中语文组教师配合学校文化节,组织了一次百人诗歌大型朗诵会――“情韵风扬”。整个活动以情韵为主线,朗诵内容包括表现酽酽亲情、醇醇友情、绵绵爱情、拳拳家国情四个主题,上起先秦下至现代的26首经典诗篇。学生以领诵、分诵、齐诵、配乐朗诵、伴舞朗诵等不同方式参与其中,在声情并茂的朗诵声中感受到中国文学艺术的博大精深,从经典诗歌中体悟了中华文明的情韵。
朗诵活动也激发了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以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参加朗诵活动的王晓湘同学说:“参加这次活动,我萌发了许多梦想。诗歌的海洋是博大的,令人向往。我要放飞梦想,在诗歌海洋中徜徉!”铁一中学的语文教师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获得了诗歌学习的快乐和兴趣,还培养了文学鉴赏的能力,提升了文学审美的品位;同时,这种新的语文学习形式又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容,促进了学校文化的发展,为学校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歌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心诗韵,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这样一座桥梁,沟通了学生的诗歌学习与日常生活,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2]刘恩伯.中国舞蹈文物图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4]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关键词:情感; 兴趣; 思考; 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67-001
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假、大、空现象严重,要么虚情假意、无病;要么模仿例文、空洞无物,要么罗列技巧、堆砌辞藻,使作文缺少应有的灵性和感染力,作文越来越脱离人本化。为了真实,我尝试从小学生的“情感、兴趣、思考”入手,开展作文探索。
一、情感
情感,顾名思义,即学生的作文要有真情,要有感而发,要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不能空洞无物、无病。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呢?
1.要唤醒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怕写作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写作热情,对所写的东西没有共鸣,写不出心中想写的东西。因此作文教学首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生活积累,擦亮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学生写作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的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身边的人、事、物写起,命题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不能设些假、大、空的命题,而应设些能激起学生写作冲动的命题,比如“假如我来当老师”、“给爸爸的画像”、“当老师不在的时候……”等“好写”“乐写”的命题,从而人人想写、人人乐写,才能让学生激情澎湃,有感而发,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好作文。
2.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真情
写作最忌“虚情”,最贵“情真”。只有学生写作有了情感的冲动,对所写的人、事、物有了真实的情感,才能写出真实动人的东西。为此,教师在学生写作之前,可围绕命题用一些能激起学生真情的故事、图片、音乐或影片,最大限度地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其有感而发。比如在教学《母爱》作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一起欣赏了歌颂母爱的台湾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并让学生唱起幼儿园时就学过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教师此时再伴着音乐讲些自己或他人身边母爱的点点滴滴……面对此情此景,学生流泪了,纷纷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关心爱护自己的故事,抬笔写出了许多情真意浓的好作品。因此,情感如写作的源头之水,只有源头之水被“激活”了,写作才会百转千回。
二、兴趣
首先要求学生对写作要有兴趣,其次要写出充满情趣、趣味的东西。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1.明确目的,培养兴趣
要使学生对写作有兴趣,首先得让他们了解什么是作文,尤其是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往往觉得书上的作文很神秘、很难写,不相信自己会写出这样好的作文,极易对作文产生一种恐惧心理。为了消除这种对作文的恐惧感,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淡化写作概念,不能为了写作而写作,不要把写作当成一种负担。让学生明白,写作无非就是用笔尖去说话。只要我们会说话,我们就会写作,会写作就能写出好作品。可对学生进行写作目的和写作知识教育,不能只是讲道理,而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形象的逐步引导,一点一滴的培养写作兴趣。
2.组织活动,激励兴趣
儿童喜欢自我表现,常爱显示自己。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组织表现活动,如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习作比赛,比如“写句子、写片段、写命题作文”比笔杆;“说观察、说选材、说读书”比口才;还可以“办板报、当记者、向儿童刊物投稿”比行动……小学生都是小孩子,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吸引了同学,吸引了老师,或登在了报刊上,就十分高兴。这时,他们决不会觉得作文难了,而是感到写作是一种乐趣。
3.“多就少改”,保护兴趣
兴趣可以产生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当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作文就主动了,就愿意写了。愿意写,才会写出好作文。当然,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时需要激发兴趣,有兴趣时则需要保护。批阅作文时实行“多就少改”,就是保护学生习作兴趣的一种方法。“多就少改”,就是要多承认学生的、多保留学生的;少改动学生的、少批评学生的。小学生学作文只是初学初练,他们写出的文章多是半成品,缺点、毛病自然很多,尽管如此,学生写了作文之后,常有大功告成的愉快,常常希望老师肯定表扬。实行“多就少改”、“高分重赏”,可以充分尊重他们的习作,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三、思考
思考,就是要学生不仅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观察到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还要学生有一个“善思”的大脑,能分析自己的所见所得,说别人不同的话。
1.巧提问题,诱发思考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会围绕议题巧妙设问,会条分缕析,层层诱导,使学生进入思考的最佳状态,并最后产生自己的观点。比如在写《当英雄落水之后》这篇文章时,就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分析:为什么英雄舍己救人、筋疲力尽落入水中之后,岸边却没有一个人主动去救他呢?这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假如你在现场你该怎么办?……学生在经过独立思考后,会根据自己的立场、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
2.标新立异,独立思考
一、多点激励,少点挑刺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本能中,最大的渴望是得到赏识。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希望得到肯定与帮助,更何况是学生。但是他们由于智力、知识、阅历等因素的影响,习作的水平更是千差万别,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是一塌糊涂。如果教师的评语只限于一一指出缺点,势必会使学生的自尊与自信荡然无存。从用词到成句成章,甚至于书写等等,不同学生都会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教师应独具慧眼,由衷地为学生的每一个亮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语用得生动,有一个句子用得传神,一个标点用得巧,抑或是书写工整。
比如,有的学生在习作中描绘到“黑夜中两颗宝石闪着犀利的光左右游离着。”教师可以这样旁批:“你的观察真仔细,你的描写真生动传神,令人不由得进入了你的习作世界中。”有的学生写一手好字,教师可以这么批注:“字是文章皮,你的一手好字为你的文章披上了华丽的外衣。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内外兼修,成为习作舞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再如有的学生平常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通篇文章如串珍珠,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可以这么批注:“老师真荣幸能品读你的佳作!你的习作字字珠玑,这是你辛勤汗水的结晶。继续加油吧!未来的叶圣陶非你莫属!”
教师赞赏的评语常能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当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顺势的指出其习作中的不足。如:一学生在日记中记录了他的父亲受人之托,帮人看管菜园,因突下冰雹把菜园砸的不像样了,父亲为了履行职责,把自家的菜移栽到受损的菜园中。可是该学生语言表达基础差,通篇很难见到一句像样的完整句子。对此,教师批语:你的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老师从你的作文中感受到你父亲负责任、守信的身影,并深受感动。要是你能在改改,或请班级同学帮你再修改,让语句更通顺,相信你的作文一定会更出彩的。后面还注上:若觉得改好了再拿来与我分享,好吗。这样,学生带着满怀的信心,终于唤起了内心的表现欲望,习作也在点滴中进步了。
二、多点幽默,少点呆板
如何让机器运转不卡且高速呢?必不可少的当然是加点剂了。同样的道理,如何令学生既能摒弃不足且进步有方呢?那么就得来点幽默了。它是生活的调味剂。让.保尔.里希特曾说过:“自由产生诙谐,诙谐也产生自由”。在习作中,学生的不足也是难免的。我们当然不能听之任之,但也应避免过于呆板地说教,应以一种幽默的语调,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悦地接受并无声地改正。
一位学生从遣词造句到行文挺不错,但美中不足的是他的态度比较松散,文章中经常能见到随意涂画的现象,教师就可如此婉转地批道:“知道吗?看了你的习作后,老师听到了她的哭声。她本来是一位非常秀美的姑娘,可是她的主人都不注重对她的打扮,在她脸上乱涂画。下次记得还她秀美的脸庞,好吗?”另一个学生习作中错别字频频入目,教师也可以如此批道:“真希望天使可以出现,把你习作中的错别字统统抓走,并处于终生禁闭。相信你会是那位天使的,对吗?”这样,教师以诙谐而不嘲弄、善意而不讥讽的语言缓和学生的不利处境,能减轻学生心灵的负荷,拉近师生间的距离,除去学生前进的障碍,开拓思路,启迪思想,使他们在沮丧中重拾自尊、自信和勇气。
三、多点情感,少点冷漠
“情动而辞发”“以我手写我心”文章是真情实感的流露。那么作为他的评语,我们教师更应该注入满腔的热情,以情激情,找准学生习作中感情的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起到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品质。
例如,我们班有位早年失去母爱的学生在习作中流露出了对母爱的渴望,对真情的呼唤,于是我也热情地回应道:“孩子,知道吗?其实你的母亲离你并不遥远。她的心永远祝福着你。别辜负她的祝福与期待,好好努力吧!爱,就在你身边!”另有学生在作文中倾诉了她想进步而不得的矛盾心理,老师也顺水推舟地写道:“孩子,成功的光环背后洒满了辛勤的汗水。当我们倾慕别人的胜利果实时,也忽视了别人为此而付出的努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的执着付出一定会换来果实累累的秋季的。老师期待着你的秋天。”以情换情,以心交心,相信习作将会成为学生乐于表达的天堂。
四、多点商讨,少点勒令
当今的独生子女家庭日趋增多,太多的孩子从小养成唯我独尊的思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丰富,他们的这种思想也导致了他们的叛逆。他们不喜欢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老师。唯有与他们展开思想和感情的平等交流方能使他们真正的打开心门。教师的习作评语也应顺应学生的特点,采用商讨口吻,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力,触发举一反三,从中得到无尽的启示和感召。
长期以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问题困惑了许多教师,那就是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在音乐欣赏课中。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对音乐的鉴赏就如“水中月,镜中花”。尽管在上课之前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但一听到音乐学生就失去鉴赏的兴趣,教师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分析讲解。这样一来音乐欣赏课就变成了语文课,对于音乐的内涵、节奏,音色等需要聆听的东西学生一无所获。那么怎样才能引起学生注意,使教师能够出色地完成课堂教学呢?这主要关系到课堂导语的设计,课堂导语犹如一首乐章优美的序曲,如果导语设计的得当、巧妙新颖,就能一下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提出的问题在思考,从而在音乐聆听中展开想象,达到鉴赏音乐的目的。怎样巧设音乐欣赏课的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使我有许多感触与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导语内容一定是学生关心、感兴趣的问题
我在上民歌这一节课的时候,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都喜欢流行音乐,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首歌曲,请同学们帮老师判断一下它们是不是流行歌曲?然后播放了《好汉歌》《黄土高坡》《几度风雨》《青藏高原》等歌曲片段。学生一下就来了兴趣,甚至有的学生小声议论:老师老土,一点也不懂时尚。等同学们思考回答以后,老师引入民族音乐,并让学生在身边的流行音乐中寻找民族音乐的“根”,让他们探讨流行风中的民族元素。很快学生就明白流行音乐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这道理,讨论怎样舍去流行音乐,回答更是积极。
二、导语中设置的问题要有悬念
我在教“非洲音乐”一课中这样设计:先导入了一段非洲歌舞给学生欣赏,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了过来,接着我抛出了一系列问题:1、非洲人喜欢用那些方式来传达情谊?2.非洲人为何偏爱“鼓”?3.非洲“鼓语”是如何融合在音乐中的?4.非洲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5.非洲音乐风格的形成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个个全神贯注地观看,片段播放完以后,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几分钟后高高举起了手。在学生积极的发言中,我耐心聆听并不断给予评价,我听到了令人惊喜的答案,也顿悟:好的导语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游戏”导语可以调解课堂气氛,学生也因为参与而变得开朗
例如,在鉴赏《独特的民族风》一课时,我把学生以组为单位分成蒙、藏、维三大民族,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我国民族众多,今天我们请来了来自内蒙古的蒙古族(第一组同学),来自青藏高原的藏族(第二组同学)和新疆的维吾尔族(第三组同学)三大民族,我们请他们分别以不同的形式介绍本民族的习俗及民族风格。给5分钟时间做准备,要求全员参与”。这时候教室里顿时就炸了锅,而我来回在各小组间走动、观察,解决他们在组织排练中出现的问题。
5分钟时间很快过去了,蒙古族组的主持人落落大方地走上讲台,大家一阵哄笑,这时我出示一行大字“学会聆听,聆听是一种教养、一种尊重”,顿时教室里安静下来了。蒙古族组主持人介绍本民族习俗后,全员齐唱蒙古族歌曲《嘎达梅林》,藏族组同学伴着音乐围成圈跳起了“锅庄”。主持人在音乐声中对藏族习俗、歌舞做了详细的介绍,维吾尔族组的同学更是来了个新疆歌曲大联唱,每一个节目结束教室里都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四、导语设计要从生活体验和自身思想出发,引起情感共鸣
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的动力。在音乐教学中把握好情感,如果能够因势利导,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音乐表现要素的理解、想象融合在一起,与音乐产生共鸣,会使课堂教学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我在高一上课题为《懂你》的音乐鉴赏课时,我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了在汶川地震中的一位母亲用自己生命保护孩子的片段,接着引用了赞美母爱的诗句引出这节课的内容:“关于母爱的诗词太多了,而同样主题的音乐作品也是不少的,可以说歌颂母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下面我们来聆听歌曲《懂你》。边听边回顾生活点滴,体会母亲平时对自己的关爱,听后请同学说说此刻最想对母亲说的话。”结果学生听得非常投入,发言更是空前踊跃。一名学生说:“我以前没想过妈妈为我受的苦,今天我想起了许多,觉得很惭愧……”甚至有一名学生声泪俱下:“我是个不孝的女儿,我一直觉得的父母为孩子付出是天经地义的,稍微不顺心就对妈妈耍脾气,今天中午我就和妈妈吵架了……”我再适时引导:“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真挚最无私的,我们要学会感恩,一个不爱父母的人是不会赢得社会尊敬的,让我们把这首《懂你》唱给我们的父母吧。”我注视着同学们,让我欣喜的是,此时他们唱得的那么认真,那么专注,他们是用心去感受每一段旋律、每一句歌词,真可谓“以情代声”。总之,“教无定法”,导语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想在音乐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特别是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新颖、趣味的导语,在一节课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有个良好的开端。正如音乐教授曹理说的“音乐中导入的资源有限,但创意是无穷的”。让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发掘自己的智慧,巧妙设计导语,让导语发挥它的作用,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关键词: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学习能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主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必须以人为本。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一)充分挖掘语文课所固有的趣味性元素
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充分挖掘这些“快乐的宝藏”,可以使学生产生广泛的好奇心,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引起对语文学习的注意和探究.从而形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像《看云识天气》介绍的是天文知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介绍的是地理知识……诸如此类.这样的语文教学向学生展示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这样的语文课不但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掌握技巧,吸引学生
1.巧设悬念,引出正题。巧设悬念,能扣人心弦,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如教学《出师表》一文时,在导入环节上出示三组被打乱的诗句:(1)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2)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3)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问?让学生重新整合后发问:怎么都有“出师一表”?这“出师一表”是什么呢?从而自然地引出《出师表》这个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增添学生的人文素养。
2.艺术质疑,诱发思考。“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质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诱发思考,触动学生去深入地分析。如《行道树》中有一句“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其中“堕落”一词,有学生认为用得不妥,原因是“堕落”的词意一般理解为“精神上品质上没落、衰落,变恶劣”,此时,教师抛出已经设计好的问题:(行道树)怎么会在精神品质上没落、衰落?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认识“堕落”除了“精神上道德上没落、衰落,变恶劣”这个意思外,还有“沦落、流落”的意思,放在文中指远离了森林,远离了伙伴,流落到了城市里,含有一种悲伤。学生了解了这层意思后,阅读的视野一下子宽泛起来,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倍增。
3.设情境,启人审美。教师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创设情境。唤起学生思想感情上强烈的共鸣.启发学生开展想象.然后因势利导,学习课文。
如教《我的母亲》前,先让学生背诵古人吟咏母爱的诗歌,然后启发提问:《我的母亲》又是怎样叙述、赞美母爱的?以这样的情绪气氛导入课文.学生处于一种“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很快进入课文。
(三)结合新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激发兴趣
利用好新教材每一个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这个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又一条重要途径。这样,不但使学生的个胜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且学得轻松、主动。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教学的理念。
二、更新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改变以前的填鸭式的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出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得以满足:要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独创性等精神和品质进行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使学生从“试着探索”逐步变为“爱探索”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沟通师生的心灵,增进师生问的了解,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温馨的课堂气氛.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学生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极有价值,能问在点子,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定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在一节课中,教师要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取他们提出的建议,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那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会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能使效果倍增。
(三)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培养学生能倾听别人的观点。这样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小组合作,使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得到充分的发挥,进射出创造的火花。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一、作业拓展
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文素养的提升,不是仅靠短短的课堂教学就能得到长足发展的,而需要学生长期的阅读积累。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总觉得是个怪圈,语文是最简单的,儿童在三岁时就能掌握大约一千个词汇,到七岁就能掌握大约四千个词语;而语文又是最复杂的,学生在数学、英语学习上通过短期强化训练很容易得高分,但是语文不行,需要长期的阅读积累。因此,在每天语文课要结束的时候,我一般都采取拓展的方法,通过拓展性的作业,给予学生知识上的引导和方法上的指导。比如,学完《指南录后序》后,我说:“文天祥在文中记述了民族危亡时期个人九死一生的经历,请同学们课后查阅一下,还有哪些和文天祥一样的民族英雄在民族危亡时刻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民族大业而奔忙的?”这样的结束语,既是对主人公的肯定,也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动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民族英雄共性的理解,同时对其他的民族英雄也有了认识,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熏陶。
二、自主讨论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讲到底,而要留给学生适当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他们有自由支配的时空。从表面上来看,教师好像没有作为,但是教师的无为恰恰导致了学生的有为。格罗佩斯的“给人自由,任其选择”造就了迪斯尼乐园的最佳路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朗读思考,质疑讨论,能够让高中的孩子有所体悟,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表现出对知识和能力的积极探究。如,教师依据计划教学,可对教学时间进行缩减,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自由支配。从表面看老师不作为,“无为”实质上却是让学生“有为”。在教学时适当“留白”,让学生尽情地去诵读、讨论、质疑,一定会使学生感到,这段空白是老师有意给的,他们就会表现出一种对知识、对能力的渴求。如,一次最后五分钟的文学欣赏,一位学生谈余光中的诗,误把《毒火》说成是余光中的诗。当时我未指正,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而后评析。很快弄清楚了《毒火》的作者是台湾著名的象征主义诗人覃子豪,而且就覃子豪和余光中等台湾诗人进行了讨论。讨论起到理越辩越明的效果,可见有时无为胜有为。
三、画龙点睛法
一些文本、段落,教师可先具体阐述、尽情描绘,最后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文章主旨、课堂重点。这样,“一石击破水中天”,学生一定会产生顿悟;或者“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下抓住关键。在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二“珍爱生命”这一单元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引导学生朗读,讨论。当讲到“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一结束句的时候,我话题一转:作者的母亲是否每次在作者出行的时候都亦步亦趋呢?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我的话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我进行归纳,得出结论:此话并非实写母亲亦步亦趋跟着作者,而是形象地说明了母亲的关爱与呵护一直伴随着作者,让作者感受到母爱的温暖,从而变得更坚强。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使其认识到自己应得到的启示和教育。
四、感情朗读
一些文本语言精彩流畅,课堂教学结束时,诵读会取得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习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之后,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和大家一起朗诵了《祖国颂》的节选诗句,优美的诗篇、激荡的感情、抑扬顿挫的朗读,让师生久久沉静在回味之中。
五、解疑答问
学习不可无疑,如果教者能启发学生因惑而问,并及时解疑,则能使学生学有所获。有时在下课之前,我总是留下五六分钟,让学生提问,问一问学生们:“今天上课所讲的内容还有哪些不清楚、没有了解透彻的?”学生提问,教师作答,有时也请学生作答,引导学生经常向老师提问,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六、情感激励法
关键词:五宗罪 冷漠无情 虚伪世故 满腹心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045-02
薛宝钗,这位在《红楼梦》里三大形象其中之一的人物,千万年来受尽争议。喜欢她的人,认为她端庄稳重、知书达理、豁达仁厚,是封建社会中大家闺秀的典范;批评她的人认为她冷漠无情、虚伪世故、满腹心机、处心积虑夺取宝二奶奶的宝座。笔者就后者试撰此文,予以辩析。
1 冷漠无情
《红楼梦》第32回金钏儿跳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宝钗对王夫人说“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又说如果真是赌气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对此,有学者评价:对于金钏的死,贾宝玉悲痛得五内摧伤;奴性十足的袭人为之掉下同情之泪;王夫人也受到了良心的谴责。唯独宝钗反说金钏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一个年轻女奴悲惨的命运得不到宝钗的丝毫同情,可见她的心肠多么冷酷无情。
但通读《红楼梦》后,我们会知道,金钏儿被王夫人赶出贾府是因为宝玉乘母亲午休“合着眼”(实际并不曾睡着)之际,对金钏进行露骨的,金钏不但不拒绝,反而与他一唱一和,还叫宝玉“往东院儿里头拿环哥儿和彩云去”。这些话就算是在现在也不会被家长接受,何况在那样一个封建社会,金钏显然有错在先。宝钗在安慰王夫人时,当然是挑让王夫人安心的话说。试想:谁会在安慰人的时候,将责任去推给被安慰的人呢?
第37回史湘云初次入诗社,一时兴起,要邀一社,但是自己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宝钗当时没有阻止她,以免她受窘,当夜却将她请到自己的家里为她出谋划策:让她哥哥薛蟠弄几篓螃蟹几坛好酒来。宝钗怕史湘云多心,又解释说是真心为她好,并没有小看她的意思。宝钗的这一安排,让史湘云大为感激。试问:这是冷漠无情的人能主动做得出来的事情吗?
2 虚伪世故
《红楼梦》第22回贾母替薛宝钗做生日,当老太太问宝钗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宝钗就把贾母平时喜欢的热闹的戏文,甜烂的东西说了一遍,这无疑赢得了封建家长的喜欢。同时,薛宝钗常常规劝宝玉要好好读书、考取功名,规劝姐妹们“女子无才便是德”。第56回探春决定将大观园的花果生产承包给几个婆子掌管时,宝钗提出调剂分配的主张,凡是管理花果所得的收入,除了供应头油脂粉香纸以外,其他盈余的不用交到帐房,做为经管人一年辛苦的补贴;同时也应该分一些给园子里的其他的婆子媳妇们。这样公家省了钱,其他未经手的人也得到了好处。于是,皆大欢喜,众人感服。联系上文中对史湘云的好,对长辈的讨好、对下人的体恤,宝钗赢得了贾府上上下下人的尊重与欢迎。一些人据此评价宝钗拍马逢迎、虚伪世故。
笔者认为,虚伪者通常都很浅薄,假情假意。而宝钗出对长辈尊重与孝顺,真心挑了贾母爱吃的、爱听的戏说;她不论是规劝宝玉还是黛玉,都直言不讳,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就正是不虚伪的表现。薛宝钗真诚地信奉封建礼教,她将封建礼教的观点作为一个正派人的行为准则,她衷心地信奉着,虔诚地实践着,真诚地传播着。何谈虚伪,何来世故?
3 满腹心机
《红楼梦》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写宝钗扑蝶一节,长期以来也一直成为满腹心机、有意嫁祸于人的典型罪证。这一点,我们应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具体的艺术分析:从宝钗主观上看,我们同意这样的分析:“金蝉脱壳之计,她首先考虑的是怕惹火上身,意在避嫌,而并非有意加害别人。作者……写了她既要照顾别人的面子,又免使自己没趣;写了她体谅别人的某种考虑。而其主要目的在于考虑自己的处境,并非有意中伤黛玉”。
另外,客观地分析一下当时的情景:在扑蝶之前,包括凤姐在内的姐妹与众丫环们“都在园里玩耍,独不见黛玉”,宝钗正是为寻找黛玉而来。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人们情急之下作出的反映往往与正在进行的事情有关。宝钗当时心中只存有找黛玉这个意念,因此说寻她是很正常的,确实“并非有意中伤黛玉”。何来满腹心机之说?
4 看重名利
薛宝钗曾吟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诗句,并且,她也常常规劝宝玉男儿要好好读书,考取功名,立一番事业。有人据此评判她太看重名利。时至今日,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年代,只要是手段适当,对名利的适当追求已无可厚非,甚至越来越多的人为此而努力、奋斗,这是勇于追求、有志气、有上进心的象征。试问:难道努力上进、积极进取也算是一种罪吗?
所以,对薛宝钗吟出“上青云”的诗句、对她规劝宝玉好好读书的做法不但不宜否定,反而应赞扬她是一位难得的有理想有志气有上进心的好姑娘。其实,在第42回中,我们从宝钗对黛玉诉说的那段儿时在家的经历,就不难看出宝钗原本也是个天真无邪、追求自由的小姑娘。她曾对黛玉坦白的说“你以为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字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兄弟都在以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看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家不认得字倒好。”这充分说明了宝钗也实在封建家长的高压手段下,才慢慢接受了封建礼教,直至忠诚地信奉,最后有意识的用传统道德对女子的要求来约束自己、传递给别人。
5 破坏感情的第三者
长期以来有不少学者认定薛宝钗的一切言行都是为了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有人极尽夸张之能事说宝钗在爱情纠葛中不想与黛玉争夺却实际参加了争夺。事实上,在宝黛恋爱的全过程中她并无任何劣迹。诚然,薛宝钗来到贾府的最初时日里,作为一个青春少女,宝钗自然希望将来有一个能作为终身依靠的好男子做丈夫。而在那个不可能轻易接触男子的封建社会中,对贾宝玉心生好感是很正常的。但当薛宝钗发现宝黛之间真心相爱后,她很快就改变态度,不强夺他人之爱,没有任何不快或嫉妒,更不愿充当争风吃醋的第三者。当宝钗听到有人开他们二人的玩笑时,常常添上几句凑趣;有时自己也开他们的玩笑。
其实,林黛玉对薛宝钗曾经一度是很有“敌意”的,但是,在薛宝钗放弃对宝玉的感情后,真心地帮助、关心黛玉,最终使两人冰释前嫌。第45回薛宝钗主动询问林黛玉的病情并帮助她化解心结,感动得林黛玉说:“往日竟是我错了,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所以,无论是在贾母、王夫人那里,还是在同辈、下人们的眼里,宝钗都是一个贤德兼备的人,是贾母心中理想的宝二奶奶的不二人选。因此,何有第三者之说?
综上所述,薛宝钗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烂熟时期,正统的封建教渗透了她的心灵。她将自己定位在封建淑女的形象和位置上,自觉地用封建礼法来规范自己言行和举止,并以此来规劝他人。她温柔大方,端庄矜持,真诚待人,我们不该让她承受这么多的冤屈与罪责。
参考文献:
[1]红楼梦学刊[J].1991.2.
汉语的特点决定了母语课堂应是一种见情、见性、见灵思、见神韵的审美课堂,应有一种“中国式”的审美追求,其主要体现在:
一、美智相映
母语教学的过程是美的欣赏与创造的过程,具有直觉意会的特点。它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和体验。意象合一、身心合一、知情合一。柏拉图认为:人在直觉中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美感。受这种美感驱使,直觉者会以一种执着的癫狂进入思维过程,从而呈现出知情意一体化的结构。母语教学应以美为境界,发掘文本的语言之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通过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绘、角色扮演等策略营造一种美的氛围,让学生去感受美、领悟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进入那种妙不可言、美不胜收的“癫狂”状态,使他们的兴趣、激情、智慧和灵性得以激发和张扬。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早发白帝城》时,选择明快的古筝曲配乐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到诗人喜悦的心情。美的氛围。为学生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则用简笔画再现情境,勾勒彩云、山、水、小船,学生边讲,教师边画,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把学生带入情境。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情。听到画外音。从而活跃了思维。更好地理解了诗句。在获得审美感受的同时。获得母语学习的“智趣”。
二、动静相宜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我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家王夫之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偏动,动不舍静”。两位智者不约而同地阐述了“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母语教学中,“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表演等,“静”是指学生默读、思考、想象等。“动”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母语课堂应重视运用“动”“静”之间的辩证关系,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安排教学方式,构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而不死、动而不乱、动静相宜、活而有序的生态课堂。
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中,三次出现了“你们愿意帮我吗”这个问句。从字面上看,这个问句毫无难度。却是一个包含着父爱的感悟点。如果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入文本,挖掘问句背后所包含的深爱。这个问句就仅仅是七个字加一个标点而已。教学时,一位老师先让学生默读1至7自然段。要求学生尽情地读,静静地想:“这个简单的问句出现了三次,它们背后所传递的父亲的情感一样吗?”在静思默想之后,有的学生把父亲与众人的表现进行了对比,有的则展开了充分的想象……随后,再让学生朗读这三个简单的问句,他们声情并茂。读出了一份浓浓的情、一份沉沉的爱、一份重重的承诺。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静思默想的时间,不仅能让他们挖掘出文字背后的内容,还能对有感情地朗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随后的“动”更有意味,更有深度。
三、虚实相生
在中国绘画、文学、书法、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中,历来都讲究虚实相生,并把它作为艺术家造诣深厚的重要标志。如文学创作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等,强调的都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追求的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母语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也应注重教学“虚”与“实”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引领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个性化的想象,化虚为实。赋予抽象感情与哲理具体生动的形象,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的境界,从而进入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意境,启发学生思维,获得审美趣味。
如一位教师执教《草船借箭》时,没有对课文进行一一分析。而是抓住课文中诸葛亮说的一句话来启智引思:“‘诸葛亮笑着说’,诸葛亮在笑谁呢?笑什么呢?”学生以此为切入点去研读课文。激发了他们钻研文本、角逐智慧的兴趣。事实证明,学生经过探究。发现这个“笑”很有意味,不但理解了这个“笑”是对鲁肃、说曹操、笑周瑜,而且把“笑”的丰富内容也剖析得丝丝入扣,句句在理,各有千秋。这一环节既充分体现了阅读的个性体验,也重点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粗略看,这与老师的精设巧问是分不开的:细分析,就能发现这巧问正是教学中“虚”与“实”的正确处理:虚问切题,实处求证。
四、形神兼备
“形神兼备”是我国传统美学的一种。“形”,万物之象:“神”,万象之魂。“形”是“神”的外在表现,“神”是“形”的内在本质。母语教学追求形神兼备,首先要求教师对文本深度挖掘,精辟分析,甚至于细微之处放大、延伸,形成对教材的独到见解,找到“神”之所在:然后以巧妙的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学技巧、真挚的教学情感和妙趣横生的教学内容。形成一种“场”效应。学生被吸附浸润其中,受到全身心的感染、熏陶,一步步感悟,一步步深入,从而获得对文本的理解升华,真可谓“神无可绘。真境通而神境生”。
请看《天鹅的故事》教学片段:
师:老天鹅不断地扑打着,不懈地努力着,这时别的天鹅,……只听得――(出示:“嚓――嚓――”冰层裂开了一条小缝,……水面在慢慢地扩大。)齐读。
师:假如你们就是那一只只被惊呆的天鹅,看着眼前这位破冰勇士的壮举,你们在想什么?
生:我们得赶快破冰。就能找到食物了!
生:我会想。我也要去。我还要喊我的同伴一起去战斗。
生:我会想,我要去帮忙!伙伴们,让我们一起干哪!加油!
师:范读。(出示: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就像那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兄弟们哪,加油!齐心干哪,加油!”)
师:此时你的眼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天鹅群在老天鹅的带领下齐心破冰。
生:我仿佛听到天鹅们齐心破冰的劳动号子。冰面破裂的声音。天鹅扑打冰面发出的“扑扑”声。
师:你听到了文字背后的声音,你用心去体会了。湖面上不时传来“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教师引领学生分排读)
师:这声音在贝加尔湖上空此起彼伏。奇迹终于出现了――(指名读)
(出示:“小小的冰窟窿终于变成了一片很大的水面。……不时发出阵阵胜利的欢呼声:“克噜――克哩――克哩!”)
师:他们仿佛在说些什么?你听懂了吗?
生:我们有吃的了,这多亏了老天鹅呀!
生:我们渡过了难关,我们可以生存下来了!
师:是呀,所有的天鹅都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它们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昂着头。挺着胸。欢呼起来――“克噜――克哩――克哩”。让我们的欢呼声更响亮些吧!――“克噜――克哩――克哩!”
本段教学把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紧密相连,引导学生依托文本,抓住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哩”,通过想象情景、联系上下文、多种形式的品读点燃学生的情感点,同时循声读文,通过比较、体验、建构。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教学境界。
五、情理相谐
中国文学历来都是草木皆情。载道显志。母语教学中,如果缺少“情”,就会变得枯燥、机械;如果缺少“理”,则容易流于肤浅、片面。“情”是血肉,“理”是灵魂;“理”统帅“情”。“情”在“理”中发展。所以。母语课堂应注重“情”和“理”的交融相通。互生互长。通过扣住文本中的“情”和“理”。创设情境。体味情语。在学生神飞思驰。情动于中之时。再引导学生因文循理。进行理性的追问与思考。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从而把学生的感悟与思想引向深入,让理性伴随感性深深扎根到他们的精神世界中。
如我教学《月光启蒙》时,引导学生静心品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领悟隐藏在歌谣背后的东西。学生抓住两个含义深刻的句子:“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并通过对两个“长”含义的理解。读出了黄河岸边淳朴的民风孕育了那里淳朴的人们,勤劳的人民用最质朴的民谣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读懂了那块贫瘠的土地世世代代流传歌谣的原因。母亲通过歌谣传递的不仅仅是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了“我”。之后,通过语言描述再次把学生带人情境进行想象:“我”依偎在母亲怀里。听母亲讲故事。听着听着,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好像看到了些什么呢?……学生完全浸润于母爱的情感体验中。一个能说会唱、天资聪颖、勤劳、美丽、爱孩子的母亲形象,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记忆深处。学生对“启蒙”内涵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是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播下了一颗颗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使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月光启蒙实则就是爱的启蒙”。这段教学真可谓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理相谐。
六、冲突融合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可以说。矛盾统一为我们构筑了一个极具魅力的多彩世界,母语课堂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因而也存在诸多相互冲突的语文教学观:“言”和“意”、“情”与“理”、“讲”与“练”、“师”与“生”……“教学是挑起矛盾冲突的艺术。”母语教学中,教师应以一种开阔的胸怀和辩证的思维,注重设置有价值的“冲突”,“冲突”呈现后再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让学生在“学、问、思、辩”中达成“视野的融合”,从而构建智慧、灵动、丰满的母语课堂。
挑起思维“冲突”的可以是语言文字上的冲突,可以是表现手法上的冲突,可以是情意层面上的冲突,还可以是理解层面上的冲突等。如教学《二泉映月》时,可引导学生讨论:阿炳长大之后。眼睛瞎了。又是一个中秋之夜。来到二泉边,为什么只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唯独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呢?这不是和小时候父亲说的话矛盾了吗?教学《嫦娥奔月》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嫦娥吃了仙药升天成仙,这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为什么她飞上天的时候还“飘飘悠悠”的呢?这样。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冲突”,从而激起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他们学得更主动、积极,最终实现融合。
七、韵味悠长
作家刘锡庆说:“韵味是一种隽永的情致。悠长的回味。有独至的性灵,又有独到的思索,自会有独特的韵味。”母语之韵味犹如一杯窖藏百年之美酒――醇香、甘甜。品之,动情人心;忆之,余味无穷。母语教学追求韵味悠长,要体现一个“趣”字,可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情趣盎然:要突出一个“导”字,可遵循学生阅读母语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启发。环环紧扣,达到峰回路转、重峦叠嶂、柳暗花明的教学效果;要讲究一个“变”字,张弛有度、动静相衬、急缓兼施,从而让学生感受母语的丰富内蕴、韵味无穷。使之“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请看《爱如茉莉》的教学片段:
师:此时的爱。既不是豪言壮语,也没有甜言蜜语。但却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再来看看妈妈的话。面对这样的爸爸,此时的妈妈心情怎样呢?妈妈会怎样说?(出示:妈妈说:“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生:妈妈甜蜜地说――(生有感情朗读)
生:妈妈疲惫地说――(生有感情朗读)
生:妈妈虚弱地说――(生有感情朗读)
师:是啊,正如作者在原文中所写的,这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使我静静地流下泪来。课文有这么多令我们感动的细节。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着爱。体会着爱。这份爱虽然平凡,却是那样的真切又富有诗意!这样的爱不正像一首诗吗?我们就以“爱在……”这样的句式,写出读了文章后你感受到的爱。
生:爱在爸爸的一句叮嘱里。
生:爱在爸爸蹑手蹑脚的动作里。
生:爱在妈妈麻木的腿脚里。
生:爱在爸爸布满血丝的双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