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0: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课程理念强调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相关教学活动时,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识的新颖、丰富,还应重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与要求,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水平,设计出多元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有序地参与其中,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地理学科传统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地理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出灵活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其将所学知识准确、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够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观察、创新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一、优化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策略分析
1.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增强实践意识
加强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主要是因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对地理活动的设计、开展能够否顺利、高效也进行有着直接影响,为此,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其中涉及地理观察、实践调查,以及熟练、准确使用地理教具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者与引导者,要想让学生轻松、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就必须要准确把握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与时俱进,积极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并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设计策略来不断提升活动质量,从而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2.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注重应用巩固
教材是教学及设计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设计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围绕教材内容,设计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地理实验、调查、实地考察等,让学生通过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对相关技能有更灵活的掌握,促进其地理素养的不断提升。比如,在讲解完交通运输布局、地形和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我爱画地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手绘来向大家展示自己喜欢的地图,如,世界地形图、中国铁路干线图、气候分布图等。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关地理知识,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其综合学习能力。
3.结合环境问题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思想、德育方面的教育,并将传授知识、德育、智能教育与锻炼进行科学整合,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其中环保教育内容对渗透德育教学有着重要作用,而环保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又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如。“水圈与水循环”知识的讲解,就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节约、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重视起环境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比如,旅游环境问题。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外出旅游也逐渐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首要选择。但是在旅游中,乱刻乱画、随地扔垃圾的一些不文明现象也是层出不穷,给旅游地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题讨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针对“何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为什么会有益于环保”“若你是旅游者,会选择怎样保护环境”等问题,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开展更生动、有趣、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知识。
4.强化活动方案设计,避免形式化
要想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就必须要对活动方案进行精心设计。比如:在开展“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课程时,为了让学生对海陆间的温度差异,以及季风形成的原因,教师就可以利用沙子与水的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模拟,从而让学生对地理知识间的密切联系有进一步的了解,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这个实验活动的开展,往往需要学生逐渐地默契配合,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也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
1.应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与时展趋势进行
时展需要的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师要积极探索新颖、科学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更全面的锻炼与提升。而高中地理教学则可以作为良好的切入点,教师应通过整合地理知识,通过采取科学、新颖的设计策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具有充分趣味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地理综合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认知和操作技能的协调发展。
2.应充分考虑乡土地理内容
每个区域都具有自身不同的地理特征,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所以,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充分结合本区域的地理特征,设计切合乡土实际的综合活动,从而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严谨务实以及积极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同时,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载体,乡土地理也能够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研究平台。
3.应兼顾学生、学校的具体情况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讲,为了确保相关综合实践活动顺利、高效地开展,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全面了解和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其认知特点与规律,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以此来确保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锻炼与实践。同时,针对活动的开展还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学校的各种活动、图书馆、校园网、地理园等,进而为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也通过不断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总之,高中地理教师应认识到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应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实际需求,结合乡土实际,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作者:叶先流 单位:福建省大田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艳花.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探究[J].学周刊:A,2011(12):62-63.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乡土地理教学;思考
高中地理教学中强化乡土地理教学是新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地理课程要与实际相结合,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提出“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地理教育国际》指出:“区域学习选自下列范围:当地社区、本区、本国、本洲、其他大洲和空间组合、全世界、全球结构”“所选区域应包括从本区到全球大小不同的规模……”上海教育学院教授刘善龄认为:地理教育必须经过乡土、国家、世界三个认知层次。
一、强化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由于基础原因,高中学生普遍感觉地理难学。但乡土地理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其内容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结合运用得好,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强化乡土地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理解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一些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理解难度较大,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学生从家乡的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自然资源,工矿业、农林牧业,人口、民族、农村、城市、交通、风景名胜等方面获大量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感性材料,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因为地理表象是形成地理概念的基础,是对地理事物认识深化的依据。学习地理,不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学生没有到地理环境中进行实际观察,脑海里的地理表象贫乏;而只在课堂上用地图、图片、幻灯、电影等形象的教具,显然是不够的。
三、强化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地理综合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最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全新的课程目标。积极开展乡土地理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和谐发展。
四、强化乡土地理教学,能增强学生对乡土的认识和热爱的情感
情感是由外界事物给予人们的刺激引起的。离开了客观事物,情感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乡土地理教学活动,结合家乡的特色,走出课堂,到野外,进行调查、参观、访问、观察等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强化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如讲述工业时,我把学生带到了工业园区,参观西部齿轮城,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工业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强化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但乡土地理课程教学的实施中,由于理论与实践联系得更为密切,教师独立组织实践性、研究性教学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机会更多,对高中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要求相对更高。我们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长期积累地理资料和工作经验,乡土地理教学的功用才会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凸显。
参考文献:
[1]杨光阔.乡上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使高中教学工作受到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过去高中教学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应试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素质教育开始逐渐取代应试教育,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体现出了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特点,而且也是我国教育事业进步的重要体现。高中地理作为一种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比较高,在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必须要加快转变过去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创新高中地理教学方法,促进高中地理教学工作的高效顺利实施。本文就是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
一、转变教学观念,坚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没有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因此,在教学中一直充当着操控者或决定者的身份,控制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一味地重复相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只能进行被动地学习,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很大的抑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高中地理的课程内容十分众多,仅凭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难以取得效果的,只有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教师的高效教学配合起来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而且分配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时间本就十分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到更多的知识对于教师而言十分重要,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有时间紧迫感,必须更快适应教学新目标,转变过去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对当下社会中的时事热点加以关注,将其运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其中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加强师生互动,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不论对于哪一门课程的教学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都是有效教学的催化剂,可以为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稳固的基础。在过去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少进行互动,往往都是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以至于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有问题时也无法得到及时的解答,最终不断积累,学习问题越来越多,学生难以构建一种有效的自主学习体系。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重视培养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对于高中地理教师来说,其必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生构建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了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教师也要在学习与生活上给予学生真诚的帮助和关心,询问学生的学习建议并加以慎重考虑,这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
三、采取生动活泼的方法进行教学,I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学生才是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自身性格、知识、思考、情感、经验等,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丰富性与灵活性。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与课堂组织形式的转变相适应,紧跟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进步的步伐,采取多种多样的生动教学方法。比如,在地理教学中,学生作为地理教学活动的主体,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接受能力都不同,因此,其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个体性与差异性,教师首先必须尊重学生自身存在的这种学习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完成从纯教材模式教学向实践式教学的转变。比如,在讲解“长江三峡”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告知学生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包括搜集长江三峡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质环境、风景等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将其所掌握的知识讲述出来,然后教师再适当引出问题,比如“三峡工程的建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三峡工程的作用与意义”等,在抛出问题之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并且在必要时教师也可为学生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在学生进行了一定时间的思考后,再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向其他学生展示,对于学生的思考结果要以鼓励为主,通过这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与回答问题的方式,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还营造了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想象力。
综上可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并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只有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才能够实现学生地理综合水平的提高,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如此才能够对有效的教学方法加以科学合理的运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开创整个高中地理教育事业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8503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我国中小学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新的地理课程思想从关注课程的“工具性价值”转变成关注课程的“终极性价值”即人的发展,这代表着我国中学地理教育进入了新的篇章。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构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地理学研究对象纷繁复杂,自然、人文等要素相互交织,在不同的区域中地理要素的组合和联系多种多样,而且地理事物和现象在不断地变化、演进。”(陈红,吴燕坤,田甜,2016)
笔者在实践新课改的过程中发现哲学思想的运用在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哲学与生活”是高中政治课程的必修内容,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基础。其中,哲学原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地理作为一门具体科学,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是哲学原理具体呈现的载体;反之,哲学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如果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这些哲学原理改进教学,不仅有助于教师转化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规律,构建地理综合思维模式,更有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客观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一、把自然地理环境当作“系统”来研究
“综合思维”要求学生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时要有“系统”的眼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地形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其发展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人们在改造环境的活动中要注意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平衡。
系统与要素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作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但它不是部分简单的堆积和集合,而是部分按一定方式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区别于部分的、独特的、新的属性和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要大于、高于、优于其组成要素各自功能相加之和。这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含义。
二、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时空综合分析能力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现象。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不联系的事物。我们不能把事物“割裂”开来看问题。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关于工农业区位的分析就是对这一原理的具体体现。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农业的区位选择既要充分考虑当地发展农业的气候、水源、土壤、地形等自然因素,又要考虑劳动力、市场、交通、机械、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企业和政府在进行工业区位选择的决策时同样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既有矿产、水源、土地等自然因素,也有劳动力、市场、交通、科技等社会经济因素,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必然导致工业联系,最终形成工业地域。由于联系具有多样性,学生在具体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会犯两类错误:一是对各因素进行归纳时的不全面性,易出现遗漏;二是忽略联系的不同形式和联系的条件性。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对不同的地理区位因素进行归类、整理,例如划分成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引导学生形成此类问题所特有的分析“模型”,并注意将不同的“模型”进行对比,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同时,在教学时也应当区分不同的联系形式,例如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即区分区位因素中的决定性因素、主导因素及非决定性因素、非主导因素。譬如,在分析影响江南丘陵地区茶树种植的主导因素时,许多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都与这一事物的区位选择产生联系,但是各种联系是“不平等”的、有区别的。“土壤”因素是众多因素当中对茶树种植影响最大的因素,即主导因素或决定性因素。
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在特定的空间与时间条件下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化的。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可以是时间、地点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往往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影响事物的区位因素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由于影响区位的各因素本身的变化性和发展性,同一事物的区位选择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例如,在分析钢铁工业的区位选择时就要注意到区位选择的发展特点。在发展的早期,由于钢铁工业单位产品消耗的煤炭的数量大于消耗的铁的数量,为了降低运输成本,钢铁工业往往靠近煤炭产地。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设备的更新,钢铁工业单位产品消耗的资源数量不断下降,消耗的煤炭的数量逐渐小于消耗的铁的数量,于是钢铁工业在第二次工业选择时靠近铁矿。随着交通事业的大发展和市场地位的提高,许多钢铁工业选择在矿产资源缺乏,但交通便利、靠近市场的地区布局。例如,上海宝钢就是这种“临海型”的布局理念。钢铁工业三次区位选择的变化印证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中原料的地位逐渐下降,不再成为影响工业布局的决定因素,交通和市场等因素的地位不断上升,往往对工业区位选择起重要作用。在农业区位选择中也有同样的现象,教材采用“地中海区农业的变迁”来说明这个问题。一般来说,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把发展的观点应用到教学中时,我们要帮助学生构建地理思维模式,但也要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式,还要教育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不拘泥于教材中所讲的内容,要在实践中结合科学发展水平,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三、利用物质与运动的原理加深学生对自然地理规律的理解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作为客观实在是通过运动表现出来的,并通过运动分化出不同的具体物质形态而为人们所认识。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的第一节内容就是让学生了解宇宙,认识宇宙。宇宙是由不同类型的天体所构成的,例如恒星、星云、行星、卫星等。从哲学上来看,这些天体的形成与变化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这些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共同构成了天体系统,是物质的、运动的。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是总星系,它的范畴小于宇宙。由于人类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和手段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宇宙还有未知的部分等待着人类去探索。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宇宙是由天体构成的,天体系统具有层次性、级别性,还能够深刻理解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明白物质是可以通过人的感觉被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但是人类的认知水平具有历史局限性。这不仅保持了学生探索宇宙的好奇心,而且帮助学生与形形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是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也就是说静止总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运动要通过静止才能表现出来。讲解高中地理关于地球运动的内容时,很多教师通过各种复杂的模拟演示,试图较为直观地说明地球自转的两种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但是许多学生在观看了那些“直观的”动态演示后仍不能清楚地把握问题的实质。其实这部分地理内容就是运动和静止的选择问题。要使学生正确理解自转的周期,首先要交代这两种周期在选择“参照物”上的差别。“参照物”就是为了说明运动特征所选定的相对静止的物体。恒星日的产生是选择“遥远的恒星”作为参照物来考察地球自转周期。有学生误认为恒星是绝对静止的物体,其实“恒星不恒”,世界上不存在绝对静止的事物,恒星本身也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只不过离地球十分遥远的恒星其自身运动和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位移可以在恒星日的考察过程中忽略不计。而太阳日的产生是选择太阳作为参照物来考察地球自转周期。由于地球不仅自转,还同时围绕太阳做公转运动,所以太阳日作为地球自转周期受到地球公转运动的影响,就不可能是真正的自转周期。
四、利用矛盾原理引导学生走出地理思维误区
1.利用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原理
矛盾的观念在中国很早就产生了。《易经》以阴阳的变化来解释世界,并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把阴阳的矛盾看成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之道。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关于阴阳、有无、大小、强弱、正反、攻守、静躁、生死、兴废、治乱等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概念。在哲学中,矛盾即对立统一被定义为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统一与斗争的关系。统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最基本的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
在讲解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工业地域的形成”时,许多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之间的联系,局限于书本上所列举的实例,不能“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或片面地教条地认为“不是工业集聚就是工业分散”,把两者割裂开来看问题,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对立性,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统一性。工业集聚是指“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其好处是能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从而扩大总体产能,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但是老工业区集聚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时,就会呈现“饱和状态”,如果再建设新的工业部门,就会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弊大于利”的情况下,一些工业开始向外扩散,寻找新的区位条件,使得工业从集聚走向分散。工业分散是工厂企业之间及工业之间相距趋远的现象。工业分散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地区区位优势组织生产,但不利于管理和降低运输成本。在“分散”的基础上往往又会产生“新的集聚”。集聚和分散就是一组矛盾双方,它们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组矛盾双方还能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2.利用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一对矛盾,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使地表趋于平坦。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既有内力作用又有外力作用,它们在时间上不分先后,同时产生,共同作用。所以,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均是地球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统一体。然而,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往往某一种作用占主导。也就是说,矛盾表现为两个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艾思奇,1978)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提问“喜马拉雅山的成因”时,大部分学生都“条件反射”地回答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虽然这种训练满足了考试要求,但实际上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往往是不全面的。只要将所提问题稍加改变,许多学生就会暴露出认识过程中的漏洞。在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是主要矛盾,占主导地位,但是喜马拉雅山也同时接受着外力作用,如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只不过是次要矛盾,不占主导地位罢了。
深刻理解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准确性。许多学生在遇到“决定美国硅谷工业区布局的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常常把教材中有关硅谷布局的区位因素一股脑全罗列上去:“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这些都是问题的次要矛盾。“知识或人才”才是决定性因素,是主要矛盾。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或解决类似地理问题时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突出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种矛盾的不平衡性运用到方法上,就是重点论的方法。我们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和主次,“在一切工作中必须首先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也就好解决了”。
五、利用事物的两面性原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学生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很容易出现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绝对性错误。在地理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辩证地观察地理事物、研究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有利于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地理现象的思维方法。
例如,许多教师反复强调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是“热量不足”,这样给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带来一定负面效应。其实“热量不足”既是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也是有利条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特征,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热量不足使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时只能选择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并且只能一年一熟;但是热量不足能减轻虫害对东北农业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还有利于土壤积累有机质,减少化肥的使用,从而为东北地区发展“绿色农业”创造了条件。又如,讲解“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时,我们也要从有利影响、不利影响两个方面来谈。有利的一面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事生产;不利的一面是季风降水具有不稳定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往往在农事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量较大。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利用这一原理帮助学生摸索出分析地理问题的具体方法。比如,当“评价”某一地理事物时往往要从有利、不利两个方面来剖析;在谈某一地理事物产生的“影响”时,可以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等等。对立统一的方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也是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地理问题、思考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笔者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和认识,具体实例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在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中渗透一些哲学的思想,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创新之地,学科教学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思想活跃、举措新颖、策略多样。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新课程不是幻想中的空中楼阁,它需要理论与实践作为支撑。让我们为新课程的崛起鸣锣开道,重塑教师新形象,重筑课程新文化,使课程改革进一步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陈红,吴燕坤,田甜. 基于学习进阶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3).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策略分析
引言
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这种独特的语言以图像、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表现出来。地图中隐藏着浩瀚的知识,仔细读图,众多的地理特点和规律都能在地图上找到。地理教学有一大特点就是离不开地图,这是由它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它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殊功能。纵观历年的高考题,地理图表题型占了非常大的比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非常重要。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教学现状
一方面,在当今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相关数据表明,大部分高中地理老师对于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在许多老师的认知下,认为只要学生能够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背下来,就可以游刃有余地进行地理学习,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读图能力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其实,地理图标作为地理语言的一部分,可以清晰地对地理知识进行概括和表达[1]。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缺乏重视,将地理学科划为副科范畴,没有给予重视,受这样的思想影响,学生不愿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进行地理学习,对于地理读图分析也缺乏练习,由此一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难以得到活跃,不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提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提升学生的读图技巧
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相关课堂教学活动时,应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提升其读图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是熟练掌握教材中与地图相关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对一些较为常用的图例进行识别、记忆。学习地图是学习高中地理这门课程的基础,对地图中相关信息的解读在地理综合测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识别并记忆地图中一些较为常用的图例,并对相关的地图基础知识充分理解与把握,例如,引导学生对比识别与记忆一些分布图、地形地势图、统计图以及景观图等。与此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相关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识图习惯,逐步树立识图意识,从而逐步引导学生将地图作为学习工具的良好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逐步使用图例、比例尺、指向标等相关要素,并对地图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标注。通过这样的方式,高中生可以逐步养成学地理这门课程的习惯,从而不断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二)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高中地理学科中绘图是提高学生读图能力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读图的升华阶段,它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识图、析图、记图能力。动手绘图,既能强化记忆,又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第一,自编制图。在地理教学中,在预习或复习阶段,学生可以自己编制地图,把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把文字内容变成图,把繁杂的知识变得直观有条理,易于记忆。比如在复习“地球公转”这一章节内容,学生可以绘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图和地球公转图,通过图清晰地看到,在春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夏至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北移到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长夜短;冬至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南移到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第二,拼图、补图、填充图。利用填充图熟练绘制重要地图。比如在世界经纬网格上描绘世界轮廓、各大洲地形图;在中国地形图上画出河流、山脉、平原、高原;在中国政区图上填上各省的省会、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世界政区图上画出世界的洋流和四大渔场;用拼板拼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只要持之以恒,学生的读图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资源
在当今社会信息不断发展的潮流中,多媒体教学方式逐渐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老师在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在网络上搜集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将清晰的地理图文提供给学生,教导学生在分析地图时,注重图中包含的隐性信息,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并注重总结和归纳,使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比如老师在讲授《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这节课时,可以在网络上搜集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播放水资源的形成过程中以及它对人类的作用和影响,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使学生的地理思维得到提升。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拓宽知识视野。
结束语
要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良好读图习惯的培养,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地图、使用地图、绘制地图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综合素养,进而提升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包剑锋.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9(11):215.
关键词:人文教育;高中地理;融合策略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但就我国社会的人文精神及其价值现状来看,其中存在严重的缺失问题。归根究底在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扩大,使得国内民众受各国思潮影响,造成价值观动摇、道德缺失等,进而引发巨大的矛盾冲突,并导致人们逐渐形成金钱或物质至上的错误价值观。因此,基于这种情况,各界学者普遍指出在教育教学阶段,要加强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注人文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难发现,当前人地关系非常紧张,自然环境更是遭到严重破坏,还有各种资源短缺等问题屡见不鲜,以至于人类社会发展受到阻碍。同时也表明人文精神缺失,是制约社会发展等的主要原因。因此,人地关系的合理管理,人文精神及其素质的培养,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要想提高人文素质,就需要从学生阶段着手。地理知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地理教师既要重视地理教学,又要积极渗透人文教育,引导学生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进而自觉自主地爱护、保护环境,并通过人文精神引导,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充分提高其整体素质。同时人文精神作用的发挥,可以促进社会、人地的和谐发展。另外,引导学生构建人文精神,可以加深其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地理应用能力和学习兴趣,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二、高中地理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策略
1.激发兴趣,增强科学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观察力的培养。比如,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教学中,可设置如下情节:二战前德国人向本部上报盟军登录的消息,然而本部并未给出指示,盟军最终顺利登录,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通过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参与讨论,不但可以培养其探究精神,更能增强其创造性意识与思维。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产生疑问才能开动脑筋解决问题,进而不断推动科学发展。由此可见,教师还要重视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如海地扩张说、大陆漂移说等,均是建立在质疑基础之上,再结合具体海底岩石和陆地形状所创立的,就以其中的“大陆漂移说”来说,它的创立是维格根据海岸线吻合现象提出的。总之,要实现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与激发,可通过强化逆向思维,积极训练其求异思维,组织实践活动等,使学生恍然大悟,踊跃表述自己的见解。
2.结合实际,培养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实质上就是理论知识的教学,其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对学生毫无吸引力,难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因此,要实现高效地理教学,关键是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更何况当前的地理课程考试,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人文地理综合知识的能力也非常重视。比如,我国的酸雨为什么以硫酸性为主,通过对已学知识的积极分析,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而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硫气体只要与水结合,就会形成硫酸性酸雨。针对这个结论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化,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条件进行化学实验,从而在实践中证实结论。另外,地理教学中还要注意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运用正确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并将地理理论转化为能力。总之,人文精神培养必须立足实际,做到实事求是,通过增强其动手实践能力,有效结合理论与实践。同时实践也是学生深刻认识环保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谐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之一。
3.构建科学地域观念
地理最鲜明的特征即地域性,特别是人文地理中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具有非常典型的区域化特点,因此,地理文化之间的差异非常巨大。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人文地理知识教学,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并树立起多元化、多样性的区域及地域文化意识。世界文化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地域文化均不同,而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域差异。因此,让学生尊重多样化的世界文化,也是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在高中地理人文主义精神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理解和意识到不同区域文化发展的差异及其多样性的重要作用,使其积极构建科学地域观,为提高地理学习效率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高中地理教师必须自觉更新教育理念,根据地理课程的教学特征,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走进地理课程,同时还要注意将书本内容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对学生而言学习地理知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未来的生活,并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因此,这就需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杜志忠.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融合性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2).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空间;拓展;能力培养;地理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51-01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课堂空间,显然对高质量完成教学目标造成一定的难度。许多优秀的地理教师都重视教学空间的拓展,既抓住课堂主要环节,又重视课前课后的延伸,使地理教学向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一、提前介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学习活动不仅仅是课堂学习,也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地理学科涵盖知识面较广,如果单纯依靠课堂45分钟,学生的学习深度广度、理解的深刻程度都会受到制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提前介入学习,了解知识、熟悉信息,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等等,这些方面可以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资料,上网搜集信息,了解我国当前交通事业、通讯业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历程和态势,这些行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大到科技进步,小到生活便利,学生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对所教学的内容有了更加全面直观的认识。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确定一些自己理解不确定或是理解有难度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进行分析讨论。这既增强了理解的效果,又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
二、课堂组织辩论深化学习理解
地理教学要让学生既了解地理基本知识,又掌握一些发展的规律,在地理学习中做到活学深学,深化认识。为了拓展地理教学空间,教学时并没有进行简单的单向传授、单向灌输,而是在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一些热点或难点问题组织辩论活动,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充分的优化改进。例如,“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一课教学中,对城市垃圾的处理,学生们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填埋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有的认为焚烧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至少在目前条件下。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组织他们各自讲述自己的理由,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给学生创造一个辩论展示的机会。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各抒己见,分别列出了两种处理方式的优点,又指出了对方的不足。经过学生的辩论,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最终明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气候自然条件下,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但都不是最佳的方式,对于垃圾无害化处理还需进一步研究与探索,从而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问题,弄清楚困惑。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学生高度参与的效果,教学空间得到了有效拉伸。
三、开展地理专题研究深化认识
地理教学中,许多内容和学生生活联系得比较紧密,或是学生非常感兴趣,完全可以通过课外的专题研究活动,深化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例如在“自然灾害与人类”教学中,为了深化理解的效果,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专题研究。针对感兴趣的某一种自然灾害分析其成因,研究如何进行防治,特别是如何通过人类自身活动的调整与改善,缓解与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等等。这些专题研究,避免了课堂教学中泛泛而谈的浅层学习,选准切入点进行深度发掘研究,满足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探究欲望,也掌握了更多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呈现出更加浓厚的兴趣、更加积极投入的态度,实现学生地理素养的有效提升。
四、组织兴趣活动满足学习需求
高中生学习的时间较为紧凑,但并不影响地理教学素质化进程的推进。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拓展的方式,指导学生在课外灵活运用自主支配的时间,开展一些兴趣活动。例如“遥感技术及其运用”教学之后,可以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几人组建一个小组,搜集一些资料了解遥感技术当前的广泛运用,了解这一技术的广阔前景。这样的兴趣活动,相对而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卫星遥感技术的运用,到当前检测秸秆焚烧、检测耕地保护、检测水源保护等具体的案例,学生在探究中对遥感技术运用的广泛前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对遥感技术可以拓展的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进行畅所欲言的想象,从而让学生在地理兴趣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五、学以致用提升地理综合素养
地理教学中,学生如何将学习的成果和具体运用结合起来,这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内容。学到的理论知识要转变为实践的成果,就要在思维上有所转变。例如,“交通运输布局”一课教学之后,要求学生针对本地区的交通布局发展状况提出自己的想法。有学生针对本地地处沿海,拥有港口,但铁路、高速公路网不发达,向内陆腹地延伸的效果不明显这样的状况,提出以建设高等级港口航道为龙头,构建高速公路网南北联通、港口铁路支线东西贯通、高等级航道向内陆腹地延伸这样的交通布局。学生的这一构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非常深刻,经过了缜密的思考。
六、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地理学习中通过教学空间的拓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而且能够进一步锻炼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这是地理教学较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学科包括很多知识,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这些知识,教师需要深入探究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兴趣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地理教学教学观念师生互动问题情境随着高中地理新课改的进行,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认真探究地理知识,用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知识,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让他们在不断探究和尝试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和学习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地理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学生中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主导课堂的做法,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和分析。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了充分的自由,他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对知识进行分析和探究,摆脱了定式思维的影响,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成为了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学生进行学习时,教师要和他们进行积极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让他们在有效的学习时间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地理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收集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使教学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二、发挥教师的组织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他们构建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他们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理解知识,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分成复习旧知、探究新知、总结归纳三个部分。在每一部分的学习中,教师都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探究时,教师要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明确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的同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巡视班级中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要主动关心学习较差的学生,通过引导让他们体验到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逐步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信心。
三、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要学习的地理知识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究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进行发现,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在学习体验的激励下,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信心,使他们喜欢上学习地理。例如,在教学“洋流”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航海家哥伦布在西印度群岛将做了标志的椰子壳扔入大海,后来居然在法国的比斯开湾被发现的故事,并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究原因。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发挥了探究的主动性,他们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有效的解决了教师设计的问题。利用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让他们的探究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通过探究,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回忆和梳理,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了地理知识的作用,拉近了地理学科和他们的距离,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提高他们的地理综合素质。
四、采用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互动式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来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在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应从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出发,担负起及时发现和捕捉学生“变动”这一重要职责,及时调整和充实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基于学生本身的互动式工作,在课堂上营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互动、学学相长、教学相长的互动氛围。具体而言,就是教师确定好每堂课的教学主题,适时引入学生互动环节,充分释放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互动中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互动中要充分发挥地图、模型等重要的教学道具的作用,让学生在演示、想象、类比等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画面效果,提升学生的认识。例如,在进行“中国的铁路骨架”的教学时,我采用了让学生现场画示意图、演示特定旅游线路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气氛比起单纯由教师画图讲解更活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在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指导和启发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进行讨论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点拨,在他们遇到思维障碍时对他们进行启发,在师生互动教学中,学生能够高效的进行知识探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改作为对教学改进和创新的契机,充分探究教材内容,从教材出发创新教学方式,摒弃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分析、思考、发现、总结,促进他们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进行主动的学,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地理综合素质获得有效发展。
摘要:精细加工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恰当运用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环节中,应恰当合理地运用精细加工策略中的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并联系实际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精细加工策略;地理教学;记忆术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讲授新课程的同时尽可能将学生已经学过的地理知识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可以显著提高记忆效果,使得学生终生难忘从而在考试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学中一般运用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并联系实际等具体精细加工策略方法来提高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精细加工策略中的记忆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记忆术就是指运用恰当合理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记忆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运用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法、语义联想法等方法来加强地理知识、地理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和运用。
1.位置记忆法
位置记忆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使用位置记忆法就是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确定一定明确的路线,在这条线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然后将所要记的项目全部视觉化,并按顺序和这条路上的各个点联系起来,回忆时按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提取所记的项目。高中地理中宇宙中各个行星的位置、地球公转自转情况、地方时计算、地球内部结构、大气环境、季风、环流、洋流、气压带、风带、自然地理环境等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加强记忆和理解。
2.缩简和编歌诀
缩简是将识记材料的每条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性的字,然后变成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从而将材料与过去经验联系起来。例如我国32个省级行政区名称就可编成歌诀: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福吉安,渝琼川台北上天,蒙藏云贵青陕甘。韵律和谐,抑扬顿挫,非常有助于记忆。在缩简材料编成歌诀时,最好老师和学生动脑筋创造出印象深刻的东西;歌诀力求精练准确,富有韵律。
3.象形记忆法
象形记忆法就是把所要记忆的知识和事物想象成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中经常见到的某种具体的实物、数字、字母、汉字或几何图形,借助形象思维增强记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记忆七大洲的轮廓图形时就可以用到此方法:亚洲大陆及南部的岛屿形似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觅食;欧洲支离破碎,活像伸向大西洋的鳄鱼;非洲大陆犹如手帕;大洋洲像骑马用的马鞍或一个“凹”字;南极大陆像一只长嘴驼鸟;南美洲像一只未点燃的火炬;北美洲像一只奔跑的宠物狗。
4.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对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比较,或者各个地理区域的比较,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和个性的方法。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时,才不会发生记忆的混淆。比较法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教师乐于适应,学生乐于接受。例如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和昼夜情况的判断总结为:夏至、北回(北回归线)、北极极昼;冬至、南回(南回归线)、南极极昼;二分赤道昼夜分。
二、精细加工策略中的做笔记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做笔记是阅读和听讲时常用的一种精细加工策略。地理老师为了促进学生做笔记和复习笔记,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讲课讲到重要知识时要讲慢一点,这样学生才能将重要知识点记录下来。第二,对复杂的主题材料该重复的需要多重复两次,学生在听讲中就会自觉地重视从而做好笔记。第三,老师讲课时在黑板上要能呈现笔记的线索,不能在黑板上到处乱写乱画,地理课虽然地图、画图较多,但在黑板上仍然要能体现做笔记的线索便于学生观看。记笔记时提醒学生不要记得密密麻麻,需要留有一定的空地,除了正文笔记外随时记下老师讲的关键词、例子、证据以及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三、提问作为精细加工策略常用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教学实践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的提问的技巧能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到激动和亢奋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提问内容要紧扣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地理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要为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教师自身要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在关键处设问。例如在“气温的日变化”教学中,教师设问:①一天中,什么时候地面温度最高?为什么?②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只要对这两个问题有正确的认识,那么,太阳辐射、地面温度、地面辐射和大气温度几种关系及储热效应就都迎刃而解了。
四、生成性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包含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又包含了社会科学的内容,它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有生命灵性的。而我们的教师长期以来都在很认真地按照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课堂设计完成教学目标,导致课堂中一些很好的生成性教育资源流失,如有的学生回答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答案,教师不是加以利用与引导,而是无情地请学生坐下,甚至批评,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所以有效地捕捉课堂生成性教育资源,激活学生思维,利用课堂生成性教育资源,使学生感受生命的尊严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高中地理;兴趣培养;中图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容的复杂学科,很多理解力或记忆力稍差的学生,学习会较为吃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加强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是促使高中地理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实行差异化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想以及性格与爱好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兴趣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这一点,实行差异化教学。高中地理学科的差异化教学主要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及好胜心两个方面入手。
1.结合学生的好奇心
每个学生对新鲜的事物都会有一定的好奇,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设置悬念的方式引起学生寻求答案的兴趣进而展开教学。如在讲到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时,可以先留下一个问题“你知道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吗?”或“地球上为什么有陆地与海洋、山地与盆地等不同的地貌区分?”等。不同的问题会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而带着思考进行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下去。
2.结合学生的自尊心与好胜心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通过开展小组活动进行。教师可以将地理学习成绩不均等的同学分到同一组,并着重强调整体成绩的重要性。地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为了保证自己的良好成绩会积极帮助同组地理成绩差的同学,努力提高他们的分数,保证小组成绩的基础上确保自己的成绩。而地理成绩偏差的同学受自尊心与好胜心的驱使,会加大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投入,逐步提升自己的地理成绩,争取在不拖小组后腿的基础上为小组成绩的整体提升做出贡献。
通过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实现差异化教学是促使学生提高地理学习热情的重要方式,教师还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学生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实现差异化教学方式的创新。
二、实现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1.“讲与说结合”模式
“讲与说”相结合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方式与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如在讲到中图版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时,教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积极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思考“人口激增对环境产生的具体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会依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理解说出自己的观点。这种“讲与说”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
2.趣味课堂教学模式
地理是一门较为枯燥乏味的学科,因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困倦、听不进去等状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采取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1)知识竞赛。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时,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板书或提问的回顾方式,采取知识竞赛的方式。如在对必修3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复习时,可以就中国黄图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美国田纳河流域的治理、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以及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等不同方面的不同问题进行出题。将各个知识点适当的混杂起来,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还有促使学生增强分辨能力,有利于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突破。
(2)地理课堂“小老师”,即让学生走上讲台去讲解。地理知识复习时教师可以提前将要复习的部分详细的分成不同的部分,让学生通过公平抽签的方式抽取部分内容作为其需要讲解的部分。通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小老师”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备课时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会意识到老师讲课时的心态,从而促使其在接下来听其他同学或老师的讲授时更加仔细与认真,促其学习兴趣的提升。
三、实现以多媒体为主的高科技手段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刺激学生的感官意识与思维是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逐渐拓展的方法。如中图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包含了地方时、区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等不容易被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地球立体化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立体思维感。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地球的运转以及经度、纬度的变化等,逐渐掌握该方面知识的掌握技巧,从而增强其学习的兴趣。
四、改善师生关系,缓解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与学模式严重的僵化了学生的思想,在新时期的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打破桎梏的教学环境,改善师生关系,缓解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会因其对教师的敬畏而对学科印象产生一定的变化,通过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师生之间朋友式的交流,有利于改善学生对地理课堂的印象,促其学习兴趣的提升。
五、理论结合实际
地理知识是与自然或人文环境息息相关的,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实际,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或理解程度的加深。如在讲到中图版必修3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时,可以充分将中国的“神舟”系列的航天飞船联系起来,从“神舟”系列的试验成功论及各项高科技手段在地理中的应用。目前中国各项灾害的防御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教师可以将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的寒潮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中的遥感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讲述:通过遥感技术的监控可以监测到寒潮的范围、从而促使各部门加强防范。这种深入的讲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从而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总结:
高中地理是一门知识复杂的综合性学科,要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通过具体研究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希望可以为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的革新提供借鉴,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地理教学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世玲.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4,3(06):3
摘要:高一学生普遍感觉地理学习困难,经调查发现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地理课的认识和学法存在误区。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地理课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并运用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图表法、理解和记忆结合的方法、构建“知识树”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困难;学习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高一学生普遍反映地理学不懂,学习困难超过了数学、物理等学科,甚至出现了“恐地症”。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学生学习困难的最主经的原因是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学习方法存在误区。
二、高中地理学习的误区
1、对地理学科认识的误区。从初中升入高中,许多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形成对地理学科片面的认识,认为地理课就是区域地理,属于文科。
2、对地理科学习方法的误区:因为学生认为地理是文科,所以自然而然采用了文科的学习方法,造成了地理学习过程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突击,轻平时,常常越学越迷惘,甚至无从下手。
三、解决对策: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地理学科的特点,指导地理科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由三部分组成,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这三部分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地理科其区别于其他学科最鲜明的特点是:区域性、综合性和文理交叉性。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而老师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习,他的工作是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授人鱼不如受人渔。”指导学生地理学习方法,就是培养学生“渔”的本领,有了这种“本领”,就能获得更多的“鱼”,终生受益。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地理科最有特色的学习方法包括:图表分析方法、理解和记忆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知识树的学习方法。
(一)指导读图、图文转换、用图、绘图的方法 ,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图表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地理图表可以把抽象的、难理解的文字表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图表的学习方法,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二)理解和记忆相结合,突破文理兼容性
地理科的文理兼容性,要求学生即要用文科的学习方法去记忆,又要用理科的学习方法去理解。记忆与理解有机结合,会使地理学习妙趣横生,增强学习效果。
地理知识的掌握过程可以总结为:理解——记忆——应用——强化理解和记忆,这样周而复始,并逐步升华的过程。首先要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原理、过程;然后把这些已经理解的知识具体化成为文字或图表,进行记忆;最后要运用这些记忆去解决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记忆的错误和理解的误区,进行纠正。再次理解和记忆,再次运用;……经过多次反复,才能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准确记忆。
(三)循序渐进积累地理知识,构建地理学科“知识树”,突破地理综合性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表现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知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知识再现和知识迁移能力,这正是地理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老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构建 “知识树”。
学习地理,不能一暴十寒,功在平时。首先必须有平时对“一片叶,一片叶……”的积累,然后串成“一条条枝”,再沿着这些枝找到共同的“根”,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树”。在教学中,“知识树”的建立要循序渐进,步步提高。在学习新的章节时,先把各个知识点抓牢固、抓扎实,这就是“叶的生长过程”;在进行章节复习时,把用一条主线把本章节内容串成一个整体,这是“枝的延长过程”;在模块结束时,再把章节之间的联系挖掘出来,用主枝联系起来;最后在高三的综合复习中,把各主根枝认真梳理,归到地理学科这一“根”上,从而形成 “知识树”。这种方法能不断强化学生的知识再现和梳理能力。构建“知识树”,切记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高度综合,会导致学生断章取义,越学越迷惘。
“知识树”运用,是对学生更高水平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 “根—主枝—侧枝—叶”的过程。见到一比较生的地理事象,首先要在知识“存储器”中寻找熟悉的、类似事物,这就隐含了对地理事物的归类能力,如果学生头脑中有了一棵完整的“知识树”,就能不断地训练学生从 “根—主枝—侧枝—叶”,找到类似的事象,找到后要冷静地再现这个熟悉的知识点,进一步比较和陌生地理事象的异同,相同点照搬过来;对于不同点,再找其他方面的类似事物,依次提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久而久之,就能让这种知识迁移的速度加快,最后达到可以跳跃地,得心应手地进行知识的迁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变“学会”为“会学”。 “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没有掌握一定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生要会学地理,需掌握以上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学地运用这些方法,做到熟能生巧,必将受益非浅。
参考文献:
[1]袁书琪主编.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谢登斌.新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J].教育探索,2002(12).
【关键词】新课标新高考地理教学和备考质量
通过分析已进入新课改高考的省份的试卷,如山东卷、海南卷、宁夏卷等,找出规律,总结方法,我们的新高考复习就会做到有的放矢。
一、理解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二、重视教学模式的创设
地理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既包括老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创设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引导他们质疑、调查、探究、辩论,在良好的心境下完成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的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1、运用试验和演示
通过演示一些小实验,来创设一个新颖生动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思考。例如讲到海陆热力差异知识时,可以在夏日的中午准备一盆水和一盆土,在相同的时间内体验温度的不同,然后讨论海陆热力差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想象
在讲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以提出大家都很熟悉的,但又解释不清的现象来进行分析。“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阴天为什么呈灰白色,日出日落时为什么呈红色”,指出这些都是由于大气对波长不同的太阳光散射,吸收状况不同造成的。
三、新课程下的高考备考策略
1、重视信息的提取和图表的训练。
我们常说:“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地理图表信息的判读在高考试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注重考查考生根据图表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根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解答问题的能力。
1.1、课堂上重视重要图表的解读与分析
如:我在讲大气的垂直分层中,我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这三层的特点。首先我给出了大气层中各层的主要成分,然后要他们分析各成分的特点。结果学生很快得出对流层集中了大气成分的大部分,主要成分有氮、氧气、二氧化碳、水汽及尘埃等固体杂质,平流层主要成分是臭氧,高层大气有氧原子。然后根据各成分特点学生很容易得出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天气晴朗适宜飞行
1.2、培养良好的读图析图的习惯
如:日照图、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气候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洋流模式图等我都要求学生画出来,并要求归纳重要图表的规律。
2、夯实基础,重视过程与方法。
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仅要立足基础,让学生对高考考点过关,要将知识体系网络化、综合化,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且要能用地理术语规范的表述出来。我认为以下方法行之有效:通过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复习回顾重填知识点,梳理知识网络。然后在课堂中让学生提问题,但老师不要急于解答,让学生去讨论、争论。
3、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如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有机农业,北极科考,全球变暖导致南极企鹅的北迁,生物乙醇燃料项目与粮食安全问题,光化学烟雾,青藏铁路,酸雨、赤潮、水污染等。试题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实际,设问角度灵活多样。要求考生拓宽思维和知识延伸,多角度全方位思考。
4、加强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新考纲注重实践性,加强对考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5、研究高考真题,把握应试技巧。
通过听专家讲座和参与高考试卷的抽样分析工作,对历年高考阅卷进行分析,我发现地理学科考生的失分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六种:
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概念和原理混淆不清,不能从宏观角度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
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
③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语”,不能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
④缺乏方法,不善于联想所学的地理原理与规律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或不会知识迁移;
⑤识图、读图、析图的技能不熟练、不规范;
⑥答题时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词不达意,表述不清。
我觉得以上情况的发生除与平时学习不牢靠外,更多的原因是缺乏针对性的能力训练。为此,高中地理教学中就应重视能力训练,把“突出培养学习能力、使地理基础知识系统化、要点化、规律化”当成高中地理教学的主旋律。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高考将会愈加成熟,将会体现新课改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对我们高三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我相信:坚持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备考,及时反思、与时俱进,是切实推行新课改,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
[2]肖若祥.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3]付颖.新课改中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