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存技能

生存技能

时间:2023-05-29 17:30: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存技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存技能

第1篇

理财说难亦难,说易亦易。以理贯之,则极易;以枝叶观之,则繁难无穷。家庭理财,按程序大体可以走以下5步。

第一步:家庭财产统计

家庭财产统计,主要是统计一些实物财产,如房产、家居、电器等,可以只统计数量,如果当初购买时的原始单证仍在,可以将它们收集在一起,妥善保存,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单证,建议永久保存。这一步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家庭财产,一定要做到对自己的财产心中有数,以后方能“开源节流”。

第二步:家庭收入统计

收入包括每月的各种纯现金收入,如薪资净额、租金、其他收入等,只要是现金或银行存款,都计算在内,并详细分类。一切不能带来现金或银行存款的潜在收益都不能计算在内,而应该归入“家庭财产统计”内。如未来的养老保险金,只有在实际领取时再列入收入。

第三步:家庭支出统计

这一步是理财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复杂的一步,为了让理财变得轻松、简单,建议大家使用EXCEL软件来代劳。以下每大类我们都应细分,每天记录,知道每分钱都流向了何处,每月汇总并与预算数比较,多则为超支,少则为节约。节约的可依次递延至下月,尽可能地避免超支,特殊情况下可以增加预算。

1.固定性支出。只要是每月固定不变的支出就详细分类记录,如房租或按揭还贷款、各种固定金额的月租费、各种保险费支出等。种类可能很多,手工记录非常繁琐,而用EXCEL记录就非常简单。

2.必需性支出。水、电、气、电话、手机、交通、汽油等每月必不可省的支出。

3.生活费支出。主要记录油、米、菜、盐等伙食费,及牛奶、水果、零食等营养费。

4.教育支出。自己和家人的学习类支出。

5.疾病医疗支出。无论有无保险,都按当时支付的现金记录,等保险费报销后再计入到每月的收入栏。

6.其他各种支出。每个家庭情况不同,难以尽述,但原理大家一看便知,其实就是流水账,但一定要记住将这个流水账记得详细、清楚,让每一分钱花得都明明白白,只要坚持做半年,必能养成“量入为出”的好习惯。

第四步:制定生活支出预算

参考第一个月的支出明细表,来制定生活支出预算,建议尽可能地放宽一些支出,比如伙食费、营养费支出一定要多放宽些。理财的目的不是控制消费,不是为了吝啬,而是要让钱花得实在、花得明白,所以在预算中可以单列一个“不确定性支出”,每月固定几百元,用不完就递延,用完了就向下月透支。目的是为了让生活宽松,又不致于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坏习惯。今天这个时代,就算你月薪100万,如果大手大脚,一天也能花光。所以不知挣钱苦,不知理财贵。

第五步:理财和投资账户分设

第2篇

关键词:生存教育 生存意识 生存知识 生存能力

“三生”(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提升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生存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是生活的前提和条件,包括生存意识、生存知识和生存能力三个方面,在“三生”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本科四年教学按照课程设置可分为一二年级基础知识教育、三年级专业知识教育和四年级就业能力培训三个阶段。基础知识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数学、英语、物理和部分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知识教育主要是全方位地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和相关专业实习和实践。就业能力培训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就业和择业方式、方法等培训。不同教学阶段对生存教育的不同方面侧重不同。

1 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的生存观念教育

基础知识教学阶段的生存观念教育,就是通过思想政治等意识形态理论课程教学、军训实践以及独立生活、与他人和睦相处等训练,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1 生存观念教育中的意识教育

大学一二年级是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如:在军训实践、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中融入生存意识教育,帮助学生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

1.2 生存观念教育中的知识教育

大一大二学生从各自的小家进入高等学府这个大家庭,提高生存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法律常识、校规校纪、社区规章等是本阶段知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丰富他们作为社会人应具备的常识,帮助他们正确规避风险、避免误入歧途。

1.3 生存观念教育中的能力教育

意识与知识是内化的观念,只有通过外部的表现,才能发现其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生存意识和生存知识教育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存观念。生存能力教育是帮助学生将内化的意识与知识合理表现的过程。在校园生活中能与他人和睦相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合理舒缓和表达自己的情绪等是良好生存观念的外化表现,是生存教育可衡量的阶段性成果。

2 以专业知识教学为主的生存技能教育

良好的生存观念是生存教育的基础,过硬的生存技能是生存教育的核心,也是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大学三年级是在一二年级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的核心时段,同时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2.1 生存技能教育中的知识教育

掌握良好的生存知识,是掌握良好生存技能的前提。大学三年级较为全面地涵括了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的核心专业知识,是专业知识教育的集中时期,是学生对社会需求的最为主要的专业技能培养的时期。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掌握形成良好的生存技能,因此本阶段主要是在专业知识教育中融入生存技能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不同行业和领域需要的专业技能。

2.2 生存技能教育中的能力教育

知识教育是将经验和稳定的生存技能传授给学生。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需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能力教育。生存技能教育中的能力教育,就是要将各种专业知识通过实际的操作训练,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能力。为此,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在大学三年级都设有一定的专业实习课程,以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将知识转换成自己的动手能力。此外,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专业知识竞赛和相关比赛,资格认证考试等,也能帮助大学生巩固知识,提高生存能力。

2.3 生存技能教育中的意识教育

生存技能教育中的知识和能力教育,是外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希望和期待,只有将外化的教师期望内化为学生内心的心里需求和理想,学生才能主动地、积极地吸收和接纳生存技能,从而运用自己所学的生存技能满足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此外,在大学一二年级基础教育阶段之上,大学三年级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存意识,开设一些人文素质、公共关系方面的课程作为选修课,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3 以就业能力培训为主的生存技巧教育

内化的观念,习得的技能,需要通过适当的技巧表现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受。大学四年级的学生面对就业与再深造、就业与择业等多重选择和压力,通过就业能力培训,培养学生生存技巧,使学生具备做出正确抉择的能力。同时,通过生存意识教育和生存知识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压力。

3.1 生存技巧教育中的能力教育

技巧教育阶段的能力教育,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技能教育阶段的知识、能力和意识转化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专业知识的深入上,专业实习与实践、毕业论文或设计是本阶段教学中最主要的成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应对各种不同的招聘场合与应对不同的面试。可以通过模拟面试与模拟职场招聘表演等活动,锻炼学生应聘技巧,帮助学生把握每个就业机会。

3.2 生存技巧教育中的意识教育

生存技巧教育中的意识教育主要帮助大学四年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通过毕业教育与主题班会教育,帮助毕业生认清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人才辈出的时代,正确树立择业目标,寻找工作单位不可片面“求大、求名、求仕”,要以适合自己发展为目标。

3.3 生存技巧教育中的知识教育

只有具备就业的基本知识,做好就业的充分准备,才能在就业大浪急流中勇进。为此,在技巧教育阶段应充分让学生知道目前的就业形势,了解国家及地方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政策,尽可能丰富就业知识,从而拓宽就业面。

第3篇

关键词:生存教育;高校体育;生存意识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126—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快速发展,学校体育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近几年关于生存教育研究逐渐增加。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帮助个体获得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与能力,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人类如何生存发展,这就需要解决人类怎样掌握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形成各种本领,养成良好习惯等。体育教育应在解决人类所需的这些实质性问题上发挥自身应有的独特作用。大学生生存技能低下,适应能力不强,生命意识淡薄等问题,恰恰反映了学校教育的缺陷和不足。高校应重视开展生存教育,将高校体育课与生存教育知识相结合,构建大学生生存教育模式,寓生存教育于体育教育之中,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的目标应与学校教育的目标保持一致。

一、生存教育的概念

生存的概念在现代汉语实用词典中解释为“保存生命;活着。”生命:生物体所具有的生存能力,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关于生存教育概念的解释:今天的学校教育就是为明天的生存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的教育可视为生存的教育。生存教育就是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优良个性品质的过程。

二、高校体育生存教育的必要性

1.终身教育学说为学校体育生存教育提供了依据。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呈送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这份报告提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人分裂日益严重的紧张而逐渐增加。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2.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学生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自然与社会的双重作用,最原始的生存能力是人与自然做斗争,获得衣食住行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为获取生活资料,要进行合作及生存技能传授,同时要保护好自己团体的生活资料及生活空间不被别的团体侵占。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对生活的需求更加丰富多彩,日益向高质量、高品位、多元化方面发展。体育生存教育的内容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3.高校体育生存教育的意义。为明天的生存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的教育可视为生存教育。体育教育应配合学校生存教育,致力于解决人类更好地生存这一新课题,使体育教育更好地为满足人类生存的多重需要和改善人类生存状态服务。体育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从过程看,是一种通过教学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和卫生保健常识的学习过程,从内容看,应包含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各种生存能力的形成与提高。高校体育生存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首先应掌握与生存最相关的游泳技能、野外生存技能、健身防身技能,其次要在田径、体操、武术、球类等各项技能中掌握2—3项运动技能。在上述技能传授过程中,通过各种游戏和比赛,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参加竞赛,不断体验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竞争意识,磨练意志,提高胆量,提高体能,提高思维的应变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4.现行的高校体育目标包括了生存教育隐性内容,只是没有把它显性化或重要化。在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中提出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促进身心协调发展,提高抵抗疾病与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高校体育生存教育的本质及内容

学校体育生存教育就是在学校通过一系列与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过程。高校体育生存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存意识培养,二是生存能力培养,三是优良个性品质培养。

1.生存意识的培养

生存意识就是一个人对有关生活问题的总的看法及内心感受,它包括生存环境观、生存价值观和生存危机感。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生存常识和能力缺乏,对未来生存和发展信心不足,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正确的理解。在灾害来临时,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和心理机能较差,有的学生感到恐慌、不知所措、慌不择路,这极易引发次生灾害,也反映高校体育教育中对生存教育的缺失。一个人的生存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高校体育生存教育是学校生存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育者要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危险意识教育,竞争意识教育,沟通与合作能力教育。

2.生存能力的培养

生存能力指的是个人社会生活能力的总称,它包括个人的职业劳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高校体育生存教育要在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提高体能,沟通与合作能力,保存生命的技能方面下功夫,为提高学生社会生活能力做支撑。身体健康是指没有疾病,身体发育正常、良好,有良好的食欲,夜间睡眠良好,精神状态好,体态、脸色好,能很好地进行日常活动,疲劳消除快。体能是指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总称。学校体育运动会、球类比赛及野外生存训练或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的最好方法。保存生命的能力,包括对生命意义的正确认识,遇到危险的处理方法和能力,生命在自然界和社会活动中所必需的技术和能力。

3.优良个性品质的培养

个性是指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区别于他人的心理面貌的总和。人的个性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发展的,是客观现实与人的心理相互作用的产物。优良的个性品质是一个人参与社会生活并获得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学校体育生存教育可以通过各种项目的身体练习、各种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沉着冷静、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个性品质,为学生以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四、高校体育教育如何进行生存教育

1.目前高校体育课教学模式大多是选项上课,其项目为:篮球,足球,排球,武术,健美操,游泳等。我校在此基础上增加了12分钟跑、大一三路长拳、大二简化太极拳,在课外有60多项各种竞赛。这些课内外丰富的体育内容满足了学生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组织能力上可以把课内的比赛交给学生进行及把课内准备活动部分轮流交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互相帮助来完成运动技术与技能;教师在学生比赛中注意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沟通与合作的能力。

2.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上要增加游泳、野外生存训练、拓展训练、武术、防身术、体育保健等方面内容,要根据各学段学生的特点安排适合的教学内容。同时使这些内容具有一直性发展和螺旋性发展,要利用和开发自然地理环境资源,如学校附近的山川、湖泊、森林、草原、田野、沙丘、海滩、冰雪等开发出多种多样的体育课内容,可以进行野外生存训练、定向越野、野营、攀岩等。

3.高校体育生存教育的形式可以是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学与比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野外生存训练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生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可以进一步巩固在体育课中所学习的内容,而且随着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将越来越浓厚,这些都将反过来对体育课的学习效果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教学与比赛相结合,可以是前半堂课教学,后半堂课比赛或课外组织学生间的比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课内外的实践活动中,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掌握体育健身方法。野外生存训练是一种最好的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方法,学生可以在野外生存训练过程中学习诸多的知识、技术、方法,培养学生多种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颂平.论生存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

[2]潘晓龙.现代汉语实用词典[M].海口:南方出版社,1996.

[3]梁晓刚.学校体育生存教育的理论研究[J].体育学刊,2004(03).

第4篇

摘要:我国古代“六艺教育”可大致划分为“射御之教”、“礼乐之教”与“书数之教”三种类型。而纵观之,便可略知“生存教育”的重要性:“射御之教”重在进行生存教育;“礼乐之教”始终为生存教育所贯穿;“书数之教”与“六经教育”均以生存教育为蓝本。

关键词:六艺;生存;教育;重要性

我国古代的教育与人类生存需求密切相关。而“六艺教育”,作为夏、商、周三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颇具研究意义。纵观我国古代六艺教育,便可推及“生存教育”的重要性。本文将依次从“射御之教重在进行生存教育”、“礼乐之教始终为生存教育所贯穿”以及“书数之教与六经教育均以生存教育为蓝本”这三个方面对生存教育的重要性加以论述。

1“射御之教”重在进行生存教育

“射”,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训练。两者相辅相成,为我国古代六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细细研读史料,不难发现:“生存教育”在“射御之教”中具有重要地位。射技是原始时代的人们为猎食和防卫必然练就的生存本领。换言之,射技为生存教育奠定基础,它以帮助人类生存为主要目的,传授生存经验,是一种生产技能,更是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古有《弹歌》为证:“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首猎歌反映了渔猎时代的狩猎过程,更反映了古人以“射”为生存技能,而上述生存技能的传承与发展正是古人繁衍生息的重要保证。五帝时代战争频繁激烈,掠夺、攻伐不断。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射艺教育的基本性质从原始社会的生产技能渐渐演变为奴隶制社会的军事技术。与此同时,“御”也脱引而出,成为我国古代军事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奴隶制社会的不断发展,“射御”成为巩固奴隶制度的法宝,为统治者所重视。对于统治者而言,建朝后依然面临巩固王权的严峻斗争,他们要依靠武力镇压奴隶反抗及不甘沦为属国的其他氏族部落的反抗。因而,“尚武”之风在奴隶制社会逐渐蔓延开来,军事教练与武士培养成为生存教育的重点。此时,作为生存必备技能的“射御之教”更成为了六艺教育的重中之重。

2“礼乐之教”始终为生存教育所贯穿

“礼乐之教”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礼”起源于祭祀,最具神圣、庄严意味,培养出人们敬奉神明的虔诚意识。人们在祭祀的过程中,祈求保佑庇护,其实质也是一种生存本能的释放,而“礼乐之教”恰到好处地把握了人们的生存本心,对人们进行正合时宜的生存教育。古人崇拜自然,奉“稷”为植物神。为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人们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尤为重视,对农作物迷信崇拜,举行各种礼俗仪式和活动以求丰收,来保证自我生存。原始宗教所孕育的礼教发展途径繁多。除自然崇拜以外,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巫术活动中的礼仪教育也始终围绕“生存”展开,为人们安定有序的生活做出了保障,例如:原始丧葬礼仪实质灌输了现实社会人伦道德的要求,包含着血缘相亲、尊敬长辈的生存教育,将个体的“人”塑造为“社会人”。“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礼乐之教”,被看作立国的准绳,是国家命运之所系。它维护了宗法等级世袭制度,奠定了为人的基本生存准则。综上所述,生存教育始终贯穿于“礼乐之教”。

3“书数之教”与“六经教育”均以生存教育为蓝本

古人重鬼神之事,故占卜之学备受推崇。甲骨文与数的教学均以生存教育为蓝本。人们尊敬、屈服、供献、讨好神,以达到免灾降幅、保护康宁的目的。同理,人们斥责、咒骂、威胁并驱赶鬼,目的在于辟邪驱鬼,保持平安。此外,古时掌管天文的官吏负有“授民以时”的职责,他们以此为生存技能,向百姓告朔。总之,人们以生存教育为重要基点进行“书数之教”。书教关乎国计民生,而学诗也是从政、干政的重要条件。学诗为言,所言者,是安国治民之策,学诗也就是学王者师。换言之,学诗即学生存之道。《诗》为古代教育提供了最有效、快捷、广泛的传播形式,而在上古社会,它甚至是唯一的教育形式;即使在发明文字以后,它也仍然是比文字更重要的教育形式。孔子有言:“不学诗,无以言”,此言从语言形式上充分肯定了诗教不可替代的工具性质。孔子编辑和传授《书》,以“垂世立教、示人规范”为政治标准,目的在于培养施政人才,振兴周代文武之道。由此可见,《诗》和《书》的实用效能是我国古代生存教育的一大亮点。荀子一方面继承孔子的“六经教育”,另一方面又根据时代的需要有所改造和选择,提出“养欲”、“节欲”之道,赋予“礼”以“法”的新内容,主张在武力的基础上,实行“礼治”,以巩固统治秩序。就荀子改变思维方式以顺应时代潮流的行为本身而言,这亦可视为生存教育的一种动态发展模式。综上所述,“书数之教”与“六经教育”均以生存教育为蓝本。参考文献:[1]张惠芬,金忠明.中国教育简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2]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作者:任适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第5篇

生存是成长中最重要的能力。为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严谨的德国人还制定了一张“进度表”。

在德国,孩子一般3岁就可以上幼儿园了,学制是3年。在此期间,孩子不需学算术,也不需要背课文,但必须学会基本生存技能。一些德国家长表示,在幼儿园时,他们的孩子要参观警察局,学习如何报警;了解基本的社会秩序,比如如何看红绿灯过马路,懂得什么是违法的事情;参观消防局,向消防员学习灭火和如何躲避火灾;参观市政府,认识市长,看他如何为市民服务;跟着老师去坐公共汽车和地铁,记住回家的路线以及父母和老师的电话号码……3年后,孩子们就具备了初步的生存能力。

进入小学后,学校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也逐渐走向“课程化”。许多小学在各年级的课程表上都安排了丰富的生活技能课,比如烹调、洗衣、收纳、缝纫、养花等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有意思的是,很多生活技能课还会邀请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家长来讲课。平时,老师还会布置“特殊家庭作业”,比如骑自行车,鼓励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学会这些基本能力。如果孩子通过了专业老师和交通警察的考核,就可获得“小海马”等技能证书。这也意味着学校更鼓励孩子自立生活,只要离家不是太远,就希望他们自己步行或骑车上学。

小学生们每年暑假的“必修课”还有野营旅行,野营的重点是感受自然,通常为期一周。老师们会这样告诉家长:让孩子自己准备随身物品,指导他们备好常用药品,不带电子游戏机。学校会给所有孩子上保险,因此家长们不用太担心。

在中学阶段,学校开设的各种生活技能课范围更加广泛,也比小学的更加专业,比如增加了维修、电工、木工、种植等。几乎每所德国中学都有生活技能培训区,比如柏林一所中学的维修室里,仅工具就有数百种,从传统工具到现代化工具,木工、瓦工、钳工、焊工应有尽有。维修室里还有几个区域,有多个模拟修理间,比如汽车维修、电器维修等。孩子们可按照自己的兴趣、学分要求来选择课程。

为了锻炼生存能力,学校还要求中学生平时必须兼职工作。德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孩子上初中后,就得给家里做家务,如剪草等,家长会相应付给孩子“报酬”。他们还得在社区或企业找些简单的工作,积累社会经验,修满学分。到了高中,学校则要求孩子必须有3个月左右的社会实践经历。一些德国中学还特别组织“生存能力考验”活动,让学生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循序渐进的生存能力锻炼让德国孩子从中学毕业起,就能顺利适应大学生活,立足社会。

(余 娟摘自《中国日报》 邮编:646200)

责编:周正旺

第6篇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正在进行生存大挑战比赛,所有人身上都只有三块钱,仅供搭乘公交车,在校外度过一天,并想方设法赚取更多的金钱。在公交车上,学生们手舞足蹈,激情献唱,乘客也纷纷拿出现金给予他们实质性的鼓励。部分同学打算利用公交车上得到的“第一桶金”在香洲总站贩卖青菜。他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学习到一些基本的生存技巧。

教育、学校,仅仅提供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不够的,更要抛开顾虑,放开胆量,放飞孩子,将他们放养到社会大环境中,学会生活和生存。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在社会化的跌打滚爬中,肯定会遇到诸多不顺利、挫折,甚至是社会冷脸,但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我煎熬和拔节,孩子在人格发展、思维发展、道德发展、情商发展方面,才能得到更为和谐的进步。

学会生存带来的不仅是技能,更能带来“无形的收获”,比如哈佛大学的调查显示,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差别很大,失业率是1∶15,犯罪率是1∶10,收入相差20%,而且,爱做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健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强调说,“反生活教育容易造就病态儿童”。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里,任何学生都需要学习丰富的知识和掌握高强的能力,但是必须牢牢记住,学生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会生存。

正因为这样,日本新修订颁布的最新课程标准《学习指导要领》,将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定为日本义务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学校必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使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能够拥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学生在高中毕业时是否具备“社会人基本能力素养”,是日本衡量学校是否为社会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全新标准。生存教育已经列入了教育规划大纲,他们的生存教育意识显然比我们富有远见,比我们深刻、博大很多。

还是会想到我们当下的情况,尽管很多家长和学校,都知道生存技能的重要性,可是,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真正将生存教育纳入教育的规划者,真的不多。更多家庭和学校,仍然更看重知识和分数,为了分数需要,毫不客气的将生存技能扔到一边。其结果,很多大学生连鸡蛋都不会炒,如此弱不禁风,精神孱弱,怎么去适应国际化的残酷竞争,怎么能成为独挡一面的坚强之才呢?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称雄世界则国称雄世界”,因此,有关部门要通过行政措施和教育改革,将生存能力发展当做教育的重要目标,生存能力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落实的。多组织生存挑战之类的活动,多给孩子独立锻炼的机会,多让孩子吃点苦头,多培养孩子的公共情怀和公共责任感,孩子就能得到更为健壮的发展。

第7篇

一、“三生教育”发展态势及其活动特征

“三生教育”在云南高校开展以来,很多高校在实施“三生教育”过程中不断拓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改进教育手段,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把“三生教育”理念与课程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结合起来,“三生教育”呈现这么一种发展态势,即地方政府和学校,从历史、现实与理论的维度,以多学科的不同视野和不同研究路径开展“三生教育”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把“三生教育”列入各级各类科研和教研课题,依托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一批不同层次的“三生教育”研究基地,探索“三生教育”的实施问题。红河民族师范学校的“三维渗透模式”,即课堂教学渗透增进思想、主题活动渗透修炼行为、歌曲解读渗透提升素质;思茅师专的“三位一体”模式,即基于专题教学、基于体验的实践教育、基于熏陶的学校文化建设;临沧师专的“三在”和谐生态模式,即在课堂、在宿舍、在社区;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以校园文化和学生社区文化为载体,开展以“三生教育”为主题的书画、手工、辩论、演讲、小品相声、摄影展、海报设计、校园歌曲主持人、校园服装等比赛,以及以“生存训练”为目的的定向越野比赛;有的还开展励志电影观看活动,排演以“三生教育”为主题的话剧;组织学生去戒毒所参观,到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开展志愿者活动。有的甚至以班会活动、团日活动等团队活动主体,开展“三生教育”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综合上述情况,“三生教育”活动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以政府为主导,政策指导,各级各类学校为主体,把“三生教育”作为一项素质教育创新工程加以实施开展。二是把“三生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作为一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组织实施;三是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进入校园文化活动;四是作为一种工作育人管理方式,形成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以实施;五是作为一种心智拓展训练项目,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形成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六是将“三生教育”列为时间性活动项目定期开展;六是依托校外活动基地等社会力量,建立实践基地开展“三生教育”。“三生教育”相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虽然在理论上有了概念性、理论性的认识,但深层次的认识和有效的教育还是比较缺乏的,仍局限于校园文化活动。究其原因在于对“三生教育”的教学研究开展较少,在于实践活动体验缺乏有效深入的、深层次的教学研究,大多是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贴上“三生教育”的标签,没有实质性的更新和进展,缺乏以“三生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学活动,缺乏教学设计上的系统性。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与本科、专科学校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体现高职院校“三生教育”的特色。“三生教育”怎么搞,是作为一项教育活动还是作为一项课程教学活动?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还是以校园活动为主、抑或以实践教学为主?这是高职院校实施“三生教育”活动要解决好的基本问题。探索切合“三生教育”的价值教育目的,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系统的、成熟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三生教育”模式,对高职院校实施好“三生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及其规律

职业性实践教育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它是由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所决定的,这是高职教育的宗旨与关键。

(一)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高职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旨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型农民以及其他劳动者,与一线职业的对口性很强,偏重理论的应用、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二)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要求上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掌握本专业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即可,强调专业技能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适用性。无论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技能都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实际应用为重点。

(三)知识结构的技能性。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是根据特定职业的岗位规范和技能要求,根据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来确定,突出实用性、工艺性、实践性,以能力为主,围绕职业技术岗位,培养能解决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四)教育强调实用性和生产性。一方面,教育强调实际训练,突出技能、技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教育强调实践教学与具体生产、生活具有很高程度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拟合度,给学生以良好的道德训练,更好地为生产劳动服务。

(五)课程建设以实践训练课为主,强调能力本位。职业教育适应职业岗位对应用能力的需要组织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基本实践操作技能、专业技术与综合实践能力,尤其是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要满足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岗位的需求。

三、定位的哲学视点

基于上述特点,可以看到,高职院校“三生教育”应具有不同于普通院校的自身特点。一是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决定“三生教育”应着眼于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二是教育内容的实践性,决定“三生教育”应着眼于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体验。三是活动环境的企业性,决定“三生教育”应着眼于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并以此为切入点,渗入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教育,只有这样,高职院校“三生教育”的开展才更具现实意义。

(一)“三生教育”作为一项价值教育活动,决定高职院校“三生教育”的着力点是学生的价值评价问题。价值教育和教育价值是“三生教育”的核心和灵魂,选择正确的价值教育和教育价值是解决好“三生教育”的首要问题。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来看,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价值观的形成始于他人的某种满足和自己的生理需求,并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人的生命生存生活需要的发展规律,而内在动力就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需要与价值的实现,实现的程度和质量决定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与质量。作为价值教育的“三生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认知、感悟、体验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以职业定向性教育为着力点的高职教育,职业性、应用性和岗位性的价值教育本质特征,决定高职院校的“三生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学生以职业岗位为基点的技能培养和以敬业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正如黄炎培所说的,“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职业教育的功能就其理论价值而言,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道德的接轨,培养学生与企业生产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相同的行为规范,这应该是高职院校开展“三生教育”的价值所在。不重视这个问题,不具有企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学生跨入社会后,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得不到有效保障。学生作为劳动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和操作者,其职业道德素质如何,决定着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没有职业精神武装的高职学生对个人的社会价值和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是比较模糊的,构建以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为目标的“三生教育”实践模式,其着力点应重在以敬业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的培养。#p#分页标题#e#

(二)“三生教育”是一项教学活动。根据的认识论,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生命生存生活的知识能力与精神意识是学生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建构的。学生与所学生命生存生活知识、发展能力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三生教育”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一基本矛盾的立足点就是道德和行为方式的正确引导,只这样,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理想信念才会转化为学生成才的精神动力,转化为学生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下图表明:学生认识、体验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与意义,将“三生”的基本认识、能力转化为行为习惯是通过三个阶段、二个环节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即理论认知-感悟-评价三个阶段和实习实训-实践体验二个环节来实现。认知解决的是学生生命生存生活观的构建问题;实践体验解决的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感悟外化问题;评价解决的是学生生命观、生存观与生活观的价值判断问题。这三个阶段的“三生教育”是通过实习实训等实践体验环节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通过实习实训实践体验教学过程的循环,真正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其中生命教育是基础,生存教育是根本,生活教育是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内容作出肯定性反应,体现在态度上和行为中逐步养成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使学生由参与学校的德育体验扩大到参与社会的职业道德生活,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走入社会、适应社会,成长为成熟的职业人、道德人、社会人,更好地胜任岗位的需要。

(三)实践体验性是“三生教育”的内在要求。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改造人的思想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表现为它是以人为本的教真育爱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以人为主体的、真理性的、富有大爱之心的社会实践活动———“三生教育”,作为一种德育实践活动,其本质应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三生教育”不是完整的“三生教育”。引导学生认知、感悟和体验“三生教育”的循环往复,逐渐、逐层体验生命生存生活的建构性、生产性和创造性,“三生教育”的教育效果才能得到真实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实践教学,将“三生教育”与生产实践、与实训实习融合,给学生创造条件接触直接获取实践经验为主的企业生产环境,通过校内模拟训练和校外社会实践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体验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意义,认知、感悟、体验生命价值、生存价值和生活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理念、行为、效果的统一的“三生教育”,就是要着力把理念转变成行为,使行为转化为效果,使学生具有与求生的专业技能来提高生命生存生活质量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这是“三生教育”要解决好的关键。

第8篇

体育教育应配合学校教育,致力于解决人类更好地生存这一新课题,使体育教育更好地为满足人类生存的多重需要和改善人类生存状态服务。

1体育教育与人类生存需要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深刻地揭示出人类自身需要的本质。人类五个层次的需要与人对体育教育的需要本身就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是体育教育本质功能的表现,无论是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尊重的需要,还是自我安全、社交的需要,都与体育教育有着广泛的联系。

人类的生存需要除了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以满足自身外,还有人类生存需要所反映出的客观性,人不得不受到由人们的生存条件、生存能力、生存方式所决定的生存状态的影响和制约。人类如何生存发展,这就需要解决人类怎样掌握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形成各种本领,养成良好习惯等。体育教育应在解决人类所需的这些实质性问题上发挥出自身应有的独特作用。从目的来看,体育教育应是为人类身心健康与人的发展服务的;从过程来看,应是一种有效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体育以及卫生保健常识、技能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教与学的过程;从内容来看,应包含有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存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内容。

我们不仅仅在理论上认清身心培育的教育属性,而应在身心教育的实践中充分反映出具有教育属性的身心培育活动。那种在实践中单一的运动性和活动性用来达到身心培育目的的做法以及把它简单地看作也是一种体育教育性质活动的观念是错误的。这只能反映出我们某些体育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体育教育本质问题上,还存在着不足,具有不完全性和不深刻性,仅仅看到了体育的特殊性,没有看到教育的普遍性。

人们知道,当婴儿开始伸展四肢,幼儿开始学习走路时,表明每个人都具备基本活动的能力,它仅仅是运动的原始状态,包涵了体育运动要素中的一些而不是全部,这还与婴儿自发的本能需要有关,并未构成内涵深刻而丰富的科学性体育运动。它的本质理应是让人们通过一般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去掌握知识、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去学会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某些生活能力和本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体育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的终极目的。

体育教育过程应是一种理论、实践、再理论、实践的过程。需要把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体育卫生保健常识和技能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和人类生活实践中去的,这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特征。

人的需要与人对体育教育的需要有着多方面的联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广义)功能也在不断拓展,这种拓展又意味着体育教育与人们社会生活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意味体育教育在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上,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在不断地延伸。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育发展中,充分考虑到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融通、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平衡、短期与长远需要的兼容等问题。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趋势看,我们学校体育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自我指导锻炼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方面上来。其中,使学生学会和掌握各种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无疑对于学生适应生活,更好地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体育教育在人类生存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体育教育过程包含着两个重点,一是人的内发性自尊、自强、自爱、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二是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体育教育则可通过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多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和实现。

传统体育教育注意力仅仅局限在发展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上,忽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要学会生存,在体育教育中就不能仅以发展学生的身体为满足,还必须从广泛的领域,培养他们适应未来新生存环境的各种能力,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生活需要的现代人。

事实上,正确的走、站、坐、卧的姿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卫生,用眼和脑的卫生常识;游水能力;各种自我防卫技巧;防火常识;基本的运动创伤救护常识和方法;交通安全常识等体育卫生保健的内容,都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紧密相关。

由此可见,体育教育的目标应是长远和近期目标的统一,今后大、中、小学校体育教材内容应是丰富多样的、有效实用的。

3未来体育教育对人们生存方式的影响

第9篇

生存教育就是指对受教育者的生存意识、生存知识、生存能力、生存价值等方面进行的教育,保证受教育者不仅在学习、生活中,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做到“五自”,即自尊、自知、自制、自治、自修。同时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和发展,成为生存好、发展好的个体。国外对于学生生存教育很重视。许多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开设生存教育课程;日本、美国的小学要求学生学会游泳,另外一些国家开设了紧急避险课、野外生存课、社会实践课等。然而在我国,现状却不容乐观。一般的小学和初、高中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少有学校专门开设生存教育课,我国生存教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学校利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防灾自救教育,有些学校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选择性学习野外生存课,普通高校中开设野外生存选修课程的高校不多。毕竟该课程无论从投资、练习环境还是教师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总的来说,我国现阶段全方位、多学科结合开展生存教育的学校少之又少。

二、生存教育与体育的关系

“学会生存”是新世纪提出的新口号,而什么是生存,学会生存都要学会什么,怎样才能学会生存等众多问题出现了。新体育教育就是为生存打基础的教育,体育课的任务不仅要教授学生锻炼身体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是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保证。生存教育是在拥有强健体魄的前提下通过生存意识、方法的学习,技术动作的练习达到增强人的生存能力的教育。可见,生存教育与体育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一)体育课在参与人数和练习时间上利于生存教育的开展

体育课在高校中是一门必修课,要求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一般学校都设置四个学期的体育课,每个学期开设16周左右,这么长的教学周期无疑在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锻炼和掌握生存技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体育课在教学形式上利于生存教育的开展

高校体育课在教学形式上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一方面,在理论课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灾害事故的预防教育;逃生、救生工具的使用方法教育;各种压力的适应和调节方法教育等。另一方面,在室外课中可将理论课所学内容与实践有机结合,利用各种场地、器材和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亲自体会各种技术动作和操作方法,这样既提高了传授内容的广度,又满足了学生对生存教育的需求,可谓一举两得。

(三)体育课在教学内容上利于生存教育的开展

由于体育课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实施的,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渗透生存教育的内容和技能。比如在跳的练习中增加跨和应变能力的训练;在力量训练中增加悬垂、摆动、手指抓力的训练;在灵敏训练中增加滚、爬、翻等特殊内容。此外,一些适合在大学生中开展的户外运动,如定向越野、登山等都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耐力、吃苦精神及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当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模拟社会突发事件、野外复杂场景使学生践行求救、急救等生存方面的技能。可见,在教学内容上,体育课优于其他课程,便于与生存教育相结合。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生存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加强生存能力培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

自1985年国家组织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以来,我国高校学生从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的指标检测都呈持续下降状态,身体素质下降之快令人担忧。其与遗传、环境、运动时间、学习负担等许多因素有关,但是归根结底缺乏体育锻炼还是大学生体质下降,导致生存质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学生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到1.6万左右,其中不乏溺水、火灾、交通事故、自杀等原因。但是仍有很多悲剧是可以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或通过及时的急救技能的运用避免的。因此,生存能力的培养应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体育教师所学的专业知识包含身体活动、运动医学、人体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只要学习地震、水灾、突发事件等方面的知识,在体育教学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如:逃生采用奔跑、攀登、爬越、跳跃、游泳等练习;救护采用运动创伤的止血方法、伤口包扎方法、骨折固定方法和运动猝死、溺水的心肺复苏方法等练习。只要大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并合理运用自防自救技能,就必然会减少这些悲剧的发生。

(二)加强生存能力培养是实现高等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从世界范围看,大学阶段甚至研究生阶段还开设体育课,恐怕只有中国才有,其目的就是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一直以来,中国的大学一直在探索传统体育的改革之路。在美国,生存教育是与环境教育、社会教育并列的教育内容。在日本,生存教育如游泳、地震时的自我保护、定向越野等内容都非常普及。在教授不同的生存技能的同时,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创造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沟通能力。与传统教育相比,由于内容活泼、形式多样、贴近自然和生活,生存教育深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从教育手段看,生存教育通常通过学生的体验传达教育理念,以关注学生个体的内心需求和人格发展为目的,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更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高校应尽量将生存教育纳入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中,结合生存环境、生存意识、生存能力、生存价值和生存精神的培养,采用开放的、灵活多样的主题探讨式教育、多科渗透式教育、实践活动式教育和生存拓展式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同时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相关理论、技能的学习,打破常规,转换思路,开拓创新,创造性地根据不同的地区和学生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适合该校学生特点的生存教育,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学生要积极参与到生存训练中,不断提高生存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二)建议

1.加大生存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学校领导要不断提高在大学体育课中开展生存教育的战略意识和紧迫感,尽快在体育课教学中确立切实可行的生存教育的总体目标,并敦促教育者有计划地加以实施。

2.加强教师培训,包括师范院校方面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等方面,还要重视学生骨干的培训,因为学生间互相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往往更频繁,课外的时间也可以渗透教育和指导。

3.生存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多样化,尽可能地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应变能力、自救能力、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等方面促进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三生教育”;跆拳道德;跆拳道教学与三生教育关联

1、“三生教育”理念概述

1.1、“三生教育”概念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三生教育”是:人本理性哲学有很多原理,其中作为根基的原理,是以人为本。在以人为本在伦理学中的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关怀。这样,“三生教育”就有了对马克思哲学在竞技运动中的运用有了的新理解。“三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2、“三生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对“三生教育”理论中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理论有分别进行阐述的内容,国外还没有对“三生教育”相关理论的系统论述,但三生理论是有着一定的历史和哲学背景的。早在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就已经提到过:人有生存、生活、生命三种境界。这里所说的生命是指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层次追求。“三生教育”在国内的研究仍处在起步初期。对“三生教育”研究理论的资料大多出现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博论文的文章中,其中,带有先锋性的就有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先生所写的《生命生存生活》一书,为“三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推广铺设了理论先河。而罗先生的《全面实施三生教育,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论文,更是“三生教育”的开篇大作。在中国,三生教育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编的《生活教育》杂志,在里面陶先生就主张“教育就是生活”,并且提出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教,这些就是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前身。“三生教育”的理念提出,其目的是以此为实践指导思想,让更多育人、育德、育才的活动切实有效的开展起来,落实到教育的各个门类,其中也就有在高校跆拳道课程中注入“三生教育”理念。这是一个新课题,要在“三生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融会贯通到跆拳道的课堂组织和教学中去。为了更好操作,高校跆拳道课堂教学可参考成功活动的范例和模型,建立并创造跆拳道“三生”教学课堂模式。可参照的范例主要有:目前已在个省市有关地区和学校实施,由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三生教育”系列教材,已三个省在使用;在全国成立了多个三生教育工作站,并将全国所学校建成“三生教育实践示范学校”,在回归“三生教育”的理念下,学校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也为包括跆拳道课堂在内的各大高校的专业课堂提供了实践材料。

2、“三生教育”与跆拳道的关联

2.1、路拳道与生活教育的关联

跆拳道教学如何与“三生教育”结合,可以首先从生活教育入手,让跆拳道课堂从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的教育。以课堂生活教育为起点,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以此,注入跆拳道的尚武精神;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跆拳道精神也是这种复合体里的一部分;跆拳道教练要教育学生学会正确比较和选择生活,理解生活的真帝,处理好学武与学文、学习与休闲、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2.2、路拳道与生存教育的关联

其次,跆拳道与“三生教育”结合的第二道路是生存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这一点与跆拳道教育中的强健体魄、发达精神是一直想通的。跆拳道教学本身需要和谐精神,这一点在可以运用生存教育理念,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正确面对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运动技能作为生存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人们面临危险的时候,能够起到保护自我的作用,这是跆拳道学习和修炼的目的所在。跆拳道在充分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又大胆借鉴了拳击、柔道等同类项目的长处,这有助于跆拳道的运动技能的提升。在跆拳道的教学中,应该根据跆拳道的特性,充分发掘学生的生存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在生存教育方面的能力。跆拳道这一体育运动项目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如今跆拳道已经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比赛风格、成熟的比赛系统和规范的教学模式。如今跆拳道符合现代竞技体育的要求,竞技性强,具有对抗性,简化技术动作等最适合推广普及,适合学生练习。长期练习跆拳道,可以大大提升自我的运动技能,从而间接的学会“三生教育”中的生存教育的部分内容。

2.3、路拳道与生命教育的关联

还有,跆拳道与“三生教育”结合的第三道路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本身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跆拳道跟所有的运动项目一样,都是以强身健体为主要任务。结合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三生教育”理念融入跆拳道的教学内容

3.1、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促进运动技能提高和延展

跆拳道运动能力的提高,要靠运动离理念层次的提升。跆拳道具体包括跆拳道基本腿法、特技击破、跆拳道舞、双人对抗、跆拳道品势、竞技比赛等跆拳道的单个腿法确实没有多大的创新空间,但是在多个腿法的组合上,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不同腿法的组合会运动和视觉效果。在结合“三生”理念的过程中,面对练习跆拳道时间不足一年的学生,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在创新培养方面,多鼓励学生对己学跆拳道动作的组合编排,在己有的跆拳道腿法基础上大胆的组合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对于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跆拳道的各种腿法动作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跆拳道的品势、特技动作、跆拳道舞等教学。在创新理念这方面,品势要稍逊于特技动作和跆拳道舞。跆拳道舞属于跆拳道与舞蹈的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跆拳道老师可以将跆拳道品势的动作与舞蹈的动作和节奏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分成小组,自由编排跆拳道舞的一个节拍,然后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展示,这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三生教育”以人为本,可以升华为“爱美体育教育”,运用在跆拳动特技作创新上,与跆拳道的腿法动作基本一致,但是在表现力上,特技动作能给人很强的视觉效果。

3.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与理解

“三生教育”的教材和跆拳道的教学内容,通过比较发现在生命教育这方面跆拳道主要是提升体质健康这方面涉及到生命教育,跆拳道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生命这方面非常薄弱,正好通过“三生教育”加强跆拳道教学对学生生命观的学习。

4、将“三生教育”理念融入高校跆拳道教学的建议

4.1、发挥跆拳道的项目优势,优化教学

高校跆拳道教学相较与其他的运动项目,有着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结合的优势。跆拳道在防身技能培训、礼义精神的普及、坚强意志品质、自信心的塑造等方面就是“三生教育”的“生命”、“生存”观念的现实体现。在与“三生教育”观渗透结合的过程中,师生在课堂上进行教与学的探讨,而跆拳道在防身技能培训、礼义精神的普及、坚强意志品质、自信心的塑造等方面的教学也与“三生”理念有着互通互惠的联系。所以,跆拳道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优势,为“三生教育”的教学提供参考模板,同时发掘跆拳道在“三生教育”中的其他优势,扩大跆拳道的优势教学,扩大“三生教育”理念融入跆拳道教学的面枳。尽快完善跆拳道的跆拳道舞、击破与特技、双节棍的教学要求,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丰富跆拳道教学的内容,为跆拳道教学创造出更多的特色项目教学。

第11篇

生存教育不等同于安全教育,也不等同于生存知识的传授而是指经过有目的、有筹划的教育方式向学生传递系统的生存知识和经验增强学生的生存意识和拥有生存本领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成为具有珍惜生命、健康的心理和创造性智慧的人的活动。生存教育包括如下几项内容与意义:

1.传递珍惜生命的知识

生存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给学生生存的知识和经验,以维持生命存在的基本需求能够在火灾、交通、触电、溺水、拥挤踩踏、食物中毒、他人伤害等事故中用学到的知识保护自己。

2.具有应对生存危机的功能

生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危机的存在焙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自身生存意识能够在各种危机面前应付自如提升生存质量。

3.培养健康的心理

培养学生抗挫折、抗磨难面对窘境有不屈不挠地抗争到底的毅力赴学生认识生活的艰辛,知道成功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的道理;让学生认识如何待人接物与他人诚信相处、沟通的道理赴学生认识要立足社会就要有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与活泼开朗性格的道理。

4.士音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校唯恐耽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影响升学率,不组织或不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与各类集体活动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取高分数竭尽所能,以满足孩子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所需舍不得让孩子吃半点苦、受半点累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要知道一个人毕竟要走进社会生活的大熔炉中,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生存教育的意义大胆让学生动手、动脑渗与各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在学校里就要培养学生将来应对社会生活所具备的各种技能,为学生切实走进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5.促进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目标

“一个人没有人生目标如同死人一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与目标是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并且人生目标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可是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今天,很多学生没有远大理想更有一些短视的学生家长,为了眼前利益过早的让孩子辍学去打工那他们将来只能停留在社会的底层。可见,为了学生有一个较好的生存空间对他们进行生存教育焙养他们的目标意识是多么迫切啊!

6.掌握生活本领

人的一生就是一门经营学必须凭借自己的本领不仅要经营好生活中的吃、喝、拉、睡还要经营好自己的身体、金钱、劳动、情感与人际关系。所以要想在社会中好好生存拥有生活本领尤为重要启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存的基础。

二、开展生存教育填补德育教育空白换发德育的生机

1.学校应确立“生存教育”机制

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德育两手都要硬不能为了学校的名誉而搞教学成绩的“专线”而是要建立生存教育机制制定目标与措施把生存教育纳入学校的常规教育管理工作中,做到教学与德育并驾齐驱真正实现“教书育人”两不误。

2.进行生存技能教育的考核抉不搞教育形式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青少年学会生存列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学校进行自救互救培训在欧美、日韩国家都得到了积极推行。日本是亚洲急救逃生知识普及率最高的国家通过课堂普及是日本的成功经验之一,通过规范的授课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使受训学生牢固掌握最起码的自救互救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在突发灾害、意外事故和危重病发生时的应急能力和应变能力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由于灾害、安全事故和急病引起的伤残率和死亡率。相比之下我们的老师往往只会教学生不能这样严禁那样从不教学生在发生灾难前后该如何避险、应急、急救等实用知识与技能而这些知识才是对生命安全最为重要的。因此教育部门要设立如像语文、数学那样考核的评价制度捉进生存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3.加强学生“生存忧患”的习惯养成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肥当前的功课学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深造,为将来争取到更多的生存优势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更为重要。首先是“忧患”的习惯对学生加强个人生存教育养成“忧患”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焙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必不可少的优良的心理品质。一个缺乏竞争意识、忧患意识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其次是生活自理习惯教育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掌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加拖洗地板、收拾房间、自己的衣物自己清洗等平日里做事情要有条理要善始善终。这些从生活中学到的能力、形成的习惯对学生将来的生存发展意义会更加巨大。

4心理教育应成为常规课程

挫折是人生中常常遇到的若不具备良好的耐挫折心理品质走向社会难免不出问题。现在的学生从小生长在一个优越的环境里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的委屈。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情感会是多么脆弱沽人云厂自古雄才多磨难纹垮子弟少伟男”。因此肥心理健康课列为学校的常规课程加同语文、数学科一样有教材开设课时聘任专职心理教师进行授课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捉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增强抗挫折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开设演习与实践课程

第12篇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生存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存意识、生存环境、生存能力教育,培养学生从小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具体化。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使学生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能以良好的心态主动与他人、与社会沟通和交往。同时,也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应急状况下能自我保护,逆境下能自我心理调节。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运动的教育,而是把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其教导生活的承载力、其对生存教育的意义将是其他任何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关键词]小学体育 生存教育 生存技能心理素质

生存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种社会背景、时代变革的逼迫下教会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生存能力已经迫在眉睫。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设备,让百度在夜空中自由地搜索,我见到了这样一组数据: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每年约有一点六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四十名孩子。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在面对突发事故、突难时更容易受到伤害。在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在生存教育领域尚处在缺失的状态下,我们的孩子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如何在火灾中逃生?如何从容面对危险?这已经成为一个即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学校体育功能的角度对在小学体育教学如何实施生存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 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生存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生存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存意识、生存环境、生存能力教育,培养学生从小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具体化。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例如,在?“走跑交替”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为这个教学环节设计一个情境――“过马路”。引导学生主动思索,过马路时应注意什么?再让学生自主思考发言后,教师可以适时灌输“一慢、二看、三通过”的交通规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促进社会化发展。又例如,在跑步练习中,体育教师可以制作红绿灯的卡片,自己充当交警,指导学生在十字路口时要注意交通安全,要牢记“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教师可以让体育委员带头领跑,自己站在“十字路口”,间断性地更换红绿灯,以此来训练学生“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生存意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对红绿灯的反映,帮助学生树立生存意识,也给枯燥单调的跑步练习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2 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

在我国,到目前为止,有效的生存训练机制尚未建立,学生对生存训练内容的掌握更是微乎其微,由此导致的校园群死群伤的事件屡见不鲜。在人多拥挤的地方,鞋子被踩掉了或随身物品掉落了,弯腰去捡;火灾发生后,慌乱逃生导致互相践踏;面对意外伤害者,绝大多数的人只能求助于专业救护机构,结果白白丧失抢救的时机……因此,体育教师将生存技能的培训融入我们的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弥补国内生存教育的空白,更是对新时期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的全新诠释。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如:在体育课堂上向学生讲授运动损伤、运动休克、晕厥、中暑等情况的处理和护理方法。使学生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能以良好的心态主动与他人、与社会沟通和交往。同时,也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应急状况下能自我保护,逆境下能自我心理调节。

3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在无拘无束的自主环境中磨炼个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多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让他们吃点苦,受点累,受点难,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承受能力,也使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例如:体育教师在进行耐力跑教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在做好准备活动的基础上进行耐力跑比赛。这个项目不仅可以提高耐力跑成绩,发展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和自强自制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能力,为适应以后日益竞争的社会环境打下了扎实的身体基础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实现了学校体育进行生存教育的必要性。而参加团体项目(如:足球、篮球等)运动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机智勇敢、团结协作、勇于拼搏和永不服输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在性格、气质、能力上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运动的教育,而是把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其教导生活的承载力、其对生存教育的意义将是其他任何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总之,教师要通过情境性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都伴随不同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各个环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形成情知平衡、和谐、互促、并茂的教学格局,优化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理解人生,感悟人生真谛,体验各种感情,感受生命的存在、跳动、自强、不息、美好、伟大、幸福。帮助学生了解人生价值、目的、意义,进而珍惜生命和人生,尊重自己、他人、环境、自然、社会,努力做对社会有用、有意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