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0: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鲁迅作品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刘立宏在一个秋天暖洋洋的下午来到这里,因为他听说这里在将来会是他所工作的学校“鲁迅美术学院”的新址,他所在的城市也将朝着这里慢慢摊开。他怀着好奇和期待的心情来看看将来工作的地方前身是什么样的。
有着浓重黑土地情怀的刘立宏,一下子被这里的情景所吸引。金黄的麦田,高高的玉米和照顾这些粮食的农民。他把来发现将来学院的前身的好奇丢到一边,尽情的用相机,用他自己的话说,完全从视觉的角度描绘这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和自己对于土地的爱慕;一看见地里长的粮食、果实我就觉得踏实;土地上的农田、果实,相对于建筑和房子更让他觉得生活的真实。
是的,刘立宏尽他的可能用相机描绘着他心里见到的这片土地的最美时刻,但也在其中不经意地流露出对于这片土地将来命运的忧伤,本来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迷茫。
据统计,2000年到2008年,我国城市化率从40%提升到47%,每年接近1个百分点。而 截至2010年底,我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接近全国耕地保有量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断增多的失地农民的赔偿和安置问题也一直是人们的热议话题。
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加速着农业社会的消亡,也让我们离开那片养育我们供养我们的土地越来越远。
在这里刘利宏的土地像是一个暗示,暗示着属于这块土地的最后的孕育,也像是一首挽歌,关于果实与这块土地的永远脱离。
作品自述
被凝固下来的影像是不可重复的。
无论当代摄影怎样演变,怎样给它新的意义,就本质来讲它的记忆功能是永远不变的。
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各种异样的事情――宇宙的、社会的、身体的,它们都会随着时间的消失而失去记忆。事情越多、看到的越多、影像带来的记忆就更为重要和有意义,哪怕它只是几颗银粒,几个像素点。
我更喜欢拍摄自己熟悉的和自己生活有关的事情。
土地系列也是一样,它和我的生活有关,不久的将来那里将变成新的城市。我想土地是家,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家没有了,也就没有了一切。
影像是属于主观的、个人的。同时人的本能是具有创造性的,创造了过去也影响着未来,目的是实现更多的欲望和憧憬。所以在现实当中我的眼前常会产生美丽的景象――有的让我惊喜作者简介
刘立宏 1958年生于沈阳,1982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系。现任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摄影系主任。
展览
2011 《土地》个展 上海鲲鲤国际影廊
2010 《北方的夜》参加香港摄影节
2010 《公园》 参加 “维度”当代艺术联展 北京红星画廊
2009 《工业城市的花园》参加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
2009 《工业城市的花园》 釜山国际复数艺术节 釜山文化会馆
2009 《平板楼与城市记忆――柏林・沈阳》德中摄影家交流展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8 《工业城市・天鹅》乡愁――记忆与虚构的现实艺术家联展 798艺术区梯空间
2007 《工业城市・花园》 韩中现代美术交流展 韩国城南艺术中心美术馆
2006 《丰》第二届当代摄影博览群展 上海艺术景画廊 798艺术景画廊
《中国人自拍像》联展 平遥国际摄影节
2005 《城中・摇曳》――城市・重视 2005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
《神话观看》 2005首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策划《请与“我”面谈》学生作品展 第二届南京中国艺术三年展
2004 策划《向上・向下》学生作品展 平遥国际摄影节
2003 策划《膨胀的一代》学生作品展 平遥国际摄影节
2000 策划《感知离别的世纪》学生作品展 沈阳
1997 作品《北方人家》参加韩国大丘文化艺术中心“青年摄影家联展”
出版作品集
2002 《神话的观看》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6 中国摄影家丛书系列《刘立宏》作品集 工人出版社
2010 《剩余与额外》 上海文艺出版社
收藏
2005 《神话观看》中国美术馆收藏
方大开,男,汉族:原名自锁,字泽朴,号方山子,上山人,自在堂主;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美术评论家:1965年出生于浙江浦江。先后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中央民族大学(文物鉴定与保护)研究生。现任天津嘉翰画院院长,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辽宁省美协理事,东方书画函授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书画创作与中国古典文化艺术的研究;收藏与鉴定。富收藏,精鉴赏,于金石书画、文物之搜集和研究考证方面颇有建树。
在艺术理论方面造诣深厚,经常在报刊发表美术评论文章,已编著古代近现代《中国名家扇面精品集》《全国中老年书画家大展作品集》《方大开书画作品集》等。传记被载入《东方之子》《世界书画家铭录》《中华人物大典》《世界华人书画篆刻名家大辞典》等几十部大型辞书典籍中。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书画作品已被国内外艺术机构、资深收藏家和博物馆收藏。
学工中国画,擅人物、山水、花鸟、动物、草虫,题材广泛,画路宽广,能工能写,不拘一格。书法楷、行、草、隶、篆具能,独擅西夏古文字书法的研究与创作。
专家点评
我国已故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称赞:方大开绘画艺术兼擅各科,题材广泛,不拘一格,人物、山水、动物、花鸟、草虫,可谓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尤以人物及兰、竹为超拔。现实题材,无不应物取象,神情如生,处处表现出画家之才华过人,线条与造型功力之深邃,并赋予各类描写对象的无限生机,使之更具有蓬勃旺盛之生命力与艺术之感染力。
民革中央画院院长,辽宁省美协主席著名书画家宋雨桂先生题词称赞:“绘画艺术非仅画之技也,读大开画友之作,笔含千古之韵,书法入画甚为难得,重气重境,不舍笔墨,今之画家颇罕耶”。
艺术心语
我力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绘画艺术之优秀传统,深刻理解民族艺术精华,因为她有风发之灵性:强烈之个性,独创深邃之意境,以书入画,画中有诗;以书为骨,以诗为魂的特有意韵。这才使中国画能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也。
为了艺术,我永远是一个忠诚实践者,因为我所信奉的是艺术之真善美,浸润其中你的良知;智慧和从善的本性,都得到了真实不虚的流露。艺术家自身灵魂的净化,乃是艺术成功之前提。它所有的诗情画意,都摒弃了私欲和杂念。
宋人黄山谷曾赞叹苏轼书法“东坡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正是指有“学问文章之气”才能有胸中道义。黄庭坚追求“韵”,认为“韵”是从文章、德行修养而来。对此他作了明确阐述“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黄山谷在评王著书时又说:“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在二则书论中,“胸中有道义;不随世碌碌”指道德修养;“广以圣哲之学和胸中有书数千卷”指学问。他认为笔法的超绝仅为书画之基础要素,而书画迈向更高层次,即绝俗则非饱学之士不能也。所以作为艺术家,本身还需要不断拓展知识领域,学社会、文学、哲学、诗赋不断砥砺品格。一个鼠目寸光,胸襟狭隘的人是不可能创造出绚丽辉煌之艺术的,一个举动猥琐之人,永远成不了真正之艺术家,人品不高、笔墨无法。中国书画,学艺先学做人,有德品自高,饱学之士,神助之笔,最后的成功一定是艺术家品德之修成。
2007年4月29日,郭敬明的最新小说《悲伤逆流成河》(以下简称《悲伤》)上市。
因其首印量高达866666套,封面上的腰封纸,消耗完了北京同类型的所有存纸,于是有少部分只能用别的纸来代替――比耗纸更引人注目的是,经过一个五一黄金周,该书销售即达100万册。“对我自己也是一个纪录。”郭敬明说,换成以前的书,差不多都是经过1年的时间,会卖到100万册,“这本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绩,很意外。”
统计数据则显示,定价44元的精装版《悲伤》,从4月出版到5月底,月余时间累计销量达到13712册,而这仅仅是国内304座城市1480家书店门市的零售市场销量,全国总销量要远远大于此数据。
期间,郭敬明各地巡游式的签售功不可没:在成都,签售现场一度引起西南书城附近交通堵塞;在德阳,当地武警出动维持秩序;在青岛,场面几次差点失控,一个男生更是激动地大喊“郭敬明我爱你!”并企图翻越围栏;在南昌,“小四(郭敬明的昵称)才华横溢,四迷不离不弃“的呐喊声和”请大家维持好秩序,不要挤”的劝导声汇合在一起――最终结果是,郭所到处,《悲伤》库存被掏光。
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让喜欢喝可乐、泡吧和洗桑拿的郭敬明成为80后作家中的畅销王。当大部分的“80后”作家面临生存、就业甚至家庭压力,当某些知名度不高的作家耗费半年至一年时间创作的长篇稿酬只有七八千元时,郭敬明已经可以开着凯迪拉克兜风,在配备游泳池和健身房的高档小区购房,并且花费百万装修房子了。
相对而言,有着多重身份不专注于写作的韩寒,则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赛车、出唱片等其他方面,写作对他而言更多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体验。或许只有当经济紧张时,才会提笔伏案。“没有办法,我也没有别的经济来源,因为我不做商业活动,商业代言。”韩寒喜欢赛车,有时一辆车就几十万,“像一个要拿成绩的车手,如果想自己参加比赛,一年光轮胎的钱就得花掉将近七八十万。”
换言之,倘若没有高额的版税支持,韩寒不一定能如愿从事他喜欢的赛车运动。
1 郭敬明1300万
2 郑渊洁1100万
3 杨红樱980万
4 饶雪漫800万
5 马未都745万
6 郭妮550万
7 于丹500万
8 何马440万
9 石康360万
10 沧月355万
11 明晓溪300万
12 王晓方280万
13 余秋雨265万
14 王立群250万
15 当年明月230万
16 蔡骏200万
17 麦家180万
18 韩寒170万
19 杨志军160万
20 海岩155万
21 池莉135万
22 安妮宝贝130万
23 易中天120万
24 毕淑敏115万
25 李西闽100万
2008
凌晨的钟声已经敲响,郭敬明还未休息。他刚刚更新了自己的博客。
“突然间发现,离我上次出版长篇《悲伤逆流成河》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了。在自我恭喜2007年度《悲伤》获得全国开卷检测销量第一名之后,我不由得想,2008年的《小时代》能否继续第一名呢,也就意味着我需要用2008年剩下的2个月的时间内的销量,去和别人12个月的销量竞争……”随后,他用八个感叹号为自己的新书做了一个广告:
“王蒙、王朔当年都是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脱颖而出,由于时代的关系王蒙被流放新疆,王朔当时不被社会认可,郭敬明他们确实赶上了一个好的环境”。金丽红说,“现在的市场应该是郭敬明这批人的。”
10月13日下午两点半,上海大连路。一身休闲打扮的郭敬明出现在我们面前,他头戴太阳帽、身着T恤和牛仔裤,卓尔不群,瘦而不弱。对于市场和文学,郭敬明有自己的观点:“当书籍还摆在书店里贩卖的一天,当书本背后依然标注着定价的一天,作品就依然还是一种商品,商品只有被购买了,才具有价值。否则,标榜得再厉害的作品,失去了购买力,就什么都不是。”
说到文学梦想,他的回答耐人寻味:“老实说,我并没有希望成为一个最顶尖的作家,我的目标是在另外的领域。”然而,颇为有趣的是,此前记者在北京、武汉、合肥、成都、上海、西安等地进行调查时,在不少书店看到郭敬明作品集与鲁迅、李敖、村上春树、王小波、钱穆、沈从文、南怀瑾、黄仁宇等人的作品集放在一起,被列入“名家名著”。
武汉华龙书刊发行社总经理黄建祥告诉记者:“今年卖得最好的书就是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每期都能走货2.8到3万册,”至于《小时代》,他进2万册--而像华龙这样参加《小时代》预购的书店,在国内26个省市书店中有近70家。这意味着,如果每家书店都能拿2万册,《小时代》的销量将以百万计。
本报记者 李怀宇 发自长沙
钟叔河先生家住二十楼,名为“念楼”,即“廿楼”之谐音。念楼中挂有沈从文、钱锺书、黄苗子、黄永玉、丰一吟、沈鹏的书法。闲谈中,我提起在香港采访过罗孚和鲍耀明先生,钟先生说他认识罗孚就是通过鲍耀明介绍的,曾托出版社寄赠《周作人散文全集》给鲍、罗二位。“罗孚先生最近还送了我一帧梁漱溟1948年写给他的条幅,托人带到我家里。他那时候不叫罗孚,叫罗承勋。”他想让我看这条幅,在书房中寻找,却未找到。
我就是个有话就说的人罢了
几天后,钟先生告知条幅找到了,请我再去念楼。但见条幅挂于客厅:“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卅七年元旦写杜诗为承勋乡兄之属。梁漱溟。”同座欣赏这幅书法的是钟先生的老朋友朱正先生。
同为爱书人,钟叔河和朱正的命运有点相似。1949年参加工作,任职《新湖南报》,1957年划为“”,1970年又因“污蔑攻击无产阶级‘’”被判刑。钟叔河说:“有人曾经两次约我一起去自杀。一次是1957年;一次就是‘’之后,被捕入狱以前。他觉得厌倦了,不想活了。我跟我老婆也都是‘’,我有句话是跟自己老婆讲的:‘饭还是要吃的,书还是要读的,要我们死我们是不得死的,我们得坚持活下去。’”
1979年,钟叔河出狱,由朱正介绍到湖南人民出版社工作,编辑《走向世界丛书》,影响深远。关于“走向世界”,钟叔河回忆:“他们原来提出的书名,我都不满意。后来我想出一个形象的题目。中国原来文化对别国也有辐射力,东亚文化圈基本是汉字文化圈。但是,后来中国闭关自守了,我们要走向世界,走向外部世界。”
朱正以研究鲁迅闻名,钟叔河则以编辑周作人作品著称。作为出版家,钟叔河力争出版《周作人作品集》和《全集》曾轰动一时,当时周作人与都是有争议的人物。1986年,钟叔河为“重印周作人著作”撰写广告:“人归人,文归文。”1989年,钟叔河将《与弟书》称为中国的《将相篇》,与马基雅维里的《君王论》相提并论,但他指出:“现代化无需熟读《离骚》,当然也无需熟读《家书》,因为它决不能指引我们走向明天的世界。”
离休后,钟叔河写作颇勤,著作不断,不时接受媒体采访。他笑道:“采访很多,对我有害,别人会以为我喜欢作秀,其实我从来就是个有话就说的人罢了。”
我的要求就是北京奥运会口号
聊起文坛,钟叔河表示不喜欢跟别人打笔墨仗:“我也劝过朱正先生,跟别人论战的文章可以少写,自己写自己的文章就好了,何必浪费精力和时间,这有必要吗?这一般都是意气之争,没有必要。”
亨利克・易卜生在中国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的作品早在1907年时便被译介过来,《新青年》曾编辑出版过“易卜生专号”,的几位主将也都曾撰写文章,详细介绍易卜生和他的剧作。其中,最全面细致的是发表于1918年的《易卜生主义》,而影响最为广泛的要属1923年鲁迅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所作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以及鲁迅小说《伤逝》中带有“娜拉”意味的子君形象。
作为一名具有革命精神和先锋意识的思想家和社会批判者,易卜生在“五四”众多被翻译过来的西方文学大师中是颇具影响力的一位,他的《玩偶之家》和“娜拉”的形象已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代名词。值得一提的是,在易卜生戏剧艺术的启迪下,上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批兼通中西的戏剧艺术大师,如、洪深、欧阳予倩等,创作了一批具有易卜生特征的优秀戏剧作品,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
一个世纪过去了,当更多的人渐渐把易卜生作为一个名词,和现代文学一同放入历史的时候,让我们重新关注一下这位西方现代戏剧之父――这位据称是继莎士比亚之后作品在世界上被上演得最多的剧作家。
1828年,易卜生出生于木材商人家庭,16岁入药材店当学徒,22岁去首都奥斯陆参加工人运动并从事写作,曾长期担任剧院编导,1864年丹麦和普鲁士战争爆发后长期侨居罗马等地。他是欧洲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杰出代表,其突出贡献是在欧洲现实主义戏剧走向衰落,自然主义和颓废派文学十分泛滥的时候高擎现实主义和民主主义旗帜,创造了以设疑性构思、论辩性对白和追溯性手法为基本艺术特征的“当代现实剧”(或称“社会问题剧”)。他一生共出版了26部戏剧和一部诗集,其作品常被划分为四个部分――民族浪漫历史剧(《凯蒂琳》、《觊觎王位的人》);思想剧(《爱情喜剧》、《布朗德》、《培尔・金特》和《皇帝与加利利人》);当代现实剧(《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心理与象征剧(《野鸭》、《罗斯莫庄》、《海上夫人》、《海达・高布乐》、《建筑师》、《小艾友夫》、《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和《当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其中尤以“当代现实剧”的成就和影响最大,《玩偶之家》使易卜生在国际上获得成功,并借此步入了世界文学领域。
时至今日,“易卜生”这个名词仍在得到不停地诠释,不停地生长。他的思想被众多研究者所关注,他的剧作被不同的艺术家搬上舞台,正如易卜生自己所说,“我的著作属于未来”,这种未来性使其剧作在今天仍显现出重大的意义。除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或现代性等也成为易卜生研究的重要方面,他难为同代人所接受的超前意识和剧中预见性的思想,至今仍是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1883年,55岁的易卜生曾写信给朋友说:“十年之后,社会的多数人大概也会到了斯铎曼医生开公民大会时的见地了。但是这十年之中,斯铎曼自己也时刻向前进……即以我个人而论,我觉得时时刻刻总有进境。我从前每作一本戏时的主张,已渐渐变成了很多数人的主张。但是等到他们赶到那里时,我久已不在那里了,我又到别处去了。我希望我总是向前去了。”
1906年,这个总是向前的大脑停止了思考,但是一百年后,我们仍很难确认是否赶上了他前进的步伐。
今年是易卜生逝世一百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挪威戏剧家,挪威文化部决定在全球开展纪念活动。1月14日“全球纪念易卜生系列活动”开幕晚会在奥斯陆市政厅举行,来自各国的艺术家参加了当晚的演出,杭州越剧院的越剧《海达・高布乐》也应邀演出,2006易卜生年就此拉开了序幕。据挪威官方网站公布,全年还会有各项纪念活动,包括5月于孟加拉国达卡举办的“易卜生在亚洲戏剧节”,8月的“培尔・金特节”和奥斯陆的“国际易卜生节”,以及11月26、27日在埃及举行的“培尔・金特戏剧狂欢夜”。同时,还将举办一系列剧本创作活动――“短剧剧本大赛”邀请来自10个不同国家的剧作家,围绕易卜生的一句话创作15分钟的短剧,中国剧作家过士行也在受邀之列;名为“一百年与现在”的戏剧大赛则在挪威境内展开,旨在鼓励更多受易卜生影响的新戏剧创作。大型出版项目“易卜生作品集”的一部分已于年初付梓印刷,同时易卜生新传记的第一卷也已正式问世。此外,有关易卜生的展览、电影、研讨会和音乐会也陆续举办。
中国同样推出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和演出。3月20日和25日,由挪威外交部举办的2006易卜生年开幕式在北京和上海分别召开,上海还组织了“易卜生在中国论坛”。5月,导演林兆华将和挪威导演JonTombre合作,在北京上演挪威当代剧作《娜拉的儿女》,以孩子的眼光来重新演绎易卜生名剧《玩偶之家》;挪威著名乐团“神秘园”则会在北京奉献一场特别的“易卜生音乐会”;南京大学话剧社把《人民公敌》搬上舞台复旦大学则以戏剧、音乐和展览的形式开展“易卜生周”活动。6月,林兆华戏剧工作室将在北京上演易卜生的剧作《建筑师》,而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则将以京剧的形式演绎著名的《培尔’金特》。9月,国家话剧院将举办“第二届国际戏剧演出季――易卜生戏剧季”,一台由中国和挪威演员共同合作的舞蹈演出――《寻找娜拉》,将和观众共同探寻娜拉出走后的命运。11月,近二十位分别来自挪威和中国的女艺术家将受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女艺术家艺术展,并将就易卜生笔下的女性和对女性解放的意义等话题进行研讨。11月12日至13日,易卜生国际研讨会将在南京大学召开,“易卜生在中国”展览也将在南大的校园里举办。
生命有各种无奈,人都应该顽强地活着,要执著地追求。我总以为在这个氧气只有内地一半的世界屋脊上,说句话都喘得像失去脚跟似的站不稳,唱歌?不敢想。即使想吧,谁能唱出一颗心?
可我万万没有想到,却是这些脸庞被紫外线照射得紫红泛黑的五大三粗的战士唱的一首歌,把我的五脏六腑搅得翻江倒海。
那歌是一条无尽的路,一半含着寂寞和思念,一半含着血与泪。今天的酸楚在这歌的音符中,明天的黎明在这歌的余音里。在高原的军营里不管谁唱起这首歌,都是以泪洗面,情动昆仑。
那是足以使我支撑一生的歌声,让我甩掉了许多虚幻的梦想。
我在高原所有的感觉都是从这支歌开始的,又从这支歌结束。我坚信数年乃至数十年以后,风吹长空,闪电驰过,我耳畔仍会有这歌声——
儿当兵到多高多高的地方/儿的手能摸到娘看见的月亮/娘知道这里不是杀敌的战场/儿却说这里是献身报国的好地方
儿当兵当到多远多远的地方/儿的眼望不见娘炕头的灯光/儿知道娘在三月花里把儿望/娘可知儿在六月雪里把娘想/寄上一张西部的雕像/让娘记住儿现在的模样……
我的眼前交替出现着两幅画面:在冰山雪岭间守卫国门的士兵和手扶家门思念儿子的母亲。高原军人同样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骨肉,他们有本该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有妻室儿女。但是,他们最思念的是母亲。母亲——娘,这是一个脸上刻满皱纹饱经沧桑但却使人青春焕发的形象;这是一支百唱不厌永远都不过时的歌;这是一个走到天涯海角都牵动着儿心的情结。
我终于明白了这首题为《西部好儿郎》的歌为什么在高原军营里流传这么广。战士们被暴风雪围困在山上吃冰咽雪的时候,围着篝火唱;在国境线上单独执勤时,咀嚼着单调枯燥的日子唱;在被可恶的高山病折磨得死去活来时,望着天边遥远的星辰唱。
爱在荒原入土,情在雪山闪烁。他们投入地唱了一遍又一遍:儿当兵到多高多高的地方……
唱歌的是黑脸大汉郭和奎营长,30岁刚挂零,可看上去皮肉粗糙,胡子拉茬,要比实际年龄大多了。此刻这位营长不在军营里呆着,却孤身一人出来顶着燥热的日头跪在唐古拉山中的一个山坡上,三叩首,两作揖,泪流满面。他在敬哪路山神?不,他在祭父。
他的面前放着三碗特地做的高原风味饭菜:手抓羊肉、凉拌野葱、酥油茶。他举起酒杯,遥对家乡四川的方向,泪水涟涟地说:“爸,不孝之子和奎向您请罪。在您病重时,儿没有给您送一口水,端一碗饭,喂一片药。今天是您走后的第三天,儿在遥远的西北高原上为您送行,愿您在天之灵,尝尝儿亲手做的这些饭菜——”
温酒洒在了雪山上,郭和奎放声号哭。
父亲于三天前因患胃癌病逝,家里曾连发三封电报催他回家,奄奄一息的父亲不见儿面咽不下最后一口气。尽管郭和奎已经三年未回家了,也难以满足父亲这情理之中的要求。世界屋脊上这个军营的天地由他撑着,执勤任务压在肩,他追日赶月地忙还觉得时间少,哪能匀出探望父亲的空儿?父亲等不来儿子终于去了,他是睁着眼睛走的。后来,和奎得知,老人那双眼睛一直闭不了,入殓前母亲给他揉了又揉就是不合……
郭和奎是个负债者,他欠父亲的情太多了,脚下的冻土地因而显得沉重。现在,这三种风味饭菜就能抵还得清吗?
现在,大家都已经注意到,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提高,就必须尽可能地让学生多阅读。因此,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语文阅览课。但在组织上阅览课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无目的,无计划,很随意。
按理来说,不管是什么课,都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目的。语文阅览课,毕竟也是一种课。语文阅览课,自然应该由语文老师来组织上课,由语文老师来明确阅读目的。可是,有多少老师认真思考过:语文阅览课,要怎样上才可以提高效率?平时最常见的阅览课,就是让学生带上摘录本进阅览室自由阅读。学生走进图书馆,自由选择,想看什么看什么,没有任何要求与目的。于是,一些学生就是带着消遣的心理在阅读,看一些奇闻趣事,看一些八卦消息。这种阅读,能培养出学生什么样的阅读品质?学生到底有多少收获?虽然古人有云:“开卷有益”。也有人说,要非功利化阅读,以享受阅读的为第一。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读什么,怎么读,这里面大有不同。
二、阅读内容选择
虽然有人提倡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即生活”,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所以,一切阅读,只要是看书,不管是什么书,都可以认为是语文阅读,都多多少少会有一定的阅读价值。但对于语文阅览课来说,要提高阅读课的效率,语文老师还是要对读什么作一些指导。
首先,老师要对学生的所读书籍与杂志进行筛选。按照语文教学的相关要求,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作品。
其次,老师对学生读什么要先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有针对性地作出指导:
例如,可以进行人物专题阅读。例如读鲁迅先生,就可以引导学生系统地读一读鲁迅先生的作品集;读一读有关鲁迅研究的著作。这样系统阅读之后,学生才会对鲁迅先生有一个相对完整立体的印象,这样的阅读,才有深度,有价值。也可以进行古典名著专题阅读,例如《诗经》《论语》《孟子》等经典作品及后人的研究专著。
三、阅读组织方式
先由老师给出相关的阅读建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组合,一般建议6人左右为一组确定一个主题进行阅读。这样组织,便于同一主题的学生进行组内讨论。每位学生每周都要写读书心得,可以是读后感,可以是评论,可以是仿作或续写等等,形式不限。每个组以一个月为单位,制作课件进行班级交流,交流读书心得,一学期完成一份小组的阅读报告,然后将好的随笔、阅读报告等汇编成册,以利于学生间、班级间交流。每个阅读小组要制定出每周的阅读计划,并由老师指导实施。每周阅览课时,学生按计划进行阅览,老师巡视并作阅读巡视、答疑与指导。总之,阅读任务要明确,每个学生都要带着阅读的任务进阅览室阅读。
四、阅读方法指导
尽管简单浏览也是阅读,而且书海浩瀚,有些书籍可以简单阅读了解。但读书,却绝不是简简单单地看一看、随手翻一翻那么简单,学生在阅览课上怎么读,还是要老师加以指导。
(一)批注式阅读
批注式阅读,是学生最容易上手的阅读方法。它是指阅读者在阅读时将自己的阅读体会、感悟、疑问等,随手写在书上的一种阅读方式。批注的形式有注释、内容概括、阅读感想、评论等等。例如,对某一字、某一词或某一句,该怎么理解,有什么好处,读后有什么感想,就随手写在旁边,这就是批注式阅读。哪怕是最简单的就写一个字“好”,也是一种批注阅读。而批注式阅读又是可以有系统有深度的。就以古代批注而言,《红楼梦》的脂砚斋批本,《水浒传》的金圣叹批本,都是批注中的经典。所以,尽管学生间在语文阅读基础与能力上会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但是都可以采取批注式阅读。当然,因为书是图书馆阅览室的,所以,要提醒学生,用这种方式的学生,应该将自己的注释、感想等写在自己的阅读本上,或者是将有关书页复印下来进行批注。
(二)相关性阅读
顾名思义,相关性阅读是指围绕某一知识点或某一专题所进行的相关内容的阅读。相关性阅读的形式有比较阅读、归纳性阅读与扩散性阅读等。采用比较阅读,其好处是在比较中能够找出共同点,发现不同点,能在比较中更深刻地领悟文章的特点与妙处,还可以通过比较有新的发现。而且,文章也好书也好,可以比较的方面还很多,可以是文体,也可以是内容,还可以是语言等等,都值得我们作比较阅读。而归纳性阅读,是将所读的不同文本的内容按类归纳,在归纳的基础上,会发现一些单独阅读所不能发现的东西。这种阅读,最主要的是所分的类要清楚合理,这样才能归纳得更科学合理些。所谓的扩散性阅读,是指就一个阅读文本进行相关的扩充性阅读,以进一步丰富相关的知识,从而得出更科学准确的结论。无论是哪一种相关性阅读,学生都必须真正动脑,或比较,或归纳,或扩充,并将自己的思考所得写下来。这样做,学生才会有收获。
(三)探索性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和谐课堂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110-011.构建初中语文和谐课堂的意义
1.1有助于学生个体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新课标指出: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初中毕业生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而在和谐的课堂教育教学中,学生接受文化的教育,文明风尚的感染,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品格,能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2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和谐的课堂中,教师以自己的体态语言在举手投足间表现出对学生由衷的热爱和鼓励,会在师生间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这将大大激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使学生乐于开口,积极投入学习中,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有利于创建高效课堂。在实施和谐课堂的教育过程中,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尤为重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在师生之间树立民主平等思想。实现师生民主平等,教师要放下架子,融入学生之中,给人一种亲切感,如果学生怕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而不举手或站在那里有话不说,那么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让他们在平等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促进彼此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1.4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课堂是学校的缩影,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和谐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提高道德素养。青少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青少年的道德素养提高了,社会和谐发展才能持续进行。
2.如何构建初中语文和谐课堂
2.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和谐课堂中,反对教师"霸权"的倾向,而致力于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和谐课堂的基本特征,是师生达到和谐发展的基础。这里关键在于要树立起教育民主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然后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和谐课堂"中,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幸福感。
2.2营造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中,反对学生"盲从"的倾向,倡导教师努力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以此来引导和改变学生盲目从众的学习行为。只有营造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个性和智慧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与释放,只有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潜能和才气才能得到最好的提升与发展。
2.3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现代教学的教学手段不断地创新,特别把计算机技术引进了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2.4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
2.5提高教师文学素养迫在眉睫。无疑,多读书,读好书是提高教师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我们要求学生每学年至少要读二、三部整本的文学名著。那我们自己每学年也至少应读二、三部文学名著。否则,我们怎么有底气去面对自己的课堂。当你读了《冰心作品集》、《朱自清散文集》、《毕淑敏作品集》、《余光中诗选》、《诗词全解》、《鲁迅小说精选》、等名家名作,你再来教读课文《小橘灯》《背影》《春》《提醒幸福》《乡愁》《沁园春o雪》《孔乙己》等就会有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感觉,否则,必然会有捉襟见肘的尴尬。
3.总结
和谐,如春花灿烂,沁人心脾;和谐,给学生以宽松的学习空间,给学生以亲密的交流空间,和谐的语文课堂就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让爱充斥其中。和谐是心智的交流,心灵的滋养,灵性的启迪;和谐是师生关系的剂,学生学习的助推剂,消除生生之间障碍的清洁剂,提高课堂效率的催化剂。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充满和谐的语文课堂,学生会在课堂上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品味学习的美,体验学习的魅力。参考文献:
[1]朱泰林.浅谈如何构建初中语文和谐课堂[J],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3(08)
[2]张艳华.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和谐沟通[J],成功(教育),2013(06)
[3]王丽娇.论初中语文课堂中师生的和谐交往[J],青年文学家,2013(03)
我国封建社会中,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在文学领域。几乎也是男性一统天下。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这样的男权社会的夹缝中,依然有女性文学的出现,者为数不多的女性文学家的点缀,使得我国古代文学的星空更加绚烂多姿。此外,女性一直是美的代表,作为审美对象,她们成为男作家创作灵感的源泉,古代文学作品中,歌咏女性的诗文俯拾即是。在历史上有着一定知名度的女性,不仅名留史册,在文学史上也同样留下了她们的身影。甚至可以说,没有女性,就没有多姿多彩的古代文学。
一、女性是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
1.说起女性题材,我们不得不想本文由收集整理起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鲁迅先生曾说“自从有了《红楼梦》,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显然,这是对红楼梦小说创作的影响而言的,但事实是,《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远不止于此,而是《红楼梦》出现以后,源远流长的女性文学有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中国文学史出现巾帼不让须眉的盛况。女性文学创作在后期出现繁荣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清代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集大成时期,这个时期的女性文学也可以看做是对之前女性文学的集中发展。曾有人说过“女性的进步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清朝后期女性文学的繁荣也是因为女性地位的提高红楼梦是女性话题,是一部女性主义的小说,它虽然不是女作家的创作实践,但是它的作者曹雪芹不仅以女性命运和女性生活作为创作题材,而且在小说中,对女性的美有独特的看法,打破了传统的男权意识,对女性经验、女性意识加以肯定和探讨。红楼梦描绘了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婚姻理想,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女性特色。
2.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乏经典的女性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美丽善良的刘兰芝、《窦娥冤》中不肯向恶势力低头的窦娥、《木兰诗》中代父出征的花木兰,在她们身上,表现出古代人们对女性性格理想化的追求,更是蕴涵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争取婚姻自主,追求幸福生活,坚决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顽强反抗封建家长制,这些都体现了刘兰芝性格中“刚强、刚烈”的一面。出嫁以后,刘兰芝的勤劳善良孝顺由体现除作为女人的温柔一面。当刘兰芝最后无路可走,她毅然选择了以死抗争。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殉了自己的尊严和理想。但是文中,刘兰芝和焦仲卿分手时,情意绵绵,她既要他有充分的的心理准备,又不忍心打破他破镜重圆的幻想,这段描述把刘兰芝多情、体贴和善良表达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
花木兰则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冲破男尊女卑的世俗偏见,驰骋疆场,像男子一样保家卫国,这些都表现出木兰性格中的“勇敢、刚毅”。她出生入死的驰骋于沙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十多年征战岁月里,木兰在艰苦的战场上,一边打仗一边还要克服女性生理和心理的障碍。这些都需要她具有异乎寻常的毅力和坚强的个性。木兰虽然是个巾帼英雄,但也具备女子柔情。出征途中,她表达出“不闻爷娘唤女声”的思亲情怀,这正是她难以摆脱初离爷娘膝下的少女心理的表现。战争结束、木兰胜利凯旋之后,一进卧房,便“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一个红装女郎的形象立刻展现。这样的举动都表现出浓浓的女性印记。
这三位女性,虽然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思想意识,性格上也各具风采,她们的性格中都存在着“刚”性的光芒,也正是由于这种刚性,她们才能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光辉女性形象的代表。但是作为女性本身而言,她们又具有善良、温婉、多情等的传统女性特征,在她们身上看到的是“刚”与“柔”的完美统一。
二、女性对文学创作的贡献
在男权当道的我国封建社会,其实也不乏优秀的女性文学家,其中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所谓拒借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读者借不到书的人次(或册数)占所要借阅的总人次(或册数)的百分比。从拒借率的高低,可以看出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情况,它是衡量图书馆服务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拒借率过高,就说明图书馆在满足读者需要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需要认真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一、拒借的形式分析
拒借的形式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显性拒借,另一类是隐性拒借。
1.显性拒借的含义与成因
显性拒借,是指因图书馆藏书书库中确实没有收藏到读者需要的文献,而造成读者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生成的拒借形式。造成显性拒借的重要原因在于学校购书经费有限以及购书这一环节的缺陷,中学大批量采购图书是由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和各区县教育技术装备中心采购来的,另外学校根据经费条件自己购买一部分。招标采购来的书与学校自身采购员购买的书,在内容上存在与教师和学生的“口味”脱钩的现象。
2.隐性拒借的含义与成因
隐性拒借,指的是读者所需要的图书其实图书馆已经有收藏,但却借阅不到的拒借形式。隐性拒借主要是由以下一些因素造成的:①分编、加工工作的因素,分编标准不统一,对新书排架工作收而不验,编目工作揭示不明确甚至疏漏等生成隐性拒借。②读者借阅倾向的因素,读者具有从众性的特征,往往喜欢跟风,导致某一时期内某几类或者某几种书籍“短缺”,造成隐性拒借。③没有真正理解掌握微机书目检索方法或缺乏检索技巧,而没有能够检索出所需图书。④有的读者对图书的分类排架一无所知,即使检索到书库有书也无法根据索书号获取,当借阅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发生隐性拒借。⑤由于读者沟通能力有限,或自身因素难以开口寻求帮助,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找内容相似的书籍或者干脆选择不借了,默默离开,隐性拒借随即发生。⑥因图书“正题名”中没有体现出主题词,即有的图书正题名不能直接揭示出图书的学科属性和内容,这种情况只能完全凭借馆员对馆藏的熟悉提供咨询服务来完成。
二、降低读者拒借率的措施
1.降低显性拒借的应对措施
(1)关于采购图书的“送来主义”与“拿来主义”。鲁迅的“拿来主义”虽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而言,这里借用于图书采购也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学校图书批量采购的渠道是由教育技术装备中心来提供书目单,虽然这些书目单也不乏各类经典名著等优秀图书,但更多的是过时的在市场销售不好的书籍,热门图书少之又少,尽管已是在海量中“精选”,但真正需要补充的书却还是没有,我们不妨把这些购书渠道叫做“送来主义”。据统计,这些“送来的”,其中30%是不太适合教师、学生阅读的书籍,30%可能是一直都没有人翻过,充其量也只是摆书架。因此“送来的”是被动的、不适合自己的,我们需要的是“拿来主义”,正如鲁迅说的“拿来”是动脑子、有眼光,自己去“拿来”,我们要根据馆藏情况合理地、有计划地采购,变“送来主义”为“拿来主义”。
(2)拓宽购书渠道。①学校不但应允许各学科教师购入有利于教育教学的书籍,学生自己也可为图书馆购书,找学校报销。“不在乎重复购书、质量不好等问题,关键是让学生养成逛书店、而非逛商店的习惯。”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脱钩”现象。②网络购书,随着网络的发展,在网上选购一些热门图书也不失为一种省时省力的办法,这种形式特别适用于我们这些山区学校。③师生捐赠图书,也可以作为扩大馆藏的补充渠道。中小学学校经费紧张,很少有经费用在购买图书上,而不少教师家里有一些培训学习过的或其他原因不想收藏的图书,每学年高三毕业时总有许多学生把书当废纸卖,我们可以向全校师生发起捐赠图书倡议书,让他们把一些优秀的书刊捐赠出来,给母校留作纪念,这样不但可以补充馆藏,而且还可以培养读者读书、爱书的习惯和环保的精神。
2. 降低隐性拒借的应对措施
(1)加强图书分类、著录的准确性与一致性。图书分类的准确,是指所归类目的内涵和外延与图书的内涵和外延相符,著录的信息符合实际,避免录入错误条款信息;图书分类的一致,是指同一种书的复本、不同版本和同类图书所标引的分类号相同。图书分类首先必须保证归类的准确性,它是分类前后一致的基础和前提,是保证分类质量的首要条件。而一致性掌握得好,又能使准确性有更高的保证。
(2)制订采购计划时合理安排复本数量。过去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采购员有时只购入单本书,特别是热门的小说,学生很难轮到借阅。合理安排复本数量尽管不可能完全满足学生需要,但配备适量复本也是必需的。
(3)编制《 微机书目检索方法和检索技巧 》并发到学生手中。管理员应该站在学生角度思考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给予解决。如我校属于山区中学,在乡下电脑还没有普及,部分学生对电脑的操作不熟悉,根据平时观察,发现学生利用微机“定位查找”时,在检索的条件下拉菜单中的“责任者”和“出版者”的理解有误,故我们编写时候特作说明“责任者”指作者或编者,“出版者”指的是出版社;还有对检索的前匹配、模糊检索、精确检索三种方式的词义作了说明。把各种不同检索方法的特点告诉学生,使他们能根据不同的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熟练地掌握检索方法从另一个角度避免了隐性拒借的生成。
(4)编制关于图书分类的基本常识和排架规律的说明。告诉学生图书分类排架的方法,并绘制书库排序示意图,使书库整体布局和排架顺序一目了然,进一步避免了隐性拒借。
(5)收集编制常用难检书书目和索书号。管理员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读者需要的有些书利用微机“定位查找”检索不到,比如有学生要借《 阿Q正传 》一书,根据正题名可以查到其索书号为“I210.6/9”点“查看”发现只有两本而且显示已经借出,这时读者一定会很失望,但我们可以告诉他(她)这篇小说还可以在鲁迅的其他作品中看到,如《 呐喊 》《 鲁迅小说集 》等;又如高中语文第二册教材有节选《 边城 》一课,上到这课之后便有不少学生来图书馆找《 边城 》,在WEB检索系统中按正题名搜索,结果没有,学生很失望,这时我提醒他,用“责任者”(作者沈从文)检索看看,结果搜索出《 沈从文作品集 》,而《 边城 》就收录其中,还可以在中国中篇名著选评和名作赏析中找到《 边城 》。每每此时,学生如获至宝,兴致而来,满意而归,这也是我们作为管理员的快乐,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指引避免了隐性拒借。
(6)扩大宣传教育。每学期新生入馆前要进行入馆教育,内容是宣传图书管理制度,介绍图书馆知识,说明馆藏与图书分布排架情况,以及怎样使用“WEB检索系统”查找图书和图书馆服务项目等。另外,还要利用好图书馆网页、每学期一版的墙报宣传等载体扩大宣传,使管理和服务深入人心。
通过对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前来咨询和借阅资料的人数较之前提高了18%,工作细了,借阅量多了,我们也忙得不亦乐乎,学生期待而来,满意而归,我们也感到很欣慰。只要我们心中装着读者,怀着一颗对图书馆工作的爱心、对教育事业的忠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想尽一切办法,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读者拒借率、提高读者满意度的。
一、趣味汉字教学与字音、字形教学相结合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依然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教学目标。可是,传统的识字、写字教学大都是单一的“讲解”“抄写”“听写”模式,十分枯燥,大量的重复工作,让学生对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教学效果很难达成。因此,此时汉字的趣味教学就能起到比较显著的效果,汉字的趣味教学,通过有趣的汉字故事,以及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让一撇一捺写成的汉字丰富、立体、鲜活起来,能够加深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记忆,自然能够收到较好的识记效果,也能大大提升学生写字的兴趣。
(一)趣味汉字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形声字的理解。形声字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真正理解“形旁”“声旁”的意义,并能够将其融会贯通,深入理解形声字的意义。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特意给学生讲了一个有关的故事:一个财主少爷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木桥上淘米,便上前有意戏弄,吟道:“有木便为‘桥’,无木也念‘乔’;去木添个女,添女便为‘娇’;阿娇休避我,我最爱阿娇……”结果,少女也是读过书的,对这样的财主少爷十分厌恶,不客气地说道:“有米便为‘粮’,无米也念‘良’;去米添个女,添女便为‘娘’,老娘虽爱儿,儿不敬老娘……”财主少爷碰了一鼻子灰。这个小故事中少爷和少女的打油诗通俗易懂,涉及了“桥”“娇”“粮”“娘”四个形声字,通过偏旁的拆分与组合,把形声字的基本特点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出来。对联对得妙,同时加强了学生对形声字的辨别能力,让形声字的教学更富有生趣。
(二)趣味汉字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字形的记忆。会意字、象形字与形声字相比,更富有形象性,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但是由于现代的简化字与造字时的文字相比,有的地方已经简化,不再是最初的模样,这时,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一些,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配合教学内容加上生动、活泼的趣味讲解,学生对于字形就能形成更深的印象。比如“忐忑”二字,就是会意字,表示的是心神不定的意思,字形表示的是:心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上上下下的,就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这怎么能够宁静呢?教师在讲解这两个字的时候,可以配上形象的多媒体动画,表现出“心”上下不宁的感觉,通过这样有趣地讲解、展示,学生就会很直观地记忆字形,并形成十分深刻的印象。许多汉字都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趣味讲解,比如“炎”“炙”“逐”“盥”“轰”等,都可以借助汉字自身的构字法,用形象的事物来描述或者模拟,编故事做动图,加深学生对字形字义的理解。
二、趣味汉字教学与文学常识积累相结合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的目标更为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这其中文学常识的积累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传统的文学常识教学往往与汉字识记教学一样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僵硬模式,不但十分枯燥无味,而且由于学生学习时不理解、没兴趣,常常弄得张冠李戴,唐朝的诗人变成汉朝的文学家,宋朝的文集变成了清代的著作,对于作家的作品特点、写作手法也难以形成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文学常识教学过程中,结合有趣的汉字故事,抓住文学常识中与汉字有关的趣味“点”来进行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趣味汉字记忆作家名人的字号。比如,作家老舍的笔名就起得很有意思,他的本名叫舒庆春,字是“舍予”,很明显,他的字“舍予”,就是他的姓“舒”拆开来而成,而他的笔名“老舍”也就是在字的“舍”前冠上一个“老”字。这样的拆分与组合,正是汉字的构字、构词的魅力所在。以这种方法来取笔名的还有很多,比如杨木易、李木子等。在讲解作家名人的字号时,多关注这样的“点”,自然会让学生背诵时形成较深的印象,想起姓名就能联想到字号,记忆起来更为轻松。
(二)利用趣味汉字记忆作品和作品集。比如,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且介亭杂文集》,这个文集名中的“且介”两个字,就是从“租借”两个字中拆分转化而来,先生的目的是暗示自己其时所处的是“半租界”。因而理解了“且介”的由来,对于这个作品当时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等就有了更深地了解,对作品集的记忆也更为容易了。
(三)利用趣味汉字积累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是比较庞大的,也是比较难以掌握的一部分语文知识。因为古代的文化常识往往涉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表述也大多是文言文,学生理解、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学时要教会学生善用“巧劲”,让学生在娱乐和趣味中积累,在形象和生动中理解。比如,关于古代“阴阳”之说,有文章说“阳,高明也”“高明”的意思就是高而光明,所以“山之阳即山之南”,对于这样的文化常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一边讲解字义,并引申说明其文化内涵,一边画图说明,让学生结合汉字的“趣”来理解、积累这个文学常识。
三、趣味汉字教学与汉字魅力熏陶相结合
《新课标》中,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不仅在“识字与写字”这一方面提出了分阶段不同目标,而且在让学生感受汉字魅力的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比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等。因而汉字魅力熏陶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部分,需要教师多方努力达成教学目标,而利用趣味汉字教学展现汉字魅力是一个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趣味汉字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汉字的艺术感。趣味汉字教学能够将汉字的起源、原理等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比如“山”字,虽然只有3画,结构也很简单,但在书法家的笔下却似一幅写意的水墨画,粗重有力的笔画,绘出了一座座山峰高高挺立的形象,这也正是汉字象形因素中,模天地万物之状,展万物之灵秀的浓厚艺术力量。
(二)趣味汉字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写毛笔字的兴趣。在新的课程标准中,书法已经作为教学目标被提出,因而在教学中多多激发学生学习并练习书法的兴趣,让他们养成好的书写意识和书写习惯很有必要。趣味汉字教学能够将各种字体的发展过程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对于各种古代名家的不同字帖也能形象呈现,而且辅以书法家的奇闻轶事,能够真正地激发起学生学书法练书法的兴趣。
(三)趣味汉字教学能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汉字的一个极为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字一个符号,更携带着历史文化的基因,里面有形象,有故事,还有古人造字时的思考和认识。对联就很能体现汉字的组合巧妙之处,有谐音,一语双关等。明代著名的解缙就曾与一个权臣对了一副巧妙的对联,权臣在后花园遇解缙,指着在林中嬉戏的猴子说:“两猿截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而解缙则回说:“匹马陷身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踢”。“锯”与“句”谐音,“踢”和“题”也是一语双关,一个故意打击刁难,一个针锋相对有力回击。这样的汉字教学和汉字故事怎能不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汉字下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开端: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
发展: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
:可怜天下老人心
结局: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本小说的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课后练。
第二课时
本节任务:分析二三四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一、讲析作业:课后练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四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