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乐之声影评

音乐之声影评

时间:2023-05-29 17:30:44

音乐之声影评

第1篇

由中国音乐评论学会主办,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协办的“2009中国音乐评论高层论坛”于4月26日在杭州举行。会议的主题是:总结建国60年来我国音乐评论的经验和教训、成绩和不足。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就中国音乐评论现况做出判断:中国音乐生活中缺少音乐评论的声音,原因在于:1、音乐生活尚欠发达;2、一般公众对音乐的文化含量与精神品格没有足够认同;3、公共媒介和出版领域在音乐评论方面尚缺乏有效的制度建设;4、具有全面素养和广泛影响的音乐评论家群体尚待形成;5、音乐评伦的内在思路和理念尚待廓清。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杨和平的讲题是:《多变语境下的新中国音乐评论60年》。他认为,由于受到“左”的思潮干扰和影响,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音乐评论一直滞后于音乐社会实践;改革开放之后30年的中国音乐评论比以前大有改观和进步,但仍然不够理想,原因是: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发展缓慢,缺乏健康的、诚恳的批评风气。

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梁茂春主谈:《“”中的音乐评论》。他认为“”中的音乐评论经历了几个浪潮:1、“大批判”浪潮;2、“大吹捧”浪潮;3、“帮派音乐评论”浪潮……而贺绿汀,李春光的文章,显示出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展现了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改革开放以后,“”乐评的劣根性和影响还没有得到根除。大批判和大吹捧的阴魂不散,应该警惕其死灰复燃。追求音乐评论的独立地位和品格,追求音乐评论家的独立人格,追求音乐评论中对人的尊重和人文关怀,还是十分长远和艰巨的目标。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田耀农和钦丽丽的发言题为:《多元文化与个性写作背景下的音乐评论》。他们认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应该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构建更宽广的多元音乐并存的社会平台,为确定中国音乐为世界多元音乐中的一元提供理论、舆论的支持。在作曲家个性写作的艺术背景下,更应该多评介富有个性的作曲家和音乐作品,多评介富有个性特点的音乐创作理念和音乐思想,形成和谐共融的音乐理解环境和宽广的音乐接受胸襟。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郭克俭以《新中国声乐艺术若干热点回眸》为题,对建国60年声乐学术热点的论争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他列举了六大论争:1、关于“土洋嗓子”的论争;2、关于“三种唱法”的质疑;3、关于唱法科学性的争议;4、关于“民族声乐”定位之争;5、关于“艺术歌曲”概念的解读;6、关于“原生态唱法”的毁誉。他认为,不同声乐观点、教学理念在同一学术平台上进行交流与碰撞,倾听不同声音,是繁荣和发展事业十分重要的前提。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杨民康的《中国音乐批评应该提倡批判性文化反思精神》、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谢嘉幸的《音乐批评的基础理论学科》、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刘再生的《导向作用与实践检验》、中国艺术研究院乔建中的《一个甲子求索》、天津音乐学院明言的《透过文本看人物》、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晡的《音乐评论的基本资质》、上海音乐学院韩钟恩的《音乐批评与音乐美学的关系》等,都从不同角度探索了60年来音乐评论的经验、教训,对今后音乐评论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建议和希望。

闭幕式上,音乐评论学会会长王次火召说:希望学会把门开大一些,多发展一些年轻会员,不断壮大队伍,为祖国的音乐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第2篇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进行厅堂建筑设计时,均要由建筑师、声学顾问和剧场顾问组成联合设计组,从项目立项开始就一道工作,直至项目完工。这是国外厅堂建筑之所以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只有明了建筑声学设计的程序和工作内容,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和惯常做法,方能保证我国的厅堂建筑具有良好的音质。

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噪声控制和音质设计两大部分。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等级与投资规模,参照国际或国家规范来确定建筑物室内噪声标准,是噪声控制设计的首要内容。

通常音乐厅、剧场等厅堂都要求很低的室内背景噪声,因此,这些厅堂的选址很重要,应尽可能远离户外的噪声与振动源。另外,还要进行场地环境噪声与振动调查、测量与仿真预测,目的是为进行厅堂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提供依据,保证厅堂建成后能达到预定的室内噪声标准。WwW.133229.CoM

围护结构的隔声设计分为空气声隔声设计及固体声隔声设计两部分,均包括隔声量的计算、隔声材料的选择以及隔声构造设计等内容。除理论计算外,经常需要进行隔声构件的实验室或现场测量,来确定其各频带的隔声量。

噪声控制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针对厅堂建筑内部的噪声振动源进行控制。这些噪声振动源包括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变压器、某些灯光设备、舞台机械设备以及来自相邻房间通过空气及固体传声传入的噪声和振动等,都将对观众厅的安静造成干扰。因此,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声学顾问就必须介入,以便审视建筑内部各种房间的平、剖面布置是否合理,尽可能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将可能的噪声振动干扰减至最低。

此外,建筑声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室内音质设计。

音质设计通常包括下述工作内容:

一、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为看得清楚、听得清晰,各类厅堂都有个长度的限制。厅堂的宽度会涉及到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组织,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厅堂的高度不仅影响竖向早期反射声的组织,而且影响早后期声能比和混响声能的大小及方向。厅堂的体积和每座容积都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厅堂的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声影区等音质缺陷。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初步方案设计阶段就提供建筑声学的专业意见。

二、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这些指标及其优选值的选定,将为进一步进行音质参量计算和将来竣工后的音质测试提供目标和依据。

三、对乐池、乐台、包厢、楼座及厅堂各界面进行声学设计。厅堂的平面及各界面的形状、面积、倾角等以及乐池、乐台、包厢、楼座、音乐罩、反射板等都影响声脉冲响应的结构,从而对厅堂音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是否设楼座、包厢,设几层楼座、包厢,楼座和包厢的深度及开敞度多少为合适,栏板的面积与倾角多大较恰当等等,都属于建筑声学设计的范畴,都需由建筑师与声学顾问共同磋商,加以确定。乐池的形状和开口大小也直接影响乐队声能的输送以及乐队与演员的相互听闻。此外,是否设音乐罩或反射板,设何种形式的音乐罩和反射板等等,也都需要从建筑声学专业的角度提供咨询意见,并给出设计方案。

四、计算厅堂音质参量。当厅堂的平、剖面及楼座、包厢、乐池、乐台等设计方案拟定以后,就可开始计算厅堂音质参量。通过音质参量的计算,提供设计反馈信息,以便对设计方案作出必要的修改与调整。这个过程有时需要反复进行多次,以便臻于至善。在此过程中,需要辅以平剖面声线分析、三维声场计算机仿真乃至缩尺模型试验等技术手段,才能做出较准确的预计。

五、进行声学构造设计。厅堂音质除了受前述建筑因素影响之外,还与室内装修材料与构造密切相关。因此,声学顾问还需与装修设计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室内装修设计。声学装修构造设计通常包括各界面材料的选择和绘制构造设计图,需详细规定材料的面密度、表观密度、厚度、穿孔率、孔径、孔距、背后空气层厚度以及龙骨的间距等技术参数。

六、声场计算机仿真。对厅堂建筑进行仔细的声场分析和音质参量计算,有赖于声场三维计算机仿真。从这一点意义上讲,要进行成功的现代厅堂音质设计已离不开计算机仿真的辅助。

七、缩尺模型试验。对于重要的厅堂,除了计算机仿真外,通常还须建立一定缩尺比的厅堂模型,进行缩尺模型声学试验。缩尺模型试验优于计算机仿真之处,在于唯有它能对室内声波动效应做出仿真,而前者仅能在中、高频段,在几何声学的范围内提供较准确的仿真结果。此外,计算机仿真从本质上说是将声学家已知的声学原理输入计算机中,而缩尺模型则可较客观地展示厅堂中发生的实际声物理现象。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声学实验室正在负责对在建的广州歌剧院作1∶20的声学缩尺模型试验,以确保该剧院建成后的高水准音质。

八、可听化主观评价。对于重要的厅堂,必要时还可在计算机仿真和缩尺模型试验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可听化技术进行主观听音评价。可听化技术是通过仿真计算,或者通过模型试验测量获得双耳脉冲响应,将之与在消声室中录制的音乐或语言“干信号”卷积,输出已加入厅堂影响的声音信号,供受试者预先聆听建成后的厅堂音质效果。这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建筑声学领域一项高新技术。

九、建筑声学测量。建筑声学测量包括噪声与振动测量,围护构造隔声测量,重要材料与构造的吸声量测量以及厅堂音质参量的测量等。厅堂音质参量测量除了在工程竣工之后进行,以验证声学设计是否达标外,有时还需要在厅堂建筑主体完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时进行,以便为施工的最后阶段进行必要的设计修改与调整提供科学数据。

第3篇

[关键词]音乐行为测评 高校 声乐

以评价功能的性质为依据,音乐行为测量工具分为四类:音乐能力倾向测验、音乐成就测验、音乐教学诊断测验、音乐态度测验,以上四类测量工具具体的评价功能分别是:1、预测学习者将来可能的音乐成就;2、评价学习者在过去音乐学习条件下习得的结果;3、评价学习者当前的音乐能力及特征;4、考察学习者对与音乐有关的学科材料、活动、事件及其他现象的情感反应、兴趣和偏好。

目前的高校声乐测评方式简单单一,往往以一首声乐作品的演唱成绩作为测评的最终结果,缺乏教学过程的认知,更无从认知情感领域的发展状况,在以上四类音乐行为测评工具中,只有音乐成就测验工具有简单重复,且较为片面的运用,其他三类工具均无涉及,测评方式片面单一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使一切教学手段、模式都最终以各种测评方式为轴心,围绕不同的测评方式,做出有目的性、规律性的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测评更趋完善。

一、 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工具的具体实施

关于音乐能力倾向,著名荷兰心理学家里维兹在其著作《音乐心理学导论》(1954)中曾提出这样的观点:1、认为绝对音高听力是一种遗传禀赋;2、将人分为音乐型与非音乐型两类,认为即便通过训练,非音乐型人的最高表现也只能是由音乐激起单纯的情绪反应,而不可能把握旋律、和声和曲式的细节……抽样测量结果显示,非音乐型的青少年儿童的比例为10~18%。(刘沛著,《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233页)

在高校的声乐测评中,由于声乐测量对象都具备一定的声乐演唱能力和表演能力,只是在个体上存在差异,因而建立在以音乐遗传禀赋上的音乐能力倾向测验将并不纯粹,被测量者或多或少受到成长环境和接受非正式训练程度等方面的影响,而只能根据现有各种因素的综合来预测被测者将来接受正式音乐教育后可能获得的成就。所以,我们只能在高校声乐专业学生入学初期,对其进行从音乐遗传禀赋、成熟、音乐环境影响几个方面的总体评价来作为,能力倾向测验的指标,可制表书面测试。

二、音乐成就测验工具的具体实施

阶段性学生可设计为小型的声乐演唱会的形式,小组划分以被测者的专业声乐教师为单位,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一般是一名声乐教师带有不同年级的若干学生,阶段性测评由声乐教师自己组织,根据人数的不同,可集体或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测评,目的是使被测者对自身在本阶段学习有所了解和认识,通过测评认识自身在本阶段学习中存在的优点和缺点,然后指导后期的学习和不断加以改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规定的阶段性学习时间内,将从声乐发声方法、节奏、音准、歌唱语言、情感表达、舞台表现六个具体的方面来对被测者提出要求,每个方面设定三个等级,来测出评价结果。

首先,在发声方法方面,能够非常自如流畅地运用发声技巧进行演唱,为良好等级;能基本掌握发声技巧,歌唱表达不够自如完整,为第二等级“一般”;第三等级为发声技巧掌握不规范,声音不统一,不能完整演唱一首歌曲;在节奏音准方面,等级的评定标准是看被测者是否能够很好地把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第一等级为很好把握;第二等级为把握不够准确,节奏偶尔不稳或会出现跑调的现象;第三等级为缺乏对歌曲的节奏、音准的控制能力,需要不断加强与提高,歌唱语言对于歌唱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被测者倘若在语言表达上存在诸多问题,势必会严重影响到歌曲的完整性。另外,清晰、规范的语言表达才能真正使听众理解声乐作品诠释的内容。因而在评价方案中,语言表达也可划分为三个等级,这三个等级和情感表达也是相关联的,好的语言表达才能更好体现作品情感,歌唱的情感因素当然也要靠被测者自身的艺术修养,阅历等因素来把握和理解,因而情感表达也可在测评中划分为为三个等级,倘若被测者对作品缺乏理解所演唱的作品是缺乏感染力的。

舞台表现也至关重要,这一点在课堂测评中是无法体会的,而在音乐会上,是否具备表演能力,测试者所呈现出来的歌唱状态是否自然大方,就一目了然,这对后期声乐教师的教学也起到一个极强的促进作用,使课堂教学更具实用价值。

三、 音乐教学诊断测验工具的具体实施

教学诊断测验的评价功能是评价学习者当前的音乐能力及其特征,它针对被测者正在进行的音乐活动进行实时评价,是音乐能力倾向测验的延伸。

具体的实施方案可以制定声乐教学课堂记录核查表来测试,核查表中要呈现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观测两个大的方面,教学过程的评价记录是在设定的阶段性时间内,学生所学的声乐课堂做出一个具体教学内容的记录,来观察学生在本段学习时间内所学知识量和知识点掌握的程度。而教学观测点可分为两个大的部分进行,被测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方面要对被测者课后作业与练习完成的质量作出评价,可将评价结果列为“好”、“一般”、“有待加强”三个层次;另外,也要密切关注被测者与声乐教师合作解决问题的效果情况,也可将评价结果列为“效果好”、“效果一般”、“有待加强”三个层次作为评价结果。

学习方法方面的测试,可根据学生思考问题与提出问题的具体深入程度,检验被测者是否具有探究精神,将评价结果分为三个层次:1、善于思考并积极提出问题,学习效果好为第一层次;2、缺乏思考和提出问题的主动性,学习效果一般为第二层次;3、缺乏自我评价与反思的主动性,还有待加强为第三层次;

制定好以上的评价规则之后,可让学生自评、教师评,也可以声乐教师为单位,在其所带的声乐学生中进行互评,因为课堂上下相互之间能经常观摩、听辨和了解,课后可以互相监督和观察到对方在学习声乐的态度和方法上的进步或退步,评价者给出评价等级,并写好评价反思,以供声乐教师与声乐学生参考和改进。

四、 音乐态度测验工具的实施

音乐态度测验和以上三种测量工具相比,有一定区别,它所涉及的不是被测者在认知及技能领域的音乐能力的程度及特征,而是以考察被测者在与音乐现象相关的情感领域的个别差异,其中包括兴趣、爱好、价值判断、审美趣味等因素。

在声乐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我们需要针对学生具体的音乐态度,制定一套总体培养目标和评分规则,可以以核查表、等级量表的形式出现。因为音乐情感领域的各因素都不能完全脱离认知与技能而单独存在,故在具体的声乐教学实践中,态度测验终究要归属于一定的评价目的,这样,就有机地使声乐教学本身不只是简单的技能技巧的堆砌组合,而能使受教育者在情感领域也得到积极的发展,从而反过来积极影响技能技巧学习的质量和态势。

综上所述,音乐行为能力测评工具的使用及其测评手段的植入,对于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是不无裨益的。当然,文中提到的一些观点仅仅是笔者能设计的很小的范畴,而音乐行为能力测评是声乐教学测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之路,脱离音乐行为能力测评的声乐教学必然是苍白和盲目的,因此,行为能力测评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沛著,《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版;

[2]石惟正著,《声乐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7月版;

[3]邹长海著,《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8月版;

第4篇

关键词:青歌电视大奖赛;高校声乐教育;影响

0引言: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概况

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简称“青歌赛”,一个充满神圣的歌唱比赛节目,1984年开始举办,如今已经走过了15届。青歌赛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创新,已成为弘扬民族艺术、普及音乐知识、发现和推出声乐人才、引领和推动中国声乐事业发展繁荣的重要平台,极大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生活需求,为中国歌坛输送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才。青歌赛历届选手中的优秀选手许多现在都已经成为了中国顶尖的歌唱家,如我们熟悉的、宋祖英、谭晶等等。在选出大量声乐界精英的同时,也将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展现。

第十五届青歌赛在2013年上半年拉开帷幕,这届青歌赛保持了以往的比赛形式之外,在团队组建、赛程设计、伴奏形式以及表现形式上有了全新改进。这届青歌赛有31家省级电视台进行直播,另外,还有澳门、香港以及台湾地区电视台进行全程直播。一些门户网站也第一时间转播了该赛况,这些网站有新浪网、人民网、新华网以及腾讯网等等。比赛一共拥有40支代表队参与其中,比赛节目在央视34套每晚七点半播出。该比赛类型主要有三种:其一,美声唱法;其二,民族唱法;其三,流行唱法。在美声唱法中,还包含民族唱法中的对唱形式以及表演唱形式。流行唱法中,有组合演唱形式以及乐队演唱形式。多组人员演唱时,数量限定为八人一组。青歌赛在12届时,原生态唱法也进入大赛中。人们再次回望时,深刻体会到这不仅是一种比赛,它更是一种艺术的再现。看着那些独一无二的民族服饰、民族头饰、民族优美的歌声,听众深陷其中,青歌赛给原生态魅力美提供了展现的平台,民族风情在该舞台中蔓延,民间的艺术得到发扬光大和传承。

青歌赛引起了社会、学校、大众的广泛关注。专业的、前沿的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它促进了我国声乐事业的繁荣发展,对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育的课程内容、声乐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有趋导作用,也对高校声乐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歌手大赛新形势下,对高校声乐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1.1有助高校学生提升表演素质和增强竞争意识

观看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那些取到良好成绩以及被评委认可的歌手,他们不仅拥有娴熟的歌唱技巧,而且还拥有丰富的情感表达技能,有情感的歌声才能感动人,这就是歌唱素质。歌唱技巧,它的主要作用是表达歌手个人情感,它是进行演唱之基础,唱歌没有技巧和方法,歌唱失去了基础。在十五届青歌赛中,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演唱,一个成绩优异的歌手,他具备娴熟的技巧,掌握歌唱能力进行演唱时,他们可以做到声音张弛有度、可以时而轻快时而缓慢、做到松紧结合,能够轻松的控制气流,保障歌唱顺利。

高校声乐课堂中,教师可把青年歌手比赛节目为范例,分析其中蕴含的音乐知识,如对选手演唱声音的认知、技巧的发挥运用以及演唱的个性、风格、艺术表现力等进行释评,指导学生向优秀青年歌手学习。高校老师也可以直接参与或选出优秀的学生参加这些前沿、高端的歌唱比赛,让老师起到更好的师范作用,学生也在比赛中提升歌唱水平,突破以往的表演成绩。

现实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通过比表演要求更高的比赛实践,让学生处在竞争环境中,除了通过加强专业技巧训练,还要分析自身优缺点,扬长避短,发挥创造力和表现力,承受住比赛的竞争压力,才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胜过竞争对手。即使在比赛中遇到搓折,未能胜出,也要学会调整心态,积极面对,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提升学生的歌唱素质,这样,学生毕业后才更容易适应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

1.2丰富高校声乐教学选曲范围及内容

高校声乐教学借助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从欣赏音乐中可以拓展歌曲类型以及数量,在青歌赛的舞台上,拥有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可以是崭新的歌曲,也可以是经典歌曲,有些歌曲非常有名而且历史悠久。一般学生不喜欢这样的歌曲,但是经过青年歌手改编之后,融入新元素,加之歌手们的丰富表现,使得那些已经被人们遗忘的歌曲再次响起,再次抨击人心,人们再次收获感动。这就是音乐生命力之延续,学生可以学习改编形式,可以学习展现形式,更可以感受经典歌曲的魅力。随着时间不断推移,歌唱比赛逐渐加入市场化元素,歌曲内容和风格有了巨大改变,逐渐呈现娱乐性以及时尚性,每首作品都是歌手精挑细选得出,这些作品让人耳目一新。另外,还有很多歌手根据自身条件,为自己选取了量身定做之作品,这些作品原创度高,进行演唱更感动人心。而且,这些歌曲类型也逐渐成为歌手的形象,一看到这类型歌曲,人们都能猜测出哪个歌手演唱。高校的声乐课教学,可让学生选择那些歌手演唱过的歌曲,让学生自行改编、改编出符合个人风格的歌曲,进行表演,老师作为评委,给这些歌曲的改编做出评价,这样,让声乐演唱的歌曲形式、范围和内容都更加广泛。

1.3给高校声乐教育树立全新的欣赏标准和审美标准

回忆以往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从过去不区分业余组以及专业组,发展到现在区分出“美声组”“民族组”“流行组”,青年歌手大赛在不断完善和改进。评委进行点评以及歌手进行表演时,人们从中察觉出一种全新的欣赏标准和审美标准,这些标准将被应用到高校声乐教学中,它也将成为新的审美标准。众所周知,美声唱法中应该有充足的气息作支撑,歌手具备丰富的共鸣,歌手的音色以及语言表达要准确而洪亮,在进行表演时,能够借助高超的表演技术,借助柔和明亮的音色将歌唱进行到底,加上纯朴的演唱风格,会赢得人们的青睐。流行唱法,它要求歌手质朴、没有杂质的声音进行演唱,歌词语言接近生活,声音优美动听,歌手要有独特的表现形式,现场歌唱感染力要强,做到轻柔而自然。民族唱法要求,歌手的音域要广,进行演唱时吐字清晰,轻柔的歌声能够感动人,让人觉得亲切自然。在12届时,原生态唱法成为独立的一种唱法开始走入青年歌手大赛中。在青年歌手比赛开办之初,这些唱法基本没有要求,随着时间推移,唱法逐渐被确定出来,而且逐渐走向成熟。央视青歌赛曾在比赛中增加了一些合唱形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它是一门重要课程。借助青歌赛,学生可以拓展合唱视野,在欣赏中不断提升艺术品位,学生可以感受到西方经典合作演唱的魅力,也可以感受到我国传统合唱的精髓,这是一个陶冶情操之过程。

观看青歌赛,学生对声乐的分类有总体认识的同时,感受了各种唱法的艺术魅力。合唱、原生态唱法,与美声、民族、流行唱法等并驾齐驱,尤其是原生态唱法的确立,客观促使了学生对于民间艺人、乐手以及民间音乐文化加深了认识,他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标准都会有新的提升。给高校声乐教育树立全新的欣赏标准和审美标准。

1.4促进高校声乐学生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明确综合素质教育重要性,他们单纯认为只要将歌曲演唱好就可以。其实不然,从青歌赛对歌手的音乐知识和综合知识考核中,可以看到一位优秀歌手不仅有好的演唱技巧,还需要了解音乐背景和音乐知识、文化知识,同时要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学生要学习心理学知识、文学知识、要进行视唱练耳、歌唱技巧等训练。这些知识在当前高校教学中,学生时常忽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普及了这些知识。开播以来,人们从评委的讲解中学习了更多音乐知识,文化知识,甚至对西方音乐也有了相应了解。

高校声乐教学可以借助青歌赛为范例,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声乐知识,让学生明确自身缺陷,在开展学习时,可以有方向的进行进修,丰富自我。使得高校声乐学生声乐技能以及音乐素养都得到平衡发展,同时也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使得高校音乐教育培养的学生能成为一个具备教学能力、文化能力、丰厚修养以及技术的人才。

2歌手大赛新形势下,高校声乐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展现了一个多元化、多样化以及专业化的表演平台。延续了我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新的代表,它指引音乐发展方向。该平台汇聚人才,人们集合在一起开展音乐盛典。然而,任何事件都存在双面性,青歌赛也不例外。在带来益处的同时,高校声乐教育也应注意以下的问题:

(1)学生极力模仿歌手演唱风格,而失去自我特色。人类天生就具备模仿能力以及自发学习能力,学生在青年歌手大赛的影响下,他们会自发的模仿某个歌手的演唱。声乐表演是一个摸索过程,自我风格的确定需要在学习中不断自我定位,这些风格的形成并不是一日工夫。在学习声乐初期,这些风格学生可以尝试去模仿某人歌手,但是这仅仅是建立在初期学习的基础上。随着不断深入学习,应该形成自我风格。这才能提升声乐学习造诣,促进声乐发展。因此,声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声乐风格,模仿在一定程度下已经不能适合发展需求。然而,随着青歌赛出现,很多高校声乐学生,他们不注重自身声音特色,凭借天性去模仿其他歌手。他们向名人看齐、极力模仿名人,使得自我特色逐渐丢失。

(2)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发展目标不明确。众所周知,高校声乐教学,培养人才方向是多元化的,青歌赛的这些人才,他们具备丰厚的声乐知识,在表演上他们拥有表演天赋。学生欣赏了青歌赛之后,他们开始迷茫,开始不明确发展方向,不明确自身定位,他们渴望像台上的歌手那样,尽情的展现自我。然而,忽略了现实和理想存在差异,自己学习能力达不到要求,在平时学习中不重视积累知识,越来越偏离学习目的。

对于以上的情况,声乐教师应善于引导,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并增强自信,在演唱中展现个人的风格和魅力,唱出真我的风采!

3结束语

从分析中看出,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给高校声乐教育带来挑战。高校声乐教学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准确的定位出培养学生的目标。在教学中可以实现基础教学和速度教学相结合、艺术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素养和技能持平等。从而培养出具有歌唱能力、又有丰厚理论基础知识之人才。

央视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就全国范围来说是一件文化盛事,但对于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则不能仅仅看作为简单的娱乐活动,还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将之作为声乐教育的范例,把它同校园艺术实践结合起来,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充分挖掘青歌赛的文化教育内涵。

参考文献:

[1] 毕化霄,邹慧萍,张妮.穿行在中俄天空的“金百灵”――访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银奖得主张妮[J].家庭生活指南,2010(10).

第5篇

一、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欣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听”觉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一切学习活动都注定事倍功半。针对目前流行音乐对小学生有着强大影响力这一现状,笔者认为不妨来个“顺水推舟”,对课本之外的流行音乐有选择性地引入欣赏课当中,以鲜明的时代感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以贴近日常生活、表达朴素的人生哲理、直白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共鸣。以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一)流行音乐的范畴

流行音乐又称通俗音乐,两个名称反映了其两个特点:

一是广泛传唱,具有很强的流行性。

二是从创作到表演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大众化的审美倾向的特点。

广义上的流行音乐的范畴可以包括一般不表现重大题材和思想内容的通俗易懂、情调轻松的音乐。而我们日常所指的流行音乐是指在社会中广泛传播的,适合现代广大群众口味和心理需求,通俗易懂的抒情性、表演性、娱乐性较强的音乐。并会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而更替,但也不乏的反映了时代特色、极具艺术性的精品而成为经典。体裁形式短、曲调歌词结构简单易懂,贴近生活,情感真切易被大众传唱。

(二)正视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影响

有些传统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常常只奉高雅音乐为经典,把一切流行音乐贬得一文不值,视其为“洪水猛兽”,却忽视了音乐教育的时代感和多样性。高雅音乐严肃理性有余而通俗活泼不足,对于生活经历少的小学生来说情感上不容易产生共鸣。而一些流行音乐之所以能流行,是因为它更真实直接的表达了人的情绪,人的感情,能激起听者的共鸣,正好填补了学生情感体验的空隙,受到学生欢迎也就水到渠成。其实我国在不同时代都有一大批反映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具有较好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我们应该不拘一格。

(三)引入适合的流行音乐促发欣赏音乐的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本理念,加调音乐教育要“注意吸收具有时代感、富有现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丰富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经典与一般、中华音乐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这给我们的流行音乐在课堂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重视音乐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欣赏能力的核心就是感知音乐所表现的美的能力,即音乐审美能力。而音乐知识技能是音乐审美能力的基础条件与前提保证。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没有一定或必备的音乐知识技能,音乐审美就无从谈起。正如艺术教育理论家郭声健先生所说的:“如果学生听到一段音乐之后不知所云,不能联想、想像、触动,那原因之一就是还没有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新课标给人的表面印象是降低了对知识技能要求,淡化了技能训练,但笔者的理解是新课标的实施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是要求我们放弃进行那些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以及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的做法,转而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通过主动地探寻、领悟、体验,真正理解与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所以说新课标对于音乐知识与技术的要求实际上并非是真实意义上的降低,而只是改变了学习的方式。

笔者在上五年级《春雨蒙蒙地下》一课时,发现歌曲中有很多的知识技能。如果单独讲解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枯燥,很容易产生“一言堂”,使学生丧失对本节课的兴趣。于是我首先创造了情景,让学生去找春天,“春天在哪里呢?”生:“花丛里、倒影里、山野里……”“春天这么美,你们想不想永远把它留住呢?那能用什么法办能留下这美好的景色呢?”生:“拍照”“对呀,那我们就拿起相机吧,老师先给你们集体拍一张,摆好‘POSE’了,‘卡次嚓’,注意相机发出怎样的声音。相机发出的声音组合起来原来就是我们音乐中的知识――切分节奏。”请同学们模仿一下相机的声音,“卡次嚓”……“XXX”。平时枯燥的知识在有趣的拍照游戏中掌握了,学生学得也很快乐。“听,老师的春天在哪里找到呢?”“在春雨里”“是啊,春雨淅沥沥地下,落在美丽的红花上、小草上,你们就是这些红花绿草,请和春雨打声招呼吧‘刷刷刷’”。紧接着我让同学们用象声词来模仿春雨“唰唰唰唰”地声音,然后再列举出大雨“哗啦啦”的声音与之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和巩固歌曲中春雨的唱法。“那我们一起来听听春雨那动听的旋律吧,说说听后的感受?”有的说很轻柔,有的说很优美等。我作了总结是啊,因为歌里唱‘春雨蒙蒙地下’,那一定是很柔美的,不像夏天的雨那么粗暴。等学生在演唱时,不用我提示,自然地把声音放小了,放柔了,声音的要求解决了。最后一句歌曲是从MP到PP的处理,我先问学生“听春雨的声音为什么到最后越来越弱了呢?”“因为雨越下越小,越下越小,渐渐地,雨停了”。学生感受到了这一情景,在演唱中就轻而易举地处理好了力度记号。通过这些形象的引导,让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并能在演唱中得以很好地运用。

通过将音乐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关注音乐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音高、音强、音长、音色逐渐有了细微的辨别能力,对节奏、旋律、和声、织体、力度、速度等音乐形式有了更深一步地了解。随着音乐听觉培养的加强进一点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精细、敏锐的感觉与反应,学生更容易地感受音乐作品中的美,距离“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也更近了一步,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就正如一句广告词所形容的:“往上一小步,都有新高度”。

第6篇

关键词:声乐教育;声乐心理学;教育;研究

声乐教育被视为传统音乐教育中的大项。在声乐教育体系中,各学院都自成一派,教师成员也非常复杂,因此,如何利用现有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声乐系统教育是现今声乐教育工作者们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声乐心理学侧重于研究、从事声乐艺术的人的心理成分,运用得当,可以有效帮助艺术者们提升自身声乐学习的水平。教育工作者们,更应该从尊重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研究人的心理规律,寻找积极的心理因素,帮助学习者们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一、声乐心理学的含义

所谓声乐心理学,其实就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声乐心理学重在研究声乐系统中的心理构成因素,例如,在某场声乐演奏活动中,演唱者在演奏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动作、情感、思维、感官等,都可以作为声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此外,声乐演唱者在从事声乐演唱的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的个性心理,也应该被做为研究的重要成分。声乐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组成部分,它的本质就是要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社会各项实践活动中。声乐心理学的出现,不仅给长期从事声乐活动的人们以心灵上的指导,更为奋斗在声乐教育工作第一线的教育者们,提供了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引。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们看到应用心理学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利用,帮助受教育者们在自身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二、声乐教育中运用声乐心理学理论的实际意义

(一)声乐心理学与声乐艺术活动密不可分

声乐表演是依靠人体腹腔、口、舌等器官发声,并运用气息产生音调上的高低、音频上的变化,进而产生优美的音乐,从此种视角可以将声乐艺术视为物理活动。然而,声乐活动是受演唱者的心理活动变化而影响的,演唱者的情绪一旦发生了变化,也会让音乐发生变化,而且,演唱者的感官、动作以及想象等都会影响演唱者的演唱,从这一角度来看,声乐艺术也应该是受人的心理活动而影响的。随着应用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声乐演唱者们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学在艺术活动中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声乐心理学与声乐艺术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二)声乐教育系统中对声乐心理学的重视

随着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各地的教育系统中也逐渐开始增设这门课程,让学习者从心理层面了解自身对声乐艺术的认识,先从心理活动中树立对正确认识,进而建立身体对音乐上的感官、记忆、想象的能动作用,帮助学习者建立对于声乐艺术生理和心理上的相互促进机制,帮助自己提高声乐艺术的能力。

(三)声乐心理学对于后续声乐人才建设的意义重大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促进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简言之,学习声乐的人,不仅要懂表演声乐,还应该明白创新和延续。因此,要从学习者的基本诉求出发,帮助学习者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升他们对声乐学习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运用

(一)声乐教师首先应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

优秀的声乐教育离不开好的引导者,因此,有一个好的声乐教师非常重要。在声乐教育活动中,必须要重视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特别是应该要加强声乐教师的心理素质培养。首先,声乐教师应具备优秀的心理品质。声乐教师应该对自身的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要明确自己的情感发展,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清楚自身的能力,只有对自身有把握后,教师才能将自身丰富的情感和心理活动应用在声乐表演和教育教学中。其实,对于声乐教育事业,教师还应该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声乐教师应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是声乐艺术的传播者,对待学生,对待教育事业,教师以慈母之心关爱学生,关注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自身的丰富知识和经验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成长。

(二)把握学生的心理安排教学活动

声乐教学是声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来安排声乐教学活动。新时代的学生们的心理活动复杂多变,他们要求的课堂模式往往要求更生动活泼。声乐课堂不同于一般的普通课堂教学,教师也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可以通过意见征集、面对面沟通、投票等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堂教学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此外,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还应该多重视学生的课上行为,观察学生的情绪、感官等,在学生遇到困难的地方应该进行重复教学和练习。例如:在花腔女高音的教学中,花腔女高音有着如百灵鸟一般轻巧灵活的感染力和渗透力,然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却发现花腔女高音的音区跨度大,旋律也是跌宕起伏,初学者极不容易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从气息、跳音等技巧方面掌握演唱的技巧,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学习,让他们尽快掌握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技巧。

(三)声乐教师应实施差异化教育

在声乐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心理、年龄、性别、智力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吸收的成果不一,声乐教学尤是如此。即使是同一腔调,同样都是女同学,但由于声音的音区不一样,学生演唱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因此,声乐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现差异化教育。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智力上的差异。智力差异存在于各种心理差异中,与实际教育最密切联系的就是认知方面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老师教的声乐技巧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而有的学生往往要教师重复好几遍才能理解,其训练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学生在智力上的差异,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应加强学前和学后的训练和指导,并帮助他们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应适当增加他们学习上的难度,让他们了解更多的风格,拓宽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提高声乐学习质量。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性别上的差异。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是学生对个体认知的重要内容,男学生和女学生无论是在语言能力、表现能力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重大的差异,而社会文化对男学生和女学生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这同样拉大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认识性别之间的差异,适应男女性别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并帮助学生摆脱社会性别偏见和歧视,进一步帮助他们积极发展自己的个性,并对未来做出进一步规划。此外,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人格因素差异,增强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认知能力,如动机、情感、意志和个性特征,教师通过对学生个人人格差异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热情,同时,还应帮助学生多了解声乐中的知识,让他们保持学习声乐的兴趣,帮助学生保持在声乐学习中的热情。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声乐学习的自制力和意志力,让学生在困难面前不退却、自我鼓励、自我监督、自我超越,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质,以充分应对声乐学习中的种种困难。

(四)营造轻松愉悦的声乐课堂环境

融洽和谐的课堂环境能够让教学成果事半功倍。在声乐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有一个重新的认识,用教育新理念对现有课堂模式进行改革。首先,教师在讲授声乐技巧的过程中,应尽量运用活泼的语气为学生讲授声乐知识,用感染力强、征服力强的音乐作品吸引学生的关注,从而引入课堂教学。其次,教师应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让学生担当课堂中的主要角色,激发他们在声乐学生中的创造性,帮助学生掌握声乐教学中的各项技能,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同时也能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再次,声乐教学也应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丰富课堂环境,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声乐教学中的内容。在我的课堂中,我经常会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可以设身处地,了解声乐的背景和内涵,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声乐的各项技能。

(五)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机制

完善的课堂教育离不开课堂评价,声乐课堂亦是如此。在声乐教育过程中,应建立行之有效的课堂评价系统。一方面,教师应建立课堂评价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对声乐教学课程安排、课堂活动进行评价和反思,同时也应对学生在声乐课堂中的表现活动进行点评,对特别突出的学生还应进行私下沟通交流,帮助学生知不足,补不足。另一方面,学生也应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分,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声乐教学活动中的不足。通过建立完善的课堂评价机制,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促进声乐教学活动的实施。在进行高声区的教学活动后,我曾经制作了一批评分表,先是进行自我评分,回忆自身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包括自身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以及学生听课时的反应等,每一个细节我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并进行了反思。同时,我也鼓励学生给自己写“小纸条”,鼓励他们把自己听课的感受写给我,或者有不懂得问题,也让他们课下找我沟通、学习。学习声乐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四、结语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声乐教育看做是一件高尚的事情,一件优雅的事情。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秉承为学生服务这一鉴定的信念,主动与学生交朋友,打交道,让他们在心理上接受我,认可我。做好这一切的工作后,我又主动与学生交流,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堂学习活动,同时,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了解,我们在课堂中还会进行角色表演等,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情感,进而帮助他们提高声乐心理素养,带动他们学习声乐的积极性。最后,我还建立了完善的课堂评价机制,让自己和学生在沟通中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作者:刘新义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晶.浅谈声乐心理学在实践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5.

[2]王南竹.声乐教学中歌唱艺术情感表现的研究[J].民族音乐,2011,02.

[3]林颖.谁能创造奇迹?——声乐教学圈里的那点事[J].内蒙古艺术,2011,01.

[4]张震.浅谈高校声乐教学中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赤峰学院学报,2012,10.

[5]于艳.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5,09.

[6]刘喜梅.探析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和发展途径[J].大舞台,2012,08.

[7]郑健.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艺术研究,2014,03.

第7篇

有人说,“大柴”比赛是一种主导性事件,它决定着世界伟大艺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其实一提到“大柴”比赛,我们马上会想到的便是它的高规格和高难度。这项比赛的高规格,从参赛资格的获准便可见一斑——只有在比赛年的前七年国际承认比赛的第一名,才可以免交录像带直接参赛;而在参赛的所有选手中,声乐部门只有12人可进入决赛,器乐部门更是只有8人;而从钢琴比赛的选手初赛演奏45分钟、复赛演奏60分钟、决赛演奏90分钟所花费的体力和令许多人却步的曲目分量上,亦可窥见其难度之大。

“金钟奖”是中国音乐界的综合性专家大奖,它是由政府主导的,具有公正性、权威性和导向性。“弘扬民族之声、时代精神、开拓创新、造就品牌”这一理念是“金钟精神”之所在。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它的特点:

1. 比赛内容:除传统的声乐、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比赛外,融入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琵琶、古筝和二胡比赛,可谓中西兼修。

2. 报名方式:从05年起,可直接网上报名。利用网络,使报名更方便快捷。

3. 奖项设置:分为作品奖、荣誉奖、表演奖、组织奖四类奖项,涵盖极广,促使更多人参与、推广这项赛事。

5. 免费观摩票:值得一提的是,获取观摩票必须先填一张问卷,这样做既可以普及音乐知识,又可以培养大众的艺术品位,一石二鸟。

二、 誉冠全球重炮手,名扬神州轻骑兵

通过与“大柴”比赛的诸点比较,让我们来看看“金钟奖”的优势和不足。

(一)承办比赛地环境

我们都知道,俄罗斯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有着光荣的传统、辉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1860年,莫斯科在世界上便获得了“音乐之城”的美誉,而他拥有的博物馆、歌剧院和音乐厅数量更是堪称世界之冠。

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也是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通商口岸。她四季如春、繁花似锦,旅游资源丰富。而为提高城市品位、配合文化大省的建设举措,一系列文化活动空前繁荣,使得整个城市艺术氛围极其浓厚。

(二)曲目设计(以钢琴部门为例)

1.“大柴”比赛

决赛:2首协奏曲。

2.“金钟奖”

初赛:1首巴赫前奏曲与赋格、3首技术性练习曲;

复赛:1首古典奏鸣曲、1首中国乐曲;

决赛:1首协奏曲。

从上面的比较可看出,尽管“金钟奖”的曲目设计富有中国特色,但它缺少对20世纪作品的诠释,且曲目分量和难度也远不能与“大柴”相企及。

(三)比赛场所

莫斯科音乐学院大厅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厅之一,它展现了俄罗斯国家艺术,是俄罗斯音乐的殿堂。只有多次被确定有很高艺术水平的艺术大师们才能有在此举办音乐会的殊荣,而这也决定了它的高品位和在国际艺术中的荣耀地位。

星海音乐厅虽没有莫斯科音乐学院大厅的荣耀地位,但在它的构建中采用了新科技手段,使得无论坐在哪个位置听到的声音都是一样的,这至少免去了“大柴”比赛中所引发的评委座位问题的争议。

(四)观众素养

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大柴”赛场外有许多没有买到票的观众,他们专心聆听着赛场内传出的琴声,每个人还在默默打分。评委康斯坦丁·迦涅夫说:“莫斯科的听众是既有知识又有知觉的听众,既有真正品位,又尊重音乐家劳动。”

反观“金钟奖”,大多观众都抱着感受高雅音乐的心态而来,这是一件好事;虽然组委会赛前发放免费普及读本,对平时很少接触高雅音乐的市民而言可靠它来“恶补”,却并不能使其一下子达到会欣赏的程度。

三、 “金钟”奋起逐“大柴”,圆梦世界大舞台

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形成了声势浩大的“音乐热”,学习者之多、投入之刻苦,世界罕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音乐界产生了一种强烈愿望,在世界乐坛上,打造一个响亮的中国品牌,于是“中国音乐金钟奖”便应运而生。至少从主办者而言,是想把这张“中国牌”打造成一张“王牌”的。变成“王牌”的路途可能“漫漫”又“修远”,也许借鉴现已较为完备的比赛经验以完善自身,将是一条再好不过的出路。

(一)拉长比赛周期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最高水平的体育比赛,都是以四年为一周期的,而一年一周期的影响力相对就会小一些;音乐比赛情况也与之类似,往往是周期越长的规模就越大、水平就越高,这是因为留出了较长的人才储备期所致。

(二)加强评委权威性

尽管几届“金钟奖”的评委制度赢得了一片褒赞(如赛前雪藏评委、记分去掉2个最高、最低分等),但我们说,音乐比赛的评分都是评委主观的评断,所以不公平永远都会存在。

“大柴”比赛评委米哈伊尔·霍米采尔对评委的任务作过如下评述:“把老经验与现实结合起来,保持和发扬上一辈伟大音乐家创立的优良传统,发现并理解当代年轻音乐家所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探索并努力发现每一位参赛者能够丰富未来艺术的各种特点。所以评委成员都表现出善意、诚实和认真的精神。”我们的评委是不是也都能抱持这样的态度呢?

(三)吸纳国外优秀选手

“大柴”比赛之所以含金量高,是因为其获奖选手日后都成了真正的名家大腕。往往高水平的选手都会参加多种比赛,在不同比赛中拿奖,而其在不同比赛中获得不同名次,反过来也会影响比赛的声誉。广州完全可以利用地理优势,邀请国际选手参加,使比赛变为一项国际性的音乐盛会。

(四)引导孩子成为文明观众

在“金钟奖”的观摩票背面的“观众须知”中印着:“ 1米以下儿童不得入内”,这是为什么?大概是怕孩子的喧闹声会影响比赛吧!

但在俄罗斯,所有的音乐厅、博物馆都对中小学生实行免票或优惠制度,且每月都举办一场儿童专场音乐启蒙和欣赏演出,由著名演奏家亲自为孩子们讲解。人们从未听到孩子们的打闹嬉笑声、看到他们追逐玩耍的身影,一种严肃的神情挂在他们脸上。我们是不是应该对我们的孩子少一点限制、多一些引导呢?

综上所述,广州是需要“金钟奖”的,这不单可以创造出可观的物质财富、广泛吸纳人才,更是可以提高市民的素质。同样的,中国也需要金钟奖,它可以在世界这个平台上,为我国带来更多的声誉。望“金钟奖”能越走越远、越飞越高!

参考资料:

《国际音乐盛会》,塔·格鲁姆·格日迈格著,东方出版社出版;

《莫斯科音乐学院和俄罗斯现代音乐》,《北京青年周刊》;

《伟大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人民日报》;

《金钟奖带来“高雅音乐热”》,《南方都市报》;

《从“文化搭台”到“文化唱戏”》,《广州日报》;

《钢琴世界的“中国牌”》,《每日新报》。

第8篇

9月18日,以乡村支教为题材的大型公益音乐微电影《大山里的声音》在北京单向空间爱琴海店举行了媒体看片会,并于当晚正式在官网上线。看片会现场举办了“音乐、电影、公益与儿童”的主题论坛,并进行了雪佛兰红粉笔计划内蒙古站志愿者招募仪式。在现场分享交流中,影片赢得了各方业内人士的普遍赞誉。

音乐牵手教育主题返璞归真直入人心

在看片会现场,原生态音乐和公益支教主题成为吸引各方人士的两大热点。电影《大山里的声音》由国内知名导演张扬亲自操刀,山人乐队民乐乐手小不点主演,远赴雪域高原芒康地区拍摄完成,真实而完整地记录了支教过程中发生的音乐故事的点点滴滴。

作为张扬导演亲自执导的公益微电影作品,本片不仅凝聚了全体主创人员的共同心血,而且是一部大胆创新的勇气之作。张扬导演非常大胆地选用真人演员本色出演,除主演小不点外,所有演员均来自芒康嘎托镇第二小学。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返璞归真,剧组全体成员在拍摄期间,全程驻扎在海拔3800多米的芒康县,与严寒、限电限水、风餐露宿乃至高原反应顽强抗争,集体经历了一场身心修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电影中真实、本色、毫不做作的风格,深深打动了看片会现场所有观影人,大家都认为影片表现了“与日常城市喧嚣截然不同的纯美之爱与天籁之声”。主演小不点在分享拍摄心得时说,片中主题曲中没有一句台词,只有一个意思――爱。雪域高原的风土人情,各类取材于藏民日常生活中常见器物的“乐器”,特别是乡村小学生们清澈的眼神、天真的笑脸和欢快的歌声,让看片会现场众人深感震撼。“电影中的乡村生活让我非常感动。”知名媒体人付表示,从技术、从摄影角度,《大山里的声音》制作精良完全达到了大片水准,是一部有情怀的精品微电影。

展望公益微电影未来唤起公众聚焦公益热情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公益主题更是其中的一个特殊领域。“雪佛兰・红粉笔乡村教育计划”发起拍摄的《大山里的声音》,是对公益微电影领域的一次成功探索。出品方代表、《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表示,《大山里的声音》是一部富有爱心、富有创意的电影,将鼓励更多不那么有钱的普通人走入慈善事业并从中感受到超出自己预期的心灵层面的回报。这反映了公益慈善由“要我做慈善”的外在责任向“我要做慈善”的内在驱动机制的转变趋势。

影片以音乐为载体,从故事入手打动观众,在不经意间传递公益理念,唤起观众的内心共鸣和诉求。它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志愿者,一群大山里的孩子,一次特别的作业,用音乐架构桥梁,让观众一起倾听大山里的声音。9月18日晚,《大山里的声音》正片全网上线。《大山里的声音》以返璞归真的清新气息,实现了自身公益诉求的传递,赢得了各方影视业内人士的普遍好评,有望迅速引爆受众人群共鸣。

第9篇

    关于声音,前面已经讲了那麽久了,其实我们一直没有离开数学或物理的范畴。因为声音的大小、频率的高低毕竟是可以用很确切的数字表示出来的。但是日常生活里,人们的主观思维往往并不是那麽"数字"化,我们常常会使用模糊数学。比如,人们说"今儿的菜咸了",那麽菜里到底放多少克的盐才叫合适,多少克就算咸了呢?所以在这里"咸菜了"就是一种模糊的概念。

自然科学里常常提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是一种科学的、客观的、理性的方法,而定性分析更接近于人们的思维方式。评价某套音响设备的好坏,除了厂家给出的可以测得出的动态、频响、信噪比、谐波失真等指标之外,我们还得靠自己的耳朵,也就是说,除了客观技术指标外,还要有主观音质评价。

    主观音质评价是有两方面的含义的,一是指对放音设备本身的音质评价,一是指对所放音乐或声响的音质进行评价。明确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我发现许多人在评价设备时,实际上是评价录音的质量。

主观音质评价涉及了许多方面主观因素,如参评人员构成、每一个人的兴趣爱好、社会阅历、年龄、民族、健康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等等,另外还受到听音环境、听音时间长短、甚至听音顺序(就如同吃了糖再吃橘子,与吃了橘子再吃糖,品尝的味道肯定不同),所以为了能够尽量客观地反映被评价设备的音质,对上述那些带有过多主观人为方面的因素就要加以严格的规定,最后还要经过复杂的数学统计与计本文由收集整理算才能得到相对客观、真实的评价。

人们在评价声音时,用了来描述听觉感受的词汇是非常丰富的,而且不同的人感受也不一样,习惯使用的词汇也大不相同,这就给交流与沟通带来了麻烦。

    再者,声音不能象颜色、绘画、雕塑那样具体、生动,描述起来也很困难,有时还得借用形容视觉、触觉的词汇来形容听觉。因此,各国的专家都总结了各自的评价术语,这些术语都是成对的反义词。

中国的录音专家及声学专家确定的11个术语为:清晰/模糊、丰满/单薄、明亮/灰暗、圆润/粗糙、柔和/坚硬、融合/发散、平衡/不平衡(指高、中、低音搭配得当),再有就是真实感、临场感、立体感与总体印象。这些术语可以作为评价声音节目质量的主要依据,而评价音响设备的音质时,可参考前8项术语。

声音频率可以划分为三个或五个频段,,即高频段(7khz以上)、中频段(500hz-7hz)、低频段(500hz以下),中频段还可以再细分为中低频段(500khz──2khz)和中高频段低(2khz-

7khz)。下面简要介绍下各频段对音质的影响。

低频

低频成分适中,声音有气魄、厚实、有力、有温暖感,丰富;但低频成分过多,则声音浑浊、沉重,有隆隆声;低频成分少,声音可能比较干净,但单薄无力。

中频

增加中频可是声音有力,活跃、清晰、透亮。但中频过多,则声音的动态出不来、浑浊;低中频过多,声音会变得瓮声瓮气,象小罐声;2─5khz的中频过多,声音发硬、刺耳;4─7khz中高频多时,会有咝咝声,如人的齿声。缺少中频,音色圆润、柔和,但松散(500─1khz),动态出不来,沉重、浑浊(5khz)。

高频

对声音的高频成分进行提升,可使声音明亮、清晰、锐利。高频成分过多,声音刺耳、有咝咝声,轮廓过分清楚、呆板、硬、缺少弹性,有弦乐噪声。高频不足,声音圆润、柔和,但枯燥、沉重、浑浊,有遥远感。

前面已经提过,人耳在听不同音量的声音时,对不同频段的感受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重放时的音量也很重要,音量小时,声音无力、单薄 、动态出不来,无光泽;音量适中时,声音自然、清晰、圆润、柔和、丰满、和谐;音量大时,声音丰满、有力、动态出得来,音量过大时,声音生硬、不柔和。所以在专业录音时,如果总是改变录音监听的音量大小,调出来的声音也会受影响,为了保证录音作品的质量,录音师就要保持监听音量的适当与恒定,以确保对各个频段声音的感受前后保持一致。

第10篇

2014年8月6日至15日,由文化部、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艺术司、哈尔滨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声乐比赛在第三十二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期间举行。比赛获得了圆满成功,受到声乐界的高度关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被媒体誉为“声乐界的奥斯卡”。纵观此次比赛,呈现出以下5个特点:

一、参赛规模不断壮大,报名人数首次逾千

第十一届全国声乐比赛共收到有效报名材料1156份,包括1130名个人选手(美声组485人,民族组402人,流行音乐组243人)和26支合唱队伍。个人报名人数较上届853人增加277人,增长幅度为32%。报名地区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澳门特别行政区;选手来自全国艺术院团、院校、部队系统等,国家艺术院团报名人数也呈现递增态势。这一方面说明了大家对全国声乐比赛的认可与重视,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声乐艺术教育、表演事业取得的长足进步,同时也为本届声乐比赛发现、推介优秀青年声乐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比赛内容更加规范,选手艺术水平普遍提高,体现了国家级赛事的风向标作用

作为由政府举办的国家级赛事,全国声乐比赛一贯坚持鲜明的导向性,鼓励选手演唱中国当代原创音乐作品,并不断在规范比赛内容上下功夫,对于提升参赛选手艺术水平、指导全国声乐教学规范化发挥了持续而明显的作用。自2010年起,全国声乐比赛规定个人选手初赛、复赛、决赛每轮演唱3首曲目,彼此不得重复,累计演唱作品达9首,创下国内同类比赛演唱曲目数量之最,与国际一类声乐比赛接轨。同时,针对美声、民族、流行音乐、合唱的不同特点,细化曲目类型:美声组曲目范围覆盖中外艺术歌曲,17、18世纪外国歌剧咏叹调或受难曲、神曲、弥撒、康塔塔中的独唱曲,民族组曲目涉及戏曲曲艺、中国民歌、中国歌剧选段、当代创作歌曲,流行音乐组曲目包括中外流行歌曲、音乐剧选段;合唱组要求演唱5首作品,并规定必须从“全国音乐作品评奖”合唱类获奖作品中选择1首,重点考核参赛队伍演绎当代作品的能力。

面对比赛的高标准、严要求,一些准备不足的选手不得不抱憾退赛,正如他们所说的:“在全国声乐比赛上演唱的曲目足够开一场个人演唱会。”但这也激发了教师、选手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全面素质的拓展与提高。从报名选手资料显示,有些选手已经连续参加数届比赛,他们参赛不单是为了取得名次,同时也将每两年一次的比赛视为检验业务、交流学习的一次机会。

专家普遍认为,本届参赛选手整体都展现了较高的演唱水平,更加注重对不同风格演唱曲目的积累,对音乐情感的诠释更加深刻,比较好地处理了技术与情感的关系,对作品的艺术表现也更为成熟。尤其是在民族组戏曲选段部分,充分展现了选手在准备阶段所付出的努力。本次获奖选手,比如美声组一等奖郑斌、民族组一等奖黄训国、流行音乐组一等奖陈鹭虹,都是经历过多次比赛检验的成熟选手,无论在声音条件、演唱技术,还是在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方面,都十分出色。

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国内声乐艺术教学、表演的指引作用,由艺术司音舞处提议,全国声乐比赛组委会组织专家编纂出版了《全国声乐比赛参考曲目丛书》,目前已经出版中国歌剧、中国艺术歌曲、合唱歌曲等分卷,还将进一步规范外国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等曲目的要求。

此外,针对本届比赛的选手表现,专家还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首先,要进一步增强音乐基本素质训练,在音准、节奏、吐字方面要更加下功夫,同时注重发声方法的科学性训练,注重音区音质的整体统一与气息通畅;其次,进一步增强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完整声乐艺术的表现基于对作品的正确深刻认识,尤其是歌剧、音乐剧、地方戏曲等带有特定故事背景的音乐片段,一定要“带着人物”演唱,综合表演身段、手势、眼神等方面因素,即使是一段3分钟的音乐,也要力争塑造出完整生动的人物形象;第三,进一步拓展表演曲目范围与数量,不但要演唱好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也要善于挖掘不太为人熟知却同样具有珍贵艺术价值的曲目以及当代的优秀原创作品,这不但有利于拓宽演唱者的表演道路,增强艺术修养,而且也有利于促进音乐创作、满足观众的审美欣赏需求;第四,积极参加艺术比赛及演出,积累舞台实践经验,在实战中锤炼本领、提高能力,促进自身艺术成熟。

三、进一步完善评奖机制,确保比赛公平公正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评奖制度的总体要求,本届比赛进一步改革评奖机制,以确保比赛公平公正、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第十一届全国声乐比赛评选办法》明确规定了晋级数额,提高比赛奖项的含金量,同时坚持回避原则,与选手存在师生关系、亲属关系、隶属同一单位的评委,不能为该选手打分,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分数悬殊过大,影响对选手的客观评价。

权威的评委队伍是确保比赛过程公正、结果公平,发挥赛事导向性作用的关键因素。本届比赛制定了新的评委产生办法,按照办法规定,艺术司根据评委会结构比例和人数要求,按照1:3的人数比例,建立候选专家库;监察局在候选专家库中,以抽签方式确定各组评委的通知顺序,依次落实,产生评委名单。通过发挥艺术司与监察局的双重作用,既确保了评委会的权威性和结构的合理性,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因素干扰,为确保比赛的公正打下了良好基础。另外,本次比赛更加关注从历届全国声乐比赛获奖选手中选择已经具备评委能力的成熟艺术家,这种做法在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等国际权威音乐赛事中已有先例,既有利于发挥赛事多年积累的资源优势,又为后起新秀树立了榜样。

评奖制度的改革,不仅为本届比赛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赛事氛围,也获得了参赛选手和社会舆论的普遍认可。正如美声组一等奖获得者、来自山西大学音乐学院的郑斌所说:“作为一个地方综合院校的教师能够获得第一名,没有评委老师公平公正的评判是得不来的。”

四、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优势,扩大赛事影响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第十一届全国声乐比赛从筹备阶段就高度重视媒体宣传工作,收集、整理历届声乐比赛珍贵资料,制作全国声乐比赛专题宣传片,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黑龙江卫视滚动播出,营造出良好的赛事氛围。黑龙江卫视对四个组别的决赛和颁奖音乐会进行全程录制、“上星”播放,全面提升了赛事的影响力和辐射面。《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音乐周报》《人民音乐》等中央新闻媒体、专业音乐媒体以及地方新闻媒体也对本届比赛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

在新媒体宣传方面,本届比赛从三方面入手开展工作:一是针对移动互联网社交类应用迅猛发展的特点,建立“国家艺术赛事”官方微信平台,跟踪报道赛事进程。报道内容涉及赛事各阶段入围结果、评委点评、选手感言、组织工作介绍等方面,阅读量超过十万人次。很多选手、观众都是第一时间从微信上了解到各方信息,尤其是评委对于参赛选手的中肯点评,谆谆教导,见字如面,对于指导选手和其他学子继续提高深造,直接发挥了作用。二是与网易音乐频道合作,开设全国声乐比赛专题页面,图文并茂,宣传推广获奖选手,并对历届全国声乐比赛进行追溯性报道。三是有效发挥艺术资源信息库现场录制、资料储备功能,全面留存赛事资料,为今后艺术资料利用奠定了扎实基础。

五、坚持节俭办赛,树立赛事活动新风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以及五部委的通知精神,本届比赛从实际出发,坚持节俭办赛,简化开幕式,以一台简朴大方的交响音乐会代替了大型文艺晚会,既节约了资金成本,又突出了艺术本体;在工作细节中体现人性化,当组委会得知一位流行音乐组选手的外祖母刚刚离世,立即对其进行慰问,并在抽签环节破例允许他自主选择参赛时间;合唱组的比赛现场原计划拆除两排观众座椅,重新安装桌台,以方便评委打分,但组委会考虑到此举可能对剧院正常演出带来影响,最终决定放弃拆卸;流行音乐组原本设置在评委身后的屏蔽板,也因为可能遮挡后排观众视线,当场决定撤下。这些变动既减轻了地方负担,又为观众营造出更加适宜的观赛环境,充分体现出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为群众服务的工作作风。

第11篇

一、歌唱与练习相结合,提高声乐演唱技能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声乐教学观念

良好歌唱技能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训练过程。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声乐技能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又要注重声乐技能训练的基础性和适应性。例如,在音域训练方面,很多教师或学生容易犯急于求成的错误,尤其是声乐初学者,不注重中声区训练,急于扩展音域。中音区喉头都还没有稳定,呼吸的运用都还不正确,基础还没有打好,就演唱一些不适合学生或者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作品,这样会导致歌唱发声方法上的错误,以至严重影响声乐学习的进程。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好关,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基本功训练。曲目的选择上要适合学生演唱,不能盲目贪大。学生只有系统地、有步骤地学习,循序渐进地训练,声乐演唱技能才能不断提高。

(二)教师要有敏锐的听觉经验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绝大部分是女生,在声乐教学中比较常见的声音问题如:气息浅,位置低,共鸣小,声音“紧、白、虚”,音域较窄,高音困难,真假声转换不够灵活,歌唱状态不够积极,声音缺乏表现力,个别学生音准方面不稳定等。因此,声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的听觉经验,去辨别学生不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演唱状态等问题,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作出调整。声乐教师的教学方法固然重要, 但没有敏锐的听觉经验, 就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纠正,甚至可能影响到学生学习声乐的持续发展。声乐演唱所使用的“乐器”是我们人体的发声器官,对于每一个人来讲,这件“乐器”是唯一的、不可更换的。我们不妨把声乐教师比喻为医生,把学生比喻为患者,教师用听觉去判断学生的歌唱发声,就相当于医生通过望、闻、问、切,为患者诊断出病因。而用有效的训练手段去解决学生的问题,则相当于“对症下药”。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必须要有一副好耳朵,运用行之有效的声乐训练方法,循序渐进的去解决好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

二、歌唱与表演相结合,激发声乐学习兴趣

(一)培养歌唱兴趣,激发表演欲望

对于兴趣,我们可以将她看成是一种需要的延伸,对音乐的兴趣,是一种对与音乐相关事物的优先注意以及探究专注。我们之所以会对一个事物发生兴趣,就是因为它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由此可知,歌唱者对音乐产生兴趣也是因为其能够满足歌唱者的心理需要。因此,学生在表演之前,除了需要检查在身体上,精神上是否准备好之外,还要激发并调动自己对唱歌的欲望。歌唱者在有了较强的歌唱欲望之后,就会积极参加歌唱表演,主动争取当众演唱机会。在学前教育专业中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尤其在当众演唱时紧张,导致自信心不足,演唱不能够正常发挥。教师如果去运用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将被动变为主动,就会增强声乐教学的成效。学生对声乐学习越感兴趣,学习就越有信心,声乐技巧也会越好,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善于运用有利条件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会使声乐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表演机会,促进课堂互动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知识的探究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声乐作品的表演能力。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表演机会,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到表演中来。例如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进行幼儿歌曲表演唱或幼儿歌曲弹唱等展示活动。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氛围,营造了和谐的课堂环境,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也为学生的歌唱技能提升和歌唱实践经验积累创造了机会。大多学生在初次当众表演时,显得十分紧张的,常常会出现忘词,节奏不稳,声音发抖等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怯场。而要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必须要增加自己的当众演唱表演的机会,才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合理调整“舞台”与“讲台”的关系,走“讲台”――“舞台”――“讲台”的道路,使艺术实践与课堂教学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必须把表演艺术的实践环节当作课堂教学的延伸,并作为检验声乐教学的成果。

三、歌唱与评价相结合,促进声乐学习持续发展

(一)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调动学生声乐演唱的积极性

教学评价是声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评价,形成声乐学习的积极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提供展示自身能力和成就的机会。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例如,声乐课堂中模拟“小舞台”的形式,就是学生间相互展示、相互评价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歌曲演唱或小组比赛,并进行自我评价与小组间相互评价,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因此他们总能全神贯注地欣赏别人演唱,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并给演唱展示的同学在歌曲演唱的音准、节奏、技巧、情绪、情感等方面做出公正的评价。小组互评能使学生懂得互相商量,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组内同学的鼓励,把那些在课堂上表现不太积极的同学有效地组织起来,使课堂上学习氛围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教师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认真对每位学生从声音技巧的掌握、作品的理解与情感表现、作品风格的把握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评价时应对优点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取得成绩的喜悦,应对缺点、不足给予纠正,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习的某个环节以致细节上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去改正。这样,既让学生克服了缺点、不足,又使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提高他们声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相结合,利于教师调节和完善声乐教学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应强调将形成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发挥其既能及时反馈、控制和改进作用,又能较客观、全面地反映学前教育专业整体的声乐教学质量。学生应对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有效评价,不断生成内部反馈信息,然后建立新目标,掌握新方法,进入新的学习阶段。教师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生是否理解自己的教学意图,是否掌握传授的技能问题及时反思,及时调整。例如,在声乐课堂上的抽唱和学生声乐展示活动中,建立学生声乐学习档案能较全面地反映声乐学习的各个环节,关注学生学习声乐的全过程,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诊断、激励作用;在期中、期末的声乐曲目和幼儿歌曲演唱考试中,通过作品现场演唱技能的展示、情绪情感的表达和作品风格的体现等,来了解、检查某一阶段的教学成果,并对学生做出客观、全面的综合评价。同时有利于教师总结声乐教学经验,改进声乐教学方法,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

四、歌唱与欣赏相结合,培养声乐演唱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于声乐作品的理解力和表现力。歌唱欣赏是一种听觉审美活动,是在歌唱声响信号刺激引起听者的生理应激反应和心理感受反映,并激活人的大脑思维意识活动。借助声乐作品欣赏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由音乐感知向理性思维的飞跃;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语言思维的基础上借助音乐思维展开幻想,拓展思维。教师教唱一首声乐作品给学生,首先应该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列如,教师声情并茂、完整的范唱或者聆听歌唱家的演唱录音和观看舞台表演视频等。这样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使其被作品吸引,且通过形象思维活动,在情感上不由自主地去接近作品中美的事物,对客观存在的美产生一种向心力。声乐艺术活动就是一个演唱与欣赏的过程,听是感受音乐的前提,也是音乐学习中最重要的过程。因此,声乐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去充分感受声乐艺术的魅力。

(二)有利于对声乐作品进行三度创作

第12篇

(赤峰学院 音乐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教育改革和知识体系碰撞的大数据时代,目前高校声乐人才培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有待解决。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扬州大学召开,本次研计会的召开,有利于促进高校声乐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既能成为教书育人的合格教师,又能成为在舞台上演唱的合格音乐人。

关键词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264-03

2014年12月21日至22日,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扬州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扬州大学音乐学院主办,《歌唱世界》编辑部承办。来自教育部体卫艺司、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等院校的3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本次会议采用了主题发言、分组研讨、教学音乐会等方式进行。北京师范大学佟军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肖黎声教授、江苏师范大学苗雨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李海鸥教授应邀分别就“声乐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声乐人才属性和培养定位”、“声乐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选择”、“专业声乐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等议题作交流发言。与会代表围绕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人才培养质量主题进行分组讨论,针对声乐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抒己见,深入探讨。

12月21日上午9点,“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人才培养研讨会”开幕式由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张美林院长主持。参加此次研讨会的领导和嘉宾主要有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莫蕴慧女士;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教授;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高师声乐学术委员会主任俞子正教授;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肖黎声教授;扬州大学副校长刘祖汉教授等。刘副校长致欢迎词,刘校长简要介绍了扬州大学百年办学的历史,特别提到音乐学院院长张美林教授在江苏省委宣传部打造的大型原创歌剧《运之河》中担纲主演,携学院师生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进一步彰显了学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人才培养的影响力,并说“我相信,本次研讨会不仅会对全国声乐人才培养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将会对促进我校声乐学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莫蕴慧女士发言说:“作为此次会议的主办方之一——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是一个涵盖高等音乐教育、初等音乐教育、基础音乐教育和社区音乐教育的全国性音乐教育学术团体;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唯一代表中国的国家会员。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以及全国主要的音乐教师教育院校是本会的理事单位……承担高师声乐学术委员会秘书工作的《歌唱世界》杂志,一直是高师声乐学术理论建设和实践研讨的重要学术阵地,在主席文艺讲话精神的鼓舞下,我们此次在声乐人才的属性与培养定位、培养规格与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声乐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等议题的研讨、碰撞,不仅会对每一位与会者的治学研究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还会对高等声乐教育专业的大发展,在路径和目标方面的工作实践上,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作用,而正是这样的思考与启示、影响与作用也将成为回馈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此次盛情款待的最好方式”。

一、高校声乐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教育改革和知识体系碰撞的大数据时代,目前高校声乐人才培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有待解决。会议上各位专家就声乐招生、人才培养、西南地区声乐教学困境、声乐教师科研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朱艳红副教授说,作为一名师范类院校的声乐教师,不管你是学美声的还是学民族的,都得教。湖北工程学院的张青副教授都提到二本院校师范专业的就业压力很大,学生要学会很多技能,流行元素越来越引起学生们的关注,这就要求老师们与时俱进,多样的教学方法。扬州大学音乐学院高洁老师发言说,音乐心理发展要进行科学引导,音乐教育具有综合性特点,课程设置、评价体系、教材编制具有科学性秩序,音乐教育专业涵盖所有音乐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学生要具有综合性,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要求音乐教师要适应不同环境,学生要有高尚的师德。对于高洁老师理想型发言,南京师范大学俞子正教授回应道,讲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是教育的一个美好设想,但是现实教育中是很难做到的,太难了。素质人才不仅是知识技能的结合,更为重要是人格的问题,包心理、情绪等,现实生活中很多因情绪个性问题导致不良事情的发生,我们无以言表。俞子正教授讲到他自己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而是通过自身的社会、生活实践教学。书本上的是知识,知识不等于文化,我们要把知识转化自身的文化。教育我们要认清自身的道路,就像我们很多人喜欢音乐,但并不适合音乐。课程标准,学生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很多现实问题是复杂和无奈的,作为教育者很难做到熊掌兼得。作为教育者我们把份内工作做好,就很难。作为教育者,我们要要有敬业的精神,同时也要面对现实。山东师范大学李海鸥教授讲到,山东师范大学音、体、美专业在社科评奖、科研评奖方面与与其他学院相分离。特别提到师范类大学要突出师范性和专业性,各类项目的展开要积极联系和说服各地方领导。作为青年教师是不能舍弃舞台的,有经验的老师要学会谦让,让我们的学生走出去参加各类比赛和演出。张青副教授提出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呼吁扶持技能型教师的科研发表平台进行完善与扩大,多为技能型老师建立一个更公平合理的职称评价平台。对此,《歌唱世界》副主编杨旭讲到,对技能教师文章发表所遇到的困难深有感触,而目前很多声乐教师会以其他专业知识来填补自身的空缺,我们应该质疑声乐教授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由于现在教育评价体系,迫使声乐老师要写文章发文章以此来进行职称的评选。《歌唱世界》这本杂志成立时非常明确要为高师声乐学术委员会服务,会员投稿会有一定的尺度、也会宽一些。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威海分校、音乐学院创始人曲洪启教授针对“拉帘子”、“录音”招生只听“唱”不看“演”的方法提出批评,他认为这是对学校办学的不负责任。云南师范大学的夏毅和副教授指出,音乐教育地域性比较重要。第一,语言关过不了,嗓子好培养不出来,第二,文化底蕴跟不上,理解能力差。第三,现在流行的原生态音乐只能存在于地域性的文化传承的形态中,无法在教学中开展。第四,每年本校在省外生源投放在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如山东等外省高考生的质量远远高于本地生源,甚至本校研究生实力与省外本科生是一样的。第五,云南音乐在云南政府领导的大力扶持与重视下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发展。但音乐是一个长远的规划与策略,不能仅仅为了比赛短期的功利性,不能只打着少数民族的旗号,而将经费用在“大理请北京的演员,丽江请上海的舞者”上。苗教授说“我们碰到的问题,关键都是声乐专业的特殊性造成的,一对一教师成本太高,老师薪酬与劳动付出不成正比”时,激起了在座的各位老师多年来的共鸣相互倾诉教学中的苦衷。白教授介绍了西安音乐学院的学院生存与扩招、音乐教育的现状,怎样将学生扩招与国家配套拨款相协调,保证学院的长远发展。他一针见血的指出,研究生教育不过是在续本而已,真正好的生源由于政治、英语都被挡在门外。肖先生回顾了2004年以来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之高师声乐学会的历次换届及会员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每次会议中关于教育理念研讨、思想交流碰撞和声乐教育发展导向性的作用都能令参会的所有老师专家学者得到收益和启发。如何鉴定和衡量教师的艺术实践成果,他认为比赛认证体系很重要。比如我们举行全国高师声乐比赛,做大做强并增强比赛知名度,办出我们真正的品牌,并真正让不远千里远道而来的全国声乐教育的学生老师在教学和学习上有一定的水准提高。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张建国教授建议会议要充分凝炼主题,避免漫谈,并指出现代高师声乐教学中出现的培养过程学分化、教师教学功能异化、学生考试目的功利化,教学内容和考核制度的单一性、偏重一专,忽略多能的培养方式等问题。

二、高校声乐人才培养的措施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针对高校声乐人才培养的问题各抒已见,纷纷提出了应对措施。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苗雨教授介绍了江苏省音乐学院的教学情况。为建立全面有效型人才培养入口,采取扩大外省招生、组建乐团、完善专业设置问题并将学生分层分类培养的措施,一部分培养“五项基本全能”的综合型就业人才,一部分有意挖掘音乐表演专业性演唱者。真正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威海分校、音乐学院创始人曲洪启教授说:山大艺术学院基于高校声乐教育的特殊性,决定每年音乐类招生由一部分本院专业老师参与,另一部分由外请评委专家库中抽签参与,真正实现将招办考试公正公平性与符合艺术人才选拔规律相结合,使生源质量整体得到提高,为山大艺术学院声乐教育人才更好的培养与更长远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曲教授还提出,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音乐学院发展定位应从两方面建立:第一不能完全按专业音乐学院的路子走,也不能完全按师范类培养中小学老师的目标走。所以折衷后专业向音乐学院看齐;文化向师范类学校看齐。第二建立有规模有规格的合唱团和交响乐团,控制招生人数以80人为最佳。北京师范大学的肖艳副教授发言使人百感交集,她说他们20来年声乐招生一直严格控制在8个人,真正保证了教学的时间和质量。苗雨教授说到江苏师范大学的音乐教育改革,如开设声乐理论课,扫盲一个学期后,由期末考试成绩和老师评价结合来竞争下学期争取“一对一”的授课名额,这样解决了声乐教师待遇与学生扩招的现实矛盾,同时针对学生兴趣与就业需求,将学生从器乐和声乐、舞蹈等进行方向型教育分层。苗雨教授说:一个学科一个院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领导带头人。音乐学院要争取自己在综合性大学中的边缘学科地位并得到成果认可,同时增强自身艺术人文素养,真正做出成绩,增加丰富多彩的大型艺术实践活动,强调专业特殊性,培养出一些代表性高端人才,让学校领导看到我们艺术学科在服务于地方文化发展、提高学校文化宣传软实力中的不可替代、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的郑伟老师是留学于美国的声乐博士,她出国的经验与心得是,第一,中国和外国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不同,中国人都是希望孩子学习音乐能够成名成家,而外国人则把学习音乐作为自己的爱好;第二,国内与国外教育方式不同,国外老师比较喜欢鼓励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而国内老师则多以批评为主;第三,国外表演机会很多,表演热情很高,例如敬老院、社区等等,而国内学生表演机会则较少,一般比较内敛、不自信;第四,国内外的课堂气氛不同,国外学生上课做笔记、听课非常认真,成绩与平时的表现挂钩,学生善于提问题、善于思考,国内学生的表现要稍微差一些;第五,国外的老师除了会说英语之外,还会讲法语或者德语这是一个优势。而对于我们亚洲人演唱外国歌曲来说,语言方面是我们的一个弊端,同时这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地方。另外,郑伟老师特别介绍了歌唱的5个W,分别是:When、Where、Why、What is happening、Who you are,不管是歌剧还是艺术作品都要分析一下作曲家、研究他们到底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在哪里发生的?为什么发生这种事情?发生事情的前后发生了什么?你是谁?这些因素都要考虑到,这时候你唱歌曲才会有味道。佟军教授提出在市级高校和省级高校两个层面,在教育部总的音乐指导方针、教学框架下,声乐教育要在三种专业技能结构下展开,第一,进行基本生理结构机能研究,如嗓音发声,气息等教学常态;第二,在基础层面下,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认知。第三,大家希望有一个音乐实践的标准评判体系,逐步打造各高校的办学特色,建立全方位实践发展平台。

苗雨教授总结说,要以市场需求定位培养方案,并进行教学探索,制定真正让学生受益的专业课程,组织专家讲演团进行全国性教学巡演观摩,培养学生技能基础与素质拓展共同发展,建立3+5+2的培养模式,即十分之三是明星艺人、十分之五的师资输送和十分之二的高端人才如考研、出国的不同就业方向等。

22日上午9:00,历时一天半的“高等师范声乐学术研讨会”闭幕式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虹桥专家楼举行。闭幕式由山东师大音乐学院院长李海鸥教授主持。音乐教育学会副理事长肖黎声教授代表教育部体卫艺司万丽君副司长就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几点意见:

1.高师院校要关注当前国家教育改革的发展动向,强调正确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集中体现在把重视美育与素质教育提高到适应时代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重视审美教育与人文素养的要求。教育部近日出台的中小学学生测评,明确提出品德与艺术素养的内容。

2.高师教育教学改革要统筹协调,要坚守教师教育的办学方向,关键是课程设置,要突出师范性。要明确哪些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知识技能的核心课程?特别是开好专业必修课、选修课,课程不能太随意,不能因人设课。

3.高师教育教学改革,一定要适应基础教育艺术师资的社会需求。中小学一线校长反映,对新招收的高师毕业生都不满意,特别是指导课外艺术活动的能力差。高师院校应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有的院校与基层农村中小学结对子,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起来,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