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0: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唯美国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面若桃花、目若秋水、肤若凝脂、气似幽兰,古人们常用如此这般美好的词语来形容那些温婉美丽的女子。而如今-这款将中国风演绎到极致的金立音乐手机荷塘系列M500也带给了我们一股赏心悦目的清新之感。
金立M500采用滑盖设计,搭载了一块支持全触控操作的2.8英寸WQVGA屏幕e圆润的边角设计柔美,乳白色的机身右下角上饰有一朵淡蓝色的荷花,再加上手机背壳的渐变色喷漆典雅古朴之气悠然绽放。M500的整机设计看似简单,却在细节处流露出设计师的精巧心思――当我们轻轻推开滑盖,便会惊喜地发现后背处也印着荷花的底纹,漂亮而不张扬。
M500的美不仅在于它出色的外观设计上,更重要的是一设计师将荷塘古韵深入到M500的骨髓,从界面到互动应用均韵味十足。该机内置金立独有的荷塘Flash互动桌面,延续了手机外观的唯美写意风格:清澈的荷塘里,几尾小鱼自在悠游――这份恬静莫不是我们这些忙碌的都市人最为向往的?更有意思的是,当我们用手指轻触屏幕时,鱼儿就会朝着手指的方向游来。此外,用户还可以像饲养电子宠物一样,为小鱼自由命名。
在“荷塘”之外,金立M500更是一款专业的音乐手机;其拥有美国SRS实验室的权威音效认证采用3D立体声环绕设计,配合内置的Wolfson专业音乐芯片,还原最纯净自然的音色,并用丰富的细节轻易打动人心。值得一提的是,M500还将随机赠送采用超薄6u膜片和日本进口大黑音圈设计的OVC专业音乐入耳式耳机T[10,给音乐爱好者带来最完美的听音感受。
除此之外,M500还内置了多款趣味性极强的G-SensOr游戏,再加上UU相册、Real播放器、QQ娱乐、移动MSN、移动飞信、uC浏览器等丰富的工具,为用户的日常交际娱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M500机身上饰有淡雅的荷花图案,将时尚中国风演绎到了极致
M500内置独特的荷塘Flash互动桌面,延续了手机外观的唯美写意风格,为用户的日常使用过程增添了几分写意之感
M500拥有美国sRs实验室的权威音效认证,采用3D立体声环绕设计,配合内置的Wolfson专业音乐芯片,还原最动人的音乐本质
导演:基努·李维斯
主演:陈虎/基努·李维斯/莫文蔚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中国大陆
谈到《太极侠》,最大的噱头莫过于这是好莱坞巨星基努·里维斯担当导演的处女作。而电影的男一号,则是曾在《黑客帝国》中与其合作过的动作指导、袁和平的弟子陈虎。“这部电影就是为陈虎而设计的,我从未考虑过其他演员。”基努·里维斯对自己曾经的武术老师,如今的好兄弟信心十足!
《太极侠》是一个与“心魔”有关的故事,体现了太极中慎思与克制的文化精髓。影片中陈虎饰演的“太极之子”在“恶魔之王”基努的利诱和安排下,成为了地下黑拳组织的一颗棋子。他一面参加正式武术比赛、弘扬武学精神,一面暗地里做黑拳打手、逐渐迷失自我……
据悉,这一次袁和平为陈虎量身定制出杀人嗜血的“暗黑太极”武打动作,拳拳制敌要害,招招狠辣阴险。而基努·里维斯希望能将《太极侠》拍成一部“精彩的、硬桥硬马的真功夫电影”。
秦时明月大电影之龙腾万里
导演: 沈乐平
主演: 冯骏骅/刘钦/沈磊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华语影坛首部武侠CG电影《秦时明月大电影之龙腾万里》改编自拥有500万粉丝的中国第一人气武侠动画系列剧《秦时明月》。融武侠、奇幻、历史于一体的入胜情节不但引领观众亲历两千年前风起云涌、瑰丽多姿的久远世界,同时更在浓郁的“中国风”中注入了鲜明的时代气息。CG技术与武侠文化完美结合,打造武侠电影全新概念。
秦军战旗环伺之下,来自上古的可怕力量正在苏醒!面对这场浩劫,他们能否成功扭转乾坤,拯救天下苍生?
彩刹那间、唯美场景、魅力角色逐个出现,而曾为《犬夜叉》《驱魔少年》等作品配乐的日本配乐大师和田薰将携手交响乐团打造的殿堂级电影伴奏,令观众体验超奢华视听饕餮盛宴!
这个关于爱与希望的动人故事,且听《秦时明月大电影龙腾万里》为你娓娓道来!
独行侠
导演:戈尔·维宾斯基
主演: 约翰尼·德普 /
艾米·汉莫 /
汤姆·威尔金森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独行侠》(又名:游侠传奇)改编自上世纪30年代风靡一时的电视节目。本作的男一号身手不凡,原本是德州骑警的他,在追捕一伙不法之徒时险些送命,幸亏印第安人Tonto的出手相助才使他逐渐康复,从此他戴上面具、骑着白马和Tonto一起在西部旷野惩恶扬善。
只要你懂得怎么带她玩,你可以为好闺蜜圆一个美美的女神梦。
圆梦第一站
美国大街小镇里,随处是散发二十世纪初美国风情的建筑,绝对是闺蜜们拍摄美轮美奂女神范照片的最佳景点。不容错过的还有每天下午的“迪士尼飞天巡游”,闺蜜们和一众迪士尼朋友一起参与巡游热情澎湃的气氛,把兴奋送到半空!还可以参加“动画艺术教室”,感受知性女神亲手绘画出最爱的迪士尼形象,show出绘画才艺,作为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圆梦第二站
幻想世界处处是迪士尼经典而有着童话般唯美的场景,最适合闺蜜帮拍出优雅而甜美的女神照。幻想世界不容错过的“百老汇音乐剧”,是女神圆梦体验激荡心灵的时刻:以衣香鬓影的好莱坞颁奖典礼为故事背景的“米奇金奖音乐剧”可让你一次过欣赏超过18位迪士尼大明星的载歌载舞。与迪士尼朋友在梦想花园的观景亭里相聚拍照,是特别推荐的女神时刻。一众迪士尼朋友会激发你和闺蜜的创作激情,留住最灿烂笑容一刻。
圆梦第三站
你绝对想不到充满未来感的明日世界,也是闺蜜团玩女神范风格的绝佳去处。一同飞越太空山后,闺蜜们可以利用园区内奇趣的飞行物体,以非常傲骄的姿态撑起一个星球,也可以假装装上翅膀,直飞太空。
不想长大是每个女生的心里话,因为她心底最怀念被人疼爱的美好时光,
所以,在她生日之时,懂她的你,陪她在香港迪士尼乐园卖萌一整天,
放肆回到童年,放飞心底的天真,你们的闺蜜之情必将更深厚。
卖萌第一站
反斗奇兵大本营。诶?我怎么突然变小了呢?哈哈,是玩具们都变大了啦!玩具世界里的转转弹弓狗、抱抱龙、绿色小人、薯蛋头先生变成你卖萌剧本里的有趣角色,与弹弓狗一起疯狂旋转后喂渴了的狗狗喝水,参加“玩具兵团训练营”避开抱抱龙的袭击,闲下来的空隙教绿色小人讲话、学薯蛋头先生眨眼,我很二但我很快乐。
卖萌第二站
明日世界里最吸引喜欢萌萌玩法的闺蜜团的,肯定是“幸会史迪仔”的欢乐互动节目,在这里你可以和宇宙最调皮的生物小魔星史迪仔作跨星际交流,每次都会有新惊喜!
你还可以把旋转星球想象成冰淇淋球,和巴斯光年来一场对手戏,这里所有来自未来世界的迪士尼朋友,都可成为你卖萌照的最佳灵感。
卖萌第三站
到幻想世界找回童年回忆 :幻想世界让你可瞬间时光倒流到孩童时代的天真玩意,灰姑娘旋转木马,疯帽子旋转杯,让你一秒找回童年萌萌的感觉,变回当年那个可爱的小姑娘。找好角度,扯扯小飞象的耳朵,或托起色彩缤纷的旋转杯,回到小时候,怎么童真怎么好。
卖萌第四站
带着童心走进迪士尼酒店的中菜厅晶荷轩绝对没错。子母蟠桃-“鸡丁”莲蓉寿包突破原有造型,十倍大的“鸡丁”带来可爱惊喜。乐园独有的迪士尼点心,包括绿色小人菜肉包、米奇煎薄饼,“Duffy迪士尼小熊”红豆蓉包等,造型够萌外,更色、香、味俱全。
好想远离平日的工作压力,尽情玩,尽情疯,尽情尽性,
变身游艺女超人,给闺蜜的最好礼物就是让她彻底放轻松,忘掉枯燥的规矩,
香港迪士尼乐园有各种疯玩的体验方式,令闺蜜团彻底忘记烦恼,做回最真的自己。
疯玩第一站
反斗奇兵大本营迎接高空挑战,“冲天遥控车”是反斗奇兵大本营中最惊险刺激的游乐设施,带你于27米高的“U”形轨道上极速奔驰。反斗奇兵大本营的“玩具兵团跳降伞”,一尝在25米高空随着降伞中来回升降的滋味,你更可从高处欣赏园区全貌,天朗气清的日子,你甚至可饱览香港的美丽景色!要把疯劲带到照片里,只要你善于找角度,27米高的冲天遥控车随时被你手到擒来,还可施魔法启动玩具兵团跳降伞。只要你想疯,反斗奇兵大本营绝对是你的“反斗”基地。
疯玩第二站
在幻想世界玩转天旋地转,要感受无拘无束、天旋地转的一刻,并与一众好友齐齐开怀大叫一番,你必去幻想世界的“疯帽子旋转杯”玩一转。每转一圈一个疯玩表情,在疯帽子旋转杯拍下疯妮子的最真性情时刻。
疯玩第三站
灰熊山谷体验惊险刺激:独特创新双向穿山车――“灰熊山极速矿车”是乐园最受欢迎的项目,以故事贯穿整个灰熊山谷,让你与闺蜜展开意想不到的穿山体验。每一个惊险镜头,都能找到捕捉动感的取点指引,准备好夸张的表情,让闺蜜为你定格你戏剧化的一面。
矿车的速度感绝对让你停不下疯劲,从矿车下来,好像拥有了无限能量,试试张嘴能不能吞下“极速矿车”?在喷泉山谷前发一发神功,还可拍到你深厚内功迸发喷水的GIF画面,试一试,要疯的旅程才有趣。
2017年6月28日晚,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个放映厅举办动画电影《大护法》的点映活动,观众席坐满,大部分都是动画专业的师生。
影片开场,平缓起伏的重重山峦勾勒出一幅水墨山水的场景。映后一位学生说:“这让我想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当年的水墨动画经典《山水情》。”
“虽然不是刻意致敬,但让观众产生这种联想既有偶然也是必然。”《大护法》导演不思凡对《t望东方周刊》说,“我们受到过去经典国产动画以及各种中国元素的熏陶影响,在创作中,文化传承便自然存在着了。”
2017年7月,除了《大护法》外,还有《阿唐奇遇》《豆福传》等国产动画电影走向院线。进入2010年后,本土动画电影的数量明显上升,粗略估算,国内市场每年有30~50部国产动画电影上映。
在中国动画电影整体体量已具规模的当下,像《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熊出没・奇幻空间》这样票房过亿元的动画电影仍是凤毛麟角。
观众对于本土动画电影的诉求,为中国动画人提出了重要课题:如何乘“国风”而,形成有民族特点和文化自信的审美追求?进而言之,国产动画将为新一代中国观众留下怎样的审美印记?
观众只看最高点和不同点
2016年下半年,《大鱼海棠》导演梁旋、张春前往美国洛杉矶造访迪士尼动画公司,回国后撰文写道:“我们认为,中国在技术上与迪士尼至少有二三十年的差距,在制作预算相差十倍甚至几十倍的情况下,在未来10年内不太可能从技术层面超越迪士尼。”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动画作品要与欧美、日本成熟工业体系下的产品进行竞争。然而,国产动画电影目前仍普遍走在亦步亦趋的模仿之路上。
比如,2016年年末上映的《摇滚藏獒》,邀请了美国知名团队制作,在叙事上按照好莱坞标准进行创作,但却被吐槽为“二流好莱坞式动画电影”,最终仅收获3900万元票房。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前厂长、上海鹰狮影业创始人钱建平曾对媒体回忆,2012年之后,中国动画一度开始“好莱坞式地组建团队、募集资金”,有三分之一的公司打着或打过“要做中国的迪士尼”的口号。
但不思凡发现,同行们认为技术上已经非常“牛”的作品,在观众看来仍和迪士尼、梦工厂作品差了一截。
“观众只看最高点和不同点。”不思凡说,“我们能不能做到最高点?如果现在不能,那就做不同点。中国文化有非常复杂庞大的基因,挖掘自己的文化,最起码可以做到不同。”
追光动画创始人、动画电影《小门神》导演王微对《t望东方周刊》说,新一批的动画创作者是不甘于“拾人牙慧”的:“他们普遍具有实现自我文化表达的野心,这是未来中国动画树立民族风格的希望。”
2015年暑期,《大圣归来》以9.6亿元票房成绩,冲破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纪录。2016年暑期,《大鱼海棠》成为又一部占据话题榜的国产动画电影,累计票房近5.7亿元。
两部作品的共同特质是在“中国风”的基础上建立各自的美学风格,而这种思路,也延续到了后续国产动画的创作当中。
在《大护法》创作之初,主创团队有意识地让动画语言向水墨写意靠拢,并且让人物形象设计的线条尽量简单。
生长于江南的不思凡对于传统水墨有天然的亲切感:“其实烟雨笼罩的江南山水景色,正是水墨画能再现的东西,我对此熟悉,放入创作中我觉得是再合适不过的。”
文化乡愁的召唤
在从事动画电影行业前,王微是土豆网创始人。他回忆,那时国产动漫很少,视频网站上,中国网友对日本动漫的点击量远高于欧美动漫:“中国观众天生对东方形象和接近自己文化背景的故事比较感兴趣。”
“由于近百年来中国的境遇,其中国观众有某种自卑感,在当下又积蓄成一种文化自尊,希望中国文化作品能走向世界前潮,需要一些作品来对动画行业树立信心。”不思凡说。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高薇华对《t望东方周刊》说:“从宏观角度而言,这是一种文化呼唤。”
高薇华正带领以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师生为核心的创作团队“中传合道”,开发动画电影《姜子牙》。据悉,该项目已于2016年正式立项,并获得光线传媒彩条屋影业的投资。
在创作采风期间,高薇华意识到,包括自己在内的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某种既亲近又陌生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源自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导致的文化断层,大部分年轻人已经脱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在现代城市文明的环境中长大,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多来源于书本中的文字和图片。
高薇华认为,文化基因仍然根植于新一代创作者和观众的心中。在经历断层后,中国人的内心积聚着一种“文化乡愁”,而随着社会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社会开始向本民族文化传统寻找自信和精神归依,“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一场名为“动画电影中的东方文化”的论坛上,日本动画导演神山健治回顾了日本动画电影的发展,他提到,日本动画电影也曾经历过“回归本民族传统”的历程。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人对外国存在某种崇拜和憧憬,同时把憧憬转换成了想象,而想象又转化成动画。”神山健治说,那时日本出现了大量以外国人面孔为主角的动画片(比如《花仙子》主角是金发碧眼的形象),“到了90年代,日本人觉得外国故事已经不新鲜,更关注本土故事,出现了大量高中生题材的动漫。”
王微认为,回顾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代表作,可以发现日本动画背后的文化心理转变:“他早期的成名作《风之谷》《天空之城》都有欧洲背景,后来才有勾连传统的《龙猫》《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出现,而真正让全世界记住的,也正是这些本土特色鲜明的作品。”
不是“元素”拼凑,而是融入“基因”
2016年暑期,获得5.7亿元票房的《大鱼海棠》曾占据话题榜首,这部作品一上映,便出现了口碑的两极分化。
舆论对于《大鱼海棠》的好评首先在于,这部作品画面精致,创造了《庄子》中的“鲲”、《山海经》中的火神祝融和木神句芒等动画形象,还原了福建土楼场景;基于中国上古神话传说,构建了一个完整新鲜的想象世界,在本土动画民族风格的探索上作出了可圈可点的创新尝试。
《大鱼海棠》女主角的家族,生活在以福建土楼为原型的建筑中。梁旋说:“要尽可能找到中国最神秘的建筑,来让人接近古中国的状态。”
高薇华认为,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文化本就多元包容,为以想象力为核心的动画电影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和丰富的素材。
而舆论对《大鱼海棠》的诟病,除了指向它有效仿宫崎骏作品画风之嫌,更在于精美的画面无法掩盖其故事的单薄。有网友说“这个所谓唯美的爱情故事,仍然是常见的‘玛丽苏’套路”。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讲师陆嘉宁认为,《大鱼海棠》最大的遗憾,是故事中丰富的元素并没有被充分激活和有机统合起来,大部分元素在简单展示之后就失去了在剧作中的功能,所谓的中国文化元素也流于浅表。
其实,《大鱼海棠》《大圣归来》《小门神》等都取材于传统中国故事,但又都在故事表述上出现了问题。有关《大鱼海棠》的争议最为激烈,也较为典型地反映出一个尖锐问题――在本土化风格探索之路上,中国动画电影在形式风格和内容表述之间仍未找到平衡点。
王微回忆,制作《小门神》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太想做出“真正中国风”的东西,他和创作团队瞻前顾后,甚至因过于专注画面风格而忽略了故事:“这是舍本求末了。”
有评论者认为,中国创作者还没有熟练掌握有效的叙事结构。但是,前有《花木兰》《功夫熊猫》,后有《摇滚藏獒》,这类已经按照好莱坞叙事标准创作的故事,为何仍让中国观众觉得“差点味道”?
“讲中国故事不是一些浮光掠影的拼凑,或只是视觉风格上的追求,而要与中国文化有精神往来,内化成一种精神情感力量,传递给观众。”高薇华说。
除了在动画语言上充分汲取传统文化,创作者更需用故事传递出哲学和精神内涵的“基因”。
高薇华以“姜太公钓鱼”这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传说为例:“这个故事蕴含了中国哲学内涵,即中国人所向往的动静自如的精神境界。”高薇华希望,动画电影《姜子牙》能尝试表达出这些内涵。
触动中国人的关键词
高薇华认为,中国动画在画面美学上要呼应传统,把握“空灵的、意境化的审美意趣”,同时“融入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现代的审美”,但最终所有文化元素的取舍,终归要服务于能达到情感共鸣的故事和人物。
王微的第二部作品《阿唐奇遇》于2017年7月21日上映,将中国茶道摆件“茶宠”拟人化来讲述一个故事。吸取前车之鉴,王微和团队这次将主要精力放到了故事和人物塑造上来。
王微和团队首先探讨的是:“那些长久流传的传统故事到底为什么打动了我们?它们各自的关键词是什么?”
“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白蛇传等故事,都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和女性的关系问题,女性如何进行反抗,如何争取情感的独立。”王微说,“我们在回望这些传统题材时,想找到它们和大众情感的关联点,这也是我们现在讲故事的目标。”
从这个维度纵观成功的国产动画电影,无论是上世纪早期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宝莲灯》、近来的《大圣归来》,其主角的塑造之所以成功触动了观众,是因为他们身上都具有不受拘束、追求自由、敢于反抗的叛逆精神。
其实,以全球化鞑ノ目标的美国动画电影,也始终在熟练表达“美国梦”和个人主义精神,反映本土议题。比如《疯狂动物城》便探讨“美国式的政治正确”“种族和性别歧视”等问题。
电影产业与中国故事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聂伟认为,年轻观众处于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里,“吃着混杂文化的精神粮食长大”,他们对动画电影的审美趣味,已受到世界各国动画作品的共同影响。
因此,要创造当代观众所关心的故事,眼光也不能仅局限于传统文化元素和文化基因,钱建平认为,关键在于“讲的人物关系、人物情感,一定跟当下的人碰到的事情有关”。
王微举例说,中国家庭中总能见到孩子背着大书包,这在美国并没有,围绕这种独特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问题展开的事件,恰恰就是创作者应该关注的身边故事:“故事是不是身边的,能不能先打动创作团队自己,这是我们现在最关心的事情。”
“中国动画其实也可以讲当代故事,把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展现出来。”神山健治说,“目前日本动画主流就是在讲日本高中生的故事,其实也不是传统故事,但是人物和生活场景都是很‘日本’的。这些作品到海外的时候,就成为了外国人了解日本和日本年轻人的窗口。”
在《小门神》的海外发行过程中,为让海外观众理解影片内容,很多台词不得不作出修改。王微坦言,如果《阿唐奇遇》未来走向国际市场,其中一个打碎关公像的镜头,中国观众能理解其中的文化意义,国外观众就不能理解。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2001后中国引进的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力求概括出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或偏见,同时阐明这些元素在吸引中国观众,占领更大份额的中国电影市场方面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全球化传播过程中,也未能引起他国人民对这些元素的关注。这对更深入地进行中国跨文化传播提出了新的挑战。
自2001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大陆地区公开放映的美国好莱坞电影,不完全统计约为148部1,这其中大多数是好莱坞擅长的“续集”系列,比如《木乃伊》系列(1—3),《蜘蛛侠》系列,《哈利波特》系列(1—6),《指环王》系列(1—3),《谍影重重》系列(1—3),《怪物史瑞克》系列(1—3),《国家宝藏》系列,《X战警》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加菲猫》系列,《007》系列,《纳尼亚传奇》系列,《马达加斯加》系列等。
这些分账影片几乎都是类型元素较鲜明的美国主流商业影片,集中在动作片,灾难片,魔幻片,动画片,爱情片等题材;并且投资大,场面大,明星牛,特技绝;遵循着流畅的叙事,救赎的精神,宏大精致的画面,高科技的独到运用等法则;播放之后大多数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好莱坞近年逐渐意识到中国巨大电影市场存在的商业利益后,为了征服更多中国观众,自然考虑到在影片中添加中国文化元素,以满足中国文化背景观众的文化需求。最近几年出现了拍中国风景、讲中国故事这样的“攀亲”行为。好莱坞影片《碟中谍3》中相当比例的镜头取景上海,《面纱》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上海和桂林,《木乃伊3》中中国古城西安和黄河成了故事发生地,兵马俑也扮了回埃及法老,《黄石的孩子》中出现的敦煌戈壁,更有《上海红美丽》这部中美合拍片,从头到尾讲述了一个上海女人的故事,《南京》好莱坞版(theRapeofNanking,2007)是为纪念70周年特别拍摄。2008年李连杰和成龙主演的《功夫之王》据称改编自中国古典神话《西游记》,虽然最后恶评如潮,但是从改编中国故事,用中国演员,拍中国风景这一系列动作,还是可看出好莱坞导演用心良苦。2008年《功夫熊猫》在中国大陆的票房纪录超过保持13年之久的动画片票房冠军《狮子王》,同时在全球票房更是大获全胜,可以说不仅是梦工厂的动画片胜利,更是“大打中国牌”的策略胜利。
但是,从上述影片中发掘中国文化元素是非常不易的。即使能捕捉到偶尔闪过的中国人面孔或者中国风景,也很难说明导演这里就是在运用中国元素。因为取景中国有时完全是出于影片的制作成本考虑,而并非要表现中国元素。而且,我们不必为了有些影片中不适当的表现中国经济水平欠发达的一方面就锱铢必较,毕竟,在影片中,这样的场景可能主要是用来推动故事发展的。
同时,笔者也无意探讨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这一问题。在引进的好莱坞电影中,笔者发现,所有的华人形象都是正面积极的。比如《黄石的孩子》中扮演革命党的周润发和老板娘杨紫琼;《面纱》中的革命党人黄秋生,更不用说2007年好莱坞版的《南京》这一表现主题的影片中展现的中国人形象了。这可能和国家广电总局的引进片审核制度有关系。这样的华人形象在西方观众视野中不会引起太多的注意,即使引起关注,也是良性的好感。在2001年后的好莱坞引进片中,中国人形象不会引起任何西方观众的不适,而这一点其实和非引进的美国其他影视剧是有差别的。中国人“撒旦与家臣”的形象,其实并没有改变。
那么,除掉这两类,笔者试图挖掘一些可概括提取的元素进行分析。
一、继续使用惯有的中国元素
功夫(中国武术)
这个元素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元素最发扬光大的。《功夫熊猫》中的鹤、蛇、猴子、螳螂、老虎就具有象征意义的角色——代表了不同的武术流派。西方观众在接受这个元素的时候,抱着新奇,惊叹,佩服各种表情,对中国文化产生无限想象和好感。这一元素在近年来的好莱坞电影中,已然成了谈中国必然谈功夫的境界。2001年李安导演凭借《卧虎藏龙》一片夺得奥斯卡奖,张艺谋的《英雄》2002年在北美连续两个周获得票房冠军,好莱坞2008年投巨资拍摄《功夫之王》和《功夫熊猫》,这些影片都与武术这一元素亲密接触。可见,不仅仅是外国导演喜欢拍中国功夫,中国自己的导演也喜欢运用中国功夫这一最独到的特色元素,来赢取全球观众的心。
二、启用一些全新的中国元素
《黄石的孩子》(ThechildofHuangShi2007)是部中外合拍影片。虽然是外国导演,外国演员扮主角,描述一位国际友人何克的英雄形象,但影片在各个方面点缀着的中国文化元素,令人不得不说,导演在这部片子中,为了安置中国元素,下足了功夫。
1、丧葬风俗
中国人的丧葬风俗因地域民族而不同,这种细节上的不同可能连普通中国人自己都无法言尽。但“入土为安”,“红白喜事”,“报丧”,“做七”这些传统风俗是大同小异的。
2、“报丧”
《黄石的孩子》中,周润发在掩埋石凯后,朝天打了三枪,而中国传统下葬时有“放鞭炮”的风俗,是送行的表现。在广西一带,按照旧规矩,响三次火炮表示报丧,叫做“报丧炮”。但不管怎么说,影片中周润发的三声枪响,显然是刻意展现中国丧葬习俗的。
3、“入土为安”
《面纱》最后,英国医生死亡,妻子看着坟坑的情景,和《黄石的孩子》中,下葬何克的情景,都不约而同的给掩埋尸体的深坑一个大大的特写,反映中国人“入土为安”的安葬理念。有趣的是,《黄石的孩子》和《面纱》在描述死者长逝时,亲朋尽在左右,但不管是妻子也好,学生也罢,感情都非常内敛,默默的哀悼。这和中国传统是相悖的。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俗是在下葬前众人必嚎啕大哭,以示悲痛欲绝。导演这里的处理可能是一种文化不适应,也可能是一种善意的改良,总之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更适合全球传播,而且也达到一种比较唯美的视觉效果。
4、“停尸”
《面纱》(Thepaintedveil2006)中有场男主人公和当地老百姓发生冲突的戏,原因是在瘟疫区,老百姓继续坚持“停尸”这一风俗,而作为病菌专家的男主人公,坚决要求尽快处理掉尸体,避免细菌滋生传播,于是双方发生争执。按照中国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人死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而道家也认为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2这也就是为什么影片中的民众显得有些不可理喻,宁愿冒着感染瘟疫的危险,也不肯尽快埋尸。
这里要强调一下,电影中引发冲突的丧葬风俗习惯,如若不给予西方观众正确的阐述,很有可能引起对于中国丧葬方式的质疑和理解偏差。
5、生死观
《黄石的孩子》中,Lee安慰快死的石凯,说,“sleep,goandfindyourfamily.”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生死观的体现,即人死后就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可以见到家人。中国人视死亡为生命另一个阶段的开始,有轮回之说。这显然也是受到佛教思想影响。佛教认为众生的存在是非断非常、即生即死而又因果、身心相续不断的无穷无尽的流转过程,人必有前生后世,死后必受生前行为的规定,轮回于天、人、鬼、畜、狱“五道”中。3由此可见,佛教思想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死观。
中国丧葬风俗中,灵堂桌上摆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这盏灯就是死者的灵魂,所谓“守灵”。《黄石的孩子》中,何克病重,Lee在他的病榻前摆放着一大盆蜡烛,何克身旁也有一支。何克死,蜡烛灭。蜡烛成为人生命的象征。所以在中国人的生死观中,既寄希望与轮回,渴求死后世界的平安幸福,又暗自伤怀,对死者不复存在于这个世界感到难过。
三、中西方观众对这些元素的理解偏差
1、惯用元素——功夫
西方观众对《功夫之王》(TheforbiddenKingdom,2008)的评价:《功夫之王》全球首映后,恶评如潮,观众认为这样的功夫片陈词滥调,动作场面无聊,人物形象不鲜明,故事没意思。可以看出,功夫充其量扮演故事情节的推动因素,而不能作为电影的全部内容揪扯观众的神经。如果非要强行如此,只能招致反感。
电影缺乏故事,没有内容,这也是为什么继《英雄》之后北美上映的几部大陆国产片,虽然也都以武侠为题材,但却很难再有《英雄》骄人的票房成绩。说的不那么客气,其实外国人只不过是想看看中国人自己如何拍武侠片。这有点像中国人去了美国,总想尝尝美国汉堡包和中国有什么不同。尝完后,美国观众发现中国武侠片一样没营养,自然得不到更广的传播。
而《功夫熊猫》这一熊猫学武的故事却得到了广泛赞誉。这部动画片处处充满中国色彩:憨态可掬的熊猫,功夫,中国古代建筑,面条和包子等中国食品,还有山水画、建筑、古典神话、针灸等,但这些都不足以保证该片获得成功。只有当它以熟悉的美国式的self-made(自我缔造,自我奋斗)为主线的时候,才立刻符合了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人的价值观,获得了充分的赞扬。
可见,卖座的依然是故事内容,而中国元素只是满足观众对同一主题用不同方式叙事的新鲜感。真正成功的不是中国元素,而是满载受到认同的价值观和叙事方式。当这些西方观众骨子里承认的东西附着上东方特有的特色元素时,影片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熟悉的大背景下让观众感到一种局部的陌生化效果,但整体的规则还是观众所熟悉的、所期待的,没有超出他们的经验范畴。6这样,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发现电影里有预料之外的新元素,而又没有完全改变固有的期待经验。这样的观影体验才是影片获得成功的保证。《功夫熊猫》恰恰如此:讲述的故事依然是美国式的,但是添加了中国的等一系列不很熟悉的元素效果后,好评如潮。
可以说,武术镜头达到的效果也就是场面的刺激性,奇观性而已,武术(功夫)元素,如果仅仅是一遍又一遍的复制成观众眼球的“艳舞表演”,那最后只能是沦落到缺乏精神内涵和情感鼓舞的外壳,而非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2、中国民俗文化元素
很遗憾,前面谈到过的全新的中国文化元素,不论是停尸引发的冲突,还是“报丧炮”,以及何克死时床头的蜡烛,压根没有引起西方观众的注意。
为什么这些完全不同的中国元素没有引起西方观众的注意呢?因为当电影的各个因素完全植根于特定的民族想象空间时,不知个中情理的外国观众是不可能理解其中的含义的,因此这些电影因素对他们来说是晦涩的。
通过对近几年几部包含中国元素的好莱坞电影分析后,可以看出,披着中国文化元素的外衣,讲述西方人故事的影片逐渐增多。不论是增加中国场景,启用华人演员,还是添加更多的中国元素,在吸引中国观众方面确实有一定成效。但同时不得不说,这些元素只是充当电影中的“佐料”,而不是主要的“蔬菜”。不过可喜的是,中国元素在外国导演手中,能够越来越准确的展现出来,明显的理解偏差或理解失误不多。
对西方观众来说,“功夫”这一中国元素已得到越来越客观的认识,纯粹的打斗场面,已经无法吸引他们。中国的功夫片要走向世界还得着力在故事内容和武术精神上多下功夫,否则会使西方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而其他的元素,如中国民俗元素,由于西方观众缺乏背景经验,所以尚未获取到这些元素。中国文化尚需要通过其它途径进行传播,比如近年来中国在世界各地创办孔子学院等。
参考文献:
[1]2001年入世后的中国进口好莱坞影片。资料源于《中国电影年鉴》.
[2]陈兵.《生与死——佛教轮回说》[M].内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7-9.
北京・叩响丝绸之路的驼铃
棕榈泉Spa
风格秀语
棕榈泉Spa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悠久远古的古老“丝绸之路”,它途经质朴的中国乡村、精致的古老中国都市、日月同辉的波斯和富丽堂皇的欧洲,将三种文化融入每一间护理室的设计灵魂,呈现出带有不同文化风格韵味的多样化的护理房间,带领你进入一个令人惊叹而又完美舒适、尽享奢华的旅程。舒缓的音乐,迷人的芳香,优雅而又安逸的护理环境,再加上具有高技术和素质的服务人员――你如同在驼铃声中漫步,采撷“丝绸之路”上每一朵芬芳的鲜花,聆听每一曲悠扬的歌谣。
细节秀点
精致专业的护理项目,人性化的服务,优美的环境设施和世界顶极的护理产品完美结合,为你呈现非同寻常的Spa新体验。包括不同形式的身体按摩、专业皮肤护理、传统护理项目,以及神秘的、永远被人类推崇的美容秘方。这里没有男士止步的局限,在这里,你可以和亲密爱人独享甜蜜时光,可以邀请亲朋好友小聚,也可以和商业伙伴洽谈,彻底缓解压力,平衡内在精神与外在机体的平衡,尽情的享受超乎寻常的完美放松的旅程。
秀场链接
店名:棕榈泉Spa水疗中心
店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公园南路8号棕榈泉会馆B1
东莞・四季星辰的异国童话
南方时光走廊Spa
风格秀语
作为最早的中国十大五星级Spa明星店之一,南方时光走廊Spa拥有超过7000平方米的超大至尚空间。从步入宽阔的大厅开始,你的眼睛之旅就只有喜悦和新鲜,宽广的空间,唯美的布局,精心营造的每个细节,带来的都是关于幸福的味道。这里不仅有异国情调VIP房,更有四季套房、12星座Spa房,在那些美丽、精致,带有私人淋浴间、桑拿房、太空舱的超大空间里,都是为你特别定制的温馨。
走入南方时光走廊Spa的一条横廊,12星座Spa房在静静地等候着你,微笑着默念属于你的星座,你可以在这里享受自己的故事和快乐,美容师亦会娓娓道来有关于这个星座的故事和目前的运程。如果恰巧这天是你的生日,还会浪漫的惊喜等着你。
细节秀点
对于各国风情、四季风光的领略,可能只有在穿越不同的国家,经历季节的变迁更迭之后才能体会,而在南方时光走廊,你却可以随心所欲地感受来自不同国家和季节的抚慰。
在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八国VIP房,你能淋漓尽致地感受从民族风格、地域色彩到细节装饰、护理特色等完全不同的异国情调。而在春、夏、秋、冬四季套房,从季节颜色到声音、味觉和品尝的茶点,你都能真切地体会到季节的味道。就连你以往没有体会到的一些细节,也能在这里显现,四季的内涵能让人悟得如此透彻。
秀场链接
店名:南方时光走廊Spa
店址:广东东莞市虎门人民南路78号四、五、七楼
上海・东西风情的天然交汇
艾维庭淮海店
风格秀语
艾维庭Spa以简单、100%纯天然护理而享誉沪上。艾维庭各家店的装修都非常有风格,时而简约清爽、时而华丽典雅,淮海店融入了多个地域的主题元素,体现出各个不同地方的异域风情,让所有到这里来的客人都能留连忘返,对这里的各国景色及影像念念不忘。
细节秀点
一进大门,在客人休息的地方有一幕横跨店面的水墙,一边的绿色植物和可爱的青蛙装饰不禁让我们如同漫步哇鸣阵阵的田园。入口处的地板以及墙面都采用了手工彩绘,图案大都以法式的鲜花、向日葵等为主,洋溢着典雅幽静之风。走廊的风格简约而不失创意,随意抹涂的墙面装饰、不规则的吊顶显现着意大利风情。沙浴池由日本引进,房中的装修风格为全日式,日本的鲜明元素在房间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按摩区、接待区的装饰古典优雅,细致之处彰显特色。
秀场链接
关键词 《功夫熊猫》;中国文化;动画元素;国际化
2008年,当国内的动画创作者还在为寻找中国元素而深深苦恼时。当国内的动画产业还在为是模仿西方的成熟产业模式还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产业模式而探索徘徊之时,一部动画力作《功夫熊猫》6月份全球上映,这部产自美国梦工厂的动画大片上映以来不仅在中国票房大卖,一举打败了《钢铁侠》《纳尼亚传奇2》《史前一万年》等进口大片,且在全球已经累计取得2.4亿美元的高票房。
取得如此高的佳绩,我不禁要问:好莱坞梦工厂电影公司此前制作的《埃及王子》《小鸡快跑》《怪物史瑞克》《小马精灵》《帽子里的猫》《马达加斯加》等动画电影大片,也都取得过不错的市场效益,但为什么都没有像这部《功夫熊猫》在中国上映的所引发“地震效应”这么强烈?
据了解,《功夫熊猫》的制作前后耗时s年,制作成本高达1.3亿美元,全球宣传推广成本更高达1.25亿至1.5亿美元,也就是说早在5年以前,美国的动画创作者就已经开始策划和制作这部具有浓郁中国元素的全球大片。而5年以后的2008年,中国将因为奥运会的举办而聚焦在世界的聚光灯下――个全球化的中国年。在这个大的市场潜能和历史机遇前,它能不获得成功吗?其实回答这个疑问并不难,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美国动画创作者们的超前思维判断和创作理念。
《功夫熊猫》的故事的起缘是在天下武道大会上挑选一位龙之武士来抵御强大的敌人,从而引出一只贪吃、自卑、肥胖的熊猫,坚持梦想,突破自我,成为一位合格的龙之武士并英勇拯救村民的故事,梦工场的动画创作者们通过绝妙的想象力,彻头彻尾地将中国文化包装成了具有美式幽默的老幼皆宜的动画大片。螳螂、老虎、猴子、蛇、仙鹤、兔子、猪、鸭子这些形态各异的动物穿着中国古代百姓的衣服,拿着筷子吃面条啃包子,武功高手螳螂会中医绝活针灸,丹顶鹤会写具中国特色的毛笔字,老乌龟讲的话句句都充满佛家的“禅”意,还有仙境一样白云缭绕的山林,当这些中国元素被美国化表现出来时,让人有点吃惊。这些被我们忽视的中国元素,国际化后居然是那么讨人喜欢。我们不缺乏原创的动画形象,我们也不缺乏原创的故事,我们更不缺乏原刨的历史文化,但我们设计过很多的卡通熊猫,可是又哪一个如这个美国设计的熊猫这般可爱典型?我们创作很多动画片,可哪一部将我们举世闻名的功夫包装后融入动画的创作里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解读一下这部影片。从动画的各个元素来解读这个由美国创作的具有中国元素的动画。
电影一开始就很让人惊喜:梦工场以往所有影片LOGO都是一个坐在月牙上垂钓的小男孩,而这次却变成了一个穿唐装的猴子。
首先,我们来看看故事构思,《功夫熊猫》的中心命题有两层,从禅宗所持的“顿悟”观念做世俗化的阐释,说明世界没有至高无上的武功秘笈,一切功夫皆在一瞬之念而生,故不懂功夫的熊猫阿宝能在瞬间领悟武功精神,打败连师父施福大师也敌不过的大豹。但更深层的人性理解是相信自己的主题:任何人面对当下危机,只能以坚持不懈的信心来面对方能解决。
其次,这部动画影片的场景设计方面也运用了很多中国元素。《功夫熊猫》的美术指导曾说:“这部电影和一般的计算机动画片不太一样,它的视觉风格很有特色,我们把片中角色放在传统的中国建筑物中,这样反而能凸显每个角色的特点。我认为这种反差呈现出和以往计算机动画电影不同的感觉。”他和影片的艺术总监很早就开始在这部电影的视觉设计上做研究,希望片中的一切场景和角色设计都能符合中国文化。
《功夫熊猫》在整个场景的概念设计上,将整个场景的空间错落,地势安排概念为一只巨大的神手,山势、房屋、小路在手掌上依次坐落,极具佛家禅意。透视上将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相结合。背景均以风格浓郁的中国水墨画风格呈现,画面清新自然,颇有几分写意特质。其画面中的山水建筑,亦十分讲究。片中重要场景“玉皇宫”与“和平谷”代表了中国宫殿建筑与山水风光两种景观,整个影片画面既传统又唯美。
影片不仅展现了中国秀丽淡雅的山水风景,还描绘了一幅幅具中国风俗的生活画面。阿宝家祖传的面馆、中国北方常见的小推车、四人抬的轿子、筷子、青釉瓷碗、斗笠、卷轴、擀面杖、面板、颇具质感的貌似中国绸缎缝制的衣服,还有选拔大赛时燃放的鞭炮和天空盛开的礼花、螳螂为阿宝疗伤时使用的针灸以及诸多中国特色的食物如饺子、包子、馒头和汤面等等,这些细节无一不体现着中国文化。能将中国元素及中国文化这样潜移默化地具体地应用于影片中,可见制作者在研究中国风情方面煞费苦心。
这部影片的角色设计独具匠心:主角是熊猫,在地位上是中国最有重量级的动物。制作者不仅保留了熊猫本身笨拙、憨态可掬的外在特性,还赋予片中主人公馋嘴的个性,使熊猫形象更加可笑。而这样一只“国宝”,最后居然成了“神龙勇士”,这个戏剧性的结果,无疑会勾起观众的无限好奇。成为片中最吸引人的看点。在中国,乌龟是“长寿”的代名词,一个拥有极长寿命的生物理所当然地要经历很多其他生物所无法经历的生命过程,从而让人感觉其有着超出一般的睿智和沧桑感。片中塑造的乌龟大师正是领悟天人之道的长者。地位至高无上,拥有着极高的智慧和豁达,同时也是一位有未卜先知能力的高人。这样的安排与中国文化中乌龟象征意义同出一辙。而其他地角色则全是以中国的家禽家畜为原型,中国人看了亲切,西方人看了特别。这些角色之间的身份安排更是融合了美式的无厘头,如在片中,熊猫的父亲是一只鸭子,这种很平常的父子关系却在形体类别的不相称的对比下,越发显得有趣、可爱、不落俗套。它不仅打破了常规的设计思维,这也正是美式包装的一个缩影,更显示出国际化对中国文化的另一种演绎。
这部动画片不但糅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更将其中精髓展现得惟妙惟肖。鲁道夫作为梦工厂的资深动画大师,有着20年的业余武术高手经历。他为《功夫熊猫》设计动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以西方式的魔法来“神话”中国功夫,也不以华丽的慢镜头剪切,角色们的一招一式必须是写实的,力求真实感、重量感,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格斗技巧必须回归到动物的原始本能,比如鹤的轻盈优雅、猴的敏捷灵活、虎的刚猛稳健、螳螂的刚毅机智以及蛇的速度。这些设计来源于中国武术里最著名的象形拳――虎鹤双形、猴拳、蛇拳及螳螂拳,在中国功夫里,虎鹤双形拳、猴拳、螳螂拳、蛇拳等都是经典拳术。有意思的是《功夫熊猫》恢复了功夫的真身,让虎、鹤、猴、 螳螂、蛇成了5大江湖高手。把这样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国武术赋予象形阐释,直观、幽默地展示给世界,足见制片人所下工夫之深。
当然,如果只有这些的话,不一定就能打上深深的中国烙印。影片透露出的哲学思想才是重点。这里可以通过几个片断来说明,乌龟大师作为武侠精神原动力的象征,在功夫的起源地圣之泪眼泉,由阴阳调和而悟出了武术的真谛;在师傅完全对阿宝不抱有信心的时候,乌龟大师的一番颇有禅宗的话令人深思,乌龟大师最后在山谷之巅羽化成仙,这是亘古以来中国武者练武梦想的极致境界。《功夫熊猫》的中心命题把阐释电影中的中国文化,放置于一个开放的框架上,
这部动画影片的创作和制作人员也极为国际化,分别来自美国、中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英国、墨西哥、菲律宾、日本、瑞典、比利时、以色列等。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部电影不属于某一种文化样式或传统。它是世界文明、文化的共生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要从中学习借鉴,以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创意能力和传统元素的转化能力。
恩斯特・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我们的种种文化形态都是符号功能的集中体现,符号的解释离不开对对象世界、人类生活经验的参照。符号的使用会不断产生新的意义,人对符号的解释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符号出现在一些当代艺术中,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国人的文化归属感。“传统文化符号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实践中的运用”这一论题,在创作和设计领域经常被提及,在此方面,国内已有很多艺术家进行过尝试,并且得到了认同。然而,全球化的语境已使当代艺术中的传统文化符号发生了复杂的身份变化,整个文化符号系统都处在嬗变与改造中,传统文化符号也就会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新的特点及意义。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出现了因时代语境的改变而不断发展与融合的符号内涵。针对这些现象,以皮尔士的符号学原理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进行分析和阐释。
《功夫熊猫》是一部成功的艺术片,导演借助诗意的视听语言,展示了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方对于英雄和武侠情节的微妙联系,满足了中国从弱者逐渐成为强者的强烈的文化想象需要。
性别的反转与女性的礼赞
最早传说中的白蛇是作为一个反面典型而被确立的,她勾引善良的许仙,作孽害人,颠覆基本的正统伦理道德,并与代表正面力量的法海为敌。因此最早这个神话充满教化、训诫的目的:男人须以许仙的命运为戒,不要贪恋女色,自寻毁灭。随着历史的演变,白蛇的妖性逐渐淡化,她更多被赋予一个敢于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系统阐述其它艺术对白蛇形象的刻画不是本文的任务,单就这部歌剧而言,白蛇是一个正在修行的妖怪,但她更是一个女人,在得道成仙与追求凡人的幸福之间,她勇敢选择了后者。在中国乃至于西方传统的父权制的社会中,男人才是主宰性的,女性的价值长期以来被贬低,沦为男人的附庸。但歌剧中却完成了男、女性角色的反转,她不在男人的庇护下苟且生活,而是大胆出击去追求人伦之爱。对于她来说,人间爱情才是生命的最高样态。为了追求这一生命真谛,白蛇无畏无惧,不惜与命运的枷锁及正统体制及伦理相抗争,她深深地知道她与许仙的爱情违背天地之道、触犯天条禁令,即便如此,白蛇也义无反顾,与法海展开了殊死搏斗,不惜毁灭自己以忠贞于内心对许仙的深深眷恋。而许仙在歌剧中则被塑造成虽忠厚温良,却缺乏意志、缺乏主见的男人形象,直至最后摄于传统伦理的束缚以及法海的威胁利诱,无法担当而选择了懦弱的背叛。与一往情深且敢作敢为的白娘子相比,软弱的许仙无疑意味着长久以来的阳性崇拜的坍塌,而相对应的乃是对长久以来被压制的女性的崇高礼赞。
而以姐妹相称的青蛇与白蛇,也是因为爱情的力量而走到了一起,青蛇的前世为男儿身,追求白娘子却终无结果,这一痴情男为能够永远伴随心中所爱,转世后化为女儿身,成为与白蛇形影不离的贴身丫鬟,爱情转变成了更为久长的同性友情。小青性别的转化化解了可能出现的两个男人同时爱上一个女人的冲突,形成新的更为稳固的爱情-友情的三角构架。
全球化语境中的双异国情调
所谓异国情调,是西方音乐自19世纪以来的一以贯之的美学追求。从效果上看,异国情调展现的是一种音乐风格的陌生化和新异性,而从本质上说,异国情调是两种文化价值的冲撞与交融,在这个过程中,异质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混血风格。但是异国情调自身也在经历变异,在19世纪,其主要表现为欧洲作曲家对异邦的想象,从技术上往往着眼于吸收一点五声音阶或直接引用一些异域音乐素材。而当下,我们正处于全球化与多元化并重的文化格局中,如果说全球化表现为文化的交融的话,那么多元化则强调文化的平等与彼此尊重。由此,异国情调的新内涵便体现为异质文化的平等的、真正的对撞和交融,而不再局限于欧洲作曲家对异域文明似是而非的想象,而更为注重从表层的征引走向深层的对异域音乐神韵的捕捉。同时,审美现代性的进程也促发作曲家们思考,如何在寻求异质文化的对撞与交融时对之加以现代性的改造,而不仅仅局限于对所谓原生态音乐文化的简单拼接。这一点在周龙的歌剧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周龙是一位有着双重文化身份的作曲家,一方面他成长于中国大陆,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于音乐的体认是欧洲本土作曲家所无法比拟的,也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已深深地融入了他的血液之中。正是基于这种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切体认,他在运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创作时,追求的乃是其内在韵味。另一方面,周龙已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经过了系统的现代作曲技术训练,对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也有着深切的体认,他的创作不可能不受到西方文化的强大影响。这样一种双重的文化身份,使得他的创作能够将中西音乐文化置放于平等的地位,特别是他追求的相对于西方接受者而言的异国情调,已不满足于套用现成的民间音乐曲调,而是力图将这些民间音乐元素比如中国音乐特有的音色、技法抽象成一种具有中国传统音乐品格的“韵味”,并通过现代作曲技法对之加以现代性改造,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独特的音乐语汇。
比如,歌剧开场小青用了将近十分钟的时间概述了这个传说,周龙特意运用了中国传统京剧的念白形式。与中国汉语独具特色的四声变化及单音节性相比,英语却是多音节的,且缺乏四声的变化,因而在这部英文歌剧中如何展示中国传统戏曲念白的韵味对于作曲家而言自然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尽管无法直接采用中国传统京剧念白的相关元素,周龙选择了中国传统京剧中一个很重要的韵味因素――“滑音”。在小青的叙述中,多处运用了从高音向下,或大跳或级进的滑音下落,从中依稀可辨中国传统京剧的韵味。三连音的运用在小青的叙述中也随处可见,将其镶嵌在二分法节奏性中,打破了节奏的规整性,具有某种吟诵的效果,而且这些技法都是建立在无调性的基础之上的,但听起来却并未感受到这段念白是无调性风格,由此在京剧念白的神韵与现代无调性音乐之间做了一个很好的嫁接。
再如,众所周知白蛇的故事来自于杭州,为了凸显歌剧的地域性特征,在周龙的创作中,白娘子的主题取自江南评弹的特性音调 3 1 7 6 ,周龙在歌剧中借鉴了这一特性音调的骨干框架,但并未原样征引,而是加以改造、变形,并用歌剧咏叹调的方式表现出来。需要指出的是,周龙的这一借鉴实际上带来了歌剧创作的一个重大改变,因为在歌剧的传统创作中,历来都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从低音区逐渐进入高音区,而后进入,而这部歌剧中乃是反传统的自高至低地向下滑落,犹如一帘瀑布般向下垂落。
如果说歌剧中四个主要角色的唱段中的中国风味还稍显隐晦的话,那么每一幕之前由周龙根据苏轼、李白、柳宗元的四首诗词配曲的童声合唱,则有如天籁般的纯净和透明,以五声性为主的童声合唱可以说最能体现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比如多处使用了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彰显中国传统音乐的神韵,但是周龙同样对其进行了现代性的改造,对于西方观众而言,这种经过现代性改造的异国情调产生了迷人的魅力。特别是第二幕之前的合唱中,建立在典型中国式五声音阶基础上,以固定音型为主导的无具体语义“shalololo lo”的声部之上,飘着一个远关系调,与下方声部相比显得较为松弛、舒缓而宣叙式的旋律,不同性格的旋律及不同调性的复叠,使得本来较为单纯、简朴的各声部以双调性的手法交织、穿梭、碰撞在一起,营造了一种音乐的多空间化,激起感性体验的新奇、迷茫的“呼唤”效应。
为了进一步突出这部歌剧的中国特色,周龙采用了竹笛、埙和二胡这三件中国旋律乐器。虽然它们奏出的是现代性的旋律,但其独特的音色及韵味彰显的依然是中国这一特有的文化身份,这一标识根本不会因为其经过了现代性改造而丧失。
周龙的创作一直偏爱中国打击乐,在这部歌剧中,同样表现了对中国打击乐不舍的情缘,其中有梆子、木鱼、虎锣、小锣、风锣、大京锣、小京锣等,歌剧的段落几乎都是用中国打击乐加以烘托的。富于创造性的是,中国打击乐的节奏及音色特点,被周龙移植到了西洋管弦乐之中,他采用了音块的技术模仿了中国打击乐的节奏及音色,似乎就是一个放大的锣鼓声波。
这部歌剧的题材虽是一个中国传说,尽管其中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但它毕竟是受美国波士顿歌剧院委约、以英文创作并演唱的一部歌剧作品。因此以“中国”的视角来倾听这部歌剧时,似乎会觉得自己在欣赏一部外国歌剧。剧中四个主要角色,有两个是来自西方的歌唱家,仅从人种而言,就已经洋溢着浓浓的异国情调。而美声唱法,本身就植根于西方音乐传统,特别是歌剧中类似普契尼式的抒情而不失戏剧性的美妙旋律,听起来犹如一部意大利式的歌剧。西洋管弦乐的伴奏,同样也是西方的音乐传统,而其中运用的现代作曲技法就更是周龙从事西方现代作曲实践的结果。小青的扮演者选用了男性女高音的方式,不由得不让中国观众联想到西方音乐传统中曾经有过的阉人歌手。至于舞台上的布景、道具等则更是充满着西方现代简约派的气息。所有这些,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无疑体现了一种中国观众视野中的异国情调。
象征与诗性
对于这个神话,周龙及编剧的创作并未着力表达其情节的曲折及传奇性,而将其纳入了春夏秋冬四季转换的框架中,以“春”、“夏”、“秋”、“冬”作为总体结构的基本逻辑,给予了这个神话一种诗性的关怀。自然界的四季更替,自身也就意味着生命样态包括爱情的百变流转,春的复苏、夏的炽热、秋的凋零、冬的肃杀不正意味着这场爱情悲剧的生命历程吗?由此使得歌剧的叙事策略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隐喻性。第一幕以春命名,以此象征着白娘子内心对人间爱情的渴望,而断桥上的偶遇唤醒了她内心多年的期盼,由此奠定了这个充满传奇的爱情故事的开端。第二幕“夏”象征着白娘子和凡人许仙的爱情进入了一个炙热的阶段。第三幕:秋天虽是收获的季节,却也往往意味着万物即将凋零,在歌剧中也象征着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也即将进入凋零期,二者的爱情开始走向深深的危机。第四幕肃杀之冬,一切生命包括爱情被严冬所扼杀,在法海的干预之下,软弱的许仙背叛了白娘子,白娘子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决意与法海决斗,最终以悲剧收场。
象征的手法在音乐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比如在剧中周龙用竹笛象征白娘子,而用二胡象征许仙。这里也隐含着性别的反转倾向,传统社会中男人往往是阳刚的象征,而女人则意味着阴柔。在这部歌剧中,白娘子却表现出更加勇于追求、敢于担当的勇气,许仙则是一个怯懦、软弱的形象,因而周龙用相对亮丽、高亢的竹笛象征白娘子,而用幽怨的二胡象征许仙。对于小青而言,如前所述,与白娘子虽形同姐妹,但内心深处对白娘子却始终心存爱恋,编创者选择了男性女高音来扮演这个角色,象征着小青亦男亦女的角色意识,对白娘子亦友亦恋的矛盾情怀,而在音乐上,周龙选择了虚空、晦暗,若隐若现的埙象征小青内心纠结、复杂的心态。
与歌剧的象征策略相适应的是,唯美的剧词表现了一种浓浓的诗性品格,比如白娘子在第二幕所唱:“我的眼睛明明白白告诉我,为何来到这个世界上,如花瓣绽放,我心神明了,只为这一刻,这一瞬间的千里相会。万物众生皆有情,爱到深处了无怨……”白蛇,以诗性的方式表达了她对人间真爱的渴望,表达了她的爱情宣言。再如许仙在断桥上遇到白娘子所唱:“你的眼睛,那惆怅的回眸,似曾相识,如烟似雾飘进我的心底,白色妖娆,缠绵依偎于我的手心,却在夜色中飘向远方。”断桥一遇,埋头行医以求济世救人的许仙尘封已久的爱情之门倏忽间被开启了,爱的血液在他的心中流淌,唯美的歌词唱出了他的内心。
与剧词的诗性品格相适应的是,歌剧中抒情感人的旋律也传达了诗性意蕴。歌剧中除了极少量的对白,绝大部分都是由独唱、重唱及合唱串联起来的,某种程度上,可以把这部歌剧理解为一部歌唱的诗剧,或者说诗性的剧词加上诗性的音乐造就了这部诗性的歌剧。当然以唯美见长的剧词也面临张力不足的局限,而这一点通过音乐得到了很好的弥补。歌剧中角色内心的冲突和纠结,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音乐自身的逻辑和张力来加以呈现的。如果说第一幕、第二幕,抒情、较为宽广的旋律并辅之以清淡的配器而表现白娘子和许仙对爱情的憧憬和享受的话,那么在第三幕,随着法海的出场,唱段大部分采用了2/4拍,带有进行曲、铿锵有力的节奏型,配置以打击乐及管弦乐队简单然而有力的节奏型,象征白娘子和法海两种力量的对抗,而第四幕“喝药”及“斗法”,则通过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手段把歌剧推向,使得歌剧尽管具有诗性的品格,却不乏强烈的戏剧冲突。
总的来看,笔者认为,这部歌剧无疑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如果要吹毛求疵的话,许仙的演唱似乎显得有些过于激昂了,如果演唱者能更好地加强声音的控制,特别是多运用一点弱唱,也许与角色的性格更为吻合;另外,波士顿和北京的演出都是由美国导演执导的,在舞台布景及道具上难免有过于西化的倾向,考虑到中美两国文化传统的差异,以后若有机会在中国上演,也许可以考虑对其做一些中国式的转换,以获得中国观众更高的认同。
尽管如此,白玉微瑕丝毫无损于这部歌剧的成功,我们期待着这部歌剧能够成为新时期中美两国音乐文化交流的标志性符号。
祝贺周龙教授及其合作伙伴!
关键词:欧式风格,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经济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建筑设计理念的不断国际化和深化,是的现代住宅工程的建设也逐渐的趋近于多元化和国际化,在这样一种状况之下,就有较多的欧式建筑出现在了我们国家的各个地方,这无疑是城市园区建设当中不得不提的一个新亮点。
一 欧式风格建筑流行的原因
对于现在国内欧式风格建筑的大肆流行,人们的观念和看法都不尽相同,大多数建筑行业内人士则表现的相当无奈,但无论人们对其观念如何,欧式风格在中国的盛行确实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这样一种建筑风格在中国得到了相当广泛的认可。在这里对其流行的原因进行简要的说明和分析:首先就是因为在我们国家较多大城市里都曾有过租借地,这样一些租借地内欧式风格自然是相当普遍,在其周边进行规划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建筑物整体上的和谐型和风格的统一,因此就催生了更多欧式风格建筑的建设。其次是因为随着我们国家的对外开放,人们日增丰富的财富使得人们能够走出国门去见识到欧洲古典建筑的风采与魅力,在深深折服的同时就会希望将这样一种美带回到自己的的国家,除此之外,也有不少人是希望通过设计建筑欧式风格的建筑来彰显自身价值和地位。再次就是欧式风格建筑本身具备相当深厚的文化和美学底蕴,其艺术价值不仅相当之高,而且也非常容易为普通大众所接受,这也是欧式风格建筑能够在中国市场上得到普遍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欧式风格建筑设计的探索与思考
所谓欧式风格,实际上就是广义上的折衷主义,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将不同历史建筑风格元素甚至是现代建筑风格元素都混用到同一栋建筑物当中去,这样建筑在功能性以及实用性上都会有更加复杂的要求,完全打破平面设计当中的对称、轴线和空间序列等一系列的特点,而这也正是欧式风格建筑设计过程当中的难点所在。到目前为止,欧式风格建筑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处理手法:
2.1 模仿
在进行欧式风格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采用模仿手法来进行处理是非常常见的,这主要是希望看者在进行欣赏的过程当中能够直接看出建筑是欧式的,而且能够觉得眼熟和好看,那么这样一种模仿建筑就算是圆满完成。在实现的过程当中,一般是将某些知名的建筑原封不动或者是适当程度的放大缩小来进行设计,这样所设计出来的建筑无论是在平面位置还是形体上都不会和原建筑发生太大的改变,即便是这样,建筑师在进行设计和处理的过程当中仍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难以解决的问题,总而言之,单纯对欧式建筑进行模仿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正是因为这样,在实际的工程条件下,模仿多用于规模较小的建筑或者是纪念性质的建筑。其实,在模仿欧式风格建筑的过程当中,可以考虑综合多种风格来进行设计,甚至可以处于多个历史阶段的多个国家,只要是能够将前人的精华为我所用并掌握好各个精华的应用秩序和状态,就有可能组装出精华本身反而不具备的美感来。
2.2 结合
结合则是古典与现代的共同折衷,具体来说,就是将古典唯美的形式和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来克服古典建筑在建设过程当中所面临的刚度、跨度或者是实用性等问题,如钢筋混凝土的应用能够实现更大的跨度和空间,玻璃幕墙的使用则能够获得更好的采光条件和更佳的视觉效果,而一些新型材料的使用则能够在降低施工成本和施工强度的前提之下大幅提高建筑本身的美学效应。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建筑设计过程当中考虑将现代社会环境之下人们对于建筑功能的复杂要求和欧式古典建筑当中的多面立面形式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在充分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之下充分而良好的表现出欧式古典建筑的经典片段,具体来说,就完全可以通过窗套或者是屋檐等具体的细部做法体现出来,在提高利用广泛性的基础之上保证更佳的适用性,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现代用户的实际需求。
2.3 升华
升华则是在建筑设计当中融合多种传统欧式风格元素之后在构图或者是尺度上的进一步重新演绎,通过折衷的方式来将现代元素和历史元素重叠起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留取精华、摆脱规则并通过新的方式来进行组合,基于此就可以看到,升华这样一种处理方式的核心就在于欧式风格建筑设计当中的非传统性,换一种更加明确的说法就是后现代主义,且这样一种处理方式在现代建筑设计当中非常具有启示性。建筑设计的升华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当中较为容易实现,在这里结合文丘里母亲住宅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总部大楼来进行分析,前者就是传统和非传统元素结合的典范,其正立面是一面断裂形式的山墙,这非常容易让人想起巴洛克式的段山花,而其整个立面虽然在左右两边体量均等,但并不是完全对称的,这无疑就是将传统的欧式建筑风格元素采用诙谐的方式应用到了设计当中去。而后者则是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摩天大楼的印象,其采用大面积花岗岩并按照古典的方式进行分段,顶部为巴洛克式大山花,底部为高达拱门,虽然没有严格按照古典的制式比例来,但还是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随着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节节攀升,人们对于居住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除了在基本的安全度和舒适度上有要求以外,更加开始注重建筑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欧式建筑风格的显著特点就是精美、大气而优雅,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喜爱和追捧。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欧式风格建筑显然更加适用于一些底层或者是多层建筑的建筑设计当中,对于高层建筑往往采用立面三段式的手法来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之上加以细部处理来加强视觉效果,包括入口、屋顶、窗框和檐部等。
结语:在上文当中对欧式风格建筑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而在实际的建筑设计条件下,建筑工程师还应当多方面的思考欧式风格建筑存在、功能和形式的结合问题,总而言之,无论是单纯的模仿和拼贴,还是在欧式风格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都应当看做是建筑工程师对于设计方法的思考和探寻。
参考文献:
跨国广告 文化风格 定位原则 美企经验
高胜林,暨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近年来,文化元素尤其是中国元素的应用与研究,不仅在国内广告业界和学界成为热点,且在建筑、装修、服饰、包装、工业设计等诸多领域也热度不减。
格式塔心理学初期整体知觉理论认为,人的视觉认知是从整体大范围到局部细节,即物体的整体特征是首先被感知的。该学派反对元素分析而强调整体组织,认为整体并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制约着部分的意义和性质。拓扑知觉理论也重视整体知觉组织,淡化局部几何特征,强调对象之间的整体意义以及大范围的拓扑关系。
因此,仅仅进行文化元素的研究是不够的,还须进行文化风格的研究。广告的文化风格就像装修风格一样,当你走进一个新装修的房子,你的第一印象一定是整体的装修风格,因人的眼睛和大脑是先从整体把握事物特征的。同理,人们观看广告以及是否认同这个广告,首因效应也是根据广告的整体风格和创意。
如果说文化元素的研究,是以设计者为本位,从使用材料的角度强调本土文化元素的重要性的话,本文则以受众为本位,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受众的整体文化风格感知为研究对象,提出文化风格定位问题,目的是探讨如何更好地让广告获得消费者的文化认同。
一、概念的提出及理据
广告的文化风格,指运用文化元素(亦称“文化符号”)经过艺术表现呈现出来的广告作风、格调,它是广告在成熟阶段表现出来的文化美感形态和整体特色。广告的文化风格定位是指寻找、选择、表现特定的文化风格,赋予商品、品牌独特的文化意义和附加价值,以期获得目标受众的认知、认同、认购的策略方案。
之所以将广告的文化风格定位提上议事日程,是基于如下理据:
1. 从现代广告历程看,文化风格定位是广告发展到高级成熟阶段的策略
Leiss等把美国广告发展划分为提品信息、树立产品形象、塑造产品个性和形成生活风格4个阶段。[1]形成风格是广告发展到高级成熟阶段的产物。贺雪飞认为,当今中国消费者也从重视产品物质利益发展到更重视产品精神价值(即文化价值),广告诉求相应地从以商品(服务)为中心的有形价值向以人为中心的文化附加值转移。[2]冯捷蕴、吴东英也发现,1980年中国广告业处在低级阶段时,广告表现为提供信息为主,而到了2000年中国广告业发展到了较高阶段之后,广告更多地表现为信息体和感染体两种风格结合,甚至也出现了单纯感染性的风格。[3]由此可见,生活风格、文化风格定位是广告发展到高级、成熟阶段的策略。
2.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文化风格定位更有心理学和销售事实的依据
20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3000美金心理阈限”现象,即一国人均GDP达到3000美金后,人们的心态、行为都会更为多元、复杂,身份认同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广告顺应这一心理需求,通过文化风格定位,诱导消费者通过消费定义展示自己的社会身份。学界称现代消费社会是符号消费、意义消费,主要基于这一点。
从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看,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商品的无形价值(即文化价值)埋单。“据调查,1950年,99%的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获得产品的有形价值,而只有1%的人愿意为无形价值付出代价;1975年,愿意购买产品无形价值的客户上升到30%,70%的人还是看重产品的有形价值;进入2000年后,倾向购买产品无形价值的客户已上升到60%。”[4]
3. 从广告主、广告商的传播策略来看,文化风格定位更具针对性
法国布迪厄曾用“惯习”“品位”“生活风格”“文化资本”等范畴来对社会各阶层的文化消费进行社会学分析,揭示阶层内的共同性和阶层外的差异性。[5]美国的保罗・福塞尔更认为:“人的生活品位和格调决定了人们所属的社会阶层,而这些品位格调只能从人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有品位有生活格调立刻能够使人们对你刮目相看,使你获得更多的尊重和欣赏。”[6]
广告文化风格定位就是针对人的生活品位和格调,通过寻找、选择、表现特定的文化风格,向特定的文化圈、亚文化圈、社会阶层,进行有的放矢的定向投放,以适应他们的文化心理,保证广告的精准性,这是市场细分的营销策略。
二、广告文化风格的分类及目标定位
可以把广告的文化风格分为侧重于内容方面的风格和侧重于表现方面的风格两大类。后者可进一步分为平实与浪漫、质朴与唯美、简约与富丽、恬静与动感、庄重与幽默、豪放与柔婉等类型。因这些风格偏重于广告的艺术表现,接受效果个体差异很大,姑且不论。本文着重于广告内容方面的风格,且从广告不容回避、必然呈现的民族、本体、时代、品位等层面,将广告的文化风格分为4组。虽然国内广告也存在诸如此类的文化风格问题,但跨国广告因面临异国他乡的文化陌生和不确定性,会遇到更多挑战,所以这里着眼于跨国广告。
1. 外来文化风格与本土文化风格
从广告播出地受众的视角来看,跨国广告有外来文化风格与本土文化风格之分。
外来文化风格一般为商品品牌所有国的文化风格,但也不排除因兼并收购第三国品牌而保留其原产国或原有国的文化风格。从广告主的角度来看,该定位可将品牌与原产地联系起来,强化消费者的排他性品牌认知,便于进行生活方式的诱导甚至文化殖民主义的渗透。从目标受众的角度来看,可满足人们对异域风情的好奇之心和了解之愿。这种文化风格适用于富有原产地特色的商品或品牌,适用于新开拓的外国市场,流动方式适用于强国向弱国、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
本土文化风格指跨国公司采用本土(目标对象国)的文化元素,创作出富有本土特色的文化风格。该定位是为顺应本土消费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感情(可淡化乃至隐藏外来的文化身份,消弭身在他乡的根基缺乏感,尤其是民族主义者排斥所产生的异类感),在心理上、感情上更容易获取当地人的共鸣,从而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最后达到“三认”(认知、认同、认购)的目的。
2. 个体文化风格与群体文化风格
从个性与共性的角度来看,跨国广告有个体文化风格与群体文化风格之分。
个体文化风格指张扬自我、标榜个性的文化风格。该定位意在让消费者通过消费,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诸如服饰、手表、饮食、汽车、住房)不言自明地表现自我,展示自己身份、个性。奢侈品的消费,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炫耀自己身份地位的消费。因此,个体文化风格的定位是在企业、品牌的个性和处于不同社会阶层消费者的个性之间寻找共鸣点。
群体文化风格是指注重表现家庭、集体的文化风格。该定位重在强调家国的整体利益,强调人的社会属性、社会责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甚至通过世人共同的愿景、普世的价值,诸如科学民主、人权平等、和平友好、绿色环保等价值理念,形成让对方喜闻乐见的文化风格,以免触犯本土文化禁忌,导致文化冲突。
3. 传统文化风格与时尚文化风格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跨国广告有传统文化风格与时尚文化风格之分。
传统文化风格,就是在广告中注入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基因,打上传统文化烙印所形成的文化风格。该定位就是发掘积淀在民族精神底层的历史记忆,利用其强烈的民族和文化认同感,以顺应这个国家的民族心理和审美习惯。
时尚文化风格,就是在广告中更多地注入时尚文化元素,更多地为其染上时尚文化色彩,甚至让其引领时尚潮流的文化风格。该定位就是顺应特定的目标受众(主要是年轻人)崇尚、向往、效仿、从众的心理,通过前卫行为、先锋姿态的展现,形成备受大众关注并在社会上广为流行的文化现象,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意味。
4. 通俗文化风格与高雅文化风格
从文化品位的角度来看,跨国广告有通俗文化风格与高雅文化风格之分。
通俗文化风格就是运用通俗的语言和形象化的叙事手法,反映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理需求,让人体验感性愉悦的广告风格。该定位以其传播媒介和目标受众的大众化为旨归,具有通俗性、流行性、休闲性、娱乐性等特征,刺激最广大受众的消费欲望,从而实现广告的最大化传播。
高雅文化风格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注重理性提升,讲究格调品位,体现高深文化水准和高雅审美情趣的文化风格。该定位针对的是受过高深教育的社会精英,他们对下里巴人嗤之以鼻,对阳春白雪情有独钟。此外,高雅文化的升华和教化功能不可忽视。俗人也有从精神上获得提升的愿望,也有对高雅文化的向往,对高雅人士的消费模仿。
三、美企在华广告文化风格的定位取向
美国是20世纪以来雄霸全球的超级大国,不仅科技、经济等领先世界,其跨国广告也走在世界最前列,无论是广告理论还是广告实践,都是国际广告界的先驱,引领国际广告风气。我们有必要了解、研究美国的大公司、大品牌在我国文化风格定位的成败得失,以对我国企业“走出去”起到参考、借鉴和启迪作用。
1. 由外来文化风格向本土文化风格华丽转身
外来文化风格与本土文化风格的定位,首先是为解决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某一文化圈的问题。美国作为强势文化的一方,开始在别国作广告,很自然会选用美国文化风格(即外来文化风格)。作为外来文化风格的广告,进入某一个国家或地区之初,可能面临两种命运:一是一开始就遭遇抵触、不被认同,需要进行风格本土化改造;二是一炮打响,富有异国风情的文化风格符合当地民众的“期待视野”,大获成功。
美国的万宝路香烟,就美国市场而言,其文化风格定位非常成功,找到了商品、品牌的物性与消费者的人性之间的最佳匹配之处,采用了美国西部牛仔文化风格。据美国权威的统计杂志《福布斯》1987年对1546个万宝路爱好者所进行的调查,烟民之所以喜欢万宝路,是因万宝路的西部牛仔风格具有英武、性感、粗犷、豪放、自由、浪漫的文化含义。事实也证明了它的成功,当初面向女性市场差点倒闭,重新定位后却起死回生,且在全美乃至全球销量第一。从此,这一风格也就成为万宝路广告的代表风格。但在20世纪70年代开拓香港市场时,却吃了闭门羹,遭遇抵触、不被认同,因港人崇尚的是富裕优雅的中产阶级生活,牛仔这样的草根阶层不符合他们的心理期望。后将广告代言人改为雍容华贵、事业有成的牧场主之后,才获得了认同。
这个在本国乃至世界许多地方都屡试不爽、被业界奉为经典的西部牛仔风格的广告,在香港一旦不被欣赏,就果断地进行本土化改造,可以说万宝路是广告外来文化风格向本土文化风格转变的先行者。
可口可乐公司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所作的广告属于第二种情况。从1984年到1997年,可口可乐在中国播放的广告和美国本土一样,凭着动感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让中国受众感受到了美国风格和美国气派。从1997年起,可口可乐开始实施本土化策略,用中国文化元素来做广告,最引人瞩目的是1997-2003系列春节贺岁片,1999年推出“风车篇”,2000年推出“舞龙篇”,2001年推出“阿福篇”,2008年为“奥运圣火篇”。
为什么在美国文化依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中国民众还没有出现审美疲劳的情况下,可口可乐就改弦易辙了呢?这可能与当时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升温有关系,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的出版,是中国内地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标志,该书吸引了全世界100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1996年最轰动美国和西方的中国书。中国本土企业也有意识地利用这种情绪来展开广告诉求,例如“黑头发,中国货”“海尔,中国造”“长城永不倒,国货当自强”“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等等,这使得可口可乐公司意识到,“自己人”策略会更胜一筹,它可以消弭各民族可能都存在的“内外有别”的潜在心理。
随着可口可乐公司将广告前期的外来文化策略改变为后期的本土文化策略,其他许多跨国企业也纷纷仿效,做起了本土文化风格的广告。更有甚者,宝洁公司的名称都逐步本土化了,由“美国宝洁公司”,先后改为“宝洁公司(中美合资)”――“宝洁公司(广州)”――“中国宝洁公司”。
2. 个体文化风格与群体文化风格因地制宜
一般而言,东方注重群体文化,西方注重个体文化。美国企业的广告一般都重视个体文化风格,但当他们来到注重群体文化风格的地区,便面临着文化冲突问题。如美国耐克广告的个性文化风格定位极其成功。1986年,耐克推出充气气垫运动鞋广告,以具有嬉皮风格的甲壳虫乐队和美国健身运动者为形象代言,打出“Just do it”的广告口号,使耐克成为自我、个性、叛逆、敢于挑战的象征和旗帜,这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暗自契合,非常符合青少年的个性追求,从而获得了他们的由衷认同。这则广告在美国和欧洲都没有问题,但当它在香港电视上播放时,“Just do it”译成“想做就做”,不少家长认为有诱导青少年干坏事之嫌,纷纷投诉,直到将广告语改成“应做就去做”,才平息风波。可见,个体文化风格在他国传播时遇到的最大麻烦可能是价值观的差异,严重的可能触犯文化禁忌。耐克通过修改译文的含意,巧妙化解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在中国内地,耐克还做过“Just do 义”的广告,主动顺应中国人注重民族大义的文化心理。
1993年,万宝路在中国内地播放贺岁广告,主动放弃了已运用多年的美国西部牛仔风格,采用了中国男人赤膊上阵、腰扎红带、齐擂大鼓的宏伟场面,不仅考虑到了本土文化风格,也考虑到了群体文化风格,即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风格。
当然,也存在因时制宜的问题,比如针对国内的新生代或新新人类,他们深受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喜欢张扬自我。针对这些受众,许多跨国公司的广告一反中国注重集体主义的文化传统,大力宣扬个人主义,以自我为诉求的出发点,如耐克的“想做就做”,麦当劳的“我就喜欢”,佳得乐的“我有,我可以”,雪碧的“我就是我,晶晶亮”……诸如此类,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变成广告营销的“我买故我在”。
3. 传统文化风格与时尚文化风格因人而异
传统文化风格与时尚文化风格的定位,需找到商品或品牌的特质与某一亚文化圈的匹配之处。如果商品或品牌更适合用传统文化表现,其销售对象在年龄、身份地位、文化程度等方面更倾向于接受传统文化,那就采用传统文化风格。如美国康柏电脑公司曾经针对中国市场,作过系列平面广告:分别引用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言必信,行必果”,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广告文案的标题,用中国古代儒家的人格理想来诠释美国的现代企业精神和价值追求,这对目标受众来说也是有的放矢,因买电脑的一定是读书人,作为知识分子这一亚文化群体,其在学校一定接受过这方面的文化传承,所以会乐于接受。
时尚文化风格的定位需要考虑时尚符号对商品或品牌的陪衬、烘托以及代言明星的形象符号的匹配度。从表现符号来看,时尚风格以亮丽的色彩、流行的服装诉于视觉,以流行音乐、前卫的语言诉之于听觉,用商界精英来制造成功,用体育、影视明星来制造光环,用白领丽人来制造诱惑,用浪漫情侣来制造温馨……其中,明星广告最为显眼。如近年来,可口可乐选择华人新生代偶像做形象代言人。从1999年起,先后启用张惠妹、谢霆锋、林心如、张柏芝、伏明霞、刘翔、姚明等为自己的系列饮料作广告。
4. 通俗文化风格与高雅文化风格需市场检验
通俗文化风格与高雅文化风格的定位,须考虑是否与某一亚文化圈目标受众的文化品位相匹配。以咖啡为例,麦氏(麦斯威尔)是1985年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咖啡品牌。踏进中国市场之初,麦氏进行了市场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在茶叶饮料一统天下的中国,其首选的目标应是受过高等教育、了解西方国家的知识分子,因知识分子首先了解西方且反思中国的落后、向往西方的文明的一群人,文化品位也较高。于是麦氏沿用1907年美国前总统罗斯福首次品尝麦斯威尔咖啡后的评价语,中文译为“滴滴香浓,意犹未尽”,这一书面语色彩浓厚、风格高雅的广告语,比较适合知识分子的文化品位。
通俗文化风格与高雅文化风格的定位,还要考虑是否与商品或品牌的特质、功能相匹配,以便符合目标受众的符号期待和意蕴期待。著名的搜索引擎为拓展中国市场,想出了2000多个中文名字,2006年4月12日,google全球CEO施密特来到中国,正式宣布其中文名称为“谷歌”。Google方面对此的解释是:“谷歌,以谷为歌,象征着收获的喜悦,也表达了一种勤恳求实的态度,以及对返璞归真的向往。它同时也想传达出中国人对幸运、吉祥的企盼。”“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时节,谷歌是播种与期待之歌,亦是收获与欢愉之歌。……用户搜索的过程就是收获的过程。”相关新闻报道也表示“谷歌”意即“丰收之歌”,它用“诗意的方式”寓意了“丰富多彩的搜索体验”。按理说,这一田园牧歌般的名字,富有文学色彩,彰显出高雅风格。但令起名者意想不到的是,一些网民激烈反对,有人甚至专门建立了网站,举行签名投票活动,投票支持中文名“谷歌”的人数不及总投票人数的1%。反对者的主要理由有:1. 网民已习惯称呼Google为“狗狗”,狗是最平民化的动物,它的嗅觉灵敏,符合Google的搜索性质,容易记住,且形象可爱;而“谷歌”跟搜索没有任何关联,难听难念,让人感到别扭;2. 用任何一个拼音输入法输入“guge”,电脑显示出来的都是“骨骼”,其联想意义不好,容易让人联想到“股沟”“骨骼”等词。由此可见,品牌名称或广告语的高雅与通俗,须与该商品或品牌的特质、功能相吻合。这也涉及一个问题,对通俗风格与高雅风格的感知究竟是以表达的一方为准,还是以接受的一方为准?笔者以为,广告的最终效果体现在接受的一方,还应以受众为准,是雅是俗最终需要市场的检验。
四、广告文化风格定位应该遵守的原则
文化风格定位虽然取决于编码的一方,但广告的传播对象是目标受众,目标受众不仅是广告的接受者,也是传播效果好坏的最终检验者,所以须遵守一致性原则,即表达者所定位的文化风格与接受者所期待的文化风格一致,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就是要符合接受者的“期待视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品位、情调意识越来越强,建筑、装修讲究风格,音乐绘画讲究风格。由于不同的文化圈、亚文化圈、社会阶层所钟爱的风格也有差异,广告要讲究文化风格的定位,要与接受者所期待的文化风格一致。
中国改革开放已30多年,经济实力大为增强,现在,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产品已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由贴牌生产走向创牌生产,一批中国企业也由国内开始走向国外。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已有1.3万多个境内投资者在国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7]因此中国广告势必也要走出去、跟上去,这不仅关系到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当它们形成合力时,也关系到国家层面的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社会的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
然而,目前中国企业的表现还不尽如人意。美国《侨报》2012年10月11日发表中国时评,说到中国乳业巨头蒙牛的全新品牌广告(“只为点滴幸福”,英文为“little happiness matters”)中的英文错误时,评论说:“走向海外的中国企业中,存在类似问题的不只是蒙牛一家。近年来,中国企业大踏步走向海外,投资建厂、跨国并购,其中不乏‘大手笔’。不过,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效果并不如人意。究其原因,多半是在文化上栽了跟头。”“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左右着一个企业的发展轨道、能走多远。”[8]
所以,应重视广告的文化风格定位问题,要遵循与目标对象的一致性原则。
参考文献:
[1] Cheng,H,&Schweitzer,J.C. “Cultural Valu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U.S. Television Commercials.”Journal of Aadvertising Rresearch 36, 3(1996):31.
[2] 贺雪飞. 以“商品”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J]. 新闻界,2006(4).
[3] 冯捷蕴,吴东英. 广告话语的结构重叠和中国社会的变迁[J]. 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2007(2).
[4] 朱立. 品牌文化战略研究[D]. 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
[5] Bourdieu, Pierre 1984,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 by Richard Nice, London:Routledge.
[6] [美] 保罗・福塞尔.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位[M]. 梁丽真,乐涛,石涛,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玩转3D,不再是浮云
――东芝3D 笔记本电脑Satellite A660
3D 热潮席卷全球,现在你可以轻松地在家享受3D 影视与游戏带来的真实了,东芝最新3D 笔记本的Satellite A660 正式登场,它将nVIDIA 立体幻镜集成在笔记本内,用户无需再为搭建3D 系统的繁琐而苦恼,只需处理3D 影像游刃有余
带上眼镜,即可享受3D 乐趣。东芝Satellite A660 搭载了全新的Sandy Brige 架构全新i7 四核处理器,超强的数据处理能力,让其处理起3D 影像来游刃有余。同时,4GB 1333Mhz 高速内存、500G 高速硬盘更是诠释了一个影音旗舰产品无限的潜能。
轻松3D ,舍我其谁
东芝Satellite A660 是一款支持3D 立体视觉的笔记本,虽然也是基于目前主流的“快门式”3D 成像技术原理,但A660 是将红外线传感器内置在笔记本中,我们仅需要佩戴3D 眼镜就能轻松体验3D 图像。同时内置传感器可根据用户位置自动调节3D 景深,保持最佳3D 效果。
2D 转3D ,海量DVD 变3D 电影
而得益于快门式3D 立体视觉技术的优势,除了能让A660 能够流畅的播放3D 电影、图片和游戏,同时我们还能通过东芝的播放器将2D 影片转换成3D 影片的模式。另外,A660 还能支持多款3D 眼镜的同步使用,能够让一家人共同体验3D 立体视觉所带来的快乐。
影音娱乐,皆在行
――联想ideacentre B 系列一体台式机
你是否还对一体台式机的性能存在疑虑?在这个春季,联想终结者B系列一体台式机凭借领先升级的四核处理平台,将彻底打消你对一体台式机性能的最后一丝疑虑!
四核性能终结者B5
联想终结者B5(ideacentre B5)一体台式机自09 年底一经上市就凭借强大的性能和锋芒的外观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肯定。去年冬天,终结者B5 一体台式机重装上阵,将多款主流产品搭载最新的四核处理平台、同时在内存、硬盘、显卡三大关键部件进行升级,实现配置翻倍、应用更翻倍!对于很多看重电脑性能的消费者来说,不管是玩大型3D 游戏或是进行大型软件应用,这样的配置都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证。终结者B5 还拥有23 寸大屏,1920×1080 16:9的全高清显示可以为用户提供突破常规、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高清的视觉体验。值得一提的是,联想终结者B5 为了给用户提供最震撼的音质效果最发烧级的享受,采用了有“欧洲高音王”美称的JBL 专业音响。
全能娱乐终结者B3
联想ideacentre B3 系列一体电脑采用了台式机架构,在性能上完全可以媲美甚至超越同价位传统品牌台式机。作为一款支持台式DX11 显示技术的一体电脑,B3 采用了高性能台式处理器,配合16:9的21.5 寸高清大屏,可以轻松实现震撼的高清显示效果。除此之外,B3 还最高支持1T 高速大容量硬盘,无须拆卸整机,轻松升级至4G 内存。对于用户担心的散热问题,B3 在机身背后上方,加大了超宽金属漆的散热风口,让产品强大的三维强效散热释放到极致。经历过潜心钻研和细致开发的联想B3 一体台式机,整体性能得到了全面大幅升级,毋庸置疑地成为主流价位的影音娱乐王。
享智能生活,不是梦
――三星显示器
好电影也需要好显示器来看,才能有更好的效果。所以,不要忽视您的显示器问题,如果手头宽裕的话,就换掉您的显示器,享受一下全高清带来的视觉震撼。
以薄为美外观时尚
为了迎合游戏爱好者以及希望增强商业应用的用户,三星推出了两款3D LED 显示器:SA750 和SA950 。这两款显示器均采用了三星的超薄设计理念,外观颇具时尚气息。950 还具备2D-3D 转换功能,可以将2D 画面自动转换成3D 画面。TA950 多功能显示器器也具备2D-3D 转换及直接收看电视、上网功能。满足家庭及工作用户需要,最新推出的新品SA300 、SA350 、SA550 显示器,将独特的创新科技与富于灵感的外观设计完美融合。不但囊括了主流屏幕尺寸,屏幕分辨率也达到了1920×1080 的高清水准,在消费者比较重视的动态对比度及响应时间上,表现更是出色。
彰显人性化
此次新品显示器沿袭了三星一直以来的传统,不但靓丽非常更符合人体操作习惯,而且还考虑到家居环境的因素,让显示器的安装、摆放与所处环境更加的和谐。新品红韵SA330 系列显示器,将中国风发挥到极致,极具中国特色的红色背板,专为中国地区打造;SA550 系列显示器则是新品中华丽的代表,底座镂空的设计非常的独特,背部无线式接入,让人再也看不到显示器安装后背后杂乱的安装线,美观的同时,设计更加人性化。
三星在CES 2011 上荣获37 项创新大奖,其中3D 显示器、电视及数码相机斩获最佳。
身临其境,再现逼真视界
――NEC 极光系列显示器
近日,NEC 带来了2011 年的首款极光系列LED 显示器VE2201XG,拥有1920×1080 的最佳分辨率、黄金显示比例,16:9 与4:3 一键转换、智能触控,将是追求时尚外型和卓越性能的中高端用户的最佳选择!
亮丽色彩,逼真再现
从这个系列显示器的名称“极光”中就不难理解到,这个系列主打显示色彩和时尚。第一眼看到VE2201XG ,虽然依然采用NEC 一贯的黑色调,但是超窄边框流线型设计浑然天成;智能触控式按键散落显示器下方,星星点点,整体散发着神秘唯美的魅力。而且采用全新W-LED 技术,不仅节能环保,而且背光系统还能大幅提升动态显示的对比度,让画面每一处细节得到更深层次体现,画面表现亮丽饱和,更加真实的显示色彩,就算是最变幻莫测的极光,在VE2201XG 上也能完美呈现。
最流畅的视觉体验
此外,VE2201XG 拥有的1920×1080 的最佳分辨率和10000:1 的超高动态对比度,能消除暗黑及明亮区域的细节丢失和图像模糊现象。拥有的黄金显示比例,16:9 与4:3 一键转换,5ms 极速响应时间也彻底杜绝了画面拖影,给用户带来最流畅的视觉体验。并且能够全面支持Windows7/Vistapremium ,符合多媒体时代的需求。
三星“包办”智能盛宴
新年伊始,国际消费电子展(CES )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拉开帷幕。三星展出的Smart TV 及其关联产品凭借大胆的创新设计、丰富的智能应用引发广泛关注。
最轻:主动式3D 眼镜
三星在CES 上展出了全球最轻的快门式3D 眼镜。这款3D 眼镜重量只有28g,比传统3D 眼镜轻10g,传统的框架镜身变成了可自由伸缩的弹性圆环,成人儿童都很适用。此外,三星这款3D 眼镜还相当智能,它的电源按钮可检测到眼镜是否磨损,并自动开启、关闭电源。
最薄:蓝光播放器
作为全球最薄的蓝光播放器,这款厚度只有0.9 英寸的小巧壁挂式三星BD-D75003D 蓝光播放器,集中了行业领先的各项功能。它具有三星独创的2D 转3D 功能,可以让消费者的3D 体验有更多选择。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电影改编;互动。
一
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光电图像的时代,“视觉化”“图像化”是这个时期最明显的符号特征,电影传播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种趋势的潜移默化作用下,小说与电影之间交叉渗透。小说作品的丰富的主题、多重的叙事手法、生动的人物形象,常常被电影创作所借鉴。而电影艺术以独有的方式对小说作品进行解构和融合,使得小说作品从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向现代艺术过渡中得到了翻新和传承。1915年,美国作家托马斯·狄克逊的小说《同族人》被大卫·格里菲斯改编为经典无声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1],是小说作品与电影制作的第一次互动。从此,越来越多的小说经典作品不断被搬上大银幕。电影史上,根据小说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几乎也成了电影的精品之作而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小说作品不断被改编成电影作品的同时,美国的电影理论家杰·瓦格纳对这种电影类型进行了阐述,认为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可以分为三种改编手段:移植式、注释式、近似式[2]。我国的电影理论家汪流在杰·瓦格纳理论基础上,把西方的影视作品改编细分为移植、节选、浓缩、取意、变通取意、复合六种,并将“是否忠于原著”作为划分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可以将电影对小说作品的改编分为遵循原著、背离原著以及模糊原著三种模式。遵循原著是一种将小说作品电影化的过程,它尊重原著的本意及精神,是一种忠于艺术本真的改编方式。这种改编方式受到大多数电影制片者的推崇,是改编经典小说、流行小说等的惯用手法;背离原著是电影改编中备受争议的一种改编方式,它通过一种颠覆、批判或是肢解的方式去消解原著;模糊原著是一种比较中庸的改编方式,对于原著则是怀着一种模凌两可的态度,它既不是完全肯定原著,也不完全否定原著,而是在原著的框架下增添新的元素,达到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对于许多电影公司来说,遵循原著的改编方式是首选的。1996年,李安执导的《理智与情感》,延续了简·奥斯汀小说的主旨,把婚姻情感放置在最突出的位置上,并将大部分镜头转至女性人物身上,原著的原汁原味得到了较为完好的保留。当然除此之外,也不乏模糊原著和背离原著的好作品。1999年,由米拉麦克斯公司出品的根据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改编的同名影片,该片的导演帕特丽夏·罗兹玛采用模糊原著的方式,大胆抛弃了原著严谨的历史真实,试图拍一部自然真实的电影而引起现代观众的共鸣。影片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但是却用现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消融原著中那种严谨道德规范下的内在含义,拉近了经典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如果说《曼斯菲尔德庄园》同名电影采用的是一种比较中庸的手段,那么派拉蒙公司在1995年推出的影片《独领》(又译《无影无踪》)绝对称得上是最彻底的颠覆之作。若非该片一再强调该片改编于简·奥斯汀的作品《爱玛》,观众很难将这部作品与《爱玛》联结起来。电影将传统的英国家族置换成现代美国家庭,不但影片的名字变了,里面的人物也只能根据某些相似情节来推断此角色是原著中的哪个人物形象。简·奥斯汀笔下令人尊敬的家庭教师在影片中也变成了被捉弄的对象,编剧意图在于通过这种方式嘲讽传统教育的失败。《独领》在主题、风格上完全抛弃了原著,已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一种模式,原著意为如何已不是那么重要,高飙的票房就是创新能力最好的肯定。
二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出自18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之手,被誉为简·奥斯汀最畅销的代表作,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洗礼却始终长盛不衰。女主角伊丽莎白的聪颖活泼和男主角达西的英俊优雅依然深受读者大众的喜爱,作品独有的艺术魅力也备受电影界的青睐。以这部小说为蓝本的影视作品就多达九部,每一部同名影片都以特有的气质和魅力获得广大观众的好评。在较为突出的三部同名改编电影中,无论是1940版、1995版或2005版[3],背后都有着各自的含义,都体现出电影对小说改编的一种模式和方法。
1940年由美国Metro-Goldwyn-Mayer电影公司拍摄的同名电影《傲慢与偏见》具有浓浓的美国风味,这一版本可谓是借助原著的外壳来呈现一个美国好莱坞式的爱情故事。与原著沉稳内敛的风格不同,此版彻底抛弃了这种风格,从服装、人物到剧情的发展,无一不透露着美国式的喜剧风味。虽然是一部黑白电影,但其夸张的服装设计却不因缺少绚丽的色彩而失色,相反的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显示它的存在,华丽精致的袖口和裙摆,与简·奥斯汀笔下的清新朴素背道而驰,彰显着美式风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影片着重塑造了伊丽莎白和达西的性格,其他角色的存在感十分微弱,似乎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角的性格。贝内特家中的少女变成了城市中的中产阶级小姐,伊丽莎白少了一份英国女孩的温婉典雅,多了一份美国女孩的爽朗率真,她说话脱离了原著中的谨慎委婉,对达西先生大肆讽刺。达西先生从一名英国绅士变成了一位美国实干企业家,处处讨好伊丽莎白。这类的反差,给影片营造了一种美国式的幽默氛围,主角形象的改变无非是好莱坞影片中被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该版本最突出的改编还是在于情节的变动和价值观的变化上。影片对原著进行了大量的压缩,对人物的出场顺序和人物形象的内涵等都进行了调整,剧中的伊丽莎白大胆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而原著中达西和伊丽莎白爱情的阻碍者凯瑟琳·伯德夫人在影片中变成了两人的媒人,最后促成了两人的美满婚姻。除了伯德夫人的“转型”之外,还有影片中人物价值观的改变,有一个情节是值得深思的,达西教伊丽莎白射箭,结果伊丽莎白三次命中靶心,达西惊叹不已地对宾利小姐说了一句话:“我不再指导年轻女士了,她们打算来指导我了呢。”这一情节与对话除了增加电影的趣味性,也体现了当时相当突出的美国女权主义的色彩。简·奥斯汀并非是一个女性主义作家,她的作品也并未突破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她笔下的女性形象虽然独立自主,但是却摆脱不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这部美国式的影片,借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社会风貌来展现20世纪的美国价值观,似乎也在宣告着旧时代的伊丽莎白已经过去,它创新了一个新时代的伊丽莎白。
1995年由美国A&E和英国BBC联合拍制的《傲慢与偏见》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该版本长达三百分钟,分为六集。这样的时长让编剧能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因而整部剧集的节奏不像之前的电影版那样过于紧密,也始终维持着原著那种乡村式的舒缓节奏。该版最优秀的表现在人物上,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非常到位,贝内特太太、柯林斯先生、凯瑟琳夫人、威克姆和宾利小姐等,这些人物在形神上都十分忠于原著。简·奥斯汀的风格在这版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展现。在人物性格塑造上,女主角伊丽莎白不但风趣幽默,而且外柔内刚,通过自我反省达到和达西关系的一个升华。男主角达西的塑造被誉为是史上最成功的一个达西形象。他对伊丽莎白那种暗暗的关注,又因为她家庭而表现出来的傲慢在剧中也刻画得淋漓尽致。达西的情绪变化叙述得十分详细,无论是他在窗前看着伊丽莎白与大狗嬉戏,还是在房中激愤难平地给伊丽莎白写信,或是得知威克姆和莉迪亚私奔后的处理态度,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故事情节上,也是按照原著由误会到解除误会的循序渐进的方式慢慢发展,爱情的发展取向符合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含蓄爱情观。
如果说1940年的《傲慢与偏见》体现了20世纪30世纪的美国社会,那么1995年的《傲慢与偏见》则意在回归经典,为观众展现了一幅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历史画卷。纯正的英式英语、优雅的人物举止、内敛低调的叙事模式都散发着浓郁的英式乡间田园气息。在20世纪各种危机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傲慢与偏见》中的淳朴的田园生活警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主角之间真挚的爱恋纠葛告诫人们应该真挚待人。
2005年,美国Focus Features电影公司再次推出了同名改编电影《傲慢与偏见》。该版以唯美精致著称,无论是音乐、场景还是人物,都给人一种精致的美感。但是该版本并没有完全遵循原著内敛的风格,它更多地关照了现代人的理念,因此,伊丽莎白温婉举止下隐藏着一颗桀骜不驯的内心情感。而达西不再是因为高傲而给人以距离感,而是带着一种孤独的高雅气质。这种新的诠释更拉近了现代人与作品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该版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场景代替言语,通过现代电影的形式再现经典。影片一开始的那个舞会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最深,庞杂的舞会上,达西和伊丽莎白相遇了,达西的亮光和伊丽莎白的暗光,不需要任何台词,足以显示他们的性格。影片采用现代影视语言叙说的新方式,用场景的分布、音乐的设置以及光效达到了与台词同样的效果,意境悠长。而这样的艺术手法贯穿了整部电影,场景的不断切换,达西和伊丽莎白的感情也随之不断升温,最后定格在一轮缓缓上升的旭日下,两人默默不语,却比一切言语更为震撼人心。
这部影片是对原著的继承,也是对原著的解构。它通过现代电影的独有方式,对经典文本的言语进行消融,用意境创造了一个“纯净”的故事,风光旖旎的田园生活配上一段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将其放置在一个现代审美范畴中,是将现代艺术和经典融合得最好的一部作品。它不但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引发了人们重读《傲慢与偏见》的热潮。
这三部改编影片,无论是遵循原著型的1995版、模糊原著型的2005版,还是背离原著型的1940版,都与简·奥斯汀作品本身所具备的改编潜质分不开。
三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可以搬上银幕,哪怕是名著。这是因为被改编的小说要具有与电影互动的因素。电影以活动的图像为表现手段,通过外在形象作用于人的感官,然后形成观念,因此它是一种直观的、外在性的艺术,而小说作品却是通过形象描写作用于人的心灵,因此它是一种思考的、内在的艺术。正因为如此,以形象为媒介的电影在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深刻的思想的时候就不如以语言为媒介的小说作品来得自在。但是电影与小说的差异在简·奥斯汀的改编作品中似乎都不是难题。简·奥斯汀创作了六部小说,六部全部被迎进大荧幕,并被多次翻拍,这在小说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中也是不多见的。美国电影研究家乔治·布鲁斯对这一现象,发现简·奥斯汀的小说和电影剧本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性,他认为:“与构成简·奥斯汀风格的那些成分—缺乏具体性、不使用借喻性语言、无所不达的视点、依靠对话显示性格、对明确行的苛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4]这些有着戏剧性的成分,即是戏剧性的语言和戏剧性的场景,就是电影能与小说互动的因素。
简·奥斯汀小说中的戏剧特征首先表现在戏剧性的语言上。戏剧语言的基本特征就是要动作化和性格化。简·奥斯汀在她的作品中,不喜欢直接叙述人物的身份或是人物的性格,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表现出来,小说中这种人物语言动作化的表现手法与影视艺术中注重“视觉”效果不谋而合,有利于电影忠实再现原著风貌。简·奥斯汀作品中性格化的人物对话也是电影剧本所必需的。简·奥斯汀作品中一系列生动形象的人物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丰富的、性格化的人物对话塑造。这些人物的语言具有强烈的个人感彩,极具表现力,不仅仅能表明人物的身份,体现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还能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电影化”特征。简·奥斯汀小说这些方面的“电影化”特征,为它的小说改编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编剧可以通过原著比较轻松地修改剧本和决定改编作品的原貌程度,使原著人物的对话在电影改编中得到了最大化的保存,原著风格较之于其他作者作品的改编得到了更完整的展现。这也是为什么简·奥斯汀的作品长盛不衰的原因,除开纸质经典文本的阅读,影像改编作品越来越多样话也给它注入了新的生命。简·奥斯汀的作品不仅仅只是文学的财富,也是影视艺术的财富。
简·奥斯汀小说中的戏剧特征还表现在场景的转换上。场景作为电影中三大构成要素之一,是电影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一个好的场景设计在影片中不但能对剧情的发展起到良好的衬托和铺垫作用,而且对于渲染环境、突出主题和增加艺术感染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场景恰恰也是简·奥斯汀很看重的一个小说要素,她的故事几乎都在几个典型的场景中进行。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善于通过庄园、舞会两大场景来发展故事情节,男女主角的态度在不同的场景中慢慢转变,在最初的舞会中,对方相互误解对方,在另一次舞会中初步了解对方,然后在达西姨妈凯瑟琳夫人的家中伊丽莎白的态度再次转变,直到在彭伯利庄园里,两人感情升温,最终走在一起。尼德斐庄园、罗辛斯庄园、彭伯利庄园等庄园在书中的不断置换。在简·奥斯汀的书中,这些庄园从来都不只是作为故事的一个空间填充物而存在,它往往也是情节发展的一个段落点,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这样,简·奥斯汀改编的影视作品的故事情节在电影中得到比较真实的还原。通过三部同名改编影片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编剧们都善于抓住简·奥斯汀创作的这个特点,特别是对舞会场景的运用。舞会可以将多个人物一次性串联起来,在舞会中一一体现人物的性格,这在电影这种收到时间限制的艺术中是尤为讨巧的。三部作品几乎都以舞会开篇,在1995版影片中,舞会几乎贯穿整部影片,多达五次之多。
电影艺术的发展,使得简·奥斯汀的小说魅力不但在19世纪得到发展,在21世纪也得到了继承。敢于改编和创新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因此,创造者采取何种类型的改编都是对经典的一种致敬。电影对于用口语化的形态来打破书面化的文化形态,是一种精英文学向大众文化的转变。电影和小说既是相互响应又是相互对立的,电影运用现代技术的大众媒介来对小说作品进行传承、解构,为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对于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及其同名电影,是一种从文本到电影,再从电影回归文本的互文过程,这种互文为小说阐释与研究方法提供多元化的视角,对小说的文化延伸建构了意义,对作家的唯一性和作品的独创性提出了挑战,打破了文本封闭静止的格局,其产生的理解和意义也是丰富多彩的。即使是“误读”或“颠覆”,也是积极的、有创造力的,它促使了读者开始关注或更加关注了原著作品。
注释:
[1]格里菲斯根据牧师托马斯·迪克逊的一部赞扬种族主义组织三K党的小说《同族人》改编而成的影片。该影片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围绕南北两大家族展开情节。这种新的电影表现手段使《一个国家的诞生》取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2]杰·瓦格纳在《改编的三种方式》中,将电影的改编类型分为移植式、注释式、近似式三种。
[3]1940版、1995版,或是2005版都是众人公认的经典版本。1940版是现存的最早一部同名改编之作,1995版认为是改编得最好的一部作品,而2005版则是最具现代性的一部作品。
[4]D.G.温斯顿:《作为文学的电影剧本》第43页,周传基、梅文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参考文献:
1.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2.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张 玲、张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3.马塞尔·马尔丹:《电影作为语言》,吴岳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温斯顿:《作为文学的电影脚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