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学科教育培训

高中学科教育培训

时间:2023-05-29 17:30: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学科教育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学科教育培训

第1篇

摘 要:现代的高中教育中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主要目的是促进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对于高中班主任而言,只有提高德育素质,才能使自己在学生中树立典范。针对提高班主任德育素质的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素质;行为规范

德育是一门教育学科,蕴含着政治色彩。高中学校开展德育活动,是为了培养高质量的社会接班人。针对提高班主任德育素质的路径进行研究,可以确保学生的德育顺利展开。

一、对高中班主任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高中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德育素质,就需要对高中教师队伍统一部署。各个教育行政部门都要与学校合作推进素质教育,以推进科教兴国的进程,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高中班主任是高中教师队伍中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教师,承担着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责任。要强化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就要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重新认识,有针对性地对班主任开展培训工作。对班主任的德育所涵盖的内容包括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等等。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总结规律,对班主任履行的教书育人工作进行指导,以使班主任有能力对高中学生开展教育,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对高中班主任的教育行为予以规范

高中班主任的德育素质关乎学生的成长。在高中教育领域,班主任是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在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中,德育教也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因此,班主任要与德育教师加强合作,针对高中学生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有效的教育对策。所以,班主任要充分明确自身需要履行的育人职责,具体对自身的道德素质进行规范,注重教师素质培训,使班主任具备育人意识。班主任只有提高了道德素质,才会具备对高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高中班主任除了对学生进行学科教育之外,还承担着对学生日常管理的责任,将教育活动与学科教学相互融合,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无意识地接受班主任的指导。对很多高中班主任而言,学科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关乎学生的高考,因此会将品德教育落实到政治教学中,使得政治课成为学生德育的主要渠道。现行的高中教育更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要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做到德育经常化,包括学校活动、校园生活以及学科教育,都要将德育内容渗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班主任的育人意识也会得到强化。随着高中班主任德育修养的提高,能够对自己教育中的日常言行予以改善,在学生面前做到谨言慎行,从而做到为人师表。教师在德育上的积极意识,对促进高中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高中班主任要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素质

高中班主任与普通学科教师存在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方面要将学科知识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特别是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非常强,对自己所不满的事情会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班主任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要有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高中生进行全面分析,做到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朋友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有所了解,对学生的思想变化进行分析。高中班主任要具备较高的心理教育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度是必备的基本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班主任要掌握这一规律,落实到学生教育中,并根据教育工作需求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班主任的德育素质,决定了班主任要从学生的角度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的思想变化充分理解,做到因势利导,以采取正确的方式指导学生的行为方式。

高中班主任在开展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反思,并对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学校也要根据学生的教育需要对教师的德育培训进行改善,包括班主任德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等都要深化研究并不断地改进,以帮助班主任对高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有充分了解,将新时期德育目标、任务和方法制定出来。比如,班级中的个别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导致学习成绩不高,学生因此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班主任就要对学生学习成绩不佳的原因充分了解,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学生进行正向劝导。同时,班主任还要积极地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家长与教师合作共同对学生展开教育,并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随着学生的心理压力得以释放,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班主任无论是做学生工作,还是与家长配合,都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教育素质,强化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要想将高中生的德育落实到位,就要从科学的角度加大德育力度,并深入研究,特别要将德育工作落实到教师队伍中,提高班主任的德育素质,以使班主任能够正确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刚.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7):33-34.

第2篇

 2007年是“十五”继续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一年,也是落实北京市和通州区教委“十五”继续教育工作意见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我们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培训,教师培训工作抓出成绩、抓出实效,进一步推动了我区教师教育工作跨入新的发展时期。下面将2007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07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07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我区共有252名学员参加了“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项目的培训,包括:组织骨干教师利用暑期时间到教育学院参加集中培训;教育学院教授来我区送教上门,全区150名小学英教师接受教育学院的教授、专家传授知识;教育学院理科部李晶教授等来到了?t县中学,听取了校长的有关汇报,针对学校

共5页,当前第1页1 年青老师多、教师队伍富有活力并有一定的教科研基础这一有利条件,跟踪指导活动结合学校发展,以教师反思为切入点,安排了3次讲座。并确定?t县中学为“绿色耕耘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试验基地。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教育科研论文、调研报告、教学课件、个人成长案例、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等一系活动对推动我区新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师在组织小学英语全员培训项目上大大强化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参训学员一致感到此次培训收获很大,这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在培训结束后,教育学院组织了以区县为单位开展得教学技能展示活动。我区代表队经过积极准备、认真训练,荣获教育学院组织的“2007年京郊小学英语技能展示”活动的“教学设计奖”,获得奖杯和奖状。

 (二)学历教育

 为提高我区教师学历层次,拓展学科专业知识,2007年在我开办学历教育班16个,共有学员1276人。2006年新招学历教育班四个,包括中文、教育学、英语本科班,小学艺术教育大专班,共计232人,录取率在75%。研究生课程班:上半年已经结业5个班,共200人。2007年6月份新招生193人,目前已进入培训阶段。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07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07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

共5页,当前第2页2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矗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的教学反愧优秀案例评癣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矗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

共5页,当前第3页3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组织了全区中、孝幼、职、成教师继续教育总结表彰会,认定通州区中、孝幼、职、成学校校本培训示范校12所,表彰先进个人32名。此项活动对下一阶段我区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07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在“信息技术教育”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五、2007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2007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2、培训的时间长。2007年暑假培训自7月10日至8月22日,每天都有教师在进行培训,时间达到了43天。平时的双休日也安排了培训,时间超过了“八五”、“九五”以来的任何时间的培训。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培训难度大。一是时间已过半任务却没有过半,逼人紧;二是教师培训大楼建设期间,需要的教学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硬件条件差;在此基础上要完成培训任务,难度较大。但是,在区教委和各基层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的培训任务完成了,这使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再此表示深深地感谢。

 总之,我区2007年的教师培训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但

第3篇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靠广大的教师。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非常重要,否则,必然会阻碍农村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

目前,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学历达标率不高,教科研能力偏弱。这导致了教师教育教学知识结构老化、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的出现。二是专业教师缺乏,学科结构不合理。多数农村中小学师资现状是“理化将就,数学饱和,中文泛滥,其他稀缺”。特别是小学英语学科的教学任务几乎都由饱和的学科教师兼任,“学非所教,教非所学”。三是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师德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没有真心实意地把教育当事业来做,存在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另一方面,教师中还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在科研中弄虚作假等。

针对上述种种不足,为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支能够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师队伍,我校(贵州省习水县回龙镇中学)坚持从本校实际出发,努力探索新路子。

第一,重视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新技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校坚持每周进行一次教师集中学习。除了学习上级部门统一的继续教育教材外,学校还随时补充学习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并重视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新风尚、新榜样。除了全员学习外,学校经常选派教师参加各级教育培训机构的骨干教师培训和其他专业培训,培训回来的教师要对全校教师进行二级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与培训,学校教师牢固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许多教师还养成了主动学习、相互探讨的良好习惯。学校加强了对新任教师的岗前培训及后期继续培训,安排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对一地进行传帮带,让新任教师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对于教师的离职进修,学校一直十分鼓励,尤其支持教师参加薄弱学科和缺失学科的进修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学科师资紧张的情况。

第二,为了及时给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学校对50岁以上的老教师给予政策上的照顾,让他们提前退休。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实施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计划和定向招考农村中小学教师计划。政府主管部门安排定向招生计划,用于在生源地定向招收高中毕业生进入师范院校学习。这样可以保证招得进,也留得住。目前习水县已经开始实施该政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完善对教师师德及业绩的考核评估方案。学校通过大力表彰师德高尚、业绩突出的教师,带动全体教师的共同成长。对教师的评优评先、晋职晋级、年度考核等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时,以新课程精神为出发点,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教师平时的工作表现、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科组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在教科研上取得的成绩等方面都被纳入考核范围。这种全方位的评价方式有效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出他们争优创先的意识及动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只有切实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够整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才能够飞跃发展。

作者单位 均系贵州省习水县回龙镇中学

第4篇

一、历史教学中网络资源分类

(一)高中历史教育学专业网站

可以为历史教师提供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案、学案、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的高中历史教学专业网站如中学历史在线、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历史资源网、历史风云网、历史的星空、中学历史教学世界、中学历史教学教研网。此外还有历史家园、跨越时空——云峰历史在线、高中历史、历史教学交流网等中学历史教学网站等。

(二)考试网站中涉及高中历史教学的板块

这类网站中也有大量的与高中历史教学有关的历史教案、课件、教学设计等,如高中教育网、学科教育资源网、中国高中、综合教育资源网、高中试卷网、高考168网、中小学学业测评网、21世纪教育、21世纪高考网、21世纪考试网等。

(三)政府兴办的教师培训网站涉及高中历史教学内容

政府兴办的教师培训网站里有大量的专家学者的讲课资料如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中国教师研修网、浙江教师研修网、中国教育科研网 、 江苏教育资源网、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网等。

(四)拓宽历史教师视野的历史研究网站

1、史学专业类网站:(此类网站主要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发展的思路和教学素材)如中国史学网、学术批评网、学术交流网、史学评论网、史学研究网。此外还有如中国历史人物、文史天地、历史百科网、中国史学网、历史千年、历史风云网、历史书籍、中华文史网、史学研究网、史学理论、史学史、海外中国史学研究网站、中国近代研究中心等。

2、网上博物馆:博物馆中珍藏的大量历史文物、文献资料是历史事件最感性的体现,用好博物馆的历史资料无疑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网上博物馆主要有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馆、中华博物、网上革命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数字化博物馆、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

3、国内外高校历史院系网站、历史研究相关机构网站:这类网站主要有利于教师掌握历史研究的最新进展,使中学历史教学有更好的知识理论支持,主要有清华大学历史系、南京大学历史系、复旦大学历史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华东师大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等。

4、社区论坛:社区论坛里也不乏关于历史教学方面的有效素材,思想比较新颖,对历史教师活跃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如先锋国家历史、凤凰历史频道、历史帝国博客、启蒙历史网、历史论坛、文史天地等。

(五)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教学改革信息的综合网络资

1、新思考网: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前卫性,实力强大,且定期组织全国新课程教育培训。

2、教育在线:观点前卫、内容丰富。

3、中学教研网:主要有新闻广角、课题研究、教学研究、课改沙龙、精品教案、精品课件、精品课堂、观点争鸣、教育论坛等栏目。

4、中国教育资源网:有教育新闻、学科教育、图书馆、交流中心、个性教师等。

5、中国基础教育网:历史教师可以浏览“课程改革”、“交流讨论”,“历史”等栏目。

6、人教社网:特色栏目为“历史天地”、“历史论坛”、“课程研究”;最值得关注的是其“课程研究”栏目,该栏目贴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历史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利用

网上历史教学资料是非常丰富的,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好的充实完善,但是网络资源即使是优秀教案、优秀课件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历史教师、每一节历史课堂。在利用时,要注重甄别和精选,选用的材料要有利于实现历史课程改革所强调的活泼性和开放性,避免消极错误的信息。同时必须指出的是,丰富的网络资源并不是说在历史教学中用得越多越好,要考虑具体的历史教学目标、计划,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兴趣等因素,要把网络资源的利用和改善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探究意识有机结合起来。在备课前,教师首先要研究资源的分布、可调用的程度,明确教学中使用历史网络的目的与程度,同时对比非网络资源以及其他课程资源和它的不同适用性,达到资源组合的优化。

具体而言,主要让网络资源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提供新的问题情境,提供问题冲突的角度上发挥有效作用。提供新的问题情境,才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是要发挥网络资源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变革的作用。网络资源中可供历史教学、学习的资源丰富,与教学的主要载体—教材相比,有巨大的差别。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中的相关材料有利于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习者和学习资料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三是要减轻教师无效低效备课的工作量,比如网上有许多优秀教案、课件,完全可以进行适当改编后加以运用,让历史教师的精力更多的用于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

第5篇

一、围绕一个中心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认真做好全省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做好××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指导,建立高中课改实验学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

.进一步规范“三项教学评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制度,本年度开始,“三项教学评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费。

.提高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质量和信誉,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协助做好“环宇建设”杯首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

.建设“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共享资源提供平台。

.编辑印发期《浙江教学研究》杂志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年年鉴》。

.加强对教研室附属小学和厅属学校的业务指导。

.举办××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研员评比。

三、提升三个水平

.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民主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

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

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

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

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

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项不能结账报销。

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

.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们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高品位的教研活动。教学专题研讨会、教师发展论坛、高考改革研讨会、农村课改研讨会、教学调研诊断、名师巡回讲学等。

.高信度的考试评价。高中会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高声誉的教学评比。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教研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奖、教学调研报告评比、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等。

.高规格的学科竞赛。高中数学竞赛、高中物理竞赛、高中生物竞赛、初中数学竞赛、初中科学竞赛、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等。

.高层次的教研报告。教学专题调研报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评估报告、高中会考信息分析报告、高考情况分析报告、新教材的分析评估报告、学科教学改革年度报告等。

.高质量的教学用书。教学研究论著、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考试标准、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等。

.高水平的教学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校本教研培训、教研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高效益的教研网站。浙江教学研究网、“携手博客”网络。

第6篇

(一)基本情况;

(二)申报理由:1、师德与政治思想;2、工作业绩(教学成绩、主持及参与的教研课题、辅导学生获奖情况、所获市级以上的荣誉、教研方面所获荣誉、近年的市级以上公开课及讲座报告、近年参与的培训、近年发表的论文、参与编写的教材及专著、学科带头人及青年教师的培养;3、教书育人;

(三)晋升以后的工作设想

二、教师晋级述职报告范文

一、基本情况

我叫,男,1971年6月出生,1993年6月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地理学专业,本科学历,并被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同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7月至1994年7月在区中学高中部任教,1994年8月至年7月在区高级中学任教,年8月至今在区第一中学任教。2000年11月,经市中学一级教师第二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具备中学地理一级教师资格。现申报中学地理高级教师资格,并作如下述职报告。

二、申报理由

本人热爱祖国,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关心国家大事,遵纪守法,积极参加各项学习。坚持教书育人,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有较高的师德修养,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工作上服从学校的安排,任劳任怨。

参加工作以来,曾获得市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区教育教学科研先进工作者、区高中地理学科论文评比三等奖、区第一届高二地理能力竞赛优秀辅导老师奖、区第一中学“十大优秀班主任”、区第一中学优秀班主任、区第一中学“先进工作者”、区第一中学优质课竞赛二等奖、区第一中学优质班会课评比三等奖、区优秀教师和区教育线优秀团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教学能力及成果

我比较注重抓主干知识的学习以及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其次,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对优生,我鼓励他们在老师指导下独立钻研,充分展现他们的优势。年高考我任教的高三(1)班地理平均分为94.72,比学校平均分92.39高2.33,比区平均分92.37高2.35,比市平均分92.07高2.65。年6月首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中,我辅导的李明辉同学获优秀奖。年4月区第一届高二地理能力竞赛中,我辅导的何同学获二等奖、李同学和张同学获三等奖,我也因此获得优秀辅导老师奖。年12月省第一届博冠杯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中,我辅导的熊同学获一等奖、周同学和谢同学获三等奖。

(二)教研能力及效果

年9月起个人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过程性评价探索与实践》校级课题研究,目前已经结题,并且获得校级优秀课题。年6月起参与南海一中袁小雄主任主持的《高中地理(必修Ⅲ)网络资源建设开发与应用研究》市级课题研究,我主要负责图片、音频等素材、课件以及各种试题、练习题等,并且已经在佛山教育网开设专题学习网站,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年12月论文《浅谈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获区年度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并在交流会上宣读。年12月两篇论文《从年省高考地理综合题看今后备考》和《浅谈湘教版地理Ⅰ“活动”的使用》获区年度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并在交流会上宣读。2001年12月论文《高中地理教学的图象运用》获市中学地理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三)教育能力及成果

担任班主任期间,我认为要塑造一个人,特别是高中生,首先要端正思想。学习成绩有高有低很正常,但是思想不能落后。也就是俗话说的“成才先成人”。然后就是集体主义问题,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团队合作很重要。当然现在具体来说就是班风问题。个人思想问题会影响班风,班风好会促进个人的快速发展,当然班风不好会阻碍个人的发展。例如~学年度我所带的高一(18)班,从见到他们的第一天起,我就一直在强化我的这些观点,结果这个班六次获得“优秀班集体”,创造了南海一中的历史纪录。“优秀班集体”可是考虑了诸多因素,并且用比较科学的量化方式评选出来。因此年1月我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同时“优质班会课”评比也获三等奖。同年9月,我因教育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南海一中“十大优秀班主任”。在重视集体效益的同时,我也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例如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我经常私下找他们聊,像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等,使他们的成绩有更快速度的提高。

(四)培养青年教师情况及效果

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由于在年7月之前,我一直在区高级中学担任史地科组长,所以培养青年教师义不容辞。1995至1998年指导黄老师、谢老师完成他们的第一个教学循环;1999至2002年指导徐老师完成她的第一个教学循环。至学年度我被学校聘为谢老师的教学工作导师,今年8月她将第一次上高三。至学年度我被学校聘为陈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导师。以上各位老师在我的帮助下都迅速成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和教育成绩。

(五)参加继续教育情况

在工作之余,我积极参加各项继续教育培训,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其中有年12月市区教育局教研室主办的地理大讲堂——“把握教材改革,灵活实施教学”,年10月市区教育局教研室主办的地理大讲堂——“我国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2004年7月我参加由华南师范大学和省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联合举办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科省级培训班”等中学地理教学系列培训课程。2003年12月经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测试,我的普通话水平为二级乙等。

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2004年10月我参加了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级培训”,考核合格。我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班主任工作论坛,及师德学习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我还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2001年1月起参加由佛山教育学院电教中心和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联合举办的“中小学计算机全员初级培训”,考核合格;2002年4月起参加由省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和省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小学计算机全员中级培训”,考核合格。年8月我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五个模块——PowerPoint2003、Excel2003、Internet应用、Word2003、WindowsXP),考核合格。

第7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新课程 教师专业素质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改革,从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内容来看呈现出知识的深度下降而广度加宽的特点,传统的只掌握化学本学科的知识化学教师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将越来越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如何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是对高中化学教师提出的新的挑战。[1]

历次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新课程改革成败关键在于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作为本轮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的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树立以科学素养为本、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未来长远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兼顾学生志趣、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的基本理念。本文将对如何在新课程中提升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质进行探究。

1.更新化学学科的教育理念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才能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桎梏,才能保证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成功,因此高中化学教师专业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化学学科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化学学科教育理念是“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2]重点强调的是老师要比学生懂得更多的化学知识,主要依靠传统的教育方法向学生机械地灌注,死记硬背,用以应付考试之所需。而现代化学学科的教育理论则强调的是教师所拥有的化学学科知识必须是一条小河而不能局限于“一桶水”,这是一条敢于不断否定自己和更新自己,密切追踪化学前沿知识的动态发展的小河。只有这样才利于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也有利于自身的专业发展[3]。

本轮新课程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最终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不能狭隘地以单纯升学考试为目标,而是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同时具备学生身心发展和化学学科教育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建立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取向的目标观,构建起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体系,全面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才干,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认知化学知识,更要重视知识探究,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及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思考与交流,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提升思维品质,享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本次高中化学新教材体现了其鲜明的时代性,体现出了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的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新教材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内容中新增了科学视野和科学史话等栏目介绍化学学科的发展历史的知识,力求反映化学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安排了必修、选修等若干个模块,满足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需要,让学生不但能通过课堂的学习掌握和积累一定的化学知识,而且能逐渐培养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丰富自身化学学科专业知识

目前化学学科在新能源、新材料发展浪潮中得到迅猛发展,过去那种从师范院校毕业以后,烂熟于高中化学教材后便一劳永逸的思想将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要求。要更好地完成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广大教师需要构建一个终身学习的知识体系,随时对自身的化学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丰富和更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通常认为化学学科的专业知识一般包含五方面的内容:①化学科学的基础知识;②化学学科科学研究方法;③化学科学和化学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④化学科学与化学学科的发展规律与方向;⑤化学学科课程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4]

对照以上要求担任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师必须对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的补充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认识和理解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准确把握新课程的标准,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要点,做到对新课程涉及的各个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要系统地提高教师自身的化学学科的专业知识,除了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教育资源自我学习以外,各级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还应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和教学交流活动,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帮助广大教师积累从事新教材培训所需的化学学科专业知识。

高中化学新课程对教师除了对化学学科本身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外,还强调要在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加上我们正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获得新的知识,这对传统的教师在知识体系中的权威地位提出了新的挑战。高中化学教师必须主动调整自己的原有知识体系结构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面对新挑战,化学教师必须精通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不能局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只有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的深度,才能拓展出足够广泛的知识宽度;熟悉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及化学内部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理解教材内容的编排,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做到心中有数,在传授教材内容时做到有的放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3.提升化学学科的教学能力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必须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开展实施,这是因为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科学。如何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开展化学学科的探究性教学,这对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般而言,化学教学能力主要包含:①掌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能力;②理解化学课程标准,确定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合理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③依据教学目标进行组织教学和教学管理的能力;④根据教学反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的能力;⑤对化学科学美、化学教学美的欣赏评价能力,具备开设化学学科相关的选修课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高中化学教师必须钻研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相关的知识,理解和熟练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规律,以及知识的内在规律,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全面正确地理解新课程标准和知识体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计划,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师相互听课、说课、评课等教学研究活动中,相互交流,共同探讨,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素养。

广大高中化学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广博的化学专业知识,密切追踪化学学科的前沿知识,对相关学科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还需要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不断反思,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为高中新课程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宝茹.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挑战[J].化学教学,2004,42.

[2]韩辉.课程目标的评价内容、标准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6.

第8篇

[关键词]培训;通用技术: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0-0122-04

一、引言

近期笔者有幸参与了《“国培计划”——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师培训项目课程标准》的起草研制工作,研制培训课程的标准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了解受训教师的知识现状和发展需求,依据上述条件设定培训需求,并据此设定相应标准。通用技术课程伴随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近九个年头,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成效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因此课题组对通用技术教师队伍的现状作了深入调查,发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与相关专家的研究和探讨,均认为由于缺少通用技术教师的对口师范专业,对现有通用技术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是最为有效和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故研究如何组织、设计和实施有效培训,对加快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推进通用技术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二、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意义

1.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鉴于技术类课程具有“内容的现代性和基础性、方法的通用性和迁移性、能力的多样性和拓展性、载体的广泛性和适应性”,所以通用技术教师应在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方面有自己其独特的标准和追求。

专业信念方面。通用技术教师对技术课程的价值追求是推动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该专业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直接影响通用技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继而影响到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

专业知识方面。通用技术教师应具有完备的技术专业知识,一是有关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原理、教学材料、活动实施等课程知识;二是有关课程的技术文化、技术设计、技术实验、技术产品制作等方面的技术原理和操作技能;三是通识人才应具备的文理交融的普适性的文化知识和课程与教学知识。

专业能力方面。通用技术教师需要“较强的技术敏感力、丰富的技术想象力、广泛的技术迁移能力,以及强烈的技术创新意识”式的技术素养,也是合格通用技术课程教师起码应做到的。而这种专业素养的提升,更多地依赖教师实践积累、自我反思和同侪相教。

专业素养方面。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通用技术教师对教学、对学生、乃至教师本身的发展应做到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即“灵与肉”的高度统一;教师在且行且思中应努力实现“认知结构、价值取向、专业视野、创新意识、思维品质、审美能力、气质品质、人格修养的有机结合”,这是对通用技术教师专业素养标准的提升。

2.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国家对通用技术课程的重视。自2003年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作为“技术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中的课程之一,充分肯定了通用技术课程的重要地位,同时也给予了技术类课程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肯定。教师是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首要因素,因此,重视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建设,符合国家高中课程改革精神和时代要求。

其次,任课教师专业背景复杂。由于通用技术课程属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新生课程,且在高师院校没有开设对口的师范专业,故通用技术课程的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比较复杂,任课教师基本来源于物理、化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他们或是专任或是兼任,同时也有些任课教师聘于相关工厂的技师,这些人多数属于兼职。鉴于通用技术教师专业背景复杂的现实情况,有必要对任课教师进行专业化培养、建设和提升,以助于通用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三,课程实施效果不够理想。纵观实施通用技术课程近九年来,关于课程的社会认可度、课程教学质量、学生对课程认可度、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优秀课程教材和教学研究成果等方面都不够理想,存在着很大发展空间。综合考虑,提升任课教师能力和水平是解决上述问题最佳途径,教师专业化的建设和发展正是提升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方法及措施。

三、通用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1.专业本体性知识

基于《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对“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的强调,在通用技术教育中,每位通用技术教师须掌握技术文化、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等知识,即通用技术专业本体性知识。此外,通用技术教师还应熟练掌握2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中的几个模块的课程知识,如“家政与生活技术”和“汽车驾驶与保养”等。

2.技术素养及科技、人文知识

通用技术教师应注重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案例选择和技术思维的培养,了解技术发展的社会背景及影响,掌握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及趋势。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揭示并把握好技术知识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未来生活的关系。同时,通用技术教师要掌握运用技术来探索和感知世界的独特视角及方法,这样才能从方法论上指导学生探究技术领域的相关问题。

3.选择与应用技术案例的知识

美国学者舒尔曼提出的教师专业知识分类中,把专业案例知识作为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教师同医生、工程师、法官、会计一样需要掌握大量的实践案例,这对通用技术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在通用技术教学中,通用技术教师应掌握大量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典型的教学案例,充分利用案例的情境性、典型性和示范性等特征来开展教学,使教学活动更生动、更有说服力,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贴近生活,并让学生从案例中获得丰富、特定的技术体验。

4.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知识

上述所列举的专业知识,仅仅满足了教学内容的需要,通用技术教师仍需掌握相关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就是说,通用技术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原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等方面的教育教学知识,如掌握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和心理特点、技术学习心理特征和认知结构等,都是有效实施教学的必要且前提条件。

5.教育技术学的知识与技能

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学习、模拟仿真试验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方案呈现、绘图、模拟试验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及网络技术在交互式技术学习中的应用,都需要通用技术教师了解、掌握教育技术学的知识与技能,以满足教学中创设情境、课程整合等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需求。

四、通用技术教师队伍业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问题

动力是发展的前提和内驱力,个体对较为熟悉、兴趣浓厚、可以胜任、价值神往的工作,总是显得动力十足。就通用技术课程而言,多数任课教师是在校长的行政安排下担任技术教师一职,加之课程的边缘学科问题,教学实施中教师经常出现职业倦怠和技术熟练程度不高等问题。结合相关研究数据和结论表明,动力不足是阻碍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普遍问题。

2.教师专业发展的转型问题

通用技术教师学科背景复杂,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通用技术教师近7万名(多数为兼任教师),约四成转型于物理、劳动技术教师,约三成转型于信息技术、机械类教师,其余部分转型与于语文、政治等不相关的学科。通用技术教师由于缺少通用技术学科的专业系统训练(仅个别参与短期培训),其学科价值观和认知结构不能满足新课改需求,新手教师短期内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有限,转任教师的教学方法受限于原学科成熟教法,技术人员在教学过程中课程上过于技术化,上述问题直接影响了技术教师的转型效率。

3.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身特征问题

“技术课程的调试与创生的程度同教师的课程知识、专业能力、职业信念、个人经验和技术素养紧密相关。”新手教师、转任教师与个性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影响到技术课程实施的“深度”和“广度”,造成了技术教师在课堂上的巨大心理压力和技术课程决策中的困惑与苦恼。

4.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机制问题

健全而完善的保障机制是促进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时至今日,关于通用技术教师的资格认定与审核标准、学习与培训的权利保障、职称评定的制度保障、奖励与激励办法、学科与教师地位的认可等相关政策性文件尚未出台,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待增强,技术课程发展的组织系统有待完善,公众的文化认同感有待形成。

五、针对通用技术教师进行培训的设计与实施

1.培训的定位

根据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工作精神,结合通用技术课程教师发展现状,本着“学以求知、学以致用、学以共处、学以做人”的教育培训理念,从“师德、师观、师能、师魂”建设出发,提升学科教师的技术素养、教学实践、研究与创新能力。

一是基于对象层次定位。主要培训对象为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骨干教师,使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够起到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基于专业标准的定位。通用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要求任课教师热爱学科教学,深谙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理念,精通课程标准的必修模块,在选修模块中凝练特色,通过设计、开发教学资源,开创性地实施教学。

三是基于实践问题的定位。通用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实践性,要求任课教师具有娴熟的学科技能,掌握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具有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基于学科特征的定位。通用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整合了学生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是中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启蒙课程,要求任课教师拥有广博的科技知识,掌握新技术的前沿,能够培训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思维。

五是基于学段特点的定位。任课教师要充分了解、准确判断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掌握学生的认知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材施教开展教学活动。

2.培训的内容及目标

培训工作总目标是:坚持以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以面向高中通用课教师实际需求为方向,以提升受训教师的技术素养为重点,培训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研究型的“通用技术课程骨干教师”,开发一系列优质的通用技术课程资源。

关于师德及教育观。从师德培养入手,以“知识观、人才观、教学观、课程观”为着力点,转变教育观念,形成人人参与、全面发展的课程特色。通过培训,使教师深刻理解通用技术课程的目标、意义和价值,明确自身所担负的历史责任,将师德建设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

关于专业知识能力与学生认知。通过培训主要提升学员以下三方面的能力:一是对科学技术的理解、选择、使用和决策,把精美的创意转化为精巧的作品的能力;二是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以及考评方式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三是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能力实际,在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能力。

关于教学实践问题与改进。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的分析、交流、互动和点评,以受训教师亲历亲为为基础,通过观察、参与和研究等环节,在对作品的设计过程和制作方法等方面取得创新与改进,并获得丰富的体验。

关于教学研究能力。通过培训主要培养受训教师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基于项目、任务和活动设计,提升学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指导学生选择成长途径的能力;三是新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

3.培训评价

培训评价是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培训活动的始终,主要包括对培训管理者、培训专家和受训教师进行的评价。

培训管理者是组织和开展培训工作的基础,科学的组织与管理是达到培训目标的前提与保证。管理者素质的高低、管理水平的科学与否、管理中是否体现人性化等方面对培训的成败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培训管理者进行评价显得十分必要,通过评价有助于改善培训管理者的工作不足,提高培训的质量。

培训专家在培训工作中占有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培训专家是培训方案的具体实施者,肩负提高受训教师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的重任,关系到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对培训专家进行评价也十分必要,通过评价使培训专家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以便在后续的培训工作中继续发挥优点、改进缺点、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

受训教师是整个培训活动的重要主体,对受训教师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是衡量和反映培训质量与效果的重要指标。对受训教师的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可以通过对其平时的考勤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培训最后的试卷考试进行评价等。

4.培训方式

一是面授培训模式。关于通用技术课程的面授培训模式,培训专家具有培训的策划权、决定权、考核权等,从培训开始的设计、方案的制定,到培训的实施,再到培训结束的总结,培训专家全面负责培训工作。该教师培训模式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一线教师能够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学习情境,同时还能参与培训专家面授和现场交流,当场解决疑难问题与困惑,拉近受训教师与培训专家的距离。

二是远程研修模式。远程研修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培训的结合,使受训教师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方便受训教师“随时随地”地接受培训,加大培训力度,尽可能的满足绝大多数教师对培训的渴求,同时,可以减少培训的直接成本和间接费用。

5.培训保障

一是政策保障。通过制定详细的法律条文来加强学校领导对通用技术课程的重视,促进和保障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师培训工作顺利实施。同时,建议通用技术教师通过培训获得的证书应得到当地省、市、学校的认可,应该与日后的职称评定挂钩。

二是资金保障。由于组织培训需要支付专家授课、教学材料、受训教师的差旅和食宿费用,故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大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从资金上保证培训的顺利组织与实施;同时应尽可能地给予受训教师以经济补贴,以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

六、总结

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针对通用技术教师队伍现状,进行有效的专业培训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科专家和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应从政策上充分重视通用技术教师的培训工作、资金上切实保障培训活动正常开展与实施;学科专家应及时了解一线教师的工作现状与培训需求,做到培训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受训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苦心钻研、虚心求教,努力提升自身的学科教育教学能力。最后为了保证通用技术教师队伍的长足发展和通用技术学科的专业建设,建议师范院校逐步开设通用技术对口专业,保证通用技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受到“职前培养一职后培训”式系统化的专业教师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学校为地方文化产业培养后备力量的优势研究”(编号:GH11191)和吉林师范大学学风建设项目“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及专业水平提升的研究”(编号:JSXF0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9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 29-0016-03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以参加国培计划(2011)——江西省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项目的学员为对象,他们来自全省11个设区市的中学。

调查以自行设计的“江西省农村中学小骨干教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员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进行。问卷包括学员基本情况、参加培训情况、培训需求情况、困惑与建议四个方面。问卷以集体完成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5份,有效问卷91份。

二、学员基本情况分析

1. 参训学员成分

以镇中学教师为主,男性教师居多,中年教师为主。所调查教师中60%来自镇中学,40%来自县(市)中学,;男教师占63%,女教师占37%;25岁以下的教师只占3%,26~30岁占18%,31~35岁占19%,36~40岁占25%,41~45岁占24%,46岁以上的占11%。

2. 参训教师学历

以本科为主,职称以中级为多。调查发现,本科学历的教师占73%,专科学历的占25%,另有2%的教师为研究生学历;中教高级职称的教师占34%,中教一级的占47%,中教二级的占19%。

3. 参训学员中心理教师的比例

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培训的学员绝大多数由各学科教师组成。在所调查的教师中,专门从事心理卫生和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比例总计不到14%。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其中由语文、数学学科教师兼任的为最多,比例都为21%。

4. 参训教师的日常课时量

平时工作比较忙。周课时量以11~15节为多,占44%,其次是6~10节的教师占34%。每周6节以下的教师占18%,16节以上的占4%。

三、参加培训情况分析

1. 参训教师的以往培训经历

大多数教师以往都参加过培训,其中三分之一的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最近5年内,有43%的教师参加过市级组织的培训,为最多。参加过省级培训的教师占34%,其中参加2次省培的占15%,3次及以上的占10%。只有7%的教师曾参加过国家级培训。对于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因为是骨干教师所以相对比较少去参加。对以前参加的培训活动总体上感觉满意的占54%,基本满意的占43%,还有3%的教师感到不满意。可见,随着国家对教师培训的重视,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多了,不过在培训效果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 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与困难

教师参加培训的热情很高,但时间问题是学员参加培训最大的困难。调查中,对于参加培训的态度,48%的教师选择了十分渴望,51%的教师认为有必要;45%的教师认为没有时间是参加培训最大的困难,选择学校经费紧张的占31%,24%的教师认为是领导不重视。这是培训中普遍遇到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教师想参加培训,另一方面又难以出来培训。如何解决,需要送培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合理安排。

四、培训需求分析

1. 关于培训目的

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多种多样,排列顺序是:更新教育理念(56%),拓展与更新学科专业知识(55%),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术(42%),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34%),提高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23%),服从上级安排(12%),为了评职称(1%)。可见,现在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是如何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而不再是被动应付。

2. 关于培训内容

问及教师急需补充哪方面的知识时,教师的选择依次是:对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理解(62%),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策略方面知识(58%),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知识(50%),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知识(42%),心理学方面知识(35%),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应用知识(22%),教学研究方面知识(13%)。

对于要加强哪些方面的能力,按教师需求程度排序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能力(72%),教育教学评价能力(68%),教学科研能力(54%),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34%),课堂教学话动的实施能力(28%),课程资源开发能力(24%),教学话动的设计能力(14%),教学反思能力(12%)。

在培训内容上绝大多数参训教师认为要把理念、观念、方法培训,知识培训,技能培训三者有机结合。

3. 关于培训的形式

在培训方式上,教师比较喜欢的依次是:专题讲座(75%)、互动研讨(67%)、观摩示范(42%)、在职研修(37%)、成果展示(34%)、实践考察(28%)、个人自修(23%)、课题研究(21%)、网络论坛(12%)。 在培训方法上,根据教师的喜爱程度,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专家讲授(61%)、示范观摩(58%)、经验交流(48%)、案例评析(38%)。

4. 关于培训教师教学的要求

通过调查发现,参训学员对培训教师教学的要求首要的是讲学一定要理论联系实践,这一比例占63%。其次是要以问题为中心,这一比例占19%。第三是案例要丰富。

5. 关于培训的组织

对于培训的组织形式,学员们比较赞同的依次是:全员集中培训(62%)、专家进行个别指导(53%)、分学段培训(36%)、远程培训(32%)、校本培训(25%)。可见,学员对全员集中培训和专家进行个别指导的组织形式是比较受欢迎的。

在培训时间安排上,68%的学员认为培训班应安排在暑假进行,有28%的学员认为可以放在学期中进行。对于集中培训时间长短问题,没有很明显的区别,选5天之内的占21%,5~10天的占36%,10~15天的占34%,15天以上的占9%。

6. 关于培训的考核

对于培训进行考核应采用什么方式时,教师们的选择依次是:教学案例(32%)、考勤(29%)、设计教案(28%)、平时作业(26%)、试卷考试(23%)、经验论文(7%)、上一堂汇报课(6%)。可见,教师更愿意通过案例、考勤的方式来进行考核,最不愿以上课、写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

五、困惑与问题

对于目前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们的选择依次是:教育观念陈旧(31%)、知识结构狭窄(20%)、教研意识能力薄弱(18%)、缺乏专家引领(16%)、教学方法单一(13%)、不懂现代信息技术(4%)。

对于这次培训教师们最希望解决的困惑和问题是:第一,对后进生的心理辅导;第二,如何解决学生和子女出现的叛逆行为;第三,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的教育学理论、方法、技术。在培训内容上最希望开设的三个专题或内容是:第一,后进生的心理状况;第二,如何对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如何提高学校对这门学科的重视。同时,参训学员也提出:培训应带着问题(案例)讲解;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六、培训建议

1. 关于培训目标和课程

培训不可能也不应该是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应关注广大学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从上面的调查发现,参加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的学员最希望解决的困惑和问题:一是对后进生的心理辅导;二是如何解决学生和子女出现的叛逆行为。因此在培训目标设置和内容选择上要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

2. 关于培训形式

在培训方式、方法上注重几个方面的结合:一是专题讲座与参与互动相结合。二是听讲座、主题研讨、写反思、参观学校、组织活动、评课程相结合。三是积极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并使之贯穿始终,通过开设网上论坛、博客、QQ群、公共邮箱等实现网上网下、课内课外结合。四是集中学习、在职研修、专家追踪相结合。发挥专家引领作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短期集中培训阶段,以专题讲座为主导,以帮组学员更新观念、丰富理论、指点迷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同时加强互动研讨、观摩示范。在培训中更多的采取“任务驱动”、“观课议课”、“经验交流”等方式进行。

3. 关于培训组织

根据调查平时中小学学校和教师任务繁重,周课时十几节,很难抽出整块的时间来参加培训,影响了学员的按时到岗。有些教师即便来了还惦记着学校的事情,不能完全安下心来。因此,培训时间适当安排在寒暑假比较合适。从时间长短看,每期短期集中的培训时间以10天左右为宜。在培训期间加强过程性评估,重视培训考核,确保培训有序进行。

4. 关于培训教师

培训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应该多方选聘师资,组建专家团队,建立一种专兼结合、能进能出、动态更新的培训师资队伍,既要有高水平的大专家,也要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培训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这样的讲学更受学员欢迎。

5. 关于考核方式

培训各个环节均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凡有一个环节考核不合格者,不发结业证书。集中学习阶段严格考勤,要求每位学员每个单位时间到小组长处签到,考勤情况将记录学员考核表并作为评选优秀学员的重要依据。第二,设计研修日志督促学员每天写反思,并以此作为对学员进行过程考核的主要依据。第三,明确规定学员在三个月的在职研修中应完成的任务,包括上公开课、写日志、做研究方案等。

参考文献:

[1]谢巍等.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需求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5).

第10篇

随着社会认可度持续走高和百姓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凸显,带来的是学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这样的规模与发展一方面是彭中人的荣耀与自豪,但同时也带给我们压力,在规模扩大的时候,如何能保持冷静,守住质量,维系繁荣这个严肃的课题摆在彭中的面前!我们自己则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没有哪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把关注的重心聚焦到教师身上,彭中必须把这个一直攥在手中的线拉紧。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教师专业之路,如何继续引进人才,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我们学校的中心工作,它也一定是破解学校大课题的一把钥匙。

为此,我们在教学常规的基础上,抓重点、推全局、谋特色、求突破,在生动活泼的过程中,力求扎实有效。

一、重新审视,科学谋划

(一)立足现状。

新形势下我校的教师队伍呈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状。即“三多”“三少”。也就是说,现有的320名专任教师中,年青教师和老年教师多,中年教师少;职称上中级以下教师多,高级教师少;学历上合格教师多,高层次学历教师少。

通过综合分析,发现我们教师队伍的优势为:

(1)多年来形成了敢打敢拼、务实上进的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工作作风――是彭中教师队伍“最长的木板”。

(2)年轻教师多,有热情、有朝气、有活力,发展后劲足。

(3)有一支为数不多但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当然劣势不足也不少:

(1)年龄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适应期教师过多,教学经验不足,需尽快让青年教师发展成为合格教师。

(2)合格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上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需快速成长为骨干教师,满足百姓对彭中优秀教育资源的渴盼。

(3)学科专业建设的知名带头人、骨干教师数量不足,中坚高层次人才缺乏,满足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

(二)制定目标。

在充分分析教师队伍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制定了彭中教师队伍发展目标: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师应用能力提高为重点,大力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尽快提高我校师资队伍总体层次,使之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适应素质教育和课改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找准对策。

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有了,接下来我们研究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特拟定了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选准立足点――做好铺垫,抓好培训;

稳固常规点――立足个体,建档立案;

把握关键点――专注品牌,名师结对;

校本研修,骨干培养。

寻找突破点――引进人才,注重实效。

二、做好铺垫,抓好培训

(一)以规划为引领,做好铺垫。

1.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全面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引进与培养并举,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年度引进与培养计划。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师资建设规划的全面实现。第一梯队,根据学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重点培养各专业学科带头人;第二梯队,培养学科专业骨干,在教学实践中起到支柱作用;第三梯队,选拔一批青年教师作为培养对象为专业建设,培养后续骨干力量。

2.以目标为导向――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性。

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粤教基〔2009〕88号)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学校每年制定年度计划,其中包括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明确了学校加强教师队伍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每学期各科组召开会议,要求每位教师根据学校总体规划设计找到每一年的定位,通过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发掘优势与不足,制定学习、教学、科研、班级管理等方面的目标和措施。

(二)严把关、重规范,抓好培训。

1.在新教师上岗前,学校开展新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的岗前培训,把好上岗关;

2.每学期,要求教师利用暑假及课余时间参加各类培训,如:班主任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师职务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各类公需课培训等。

3.师德修养、管理能力、教学常规、科研基础,维度周全,内容富于操作性,培训后进行交流和反思,培训完的考核是聘任教师的重要依据,也便于考察。

4.活思想、搞互动,以科组教研活动为平台,让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层间开展对话式培训,通过对话式培训,发挥骨干教师的帮教作用,使其尽情在专业领域发挥辐射作用。

三、立足个体,稳固常规

(一)反思叙事、重构教师职业生涯。

我们感到教师口头的、笔下的,体现在课堂的、文本的,是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不断学习追求自我完善的意识,是创造性设计、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体现,是较强的与人沟通和独立反思的能力。教师能自觉洞察,不断关照,“我做了什么”、“有什么不足”“有什么可取”,“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教师自我叙述反思,实现个体在交流和反思中成长,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二)稳固常规,建立专业成长档案。

专业成长档案袋是科学记录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增强教师自我反思、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

档案袋以科组为单位,包括:个人简介、教学设计与反思、论文与案例、教学及科研成果、参加培训情况、成长记录、听课、评课记录等栏目,包括了每位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师德师风建设、专业品质、教育科研、教学业绩等内容。留下教师成长足迹,学校定期进行档案袋的更新、评比和交流。旨在使每位教师参阅同事的档案后而感受到差距,并激发互相学习的愿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自然有助于在教师群体中形成竞赛氛围。使教师看到发展和进步,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激发教师的发展潜能,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专注打造有品牌的群体专业发展活动。

四、抓好关键,突出特色

(一)专注品牌,名师结对。

1.强化师德建设,为推进课程改革增动力。

任何职业都有与该职业特点相适应的行为准则或规范要求。长期以来,我校树立以队伍树形象,以质量争品牌的管理理念,坚持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和推进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来抓:1.抓学习,规范教师言行。2.抓环境,师思想。3.抓考核,强化师德管理。我校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并制订《彭湃中学教师工作绩效综合评价方案》,对教职工的思想作风、工作态度能力、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估。4.通过家长、学生、领导评教监督教师师德形象,从而逐渐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系统,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素养提高,树立学校良好的形象。

2.名师结对工程,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

学校继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选派德高望重、学术造诣深的中老年教师作其导师,将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为每一个新教师配备一名教学上的师傅,从各个方面手把手地教他们,通过“传、帮、带”等多种方式使他们能尽早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减少成长过程的盲目性,尽快成为专业骨干。

学校每年教11月份作为教学开放月,按照教师层次分别进行“名师示范课”、“骨干教师观摩课”、“成长教师研究课”“新教师汇报课”。这既有达标过关作用,也有示范观摩作用。

(二)校本研修,骨干培养。

1.主题式校本研修活动,引发问题即课题意识。

学校专门成立教研中心,引导教师聚焦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发现问题、提炼主题,对于那些有价值的、普遍性的问题,教研组进行集体探索和专门研讨,经过教师们集体智慧的碰撞,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研讨中教研组围绕研究点,集体备课,共同研究,人人提高。组内老师充分探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全校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各学科组每周定期召开科组会议,针对主题进行系列化研修,比如语文学科针对作文教学中教师普遍困惑的问题展开专项研究;数学学科研究新课程标准下唤醒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英语学科紧扣学科课题探讨高中英语新课程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物理、化学学科的研修主题为“如何精讲巧练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高能、高效”;生物学科研究高中生物教学常规的“科学效益”;政治学科的双主体互动式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历史学科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地理学科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方法;班主任会议研究ISO9001应用于高中班级管理的理念与操作策略;信息技术科组进行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等。

教师通过反思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把工作的过程变成研究的过程,把研究的过程变成理智工作的过程,变成自我发展的过程成为教师的共识。

2.注重骨干教师,重点选拔培养。

骨干教师是学校的排头兵,是学校的脊梁,他们有敬业精神,能力也强,成绩也比较突出,在教师中有很高的威信,但视野不够开阔,限制了他们进一步的发展,对这部分教师,学校将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学习机会,努力开发教师的潜能。

学校主要通过对教学和科研潜质较好,发展空间较大的中青年教师加大培养力度。(1)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专业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2)鼓励申报重大教育科研项目;(3)大力支持他们参加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广泛接触同行专家,扩大视野,提高学术水平。(4)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各级的业务培养和进修,组织教师进行系列专题研究。

五、引进人才,寻求突破

1、充分利用学校政策,引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需要拔尖人才。

一个开放的社会,能够用最广博的胸怀欢迎一切人才,并为他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一所学校能不能引进人才往往也成为教育开放和进步的标志。科学的人才战略,需要解决从哪里引进、引进什么人才的问题。我校人才战略的开放性应当主要着眼于国内,引进后还要解决好本地人才和引进人才的关系,不能因为引进人才就贬低本地人才,变成只有引进的才是人才。当然,引进什么样的人,我们不仅要看硬件,更要看软件,应当看他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成果。

2、要创造一个“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乐土”。

中国人才市场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各单位都在大张旗鼓地招人;另一方面,各单位也存在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这种一边流失一边引进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当前,我校尤其注意克服形式主义、官本位传统等片面看重学历,而学历教育含金量明显降低这些不良倾向,积极营造一种“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乐土”的环境。

3、聘用人才须经综合测试,注重实效。

我校尤其注重引进熟悉教育教学流程和规律、具有较强的指导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人才,注重整合传统与现代教育教学技能或资源,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富有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聘用人才均是根据报名者提供的材料进行资格审查与筛选,然后上级主管部门备案,从中选拔出适合学校教学需求的人才正式录用。这些人才被录用后,其工资、奖金、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都按照国家和学校的相关政策规定执行,学校还努力提供相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费保障与设备保障,为人才们的工作创造便利条件!

通过不懈努力,我校专任教师320人中,高级教师上升至73人,一级教师增加至168人,其中有30人先后参加过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培训以及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近年新招聘的教师中有十位拥有全日制研究生学历;近三年全校教师发表在国家、省、市各级刊物的论文287篇,省级立项课题2个,市级立项课题6个;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总体水平居全市领先地位;学校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办学效果和业绩已经逐步被社会所认可和赞扬。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武术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52

我国武术中含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髓,是我国的国粹,在全民健身、发展传统体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教育部门已经将武术作为基础性课程纳入到教育工作中,对教学的课时、考核标准等进行确定,高中阶段应提高对武术教学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高中武术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制约着武术教学效果的实现,因此需要采取有效地对策推进武术教学的顺利、高效开展。

一、高中武术教学开展的现状

当前新课改不断推进,高中武术教学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是学校对于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高,重文轻体的现象依旧普遍存在,高中阶段的教育还以文化课成绩的提升作为核心内容,体育课被边缘化[1]。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考升学率依旧是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学生都将成绩提升作为主要的任务。限制小学科的发展,将其边缘化,体育教学就是其中一个。

相比于其他体育教学内容,武术对于教学场地以及器材的要求不高,但是并不是不需要场地以及器材。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缺少专门的体育器材和场所,武术教学需要临时选择教学场地,而且高中阶段的学生以及班级都比较多,武术教学用地也比较紧张,班级之间相互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教学效果并不高。

学生对武术的了解和兴趣一般是来自于电视,但是当学生真正学习武术后会发现并没有达到电影电视中的效果,学习兴趣也就不高,更多是应付学习。还有些高中没有开展武术教学,主要是教学与学生的心理需要有矛盾,并且缺少武术教师、教材等,武术教学很难顺利开展。

由于武术动作比较复杂,动作量多,不同的动作需要联系者有很强的记忆力,武术动作注重的是衔接,为了更好地使幼鞲加熟练,需要多次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有教师进行指导,武术技能不是短时间就能够掌握的,需要大量的实践。在高中武术教学中,专业的武术教师数量并不足,很多教师都是临阵磨枪[2],在课堂上随意比划,教学质量并不高。

二、高中武术教学的有效对策

1、提高对武术教学的重视

为了更好的促进武术教学的开展,应提高对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需要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加强对武术教育的宣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武术教学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还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方式。

为了更好地使高中武术教学顺利开展,教育部门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完善教育制度,将体育事业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加强对武术教育的监督以及评价,定期对武术教学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全面评价教学质量和实际情况[3]。对高中学校审核办学质量时,需要将体育和德育教育纳入到其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保证武术教学的有效落实,适当增加武术教学的时间,提高对武术教学的重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2、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要提高对高中武术教育的重视,加强对武术教育的研究,由专业人员对教材进行更新和完善,积极发挥武术教师的作用,提高武术教学的实用性,使其能够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更新教材后,还应对现有的武术教学方法进行变革,依据学生的认知以及接受能力,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加强人际交往的同时提高武术学习的水平[4]。在武术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个人见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步教学,避免教学内容的单一,根据实际的武术教学效果使用灵活性的教学方法,综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应是多样化的,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进行评价,满足其求知的欲望。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从简入繁、从易到难,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复杂的武术动作进行分解,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

3、提高武术教师素质能力

要使高中武术教学实现良好的效果,还应努力提高武术教师的素质能力,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育部门的带领下,加强对高中武术教师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增加专业武术教师的数量。高中学校应极大对武术教师的录取比例,积极引进专业的武术人才。

专业的武术人才进入到高中后,需要对其进行教学方法的培训,根据武术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培训方法更具针对性,促进武术教师理论以及文化素质的提升,能够更好地为学生传授武术知识,促进武术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

4、加强武术场地以及器材的投入

高中武术教育教学的开展需要有完善的场地以及器材作保障,因此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加强对武术场地以及器材的投入力度,使武术教学有专门的场地,班级之间不会影响彼此,避免学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促进高中武术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结束语:

当前高中武术教学中,武术价值的体现依旧不足,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高中武术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努力提高对高中阶段武术教学的重视,将武术教学真正落实到高中教学中,在教育部门的引导和帮助下,积极采用新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加武术场地以及器材的投入,根据时展的情况,积极改善高中武术教学中的不利影响因素,进一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使武术运动更加广泛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戚幼丽.普通高中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12:133.

[2]窦林.南京市高中武术课开展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09:7-8+23.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对策;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8-0011-03

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加强科学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然而,我国科学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中国科协组织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虽较以往有明显提升,但仍然很不理想。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1]。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专门机构,在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素养中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目前,科学课程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困难很大;必须全面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全方位地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素养。

一、转变观念,确立科学教育的核心地位

实施科学教育,转变观念是前提。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科学教育的实施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实力。近几年来,我国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指引下,科学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无论是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还是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面对国际社会风起云涌的科学教育改革形势,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依法治教的观念,把科学教育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效。

社会、学校、家庭必须转变观念,把科学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不能认为科学教育可有可无,而要确立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要向所有的青少年提供科学教育,实现基础教育机会的均等,积极消除科学教育的差异,以形成全民的科学素质。社会应确保为儿童提供一个开发智力和科学教育的环境;家庭必须积极配合支持学校对孩子实施科学教育;学校则必须从根本上确立科学教育的核心地位,注重从学校管理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方面突出科学教育的重要地位。中小学教育必须适应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把科学技术的启蒙和普及教育作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注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发学生大脑中各种贮藏科技信息的通道。学校要结合课程改革将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科学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注重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并通过严格的训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智力和科学创造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优化课程结构,逐步实现科学课程的综合化

对我国现行中小学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实现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功能,是改革中小学科普教育的核心。为了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那些依然沿用分科教学没有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的学校而言,一方面要删繁就简,注意调整课程的内容,适当降低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理论要求和习题难度,增加一些新的知识和实验,力求课程内容难易适当。教学内容要考虑今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吸收先进的科学思想,注重介绍当代科学技术新成果,并通过生动的事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新知识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增加新的内容。不容置疑,科学知识的传播是科普教育的基础和核心,但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探索精神的养成在科普教育中同样重要。在小学增加“科学史话”,在中学增加“科学发展简史”和“科学方法概论”等内容,对帮助学生认识、把握科学发展的历程,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索精神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中小学的科学教育课程的门类不宜过多,分科不要太细,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向综合化方面发展。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又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福特迈尔小学开设了“未来教育”课,其内容涉及宇宙和航空、通讯联络、能源开发等新的科学技术,引导学生“推测未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多种能力[2];澳大利亚等国中小学有“理科”课程,内容涉及了生物、气象、天文、环境等科学知识[3]。科学教育内容的综合化充分体现了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向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国必须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由分科课程设置逐步转向科学课程的综合化。一方面自然学科的教育中既要强调人文学科的渗透,重视科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取向,注重引导学生把握人文学科的精神实质及其价值内涵,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另一方面,促使科学学科走向综合化,开展综合化科学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课程的综合性,设置《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好选择。然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科学》课程却因为师资准备不足、教学条件所限等原因推行困难,目前仅在少数地方真正把《科学》课程落到实处。这种自然科学课程综合化的改革尽管还不很成熟,但它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它将是我国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三、改善学校环境,营造科学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除了要改革课程设置,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外,还必须重视科学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科学教育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为此,中小学必须注意营造科学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

一是营造科学教育的物质环境,使学生耳濡目染。如把科学家的图像、名言等张贴在校园、班级的墙面或板报上,购买一些必要的科普图书供学生阅读,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关科技方面的电影、电视及录像,使学生们从中感受到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生活乃至学生自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激发他们科学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开展各种课外科技活动,营造科学教育的氛围。学校应大力倡导阅读科普报刊,丰富科技知识。可以组织各种类型的科普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和动机;应定期带领学生参观自然科学博物馆,以了解世界上的最新科技动态和成果;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搞小发明、小创造等。在科技兴趣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所学的科技知识用于实践,使其亲身体验到科学创造的艰辛与快乐,以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和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

四、注重“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掌握必要的科学基础知识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但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方法的掌握,只有在具体的科学操作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所以必须注重在“做中学”,加强观察和实验教学,开展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动手能力,使之真正做到“心灵手巧”。美国、德国等许多国家中小学在科学教育中,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操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和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他们强调要求中小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只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和用眼睛去“看”科学。教师要根据科学教育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制作等实际活动,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中获得科学知识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和态度,形成科学的价值观[4]。

在科学教育中,要特别加强实验教学,强调在“做中学”。中小学阶段科学教育课程应着重从培养学生科技制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入手,改善现有教学实验条件,改变重理论知识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动手创造机会。课堂内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或学生亲手实验、教师指导,使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规律的产生,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技能、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和实验,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课堂外可以配合营造科学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制作活动和科技兴趣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充分体验科学探索过程中的艰难与创造的崇高意境,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

五、注重科学教师继续教育,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目前,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一支适应科学教育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解决师资问题,既要注重调整高师院校的专业设置,逐步培养出适应科学教育需要的教师;又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在职教师在科学教育中的适应能力。

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来看,适应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提高现有中小学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针对分科教师科学综合知识欠缺的现状,加强对教师科学知识的继续教育,进行强化补缺培训,达到知识互补,使他们及时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因为科学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快提高现有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育素养。既注重科学教师科学知识的全面提升,又要注重其教学技能的提高。除了组织系统的教育培训以外,学校可配合科学教育教学的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校本培训,设计多种竞赛活动,让教师积极参与,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可定期召开教材分析会、自然科学教学经验交流会以及科学教学骨干教师示范课等,让一批科学教学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也可开展校际合作,通过校与校合作共同研究新教材,通过备课、交流,做到取长补短,提高学校科学教育教师整体水平。与此同时,教师必须自觉增强科学教育的观念,透彻理解学科教材所反映的科学知识体系,在正确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将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科学教育观念,教师才能自觉去挖掘蕴含在知识内部的思想,让学生所学得的科学知识不断升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星星,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N].人民日报,2011-02-23.

[2]胡继渊,张克裘.日本美国科学教育的摭谈和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1(4).

[3]彭前程,澳大利亚中学理科教育简介[J].课程・教材・教法.1996(3).

[4]钟启泉.国外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Basic Strategy for Science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s Schools

HAN Bing-q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Huanggang 438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