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白露的诗

白露的诗

时间:2023-05-29 17:30: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白露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姚正耀[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

等君在深山,深山停素云。素云映流水,流水照欢颜。欢颜醉桃花,桃花舞翠柳。翠柳拂玉阶,玉阶生白露。白露湿裤袜,裤袜著嫩足。嫩足慰芳草,芳草怜古道。古道开画图,画图悦耳目。耳目新天地,天地存万古。万古不朽事,丹心燃火烛。

《等君在深山》开篇就透露出诗人的渴望——等君在深山。这个“君”是指代的谁?是诗人的友人还是爱人?我们姑且先往下看。诗人选用了许许多多的自然之境作为意象,并且这些意象都是小而雅致的,如素云、流水、桃花、翠柳、白露、芳草、古道。这些自然界中再平凡不过的意象恰恰透露了诗人的理想,诗人向往的正是这些普通的田园生活。这样的景致在遥远的山林里入目皆是,但对于生活在喧嚣闹市里的诗人而言,入目的却是钢筋水泥浇筑的冷冰冰墙面,每日听到的却是沉闷暴力的汽车发动声,每夜入睡前期盼的竟是明日能看到一片以蔚蓝做底,白色勾拉出来的天空。诗人在闹市中仍怀揣着自己的一颗清静的心,实在难得。诗中的意境多为自然中静物,只有一个采花少女在晨曦微露时分穿梭于静谧的林间这一动态的画面。一个十五六岁的妙龄少女踩着一双沾惹了点点晨露的玉足在林中跳跃、欢笑,她的欢颜染红了流水,羞醉了桃花。这样的一个动态场景的安排,极富有画面感,使得整个山林都活了起来,少女与山林,人与自然深深切切地融合为一。然而诗人并没有真正成为这美景中的一幕,因为这一切只是他的一个梦。诗人脑海中浮现的此时此刻的美景,多么渴望能够提笔把它画下来。世间万物外在的形体是会消灭的,但在诗人构思的新天地里,在人的心灵里,永远有一片净地,在那里时间是静止的、是永恒不变的。诗的结尾直抒胸臆,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对现实无奈的抗争;诗人对世人发出邀请,渴望与世人共同分享自己内心的纯净世界,从某种角度来看,诗人要塑造这个完美的世界需要世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只有人人都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生命的净土才不会在现实中湮灭。所以,文章开头所说的“君”不是特指某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的心向自然生活的平凡人。诗人渴望与这样的友人共享山野,执手言欢,把酒话桑麻。诗人虽然过着最朴素的生活,仍然做着最遥远的梦,他的这颗滚烫的赤子之心还将永远燃烧。

“翠柳拂玉阶,玉阶生白露。白露湿裤袜,裤袜著嫩足。”这两句化用了李白的《玉阶怨》中的诗句“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大意是:玉砌的台阶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伫立露水侵湿了罗袜。李白的《玉阶怨》写的是一位贵妇寂寞和惆怅的心情,久盼所爱不至,直至夜深还有所期待,不著怨意而怨意很深,与此诗中诗人的感情大相径庭。诗人只是借用了《玉阶怨》中美好的上半部分意境,“玉阶”原义指玉石砌成或装饰的台阶,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后来亦为台阶的美称。诗人既然生活在山野里,自然不奢望玉石砌成台阶,自然指代的是普通的石阶,但也同样表达了诗人不慕功利、淡泊出世、宁静致远的广阔胸襟。最后怨妇因为久等爱人而致使白露侵罗袜与少女踩着白露去采花瓣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前者感情忧伤令人同情,后者脚步轻快使人怜爱;前者是一种忧虑的生活状态,后者则是一种浪漫的、无忧的生活状态。

全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便是贯穿全文的顶真。顶真也叫蝉联、联珠,是把上一句末尾的词作为下一句的开头,使首尾相重合,形式上成为一种链式的结构,表达上前后意思紧相扣,气势连贯而下。在描写意象时,条理清晰,从“深山”到“素云”到“流水”到“欢颜”……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同时诗人寓情于景在写景物的时候用顶真这种手法抒情写意,格调更为清新。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受到了宁波大学外语学院钱志富副教授的指导)

作 者:姚正耀,宁波大学阳明学院2014级本科生。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第2篇

《诗经》中的一些诗歌,特别是《国风》和《小雅》的诗歌,它们在结构形式上,常常采用一种复叠的手法,即诗歌的章与章的内容和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在对应的地方更换几个词而已,这种手法就是重章叠句。《诗经》的作者巧妙地利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反复地进行吟咏歌唱,借以营造氛围,深化主题,淋漓尽致地抒发喜怒哀乐的情感,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使诗歌得以传达出无穷的魅力。

一、营造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使欣赏者感到回味无穷。营造意境的手法有多种,在《诗经》中,一些诗歌正是利用重章叠句这样的形式创造了浓郁的氛围和意境,达到了绝好的效果。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这是一首情景相生的诗歌。全诗3章24句,只更换了几个字词,作者反复吟咏,表达了对“伊人”的执着深情及不可求得的怅然情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歌一开头就描写了一幅苍凉幽渺的画面:深秋的清晨,茫茫的河边摇曳着茂密的芦苇,天气寒冷,露水在芦苇叶上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这是诗人在河边所见景物,也为主人公抒发内心的情怀提供了一个相适应的空间。紧接着诗歌指出“伊人”在水的另一方,任凭诗人如何上下求索,但“伊人”始终可望而不可即。二、三两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只在章节中变换了几个词语,进一步宣泄其惆怅之情。因此,《蒹葭》所描绘的景和所抒发的情是相谐相生的,全诗通过这样复叠的手法,营造出一种朦胧凄婉,情真意切的艺术境界。

二、深化诗歌的主旨

《诗经》重章叠句的形式不仅可以渲染氛围和意境,同时可以利用这种复叠的形式,反复歌咏,突出诗歌的主题。如《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是一首控诉剥削阶级残酷剥削奴隶的诗歌,全诗共三章,诗人在每章开头就把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统治阶级比作贪婪肆虐的大老鼠,并愤怒地大声申斥。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传达出劳动者对奴隶主贵族的憎恨,并热情的歌颂了他们向往的理想乐土,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加深了诗歌主题思想的发挥。

三、加强诗歌的抒情性

《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走向,特别是《国风》和《小雅》中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结构短小的抒情之作,这些歌曲多表达人们日常的情感,这些情感或快乐或悲愁或愤怒,对吟唱者来说,有时往往情不能自已,于是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由此造成一种一唱三叹的抒情艺术。如《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全诗三章,三章诗的内容基本相同,只变换了六个字。这是一首深情的恋歌,一位男子怀念正在采葛的情人。有情人分离,哪怕是短暂的分别,也给双方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相思。虽然只“不见一日”,就仿佛隔了“三月”、“三秋”、“三岁”那么漫长的时间。通过诗人反复咏唱,他心中缠绵尽致的相思之情也层层加深。这种相思之情通过重章叠句的形式得到充分展现,必定也能深深打动读者。

四、增强诗歌的音乐性

《诗经》本身是一部音乐歌集,它的作品都是可以合乐演唱的。尽管它原先的乐谱已经失传,但我们依然能够从这些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中体会到《诗经》的音乐特点,即韵律和节奏。如《周南・》:

采采,薄言采之。采采,薄言有之。

采采,薄言掇之。采采,薄言捋之。

采采,薄言之。采采,薄言之。

这是一首明快而优美的劳动之歌。三章诗歌采用重叠的形式,选用简洁明净的语言,特别是“采”、“有”、“掇”、“捋”、“”、“”这六个动词,传神地刻画出妇女们采集时从少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却没有雕饰的痕迹,相反这几个字自成音韵,再加上贯穿诗歌始终的两个叠字“采采”,使诗歌充满了音乐美和节奏感,成功地渲染出轻快的劳动气氛和劳动者愉悦的心情。再如《魏风・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这首诗写一群采桑女在劳动结束时呼伴同归的情景。两章间变换的八个字,但每句诗歌之后都使用了语气词“兮”,既表现出一种悠闲轻快的情调,这正和诗歌内容非常吻合,同时,“兮”字在每句诗歌相同的地方出现,又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这种袅袅的韵律正体现了《诗经》的音乐性。

第3篇

关键词: 《日出》 陈白露 矛盾性格

凡是看过先生《日出》一剧的人,大概都会对陈白露这个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先生曾有言:“《日出》里没有绝对的主要动作,也没有绝对主要的人物。”[1],但是他又承认陈白露“在戏中具有贯穿作用”。[2]作为线索人物,陈白露无疑是《日出》结构的中心。同时,在《日出》的潜在主题――个人在现实中的矛盾处境和内心挣扎这一层面上,陈白露又是当之无愧的意义的中心。本文旨在对陈白露这个中心人物作一番分析。

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日出》中所有的人物都是一种“完成型”的性格。这意味着在他们出场前,其性格与形象就已经基本确定并且难以发生改变,这是其情节展开的前提和基础。潘月亭的老谋深算、顾八奶奶的庸俗空虚、胡四的油头粉面、乔治张的崇洋、黄省三的懦弱可怜……正是这些“完成型”人物的人像展览,才将“日出”前社会的种种矛盾与问题深刻地表现出来。陈白露自然也是如此,但她的“完成型”性格又比《日出》中其他人物更为复杂。先生说:“她在矛盾的夹缝里讨生活,在极度的矛盾中无法自拔。她追求着她的理想的生活,这就是她生命的支撑。”[3]“造成她悲剧的一生……是罪恶的生活环境,再就是她自己。”[4]陈白露渴望着激情四溢、潇洒自由的生活,又保持着不合时宜的清高、自尊和善良的本性,正是这样的矛盾性格造成了她悲剧的命运。而这一点,又是因为她矛盾的身份和处境造成的。

如果要对《日出》中的人物作一个大致的归类的话,我们当然会根据“损不足以补有余”的主题将人物大致划分为“不足”与“有余”两种。而陈白露既算不上“有余”,又难称“不足”。有人肯定会说,在《日出》中,陈白露是一个身处上流社会的交际花,她享受着潘月亭们给她带来的丰裕的物质生活,但这也是她“牺牲最宝贵的东西”换来的。她和下层翠喜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应该算做“不足”。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若说陈白露是“不足”,她并没有遭到谁的压迫,乔治张曾向她求婚,潘月亭也任她取笑,甚至可以说惟命是从,顾八奶奶更把她当作体己人,连胡四和王福生也对她敬畏三分,在关键时刻她还有能力帮助小东西。她所做的一切都是自愿自主的,并没有谁强迫她。但若说她是“有余”,她没有用不名誉的手段去“掠夺”别人,更何况她的地位和个人财产也不允许。

陈白露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矛盾的身份和处境之中。虽然她的身份是个交际花,但她与一般的交际花又很不同。在她身上体现出一种复杂的性格,这种性格最终造成了她的悲剧。先生这样评价陈白露:“她才二十三岁,时而像是久经风尘,时而又像是单纯的少女;时而玩世不恭,时而满腔正义;时而放纵任性,时而感伤厌世……”[5]“一般的交际花知道怎样弄钱、存钱,保护自己,根本不会像她那样挥霍。像她为了小东西对待黑三那样的举动,一般的交际花也是不会干的。她在悲观和矛盾中活着。”[6]我们知道,陈白露是出身在“书香门第”的“高才生”。在堕落风尘前,她还是社交的明星。这一切条件都造就了她自尊、自负的性格。在第一幕前的舞台提示中就提及陈白露“很骄傲,她生怕旁人刺痛她的自尊心”。她看不起潘月亭、顾八奶奶、胡四和乔治张那样的人,明白“这些名誉的人物弄来的钱”并不名誉;但她又混迹于他们中间,享受着物质上的丰裕生活。她要尊严,又很骄傲。她的优裕生活明明是像潘月亭那样的人给她的,但她却说:“我没有把人家吃的饭硬抢到自己的碗里。”“我的生活是别人甘心愿意来维持的。”“这样弄来的钱要比他们还名誉得多。”对待潘月亭、乔治张这一行人,陈白露也并不像一般的交际花那样曲意奉承、唯唯诺诺,反而时刻维护着她的自尊,有时甚至可以说是不留情面。在潘月亭面前,陈白露表现得十分任性,只是为了救小东西才第一次谢谢潘月亭、第一次夸他是个好人。乔治张醉酒后来到陈白露的卧室,她就质问乔治张:“你到这里来干什么?”所以,陈白露和那些喜欢她的男性之间,与其说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不如说是征服与被征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更为恰当。当她内心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被与自己有着类似命运的小东西唤醒,要与方达生去搭救她时,潘月亭、顾八奶奶、胡四和乔治张当面把他俩称为“疯子”。因为这样的行为是顾八奶奶这群人所无法理解的。正如先生所说,陈白露和方达生“这一男一女,一个傻气,一个聪明,都是所谓的‘有心人’”,[7]却走错了房间――身处在一群丧失了道德价值判断标准的行尸走肉中间。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做交际花一定不是陈白露的主动选择,她有她的迫不得已。除了家道颓败的原因外,应该还有其他的理由。让我们再回到剧本中来,分析一下舞台提示中对陈白露的大段介绍。这一段话,几乎能够概括陈白露一生的命运。而其中的一句话值得注意:“世上并没有她在女孩儿时代所幻梦的爱情。”肯定了陈白露在少女时代曾经幻想过幸福而浪漫的爱情,就像许多“未经世故的傻女孩子”一样“羡慕着自由”、“憧憬着在情爱里伟大的牺牲”。这里暗示着陈白露曾经追求过爱情和理想,但是并没有成功。这一点在第四幕中得到了确证,当方达生再次劝诫陈白露结婚,并远离这种奢侈荒的生活时,陈白露终于向他坦白了自己与前夫的婚姻。这段婚姻是陈白露的自主选择,是她按照自己的理想选择的对象和生活方式。按照常人的理解这应该是幸福的结合,也理应有完美的结局。然而陈白露却评价其“平淡无聊,并且想起来很可笑”。这位与方达生多少有点像的前夫“思想起来很聪明,做起事就很糊涂。让他一个人说话他最可爱,多一个人谈天他简直别扭得叫人头痛。他是个最忠心的朋友,可是个最不体贴的情人”。他天真而乐观的性格曾吸引陈白露和他结了婚,去了乡下,生了小孩。但婚后不久,“新鲜的渐渐不新鲜了,两个人处久了渐渐就觉得平淡了,无聊了。但是都还忍着”。再后来,“两个人互相觉得是个累赘,懒得再吵嘴打架,直盼望哪一天天塌了,等死”。直到孩子死了,陈白露与前夫唯一联系在一起的“绳子”也断了,前夫就追寻着他的希望而去,至今下落不明。这就是陈白露期待并追求着的爱情。陈白露的这段婚姻生活使她认识到,爱情和生活终非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再纯真的爱情、再相爱的夫妻同样可以被生活磨平了激情,正是陈白露所说的:“结婚后最可怕的事情不是穷,不是嫉妒,不是打架,而是平淡,无聊,厌烦”,而婚姻中的“两个人仿佛捆在一起扔到水里,向下沉,……沉……沉,……”。

正是这段话透露出陈白露的真正心声:爱情曾使她绝望。她之所以不愿和方达生离开,是因为她明白即使自己与方达生结了婚也无法摆脱生活中的“平淡、无聊、厌烦”,无法获得理想的生活。同前夫的决裂,使她对人生增加了空虚感,减却了热情。“陈白露的爱情幻想是永远不得实现的,也不会找到她心目中的‘情人’”。[8]因为她拒绝的不是爱情,不是自由,而是过普通人的平淡生活。这样一个拒绝做普通人的平凡女人,她怎能不对生活感到绝望?过去她有良好的家世,能够让她在社交界崭露头角,享受与生俱来的一切――美貌、才华、金钱。而今家道颓落,她又凭什么再受人瞩目?美貌和才华只能成为她赚钱的凭借。所以先生会在舞台提示中说,她清楚地认识到生活的真实与残酷,并“不时地露出倦怠和厌恶”。她深深地体会到:“生活中意外的幸福或快乐毕竟总是意外,而平庸、痛苦、死亡永不会放开人的。”这是一种悲观和厌世的情调,暗示着陈白露看透了人生。所以在方达生要娶她时,她会略带酸辛地说:“爱情?(停顿,掸掸烟灰,悠长地)什么是爱情?(手一挥,一口烟袅袅地把这两个字吹得无影无踪)你是个小孩子!我不跟你谈了。”陈白露奢谈爱情,她明白方达生给不了她理想的生活,更接受不了方达生的感化和信念,并预见到他们的结合必定会同样将以分离结束。

更进一步地说,方达生与陈白露在性格和信念上本不是一路人。在第一幕中,我们知道方达生为人正直、传统。他在乡下住久了,很不适应热闹的地方,更看不惯陈白露身边这群人。虽然他有强烈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为挽回小东西的苦难命运付出过努力,他还去过宝和下处找小东西,结果却被黑三轻易地骗了过去,末了还得给黑三赏钱。可见像方达生这样忠厚、老实的人,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是难与各种艰险狡诈的人物们周旋的,我们也很容易想象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窘迫处境了。在第四幕中,方达生居然还建议陈白露嫁给打夯的工人。方达生正是陈白露所说的“书呆子”和“乡下人”,他无力改变现实的境况,也根本不了解陈白露。而陈白露“出身,书香门第,陈小姐;教育,爱华女校的高材生;履历,一阵子的社交明星,几个大慈善游艺会的主办委员”。她年轻、漂亮,受过良好的教育,更是社交场上的好手。她又怎么可能和方达生这样老实、古板而困窘的人安心相处呢?

从小的经历,使陈白露习惯于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活得潇洒而自由。她接受不了平淡普通的生活方式和处境。她追求过浪漫的爱情,结果真实的平淡生活让她感受到的却是苦闷与单调。她不甘于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希冀着一丝激情和快乐,所以她必定还是要投入到上流社会中享受激情而快活的生活。但她又是个有道德、知善恶的人,瞧不起上流社会中的丑恶。陈白露正是怀着这样一种清醒、自尊和认真的态度在腐朽肮脏的上流社会中寻欢作乐、玩世不恭,在一群自己看不起的人中间保持着不合时宜的清高与自负。她表面上的左右逢源、“顶红、顶红”,却掩盖不住内心无比的孤傲和寂寞。而她的梦想“等待,等待着有一天幸运会来叩她的门,她能意外地得一笔财富,使她能独立地生活着”终究是难以实现的。因为那样的社会从根本上断绝了个人靠正当手段获得财富和地位的可能,更何况是那样一个“天上掉馅饼”的梦想。潘月亭这样老奸巨猾的人尚且都破产了,她又凭什么等待呢?社会阻止了她个人奋斗和个性解放的可能性,生活中没有合适她的位置。陈白露无法阻遏这种“向下沉”的人生。方达生也好,其他人也罢,都无法挽救她走出命运的旋涡和绝望。“她是个真正的厌世者,用自己的毁灭来证明自己是彻底地厌世”。[10]所以她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日出》中的诗:“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了后面。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先生这样评价他笔下的陈白露:“认真、热情、年轻、冲动,没有多少人生经历,却使她在一时解不开人生的纽结时,向死亡的道路上撞过去。如果她是一个三十几岁的女人,在生活里‘混’过一阵的话,她是不会自杀的。”[11]若是陈白露甘于做一个普通的“竹筠”,或是她甘于在丰裕中迷醉的话,她都是可以活下去的。但是她不行,她始终还太年轻,对自己的梦想太认真、太执着,也太冲动。因此,在希望的彻底破灭后,她说:“我发现我救不了小东西,正如我救不了我自己。”她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了生命,告别了不能实现的梦想。

参考文献:

[1][2][7][9][11][12].日出・跋.选自《论创作》,分别第41、42、34、34-35、158、4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4][5][10].自己费力找到真理――1981年2月17日在北京人艺《日出》剧组的谈话.选自《论创作》,分别来自第55、55、54、14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第4篇

哪个浮华聒噪的当下,注定都不属于沉静的思想者;而柳绿花红的盛夏,自然就是女人妖冶的天堂。透过满眼“毯星”的旖旎风光,我看到了先生笔下旧日的上海滩,和沉溺在十里洋场、纸醉金迷中的那个女人,如今怕是只在教科书里才有提及的陈白露小姐――

这位名噪一时的高级交际花在自己长年居住的酒店接待了从乡下赶来的方达生,尝试说服陈白露放弃这里的生活与自己回到家乡的方达生发现,这个曾经的恋人,昔日的单纯与可爱已然踪迹全无。尽管深深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但她依然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终日周旋于潘月亭、张乔治以及顾八奶奶等巨商富贾身边,维持着自己奢侈生活的假相。当所有的喧嚣嘈杂过后,独自一人的陈白露静静地数出足以致命的安眠药片,读着自己曾经的诗人丈夫写下的词句:“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像极了好莱坞惯用的蒙太奇,我的脑海里闪现了一串串的名字以及她们的音容笑貌:原名、艺名;别名,小名;清瘦的,丰腴的;袒胸露乳的,裙裾飘飘的;矫揉造作的,故作姿态的……真可谓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于是,我只好定格在这样一个特写镜头上:

滑翔机飞过土耳其的高空,蓝天白云下,许晴对着镜头大声喊出3个字:爱自己!回声很长。可是,这时的许晴没有想到,半小时后,她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如果说《花儿与少年》第一季让大家见识了许晴撒娇的功底,后来,人们翻出了她的家世,才发现情有可原;那么第二季,许晴显然又让人们失望了,她性格中完全不同的两极,在节目中表露无遗。许晴说,她内心还住着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女孩,但是中国人向来信奉的是圆融中庸,这也是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情商高低、能不能被主流社会认同的最大标配。但是许晴似乎一直抗拒地停留在她漫长的青春期。但我说许大姐,难道你没听过这句话:不怕美女卖嗲,就怕徐娘装嫩吗?何况此间的杨钰莹小姐姐与林志玲二妹妹的娃娃音依然有着极强的穿透力和无穷的魅惑力啊,难道你们依旧在披÷穑

“女人花摇曳在红尘中/女人花随风轻轻摆动/只盼望有一双温柔手/能抚慰我内心的寂寞/我有花一朵/花香满枝头/谁来真心寻芳踪/花开不多时/堪折直须折/女人如花花似梦/遍地的野草已占满山坡/孤芳自赏最心痛……”

吟唱这首经典歌曲的女人花梅艳芳早已随风飘逝,还有多少非花非草的女人前赴后继,这个依旧是男权统领的社会,什么时候才能充满阳刚之气,给人以伟岸的依傍,而不让我们心爱的女人只有爱过了,方知情为重;醉过了,才觉酒真浓;睡下了,再也看不到星星。

如此慨叹,只因为这个夏天,北京的天真的很蓝;也因为逡巡在酒绿灯红中的每个女人,都不那么简单;更因为我深爱着这里闲适淡然的美好生活,和街巷里那些摇曳生姿的所有美眉。

第5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低低地吟诵。抬头,投过纱窗的格子,我仿佛看见一位伊人海藻般的头发与她娇小的背影,不真切的样子。

我起身,不禁想要脱离这纱窗的束缚,去寻访,去勘探。

四月,远没有五月的明朗,虽已褪去雨水的阴霾,却也不忘送上簌簌寒风。道路像一条被遗弃的绳子,蜿蜒伸向远方……

看见河边的柳树,颇有一副“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架势,将枝条浸在水中,风拂过,荡起一层涟漪。好美,带着春的味道,与万物一同释放生命的光彩。而一旁的你,我来探访的芦苇,你的生命已终结,身上的颜色如此颓败,像夕阳一样含混,一层黄叠着一层橙,腰间还沾了些许霉黑。可是,你为什么仍挺立着,绝无俯身亲吻湖面的意思?你,是不想与它们同走一条路吗,是想另辟新道,以执著来镌刻一道凄美的风景吗?

低头,我竟瞥见了一星浅绿。哦,芦苇,是你重生了吗?我想是的,你定是舍不得这多姿的世界,才又破土而出!伸手扶住一片薄而小的叶片,那上面的脉络竟是如此特别。一条条线从一点射出,又在一点汇聚,不留缝隙地紧挨着,呈现出均一、稳定的绿。你,一直都是这么与众不同吗?即使与万物共处在这片蓝天下,也要拥有不同的姿态,以沉稳来烙印一幅谨慎的画作?

小心翼翼地贴近,生怕破坏了这个场景。我看到,你的脚踝处泛着深沉的紫红。你是在提醒我“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诚如是,我定将铭记,也要铭记你至上而下,汩汩而流的热血!晚风吹来几片零落的花瓣,落在你掌心的水珠旁,与你羞涩而蒙?的绿相映成趣。音乐中,我仿佛听见你在吟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我感受到了那份温馨与缠绵,似乎还触到了你多愁善感的心。看来,你注定要扮演一个走在不同于常路的小道上的角色,以你的诗意书写你一生的传奇!

芦苇——蒹葭啊,你悄无声息地将脚步落在不凡之路上,我却听到了沉重的回音。你的执著,带给我倔强的勇气;你的沉稳,教会我踏实地迈步;你的诗意,引领我叩开文学之门,你用你的一切,向我昭示:无须期盼阳光给自己温暖,只须静待雷电,来奏响青春的乐章!

这一刻,我彻底领会到你的意思,我定会以你为榜样,不走寻常路!

第6篇

我们在阅读古诗词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偶合,即后人在作诗时无意中写出了与前人诗意相似的现象,正如范仲淹在《对床夜话》中说:“诗人发兴造语,往往不谋而合。”阮阅《诗话总龟》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诗僧惠崇曾写过两句诗:“河分岗势断,春入烧痕青。”当时的读书人都很惊喜,然而这却是偶合了唐人的诗句。惠崇有个师弟向他学诗,学成后就赠诗一首云:“河分岗势司马曙,春入烧痕刘长卿。不是师偷古人句,古人诗句似师兄。”对惠崇作了善意的调侃和揶揄。

偶合现象在古诗中是常见的。庾信写过:“白云岩际出,清月波中上。”杜甫也有诗:“薄云岩际出,孤月浪中翻。”韩愈有诗:“我今罪重无归望,直去长安路八千。”欧阳修亦云:“今日始知予罪大,夷陵此去更三千。”这都是到了“化人为己”的地步了。

一旦诗人发现自己偶合前人诗句后,其态度也不同。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载,宋代文学家王禹偁本来学诗白居易,在商州写了一首《春日杂兴》诗:“两株桃杏映篇斜,妆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他的儿子看后说:“杜甫《绝句漫兴》中有‘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的诗句,两首诗语句很相似。”因此劝父亲修改。王禹偁不但不改,还引以为自豪地说:“我的诗很精到,因此能和杜甫的诗相暗合。”并作诗道:“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与王禹偁相反,明代的谢榛是“同者即删”。他曾写过一首《牡丹》:“花身默默殿春残,京洛名家识面难。国色从来有人妒,莫教红袖倚栏杆。”后来读到唐人羊士谔《郡中即事》诗:“红香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越女含情已无限,莫教长袖倚阑干。”始觉与前人相偶合,就从诗稿中删掉这首诗。以后读前人诗,只要发现自己诗中有与古人全句相同的,谢榛就毫不犹豫地删掉。这是对待偶合现象体现出的两种不同的创作思想和精神。

第7篇

第一节 如何把握古诗的意象

技术点拨

“意象”中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涵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诗歌的意象,包括三个方面:人物意象、物象、景象。

一、人物意象

人物意象指蕴涵诗人情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鉴赏人物意象要注意以下几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知人论世”主要指要了解诗人的阅历、情趣、心境乃至创作风格,了解诗人创作诗歌时的时代特点。“知人论世”应注意两点:

(1)单项思考。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有利于掌握他的写作意图,或别有所指,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同时,还可以联系诗人的创作风格,如苏轼的豪放旷达,杜甫的沉郁顿挫,李清照的柔婉幽深等。

(2)双向联系。就是要把诗人笔下的“客观对象”与他的“主观情志”联系起来,两者之间总有某种联系,或命运不济,或遭受打击,或不被重用,写物实则写人,物不过是诗人的“代言人”。常用手法为暗喻、象征、烘托。

2.抓人物形象的语言、肖像、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诗歌也不例外。古诗中的人物形象不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完整,它通常描述的只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刘禹锡的诗句“何处深春好,春深稚子家。争骑一竿竹,偷折四邻花”,诗人写道:哪里的深春景色最好?最美的春色原来是在儿童嬉戏的庭院里。你看他们正争着骑一竿竹马,悄悄地去邻居家折花。诗人用典型的动作“争骑”“偷折”写出儿童好动、淘气的天性,惟妙惟肖,极具情趣。用“竹”“花”写孩子的,暗示他们将如竹、如花一样地茁壮成长。

3.关注对人物描写的侧面烘托。侧面描写是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或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来表现描写对象。通过侧面烘托、映衬,含蓄地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给读者以特殊的美感。如李白的《子夜吴歌》一诗:“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镜湖方圆三百里到处都是盛开的荷花。五月里,西施到这里来采莲。若是在若耶溪,来看西施的人就要把若耶溪挤得水泄不通了。诗人用婉曲的手法从侧面渲染了西施的美貌绝伦。全诗只字未写西施的外貌,但是这种婉转表意的手法却言已尽而意无穷,足见其艺术感染力的深远。

二、物象

物象,即饱含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形象。一般来说,物象所蕴涵的情感是有一定的习惯性的。简要举几例:冰雪的晶莹象征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梧桐、杜鹃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鹧鸪鸟是离愁别绪的象征;鸿雁象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梅兰竹菊松和蝉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因此,在古诗阅读中,学生应抓物象的内涵。

当然也不可一概而论。比如同是《卜算子咏梅》,在笔下,梅是不畏严寒、凌霜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他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在陆游笔下则是孤高清绝的形象,寄托了词人的悲怜与同情。

三、景象

写景诗中的景象最集中,鉴赏时学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说,除了诗人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外,大多数的写景诗寄寓着诗人各种各样的情怀。有的借眼前景物的壮丽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有的借山水寄托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还有的在大自然的奇伟瑰丽中感悟人生哲理。当然穷山恶水也会引发诗人凄凉的身世之感,异地山水会让人有思乡之念。中国诗人历来有伤春悲秋的情结,见流水落花而感伤,悲叹的诗篇不在少数。有些诗人因为仕途不得志被迫隐居,景物之乐,虽然能感受到,但诗人志不在此,美景徒增诗人对现实的不满。这种情感以南宋诗人居多,学生鉴赏这些诗歌时应结合诗人生活的朝代知人论世。

2.关注诗人写景时的表现手法。大致说来有几下几种:

(1)对比衬托。如唐求的诗句“岩间松桂秋烟白,江上楼台晚日红”中“秋烟白”与“晚日红”色彩对比鲜明,如一幅加彩的水墨画。

(2)动静结合。如孟浩然的诗句“天开斜景遍,山出晚云低。余湿犹沾草,残流尚入溪”,“天开”“出山”是静景,意象开阔;“斜景遍”“晚云低”颇具动感,给人以清新、明。

(3)虚实结合,即将写实与想象结合在一起。如李贺的诗句“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诗人写实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将星空描绘得美妙多姿。尤其后一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为画面加进了醉人的声响。

(4)渲染色彩。如杜甫的诗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青”“红”二色,令人觉得花红欲燃,柳青如碧。

(5)观察角度的变化。①远近高低变化角度。如杜甫的诗句“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庭前有白露,暗满团”,描绘的是月隐云端后的景象。银河不因月出月隐而改变其明暗,关山也如往常一样空寂冷峻。院前有白露,在不知不觉中挂满了露珠。河汉、关山写远景,庭露、言近景,远景近景相映成趣,描绘出月隐云端后的一幅朦胧夜景图。②东西南北中、前后左右上下的变化。如晏殊的诗句“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描写的是一处安静闲适的居住环境,流露出词人闲适自得的孤高情趣。古雅的小阁楼,低垂的层层帘幕,轻盈的娇燕在堂间来回穿梭。片片落红飘洒在庭院中,犹如散在绿毯上的朵朵彩花,分外鲜艳。夕阳晚照,栏影斜映于凉池之中,随波荡漾,这是多么悠闲深静的环境呀。词中画面是依据时间的先后,采用视转景移的方法,从内向外,由上而下,从室中到水面的空间顺序进行着墨的。③调动各种感官综合感受。如杜甫的《绝句》一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鸡。”这四句诗描绘了山间村院雨过天晴之后清新明快的景象。诗人调动各种感官综合感受,使诗显得错落有致,情趣盎然。

(6)侧面烘托。如王勃的诗句“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诗人写山中春兰茂盛,遮掩了小路;城外的庄园中桃李争艳,绚丽多彩。面对这样的美妙春光,一切人间俗事都不愿过问,内心无比宁静,就连鸟的吵叫,也没发觉。诗人正是用侧面衬托的方法,描绘出醉人的风光。

3.掌握写景诗常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做另一种事物或情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2)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能够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第8篇

是红蕃茄,红在地里的红蕃茄。你们大约不知道,那些在市场上买到的绝大部分蕃茄,你看到它们是红的,但实际上,在它们还是青绿色的时候就离开了土地,离开了藤蔓,它们被装进箱子,运进城里,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等你们看到它们的时候,它们已经红了,它们不是红在枝头,而是红在疲惫的运输过程里。

我家的花园早变成菜园了,这自然发生的由白到红,这春天到夏天再到初秋的盼望,这丰收的喜悦比种花或者别的什么事情给我带来的快乐要多得多。

除了蕃茄,还有南瓜,生姜,辣椒,小葱和玉米,这70平米的一楼小院,挤满了各种蔬菜。我是实用主义者。

不仅如此,两周前买来的红薯,有一只放在厨房角落忘记吃,发现的时候长出了嫩芽,干脆把它放在盘子里,每天浇水。又是两周过去,这就长成了我心里想要的样子:水培盆景。把它放在落地窗前,枝叶就倚靠在玻璃上,它们总是朝着屋外光的方向伸展。过两天,让它们转身,背阴的一面对着光,再过两天,这背阴的一面又伸展开来……

所有的植物,不管它们怎么长,总能长成我想要的样子。

白露过后,中秋之前,“且让我们再次照顾园圃,为花木浇水,它们皆已疲惫,即将凋谢,也许就在明天。而于世界再度疯狂,被枪炮声淹没之前,且让我们为一些美好的事物高兴,为之欣然歌唱。”这是黑塞的诗。

昨天在收获蕃茄的这小块土地上种下了芹菜和豌豆,在做这件事时,隐约传来漫天的呼号,这忽明忽暗的口号声是从城中心的马路上传来的,这声音在这小方土地上没有产生任何影响,芹菜还是芹菜的样子,豌豆也还是圆的,一颗颗钻进细密的泥土里,而那些大自然里负责松土的蚯蚓也只是被我的锄头打扰。

越是这个时候,越能感觉到生命之渺小和卑微,也就安然去过这卑微而又自尊的生活。

可是,“生命是一种博大的东西。”

《海上钢琴师》里,那个世人无法理解的钢琴师1900,从出生那天起一直呆在海上,从没离开过大船。有一天,1900终于鼓起勇气准备下船了,他走到第三级台阶的时候回望了大海,又转身回到了船上。“你在海上呆了32年,从出生到现在,从不离开,为什么?现在又为什么想离开?为什么又要回来?”

我只是想从陆地上看看大海,他说。他最终和大船一起消失在海里。也许海洋上的88个琴键在他的世界里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也可能在没有学会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之前,这是最好的选择。他的一生就是这样,他凭借钢琴注视世界,并获取了它的灵魂。

第9篇

重阳登高,带孩子看山川秀美,不亦快哉。

白露时节,夏季结束,天气由热转凉。而到了寒露时节,秋季也即将结束,这时天气则由凉转寒了。这时的大雁大部分已在南方做客,所以有“寒露一侯鸿雁来宾”的说法,深秋的天空中只剩几只失群的孤雁会偶尔鸣叫。

寒露时,粮食已经收割完,要开始深翻土地了。深翻土地不仅可以将麦秸翻进泥土沤成肥料,还能将钻进土里准备越冬的小虫子翻出来冻死。除虫,沤肥,一举两得。这时的大白菜和胡萝卜都已经长成,想吃当季新鲜的蔬菜就它们啦。

八月桂花香,到农历九月,寒露的后几天,就是的天下了。古时候,隐士大多爱菊,所以探访隐士最好的时间就是在深秋寒露时节,看哪个院子种着,也许那就是弃官归隐的人家。也因此被称为“花之隐逸者”。关于的诗最著名的大概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正是东晋著名的隐士陶渊明。如今我们可以自己种菊,也可以去公园看菊展,带着孩子去菊展饱饱眼福吧。一边赏菊一边给孩子讲讲隐士的故事,或者和孩子一起背一首关于的诗,这样的假日活动很不赖吧?

随着气温越降越低,降到0度的时候,空气中的水分遇到植物结成露水后便凝结成白霜了。“霜降”就是这么来的。

霜降时节,气温已不再适合植物生长,叶绿素开始下降,变成黄叶素或者花素,各种草木要么枯黄要么叶子红,站在草木之间,满眼不再是深深浅浅的绿,而是斑斓的红黄棕,“霜叶红于二月花”说的正是这个时候。所以这个季节最好玩的游戏莫过于带着孩子去植物园收集各种落叶回家做标本!一边欣赏美丽的叶子,一边认识植物的种类,还可以试着把收集到的叶子拼成一副画,很锻炼孩子的创意和想象力哟!

古时候,霜降这天会有阅兵,人们还有吃栗子的习俗,因为“栗”和“力”是谐音,因此讨个口彩,希望吃了栗子今后更有力气。不过鉴于古代没有大棚,也可以由此断定:栗子也是当季食品。

另外,柿子在霜打之后涩味就去了,所以霜降之后的柿子太甜啦!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二九相重是重九,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九是阳数之级,所以又叫重阳。

重阳节这天有登高的习俗,大概古人也觉得这个季节不冷不热,又有满山红叶可赏,是出游登高的好时间。还记得我们都学过的那首诗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有首流行歌曲则是这样唱的“大雁飞过插满头”,总之在这个节日,古人个个佩戴茱萸,要不都不好意思出门,而且一定会全家出门游山玩水,春天出游叫踏青,秋天出游就叫登高。多么有生活情趣啊,我们不妨也借鉴一下哈。

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元宵节的汤圆,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节日特色食品,其实重阳节也有自己的特色食品,就是重阳糕,“糕”是“高”的谐音,也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阳糕一般用白糖和米粉做原料,再加上枣、栗子、松子、核桃之类的干果蒸成,不仅好吃,而且营养丰富。和孩子一起手工DIY一个尝尝?在糕上放干果这种艰巨的任务可以让孩子帮忙来做,由自己参与做出来的美味,孩子们最喜欢了。

第10篇

最好是在暖意和花香交织在清风中的夜晚,如水般澄澈透亮的月光就那么轻轻柔柔地洒落在你的肩上,略带冷清却又毫不落寞。惬意地斜倚阑干,翻动早已熟记于心的书页,让那些早已作古的诗歌伴着一缕柔柔的茶香,和着一段浅浅的歌声,穿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眼前重新汇成一出动人心弦、辗转反侧的好戏。一个无伤人生、只关风月的老故事,就这么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款款而来,幽幽地走进你的梦,缓缓地打动你的心,直叫人忆起那些缱绻千年、氤氲万世的旧时光。

初读《诗经》,是在一个雨夜。淅淅沥沥的雨声伴着若有若无的蛙声,伴着沙沙的翻页声,时间仿佛静止,又仿佛是不愿打扰这样美好的时光,所以故意轻着脚步,屏着呼吸悄悄溜走。偶有生僻的字词不解其意,想要起身翻找字典,却发现从不碍事,那看不懂的,一定是最妙的,一定是不需要解其意便懂其情的。我仿佛看见,千年前的一群古人,留些呐喊的、呢喃的、低语的话下来。时间一次次精简又精简它们,岁月一回回流传着又流传着它们,它们在蜿蜒曲折的历史长河里丢失着,散佚着,激荡出一层又一层涟漪,一朵又一朵浪花,直到传到今天我们手里。传到我们手里这些,代表的是几千年来人们共同的热烈、共同的躁动、共同的思想。因为没有共鸣的话和片段都已经在千年的历史中打磨掉了,留下来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了兜兜转转的岁月和细细密密的时光的推敲,都是人们心灵深处最能认可的、最能回味的感情。我忽地就感受到了它的巨大魅力,@些诗歌从来没有唐诗的慷慨激扬,没有宋词的婉约秀丽,也没有元曲的清新动人。它有的,好像只是古老的故事和历久弥新的感情罢了。它从来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只是用三言两语就可以讲完的故事,可这些故事里的情,又何尝只是三言两语讲得清的?

读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就仿若看见,夜色阑珊,明月当窗,月光如水般幽幽洒在房檐与窗棂,也冷冷清清地洒在女子美丽而忧伤的脸上。那双幽深的眸子里,一定不只是刚抚的曲子却无知音欣赏的遗憾,还有着深深地刻进骨子里的思念。思何人呢?又念何物呢?我猜是一日不见却已觉如隔三秋的恋人吧?想必他着梅子青色的一袭长衣,腰间佩着一块美玉,一段含蓄而又纯真的情愫,就是隔着千年,也从来不输半分。

读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我就仿若来到春意正浓、柳绿花红、早已春色满园的桃园里,或深或浅的红色,或开或含的桃花,就那样随意地迷人眼,而桃花树下有着桃花颜的少女,就那样不经意地迷人心。绿叶掩映间,娇艳肆意的桃瓣更显明艳,春风飘荡间,少女银铃般的笑声更显可人。过路的少年,是被这样美丽盛开的桃花留住,还是为这豆蔻年华的少女辗转?

读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我就仿若来到初生芦苇青又青的河边,忧伤的心事化作白色露水凝结为霜,凄凉地附着于残青的苇叶上。断肠人跌跌撞撞来到这里追寻心心念念的伊人,逆流而上?追寻的道路长又远;顺流而下?她好像就在河中小岛。

读得越久,品得越深,你就会发现,《诗经》的豪放是外衣,细腻才是风骨,欢喜只是皮囊,忧伤才是灵魂。思无邪只不过是在重筑上次未完成的梦。现代的诗歌总是太过浮躁,囫囵一读是没有大问题,细细品味却总发觉少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少的是什么呢?是经时光风霜后的厚重?是历岁月涤荡后的自若?还是那一份带着哀愁的、款款而来的隽永和深刻?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啊,古老《诗经》上的每一个字,都在细细揣摩后方显韵味,深深体会后方显风骨。

浙江省长兴县雉城中学指导教师:谢雪梅

喜欢《诗经》,不是因为这本诗集承载了千年的赞誉,不是因为后人冠其六经之首千载膜拜传扬,只是因为它朴实天然的表达态度,正如评论者所形容它――“仿若山间溪泉,潺潺自流,新妍明丽,悠雅清扬,经卷翻覆之际如见清露被初阳照耀,邂逅这一抹盈盈闪映着的翠色鲜亮”。作者无疑是一个把《诗经》融入其精神内质的人,所思、所录都是那般自然美好。在她的笔下,我们读到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刻进骨子里的思念,见到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少女桃花颜的明艳与悸动,感受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忧伤婉转的氛围和对美好伊人心念不舍的追寻……

【适用文题】漫卷诗书滋味长;美好的遇见;读书的时光……(平子)

第11篇

我快速穿好衣服,走出了家门去散步,天上的白云渐渐多了起来,阳光也再不是黄色的光晕,而是白色的,刺眼的光芒。阳光直直射在大地上,没有了炽热的感觉,只有适宜的温暖。

围栏上的爬山虎已没有了往日的新绿,只有失去了光泽,暗绿色的大叶子垂在浅棕色的枝条上。枝条下是变成土黄色卷曲的干涸叶子,它们已没有了枝条上叶子的最后生机。哦!不,这些叶子还活着,它们等待着风儿的邀请,当秋风跑过来,它们便伴着风,唱着一首名为“哗啦啦”的歌曲,一起跳着无尽的探戈。可心急的风儿赶着时间,它们急急来了又匆匆走了,落叶望着好友的离去,也许有些失望,可却并不灰心——等下一位秋风来临,它们依旧跳着舞,那时,一定是另一种的舞姿。

哦,秋天,你虽没有春的希望,夏的生机,冬的静谧,你却有你的诗意,你的收获。你的手轻拂过大地,染重了果实,压弯了枝头,农民伯伯笑开了花。哦,秋天,你有你的美。

你是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你是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你是卢殷:“秋空雁度青天远,疏树蝉嘶白露寒。”

你是岑参:“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你是白居易:“山明水静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你是李白:“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第12篇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3.前两句采用 手法,点名飞来峰上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人要到边塞,山高路远,觉得自己好像是“ ”又似“ ”一般,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了幽微难言的愁苦之情。

2.诗中五、六两句传颂千古,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从意境、色彩、用词三方面来写)

相关链接:《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到像是见了这景的。”

3.结合诗句,谈一谈王维“诗中有画”在本诗中的体现。

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奇观。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濉K蒌Т又,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1.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

,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的纯洁和执着。

2.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极富 美、 美、 美、

美。

3.从文中找出几组近义词写在下面。

4.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5.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四、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为什么说这首诗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

5.这首诗具有怎样的风格?

五、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指作者的 生活。“真意”是指 。

2.诗中描写的景物具有 的特点。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和“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六、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3.请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不少于40字)

4.有评论者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富有“几何美”:烟直(竖线)、长河(横线)、日(圆),本诗中与此有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写的是 。诗的前四句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

2.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画面:

含义:

3.请联系全诗谈谈你对作者用“草木深”三字写景的理解。

八、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诗中写作者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的句子是什么?

2.请你赏析颔联中“遍”字的表达效果。

3.王维的诗歌称“诗中有画”,请你结合本诗谈谈此特点。

九、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沈之福之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罟(gǔ)师:渔人。临圻(qí):近岸之地,这里指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