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0: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技术的创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首先,在工业技术方面,计算机的应用很普遍,很多大型机器都是通过计算机来操作的;其次,在科技研究中,一些精细的测量、计算也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再次,信息技术还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可将教师要讲的内容全部呈现在投影仪上,使教师不必大篇幅地在黑板上书写,不但节省了教学时间,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留给学生充足的交流、思考时间。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如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去欣赏视频、倾听音乐等。所以,教给学生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培育出更多的新型人才。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合理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在辅导学生时,教师方法要正确,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伟大和神奇之处,让学生对其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学习兴趣,从而深入地去了解信息技术。另外,我们要紧跟形势,不断地开发新的选题,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有意识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不断地想出新的想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问题,小组讨论中难免会产生争鸣,争鸣可以让学生发现新的创意、发展新的想法。
有益的争鸣,值得提倡和肯定。其次,使学生学会比较。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积累的材料,还要对其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比较。把不同的想法进行对比,可以起到贯通思想的作用,并有助于搞清信息技术的特征,掌握的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内涵,从而引出新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不能一味地传教,这样不但不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抑制他们的创新能力。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探索,才会开启他们的大脑,使他们善于去思考。最后,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使他们明白创新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去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学生的认知上去了,我相信他们的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信息技术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我们才能在信息技术领域立足。培养创新人才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批有用之才。
作者:李坚 单位:江苏泰兴市洋思中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运维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135-01
引言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SGl86”工程深化应用工作的持续推进,电网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及决策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已成为信息运行管理部门的头等重要工作。建立信息运行多维管理系统,规范现有的运维管理体系,以更好的开展信息运行管理工作,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一、信息技术管理
信息技术管理包括信息管理、知识管理和计算机信息管理三大部分。第一,信息管理是指具有新概念、新元素的消息,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决策和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利用的一种战略管理方法,具有很强的是时效性、影响和决定组织的生存、获取和使用信息管理有效提升整个管理工作的效率。第二,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深化与发展,源于传统的信息管理科学,知识是信息深加工的产品,更加先进和完善的知识管理的方法和策略,知识管理是应用信息技术为基础,使知识在信息系统中加以识别、处理和传播。知识管理中的海量信息处理是一段位于基因上游,能够被聚合网络识别并与之结合的数据序列,是网络表达调控的重要元件,它决定着数据何时转录、转录频率及何时何地如何表达。第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是指以计算机为基本描述工具,系统设计人员在收集数据信息,高效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基本设计原理是至关重要。信息管理中的数据预测就是使用科学方法包括数据统计分析,模拟分析等。计算机信息管理在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的前提下,能及时给出正确而满意的解决方法,有效帮助各个阶层的管理者做出决策,使得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信息运维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运行维护体系的不健全
运行维护体系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运维管理模式的建立不完善。大多数运维工作由信息技术人员负责,而业务部门在运维工作没有明确的定位。由于大多数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凭工作人员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有时很难区分是归属于业务类还是技术类,究竟应该向哪个部门上报,往往产生很多疑问,不利于问题的统一收集和整理。其次,信息化建设和运维之间缺乏有机结合。把电网企业信息化的技术管理、建设和运行维护作简单的分离,造成运维技术人员在项目建设期不能直接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无法准确把握系统中所采用信息技术。
(二)运维机制不健全
运维机制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申请机制不完善。工作一线的基层工作人员通常穿线系统变更需求,当操作人员发现了与实际工作相违背或不符的情况,要提起需求申请,却上报无门,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汇报。(2)问题反馈机制不健全。目前,运维中技术人员处理故障时通常是以解决问题为原则,没有及时反馈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也没有对避免同样问题出现提出建议,基层工作人员通常按部就班地操作,难免再次出现同样的错误。这种无谓的重复,不仅影响了正常工作,也花费了各级运维人员大量宝贵的时间。(3)缺少数据质量监控手段。采取数据质量定期通报制度,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数据质量的监控和考核,但都是事后监督,没有做到事前预警。事后监督的方式,往往费时费力,效果又不理想。而且,数据质量通报还停留在纸质层面上,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还有可能造成疏漏。
三、信息运维管理创新思路
(一)完善运维体系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
在推广应用IT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完善公司信息质量保障与运维服务体系,整体提高公司信息系统和信息设备的运行维护水平,使得系统运行率达到国内同业的领先水平。重点做好运行维护管理流程的梳理与优化工作,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全面规范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从管理上完善运维服务体系。确保网络管理、系统和应用管理、安全管理、存储备份管理、故障管理、辅助分析管理、技术支持管理维护通畅,各类应用系统运行平稳。
2合理地设置岗位职责。针对基层业务人员操作水平普遍不高的实际,合理设置岗位职责,由熟悉业务和精通技术的人员担任,确保运维工作的连续和畅通,对本级和下级提交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归类,所有的问题都由该岗位人员进行汇总、筛选再分流,保证提交问题描述和定性的准确性,缩短问题流转的时间。
(二)建立健全运维机制
1.建立技术交流机制。各级信息系统的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可以自由沟通、交流,分享工作经验,交流工作体会,探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运维经验的共享。
2.建立运维知识库,打造技术支持的重要支撑平台。定期对运维系统中上报的各类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将经常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分类汇总后予以,及时反馈给一线工作人员,便于操作人员经验的积累和操作水平的提高。
3.建立数据监控中心,实时地统计数据分析结果。充分利用省市两级中心的技术资源优势,建立技术与业务结合互动的数据分析和利用的长效工作机制,提供方便、快捷的分析,加强数据监控,不断提高数据质量。
(三)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运维能力
1.加大培训力度,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全省运维能力。针对省市两级数据集中模式下的运维工作特点,分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要加大对信息化水平落后地区信息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弥补基层技术力量的不足。
2.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省、市两级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运维主动性,形成高效的系统运维管理技术支持体系。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化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136-01
1 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
1.1 在学习上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之后,能够将教育所具备的交互性以及智能性突出表现,通过实践,对于所学知识学生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将软件作为载体,能够使学习更加简单,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学生能够将化学知识更加系统地掌握,更加充分地理解知识。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传统模式中单纯依靠教师板书的现象得以改变。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该模式对自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
1.2 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通过课件将知识点直观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学习,并且也有丰富了学习途径。此外,利用该种方式,对于提升学习交互性以及趣味性是十分有利的,能够使学生积极性得以提高。利用课件不但能够将有关的化学理论知识展示出来,还能够将理论知识的相关图片呈现出来,使学生对整个化学反应过程都能够了解,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点的记忆。
1.3 更突出地表现出化学的实践性特点
在教学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化学变化的具体过程在学生面前完整展现出来,另外,还能够将相关化学物品操作的正确方法展示出来,如如何取出或者放置固体化学药品,应在什么样的空间内放置,在对化学药品进行搅拌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等。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了解,为实验操作的进行提供相关的依据。
2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2.1 在理论知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网络中所包含的化学理论知识是十分丰富的,通过化学知识结构网的构建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搜索到与化学理论相关的很多知识,并进行自主学习。例如,要想对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进行了解,学生只要进入到网络中进行搜索,便能够得到所需要的答案。在化学教学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解除疑惑。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大部分都不敢进行提问,即使自己存在不懂的问题,也无法去解决,但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能够自己在网络上寻找所需要的答案,从而将遇到的难题轻松解决。
2.2 在化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由于多方面的局限,只有很少一部分实验教师可以展示给学生,并且只能够对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进行演示,造成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很差,在思维方面也有很大局限性。而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展示很多实践操作过程。例如,在讲解分离与提纯时,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首先向学生讲述化学沉淀法,通过沉淀剂使提纯得以实现,在沉淀剂将其作用发挥出来之后,能够使离子以难溶化合物状态呈现出来,并且通过该状态析出。以上这些过程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展示,教师还可以适当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当学生对于相关方法了解之后,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进行操作。由此可见,应用信息技术能让学生对相关操作方法了解,加深印象,有利于防止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
2.3 在实验装置的设计中应用信息技术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其不但能够有利于实践指导,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够为学生创建出公共学习平台,将设计实验装置的有关知识提供出来,使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知识,根据自己的思路来设计实验装置,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加强,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学习酸碱中和时,需要设计有关实验来验证酸碱中和实验的现象以及变化情况,学生可根据从网络中所找到的酸碱中和实验的相关知识以及设计图形,然后与自己的想法相结合来设计出酸碱中和实验。
现代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进一步创新,而信息技术在教学课堂上的利用,无疑就是一种创新,对教学的发展有很大帮助。本文的阐述说明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二中学,河北 唐山 063000)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创新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32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所受重视程度越来越大,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较为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方法不能只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应加入网络技术等新型教学元素,根据其特点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的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将得到增强,除了能学习到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能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习和生活的手段。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多式多样,教师应“因材施教”,根据当堂课的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注重学生的应用、实践与创新能力。为使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更好的传递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创新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本人根据对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进行研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清晰教学流程,精心设计课堂
(一)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前准备
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处理与运用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和素质。
信息技术的教学有一定的开放性,但课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这关系到一堂课的完整性和充实性,能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进程。在做备课工作时,教师必须对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任务有深刻的认识,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翻阅教学参考资料等,并根据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特点准备不同的课堂作业等。教师还需考虑到知识的重难点等因素,做好时间的分配工作。
(二)有效组织教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因素,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营造和谐而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正式行课前,教师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当堂内容,例如:讲到Excel的学习和运用时,可先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利用Excel表格做出的精美数据统计、信息比对等,使同学们了解到Excel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传授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时,作为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教师,更应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通过制作精美的教学PPT、Flas等现代教学手段吸引同学们课堂注意力,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还可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使教学更加完整,以Excel表格的教学为例,教师讲授了表格的基本制作流程和各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后,可趁热打铁的为同学们布置一个或多个制作表格的练习,要求同学们在确保表格内容准确性的前提上,自行设计表格的外观、配色等,使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创造的乐趣。又或者,在一个小练习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讲解下一个更高层次一点的内容,循序渐进,使知识更易接受和记忆。
一个知识点过后,教师还应给出相应的时间用于学生的提问,及对问题的解答,这不仅是一个梳理疑难问题的方法,也是再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
(三)勤于课后总结和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学后的回顾和总结,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水平和能力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师反思的途径很多,但终究要围绕教师和学生两个中心,一堂课后,通过审查学生们的作业,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出共同问题,查明原因,分析学生心理的同时更要反思自己在教学上的问题,并寻求改进的对策,为自己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理论,从而有助自己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二、重视和发挥多媒体网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一)丰富教师教学形式
当今的教育越来越偏向网络教育,高中阶段的学生和教师对网络教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要求也更高。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是和多媒体网络分不开。创新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多媒体网络可以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教师能将教材中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术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易懂地展现出来,也能确保和拓展信息的来源。
(二)提高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学生们参与实践,网络为学生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学习空间,也为学生完成信息技术作业提供了便捷,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丰富的素材,在找寻素材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一定程度上启发同学的探索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拓展了信息技术的适用范围
有效的使用网络,不仅可以促进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当学生们需要完成一些需要自己制作PPT之类的作业时,就可利用上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寻找网络上的图片、音乐、视频等,使自己制作的PPT更加美观、丰富和实用。
网络在信息技术和其他教育领域的使用,顺应了当下的教学标准和规律,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也能有效加强学生对于学校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网络作为一种极为便捷和突破了时空限制的工具,应受到每位教师的重视和学习应用,帮助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增强自己的教学自信和经验。
一、激活兴趣,打开情感窗口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因此优化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构建情景教学模式,以宽广的通道,丰富的形式引发学生观察兴趣,激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和想象力的发挥。
二、倡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孔于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以播音员朗读范文的动人声音,不但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更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多媒体的介入让文字立体化,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首首美妙的音乐,真正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如学生对革命时期恶劣的生活环境了解太少,在讲《金色的鱼钩》前播放了一段战士顶风冒雪过雪山的场景,以及《》视频,配以文字,说明条件的艰苦,战士面临的种种困难,唤起学生的同情心,敬佩情,那么学生就能理解班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
三、使用信息技术,充实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是有限的,学生的认识水平、地域差异、生活经历更给理解课文造成一定的局限,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弥补课文空白,丰富课文内涵。如在《黄山奇石》中展示形态各异的古松图片,云海奇石的瑰丽景色,更多的了解黄山风光,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再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展示丰富的海底资源,把学生带入神秘的海底世界,认识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等。
四、引入信息,缩进与课文之间的距离
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常常感到课文陌生,难以想象其中蕴涵的无穷魅力,为了避免学生“文字”与“实际”脱节,往往要借助信息技术,把课文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创建典型场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陌生遥远的事物推到学生面前,激感的同时使学生对教材语言的感染也敏感起来。如教学《海底世界》中,设计让学生担当潜水员的角色,观察水面,随时报告海底所见所闻,这一创造性教学环节,令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获得真切感,积极投身于教学环境之中,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五、利用信息工具,积极收集资料获取知识信息
教师布置收集内容,有明确的要求范围,利用收集的材料为学习服务。例如在学习《你,浪花的一滴水》时,课前教师布置收集资料,内容如下:搜集关于雷锋的生平、事迹等资料,把学生引入雷锋生活的情境。请同学们上网查询。课上随着课文内容的理解穿插汇报,资料与课文内容揉在一起,文字更为立体化,内容得到拓展延伸。
六、主动探究,操作解决疑点
教师不应把计算机作为控制学生的“现代武器”,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空间,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创设合适自己学习的问题情境,发现疑点,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化解难题。如在学习《葡萄沟》第四自然段时,我这样处理:第一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指导分类整理,与葡萄干的制作工艺文件另存。第二步、自学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标记为问题,按顺序进行整理,提交交流中心。第三步、点击交流中心问题库,选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也可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查阅有关内容。第四步、借助多媒体选用三维动画模拟制做过程,理解为什么留小孔、搭木架、怎样利用热空气等问题,最后汇报交流。虚拟制作过程,改变了生活环境对学生造成的葡萄干制作的片面认识,探究解决的过程,发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七、合作学习,实现资源共享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普及,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已不仅仅是对学生传授基础信息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变化性的科目,考虑到初中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工作,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培养学生关于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1.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动手,不仅可以促进理解,增进记忆,还可以增加知识趣味,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动手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思维的发展,从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来看,正是思维逻辑形成并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动手能力能有效地促进其思维逻辑的发展。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要特别重视动手活动的培养过程。
2.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也就谈不上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并且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应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要想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就需要学生自身具备创新能力。而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重理论,轻实践
大多数教师尤其是从教数年的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大脑中,他们很难主动地去改变实施了多年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大大忽视了信息技术应用中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十分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多继承,缺创新
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最终的教学目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学习和继承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还应更加注重信息技术创新意识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创新性要求极强的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和激发学生自主创造的热情,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中的创新能力。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注重实践教学,转换实践主体
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任务应该是从旁指导、协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实际操作,而非以教师的个人演练为基础。新课标的实施要求学生不能死记硬背书本中关于这门课的理论知识。理论基础知识固然重要,然而,学习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还是要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即动手能力。
2.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教学
书本上有关信息技术的内容包含太多操作性内容,单纯理论性的教授课程,不能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因此,教师要重视教材与实践的结合,把教材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知识,有效地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去,方便学生理解记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这门课所具有的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开展教学工作。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好方法就是需要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的一系列看似“荒谬”的创新性想法。因为创新的关键就是要对所学的事物充满兴趣,尤其是学生学习。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这门课充满学习兴趣,才能在兴趣的基础上,发挥创新思维能力,进而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应突显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学生的实际基础为前提,因材施教,设置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鼓励动手操作,表扬创新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鼓励和夸奖式的教学方式,不应一味地对学生进行严肃教育式的教学。过于严肃的课堂教学氛围,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发展。例如,教师可建立奖励机制,对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相关鼓励和奖励。促进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动手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随着新课改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技术学科,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逐渐和世界接轨,对我国的高中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开设高中信息课堂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也是贯彻落实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优化高中信息技术以及相关课程,可以提高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对于提高高中生信息的获得、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加工都有着很大帮助。但是在很多的高中校园里,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式并不规范,需要进行创新有关技术方法才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创新信息技术观念意识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更新自身的观念意识,站在科学的高度为学生普及信息技术知识。一般情况下,很多高中教师对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并不了解,这就导致了课堂的低效率。老师应该在教授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乃至世界的科学发展趋势,让学生看到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让很多学生能够掌握正确处理信息技术的方式方法,以一种“创造性”的手段来处理信息时代的各种问题。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来增加对其他学科的预测判断,将信息技术分析方法应用到其他的学科当中。如果教师可以从自身做起,更新自己对于信息技术的观念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激情,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把握[1]。
二、提高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很多高中之所以信息技术教学难以创新,是因为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如果学生没有积极性和热情,那么不管老师做出什么创新活动,都难以奏效。最好的方法是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提高高中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取让同学自己实践、操作的方法,让他们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例如,在学习ppt的制作后,组织高中生去机房自己制作不同主题的ppt,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且带动整个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学习热情。
三、创新课堂实践
很多学校认为高中生的学业繁忙,所以不开展实践活动,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没有时间的课堂会效率低下,并且长时间后的学习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难以认真听讲。尤其是对信息技术而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堂,如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很难得到锻炼的机会。而创新课堂实践就是为了使得信息技术更容易让高中生接受,有的时候,换种方式反而能得到不同的效果。增加课堂实践的次数,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能从容的应对信息技术的各种知识,并且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2]。
四、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准确定位本节课的主要任务,这也是著名的“目标驱动法”。有了目标之后,在课堂上就可以建立相应的环节,当然,任何教师都不能忽视教学目标这条教学主脉络,适当的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情况进行任务分配,在有目的的教学下,常常能提高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
其次,创新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是做好备课工作。很多老师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简单,但是在讲述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备课工作是老师必不可少的“前奏”,只有加强了备课,才能认真梳理书本上的知识。如果老师对信息技术的知识不了解,在上课过程中,常常“简单化”处理一些问题,从而使得学生不能全面的把握课本知识,达不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最后,教师应该进行“情感教学”,这也是很多老师缺乏的一个职业素质。很多老师,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常常是偏向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于那些理解较慢的学生“冷眼相待”,这种现象就直接导致了课堂的倾斜。如果一个老师缺乏了应有的亲和力和爱屋及乌的精神,那么很难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只能固步自封,既不利于学生获得知识,也不利于信息技术等新型知识的传播和沿袭。同时,老师应该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因为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都是有限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发展不同学生的亮点,才能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并且老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表现好的学生加以鼓励,才能在渐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
论文摘 要: 计算机已经成为现阶段办公的必要工具,成为人们正常工作要掌握的技能,因此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非常迫切。如何做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研究的问题。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到培养学生未来生存能力的高度,让学生认识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正悄悄地对人类社会进行一次技术改革,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正在不断地发展与深入。而信息技术的推广与使用也极大程度地影响、改变我们的传统教育,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功能特点,科学而有效地使现代信息技术与基础课程的教学相结合、相融合。信息技术,即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利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以及相关产品制造、技术开发和信息服务。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工程中应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学生教学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技术教育在现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做好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观点如下:
1.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状况
由于掌握信息技术是踏入社会参加工作必需的技能,因此,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关注程度在逐渐的提高。但是由于该学科的学习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制约,同龄学生中计算机相关知识及操作水平相差较大,且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课堂所能传授的知识较少,这是现阶段限制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
2.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建议
2.1提高全体师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程度。
计算机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工具,在教育中承担较重的作用,利用计算机能够完成相关工作文档、计算、统计分析等相关任务。要充分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缺乏将使自己成为可怕的“文盲”,不了解信息技术的人将在社会上寸步难行,与社会脱节,无法独立生存,因此应全面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学会让计算机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2.2培养学生对“信息素养”的敏感性。
培养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有关途径,如:利用媒体、互联网、书籍、报纸等收集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将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对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始阶段,通常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深入,部分内容需要反复的、大量地训练,极大程度地消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该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知识的热情。
2.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潜力进行挖掘,鼓励学生勤于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思考、创新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只有将学生放置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该学科的教学内容应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环境下。
3.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正确理解
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资源。但是一些非法分子也利用网络传播的便利性,在互联网上散布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给青少年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和不良影响。因此在完成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任务后,同时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鼓励学生积极抵制不健康内容的传播。针对青少年喜爱玩网络游戏的特点,教师要采取不回避的态度,要对不同游戏区别对待,对健康、益智类游戏,允许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进行游戏,而对于一些不健康游戏,则明确告知学生禁止的理由。同时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约束力,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劲头。
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员的信息素质。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各种运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处理、创新的能力。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不仅以最为便捷的方式沟通了各国各地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域乃国家的限制,把全世界有效地统一联系在一起,推动了全球文化的迅猛发展。总之,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将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教育将会被提上重要的地位。为此,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探讨是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鉴,郝琦蕾.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与方法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08(01).
[2]薛涛.试论游戏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需要[J].知识经济,2008(08).
[3]万明秀,章洁.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比较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06).
[关键词]企业;信息技术;吸纳能力;影响要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英国经济学家P・J・Monk将信息技术定义为“一种主动处理信息并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技术”。国内被广为接受的关于信息技术的一种定义为:信息技术是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关方法、手段和操作的总称。信息技术主要工作过程如下所示:
吸纳能力(Absorptive Capacity)一词本为宏观经济学中的概念,它是指一种经济体利用和吸收外部资源与信息的能力。现如今这一概念被引用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具体来说,企业信息技术吸纳能力是指企业识别、吸收和消化信息技术并最终提高经营绩效的能力。
一、企业吸纳信息技术的动力
1.直接动力――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的自然需要。传统的业务处理主要建立在劳动分工的理论基础之上,故企业员工多半从事一些日常性的工作。但实际上,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简单而重复性的工作完全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而且可以做得更好更快。信息技术能把业务人员从大量而繁琐的数据处理中解脱出来,从而提高了业务处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根本动力――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必经之路。在当今社会,企业的产品、服务或是业务流程都容易被竞争者模仿,唯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不到也偷不走。这种核心能力代表着企业协调内外部资源,识别机会和威胁,理清优势与劣势的能力,而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恰好能使企业的战略与决策、生产和销售等各个方面高效运转,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吸纳信息技术的影响要素
1.组织变革力。当组织原有的稳定状态无法适应形势变化时就需要通过组织变革来打破这种状态。但是打破平衡本身并不是目的,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新平衡才是企业的目标。对于企业而言,引进新技术是一个明显的组织变革动因。组织变革的推行力度又将是影响企业吸纳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变革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来自各方的阻力。主要包括来自个人的阻力:如习惯了过去的工作方式,不了解情况而感到紧张或是出于个人经济利益上的考虑等诸多方面原因而拒绝变革;以及来自组织自身的阻力:如组织结构庞杂、各方资源有限、既得利益的部门的阻挠等各种原因而难以推行变革。所以企业能否克服来自各方的抵制,强有力地推行组织变革是企业能否最终成功吸纳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知识管理力。所谓知识管理,主要是指通过改善组织的运行机制和成员的思维方式而建立起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组织环境。它强调运用集体智慧以期提高组织的柔性和活力,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态过程。知识管理着重考量如何将市场与经营、知识与信息、人力与物力等各项资源协调统一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知识管理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获取知识、分析知识、转移知识。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建立知识地图、知识库和知识社区的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例外地需要信息技术的协助;知识地图作为知识需求者的指南针,它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索引指导着信息需求者追根溯源,轻松找到知识的出处;知识库同样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以帮助企业存储各种知识;知识社区更是利用信息技术为组织成员提供了一个知识交流与分享的平台。这些都大大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企业内的吸纳与推广。
3.成员学习力。经历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的学习型的组织比传统的组织更能接受信息技术。学习型的员工有着强大的学习自觉性与能动力,不是被动地接受新事物,主动地去驾驭新技术。在学习型的团队中,成员们集体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开放式的学习、创造性的思维、自主式的管理来开展各项组织的各项业务。组织成员的学习能力也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吸纳信息技术的程度。
4.文化创新力。企业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它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成员对待新知识、新技术的态度。崇尚科学、强调创新的组织文化敦促着组织成员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乐于分享、宽容和谐的组织氛围也会在无形之中鼓励员工与时俱进、思维创新。企业的文化创新力最终能够反映企业对待信息技术吸纳的认知力,当一个企业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时,信息技术就不会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助力器。
一、评价应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应该为提高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而教,而且还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教,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教。目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一个迫切的任务。21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推进,人们对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技术技能和解决常规问题能力为重点的信息技术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高层次的信息技术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使信息技术教育具有时代的特点。
二、激励并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
许许多多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有他们自己的思维特点。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使学生掌握高效、统一的信息素养和熟练的技能,它还包括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并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独立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思考与创新的意识,以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形成;强化学生合理判断与理性沟通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建构信息技术知识。
三、加强信息技术学习和现实的联系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信息技术学习和现实的联系是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信息技术教学加强应用性和实践性,应该成为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贯彻“信息技术应用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创设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创设对信息技术内部的规律和原理进行探索研究的机会,并引导学生用信息技术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只涉及信息技术的一招一式,还可能涉及其他知识与能力。因此,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力与其他能力(合作、实验、分析、推理、观察、交流等能力)应该协同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通过加强信息技术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让学生有机会综合地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意识、自主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获得对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的正确看法。
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简单的受业者,而是一个积极投入其中的参与者。因此,信息技术课堂不再是学生仅仅“接受”知识的地方,而应成为学生探索与交流信息技术知识、建构自己有效的信息技术知识网络的场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主动学习。所谓让学生主动学习,就是要强调信息技术学习是一个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应该从他们的经验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信息技术,逐步强化对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提出一些问题,多进行一些探索性、思考性的活动。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是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位来安排教学过程,因为只有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学习才会发生。
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不仅是重要的学习变量,而且也是重要的学习产物和“催化剂”。学习,不仅仅是学生行为的改变,而且也是学生的情感态度、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形成的过程。这些态度和取向是学生终身受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好知识更重要。学生合理学习方式的形成,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特别是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充实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提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丰富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喜欢信息技术和喜欢信息技术学习的学生多起来。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知识目标包括理解和应用知识水平;技能目标包括独立操作和熟练操作水平;情感性目标包括获得感性认识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等。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素养描述为信息的获取、加工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的发展。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是培养高中信息素养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实际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模块的教学要注重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信息素养的构建,要面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基础性的作用。本模块有四个主题组成: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技术与社会。其中信息获取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能够列举信息技术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内容比较偏向理论性,但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信息加工与表达部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选择恰当的多媒体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本部分的知识偏重于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信息资源管理部分对学生的要求是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管理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这部分知识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征来丰富学生的个人知识,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信息技术与社会部分主要通过学生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学习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较明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所以说前三个主题的知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占主体地位,应尽可能的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算法是关于解决问题的计算过程的描述,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的描述;程序设计是使用计算机可理解的语言表达算法的过程。本模块教师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征
l)发展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这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所造成的,同时也是新课程的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不断有新的信息技术经过研究、开发、实验与推广,从而成为人们日常应用的新技术,如新的多媒体技术等,所以信息技术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必然要求不断更新与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信息技术,不断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现在我们要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当今社会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综合性
信息技术本身是多种学科技术发展的结果,其中涉及到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心理学等各个学科,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平。同时信息技术也综合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的理解与表达,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将科学知识与机械操作结合起来,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统一起来。
3)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其中实践操作有限,过程与结果并重,过程优先。这是因为信息素养集中表现在操作能力上,信息技术能力直接体现在学生能否使用某些软件。其次信息素养的培养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也就是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够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4)创新性
应用信息技术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具体体现在使用计算机网络与其他设备,采用不同的应用软件做同样的工作。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同样的问题,因此信息技术本身提倡创新,信息技术课程更加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所处的阶段决定了他们创新工作的不同,首先需要在大量的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其次要不断的在练习中重复与创新,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一方面从模仿开始入门,要求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进行操作,自己掌握其过程,观察其结果,同时学生应明白这不是唯一的方法,并尝试其他方法,提倡求异思维。
3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特征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课程,其教学活动除了一般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之外,还需要遵循其它一些重要理念。为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传递和交流,掌握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从而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首先为了更好的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具有哪些特征。
l)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时代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社会中,信息技术已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对于现时代的人才来说具备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随着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进行,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说加快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和改进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国家都在重视并改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目前,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技术活用能力,把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和创新能力放在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目标,同时英国和日本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2)信息技术教学需配备一定的设施条件
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懂得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并且具有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设施条件,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通过探索与创新获得成功的体验,设施条件包含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硬、软件条件。高中阶段更加需要每个学生一台计算机进行操作实践,最好能够建立校园网。
3)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开放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教学目标具有更高的灵活性,进而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体现了学生综合发展的目标要求;其次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具有开放性,传统学科的教学强调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而信息技术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学科间进行拓宽;再者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具有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学应以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互动的教学形式,给予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机会;最后师生关系具有开放性,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重大。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是师生主动开发课程资源并不断创新课程的过程。正是由于有了互联网络,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成了不断开发创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创新信息的过程。
4)强调学生的自我反馈与调节
现在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具备良好的环境,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反馈。在信息技术提供的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每一步操作大都能够观察到实际结果与其设想的结果是否相符。所以自己得到了操作的反馈。这样能够得到及时反馈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也就促进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内化,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尝试与学习各种操作,而不能强调学生一步一步的跟着教师操作,鼓励学生自主创作有个性有特色的作品,而不仅仅是模仿,同时教师须明确地指导学生自己获得信息系统反馈的方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学生发生错误时不要匆忙指出,指导他们进行反思,查出错误,如何利用信息系统解决。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思路不一定十分开阔,需要学生自我调节,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调节的过程,并且使学生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4信息技术教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是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条件,完全具备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基础,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促进自主学习。
l)提供了最佳创新环境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学生表现出更强的主体性,学生面对计算机进行学习时,可以消除拘谨,同时去掉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进行各种尝试,敢于冒险,敢于质疑,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创新。同时互联网技术弥补了教材的空缺,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储备空间,学生需要素材时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获得,为学生创新能力的进行减少了障碍。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不被教材所束缚,通过文本、音频、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给予学生以不同的信息刺激,可以提高脑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广阔性,进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2)突出自主学习,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了信息技术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个性得到发展。这种自主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最大的表现和发展空间。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能够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使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个人的个性特征出发设计和实现自己的想法,使个性得到发展。教师也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个性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创新者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
3)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能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通过对多媒体软件及操作技术的学习可以设计艺术化的作品,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并可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实践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都大大的增加了教学魅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长时间的保持,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4)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信息素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寻找、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素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常用技能,依靠信息素养技能,能够进行有效的决策。具备信息素养对个体在创新过程中能够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够在需要信息时及时快速的寻找到所需的信息,并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评估和利用,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外,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构思、分析,可以有效地发展个体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5结束语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兴趣教学 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14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在新时期教学组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在经济和社会上的广泛应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受到更多的关注。我国新课改之间推崇学生的综合发展,在关注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同时也要推进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断深化,增强学生的信息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操作与实践水平,为其今后的长远发展做好准备。但是很多教师发现,虽然对信息技术教学有所重视,很多教学设备和条件也有所改善,但是关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仍然有待创新和完善,新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型人才。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开展兴趣教学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教学方法。众所周知,兴趣是引导学生入门的第一位老师,只有学生内心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学习兴趣之后,后面的教学进度才能顺利推进,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态度才有保证,所以教师要把兴趣教学作为重点教学方法进行详细深入开展。
第一,丰富教学内容。一般来说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以课本为依托,以计算机设备为主要教学形式,然后开始教学过程,学习的内容都是按照课本教学亦步亦趋,没有变化,教师一般都是先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和演示,之后就让学生做示范,每位学生自主进行训练,遇到不会的地方询问老师或者同学,这种单调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要懂得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比较有利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实际上学生对于互联网的使用也充满好奇,教师可以开展微课教学,使用互联网为学生准备有趣的教学视频,微课的时间一般较短,最长不会超过十分钟,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或者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展开具体学结,这种教学内容丰富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有效建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教学互动。传统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都是高高在上,对学生发出各种学习指令或者任务,教师就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和监督者,导致很多学生对这种僵硬被动的师生关系很不习惯,甚至阻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高中阶段学生的很多非智力能力发展迅速,具备和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并且据教学实践的观察,学生需要和教师进行沟通学习,他们渴望获得老师的关注。所以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课堂与学生的教学关系建构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发展,教师要积极和学生进行互动,例如在教授建立Word文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立场出发,鼓励学生建立一个加密的文档,写上自己对某个人最想说的话,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写作习惯以及使用计算机的技巧等,这样就能密切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新的看法,愿意和教师分享自己的想法,从而带动课堂学习兴趣的形成。
第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还需要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形式,使课堂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一定总是以自己讲述的形式进行,可以让对这模块比较了解的学生来为大家进行讲解,教师作为倾听者来提出疑问,实现课堂小活动的有效进行,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使他们对信息技术课产生新的认知,从而培养兴趣。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从发展学生的兴趣做起,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其他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加有效。
其次,开展创新教学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本身就和创新密切相关,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实践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我们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贯彻落实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其他学科学习以及今后深入发展打好基础。但是教师该如何推进创新教学呢?
第一,创新教学内容,教师要敢于走出课本,引入最新的信息操作概念和技巧,这需要教师一方面积极学习最新的信息操作技术,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穿插和引入一些最新的教学知识,拓展学生的信息学习视野,充实其知识积累,使学生学习到最新的信息技术常识。例如关于我国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些最新发展动态,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比较好的信息技术网站,鼓励有能力的同学自主进行探究和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寻求新的信息技术知识。
第二,创新教学手段是创新教学的必要途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采用新的教学设备,能够及时反应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很多学校为了节省教学支出,忽视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机会学习和实践,学生步入社会或者大学之后发现自己的信息技术积累十分匮乏,不利于其思维的创新发展。所以,学校不仅要及时创新教学设备和资源,教师也要充分挖掘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最新信息技术操作手段,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