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3: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二级c语言答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C语言,实验教学,计算机考试软件
1. 引言
C语言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计算机语言。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面向计算机相关专业和非计算机理工科专业普遍开设了C语言作为基础必修课程。。
作为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C语言是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基本方法、形成正确的程序设计思想的入门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拓展打下编程基础;作为非计算机类的公共基础课,C语言课程是激发学生逻辑思维的课程,为后续专业理论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利的计算机方法和应用工具。同时随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的全面展开,C语言课程成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的重点课程之一。虽然C语言课程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授课对象都是初次接触程序设计的大学低年级学生,其丰富的语法、复杂的结构层次、新颖的思维模式让学生会逐渐产生畏难情绪。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是这门课程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常,课堂教学以PPT或板书形式强调语言本身的语法教学,虽然学生掌握了不少语法知识,但是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却不知如何下手,不能灵活运用,甚至学完了这门课程还不会上机调试程序、解决问题并最终实现目标程序。而实验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因此,加强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C语言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2. 实验教学安排
教材以谭浩强的《C程序设计》为例,可以看到章节的划分以数组章节为分界点。我们把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前期基础性实验,和后期综合性应用实验。前期基础性实验对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等基础语法,以及顺序、选择、循环等基础结构进行设置;后期综合性实验以一道实际应用大题目贯穿数组、函数、指针等章节的复杂知识点。
2.1 前期基础性实验
在前期基础性实验过程中,针对以往学生上机实验不能自觉完成、拷贝程序等不良现象,为了让学生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上机实验态度和上机实验习惯,同时为了让学生尽可能理解和掌握每节课的知识点,打好前期语法基础,我们尝试了上机实验课程配套使用计算机考试软件做习题的方式,取得了显著教学效果。首先,选取选择题、判断题和程序填空题题型让学生练习,这样,学生会自觉地对应习题题目到书上找知识点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以他们熟悉的题型开始接触,不会产生畏难心理。
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之间会互相交流和请教;同学之间也会针对某个大家都做错的问题进行激烈讨论;如若几个学生讨论后仍然不能解决,他们会主动请老师解答;同时,对于学生提问多次的问题,老师也将进一步在习题课上作为典型例题再次举一反三的讲解。这样的前期实验教学过程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以一道例题为例:
main()
{ int i,j;
i=010;
j=10;
printf(“%d,%d”,++i, j++);
}
在学习完数据类型和表达式章节和输入输出章节后,设置这道输出程序结果的选择题。。学生在做这道习题时,一致认为习题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同学热烈讨论过后,问老师题目答案是不是出错了,这时老师才提示大家忽略了一个细节,并告知答案没有错,这道题目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自增、自减操作符的应用,还需要掌握常量的知识要点。这样当个别同学领悟到整数常量八进制形式的这个知识点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随后在习题上,老师再次将这道习题作为典型例题向所有学生进行讲解,如此下来,学生遇到类似的题目,会比较小心并且能深刻理解常量方面的知识点。
在每届学生学习C语言的过程中,计算机考试软件中的题库可以随时根据计算机二级考试大纲进行更新,这样既考虑到C语言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又和二级考试紧密衔接在一起。
2.2 后期综合性实验
经过前期基础性实验教学,学生慢慢适应C语言的总体结构和思维方式,不会这么惧怕C语言的学习,这时适时引入后期综合性实验教学。从理论联系实践的角度,选择一个大的程序设计题目贯穿后面所学数组、函数、指针等知识,使学生对计算机语言编程解决实际问题有更深刻的感受。在此上机实验过程中,老师应以鼓励学生动手、激发学生兴趣为指导思想。老师通过巡回指导,发现学生解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实时地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正误判析,解决普遍性问题,或者请有独特思路的同学演示自己的方法或程序,对比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鼓励大家再提出新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效果显著,课堂活跃,学生的参与程度很高。
2.3 评分制度
无论是在前期基础性实验,还是后期综合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适当的进行上机实验分数评分和加分制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学生角度而言,他们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在意分数,并且解决问题、得到分数的同时也能给他们带来有成就感。
3 结束语
实验教学的改革,尤其是通过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两阶段的训练,克服了只重视语法授课过程而缺乏运用与动手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创建了解放思维的导向活动,提供了学生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自由活动空间。总之,在C语言教学中,不应该忽视实验教学环节,在此环节中还有很多潜力值得我们教师挖掘,还有许多方法需要我们教师探讨。
参考文献
1.谭浩强. C程序设计(第三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邹玉波. 对C语言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研究,2007,9(7):12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5分)
1.某数在计算机中用8421BCD码表示为0011 1001 1000,其真值为( )。
A.398 B.398H
C.1630Q D.1110011000B
2.发送数据时,寄存器与总线之间主要是用( )来连接的。
A.与门 B.与门、或门
C.MUX D.三态门
3.利用激光读出和写入的信息存储装置称为( )。
A.激光打印机 B.EPROM
C.光盘 D.软盘
4.在因特网上除了进行个人电子通信,最活跃的领域是( )。
A.远程教育 B.信息
C.电子商务 D.查询信息
5.DELPH是( )语言。
A.第一代 B.第二代
C.第三代 D.第四代
6.数控机床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属于( )。
A.科学计算 B.辅助设计
C.数据处理 D.实时控制
7.采用十六进制书写可以比二进制书写省( )。
A.1/2 B.1/3
C.1/4 D.1/5
8.补码11001100算术右移一位后的结果是( )。
A.01100110 B.11001100
C.11100110 D.01101100
9.二级存储体系是由( )有机地组成一整体。
A.Cache与寄存器组 B.Cache与辅存
C.主存与辅存 D.Cache与外存
10.在MODEM之间进行传送的信号是( )信号。
A.二进制数字 B.模拟
C.随机 D.离散
11.中断与调用指令的主要区别在于中断是( )。
A.程序按排的 B.随机的
C.程序请求的 D.执行输入/输出指令
12.评价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指标是( )。
A.MIPS B.MTBF
C.MTTR D.GB
13.对多台分布在不同位置的计算机及其设备之间的通讯进行监管是属于( )。
A.批处理*作系统 B.分时*作系统
C.实时*作系统 D.网络*作系统
14.某寄存器中的值有时是地址,只有计算机的( )才能识别。
A.译码器 B.指令
C.子程序 D.时序信号
15.PCI总线是( )位的。
A.8 B.16
C.32 D.4
16.在CPU的主要寄存器里,为了保证程序能够连续地执行下去的寄存器是( )。
A.PC B.IR
C.DR D.AC
17.如指令中的地址码就是*作数,那么这种寻址方式称为( )。
A.立即寻址 B.直接寻址
C.间接寻址 D.寄存器寻址
18.在原码一位乘法中,被乘数X的原码符号为X0,乘数Y的原码符号为Y0,则乘积的符号为( )。
A.X0+Y0 B.X0 Y0
C. D.X0Y0
19.在多级存储体系中,“cache—主存”结构的作用是解决( )的问题。
A.主存容量不足 B.主存与辅存速度不匹配
C.辅存与CPU速度不匹配 D.主存与CPU速度不匹配
20.堆栈是一种( )存贮器。
A.顺序 B.先进后出
C.只读 D.先进先出
21.下列逻辑部件中,( )不包括在运算器内。
A.累加器 B.状态条件寄存器
C.指令寄存器 D.ALU
22.集成电路(IC)计算机属于第( )代计算机。
A.“一” B.“二”
C.“三” D.“四”
23.计算机部件中的三态门,其第三输出状态称为( )。
A.高电位 B.低电位
C.高阻态 D.接地状态
24.一台彩色显示器要显示“真彩色”,则其每一个像素对应的存储单元的位数最少是( )。
A.1位 B.4位
C.8位 D.16位
25.汉字在计算机内部存储、传输、检索的代码称为( )。
A.输入码 B.汉字字形码
C.汉字内部码 D.汉字交换码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BCD码中,每一位十进制数由_________________位二进制码组成,ASCII码中表示一个字符需要_________________位二进制码。
2.堆栈中,需要一个_____________,它是CPU中的一个专用寄存器,它指定的____________就是堆栈的_________________。
3.计算机的低级语言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这两种语言都是面向_________________的语言。
4.CPU的四个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编程逻辑陈列PLA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来实现随机逻辑的一种方法,利用PLA器件,可以实现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实现_________________。
6.CPU从主存取出一条指令并执行该指令的时间叫做_________________,它常用若干个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7.为了减轻总线负担,总线上的部件大都应具有_________________。
8.计算机的硬件结构通常由运算器、_________________、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组成。
9.目前三种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使用最方便的是_________________数据库。
三、计算题(共28分,要求写出过程)
1.设X=DBH,Y=2CH,求XY (4分)
2.某存储器芯片有地址线12条,数据线16条,计算其存储容量。(4分)
3.有4K×4bit的RAM存储器芯片,要组成一个32K×8bit的存储器,计算总共需要多少RAM芯片,其中多少芯片构成并联?多少组芯片地址串联? (8分)
4.已知X=0.1011,Y=0.1101用原码一位乘法求X*Y=? (8分)
5.化简逻辑函数:Y=A·B+B·C·D+ ·C+ ·C (4分)
四、问答题(共27分)
1.计算机性能评价指标主要有哪些?(5分)
2.什么是CICS?(4分)
3.外围设备的编址方式有哪些?分别简述之。(5分)
4.什么是指令?什么是指令周期?(4分)
关键词:C语言;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0 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不仅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而且是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它通常是高校学生所接触到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由于是“第一门”,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但当碰到数据类型繁多、语法结构复杂的计算机语言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消退了。如何结合现有的教学模式,改进C语言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较快地掌握程序设计基本方法,一直以来都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1 C语言的多维立体教学系统
树立一个正确的教学目的和学习目的分别是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一门课的根本所在。教师和学生都应向这一目标努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交互性弱、理论与实践缺乏联系等缺点。笔者结合多年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经验,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提出多维立体教学系统,如图1所示。该系统由多元学习系统、实例分析系统、成功激励系统3个子系统构成多维度、立体化的学习模式。多维立体教学系统为C语言学习者定制完全个性化的学习模式,能全面提升学习者的C语言运用水平,真正实现学知所用、学有所用、学会所用。
1.1多元学习系统
高校制订教学计划时,通常将该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而这一时期,学生刚刚由高中进入大学,对专业方向以及后续要学习哪些专业课程还不了解。学生们会疑惑:这门课对后续课程学习到底有什么用?这时,他们根本不可能认识到将这门课作为专业基础课的真正用意,而从辅导员及学长那里得到的信息是计算机二级证书对于就业大有裨益。于是,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伊始,心里便有了目标: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对此,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明确教学目的并调整教学目标,及时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C语言的终极目标是“学以致用”。
多元学习系统是以多媒体教学为基础,并采用正常学习课、主题沙龙课、学习辅导课相结合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学习C语言。正常学习课就是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正常的多媒体及板书形式授课,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存在大家所都熟知的诸多缺点,但要使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能较快地掌握课程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可或缺。教师应在讲授这门课程伊始就清楚地告诉学生:学习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C语言,了解基本的算法,掌握正确的编程思想和编程方法,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的同时,也要注意适时引导,不要过分强调计算机二级考试和期末考试的重要性,应本着实用的目的,让学生活学活用。至于计算机二级考试,其实与我们上面指明的学习目的并不矛盾,如果学生的学习目标真正明确了,顺利通过二级考试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主题沙龙课和学习辅导课是正常学习课的重要补充。教师在正常学习课环节的基础上开展主题沙龙课,将正常学习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提炼,提出一定主题下的拓展命题,可以训练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能力,使其进一步加深在知识点应用层面上的体会,并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学习辅导课是针对学生上课(包括正常学习课及主题沙龙课)、作业及答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学生扩展和补充C语言语法特点和应用案例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快速积累知识。由正常学习课、主题沙龙课、学习辅导课构成的多元学习系统如图2所示,三者相互促进且互为补充,是C语言多元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1.2实例分析系统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乔伊斯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将教学模式分成4类。信息处理模式注重帮助学习者获取信息,并发展学习者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模式侧重信息的获得和加工;概念获得模式主要是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学习概念;探究模式主要在于培养学习者探究的技能。
结合乔伊斯的教学模式理论,笔者提出实例分析系统。该系统以几个完整的案例为总线,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出发,首先提出问题:我要编写一个什么样的程序,该程序要实现什么样的功能;其次再进行功能模块划分,引出模块化的思路;最后以案例为向导实现每个功能模块,而每个模块所涉及的知识点也被顺理成章地引出来。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强调教师“如何教”,忽视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教学基本上都是在讲解基本语法,配套教材中的案例也只是为了说明语法而已,缺乏趣味性。然而兴趣和爱好却是最好的老师,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都是兴趣的指引。
实例分析系统首先用生动的实例告诉学生这门课的学习目的是什么,避免了是什么、怎么用的介绍方式,而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其次,掌握枯燥难懂的语法是实现案例功能的重要途径,采用实例分析系统可以让学生以轻松和主动的态度学习与掌握知识点;最后,将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日常的实践教学中,这也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提出。实例分析系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2.1多媒体教学结合案例教学
目前,C语言教学大多采用多媒体形式,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视听优势,注重选用集实用性、趣味性、一致性于一体的案例,通过多媒体演示程序执行流程、数据类型存储过程、函数参数传递过程等。除了贯穿全局的大案例选择,小案例的选择也很重要。所选案例既要与教学目的相吻合,又要是学生易于接受和感兴趣的案例。
教学选择“智力大通关游戏”作为贯穿始终的大案例。该游戏由用户选择1、2、3、4、5、6(用户可通过掷骰子选择点数),然后进入相应的游戏环节,有算术游戏、智力问答、五子棋等游戏。教师通过程序展示环节,让学生对C语言编写的应用程序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学生从最简单的模块开始,不断完善程序功能。
例如,学生在学习输入输出函数时,利用输出函数输出一个算术题或智力题,加深对打印输出函数printf()的理解;利用输入函数输入数值,加深对输入函数scarlf()的理解;学习选择结构时,利用if-else结构判断输入的答案是否正确,若答案正确,输出“恭喜你,答对了”,答案错误则输出“下次再努力吧!”;利用switch()结构可以选择游戏类型,练习多分支结构的使用;学习循环结构时,可用“当型循环”或“直到型循环”循环地出算术题或智力问答题,直到用户选择退出游戏;在学习函数知识时,可以用函数调用的方式练习出题过程。
至此,“智力大通关游戏”的基本程序框架已搭好。学生对于数组、结构体、共用体及指针内容的学习,可以以教师选择的信息管理系统为案例进行学习。学生可利用数组的知识,练习编写计算每门课平均成绩及每名学生平均成绩的程序;用结构体和共用体及指针的概念来存储和管理每名学生的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该程序的难度,并利用前面所学的函数知识,实现成绩查询、学生基本信息查询等功能;学习文件时,可编写如何将学生信息保存到文本文件或如何从文本文件中读人信息的程序,使学生掌握有关文件处理函数的使用。相关内容学习结束后,一个简单的信息管理系统程序设计也就完成了。
1.2.2课堂讨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实践是实现由知识到能力转化的重要过程。要实现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创新能力和扎实的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尤为重要。教师在讲课时也可以把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编成思考题,要求学生查找资料、独立思考,然后再组织学生就这些思考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然就能积极自主地学习,教师也转变为学习的辅助工具,从而逐步完成从“做中学”到“学中思”的过渡。在实现“智力大通关游戏”程序后,教师可以给同学留下一些讨论题,如增加菜单的功能、增加用户密码的功能等,要求同学分组讨论(即主题沙龙课环节),利用所学知识完善程序。教师在学生学会设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程序后,要求学生实现图书信息管理系统或飞机订票系统的程序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课堂讨论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党,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和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的可取方法。多媒体恰好在视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提高教学效果必然大有好处。但多媒体教学不只是教师用电子教案取代纸板教案、用电子板书代替粉笔板书,而是在充分理解媒体语言、掌握其传播特性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在众多的教学媒体中,文本擅长表述高度概括、极为抽象或结论性的内容,我们通常将文本用于概念的表达,如语句的基本语法介绍等;图形、图像形象直观,能够直观并生动地传播信息,因此结合文本进行合理的页面布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动画是以视听的方式进行表达,恰当的动画成分可起到强调主题、增加情趣的作用,如采用动画方式对指针的应用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每一条语句在执行过程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在教学过程中,不建议一味追求视觉效果,而忽视教学本身,对多媒体类型的选择要慎重。
2)多媒体技术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不能本末倒置。幻灯片相比传统板书方式包含的信息量大,教师容易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能力。因此,多媒体教学要有重点地与板书进行结合,有的放矢地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强调关键内容。
3)制作课件时,避免将课本内容原样拷贝到课件上,这会使学生难以领会重点。多媒体教学只有与传统板书教学有机结合,才能使课堂教学环节集知识、专业、趣味于一体。
1.3成功激励系统
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课程学习与实践上升到人的全方位成功。成功激励系统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成功等。编程是一种技能,学习C语言的关键是将C语言运用到实际应用当中。首先了解你自己,在此基础上,设定C语言学习目标,以案例为驱动力,尝试新的挑战,不断地从错误中总结并提高自己,追求卓越,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成功激励系统如图3所示,它可以是C语言学习的成功激励系统,同时也与“卓越计划”的初衷一致。
2.1重视买践环节
通过课堂的理论学习,学生掌握了C语言的语法知识,但是编写的程序是否正确并符合要求、能否运行,就需要通过上机调试环节来验证。上机调试可以使学习中的疑点或问题得到明确解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课堂内容,并且能培养学生编程和调试程序的能力,因此必须重视上机实践环节。作为教师,结合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上机实验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以便学生更好地消化和理解知识;还要尽量结合学生的专业,注重内容的实用性。
C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仅通过几学时的上机环节还是不了解到底怎样编写一个能够应用的完整程序。基于此,教师增设了课程设计环节,首先合理选题,题目既要起到训练的目的,又不能难度太大。从以往的课程设计情况来看,信息管理类的题目比较适合做C语言程序设计题目。另外,考核方式也应灵活,教师不应以成败论英雄,应摒弃以往以程序是否调通为依据,并将其作为最终成绩的做法。实践证明,“成败论”有损学生对C语言学习的积极性。考核应以学生的考勤和钻研精神、所做程序的完整性和运行情况、最终的简要答辩为依据,着重鼓励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掌握编程知识和技能。
2.2教学、实践与创新的关系
教学环节是知识积累的基础,而实践环节是教学环节的必要补充,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学、实践与创新的关系如图4所示。实践环节是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是训练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实践、创新,进而促进教学及实践环节,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外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为以后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教程—网络技术》,教育部考试中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笔试中所有的题都可以在这本书上找到答案。(2003年该书出了两个版本,2004年不知道会不会出新的,请大家自己注意一下)
2、《C程序设计(第二版)》,谭浩强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通过考试只需要看这本书的前9章,而且重点掌握循环那部分,就是说指针、文件的输入输出等都不必看——因为在考试中能用指针实现的用数组一样可以实现,而输入输出命令都包含在给出的代码里。当然,如果真正想学好C语言,指针是不能不学的,通常认为指针是C语言的精髓。
3、《上机考试习题集—C语言》,南开大学出版社。 【笔试】 第一阶段:看网络技术教材,详细地做笔记(20天). 第一边看书你要看得特别仔细,把所有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全抄到笔记本上,包括重要的 表格和插图。第一次看不懂的地方可以跳过去等过两天再回头看一遍。每天看新的知识之前 都将前两天看的再复习一遍,强化记忆。
我把全书的重要程度划分了一下:第一,七,八章 了解(看看做做笔记就行了); 第二,四章 理解(看懂主要的知识点);第三,五,六章 掌握(看懂所有的知识点); 其中又以以下章节为重点:2.2 进程 2.3 存储管理 2.4 文件管理 2.5 设备管理 (我当时这一节的题都挂了) 3.5 双绞线 VS 同轴电缆 3.6 OSI VS TCP/IP 4.3 以太网 4.5 组网技术 4.8 网络互连 5.3 IP协议 6.4 加密技术 其中有些内容必须理解并掌握, 要是不理解,背也要背下来。如:OSI协议和TCP/IP协议的各层的名字,各种传输介质和各种 以太网的参数等。 另外所有教材上没有的内容不用看,因为考试出的题没有一道是书本之外的。
===> 要点一:坚持就是胜利,每天坚持看2个小时,至少能看15页。
===> 要点二:该抄就抄,好记性不如坏笔头。
===> 要点三:注意课后作业题,那可能就是原题。 这一阶段完成后,应该能够理解大部分的知识点。还要能够很快的在书中找到某个知识 点的位置。 第二阶段:复习重点章节(5天) 这一次复习的重点在那些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上,如果你看懂了,合上书想一遍,看 不懂就多看两遍,有些重点一定要记住。而且要把笔记本大声地读上两遍,达到更加熟练。
===> 要点一:看懂不一定会记住,一定要在脑海中形成印象,合上书能写下来。
===> 要点二:名词术语要注意。
===> 要点三:缩略语。凡是在书上出现过两遍的,一定要记下中英文解释。 例如:CDMA/CD,MFLOPS等。
第三阶段:复习不重要的章节和作题(5天) 有人也许要问,既然不重要还复习它干什么。错!出题人不能用重点凑成一百分要适当的 加点其他内容。于是只有在这些不重要的章节里面出了,这些题大概占20分左右。得分的方法 是将所有不太重要的章节再看一遍,越是你认为不可能出的,越要把它抄下来,记一记。而且 要特别注意数字,如ATM的传输速率,单模光纤所使用的光的波长等。(上次最呕吐的的一道 题是,信号从发送站经过卫星到接收站的传输延迟的典型值是多少?我按照同步地球卫星到地 球的距离,光的传输速度,算到百毫秒的量级,但是算不出具体的值,于是猜了一个250ms。 答案居然是540ms。晕倒~!) 还有就是模拟题的问题,我认为现在市面上的模拟题都太差了,考的全没有,不考的全有 了,说实话还不如我出的呢。所以题不用多做,只要把书看好就行,最后几天可以做几套,熟 悉一下题型,掌握一下时间就够了,多做全是浪费。 以上方法我一个同学上次照着我说的做了,结果笔试考分比我还高。所以不管你聪明不聪 明,只要你照我说的做了,一定能通过。 一句话:要是不过你拿我是问。 我是百度上关于计算机考试百度知道的第一名。现在不在百度知道回答问题了。
此项考试根据各工作岗位使用计算机的不同要求,分为四个等级:
一级分为MS Office、WPS Office、永中和一级B四类,考核应试者计算机基本知识和使用微机系统的初步能力。
二级分为C语言、C++语言、Visual Basic语言、Java语言、Delphi语言、Visual Foxpro数据库以及Access数据库七类,考核应试者软、硬件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或数据库程序设计编制程序、上机调试的能力。
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四科。“PC技术”考核PC机硬件组成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PC机使用、管理、维护和应用开发的基本技能; “信息管理技术”考核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基础知识及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开发、维护的基本技能; “数据库技术”考核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及数据库应用系统项目开发和维护的基本功能; “网络技术”考核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四级分为软件测试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和网络工程师三科。“软件测试工程师”考核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结构覆盖测试、功能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软
件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面向对象软件测试、Web应用软件测试以及兼容性测试、构件测试、极限测试和文档测试。考生要能结合软件测试过程管理平台和软件分析与测试工具增加软件测试工程的实践经验,胜任软件测试岗位的要求。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与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5-3610-02
《C语言程序设计》是目前世界上十分流行、使用最为广泛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也是计算机软、硬件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并且学生《C语言程序设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他们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该课程在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 高职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与学的现状
在从事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语言课是学生学得最差、老师教得最辛苦的一门课程。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电子等专业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一般设置在二年级。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说,经过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锻炼,学生在这个阶段应该具备了学习一门基础语言课的能力。按正常教学规律来讲,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是可以学好这门课程的,但实际情况确不尽人意。从多年实际教学经历来看,制约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的数学基础差,而教材编排和例题分析与数学知识联系过于紧密,导致学生觉得难学;二是因为计算机编程使用英文,一些学生因英语学习的失败心理,觉得计算机语言是门高深莫测的课程,还没有上课就认为难学,而职业院校的部分学生学习不刻苦的现象,进一步导致教学过程中存在更多的障碍。针对这些情况,我认为要学好《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克服这两个障碍势在必然。
2 教师如何上好《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
2.1 仔细领会教学大纲,全面深入教材改革
教师深入分析教学大纲,在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状况的前提下,根据大纲制定好教学计划。将教材中涉及到学生未掌握的数学知识方面的例题进行更换,避免因数学知识问题形成教学障碍。例如在讲多分支条件语句的应用中,教材普遍采用一元二次方程求解为例来说明,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对于有些学生来说,虚数是一个知识障碍,可以想象得到,他们会学得一头雾水,教学效果自然就差。还有“输入三角形的三条边长,求三角形的面积。”的例题中,先要判断三条边是否能够组成三角形,再利用海轮公式计算面积,但海轮公式大部分学生都不清楚。这些例题就形成一个本末倒置的结果,为什么不选择其它的例题来分析呢?在后续的例题中,“根据成绩分数,输出等级。”,问题适当地简化,效果就很不错,还可以和后续的SWITCH语句结合起来教学。选取的例题除了有代表性外,涉及到的知识点也不可忽视,要记住,我们是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不是在学习数学,主次要分明。
2.2 精心准备,加强师生互动
课前要充分备课,准备好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练习,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讲到“自加++”与“自减--”运算符时,我们着重讲自加。例题为:int a,b=5;分析:a=++b;a=b++;a=++b++;运算后a,b的值。经过分析后,让学生掌握其规律:运算符在变量前是先做自加操作,再取其值完成后续运算;而运算符在变量后面则是先取其值进行运算,再完成自加操作。得出这个结论后,提示学生自减的运算也是相似的,要求学生分析将上述例题的自加改为自减后a,b的值,这样学生学习起来针对性就比较强。为什么要设置上面三个例题呢,上过《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师自然知道每道题的代表性。最后可以用综合题加强这两个运算符的运用,采用如下练习:int a=4,b=5;分析a=++a-b;b=--a++-b++;运算后a,b的值。学生完成这道综合题后,对自加与自减的运算及使用自然清晰明了。
2.3 充分利用学生的成功心理,培养学习兴趣
我们曾经训练一些学生参加全市编程比赛(用Visual FoxPro编写),开始学生也是基本一无所知,我们只好从基本函数、语句开始上课。经历了一个多月时间,他们没有独立地完成任何一个程序的编写。后来不再给他们任何提示,而是让他们自己思考,有时几天后才给他们分析。其中有3名同学,经过了一周时间的查资料、上机调试,终于完成了一个图书管理系统的基本模块,并找到了成功感。自从那以后,他们能非常深入的分析我们布置的练习并经过反复地调试,找到答案,训练效果得到很大地提高。从中我们看到创造一个成功的心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自然提高,学习起来就会积极主动,效果当然比填鸭式教学好得多。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应重视这一点,特别是对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更是如此,今年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实习中,这一点得到了充分体现。很多练习我都不先分析,而是让他们自己独立分析、调试,最后才小结。大部分学生两周实习完成后,总结说:“在这两周的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比前半学期学到的知识还多”。其实,我想并不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关键是他们经过独立地思考分析,完成了程序的编写,获得了充分的成功感!有了成功感,就有了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中能获得快乐,学习过程自然就会轻松很多。
2.4 让学生学以致用,转变学习动机
在我初次上《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时,有一名学生问:学了这门课有什么用?当时问得我张目结舌、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回答他才好。后来想:我们的学生是职教性质的,所以对他们说学了这门课你可以去当程序员,同时为以后学习其他语言课打下基础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有点和实际不符。教他们这门课,应该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会促进他们努力学习,毫无目的地学习自然没动力。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把平时遇到的一些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他们知道掌握某些知识就能解决相关的一些问题,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学习与实际生活很近,这样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认识就没那么抽象了。如在讲数组时,就以统计期中成绩情况为例,让他们完成:每个学生的总分、平均分的计算、排名情况;及每门课程的总分、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合格率、优秀率的计算和成绩段分析,这既学好了数组的知识,还充分运用了前面章节的一些相关内容,同时,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2.5 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理性认识计算机编程语言
我们的学生大多在学习前就有畏难的情绪,觉得《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难学、学不会,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对计算机编程语言不了解。另外就是有些学生英语学得差,看到计算机编程使用英文,就未学先弃了。其实学习语言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难,英语差对学习计算机语言影响不大。比如学习该课程,真正要记的关键字只有32个,语法也不复杂,只要大家不带着畏难的心理,一定能学好的。作为《C语言程序设计》任课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学生的畏难心理工作,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6 从例题中提取精华,让学生掌握一些代表性的编程方法
这一点其实和学习数学一样,不管是教材中的例题还是教师另外安排的练习,一般来说都比较具有代表性,代表了某类问题的解决办法。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不要仅仅满足于理解或掌握这些题目的解决方法,还要进一步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解决办法提炼出来,为解决相似问题提供参考。比如说在讲数组排序方法的应用时,常会讲“冒泡法”和“选择法”两种排序方法,其实,作为一般的应用,不管是哪种排序方法都比较好,只要是排序的问题,使用其中的一种(或加以变换)都能解决问题的。
3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好《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
教学是一个相互配合的过程,涉及到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两个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如何学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学生如何学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密不可分的,下面就如何引导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3.1 强调该课程前四章的重要性,要打好扎实的基础
计算机语言的学习,真正要记住的知识不多。如该课程,只要学好前四章:标识符、运算符与表达式、顺序结构程序设计、程序调试方法等,并打下扎实的基础,后面的学习就会轻松得多。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学到后面,有些学生连printf()、scanf()、putchar()、getchar()等常用函数的使用都忘了,这些最基本的知识都不能熟练掌握,又如何学习后面的内容呢?
3.2 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为学生多动脑、多分析、多练习提供条件
据了解,有些学生在初中或高中的学习过程中,都存在着较多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灵活、不动脑、不善于分析问题,只会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这种情况对于学习计算机来说是一个最大的障碍。说实在的,如果想要学好、用好计算机,没有一定的悟性,并且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是不行的。因此,在学习中不要满足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应该多动脑筋,对遇到的问题多分析、多思考,在计算机上多练习、多操作,还可以适当的看些相关的课外书,开阔视野,这样才会学好、运用好计算机语言。就像前面说到的那些学生,开始他们总是满足于教师教了他们多少;后来布置的练习,如果是经过教师分析后他们才做出来的,他们总是觉得没有成就感。因为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在学习中尝试不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自然就学不好。为此,在讲到具体程序设计后,每堂课上完后要布置两三道课后习题没有的题目,给学生多写、多编、多读、多看程序提供机会。
3.3 引导学生加强数学的学习,努力拓宽数学知识面
当然,如果要学得更深入一些,要求再高一些,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对于学习编程无疑是必要的。在后续的编程学习中,对算法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要求有相当的数学知识。因此,要求同学们要努力学好数学。比如在讲二维数组的应用时,如果学生提前了解线性代数中行列式和矩阵的相关知识,教学效果肯定显著。
以上是长期担任《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从该课程的抽考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C语言程序设计》二级考试的情况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007年4月二级Java程序设计
重点及难点试题分析
【试题描述】
请阅读下面程序
public class OperatorsAndExpressions {
void residual( ){
int i=100,j=30;
float m=563.5f,n=4.0f;
System.out.println(i%j);
System.out.println(m%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OperatorsAndExpressions OperAndExp=new OperatorsAndExpressions();
//取模运算符在整数和浮点数中的应用
OperAndExp.residual( );}}
程序运行结果是
(A)10 (B)20 (C)10 (D)20
3.5 2.5 4.5 3.5
【试题考察知识点】可以看出该题是通过程序的形式考查考生对浮点数“%”操作运算和整数“%”操作运算的理解。“%”是取余运算符号,对于整数(int)取余运算的结果是整数(int);对于浮点数(float)取余运算的结果也是浮点数。
【解题思路】通过笔算得出整数运算取余结果是10,浮点数取余运算结果是3.5,所以该题的正确答案是A
【统计数据分析】该题目在得分较低的考生中(试卷得分为0-20分)回答正确和错误的考生群体各为一半,在得分最高的考生中(试卷得分为80-100分)回答正确的考生接近于100%,所以该题目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的考生群体。
【试题描述】
请阅读下面程序
public class ForLoopStatem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i,j;
for(i=1;i
for(j=1;j
System.out.print(i+"×"+j+"="+i*j+"");
System.out.println( );
}
}
}
程序完成后,i循环和j循环执行的次数分别是
(A)4,10 (B)8,9
(C)9,8 (D)10,10
【考察知识点】该题是通过程序的形式考查考生对for语句的嵌套循环执行次数的判断以及for语句的特点(已知循环次数时使用)。
【解题思路】由程序可以看出该题目由两条for语句嵌套组成(i循环和j循环),具体的执行次数如下表
通过上表的分析可以看出i循环的执行次数为4次,j循环执行次数为10次,所以得出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统计数据分析】根据本次考试的考生抽样统计结果分析发现该题目的难度比较低,试卷得分超过40分的考生答对率为85.3%,可以看出大部分考生对嵌套式的for循环及for循环的变量能够很好地理解。
【试题描述】
Java对I/O访问所提供的同步处理机制是
(A)字节流 (B)过滤流
(C)字符流 (D)压缩文件流
【考察知识点】通过该题目的描述可以看出该题目是考查考生对I/O访问同步处理机制概念的理解。
【解题思路】Java语言为I/O访问提供的流为字节I/O流、字符I/O流、过滤流和管道流等,其中过滤流是保证某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访问一个I/O流,所以过滤流能够提供I/O访问的同步处理机制,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知道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统计数据分析】52%的考生则回答错误,在回答错误的考生中80%的考生选择了干扰项A或者C,说明考生群体对I/O流的基本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是如果深入到具体的概念就会产生错误的判断。
2007年4月NCRE二级C语言程序设计笔试卷
重点及难点试题分析
【试题描述】
有以下程序
main( )
{ int k=5,n=0;
do
{ switch(k)
{ case 1:case 3: n+=1;k--;break;
default: n=0;k--;
case 2:case 4: n+=2;k--;break;
}
printf("%d",n);
}while(k>0 && n
}
程序运行后的输出结果是
(A)235 (B)0235
(C)02356 (D)2356
【考察知识点】该题考核考生对选择结构中switch语句和break语句的理解。在C语言中,switch语句通常和break语句联合使用,使得switch语句真正起到分支的作用。选择B和C的考生是没有理解default标号后,也是需要break作为间断的,否则将继续执行至switch语句体结束。
【解题思路】
所以在每次执行后输出n值的结果就是:235,答案为A
【统计数据分析】本题只有19%的考生答对,有31.4%的考生选择了B,30%的同学选择了C。
【试题描述】
有以下函数
int fun(char *s)
{char *t=s;
while(*t++);
return(t-s);
}
该函数的功能是:
(A)比较两个字符串的大小
(B)计算s所指字符串占用内存字节的个数
(C)计算s所指字符串的长度
(D)将s所指字符串复制到字符串t中
【考察知识点】该题考核考生对字符型指针和自加运算符的理解。在fun函数中,t首先被赋予了与s所指变量相同的首地址,执行“while(*t++);”语句后,循环体在指向字符串最后的“\0”时停止,此时t由于自加运算,指在“\0”后面一个内存地址处,所以当函数返回t-s时,得到两个内存字节的地址之差,也就是s所指字符串占用内存字节的个数。
【解题思路】举例:若*s="abc",该字符串的长度为3,占用4个内存字节(含最后一个结束符“\0”)。(t-s)为4,答案为B。
【统计数据分析】本题有25.7%的考生答对,有41.2%的考生选择了C。属于难题。
有以下程序
void f(int *q)
{ int i=0;
for( ;i
}
main( )
{ int a[5]={1,2,3,4,5},i;
f(a);
for (i=0;i
}
程序运行后的输出结束结果是
(A)2,2,3,4,5, (B)6,2,3,4,5,
(C)1,2,3,4,5, (D)2,3,4,5,6,
【考察知识点】该题考核的关键是在对“(*q)++;”语句的理解。语句的作用是将指针q所指的元素增1,每循环一次,对q所指的a[0]元素增加1,并未移动指针q。在执行f函数后,q所指数组的首个元素的数值增加了5。
【解题思路】很多考生选择D,错误之处就在于将“(*q)++;”语句理解指针内容加1,同时指针向后移动了一个元素。若要实现这个目标,则可以使用语句“(*q++)+=1;”,答案为B。
【统计数据分析】本题有25.8%的考生答对,有42.8%的考生选择了D。试题本身并非难题。
【试题描述】
以下程序的运行结果是
int k=0;
void fun(int m)
{ m+=k; k+=m; printf("m=%d k=%d ",m,k++);}
main( )
{ int i=4;
fun(i++); printf("i=%d k=%d\n",i,k);
}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网站 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96-02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时代前进的必要保障。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已经是用人单位现阶段对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计算机的入门课程,对学生在计算机方面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潜力的发挥起到引导的作用,也直接影响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实验部分讲Office软件的使用、网络操作及网上资源的使用、多媒体素材的组织及多媒体软件的使用和数据库的建立与操作等。理论部分讲述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涵盖了计算机方面的近九门课程,内容繁杂,涉及面广,是与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完全不同的一门计算机课程。学生在学习理论部分的过程中普遍感到晦涩、枯燥,难于记忆、理解,但其丰富的内容又是学习计算机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没有这些理论作为铺垫,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无法上升一个高度,与“技工”没有区别,更谈不上培养创新型高科技人才了。这些理念和思想教师要在课程的教学中慢慢渗透,不断强化,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理解和认识这门课程的位置,并给予应有的重视。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站组织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使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所有的教学目的。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平台,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探索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立体交叉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建自主的、协作性的、互动交流的学习环境,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效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站主要有师资力量、教学环境、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表、多媒体课件、习题题库、电子教案、课程辐射、教学视频、教学研究、考试系统、在线答疑、实验环节和问卷调查等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可以提供理论和实验教学资源的显示和下载、网上测试、课程研究和互动交流等功能。
图1 “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资源
师资力量模块主要介绍任课教师队伍的组成,教师梯队中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目前从事的研究项目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设想与相应的教师取得联系,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科研创造条件。
教学环境模块主要介绍理论教学环境和实验教学环境,理论教学环境是在阶梯教室中使用大屏幕投影的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环境是拥有200多台微机的机房,每个机房组成一个小型局域网,为教师和学生上传、下载课程素材及传递信息提供方便。实验课为每60名学生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因此能快捷地解决学生课堂上提出的各种问题,避免由于问题积压,使学生产生消极、厌烦的情绪。
教学大纲模块是本课程制订的最新教学大纲,使学生了解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与基本要求。
教学进程表模块介绍本课程一个学期中每周的进度安排,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进度,以便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多媒体课件模块可以播放或下载由文本、图形、图像和动画等组成的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形象具体。课件的每一章由课程组的教师分别制作,以期重点突出。
习题题库模块包含理论题库、实验题库和等级考试题库三个子模块。理论题库和实验题库是教师根据这学期的教学内容和社会要求,为学生整理的综合性题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鄄tion,简称NCRE)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考核内容是根据社会不同部门应用计算机的不同程度和需要,国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计算机教育、教学和普及的现状而确定的,是贴近实际的一种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有能力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而二级笔试的30%内容来源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在网站中加入等级考试题库模块,将历年等级考试中涉及“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的部分进行整理,让学生在复习这部分知识的同时逐步熟悉等级考试的要求,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同时又为学生顺利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了基础。
电子教案模块可以查看和下载每节课的电子教案,其中包括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课堂小结、作业和教学反思等。
教学视频模块包括课程录像和视频讲解两个子模块。课程录像是优秀教师上课的全程录像,视频讲解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中某些内容操作过程的flas及重点问题的视频介绍。
教学研究模块列出教师正在研发的与本课程相关的课题,包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特色,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关键问题,课题研究方案及落实措施,课题的预期成果等,供学生选择、参与。同时,还定期各种讲座、学术讨论会的通知。
考试系统模块有自测模式和考试模式两种。自测模式供学生进行平时检测,答题完毕后系统会给出成绩,显示错误的题目并给出正确的答案供学生参考。考试模式则只给成绩,不显示错误的题目及答案。
在线答疑模块提供了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随时作答,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增进了师生感情。
实验环节模块由实验题目和实验指导两部分组成。实验题目是实验课上所要完成的所有实验的题目及要求,实验指导是介绍每个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每个实验还给出一些延展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
问卷调查模块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本网站的反馈意见,以便对网站进行修改、更新,使之更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站实践
“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站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反响很好,学生觉得学习的自由度更大,学习形式更加多样,学习的知识更加丰富了。
学生在使用网站的过程中,尤其喜欢“课程辐射”和“在线答疑”两个模块,他们认为“课程辐射”模块里计算机领域的新的成果和动向,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课本以外的知识,贴近了社会。“在线答疑”模块能让学生在课堂以外与教师近距离接触,同时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地解决问题,不至于有积重难返的感觉。学生们还在这一模块里咨询国家计算机竞赛事宜,并得到了教师对其作品的指导,比赛中很多学生还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网站的使用过程中,学生们也提出了改进意见,希望增加“硬件装配”模块。学生们对软件比较熟悉,也更容易实践,但在硬件方面缺少操作的平台。为此,我们也做了一些虚拟平台,通过视频为学生演示计算机组装的全过程,学生再通过虚拟平台练习。经过练习,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也更加熟悉了,有一些问题自己都能解决了,实践动手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四、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站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信息化,优化了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体现了知识的整体性和开放性,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方法、手段、思想和理念的全面提升和改革。
[ 参 考 文 献 ]
[1] 蔡燕斯.网络课程的思考与分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97.
[2] 苏莉蔚,孙良凤.《C语言程序设计》网站探索[J].现代教育科技,2012(4):57-58.
[3] 许浩,宁玉文,高东怀,许卫中.基于网络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129-132.
[4] 苏莉蔚,董学阳.“多媒体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6):53-54.
关键词:ACCESS;案例驱动;教学改革
ACCESS是一种关系型桌面数据库管理系统,具备功能强大和操作简单的特点,适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理解数据库技术。在ACCESS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引进案例分析,有助于合理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可帮助学生对项目背景、业务需求分析、功能需求分析、数据需求分析、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等过程进行系统的学习。
1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目前,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中,将ACCESS列为二级程序设计考试的可选语种之一,大多数学校将ACCESS程序设计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然而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中施受(师、生)双方所持有的理念、教学方法的设计等都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在课程的内容设计上,目前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数据库理论为主,另一种是数据库的基本应用为主。前一种内容设计架构主要着眼于提升学生在数据库方面的理论素养,但这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有“舍本求末”之嫌;后一种情况虽然在内容设计上强调“学以致用”,但要么是以比较陈旧的案例作为训练的素材,例题设计陈旧,要么就把实验内容设计得过于复杂。
第二,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课程教学中虽然引进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但课程上的教授、教师往往过于侧重理论,一味讲解各种控件的属性、事件、方法等,且往往缺乏新颖、有趣、精简的课堂案例设计。
第三,等级考试引进后带来的新问题。等级考试中ACCESS语言的引进,本意是为了加强ACCESS语言的应用推广。不料它引发了一个副产品,教学中教师为考而强调基本概念和语法,只讲解无忧软件中的例题等,根本讲不透,学生为考而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很少涉及实际应用,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几近荒废。通过对最近几年考试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综合编程题30分题中,满分只占20%左右,即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
故此种种,再加之各个高校扩招以来,学生素质已呈逐步下降趋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教学中施受(师、生)双方所持有的理念――为“考”而教,为“考”而学,自然而然形成并流传,几乎难以纠正。
显然,ACCESS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如箭在弦,势在必行。我们认为,课程的应用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以应用能力的提升为目标,以案例本身的更新和案例教学法的优化来驱动这一改革。
2案例教学实践
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1]。案例驱动是将知识点分解到若干实际案例,使学生从知识的被灌输者变成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变成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2]。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剖析理论知识,理解高层次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参与思考、讨论、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讲授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时,大多数教师都从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开始讲解,如关系数据库、对象、类、属性、事件、方法等,然后再讲窗体、报表。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理解难度太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3]。如果采用案例驱动教学,给学生先介绍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从实际的例子入手,让学生掌握设计用户界面,激发学习兴趣之后,再引出界面所需的数据。而输入数据时要注意各数据的类型匹配,再讲解基本概念,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专业术语。
2.1案例设计
教师设计案例时,必须把握教学内容,从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设计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符合实际教学要求,难度适中。同时应用多媒体技术表现,实现各章节内容的嵌入,促进学生的自修能力让学生成为主体[4]。案例设计要有连贯性,讲解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发现问题,从而实现知识扩展[5]。
将学生成果纳入案例教学,对历年学生创造程序进行评优,挑选最优秀的程序设计项目。在教学中演示给新生,分析案例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进而引出该案例中用到的知识点;举一反三,启发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对案例完善和扩展;最后达到知识融会贯通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案例组织
案例的设计非常重要,如何对案例进行合理编排与组织使学生能够接受与理解也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问题。Access中程序设计是用VBA来实现,所以我们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VBA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及编程思想。用最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案例,如循环语句可以设计学生成绩评定等级的案例。
案例组织应本着由简单到复杂,知识点由浅入深,有效扩充的原则。案例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可以有选择性的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案例,基础差的学生可以由老师参与一起分析案例,有目的地训练他们如何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6-9]。
案例组织最重要一环还是教师课前准备,教师必须对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掌握各个案例之间联系、把握各章知识点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启发和诱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归纳与总结。教师在课后认真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容易出错环节,整理容易出错的案例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从而实现整个案例教学进程的有效调控,确保教学的质量。
2.3案例实施
案例实施最重要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提前将下次课案例分发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前对内容进行阅读、思考、分析。教师在课堂组织学生讨论,总结与评定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存在的疑问进一步思考和分析。
3经典项目案例分析
3.1教学大纲的要求
1) 掌握数据库表的基本操作步骤;
2) 表结构的设计与字段属性的设置;
3) 表之间的关系设置。
3.2提出问题
根据以上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提前设置一个案例场景,描述如下:
“一所高等院校进行扩招以来,教师批改试卷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为了减轻教师批改的工作量,让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到教学案例设计当中。因此,学校教务处委托你开发一个‘试卷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实现学生无纸化考试。包括考生管理、教师管理、试卷管理、成绩查询管理等。现在,作为一名程序设计人员,要求完成试题表与答题表的设计。
3.3分析问题
1) 试题表与答题表的信息,方便以后的查询、增加、删除、修改等操作,通过建立数据库来存取试题和答题信息;
2) 如何设计试题表的结构,如何设计答题表的结构。首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结构。
3) 在建立表的结构时,如何合理的设计各字段的属性,包括类型、大小、主键等?操作步骤是怎样的?
3.4解决问题
1) 根据案例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完成数据表的设计。具体参考操作步骤如下:
Step1:根据案例要求,教师规划出试题E-R图,如图1所示。
在此参考步骤中,根据图1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要设计属性1、2、3和4;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答题E-R图”,并引申出关系数据库中的实体、属性、联系、域等基本概念。
Step2:根据E-R图,规划出试题数据表的数据字典,如表1所示。
Step3:根据数据字典,在ACCESS数据库中创建testque表,并输入测试题目记录;
教师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实践:①题目字段类型为什么要设置为文本型?它的大小为可以设置为10吗?从而引出ACCESS中的中英文字符长度相同的概念。②将题号的数据类型 “数字类型”更改为“自动编号”类型,输入数据时是否更快捷?(请学生自行体会)。③题号字段为什么要设置主键?它的值能不能重复?(教师可在此引导学生进入答题表的建立,并强调试题表与答题表之间的联系)。
3.5课堂总结、学生独立设计
通过建立数据库和表的步骤,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设计表结构的重要性。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掌握建立表的操作步骤,明白了表的设计过程以及表之间的联系,易于理解实体、属性、域等概念,为后续的程序设计奠定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后,教师对各知识点进行归纳,对未纳入案例的内容进行补充,引导学生独立设计案例,巩固所学知识。完成表记录输入后,教师提出根据试题表中记录如何实现批量修改、批量删除,从而引出操作查询设计。
4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验证案例驱动教学法,能更加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验证过程中,选取不同专业的新生,分为4个班,文科、理科各有两个班。甲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乙班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法。教学后4个班级都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ACCESS等级考试,考试内容分为笔试和机试两部分,统计成绩如表2所示。
以上统计显示,文科笔试乙班比甲班及格率高12%,机试乙班在基本操作题和简单应用题正确率平均80%,特别是综合应用能力强于甲班3倍以上。理科笔试乙班比甲班及格率高20%,机试乙班在基本操作题和简单应用题正确率平均96%,综合应用能力强于甲班2倍以上。
5结语
在Access程序设计课程教学采用案例驱动方法,可以增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数据库的综合能力,有助于提高其所在专业应用计算机的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调查证明,采用范例引导型教学、师生互动教学,以综合实际案例为教学模式的案例驱动式教学是适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值得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去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冬梅,王爱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案例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9(16):126-129.
[2] 袁维新. 影响知识建构的环境因素探析[J]. 教育科学,2003,19(1):41-44.
[3] 庞晓琼. 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62-64.
[4] 龚沛曾,杨志强,顾春华,等. 大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8(6):16-18.
[5] 黄永灿,徐甜. 案例驱动教学法在VFP程序设计课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 广西轻工业,2009,25(4):169-170.
[6] 李宏图. 案例驱动教学方法的探析与实践[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90-93
[7] 常梅,李迎秋,李永. 案例驱动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探索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22):82-84.
[8] 龚沛曾,杨志强,顾春华,等.构建综合教育环境,提高大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J]. 计算机教育,2009(12):110-112.
[9] 黄陈英,曾俊,黎明. 教育技术在“Access数据库应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 20(10):73-75.
Cases-driv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ACCESS Programming
LIANG Hua, CHEN Zhen, ZHANG Bo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llege, Changsha 410205, China)
[关键词] 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上机实验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是向学生介绍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技能,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使之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本专业领域中。学习本门课程还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打下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参加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主办的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做好准备。本文将对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探索。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把握
本课程以谭浩强的“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作为教材,理论课时为20学时,上机学时为12学时。然而结合教学大纲,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课程难度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教学任务很重。尤其该课程面向的是大一的新生,绝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几乎为零,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很注意教学内容的调整和组织。在课程讲授之初,先从基本的语法规则入手,尽可能避免程序的出现,让学生先从简单到复杂,从语法到算法,从学会看懂程序到编写简单的程序,然后逐步深入,把重点放在解题的思路上,通过大量的例题学习怎么设计一个算法,构造一个程序。单纯依靠课堂讲解理论很单调枯燥,而且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消化,远远不能满足课程的教学要求,所以,在课程教学中,我引入了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在新课导入上有其独特的效果,它能使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听觉和视觉,调动他们的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同时,我还采用了打比方等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化、具体化,简单易懂,学生容易掌握,促进他们的不断学习。比如,我在引入“程序”这个概念的时候,将程序比喻成要做的一道菜,需要一定的原料还有加工过程:菜=原料+加工,其中所要用的原料就对应程序中的数据组织形式,即数据结构,而菜的加工过程就对应程序的具体数据组织,即算法,也就是:程序=数据结构+算法。另外,我还调整部分教学内容,例如,我把第五章选择结构程序设计中的关系运算符和关系表达式、逻辑运算符和逻辑表达式以及条件运算符提前到第三章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来集中介绍,先让学生集中学习,然后到以后章节遇到的时候再复习,强化,方便学生对运算符和表达式的掌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整型、实型以及字符型等数据类型在内存中的存放形式,我给学生首先补充讲解了计算机中数的表示以及进制转换、数值的原码、反码和补码的表示方法。对于第二章算法的内容在学生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不好理解和把握,我将其分解开来,贯穿到第四、五、六章顺序程序、选择程序以及循环程序的设计的学习中,方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算法以及编程思维的培养。利用这些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淡化教学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大学的课堂教学中,有部分老师会将课堂提问的环节省略,课堂上只出现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的这种模式,不利于教学成果的检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师生双方应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学生不应处在被动地位,而应积极地参与其中,与老师共同完成知识的传授与接受过程。我在课堂教学中会专门设计课堂提问,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通过课堂提问,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检测,把握学生对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检测教学效果好坏。再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后对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功的方面加以总结,不足的地方分析原因,加以改进。例如,我常常会在课堂上书写一些程序,让学生将其读懂,一方面,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及时点评和总结学生的回答,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判断学生对所讲授的函数的理解和对所使用方法的掌握,来调整我的讲授方法。我所授课的班级人数接近一百人,而且每周有一次课是在上午三四节,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不仅让我认识了很多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和学生更好的交流与沟通,而且可以刺激学生神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克服了学生在三、四节容易疲劳,听课效果容易下降的毛病。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既是一个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过程,又是一个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维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我发现班上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发言、不善发言、不敢发言,通过鼓励与举例,让学生逐渐有敢于表达的意识,通过课堂提问,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在公众场合大胆发言的心理素质。学生每次都很积极,争取他们的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
三、重视和灵活安排上机实验
上机实验环节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上机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基本原理、典型方面和技术感性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掌握基本的处理技术,使学生更加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的热情,为将来应用于实际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的上机学时所占比重很大,以前有很多老师在安排上机的时候都采用很集中的方式,只安排两三次上机,而一次上机至少是四个学时,这样的上机效果并不好,学生感到厌倦,而且不能解决逐渐暴露出来的一些实际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将上机实验与课堂授课交替安排,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就安排相应的上机实验,每次上机两个学时,这样既能有效缓解教学进度上学生普遍感觉的讲解速度太快,超出他们所能接受的范围,又能让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及时解决相应的问题,增强动手能力,强化了所学习的知识点。针对学生上机实验反映出的问题,再次回到课堂的时候又统一讲解和强调,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在给学生介绍常量、变量标示符的定义时,发现学生在上机使用的时候是很不规范的,随意的使用一些字母就表示了变量,自己都不知道具体代表什么意思,我就多举例,用PRICE表示价格,用sum表示所求的和,用max表示大等等,规范学生的标示符定义意识。在讲循环结构的时候,多举例引导学生找寻循环规律,再用相应的循环语句编程实现,给学生灌输规范的编程理念,上机的时候逐步实践,积累自己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平时的作业也能够通过及时的上机来进行调试、更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抄写配套的上机指导上面的参考答案来应付交差,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去开动脑筋,同时更多地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对每次实验,我要求学生在用自己的算法处理每个实际问题并得到相应的结果后写出实验报告和他们的上机心得以及对实验的建议和要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度是非常的高,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正确的实验结果,把握了相关的知识点,还认真思考,给我提供了不少实验改进的建议,便于我对实验项目的调整和改进。同时通过上机实验,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开阔,将所学习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更好地将所学习的知识得以应用。刚开始实验的时候,我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可能就会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用当堂课所学习的函数或方法来解决问题,到了后面学生接触的函数更多了,我设计的题目就不会仅仅限于用一种函数或一种方法来解决,而是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只要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可以使用,同时让学生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优劣,引导学生如何用更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如用while语句和for语句来求解1到100的和,用条件运算符和关系运算符来实现比较两个数或者是多个数的大小等。同时还鼓励学生找程序的错误,上机时很多同学在编译出错后不会自己主动去找出问题所在,直接找老师,老师忙得不可开交,实际指导的效率并不高,因此我会调动学生相互改错,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实验课分数的奖励。
四、改变考核方式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我们采用笔试、上机考试以及平时作业相结合的综合考查方式。笔试部分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语法以及基本编程思想的理解和掌握。上机部分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给定的题目,上机调试通过。结合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和平时作业的完成以及上机调试改正的情况,构成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中,笔试占到60分,上机占到30分,平时占到10分。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激励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而不是相互抄袭,使得学生充分把握上机的宝贵时间,不断的调试程序,解决语法错误,培养自己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督促学生认真编写程序,不再偷偷玩电脑游戏,同时经过上机考试,让学生积累临场作战经验,以适应以后的计算机等级考试。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重要先修课程,研究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实验方法,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加深学生对讲课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规范学生的编程思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以后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教育价值 信息素养 价值理性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47-03
“信息素养”提出有较长时间,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还是更多定位于“工具理性”的视野下,教学目标仅仅定位于学生能操作电脑进行学习,能运用电脑适应将来工作,能取得计算机一级或二级证书等。笔者认为,与专业课程不同,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课程不应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主,而应该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手段,对学生心智进行启发,促成其智能发展和精神升华,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科学价值观的确立及健康情感与态度的形成,最终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价值应定位于“价值理性”的视野,并在该视野下开展教学改革。
一、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价值定位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概念均由马克斯・韦伯提出。在“工具理性”的价值观指导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就像一个“工具箱”,老师采用“短、平、快”的教学手段,塞给学生自以为 “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并以此设定教学目标。虽然通过精炼讲解、重复操练,学生能快速掌握必需够用的知识,但这种以功利性为主导的实用主义从根本上忽视对高职学生德育素养、能力素养、文化素养以及健康体魄、健全心智的全面培养。正如工具理性带来人的异化和物化,“工具理性”的教育价值观也正在把学生培养成单一的、片面的、机械化的只能局限在狭窄专业领域内且仅会做单一工作的“机器人”。
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不仅要教会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且要使学生明晰计算机原理,为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并能在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工作中长期受益。因此,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应该建立在“价值理性”的视野下,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均要体现学生作为“人”而非“容器”的教育价值定位。
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价值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德育素养价值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社会,而信息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并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掌握和运用,而是要具备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工作环境或学习环境中的独立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批评精神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即具备完整的信息素养。因此,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不仅是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育任务,也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教育价值。根据的研究,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下的信息道德包括:知道应遵守的信息道德并能付诸实践;对信息安全常识有所了解,并能积极维护信息安全;知道对特别重要信息进行保护处理;具有较强的信息免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能合法地获取、储存、传播文本、数据、视频和声音信息等。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需要将教学内容与信息素养教育、信息道德养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破空洞、教条的道德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信息运用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道德观。
(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能力素养价值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德育首位、能力本位、文化品位”三位一体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力本位”是高职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高职学生的能力素养包括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主要由专业课程承担,公共基础课则对通用职业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
通用职业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对于高职学生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全方位的、立体化的。例如,学生利用PPT进行课堂讨论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培养开拓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参与网页设计比赛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
(三)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文化素养价值
当今社会,知识量激增,产业和技术结构调整迅速,社会分工细化,职业岗位不断细分、变化,终身只从事一项工作几乎越来越不可能。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中很重要的一个章节就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这些知识涵盖了当代高职学生必须了解的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必须掌握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和提高职业竞争力打下基础。
(四)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健全心智价值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心理因素在高职学生的成长中起着巨大作用。很多学生往往是因为考试失败而进入高职院校,他们或多或少带着失落、自卑、孤独、不满等消极心理进入大学第一年的学习。初入大学的第一年,与他们首先接触的是公共基础课教师,首先学习的也是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师德典范、教书育人,以及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设置,将从不同角度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帮助他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使他们具有健全心智和健康体魄。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师作为新生大学阶段的启蒙老师,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十分了解新生的心理状况,很好地扮演着亦师亦友的角色,在教学工作的同时自觉地、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调适心理,树立信心。如在课堂展示学生的PPT作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计算机技能比赛、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上网技能和经验等。
二、基于价值理性视野下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
信息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是具备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工作或学习环境中的独立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批评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即具备完整的信息素养。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必须突破“工具理性”的教育价值观,探索和实现“价值理性”指导下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个角度培养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信息文化、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
(一)当前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由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公共基础课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可知,我院高职学生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力,但学生的信息素养总体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信息道德认知有限。学生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的内容认识有限。他们可能了解“计算机犯罪”属于违法行为,但他们不清楚“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也是违法或不道德的行为。有些学生由于不清楚或不遵守网络社交的安全规则,会出现不文明的网络行为,如低级粗俗的网络语言、传播小道失真信息、网络成瘾等;有些学生没有知识产权意识,通过不合理的方式获取软件、视频和音乐等;有些学生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较弱,会错误地下载或浏览不良信息。
信息文化基础较弱。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弱,也导致了他们信息文化水平有限。如学生很少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对计算机的常识知晓有限,很少通过电子图书馆和电子期刊网查询需要的知识信息,缺乏信息整合的能力等。
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不少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认识仅限于上网聊天、打游戏、看视频或电影、下载音乐等娱乐方面,对于如何利用计算机支持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意识淡薄。当学生面对不懂的东西或学习中存在困难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寻求老师或同学帮助,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网络去寻找答案,他们不知道到哪里并且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当面对很多信息时,学生往往缺乏对信息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能力,经常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
信息操作能力不强。学生对于软件工具的学习往往是机械掌握的,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均很弱,如学生已经熟练掌握EXCEL报表软件的各种功能,但却不能运用该软件对当天股票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也不会灵活地使用各种图表分析说明问题。学生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则往往是盲从无目标的,他们缺乏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积累,常常在急需完成某一项任务时匆忙查找资料,不鉴别、不筛选,应付了事。
(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
由上文分析可知,目前我院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总体水平不高,他们的信息道德认知有限、信息文化基础较弱、信息意识比较单薄以及信息操作能力不强。我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需要在“价值理性”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多个角度培养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信息文化、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
1.提升学生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首要品质。良好的信息道德表现在遵守信息道德、了解并维护信息安全、保护重要信息、抵制不良信息、合法获取和使用信息等多方面。信息道德的宣传教育不仅仅是德育课的内容,也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重要内容。利用学科优势,计算机教师可以选择鲜活的案例如WIKI解密事件、MSN盗号事件等,与学生交流和探讨什么是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如何不侵犯他人利益、如何不做垃圾信息的者和传播者,等等。借助信息处理、收集、利用和创作的课堂教学内容,计算机教师可以在传授信息操作和计算机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信息操作行为规范,养成正确的信息道德意识。
2.全面了解信息文化
高职学生不仅仅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且需要对计算机原理和进一步应用奠定较好基础,从而在后续课程学习和将来工作中获得长期收益。指导学生全面了解信息文化可通过如下具体措施进行:首先,选择一套集基本理论、操作技能和自我拓展于一体的合适教材,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该应用基础教程集中概括了高职学生必须了解的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基本理论,以及必须掌握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基础知识。其次,将理论学习和操作学习进行有效结合,教师可以在相关的内容章节就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集中介绍,如在学习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时介绍色彩属性、图像分类、图像格式、图像压缩、图层等知识和概念;在学习网页设计时教师和学生交流云计算、三网合一、物联网等互联网发展新趋势。再次,通过练习和测试帮助学生巩固和记忆计算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如每个模块测试中均包含该模块相关的信息文化知识,期末考试内容则包含所有必须掌握的信息文化知识,从而强迫学生多次记忆、反复学习。
3.强化学生信息意识
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促进学生信息需求、信息获取和信息利用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如下的教学改革措施可以起到强化学生信息意识的作用:
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各种信息工具,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使用。计算机、笔记本、上网本、手机等电子设备在学生中已经普及,而这些电子设备也都具备信息浏览和信息搜索的功能。如可以告知学生外出时利用手机定位功能和导航功能查询目的地址;可以利用上网本查询火车时刻表;可以利用QQ软件发送大文件等。
整合学院信息资源,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告知学生除了使用学院图书馆的纸质图书,学院电子期刊数据库如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电子资源也是学生极好的学习资料,并对学生进行图书检索技能的简单培训;在学习新软件如Photoshop、Flash时介绍相关专业网站,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拓展知识范围,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发现、检索和评价能力。
开展各类学习比赛,鼓励学生创新意识。组织开展主题宽泛的网页设计大赛、家乡风情PPT展示等活动,不仅锻炼学生利用所学技能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完成任务学生会进行信息搜索,会对相关信息进行决策、取舍,并对信息进行整合、创新,因而学生网页设计作品往往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而优秀作品的展示又给予学生互相观摩学习的绝好机会。
4.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根据高职学生的培养方案和要求,学生的信息能力包括能熟练掌握自动化办公系统(如Word、Excel)进行各种信息处理;能熟练掌握演示文稿工具(如PowerPoint)制作演讲或报告;能熟练掌握网页设计(如FrontPage);能熟练进行多媒体创作(如Photoshop、Flash);能查询搜索需要的信息等。
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提高为目标,我们尝试建立起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并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新探索。具体包括: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如演示操练、任务驱动、案例学习等,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历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促进学生操作能力和运用能力提高;发挥信息技术工具在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从技术运用中提升能力,如指导学生利用手机和视频软件拍摄编辑微电影,利用数字化网络资源制作个人主页,利用移动学习工具随时随地学习等;根据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创设真实学习情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知识迁移;将课程划分若干模块,实行模块化学习和考核;利用网络资源展开协作学习,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育价值并不是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主,而是以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手段,对学生的心智进行启发,促成其智能发展和精神升华,其教学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科学价值观的确立及健康情感与态度的形成,最终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基于价值理性视野下的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研究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需要体现在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需要体现在每一堂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上。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6)
[3]李洁,李小娟. 高职生责任教育内容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4]张宝全.论公共基础课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与方向[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设备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面临着重大变革,由数据主导的大时代正在走入教育领域,进而渗透到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战略中。复杂的、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教学一般需要提供非线性的教学輔导,以及能够满足学习者个别化、具有差异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的诊断评估。因而,以认知诊断测验为代表的新一代测验理论应运而生,能够解释学生在推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并提供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诊断信息,同时保证测验的公平性,为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提供可能。
Mislevy等(1993)指出,统计测验理论的发展可以分为经典测验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 CTT)阶段、概化理论阶段和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 IRT)阶段。CTT和IRT 都属于标准测验理论。标准测验理论视所测的心理特质为一个单纯的统计结构,目的在于从宏观上给个体一个整体的评估。随着心理测量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进步,学习者更加渴求获得更具体的、细微水平的测量与诊断评估。Frederiksen、Mislevy和Bejar(1993)编著的Test theory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tests正式出版,标志着新一代测量理论的诞生。如图1所示,认知诊断评估逐步走入历史舞台,强调能力水平和认知水平维度能够被同时诊断,不再仅仅是单一的宏观维度的知识水平。计算机化自适应认知诊断测验(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 for Cognitive Diagnosis, CD-CAT)是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理论和认知诊断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目的是达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式的自适应诊断,根据学习者当前状态,选取与之相适应的题目进行测试,进而诊断学习者能力水平和认知水平,以诊断报告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提升的建议和策略。
纵观计算机技术与统计测验的结合,其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以项目反应理论(IRT)为代表的标准计算机自适应测量阶段;其二指新一代测量理论的计算机自适应阶段(认知诊断是其核心内容)。项目反应理论的特点是以概率函数的形式来描述项目作答反映结果是如何受到被试能力水平和项目特征联合作用的影响。自适应测验起源于Alfred Binet(1904)开发的智力测验,根据被试的不同特质水平和题目的不同难度与区分度,对被试实测不同的测验题目,使这些题目与被试的实际水平尽可能相适应,这样使测验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每施测一道题就能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当现代技术手段计算机引入到测量领域中,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CAT)由此诞生,由计算机自动从题库中选择合适的题目给学习者作答,一方面能够在学习者做完后自动评估其能力水平,给出适合学习者的下一道题目;另一方面能够自动设定终止规则,即当达到能够评估学习者能力的题目数后,测试会自动停止。之后,运用CAT思想与认知诊断理论结合,从题库中选择最适合学习者水平和最能区分水平能力的题目作答,对其知识状态达到最恰当的评估。CD-CAT更多关注被试掌握模式的自适应,根据可观察的行为和反应,推测潜在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掌握情况。例如,获得相同分数的学生不能够体现个体差异,如果在测验中能够对学生作答反应、知识反应和能力诊断,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出补救措施。CD-CAT的流程包括:开始测试初始题目选择估计被试当前状态选题策略认知诊断计量模型终止条件诊断报告。对于CD-CAT的研究目前处于探索开发阶段,组成CD-CAT各个阶段的问题仍需要摸索和实践应用,例如如何确定知识状态和表征能力属性、认知诊断模型的应用研究,如何选择初始题目,以及题库的开发、建设与维护等方面。
综上所述,为了从整体上把握CD-CAT在国内的发展脉络,厘清发展现状和研究聚焦,提出实施CD-CAT的科研建议和实施策略,分别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以时间(2005-2015年)为轴,考察关于认知诊断自适应测试文献的研究情况,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已有百余篇中英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并通过数据的可视化表征和社会网络分析工具,探讨其研究重心和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国内外已有CD-CAT平台和项目的实践情况,总结和借鉴国外实施经验,为我国今后的CD-CAT研究提供发展策略。
二、研究过程
(一) 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数据可视化的方法,通过对有效文献的各类属性进行分析和标识,从而获得不同维度的计量分析结果,即对本质内容进行不同方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非线性分析。研究主要借助软件管理软件NoteExpress、数据处理软件SPSS 20.0和词云生成平台Tagxedo。首先,界定研究内容和范围CD-CAT;然后,团队成员分别对2005-2015年的文章进行筛选,梳理成为研究样本;接着,根据已有文献确定分析维度,以理论概述、现状实践、研究方法等为分析内容,对样本进行统计和处理。
(二) 数据收集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5-2015年国内发表的关于自适应认知诊断的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对研究内容和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为了研究的严谨性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将学术论文与毕业论文分开统计,中文数据库来源有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以认知诊断和认知诊断自适应测验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与教育测量和教育技术领域相关的文献汇总如下:中文学术期刊检索到140篇,学位论文68篇;CSSCI期刊主要集中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教学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和《心理学探新》等。为了对比中英文文献关于结果分析中初步印象部分的差异,即关注焦点可视化部分,选取以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 for Cognitive Diagnosis和Cognitive Diagnosis为关键词,在Computers Educa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和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数据库分别为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Wiley Online和ERIC)等教育技术专业相关期刊中搜集到论文66篇。
本研究进行了两轮文献搜索和文献筛选,共有5名团队成员参与,针对不同期刊进行分工。第一轮主要对目标期刊和目标关键词进行地毯式搜索,得到中文文献233篇,英文论文79篇,利用文献管理工具NoteExpress将其分类保存;第二轮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自适应认知诊断文献的关键词、作者、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最终确定中文文献140篇,英文文献66篇。对作者进行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不同研究带头人和研究单位的分布进行研究,以辨识其影响力和规模。首先,主要对文献的研究主题进行分析。团队成员基于文献阅读和积累对计算机自适应测试、认知诊断、自适应认知诊断测试的过程进行分类,讨论之后达成一致,构建初步框架;其次,在上述框架基础上,根据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记录。如《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认知诊断测验的编制》一文中,以认知诊断、多策略、多级评分和Q矩阵为关键词,对多策略的多级评分认知诊断算法(多级评分广义聚类判别法,GDD-P)进行改进与应用,并且介绍了测验蓝图编制、Q矩阵,与单策略认知诊断方法进行对比,是对算法和理论的深入研究。因此,该文章涉及的分析内容分别是:理论研究、Q矩阵、认知诊断模型。该文章分析的一致性(5位成员)达到93%;最后,确定分析框架,对所有文献进行阅读,完善文献分析内容。
(三) 结果分析
1. 初步印象:有哪些研究关注点
本研究选取数据可视化词云的表达方式展示样本研究的核心内容。考虑到支持中文统计的功能,选择统计平台Tagxedo(http://tagxedo.com/app.html),词云支持中文输入,对文字的输入内容、形状等可以个性化定义(如图2所示)。中文词云中认知诊断规则空间模型和属性等频
次最高,领衔关键词说明了研究领域的聚焦,其中研究问题主要关注于学业评估诊断、认知诊断模型验证与应用(如DINA模型)、纸笔考试与计算机自适应考试差异研究与效度研究。可以初步推断文献研究集中于CD-CAT的知识属性、认知诊断模型研究等初步应用阶段。
为了使中英文文献具有对照意义,同样选取统计平台Tagxedo进行词频统计和可视化处理(如图3所示)。英文词云中显示具体的应用方法(蒙特卡罗模拟法)、语言程序(R语言)知识评估和学习干预成为仅次于测试、自适应等的关键词。从宏观角度看,一方面,英文文献的关注点更加聚焦,能够对实际的认知模型进行测验和实践应用;另一方面,体现了自适应认知诊断测验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进行指导和教学干预,利用技术促进测试诊断最大化的实现。
通过词云分析,对CD-CAT的研究热点有了初步了解。研究发现,国内的研究关键词集中在理论基础、算法改进层面,与教育、学习等过程关联较少;国外论文分析领域表示逐步通过技术方法作用于教育领域,与评估评价、反馈干预的实验与应用关联较多。如Sanja(2015)以C++面向对象编程课程为例,开发实现自适应测试平台,选取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用自适应测试和笔纸测试进行比较,结合问卷、访谈的分析方法对自适应测试的过程、方法、优势、实验应用进行详细阐述;Triantafillou(2008)以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理论为基础,开发依托移动设备的自适应测试工具,将专家的评价灵活地运用于教育评估过程之中。
2. 渐入佳境:局部剖析
样本分析单元分别从研究创新点、发表时间、单位、数量、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撑等方面展开,具体统计维度涵盖认知诊断测验题库建立、初始题选择、选题策略、认知诊断计量模型、知识状态估计方法、终止规则、原始题参数在线估计和属性在线标定、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等。
(1) CD-CAT研究历程分析
借助NoteExpress 统计学术论文和学位情况,以图4表现发展历程。
作为量体裁衣式的测验,CAT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网络与科技进步,自适应测试可谓发挥到了极致,如GRE、GMAT、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等等。以认知诊断理论为基础的CD-CAT相比較于CAT,更加能够利用项目属性和认知模型优势,进行诊断性的测验编制和评测。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的发展从2006年起步,2008年研究文献逐步增多,例如曾彦钧等人(2006)提出CD-CAT以认知结构为基础,在题库建设、起始规则、选题策略、被试知识状态估计、终止规则和曝光率等部分与传统的CAT有很大区别。2011年,是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发展的高峰,之后学位论文研究数量所有下滑,期刊论文数量变化不大。
(2)CD-CAT研究内容分析
参照认知诊断评估的主要步骤包括:①描述测量目的和确定属性;②创建认知模型;③设计测验Q矩阵;④开发或选择认知诊断模型(CDM);⑤评估Q矩阵和CDM;⑥模型参数估计;⑦评估诊断与干预。其中有的步骤可能循环或者迭代。对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归类(如表1所示)。
研究团队详细阅读140篇学术文献,发现很多文献聚焦于诊断模型、Q矩阵,以及概况综述和自适应认知诊断流程描述的研究,缺少完整的实践应用的成功案例。统计数据表明:
①相比较于国外CD-CAT,国内相关研究进程较慢,并且研究内容集中在理论概述和小规模的实验证明上,缺乏大规模应用CD-CAT相关的文献支持。可见,国内自适应的教育评价方式应用还未大范围普及,通过技术诊断学习者的能力水平和知识水平,并且提供有效的教学干预的案例还不够成熟。
②基础理论研究占文献总数的74.2%。例如,唐小娟、丁树良和俞宗火(2012)提出计算机化自适应测验在认知中的应用,分别从认知诊断模型、题库建设、起始规则、选题策略、被试知识状态和终止规则等几部分进行了详细介绍。有64篇文献(45.7%)对认知诊断模型进行介绍。截至2007年,常见的认知诊断模型有补偿模型LLTM(线性逻辑斯蒂克测验模型)和MIRT-C等,非补偿模型RSM(规则空间模型)、DINA(确定性输入噪音与门模型)、HO-DINA(高阶DINA模型)、RUM(融合模型)和AHM(属性层级模型)。
③实验实践比例为30%,其中有10%的文献叙述了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例如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康春花等(2015)以小学数学与几何的知识点和问题解决能力作为认知属性的分类,定义了数学知识和认知过程,并采用口语报告法对认知模型进行质性验证,选取某校六年级1,128名学生进行了测验。
近几年,新模型的研究也为自适应认知诊断测试研究开拓了一片新天地,例如祝玉芳等(2009)的多级评分AHM模型,涂冬波等(2010)提出多级评分DINA模型。余娜(2009)提出诊断模型的评估问题由信度和效度决定,认知诊断评估中信度采用校正之后的模型产生两组平行的模拟考生,分布估计每组掌握情况,计算相同考生被划分到相同属性掌握状态的百分比。
3. 升华:合作关系追踪
科学领域的研究往往存在学术带头人,也往往会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形成研究领域的网络关系。本研究借鉴魏顺平等(2008)提出的新的n-派系定义,利用研究者合作关系网络研究,建立作者A-作者B关联关系。在社会网络分析中,派系(subgroup)是社群中的一小群人关系特别紧密。
首先,借助Excel统计研究者与文献之间的关联表(如表2所示),以作者-文献-单位的方式表现。
本研究中CD-CAT文献量大于5篇的作者见表3,通过论文作者和机构分析发现,大部分文献作者来源于高校和研究所,并且主要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的心理学院和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究其原因,计算机自适应认知诊断测验研究属于专业性较强、理论基础扎实的研究领域,高校师生是新理念和方法的发起者和倡导者。认知诊断测试的最终目的在于以K-12教育为代表的评估教育,能够实现学习者的自适应学习和诊断评价。文献分布说明研究内容处于高校实验室阶段,缺乏社会的广泛关注、实践和推广应用。
接下来,通过UCINET软件呈现51个节点,借助作者间的合作,观察图中度计算并排序,选出处于前列的若干位作者(假定中心作者为学术带头人),然后计算以丁树良为中心的合作关系网络图,如表4所示。
由于文章作者合作较多,本研究以文献篇数最多的丁树良派系作为研究范例,将上表的矩阵导入UCINET中,并绘图(DRAW)得到科研合作关系网络图(如图5)。
两个节点的连线表示这两个节点存在合作论文的关系,线条的粗细表示合作论文的篇数,线条越粗,则合作论文数量越多。
采用UCINET 社會网络分析软件将这些派系进行可视化处理。研究结果表明:
(1) 目前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合作类型主要为师生合作,较少跨校、跨区域合作;也存在少数的跨区域合作,因此形成了星状辐射型。
(2) CD-CAT研究应走出团队、校门,甚至跨越国界,开展跨校、跨区域、跨学科的科研合作,优化研究团队构成,从而进一步提高研究质量,加快知识扩散。
三、CD-CAT研究项目现状
接下来对国内外认知诊断自适应测试的实验与应用进行详细介绍。从上述文献分析可知,国内实践案例较少,本研究团队经过大量内容采集和梳理,选取相对规模较大的实验案例分别进行阐述。而国外相对起步较早,2001年美国通过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表明有义务将施测结果告知学生和家长。因此,诊断测试的价值和意义不再仅仅是提供分数,而是需要提供补救措施等。本研究列举美国应用较为广泛的Smarter Balanced Assessment Consortium和最大的自适应系统平台Knewton,并分别阐释。
200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北京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一大批研究学者,以数学和英语为考试切入点,考察学生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水平,以此命题进行认知诊断完成353道题目的编订并且设定1套公共锚题,运用DINA模型进行诊断分析。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刘红云教授、美国伊利诺伊香槟分校张华华教授共同合作的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with cognitive diagnosis for an English achievement test in China一文中介绍的研究,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学生学业质量评价项目为依托,阐述了其在北京、大连等地进行计算机认知诊断的大规模测试的情况。由于软件和硬件以及专业技能的限制,将CD-CAT应用于学校项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该项目克服传统C/S(Client/Server)框架,将B/S(Browser/Server)架构设计应用于国内的英语二级考试中。来自北京8所小学的584名学生首先参与了基于Web环境的测试,该测试有36道固定长度题目,规定40分钟内完成。该实验验证了CD-CAT应用于大规模考试的巨大潜力和高效性,同时参与测试的考生可以从中获取技能掌握情况的诊断报告,为后续进行学习干预和学习路径调整提供了可能。此后,2011年1月,大约3万名辽宁省大连市的五年级学生参加CD-CAT英语能力测试,该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和自适应诊断技术,持续三天、同一时间承载2000人并发的测试。在此过程中,对题库的优化、采用香农熵方法选题算法,以及内容平衡和考试蓝图的限制的编制,都进行了较好的实验。一方面,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作答情况评定和诊断报告;另一方面,为研究者提供对CD-CAT效度全面审视的实践机会,为认知诊断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也有诸多公司关注和投入CAT的领域,如ASSESSMENT SYSTEMS的Smarter Balanced评估 系统(http://smarterbalanced.org/practice-test/)。在能力测验方面,主要应用于评估学生的英语和数学能力。2010年,美国针对K-12提出了全美教育标准(Common Core States Standards, 简称CCSS),用于评估各个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英语能力,并且已经在全美46个州和哥伦比亚区施行。Smarter Balanced 评估系统利用强制性的终结性评价和可选的中期评估来提升计算机自适应测试(CAT)的效率。在该评估系统中,计算机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响应来调整整个评估问题的难度。例如,一个学生如果回答正确,则会收到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题目,而一个不正确的答案产生一个更简单的问题。通过适应学生的能力水平,系统推荐了一系列量身定制的测验问题给每个学生,可以快速识别哪些技能学生已经掌握,哪些知识维度学生还没有掌握。Smarter Balanced Practice Tests包括评分指南,现可用于三年级到八年级的英语、艺术和数学的认知诊断,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一份可预览的Smarter Balanced评估,清晰地反映每一位考生在当前学习中每一门学科中的强项和弱项,以及在未来学习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这种计算机评估能够方便家长、校长和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成效,并且通过这些诊断反馈,对学生因材施教,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
此外,熟知的Knewton公司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真实地测量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避免因题目的难易程度不同造成测量误差。Knewton自适应系统利用学生的历史学习数据的网络效应来优化推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建立学生学习档案,预设一些学习路径点(根据知识技能图谱),根据实际学生的使用数据(学习资源的使用效果和学习路径点的学习效果),为后来的学习者推送下一个学习路径点和学习资源。
综上所述,国外CD-CAT发展已经将智能学习系统、评估系统和教育测评融入其中。虽然从应用角度来说,自适应的成分居多,认知的成分较少,但是將诊断功能结合到计算机自适应测验中,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吸引了众多学者继续推进CD-CAT的实施应用。虽然国内很多研究者已经意识到CD-CAT的优势,也有研究者提出了中国教育进展评估基于CD-CAT的改进与展望,但是实践应用还处于研究或者起步阶段。例如实际教学过程中,对相同分数的学生还不能从能力和认知水平角度进行很好的诊断和评估,教师往往仅根据个人经验来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状态和认知错误,其教学设计与教学干预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四、对我国教育评价诊断的启示
新一代测验理论阶段在认知水平的研究范式下产生,强调测验应同时在宏观能力水平和微观认知水平下进行,认知水平的研究应深入到被试作答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诊断认知能力结构,亦在于揭示不同被试的认知加工特点,是能力水平研究的深入。认知诊断实现了传统教育考试无法企及的诊断功能,它在实践中的运用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根据诊断结果,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学,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教;教育教学机构部门来说则可以了解当前教育情况,为教育规划及教育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计算机自适应认知诊断测试在教育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发展意愿,目前混合式的学习环境中需要个性化的、实时的、及时的诊断和评估报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MOOC等一大批在线课程蜂拥而至,但纵观众多网络课程和实践研究,其中缺少对学习者量体裁衣式的诊断评估。同时,在我国教育的测评中,纸笔考试仍旧保留重要地位,然而缺少有效甄别、准确评估和学习知识建议等内容。同时,随着高考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构建健全的教育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针对学习过程、学习能力评价的综合诊断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张敏强教授谈到如何运用认知诊断方法与技术来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让学生知道自己优势在哪里、不足在哪里、有什么方法可以补救。
因此,本研究结合我国发展现状与需求和国外已有应用研究的优势,对国内教育评价如何走向CD-CAT提出以下建议:
(一)教育评估方面
相比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认知诊断理论能把认知过程与测量手段结合起来,不仅能对考生的整体水平做出评价,还可以将考生的认知结构模式化,利用合适的测量模型对不同的认知结构模式进行诊断,从而定时考察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个体差异。认知诊断方法可以应用于会考、能力水平考试;课堂上运用认知诊断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不仅能对学生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还能将学生的认知结构模式化,通过数据定量地分析出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个体差异,这样得到的信息量大且细,有助于个性化教学的实现。
1. 重视测量工具的研究和应用
实现个性化的测试平台和题库,不仅需要熟悉测量理论,还需要掌握测量模型和工具、计算机程序、统计程序等,因而需要有关教育部门与研究团队投入人力、物力,依托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硬件设备开发有价值的题库和测试平台。
2. 对教师进行评测培训
认知诊断测试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够依据经验和教学目标提供考试题目,而且需要对学生所需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进行详细划分,与研究团队配合共同绘制测验蓝图,从而确定测试属性和知识点。因此,教育评测的培训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尤其重要。
3. 题库和测试平台的地位
相比较纸笔考试,CD-CAT能够更快地获知考试成绩或者录取结果,测试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考试环境更加舒适和个性化。通过搭建题库和测试平台,能够保障和实现认知诊断自适应测试:既快速获取诊断结果、报告,又可实施大规模题库,保障大部分学生的考试题目难度和区分度一致,为教育公平提供可能。
(二)科研创新方面
打造精锐团队,延伸研究深度。从文献数据分析说明,目前我国研究派系较为集中,能够拓展实践应用的驱动项目较少。因此,应当加强跨团队、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共享资源与经验,共同丰富和深化CD-CAT。
(三)实践应用方面
1. 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校际合作
将纸质阅卷向计算机阅卷转化,不仅要注意测验内容的平移,还要开发计算机自适应系统。根据国情,可以考虑具体个别学科先行的策略,借鉴国外经验从不同学科、学段探究学业水平发展趋势,对影响学生能力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调研,从认知模型中寻找能够与影响因素结合且能为学习者提供可选择的、具有层级关系的学习路径;联动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共同组建诊断评估生态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和均衡发展。
Windows 7让小容量固态硬盘变得尴尬
由于制造成本的原因,大容量固态硬盘在短时间内都难以得到普及。先让我们看看下边这个表格: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传统硬盘真的是白菜价了,2TB的“海量”存储空间只需五百多元;V+100是金士顿的较高端固态硬盘型号,容量最小的96GB版价格为999元,普通玩家还能接受,但容量有些尴尬;128GB版本的V+100只增加了32GB容量,价格相比96GB版却翻倍;至于512GB的就真是天价了,9499元的价格实在离谱。
实际上绝大多数玩家手中的固态硬盘都是100GB以下的小容量版本。从经验来看,大多数拥有固态硬盘的玩家都是采用固态硬盘加传统硬盘的方式,在固态硬盘中安装操作系统而在传统硬盘中存放其他文件资料。而这些固态硬盘多为32GB~64GB的小容量型号,在Windows XP时代还能堪用,但是当Windows 7来临之后就会发现这点容量连安装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都颇为捉襟见肘。此时玩家们只好将其取出机箱闲置起来。其实,我们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玩法,可以让这些闲置小容量固态硬盘充分发挥余热。
先玩硬的 让笔记本也能使用双硬盘
对于容量较小的固态硬盘,最好是采用固态硬盘+传统硬盘的双硬盘方式。但对笔记本来说,绝大多数都只有一个硬盘位。怎么办呢?
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利用光驱的位置了。如果你的光驱是可更换的,而且不常用,那就可以买个硬盘扩展架将其替换,为笔记本增加一个硬盘位。一般情况下,原厂的硬盘扩展架价格比较昂贵(起码好几百元),但做工、质量、数据传输速率等均能得到很好的保证。不过淘宝上也能找到很多价格低廉的替代品,推荐一试。
多数笔记本的原硬盘位都会有防震措施,更适合传统硬盘,所以在安排位置时固态硬盘(不怕震动)就只好乖乖躺在光驱的位置了。有些笔记本(例如笔者的ThinkpadT61)的光驱数据接口是SATA 1.5Gbps的,会对高性能固态硬盘造成瓶颈,需要留意。不过考虑到今天讨论的是较低端的小容量固态硬盘,不管它也罢。
IDE接口老笔记本焕发第二春
你家里有没有闲置已久的老笔记本?把它和闲置小容量固态硬盘凑一起吧,立即就能焕发第二春。根据笔者的测试,即便是最低端的固态硬盘装在老笔记本上,也能让Windows XP的启动时间大大缩短――这是因为固态硬盘的随机响应性能比传统硬盘强很多。换上固态硬盘后,老笔记本的系统反应和运行常用软件的速度都会大幅提升,安装Windows XP系统也不会嫌容量小,再加上抗震抗摔的特点,留给老人小孩使用非常合适。
很多老笔记本提供的都是IDE硬盘接口,而现有的固态硬盘多为SATA接口,怎么办?答案也很简单,我们可以在淘宝上花20元左右,购买一个笔记本用的SATA转IDE转接卡,就可以享受固态硬盘带来的性能提升了。
不过操作时要注意转接卡的尺寸,因为固态硬盘加上转接卡后会超过2.5英寸硬盘原有的尺寸,所以有些硬盘仓的空间不够。这时就可以发挥DIY的精神,拆掉固态硬盘的外壳,或者在不破坏电路的情况下将PCB底板多余的部分裁剪掉来节约空间。
省吃俭用安装Windows 7
将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直接安装到固态硬盘上,提升系统运行性能,这是大家第一反应就想到的方法。不过在Windows XP系统下并不能充分发挥固态硬盘的特性,所以我们推荐使用针对固态硬盘优化并带有TRIM功能的Windows 7系统。用小容量固态硬盘安装Windows 7实在有些紧张,不过通过我们下面介绍的一些经验,也能让Windows 7顺利在其中安家。
在笔者的ThinkpadT410i上,安装了Windows 7 SP1简体中文旗舰版及显卡驱动之后,磁盘空间占用21.6GB,需要进行一番瘦身。这里推荐首先使用一款叫Spacesniffer的免费软件来查看磁盘空间使用情况,可以让你知道具体哪些程序占据了多大的空间。
1关闭休眠、减少虚拟内存、关闭系统还原
安装完系统,C盘有两个巨大的文件,一个5.8GB的hiberfil.sys,还有一个7.8GB的pagefile.sys文件。hiberfil.sys是休眠文件,相当于把物理内存做了个镜像塞在硬盘里,必须删掉;以管理员身份在命令提示符中输入“powercfgCh off”即可移除。
pagefile.sys是虚拟内存,很多电脑已经有4GB甚至更多的物理内存,我们可以直接将其禁用。方法是:在“计算机”上按右键选择“属性”-“高级系统设置”-“性能设置”-“高级”;点击“虚拟内存更改”按钮,取消“自动管理分页文件大小”,选择“无分页文件”,最后点击“设置”、“确定”就可以了。
系统还原也会占用很多磁盘空间,建议关掉。在“计算机”上按右键选择“属性”,然后选择“系统保护”-“配置”-“关闭系统保护”,最后确定即可。
2使用工具,轻松给系统减肥
使用魔方清理大师、金山卫士之类的工具软件,简单又安全地对系统进行减肥。因为两者各有一些对方未能清理到的地方,所以可以结合使用。此步骤可节约800多MB磁盘空间。
3日常软件注意事项
QQ的聊天记录和聊天表情图片会逐渐增大,建议将其保存位置移到机械硬盘中,或者定期清理。Foxmail之类的邮件软件也是同样道理,建议不要安装在C盘。
其他日常软件最好也要使用轻量级的。例如金山的WPS Office 2010只占用190MB硬盘空间,但微软Office则要占据2GB以上的空间;暴风影音2011安装好之后体积达160多MB,而同样全能的射手播放器只有30MB。
使用微软官方简化的Windows Thin PC
微软刚推出的Windows Thin PC就是Windows 7的官方精简版,由于精简了许多组件和服务,更适合硬件配置较低的电脑,不过目前仅提供了32位的版本。全新安装之后Windows Thin PC仅占有2.8GB的硬盘空间,非常适合小容量固态硬盘。其官方下载地址为:/3g2c8zm。
使用方法如下:
1安装过程和Windows7一样,但安装速度比Windows7快一倍。安装之后需要下载简体中文语言包:/3nh5zur,语言包的文件名为lp.cab,将其放到C盘根目录下。
2然后以管理员权限运行CMD,输入命令:dism/online/add-package/packagepath:C:\lp.cab,安装语言包。
3重启电脑之后,在“Control Panel”、“Region and Language”-“Keyboards and Languages”-“Display language”中,选择“中文(简体)”即可,当然,要记得将“区域和语言”中的“格式”、“位置”都修改成中国。
4Windows Thin PC的兼容性不错,因为缺少Windows Defender组件,所以目前除了微软的免费杀毒软件MSE之外不能安装外,其他第三方杀毒软件不受影响。
智能响应技术加速系统性能
以前我们介绍过Intel Z68主板的Smart Response智能响应技术,固态硬盘可当做普通硬盘的缓存来使用,大大加强了小文件的随机访问能力和多任务并发处理能力,加快了Windows及多数大型软件的启动速度。也算是对闲置小容量硬盘的废物利用。
启用SRT的方法有一系列的步骤,连接好固态硬盘和传统硬盘之后,首先在BIOS中打开Intel SATA的RAID模式,然后在机械硬盘上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并安装好驱动程序和Intel RST管理程序,最后打开Intel RST设置将其启用。具体方法可参照本刊第15期相关文章,这里仅仅介绍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1将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安装到Intel PCH SATA接口上,目前SRT不支持第三方芯片提供的SATA接口。
2即便只有一块机械硬盘,首次安装操作系统时,建议也在CMOS设置中打开Intel SATA的RAID模式,我们测试机用的主板,在“Integrated Peripherals”中,将“eXtreme Hard Drive(XHD)”改为“enabled”,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有了闲置固态硬盘想启用SRT时,不需要重新安装操作系统。
3因为SRT是利用固态硬盘做缓存,所以重复同样的操作才会体验到速度的提高。也就是说第一次打开某个程序并不能体会到速度加快,但重复打开它几次之后就会有明显的提升。
非Z68主板用户也能享受系统加速
Intel SRT目前仅能在Z68芯片组主板上实现,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那么其他主板用户就不能享用这种加速功能了吗?在这里我们介绍一款叫做FancyCache的软件(硬盘版下载:/3dgb466 ,分区版下载:/3gpkhse )。有了它,非Z68芯片组的电脑(包括笔记本),也能创建自己的Hybird混合硬盘。
FancyCache的原理是将系统内存或闪存(包括固态硬盘,支持TRIM指令)虚拟成硬盘缓存。它把从机械硬盘中读取的数据存入内存或闪存,使系统在下次访问该数据时可以很快从内存读取,避免再次读取速度较慢的机械硬盘,从而提升系统性能。从缓存读取的数据量越大,系统性能提升的程度也越高。它有硬盘版和分区版两款,前者对整个硬盘设置缓存,而后者可对单独分区设置缓存。
在笔者的Thinkpad T410i上使用80GB的SATA硬盘安装Windows 7旗舰版,然后将固态硬盘当做第二块硬盘。打开FancyCache,设置1GB的物理内存(最小128MB)当做一级缓存,并设置10GB的固态硬盘(最小128MB)当做二级缓存――物理内存的读写性能远高于固态硬盘,但固态硬盘读写性能仍要比普通机械硬盘好。为了提升写入性能,我们打开“延时写入”设置(注意,类似SRT的“最大模式”,更多地提升性能,但增加了掉电时丢失数据的风险)。
右表是我们对使用FancyCache前后系统性能的对比测试,可见它能大幅提高整机的磁盘性能,甚至赶超纯固态硬盘。
用固态硬盘体验Chromium OS
Google的Chrome系统笔记本宣传了挺久也不见大批量上市,真让人等得不耐烦。不过好在Chrome系统有个普通用户可以免费下载的版本Chromium。它可以安装在U盘中,直接插在电脑USB口上启动,让我们可以抢先体验一番这个鼎鼎大名的云操作系统。
不过U盘经常插拔实在麻烦,如果你的笔记本中有两个硬盘位,其中一个就可以用固态硬盘安装Chromium系统,与Windows切换着使用也挺有趣。当你在机场候机厅等地方,不想进入Windows而只是想快速开机上上网时,就可以进入Chromium系统――只需几秒钟就能进入系统,非常方便。
安装方法如下:
1首先在/265ojpc这个页面查看Chromium的兼容性列表。基本上所有基于ATOM的上网本都被完美地支持,而笔记本和台式机则被部分支持(集成显卡笔记本支持得较多)。笔者使用的是一台闲置的Thinkpad R60进行安装,兼容性很好。
2然后进入/3v5ky2t下载由hexxeh编译好的Chromium OS,选择USB版,解压之后会得到一个img映像文件。
3准备好一个2GB以上的U盘,然后在/3euq6g6下载免费的Image Writer for Windows,用它将img映像写入U盘。
4取下笔记本中的机械硬盘,使电脑中只存在一个固态硬盘。用刚才的U盘启动笔记本,登录之后,按下Ctrl+Alt+T打开crosh终端。在crosh>提示符下输入install,然后输入root用户口令facepunch,即可将Chromium OS安装至笔记本的硬盘上(注意:硬盘中所有数据会被删除,请事先做好备份工作)。安装速度非常快,不到3分钟。
5提示安装结束后关机,拔掉U盘,然后重新开机,设置从Chromium OS所在的那块固态硬盘启动。如果想进Windows,设置从Windows所在的硬盘启动即可。很多笔记本在刚开机时可以通过快捷键切换启动磁盘(多为F12键)。
在笔者这台老旧的R60上,如果使用SATA机械硬盘,启动系统的速度是21秒(从开机自检画面结束到用户登录界面);而使用金士顿SSD后启动系统的速度只要6秒!基本上做到了即开即用。
体验Linux操作系统
现在很多种类的Linux推出新版的速度比Windows要快得多(例如Ubuntu),华丽新颖的界面让玩家们忍不住想装上玩玩。
不过想让Linux系统和原先硬盘上的Windows共存,有一些麻烦的地方。首先是安装的时候,Linux的硬盘分区思路与Windows完全不同,对普通玩家来说很难理解,笔者就发生过好几次操作失误使得Windows分区丢失的“惨剧”。其次是卸载的时候,安装Linux之后虽然可以自动生成双系统启动菜单,但如果想完全删掉Liunx却不那么容易,需要一些命令行知识。如果你直接格式化掉Linux分区,会导致Windows也没法启动了。
使用双硬盘就要简单多了,安装和卸载Linux都在另一块硬盘上,不用担心影响Windows分区。使用闲置的小硬盘体验Linux又是一项废物利用的好事。
当做系统备份盘
闲置小容量固态硬盘当做系统备份盘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系统备份分为全盘备份和增量备份两种。全盘备份可以用我们最熟悉的Ghost软件,在制作备份文件时将其保存位置选择在固态硬盘上,需要恢复时再启动Ghost选择固态硬盘保存的备份文件,平时不用管它。
增量备份则是第一次全盘备份,以后备份只是加入变化后的文件,在恢复系统时可以具体选择某个时间点的某次备份,类似Windows的系统还原功能。增量备份我们推荐使用的软件是Acronis True Image Home,它的备份/还原速度极快,完全图形化的界面也比Ghost更加友好。为了防止备份文件丢失,它还可以将保存备份文件的分区隐藏起来,比很多笔记本厂商自己开发的备份/还原系统还更完善。
做好维护工作 保持固态硬盘高性能
SSD虽然性能强悍,但除了容量和价格的缺点外,还存在闪存寿命及长时间使用后性能下降的问题。不过大家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这是SSD制造商必须考虑的问题,目前各厂商也采用了不同的技术和算法来改善。目前的流行操作系统如Windows 7、linux等对SSD的支持比较完善,不过在日常使用中注意一些基本方法对延长SSD寿命还是有好处的。
在Windows系统下,请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减少对SSD的频繁写操作,因为影响SSD寿命的罪魁祸首是频繁的写入操作。所以不要对SSD进行磁盘碎片整理。(实际上Windows7会停止在SSD驱动器上的自动碎片整理计划并关闭磁盘索引服务。)不要经常用那些磁盘测试工具对SSD进行测试,也尽量不要将SSD当做迅雷、BT、电驴的下载盘等用途。
2对于Intel SSD,可以使用Intel SSD Toolbox(下载:/yj6ybkg)来优化管理;其他品牌的SSD,也可用一款叫SSD Tweaker(下载:/4ygbwsv)的免费软件来优化SSD。
3使用支持TRIM的SSD时,在清空回收站之前一定要三思。正是因为TRIM指令的存在,用户删除数据后SSD硬盘会彻底清空那个区块,而不是像传统机械硬盘那样只删除索引而保留数据,所以也无法像传统机械硬盘那样用数据恢复软件轻松地来恢复误删除的文件。
4专业数据恢复公司提供的固态硬盘数据恢复,仅限电路板或控制芯片发生故障,对于误删文件能够恢复的几率很小。
在linux下,可以这样做:
1内核在2.6.33之上的linux版本都支持类似Windows 7的TRIM机制:discard。和在SSD上安装Windows7默认开启TRIM不同,linux发行版默认是不打开discard功能的,所以需要手工打开它。首先需要保证使用的是ext4文件系统,然后在mount文件系统时使用discard参数。编辑/etc/fstab,加入discard选项即可。
2减少系统对SSD操作的次数来延长SSD寿命,在/etc/fstab中加入两个选项noatime,nodiratime。
3可以将linux系统和应用程序缓存/tmp和/var/tmp文件系统挂载到内存当中,避免对SSD的频繁操作。方法是在/etc/fstab的末尾加上下面两行:
tmpfs /tmptmpfsdefaults,noatime,mode=1777 0 0
tmpfs /var/tmptmpfsdefaults,noatime,mode=1777 0 0
4将IO算法修改成noop,不让linux系统而是让SSD本身去处理。在/etc/rc.local文件中的exit 0行之上,加入以下一行(注意:sda是/文件系统所在的设备,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