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3: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专业泛读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泛读”课教学;地位与作用;现状与改革
教育部在2000年颁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泛读”课的地位、课程设置以及应达到的阅读水平,都作了详细的说明。“泛读”课的主要目的,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英语读物和原著,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增进对英语国家的了解,扩大知识面。英语专业“泛读”课的教学有其不可低估的作用,原因有三:其一,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学生虽具有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也有相应的阅读能力,但阅读技巧相对欠缺,而英语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着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这些都是在“泛读”课上需要加以训练和指导的。其二,阅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理解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而理解是阅读的目的。但事实上,学生个体在课外进行的阅读,由于自身知识面窄,理解力也相对较弱,很难理解书中的真正含义,大多数是属于无效阅读。因此,只有在“泛读”课中,经过教师的精心讲解,才能透彻地理解,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三,“泛读”课的特征体现在“泛”与“读”两个方面。就“泛”而言,英语阅读的范围很广,可以说,任何有英语文字的文章都在可读之列。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细读每篇文章、每本书籍,特别是低年纪的学生,对于众多的阅读材料更是无从下手。就“读”而言,学生要掌握细读、略读、寻读等方法,学会快速、准确地获取并处理信息,并通过各种练习培养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都需要在泛读教师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去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或培养。
二、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的现状
笔者从事高校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近二十年,在工作中了解到一些教学部门和教师对这门课在英语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还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基础阶段的“精读”(或“综合英语”)课是“正课”,而“泛读”课则为“副课”或“辅导课”,因而只要选一套教材,给一定的教学课时随便上上就可以了。而另外一些教师则将“泛读”课当作第二“精读”对待,干脆把“泛读”课上成了“精读”课,凡是见到阅读材料中有复杂句式或特殊用法,就逐条讲解分析、举例说明,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置之不顾。笔者认为,这些观念和做法均没有真正反映“泛读”课在专业课中的实际地位和特殊作用,使学生在校期间无法得到应有的阅读训练,失去了宝贵的训练机会。
当前,“泛读”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教材方面
许多阅读专家认为,以语义和信息为中心的阅读活动应该在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其他认知能力的范围内进行,要读的文章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或值得一读的材料。目前,我国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没有统一的泛读教材,现有的教材中的一些文章在语言难度、语篇结构、文体风格、趣味性、知识性、可读性等许多方面又不太适应广大的学生,这样,就给他们的阅读理解带来了许多困难。另外,“泛读”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文章难易不一,又无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或参考资料,这就给“泛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备课时,教师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因为有时文中出现一些成语或典故,如果不查明出处就会影响对全文的理解。
2、理解能力方面
什么是阅读理解能力?所谓阅读理解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对语言文字所载信息(即“语义”)的一种综合的、系统的把握。理解,即一种迅速、直接的从语言文字中获得信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脑要将文字所载有的客观信息经过重新组织,加工处理,变为阅读者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我们可称之为主观信息、或“思想”。但事实上,阅读者所获信息,也不一定是客观信息的全部,这种情况通常被我们称为“理解不全面”。可见每个不同的阅读者对客观信息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理解,谁对文字所载的信息处理的越迅速、把握的越准确、越全面,谁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越强。
笔者认为,目前我们的学生缺乏的正是这种迅速、准确、全面地从语言材料中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缺乏语篇方面的知识和综合性的知识,或者说是一种在实际语境中综合运用所有知识来提取各种信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决不是靠“学知识”可以获得的,它是靠阅读者在对语言大量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自然习得的。
3、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方面
课堂教学方面,一些教师上“泛读”课时像上传统的“精读”课那样,逐字逐句解释课文,有的教师甚至逐句翻译。这种课堂的教学模式,实际上主要是在解决语言方面的问题(语法、词汇等)。他们认为只要将课文中的语言问题解决了,课文就理解了,或者只要能完成课文后所设计的练习,课文也就掌握了。事实上,一些教材里所设计的总结段落或全文大意以及推理性的练习,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即文章的意思是确定的(fixed meaning)。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实际只是在充当被动的猜测者(guesser),而非创造者(creator),阅读过程变成了对文字的解码(decoding)过程,学生主要是在练习语言而非施展他们的阅读技巧和策略。
另外,这种呆板沉闷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严重阻碍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同时也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量。现时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泛读”课每周一般为2个学时,一学期完成一册书。一些教师不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即使布置,也只是让学生看一些简易读物,而且缺乏有效的检查措施,这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等于没有布置。由于阅读是我国学生吸取英语语言乃至英语文化知识、增强语感、提高语言水平的主要手段,缺少有效的阅读训练而阅读量又如此之少,这怎能使他们达到应有的水平呢?
据笔者所知,英语专业毕业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词汇量远未达到大纲要求,阅读能力低下,阅读原版报刊或著作感到很吃力,且阅读速度慢得惊人,更谈不上对原著进行推理、欣赏并加以评论了。他们离开词典就无法阅读,并深深地被语言理解所困扰。这正是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4、技能方面
美国密苏里大学阅读教育系John Sherk教授曾经指出:“现在的问题不是你会不会读,而是如何读的问题。”确实,英语阅读因人而异,但离不开技巧和方法的使用,只有学习一套相对复杂的技能,并使之完善,才能做到运用自如。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已证明,学生们只要掌握了相应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往往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而现实的情况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学生由于缺乏阅读技巧,文学基础知识不扎实,所以,他们很难能把“泛读”教材中的文章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掌握。
三、 英语专业“泛读”课教学应进行必要的改革
1. 转变观念,正确定位
长期以来,“泛读”课教学的任务被认为是为了配合“精读”,加深并巩固“精读”课所学知识。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为“泛读”课定位应该基于以下两点认识:
首先,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通过书面语言媒介进行的交际,它不同于传统的语言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中的“读”。语言学家魏多逊(Widdowson 1978)用“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两个概念,把作为语言技能的阅读称为“comprehending”,用“reading”来表示作为交际能力的阅读,以表示两者之间的区别。显然,前者的要求是弄清句子的语法结构,读懂句子的字面意思;而后者的要求则是既懂句子的字面意思,又理解其交际意义。我们的“泛读”应属于后者。我们要把培养阅读能力看作是培养实际运用语言能力即交际能力的重要内容。
其次,阅读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而不是一种单纯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格雷利特(Grellet,1981)曾指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断在对所读材料的内容、功能进行假设,并不断地证实或修正自己的假设,做出进一步的预测,发现和注意有关细节,对新摄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评价。要达到这一目的,读者与作者必须是在进行相互交流,读者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通过运用其过去的经验以及学过的词汇、语法、语音等语言知识,再经过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思考和反应来创造意义。因此,阅读在真正的意义上是一种创造,是一种高级的积极思维活动。
2、改变模式,加强互动
为了使“泛读”课堂充满乐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泛读”课教师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尝试:
(1)加强技能训练
英国语言学家Brumfit认为,只有掌握了三种阅读技能,才能实现理想的阅读。这三种技能是:机械技能(the mechanical skills),如根据阅读目的和需要变换速度的能力等;智力技能(the intellectual skills),如梗概阅读,隐含信息阅读等;非技能学习(non-skills study),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技能,是指对一般陈述以外的语言的反应能力,例如幽默、反语、作者的目的和倾向等。
(2)运用多种阅读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抓住阅读数量与质量这一对主要矛盾,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在培养理解能力的同时,提高阅读速度和扩大阅读量。这就是说,“泛读”课应该打破单一的做法,把课内正常速度的阅读、快速阅读和课外的自由阅读都纳入“泛读”课的范围,使三者成为这门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常速度阅读主要是用于学生尚缺乏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方法的时候,它可以使学生避免“阅”而不“读”的偏向,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有时间在阅读过程中利用上下文和背景知识进行思考判断,从而培养从全文出发来解决局部问题的能力。快速阅读的着眼点在于速度和要点,它对训练集中精力、提高阅读效率是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把外语作为使用工具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设课时机、课时比例、速度要求、教材配置等问题。自由阅读是因材施教、发掘学生潜力、提高阅读兴趣以及大量吸收知识的重要手段。它对阅读材料、阅读数量、阅读检查与指导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3)课前阅读,课上讨论
要彻底改变类似传统“精读”课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的猜测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性的阅读者。可采用或借鉴国外十分流行的一种阅读教学法――“阅读反应法”(reader response approach)。课前学生先自己阅读,完成规定的章节,记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以及有感而发的议论,对自己的观点准备好足够的证据。课堂上,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评述参加讨论。讨论时分成对子或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老师负责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他们不理解的问题,并有意识地使他们提高创造性阅读的自觉性。“阅读反应法”(reader response approach)可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有利于他们不断积累文化背景知识,不断增强语感,从而提高语言的整体水平。
(4)培养学生带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因生活或工作的需要经常阅读各种书报。如为了学习,阅读各种课本书籍等;为了了解国内外形势,阅读各种报纸;为了消遣,阅读小说、剧本等。阅读的目的不同,读者需要采用的阅读技巧也不相同。所以,在“泛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带有目的的进行阅读的活动对于提高“泛读”课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W.E. Blanton等人在《有的放矢在阅读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明确判定的阅读目的在提高阅读理解,增强记忆以及促进学生阅读规定的学习资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阅读应该是带着目的而进行的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帮着学生确定阅读目的能激发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联想,激发他们的先存知识和以往的经验,以利于提高阅读效果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选好教材,紧扣《大纲》
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随后就出现了多种版本的“泛读”教材,这是一件大好事。既然阅读的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泛读”课就应该强调使用真实材料。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感到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具有交际价值。只有当材料真实,即真正来自日常生活并且是被按照其原有的交际目的去使用的时候,这种材料才有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相反,不是来自于真实生活的材料,例如作为语法载体的教科书文章,或语言十分浅显,仅凭字面意思就能读懂全文意思的简写读物,用来进行阅读技能训练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也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四、 结束语
自《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颁发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但大家对教学改革的要求仍很迫切,这正是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与国外交往日趋频繁的迫切需要。同时,阅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在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泛读”课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教学法的研究,了解“泛读”课教学的最新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博采众长,因材施教。当然,以上这些尝试将给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还必须熟谙外语教学原理和原则,并能自如地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使“泛读”这门重要的英语专业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真正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Francoise Greller.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CUP 1981.
[2]Nuttall,C: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Foreign Language, London 1982.
[3]Widdowson,H.G. Teaching English as Communic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关键词:英语泛读;高职;阅读技巧
英语泛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帮助学生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并逐步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然而,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时阅读能力普遍较弱,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要找到学生的问题,对症下药。
1 英语泛读课中的问题
1.1 学生词汇量少。一定的词汇量是流畅阅读的基础。然而,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较差,阅读能力较低,尤其是在阅读长篇文章的时候,有些学生更是连读几遍都无法理解文章的大意。长此以往,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越来越低,觉得泛读课乏味无聊,没有综合英语课或语法课重要。在记忆单词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还是按照高中时记忆单词的方法,机械地记忆单词的拼写和意义。缺乏科学的记忆单词的方法,词汇量也没有扩大,很多学生即使坚持阅读,阅读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
1.2 学生阅读习惯有待改变。由于学生所掌握的生单词量有限,遇到生单词时,学生不自觉地想要打开词典。然而,泛读课不同于综合英语课,不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每个单词都了解掌握。因为,即使学生对每一个单词都了解,也不能过通过单词的机械翻译来理解句子以及篇章。
1.3 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压抑学生学习兴趣。英语泛读课要求教师发挥指导者的角色,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帮助解决,并对学生阅读作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更多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并不是帮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而是作为课堂的主导,安排学生阅读活动,控制课堂进度。这种教学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解决方案
针对学生词汇量少,阅读习惯不良,对英语泛读课缺乏兴趣等特点,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改善教学活动,以期使学生对英语泛读课产生兴趣。
2.1 选取适合学生的阅读资料。高职学生无论是在知识基础还是就业趋向方面都不同于普通本科学生。因此,英语泛读课所使用的材料必须适用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做到“实用为目的,就业为导向”,尽可能地使学生从文章中获得更多的实用信息。不仅如此,由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教师所选取的阅读材料不能太难,不能包含太多的生僻词和复杂句式,否则,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很多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得不到提高,阅读水平进步缓慢,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养成的坏习惯所影响。很多学生习惯将泛读文章看做精读文章,遇见生单词就要查词典,而忽略了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和理解。这种坏习惯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改变学生逐词阅读、逐句阅读的坏习惯,使学生学会将文章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学会通过文章记忆单词。同时,要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习惯,给学生规定阅读时间。有了时间的限制,学生在阅读时自然会有意识地提高阅读速度。
2.3 培养新的阅读技巧。英语学习无捷径可走,但有方法可寻。只要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技巧,配合大量的练习,必然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2.3.1记忆单词讲方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生单词。记忆单词不但要记住其拼写和词义,还要记住单词的词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单词的用法。而机械地记忆单词,不但效率低,而且不利于对单词的整体把握。在泛读课上,学生应学会从篇章中记忆单词。不仅如此,在具体操作时,学生不能单纯地倚重词典,遇到生单词就查词典,而是要通过构词法先猜测单词的词义,或者通过分析含有生单词的句子及其上下文猜测单词的词义和词性。在阅读完整篇文章之后,再通过查词典对生单词进行核查。这种记忆单词的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主动阅读,而且也通过先猜词义后核查的方法巩固了学生对单词的记忆。
2.3.2阅读文章快慢结合。在阅读文章时,有两种最基本的却也最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阅读技巧:skimming和scanning。Skimming指的是通过阅读文章找到文章的大意。Scanning指的是通过泛读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泛读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快速阅读,首先运用skimming的阅读技巧略读整篇文章,找到文章的大意和中心思想。然后通过scanning的阅读技巧找到问题的答案。在快速阅读文章抓住文章的大意之后,学生可以详读整篇文章,通过阅读理解并掌握陌生单词。
2.3.3课堂角色要变化。在泛读课上,教师要改变教师为主导,学生配合老师的教学思路。教师应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阅读活动应以学生自学为主导,教师讲授要适度适量,应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去阅读、理解,并获得提高。只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才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领会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
英语泛读课是必修课,更是基础课,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词汇积累和相对完整的语法框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提高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房慧.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泛读教学之我见[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2).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英语泛读”是高校英语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之一。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良好的泛读技巧,可以让学生快捷准确地获取并处理信息,而泛读课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泛读课程的成败与否关系到专业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另外泛读课教学也为下一阶段的专业课学习做好了在背景知识扩充,词汇量积累和阅读技巧提升方面的准备。所以阅读教学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尽快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泛读课堂的效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泛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泛读”易变成“精读”
从英语学习之初,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精读教学。就教的方面而言,由于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泛读课目前仍沿袭着旧有的教学模式,即在不自觉中把泛读课上成了精读课。泛读和精读有着很大的差别。
精读即精研细读,是指对文章仔细、透彻的阅读。在精读中对词汇要准确掌握,对重点词不仅要了解词义,还要掌握其用法及使用特点。对文章中的句子层次、语法关系、准确意思,句子特点都要准确全面的理解。对阅读的文章,不仅要读懂它,还要读透它。总之,精读是通过文章进行全面、严格的语言基本训练。
泛读是指广泛的阅读,即在有限的时间里广泛阅读较多的材料。它强调语言知识的自然输入,主张在大量阅读中巩固和扩大词汇量,注重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因此,泛读和精读在方法和要求上是不同的。精读要求读得精细,而泛读要求读得较多而快;精读要求对语言知识和所读文章理解透彻,泛读则只求大体理解,强调摄入的信息量和速度。
部分教师上泛读课时也像上精读课程一样强调学生预习,然后对课文逐句逐字地解释。这样一来,学生往往会把着眼点放在词句和语法上面,习惯把每一个词和每一个知识点都弄懂,每当遇到问题就因思考其意思而停顿下来,而没有把重点放在文章大意、中心要点的理解和把握。这种教学格局偏重词汇、语法知识的讲解,但忽视了阅读技巧的指导和培养,导致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弱,阅读速度慢,抓不住阅读材料的要点,对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利。
(二)“泛读”易过于“泛”
对于泛读的教学目标,每位老师都非常清楚,即:扩充背景知识,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它对于篇章理解的要求不高,只需要达到70%,强调的是在运用阅读技巧的基础上突出阅读的广度和速度,所以在有些课堂当中,老师操作时把“引领阅读”变成了“放任阅读”,即单纯的阅读及核对答案。虽然这种阅读从某种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泛读过程中,老师没有对阅读技巧进行指导,又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做支撑,自然达不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另长期过“泛”的教学手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
二、提高泛读教学效果的策略及方法
(一)阅读兴趣培养
现代心理学家兼教育家皮亚杰(Piaget)说:“All intellectual work depends on one’s interest。”(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培养阅读兴趣是大学英语泛读教学的金钥匙。怎样使枯燥乏味的课文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使单调沉闷的课堂变得活泼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师们一直探讨的话题。就泛读课来讲,由于涉猎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教师可以采取图片,音乐,讨论,热点新闻透视,活动等各种方法使话题的导入轻松有趣,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在课堂讲解和阅读的过程中,要尽量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解除焦虑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阅读潜力。
(二)增加课前准备
阅读前的准备工作做得越细致到位就越能够增加学生阅读时的自信心。就这一点来讲,教师首先要做好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工作。
备教材是指教师要对所教授的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通常,在接到授课任务时就应着手准备,力争在上课前对整册书的脉络及特点,风格有准确定位。这样才能在讲课时做到前后照应,融会贯通。在对具体的每节课备课时,不仅要深入阅读研究课文,查找最新资料还要合理运用教法技巧,以增加课堂传授知识的深度和课堂的生动性,气氛的活跃性。除此之外,任课教师还应对所带班级学生的基本状况有所了解,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程度差别,采用不同的教法,即备学生。为人师者,要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另外,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可以更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包括飞信,MSN等。给学生开一个公共邮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把需要阅读的相关材料发到公共邮箱,既扩展了背景知识,又可以通过大量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小小的邮箱既是师生联系的纽带,又解决了授课时学生背景知识狭窄的问题。
(三)善用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运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多种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也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泛读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是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
任务型教学是指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语言完成真实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任务,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学生和意义为中心,开展有效的操练;二是强调任务的设计要尽可能贴近现实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三是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任务的完成。任务型教学法在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同时,又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注重了从综合理解向详细理解的过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任务为载体,根据泛读文章创设真实或接近真实的交际情景,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能够相互交换信息、交流思想,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又兼顾了语言知识的学习。
(四)巧用多媒体教学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它具有图文并茂的直观性,声像结合的动态性和可重复性,结合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学习;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实现传统教法难以完成的教学目标。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也应不断进取,用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恰当的把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五)结合课外阅读
语言是门实践课,以阅读为主的课堂教学更需要实践,使学生有更多的语言接触。所以课外阅读任务的布置是巩固阅读技巧,提升阅读能力的有效辅助手段。
阅读任务的布置可以是难度适宜的国外原版报刊书籍,也可以是时政新闻。但课外阅读不等于自由阅读.教师必须加以控制、予以指导、进行监督。其中做读书笔记、写书面报告、进行课堂讨论等手段都是不错的监督检测手段。这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大量的阅读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拓宽视野。
外籍教师也是学习英语的重要辅助手段,是学生了解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窗口。鼓励学生就自己的阅读多于外籍教师进行交流,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国外文化知识的了解,也有利于克服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别。
关键词: 高职院校英语泛读问题对策
一、引言
英语泛读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与知识面,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与专业相关的最新最全面的一手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此外,本课程还通过大量的英语阅读材料,向学生传授主要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等知识,进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技能。在所有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英语泛读课程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职院校也不例外。
近几年,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泛读课程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高职专用泛读教材不断涌现,各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总的来说,当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泛读课程教学尚不能令人满意。一方面,近半数学生因为感觉学无所获而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承担英语泛读教学的教师也因为学生的厌学情绪而苦不堪言。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泛读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三个主要问题。
二、主要问题
(一)教材缺乏适用性和时效性。
如上所述,最近几年以来,经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高职英语泛读教材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出现了一批高职专用的泛读教材。但是,一方面,这些新编教材的数量毕竟有限,不少高职院校还得继续使用本科泛读教材,另一方面,新编高职专用教材中,真正算得上优秀的却凤毛麟角,不少只能算作是本科泛读教材的压缩饼干。归纳起来,当前高职泛读教材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1.适用性问题
一本教材的好坏,除了内容准确、形式新颖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它是否能很好地适用于某一特定的学生群体。适用硕士研究生的优秀教材对本科生而言未必就是一本好的教材,同理,适用本科生的教材在高职院校就极有可能水土不服。因而,在编写高职英语泛读教材之前,我们必须对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较好的了解。一般来说,相对于本科层次的学生,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基础较差。但是,这些学生的英语基础究竟差到什么程度?高职学生相互之间的英语基础又有何差别?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又有哪些不同于本科生的特点?如果不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不经过对高职英语教学的长期亲身体验,是绝不可能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的。当前不少高职英语教材编订人员来自本科以上的院校,其自身并无高职英语教学的亲身体验,也无法对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深入了解。因而,他们所编的高职专用英语教材的适用性值得商榷。当前不少高职专用泛读教材在选用文段的语言难度的把握上存在较大问题,要么太难,要么太简单,学生和教师都无所适从。此外,我们知道,高职英语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实际的英语应用技能,英语语言文学欣赏水平不是我们的主要培养目标,而当前高职专用泛读教材中过多的名著选段很明显是与我们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的。
2.时效性问题
在泛读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选用内容的时效性也应该是参编人员需要考虑的重点之一。如果教材选用的是一些陈旧的、人尽皆知的材料,那么学生就会觉得这些文段根本就没有可读性,更不用提什么阅读兴趣了。与此同时,积极热情、渴望了解和体验新生事物是高职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因而,要编写一本优秀的高职专用英语泛读教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材编写人员必须更多地选用一些最前沿、最时尚、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材料。然而,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缺乏时效性是高职泛读教材中普遍存在、学生诟病最多的问题。毋庸讳言,当前高职泛读教材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教学过程中教师越俎代庖,学生学习自主性丧失。
因为种种原因,如学生基础差、教材太难,当前相当一部分高职英语泛读教师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越俎代庖,先花大量时间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然后替学生分析文段,最后再帮学生分析课后练习答案,泛读教学几乎与精读教学一致。事实上,这种教学方法只是中学阶段“填鸭式”教学法的延续,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惰性。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非常辛苦,但是教学效果只能用凄惨来形容。台上教师滔滔不绝以至口干舌燥,台下学生无精打采。其实,这也正是教师本末倒置带来的苦果。尽管教师敬业有余,但是由于其占用了学生绝大多数的课堂时间,学生既没有时间又没有必要积极地阅读,本来应该师生积极互动的课堂却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三)课内课外严重脱节。
泛读就是要广泛地阅读,亦即这种形式的阅读需要相当的阅读数量来保证。然而,当前高职英语泛读教学的普遍情形是有课内而无课外,课内课外严重脱节。仅靠每周两个或四个课时,泛读课程也变得名不副实。尽管部分院校也采用了一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热情,但是由于缺乏长效机制,这些活动的效果也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三、对策
(一)更新观念,全员参与,切实推进高职泛读课程的教材改革和建设。
要编写一本优秀的高职专用泛读教材,我们不仅要进行广泛的调研以更好了解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还要广大从事高职英语泛读教学的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也要广大英语语言教育方面专家的指导。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更新观念,对教材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来说,教材不一定是纸质的,电子教材或文本文件不仅可以作为教材来使用,它们还具备纸质教材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说,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省去图书印刷和装订的麻烦,同时,校对和更新也极为方便。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可以解决我们上面所提到的教材时效性问题。
最后,我们还应懂得,学生自己也可以提供教材。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一些英语报纸、杂志、书籍或在互联网上去寻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材料,在阅读之后可以拿到泛读课堂上来宣讲,这些更具活力的教材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倡导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对英语泛读课程的热情。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建构主义学习观和学生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原理,泛读课程的首要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获得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和帮助下通过自己大量的阅读实践实现的。在泛读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居于从属的地位,学生才应该是主导者,居于主要的地位。因而,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将其较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在高职泛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好地理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将这一理念灵活贯彻到泛读教学实践当中去。具体来说,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阅读,并鼓励他们对所读的内容进行思索和反馈,另一方面,教师应以参与者的姿态来和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真正激发他们进行英语阅读的热情。
(三)改革课程考核模式,促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应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发展个性,提倡人人参与,培养合作精神。”
要践行《大纲》的精神,真正做到将泛读课程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我们必须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敢于创新,锐意改革。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以自主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英语泛读课程“零课时”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另外一些院校则通过开发第二课堂的形式,如成立英语阅读俱乐部,激发学生进行课后英语阅读的热情,这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此外,改革还可以从泛读课程的教学考核方面来着手。当前,高职泛读课程考核还是以期末闭卷笔试为主,只要通过这一考试学生便可以及格,这样就不能促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如果我们改革该课程的考核形式,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读书报告的质量上,情况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四、结语
虽然当前高职英语泛读教学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但是,只要广大的高职英语教育工作者能够勇敢面对这些问题,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群策群力,高职英语泛读教学工作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
泛读课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本课程为英语专业低年级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专业技能必修课。《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1)阅读课的任务注重培养学生快速、准确、有效地获取信息、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不断增加文化背景知识;(2)阅读课应选用题材广泛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包括略读、寻读、细读、评读等能力,并提高阅读速度。课外指定长篇简易读物和浅显原著,并定期检查,检查阅读方法口笔头形式皆可。根据大纲要求,课外阅读是泛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展,但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
一加强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泛读”顾名思义,是要读得广、读得多。但是,目前的状况是“泛读课”读得少。泛读课日益被边缘化,学生不太重视,加之教学上存在不少问题,这门课程逐渐陷入“似有若无”的尴尬境地(黄源深2011:10)。学生每周阅读的大多是一些篇幅不长的文章,及课后几篇小短文,阅读量非常少,这很难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能力。这样每周仅两个课时的泛读课堂学习,学生把精力都花在做练习上,没有时间做课外阅读,结果无法拓展知识面,也不能提高文化素养,难以发展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这显然有违大纲要求。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课内时间明显是不够的,英语专业学生需要大量进行课外阅读。20世纪80年代,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 Krashen)教授提出了著名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输入假设理论。所谓语言输入就是大量地读和大量地听,因此泛读课必须保证学习者大量地阅读,在接触大量的语料过程中,学习者会自然地习得许多有用的知识,包括词汇、句子、词形变化规则、遣词造句规则等。许多国外语言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大量地阅读,包括消遣性阅读,对第二语言习得大有裨益。国内专家黄源深认为好英语是“读”出来的(黄源深2006:64);李观仪(上外)认为“要提高英语水平必须依靠不间断的大量阅读”(董亚芬2003:5)。国外学者Nuttall在谈论阅读技巧时指出“我们要通过阅读学会阅读”( NuUall 2002:128)。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日渐养成阅读外语的好习惯,并逐步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二课外阅读的监控措施
课外阅读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课外阅读有无有效的监控措施。如果教师对课外阅读缺乏指导,没有监督和检查,那么课外阅读无疑会处于无序状态,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毫无裨益。笔者试图建立一套课外阅读监控机制来督促学生的阅读情况,采取读书报告形式,包括口头和书面形式,切实抓好课外阅读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工作,并把课外阅读纳入考核范围,同时把阅读监测结果记入泛读课成绩。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结束目前泛读课外阅读的涣散状态。
多种形式的读书报告是监控、检验阅读成果、启迪思维的好方法。笔者试图建立的课外阅读监控机制中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的读书报告,并分别探讨各自的操作程序。因为说和写是语言的输出形式,帮助学生把个体学习的外显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拿大斯万教授( Merrill SwamIl)针对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提出了“输出假设”理论,他强调语言输出的重要性,认为输出不仅可以提高语言的流利性,而且还具有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进行假设验证和自觉反思等调整自己学习策略的功能,从而提高使用语言的准确性。为此,笔者希望通过口头和书面两种不同形式的读书报告来实现学生语言迁移和语言应用的能力,以更好地达到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
教师要让全体学生熟悉这个评分表,按照评分表中的评分细则给报告者评分,同时要求每位学生对其进行匿名评分,最后教师和学生的平均分数为该报告者的最后得分。
(2)课堂要求。口头读书报告必须进行演讲与讨论。学生台上演讲的时间约为5分钟,教师和同学提问约为5分钟,每周2个同学按照学号顺序进行课前读书报告。这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共同分享的平台。汇报学生把所阅读的材料进行概括、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有助于锻炼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交互式的问题探讨与交流;可以促进情感沟通,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
(3)师生评价。报告者在个人陈述和问题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其进行口头评价,抛出思考话题的简单小结是对参与学生的鼓励和形成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同时教师和同学对报告者要给予评分,评分在2分钟内完成,师生共同产生的多元评价可以多角度地鼓励学生,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同伴互读
(1)课前分组。教师课前把学生分成N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3—4个,要求每个小组读同一本书或不同的书。
(2)教师组织sermnar或读书俱乐部,时间2学时。要求每个学习小组成员参与作品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同伴互读的目标是激发热情、相互提供阅读材料、分享阅读内容、增进理解。讨论和磋商可以弥补个人默读的不足,预防个体阅读的僵化。
(3)同伴讨论。为了让学生在这个学习环节中有话可说,并增强其口语表达的流利度,教师可通过以下表述引导学生顺利展开此次讨论活动:
(2)操作程序。学生自主选择英文名著简易本进行阅读,阅读时间为1个月。学生读完一本书后写读书报告,概述故事梗概,并自由书写个人心得体会。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对作品能够做出有个人创建的诠释,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和写作意图,理解作品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小说的情感内涵,从而获得对人生的某种体悟,并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关注作品形式,把握作者谋篇布局以及遣词造句的手法,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意识。
(3)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读书报告,教师要仔细评阅,对读书报告中的优缺点要做出批注,鼓励学生个人观点的表达,对学生所评述的书籍能够提出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同时,教师要根据评分细则对读书报告给予评分。教师积极、中肯的评价可以促进或改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养成享受阅读、享受写作的良好习惯。
2快速读书报告记录表(见表3)
研究生读书计划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专业读书计划。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管着研究生三年的读书计划。第二个层次:研究方向读书计划。研究生入学就有专业方向,专业方向对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来讲毕竟太大,还要细化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生在第二个学期至迟在第三个学期要尽快在导师指导下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生要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拟订研究方向的读书计划。第三个层次:学位论文的科研读书计划。在初步完成研究方向读书计划,有了创新观点的基础上,将研究方向细化为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而确定自己学位论文的科研读书计划。导师怎样指导研究生?首先就是指导研究生制定这三个层次的读书计划。所以,研究生读书首先要有读书计划,而且必须完成这个读书计划。
(二)研究生读书要史、著、论相结合
研究生读书,书目的选择,计划的拟定,必须史、著、论相结合。
"史"就是每个专业、每个研究方向甚至每个选题的学说史。研究生研究、做学问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就是站在前人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向历史学习。每个专业必须搞懂本专业学术史。有史的基础,选题、论文才能变得厚实起来。
"著"指的是古今中外关于这个专业、这个研究方向、这个选题的经典著作、文献。经典著作就是可以称为大家、名家的著作、文献。读经典名著,掌握第一手资料是研究生读书的基本功。研究生掌握了原著、文献,就知道教材内容的出处、来龙去脉,即源头所在,这样研究生就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去驾御教材,理解和讲授教材。经典著作与史是什么关系?如果把"史"比作一个常青的"藤",那么经典著作就是在"藤"上结的一个又一个的"瓜"。掌握了史来读名著,就好比"顺藤摸瓜",顺着史的线索去读不同时代不同名家的著作。
"论"就是学术论文。研究生怎样掌握学术动态、学术前沿?就是通过不断发展着的学术论文掌握学术动态。研究生要学会看学术论文,坚持看新杂志、新论文,一周10篇左右,养成习惯,这样知识就永远不会过时,就能把握这个专业、研究方向、选题的学科动态和理论前沿。有经验的导师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培养方案,所开课程和书目,就包括史、著、论这三个方面。我们学会了这个方法,按照史、著、论相结合去读书、做学问,由旧专业向新专业扩展,由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推进,功底就扎实。就可以避免时下有的青年教师拿一本教材就去开新课误人子弟的做法。
(三)研究生读书要浏览、泛读、精读相结合
研究生读书,无论哪一个层次的读书计划,都必须完成。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一般要求研究生平均每周要读500页书。这么多的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怎样读好、怎样读完?可以采取浏览、泛读、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浏览就像是看报纸一样大标题翻一下,了解著作的书名、目录、提要、前言、后记、大体纲要,或者论文的标题、内容摘要,知道著作、论文讲的是什么。浏览主要就是博览群书,涉猎要宽,沙里淘金,精选出进一步泛读、精读的著作或论文。特别是学文科的更要重视浏览。泛读比浏览要求要高。
关键词:泛读教学;自主学习;模式构建
无论任何学科,何种分支的教育都存在几乎共同的终极目标:即培养出能够独立学习,能够独立思考,能够独立发现问题,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以正确的角度最终通过学习者的努力独立成功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切问题。众所周知,英语专业的学科特点更加迫切地要求把培养目标定位到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传统的英语专业泛读教学模式很难深入,彻底达到充分激发专业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积极主动地选择地道的,原汁原味的阅读素材,从而通过不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出真正的英语阅读能力。如何在自主学习的强大理论的正确指引下。避免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负面问题和效应,优化英语专业学生在泛读这门专业课程中的学习效果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理论基础
Littlewood将自主学习定义为“学习者不依靠老师而使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字面上理解,自主学习指的是学生自己能够主宰学习,学习的过程相对独立,自主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活动。如果从能力方面看,自主学习也是从被动学习中转化过来的,而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并不是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是分不开的。作为一种学习活动,学生也要有一定的内在因素,这就要从心里有自主学习的能动意识和一定的自制力。同时也需要教师在旁指导。在自主学习模式中,学生掌控自己学习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自主学习其实就是他主学习的对立面。自主学习理论要求学习者首先规划安排自己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还要扮演监察的角色,通过评价,调整修改实现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反馈性和有效性等特征。然而,自主学习不是完全将教师排除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之外,教师需要指导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学生,进行各个环节的实践。由以上可以得出,自主学习是学生在一定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中,从自身条件出发自主挑选学习目的,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并且能够充分自律完成学习活动的一种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模式的特点也就是学生能够理解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方法,并且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有着决定性作用和影响。只有具备了内在的积极的学习态度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预期学习效果,消极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最大的绊脚石。通过调查显示,学生内在是具有自主学习的意愿或者赞成实现自主学习模式的。但是在大多数高校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在英语专业泛读课堂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师若是在课堂上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学生即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填鸭式”教学方式只会不断扼杀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不理想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制订学习计划
大多数学生都认识到制订学习计划的必要性,但是制订出可行性计划的学生不在多数。笔者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主要原因:(1)各科专业课任务重;(2)单词量有限,严重制约着阅读速度的提高和深度阅读的实现;(3)没有充分的毅力来突破阅读英文原版资料的瓶颈期。
3.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在自主学习实施过程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而监控内在需求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要求学习者能够持之以恒地对学习效果分阶段进行评估,对不同阶段的学习材料做出合适调整,对学习方法及时进行衡量。这些主要环节彼此之间的关联又十分紧密,而现实却是大多数英语专业学习者未能有机地结合诸多关键环节的各个方面。
三、构建英语泛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模式
1.在阅读训练中统一任务
教师结合课程与学生需求及全班总体水平,挑选适当的阅读素材,要求学生阅读并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中心思想,攻克词汇、语法、语篇等方面的问题。此外,通过在自学者这个群体中间开展各种形式的辩论、研讨,形成逻辑性思维。
2.有效实施课堂外的监控
在目前的高校里,英语专业教学中泛读课对大一大二学生开设,一个学期平均15周,每周平均2学时。由此可见,课堂上阅读的时间过于有限,而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在连续不断的或者是频繁的阅读活动中建立起来。教师在每周2学时之外的时间内必须按照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建立起一个课外英语阅读资源平台,让学生将阅读连续性落实好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培养好的阅读习惯。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十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3.自主学习与英语泛读教学的结合
目前开设的泛读课程是一项进行大量英语阅读实践的课程。主要强调“泛”的特点。这也就说明了在课堂上不适宜详细讲解,这也是与精读课的不同之处。泛读课的主要授课目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与阅读水平。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讲授而给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知识的时间所剩无几,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就是很少有学生在课下会反过来消化和吸收知识,而我们现在讲的自主学习模式则更偏向于运用启发、发现、讨论的方法来指导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掌握了阅读的主动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则是引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宏观监控,在学生出现偏差时帮助进行调整。在这种学习条件下,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则帮助学生把关,阅读活动变得更加自由,使阅读效果也变得更好。
养成平时进行泛读练习的好习惯。通过阅读英语读物,让学生慢慢感觉到英语的语言魅力,同时也能增加知识储备,拓宽视野。在平时的积累中获得更多词汇量,这样在英语泛读课上便可以轻而易举地理解文意,引导与启迪相结合,在一定的时间里获得最高效率,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教师必须从旁进行引导与启迪,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收到最好的效果。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进行英语泛读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此同时,教师并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出现,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领路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用在这里恰如其分。教师通过对泛读教材整体思想的把握,提出相关联的问题,引发学生指导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知识,在学生走弯路时,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了教师的帮助,从辅助到学生能自己掌握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定能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受用无穷。
关键词:英美报刊选读 特点 问题 教师素质
1.引言
2007年7月下旬本人有幸参加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组织的在西安为期4天的全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与教法研修班,与近四百位来自全国100多所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师聆听了四位专家的报告,并在专题讨论会上交流了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秦秀白教授做了题为“固本强基:高校英语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的报告。报告中秦教授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作了简要的历史回顾,剖析了当前英语专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英语专业建设应该固本强基,希望英语教师能够“潜心读书,锲而不舍,不急不躁”。虽然秦教授的报告是从整个英语专业的全局考虑,侧重的也是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即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其论述对英语报刊选读的教学也很有启发。本文试图通过对英语报刊选读特点的分析,结合秦教授的讲座,探讨教师应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为英语报刊选读的教学提供根本保障。
2.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
(1)定位。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由国家教委认定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开始于1990年(李志东,2000)。相较于精读和泛读课程等其他基础课程,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是外语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中的一门新课。现已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学单位一定的重视和肯定。2000年的《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已开始注重外语教学的实用性、复合性、发展性(端木义万,2005),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应运而生的。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英美报刊课程与传统的语言教学课程,(如精读、泛读)从教学目的、内容到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李泮池,2001)。它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
(2)特点。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特点与《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所注重的外语教学特点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具备了课程本身的特色,即实用性、综合性、时效性。
①实用性,这是外语教学的一大特色,作为一门语言教学,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可以熟练地使用这一语言。英美报刊阅读是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熟悉并掌握新闻英语的特点,丰富并积累阅读英文报刊所需要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
②综合性,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报刊阅读课与精读课和泛读课分别有很高的交融性;与此同时,它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体地说,新闻刊物是“使用新词的庞大机器和杜撰新词的巨大工厂”(端木义万,1994),且常用简称略语;新闻标题简短精练,在句式和用词上都有相应的省略手段;在句法上,新闻报道常用前置定语、名词性定语等来精练句式;在修辞上,新闻英语常使用“借代”“比喻”、典故及习语活用来增强表达效果。以上这些特点也正是学生在报刊阅读课中经常遇到的难点,需要教师给予明确细致的解释,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趣味并且指导他们学着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在这一点上,报刊阅读与精读有着相似之处。但是,应该加以区别的是,报刊阅读课并不是以掌握词语、操练句型为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郝琳,1998),它的具体任务是通过对新闻英语语言特色的介绍,使学生首先顺利地理解英美报刊的一般思想,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英语新闻报道的篇章结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进一步探讨作者的观点和立场,以期正确地理解新闻内容。
相比之下,报刊阅读课与泛读课的交叉似乎更多些,也更容易理解。一方面,泛读课所注重培养的阅读技能(对词语的理解和对句法、篇章的分析能力)和技巧(如根据词根、词缀和上下文猜测词意,跳读,快读等)同样适用于报刊阅读。另一方面,二者都很重视与文章相关的社会文化知识的介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简单地给二者划等号。首先,报刊阅读是一种专项的阅读训练,它有自己的训练重点和难点,涉及新闻英语的标题、篇章、用词、句法、修辞和文体等各方面。其次,由于报刊文章包含大量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折射其特有的社会心理,堪称一种文化成果;故课堂上的文化教学成为重中之重,要做到“无微不至,以点带面”,以“baby boomer”这一短语为例,仅仅释义是不够的,还应引导学生搞清其来龙去脉。还有,在阅读外刊过程中,培养学生适应英美读者的阅读思维习惯也是报刊阅读课所特有的教学任务。
总之,报刊语言综合了新闻学、词汇学、修辞学、文体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既融合了精读课和泛读课的一些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说报刊阅读课切切实实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③时效性,这是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由报刊文章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知道,同广播、电视及因特网一样,报刊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可以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医疗、科技、生活等方方面面,更以迅速、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为第一准则。换言之,报刊文章强烈的时代性造就了这门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时效性(timeliness)。这一点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1)片面强调“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我们一般很难忽视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实用性,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可以在学过程中掌握很多新颖实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此外,对该课程的深入学习会对学生今后的就业面的拓宽产生积极影响。大多数学生选择这门课程,看重的就是其实用性。然而,正是教师和学生对其实用性的片面强调,使这门课程很容易转向工具性,而抹杀了其自身具有的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把教学的重点倾向于新闻英语的标题、篇章、用词、句法、修辞和文体甚至对词句的理解等方面,不可否认,这些方面的确是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重点,但只是单纯片面地强调这些方面,却忽视这门课程是作为文化类方向的一门选修课。对实用性的片面强调恰恰也是对其综合性的认识不足。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教师本身素质与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教学对象同时入手,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作为英语报刊课教师不仅要精通英语语言,还要适应英美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的要求。大量接触并熟悉英语报刊新闻,系统地学习新闻知识,从较深的层次把握英美报刊教学。英美报刊课的教师应熟悉新闻的文风,并系统总结其文体特点。外刊教员应该以新闻的眼光去审视报刊文章,了解新闻文章的结构,了解倒金字塔结构,了解制作新闻标题的原则。如果教员能根据新闻的特点,利用新闻知识在课堂上对阅读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大大提高。教师还应了解不同题材的报道手法,对这些专业报道分门别类,帮助学生摸清规律。教师应不断积累总结报刊文章中层出不穷的特殊语言现象。英美报刊课教师本身应该具备一些有关英美报刊的常识,对英美报刊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所隶属的利益集团等都要尽可能了解。这些因素时刻都会影响报刊文章的风格、论调,对整体上把握文章有指导意义。
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选课对象是已经掌握了英语基础知识,具有一定阅读技能的高年级学生。基于这一点,笔者建议课堂教学不宜以解词句、培养阅读技巧或速度为主,而应围绕丰富学生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和报刊语言知识进行。应该说,文化背景知识和报刊语言知识是构成学生阅读英美报刊基本能力的左膀右臂,二者缺一不可,权重相当。在教学中,教师一般不会忽视报刊语言知识的讲解,却有可能因为教材信息量大,时间紧等原因跳过文化背景知识的灌输,在笔者看来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报刊文章总是与英美国家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文化无处不在,外刊文章不可能脱离文化环境独立存在(李泮池,2001)。没有这些文化背景知识的灌输,学生很难深刻理解一些社会现象,因此在对文章的理解上也会出现偏差。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将教学任务转化。
(2)缺乏完善、科学、可行的课程教学大纲。这一问题与作为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时效性,是紧密相连的。由于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依赖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选择教学素材。报刊文章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如此,文章的体裁还多种多样,粗分有硬新闻(hard news or straight news)和软新闻(soft news)两种,后者又包括了特写(feature articles)和言论(opinion articles),而且还可细分下去。这种复杂的教学素材使很多学校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那么面对这些形形、不同类型的报刊文章,如何去“伪”存“真”以满足课程的教学目的呢?从目前售的外刊教材来看,质量上乘的教材都是本着内容典型多样、语言丰富的原则来选材的,如周学艺编注的《美英报刊文章阅读》(精选本),端木义万编著的《美英报刊阅读教程》。这些教材以注释详细、相关背景知识及语言知识介绍丰富见长,是初学者的好帮手。但由于编写、出版上的时间差,教材中的文章失去了应有的时效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对信息的敏感性。对国际社会,英美国家的新闻保持灵敏的嗅觉和高度的敏感。要密切关注并善于发现,及时了解西方社会的发展态势,并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提供给学生。如今的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教师要学会开发利用这些渠道,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因特网。因特网信息量大,网上提供的各种在线新闻电子杂志基本上弥补了国内英美报刊的资料不足。
4.结论
英语报刊选读课程作为一门相对新兴的专业选修课,它的成熟离不开科任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作为该课程的教师要时刻意识到这门课程的突出特点,认真贯彻《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突显外语教学的实用性、复合性、发展性。秦教授在其讲座中强调了固本强基是高校英语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笔者深刻感受到,固本强基也是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的当务之急,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提高是这门课程质量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实施质量工程。
参考文献:
1.端木义万编著.《美英报刊阅读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端木义万.报刊教学与外语教改[J].外语研究,2005,(1):36-39
3.郝 琳,试论报刊选读课的教学定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
4.李泮池.英美报刊教学的几点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3):57-61
5.李志东.英语时文选读课教学改革初探――兼析99届时文选读课问卷调查结果[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55-58
关键词:英语专业;考试改革;过程性考核
高校英语专业这么多年以来,对学生的评估方式一直是以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构成,两者比重通常为3:7,甚至是2:8。长久以来,在学生心中树立了这样一个概念:期末考试是唯一需要重视的,因而忽视了平时的学习。而英语专业本身不同于其他专业,它需要更多平时的锻炼和积累。因此,从期末结果性考察转向平时过程性考察成为了本次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探索过程中,英语写作、英语泛读、英美文学、英汉翻译、汉英翻译、英美概况、英语口语、英语语音这几门课程被选定为考试改革的试点课程。
一、加大过程性考核
英语写作、英语泛读、英美文学、英汉翻译、汉英翻译这几门课程的考核,在我校历年来都是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它们在期末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为3:7。改革后,增加了过程性考核,则总成绩构成变为:平时成绩×30%+(过程性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80%)×70%。
1.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即考勤、作业和课堂表现。考勤占三分之一,主要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虽然最终只占总成绩的10%,但如果学生无故旷课三次以上,将没有资格参加期末考试。作业占三分之一,主要记录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课堂表现记录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是否积极,是否认真投入地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也占三分之一。
2.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考核的设计初衷在于,将本学期的所学的内容进行分解,让学生们在平时完成,以加强学生平时学习的积累。
英语写作课。本课程在我校英语专业的第三、第四和第五个学期开设,每学期共写五篇。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并批阅反馈给学生。
英语泛读课。本课程在我校英语专业的第一至第四个学期开设,前两学期写摘要,后两学期写读书报告,每学期五篇。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并批阅反馈给学生。
英美文学课的过程性考核形式是写一部英、美文学作品的读书报告,字数不少于1000字,每学期一次。本课程的考核偏重文学赏析和评论。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并批阅反馈给学生。
英汉翻译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形式是长篇翻译。每学期一次,译文字数至少为1500字。要求任课教师收取全班作业,批阅并集中反馈给学生。
3.期末考试
以上课程均有期末闭卷考试。过程性考核偏向于综合能力的考察,而期末考试则偏向于细节能力的考察。课程内所学的所有知识内容都在考察范围之内。试卷的设计有机结合课内外知识内容,并融合主客观题型,全面地考察学生。
二、改革考试形式
英美概况、英语口语、英语语音这三门课程的改革形式有所不同,结合课程的特点,在期末总成绩构成上仍然是由平时成绩加上期末考试成绩,并各占30%和70%。
英美概况课。旧有的期末考试以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但知识量过大,很难掌握,学生也很难有积极性。改革后,每个学生在学期中,根据课本所学内容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并写成书面材料。在期末时,进行脱稿自述,然后回答教师的提问。书面材料成绩+自述成绩+回答问题成绩,一起构成期末考试成绩。
英语口语和英语语音课。传统方式是由每位代课教师测试自己的学生,这样会使学生不重视考试。改革后,由口语考官在学期末进行统一组织测试,口语考官是由其他两至三名教师构成。
三、执行情况和效果分析
所有任课教师都统一思想,认真执行考试改革方案,并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对学生的所有考核、考试材料也都一一备案。改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不仅能更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学生更加清楚英语学习的理念,不再只重视期末考试,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
在改革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首先,改革后的考试考核方式虽然更全面地记录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工作负担,因此也需要学校提供多方面的保障和支持。其次,对过程的监管力度倍增,加大了过程性考核比重,丰富了考试形式,也对教学监管人员及教学辅助人员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要全院系统地同步推进考试改革。
参考文献:
[1]张翠芳,腾志军.浅析普通高校考试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
ISAS教学法最初由印度国家信息学院NIIT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计算机专业所采用,是一种不同于我国传统教学方法的独特教学法。此种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老师将学生分组,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某项专题报告,从组织、分工、计划到信息检索、组织材料完成文档、展示课题成果等,全过程由学生完成,考察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重点强调对学生分析、整合网络资源能力的培养。通过ISAS课程,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相互观摩学习的过程中,表达能力也随之提高,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英语泛读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英语泛读课程是一门辅助英语精读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培养学生对英语词汇、表达方式的认知,以及对各种英语文本阅读技能的提高,一般开设两个学期,每周两课时。泛读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文本材料的阅读,快速、高效的理解材料相关知识,并具备独立学习、分析问题以获取新知识的基本能力。泛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对阅读量的要求非常大,而课堂给予的时间少。从课程名称来看,泛读要求学生阅读广泛的文本材料,从而提高词汇量和阅读速度,如果仅仅依赖课堂时间进行阅读,“泛”字则无从谈起。
第二,教材较为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网络信息媒体已经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从十几年前单纯依靠报纸、电台电视获取信息到现在每秒刷新的网页、微博,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仅靠教材,教师已经无法给学生提供最新、最快的资讯。纸质教材从编订到出版最快也需要一两年时间,这一两年的时间足以淘汰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
第三,传统的泛读教学方法:提供学生阅读材料———学生做练习题———核对练习题答案,这种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能力的培养,与泛读课程最初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三ISAS教学法运用于泛读课程的可行性
ISAS教学环节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选题、搜集整理信息、PPT制作、现场展示、师生互评。
选题: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四至五名成员。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选题或是任务,选题必须具备“问题意识”,即通过此选题,学生需要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终确定选题。
搜集整理信息:确定选题后,小组成员分工,进行信息收集,经由小组讨论、分析、过滤信息。
PPT制作:根据筛选后的信息,小组分工合作写出分析报告,拟定演讲稿,制作PPT展示文件。
现场展示:小组成员每人阐述一段内容,进行当众演讲,体现小组集体智慧和整体协作能力。
师生互评:演讲结束后,小组同学要根据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回答,最后教师和其它同学对整个ISAS展示进行点评、总结,并给出相应整改意见,进行展示的同学同样需要对自己的ISAS项目进行认真总结,并积极反思,根据整改意见进行修改,从而达到不断提升的目的。
ISAS的选题十分关键,讲究广泛性、挑战性和前瞻性,用意在于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扩充知识面,并且通过团队合作与分工,信息收集,分析,撰写,演讲和互评等几个环节,达到培养学生在自学,知识结构的自我完善,信息搜集与分析,表达与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的目的。
英语泛读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决定了学生需要摄入大量的英语文本材料,并且要对所阅读的文本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由于英特网上具有最新最快最全的信息,学生在进行ISAS信息搜索时,能第一时间接触到真实、地道、全面的英文资料,有效弥补教科书知识陈旧的缺点,另外通过信息的筛选培养了学生对文本分析综合的能力。这些都与ISAS教学的目标不谋而合,证实了英语泛读课程中理论上的可行性。
四ISAS教学实践
2012年3~6月间,笔者担任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商务英语泛读2》的课程教学。教材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当代商务英语》,共分为16个单元,包含有两个复习单元,每周两课时。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我进行了ISAS教学实践,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在选题阶段,我根据教学主题设计了一系列的选题。
选题都是围绕单元主题相关的问题设计而来。学生针对这些选题所设置的问题搜索信息,再进行分析、综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使得英语泛读课不再局限于语言的教学,更多的体现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更多的分析、综合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对教师自身知识面的要求。
第二,在学生搜索信息、PPT制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不会搜索信息是最严重的问题所在。学生习惯性用百度等中文搜索引擎去搜索信息,然后再加以翻译。这样就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利用到真实语料信息的优势,翻译出来的句子也错误百出。在此情况下,我向大家介绍了英文搜索的方式,示范了如何找到正确的信息。PPT的制作方面也介绍了一些技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泛读课程只开设两个学期,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阅读则不会随着课程的结束而结束。通过ISAS课程,学生课后花在泛读课程的时间大大增加,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
第三,在学生进行课堂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和其它学生仔细聆听,由于同一堂课中展示的学生主题相同,我给做展示的几组学生安排了互评环节,让学生互相查找其它小组的错误及疏漏。最终我再进行评分、点评。评分标准如下:
在整个ISAS教学当中,我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设了学习群组,同学,老师之间相互讨论,解决问题。在刚开始施行ISAS教学的时候学生们存在不适应的感觉,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习惯,也不知道如何去进行资料收集。慢慢适应后,此种教学法获得了学生的喜爱与好评。虽然它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不会筛选材料;PPT的制作有待提高;语言表达上的欠缺等,但它仍然成功的迈出了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的关键一步。
总之,作为最初用于计算机专业的ISAS教学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它变学生为课堂中心,并培养了学生课后的自学能力。将这一教学法运用到英语泛读课程中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大大提高,课后用于阅读的时间也显著加长,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也开拓了他们多方面的素质,随之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得知,英语泛读课程可以有效的实施ISAS教学,推广这一教学法将有利于师生共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寅齐,赵应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7(8).
[2]王亚丽.ISAS课程教学误区及对策[J].农业网络信息,2008(12).
[3]王治.ISAS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2009(10).
[4]张会兰.基于自主学习理论的大学英语泛读教学模式[J].海外英语,2012(3).
[5]赵岩.改善高校英语泛读教学,提升学生听说能力[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关键词: 西班牙语专业 低年级 泛读教材 选择和使用
西班牙语在全球是仅次于英语和汉语的第三大语言,但长久以来在我国一直都定位为小语种,一般只在大学专业课或者二外课程中设置,开办的学校也非常有限。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对外联系和贸易活动的扩大和频繁,我国对西班牙语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急剧增加。许多高校都新开设了西班牙语专业。
西班牙语教学在全国与同类其他语种相比是起步比较晚的,发展也比较缓慢。大多沿袭在国内最权威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学体系。其中,基础课程中除了贯穿前后的精读课程外,就数泛读课程最重要了。在泛读的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又至关重要。
国内西班牙语教学使用的教材主要有国内出版教材和国外原版教材两种。
一、国内出版教材
(一)《新编西班牙语课本》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外研社出版的《西班牙语阅读课本》基础上更新出版的2000年《新编西班牙语阅读课本》,主要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老师选编,是市场上很长一段时间内唯一的一套泛读教材。这套教材因为和精读课程的教材《现代西班牙语》进度贴合,深受教师欢迎。
《新编西班牙语阅读课本》一共是四册。所有选编的文章都从国外原版教材或者书籍中摘取,保证了文章的原汁原味,而且每一册的难度设计都是梯度上升的,是配合精读教材的补充读物,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扩充词汇量。课本的编写人还给每篇文章附上了生词的中文解释,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减少了查阅字典的时间。
这套教材虽然是早前《西班牙语阅读课本》的更新,但十年的使用周期,还是让一代新过一代的学生觉得其中的文章稍微乏味或者古旧了一点。所以这套教材现在更适合作为学生课外的读物,定期布置、定期抽查,然后在课堂上花少量的时间给学生解答其中的语言难点。
(二)《西班牙语阅读教程》
《西班牙语阅读教程》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牵头,联合几所知名高校的老师一同编写,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计划出版四册,截止到2010年8月已出版前三册。
这套教材在很多方面都作了改善和扩充。首先,每本教材的体例都非常的清晰,每册十八个单元,刚好用于一个学期。每个单元都设三篇文章,三篇文章对阅读要求都作了不同的要求,在《编写说明》中对如何使用作了详细的说明。其次,这套教材不再是简单的文章和材料的选取,增加了主题的设计和课后练习的内容。最后,对于文章中出现的疑难句型进行了解释,文章中的生词也采用了西语解释,更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生词的意思。
通过这样的编写和设计,泛读课本从简单的阅读材料的集合变成完整的有教学主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检测的系统体系。而且,本套书籍没有提供答案,虽然对于老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确实杜绝了学生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另外,课后习题的设计紧贴全国西班牙语专业四级考试的题型,也可以在资源极度匮乏的大环境下,提供给学生一些练习,可以更好地提高相应的应试技巧。
二、国外原版教材
(一)ANAYA出版的阅读读本
一般使用比较多的是ANAYA出版的一套经典作品缩写改编的系列图书。这套书籍一共分为初级、中极和高级,分别以黄、红、绿三色区分。主要以篇幅长短、词量多少来分等级。一本书即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个故事后面有一些问题。书后还附有词汇表和问题答案。这套书籍主要选取西班牙的经典文学作品,如《小赖子》、《熙德之歌》、《堂・吉诃德》、《三脚帽》、《玻璃硕士》等之类的名著改编,而且书前都有作品作者的一些简单介绍。这可以让学生对这些作品和作家有初步的了解,为将来他们阅读原作打好基础。这些书籍在近几年的新版中都附带朗读的CD,即是有声书的形式。所以,阅读之余,还可以让学生做听力练习。
(二)SGEL出版的阅读课本
SGEL出版的阅读课本种类繁多,可以满足各种不同需要。
《新西班牙语故事》(Nuevas narraciones espa?olas)是一套让阅读变得很轻松的一套丛书,一共是四本,也分初、中、高、特级。丛书全都围绕一个叫托维斯(Tobías)主人公展开,每本包含五十个小故事,短小精悍,趣味无穷,有很典型的西班牙式的幽默。这套丛书出版较新,其中有一些非常实用地道的西班牙表达方式。每篇文章后也有一些词组句型的西语解释,还有一些设计的问题,但最有意义的是从文章延伸出的可供学生讨论的话题。
这套丛书,或者让学生课外阅读,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或者老师在课堂上朗读这些文章并提问,以听力理解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理解的情况。最后,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书后的话题。这样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同步得到训练和发展。
《短篇阅读故事》(Historias breves para leer),这套书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三本,故事比《新西班牙语故事》中的略长,每篇大概有1500个词,但都比较简单。适合在大一下和大二上使用,而且因为篇后有很多关于语法、词法的练习,这套书籍适合做课堂上的快速阅读练习。
除了以上的两套丛书外,SGEL还有许多专为学习西班牙语的外国人设计的消遣类的阅读书籍,都是一些侦探类的小故事,也可以推荐给学生在课外使用。
以上主要罗列分析了国内外现有的可以利用的泛读课教材,但这些大多仅适合在课堂上使用。泛读课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充学生的知识量和词汇量,而这样仅仅通过每周两三页的阅读量是达不到目的的。所以,课外的大阅读量是必需的。随着网络的普及,阅读资源的收集虽然简单很多,但是资料的筛选尤其重要,这其中教师需要承担主要的责任。
三、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资料的选择和使用
低年级的学生,因词汇量有限,语法结构还不健全,所以适合的原文读物并不是那么多。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选择。
(一)国外的儿童读物
从语言本身来说,这是最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泛读读物。但是从内容上来说,有的时候会稍显幼稚。需要选择一些语言简单,但思想性丰富的作品。总结使用过的一些材料,有这些推荐:关于一个戴眼镜男生小马诺林(Manolito Gafotas)的系列故事,女作家埃尔维拉(Elvira Lindo)为这个人物一共创作了七本小说,这个系列都适合低年级的学生阅读,语言幽默,而且口语化。曾经获得过西班牙行星奖(Premio Planeta)和纳达尔奖(Premio Nadal)的女作家安娜・玛利亚(Ana María Matute)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比较适合二年级的学生阅读,虽然是讲述以儿童为主人公的小说,但其中刻画的却是孩子的残忍和无知,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其中如长篇《尤利西斯号的偷渡客》(El polizón del Ulises),短篇如《干枯的树枝》(La rama seca)等都是很好的浅易读物。
(二)从英文翻译的西语作品
因为是翻译作品,所以一般使用的词语也比较简单。从英文到西班牙语的翻译比从英文到中文的翻译保存了更多原文的风格,也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初步体会一下翻译的奥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哈利・波特系列。有中文译文和电影的铺垫,可以让学生很快地融入到书籍中。
泛读课程在西班牙语的基础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借用另外一种语言,打开另外一扇更大的门,直接了解更多的国外社会文化动态。不是单纯学习语言本身,而是以文化文学为载体来学习并提高外语水平。相信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从这样的阅读中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岑楚兰,蔡绍龙.新编西班牙语阅读课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陆经生.西班牙语阅读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由于我出生并成长于农村小镇,父母均不识英语,自幼缺乏学习英语的土壤。邻居小伙伴的父亲为英语教师,那个小伙伴在幼儿园之前即可熟背英语字母歌,我当时颇为羡慕,惊为天人。当时小学并未开设英语课,我在中学之前连英语字母都认不全,很是惭愧。1984年我进入镇上的一所普通中学,才开始接触英语。启蒙老师是我当时的班主任张文彦先生。先生毕业于一所中专院校的中文专业,并未学过英语。分配到镇上时,镇上不缺语文教师,缺英语教师。先生遂开始一边自学英语,一边教授学生。印象中先生教学比较活泼,所以大家并不讨厌英语课。当时流行一部台湾电影《搭错车》,其中由苏芮演唱的主题歌《酒干倘卖无》红遍大江南北。一次课上,忘记何故先生竟然唱起此歌,引得全班瞠目,至今历历在目。自此以后,嗓音大气飞扬、高亢入云的苏芮一直是我最爱的女歌手,无人能出其右。
初二结束的暑假,南开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的二哥带我去看了一部美国电影《罗马假日》,电影里那世外桃源般的纯真爱情故事让我艳羡不已。于是,这部电影成为我至今最爱的电影,影片里英俊潇洒的格列高里・派克与人间天使奥黛丽・赫本成为我最爱的男女演员,无人可以取代。这部电影也开启了我最大的一个业余爱好――看英语电影,并使我间接对英语开始有了一些好感。我始终坚信:一切方法皆是可有可无的天际浮云,发自肺腑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英语学习也不例外。
1987年初中毕业,我由于成绩较好,考入当年全市排名第一的重点中学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1990年我参加高考时该校排名全省第二。进入全市重点,我才见识到人外有人!高一时我在全校成绩最差的四班,高一结业时我在全班60人中排名第26位,数学仅55分,物理才57分,感觉自己前途渺茫。当时我正处于青春叛逆期,逆反心理异常严重,沉迷唐诗宋词中无法自拔,厌学情绪高涨。高二的12月,有一晚实在忍无可忍,我找到父亲,明确要求退学。“退学之后做什么?”“读唐诗!”“唐诗不能当饭吃啊!”之后父亲说了一段至今令我刻骨铭心的话:“孩子,咱们家一没有钱,二没有关系。如果考不上大学,你只能去当个工人!”面对冷冰冰的现实,我跑到外面的街上痛哭,没有人能帮我。
第二天,我选择奋起直追!英语是我认为最简单的一门课,花的时间也最少。每天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几乎从来不学英语,只是每天早自习七点半到八点时坚持晨读,背熟了高中三年全部六本英语教材。我坚持每天复习昨天背过的文章,每周一复习上周背过的文章,期末复习半年背过的所有文章。英语考试也成为最轻松的游戏,完全按照语感做题,不需思考,正确率极高。我的总成绩也从全班第26名跃升至全年级前5名。
高中时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李白一样的诗人,“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高考前,班主任建议我报考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专业,被我断然拒绝,我给出了一个年少轻狂的理由:“如果那样,20世纪的中国就没有诗人了!”当时我决意要报考自小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不过最终被我的偶像二哥劝止。二哥认为我高中已经读完《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参考资料》等几乎全部中文系本科教材,重学无益。应该读英语专业,博览英美文学原著,“双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读宇宙文章”。年轻气盛的我颇为心动,转而改考英语专业。
1990年高考题目很难,满分为640分,一本线为444分,重点线为461分。我一举估分515分,估分为全校第一。本想报考北大英语专业,但全省只招四人,本校就有四人报考,风险颇大。一时冲动,我决定改报当年总分要求更高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分数下来,自己多估了30分,实际考了489分,英语得了89分(满分为100分),被北外录取。当年河北省文科类及外语类总分状元也在我们学校,总分535分,但英语考了77分,最后该同学上了北京大学英语专业。
高中学习英语的经历使我至今坚信:背诵是提高英语实力和考试分数最好的方法。
北外的学习生涯是我人生中学习英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北外英语系1990级共120人,46位男生,74位女生,我才真正见识了“天外有天”。我的同学中有当时外交部翻译室主任的弟弟,有莎士比亚作品的最牛中译者朱生豪先生的唯一嫡孙,有北外教授子弟以及各地高考状元。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同学中有几十位杭州、南京、长春、武汉等外国语学校以及北京四中等全国名校的保送高才生,从小精研英语听说读写,进入大学时的英语水平就相当于英语系大二学生水平,令我们这些来自普通中学的学生望洋兴叹。
当时的北外,大师云集,灿若星河。北外的三大英语泰斗――语言学泰斗许国璋、英国文学泰斗王佐良、美国文学泰斗周珏良如三足鼎立,遗憾的是三位泰斗当时已经不给本科生上课了。数十年来,《许国璋英语》风行全国,妇孺皆知。学校曾经组织全校学生在大礼堂聆听许先生的讲座,讲座内容我已经几乎全部淡忘,只记得先生登台之后,在众目睽睽之下,提了一下裤子,感觉煞是亲民。我还曾在窗外偷窥过王佐良先生给研究生上课。我在校园中也常偶遇陈琳、张道真、薄冰等语言、语法界泰斗。当时的北外不愧为英语爱好者的天堂!
给本科生授课的教师也是群星璀璨。文坛泰斗冰心先生的两位女儿吴冰与吴青教授美国社会课程,英文写作权威熊德倪先生教授写作课程,当时北外英语系主任、《新概念英语》中文合著者、美国博士何其莘先生教授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名宿钱青先生教授美国文学,主持人杨澜女士的父亲杨鑫楠等先生教授英语精读。而当时的青年教师现在已经成为北外的资深教授,如侯毅凌老师、申雨平老师、李又文老师、王一虹老师。20年之后,对于这些老师我仍然记忆深刻。
当时的北外名闻遐迩。1990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次主持人大赛,1986级北外大四学生杨澜一举拿下一等奖,1988级北外大二学生、后来的凤凰卫视主持人许戈辉荣获三等奖,在全国引起一阵轰动。我入学时,杨澜已经毕业,校园中倒是常常可以见到许戈辉的身影。1992年,现在蜚声国内的湖南卫视当家主持何炅进入北外阿语系,住在我的楼下。每天傍晚吃饭的路上总是能听到校广播站主持人何炅独特的声音。上学期间,央视举办了一次全国小品大赛,何炅拿了大奖,闻名全国。
的全国考研英语命题组组长。由于自己在上大学前没有专门学习过语音,天赋也欠佳,我的语音不是很好。吴教授从全班20位同学中选出四位语音欠佳的同学下课单独辅导,我“荣”列其一。每天下课后我反复跟读模仿张冠林先生的《语音入门》,屡屡模仿却不能过关,自己心里颇为焦急。经过半年的训练,考试才得以合格。只是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语音阴影,此后我一直认为自己语音有问题。
听力也是印象最深的课程之一。有一门听力课程每周两次课,每次课的时间为两小时,要求学生全文听写正常语速的BBC、VOA新闻。由于没有经过专门训练,这门课对我是个极大的挑战。于是,我课下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语音教室,那里有浩如烟海的英语磁带,我与大家争相借阅聆听,设法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那时,一位叫做梁艳的年轻听力老师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梁老师教学风格异常活泼,大家都非常喜欢。很多时候当我们愁眉苦脸地进入听力教室时,梁老师会兴奋地告诉我们:“孩子们,今天咱们不听写新闻了,看美国电影!”这是我们最喜欢听到的消息。有一节课,梁老师让我们用英语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班上两位女生谈论的是当时穷困潦倒、其貌不扬、一无所长、无比叛逆的王江涛,而我用英语介绍的是古往今来我最爱的朋友――庄子。虽然小时候,我的一只耳朵被顽皮的小朋友掏坏过,但由于对梁老师的喜爱,听力课程成了我大学期间成绩最好的一门课,5分制中,我常常可以获得5或5-的成绩。
大学时,口语是我学得最差的一门课之一。当时学校规定,从大一到大四,每位学生每天必须和同班的一位异性练习一小时口语,全班所有男生和女生每天轮换,地点不限。现在想来,这倒是谈恋爱的好机会。可惜当时女生们似乎都瞧不上我们这些土得掉渣的男生,而男生也看不上那些趾高气扬的女生,恋爱的人并不是很多。多年之后,当我们重新聚首,却感觉男生人人英俊潇洒,女生个个性感漂亮,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比较而言,英语精读是大家普遍不太喜欢的课程,每周五都要进行一次小测验,计入期末总成绩,每次测验前我都如临大敌。当时我上这门课时经常趴在桌上睡觉或默写唐诗宋词,现在回想起来很是后悔。如果当时知道自己以后会以英语教学为生,我应该会学得异常刻苦。当时北外每班只有20人,小班教学,班上有人睡觉,老师应该是一目了然。但现在想来惭愧的是,没有一位老师因为学生课上睡觉批评过任何一位学生。这一点我望尘莫及,如今在新东方教学十年有余的我,即使看到500人的班上有人睡觉或玩手机,仍然心中不爽。
相反,英语泛读课是很多同学喜爱的课程。大学前两年我们不分专业,重在夯实英语基础,大三分为英美文学、翻译、国际文化交流、国际关系等几个专业方向。我自然选择了英美文学专业,每周泛读的书目就是英美文学名著,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简・爱》《呼啸山庄》《双城记》等。我们课下泛读,课上讨论,最后还有期末考试。由于老师多是女教师,泛读书目多为爱情文学,令我们这些“清高”的男生很是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