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3: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清明随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清明节是伤感的,清明节的雨是天空的泪水,是悲伤的泪水。
--题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写,每当想起这首诗我总会思绪万千。
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看,农民们正忙于农事,为来年播下丰收的种子,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关于清明还有个故事呢!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
介子推不要当官只想侍奉老母,背着母亲躲进了深山,有人出了个主意,三面点火,只留一面,让介子推自己出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还是没有出来,晋文公悲痛欲绝,。
为了纪念介子推,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
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在清明节这天,人们总会带着淡淡的忧伤祭拜祖先,缅怀已故的亲人;想到如果没有先辈的辛勤创造,没有烈士的鲜血,哪里会有我们美好的今天。所以,在这一天,我特意为先辈们送上鲜花,为活着的人们祈祷并献上自己的祝福。
今年清明节的时候,我的心情格外沉重,在去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死去的同胞的亲人,在今年的清明节,也该会祭拜自己已故的亲人吧!愿在大地震中无家可归的同胞早日住上新房。我也为在大地震中死去的同胞默哀!愿他们的亲人能从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
风儿还在吹,雨儿还在飘,叶儿还在落,曲儿还在唱……一切的一切都沉浸在寂静和悲伤之中。
昨晚值班,清晨醒转,依然懒懒的斜靠于床头,想到单位组织的一年一度安全生产规程考试不日在即,伸手自桌案捡起那些题库,浏览起来,粗略看过之后,只知自己确实是在用眼睛看了一遍,脑海没能残存下一丝碎片。
简简单单用罢早餐,断续见到三两个赶来接班的同事,于是一任此刻宛如止水的心灵牵引着轻盈的步子,迈向乡间小路。所处小站屋后不远之地是座学堂,孩子们朗朗读书声飘然而至,传遍校外的山山田田、树树草草,勾起自己童年时的点滴记忆,随着微风弥漫、吹散。
清明时节蒙蒙细雨的滋润,让田间的小径充斥着一股泥土的气息,其间也夹杂了勤劳农人施下牛栏稻秆粪便熟悉的味道。信步走了下去,耳伴传来一股潺潺流水的清脆响声,我的脚下出现了一条魏延弯曲顺着农田一路延伸的小溪,徘徊其间,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溪水缓缓流动,无数的杂草扎根于溪底,水草的叶片随着流动着的溪水自然摆动,不远处几只鹅鸭浮游其上,相互嬉闹,追琢着水面上的水草,不时发出几声欢快的鸣叫。不速之客的造访,惹得它们渐渐加速摆动起双掌,游动着弃我而去。
这些年总是让自己的心灵煎炸蒸煮于纷纷扰扰的世界,久违了这种淡然、清净的平和。忽然间意识到,一切对尘世的苦苦纠缠、困扰,只缘于自己让心灵驶出了沉静、平和的家园很远很远,一直仰望着内心深处那盏照亮心灵的明灯,一度为之熄灭,良久良久,无以找寻,不知归期。
回到家中,沿着心灵的轨迹记下这段随想性的文字亦非已得超脱忘我之法,言及缘由势必引人发笑,只因近日云游网间,偶遇一才貌佳人,其浸透美丽心境的文字总能使人忘我世外,流连忘返;其独具的品味,或许终我一生亦难企及;其不带功利世俗坦然衷肯的劝慰,激发了自己与之追逐码字游戏的向往之心。感其一片坦诚美意,也是七尺皮囊之躯作祟,妄语一出,言出必行,一早冒冒然随心踏青放逐于郊外良田山野,有心无意之中,总是觉得要写出一些能以唱出自己心境的文字,也算得上是对来自于人间尚保留那份至善至纯至真领域独特情感自发天成的一种真心交代。(黄素明)
将中西音乐进行对比欣赏,是一举两得的聆乐尝试,既能激发听觉兴趣又能拓宽艺术视野。拿索斯新近推出的这张《乐贯中西》,正是走的这条路子。这张CD选取了16首“配对”的“样板乐曲”,中西乐曲各8首。从乐曲的标题内容看,分为“月光曲”、“日光曲”、“夜曲”、“晨曲”、“酒歌”、“水调”等。如表现“晨”的音乐,西方乐曲选的是格里格著名的《培尔・金特组曲》里的“晨曲”,而中方音乐则选的是当今中国笛子大师赵松庭的“早晨”。两首乐曲的配器与表现手法虽然大相径庭,但在意境的刻画上却有迂回相通之处。前者营造出的晨景给人一种朦胧漂渺、深阔辽远的全景式的画面,而中乐“早晨”刻画出的则是鲜花盛开、百鸟争鸣、万物回春这种较为生动具体的晨景。演奏家着力运用中国男派竹笛中“颤、叠、赠、打”和北派竹笛中“滑、跺、吐、花”等特殊技法,而且,在录音中还吸收了西洋乐器长笛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乐曲的表现力,其余的配对乐曲有如亨德尔的“水上音乐”片段对应中国古琴曲“流水”;维瓦尔第的《四季》中的“秋”中的甚慢板对应中国潮州筝曲“秋思”;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中的第一乐章对应俞逊发的“秋湖月夜”选段;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选段对应中国京剧《夜深沉》片段等。细细品聆对比,饶有兴味。(佐 耳)
德沃夏克 格拉
拿索斯这张2003年新出的唱片,内容却是一代小提琴大师内森・米尔斯坦的历史录音。它们是1949年录制的格拉祖诺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951年录制的德沃夏克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此外,还有1950年录制的莫扎特两个著名的小提琴乐章――E大调柔板乐章(K.261)和C大调回旋曲(K.373)。若要说这款老录音的最大遗憾,肯定是当时那无法超前的录音技术,上世纪50年代初始只有单声道伺候大师,再精彩的演绎,今天回放的音效也辉煌不起来。不过,毕竟米尔斯坦是在某些方面堪与20 世纪琴圣海飞兹比肩的少有大师之一。他的演奏最可贵之处,是能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具有恒久魅力。可能稍有经验的乐迷朋友都能体会,“老米”的演奏宜静心品聆,象陈年老窖、精焙珍茗,需闭目提神,慢慢品味,待到与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待到一定的“心灵相通”时,这品味也就出来了!这款老录音的真实价值如斯,只有照上述方式慢慢进入米尔斯坦的音乐境界,才能觅得最耐听也最动听的小提琴音乐的真谛。该碟中格拉祖诺夫的这部“小协”是演录相对较少的作品,而且格氏虽是现代作曲家,但他的古典功力匪浅,同为出生于俄罗斯的米氏演录他的作品非常适合。还需提及的是,拿索斯这个老录音新制作由于运用了最新复修技术,总体音效比当年的78转胶木老唱片强多了。 (杜衍隆)
格罗菲:大
有关DVD-A和 SACD的音效问题,引起了不少音响爱好者的极大关注。二者在技术指标和实际聆赏时的各自优势到底如何,谁是胜者,现尚无权威定论。有一点倒很明确,就是市场上所见到各唱片公司推出的SACD已越来越多,而DVD-A碟却仍然不多。 不过,拿索斯的这款SACD是在本公司已推出的DVD-A的基础上再版,两张碟 的片号都是 5.110002,收录的作品都是美国作曲家费迪・格罗菲(Ferde Grofe)的《大峡谷组曲》、《密西西比组曲》和《尼亚加拉组曲》。以这类作品用在DVD-A和SACD上非常贴合,因为这几部作品描述的都是大全景式的画面,既借鉴了古典曲式与配器手法,又使用了庞大的乐队组合,气势恢弘,动态磅礴,为这些最新录音技术提供了尽可能发挥的空间。对发烧友来说,用此公司的这两款CD作个对比欣赏倒是很有趣的事。我曾在2002年第6期《视听技术》上简介过拿索斯的那张DVD-A,现在手上又有了这张SACD,可以两全其美了。细细欣赏,感觉二者在音效上差别不大,只是一些细节上稍有区别。似乎《大峡谷》的“日出”乐章,DVD-A在最弱音处的音响更明晰;而“大暴雨”乐章中,SACD的低音沉得更深。稍感遗憾的是,家中拥有DVD-A和SACD全兼容机子的普通聆乐者可能还不太多。(仲 夫)
郎郎演奏“拉三”
可以说,郎朗在TELARC的首张专辑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音乐听众聆赏到了他的钢琴艺术,而象他这样年轻的乐手能进入TELARC旗下是极其难得的(现在郎朗已加盟DG)。这是他在TELARC继首录后的又一款精彩录音版本,也可说是在TELARC不多的录音中的一款值得珍藏的纪念版。专辑收录的盖面大作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3号钢琴协奏曲。拉氏的这个乐曲堪称古典浪漫作品里难度最大的钢琴协奏曲,是检验钢琴演奏家综合实力的试金石。郎朗演录这部巨作说明他敢于挑战钢琴艺术巅峰之作的勇气,当然这是在坚强实力的基础上所作的挑战。与他合作的是捷米尔卡诺夫指挥的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演录地点是著名的伦敦皇家艾伯特音乐厅。听这款录音,与他在TELARC的首录一样,最深的感受是:大气而精细。第一乐章那极快的快板华彩乐段、第二乐章转为慢板后的如歌的旋律、第三乐章结束前那个令人生畏的最急板,郎朗的演奏无不显示出大手笔的气度,看来他非常适合在大雅之堂尽情展露自己的才华。当乐团撤退,留他一人在台上,演录斯克里亚宾的10首练习曲,其状态与效果也非常棒。返场曲“浏阳河”又让艾伯特厅的老外们品尝到了中国钢琴曲的风味。 (佐 耳)
肖邦作品精粹
肖邦作品的录音我已收藏了好些不同录音版本,但著名钢琴兼指挥大师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济的录音却很少。Decca这个2003年款新碟,正出自斯人之手,而且以2CD形式发行,它将与我已有的鲁宾斯坦版、霍罗维兹版、阿格里奇版,以及新秀基辛,国际肖邦钢琴大赛金奖得主邓泰新、李云迪等版本一同列为我的珍藏品。这款录音的两张CD上,一共首收录了阿什肯纳济演奏的27首肖邦钢琴作品。包括夜曲4首、圆舞曲7首、玛祖卡2首、谐谑曲2首、叙事曲2首、练习曲4首、波罗奈兹舞曲2首、前奏曲2首,还有升F大调船歌、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等。阿什肯纳济的演奏清俊飘逸,激情洋溢时又 不乏豪迈与冲动,这在本专辑CD1的开始曲目――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上即能反映出来。灵巧晶莹的同音换指,华丽轻盈的旋律翻滚,显露出一种诗意的美感。第二首幻想即兴曲也如飞瀑倾落,一泻千里,特别爽感。阿什肯纳济堪称当今录音最多、版本最全的钢琴大师,众多作曲大师的经典钢琴作品,他都敢于尝试敢于创新。这款专辑里他力求再现钢琴诗人的抒情美感与内涵。听他的演奏,你会感受到他的触键特别清晰,情感特别细腻,演奏中蕴藏着一种含蓄美,这既符合肖邦作品的诠释也比较适合中国听众的审美习惯。 (贾 兢)
帝国铜管五重奏
除“加拿大铜管五重奏”以外,“帝国铜管五重奏”也是我最喜爱的铜管小组合。TELARC的那张同样由帝国铜管五重奏演录的集锦碟一直是我的珍藏CD之一。现在这款是“帝国铜管”演录的莫扎特作品专辑,是我久已心仪而至今才到手的珍品。整张专辑共首录了莫扎特的作品16首(段),包括“剧院经理序曲”、“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后宫诱逃序曲”以及其他乐章选录、“土耳其进行曲”、“C大调进行曲”,和从“降E大调圆号与弦乐队五重奏”中改编的回旋曲快板乐章等等。 在一张CD上收录这样丰富的莫扎特曲目,在铜管五重奏录音中是少有的。“帝国铜管五重奏”的五位演奏者的功力精深,音色辉煌灿烂,同时极其讲求声音的平衡和谐。尤其是独奏小号(也是第一小号)罗尔夫・斯梅德维格的令人叫绝。他堪称五人组的灵魂。在他的带领下,这款录音中的任何一首莫扎特乐曲都充满了勃勃生机,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了莫扎特音乐中的戏剧张力。听他们的演奏,有时感觉彷佛不是五只铜管,而是一个完整的管乐队才能发出的音效。相信这款录音能经得起任何挑剔的乐友的检验。这款CD,也是一份对管乐水平相对较低的我国管弦乐演奏者提供有益的学习借鉴的参考资料。 (碚 仕)
李云迪肖像
李云迪加盟DG,虽然出的唱片还不多,但他演录的肖邦和李斯特功底深且富有个性,因此广受好评。这款新碟在内容上多属已有出版中的遴选汇集,计有肖邦的“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以及练习曲、夜曲、圆舞曲、玛祖卡几首,还有李斯特的“钟”、“爱之梦”和根据威尔第歌剧“弄臣”改编曲等。当然,里面也有我没有听李云迪演奏过的作品,如肖邦夜曲中的那首降B小调第一号。李云迪的演奏这首夜曲,与葡萄牙女钢琴家皮雷斯的风格比较接近,轻柔流畅,高贵典雅。另外,整张唱片里也有篇幅较大的作品,如肖邦的那首“自然的行板与辉煌的大波罗奈兹舞曲”。演奏体现出了一种大手笔大气度的作派。作为纪念专辑,这张唱片里也收录了几首较罕见的小品,如中国钢琴作品“向阳花”,李云迪的演奏展示了他表现中国钢琴作品的风范。莫什科夫斯基的那首练习曲,虽短小却异常绚丽精炼。李云迪的演奏之所以精彩纷呈,自然是他对于这样的超短小品也一丝不苟的原故。记得DG曾出过的那张“霍罗维兹莫斯科演出”,其中就插有莫什科夫斯基的精彩小品“火花”。这类小精灵般的轻快小品,如红花映绿叶,为整场演出和整张CD的录音,都起到了添彩的作用。专辑中首次发表的多张李云迪儿时珍贵照片,更是云迪成长过程中苦与乐的生动写照。 (李 骁)
弗朗克,李斯特钢
美国钢琴家、指挥家默里・佩拉希亚(Murray Perahia)的录音作品我还少有收藏,这张SONY哥伦比亚的CD虽然已是10年前的出品,但这迟来的“演出”还是让我兴奋不已。佩拉希亚的演奏以热情与精细并重,不知何故,中国内地音乐媒体对他的介绍并不火爆而港台地区的音响音乐媒体却对此公很是重视。这款专辑名曰佩拉希亚演奏弗朗克和李斯特,实际上弗朗克的作品只有“前奏曲、众赞歌、赋格曲”一首,专辑里其他内容都是李斯特的作品,计有“梅菲斯托圆舞曲”、“彼特拉克十四行诗3首之二(No5)”、两首音乐会练习曲、《旅游岁月》第一集(共3 集)“瑞士”(共9曲)中的第4曲“在泉边”,以及“西班牙狂想曲”。如此看来这个专辑基本上是李斯特的作品辑。正好,我曾有一张由韩国钢琴家朴健羽演奏李斯特的CD专辑(维真公司版),那里面也有“梅菲斯托”和“在泉边”。名气不算很大的朴氏演奏得非常棒,尤其是“梅菲斯托”奏得热情洋溢,火光四溢,那个录音应该是他的超水平发挥;而佩拉希亚则是老谋深算,他的演奏在火爆之处也有所克制。“在泉边”这段优美的色彩音乐两人可算打了个平手,都演奏得神采飞扬,轻灵飘逸,细听之下,佩拉希亚在音色调控上更胜一筹。 (鲍衍梓)
乔希 格罗本
乔希・格罗本(Josh Groban)这位小帅哥原本想以美声和音乐剧开拓自己的事业,但在格莱美金牌的王牌打造者大卫・福斯特的力捧下,选择了流行音乐舞台。1999年替代意大利盲歌星博切利,与女歌星席琳・迪翁在格莱美大奖典礼上联袂演唱了那首“祈祷”(The Prayer)而大放异彩。继而在2000年、2001年受邀与莎拉・布莱特曼进行“月光女神”世界巡演,更奠定了自己在世界流行歌坛上的地位。记得他在华纳出的第一张专辑中,与美女歌星夏绿蒂・丘奇也合唱了“祈祷”,无论是演唱和录音,都留下惊世的纪录。现在他这张在华纳的第二张专辑名为“Closer”,听后你会感到,他的歌声确实离我们更近了。首支单曲“You Raise Me Up”,即是格罗本重新演绎挪威跨界组合“秘密花园”在2001年所出的力作,无论音色与气息都是美极靓极!第3曲“mi mancherai”是1995年荣获奥斯卡原著音乐大奖的影片《邮差》(Il Postino)的主题曲,格罗本的演唱更有一种慑人的吸引力。第9曲“卡鲁索”,他的演唱不像歌坛大哥大帕瓦罗蒂,唱这首歌时把音定得过高,最高音竟到了Hi-C,吼得声嘶力竭。格罗本的定调,音高恰如其分,听来特别美。新专辑再次显示:他的发音具有特别诱人的磁性,虽然属于流行歌星,但他的嗓音甚至比起很多美声歌唱家来显得更美、更淳厚、更扎实。(乡 土)
郑秀文:美丽
华纳一贯舍得花费重金打造流行歌星。这张流行天后Sammi的新专辑,是继新歌精选《完全拥有》热销之后,于2003年10月31日正式发行的又一个人专辑。专辑的印制装帧仍然走高档次的路线,精美且附有靓照若干。郑秀文在专辑封面上的新造型不仅透出一种时尚美,而且歌曲内容乃以媒体与歌迷最关注的“个人内心世界与感情生活”为主。因为她的爱情观与恋爱态度一直引起人们的诸多猜测与想象。这次,新专辑就是以抒情情歌“美丽的误会”作为主打第一波(碟中第5 曲)。细细揣摩这首如同说故事般娓娓道来的词曲意境,相信不少经历过爱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故事与心境,被深深感动。不知何故,专辑的第1 曲“每天爱你少一些”,歌曲过门很象理查・克莱德曼的那首“童年的回忆”的开头乐句。钢琴奏出的旋律和音色很纯美,歌词的内容却颇富涵义,Sammi也唱得真情流露。第2 曲“搞不懂爱”,曲风显得轻柔慵懒许多,是时下流行的Lounge风格的轻舞曲;第6曲“温暖的泪”是上一张专辑中主打曲“舍得”的作者肖贺硕的又一新作,并由抒情大师黄韵玲制作,赋予了歌曲更为细致优美的感染力。此外,专辑中还有多位乐坛才女跨刀献力,如梁咏琪的“变了心”、蔡健雅的新作“下一个阶段”、陈姗妮的“女生说”等。(碚 仕)
黄滨
象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样经典中的经典,因为前辈大师的金榜演录早已象座座丰碑竖立在前面,后辈新秀还鲜有“盲动”者。黄滨,这位年轻的巾帼好手,却敢于再树一帜,将乐圣的这部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再次制成CD奉献给世人,首先让人感到精神可嘉。柏菲的这款精致的新专辑,不但制作精良,其内在也是经得起专家和乐迷朋友严格检验的!我们姑且不细说黄滨已有的实力――14岁时与俄罗斯的文格罗夫同获波兰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的并列第一名;1993年获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国际小提琴比赛铜奖;1994年获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和帕格尼尼作品最佳演奏奖……,这个演录,黄滨在音色的处理、气息的掌控、情调的把握、与乐队的默契配合以及对作品内涵的挖掘等诸方面,都表现出了极高的造诣。第一乐章开始,乐队长长的前奏过后,小提琴从容自如地加入,第二乐章优美的华彩旋律,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的流畅与通透感,所有这些,都证实了黄滨的实力和大手笔。当然,也证实了她驾驭录音使用的那把帕格尼尼曾称之为“大炮”的意大利名琴的能力。该碟录音很棒,但未说明何处录的音。播放时出现的些许现场咳嗽声,说明是演奏会的现场录音。 (鲍衍梓)
青燕子交响诗
这是一个精彩的大杂烩。这里所指的“杂烩”绝无贬义,而“精彩”更是实实在在的。“雨林”的创作者这回真是挖空心思,也投入了大价钱,直让聆听者真的听出了鲜活的新感觉。专辑不但汇聚了5 部中国芭蕾舞剧中的精彩片段(当然是经过重新编配的),还有其他让人意想不到的创意。芭蕾舞剧的编曲,主要将乐章段落、器乐、人声等经过调整、精简、客串,再现出的是旋律仍然熟悉,但主题更突出,音乐更简洁迷人的效果。专辑中还有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意,如马斯涅的那首著名的小提琴曲“沉思”,蒙蒂的那曲“查尔达斯”匈牙利舞曲,爱尔兰女歌星恩雅唱红了的那首“出航”,等,这里均被王文光先生配上了非常巧妙贴切的中文歌词,又让青燕子的主唱歌手陈洁丽和特邀流行女低音马小倩,与“青燕子”的其他歌手,以优美轻松的嗓音唱出,听起来是那样另类的悦耳!专辑中还有王文光先生为唐诗《清明》谱曲的录音。最后是“集体创作”的京剧《智取威虎山》里的“打虎上山”,这里把杨子荣的唱段变成了“青燕子”姑娘们的齐唱,听起来别有滋味。另外,加盟这个录音班子者,都身手不凡――以“广交”首席小提琴张毅为首的弦乐四重奏组,还有二胡新秀曹玉荣,琵琶手缪晓筝、笛子演奏者伍国忠等,表现都很棒! (方崂科)
杨洪基:白发
杨洪基是如今国内当红的男中音歌唱家。他的声音淳厚,演唱规范,气息连贯,具有很多歌手难得的大肺活量。因而他特别适合演唱气魄宏大、意韵深长的抒情歌曲与颂歌等。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那首著名的片头曲,让他唱出了悠长的气韵和史诗感,该曲也成了他的代表唱。太平洋影音公司的这张个专辑除收录这首名唱以外,还辑录了杨洪基演唱的片名曲“白发・黄沙”,礼赞性歌曲“共和国之恋”、“我和我的祖国”、“中华民族”、“大江曲”;具有纪念意义和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多情的土地”、“但愿人长久”、“回延安”、“离不开”、“秋的恋歌”等。因为杨洪基具备西洋歌剧和中国歌剧的雄厚演唱实力,因此他在处理演录这些歌曲时得心应手,声情并茂,既不过分夸张,又带有恰如其分的情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洪基的外国歌曲演唱得很有份儿。俄罗斯民歌是当今演录的热门,当今众多歌手争相演录,然而大多显得苍白和索然无味。这个专辑中选录的两首俄罗斯民歌,杨洪基演唱得很有俄罗斯味,“三套车”的苍莽感和一气呵成的声韵;“伏尔加船夫曲”用俄文演唱,发音较纯正,尤其是歌词中的弹音发得好,听来富有原汁原味,这也是国内很多演唱者难以企及的。 (佐 耳)
帕格尼尼224首小提琴随想曲
这是北京文雅世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推出的“文雅艺术音乐名曲”中的一款。内容是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该作以往已有大师的演录出版,只不过数量并不太多,敢于挑战帕氏全部24首随想曲的小提琴家队伍至今仍不够庞大。可能正因为如此,“文雅”公司引进日本JVC公司的这款录音不算是凑热闹,况且,这张唱片里领衔独奏的小提琴手是我们过去未曾见过的“生面孔”――日本女小提琴家千住真理子(Mariko Senju)。日本的小提琴教育基础很扎实,小提琴演奏水平很高,之前我们知道有位女小提琴家美岛莉,在小小年纪时便演录过帕氏的这部24首随想曲。没想到这位千住的演录也是那样娴熟流畅!从E大调第1随想曲中那些连续的双弦和三弦的连奏里,你即刻便被这位琴师的神弓妙弦所吸引。第5随想曲琶音与快速华彩乐段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第6随想曲那颤音下的复调拉奏得极其平衡与和谐;第21随想曲那迷人的和弦,拉奏得令人如痴如醉;最后的第23随想曲使用的八度音程全音及半音阶演奏得相当饱满有力。整张唱片的录音精良,总的感觉是刚亮有余而柔润稍欠。帕格尼尼的这套24首随想曲,总播放时间不超过74分钟,完全可以用一张CD录下来,不知何故,这个版本使用了两张CD出版。(肖 戈)
手风琴演奏马赫
该碟是我寻觅多时才在旧货堆里“淘”得的。虽然唱片看起来已破旧,但唱片里发出的声音却极其优美。它是日本手风琴家御喜美江(Mie Niki)使用德国老牌新品手风琴“霍莱”(HOHNER)演录的巴赫作品选。我在上世纪60~70年代曾拉过霍莱手风琴,当然那是一台80贝司的小琴,记得它的音色比较柔和,可能是琴已经显旧,所以声音的反应较迟钝。那时的琴与如今这台“霍莱”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制作这张唱片用的是一台具有自由低音功能的新型演奏琴,它比一般的标准120贝司手风琴的个头还大许多(除左手部分有180贝司外,右手键盘部分还多出4 个琴键)。这种新型回声琴演奏出来的音色非常纯美,唱片选录了巴赫的法国组曲G大调第5号和F大调第6号的全部15曲、键盘组曲B小调第7号的全部8曲,以及选自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巴赫(巴赫的第二任妻子)编辑的乐谱集中的3首小步舞曲以及波罗奈兹舞曲、缪塞特舞曲、进行曲各1首。该碟演录的手风琴声音,正如如今网上介绍的新“霍莱”琴,完全是一部小管风琴的声音。御喜美江的右手部分大多使用的是双同度簧片发出的极象管乐吹出的音色,左手部分则大量使用贝司旋律,很少使用固定和弦键。这种演奏难度大,尤其是快速复调部分,但“巴赫味”尽显其中! (佐 耳)
腾格安:家园
去年岁末圣诞日,腾格尔和屠洪刚等歌星在成都“串场”,贵宾票每张炒到两三千元,几百元一张的普通票居然也难搞到手。成都各报均称他们“赚欢了”。可是,圣诞节我和几位朋友在家中却随意放松地听这位大款唱歌――用中唱广州公司出版的他这款专辑播放他的“专场演出”,CD封面上打着“2003年度激情再现全新大碟”。专辑印制装帧精美,录音也不错,而且,所收录的12首曲子,真是这位老兄“十年创作压箱之作”。价格呢,竟才十多元一张!碟中除“小河淌水”、“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外,其余均是腾格尔自己的创作,且大部分是词曲一揽子包干。这个专辑确实体现出“腾格尔真正沧桑男人的声音”,具有“高亢悠扬原始蒙古音乐与宽广大气编曲配器”的派头。“家园”展现的清新跃动的乐风,“爱你的日子”传达出的动人韵味,“赛莱姆姑娘”流露出的深深留恋之情,“我们永远是苍狼”营造的宽阔狂放的意境,“母亲湖的泪水”渗透的乡情与依恋,每首歌曲都表达了腾格尔这位创作型歌手的灵感与冲动。即使象“敕勒歌”这样的创作,明显具有狂风大作,暴雨将至的感觉的夸张,但腾格尔的音乐正是有了各式的夸张,有了忘情地投入,才会引起那么多歌迷、尤其是年轻拥趸们的关注与兴趣。 (丘怛邺)
邓丽君:小城
邓丽君的纪念碟见过很多了,我感觉这款双张版最适合普罗歌迷中的小老百姓欣赏。其一是这款专辑里所辑录的歌曲,大多数是正象专辑名称“小城经典”一样,是由“小城故事”、“甜蜜蜜”、“世界多美丽”、“月亮代表我的心”、“又见炊烟”、“爱象一首歌”、“丝丝小雨”等组成。这些“老百姓的抒情歌”往往歌词浅简而意韵深刻,曲调优美且婉转动人,抒发了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和真挚情感。而邓丽君最能以幽婉迷人的嗓音和真切的情调表现这些“小人物”的歌曲。当然,专辑中也不忘选编了格调更高的一些歌曲,如为苏轼“但愿人长久”、为李后主“几多愁”的谱曲,还有为琼瑶“我怎能离开你”的谱曲等。为适合更多歌迷的胃口,专辑也收入了象罗大佑的“爱的箴言”、上世纪30年代的老歌“何日君再来”以及日本歌曲“襟裳岬”等。对我来说,CDⅡ上的第10曲“云深情也深”是难得听到的录音。这首歌的词以五言句型组成,歌词宛如情人的轻声自白,曲调淡雅忧虑,是一曲值得聆赏收藏的录音。该纪念专辑中也收录了两首粤语歌曲、一首福建语歌曲和一首日语歌曲,邓丽君的演唱吐词清晰,声情并茂,展示出这位歌神驾驭不同类型歌曲的超凡能力。(凡 丁)
祁十木(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14级写作班)
凌晨五点钟,起身,喝水,躺下
释放了一夜的
痛苦。再起身,喝水。杯子空了,
血管愈发干涸。我试图倾听
这世上每一个细微的声音
以及心脏并不快速的颤动
我抬头望天花板,转而又望向窗外
许多的楼有许多的灯亮着
我看见模糊的光线,一个残存的诗人
生命即将要枯萎的征兆。或者我
如此遥远,我手中空空的杯子
反射出沉重,插满月亮的眼睛
亲爱的。即便我爱
我又何尝能够触及
清明来信
清明前夕,我将收到一封信,没有什么
不吉利。也许我还会寄出一封信
我是一个不需要祭奠祖先的人。我活着迎接
四月,这个充满味道的情人之夜
想象朝着人群相反的方向走
人本就有许多无意义的举动
比如我今夜在纸上写下这段话
比如我背着一本关于饥饿的诗集
黄绿色的叶子会迫不及待,在南方
他已等了一个假意的冬天,用夏季记叙
秋日。阳光就是我途经那块橘子皮
有时眯着眼看我,有时我们擦肩而过
对于旅行,可能有许多话,可能会
激动,根本不需要誊写工整
日子很简单,我给远方写一封信
只传达一个讯息:让他给我多写信
晒谷(外三首)
李富庭(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这是唯一不需要
承担泥土功能的一片土地
而所有从地里长出来的
都喜欢敞开肚皮
在这里晒太阳
尖脑袋的稻谷也不例外
木头制成的爪
既可以挠痒也可以
客串锅铲
刚落地的谷子就这样被翻炒
金色浪花涌起
并没有爆裂的撞击和呼喊
它们安静等待风之最后洗礼
掸去尘缘
然后集体走进佛的监牢
酿 酒
从秋风里抓一把粮食
用寂寞的酒曲搭配
夏季屋檐上还未干透的雨水
酿一坛会唱歌的酒
尽管不够香,也不够老
但我喜欢那种透明的淡淡的苦涩
饮它之前
或许还要加入几片玫瑰花瓣
月亮的影子因此坠入杯中
惊起了涟漪
我吞下酒连同这涟漪
河流便开始淌
淌进几乎空白的胃里
并且经过那片干裂的土地
一些死去的东西
又在撞击之中站了起来
而我已醉得一塌糊涂
咳 嗽
喉咙每一次咳嗽
都震动肺、心脏以及周遭的空气
我吞下一条河
企图平息孤独者的怒吼
淹没咽喉爬来爬去的虫子
青蛙也在池塘的梦里低咳
我打开门
一辆汽车向我驶来
两只橙色眼睛炯炯有神
不知是出发还是归来
所有东西都溶入了夜里
包括那来不及说出的故事
喉咙每一次咳嗽
都震动肺、心脏以及周遭的空气
孤独者怒吼
喉咙清醒地活着
火 车
这移动的世界里,装满了
漂泊的生活与故事
一幕一幕上演,一程一程结束
绝不用重复的字眼或动作
窗外没有风景,人们各自聊天、说笑
蓝色制服,列车员正高声推销各类产品
不过是一场自娱自乐的独角戏
人们依然各自聊天、说笑
夜深时,还有一些灯光以及眼睛亮着
偶尔传来孩子的哭泣或母亲的呢喃
仿佛将熄未熄的蜡烛,缥缈的火
我尽量保持清醒,咀嚼时间的口香糖
因为我知道,无论今夜有多少人做梦
天亮都是终点
覆身的一g黄土(外二首)
姚刚(广西师大雁山校区文学院)
没想到一场大雨,居然能够
搅烂坚硬的大地。
没有多少米粒的泥粥,躲不过
你的锅铲般的脚掌。
稀到全是水。
我是个孩子,所以
要勒紧你的脖子,要箍住你的腰。
我能感受到你呼出的热气,
那么暖,然后是更加冰凉,
就像阳光,出来,又退去。
唉,又是一场大雨,我居然
还要去送你。
你留下不就得了,何必要离开?
我不得不拿起一块砖,塞住
你新坟的后窗。
山脚稻田里的积雨,是天地间
最大的镜子。照得到
你弥留之际,满是皱纹的脸
和,横流的泪。
妈妈,我参加了最后一位村医的葬礼
妈妈,我回村参加了一场葬礼。
那扇曾夜半洞开的木门,
像一张干嚼着中药的大嘴,
咽不下村医患病的僵硬躯干。
时不时有几行清泪,
溜到尘中,激起更大的尘浪。
妈妈,这场葬礼让我害怕。
我想起您抱着我遁入黑夜的恐慌和
叩击门环的焦灼。
我们沉浸在中药味的“口气”中,
许久,
一双小小的泪眼才映出您欣悦的脸。
妈妈,我害怕:
我想起,有人以后倚着麦堆,
旧病复发的情景!
嘿,倒过来瞧瞧
一场较量,在这里发生
一群草帽,一串粗绳
一把板斧,一棵巨榔
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
一挺轰然倒塌的躯干
还有,一块硕大的朽根
哦,将死的树,从不轻易向死!
一副担筐,一把铁锹
一位老者,一个少年
一场新老交替的接力
一座栩栩如生的根雕
嘿,倒过来瞧瞧!
让那长埋幽土的根须,做一回
向上的头颅吧!
谎言(外三首)
黄秋金(广西河池学院汉语言文学133班)
语言行走在虚假边缘
余光里的碎屑
是字句的废墟
荒芜在心上
习惯了断壁残垣的孤苦
在人声鼎沸的虚空里
回声与我对话
言空语寂
话里是――
一颗空城般无望的心
偷来的风
从暖阳里偷来的风
揉成一朵云的形状
藏在细碎的叶子下
一只毛毛虫
趴在冬天的尽头
吃掉了绵软的风
阳春三月
只有蝴蝶,没有了风。
过往的九月
光着脚
奔跑在九月
猝不及防
撞上一片玉米地
蚂蚱欢快地逃亡
蜘蛛网在脸上断裂
脚背上的蚂蚁
被土壤染成了透明
转身离开
隔了时光去眺望
只看到红色的坟冢
埋葬了过往的九月
颠倒的季节
我在一个
季节颠倒的地方
等待三月
漂浮的城市
没有风筝的远空
这个季节没有童谣
我写的故事也没有你
断翅的比翼鸟(外二首)
吕旭阳(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作家班)
为什么不说?你问说什么?
面向金黄色大门
一半羽翅被夹断
你问?选择疼痛进入
亦或丢下残翅而逃
连理枝忽闪忽闪
唱起颂歌
怎么追问与回答
答或是不答
闲庭中漫步时候
桌上有盏芦荟枯萎
给你回答
转身面向你那刻
你在金色厅堂
身披藏红色新衣
高贵而雪白
美目中遥向门口
面向你
回音已转千年
横贯天空
比翼鸟
遇到堕落
才恍惚明白
负重过于脆弱
故乡水变浊
邻居姑娘朱姓氏
昨天结婚
火车刚刚停到西安站
妈妈电话告诉我
买好转车票
心里祝福他们
意识与疲劳纠缠不清
车站靠椅
迎身而上
脱掉眼睛呼呼而睡
次日清晨
家里喜糖仅剩一颗
空气里还有酒醉
妈妈看看糖被消灭掉
脸上透出笑容
像故乡水
其实
心里明白某种意义
做不到绝情与遗忘
更不谈及相见
留下点片刻淋漓
其实
心里明白故乡水早已变浊
妈妈留下半碗纯井水
洗洗记忆
另外半碗弟弟喝了
今早他到了中原
这只鸟,凤凰
A4纸上描摹出造型轮廓
等斜斜秋风吹皱污水
名字再烙上去
羽毛再次沾满起飞时力量
这只鸟玻璃窗背后冬藏
迷迷糊糊
底座托起它们
凤凰火燃烧
这只鸟活过千年
找不到树丫栖息
水泥和轮廓瞬间重生
凤凰用铁与废品铸造而成
立于商业街中心
栩栩如生
仅仅停靠于原点
眸间透些鹰隼雄气
眼球无法像蒙娜丽莎般转动
无法淬炼
只享受赞誉
来自远古神话
似乎名字和技术不怎关联
生活(外三首)
韦静(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2015级影视文艺理论与创作研究生)
刚走过一场骤雨
大街上依旧沉寂
梦里温暖而明亮的风景
忽然变得有点陌生
从现实中取出的一些东西
又不得不放回原地
此刻,风彻底咬破了夜晚
起伏于枝叶之间
在拐角的地方,生活
再一次被苦难触摸
你并非孤岛
也许你曾以为你是一座孤岛
必须承受孤独的煎熬
但爱是一片海
使你我发生了奇妙的关联
尽管风捆住了你眺望的双眼
海浪拍打着你日复一日的疲倦
然而,我们拥有同一片天
同一个属灵的盼望
你并非孤岛
并非无所依靠
此刻,在更为深沉的爱里
你我完成了未完成的呼吸
北回归线以南
我们深情对望
让彼此空洞的眼神变得饱满
雨属于多情的南方
而风一直在路上……
只是忽然没有了方向
只知道路始终向着远方
远方被无知者解构了无数遍
大地上,植物依旧在生长……
城市也在不断地生长
迫使目光越来越短,越来越短……
是否我们都不去看远方?
连时间也给不出答案
我只好站在喧闹的大街上
独自怅望故乡……
早晨不早
深绿的树,大海
一窝鸟鸣从海的深处涌出
我如同一只小船
被这波浪摇醒
母鸡下了十个蛋,十个早晨
其中一个被公鸡的啼叫声啄破
蛋黄流出,和煦的阳光
春天,在公园看樱花(外二首)
韦诗诗(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春天应有百般模样,一种像你,一种像我
还有一种,确切来说是我们
紧密的拥抱滋养时间,灯火通明
“对天生的尤物我们要求蕃盛”
以便她永远不会枯死
镜头轻快的舞步中
樱花开满枝桠
我路过她时,嗅到平和与热烈
性灵不语,她落落大方
生活或许有千万种欺骗的面孔
充满声音与狂热,或空无一物
她不管不顾
日复一日吹破清晨,梳洗打扮
将日子活成诗篇,把记忆送给娇嫩的后嗣
南中国的夜
北中国的雪
在你绿色的窗户,落脚
精致的面食
探寻水晶眼眸的温度
我第一次,从你口中表达了的自己
南中国的夜
翻书声尚未停息,窗外有蝉鸣
黑色字体,忠诚且圣洁
排骨汤,熬了一年
期待从未谋面的重逢
笔尖依旧书写毫无概念的距离
照片缺了一角,怀恋回到从前
张扬的漩涡在风中驿动
合情合理虚构旗帜之上的繁华
黑暗之中,我们把跳舞的心脏叫月亮
解构遥遥无期的孤独
而这月亮主要
由你构成
最后的道别
一阵拥抱
枕着你的
姗姗来迟的香水味,满是离别的海洋
总是由带着咸味的泪水,滔滔不绝地诉说
朝灯火通明处,落落大方地哀悼
无数、无尽话语被锁住
闷热的夏夜
没有一点风吹得动港口停泊的船
草木静止站立
他布满血丝的双眼来不及休息,哪怕片刻
奔赴时辰的马蹄不停
电梯用红色数字,向下的箭头
忘乎所以地庆祝最后的时刻
我们总是习惯用倒数
标榜离别,毁灭虚无,钟表堆叠的废墟之上
渴望仪式感
我们,走走,停停
东西左右,都适合道别
我们,对视,远望
沉默,制造最饱满的祝福。
四月的黄昏(外三首)
思小云(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14级作家班)
黄昏,清凉的鸟声
敲击着玻璃窗,瘫痪在
蝉的翅翼上。
金色阳光,将身躯
推向了巨大的叶片边缘,
散发出,云彩的气息。
四月将谁的沉默驮在鸟背上
使空气张开双臂。
召唤远处,
地平线上的孩子――
播下一粒,矮牵牛
梦中笑醒的心事……
那一只蝴蝶
阳光走过细尘,行经禅房
抚平了,
屋瓦上残雪留着
昨夜的鸟迹。
照得
金钥匙般的打钟人醒了。
我就是门环上
煽叩的
那一只蝴蝶
找回自己的语言
房檐下,我和一只老鸟
有一次交谈
它干渴的嘴,滤过
秋日的色彩
那是一个极为镇定的黄昏
我看见它穿上风的衣裳
在人群之中
瞪大了眼睛
为了一种形式,
换上抒写伤口的字母表
脱去灰色衬衫
我又看见了它,胸膛下面
出那几根
小小的肋骨
醒:答古石
天才刚刚亮
我宁愿就这样卧着
看窗外的一阵风进来
看窗前的一匹马跑来
看门后的一只蝴蝶飞来
看体内的一朵曼陀罗醒来
门廊广阔,四壁悄然
我仿佛看到另一个自己走来
像一阵风,像一匹马
像一只蝴蝶
像一朵曼陀罗
门廊和四壁悄悄走开
雨夜随想(外三首)
叶亮梅(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16级文艺学研究生)
在暴风雨起伏的
第二个星期 我们达成协议
流星的手臂 紧拽
一枚蓝色水晶 垂向潮湿的大地
雨,一个落拓不羁的艺术家
手中缠绕的魔笔
细细地勾勒 一个流浪者的身影
在深沉的墨绿中 死守一份灰白的纸张
桌上书本 静默
在等待着我离开
独自享用
孤独,这一夜音乐的美餐
月光用它单薄的身子
天空爽朗的细绳
把黑色的珠子串连
在枝头 孕育出一颗颗闪躲的星子
和月亮 一张森林的脸
月光 用它单薄的身子
怀抱黑夜巨大的光芒
银河的晶体 滚入皎洁的衣衫
收拢成萤火虫 短暂的尾翼
这沉寂的辽阔缩影
在目光尽头汹涌 植入我们的血液
拍打着落日的肩膀
跟随浪花 在巨响中缓缓升起
静夜诗
林中夜鸟
用舌头 搅扰林间之 绿
枝头 鹧鸪
爬上我温热的食指
烟熏醉意
将 花瓣吐出
我披上红色面纱
十指合什 等待一个果子的成熟
清晨
任自由之手生长
在胸腔 凿出
一个窟窿
与蛙声对视
你生长在湛蓝的湖泊
晴朗的夏夜
或者 傍晚
轻抚着你的面纱
犹如深沉的绿长在心头
站在镜子前
与你对视
那飘荡在耳际的
――心声
是穿过白昼晾晒的宣纸
那张透明的静
你用彩笔
与轰鸣的汽笛
共同 演奏出一个夏天
绿的纯粹
一片持久的沉默
秋・庄稼地(外一首)
梁宇新(玉林师范学院政史学院2013级历史专业)
1
黄土地在过去的日子里种着庄稼
庄稼收获了
它却劳累得倒下了
庄稼地死寂般的沉睡着
暂时的死亡着
黄昏捡起箭头般的余光
刺向了庄稼地
也无法让庄稼地醒来
沉寂是庄稼地的生命曲
我能做的只是为之祈祷
2
庄稼地里没有收割完的庄稼
争吃着快要逃走的余晖
黄豆胀着肚子
狂啃着光线
享受着进入粮仓前的最后晚餐
胡萝卜从黄土里探出头来
大口地喝着光线酒
醉红了整个脸颊
稻苗弯着腰杆
一致面向着夕阳
哀悼着夕阳将要死去
谷子似金子
那是送给夕阳的葬礼
3
庄稼地里到处留有庄稼的残骸
是对动物的一种馈赠
蚂蚁是打扫庄稼地的清洁工
一群蚂蚁似一条长蛇
悄无声息的入侵庄稼地
散开后似强盗
贪婪没有底
田鼠滚进庄稼地
想把庄稼地的遗体挖个千疮百孔
乌鸦的一声诅咒
吓跑了偷睡的黄牛
吓坏了放牛娃
4
老农盘着腿坐在庄稼地里
吸着烟
面对着空荡荡的庄稼地
他的眼神迷茫
沉思着明年种上什么
庄稼地里种着老农的热血与勤劳
他感叹着青春随着汗水落进地里
被庄稼地吞噬自己的生命
他似身旁的锄头
不断地翻土种地
与大自然抗争
当锄头残缺不能用
他也就安息了
5
光着脚在庄稼地里行走
感受到它冷漠的形体
我不相信冷漠是它的真面目
我想变成一只野猪
在地里打滚
身上沾满泥巴
就能听见庄稼地的诉说
这一片的土地养活了一方人
人们不曾向它感恩过
财富滋生贪婪
贪婪驱使人们过度种植
庄稼把庄稼地的精血慢慢吸干
土壤变得贫瘠
6
庄稼地的下面埋着庄稼人
你是否也找到了地下属于你的位置
最终和庄稼地融合
变成庄稼地
种上庄稼
守望着乡土
冬・火炉
1
冬天里的寒风仿佛带着刺
吹在身上
就像刺着皮肤
汗毛冷瑟得僵立
家里人围在火炉旁
享受着冬日里的温暖与清闲
伸开的双手把火焰围了一个圈
温暖就传递给每一个人
火焰随风摇摆着
大伙儿聊着些家常
木柴越放越多
火焰越烧越高
温暖越积越多
母亲喜欢在火炉旁缝补衣服
一线一线的缝着裂缝
想把火焰藏进裂缝里
暖气就留在衣服里
留给我们
我们在火炭里埋着红薯
期待着秋天里没有熟透的红薯
会在冬日里熟烂在口里
只要有冬天
火炉就不可缺失
可是冬天常在
火炉常有
人却久留不住
眼前的火炉旁消失了某人
只能在记忆里寻找
只要找到了
那一份温暖就不会冷却
2
火柴划出了生命的终结曲线
母亲把火柴光亮的生命延续到了炉灶里
小火苗被送进了幼儿保育室般的炉灶里
炉灶隔开了风
小火苗就不会夭折
母亲投进木柴就能喂饱小火苗
灶火吸收了木柴的怒气变得膨胀了
灶火像岩浆般想从火山口般的炉灶喷出
母亲用锅堵住了火山口
灶火只能在炉灶内进行核能反应
锅子热红了屁股
清水变成了泡沫
我们也不无失落地以为,类似叔伯姑嫂、兄弟姐妹的称谓,会逐渐淡出生活的词汇;
我们已经习惯把独生子女当成“小皇帝”,四个老人和两个大人把宠爱和祈盼加于一人,含饴弄孙几乎成了双休日的争抢……
忽如一夜春风来,那扇原本封禁森严的大门悄然开启了。
2004年4月15日,《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出台,就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新内容是: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可生育第二胎。
半年多过去了,我们十惊诧诧,惊诧的不是因为门里透出的那缕清风,而是我们对此的波澜不惊,淡然豁达。
政治清明了,社会宽容了,文明进步了,生活精彩纷呈,人的选择也多样化,包括生孩子。生还是不生,生一个还是生两个,完全是你的自由。脱去某种束缚,我们忽然发现这样的“开禁”并未引发多少震动。
于是有了一番小小的调查,并非探讨新条例对社会形态和人口结构的冲击,只是看看一惯爱引领潮流的上海人,想要生第二个宝宝吗?
我们在口号下成长――
五十年代,我们的口号是:生十个小孩,当“光荣妈妈”
计划经济年代,什么都按计划,3口之家是小户,大户至少4人,每家每户有多少人就领多少粮、油、肉票。过年的时候最热闹,整齐排列数人头,“大户人家”领来的年货总要比“小户人家”多出三分之一呢。
但这样一来,引来分食的“小馋猫”也多啊!你看,张家伯伯刚拿回来的几包南北炒货不一会就被家里的五六双小手给抢走了。嘿!那边几个大男孩正为几颗花生米滚作一团,而墙角的张咪和张颖姐妹俩正用手捂着被小核桃塞得鼓鼓囊囊的嘴巴直乐呢……
要当“光荣妈妈”可不容易,10个孩子是最低指标。家里的孩子从1数到10,最后连名字都带上了数字,要不连“光荣妈妈”们也搞不清谁是“八弟”和“九妹”了。
八十年代,我们的口号是:只生一个好!――计划生育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
女排名将,身高1米97的赵蕊蕊,出生于1981 年,她的引人注目从她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了。
那年,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抓得特别紧,为了生她,父亲赵怀富递交了二胎申请书,但计生办和南京体育学院的领导都说做不了主。于是,南京体育学院召集院计生办、学院工会、人事部、共青团和赵怀富一家专门就此事进行了一次“五堂会审”,会议的议题就是“老赵家能否生二胎”。
老赵挺聪明,没让妻子回避,而是让她挺着7个月大的肚子坐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看着体态臃肿的赵妈妈,谁还忍心把反对的话说出口?会上最后形成了一个决议:生第二胎可以,但孩子不享受幼儿保健费。今日的排球明星赵蕊蕊就这样“逃过一劫”,诞生了。可之后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生第二个宝宝之前可得先把要罚的钱准备好呢。
新世纪,我们的口号是:将二人世界进行到底!
每个周六的早晨5点,小毅夫妻都会准时醒来,两人直挺挺地躺在床上,眼珠骨碌碌地转,琢磨着这个周末要上哪去玩。迅速统一好地点,两人“噌”地从床上蹿起来,一个忙着整理行装,另一个则抱着电话呼朋唤友,把他们通通从梦中叫醒,装上车。
幸好朋友们早已“身经百战”,个个都是训练有素。但在这些能够随时听候召唤的朋友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不是“丁克一族”就是尚未成家。没有了孩子的拖累,他们自然可以临时起意,随想随走了。
“一胎派”―――
没有必需的金钱和空间,人还能活得很有尊严吗?倒不如精心培育一株独苗,让她享有充分的阳光和养分,健康成长。
32岁的俞明扬是浦东一家外企的人力资源主管。他第一次听说此事是在衡山路上的酒吧,那是次同事间的聚会。被大家称为“大板牙美人”的刘小姐闻此“喜讯”,居然兴奋得尖叫起来,早早就要离开,像是急着赶回家去和她先生孕育第二胎。俞明扬却是波澜不惊,一笑置之。按他的说法:打死我,我也不会要第二个孩子。
或许是年少时有关家中的记忆太惨痛了,清贫和狭窄是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
那时俞明扬住在上海南市一幢老式石库门房子的底楼。轮到他父亲结婚时,大伯和二伯已相继在这里成家,就这点逼仄的地方,似乎再也安不下一张婚床了。家里都是平头百姓,自然是分房无望。还是在菜场卖家禽的祖父足智多谋,经过一番腾挪,把天井里的违章建筑扩大了些许,又让大伯把木板隔墙缩进去了些许,父亲总算有了不足6平方的新房。祖父基本上是按菜场鸡舍的设计思路来主持这项房屋改造的。到现在,俞明扬的妻子老是责怪他走路佝头缩颈,还喜欢眯缝眼睛,她不知道,老公是在没有窗户的“鸡笼”里长大的。做功课,他是坐着小凳趴在床沿上做的。在进大学之前,俞明扬没见过正儿八经的写字台是什么样的。祖父崇尚大家庭济济一堂的气氛,祖母则是从节约能源节省开支考虑,家里只有一只煤球炉,吃的是十几口人的大锅饭。小孩子是不上台面的,坐不下,蹲在地上吃,搛菜便从大人的夹缝中伸筷子进去。时间长了妯娌间难免有矛盾,老爸他们挨着兄弟情分都隐忍不发。家里要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一屋子人都听见,板壁不隔音,所以一个个都憋得面黄肌瘦。俞明扬的童年和少年活得毫无色彩,在弄堂里玩点低级游戏是唯一的乐趣。
俞明扬是独生子,大伯和二伯也都只有一个孩子,其实那时还没有严格的生育限制,他们可以生第二第三胎的,但父辈似乎很清醒,再也没有多余的金钱和空间留给下一个孩子了。
没有必要的金钱和空间,人还能活得有尊严吗?!
好在那一页已经永远翻过去了。俞明扬现在贷款买了两室一厅新房,夫妻恩爱,有个乖巧伶俐的女儿,工作稳定,收入也不菲。他和妻子也探讨过,要是再生个孩子,碰巧又是个儿子,按眼下的行情,培养他成人的花费自不必说,为他将来购置婚房又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倒不如全力以赴培育眼下这株独苗,让她享有充裕的养分和空间,健康成长。
让那些爱生第二胎的人生去吧,他仍信奉那句过了时的“国策”:只生一个好!(桑陌)
“两胎派”―――
两家老人明争暗抢的“夺孙大战”,令小夫妻有些不知所措。幸好有了“二胎政策”出台,这回双方老人都可以尽享天伦之乐了。
佳颖和饶远都是独身子女,5年前两人结的婚。结婚第二年,佳颖怀孕了,顺利产下一个7斤多重的女娃娃。俏皮的小脸,红彤彤的;一对双眼皮,纹沟深深的;还有那一头黑发,密密细细的,全家人欢喜至极。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是乐坏了,两家老人都抢着把孩子接回家带。老人们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年纪大了就想看着孩子们在自己身边,心里美着呢。”
爷爷奶奶最喜欢坐在沙发上乐呵呵地看着小孙女折腾。小家伙可以坐在学步车上在家里横冲直撞,可以爬到电视柜前开关电视,可以用饮用水洗手,偶尔心情不顺畅,还可以把茶几上的卫生纸从客厅一直拖到卫生间。有一回,奶奶抱着孙女逗她玩,小家伙居然仰起小脸猝不及防地亲了奶奶一口,把奶奶乐得半天合不上嘴,接下来的一星期,逢人就说小孙女亲她了。
外婆最爱给小孙女做鞋子。鞋是布做成的,面上布满了精致的小花。外婆觉得小家伙长大了,皮得要命,外面买的鞋子才几天就坏了,自己做的牢,穿得也很舒服。而外公总会用报纸方方正正地把几双鞋子包装好,每每看着自己的作品,他都笑得满脸绽开了一朵大,花白的头发在灯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看着4位老人乐此不疲地逗着女儿玩,小俩口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可没多久,老人们的爱犊之心切就让佳颖和饶远有些吃不消了。
刚开始,老人们每次把孩子送回来,都依依不舍,一个劲地埋怨小俩口怎么不再多生一个。到后来,竟然演变成两家老人的“夺孙之战”。
“我说,你婆婆也真是的,这星期宝宝已经在她那里呆了4天了,也该送回来了。”佳颖的妈妈十分气愤地打来电话,“也不为我们想想,那么大岁数也不知道体谅一下别人。”“妈,您就少说两句吧,过两天就把宝宝送到您那儿。”佳颖只好不断地安慰妈妈。
周末,上婆婆家串门,一只脚刚踏进门,就听到婆婆的责问:“饶远,我上次给宝宝买的奶瓶怎么不给她用,总用外婆给买的,是不是嫌我买的不够好啊?还有我给她买的鞋子,是不是不够漂亮啊?”要不是公公上来解围,佳颖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两家老人的明争暗抢,让小夫妻有些不知所措。两人都明白老人们的心意,可做三夹板的滋味可真不好受。原本期望6个大人加上1个宝宝的“六加一工程”能够让这个家其乐融融,怎么也想不到竟然引起了家庭内部矛盾。
佳颖和老公真希望能够再生一个宝宝。一来让两家的老人都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二来家里可以热闹些。
2004年4月15日,《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一出台,两人立马乐得合不拢嘴。两家老人听了这消息欢欣鼓舞,天天盼望着第二个宝宝的降临。4个月后,佳颖去医院体检,医生恭喜她又怀孕了。
这位准妈妈真想幸福地告诉所有的人,生两个宝宝正好!
(籽言)
计划生育背景资料
1980年开始全国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而到了90年代后期以后,中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已出台法规,规定均为独生子女的城镇夫妻,可以自愿生育第二个孩子。
2000年5月7日,中国政府《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提出要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政策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2004年4月15号,新的《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生效,取消了双方均是独生子女生育二胎必须间隔4年再生育的限制。
“这是他和妻子人生唯一的希望啊!一个孩子,只有一个孩子,就像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入同一个篮子当中,一旦篮子摔了,所有的鸡蛋无一幸存――风险实在是太大!”
1997年5月23日,这个日子成了黄静宁夫妇心中永远的隐痛。就在这一天,他们的独生女儿,15岁的莎莎因车祸匆匆地离开了人世。
孩子走了,留给黄静宁夫妇的是无尽的悲痛和思念。只要一提及女儿,黄静宁眼泪就止不住哗哗直流:“都怪我,全都怪我,如果那天我不让她上街就好了。她不上街,就不会出车祸,早知道这样,我会没日没夜守着她的……”
没有了自己的骨肉,家庭就没有了快乐和幸福,黄静宁和丈夫常常相对无语。几经商量,他们决定再要一个孩子。
黄静宁和丈夫都已年过不惑,为了能够怀上孩子,他们吃尽了苦头。两个人不知道跑了多少家医院,看了多少医生,吃了多少药丸、药片和药汁。终于,黄静宁又有了身孕。
这个来之不易的小生命在一家人的期盼中降临了,这是一个很漂亮的男孩。黄静宁索性辞去工作,成了全职妈妈,她要好好地守住儿子,再也不能让唯一的这个宝贝受一丁点伤害了。
从此,孩子的一声咳嗽都会让黄静宁紧张半天,她不欢迎别人到她家里来做客,也不愿意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因为她担心别人将病菌带给儿子;她看不得孩子跑、爬高,因为这些都有可能让他摔了;她最怕的是带孩子上街,街上的车辆太多,任何行驶中的车子在黄静宁眼中都是“隐形杀手” ……
孩子一天天地长大,渐渐有了自主意识,他对妈妈过度的“保护”有了反抗意识,开始天天吵着出去玩,而且他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尽管万分的不情愿,黄静宁还是将孩子送入了幼儿园。每天下午,黄静宁总是最早一个到达幼儿园门口的家长,她一边翘首等待,一边支着耳朵倾听里面的动静:自己的宝宝今天不会出什么事情吧。
丈夫起初对黄静宁这种过度的紧张颇不以为然,几经劝说无效之后,他便也由着她了。其实,他自己何尝不紧张儿子,这是他和妻子人生唯一的希望啊!一个孩子,只有一个孩子,就像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入同一个篮子当中,一旦篮子摔了,所有的鸡蛋无一幸存――风险实在是太大!如果这个孩子有了什么不测,他们恐怕再无生育的可能和勇气了。
因为长期生活在压力中,黄静宁显得格外的衰老。有时候望着自己的小儿子,她不免感觉有点悲哀:等到自己和丈夫都60岁了,孩子还没有成年,那个时候,她还有足够的能力来保护他吗?如果他们当初趁年轻,在生下女儿莎莎之后,再生养一个孩子,那一切大概就不同了。
(宁眉)
你说我说他说―――
朱迪女25岁公司财务未婚
两个?一个已经够烦的了,还要两个?只怕到时候我整天要跟在他们后面大吼大叫才可以,那我老公肯定要被我忽略,这样两三年过后,我不变成标准的“闲”妻“凉”母才怪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一个是养,两个也是养,小的时候爸妈工作忙,常常把我一个人放在家中,那个时候我还真的希望有一个兄弟姐妹能够一起玩。以后我有了孩子,我会征询他的意见,问他要不要一个弟弟或妹妹。只要我未来的老公养得起,再生一个又如何!
罗军男27岁IT人员未婚
如果政策允许,为什么不生呢?一个孩子太孤单了,而且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都围着这么一个宝贝孩子转,太容易滋生他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情绪。中国人喜欢双数,认为这样够吉祥。我也希望能够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这样才能凑成一个“好”字。前段时间一直同女友争论结婚后生了孩子该跟谁姓的问题,如果有两个孩子,这就根本不成问题了――一个随她姓,一个跟我姓,这样对双方家长也有一个交代,多好!
男29岁公务员已婚
我已经有个女儿了,好喜欢小婴儿的样子,抱在手里的感觉沉甸甸肉鼓鼓的,像是抱了个小猪崽,香喷喷,嫩嫩的。每天看着她都会问自己一遍,这个小家伙真的是我生下来的吗?她怎么可以长这么大,这么好玩,我真伟大。如果能够再生一个男孩,我一定高兴得合不拢嘴。
张颖函女30岁 全职妈妈已婚
孩子让人太累了,我是全职妈妈,真得很全职的,没有家人可以帮一点忙。孩子是很可爱,但一个人带真得太累了,主要是睡眠时间不够。我这个人一睡不足,就马上见瘦,宝宝30个月了,我也从开始上班时的105斤变成今天的90来斤。 我老公是还想要,可我坚决不要了,有指标我也不生。
陈贝章男45岁出租车司机已婚
我是有点老派思想的。我没有兄弟,只有两个姐姐,姐姐的孩子都是外姓。我又生了个女儿,所以担心我们陈家这一支脉没有继承人了。女儿读大一,已经有男朋友了,我曾半真半假跟她说过,将来最好生对双胞胎,其中一个是要姓陈的。没想到现在政策允许,好,我绝对让我女儿生第二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