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变色龙课件

变色龙课件

时间:2023-05-29 17:33: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变色龙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变色龙课件

第1篇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很多人喜欢养宠物,图片上的小动物你喜欢养吗?

同学齐声:不喜欢

师:我也不喜欢,又丑又凶。但是,这种小动物却有一种特性,它的皮肤的颜色会跟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人们给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变色龙。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也有这样一种善变的技能,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小说《变色龙》。(板书变色龙,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

师:请齐声告诉我,变色龙的作者是——

同学们齐声:契诃夫

师: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作者契诃夫?

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作品有《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万尼亚舅舅》等。

师:走进文本之前,先解决字词障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些字:

魁梧 醋栗 恐吓 异想天开 无缘无故 戳 洋溢 径自 胚胎

师:读得非常清晰,有一个字,老师再订正,“魁梧”的“梧”,应读作wú。

师:同学们预习的非常好!那么我学习这篇小说的目标是什么?

同学读课件上的学习目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特定环境下的人物性格特征,理解小说主题。

师:在“学习目标”中,有用红色标注的内容,你能猜出老师的用意吗?

学生: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

老师:文体知识掌握的很扎实。今天我们就是围绕小说的三要素,来学习小说,从而掌握人物形象。

师: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中心事件。

学生:警官奥楚篾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的经过。

师:认真阅读课文,用最快的速度填表。

生:案件发生时间不会,发生地点是木柴厂,案由是狗咬人,原告赫留金,被告是狗和狗的主人,警官奥楚蔑洛夫,审理经过是6-27自然段。

师:还有不同看法吗?背景时间谁找到了?

生:时间应该是19世纪。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注释上契诃夫的生平时间主要在19世纪,因此他的作品我猜也应该反映这一时期。

师:出示答案。这位同学非常细心,而且学习习惯非常好,大家也要多关注注释给你的信息。背景在文中哪些段落体现出来的?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门口连一个乞丐都没有。”

师:这就是小说的社会环境,也就是十九世纪沙皇专制的统治时期,小说的案件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下面我们就一起分析审案的经过,课文的6-27自然段。大家想不想听十九世纪奥楚蔑洛夫审案的原声再现?

学生齐声:想。

师:分角色朗读6-27段。(五个角色,不用旁白)

师:用掌声评价同学们的朗读。小组合作填表。

要求:用原文回答,找准关键的词句,不能大段的读课文。

师: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谁?

生:奥楚蔑洛夫

师:如果用一个字来评价他处理案件的态度,你认为哪个字最好?

生:变

师:他“变”的依据是什么?

生:狗的主人是谁?

师:那么他是怎么“变”的?一共“变”了几次?

第2篇

一、聚焦幸福元素

学习幸福感特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如愉快、满足、自豪的积极情感与抑郁、焦虑、紧张的消极情感)以及对自身发展和价值体现的认知评价。为了详实地了解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幸福感,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访谈与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课堂上影响小学生英语学习幸福感的关键因素是学习体验和现有学习成绩。影响中低年级学生幸福体验的前四位因素是成功体验、教学方法、课堂氛围、教学内容。而影响高年级学生幸福体验的前四位因素则是教学方法、成功体验、课堂氛围、教学内容。表明中低年级段学生相对于高年级学生更加容易获得满足、感受幸福,更在意学习成绩带来的幸福。

如图所示:课堂的幸福元素包含课堂氛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功体验等。聚焦幸福元素,它们与教师的幸福品质和教学能力息息相关。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幸福感,教师就应当努力用爱与智慧浸润这些因素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而学生也需要积极地配合参与,用爱与感恩回馈教师,在幸福传递的良性循环过程中学习与成长。

二、觅循幸福路径

新课标所提倡的幸福是一种参与的幸福,求知的幸福,生命成长的幸福。它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幸福、体验幸福和创造幸福,做幸福教师、当幸福学生、塑幸福课堂。

(一)增容幸福磁场,做幸福教师

学生对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的认识主要从教师那里获得。教师应该内外兼修,反求诸已,像斗士一样勇敢地追求教育生命的幸福。在生活中应感恩每一点理解、宽容、信任,甚至是压力、埋怨和怨愤,喜观学生的点滴进步,乐感学生的鲜明个性、纯真心灵。在工作中多在英语学习相关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下工夫,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对话平等、沟通顺畅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愿学、乐学、爱学。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新颖、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英语的魅力,体验语言学习的成功喜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幸福感。

(二)塑造学生幸福人格

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Seligman编制的幸福公式为:H(幸福)=S(遗传)+C(景况)+V(个体可控行为)。他认为获得幸福的研究重点应放在人的可控行为变量上,通过塑造幸福的人格特质,使每个人都有可能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对于学生而言首先应保持“知足者常乐”的良好心态,要常怀感恩之心,学会在所拥有的美好事物中如身体健康、学习有进步、班级团结、得到别人的信任中感知幸福,并学会给自己减压,通过有效的方法淡化消极情绪。同时也要具备“知不足且奋进”的执行力,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状态并拟定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成功的幸福,并享受和同学在团结协作过程中获得的幸福感。还要有“我幸福、你幸福”以及“你幸福、我幸福”的情怀,学会创造幸福。

(三)研构教学模式,塑幸福课堂

幸福的英语课堂最纯粹的状态就是在幸福中学习着,在学习中幸福着。它通过快乐和谐的教学氛围与内容,吸引学生理解幸福内涵、丰富幸福情感;它依靠高效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引学生建立起一种幸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它更拥有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敬仰,引领学生学会感受生活、获得幸福并创造幸福。“探・动・展”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幸福感为核心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促使学生在质疑释疑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加工、提取,在互动、融合、快乐中构建幸福课堂。

1. “探・动・展”教学模式概念界定

① 探是指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教师通过多维、多层次地启发引导,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通过进行不断的探究、理解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策略。

② 动既涵盖静态的活动也指向动态的促动,体现为师生共同开展多维的教学活动激活语言习得机制,在师生和生生互动中促使学生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从而体验学习带来的幸福感受。

③ 展既着眼文本的拓展更注重能力的发展。“探”与“展”通过“动”实现,“动”以“探”与“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三者浸润于教学过程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2.基本原则为以疑导学、以动激思、以探促动、活化教材、类比运用、整体发展。

3.基本框架:以英语3P教学法为载体,分成以下三个流程:Step1 Presentation 温故知新,以疑导学;Step2 Practice 质疑解疑,以动促学;Step3 Production 活用教材,以探促用。三步骤步步为营,环环紧扣,前步为后步的基础,后步为前步的发展。教学程序逐步推进,教学层次逐渐提高,教学效应次第扩大。

4.案例解读:《Unit10 What colour?》是苏教版牛津小学英语1A第10单元的内容。本课是第二课时(Look and learn, play a game)的教学,既是对句型“What colour?/ It’s blue.”的巩固,也是对单词red、 yellow、 blue、 green、 brown的学习。本课的教学目标为:能听懂、会说red, green, blue, yellow和brown五个表示颜色的单词,发音准确;能用特殊疑问句What colour?并能根据情况用It’s...回答,语音语调正确;能用英语来描述物体以及颜色;初步了解一些颜色在特殊场合的用途并激发学生对颜色进行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教学设计如下:

Step1:Presentation温故知新,以疑导学。

① Free talk 自由对话。

教师手执各类卡片,利用卡片和学生进行对话,在此过程中复现了1-9课的单词和句型,并鼓励学生集思广益,利用所讨论的单词进行造句、编写对话、唱歌等拓展练习,与此同时还让学生将卡片贴在黑板右下角所对应的单词处,建立单词形与义的联系,也为下文的板书与游戏的设计作铺垫。

T: Hello, I’m Eva. Good morning.

S1:...

T: Hello,what’s this ? (教师手执一张画有棕色鼻子的卡片)

S2:It’s a nose.

T: Touch your nose.

S2:...

T: Is this a bag?( 教师手执一张画有绿色书包的卡片) Try to say sth.about it.

S3:...

...(同上)

T: Good morning,xx.What’s this?( 教师手执一张画有红色铅笔的卡片)

Sn:...

T: Sing the song “A pencil”.

Ss:(唱第四课的歌曲)

T:You can sing.What can I do?(让学生猜)

教学用意:自由会话是师生心灵的交汇点,也是旧知复现的平台,更是新知内化的“破冰器”,学生感受到了求知的幸福。

② Lead in 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变色龙不停变色的视频)

T: Look at the cameleon. What can he do?Let’s watch. (出现变色龙变色的视频)

T: He can change colours. Today we’ll learn some colours.(教师出示课题Unit10 What colour?)

③ New words 呈现新知。

教师先播放变色龙变色的课件,依次出现蓝、红、黄三张变色龙的图片,学习blue、red、 yellow三个新单词,并通过师生、生生的形式操练What colour...? It’s...的句型。紧接着,以说唱形式强化上述新单词:“Red, red, this is red.”“Yellow, yellow, this is yellow.”“Blue, blue, this is blue.”最后,教师播放变色龙变色的课件,出现绿色和棕色的变色龙,学习green和brown,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猜下一个可能出现的颜色或用颜色来描述一些事物。

Step 2:Practice质疑解疑,以动促学。

① T:Read them and find out the next colour. 找规律

课件呈现三组有规律的颜色,要求学生依次读出颜色并说出后面可能出现的颜色。

教学用意:一年级学生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找规律的知识,学科之间的整合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探究中强化单词义和音的联系,避免机械的朗读,感受着探究的幸福。

② Find out the difference.找不同。

开展找不同游戏让学生找出不同的部位并描述其颜色。

教学用意:找不同的游戏可以促进新知和句型的整合,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发展。

③ Devide the cards in colours.利用学生先前在黑板上所贴的图片来进行颜色归类,要求学生把图片放在每个单词后面。

板书--T: So many cards here. Devide them in colours.

教学用意:强化单词义和形的联系,板书自动生成。

④ Group work.小组活动,操练对话。

S1: What’s this?S2:It’s a pencil.

S1: What colour?S2:...

教学用意:利用现有的板书资源进行对话的操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学生在生生互动中享受和同学团结协作的幸福。

Step 3 Production活用教材,以疑导学。

① Make a rhyme.改编儿歌。

T:Say a rhyme “A cat and a dog”

Ss: A cat, a cat. A white cat.

A dog, a dog. A black dog.

T: Try to make a rhyme.利用黑板上所归类好的图要求学生尝试说类似的儿歌,说对的学生可以取走黑板上的卡片。

如: A mango,a mango,A yellow mango.

A bag,a bag,A green bag.

教学用意:类比运用,活用教材,通过小诗的创编加强信息的提取,激发语言的输出。

② Give the orders. 发号指令。

教师将红、蓝、黄、绿的帽子分别戴在每排排头学生的头上,分别表示红队、黄队、蓝队、绿队,要求学生集体听口令来做动作,待学生熟悉指令后,各队选取1人上讲台来代表队伍比赛,由台下同学自主选择讲台上的代表队员来进行口令的演练,并进行轮换。

例1:Green team, sing.

Red team, dance.

Blue team, run.

Yellow team, jump.

例2:Red team, touch your mouth.

Green team, touch your ear.

Blue team, touch your nose.

Yellow team, touch your eye.

教学用意:以新练旧,通过竞赛来进行知识的整合和信息的加工,增强语用能力,由扶到放,注重难度的降解,学生在互动中感受着幸福、传递着幸福。

③Think and guess .调色游戏。

教师请学生猜一猜由两种颜色混合调制出来的新颜色。

T:What is yellow and blue?

T:What is yellow and red?

T:What is blue and red?

教学用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对调色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也进行了知识的拓展。

④猜一猜交通信号灯的用途。

Red light, stop.

Yellow light,wait.

Green light,go.

教学用意:从文本走向生活,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⑤Homework.家庭作业。

会用颜色描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景;情趣;激活

作者简介:虞颖群,任教于江苏省吴江市七都中学。

语文学科是一门富于学生想象和智慧的课程,而语文知识则是学生进行一切想象、创造活动的前提。“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结合新《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初中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培养学生想象和思维能力出发,学着创设适合学生知识能力相应的教学场景,采用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议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知识教学接受的瞬间,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创新的欲望,让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真正被激发出来,思维的认知也会被不断刷新。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每堂课都存在着个体认知领域的新发现,因此,学生在发现中就潜藏着创新的可能,而教师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良好手段。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质疑开始的。所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用创设语文教学情景的合适方法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在与学生的融融交流中使语文教学手段的应用得到了锻炼。

一、投之一石,溅出一池涟漪

常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语文课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格外重视开场白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每当上课开始,学生首先听到的是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定能精神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有了良好的氛围,教师教得起劲,学生也学得用心。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笔者联系八年级所学的《变色龙》一文,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大家还记得我们初二学过的《变色龙》吗?请同学们回忆小说中的“变色龙”是指谁?那我们为什么称他为变色龙?当学生回答之后,又适时提出让他们找找我们今天所学的文章中有没有类似于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变色龙”?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又如,在讲授名著专题《水浒传》时,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刘欢唱的主题曲《好汉歌》,随着高亢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学生们情绪激昂,有的甚至跟着“吼”起来,显然他们已沉浸在歌曲的旋律中,思绪已飞向那充满侠肝义胆的剧情当中,这就创造了一种情境。播放之后,笔者故意发问:知道这是什么歌吗?它出自哪里?谁唱的?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淹没了笔者的话语,显然他们已被带入情境当中了。这样就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整个课堂气氛的活跃就可想而知了。

二、倾之声情,感动几多情愫

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常能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笔者在教授课文《三峡》时,首先通过观看三峡的记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三峡的壮美风光,产生一种心灵的愉悦和自豪。再通过与学生提前课下搜集的一首郭沫若的诗《蜀道奇》相对比:“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由此也让学生更深切领会到课文中有关三峡绵长、陡峭的特点:“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这样一来,学生由对三峡壮美风光的喜爱、向往进而产生了学习课文的强烈欲望。学习效果相对于一上来就由教师来对文段进行泛泛的串讲、分析而言要好得多。

又如教《听潮》,预习前,笔者让学生请教音乐老师,搜集以大海为主题的音乐资料,欣赏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海之恋》;在教《狼》这一课时,笔者叫了几位学生在教室里表演,收到了异想不到的效果;在教授《愚公移山》时,笔者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编写一个课本剧,同样学生也非常乐意参与其中。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携之试水,徜徉无边学海

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

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其实效果可想而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种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

在学习《白鹭》一文时,笔者准备一幅白鹭图,先让学生欣赏白鹭图,并说说画面带给自己的感受。学生的兴趣就来了,七嘴八舌地在下面说开了,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郭沫若笔下白鹭的美。优美的散文自然要多读,学生深情地朗读,用心品读,找出自己认为最值得推荐给同学的优美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理由,让学生从朗读中感受白鹭“被人忘却的美”。教师引领学生的灵魂沉浮于作者的字里行间,体味作者的思路与情感,让心灵浸染墨韵书香,与作者互动,激起学生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激发学习的欲望与热情。于是,学生争先恐后抢读,好不热闹。再让学生分成小组互动品析课文,从不同角度赏析,探寻美在哪里?这样,整个课堂始终把主导权交给学生,教师仅做课堂的驾驭者,一切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四、敢试牛刀,享受创新快意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研究也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绿》等写景优美的文章时,笔者就让学生动手画出文章中所描写的“春”,学生有些画的是草,有些画的是花……有些学生就从网上搜集符合文章描写的优美图画,再配上文字,真可谓“春意盎然”。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现有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抽象美,又可以通过图片欣赏来领略直观美,这样就使文章内容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另外,对有些“电脑小高手”,鼓励他们根据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在学习《都市精灵》这一课时,笔者就让班级中的一位学生制作了相应的课件,在班上让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学生反响热烈,且都跃跃欲试。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为语文教学烘托了扎实的基础。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学生的学习中,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兴趣得到激发,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当前现代教育涌现出的“愉快教学”模式,正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不断实践过程中,笔者尝试着让学生享受在愉快教学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也使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着师生和谐教学交流带来的充实人生。

参考文献

[1]丁俊强.创设教学情境,创新语文课堂[J].文教资料,2010(28).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学生审美 能力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高尚人格,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从而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学生的性格特点,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便使其审美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成绩。

一、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日常生活中的细致观察,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细心指导。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对其审美能力进行相应的培养。首先,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端正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同时还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全身心地投入。其次,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培养了学生的品德,使学生在今后的成长的过程中,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最后,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及鉴赏力。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途径:

1、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培养审美感受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的形象和意境。由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树立起作品中的图画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成绩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2、利用多媒体,培养审美感受力

语文新教材对学生施行审美教育应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优化组合起来,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形象化、动态化的呈现教学内容,丰富课堂信息容量,营造审美情境,受到情感体验、美文欣赏、语言积累等立体化的审美效果。例如:在学习的《沁园春 雪》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优势,在朗读的过程中,穿插一些相关的图片背景,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文章的感情及作者的抱负。同时在其观看后及时地让学生写读后感,再由教师对其进行总结、点评,将会比教师单纯的讲述好的得多。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3、通过比较鉴别,培养审美感受力

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比较是人们最常见的思维方式,通过比较,人们对事物的感知由片面到全面,不但可以看到事物本身的本质属性,而且能够揭示事物相互间的关系或异同。因而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鉴别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例如在学习《变色龙》时,多数学生会对文章中奥楚蔑洛夫的性格产生疑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变色龙》与《我的叔叔于勒》进行比较,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清楚的认识到俄国沙皇统治时期的黑暗。与此同时,通过学生的比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4、通过诱发想象,培养审美鉴赏力

第5篇

营造激发兴趣的氛围

在语文课中运用多媒体能使教学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在导入新课之前或是进行拓展延伸时,我喜欢让学生听一些歌曲或是音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学《智取生辰纲》这篇小说时,我先让学生听《水浒》的主题曲,再来学习小说,把握人物形象就比较容易了,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创设释疑解难的突破口

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为此,我时常利用多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巧设突破口。

例如,《智取生辰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文章均已截取视频片段,授课时,教师就可通过播放视频,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性格、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进行理解和欣赏。又如,很多教师在讲八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时,把故宫的图片放到课件中,按照故宫的中轴线从南向北介绍故宫,这样做确实比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要好得多,但是学生究竟又能了解故宫多少?为此,我在上这一课时,也把传统语文的教学媒体——故宫建筑群沙盘模型,通过大屏幕放给学生看,这样做使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呈现生动形象的细节内容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对比鲜明,细节描写很成功,教学这样的课文时,就可以通过幻灯片来突破难点。例如,在讲《变色龙》时,我依据奥楚蔑洛夫对待小狗的不同态度,设计了几幅图画,重点突出他的动作、神态、表情,并在课堂中依据相关的情节放映。这样,学生眼中的奥楚蔑洛夫丑态毕露,文章脉络也显得清晰,达到了教学这篇小说的理想效果。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其教材内容选材广泛,特别是一些说明文和具有深远历史背景的文章,学生的知识面无法触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势必要补充相关资料,创设相关情境。

但在利用多媒体的过程中,仍需要把握尺度。正确处理好边缘知识和语文知识的关系。

第6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2―0100―01

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使知识信息通过各种视听手段,声色兼备、动静结合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获得一种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够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望,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很快让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

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上课伊始,多媒体课件显示:青砖红瓦、潺潺流水、花红柳绿、燕子翩翩起舞,一个优美的小村庄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一会儿,飞沙走石、洪水滔天,优美的小村庄消失了,出现了大片贫瘠干裂的土地。学生顿时被眼前的突变景象吸引住了。老师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景象时想知道什么?有的说想知道这个小村庄里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有的说想知道小村庄为什么消失了,有的说想知道优美的小村庄还会再现吗……一双双小手不断举起,一个个问题应机而生,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一堂新课的巧妙导入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想,产生共鸣。又比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之前,利用多媒体先向学生展示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云朵、飘浮的云彩,七彩斑斓的彩虹……学生在这样的情景面前,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云彩的极大兴趣,为下一步学习课文打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技术能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枯燥的文字内容形象生动化,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课文的难点就在于理解“飞”和“夺”的内涵。上课时,教师先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电影录像,再现当年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把学生带入硝烟弥漫的战场。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说说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学生马上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飞”就是抢时间争速度,必须在敌人援兵的前面赶到泸定桥;“夺”就是攻天险,不顾惊涛骇浪,不畏铁索高悬,不惧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向对岸消灭敌人。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深深地了解战士“飞”的艰难,“夺”的艰险,被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突破了课文的难点。《变色龙》一文,教学的重点是细节描写和对话描写,那么,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表现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几处细节变化,如脱、穿大衣,并可以通过放映图片表现他表情变化,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说明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把简单的文字说明变成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像再现于学生面前。如《故宫博物院》一文,介绍的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群――故宫,课文对故宫的几大建筑作了介绍,但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参观过故宫,尽管文字的介绍形象生动,学生还是难以弄清它们的结构和相互关系。我们通过CAI课件的帮助,带领学生随着镜头“游览”一次故宫,参观一下实物照片,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课文是如何进行说明的。再如讲解冰心老人的《观舞记》时,先让学生观看印度舞的一个片段,让舞蹈者那轻盈的舞姿,美妙的旋律、娇媚的装扮等异国文化风情展现在我们面前,教学难点也就顺利突破了,由此可见,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7篇

一、运用多媒体应树立的基本观念

1.整合观。

整合观是指要把多媒体手段和观察讲解、操作游戏等传统手段有机结合,精心设计,综合运用,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例如:科学活动《制作油角》,教师组织幼儿观看厨房的阿姨是怎样制作油角的,品尝阿姨制作的油角,观看广东传统小吃的多媒体课件和制作油角的课件,小结制作油角的步骤,全体幼儿人人动手按步骤制作油角,品尝自己制作的油角,把油角送给其他班的同伴品尝。活动过程环环相扣,幼儿兴趣高涨,活动效果好。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就是整合运用了参观、品尝、观看多媒体课件、动手劳作等教学手段,没有夸大多媒体的作用,向整合要教学效果。

2.主体观。

主体观是指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要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避免“重机轻幼”、“重机轻教”的倾向,要始终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把教学策略融于多媒体手段的合理运用中,人机交互和师幼互动有机结合。

3.适宜观。

适宜观是指要在恰到好处的时候使用多媒体手段,要在解决活动的重点、难点时使用,要在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优势的时候使用,要在启迪幼儿思维和创意时使用……因此,教师应该思考,在活动的哪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手段最适宜,而不是多媒体手段使用得越多越好。例如:在《影子的秘密》这个活动中,多媒体手段的使用适宜安排在幼儿的探索活动之后,作为小结的环节使用;在《我们怎样乘坐地铁》这个活动中,多媒体手段的使用适宜安排在活动的开始环节,起到唤起幼儿经验的作用;在《动物的保护色》这个活动中,多媒体手段的使用适宜贯穿整个活动的过程。在开始活动之时使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在基本环节使用,发挥多媒体手段在讲解保护色、展示动物运用保护色保护自己的本领和展示变色龙的变色过程等环节中的优势;在结束拓展环节使用,展示人类在军事和生活中运用动物保护色的原理的成功案例,拓展了幼儿的视野,激活了幼儿的思维。

二、运用多媒体优化幼儿活动

1.运用多媒体使活动内容直观化。

多媒体技术因能充分利用文字、声音、图形、动画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刺激幼儿的眼、耳、手等各种器官,能改善活动内容的呈现与获得的方式,使活动内容的呈现从单调的文字、图片转变为多种直观生动的形式,使活动内容的展示更为生动逼真,使活动内容的获得更加轻松愉快,能让活动内容的拓展和深化成为可能,能使学习活动摆脱平面化的困境。可见,运用多媒体能使活动内容直观化。

例如:大班科学活动《人是怎样呼吸的》,怎样让幼儿感知理解胸腔的起伏运动和肺的吸气呼气的关系呢?我们设计了让幼儿自己把手放到胸部,感受胸部的起伏运动;互相把手放到同伴的胸部,感受同伴胸部起伏运动的体验环节,这个体验环节也只能让幼儿感受胸部是起伏运动的,但是,起伏运动和呼吸是什么关系呢?这就不能靠体验来解决这个问题了。我们运用了多媒体,通过看课件模拟演示,直观生动地演示了胸部的起伏运动和呼吸的关系,使幼儿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变得容易而印象深刻,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2.运用多媒体使教学过程个性化。

多媒体技术能做到“人机对话”,利用提供的课件和电脑游戏实施个别化的教学,幼儿通过人机互动,可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活动的内容,通过与课件角色、情节和电脑游戏的互动,自主吸收信息。可见,多媒体能满足不同幼儿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能适应不同幼儿学习速度的需要,使教学过程个性化。

例如:大班语言活动《小动物找工作》,活动重点是学习按照句式“因为……所以……”说话,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在活动过程中播放课件,结合问题情境与讨论分享,引导、启发幼儿思维,同时,采用人机交互的游戏帮助幼儿学会句式。游戏画面上出现四种小动物和四种工作,幼儿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匹配,并说出原因,当匹配成功时画面上的小动物就用“因为…… 所以……”的句式说话,并会把找到的工作顺利完成,同时还会说赞美的语言。游戏的过程,是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是教学过程个性化的体现。

3.运用多媒体使教师交流常态化。

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可复制性,教师能快速全面了解其他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再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修改和补充,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多媒体课件。我园提供多媒体平台软件,让老师们选择适宜的课件反复使用,提出修改完善意见,组织人力定期修改,使教师的交流常态化,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加油提速的专业化成长平台。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幼儿素质

1.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能使活动内容直观化,因此,运用多媒体能较好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如: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时钟》,过去的教学是让幼儿通过自制表盘或实物演示来认识钟表的结构,通过拨动时针和分针来演示时钟是如何表示时间的,由于方法单调,过程死板,操作不准确,幼儿的兴趣不浓,投入不足。我园从实际出发,自制了“认识时钟”的课件,时钟上的时针和分针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自我介绍,跑步比赛,生动地演示时钟是如何表示时间的。幼儿还可以玩电脑游戏,看钟表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用鼠标拖拉时间记录卡找朋友,看时间记录卡用鼠标拖拉时针和分针表示时间,还能通过提示语和画面,知道一分钟能做许多事情。整个活动过程气氛热烈,幼儿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学习兴趣。可见,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培养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应积极鼓励幼儿想象,从而促进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实现超时空超现实的特点,能给幼儿新异的刺激,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

例如:幼儿在玩IBM电脑游戏《外星小虫》时,能大胆想象,给“外星虫子”设计出不同数目的眼睛、尾巴、腿和触角。这种诸如“三只眼”、“八条腿”、“六只触角”、“十条尾巴”的虫子让幼儿感到非常新鲜,打破了现实生活中虫子只有“两只眼睛,两只触角”的固定模式,从而使幼儿的创造欲望更加强烈。

3.运用多媒体,培养审美能力。

表现美、创造美的基础是鉴赏美,多媒体技术能依据活动目标选取适宜的鉴赏对象,直观而动感地为幼儿展示鉴赏对象,提高幼儿鉴赏美的能力。观察是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前提,多媒体技术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观察的对象,能在一刹那展示事物的发展变化、生长过程,能随时暂停、回放,满足幼儿细致观察的要求和刺激表现美、创造美的灵感,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第8篇

一、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自主、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反之,如果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他们对语文就会有排斥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这样就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创设,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主,同时根据教学与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方式,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老师可以创设表演教学情境,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课文中人物进行角色分配并扮演。在表演前,让学生揣摩各人物的语气和动作,然后在表演过程中,尽情地展现出来。这样,让学生在生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去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他们自觉地对新课进行学习。

(二)组织竞赛,激发兴趣

求知欲强烈,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是中学生的特性。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活动,以此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得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例如,在学习完《木兰诗》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小组进行竞赛,也可以进行个人比赛,竞赛内容可以有课文背诵,对指定段落进行背诵竞赛,也可以让学生互相接龙背诵。除了课文背诵,还可以进行翻译竞赛,对文章内容适当增减,描绘出最有趣、最生动的小组为胜。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积极了解文章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团队意识,让学生学会合作的精神和重要性,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些竞争机会,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他们在竞赛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二、以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注重“教”的教学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为了改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教师必须改变以自己为主的教学观念,把课堂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性学习思维。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以课文内容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使得学生探究情绪高涨,讨论激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在讨论中发挥了主体学习效果。例如,在《变色龙》一文的学习中,文章的内容是一个故事,文字简洁易懂,但是文章真正需要学生学习的是故事背后讽刺了什么社会现象,批判了一些人的不良品行,这些可以教给学生自行总结,或者进行小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去挖掘文章的思想,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时代,多媒体运用于各个领域。教师也可以将其引入语文课堂,把静态、抽象的文字信息,用具体可观的图像形式,向学生们展现出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语文知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还应注意,不能盲目地使用,而要找准切入点,选好时机,恰当地引入多媒体,从而避免满堂灌现象的发生。例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文章对于罗布泊昔日景象的描写,虽然很生动形象,但是作为缺乏游历经验的学生,很难想象罗布泊曾经绝美的景色,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罗布泊的图片或者视频,以及罗布泊的昔日想象图,让学生感受文字描写所真正表达的景象,另外,这篇文章还希望给后世鸣响警钟,重视自然保护,所以可以播放相关的实例,例如月牙泉近几十年的变化等等。这样利用多媒体,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还能具象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深化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同时,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教师应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耐心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深入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辅助作用。这样,才能使多媒体课件真正高效地运用于课堂,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第9篇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激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

第10篇

关键词:阅读;主体;实践

在新课改下,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课堂教学五彩纷呈,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空前地得到体现,改变了以往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在课改的路上,我们已走了很远,但当我们回眸走过的路,对发生的一切作冷静的反观与思考时,我们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却也为我们在探索的路上出现的许多现象而困惑不止。教育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改革,改革必然是一种扬弃,不能为了“立”而破除一切,为“立”而求新求异,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面对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的语文教学观该“拐个弯”了。

一、文本:不该被冷落的主角

文本是语文教学之本,语文课堂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对文本的解读展开的。立足文本,深入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更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需要。

引导学生走近文本,通过反复阅读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及与作者对话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标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受课本的限制,不再戴着教参的“镣铐”,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放开手脚,任意挥洒自己教学个性,课堂形式五花八门:课本剧表演、演讲、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学生貌似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能完成对文本的有效解读呢?对话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它同时受着读者与文本的制约,离开文本,不可能真正展开有实质意义的对话活动。当然我们不否定这些活动对学生表达、表现能力的提高。我们在参加语文教学交流的活动时,满眼所见的是炫目的课件,刻意的表演,大量的拓展,课堂上师生之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课堂气氛搞的热热闹闹,但是课文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对文本的有效阐发、内容挖掘和情感共鸣,这样的课堂会让我们想起T型台上的模特。

二、阅读:不该被容忍的曲解

阅读崇尚个性,但不能因此而容忍不合逻辑、不合实际的创新与创造。强调个性,应该是建立在理解文本及其作者本意的基础上而延伸出的或深或浅的阐释。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与生活经验不足,对文本的感受和认识也就各异,对许多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往往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偏离文本个性阅读,无疑就失去了源头活水而变得索然无味。读《阿Q正传》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乐观的对待生活的态

度,读《愚公移山》后得出“愚公没有环保意识,没有经济头脑,与其移山还不如搬家”的结论,读《变色龙》理解出“奥楚蔑洛夫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这些曲解文章本意的标新立异是有害无益的,不但亵渎了文章及作者的本意,而且助长了学生自以为是的意识和反叛思想,严重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红杏”可以出墙,但不可以结出“李子”来,我们强调个性,但不能对文本的意义“离经叛道”,导致阅读价值的失落。在强调个性阅读时,我们不能忽视老师在教学活动的首席作用,教师的言行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如果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甚至曲解文本意义的解读不作为,一味地进行廉价表扬与肯定的老师无疑是不负责任、不称职的

老师。

三、学生:不该被忽视的主体

在课改中,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满堂问”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游戏”式的教学热潮。学生在老师的游戏规则引领下,兴趣盎然地欣赏多媒体音像,或三五一组临时搭伙象征性地讨论,或惟妙惟肖地表演……对于这些活动给学生留下了什么,教师不作考查,只重视活动过程。表面看去,学生热情高涨,似乎是在主动学习,但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计好规则,然后牵着学生走,完成游戏任务。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方式,比“满堂灌”“满堂问”更误人子弟,它留给学生的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去激发学生,鼓励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基础上,大胆地质疑问难,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中心问题组织讨论解决。有了这样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才能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才能走出“满堂灌”和“游戏”的教学误区。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方法;引人入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06-01

1.结合教材,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1 导入过程中,创设审美气氛。如由旧课导入,可提出赏析性的问题让学生作答;用情景导入则应叙述得生动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学生亲身参与课文内容表演,创设情境。如以人物语言。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课文,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角色”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思想特征;以人物动作、语言为主要表现方法且情节简单的课文,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就可以运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课文表达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表现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气氛,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学。

2.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北京的春节》一课,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网络展示当地的节日风俗,通过创设视听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根据"流落街头,几次檫燃火柴产生幻想,冻死街头"几个情节制作课件,课堂展示给学生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3.面对课改必须创新教案

既然教案是备课的结果,写教案是教师整理教学思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的方法,那么,不同的备课过程,理应产生不同的教案。所以,不同的课型、不同教师的教案理应有所不同,不能作统一要求。从详略的角度来说,理应从教学实际考虑,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为例,单元中教读课文是带动学生学习其他课文的,为了全面反映教学过程,还是写详案为好;自读课文,重点是启发学生自学,促进学生思考,这类课文就可以写简案。以不同的教师为例,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不同,教案的详略也应有所不同。老手(不是"老教师")的教学思想大体上已有条理和系统,但事物在不断发展,情况在不断变化,具体到某些细节仍需做调整和整理,这样写写简案未尝不可;新手(不是"新教师")经验不足,教学思想的条理化、系统化不明朗,需要加强整理,再者新手改进教法、总结经验也要以教案作依据,所以写详案好处很多。所以,新手和老手的教案可以有不同的个性。

4.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的介入,能使教学各要素丰富和谐,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适度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集文字、图形、动画、音频、视频、投影等媒体技术,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在展示问题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或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设置成醒目的颜色,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如教学综合性学习活动《月亮的足迹》时,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容易了不少。

5.优化教学手段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流、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多媒体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给语文教学注入了力量。投影、幻灯、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比如在讲授《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时,通过利用CAI课件,拙政园、退思园以及一些其他古代园林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边听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小桥流水、假山盆景、舞榭歌台,了解它们的结构和装饰。由于学生实物感受增强了,学生很容易理解苏州园林的文化特征。所以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打开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一、全面拓展教学空间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没有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实也同时在学习其他学科。比如:《小动物过冬》、《变色龙》等讲的是动物的世界;《植物妈妈》讲的是种子的传播;《访环保专家方博士》讲的是环境的保护;《三顾茅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负荆请罪》讲的是历史故事。正因为语文学科的多样性、多元性,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教学就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再如《烟台的海》一课,课文描述的是烟台的海一年四季不同景观,其实,烟台的海远不止书中描绘的一种情景,教师备课时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增强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还可以依据教材,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获取新知。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例如,学完《所见》一课后,引导学生从网上查找几首描写儿童的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自学,为学生学习古诗、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二、全面优化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可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烟台的海》一课,作者在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冬天海的样子及海浪惊涛拍岸的响声,“海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颤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海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和录像,让学生感受海浪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视听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突破难点,训练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圆心进行。只有认真研究并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才能达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小学语文第九册《推敲》第二三节,课文主要写贾岛去拜访一个朋友,但没有见到,夜晚美好的情景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于是他作诗相赠。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这两节,然后根据图画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然后再用多媒体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课件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3.感知语言,培养语感

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训练语感,而语感训练的关键在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就可以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将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生生的人或事,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如《草原》一文,老舍对他初入草原的印象是这样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和,就像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天际。”对于这段话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凭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很难有广阔辽原之感。此时可用课件,通过画面的拉近、拉远,让学生比较、观察、体会,反复吟诵画面的句子,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活动中,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辽阔、深远,产生明快、愉悦的情感。

4.诱发美感,渗透美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文章,如《草原》、《九寨沟》、《黄山奇松》等展现自然美的课文,诗情画意是一大特色。教者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草原一碧千里的壮观,九寨沟奇异缤纷的美妙,再加上优美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自主建构学习方式

1.借助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有位老师在《拉萨的天空》一课的识字教学中,在计算机上为这课的9个生字建立了资料库,每个生字都设置按钮,有字音、笔顺、字义、词语、趣味识字等内容,学生只要一点按钮,就可以自学到相关的知识。比如,当学生按“茫”字趣味识字的按钮时,画面上就出现了“茫茫的草原”、“茫茫的雪地”、“茫茫的云海”等画面,学生借助画面就可以理解“茫”,“茫”就是广大而无边际的意思。让学生利用资料库进行识字的过程,给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心智的发展。

2.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