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时间:2023-05-29 17:33: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藤野先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藤野先生读后感范文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鲁迅把他成长道路上的一幕幕写在了纸上,让人们更了解他。我喜欢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儿时的百草园是“我”的乐土,虽已隔7、8年但“我”还历历在目,多么富有童趣。

我也喜欢《藤野先生》,主要写出了鲁迅去东京弘文书院学习,遇到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教他胃学、血管学、神经学、解剖实验和局部解剖学,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在学习中对鲁迅先生给予关心、呵护,他把鲁迅先生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对鲁迅先生的帮助很大,在学习中产生了深厚的友谊,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当鲁迅先生要离开他时,他依依不舍,赠送给鲁迅先生相片并要求多联系,可惜鲁迅先生不敢给他写信,怕他失望,只能默默的收藏着他修改过的讲义作为纪念,可惜在一次迁居过程中遗失了,连最后的纪念也没了。

藤野先生是日本福井县人,1896年在变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01年转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做讲师,后升任教授,1915年回乡自设诊所。藤野先生在鲁迅学习中时时提醒、关心着鲁迅先生,多次把他漏抄、错记的讲义给予补上、订正。并对语法上的错误予以纠正。多么让人敬佩、多么有责任心的老师啊!而那时的鲁迅先生正处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时代,所有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也只有藤野先生帮助他,使他考出好成绩,不给中国人丢脸。

也正如鲁迅所说:“在我所有的老师中,藤野先生是我最感激的给我鼓励的一个。”

高至颖

第2篇

第一步,分析各单项材料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材料一:藤野先生有时忘记带领结。(不注意服饰小节,生活上马虎。)

材料二:藤野先生冬天穿一件旧外套,致使被人疑心为扒手。(生活上马虎,不讲究用衣着表示身份地位。)

材料三:藤野先生研究室见闻。(热心科研,研究头骨确有成果。)

材料四:藤野先生认真查阅、批改鲁迅的课堂笔记。(关心中国留学生能否听懂日语授课内容,不仅管“教”,而且管“学”。)

材料五:藤野先生改正鲁迅画错的血管图,教育鲁迅要尊重实物。(关心学生是否正确掌握了所学知识,是否养成了适合学科特点的学习习惯,也体现了管“教”管“学”。)

材料六:藤野先生担心鲁迅不肯解剖尸体,事实使他转为放心。(关心学生是否能树立科学精神,摆脱敬重鬼神的思想束缚,仍旧体现了管“教”管“学”。)

材料七:藤野先生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乐于探索未知领域,以至于忘记了会使对方为难。)

第二步,将相同或相近的思想内容加以归纳。

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都是藤野先生生活上马虎,不拘服饰细节,不以衣着表示身份地位的特点,是其思想性格的一个方面。

材料三和材料七反映的都是藤野先生热心科学研究的精神,是其思想性格的又一方面。

材料四、材料五和材料六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藤野先生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是其思想性格的第三个方面。

第三步,研究各方面思想内容的关系,确立主旨。

第3篇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直鼓舞着鲁迅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下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影响了鲁迅的一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对鲁迅倾注了无私的爱。他平等公正、一丝不苟的为一个清国留学生改作业,连一根画错位置的血管也要当面替学生改过来;他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听说中国人敬鬼,担心鲁迅不肯上解剖课;他尊重学生,尽管替鲁迅弃医从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鲁迅这位弱国子民的强国梦,临别还赠与题写了"惜别"二字的相片。这些对一个受尽了歧视和污辱的清国留学生是多么大的鞭策和鼓舞啊。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使藤野具有了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

因此,作为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上的师生互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学校人际关系中,居首位的是师生关系。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都把师生关系提到办学水平的高度来认识。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深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学生对教师的敬佩和爱戴,是产生师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蔡云芝先生与学生的关系就十分和谐,他爱学生,教学生唱歌跳舞,和学生打成一片,关心爱护弱势学生,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学生"打抱不平",难怪学生做梦都想到他,几十年以后仍然惦念着他。

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谐的师生一旦建立,很容易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亲其师然后乐其教。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绪感染了小佛朗士,他听得特别认真,感觉"真奇怪,今天听讲我会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在莎利文的爱心感召下,失聪又失明的海伦终于理解了抽象的"爱",突破了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的瓶颈。

对学生而言,教师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响力,如果这种影响力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力基础之上的,那是不稳固的。而如果这种影响力是靠教师的人格魅力赢得的,那就相当持久而且强大了,这种影响甚至强大到足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学生心田,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鲁迅就是时时受着藤野先生的鞭策,几十年过去了,仍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坚韧的斗争着,为民族的觉醒和解放而奋斗。在鲁迅的精神家园里,有藤野播下的种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现的教师形象以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他们的学生,也启发着我们当代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给学生以影响一生的精神食粮。

第4篇

1、好词:物以希为贵、无非、何尝、 诘责、托辞、寒颤颤、无从说起、杳无消息。

2、好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3、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4、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给藤野先生的一封信>>

敬爱的藤野老师:

您好!你还记得我吗?我就是那个成绩又好,又听话的周树人啊!转眼间,我离开您,离开学校,已有20年了。最近您的身体还好吗?还在那个学校里就职吗?

您知道我当时为什么要离开学校,离开你吗?但是我弃医从文是因为,我决心要挽救中国,挽救人民。当时因为政府的腐败,人民的堕落,才导致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学医,也许只能救几十个人,而从文,可以挽救中国千千万万的人民,可以把中国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位中国古老落后的思想,开一剂救济的良方。

现在我终于成功了。我终于成了一个成功的文学家,如果我当时没有弃医从文,也许现在我只是个小有名气的医生。正是因为,我当时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我才能以笔尖为武器,做药剂,来拯救人民的思想,攻击敌人的心灵。

我为达成我的梦想做出了许许多多的努力,您一定看过我在1981年,我在《新青年》报上发表的《狂人日记》吧!当时,我借"狂人”之口,控诉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罪恶。为了写出“狂人”这片即具有攻击性,又能当药剂使用的文章时,我想了几个月,终于用我满头的白发,换来了“狂人”。

好了老师,我不打扰您休息了。

祝您:

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您最喜欢的学生周树人

X年X月X日

第6篇

九年级《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的严谨、认真、执着的品质温暖和照亮了鲁迅的一生。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读罢文章,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深厚的师生情意如在眼前:“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鲁迅的一生一直孤独而又异常认真、执着地走在救治苦难国民麻木灵魂的路上,为何这位教了鲁迅先生时间不长的日本老师是鲁迅“最感激、最敬重”的人呢?

文章通篇多处反复写了藤野先生对鲁迅这个弱国来的留学生真诚的关爱,让当时深感失望的鲁迅获得了无限的精神慰藉和温暖,燃起了内心的希望之火。然而更加重要的是,藤野先生对待科学的求真严谨的态度对鲁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鲁迅一生战斗不止的精神源头!

鲁迅在文中多次深情回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细节:“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但他也偶有使我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些文字再现了一位好老师的形象,藤野先生如此对待科学研究,好学如鲁迅自然满怀对恩师的敬意。

这篇散文是时隔20年之后,鲁迅先生对日本学医生活的回忆,这些交往的点滴仿佛历历在目,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爱、教诲、鼓励固然是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精神契合,鲁迅所深深赞赏的严谨、认真的态度正是他一生最为重要的精神底色,所以每每在人生遭遇困顿或思想停滞的时候,鲁迅“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便……增加勇气了”,继续向着他一生的理想执着前行。所以“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由此观之,《藤野先生》一文不仅仅是表现了感人的师生情,也不仅仅是鲁迅爱国心的生动写照,更多的是鲁迅一生做人处世准则的真实再现。藤野先生更是赋予这位猛士精神力量,藤野先生对待医学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文中说“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同样青少年时期的鲁迅也是极有责任感的人,他毫不留情地讽刺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丑态,他更是怀揣着救国救民的使命东渡扶桑。幸运的是,在日本他遇到了一生的恩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对待他这位当时弱国来的留学生,不仅没有民族歧视,反而格外厚待,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博爱!医者,父母心,无论是医治身体的创伤还是疗救精神的疾病——鲁迅汲取到了这样温暖的精神活水,一生也是这么践行的!

课文背后的故事:

藤野先生将严谨、执着、认真的美好精神品质传给了鲁迅,这对于我们如今反对浮华粗糙亦有现实的意义。藤野先生看到此文已是在鲁迅逝世后,他随即写了《谨忆周树人君》一文,文中说:“深切吊唁把我这些微不足道的亲切当做莫大恩情加以感激的周君之灵,同时祈祷周君家人健康安泰。”

第7篇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的老师是藤野先生。

作者通过怀念藤野先生,赞扬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性格和正直、热忱、高尚的品质,回顾了自己在日本求学时期探索救国道路和思想转变的过程: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毅然地跟随藤野先生学习医学,摈弃了科学救国的改良主义道路,改为从事文艺运动以唤醒人民群众起来革命,从而激励自己要永远不忘革命的初衷,决心同封建及帝国主义势力斗争到底。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

回到家,从书架里拿出从未看过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对着那个书名发呆。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小时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住在一起,那时我时常和楼道里的一些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嬉戏,每次都玩的很开心,以至于每次都忘了时间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声才会依依不舍的结束游戏回家。每逢佳节,吃完团圆饭,我们又会聚集在那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空地上,点燃我们早就准备好的小烟花,在火光中,尽情的奔跑着,欢笑着,舞蹈着,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快乐。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门和其他伙伴们嬉戏了,而是不停的为学业操劳。每封佳节,也不在出去和伙伴们一起放烟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视着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绽放的五彩缤纷的“鲜花”,独自享受着……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第9篇

2、解释

(1)质问并责备。

(2)责问。

(3)诘问索求。

(4)诘问谴责。

3、出处

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汉书·翟方进传》:“咸诘责方进,冀得其处,方进心恨。”

宋·叶适《朝请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陈公墓志铭》:“上蹙然,遂极论逾数刻,因以公语诘责执政。”

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第10篇

既然“问”如此重要,教者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问”的艺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针对个别,面向全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全面了解学生,以便在备课及授课时“心中有数”。因此,教者要多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接受能力等,有了这些准备,教师才有可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及引导,从而做到既面向全体,又针对个别。教者在设计及提问题的过程中,应把较难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给“学优生”回答,或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而难度不大的问题则多安排给“学困生”作答,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以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向上的斗志,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二、紧扣教材,精心准备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要实现“问得巧”,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就要紧扣教材,突出知识与能力训练的重、难点,这是设问的核心任务,也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区分主次轻重,抓住重难点,避免问题的纷繁琐碎、不分主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共同探讨知识的融洽氛围中,将知识逐步掌握。如《藤野先生》一课,要使学生理解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教者就可根据课文内容依次设问:第一次见面,藤野先生留给我怎样的印象?我和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事有哪些?旁人是如何评价藤野先生的?我对藤野先生有怎样的感情?你觉得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像这样可以抓住重点,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学生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三、把握时机,适时而问

“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怎样问、如何问,教者一定要把握好时机。

1、“问”在兴趣之时。学生兴趣的激发是课堂充满活力的动力之源,学生一旦对疑问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便会主动、积极地去解开疑问。比如,讲课文脉络时教者只讲到即将解开谜底前的瞬间,学生由于担心人物的命运,急于要了解故事的结局,而积极地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2、“问”在关键之处。问题只有问在关键点,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所以,教者在设置问题时要有意地给学生制造“麻烦”,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障碍”。当学生试图搬除这些“障碍”时,也就意味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思考及突破,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时就很注意提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发问:“孔乙己姓甚名谁?”这一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的迫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巧抓时机、富于艺术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就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四、换位思考,精于启发

课堂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建立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问题的设计和提问,这样不仅密切了师生间的关系,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让他们摆脱束缚,放开思想,在知识的原野上尽情驰骋,在发现问题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处于快乐和谐的学习气氛之中。或许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有时转不过弯,难以找到答案,每当这时,教师要注意随机引导点拨,为学生的思考“牵线搭桥”,降低问题的难度,让学生逐步接近“问题的实质点”,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11篇

在这个寒假,我拜读了鲁迅先生所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它由十篇散文组成,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道路。在回忆往事的基础上,鲁迅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使它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现代回忆性散文的典范之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开头的几段写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鲁迅在《琐记》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衍太太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在《父亲的病》这篇文章中,鲁迅的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无常》这篇文章,主人公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读鲁迅的文章,我深切体会到了他童年所散发出的童真童趣的气息,感受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曾几何时,我已经离童年远去,但我还时常梦见自己五彩缤纷的童年。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在繁忙的学习中抬起头来,天空上的童年已是一个遥远的梦。重温鲁迅的童年,就仿佛自己的童年正在我眼前微笑。

《朝花夕拾》指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的作者回忆少年时代的他,犹如清晨开放的花到傍晚才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我们可从这些文章中,透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云th中学初一:吕建辛

第12篇

关键词 平等;民主;兴趣;亲和

亲和力指使别人愿意接触,乐意亲近的能力。它能使彼此产生合作意识,从而促成合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育人环境,更加强调人文关怀。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师亲和力意义极为重要。

首先,创设情境,营造平等关系及民主氛围,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次,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师:“本文第20自然段写到――‘学年实验完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个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没有落第。’对于我没落第的考试结果,我是稍感欣慰的。”

“但后来出现了什么事?”

生:“引来学生会干事疑惑。并且以‘勿漏为要’强调‘漏’来讥讽”。

师:“‘我’很生气。课文写道:“我便将这事告诉了练藤野先生。’”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读书时,有一位歧视中国人的学生会干事,他不相信中国人和日本人一样聪明,认为是藤野先生帮助鲁迅作弊。在当时整个日本大环境中,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看法是一种带着一种偏见和歧视的态度。’而藤野先生是日本人,可他对鲁迅的态度与其他日本人是截然不同的”

生:“藤野先生对鲁迅真好,真挚热忱。课文中‘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解剖实习’、‘了解中国人裹脚陋习’……无处不在体现藤野先生的真诚严谨,严格求实的高尚品格。”在讨论中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也掌握了知识。

“在藤野先生的回忆里,他这样写道,‘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慨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中国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现在回忆起来好象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我虽然被周君尊为惟一的恩师,但我所做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记。因此被周君尊为惟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鲁迅把藤野微不足道的亲切当作莫大恩情加以感激。

同学们沉默了一会儿。

师:“我们有幸相聚于这一人生驿站,我们深爱着这片土地,我们肩负着学校荣辱,家乡振兴的圣神使命。对老师严格要求,我们理应多一份理解,懂得感恩。”

同学们似有所悟。

在这一问一答中,融洽了师生关系,实现了教学目标。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积极寻找契机――《再塑生命》中的沙利文与海伦.凯勒;《送东阳马升序》中的宋濂与马君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与“我”;与徐特立……笔者认为,准确捕捉契合点非常重要。同时,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建立长效机制,要有耐心,急于求成往往于事无补。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只有从根本上摒弃“师者为尊”的观念,与学生建立良师诤友的和谐关系,师生之间才敢于直面,学生也才会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参与,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2)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教师要不懈充电,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信服于你,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又一重要途径。

亲和力不是做秀,不是装出来的,处理不好反而弄巧成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学识和得心应手的教育教学能力技巧。“三人行,必有我师”(3),教师既要相信自己,同时又要肯定学生,说不定在某些方面,我们还得向学生学呢!教师如果一味的孤芳自尝,固步自封,这是无法适应突飞猛进教育教学形式的需要的。在韩愈的笔下,曾对教师的作用做过这样的陈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4)要真正实现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渊博的学识行吗?要真正将教育教学技能驾驭的游刃有余,不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能办到吗?曾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师生关系对于教育质量、教学效率、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空气对人的价值。”(5)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伴随的是学生的一生。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而亲和力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支点,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不懈充电,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教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大胆实践,把学生看成课堂的主人,是接受知识的发明者、创造者,绝不是承载的容器。

其次,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又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