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时间:2023-05-29 17:33: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材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材分析

第1篇

关键词:艺术类英语;课程研究;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035-03

艺术类英语教学是英语语言教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和专业特色。因此,在课程的研究及教材的开发运用过程中,应本着语言教育的共性同时又兼顾艺术专业的个性,以使艺术英语教学效果明显,教学特色显著。

一、艺术英语课程现状课程与教学

艺术英语课程与教学是教育领域独有的问题。然而,语言教学领域,特别是英语作为外语/二外教学领域的课程研究远远落后于普通教育领域。[1]艺术专业领域的英语课程研究接近空白,表现最明显的是艺术英语教材的缺乏。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国内艺术专业英语师资匮乏,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只懂语言不懂艺术,而艺术教师又大多不懂英语或缺乏对英语语言教学知识的掌握。二是对艺术类英语教学的认识与重视不够,很多学艺术的学生甚至教师认为,学习艺术英语只是点缀,甚至在高考中英语成绩也是艺术类考生的一个参考分数,考上考不上最终要看艺术分数的高低,使得此类教学成了毫无个性的普通语言教学。英语对于此类学生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教师上课照本念经,应付教学任务,学生云里雾里,考试得过且过。

二、目前艺术类英语教材使用现状

传统教学观把教材看作是课程内容,现代课程论则把教材看作是课程物化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媒介,对课程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材的合理开发与应用在此领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还没有较具影响力的艺术英语教材,大多数艺术院校及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所用的英语教材,要么是大学英语,要么是新视野大学英语等,即便少数院校勉强用了标有艺术英语字样的教材,也往往因教材的不合理设计及教材材料的片面、师资的缺乏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目前艺术类英语教材的不足

1. 教材材料的选取缺乏专业特点

教材的材料选取没有体现专业特点,大部分教材选取的内容还是本着纯语言教学的目标进行的资料收集。教材必须精心选择才能保证其价值,这里主要指教材材料的选择。艺术类英语属于艺术大类的一个分支学科,作为艺术课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是否达到课程目的,显得尤为关键。艺术类学生毕业后要面临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本国优秀的文化和艺术成就传播出去,并引进国际最新的艺术成就与国人分享,这一任务要求他们必须在校期间了解有关国际上艺术前沿的资讯,并充分练好口语为以后的工作学习做准备。既然教材是学生最直接的知识获得媒介,所以教材材料的选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教材缺乏必要的规划设计

教材设计的总体思路还是本着“重语言,轻教育”的应用语言学的模式,对语言的教育功能重视不够。对于学习者来说,教育目标不仅要满足20年的学习生活而且要满足其50年的成人生活。学校必须选择教材和组织教材,以便帮助青年学生为生活环境做好准备。所以,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既是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序,又是实施教育方法的途径。教材选择必须依据教育目的,而教材组织则宜以教学单元与活动教材相互联络。[2]艺术英语课堂不同于普通的哲学、数学、历史等科目的教学,在这些课堂上,教师几乎占用整个课堂时间,而学生所需做的仅仅是认真地记笔记,认真地听讲,认真地思考教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是教不出具备较高英语水平的学生的。尽管这种教学方法仍在一些地方盛行,且有些学生也并不讨厌这种模式,但这绝对不是科学的,也遭到了越来越多教育界人士的批评。

3. 教材的难易把握不够

从艺术类学生的入学成绩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都很不理想,在语言学习方面也存在更多的困难,在此条件下,让此类学生用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相同的外语教材肯定是不合适的,这样做的后果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讨厌上英语课。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教材越容易就越好,太容易或太难的教材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艺术学院大学英语基础教程》教材的编写从艺术院校英语教学实践出发,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采用与艺术相关的语言材料。课文的长度控制在400词左右,比普通高等院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难度降低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比较容易接受。每单元安排了两三个语言点的介绍,练习包括课文阅读理解问答、概要写作、词汇运用、句型操练、语篇完型和翻译,通过控制词汇量、课文的长难度和语法点,以英文为载体来介绍相关艺术学科的知识,用问答、概要写作、词汇运用、句型操练、语篇完型和翻译练习来加深学生的习得印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通过课件中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补充相关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的词汇语言点的知识,并不会有太大的记忆负担

4. 教材内容的呈现忽视了艺术类学生的思维特点

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其明显的艺术思维方式和特殊的心理倾向。艺术英语教材如何编写才能对学生有更大的帮助,也是值得广大教材编写人员认真研究的问题。教材深层结构要素包括知识和技能要素、能力要素、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素,[3]这些要素应与教学内容和教法相整合,兼顾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因此,所选内容能否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能否使学生参与各种情感体验,也是评价教材的重要指标。

第2篇

关键词:创业教材;创业管理;创业教程;创业基础;创业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093-02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教材不仅反映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还是教学测试的依据。选择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开始。本文尝试探索如何选择本科创业课程的教材。

一、创业教材书名的比较

2016年1月26日在百度搜索“购书网站排名”,《中国品牌网》显示“十大常用购书网站排行榜”,推荐指数是五星级的有两个网站,“卓越亚马逊购书网”和“当当网”。在这两个网站,在教材范围内搜索创业,有多种名称不同的创业教材,主要有创业管理、创业教程、创业基础和创业学等(表1)。统计搜索的结果,创业管理排在首位,其次是创业教程,第三是创业基础,创业学排在最后。

二、创业教材内容的比较

选择知名度较高的六本创业教材进行内容比较(表2),教材名称虽有差别,但从章的结构看,内容差别不大。尤其是前七章,统计值均为6,基本是一样的。六本教材内容不同的地方:一是章的数目不同;二是章的排序不同。

(一)章的数目不同

章的数目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章的内容的划分不同,张玉利第(1)章的内容姜彦福分为(1)、(2)两章,张玉利第(7)、(8)、(9)章的内容姜彦福合为(8)、(9)章;第二是教材涵盖的内容不同。与张玉利的比较,刘沁玲增加了公司创业和社会创业。

(二)章的排序不同

表2六本教材章的排序均不相同,如姜彦福将“创业者与创业团队”放在第(5)章,张玉利放在第(2)章。

王国强(2015)在国家精品课程网查阅到了8所本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江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创业教育精品课程的内容,见表3。

表3“概括内容”一栏的排序,作者没有认真推敲,把创业计划放在新企业创办之后,明显不妥;商业模式在创业教材中一般单独设一章,表3把商业模式放在营销管理内,缺少依据。

三、创业教材内容的逻辑分析

“逻辑往往将意识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教材的各个知识点的编写过程往往是编写者设计出组成知识点的各组成成分,按照一定的顺序将之进行排列而成。编者对于编写内容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深度将影响知识点组成成分的选择及其之间的排列。且当选择、排列不当时将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无疑对于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课内学习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表2中,每本教材章的排序不同是对创业的逻辑理解不同,表现在一是对创业过程的理解不同,二是对创业概念的理解不同。

(一)创业过程的逻辑

李昆益(2011)认为,创业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创业意愿形成;机会识别与评估;创业策划;创业启动;创业成长。借鉴多位学者的成果,基于创业的实际经验,创业过程是:创业动机、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商业模式、创业计划、创业融资、创建企业、企业成长等。

(二)创业教材的内容逻辑

创业内容的逻辑来自对创业的理解和定义。创业的概念有许多。朱仁宏(2004)分析了国外知名学者的观点,列出了4类15种典型的创业概念。Morris(1998)对欧美77个流行的创业定义中找到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其排序是:开创新事业、创建新企业、创造资源的新组合、创新、捕捉机会、承担风险、价值创造。张玉利分析了许多创业定义中包含的主要关键词,超过5个以上频数的有29个,用的较多的是“启动”、“创建”、“创造”、“新事业”和“新企业”等。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创业的本质概念是“创业者将商机商业化的过程”,即“创业=创业者+商机+商业化”。依据这个概念,创业教材的内容逻辑应为图1所示。

创业的过程逻辑与创业教材的内容逻辑基本相同,由此看出,创业教材的内容是按照创业过程的逻辑编写的。

四、本科创业教材的评价与选择

将上述三个方面的比较再加上版次进行综合评价(见表4),教材书名的评分是依据表1确定的;教材内容的评分是按照表2前七项确定的;内容逻辑是表2与图1比较确定的;表4增加了版次一栏,版次意味着不断完善的程度,版次的评分就是版次的次数。将上述四项分加总,即为创业教材的综合评价结果:本科教学首选张玉利的《创业管理第3版》(基础版)。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基础。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公认的教材评价标准,本文只是试图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尝试。教材的选择不仅看书名、章结构、节结构、内容逻辑、版次,还要看习题、实训、延伸阅读、页数、价格等,还应考虑各部分评价的权数。

参考文献:

[1]王国强,何春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理论内容的架构[J].经营管理者,2015,(4).

[2]姚远.教材知识点内在逻辑紧密程度分类分析[J].成功,2010,(11).

[3]张玉利.创业管理第3版(基础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7):7-8.

第3篇

以传授钢琴初级演奏知识、技能为目的的教材都属于钢琴基础教材。基础教材选用的含义:是否更新了观念、明确了方法、体现和运用了最新成果;是否体现了基础教学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因此,选择适当的基础教材进入钢琴基础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目前市场上出版的各种钢琴基础教材,笔者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从结构、内容、进度、趣味、音乐等方面进行比较与研究,根据它们各自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兼收并蓄为我所用。如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天天练练》,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编钢琴入门与进阶》等,目的在于帮助练琴者锻炼手指,使之坚实有力和灵活。

时代在发展,教材在更新,这必将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改进。随着钢琴演奏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创新,双手最初都只在高音谱号的范围内弹奏的形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学习要求,要想在初级阶段让学生感兴趣,首先要采用趣味的、形象化的教材导入,既注重在趣味中培养音乐爱好,又注重在训练中目的性较强地解决演奏技巧。笔者选择了在我国钢琴教学中应用较广泛和正在推广的教材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供参考和探讨。它们是《拜厄》《车尔尼钢琴初级教程Op.599》《约翰·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天天练练》《新编钢琴入门与进阶》。

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拜厄在编写《拜厄钢琴基础教程》时,正是德国古典乐派最兴盛时期,也是浪漫派初期时代。

卡尔·车尔尼作为一名奥地利音乐教育家、钢琴教育家,一生写了无数钢琴练习曲。他在钢琴教育史上的地位是在贝多芬时代和现代钢琴演奏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美国钢琴家、作曲家约翰·汤普森尝试运用简明扼要的教学方法让儿童对钢琴弹奏产生兴趣而出名。

美国钢琴家、教育家埃得纳-梅·伯纳姆编写的《天天练练》,以循序渐进的短小练习,达到手指坚实、有力、灵活,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喜爱。

我国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编写的《新编钢琴入门与进阶》,是他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博采众长的方式总结归纳写出的教材。

从教材的结构内容来比较

《拜厄》大致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音乐入门知识,主要特点是直观性强。例如:在学习等音时,运用键盘图说明,一目了然。第二部分为触键的准备练习。如:左右手单、双手触键练习,训练手指的独立性,与教师的联弹练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乐趣。第三部分为教材的核心部分,是技巧训练渐进的双手练习,逐步达到锻炼手指有力、灵活之目的。第四部分为一些基本练习和二十四条大小调音阶。

《车尔尼钢琴初级教程Op.599》是车尔尼系列钢琴练习曲的入门教材,创作于车尔尼开始专门从事钢琴教学时期。斯特拉文斯基也提到:“车尔尼练习曲不但给我带来好处,也带来真正的音乐享受……”练习曲是根据不同的训练对象和各种技巧从实际应用中编写出来的。它基本是以旋律加伴奏式的技术训练为主,与《拜厄》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触键方法、音乐表达和应用各种表情记号及在调性变化、音色变化的分辨力上都比《拜厄》提出了更细、更高的技术要求,同时在歌唱性连奏、手腕断奏、和弦、两连音的训练等方面都给予了大量的训练内容。如第11、19、29、38、43、51、56、57、66、73、80、92课等,以右手的五指独立训练为主,左手伴奏为辅,一定要注意4、5指是否站稳,声音是否到底。准确使用指法、熟练转换和弦并合理利用手指的重量是弹好练习的关键。

《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俗称大汤普森,共五册,前三册以基础教学为主。这套教程的特点是以音乐名作为基础,进行简易改编,每首乐曲具有标题及特别技巧的说明,对于初学者来说增添了不少兴趣。此外一部分乐曲附有歌词和相关插图。汤普森在编完此教材后又为更年幼的孩子们编写了一套教材,共六册。俗称小汤普森,其特点与大汤普森类似,只是程度上比大汤普森安排的浅显一些。这里只就一二册加以比较分析。第一册的学习重点是:(A)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学习弹奏,注重感受音乐和音乐基础知识的引入;(B)从C大调开始逐步引进其他调性,在出现的节拍、全音、半音、音程、和弦及转位等方面都逐步引入并将有关的音乐常识和常用音乐术语恰当地加在练习曲中;(C)在一些乐曲中出现不同手位,培养学生的移调能力;(D)注重培养读谱习惯和识别音型,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模式培养弹奏音乐的流畅性与节奏,把握整体的结构感;(E)引入触键的不同要求,在连奏、手腕断奏、和弦、两连音的训练方面都引入较形象的乐曲,如《讨厌的啄木鸟》《布谷鸟》《钟声》等。第二册是在巩固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加强音乐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循序渐进地扩大表达的音乐内容,它不局限在钢琴音乐,引进歌剧音乐、舞剧音乐、歌曲等,如《哈巴涅拉》、奥芬巴哈的《船歌》等。乐曲的曲式结构前三册多采用单二部和单三部曲式,多采用近关系调、关系大小调和同主音大小调的转换。同时引入穿指练习、大、小调音阶、半音阶、琶音、倚音、踏板等乐理知识和弹奏技巧方面的学习,为掌握新的技巧奠定了基础。这些形象化的乐曲使学生在趣味学习中淡化技术概念,趣味学习,使技术的训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因此,此套教材很适合与《车尔尼钢琴初级教程Op.599》搭配来进行教学。

《天天练练》共七册,是一组组的系列练习曲(每组十二首)。这里也只就较基础的前四册加以分析、研究。它们以循序渐进的练习形式为引导,以独特的短小练习为单位并配有形象化的标题和简笔画,让学习者很容易理解。这一点与汤普森较相似。开始,先作轻柔的慢练习,熟练后再逐步增加练习量,直到能正确地弹奏十二首为止。当学生能熟练而正确地弹奏第一组十二首时,再以同样的方法练习其他各组。可将每一组练习在不同的调上进行移调练习,这对学生是很有裨益的。虽然练习短小,但训练内容极其丰富,在每一组(十二首)练习中都安排有不同的节奏、音型、音区、奏法等各方面的技巧训练,如:开始练习短音阶、分解和弦时是以四分音符为单位,弹奏得慢、轻一些,然后逐渐地快、响一些;练习和弦时用中速,并用弱、中强、强等不同的力度变化来学习,逐步达到手指坚实、有力和灵活之目的。

《新编钢琴入门与进阶》分上下两册,上册按照技术课题以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学习者通过一本书即可学到较全面的基础弹奏知识,这是本教材的一个特点。下册主要是把适合初、中级教学的一些中外优秀曲目编辑成册,是上册的延伸和发展,但没有逻辑上的依赖关系。就上册进行比较分析,基本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钢琴弹奏基础;第二章,奏法与技法;第三章,综合进阶训练;第四章,手指快速跑动。它在开篇处和每一个新的技术课题出现处都作了详尽的教学说明,使教学进行的目的性和实际运用性得以充分体现。

以上五本教材在基础训练安排方面都有各自的要求,但在入手上又各有所长。总体要求是开发手指的基本机能,强调手指的独立性及乐谱的基本知识。不同的是《拜厄》《车尔尼钢琴初级教程Op.599》较传统,在手指训练上缺乏灵活性、趣味性、音乐性,安排进程较平板;《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天天练练》及《新编钢琴入门与进阶》结合识谱,开放式思路,不局限在一个音区,在训练安排上注意了音乐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使学习者有弹奏的兴趣,而不被枯燥的手指练习击灭学习热情。

从教材的进度安排来比较

《拜厄》在结构、进度安排方面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从手在键盘的位置上来看,是按五指顺序从C——G音开始的训练,逐步转移到G——D、A——E音。先是双手平行八度的进行,再发展成右手保持C——G,左手移至G——D位置,既拓展了双手弹奏的音域,又训练了双手相对的独立性。同时运用乐句的高八度重复以及音阶的引入使五指支配音域得到自然、合理的展开。其二,在时值的学习上是以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从全音符到二分音符、从附点二分音符到四分音符、从八分音符到十六分音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学习过程。

任何教材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总会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拜厄》同样不例外。其一,从开始学习就一直放在高音谱号上,直到第54首突然出现低音谱号。其二,将五指固定在五个音上,使手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在键盘上的活动受到束缚,造成学习枯燥乏味之感。其三,没有专门的断奏训练,只有在少数的乐曲句尾中出现跳音和顿音。其四,音符时值的安排不太合理,如:八分音和十六分音符的练习安排间隔太长。其五,教材的后半部分(从85—105)技术难度加深的不合理,有些过快了,学生往往学到此就立即反映出不适应。

《车尔尼钢琴初级教程Op.599》在结构、进度方面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规范性,表现在:其一,NO.1—10以4/4拍为基础,双手全部在高音谱号范围内,少量出现三和弦的练习,五指位安排较平稳。NO.11—31左手多以各种分解的形式出现,其中N0.19是第一条弹奏一个八度内的音阶练习,N0.32第一次出现低音谱号,N0.33首次出现左手弹十六分音符,N0.36出现临时升降记号。其二,整套教材奏法丰富——N0.20、23、30、31、51、56、57、68、73、84等有跳奏、连奏、断奏、断连奏、双音、和弦、三、六度、半音阶、同音轮指、临时升降记号、音阶、琶音、倚音等等。其三,音乐性较强。在歌唱性乐句中对连贯性提出要求,如29、36、73、84等,在欢快性乐曲中对手指的弹跳性要求较高,如44、83、95等。其四,技巧训练循序渐进。断奏与连奏频繁交替,双音、和弦、大跳及双手交叉等技术领域进一步扩大。

《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根据前三册的结构内容来观察其技巧的发展与演进,可发现作者对教材作了系统的安排和持续的计划。其进度不像《拜厄》那样前松后紧,而是整体都比较紧凑。在读谱方面,也很有特点,每首乐曲都有标题及特别技巧说明,对音乐欣赏和基本乐理有较系统的引导,并配有适当的笔下练习作业。此外一部分乐曲均附有歌词和插图,对初学者来说增添了不少兴趣。逐渐展现了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教材从一开始引入大谱表,同时出现了全音符、二分音符、附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表情记号和临时记号也较早就出现使用了;在手位安排方面,从平行八度的C大调五指音型手位开始,逐步延伸到G大调的五指音型手位,很自然地引出双手弹奏这两个调性的音阶,在第一册结束前引出了四个升号和四个降号以内的其他大调;在技术训练方面,一开始就学习双手弹奏单音连奏、双音与和弦练习及力度、乐句的要求,手腕的断奏训练也较早出现。在节拍节奏方面,常见的拍子(2/4、3/4、4/4、6/8)及附点和切分节奏在第一册就有出现,并设有专门的练习。此外,安排了较多的弱起节奏的乐曲。

《天天练练》共七册,以循序渐进的练习形式为引导,入门册以走路、单脚跳、右手拍球、左手拍球、翻滚……预备册以跑步、跳跳蹦蹦、双脚跳、大劈叉……第三册以深呼吸,第四册以醒来、双手伸展、刷牙、下楼、引体向上等形象化、生动简练的提示来进行学习。在练习进度方面第一二册从四分音符入手,以原位训练为基础,多种奏法并存的方式来进行训练,如第一册第四组的第10首就较早地接触同音无声换指的训练方法,目的是在短小精悍的结构下逐步完善技术培训。从第三册进入音阶、柱式和弦、分解和弦练习,打破常规的训练方式,让练习者开始训练就不畏惧在键盘上的远距离跑动,笔者认为此套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每进行一组学习都在强化左、右手同步训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是其他教材所不及的一个方面。从手的位置来看,教材从双手固定的五指位置开始,练习中有手位的移动和手指的扩张、收缩、穿跨。在读谱方面,不像《拜厄》《车尔尼OP.599》,而是在入门册当中就涉及到大谱表、临时记号、黑键等。

《新编钢琴入门与进阶》在学习的进度安排方面是有意识地将各个方面训练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趣味的设计。从手指支撑这门课题开始,强调它在基础中的重要地位,入门阶段必须把落指的支撑训练贯穿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从分列的18个奏法与技法中体现了现代钢琴演奏需要的基础不仅仅是手指这一个“点”,而是一个更宽大的“面”的教学理念。从弹奏发音正确、清晰、均匀,到基本流畅,加强手指的挥动能力,增强手指的独立性、灵活性,注重开放式的训练,纳入丰富的训练方法,增加音乐知识,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新理念。

从以上教材的比较分析研究,我们发现,《拜厄》从现展了的科学教学体系的角度来审视,总体来讲显得太单一、太局限了;《车尔尼钢琴初级教程Op.599》较之好一些,在训练上比《拜厄》进阶速度平稳、系统,但也是显得单一、局限了。《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天天练练》《新编钢琴入门与进阶》总体来讲较注重实效,主张钢琴演奏技法和音乐表现要根植于启蒙教育,并要求在入门阶段就为日后更深层次的演奏建立基础,抛弃了“基础”仅仅是“手指”训练为主的较为陈旧而片面的观念,故它们的进阶链条是开放式的、综合性的。

从教材的音乐性来比较

《拜厄》是一个典型的手指性训练教材,它着重于技术练习,绝大多数作品是旋律加伴奏的主调性音乐形式,极少涉及到复调音乐(个别几首运用了一点复调手法)。旋律写作略显单调,和声运用多是主和弦——属和弦——主和弦,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主和弦的终止式等,调式、调性变化不够丰富。在教材中虽然也选用了一些民歌,但在技术方面不太适合初学者弹奏。综合几方面来看,此教材偏重于技术训练,而对歌唱性训练有所忽略。

《车尔尼钢琴初级教程Op.599》的内容以技术性练习为主,基本写作手法也是以旋律加伴奏式的主调音乐形式,复调写作手法在教材中几乎没有体现。但在旋律的写作上具有较强的歌唱性,并在奏法的运用上也比《拜厄》丰富,如:装饰音的使用、临时升降记号及各种不同类型技巧的综合运用。和声写作方面,主要以大小调体系的功能和声为主,伴奏织体较简单。多数乐曲为活泼欢快性质,少量有进行曲风格的,如No.55,如歌的有No.71、典雅风格的有No.78作品等。节奏节拍写作方面,常见的节拍都有体现,节奏的写作变化丰富多样, 综合几方面来看,此教材既重视于技术训练又重视歌唱性训练。

《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基本是以风格各异的主调音乐为主的结构形式,节奏鲜明、形式多样的旋律为特色,乐曲情绪有欢快的、恬静的、热烈的、忧伤的等。从取材风格上来研究,尽管大多数乐曲是采用编曲的形式,但它从巴洛克风格到现代风格的作品无所不包。特点是以音乐名作为基础,简易改编为特征,每首乐曲具有标题及特别技巧的说明,对音乐欣赏和基本乐理有较系统的引导,并配有适当的笔下练习作业。此外一部分乐曲均附有歌词和相关插图,对于初学者来说增添了不少兴趣,逐渐展现了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变化丰富多样,因而也成为一个教育性和音乐性结合较完美的钢琴教材。循序渐进的扩大表达的音乐内容,它不局限在钢琴音乐,引进歌剧音乐、舞剧音乐、歌曲。如《哈巴涅拉》、奥芬巴哈的《船歌》等,音乐类型丰富多彩。同时引入了穿指练习、大、小调音阶、半音阶、琶音、倚音、踏板等乐理知识和弹奏技巧方面的学习,为掌握新的技巧内容奠定了基础。这些形象化的乐曲使学习者在趣味学习中把技术概念淡化,使学习变得趣味起来,技术的训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在音乐鉴赏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同步增长。

《天天练练》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赋予形象化的、较渐进的动机来创作的。除了在训练演奏技巧方面上的精心设计外,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素养上做了精心的安排。形象生动的标题小曲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弹奏技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乐感和音乐理解力。它注重鲜明的练习要求、体现表达音乐上的趣味性。形象的标题与插图不仅可以从视觉上加深对小品的印象,而且有益于激发初学者的想象力。

《新编钢琴入门与进阶》强调钢琴教育应把艺术教育放在首位,摒弃了基础就只是手指技术这单一的概念,对音乐生动活泼的体现加以强调。如把经典作品的主题移入初级教学中,注重把民族音乐注入教材等等。

如何认识音乐与技术的关系,是基础教学中重要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它们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音乐依靠技巧来表现,技巧为音乐服务时才体现出它的价值魅力。音乐表现是目的,技术是表现音乐的手段,它们是相互转化的关系。《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新编钢琴入门与进阶》在处理此课题上有一定的突破。

第4篇

关键词:需求分析;教材分析;高职高专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58-02

一、需求分析和教材分析

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它为可以针对学生不同学习水平和基础而展开的分层教学提供了可能性,是外语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基础,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达成。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语教材评价就引起了国外许多学者的关注。Hutchinson and Torres(1994:326)曾指出:“教学是教师与教材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只有当合作者了解彼此的优缺点并能互补时,这种合作关系才能得到最佳发挥。”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材分析

1.教材的评价标准。关于教材的评价标准,至今尚无定论。国外比较典型的主要是Hutchinson & Waters(1987)提出教材评价的对照法,即将“主观需要分析”(Subjective analysis)和“客观对象分析”(Objective analysis)相互对照的客观方法。国内方面,刘道义(2004)认为一套优秀的英语教材应当符合国家各项政策法规、国家课程标准、学生的发展要求、各地教改实际。

2.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的特点。《高职高专英语课程》(2006)是由盛跃东主编并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为高职高专英语编写的教材,同时也适用于夜大和函大等成人高等教育。编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本教材遵循了《高职高专英语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所选材料注重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可思性和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此教材可以从各个方面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和文化知识。

三、学生对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的需求分析

1.问卷的编制。为了调查当前的学生对高职高专教材的需求,笔者对湖南某高职高专学院信息工程系专一的名学生分别进行了英语需求及高职高专英语教材需求的问卷调查。

2.高职学生英语需求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可知,绝大多数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顺利通过英语考试。从心理条件的需求分析可知,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自己的英语学习更具趣味性,此外,一半以上的学生希望可以通过高职高专英语学习了解到其他国家的文化,并且可以进行一般的口语交流。从物质条件需求分析可知,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教材中可以涉及广泛的话题并且要体现时代性。

3.高职学生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的需求分析。数据显示,75.9%的学生对当前使用的高职高专课本持一般的态度,1.9%的同学认为课文难度适当,由此可知,绝大多数的同学对高职高专课本基本满意,并且认为课本难度适当。有53.8%的同学认为听、说部分能提高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有55.4%的同学认为阅读理解部分可以引起自己的阅读兴趣,61.2%的同学认为语法部分有助提高自身的语法水平,77.8%的同学认为翻译部分可以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62.9%的同学认为写作部分可以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76%的同学认为巩固和提高部分对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水平和能力有帮助。分析可知,绝大多数的同学对课文中各板块的设计持肯定态度,认为高职高专英语教材能够从不同方面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另外,仅有9.3%的学生会总是或经常根据背景知识对所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分析可知,高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够强烈等原因,学习习惯上存在着很大的漏洞。有53.3%的同学希望教材教学可以知识点具体化而且充满趣味性。52.5%的同学喜欢的教学活动有文化知识背景介绍、小组讨论、游戏、表演、多媒体的方式。42.2%的同学认为参与课文理解分析并就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最有帮助,有30.4%的同学认为学好知识点对自己的成绩提高最有帮助。分析可知,高职高专学生希望英语教材学习中可以趣味化、具体化,增加自身的课堂参与度,使英语课堂学习兼顾实用性与趣味性。

四、教学建议

1.教材内容的设计应兼顾趣味性与实用性。教材内容是教材的主干,也是学习者提升自身英语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平台之一,教学内容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成效。通过数据统计可知,绝大多数同学学习英语的目的以功利性目的为主,或者是通过学校的英语考试,或者是为以后找到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受学习者年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限制,学习者希望高职高专英语可以涉及一些时代性、话题性等符合自己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话题,以增加自身学习英语的趣味性。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英语教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之间的矛盾开始慢慢地尖锐化,如何在增加其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兼顾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成为每一位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2.教材难度的选择应与分层教学紧密结合。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水平的不一致,因此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学生需求不一或者说是分层的情况。通过前面的统计可知,38.9%的同学认为课本难度大,46.3%的同学认为听、说部分完全不能提高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44.6%的同学认为阅读部分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38.9%的同学认为语法部分不能提高自己的语法水平。在一本教科书中进行分层教学,对于教材的编者来说是一项巨大而繁琐的工程,也是不太符合现实的。但是,在教材的编撰过程中,编者必须要考虑到学习者学习层次多样化的问题。高职高专教材总体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而且难度适中,但是仍有一部分学习者因为学习基础薄弱,一些知识点对其来说仍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材在设计的时候,应当考虑这一部分同学的主体性,有选择性地降低部分知识点的难度,增加一部分同学英语学习的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1]Cunningsworth,A. Choose Your Coursebook[M].London:Heinemann,1995.

[2]Cunningsworth,A. Evaluating and Selecting ELT Teaching Materials M]. London: Heinemann,1984.

[3]Hitchinson.T.& Torres,E.The Textbook as Agent of Change[J].ELT journal,1994.

[4]盛跃东.当代高职高专英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高跃.新《高中英语》教材与学生需求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

第5篇

关键词:基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4-0039-05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一定的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其最终基础又直接涉及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倡导和教学过程的变革,教学方法也在经历着相应的变化。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6月8日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小学1~2年级“品德与生活”的基础上,小学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社会知识与品德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它反对单纯枯燥的说教式的品德教育,强调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使社会学习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体验或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环境,理解社会关系,接受公民教育。在此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也要进行新的选择。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实验教材的推出,就是这方面努力的一个积极尝试。

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推荐使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新教材(包括苏教版、人教版、教科版、浙教版、辽海版等),已经进入全国各地实验点的小学课堂。纵览这些新教材,除各自的特色外,还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新教材不单是学生阅读的课文,而且是师生对话的文本;新教材不是纯粹的知识载体,专供教师“教”的,而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教材;新教材没有简单化地呈现由编者预设的惟一结论,而是设计了典型的生活事例、生活事件,旨在为学生营造感受、体验的条件和氛围,促使学生在与教材相互作用的动态进程中生成新的意义;教材不是静态、封闭的文本,而是具有延展性,为开放地汲纳当下生活的最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留出了空间;新教材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基于上述特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应大量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方法。

一、 教材的分析

新课程改革主张教师应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品德与社会学习实践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对问题思考、提问和反思。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达到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以苏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编排中虽然有教师的教授部分,但学习活动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讲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教材中往往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付诸实践。教学活动大都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进行设计,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使得教与学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主要解决的是“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以下是统计浙教版教材中呈现的教学活动形式以及各种活动在总活动次数中的比例。

总的来看,四个年级教材中都出现的活动形式包括:讨论辨析、实践活动、调查访问、角色扮演、歌曲欣赏、设计方案、展览、辩论和测试评价。在三年级教材中,出现的活动形式有13种,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是旨在回归生活的调查访问和实践活动,分别是20%和21.7%;在四年级的教材中,出现的活动形式有15种,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是调查访问和实践活动,都各占了20.3%;在五年级的教材中,出现的活动形式有13种,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是调查访问和实践活动,分别占20%;在六年级的教材中,出现的活动形式有12种,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是调查访问和实践活动,分别占20.6%和17.6%。

在新教材中,设计方案、调查访问、实践活动和展览等都是主要的活动形式,即使是讨论,也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出现,可见这里的教学活动更多的让学生自由地去说和做,给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点拨一下。因此,教学更直观,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亲身活动自主学习,在主动参与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增强道德体验。可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关注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应有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在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同时注意创设多种情境强化学生的道德和社会实践行为,以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掌握认识和研究社会问题的多种方法和技能,落实新课程所倡导的“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这一课程目标。

二、 基于教材分析基础上的对教学方法的几点认识

1.对话性的教学方法。建构对话性的教学方法,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学。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活动。对话是学生认识自我、他人与世界的重要途径。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建构意义。“教学不能仅仅意味着讲。教学应当成为一种定约:教师指出一条路,学生经由此路能够理解并能进入他自己的那个活着的、流动的传统中去。”

以儿童与文本的对话为例,新“教科书在儿童面前就好像是一个跟他进行对话的另一个人,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一个与儿童不相关的‘他’,而更像是一个面对儿童说话的‘你’。这个‘你’是和儿童相对的,能够激起和它热忱交往的朋友、伙伴”。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制定时所遵循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营造儿童化的课程文化’,我们在教材编写中所追求的教材特点就是‘教材所呈现的文化是儿童文化’”。一方面,儿童围绕文本中的朋友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感悟、应对、交流,一起解决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烦恼,享受成长的欢乐;另一方面,新教材留有大量空白,借助这种特定的空间,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创意及其分析和解决问题所获得的结论,向对话的另一方——教材进行倾述和表达。这样就摆脱了学生与传统教材之间存在的单向、接受、记诵的弊端,而转变到学生与新教材之间富有能动和创造性的双向建构。它体现了学习者与教科书对话的新课程理念。“孩子完成‘留白’的过程,是用言说或非言说的方式与教科书对话的过程,是反复揣摩、品味教科书内容的过程,是孩子已有的知识构架和文本知识的磨合与对接的过程,是再造文本和创造文本的过程。”“孩子用过的教科书已不是外在于孩子的客观存在,而是凝聚着孩子思想、感情和创造的成长记录本。”例如,“我升上了二年级”一课有一处留白,是让学生在新学年开始之际,写写自己的美好心愿,并且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实现它。这是对话性留白,“留白”实际上为孩子创造了一个与教科书对话的平台。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与教科书进行对话交流,让孩子敞开心扉向教科书表达自己的感受,诉说自己的情感,实现心灵的沟通。“秋天在哪里”一课有一处留白,让学生把自己对秋天的感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借助此处留白,学生既可以在上面画,也可以在上面写,通过自己的听、看、闻、感受、询问、查阅、求教、查询等方式,把自己了解到的秋天中各种变化描绘下来。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秋天是美好的,发现是惊喜的,探究是快乐的。这是探究性留白,探究性留白是引导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生活中的思考带到课堂上来,集大家的智慧探究生活中的问题。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探究者,只是在生活中孩子对各种现象都有观察,但没去思考,没去研究。新教材把生活现象重现给孩子,自然激活了孩子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而留白又自然引起了孩子对其他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探究,从而引领孩子过有创意的生活。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留白是新教材中的空灵部分,较之教材中实体部分更具有价值,教师要引领学生,借助留白,抒发心声,表达创意,张扬个性。

2.活动化教学方法。《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不是按逻辑程序演绎,专供教师“教”的知识载体,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工具,是供学生使用的“学材”。“教科书要被理解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包括探究知识,探讨道德的是非、善恶)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它只是学生学习(获得)人类文化的一根拐棍,学习教科书的知识和信息不是惟一的、最终的目的,只是实现调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一种手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本身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是让学生通过他们喜欢的主题活动和自主的实践活动(调查、观察、探索、讨论、交流、制作、游戏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有此可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是学生发展的中介。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和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本课程是面向全体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课程所设计的活动或主题,大多是需要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的,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学习过程是儿童用‘参与’、‘调查’、‘实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的过程。”在新课标实验教材的每一课中都有各种类型的活动。例如,“家乡的物产多又多”,包括“我的家乡产什么”、“家乡的物产展览会”等主题活动。教师教学时不要让学生硬性地去了解家乡有哪些物产,而应以教材设计的系列活动为引子,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探究起来,引导他们多感官地去参与学习活动。诸如组织孩子们去寻找家乡有哪些物产,到田间看一看家乡出产的农产品,到集贸市场或土特产商场去找一找,从电视中也了解一下家乡的物产,也可以问问大人,然后再把孩子们找到的家乡物产集中起来,开个小小的家乡物产展览会。总之,参与活动,是本课程教与学的基本方式,要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进行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开发和道德的陶冶。如果撇开、丢弃了活动和儿童的主动参与,学生要想从教材中学到什么知识,学会什么本领,只能是缘木求鱼。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

3.体验性教学方法。“体验是主体把自身当作客体,从而获得关于客体的感性信息的一种感知方式。”体验,即通过实践认识周围事物,是主体者的亲历性活动。“准备生活的惟一途径就是进行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景,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动作教儿童游泳。”《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要求教师在主体性活动中,“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内容,呈现为依赖师生自主活动和对话的“话题、范例或资源”,促进了课堂学习由接受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学生由“知识容器”解放为“学习主人”。所谓体验性的教学是指主体借助自我体验而创生意义的一种学习,它与受动性旨在掌握预设结论的听受学习相区别。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提炼典型生活场景,设计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进行学习,与周围的自然、社会、人和物发生实际的接触和相互作用,这样,学生才能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4.开放性教学方法。新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例如,“寻找成长的足迹”一课一共设计了3个活动:

A:搜集。主要是让学生搜集自己小时候用过的东西。

B:看看比比。主要是让学生把用过的衣服、鞋、帽子、玩过的玩具与现在穿的衣服、鞋、帽子,正在用的学具、玩具进行比较。

C:问问、秤秤、量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访问父母,了解自己出生时的体重、身高,再秤秤、量量现在的体重、身高。

师:你们知道自己刚生下来时有多重多高吗?算一算每个人长高了多少,长重了多少。

(孩子愉快地交流起来)

师:大家看,这是你们小时候穿过的衣服、袜子、鞋子,戴过的帽子,看了有什么感受?

生:太小了。

生:我不敢相信当初我能穿得下。

师:从现在和以前的对比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长大了,我高了,我重了

在前后对比的教学活动中,孩子强烈感觉到在“长大”过程中父母付出的辛苦,更激起他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案例中所呈现的活动方式就如同一次家常谈话,却深深叩动孩子的心扉,唤醒了他们学习主体意识,使教育成为一种主动的自我教育。开展开放性教学,把课堂活动和家庭生活、课内教学与课外准备、教材的引领与发挥家长的作用融为一体,把学生在调查、访问、搜集、观察、比较和亲自操作中所获得的有关自己成长的活生生的信息、资源充实整合到教材内容中,让发自学生心灵的体验倾注于教学进程中,课堂才会表现出多姿多彩的亮点,学生才会在自我感悟中迸发生命的智慧,在探索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5.价值渗透性教学方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内在统一的新的德育课程,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具有受教育、接受引导的需要,“由于受成熟程度的影响,儿童对生活内容的选择,以及生活价值观念的确立,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对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缺乏必要的反思意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成人,尤其是依赖于老师的教育和指导。”

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在教学中对儿童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的方式有四种:其一,充分了解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确定引导的起点,然后对照课程的目标,选择有效的引导方式;其二,巧妙设计活动,引发学生价值观念的冲突,从而让他们产生新的价值判断,建立新的价值观;其三,精心创设情境,渗透教师的价值观念,实现价值引导;其四,提供正面、反面、甚至多面的相关事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自己的选择,教师引导他们对自己的选择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使某种价值观念成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

积极正确的价值引导,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避免用成人的观点去代替、规范儿童的价值观。因为价值观不是通过认识灌输或规范进行的,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不同于一般的学习过程,它必须要与儿童自身的经验相连接,与儿童的心理、生活历程相匹配,才能使儿童将学习的结果转化为经验构建自己新的价值观。因此,以灌输的方式用成人自己的观点去代替儿童的观点,或是无可置疑地把成人的观点当成世上惟一的真理让儿童无条件地被动接受,都是不可取的。二是避免用制定行为准则来代替价值引导。过去教师往往把告诉学生或和学生共同制定行为的规范看成品德教育的最终结果。似乎学生知道了有关的道德规范或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去做了,他就有了高的道德认识和水平,就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样的认识误区导致了教育和学生生活的脱离,一些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唱着高调,在生活中仍然我行我素,出现了表里不一的怪现象。事实上,行为规范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不是普遍适用的。相反,如果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那么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会遵从道德的规则去生活。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会遵从道德的规则去生活。最根本的内容是引导他树立正确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所以绝不可以用制定行为准则还代替对学生的价值引导。

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设计了5个活动:

A:我想要:旨在了解儿童最想要哪些东西,为什么要这些东西。

B:角色扮演活动——“星星逛商场”表演的主要情节是星星在商场吵着要买这买那,而爸爸妈妈并没有满足他的所有要求。如果让你扮演星星的父母,你能向星星说明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理由吗?

C:准备一顿午餐:要求学生以购买食品、准备一顿既经济又合理的午餐为主题,设计一个方案,算一算这顿午餐共需多少钱。

D:小建议:主要是让儿童向家长提增收节支的建议。

第6篇

摘 要 《爬越60~80厘米高度的障碍物》是小学低年级的攀爬教材内容之一,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实用性技能,具有很大的健身价值和丰富的教育内涵;也是他们最喜爱的身体基本活动方式之一。

关键词 爬越 重难点

我们将《爬越60~80厘米高度的障碍物》这节课教学重难点定在:指导学生掌握爬越障碍物的动作方法。主要体现在:爬越时上、下肢的依次协调配合,调节在爬越障碍时的心理状态,能自主、安全地练习。为什么把它作为教学重难点?下面主要从教材特点、学生学习特点和身心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是从教材特点的角度分析。

爬越60~80厘米高度的障碍物,包含两种:横向障碍和纵向障碍。最常用的动作方法是:

横向障碍(如横放攀登架)――身体靠近架体一侧,双手撑扶攀登架一端,一腿屈膝上提,使上体俯卧在架面上,同时另一腿紧跟而上,两腿依次越过架面,两脚落地。

纵向障碍(如纵放攀登架)――身体靠近架端,双手扶架端支撑跳起,上体前俯,两手前移,两腿屈膝依次爬上架面,向前爬行至另一端,向前跳下;或转身后两手扶架面,双脚落地。

因此,从教材的特点来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爬越横向和纵向障碍物的方法,知道如何正确用力,怎样爬上障碍物,又怎样越过障碍物并安全落地。所以,本课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指导学生掌握爬越障碍物的动作方法是适宜的。

二是从学生体育学习特点角度分析。

本课授教的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他们正处在学习的活跃阶段,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大,求知欲旺,尤其对身体基本活动的知识与技能,学练的渴望强烈。而本课的爬越一定高度的障碍物对他们来说,又是一个新学内容,能引起浓厚的运动兴趣;他们都想把在前期体育课中已学会动物爬行的动作方法,用在新的动作之中。从这个角度看,本课确定的重难点正符合他们的体育学习需求。

在这里还要强调的是,学生特别喜欢展示自己,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学习特征,可以让他们按自己的爬越方法进行尝试练习,对某种有利于解决重难点的方法,予以肯定。

三是从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分析。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有意注意时间短,自制能力较差。常常会有部分学生上爬越课时情绪很高涨,有比试和自我表现的心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练习该动作时,还容易产生不敢爬或爬上障碍而不敢下的现象。这是因为处于安全的心理需要,有些学生自身条件难以达到或无法满足爬越障碍的运动要求时,他们很可能感到焦虑,恐惧或者畏惧。这些特点就决定了爬越一定高度障碍物的教学正是培养他们体育学习能力和发展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的最佳时期。本课确定的教学重难点符合他们的心理活动的特点。

作为教师要控制好课的节奏。τ谔乇稹坝赂摇焙汀昂檬ぁ钡难生,即不要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又要适当控制他们的情绪,预防他们因过度表现而发生危险。

对学练有困难的学生,要弄清楚原因区别对待。是心理问题,要及时排除心理障碍,加强保护措施,给予必要的激励性帮助;是身体素质的问题,可以采取先帮助完成、后“脱保”学练;先低后高、先慢后快的方法,等学生熟练掌握动作方法后再提高动作要求。所以在爬越障碍物的教学过程中适时调节学生的心理也是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重、难点。

从上述三个不同角度的分析,我认为将爬越一定高度障碍物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指导学生掌握爬越障碍物的动作方法。主要体现在:爬越时上、下肢的依次协调配合,调节在爬越障碍时的心理状态,能自主、安全地练习,是符合教学实际的。关键是看体育教师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及其方法手段来解决重难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有针对性运用以下教学策略与方法手段。

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爬越是一项运动负荷较强的项目,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较容易疲劳,情景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如:学生都看到过消防演练中消防员叔叔爬越障碍救人的情景,同时消防员爬越障碍的动作和本课爬越的动作方法相得益彰。所以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消防员的角色与情境来贯穿整节课,从热身环节就开始就让学生融入青春向上奋勇拼搏的氛围中,依次进行消防队里大体验(各种攀登与爬越的前导练习)―矮墙爬越(学习爬越的动作方法)―屋顶爬越(不同长度的爬越),这样通过消防员救人的情景教学既能激发二年级年龄段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更能直观的理解爬越的动作方法与作用,另外结合消防员叔叔机智勇敢的特点很大程度地激励学生大胆尝试爬越的动作方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动机。

二是分层递进,体验成功。

在运用情景教学时,可以创设不同的难度,从平面爬行到障碍爬行,从矮墙到高楼不同高度的爬越,从直接爬越到爬越和爬行相结合,从自主学习,到小组比赛,分层递进,一环扣一环,由易到难,逐步提升对爬越动作的认识,掌握爬越动作的准确性。同时教师通过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爬越动作兴趣入手,让学生在意境中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形式,体会成功的乐趣。

第7篇

关键词 学生视角 教材分析 惯性思维

由于惯性思维使然和教育出发点的错位,教师在面对教材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文本所要表达的意图是什么?编者安排此课文的初衷是什么?国家要求我们教育取向是什么……诚然,这一切都是教师在教材分析时不可避免要回答的问题,但是却忽略了:学生需要什么?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学生在学习这个文本时会得到什么?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生命的成长。为此,应重新审视、定位教育的出发点以学生学习的视角看教材分析。

一、紧扣“学什么”,看教材“写什么”

“学什么”不仅是我们教师教学时要面对的问题,更是学生学习时需要明确的问题。据建构主义理论观点,学习者只有明确了“学什么”这个问题,才能产生出学习的指向,才能建构、顺化自己的知识体系。离开了“学什么”,学生的学习就会被动地进行,就无法在有效时间内顺化自己的知识架构。因此,作为教学实施者,首先应从学生“学什么”的视角出发,来找寻教材文本“写什么”的问题。否则,教学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身在庐山深处而不知所踪之困惑,也使得学生整天埋头苦学而不知所以然。

分析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的《北大荒的秋天》时,首先应撇开“我要教什么,我要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的思路,而应该循着学生的视角,慢慢理清学生需要“学什么”,然后基于学生这些“学什么”的话题进入教材。就《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学生“学什么”呢?我想首先应该是读准、读通这个文本。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接触一个全新的文本时,迫切需要扫除文本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了解的理……这些都是学生的“学什么”,基于学生的需要,再来分析教材“写什么”,哪些字词学生容易读错,哪些词语学生不知其意,哪些道理学生不甚明了。当我们总是基于学生的这样需要来分析教材,学生定会学到他们想学到的知识,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抓住“怎样学”,看教材“怎么写”

“怎样学”是一个非常具有个性的行为。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每一个群体都有着与其他群体不一样的学习行为——诸如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正是这些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才形成了各具个性的学习个体。”然而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几乎是“被动的”,教师常以己之力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咬文嚼字,进行着支离破碎的分析,最终筋疲力尽、不知所踪。为此,应摒弃越俎代庖式的做法,从学生“怎样学”的视角分析教材是“怎么写的”话题,力求让教学行为成为助推学生学习的推进器,力求让学生在教学里形成非常“自我”的能力体系。

当教师明白学生要从苏教版教材第五册的《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里“学什么”的问题后,就要进一步循着他们的视角,看他们如何解决这些“学什么”问题,比如学生要解决“课文梗概”时,他们不可能通读课文就能归纳出课文梗概,更多的是通过一节一节的疏通,然后逐步归纳课文的大概内容。此时,教师在研读课文时,应基于学生的这种视角,考虑课文是如何呈现北大荒秋天之美的?是从哪几个角度呈现的?哪个角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如何让学生从课文语言整合出文本的梗概?当教师以这样的视角进行分析教材时,学生定会学得轻松,学得自然。

三、围绕“为什么学”,看教材“为什么写”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只学习不思考,就会因迷茫而无所收获。也可以这样说,当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时,也会因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学”而迷茫,也会因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学”而陷入人生苦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感受到学生潜意识中的疑问,“为什么要学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可不是我喜欢的那种。”“为什么要这样学,我觉得有更好的方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渐渐地养成“随遇而安”的心态,渐渐失去了“为什么学”的原始冲动,也失去了生命最本真的东西——自我。为此,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应更多地基于学生的视角,努力地从学生的“自我”出发,努力地找寻教材让学生“为什么学”的理由。

第8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 ESP教材 比较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36-03

高职英语教学主要体现在其实用性上,即英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所学专业应该是密切相关的,且与学习者将来职业环境下的英语交际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高职英语教学带有浓重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色彩。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也称为“特殊用途英语”,哈钦森和沃特斯认为ESP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种产品,即专门用途英语不是一种特定的语言或方法论,也不是一种特定的教学材料,而是一种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语言学习方法,因而其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要以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理由为出发点。ESP代表了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是高职英语教育的精华所在。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纷纷开设ESP课程,但受教材等条件限制,ESP教学尚不能满足学生专业的需要及社会需求。

一、当前高职英语教材概况

(一)高职英语教材改革背景

高职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普通英语教材不实用,缺乏专业与英语相融合的特色,实际上是在沿用大学本科英语教材的编写套路。这些教材强调的只是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本身,并没有真正反映任何一种岗位群对高职生英语能力的要求,更不能指导面向任何一种特定岗位群的英语教学。因此,高职普通英语教学的课本在编写的时候就“基本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观,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英语教学没有关注学生的需求,没有把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没有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上”。

针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材种类为数不少,有机械、电子、汽车、物流、艺术等专业的,不一而足。但内容专业性强、语言难易程度适中、编写思路先进的教材不多。每个单元的课文内容很多但练习很少,且各单元之间的内容互不关联,系统性不强,同时缺乏对语言技能进行综合训练的练习,既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如何在普通英语教材和专业英语教材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从而编写出合适的高职ESP教材成为了当前ESP教学亟须解决的难题。

(二)高职英语教材的使用情况

近年来,高职英语教材的种类层出不穷,不少高职ESP教材也不断涌现。综观高职英语教材的使用状况可以发现,得到比较广泛使用的高职英语教材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版《希望英语》系列及其2009年版《新职业英语》系列。近年来引起高职英语教师较大关注的教材有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大学英语――走向职场》系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点击职业英语》系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模具专业职场英语》和《机械专业职场英语》,以及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行业英语综合教程》等系列教材。也许是由于已经开展ESP教学的高职院校具体情况不一,这几种教材似乎尚未得到推广,或是源于这类教材的编写尚缺统一的标准以及相应的理论指导。ESP课程的设计要以学习者和社会的需求为基础,而在我国,ESP需求分析对绝大多数课程设计者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这样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教材选用上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基本上各校以选编或自行编写为主。有的全盘采用英文原版教材,难度大大超过学生已有语言与专业水平,阻碍课堂交际活动的开展;有的是国外专业书的片段拼凑;还有的是独立或联合编写的尚不够理想的教材,无法与相关领域国际最前沿信息知识接轨。另外,由于教育部对高职英语教材的使用不作硬性要求,因而,各高职院校英语教材的使用自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混乱状态。

二、《新职业英语》等六种教材的比较分析

(一)《新职业英语》《大学英语――走向职场》《点击职业英语》

本文仅对《新职业英语》基础篇、《大学英语――走向职场(上册)》以及《点击职业英语》的基础英语模块进行比较分析。这三本教材都是顺应新时代教材改革的趋势而编就的,前两者所遵循的编写原则分别为“‘以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将语言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和“以职场为背景,以实践为主线,教学内容职场化”,《点击职业英语》则是“国际合作专门为高职高专教育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量身定制”。这三种教材的共同特点为:

1. 具有新颖的编写理念。实现了英语语言知识与职场英语的有机结合。英语语言知识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必须掌握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说、听、读、写、译诸方面的基本技能,实现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教学目标;职场英语应用模块是结合学生在未来职场中从事涉外事务工作需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和翻译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使学生具备继续学习工作岗位群英语的潜能。

2.有利于开展语言训练。这三套教材总体在内容设置和结构体系上都比较规范。教材的取材方面:难易适中,符合当前高职生的总体英语水平;充分体现实用性、交际性和多样性,教材语言内容不仅地道纯正,而且更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生活,强调学习真实自然的英语语言,尤其是日常生活用语可读性强;体现较强的趣味性。练习设计方面:听、说、读、写、译方面的练习都兼顾到,题量适合,形式突出多样化和灵活化,提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版面设计方面:纸张崭新、光滑、有质感;每部分都因纸面颜色而有所间隔,看起来一目了然,给人良好的视觉吸引力;配备有画面、插图,生动形象,尤其是《点击职业英语》,在教材中穿插了系列清晰、真实、幽默而鲜活的图片,以图片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文化背景知识方面:教材中渗透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具有较强的通用性。这三套教材所选用的题材都是大家所熟悉的,与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将遇到的场景密切相关,适用于高职每个专业,可见其通用性很强。

这三套教材没有针对性,不与具体某一专业直接有联系。对于那些只有96~120个课时的专业来说,如选用这三套教材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模具专业职场英语》与《机械专业职场英语》

1.相比前三种教材,这两种教材《模具专业职场英语》和《机械专业职场英语》更突出英语的素质教育特色和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能力为本位、行业需求为目标,传授模具/机械相关专业领域所需的职场英语知识和应用技能,学生只需学专业术语就能给相关的零部件贴上“标签”。

2.这两种教材突破了传统的编写原则和结构,在内容设置和结构体系上似不够规范,较难进行规范的语言技能训练。篇章内容选择单一:均是清一色的专业知识,完全没有涉及其他内容或话题,所选文章篇幅合适,但长句偏多,句式单一,内容缺乏趣味性、生动性、多样化以及交际性。练习设置方面:未能较好地兼顾到听、说、读、写、译的全面训练,练习的类型模式固定,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不够新颖;有的练习如“布置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到实训场所去进行操练”,给人感觉是走过场,仅仅是一句话提及而已,过后没有交代,欠缺系统、严谨的设计,可操作性不强,效果不易保证。口语部分的练习模式、甚至句型也是基本上每个单元都基本固定的,直接将整个对话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去熟悉、熟读,或者背诵,而不是给学生一个口语训练的任务,启发学生想方设法去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版面设计略显陈旧。纸张微黄,偏薄,质感较差,整本书无论是文字或是图片均是黑白色,因此,每部分的内容间隔不明显,看起来有些凌乱,文字堆积感明显,欠缺吸引力。所选取的图片放置太集中,有的图片内容、结构过于复杂,图片单调,缺乏新鲜感和活力。

4.专业性太强。整本书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重专业知识,轻语言训练。倘若是作为传统专业英语的创新版,那应该是不错的选择。但如果使用对象是刚一入学就想接触到职业英语的学生,尤其是英语基础比较薄弱的自主招生和对口招生的学生,选择此教材是不合适的:一是他们的专业知识暂时空白,二是他们的语言功底差,三是他们需要有一些教材外在的特点如趣味性、幽默性、美观性等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行业英语综合教程》

1. 语言训练与专业知识结合完美。该教材全方位训练学生在日常生活及职场中所需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选材充分贴近生活、职场和行业,以经济、贸易、管理、文秘、旅游、IT等8个领域为编写主题,从日常生活情景入手,从一开始就渗入职场内容,达到英语教学内容与职场环境密切相关的目标。

2. 该套教材编写优点突出。选材简单,篇幅短小,学生易学易记,非常适合于当前高职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图文并茂,内容实用;听、说、读、写综合训练,针对性强;模块设计多样,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3. 所选取的材料真实性强。采用了贴近现实生活、与时代和社会以及学习者自身发展紧密相关的材料进行教学,从最大程度上吸引了学习者的注意力,满足他们从另一种语言视角来看待身边问题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4.版面设计十分巧妙。用合适的成本达到了恰如其分的效果。整本书选用了黑、白、淡绿三种色调,每部分都因纸面颜色而有所间隔,看起来一目了然,给人良好的视觉感受力,清晰而不花哨;所有的画面、插图真实感强,尽管是黑白色但足够清晰、新颖、生动形象,这些大量图片的选取足以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真实环境中学习英语的感觉。

纵观以上六种教材,基于从入学开始就渗透ESP教学的考虑,可将这几种教材归类如下:《新职业英语》《大学英语――走向职场》以及《点击职业英语》属于通用型的职业英语教材,对于总课时只有约100学时的高职英语教育来说,不是最好的职业英语教材。《模具专业职场英语》与《机械专业职场英语》的专业性太强,不利于第一学期的ESP教学;《行业英语综合教程》可谓是综合了以上两类教材的优点,规避了他们的缺点,但不难发现,该套教材所面向的几乎是文科类专业,而模具等工科类专业则不同,外行人士对它们的理解极为有限。因此,编写出适合于模具、数控、焊接、电子等工科类专业ESP教学的教材是进行ESP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编写ESP教材要注意的四个重要原则

以下是编写ESP教材需要注意的原则和建议。

(一)以“需求分析”为基础编写教材

进行“需求分析”可以减少教材编写中可能会出现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编写教材时必须把学习者的需求、潜能和不足考虑在内,应避免又长又乏味的专业文章,而应选取那些既有趣又幽默的文章以加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例如,可以改写某专业领域的科普文章、设备介绍和使用说明书――改写成口语体的或书面语体的,是对话形式的或篇章形式的,有时还可以采用拟人化的修辞方法,使之变得生动有趣又不乏幽默感。

(二)对语言训练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结合

ESP教材的编写应很好地把语言与相关专业知识衔接起来,语言难度适中。既要设计语言本身的词汇、句法以及语法的练习,也应包括专业知识内容方面的练习,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知识问答等。一本好的ESP教材应能把英语水平的提高,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英语表达的训练能够科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此外,ESP教材还必须既能适应中国的教学实际,又能紧跟国际学科理论前沿。

(三)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拓展

选取的材料可以是课文、录音、视频、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也可以使用照相机、录音笔、摄像机等设备自行制作所需的教学材料;材料中可设置陈述者、采访者、谈判者、评论者等角色来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技巧的训练;材料中应包含有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科学技术等主题内容;所选取的篇章可以是描写、叙述、说明、议论、对话、独白等文体。在教材中给难度较大的文字材料配上相关适量的生动鲜活的图片,可以使得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文字资料吸引学习者深入其中探个究竟。

(四)加强外语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

只有ESP跨领域学科的教学与教材合作才能更好体现共赢。专业教师协助外语教师共同完成全部的ESP教学步骤,包括分析学生的需求,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安排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书目,以及对学生的表现从两个角度进行评估和反馈。但不参与具体的课堂授课。教材建设是一门学科或学问,远非通常理解的教科书或课本那样简单,因此,无论是外语教师还是专业教师,都应积极进行教材研究和努力学习教材理论。

综上所述,尽管以上所比较分析的六种高职ESP教材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但从外语教材的发展来看,它们都是应时代之需而产生的,都对高职英语教学作出了贡献。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职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呼唤着紧跟时代前沿,更贴近教学实际需求的新一代高职ESP教材早日破土而出。高职ESP教材应该放眼未来,立足现在,借鉴历史,推陈出新,继续向着新的历史征程起航。

【参考文献】

[1]葛厚伟.现行主要几种大学英语精读教材比较分析[J].编辑之友,2012(3)

[2]郑瑾璇,农德昌.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2(6)

[3]郑瑾璇,宁春燕.叶克力.高职职业英语学习需求分析[J].广西教育,2013(6)

[4]纵瑞昆,刘秋珍.大学英语――走向职场: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蒋剡,邹渝刚,谭海涛,等.新职业英语:职业综合英语1教师用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6]查莫特(Chamot, A.U.),等.点击职业英语基础英语模块学生频道[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7]杨成.模具专业职场英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8]杨成.机械专业职场英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9]刘杰英.行业英语综合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10]王进军,冯增俊.外语教材发展的历程及其规律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

【基金项目】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院级科研立项(教研教改类)项目([2013]JG025)

第9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建设;教材内容

1.引言

我国英语教学历史已久,在英语教学发展初期,教师一直以教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为目的。直到20世纪中叶,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的发展给我国英语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语言与文化、语言与交际之间的关系被广泛讨论。20世纪80年代初,跨文化交际学被引进中国,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语言教学不能独立于文化教学之外,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还包括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金虹2015)。英语专业教育是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适应性,加强其在中、西文化间的交流能力对英语专业教育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今,已有不少高校在英语专业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2000年,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英语专业教学原则。《大纲》是我国编写英语专业教材的依据(华维芬2010:28),其规定的教学原则也应在教材中有所体现。此外,根据我国跨文化交际学专家胡文仲先生对适宜本科生使用的教材的研究,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绝大多数教材关注的重点(胡文仲2006)。

在国外,为了应对21世纪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挑战,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地区)均提出培养学习者“核心能力”(keycompetence)的重要性,其中“交际能力”、“全球意识”、“文化意识”、“跨文化能力”都是构建核心能力的关键内容。“核心能力”的提出直接影响了各国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也推动着教材内容的改变。在上述背景下,相关课程的教材研究亦不断增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胡文仲(1998)、何道宽(1999)对跨文化教材的对比研究,迟若冰(2010)对我国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材参考文献的分析,沈本秋(2012)对我国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教材的对比分析,索格飞等人(2015)对跨文化交际基础类教材和专业类教材的分析等。然而,从教材内容角度分析相关教材资源的研究并不多。“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内和国际对外语学习者的共同要求,也是相关教材编写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将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对英语专业使用的跨文化交际相关教材内容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教材在体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时的表现。

2.相关概念

2.1文化

“文化”一词包含的内容极其宽广,多德把文化定义为作为群体的人类的身份、信念、价值观、活动、规范、习俗、交流、伙伴和制度之间相互关系的全部(Dodd1998:36)。克鲁伯与克拉克洪通过研究不同学科对文化的定义,总结出了164条可参考的文化定义(Kroeber&Kluckhon1952)。欧地和富兰克林认为文化体现在各种行为规范中,并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呈现(Oatey&Franklin2010:15)。跨文化交际学之父,爱德华•霍尔(EdwardT.Hall)把文化视作跨文化交际的关键因素并把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显性文化、隐性文化和技术性文化。显性文化是自觉自受的文化,比如宗教;隐性文化是模糊的、意识程度低的文化;技术性文化是意识程度高,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文化(爱德华•霍尔2010b:166)。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学习一种语言实际上也是在学习该语言所折射出的文化,文化是语言的根基,不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要学好这门语言是不可能的,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之中(胡文仲2004:8)。

2.2交际

交际是人们运用符号创造共享意义的过程(Lusting&Koester1996:29),符号可以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呈现,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在表征事物时,运用的“符号”不尽相同。比如汉语“树”作为一种符号,代表了各种本木植物,在英语中,“树”则以符号“tree”表示,二者虽指代同一种东西,表意符号却不同。此外,交际时运用的符号对交际参与者都应具有意义,如果一方参与者无法对相关“符号”进行编码,交际的成功性便会大打折扣。文化决定交际,交际即文化(爱德华•霍尔2010a:145),语言是交际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语言的基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说交际、文化、语言三者之间相生相融密不可分,语言学习者必须了解三者之间的联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2.3跨文化交际

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起源于美国,爱德华•霍尔所著《无声的语言》(TheSilentLanguage)被视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我国对“跨文化交际”大体有三种译法,分别是: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CC),transculturalcommunication(TC)以及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IC)。葛春萍和王守仁(2016)认为CC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强调文化交往,IC和TC都指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间的跨文化交际,强调文化比较。与葛春萍、王守仁不同,盖迪库恩斯(Gudykuns2007a:1)认为IC的涵盖面更广,指的是不同文化或不同文化人际间的交往,而CC则强调交际中“异文化”的比较。姜亚洲(2015:5)与盖迪库恩斯的观点类似,他指出,CC更强调文化之间的并存与比较,IC强调文化之间的交互,TC强调普遍价值。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是我国当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胡文仲2010)。

2.4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恰当、有效说”(Wiseman2003;Perry&Southwell2011;张卫东、杨莉2012),即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特定情境中,与异文化成员进行有效、得体交际的能力。第二种是“多能力复合说”(Bochner&Kelly1974;Byram1997;文秋芳1999;陈欣2012),即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异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来的语言、交际、跨文化等能力的总和。我国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日趋增多,涉及范围也日益扩大,总的来看,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和培养方法的研究较多,对跨文化交际教材与跨文化能力之间关系的探讨较少。事实上,教材是联结教与学的桥梁,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也应体现在专业教材上。

3.研究设计

3.1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解答:我国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材的内容在文化知识呈现、文化意识输出、交际实践训练上表现如何?

3.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对象的标准为:由国内学者编著、2005到2015年间在国内出版的、供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述类教材(以介绍跨文化交际学基础理论,传授基本方法为主)。根据以上标准,本研究筛选出13种教材,并从中随机抽选了五种作为研究对象。它们分别是:《跨文化交际教程》(刘凤霞2009);《跨文化交际学教程》(黄永红2010);《跨文化交际学》(熊丽君、刘学华2010);《跨文化交际学》(陈国明2009);《跨文化交际》(李建军、李贵苍2011)。

3.3研究思路与方法

外语教材的研究可从教材外部或教材内部进行,外部研究包括对教材介绍、封面、前言、目录、教学目标、教材可操作性的研究;内部分析更加深入,包括对教材内容、教材系统性、思想性以及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呈现的研究(McDonough&Shaw2003:61;McGrath2002:31;Grant1987;Breen&Candlin1987:14-28;Cunningsworth2002:1-2)。本文是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属于内部研究。教材内容分析维度将以张卫东和杨莉(2012)构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为基准。之所以参考该体系,考虑有三:首先,该体系建立在调查测试基础之上,调查范围广,被试人员背景丰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其次,该体系以中国外语教育为研究视角,符合本研究的旨趣。最后,该体系包含的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实践三个维度,对应了《大纲》中理解文化差异、认识文化差异和处理文化差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该要求也是对教材编写的要求。

4.数据分析及讨论

五种跨文化交际教材在文化知识呈现、文化意识输出。

4.1文化知识呈现情况

总体来看,五种教材较重视对中国文化知识、对方风俗习惯、双方文化差别的介绍,对交际对方国家层面知识、伦理道德、价值观的介绍较少。值得一提的是,五种跨文化教材中的四种都注重对中国文化的介绍,一些教材在编排内容的时候,把某一具有可比性的中、西文化各列章节详述,十分清晰,比如熊丽华和刘学华主编的《跨文化交际学》对中国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对比,李建军和李贵苍主编的《跨文化交际》对中、西文化渊源的对比。实际上,在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直接交流中,不了解母语文化的外语表达也是制约交际的原因之一(刘长江2003),我们在编制教材的时候,不应一概介绍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传授也应受到重视。另外,从表1可见,几种教材对目的语国家的概况介绍很少,且比较混乱,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对象应是“英语文化”国家,其他文化固然重要,但是在编著教材的时候,仍需有的放矢,不能什么文化都介绍一点,而忽视了英语专业的跨文化需求。最后,许多教材都缺少对目的语国家伦理道德、价值观的介绍,不同文化的国家有不同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观,比如美国人注重自由、平等、个人主义,而中国人则提倡容忍、不好竞争、爱国主义(陈国明2009:63-64)。交际时,若不了解对方所持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观,很容易产生误解,最终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4.2几种教材

在文化意识输出上做得并不理想。文化不仅提供了解释认知的基础,而且引导我们选择与归纳认知的对象(陈国明2009:45)。我们总认为西方人是开放热情的,而西方人则认为我们是内向谨慎的。这都是认知中的“刻板印象”,长期以往,“刻板印象”很容易发展成“偏见”。我们在教材编写时首先要抛弃主观偏见,尊重每一种文化,保证对各种文化客观陈述。此外,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仅罗列各种文化知识、介绍文化现象无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若不加解释,不善诱导,学生本身的文化认知与目的语文化一旦产生冲突,很容易造成偏见。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应该设定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不同文化,对异文化怀有宽容、包容之心,在积极主动地交际过程中要尊重他人文化、习俗、习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值得注意的是,五种教材中的四种都提到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设,而“尊重对方的文化身份”这一维度都在该部分中体现。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强调交际时的开放与和谐。

4.3交际实践训练情况

五种教材都在各章节设置了案例分析和讨论题,对学生的交际实践训练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总而言之,各教材更注重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分辨或对比训练。比如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workingroupsononeoftheverbalcommunicationbehaviors—findcultural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andmakeananalysisoftheresult。具体的语言和非语言得体交流的技巧、策略训练很少,我们在设置任务时,不仅要检验学生的“陈述性知识”,也应关注学生对“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李建军和李贵苍(2011:134-144)在所著《跨文化交际》一书中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六个原则,并附案例详述在不同情境中如何正确进行交际,该章节的内容很值得借鉴。葛春萍和王守仁(2016)曾言:“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内容首先是语言基础教学,包括词汇、语法、语义、语音、拼写、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在语言基础教学上嵌入社会文化因素……”可以说,五种教材并不热衷对语言的训练,就内容而言,“跨文化”所占比重大于“交际”。

5.结语

第10篇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作为理念、内容、手段及教学效果的载体,教材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本研究对国内权威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进行内容分析,探索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出版现状分析

为了调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出版现状,2014年10月末统计与分析了国内两家大型图书营销网站中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出版量,结果显示,相对于大中小学生来说,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数量偏少,侧面反映出高职学校与高等院校、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分析

以陕西某高职院校图书馆内收藏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为内容分析的对象,发现目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存在下列问题亟需改进。

1、教材内容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目标错位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主题设置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但具体分析发现,目前的高职教材尚未深刻贯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聚焦学生消极心理调适,学生发展与成长关注不足。目前出版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一致偏向于学生消极心理调适,这种偏向表明:消极心理的疏导与矫治理念仍然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盛行。这一理念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目标相违背。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学界的主流在于提倡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1]以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和积极幸福的生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终极目的。尽管专家与学者的呼吁已经多年,但纵观目前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关注较少,仍聚焦消极心理的调适,这种理念下产出的教材必然无法满足绝学生养成积极心理品质的需要。

(2)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通过设置情境,以活动为依托,依赖于学生的积极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心理得到成长与发展。[2]因此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材的编写也须遵守这一原则。然而目前高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却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教材”,成为教师实施教学的“教参”,这一点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教材编写的人称的使用上。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大多采用“第三人称”,如“他们”“个体”,尽管部分教材的初衷是为保证其内容的客观性和学术的严谨性,却无意中将最主要的读者——高职学生与高职教材的心理距离拉开,读者(高职学生)成为教材的“旁观者”,学生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情感的共鸣与心理的交流受到距离的隔阂,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使其成为一个无能的被动个体。另一方面表现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与安排上。部分教材中仍然存在“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危机干预”等晦涩且明显不适的主题;且章节结构中仍然存在专业概念的辨析,意义的阐述等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符的内容,这些内容显然是呈现给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需要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掌握与理解的理论知识,而学生只需较少甚至完全不需要接触理解的知识。这种内容编排上的不恰当,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导致排斥感的产生;同时也可能使高职生产生错觉: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围绕着“教”展开,“教”才是心理健康课堂的重心与中心,无形中可能使得学生远离教材远离课堂。因此,“教材是为教师而写”也是当下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教材体系设置健全,但教材间、教材内逻辑关系不严密

目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构了涵盖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学习时期较为完备、健全的体系,且内容主题较为丰富,但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及顺承、教材内形式与结构的处理与把握还需改进。

(1)学段间、年级间教材缺乏衔接性与层次性。通过对高职学校不同年级教材间主题的调查发现,教材间的层次性与衔接性亟需改进。如“适应问题”,一年级主要在于适应学校环境、适应学校生活、适应学习,二年级则在于提高一般意义上的“适应能力”,三年级则在于工作准备性适应,三个不同时期系统、连贯、一致地进行“适应”训练,但却遵循“掌握技巧-提高能力-实际应用”三个不同的目标层次水平,由低到高,由情境下的技巧升华为个人能力,再到新情境下的应用,层层深入。而现实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仅仅在某个特定学年开设特定的主题内容,教材间主题缺乏衔接性与层次性。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会计英语教材 教材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78-01

引言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同时,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教材的好坏离不开评估标准,在英语教材的评估方面,国内外众多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并提出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标准,但是鉴于会计英语是近年来大学英语改革后才出现的ESP(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所以现在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会计英语教材的评估标准。笔者认为,适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使用的会计英语教材应该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注重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注重实用性,能够让学生在毕业后学有所用;3.注重综合性,能够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行业英语应用能力;4.注重时代性和科学性,能够符合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需要。

一、《会计英语》教材简介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目前,该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所选用的行业英语教材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会计英语》。该教材共分10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专业主题展开。每个单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九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热身练习——通常以练习说为主,以此让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的重点是什么;第二、三部分为听力练习;第四部分为对话练习;第五、六部分为阅读练习;第七部分为写作练习。此外,该教材还设计了网络阅读和自主学习的环节。

二、《会计英语》教材分析

(一)闪光点

该教材体例完整、难度适中、主题突显,是比较理想的高职高专行业英语教材。

1.该教材从英语语言特点出发,用语简单、准确,避免了将会计英语课变成用英语简单地重复会计理论知识的第二课堂。内容编排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形式活泼,大量使用简洁的图示和表格,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较为注重学生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开创了会计英语听说之先河,每单元都设计了旨在训练学生准确接收和使用会计信息的听力和口语练习。

3.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专业主题展开,使具有一定会计专业知识的学生能够很自然地把所学专业知识和会计英语术语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掌握会计业务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4.每个单元及教材最后都附有中英文对照的词汇表、常用会计术语、常用会计科目名称等供读者查阅,且选取的词汇与课后练习紧扣每课主题,注重语言功能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5.每个单元开始都设定了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的设置,按照英语学习规律和会计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组织语料、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强化训练。

6.网络阅读和自主学习环节的设计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查阅信息及自学能力。

(二)不足之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那么当然,该教材也有其不足之处。笔者结合自身在实际教学中对该教材的使用和对学生的调查分析,对该书的改进提出如下建议:

1.课后的词汇过多,建议根据词汇的重要程度对词汇进行分类:比如在难度较大或出现频率较少的词汇前做个标记,表明学生能够达到识记的程度即可,不需硬记。其他不做标记的词汇则需要学生必须记住且要掌握其用法。

2.会计英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长句、难句多,因此,笔者建议每单元应增加重点语句的详细注释和语法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

3.《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该教材包含了听、说、读、写等四项,却独独没有设计相关的翻译练习,笔者建议增加此项内容,同时可提供相应的翻译技巧。

第12篇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基础上编排的。

一、体例结构上的变与不变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课标教材和实验教材都安排在四年级上册,主要内容包括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和商的变化规律,具体按“例题、想一想、做一做、练习、整理和复习”这五大体例来编排,不同的只是例题数和习题数。大纲教材则是将这一内容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的第3单元,除了编排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外,还编排了连除应用题和连除的一些简便计算。体例上是按“准备题、例题、试一试、做一做、练习、复习”这六大块来编排的。

就体例结构而言,大纲教材比课标、实验教材多了“准备题”和“试一试”,课标、实验教材比大纲教材多了4小题“想一想”,其他基本类同。

(一)关于准备题

课标、实验教材没有编排准备题,而大纲教材则在每个例题前都编排了1~2题的准备题。准备题的编排重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大多是以原有知识作为新课起点,起铺垫作用。具体内容见表1。

表1:大纲教材中“除数是两位数除法”例题与准备题

例题 准备题

法 例1:

80里面有几个10?

80里面有几个20?

例2:

120÷30= 80÷2、60÷3(首位能整除的整十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120÷6、240÷8(首位不能整除的整十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目的是为了复习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为学习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做准备

法 例1:

90÷30=

例2:

200÷60=

……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1)口算:

40÷20

320÷80 笔算除法试商是以口算除法为基础的。此口算题是为例题教学做准备

(2)( )里最大能填几?

60×( )

50×( )

例3:

96÷32=

例4:

143÷41=

……

(“四舍”法试商) (1)( )里最大能填几?

40×( )

20×( )

(2)

例5:443÷58=

(“五入”法试商) (1)( )里最大能填几?

30×( )

60×( )

(2)

例6:

283÷72=(初商过大需调商) (1)在下面的里填上>、

62×6361

21×7145

32×8256

72×5361

为调商计算做铺垫。因本课的难点是出现初商过大时要调商

(2)289÷72 复习巩固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例7:392÷48

(初商过小需调商)

(1)( )里最大能填几?

58×( )

37×( )

49×( )

68×( )

(2)382÷48 复习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为教学例7做准备

例8:

70÷14=

例9:

209÷26=

(除数个位是4,5,6的两位数除法) 25×5

14×6

15×7

24×8

25×3

16×9 除数个位是4,5,6的两位数除法,由于不接近整十数,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成接近整十数试商,调商次数较多,比较麻烦。用特殊的“口算试乘”法去试商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而准备题是为本课的“口算试乘”作服务的

例10:

644÷28=

例11:

3052÷42=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概括)

本课是法则的总结。除数是两位数与除数是一位数的商的最高位的试商方法是完全相同的。准备题是为例题法则总结作铺垫

例12:

3594÷58=

(验算) 222÷37=6

6×37=

315÷45=7

7×45=

14÷3=4……2

4×3=14 复习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以及除数之间的关系,为例题验算教学做准备。例题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以上关系自己列式验算,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条件

例13:

9568÷46=

(商中间有0的除法) (1)648÷6

817÷4 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中商中间有0的除法学生已学过,为例题教学作铺垫

(2)判断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判断商是几位数,由此可推出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估商位数的估商方法,为例题教学做准备

例14:

7920÷33

(商末尾有0的除法) 5040÷8

7200÷6

450÷5 复数是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

备注:例15、例16连除应用题,例17连除的简算略

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系统性严密的学科,每个知识节点间都是前后连贯紧密联系的。即旧知是新知学习的基础,新知又是旧知的顺应、组合和发展。从上表中可看出大纲教材中的“准备题”都是根据知识间的联系、组合而转换、迁移过来的。笔者认为,这些准备题既可为学生的自学、探究学习提供样板,在自学、探究学习中使学生的迁移意识、迁移能力得到培养,又可为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脚手架”。小学数学教科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载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而尤以新教师更甚,新教师相对来说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开发能力比较薄弱。如大纲教材中的“例6:283÷72=(初商过大需调商)”,准备题“(1)在下面的里填上>、

(二)关于试一试、练一练

在每个例题后,大纲教材安排了“试一试”“练一练”。“试一试”类同于课标、实验教材中的“做一做”,形式单一,多为基础练习。而“练一练”是在“试一试”基础上的提升,内容相对来说较丰富,个中习题都是围绕着本节课的例题编排、服务的。如例5学习“443÷58(“五入”法试商)”在2小题“试一试”后编排了“练一练”,“练一练”中的5道习题都是围绕着例5内容,分别是(1)先说说下面各题的除数可以看作多少试商,再进行计算;(2)( )里最大能填几?;(3)(4)是用竖式计算有12小题;(5)算用结合。这5道习题重点是巩固试商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但每题的要求又有所侧重。

大纲教材这种体例编排优点外显。“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是比较复杂的计算知识,学生在理解算理、算法的基础上得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得有适量的练习来掌握计算方法、拓宽计算思路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而后才能正确、熟练、灵活地计算。教材按“准备题例题试一试练一练”的顺序编排,结构清晰而完整,练习适量。这样的编排方式给了学生一个完整“自学单”,学生可完全借助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来对新知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关于想一想

课标教材和实验教材在口算除法例题教学后都安排了相应的除法估算,即“想一想:83÷20≈,80÷19≈,122÷30≈,120÷28≈”,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为估商、试商做准备的。这在大纲教材中是没有的。

应该说,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处处有计算,也处处离不开估算。从某种意义上说,估算的应用已大大超过精确计算。教给学生常用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估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大纲教材中估算是作为“选学内容”,当下的课标教材和刚过去的实验教材都是作为重要的“必学内容”呈现,适时穿插在各个知识节点中。如本单元在编排了口算除法后马上安排了除法估算,其意义显而易见。

(四)关于连除应用题

实验教材连除、连乘应用题集中编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中,在“除数是两位数除法”之前。如下图所示:

该版本教材立足于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内容及生活实际问题中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标教材由于3~6年级下册还未面世,具体如何编排不得而知。大纲教材则是将这一内容编排在“除数是两位数除法”之后,共安排了2个例题,介绍了两种解答方法。教材中主要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就教材编排顺序来说,笔者认为还是大纲教材比较合理。关于问题解决,《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的办法。”连除问题很明显就有两种解决办法,如上图的“做一做”可以先从“能装几盒”入手解决问题,也可以先解决“一箱装多少个杯子”,这完全取决于学生观察思考的角度。但如果编排在“除数是两位数除法”之前,很明显对于“一箱能装多少个杯子――960÷48”这一策略,学生在计算上会受到阻碍。曾记得笔者在上个学期教学这类问题时很多学生想到了这种策略,笔者看着学生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神情也只能表示无奈。

二、内容数量上的变与不变

笔者就这三套教材在这一单元中所涉及的例题数、习题数(包括纯计算题数、算用结合题数、其他类型习题数)等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具体图示如下),其中不包括连除应用题和连除简算。

由上图可知,近二十年来教材中关乎“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编排线索,其中蕴含着教材建设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也不乏一些经验教训。最明显的编排规律就是除了算用结合外,大纲教材、实验教材、课标教材不管是在例题、计算题和其他习题在数量分布上均呈“U形”发展态势。

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应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但在课改初期几乎直接颠覆了传统小学计算教学的方法和地位,大肆开展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把解决问题作为计算教学的自然组成部分。最终却弄巧成拙,学生过多地游离在情境之中,反而影响了计算目标达成。片面追求算法多样化也影响了学生计算技能的掌握,而计算能力的削弱势必影响学生的后继学习。任何时候,计算都是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模仿和针对性训练,才能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很欣慰,我们看到了课标教材的理性回归。

(一)例题上的变与不变

笔者对这三套教材中有关“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的部分例题进行整理,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部分例题

大纲教材 实验教材 课标教材

例1:90÷30(除数是整十数、整除)

例2:200÷60(除数是整十数、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

例3:96÷32

(“四舍”法试商、整除)

例4:143÷41(“四舍”法试商、有余数)

例5:443÷58(“五入”法试商、有余数)

例6:283÷72(初商过大需调商)

例7:392÷48(初商过小需调商)

例8:70÷14(除数个位是4,5,6的两位数除法)

例9:209÷26(除数个位是4,5,6的两位数除法,有余数除法)

例10:644÷28

例11:3052÷42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法则)

例12:3594÷58(验算)

例13:9568÷46

(商中间有0的除法)

例14:7920÷33(商末尾有0的除法) 例1:92÷30

(除数是整十数、有余数)

140÷30(除数整十数,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

例2:84÷21

196÷39(“四舍五入”法试商)

例3:140÷26(除数个位是4,5,6的两位数除法,有余数除法)

例4:576÷18(商是两位数)

930÷31(商的个位写0的问题)

例5:商的变化规律

例1:92÷30(除数是整十数、有余数)

例2:178÷30(除数整十数,被除数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

例3:84÷21 、430÷62(“四舍”法试商)

例4:197÷28(“五入”法试商、有余数)

例5:240÷26(灵活试商)

例6:612÷18(商是两位数)

例7:940÷31(商的个位写0的问题

例8:商的变化规律

例9:780÷30(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例10:840÷50(商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由表2可知,就笔算除法这部分知识大纲教材安排了14个例题,实验教材安排了5个例题,课标教材安排了10个例题。从例题设置上我们可知大纲教材“迈的步子较小”,如“四舍五入”法试商就有5个例题,有“四舍”法试商整除有余数“五入”法试商“四舍”后初商过大需调商“五入”后初商过小需调商,这样“小步骤、多循环”的编排方式,有利于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习。实验教材“迈的步子较大”,从大纲教材的14个例题直接减少到5个例题,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这种“冲锋式”的挺进,其教训也是深刻的:例题数减少、配备习题量缩减、课时数递减,直接削弱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影响了学生的后继学习力。笔者曾就“使用实验教材的学生计算能力状况”走访了多所初中、高中。初、高中教师对使用实验教材的学生计算准确率低的情况也深感困惑,这困惑跟教材的设置显然是有一定关系的。再看,课标教材“迈的步子较理性”。课标教材改变了例题的设置,并配置了一定量的练习且增设了课时数,还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增设了一些例题,如在例8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后增编了2个例题的规律运用,让学生意识到利用商不变规律不仅可以使口算简便,还可以使笔算简便。这些措施都凸显了教材编排上注重教学重难点层层落实的理性回归,有助于减缓教学的坡度,降低教学的难度,逐步培养、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练习上的变与不变

1.习题数

笔者曾就大纲教材、实验教材、课标教材中纯计算(口算、笔算)部分进行了统计,大纲教材有134道习题699小题,实验教材有30道习题136小题,课标教材有62道习题493小题。其中大纲教材例题前的“准备题”有16道习题43小题,例题后的“练一练”有43道习题234小题,剔除这两项后剩下有75道习题422小题,这数据表面上看与课标教材的493小题很接近。但由表2的比较中可知,大纲教材的例11~14是两位数除四位数,课标教材是两位数除三位数,从这点上分析,课标教材的习题数比大纲教材还要丰厚。

2.习题形式

课标教材上练习形式多样。如例1、例2教学后安排的“练习十三”安排了12个习题。这些习题都非常注重学生估商、调商、试商能力的培养,如第1题“( )里最大能填几?”这是试商的思考方法,为估商作铺垫;第2题“说出各题的商是几,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和第4题“先想一想各题的商的位置,再计算”,练习重点是巩固试商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第10题“在里填上‘>’‘

3.习题内容

课标教材习题内容丰厚而精致,这是笔者对三个版本教材比较后得出的最大的感受。“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很多,除了教材例题上介绍的“四舍五入”法试商外,还有很经典的“同头无除商八、九”“除数折半商四、五”“高位试、低位调”等。这些都在课标教材的习题编排上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以下便是课标教材“练习十四“的第10题、第18题,体现了“同头无除商八、九”。

以下是“练习十五”的第4题,体现了“除数折半商四、五”。

以下是“练习十八”的第10题,可用“高位试、低位调”的试商方法去思考。

如第2小题的“39÷36”, 高位3与什么数相乘,积大于等于30而小于40,再根据低位上的数与商相乘的积来填方框里的数。笔者认为,课标教材这些充实的学习材料突出了培养学生“四能”的引导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