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3: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命的药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我读完这篇文章,就被主人公“艾迪”和“德诺”所感动,他们使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德诺十岁那年,因为输血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伙伴们全都躲着他”。这句话说明德诺很孤独,只有艾迪跟他玩耍。艾迪也曾尝试给德诺喝用花草熬成的汤,可是他的身体也并不见好转。“艾迪的妈妈也不让他找德诺玩了,她怕一家人都染上这种可怕的病毒。”可是艾迪不顾妈妈的反对,还是经常来找德诺。有一次,艾迪在杂志上看到奥新尔的费医生找到了可以治艾滋病的植物,便不顾一切带着德诺去奥新尔,但由于路途遥远,药和钱不够用了,所以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过了不久,德诺住进了医院,艾迪就常常去看他,也常常搞恶作剧,有病的德诺躺在床上装死,艾迪就到医生那里说他的好朋友死了,看到医生紧张的样子,他们就开心地大笑不止。又有一次,他们还是用这种方法来骗医生,可是德诺这次真的死了。
友谊,是世界上最真挚的爱,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心吧!让我们一起给别人送去生命的药方。
河北石家庄新华区国泰街小学六年级:张萌清
《生命的药方》讲的是在美国有俩个小男孩,他们的名字叫:德诺和艾迪。他们共同守护着一份友谊的感人故事。
文章讲述了,德诺不幸患上了艾滋病,他的朋友们全都躲着他,只有艾迪和以前一样,同他一起玩耍。终于有一天,艾迪的爸爸妈妈再也不给艾迪去找德诺了,他们怕一家人都染上这可怕的病毒。可这并没有阻止两个孩子的友情。艾迪千方百计的为德诺寻找治病的药,一个偶然的机会,艾迪在杂志上看到一个消息,说新奥尔良的费医生找到了治疗艾滋病的药物,这让他兴奋不已。他并不知道新奥尔良离他们那里有多么的遥远,就带着德诺上路了,这天晚上月明星稀,看着满天闪闪的星星,艾迪告诉德诺:“到了新奥尔良,找到了费医生,他就可以像别人一样,快乐的生活了。”可是最后由于路程太远,失败了。
不久德诺住进了医院,艾迪依旧常常去病房看他,两个好朋友在一起时,病房里充满了甜蜜而又温馨的笑语。他们有时还会合伙开玩笑吓护士,看见护士们上当的样子,两个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秋天的一个上午,德诺的妈妈上街买东西去了,病房里只有艾迪和德诺两个人,夕阳照着德诺那苍白的脸,艾迪问他:“想不想在玩玩装死游戏?”德诺点点头。然而这回,德诺没有在护士摸他脉时忽然睁眼笑了起来,他真的死了。那天,艾迪陪着德诺的妈妈回家。两人在路上一直无语,知道分手的时候,艾迪才抽泣说:“对不起,我没能为德诺找到治病的药。”德诺的妈妈泪如涌泉:“不,艾迪,你找到了。”他紧紧搂着艾迪,“德诺一生最大的病其实是孤独,而你给了他快乐,给了他友情,他一直为有你这个朋友而得到满足……”
英语里有一句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意思是:“困难时候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是绝不会抛弃你,是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你,关心、照顾着你的人,这个人才称的上是一个——好朋友。在文中,德诺染上了艾滋病,艾迪没有抛弃他,远离他,而是同他一起玩耍,为他找医生,在医院陪伴着他,给了他一生最大的快乐!
海口市第十三小学六年级:莫泽兴
追求超越自我的人,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得很踏实,他们尽其所能享受、翔、做事并付出,除工作和赚钱以外,他们的人生还有其他意义。
一个人在现代社会生存,知识面越广,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否则很容易变成鼠目寸光的人。这不但不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也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立足,最终只能为时代大潮所抛弃。
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医生,曾经远近闻名。但自从他出了医科学校之后,诊病下药无不用些老法子,于是渐渐步人没落之途了。他明明应该把门面重新漆一漆了,明明应该去买些新发明的医疗器械及最近出现的著名药品了,但他舍不得花钱。他从不肯稍微划出些时间来看些新出版的刊物,更不肯稍费些心机去研究实验种种最新的临床疗法。他所施用的诊疗法都是些显效迟缓,陈腐不堪的老套,他所开出来的药方,都有是不易见效的、人家用得不愿再用了的老药品。他一点也没留意到,在他诊疗所附近早已来一位青年医生,有最新最完美的设备,所用的器械无不是最新的一种;开了来的药方,都写着最新发明的药品;所读的都是些最新出版的医学书报。同时他的诊所的陈设也是新颖完美,病人走进去看了都很满意,于是老医生的生意,渐渐都跑到这位青年医生那里去了。等到他发觉了这个情形,已经悔之不及了,“不进步”则使他失败,无人过问了。
成功的动力源于拥有一个值得努力的目标和抛开自我,我眼寻求生命的直谛。没有生活目标的人,生活的层面十分狭隘。他们总是只关心自己,只关心眼前的一点利益。这种人就像井底之蛙。胸怀大志的人所显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他们勇于超越自我,全力以赴圆自己心中 的梦。
来吧,让我们都超越自我,做一个超越自我展望生命的人,让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得很踏实!为我们美好的明天,越变越蓝```
无数次的疑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要做的又是什么。恍然间明悟过来,我们的生命本没有意义,是荒诞离奇的,但是我们却可以赋予生命意义。
如《命若琴弦》中 的老瞎子,他生命的意义就是不断的弹琴,似一只飞蛾,用尽生命的所有精华,扑向那令人绝望的火焰。一根又一根断了的琴弦,满是他对光明的希望。在山路上,风吹雨打日晒,因为弹琴,而变得满是活力。一把三弦琴,一弹一唱,绚烂了整个山野。老瞎子的师傅留下的那张无字药方,似乎真正的揭示了残酷的现实。老瞎子为之生为之亡的东西,居然仅仅是一张白纸,或许正是最后的发现,才让老瞎子绝望吧。但是希望是不断传递的,老瞎子认真地把无字白纸放进琴匣中时,撒了一个谎,他对小瞎子说,是他记错了,只有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才可以去抓药,那时,才会获得光明。
我想象自己,应该就是故事中的小瞎子,无知但对一切充满好奇。以一腔孤勇,去面对爱情,殊不知,现实是爱人离去。为什么我们是瞎子,因为我们是瞎子。这是怎样的发问和回答 啊,我无所适从。
似乎我也应如老瞎子一般,为我的生命赋予一个意义。不断的前行,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充实生命。一笔一划的勾勒,绘成我理想中的样子。一把三弦琴,一走一辈子,说说唱唱地度过。
家人,朋友,那些与我有着联系的人,都与我的生命接轨。我想生命不是自私的,我从未想过做一个伟大的人,只想简简单单的帮助身边的人,或许这就是我为生命赋予的意义吧。
但是又会幻想,若在乱世中,我绝不应该这样想。如有需要,在所不惜。老瞎子的归宿,让我明白,死亡或许是个必然,我们万不应该恐惧或害怕,但是我们应该让死亡有意义,老瞎子于悲痛中传递出的希望,是小瞎子生命的蓝图。
有所希翼,才会不断前行。我们不能让我们的生命无意义的流逝,我们要创造自己的价值。 老瞎子的价值在于那弹断的琴弦中,我们呢?我们是否应不断的询问着自己,你弹断了多少琴弦,何时才够一千根。
命若琴弦,易断,但是却有韧性。
愿生如春花直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角色转换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思想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不仅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同时也打破了传统教学造成的禁锢。在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求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与自,让学生有更充裕的学习空间与时间,从而全面提高学习素养与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转变教学角色,在打破应试教育造成束缚的同时,激发学生思维,让语文教学更具有生命力和色彩。因此,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角色,在推动新课改实行力度的同时,激活教学课堂,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身心都得到全面发展。
一、从剖析师转变成引路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具有无边的魅力,在教材编辑中,文章都是精心挑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内容。但是,在教学中,受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影响,很多老师都成了教学的剖析师,将生动、有趣的教材进行分解,得到详细的知识点,经过分解的文章在学生的眼中不再拥有优美的情境、浓厚的感情以及文字魅力,而是段落结构、中心思想以及词语的阐述与解析,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文章魅力。
在新课程实施后,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提倡进行个性化与情感教学,同时这也是新课改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是学好现代语文的重要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思想与主体地位,不能以老师阅读替代学生学习实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每篇文章都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通过丰富的语言形式与文化内涵,让情感与认知得到统一。例如,在《生命的药方》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两个友谊跨越生死的少年,同时这也是对人间真情的赞歌。对于这篇文章的重点是生命的药方到底是什么?是关爱、友情?还是对孤独、寂寞的心灵的慰藉?在这篇课文教学中,老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朗读、思考,让他们自己从朗读中主体体会生命的药方以及友情的可贵,同时这也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转变角色的过程。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领悟文章大意,如:你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感想?然后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朗读该文。通过看图说话,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小结性思考,让学生从老师的引导中顺利过渡到对友谊的诠释,友谊就是两个身体拥有一颗心,使痛苦减半,使快乐增值,它是黑夜里的星星,沙漠的绿洲……最后,让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后,让生命得到升华。
另外,在小学语文教材选材中,很多作品都是对生活、人生、景物的真实投入与情感体验,所以在内容把握上,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本内容,也只有这样才能进入语言情感。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将剖析者转变成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阅读的领路人;老师应该给学生更加充足的阅读空间与时间。在深情并茂的朗读中,让学生主动将自己带入如画如诗的语言境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情感阅历、生活体验以及基础积累等,对课文内容进行个性化认知。在这种教学方法中,老师通过指导者与引导者的身份,能更容易带领学生进入书本,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在切身体验、感悟中,生成独特的知识见解,同时课堂也能听到更多同学的声音;在自由的思想交流中,形成思想碰撞与启迪。
二、由“保姆”转变成扶持者
从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很多老师由于不放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工作精细化,甚至将所有的知识问答都采用逐条回答的方式,担心学生不清楚。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进行思考,长此以往,还会让学生产生懒惰情绪,等着老师解答,从而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与学习方式。对于这种现象,老师应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进行自动探索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与引导,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思考、学习,从而形成和学生共同学习、进步的局面。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和个人见解,对于学生发出的疑问,通过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真正参与、感受探究性学习的快乐与成就,从而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独立地进行思考。也只有在讨论与交流中,才能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已有知识解答问题,形成知识运用的过程。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我们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在迎合时展的同时,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努力研究新课程,在老师角色转换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方吉.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换\[J\].中国校外教育,2013,(07).
\[2\]刘艳旭.浅谈试教法在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17).
为什么叫《黄帝内经》呢?既然有《黄帝内经》,那么有没有《黄帝外经》呢?
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目录学著作――班固写的《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古代医经有七部,第一部叫《黄帝内经》,第二部叫《黄帝外经》,还有《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扁鹊内经》 和《扁鹊外经》,还有《旁》。只是《黄帝外经》和其他医经都已经失传,现在传世的就只有《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也有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我认为,《黄帝内经》 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 靠解剖来内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
《黄帝内经》的内求还用于养生,换句话说,养生要靠内求。
可是非常遗憾,纵观中国历史,很多人都走偏了,他们走的是外求的路子。在历代皇帝当中,很多人都是去找灵丹仙药以求得长生。秦始皇派徐福去海外找仙药,结果仙药没有找到,连徐福也一去不复返了。后来还有一些皇帝也去找灵丹妙药,炼外丹、吃外丹。结果呢?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位皇帝吃了外丹仙药而死。他们都忘了内求,忘了真正的上等药物正是体内的精气神――“上药三品,精与气神”。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内求,是要我们往里求。这是提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生命更在你自己的内求当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长寿的。
现代人为什么对内求这么陌生,有点不舒服,总是马上想到吃药?平常更是想不到内求。我把现代人不内求的原因归结为三个“不”。
第一是不愿意内求,不愿意内观,不愿意内炼。为什么? 因为内求毕竟太困难了,你要自己往里看,我们长眼睛就是要往外看的,往里看能看到什么?往外看多容易啊,往里看太困难了。你看去照一个X片,做一个CT、核磁共振,多容易啊,还要内求什么?内炼也很苦啊,买点药来吃多么简单,又何必要那么辛苦地自我修炼呢?可是请大家想一想古代养生大家、历代高寿长者,以及历代的名医、大德、高僧、高道,谁不是内求、内炼的。比如说李时珍就发现《黄帝内经》经络的秘密,经络就是内观、反观、向里面看才看出来。所以他有一句名言,经络是“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
第二是不敢内求。自己内求,静下心来往里看,一闭上眼睛往里面一看,黑黑的,什么都没有。很容易出现幻觉,心中一紧张,就有点害怕,有点恐惧,所以不敢内求。
第三是不屑于内求。总是觉得内求是虚的,神神秘秘的, 能有什么效果啊。还不如买点药来吃,药物是实实在在的,吃了之后就有反应。内求要自己锻炼,自己调理自己的经络、脏腑、气血,这些东西存在吗?练了之后有效果吗?一旦看不见,一旦没有立刻的效果,马上就否定它:肯定没有这些东西。
久而久之,我们现代人就越来越偏离了《黄帝内经》的思想,越来越丢弃了我们这位伟大的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稀世珍宝。这非常可惜。
超过10%的糖尿病患者在其一生中至少接受过一次外科手术,同时外科手术患者中约有2%合并糖尿病,在老年手术患者中,这个比例更可高达5%~10%。因此,糖尿病患者了解围手术期的血糖管理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外科手术之前和手术后期,应密切监测血糖,特别注意心血管和肾功能情况,根据病情需要,用胰岛素强化控制血糖,以利于减少感染发生率,促进切口愈合,顺利度过手术关。
术前检测项目
在接受外科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约70%之前已明确诊断糖尿病,另外30%的患者是通过术前检查发现糖尿病的。可见,术前常规检测血糖是非常必要的。对外科疾病和糖尿病严重的患者,还需检测血电解质和酮体水平,及时处理危及生命的酮症酸中毒。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5倍,而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脑卒中又是引起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同时注意血压、血脂及肾功能等相关化验指标,全面了解手术风险。
血糖控制目标
医生会依据患者外科疾病的轻重缓急、手术大小及血糖情况制定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方案。
对于择期手术,应控制血糖接近正常水平,以糖化血红蛋白小于8%为宜。眼科手术对血糖的要求更高一些。对于限期手术,如恶性肿瘤切除等,应尽量控制空腹血糖在10毫摩尔/升以下,在术中和术后再用胰岛素,进一步控制血糖。如遇急诊手术,则需根据具体情况,权衡手术急迫性和患者有无糖尿病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决定急救措施。如手术能暂缓数小时进行,则积极控制血糖、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如为内脏破裂大出血或呼吸道梗阻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则在紧急手术的同时,密切监护,术中应用胰岛素,纠正机体代谢紊乱。
血糖控制方案
对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的、操作时间短于1小时的、无需禁食的小手术,一般不用改变既往效果良好的血糖控制方案。如果为椎管或全身麻醉下进行的需禁食的中、大型手术,围手术期可能需将原口服降糖药改为注射胰岛素。在禁食期间,通过静脉输注含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钾的补液,保证能量供应、血糖控制和电解质平衡,必要时再另行皮下注射相应剂量的胰岛素。待术后饮食过渡到基本正常状况、切口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后,恢复手术前的用药方案。有些患者听说要用胰岛素就非常紧张,生怕以后不能摆脱,其实无需有这种顾虑。围手术期的胰岛素应用是暂时的,只要手术不直接针对胰腺,术后恢复顺利,大多数患者日后还是沿用术前的治疗方案。
血糖切勿过低
值得注意的是,围手术期的血糖水平一般只要求接近正常,不能控制过度。低血糖对患者的危害远远大于暂时的高血糖。而非糖尿病患者在麻醉和手术的应激状态下,也会出现一过性的血糖升高,多数无需特别处理。
一起起触目惊心的事实,反映了学生对生命的冷漠,甚至冷酷的现象。儿童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才能解决以上问题。我对我校八年级学生进行了有关生命意识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96.67%的学生能够同情理解生命,但对生命只有肤浅的认识。83.33%的学生缺乏精神支柱,还有近一半的学生对挫折的耐受力差。通过分析我认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每个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深入挖掘教材、生活中有关生命教育的点点滴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1、生命来之不易
讲解《人的生殖与发育》这一节时,抽出5—10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珍贵的教育:人的生命是以受精卵开始的,通常情况下男性一次能产生大约700万—1亿个,而这些到达卵细胞内受精的只有一个。正常女性在她可以生殖的时间里可以产生约400—500个成熟卵细胞。如此多的生殖细胞却只有一个和一个卵细胞(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子女)可以有机会完成受精作用,这个几率可谓非常低了。也就是说,今日的你在受精阶段就至少已经战胜了成千上万亿个和几百个卵细胞。当然受精卵形成只是生命的开始,还要经历母亲的十月怀胎,从胚胎、胎儿、婴儿、儿童,成长到青少年,成为一个中学生,这个过程中,只要一次疏忽或照顾不周,生命可能从此就消失了,而你今天居然健康地坐在教室里,可见你在过去是多么勇敢、强壮。到今天遇到一些困难:如学习成绩不理想、家庭矛盾、某些教师不喜欢等,你又有什么理由轻易放弃生命呢?不仅不能轻言放弃,你还要珍爱来之不易的生命,抓住大好年华,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由己推人,你要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与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2、正视困难
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原因》,知道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有些斗争非常激烈。只有获胜者才有生存的机会。在这里要明确这样的观点:生物在生存斗争中,双方都会得到完善。比如:在猎豹与羚羊的生存斗争中,猎豹和羚羊的个体中只有强健、机敏的才有机会存活,获得繁殖的机会。生存如此,学习、工作、做人也是一样,你只有在学习竞争中,才能变得更出色。所以你要正视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把它看做前进的动力,勇往直前。
3、顺利度过青春期
青春期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这时身体会发生剧烈的变化。随着身体的变化,心理上也发生很大的变化,表现为性意识开始萌动,逐渐乐于接近异性。学到这里时,我会对学生进行引导:你对异性有好感是正常的心理状态,不要想象的特神秘或有犯罪感。更不是成年人的恋爱。男女同学应正常的交往,建立真正的友谊。你要把握好大好时光,把精力集中于勤奋学习和陶冶高尚的情操上,健康地度过人生的黄金时代。
4、珍爱其他生物
人与其他生物都是生物圈中的成员,我们应和睦相处。如:观察植物在原环境观察不要采集。进行动物观察实验后,要把它们放回大自然中去。学习制作动植物标本时,告诫学生不能过量采集等。
5、树立信念、锻炼意志
由于医疗救护技术的日臻完善,许多生命被挽救回了,人的寿命得以延长。但对于晚期癌症病人而言,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疾病治愈的希望非常渺茫,一般延续生命的医疗方法,不仅未能带来治疗的希望,反而更增加了病人身心的痛苦与不适,剥夺了病人生命的最后尊严和生存质量。因此,科技的进步也许能延长人的生命,但却无法消除死亡带给人们的恐惧与悲伤,而临终关怀则提供了满足病人临终前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临终关怀的定义:临终关怀(hospitalpice)是一种为临终病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所提供的特殊服务,是对临终病人及家属所提供的一种全面的照护,包括医疗、护理以及其他健康服务,以满足病人及家属的身体、生理、社会文化及精神的需要。增强人们对临终生理、心理状态的适应能力,其目的是使临终病人的生存质量得以提高,能够舒适、无痛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并同时维护家属的身心健康。我国目前对临终的时限定义为当2病人处于疾病的末期,死亡在2-3个月内不可避免时,为临终阶段。
1背景资料
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住晚期癌症患者10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50-85岁,平均年龄为岁。
2护理措施
2.1环境舒适安静:临终护理病房:临终关怀病房具有四个特点,明亮、宽阔、安静与温馨。
2.1.1病房设施家庭化,为使病人感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病房的一切设施和格局力求美观大方,整齐协调,使病人心情舒畅,病房里可放置盆景和插花,并配置电视机和收音机等以增加生活内容和乐趣。
2.1.2建立适合临终病人的陪伴制度,改变原有的探视时间规定,视病人和家属的需要而定
2.2注重舒适护理
2.2.1疼痛护理:
(1)疼痛的心理护理,对于临终病人疼痛是最主要的不适,患者对疼痛的恐惧往往超过对死亡的害怕,所以痛yi降低,患者对轻微的疼痛都难以忍受,所以要指导患者应用放松疗法,如缓慢的深呼吸,放松全身肌肉,听音乐,和患者说说值得回忆的往事,来分撒患者的注意力,更使患者处于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以取得安全感和舒适感。
(2)药物控制疼痛,采用WH0建议推广使用的“三阶梯镇痛疗法”,根据疼痛的程度按阶梯由弱到强逐渐提高,给予止痛药物。
(3)按时给药 这里强调的是按时而非按需给药,以保证对癌痛患者疼痛的持续缓解.根据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按照药物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药效高峰时间科学给药,以保证患者无痛生存,提高生活质量。
2.2.2日常生活的护理
(1)保持环境安静,定时通风,进行护理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说话轻,走路关门轻,以减少不良刺激。
(2)为病人做好基础护理,保持病人头发,指甲,皮肤清洁,保持床单位整洁干净,对于这类临终病人更应做好预防压疮的护理。
(3)为患者准备适宜的饮食,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喜好,给予宜消化富营养的饮食,进食困难的可通过静脉补充营养液。
2.3做好心理护理
2.3.1为病人营造一种具有亲情的社会环境下,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实施不同的心理辅导,用高度的同情心和亲切感,了解和理解患者,鼓励其说出内心的苦闷和忧虑,用良好的态度、语言、行为、和表情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情绪。帮助他们从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中解脱出来,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2.3.2尊重病人,维护患者形象的完整,假发是否戴好,残缺部分是否遮盖好、是否整洁无异味等都是临终患者比较注重的,护理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深厚的同情心服务于病人,以亲切关怀的态度去安慰病人,使病人感觉到自己仍然在被人们关注,帮助病人建立新的心理平衡而安然离开人间。
2.3.3重视家属的思想工作,家属是病人的亲人,在治疗过程中病人能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家属的作用并不可忽视。当病人家属了解到病人的病情已经无法挽回时,精神上是个沉重的打击,表现十分悲伤。护理人员要注意做好其思想工作,主动关心引导他们,以减轻心灵上的痛苦,并讲清家属情绪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而不利于治疗。因为严重的心理创伤对疾病的缓解极为不利,如果家属能较好的控制感情,病人也就稳定了情绪。所以为了病人能安然走完人生最后一站,医务人员、家属应努力共同为临终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人间的温暖和社会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减轻病人临终前的心理压力,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在充满温情的气氛中离开人间。
3讨论与结果
在6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的尤尔地区,苏美尔文明盛极一时。苏美尔医学是我们所知的最古老的医学,其基础是占星术。因为苏美尔人相信,人从一生下来就得服从于星相昭示的命运,他们试图阐明星际运行和季节更替之间的关系,以及季节的转变和人类身体的失调有着怎样的关系。
考古学家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了许多粘土碑,碑文是神职人员撰写的医学文章。他们认为血是生命机能的源泉,肝脏作为血液的汇集中心而成为生命的大本营。正是这个原因,古代英雄们在即将进行大事活动时,都要用动物的肝脏来占卜吉凶。这种概念更增强了这样一种说法:生命的延续依靠服用滋养品维持血液更新。
苏美尔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逐渐衰落,后被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的亚述人和巴比伦人吸收过来,成为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他们建立了以国王为中心的政治系统,国王宣称他是天神与黎民之间的代言人。在苏美尔时代就很重要的天文学家和占星学家,在此时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发现神的旨意以便让国王执行是非常关键的。
很多其他的疾病被人们所知,如不同种类的发热、中风和瘟疫,一些粘土碑上还描述了眼、耳、皮肤和心脏的疾病,以及风湿病和大量的性病。牙痛被认为是由于一种虫子啃噬所致,直到18世纪之前,这种说法在欧洲都是很流行的定论。这些病魔由天上的主神释放出来,以惩罚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犯下的罪恶。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巫医们立即介入,以发现导致这种状况的问题所在,并举行相应的驱魔和救赎仪式。
亚述和巴比伦的医学是宗教巫师的特权,他们向天神负责;而普通医生则是局外人,对他们做的手术的成功与否负责。汉谟拉比(前1948——前1950)是一位伟大的国王,他在历史上首次界定了职业的划分系统和犯罪的定义范围,现在法国的罗浮宫还收藏着铭记他的《法典》的石柱。关于医生因不能胜任或疏忽导致的不良后果,一些法令还制定了不同比例的罚金和惩罚措施。
例如,法典第215条规定:如果医生做一项较大的手术或治疗眼病时,他应能收到10枚银币。如果病人是一个自由人,他应付5枚银币,如果是个奴隶,他的主人应代他付2每银币。但如果病人因为手术死亡或失明,那么医生的双手就会被砍掉。
公元前2000年,伟大的汉谟拉比王统治时期,巫医是对神祗负责的,而普通医生则只对俗众和统治阶层服务。
尽管亚述和巴比伦的医生是在巫术的基础上建立了医学理论,但他们仍花费很大的精力观察自然,以不断提高医术水平。举例来说,对于眼部疾患,他们开出的处方是一杯啤酒和洋葱片,这确实很对,因为洋葱可以刺激眼泪生成,而眼泪中含有一种有机成分——同功酶。然后,医生会用橄榄油按摩眼部。但最后还要加上一种对付恶灵的仪式:用混合着青蛙胆汁和酸奶的汁液涂敷在眼上。医生们会开出多种多样的药方来治疗各种疾病,其中有:水果、花、叶子、根茎和诸如橄榄、月桂、水仙、水莲、桃金娘等植物的外皮;还有驯养和野生动物的各种脏器,一些矿物质,如铜、铁、铝。另外,一些动物的排泄物也大有用处,这在原始人类中应用得很普遍,可能用来驱魔,使病人摆脱病痛,即使是在200年前的欧洲也是这样来做的。
亚述医生把药做成丸剂、粉剂和灌肠剂,甚至也有阴道栓剂和栓剂。医生把装有药物、绷带和医疗工具的箱子带在身边,如果有了新的发明,经过讨论商议,就会把它记录在粘土碑上。
粘土碑上记录的症状很引人关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关于肺结核的:“病人多咳,痰中带血,呼吸听起来像笛鸣,皮肤湿冷,但脚是热的,多汗,心跳剧烈……”
巴比伦的许多挖凿遗址再现了巨大的石板排水沟,这可能是排污系统的一部分,这些遗址以及早期的地中海文明遗址都发现过石块搭制的厕所。这些原始的设施显示社会文明对健康负责的逐步发展的认识状况。
司马迁经常在文末用“太史公曰”的方式来发表自己对历史人物的看法,抒写他复杂深邃的历史情怀,教学《史记》,我以为他最为复杂的内心,表露在《屈原列传》的最后,而这一节文字又相当让人费解。其文曰: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原矢志不渝的报国理想,光彩照人的人格高标,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读其文,想其人,思其遇,我们不能不为他痛心叹息,但是,报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格也不是生命的唯一价值。就报国来说,君主时代,它要落实到具体的国家和代表国家的君主身上。面对楚怀王这样一个昏聩无能,心胸狭窄,利欲熏心的君王,我们到底是执着的爱他,忠他。最后吊死在这一棵树上,还是实行“贤臣择明主而事”的变通法则,去寻找生命的另外出路?司马迁困惑了。孔子圣人,为“行其道”而“历试于天下”,屈原怀抱经纬,为什么不能另寻出路,施展大才?这个追问。使司马迁想起了贾谊,想起了他的《吊屈原赋》,贾谊说:
“盘桓在这样混乱的世上遭受祸难啊,也是您(按:指屈原)的原因。无论到哪里都能辅佐君主啊,又何必留恋这国都?凤凰在千仞的高空翱翔啊,看到人君道德闪耀出的光辉才降落下来;看到德行卑鄙的人显出的危险征兆啊,就远远的高飞离开。那窄窄的小水沟啊,怎么能够容下吞舟的巨鱼?横行江湖的鳝、鲸啊,(离开水之后)也将受制于蝼蚁。”
针对屈原的遭遇,贾谊一方面认为圣人的神德可贵,屈原应“远浊世而自藏”,离开这个浑浊的社会而自己隐居起来,另一方面又认为屈原无论到哪里都能辅佐君主,而不必留恋楚国的都城:“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可是离开了楚国的都城,遭流放在外,又如何去“相其君”呢?这好比贾谊,自己被远贬长沙,又如何实现自己的抱负?司马迁懂得贾谊的意思,于是他就史论史,给屈原开了药方:你屈原有那么大的才干,为什么不学圣人去“历试天下”?然而,春秋时代周王室的一统天下(实亡却是名存),又怎么和战国时代的群雄逐鹿相提并论呢?圣人周游列国,目标是实行王遭,屈原“游诸侯”,虽说是“何国不容”,但作为祖国的楚国就只能被吞并灭亡。这一点司马迁不可能不知道。面对这样的处境怎样自处?屈原其实并没有别的出路!去,不仅“兴国反覆”的愿望无法实现,而祖国也将面临覆亡的危险;就,楚王为群小所包围而又至死不悟(“终不悟”)而自己终归不存在有希望的一天,这是时呢,命呢,还是运呢?
司马迁再度困惑了。贾谊离不开君临天下的汉文而别寻出路,只能“忧伤病沮”(苏轼语),郁郁而死;自己横遭牵陵之祸而幸有修史之任可以立言,假使自己身处屈原之世而换居贾谊之位,又该是怎样一种命运呢?“自古圣贤皆寂寞”,历史带给圣贤们的共同命运和普遍意义上的伤痛,使得司马迁放不下屈原,于是他向着人生更深远处思考了,他同样想起了贾谊,想起了贾谊鹏乌入舍因贬长沙(“谊即以谪居长沙”)的“自广”(自我宽慰)之辞: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厂
万物,包括古来的贤哲,都免不了要受变化莫测的自然和社会法则的支配,生当然由不得自己,死又怎么能自己做主?生死尚且由不得人,遇合得失谁又能理清楚它的头绪?!可是厄运为什么总是偏爱“正道直行”的君子?而奸佞邪恶的小人为什么又总是能够得势受宠呢?这是真正叫人困惑的根源。
读《鹏鸟赋》,对贾谊“同生死,轻去就”的人生态度,司马迁为何会“爽然自失”?其实,这里的“自失”,不仅有司马迁对屈原人格精神的赞美,有对不平世道的控诉,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更包含着对伟大人格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思考。
4月19日凌晨,复旦大学女教师于娟因为晚期乳腺癌病情恶化,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了伤心的父母、老公“光头”和两岁的儿子“土豆”。她眷恋这个世界。她在与疾病纠缠的两年中,开博客,写微博,写日记,在生死之间写下让许多网友深深感动的文字。她的博客题目是“活着就是王道”。一则新闻背后是社会心理的一次值得注意的脉动。网友们慨叹生命的脆弱,惊觉健康的珍贵。于娟在日记中说:“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人们纷纷在日志中引用这段话,因为他们被触动了,我们似乎已经看见了他们在压力中挣扎的疲惫身影。
美国知见心理学大师恰克・史匹桑诺博士认为,四季时序的变化,时间的流转,正是集体意识发展走向的一个隐喻。于娟辞世的这个星期是4月的第三个星期,恰克・史匹桑诺博士说,它在心理层面的意义,是从此前的一次高峰体验中“摆荡回去,并让我们看到我们一直抓着的黑暗故事,生活已是如此破坏不已,而透过比较,看到什么对我们才有真正的价值”。在于娟事件中,我们已经感受到生活的破坏性,但愿我们真的能由此而看到“什么对我们才有真正的价值”。恰克・史匹桑诺博士提醒说,4月的内心主题是:“我们该休息,复原并且重建自己。”其实真的有些担心,怕那些在微博里发出声声感叹的网友们,终日为压力而苦恼,却从未从各自忙碌的生活里真正爬出来过,就像恰克・史匹桑诺博士说的那样:“我们大家都想象我们还有无限的时间,除非我们已经到达了金色夕阳的年纪。”
于娟曾经认为自己的身体很棒。她在日记中说:“回想10年来,基本没有12点之前睡过,学习、考GT之类现在看来毫无价值的证书、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与此同时,聊天、网聊、BBS灌水、蹦迪、吃饭、K歌、保龄球、吃饭、一个人发呆填充了没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个夜晚,厉害的时候通宵熬夜。”她形容自己是“熬夜狂”。除此之外,她还有习惯吃“怪”物的饮食习惯:“除了常见食物,我还吃过孔雀、海鸥、鲸鱼、河豚、梅花鹿、羚羊、熊胆、熊肉、麋鹿、驯鹿、麂子、锦雉、野猪、五步蛇……这些很多人见都没见过的东西。”她把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做了个总结,就是只为“那一刻”的“感官享受”。可是,为什么偏偏要追求那些浮云般的“一刻”呢?其实还是紧张的生活压力,“突击干活”的能量挥霍,需要找一个宣泄和刺激的出口。“那一刻”的“感官享受”和接连不断的奋斗拼搏,构成了此消彼长的恶性循环。就像她所说:“名利权情钱,没有一样能够带得走。到了这样的境地,什么都不重要。不希望所有人到了生命尽头,才意识到这辈子白活了。”活着要有分寸和尺度,要有节奏和方向,但“名利权钱情”肯定都不是。如果她曾经更早地珍惜和守护生命中更重要的一切,那些能够带得走的,那些拥有过就已无悔的,那些与生俱来一直拥有的,她就不会长久地陷入那种拼搏与宣泄的恶性循环之中。于娟说,“在dealine(最后限期)之前突击作业的同志们”不在少数。这不是个案的问题,这是时代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里,一个女性,本来身心就柔弱,需要自己和家人好好用心呵护,却被全副武装地推到前线,推上战车。这是女性的进步与解放,却也同样构成女性的伤痛与悲哀。女性的勇敢和力量是值得尊敬的,但是,生存压力的沉重,以及“成败论英雄”的逻辑的无情挑战,都让女性不得不在强大的惯性之下,过度挥霍与滥用自己的生命能量。电影《旅行家和魔术师》的导演宗萨钦哲说:“孩子们务必学习那些在现实世界看来未必有用的东西,譬如:诗歌、歌曲、音乐、舞蹈或古旧语言……至少作为他们学习内容的一部分。这将在他们的生命中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或维度,以使他们不单单是通过数学、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GDP)来看待周遭世界。”女性就像孩子,她们本来是水做的,透明的,是一个混浊世界的清新希望。女性内心的柔软,性情的温婉,灵性的敏感,都是这个世界值得保护的财富,而不是仅仅让她们去做那些“有用”的、“数学、指数”的事。3月22日,于娟在博客里说:“我要休息,休息一下,想想为啥是我得癌症的性情因果。看病问病向内求,找找致癌的情志内因。”她的反省是层层深入的,她隐隐意识到了身体崩溃背后“性情”的损害。只可惜对于她那脆弱的身心来说,这种向内的反省已经来不及了。
仅仅是简单地活着而已,那绝不是“王道”。无论女性还是男性,活着,就必须活出真正的自己,活出生命超越“有用”层面的使命与价值。否则,活着就变成一种快速耗尽或者慢慢枯萎的过程。在古老的易经哲学里,革卦的卦象就形象地揭示出这种生命枯涸的困境。兑卦在上,是川泽水草的形象;离卦在下,是大火燃烧的形象。整个卦象聚合起来,“泽中有火”,内蒸外灼,草木必然枯涸,在这一幕古老的画面里,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生命能量的流失,看到了仓促离世的于娟,和今天每个辛劳而又疲惫的人。那么,该怎么办?革卦的智慧就是“革”。《彖辞》说:“其志不相得曰革。”生命永远不能仅仅活着而已,每个生命在最初的起点,都有着向上生长的心志,那不是金钱和荣誉而已,不是奋斗和消磨而已。人们往往为现实而压抑它,为功利而伤害它,为贪欲而遗忘它,结果远离了真正的自己,“不相得”就是这个意思。“革”卦的初六爻,爻辞说:“巩用黄牛之革。”意思是用黄牛的皮革束缚着,你说捆绑得有多结实!《象传》说,这样被捆绑的生命是“不可以有为”的。在现实功利的捆绑中,身心俱疲,甚至病入膏肓。“不相得”就是这么可怕!“革”就是改变。或者你自己来改变,你来挣脱和反抗,你来复原和重建;或者它直接来改变,把一个枯涸的生命结束掉,开启一个新的循环。在这个时代,于娟的悲剧几乎是每个人的悲剧。
《象传》说:“革,君子以治历明时。”这是孔子给我们时代的迷失者开出的药方。君子领悟到自然界泽水涨落、草木枯荣的周期变化,从而修治历法,明确时令。我们很久前就已经不再用老黄历来指导生活,所以,也许不能一下子明白这句话的深意。我们习惯用的西元时间系统,那是一个一直向前、永不回头的轴线。开弓没有回头箭,发令枪一响,这些可怜人就一个劲儿向前跑,一直到死亡。于娟就是这样死去的,只不过,她在临终之前已经意识到稍稍放慢脚步。但是,古时候,历法是一个封闭的周期循环。向前走也能慢慢回到起点。人们在老黄历面前,总是一次次停顿、回头,度过节日,欣赏生活。“治历明时”,就是要在时间面前,生起一种谦卑而从容的态度。有人说,赶时间是通向地狱的道路。因为那时人在疯狂地催迫着自己,毁灭着自己。鲁迅先生曾对那群随着山羊笔直向前赶路的绵羊大吼:“往哪里去?”绵羊匆匆赶赴屠宰场的步伐节奏,就像今天我们很多人那样,它是死亡的节奏,不是生命的节奏。
活着,就是要让自己的身心服从于一个更广大的系统。在自然永续循环的历法当中,一个人像一棵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命的花朵次第开放。《传道书》里说:“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这段话简直就是“治历明时”的君子所言。对神秘而丰富的生命来说,有劳作的时间,也一定要有“闲坐小窗读周易,不觉春去已多时”的时间。那不仅是健康的保证,也是生命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