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优化

小学数学优化

时间:2023-05-29 17:33: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数学优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数学优化

第1篇

关键词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新课程把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放在首位,强调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注重课堂教学的优化。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方法和策略,努力构建一种情趣充盈、活泼生动、风采依依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而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的优化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心理情绪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和判断能力有限,外界主、客观因素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必须积极创设与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直观、生动、富有新意的教学情境,使相对枯燥的数学知识呈现出动感和灵性,以此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逐步由好奇升华为兴趣。在教“年、月、日”一节时,上课伊始我先问学生:你们每年都过生日吗?同学们都说:过!我又告诉学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年年都过生日的,有一位老爷爷,他到2008年才过他的第18个生日,你知道老大爷2008年有多大吗? 与学生原来判断结果大相径庭的教学情境,引发了学生的好奇,自然引起一番热烈的讨论。“难道还有人在一年中不过生日?”的疑问自然激发了学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从而带着浓厚兴趣积极投身到新知识的探究中,相对静态的课堂教学在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下变得动态、活化。

二、调动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只有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数学学习的情感因素,使数学学习过程充满情致和韵味,才能时时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情感策略:①实行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增加对的学生感情投入,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以富有激情、善于诱导的教学语言巧妙叩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②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用有趣的故事调节课堂气氛。如讲“三角形的特性”时介绍“杨辉研究三角形的故事”,讲“小数的意义”时介绍“高斯在数学上的创新故事”,以此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规律的探求过程。③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表现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效果,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在学习《圆锥》时,我们用FLASH课件演示圆锥的形成、变换,以立体、直观的动画给学生鲜明的感官效果,在降低教学梯度的同时,增强了数学课程的趣味性。④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诸如抢答、竞猜、挑错等生动有趣的学习竞赛。富有情感韵味的小学数学课堂,拉近了师生距离,沟通了师生感情,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开展教学问题的合作探究,深化学生独立学习数学的情感投入

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倡导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中,教师必须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由“带着知识走进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进知识”,潜心设计具有启发性、迁移性和求异性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对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教学问题的合作探究中,学会思考合理性,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对知识理解不同点的反复讨论与辨析,深化学生独立学习数学的情感投入。在教学“认识厘米和米”时,我将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解决下列教学问题:①观察自己的刻度尺;②动手测量纸条长度;③总结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④感知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⑤实际测量课本、教室、书桌的长度、宽度;⑥探知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对教学问题的合作探究将“讲堂”变成“学堂”,促进了学生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化。学生学会了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享受发现真理奥秘的快乐中更爱学习和探究。

四、实施及时恰当的激励评价,愉悦学生自信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成功是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小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用欣赏的心态看待每个学生,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度及自身条件,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体现学生个性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案,给每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才华和兴趣的机会。对于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实施及时恰当的激励评价。班里有个小男孩数学一直很差,他自己也有些自暴自弃。一次,他偶然答对了一个数学问题,我立即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让他第一次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并由此萌发了学习的欲望。我就此为契机,在课堂教学中施以“特别的关照”,没多久,他的数学成绩就有了明显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及时恰当的激励性评价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在愉悦学生自信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情动力去更好地学习数学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强化教学效益观念,在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才能切实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让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张海蝶.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构[J].科技创新导报,2011,4.

第2篇

数学老师在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培养的同时,自己还要充分研析教材,优化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是纯粹授给学生单一的的知识,还是把学生放到一定的情景状态当中,让学生有机会自己思考、摸索,提高学习兴趣呢?说到底就是教改争论的焦点,即是否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为了体现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教师就是要遵循小学生认知客观规律,采取有效方法,因材施教,结合我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谈谈我几个方面的看法。

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不管成人还是小孩,只要有了浓厚的兴趣,探索力、观察力、记忆力都会有极大的提高,同时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地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把数学的兴趣分为课堂兴趣元素和课外兴趣元素。其一,课堂上一问一答的死板教学方式应被循循善诱地导入法所替代,把日常生活中的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尽量多地引入到课堂上来,典型的例子化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其二,在课堂上面,可以使用老师和学生互动式的教育方法,例如做游戏、猜谜语等,把课堂上的那种呆板的气氛给化解掉,从而让学生处在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当中,变被动要我学为主动我要学上来。其三,在课堂上面尽可能地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课堂上的内容就会丰富多彩,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受益一生,同样坏习惯会让人祸害无穷,学习习惯也是如此,它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有很大的影响。

1.培养学生研读数学教材的习惯。要把学生带入教材当中的图、式、文,开展看、读、练、思,加深对数学术语的理解,渐进式的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先搞懂概念再做习题的习惯。

2.培养学生细心解题的习惯。做题目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细心看懂题目要求,不要粗心大意,让学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怎么做。要让学生养成细致耐心的解题习惯。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老师可以运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思考问题,养成善于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三、重细心研读教材,优化教学程序

优化教学程序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经过材料再加工,使教材“新鲜出炉”。尽可能地把现有的知识与自己的原来的实际经验关联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是有乐趣有意义的。深入探索优化教学目标和方法的途径。原来的教学使用的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种原始的教学方式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合理地把声音、动画等用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

综上所述,要想学好小学数学,就应从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入研读教材、优化教学程序几个方面入手,不断创新,不断实践,才能搞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才能让学生学好数学。

(作者单位:淮安市清浦区清浦小学)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多媒体 创新实践

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但是如何能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富有成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呢?

一、运用媒体与教学的结合,营造教学环境

把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优势,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景创设、启动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从而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概念,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效率和效益,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真正落实到实处。一堂成功的数学课,首先体现在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课程目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数学课程目标,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评价中,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是评价的一个主要内容。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在针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中相应地也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能够有效地改进现有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发挥其优势,完成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做到的事,通过发挥计算机网络资源丰富、交互便捷的特点,发掘学生最大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瑞典数学教育家皮・波曼在《未来的数学教与学》一文中指出:未来的“学”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未来的“教”应是以现代的理论为指导的教,而不是凭感觉和经验方式的教,适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强调实践、操作和研究行为,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注重合作交流、情感体验的“活动式教学”得以实现。

二、运用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在课堂中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变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同学们做黄花 25朵,紫花 l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 3朵,做了红花多少朵?”做这道两步应用题时,它的重难点是如何找中间问题,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本领,笔者就用了多媒体教学软件。首先在读题这环节,当读到做黄花25朵,紫花 l8朵,或者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时,分别在他们各自相应的部分闪动,并通过移动文字,再出现线段图,把对文字的理解转化为对线段图的理解,这样在分析数量关系时,用线段图来帮助理解,学生很快地就能找出中间问题,体现了从抽象到具体教学过程。其次,为了缩小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各种变式进行教学。如:将原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改为“多3朵”或“做的红花是黄花和紫花总数的2倍”,学生有了前面线段图分析做基础,便很快地掌握了找中间问题的方法,在思维上也有所跳跃。可见,这样的教学,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学生丰富的感知、表象化难为易,学生掌握的较扎实,教学效果好。

三、利用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例如,对“统计图表”的教学,笔者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完成以下问题:(1)先在网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收集相关数据;(2)利用软件 Excel来设计一张统计表来表达所收集到的数据;(3)根据表中的数据来选择设计不同的统计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题材,上课时笔者注意观察每个学生搜集的材料和他们的活动过程,及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请他们作自我介绍,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探讨,这样做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四、运用媒体改变学法指导,培养创新思维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督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多媒体在其中就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例如,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分组进行剪拼、操作等活动,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有的把圆剪拼成近似三角形;还有的把圆剪拼成梯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分别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尝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一般推导圆面积公式教学到此结束,可教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就此设问:“把圆剪拼成哪种图形的方法最为简单最易操作、推导?”教师这一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兴趣推向,这时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逐一展示推导圆面积公式的各种方法,学生很快归纳出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并说明为什么,这样使学生达到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优化;口算教学;对策

由于口算题越来越侧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数学思维的考察,因而学生要想做好口算题就需要以基础知识为基石,掌握一定的计算规律和逻辑思维能力。本文主要探究了小学数学口算题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对小学生口算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一、当前阻碍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的弊端分析

1.学生只知结果,而不知过程。

“算法多样化”是而今数学教学中比较时髦的理念。因此,在口算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突出这一点,在学生说出一两种算法之后,总是会带有强迫的口吻追问学生是否有不同的算法。至于有没有道理可言,毫无顾忌。其实,这样的一味地“逼”问学生,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无趣,还会导致学生为了“配合”老师而胡编乱造地说出一个所谓的答案,没有口算技巧可言。学生的口算只是停留在知道得数上,至于是怎样的算理,学生几乎是全然不知。

2.练习过于单调,而没有练习的实效。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于口算的教学比较的随性,总是认为口算教学简单,只要学生会算出正确结果就行了。因此,在组织学生练习时,常常是比较的随便,多数教师选择在黑板上抄一些口算题,然后让学生口答得数,要么就是让学生指着数上的口算题进行“开头车”回答,或是让学生先在书上完成再指名交流得数。试想,这样的练习,学生会感兴趣吗?会有实效吗?

3.过度偏向于问题的解决,而忽略了口算的练习。

翻开数学教材,我们会发现,口算教学都融入在相应的实际情境问题中。在教学时,有些老师主次颠倒,课堂上把多数的时间放在剖析实际问题,而对于口算的计算技巧却是轻描淡写,只要学生说出得数即可。学生在口算错误时,教师将其归纳为学生的粗心大意。其实不然,学生的口算能力是需要培训,需要练习的。

二、创设口算教学情境,刺激学生口算热情

在小学课堂中,要想提升教学和学习效率,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而小学数学课堂,很多时候都是与数字等数学符号打交道,因而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难集中注意力,提起对抽象、枯燥的数学计算的兴趣。再加上由于小学生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尚有欠缺,因而教师需要给予相应引导,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数学口算的兴趣,提升口算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学实践证明,调动学生的兴趣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前提。小学生好奇心较重,针对此,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口算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使用情境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要通过口算得出数学算式“100-15×3-10×5”的答案,如果单纯地让学生直接去计算,可能很多学生都不愿意算。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设现有班费100 元,需要购买清洁工具,其中扫把5把,每把10元,拖把3 把,每把15元,问100元的班费够吗?够的话还剩多少?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好奇心顷刻之间就会被调动起来,很快就会算出算式的答案。

三、加强口算训练力度,实现阶梯式教学

在数学课中,虽然我们不倡导题海战术,但是适当地做题练习和训练却也是非常必要的。教育教学实践也已经证明,一定量的口算练习和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口算能力。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口算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分层教学,正确把握口算教学的梯度,强化学生的口算训练,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口算速度和口算准确率。比如,对于乘除法欠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专门设置一些关于乘除法的口算题,并且相对减少加减法的训练量,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能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得较快的提升。另外在口算训练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口算习惯,比如认真观察、耐心应对、仔细检查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小学生由于习惯、爱好的不同,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了解学情,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状况,以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口算教学的质量,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四、强化小学数学口算教学的措施

1.重视口算算理教学,让学生能知其所以然。

口算教学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能准确地说出得数,也不能默许学生用笔算代替口算来计算。我们在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口算的同时,要优化学生所想出来的计算方法,给学生讲清楚计算的思路,教给他们口算的基本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得数是从何而来,才能举一反三。例如:在教学“7加几”的时候,我出示了“7+5”以后,让学生先自由发挥,然后交流各自的算法。在交流中发现:有的学生是用数数的方法算出7+5=12;有的学生用画小棒的方法找到了答案;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将5拆成3和2,将“7+5”变成“7+3+2=12”。我借机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单,顺势向学生介绍了“7+3+2=12”其实就是数学上的“凑十”法。再通过电脑的演示,教师口述算理,让学生明白了在口算7加几时,可以先将7凑成10,再用10加几就等于十几。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口算,还明白了其中的算理,为后面学习8加几、9加几打下基础。

2.设计多样练习,让口算取得实效。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口算学习,总是感觉比较的枯燥无趣。他们在新学一种计算技巧时还基本能认真听讲,一到练习,不少学生就显得无精打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机械、单一的练习形式;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设计出灵活多样,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练习,采用多样化的练习形式进行口算训练。比如:针对低年级儿童好胜心较强的特点,在口算练习时我们可以设计夺红旗活动;针对他们酷爱游戏的特点,将口算练习设计在相应的游戏中,开火车、帮小动物找家、帮信鸽送信等都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游戏,我们可以让学生一边玩游戏一边完成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口算练习,学生就不会感到无趣。

第5篇

一、立足根本,结合实际产生联想 

为了更好地辅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学生展开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开展的根本便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脱离了课堂的教研活动毫无意义。不但如此,如果教师没有结合实际教学,反而会使得学生陷入迷茫,不利于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动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 

根据实践可知,目前,仍有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导致了教研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当从自身寻找原因,向名师学习,主动找出不足并缩小差距。在学习过程中多结合学生的特性进行有针对的教学。教师不仅要学习名师的方法,更要多交流,多总结。除此之外,年轻的教师应当多看一些骨干教师的课件,学习教学模式,这可有效解决课堂实效不高、学生学习动力差、课堂纪律不好等问题。教研小组内的沟通和交流也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应付了事。教师要有侧重点地进行讨论,形成有效的结果和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教学教研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育教研活动当中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果,不能让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也不能将学生排除在外。必须人人都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教研活动可以明确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要根据问卷、谈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解,安排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间接地让学生参加进来。如,关于“找规律”一课的试教,教师创设了庆六一学生布置教室的情境,学生很快找出小旗、花束、同学列队的规律,接下来运用规律、记住规律,并进行了想象创造训练。 

不但如此,教师还需要肯定学生的直觉思维,不能按照常规的教学方式质疑学生的思维,创新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比如,长棍是短棍的2倍,将短棍截取6米,现在长棍是短棍的3倍,求问长短棍各多长?学生思考了一会给出了长棍36米短棍18米的答案,但是当老师问起学生是如何得到答案的时候,学生却讲不出公式。这就是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思考。让课堂教学变得灵活多样。通过学生自己的推理计算得到想要的结果,以此培养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能力,这样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老师的教研能力,也更深层次地加深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三、对比教学,不断总结,增强教师素质 

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教师要多多沟通和交流。对比式教研活动是更深层地响应课程改革的坚实一步,其有助于加深教师对教研活动的理解和认识,此后,通过大胆的创新和尝试,教师开展了同一课程内容不同教师不同方法的教学对比,实施了同一课程内容同一个教师的两次教学对比,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教师们积极参与教研活動,在听了主讲教师的课后进行评议,对教案进行修改,在新课标颁发后,大家一起学习,了解当前数学新的发展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 

定期的总结对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经验总结,增强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同时,进一步关注讲课的方式和方法,不再盲目追求时尚,更加重视教学的幽默性与生动性,在传承老教师的教学模式后进行大胆的创新。在实践中,教师应善于总结和发现,每次公开课结束后,要及时写出心得和感想,鼓励教师多做笔记,逐步完善自我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注意平时的积累,以促进自身职业成长,将教研活动步步落实,长期坚持一定会在教研活动上取得好的成果。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化,需要人人都参与课题,实行教学和教研相结合,将数学教学当中发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总结与分享,升华成有意义的课题。教师要对带有准确方向性的新教改课程与科研课题进行结合,积极地展开研究和探讨。除此之外,相互的学习和总结尤为重要,通过理论、实践、反思、总结来进行教师自我素质的提升,多层次地优化教研活动。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探索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知识。但是由于小学生爱玩的天性,课后布置的作业往往不能高质量的完成。所以,课堂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就根据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几点情况进行优化和探索。

一、课堂练习设置的要求

课堂练习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是最重要的。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的任务时,应当概括性地安排任务,紧紧扣住教学大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教师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注重重点与难点,避免无侧重点的现象发生,提升课堂练习的效率。课堂练习应当具有探索性,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应当给学生安排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题目,让学生不能轻易地得出答案,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对本节课的知识更加重视。课堂练习应当具有提高性,在课堂练习的题目中,教师应当适当安排一些提高性的题目,这些题目是几节课知识综合的题目,这样可以让学生不仅仅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还可以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复习。

二、新型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课堂练习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情况,将学生分层次,安排不同的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时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差异,将每个学生都关注到,让每个学生都学到知识。在这种新的要求下,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也正是素质教育下因材施教的原则。在阶段性的课堂练习中,教师应当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练习,可以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在练习题的设计上,进行多个知识点的联系与延伸,让学生不仅学到当前学的知识,也可以了解以后的知识。新型课堂练习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气氛变得更为活跃,也可以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日后的学习。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进行课堂练习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促进多方面的发展,不仅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每个教师应当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黄良勇.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育德[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1).

第7篇

一、教学理念亟需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当中,学生总是围着老师去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自从新的课程理念步入课堂教学以来,教师的适应能力还是比较快的,放弃了课堂主动权并交给了学生,而学生则是不怎么适应这种模式。有些学者指出,教学理念的转变不单单是指在课堂上的转变,先进的教学理念要融入教师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新理念的情趣。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它既固囿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范围。教师总是按照自己教学设计或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来授课,学生则是教师讲到哪听到哪,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像是一个职业机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合格的出厂。而新课程背景之下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主体,教学要有引导性和目的性的扩展式教学,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创新意识带来了极大的发挥作用。同时教师还要切近于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思考行为,诱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感悟数学的魅力所在。

2.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是检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效果。我们在教学时常会感觉到这样一个问题,知识的要点都给学生讲了很多遍,居然还有部分学生不知所措。这就是学生的应用能力不强,只知道学而不知道怎样去用。在新课程教学中要不断的拓展学生的知识,同时还要启发学生用获取的知识挖掘新的信息,去创造出外延知识。教会学生如何用学过的知识探索新的知识,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应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能力不是让学生偷懒的学,而是让学生感知“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的学习力量。数学知识是极富启发性和交流性的创造性学习,有些数学知识深奥繁琐,不是一个孩子在短时间内能研究透彻的。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突破性研究。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也使学生感到合作学习的优越价值。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寻找出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尊重学生的主体观念,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和问题,鼓励学生合作探讨知识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从而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协作能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二、课堂教学亟需优化

优化课堂教学不单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重要的是考虑学生的负担。教师不能为了让学生多学点知识,把课堂的情调和学生欢乐抛之一空。新课改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所以课堂上教师就应该灵活授课,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策略。教师想让学生上课进入状态,就应让课堂保持新鲜感,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对学习情趣,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1.让课堂充满趣味。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场地,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会抓住课堂环境,施展自己的教学才华。数学课本来就是个妙趣横生的课程,教师要利用好教学资源,把数学课堂打造出奇趣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感到数字不是那么枯燥,课堂也不是那么厌烦。想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教学,要让学生感知上课的轻松。教师要丰富课堂情境,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活跃起来。多给学生自主空间,多给学生活动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领学者。以生动新奇的教学方法,打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经常改变教学策略,变换教学情景,让课堂保持新鲜感。其次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童心,多运用孩子们容易接受的语言,以学生的思想为主体思想,以学生的情趣为引导方向,努力的让课堂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课堂。

2.让教学融入感情。传统的教学手段单一无味,教师总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教师传授学生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不能再用以前的老方法,只“教”不“育”,在这里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修养,让教学更专业化、情趣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的陶醉在学习当中,而不是让学生感到教学的枯燥乏味。提倡教师采取方式方法刺激学生的进取心理,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艺术化,让学生留恋在教师的教学情境之中。教学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教师要运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完善教学程序,使教学的过程成为一种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教学的乐趣所在。教师单调的教学方法会滋生学生的厌学心里,因此,教师不但要改善教学方法,更要注意方法的实效性和可行性。改善教学方法不是完全废除以往教学经验,而是在优良的教学经验之下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要有迎合学生的思想意识,把主动变成被动式的教学,把以往主导学生思想行为,变为适应学生思想行为。同时教师要正确地面对教学行为,只有从教学中感受到乐趣,让自己真挚的感情丰富学生的教学生活。

三、课外数学亟需渗入

数学学习不仅在课堂中,而且更应该在生活中,在课外中,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有明显的改观,这也是一个好的趋势。因为在课外,孩子们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是数学教学最好的资源。

总之,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益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个环节两个环节的事情,而需要通盘考虑,整体构架,顶层设计,相信小学数学教学的未来会更好。

我的小制作

吉林省长春市浙江路小学二年三班 王昱博

每当看到树叶上的小蜗牛,我就想起我那次得了一百分的陶泥小制作――美丽的蜗牛一家。

那是在陶泥课上,我做蜗牛是为了证明自己心灵手巧。心动不如行动,我马上把从家里带来的材料都拿了出来,有一块陶泥,一把锋利的小剪刀,两根牙签和水粉笔加颜料。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开始制作了。第一步,我把陶泥搓成了三个大长条,一头粗一头细,然后把它们卷了起来,这就是蜗牛背上的屋子,蜗牛爸爸和妈妈的屋子略大一些。第二步,又搓出了三个扁扁的长条,这就是他们的身子。用牙签把它们固定在一起。第三步,给蜗牛一家制作了眼睛和触手粘了上去。

第8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优化”,是指教师和学生以消耗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灵活的运用电教手段,正确进行电化教学,不失是一种达到“优化”的良好教学手段之一。它可以化抽象的内容为具体的事物,化静态为动态;它可以创设教学情景,渲染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还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并通过声、色、形象等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处于高度积极状态,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采用电教手段不容忽视。下面,我就从小学数学角度就电教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一谈自己的 认识和体会。

一、电教手段有利于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或所接触的事物产生兴趣,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能向学生提供文字、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等多种信息,使学生通过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获取丰富 的信息。

二、电教手段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难点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是学生认识过程的一对矛盾。实践证明,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必要的感性材料,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获得新知。电教手段具有较强的模象直观性,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再加之实物直观及教师的语言直观,可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恰当的利用电教手段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电教手段有利于加强信息反馈,调控课堂教学

适时地双向交流,多向反馈,对教师了解教学情况,调控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巩固联系过程中,可有目的地选择几名学生,把其解答过程写在投影片上,待全体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在投影片上的解答情况,共同核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调控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成绩存入磁盘,以便做进一步繁荣分析和处理。

四、借助电教,解决困惑

教者如能在学生思维困惑处介入电教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总之,电教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确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绝不可认为电教媒体用得越多越好,弄成了电教“满堂灌”。

第9篇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因其独特的优越性长期被人们所普遍采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它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过程。因而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一直成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点做法。

一、优化教学目标论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解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年龄关系,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解答相对复杂的图形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让静止的几何图形动起来,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例如:教学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演示用平移、加线、旋转、重组重叠图形等方法化解难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看到具体形象的过程理解图形的组成,从而找到解题方法。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为了赶时髦每一节课都用多媒体。开始的时候,很有新鲜感,可在反思中觉得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毕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种手段。

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预设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等做出的设计性的展望。目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进行。生成是在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这种出现与教材的精心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它也是意料之中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的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就像布卢姆说的那样:“人们无法预测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同样,没有了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四、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小组合作学习要讲实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什么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要而组织进行。内容简单的不用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较难的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再组织小组合作。这样,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参与,实现人人学数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定相应的规则。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科学组建学习小组,即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爱好、成绩等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为目标的。笔者曾在学校组织的家长开放日,教《应用题的练习》(四年级)时要求学生四人小组自主分工:一是把应用题拼组完整,二是读题,三是写出算式,四是说出解题思路。在反馈过程中,证明四年级的学生自己能做出优势互补的合理的安排。动手能力强的拼,朗读水平高的读,书写能力强的写,条理清晰的说。小组合作的实效性得以彰显,使大家都得到了锻炼并发挥了自身的长处,得到了听课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的策略

第10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高段 作业设计 策略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是课堂的延伸,必须摆脱形式单一、陈旧、缺乏个性的计算和应用布置,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趣味性,真正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

一、设计游戏性作业,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为小学生,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形式,因此,将作业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的教学后,为通过作业让学生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基本规律,摆脱传统的以纯计算的形式而进行的作业,教师以“送兔子回家”的游戏来进行。 首先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中请出几名同学,然后给他们一些算式,另外的同学拿到的则是一些得数,需要学生们将算式和得数一致地合并为一组。 完成过程中发现,学生不再以反感的情绪来对待,而表现出极高的热情,通过合作,很快完成了作业。 完成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规律进行总结,达到了对学习内容的巩固。

其次,作业设计要紧密地和生活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以生活为基础来进行作业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对此,新课标中也进行了具体要求,特别是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作业设计。 在学习条形统计图后,教师以班级学生身高统计、饮食习惯统计、兴趣爱好统计、课外阅读统计、家庭开支统计等内容来供学生进行选择,在选择好统计对象后,将小组成员进行具体分工,先进行数据收集,然后再统计,统计后根据统计图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很好地巩固了统计的相关知识,对提高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也大有裨益。

二、作业设计突出个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通过个性化作业设计,让学生从传统的依赖、被动地位转向自主、积极的状态,不仅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意义重大。

首先,自主作业在内容和形式上要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如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后,教师的作业要求可为“请从生活中选择一个长方形并计算出其面积”,结果有的学生选择了课本,有的学生选择了花坛、黑板,可谓是五花八门,经过学生们亲自测量其长和宽,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长方形的计算公式,甚至有的同学在计算中发现了特殊的长方形(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其次,在完成方法上要给予学生选择空间。传统的“一刀切”导致的后果是“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所谓的“减负”也就成了口号了。 提倡以多种方法来完成作业,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以自我知识为基础,在他人的协助下来完成作业,最终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技能。 如在“比例尺”的学习后,教师作业设计为“给自家厨房或小区或学校设计一张简单的地图”,作业完成过程中可以请父母、同伴,甚至是小区工作人员帮忙。 结果发现,有的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不仅用合适的比例尺来进行图形设计,还提出了一些改良措施。

三、作业设计注重层次性,保证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发展

客观上每名学生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无论是身心发展还是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分层次的作业布置,从而让学生在自我知识水平上完成作业,获得发展。

通常,在作业设计时,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即上中下三个层次,上层学生群为基础较好,解题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业设计多以拓展性问题为主;中层则以基础一般,解题能力尚待发展的学生群为主,作业设计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主;而下层学生则为基础较差,解题能力不足,对问题分析存在困难的学生,在作业设计中,注重以基础性问题为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将作业分层设计,A层可从长方形、正方形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入手,将其中的一些条件隐藏;B层则以单个隐藏条件为主;C层则直接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来求解。

分层作业设计有利于照顾学生间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低一层的学生不断引向高一层,让学生在进步中发展。

开放性作业设计则讲究打破传统一题一法,一题一解的模式,从一题多解或一题多法的构思上进行设计,在以教材为出发点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来完成作业。 如常见的读书问题、路程问题、工程问题等。

作业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程,优化作业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形成。 在小学数学高段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思维的限制,以新课改核心理念为基准来进行作业设计,让作业精而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义娟.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优化策略[J]. 新课程(小学),2009(10).

第11篇

一、 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引入概念

巧妙地引入概念,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思路进入正确轨道,使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让概念教学不再枯燥无味。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洞悉概念的难易程度和教学要求,捕捉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及思维情况,从学生熟悉的具体实例入手,合理构建连接教学内容的生长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巧妙引入概念,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

案例一:“我们身体上的‘尺’”(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你们听过《猫和老鼠》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片吧。

教师播放一段动画片,主要情节为:猫的胡须被剪掉一些后,在追赶老鼠时,不但没有追到,还在老鼠的洞口碰了壁。

师:你知道猫的胡须有什么作用吗?

生1:估计一段路的长短。

生2:测量一段路的长度,当尺子用。

师:胡须是猫极为重要的触觉器官,用来探测道路的宽窄,便于准确无误地自由活动。我们要保护猫的胡须哟!

师:我们身体上有类似这样的尺子吗?找一找,你会比划吗?

学生边说边比划:一、一庹、一脚、一步。

师:原来我们的身体上有这么多的长短不一的“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尺”。

教学中,教师能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猫和老鼠》的故事入手,进行有效提问,引出“我们身体上的‘尺’”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认识“一”“一庹”“一脚”“一步”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 指导研究方法,自主探索概念

概念教学中,如果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新概念,学生只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生理解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挖掘教学资源,精心设计研究方向,引导学生进行个体或小组的自主探索,亲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明确其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理解和领悟概念的本质属性。

案例二:“梯形的面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师:你觉得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能跟梯形的哪些要素有关?你是怎样想的?

生:上底、下底、高、腰。

师:对于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该如何研究?

生1:先量出梯形各部分的长度,再用方格纸数一数这个梯形的面积,然后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最后研究任意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生2:将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通过寻找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研究任意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师: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你为什么会想到用“转化”的方法?

生:因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都是运用“转化”的方法得到的。

师:你是用“割”还是“拼”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转化前后,两个图形的面积和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是什么?

学生自主探究后,交流成果。

小学数学概念并不是“新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概念”,在学生生活中已有许多数学概念知识的体验,课堂上学习的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每一位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构建自己的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能引领学生思考与设想,这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 优化教学手段,主动建构概念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模型、实物等各种直观教具,运用观察、比较、触摸、演示、测量等直观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形成正确的数学模型,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得以具体化,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概念,使数学概念得到内化。

案例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屏幕出示由4个棱长1厘米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

师: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4立方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4个这样的正方体体积是4立方厘米。

屏幕出示一个较大长方体。

师:它的体积是多少?怎么知道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呢?

屏幕展示将较大长方体切成若干个棱长1厘米小正方体的动画过程。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

指名介绍数法。

出示一个饼干盒。

师:如果知道它的长、宽、高,你能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吗?

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师:让我们通过实际操作,一起来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验证我们的猜想。

同桌合作,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任意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

观察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数出所用小正方体的个数,算一算长方体的体积,并将数据填在记录表中。

操作完成后,观察表中的数据,和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交流反馈。

生:通过操作,我们发现任意长方体的体积确实等于长、宽、高的乘积。用字母表示为:V=abh。

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学过的概念。让学生手、脚、眼、脑并用,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概念的内涵,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了概念的原型,有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

四、 完善教学评价,深化理解概念

一个概念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附带着许多无关特征。因此,教师在引导时要直奔主题,紧紧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尽量减少乃至消除相关不利因素的干扰,善于利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教学评价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狭隘功利主义,要注重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思考和判断,使概念教学真正落实到位,这样数学课堂教学才会更加有效。

案例四:“分数的基本性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片断。

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才不变呢?

生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2: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3:0除外。

生4追问:为什么0要除外?

生3:0不能做除数,同时乘0,分子和分母都变成了0,就没有意义了。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个规律呢?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对于这个规律,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或减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是不是也不变呢?

引导学生举例并验证。

师:看到这个规律,你想到了我们前面学习的什么知识?

生:商不变的性质。

师:我们今天发现的这个规律和前面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1: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商不变也就是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2:都是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最后的大小都不变。

生3追问:我们知道商不变的性质适用于所有的除法算式,那么这个规律是不是也适用于所有的分数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第12篇

一、小学数学作业的价值认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作业是课程与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继续和必要补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最经常的活动形式,是学生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手段,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它起着巩固课堂知识,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以此总结本课得失、制订对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前,数学作业的布置也体现这一基本理念,改变过去作业布置是教师的“专利”模式,使其成为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共同参与数学活动的一个试验区,从而突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因而,新理念下的作业布置需兼顾基础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双重目标,赋予作业新的生命活力,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小学数学作业的现状调查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的偏狭及应试的导向,使得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作业量多,效率低下

不少好心的老师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常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做了书上的,还要做《每课一练》,练了《同步》还得练《英才》……教师大搞题海战术,追求面面俱到,多多益善,误以为“熟”才能生“巧”。学生每天要花很多的时间来应付这些繁多的课外作业。久而久之,势必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过分增加疲劳度,挫伤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最终导致作业完成的质量低下,影响了学习效果。

2.内容陈旧,思想封闭

小学生接触到的社会、生活是多元化,丰富多彩,充满大量信息的。然而他们所做作业的内容却陈旧、枯燥,远离生活,难以被他们理解。这便封闭了学生的思想,将现实与数学重重隔离,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阴影。

3.形式单一,阻碍发展

一直以来,学生的数学作业形式总是很单一,书面笔算作业占多数,而动手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类的作业所占比例却微乎其微。这种单一形式的作业常使学生感到厌倦,甚至反感,同时也严重抑制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4.主张统一,忽视差异

教学中,教师为了图方便,习惯布置统一的作业内容。无视学生的个性与认知差异,搞“一刀切”、“齐步走”的作业,造成优秀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令人堪忧的状况,使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强调本位,不讲整合

教师所布置的课外数学作业往往只顾本学科,根本不考虑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不考虑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综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

6.评价单调,等级随意

以“等级”代替“分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是教学评价、作业评价的进步。等级的评价虽然降低了学生对分数的心理压力,但同时也削弱了评分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力,造成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学得如何,也使不少学生产生了学好学差无所谓的思想。从教师角度讲,等级的评价方法使得教师的随意性增加了。这样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文化水平的提高。

三、小学数学作业的改革趋向

突破传统,改变现状,树立正确的作业观,创新作业方式,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利用作业发展学生是新课程理念下作业改革的趋势。作业的内容、形式和评价是数学作业改革的三大方面。

1.作业内容,由单一走向综合

在传统教学中,作业内容单一,基本上是大量的书面作业,学生机械训练,对作业缺乏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以上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把作业练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和生活经验之上,多设计一些富有生活情趣、动手动脑、学以致用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除了布置一些适量的,巩固知识与技能的书面作业外,还要布置一些综合性和实用性强的作业,从而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作业形式,由封闭走向开放

在新理念指导下,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为此,在设计作业时,要将现实性和挑战性相结合,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虽然他们所用的方法、得到的结果不一定相同,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例如,学习《百分率的应用》后,可设计这样的开放性作业:“六(1)班有48名同学,在读书读报活动中,班委决定给每人购买一本价格为5元的书作为奖品,书店对购买50本及50本以上者打九折售书,利用以上信息,说说你的购书方案。”这样的开放性作业,既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

3.作业评价,由片面走向全面

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业评价同样也是一门艺术,评价往往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作业评价不能只是给学生一个分数,一个等级,而是集中体现在给学生的那些期待性的评价中。过去是单一片面的传统符号法,用红笔打“√”或“×”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渴望学习的心理是要精心培植的,不能一棍子打死,为此,应改变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各自的特点,可采用表扬类评语评价、激励类评语评价和引导类评语评价。除此以外,还可以运用等级制评语对学生的作业加以评价,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而且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四、新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

新理念下,数学作业的设计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既要创新又要保证其科学有效,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形成能力,学会合作,体验自主。

1.由枯燥变为有趣――体验快乐

(1)设计趣味性作业

学生对于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作业感到乏味,因此,我们可以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复习完《计量单位》的知识后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以“小明的一天”为情境的填空题:

今天早上7(),小明从2()长的床上起来,用了10()很快刷完了牙,洗好了脸,吃了大约200()的早饭。就背起2()重的书包,飞快地向400()以外的学校跑去。路上碰上了体重55()的小胖子方方,和他一起到了学校。

放学后,小明一回到家,马上拿出1()长的钢笔和1()厚的练习本做起了作业。晚上6()动画片开始了,看了大约半()。吃完晚饭后,复习了一会儿功课,就上床睡觉了。

将枯燥的“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的题目改为情境式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游戏性作业

游戏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如教学西师版四年级下《可能性》这一课后,可以设计如“猜球”“猜硬币”等游戏作业,课后相互之间玩一玩、猜一猜。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

2.由被动趋于主动――体验自主

(1)设计阶梯式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利用“作业超市”的形式设置三类题目。A为基本题,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主要目的是用来巩固新知;B类是基础题,这是针对一部分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布置的,浅显易懂,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C类是发展题,这种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在“作业超市”里,学生可自主选择类型,也可以各种类型自由搭配,做到因人而异,各取所需。

如学习了《时、分、秒》后,设计一种三星级的作业。一星级:王师傅每分钟做8个零件,5分钟做了多少个零件?二星级:小林妈妈从家到单位要用40分钟,8:00上班,她最晚在什么时候要离开?三星级:小明从底楼走到三楼要用12秒,这样走到四楼共要用多少秒?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能力选择其中的一题去做,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从而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2)设计“导演”式作业

传统教学中,都是教师设计好习题让学生完成,学生被动应付,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事实证明,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习题更感兴趣,练习也更投入、主动。从学生自己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当一回作业的“导演”,自己设计作业,参与作业的评价,使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其学习主人翁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