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成语之最

成语之最

时间:2023-05-29 17:33:48

成语之最

第1篇

1

最怪的人——虎背熊腰

2

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

3

最大的嘴——气吞山河

4

最长的腿——一步登天

5

最大的手——一手遮天

6

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7

最宽阔的胸怀——虚怀若谷

8

最长的寿命——万寿无疆

9

最宝贵的话——金玉良言

10

最厉害的贼——偷天换日

11

最宽的嘴巴——口若悬河

12

最贵的话——一语千金

13

最难的话——一言难尽

14

最快的话——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15

最重的话——一言九鼎

16

最准的话——一言为定

17

最有价值的话——一诺千金

18

最诚的忠言——金玉良言

19

最大的誓言——海枯石烂

20

最广的话——一言千里

21

最有学问的人——无所不知

22

最厉害的贼——偷梁换柱

23

最大的差别——天壤之别

24

最大的家——四海为家

25

最爱学习的人——如饥似渴

26

最爱工作的人——废寝忘食

27

最长的时间——千秋万代

28

最长的棍子——一柱擎天

29

最成功的战斗——一网打尽

30

最惨的结局——一败涂地

31

最彻底的劳动——斩草除根

32

最大的满足——天遂人愿

33

最多的颜色——万紫千红

34

最费时的工程——百年树人

35

最繁忙的季节——多事之秋

36

最公开的事情——尽人皆知

37

最高明的医术——药到病除

38

最高超的技术——鬼斧神工

39

最高明的指挥——一呼百应

40

最神秘的行动——神出鬼没

41

最小的针——无孔不入

42

最大的变化——天翻地覆

43

最怪的动物——虎头蛇尾

44

最大的容量——包罗万象

45

最大的差别&最悬殊的区别---天壤之别

46

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47

最大的变化——天翻地覆

48

最快的速度——风驰电掣

49

最公开的事情——尽人皆知

50

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51

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

52

最宽的视野——一览无余

53

最大的冒险——孤注一掷

54

最大的树叶——一叶障目

55

最大的声响——惊天动地

56

最高的瀑布——一落千丈

57

最错的追求——南辕北辙

58

最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59

最大的进展——一步登天

60

最荒的地方——不毛之地

61

最险的时候——千钧一发

62

最离奇的想法——异想天开

63

最大的本领——开天辟地

64

最反常的气候——晴天霹雳

65

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

66

最小的邮筒——难以置信

67

最长的句子——文不加点

68

最大的被子——铺天盖地

69

最大的空间——无边无际

70

最大的影集——包罗万象

71

最大的幸运——九死一生

72

最好的生意——一本万利

73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74

最远的分离——天壤之别

75

最繁忙的航空港——日理万机

76

最彻底的美容术——面目全非

77

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

78

最好的司机——驾轻就熟

79

最好的药方——灵丹妙药

80

最好的箭术——一箭双雕

81

最有用的衣冠——优孟衣冠

82

最危险的差使——与虎谋皮

83

最正直的人——正人君子

84

最高点——至高无上

85

最南的捷径——终南捷径

86

最难做的菜——众口难调

87

最傻的嫌犯——自投罗网

88

最不管事的和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89

最公开的事情——尽人皆知

90

最大的被子——铺天盖地

91

最悬殊的地方——天渊之别

92

最反常的地方——青天霹雳

93

最宽阔的地方——虚怀入谷

94

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

95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96

最高的人——顶天立地

97

最大的地方——无边无际

98

最长的寿命——万寿无疆

99

最有学问的人——博古通今

100

最珍贵的东西——凤毛麟角

101

最快的速度——风弛电挚

102

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103

最艰难的争辩——理屈词穷

104

最快的流水——一一泻千里

105

最艰难的争辩——理屈词穷(胡搅蛮缠)

106

最尴尬的场面——理屈词穷

107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108

最昂贵的费稿——一作千金

109

最长的文章———有头无尾

110

最有学问的人——博古通今

111 最大的空间——无边无际

112 最大的幸运——九死一生

113

最高的巨人——顶天立地

114

最特殊的区别——天渊之别

115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116

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

117

最反常的气候——晴天霹雳

118

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119

最穷的人——一无所有

120

最快的看书法——一目十行

121

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

122

最大的跟头——一蹶不振

123

最灵巧的舌头——巧舌如簧

124

最巧妙的技艺——巧夺天工

125

最有效的药——灵丹妙药

126

最差劲的回答——哑口无言

127

最阴险的笑——笑里藏刀

128

最危急的情况——一发千钧

129

最高的瀑布——一落千丈

130

最好的渔夫——一网打尽

131

最大的赌注——一掷千金

132

最远的地方——九霄云外

133

最团结的集体——万众一心

134

最难走的路——寸步难行

135

最重的头发——一发千钧

136

最大的灾难——灭顶之灾

137

最强壮的身体——铜筋铁骨

138

最难接近的人——拒人千里之外

139

最无感情的人——铁石心肠

140

最大的嘴——气吞山河

141

最大的手——一手遮天

142

最大的工程——开天辟地

143

最大的容器——包罗万象

144

最大的差距——天壤之别

145

最大的变化——翻天覆地

146

最大的资源——取之不竭

147

最大的地方——无边无际

148

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

150

最大的谎言——弥天大谎

151

最宽的视野——放眼世界

152

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153

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

154

最长的柱子——一柱擎天

156

最高的报酬——一字千金

157

最差的美容——面目全非

158

最敏锐的眼睛——一览无余

159

最离奇的想法——异想天开

160

最多的资源——取之不尽

161

最长的腿——一步登天

162

最重的话——一言九鼎

163

最宝贵的话——金玉良言

164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165

最绝望的地方——山穷水尽

166

最高的人——顶天立地

167

最危险的游戏——玩火自焚

168

最短暂的日子——一日三秋

169

最艰难的争辩——理屈词穷

170

最长的寿命——万寿无疆

171

最宽阔的胸怀——虚怀若谷

172

最红的心——赤子之心

173

最激烈的辩论——唇枪舌剑

174

最荒凉的地方——寸草不生

175

最有用的木材——栋梁之材

176

最没价值的东西——分文不值

177

最喜欢说别人好话——逢人说项

178

最有效的讥讽——讽一劝百

179

最稀罕的东西——凤毛麟角

180

最大的福——福如东海

181

最有福的人——福星高照

182

最好的副业门经——狗拿耗子

183

最成功的外科手术——狗尾续貂

184

最精湛的技术——鬼斧神工

185

最神奇的魔术——海市蜃楼

186

最好的男人——好好先生

187

最长的腿——一步登天

188

最珍贵的东西——凤毛麟角

189

最高的人——顶天立地

190

最奇妙的想法——异想天开

191

最大的嘴——口若悬河

192

最神秘的行动——神出鬼没

193

最重的话——一言九鼎

194

最怪的动物——虎头蛇尾

195

最厉害的贼——偷梁换柱

196

最大的差别——天壤之别

197

最大的变化——翻天覆地

198

最多的资源——取之不尽

199

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

200

最大的地方——无边无际

201

最大的容量——包罗万象

202

最好的箭术——一箭双雕

203

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204

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

205

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206

最性急的行为——拔苗助长

207

最冷的天气——天寒地冻

208

最大的理想——痴心妄想

209

最温馨的家——蓝色港湾

210

最有份量的承诺——海誓山盟

211

最差的技术——雕虫小技

212

最漂亮的花——清水芙蓉

213

最潇洒的旅行——独往独来

214

最大的嘴——血盆大口

215

最好的记忆——过目不忘

216

最美丽的季节——落梅如雨

217

最浪漫的时光——烛影摇红

218

最本分的人——安份守己

219

最干净的交情——君子之交

220

最黑的时候——暗无天日

221

最不花钱的白吃——狼吞虎咽

222

最厉害的举重运动员——拔山举鼎

223

最受关注的难产——老蚌生珠

224

最无用的做法——捕风捉影

225

最大的谎言——弥天大谎

226

最成功的地方——不败之地

227

最新的时装表演——沐猴而冠

228

最好的搬迁——不次之迁

229

最韧的头发——千钧一发

230

最坏的结局——不得善终

231

最反常的天气——晴天霹雳

232

最有效的禁令——不敢越雷池一步

233

最不动脑筋的部落——群龙无首

234

最深的缘分——不解之缘

235

最高的寿——寿比南山

236

最安静的时候——不声不响

237最勇敢的行为——螳臂当车

238

最没吃的地方——不食之地

239

最坚固的建筑——铜墙铁壁

240

最可笑的绝食——不食周粟

241

最壮观的马群——万马奔腾

242

最差劲的买卖——不惜工本

243

最大的寿星——万寿无疆

244

最锋利的刀剑——削铁如泥

245

最难治的病——不治之症

246

最诚实的人——心口如一

247

最差的证据——不足为据

248

最成功的生意——一本万利

249最佳的配对——才子佳人

250

最悲惨的世界——惨不忍睹

251

最困难的生意——惨淡经营

252

最干净的地方——一尘不染

253

最残酷的心——豺狐之心

254

最有本事的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55

最长的议论文——长篇大论

256

最珍贵的时光——一刻千金

257

最繁华的街道——车水马龙

258

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259

最激烈的辩论——唇枪舌剑

260

最大的叫声——一鸣惊人

261

最厉害的目光——一目十行

262

最有用的木材——栋梁之材

263

最贵的承诺

——一诺千金

264

最没价值的东西——分文不值

265

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266

最喜欢说别人好话——逢人说项

267

最大的手掌——一手遮天

268

最有效的讥讽——讽一劝百

269

最大的鱼网——一网打尽

270

最稀罕的东西——凤毛麟角

271

最重的话语

——一言九鼎

272

最大的福——福如东海

273

最高的柱子——一柱擎天

274

最有福的人——福星高照

275

最贵的稿费——一字千金

276 最有用的衣冠——优孟衣冠

277 最繁忙的航空港——日理万机

278

最成功的外科手术——狗尾续貂

279

最危险的差使——与虎谋皮

280

最精湛的技术——鬼斧神工

281

最快的话——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282

最重的话——一言九鼎

283

最准的话——一言为定

284

最有价值的话——一诺千金

285

最忠诚的语言——金玉良言

286

最大的誓言——海枯石烂

287

最广的话——一言千里

288

最有学问的人——无所不知

289 最绝望的前途——山穷水尽

290

最大的家——四海为家

291

最爱学习的人——如饥似渴

292

最爱工作的人——废寝忘食

293

最长的时间——千秋万代

294

最长的棍子——一柱擎天

295

最成功的战斗——一网打尽

296

最惨的结局——一败涂地

297

最彻底的劳动——斩草除根

298

最大的满足——天遂人愿

299

最多的颜色——万紫千红

第2篇

论文摘要:关联理论强调最佳关联原则,但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与听话人既有利益一致、遵循最佳关联原则追求最佳关联的一面;也有出于不同交际目的,发话者或是诱导受话者定向、偏向关联,或是受话者有意违反最佳关联原则,进行多种关联,以期获得幽默、讽刺、新颖、雄辩等修辞效果,追求“最佳修辞效果关联”的一面;而对言语交际中修辞关联的分析却正是关联理论研究所忽视的方面。

一、关联理论

(1)发话者意欲向听话人显映的假设集{I},具有足够的关联,使听话人值得努力去处理该明示的刺激信号(ostensive stimulus)。

(2)这一明示刺激信号,是发话者传递假设集{I}时所能运用的最大关联的信号。

(3)任何一个明示交际行为,必须保证自身的最大关联。(1986:158)

在关联理论中,Sperber和 Wilson结合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ostensive 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说话人发出一种刺激信号,使之对交际双方互相显映(mutually manifest),通过这种刺激信号,说话人意欲向听话人显映或更加清楚地显映一系列的命题{I}(1986:63),只有说话人说出的话具有“明示性”,听话人的推理才有方向和目标,才能准确理解说话人话语的意义。例如:

甲:你怕吃辣菜吗?

乙:我是四川人。

上例中,乙明示的话语为甲提供了一个推理的认知语境,使甲获得了“四川人”这个语境信息。甲再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确认“四川人喜欢吃辣菜”这一语境假设,于是甲分析出乙的暗含前提(implied presupposition)是:四川人喜欢吃辣菜,乙是个四川人。再由此推断出自己的暗含意图(impliedintention),最终获得“乙喜欢吃辣菜”这个语境效果。然而现实的话语交际,并不总是处于最佳关联的状态,关联障碍与偏向关联的情况也很常见。

二、关联障碍的形成缘由

在话语交际中,明示性信息在关联推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明示性信息缺乏、不足或偏误往往导致交际双方不能形成有效映现、产生关联障碍致使关联推理失败,它的形成有诸多类型、因素。

1、色彩义选择失误形成的明示性不足

一人去找矿长办事,怕矿长家的狗咬他,一进门就给狗扔了一块面包,狗没吃。又扔了一块骨头,狗又没吃。他笑着说:“矿长家的狗真廉洁。”正好矿长出来听到,问:“难道我不廉洁吗?”来人赶快回答:“廉洁,和狗一样廉洁。”矿长大怒。(《一样廉洁》,《喜剧世界》2005年8月下半月) "

上例“矿长家的狗真廉洁”中的“狗”属褒义,也是临时的色彩义。而在矿长追问下,那人在情急之中发出“矿长和狗一样廉洁”的明示信息,此中“狗”具有的临时褒义色彩未能在推理方厂长那里产生有效映现,却产生“狗”贬义的固定色彩义与矿长作比的映现。色彩义的选择失误造成了关联障碍。

2、文化层次差异形成的明示性不足

茶庄老板说:“西洋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有二伯问:“什么叫之母哇?”茶庄老板说:“之母就是他妈,就是成功他妈。”(萧红《呼兰河传》)

因为文化水平低,有二伯不能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意思,发话者与受话者双方的有效映现未能形成,故有二伯错误地将其关联成“之母”。文化层次的差异造成了明示性信息的关联障碍。

3、语境信息不足形成的明示性不足

王斯阳:我现在要变成一颗炸弹!

黄傅雯:炸弹?什么炸弹?

王斯阳:感情的炸弹,要炸开你世俗的外衣,让你的感情尽情奔流。

(《月光》,《剧本》2001年第6期)

王斯阳说出“我现在要变成一颗炸弹”时,未向黄傅雯发出足够的明示信息,直至说出“感情的炸弹”时,黄傅雯才理解了话语,形成了有效映现。此例是听话人因缺乏语境信息而未能理解比喻义所形成的关联推理失败。

4、年龄差异形成的明示性不足

小侄女望着姑姑的脸说:“姑姑,你的脸好像水蜜桃哟!”姑姑高兴地抱着她左亲右亲,并问:“是怎么像的”小侄女回答:“上面都有细细的毛。”(《喜剧世界》2001年第8期)

姑姑从成人用喻的角度出发,错误地将“你的脸好像水蜜桃哟”关联成了“脸像水蜜桃一样鲜润”,以为小侄女在称赞她。此例由于小侄女未说出明示性信息:姑姑的脸和水蜜桃上都有细细的毛,姑姑和小侄女关联了不同的相似点,而这种关联障碍是由于年龄层次的差异所引起的,明示性信息不足造成言语交际中关联推理的障碍。

三、修辞关联的生成方式

在一些具有修辞效果的言语现象中,话语双方并未一味追求最佳关联,而是对最佳关联进行背离、偏离,产生了极佳的修辞效果。本文称此种关联为修辞关联。修辞关联是一种积极关联,究其关联方式,有如下一些:

1、增大关联推理难度

红卫兵 :什么成分?

齐来福:贫农。

红卫兵:(问吴秋香)什么成分?

齐来福:(代答)也是贫农,三代都是贫农。

红卫兵:都是贫农,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那就要团结,不要分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回家好好过日子吧。

(电视剧《雪野》)

“关联原则是对明示推理交际的总概括。关联原则,即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具有最佳关联性。也就是说,言语交际中不同的环境下说话人会尽可能做到关联。”③关联性=语境效果/推理努力。推理努力越少,语境效果就越好,关联性就越强;反之,推理努力越多,语境效果就越差,关联性就越弱。在上例中,“都是贫农,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那就要团结,不要分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回家好好过日子吧”是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不同场合说的话、写的文章,而红卫兵却断章取义地用来到处乱套,明示性信息杂乱。通过输出杂乱信息,增大了推理努力的难度,使语境效果变差,致使很难生成最佳语义关联。但正因为如此,话语产生了幽默、嘲谑的修辞效果。这是一种放弃最佳语义关联、生成最佳修辞效果的关联。"

上午十点钟军官们来了,其中的一个问卓娅:“你告诉我,斯大林在什么地方?”“斯大林在自己的岗位上。”卓娅回答说。(《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例中卓娅的回答“斯大林在自己的岗位上”,利用了模糊词语,将军官的推理努力尽量增大,从而使语境效果变差,形成了逆最佳语义关联的最小语义关联。如果说上例是无意为之的增大推理难度,此例则是有意增大推理难度,以期追求雄辩的修辞效果。

2、单向、定向的最佳语义关联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不仅仅限于客观环境等非语言语境、话语本身等语言语境,而且,语境不是言语交际中双方事先知道的固定因素。为此,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一个更为动态的语境观,将语境视为一个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形成、发展的心理建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是听话人有关世界的假设子集,也就是说语境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④例中,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连续问了三个问题:问对待不讲信义的朋友该怎么办,对待不能管理国家的长官怎么办,最后一问是对待不能治理国家的国君怎么办。孟子的目的并非向齐宣王讨教答案,前两问是为第三问作铺垫的。在整个对话中,由于孟子事先设立了预期的关联,使得“王顾左右而言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因此对孟子而言,与关联理论强调的动态语境有所不同,对话语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静态语境,话语生成的是一种最佳语义关联。而对齐宣王而言,则落入了孟子设下的陷阱,最后不得不“顾左右而言他”,虽说是动态语义关联,却不是最佳语义关联。可见,这种最佳语义关联是单向的,且话语发展的方向也是由一方事先设定的。此例从孟子的角度看属于单向、定向的最佳语义关联。话语关联的结果是产生了雄辩的修辞效果。

3、关联不同的语义亮点

甲:这部电影听说很好看,你觉得好在哪儿啊。

乙:好上厕所。

上例中的两个好,一为“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一为“容易,便于”的意思。甲乙双方彼此关联,亮点各异,故没有形成有效映现而最终形成最佳语义关联,但却使一个词的两种意思先后出现,从而产生了新颖、别致的修辞效果。

4、逆反的语义关联

甲:我再考你一个:李字去了木。

乙:这个字念“子”啊!

甲:不对了,念“一”。

乙:怎么念“一”呀?这个李字不是一个木字底下一个子字吗?你把那个木字去了,不就念“子”吗?

甲:念“一”。我说李字去了木,是去了那个“了”和上面那个“木”,可不就剩了一道了吗?

(侯宝林:相声《猜字》)

上例中,题目有两种答案,因此关联本身就具有多向性。甲始终处于有利的位置,而乙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甲、乙处于一种对立的矛盾关联之中,始终不能形成有效映现、最佳语义关联。且对甲而言,语境是静态的、事先设定的,关联也是定向的,即逆对方的语义关联而动。甲在追求打破乙最佳语义关联努力的过程中形成了雄辩的最佳修辞效果。

5、利用百科知识的偏向关联

第一个男子(骄傲地):我的妻子是天使!

第二个男子:你真幸运,我妻子还活着呢。

(《幸运天使》,《喜剧世界》2001年第5期) "

第一个男子骄傲地将自己的妻子比作天使,明示性信息不可谓不强。但第二个男子为了挫挫第一个男子的傲气,偏偏不从相似义“美丽”作关联推导,而从百科知识“天使不在人世间”中,推导出“你妻子已死,不在人世”的隐含意义。表面上是对第一个男子表示了羡慕之情,实际上对第一个男子进行了艺术的戏谑嘲讽。本例幽默的修辞效果源自对语境要素中百科知识的调用、推导。

6、明示信息引导关联失误

昨天在大街上,一位漂亮姑娘素不相识,却主动和我说话。一位朋友问:“老弟可真走运!她说什么了?”“她说……”“说呀!别不好意思,你我又不是外人,我还可以当参谋呢!”“她说:同志,随地吐痰,罚款五角!”

(郭长信:《别不好意思》,《讽刺与幽默》1985年7月5日)

上例明示性信息“她说……”造成话语双方未能形成最佳关联,而这种关联偏向、失误是由发话人有意造成的,产生了幽默的修辞效果。

由上述分析可知,言语交际有遵循关联理论最佳关联原则的一面,此时,双方互相协调,努力增大明示性,以取得最佳关联、语境效果。但话语如果缺乏明示性,往往会造成交际双方不能互相显映,形成关联障碍,这是基于说话者与听话人利益一致,追求最佳语义关联而作的分析。实际上,在言语交际中,出于不同的交际目的,发话者往往诱导受话者定向、偏向关联;或者听话人识别、理解了说话人明示的信息,交际双方已实际形成了有效映现,受话者却故意不往说话人明示的方向和目标进行推理,违反最佳语义关联原则,进行多种关联,以期获得幽默、讽刺、新颖、雄辩等修辞效果,追求一种“最佳修辞效果关联”,这种现象可称作为修辞关联,它是交际双方利益不一致的言语交际结果,以关联理论来衡量,似乎缺乏规范性,但却是一种积极的语言现象。而对言语交际中修辞关联现象的分析却正是关联理论研究所忽视的方面。

①Sperber,D &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

②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第3篇

1.以校为本的语文教研组应该是现时、本色、身边的语文研究室

理想的语文教育科研必须来自客观真实、生动鲜活的语文教育实践。语文教育科研最严重的现象是“远距离科研”。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工作者是最善于“写”文章的,但语文教育科研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即便是最终的课题报告或论文,也是科研实践瓜熟蒂落的自然结晶。

校本语文教研组的教研应警惕“作秀”的语文教研,应当把目光关注现时的语文,本色的、身边的语文。直面现实的语文教研组才有存在的理由和意义。

2.以校为本的语文教研组应该成为学习型组织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教研组织具有五个特征:①有一个人人赞同的学校发展的共同构想。②在教学工作中,抛弃旧的思维方式和常规程序,不断实现教学行为的变革。③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成员对所有的组织过程、活动、功能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④人际之间坦率地相互沟通。⑤人们抛弃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为实现学校组织的共同构想一起工作。显然,语文教研组就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只有这样,它才能够让所有成员有力地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互相砥砺、提高自己、修正行为、开发潜能,全力实现共同的目标。

3.以校为本的语文教研组应该是由一群最活跃、最开放、最有灵性、凝结母语情结的教师组成的团队

语文学科是关涉到学生终身发展的学科,是关涉到整个民族的素养的重要课程。语文天生丰富多彩。语文教师的课程使命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因此,它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卸除束缚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种种桎梏,在未知边界的课程空间让自由心灵去尽情飞翔,最大限度地去展现独特的、不可为他人所取代的教育智慧。它必然要求语文教师构建新的母语课程价值观。校本的语文教研组的任务自然就是要不遗余力地造就和容纳这样的一群人。

4.以校为本的语文教研组应该是浓厚学校语文教研气氛的中坚力量

氛围是一种无形的影响,潜在的资源。浓厚教研气氛是教研组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在追求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育相比其他学科,所受的诟病更多。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是什么样子呢?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性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法之学、应试之学。语文需要灵性的拯救,语文教研要发挥中坚的力量。应当淡化语文教研组的事务职能,强化学术本位。语文教研组就是语文研究室,每个语文教师都是语文研究员,使语文教研组成为每个成员碰撞、交流、讨论、探究校本语文的场所。

5.以校为本的语文教研组应该是一个共同成长的集体

教研组成员互相切磋、分享经验、彼此支持,是一个容纳思想,包容意见,强调个性,尊重独特感受的集体,是校园学术对话和学术批评,文化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对话、互助与合作。语文学科有其主观性、审美性、多义性的特质,尤其需要对话。语文教研组就是要营造一个教师内部自由争论的空气,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开放的讨论领域,其中要强调的是教师集体内部的专业争论。在一个语文教师群体当中,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最难能可贵的。交锋、讨论、争鸣、对撞、比较、鉴别,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应该成为语文教研组的一派气象。它应当融入学校宽容文化当中去并成为这种文化的主体。在互动中产生共振,在互动中产生新的灵感,碰撞出新的火花。参与互动,强化教研活动中的民主平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讨。

6.以校为本的语文教研组应该以学段型单位为组织形态

语文课程具有突出的综合特性,强调学科之间的整合。而传统的语文教研组是以学科为单位,备课组以年级为单位,难以适应新的要求。校本教研应重建学校教研组,建立以学段为单位的学科型教研组,并设立同一年级的跨学科综合性教研组。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教育观念、方式方法的融会贯通。这样有利于教师共同探讨、准确理解和整体把握语文学科在学段中的课程目标,更好地实施教学,体现校本精神。

7.以校为本的语文教研组活动应该成为学校语文教师共同的一种生活方式

第4篇

论文摘要:关联理论强调最佳关联原则,但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与听话人既有利益一致、遵循最佳关联原则追求最佳关联的一面;也有出于不同交际目的,发话者或是诱导受话者定向、偏向关联,或是受话者有意违反最佳关联原则,进行多种关联,以期获得幽默、讽刺、新颖、雄辩等修辞效果,追求“最佳修辞效果关联”的一面;而对言语交际中修辞关联的分析却正是关联理论研究所忽视的方面。  

 

一、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①中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它从认知的角度对话语理解进行了研究,是一种具有很强解释力的交际与认知模式。“关联理论首先把交际活动(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归属为认知活动,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说话人的目的或意图能被听话人识别,是由于他们对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具有共识;也就是说,交际是否成功,就看交际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环境是否能显映(manifest)和互相显映(mutually manifest)。”②sperber和 wilson将关联定义为:“假设p同一系列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1991:381)他们认为,当且仅当一个假设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某一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时,这个假设在这个语境中才具有关联性(1986:122),并提出了最佳关联设想(presumption of optimal relevance)和最佳关联原则(principle of optimal relevance): 

(1)发话者意欲向听话人显映的假设集{i},具有足够的关联,使听话人值得努力去处理该明示的刺激信号(ostensive stimulus)。 

(2)这一明示刺激信号,是发话者传递假设集{i}时所能运用的最大关联的信号。 

(3)任何一个明示交际行为,必须保证自身的最大关联。(1986:158) 

在关联理论中,sperber和 wilson结合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ostensive 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说话人发出一种刺激信号,使之对交际双方互相显映(mutually manifest),通过这种刺激信号,说话人意欲向听话人显映或更加清楚地显映一系列的命题{i}(1986:63),只有说话人说出的话具有“明示性”,听话人的推理才有方向和目标,才能准确理解说话人话语的意义。例如: 

甲:你怕吃辣菜吗? 

乙:我是四川人。 

上例中,乙明示的话语为甲提供了一个推理的认知语境,使甲获得了“四川人”这个语境信息。甲再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确认“四川人喜欢吃辣菜”这一语境假设,于是甲分析出乙的暗含前提(implied presupposition)是:四川人喜欢吃辣菜,乙是个四川人。再由此推断出自己的暗含意图(impliedintention),最终获得“乙喜欢吃辣菜”这个语境效果。然而现实的话语交际,并不总是处于最佳关联的状态,关联障碍与偏向关联的情况也很常见。 

 

二、关联障碍的形成缘由 

 

在话语交际中,明示性信息在关联推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明示性信息缺乏、不足或偏误往往导致交际双方不能形成有效映现、产生关联障碍致使关联推理失败,它的形成有诸多类型、因素。 

1、色彩义选择失误形成的明示性不足 

一人去找矿长办事,怕矿长家的狗咬他,一进门就给狗扔了一块面包,狗没吃。又扔了一块骨头,狗又没吃。他笑着说:“矿长家的狗真廉洁。”正好矿长出来听到,问:“难道我不廉洁吗?”来人赶快回答:“廉洁,和狗一样廉洁。”矿长大怒。(《一样廉洁》,《喜剧世界》2005年8月下半月) 

上例“矿长家的狗真廉洁”中的“狗”属褒义,也是临时的色彩义。而在矿长追问下,那人在情急之中发出“矿长和狗一样廉洁”的明示信息,此中“狗”具有的临时褒义色彩未能在推理方厂长那里产生有效映现,却产生“狗”贬义的固定色彩义与矿长作比的映现。色彩义的选择失误造成了关联障碍。 

 2、文化层次差异形成的明示性不足 

茶庄老板说:“西洋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有二伯问:“什么叫之母哇?”茶庄老板说:“之母就是他妈,就是成功他妈。”(萧红《呼兰河传》) 

因为文化水平低,有二伯不能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意思,发话者与受话者双方的有效映现未能形成,故有二伯错误地将其关联成“之母”。文化层次的差异造成了明示性信息的关联障碍。 

3、语境信息不足形成的明示性不足 

王斯阳:我现在要变成一颗炸弹! 

黄傅雯:炸弹?什么炸弹? 

王斯阳:感情的炸弹,要炸开你世俗的外衣,让你的感情尽情奔流。 

(《月光》,《剧本》2001年第6期) 

王斯阳说出“我现在要变成一颗炸弹”时,未向黄傅雯发出足够的明示信息,直至说出“感情的炸弹”时,黄傅雯才理解了话语,形成了有效映现。此例是听话人因缺乏语境信息而未能理解比喻义所形成的关联推理失败。 

4、年龄差异形成的明示性不足 

小侄女望着姑姑的脸说:“姑姑,你的脸好像水蜜桃哟!”姑姑高兴地抱着她左亲右亲,并问:“是怎么像的”小侄女回答:“上面都有细细的毛。”(《喜剧世界》2001年第8期) 

姑姑从成人用喻的角度出发,错误地将“你的脸好像水蜜桃哟”关联成了“脸像水蜜桃一样鲜润”,以为小侄女在称赞她。此例由于小侄女未说出明示性信息:姑姑的脸和水蜜桃上都有细细的毛,姑姑和小侄女关联了不同的相似点,而这种关联障碍是由于年龄层次的差异所引起的,明示性信息不足造成言语交际中关联推理的障碍。 

 

三、修辞关联的生成方式 

 

在一些具有修辞效果的言语现象中,话语双方并未一味追求最佳关联,而是对最佳关联进行背离、偏离,产生了极佳的修辞效果。本文称此种关联为修辞关联。修辞关联是一种积极关联,究其关联方式,有如下一些: 

 

1、增大关联推理难度 

红卫兵 :什么成分? 

齐来福:贫农。 

红卫兵:(问吴秋香)什么成分? 

齐来福:(代答)也是贫农,三代都是贫农。 

红卫兵:都是贫农,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那就要团结,不要分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回家好好过日子吧。 

(电视剧《雪野》) 

“关联原则是对明示推理交际的总概括。关联原则,即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具有最佳关联性。也就是说,言语交际中不同的环境下说话人会尽可能做到关联。”③关联性=语境效果/推理努力。推理努力越少,语境效果就越好,关联性就越强;反之,推理努力越多,语境效果就越差,关联性就越弱。在上例中,“都是贫农,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那就要团结,不要分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回家好好过日子吧”是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不同场合说的话、写的文章,而红卫兵却断章取义地用来到处乱套,明示性信息杂乱。通过输出杂乱信息,增大了推理努力的难度,使语境效果变差,致使很难生成最佳语义关联。但正因为如此,话语产生了幽默、嘲谑的修辞效果。这是一种放弃最佳语义关联、生成最佳修辞效果的关联。

上午十点钟军官们来了,其中的一个问卓娅:“你告诉我,斯大林在什么地方?”“斯大林在自己的岗位上。”卓娅回答说。(《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例中卓娅的回答“斯大林在自己的岗位上”,利用了模糊词语,将军官的推理努力尽量增大,从而使语境效果变差,形成了逆最佳语义关联的最小语义关联。如果说上例是无意为之的增大推理难度,此例则是有意增大推理难度,以期追求雄辩的修辞效果。 

 

2、单向、定向的最佳语义关联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不仅仅限于客观环境等非语言语境、话语本身等语言语境,而且,语境不是言语交际中双方事先知道的固定因素。为此,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一个更为动态的语境观,将语境视为一个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形成、发展的心理建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是听话人有关世界的假设子集,也就是说语境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④例中,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连续问了三个问题:问对待不讲信义的朋友该怎么办,对待不能管理国家的长官怎么办,最后一问是对待不能治理国家的国君怎么办。孟子的目的并非向齐宣王讨教答案,前两问是为第三问作铺垫的。在整个对话中,由于孟子事先设立了预期的关联,使得“王顾左右而言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因此对孟子而言,与关联理论强调的动态语境有所不同,对话语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静态语境,话语生成的是一种最佳语义关联。而对齐宣王而言,则落入了孟子设下的陷阱,最后不得不“顾左右而言他”,虽说是动态语义关联,却不是最佳语义关联。可见,这种最佳语义关联是单向的,且话语发展的方向也是由一方事先设定的。此例从孟子的角度看属于单向、定向的最佳语义关联。话语关联的结果是产生了雄辩的修辞效果。 

3、关联不同的语义亮点 

甲:这部电影听说很好看,你觉得好在哪儿啊。 

乙:好上厕所。 

上例中的两个好,一为“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一为“容易,便于”的意思。甲乙双方彼此关联,亮点各异,故没有形成有效映现而最终形成最佳语义关联,但却使一个词的两种意思先后出现,从而产生了新颖、别致的修辞效果。 

 

4、逆反的语义关联 

甲:我再考你一个:李字去了木。 

乙:这个字念“子”啊! 

甲:不对了,念“一”。 

乙:怎么念“一”呀?这个李字不是一个木字底下一个子字吗?你把那个木字去了,不就念“子”吗? 

甲:念“一”。我说李字去了木,是去了那个“了”和上面那个“木”,可不就剩了一道了吗? 

(侯宝林:相声《猜字》) 

上例中,题目有两种答案,因此关联本身就具有多向性。甲始终处于有利的位置,而乙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甲、乙处于一种对立的矛盾关联之中,始终不能形成有效映现、最佳语义关联。且对甲而言,语境是静态的、事先设定的,关联也是定向的,即逆对方的语义关联而动。甲在追求打破乙最佳语义关联努力的过程中形成了雄辩的最佳修辞效果。 

 

5、利用百科知识的偏向关联 

第一个男子(骄傲地):我的妻子是天使! 

第二个男子:你真幸运,我妻子还活着呢。 

 (《幸运天使》,《喜剧世界》2001年第5期)

第一个男子骄傲地将自己的妻子比作天使,明示性信息不可谓不强。但第二个男子为了挫挫第一个男子的傲气,偏偏不从相似义“美丽”作关联推导,而从百科知识“天使不在人世间”中,推导出“你妻子已死,不在人世”的隐含意义。表面上是对第一个男子表示了羡慕之情,实际上对第一个男子进行了艺术的戏谑嘲讽。本例幽默的修辞效果源自对语境要素中百科知识的调用、推导。 

 

6、明示信息引导关联失误 

昨天在大街上,一位漂亮姑娘素不相识,却主动和我说话。一位朋友问:“老弟可真走运!她说什么了?”“她说……”“说呀!别不好意思,你我又不是外人,我还可以当参谋呢!”“她说:同志,随地吐痰,罚款五角!” 

(郭长信:《别不好意思》,《讽刺与幽默》1985年7月5日) 

上例明示性信息“她说……”造成话语双方未能形成最佳关联,而这种关联偏向、失误是由发话人有意造成的,产生了幽默的修辞效果。 

由上述分析可知,言语交际有遵循关联理论最佳关联原则的一面,此时,双方互相协调,努力增大明示性,以取得最佳关联、语境效果。但话语如果缺乏明示性,往往会造成交际双方不能互相显映,形成关联障碍,这是基于说话者与听话人利益一致,追求最佳语义关联而作的分析。实际上,在言语交际中,出于不同的交际目的,发话者往往诱导受话者定向、偏向关联;或者听话人识别、理解了说话人明示的信息,交际双方已实际形成了有效映现,受话者却故意不往说话人明示的方向和目标进行推理,违反最佳语义关联原则,进行多种关联,以期获得幽默、讽刺、新颖、雄辩等修辞效果,追求一种“最佳修辞效果关联”,这种现象可称作为修辞关联,它是交际双方利益不一致的言语交际结果,以关联理论来衡量,似乎缺乏规范性,但却是一种积极的语言现象。而对言语交际中修辞关联现象的分析却正是关联理论研究所忽视的方面。 

 

①sperber,d &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 

②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第5篇

所谓学科,指学术分类,它是一个具有严密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因为它是逻辑的,所以,它的起点范畴只能有一个,学科的全部知识即是从这个起点开始,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演绎出来的。其逻辑推理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核心范畴的确定和基本范畴的建立上,核心范畴的确定和基本范畴的建立,即标志着一门学科基本理论体系的形成。

核心范畴亦即起点范畴,它是一门学科的最高级概念。语文学科的起点范畴是语言作品②。语言作品概念在不同学科中有不同的理解,从语言学上说,它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从文章学上说,它指作者对生活的科学反映;从文艺学上说,它指作者对生活的艺术反映。但是,这些理解并不是作为逻辑起点的语言作品的内涵。根据黑格尔和马克思的有关论述,语言作品作为逻辑起点至少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它是最抽象的东西,是对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最高概括;(2)它是最简单的东西,是语文实践中最一般和最不发达的形式;(3)它是最直接的、实体性的东西,具有无规定性的单纯的直接性;(4)它是构成学科体系的细胞的、元素的形式,是语文学科统一性的、普遍性的根据。一句话,语言作品不是语言、文章和文学,它是一个“最抽象也最空疏”的概念,可以在思维行程中获得系统化的逻辑规定。

基本范畴是建立在核心范畴基础上的二级范畴,即对起点范畴的第一轮规定、发展和具体化。语文学的基本范畴有:(1)形式与内容范畴,它是语言作品最简单的规定,可看成二级范畴层次的核心范畴;(2)语言与言语范畴,它是对语言作品形式的进一步规定、发展和具体化,即形式上的抽象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语言和言语的具体再现;(3)文章与文学范畴,它是对语言作品内容的进一步规定、发展和具体化,即内容上的抽象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文章和文学的具体再现。

任何科学研究要想有效地解决某个问题,首先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包括确定研究对象,选择研究范围,以及找到适应这个对象和这一范围的具体研究方法。方法论上的这种基本要求,同样适用于语文学研究。

语言作品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形式与内容的矛盾是语言作品的基本矛盾。“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领域的所特有的某一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学科的对象。”“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③在这个意义上,语文学的研究对象具体是指语言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矛盾或问题。换句话说,形式与内容的矛盾作为语言作品的一对基本矛盾,是其他一切矛盾的根源,它规定着其他一切矛盾;语文学对语言作品的研究,首先就是对该基本矛盾或基本问题的研究。

语言作品的形式,是指语言作品的语言组织;其内容,是指语言作品的观念世界。语言作品即是语言组织和观念世界的统一体。语文作为人们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以语言作品为中心展开的,它与人类的全部实践活动一样,也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指人们掌握语言作品的基本规律,并按照其基本规律进行创作和阅读;“合目的性”是指语言作品蕴含着人们的交际目的,交际目的“随时随地”制约和支配着人们的创作和阅读。

何谓“交际”?一般地说,就是指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使用一套代码传递或交换信息的过程④。在语言学中,“交际”的代码是自然语言;而在语文学中,“交际”的中介则从自然语言上升为语言作品,从读写听说的工具上升为读写听说的对象。换言之,语文的本体是语言作品,语文学的“交际”内涵,即指在特定社会语境中作者(含说者)和读者(含听者)之间通过语言作品创造并传递信息的精神沟通过程。其中,“创造并传递信息”指语言作品的发生过程:实在——意识——语言(作品);“精神沟通”指交际活动的目的,即交际主体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影响。

何谓“本体”?这个概念不管人们在多少种含义上使用,总是含有寻求最根本的东西的意义,总是含有以“本”释“末”的意义,总是具有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寻找最终根据的含义⑤。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物质和精神),都不仅仅是“存在”着,而且是具有某种“规定性”的存在,即具有某种特定的内容与形式的存在。黑格尔说,“规定性中已包含有‘其一’与‘其他’”,“一个具体事物总是不同于一个抽象规定本身的”。所谓“本体”,不是任何一种现实的存在物,即不是“经验的存在”,而是“存在的存在”、“超验的存在”。“经验的存在与本体存在是一种决定论的演绎关系:经验现象中的一切都来源于本体的规定,所以只有从后者才能使前者得到理解和说明。相反地,本体却不受经验现象的规定,它本身是一个绝对自在的、具有终极始因性的存在。”⑥因此,在哲学中,对“本体是什么”的回答,一定意义上就是对“哲学是什么”的回答。同样,在语文学中,对“本体是什么”的回答,也就意味着对“语文是什么”的回答。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都是现实的存在物,而语言作品却“是隐藏在它的后面、作为它的基础的那个超感官的对象,才是真正的存在,即所说的‘本体’”⑦。就是说,在哲学意义上,语言作品是个别存在;但在语文哲学意义上,语言作品却是最一般的存在。从概念框架上说,它不同于言语作品:言语作品属于言语范畴,指言语结果,与言语行为相对(事实上有多个前提了);而语言作品却是语文学的最高范畴,与非语文的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科技作品等相对(它的前提来自语文之外)。作为语文的“本体”,语言作品含有“语言”和“作品”两个思维要素,它凭借这个简单的规定性,与语文学之外的一切“非语言”“非作品”的东西区别开来。而在语文学之内,来自语文之外的前提不复存在,语言作品的简单规定性被扬弃,表现为“无规定性的直接性,先于一切规定性的无规定性,最原始的无规定性”(黑格尔)。语言作品得以用自己的无规定性来解释一切有规定性的语文存在,并且规范人们的全部语文实践。

具体地说,语文本体论具有以下三重基本内涵:(1)语言作品是“语文世界统一性”的终极存在(存在论),是总体性的语文存在或语文存在的总体性。对思维主体而言,则是一种统一性的抽象或抽象的统一性,主体以此为根据去说明全部语文存在的生成、演化和复归。(2)语言作品是“语文知识统一性”的终极解释(认识论),以知识的形态为中介而指向语文的终极存在。它是整个知识体系的逻辑起点,以其“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其“思维行程”整体上表现为一个圆圈,“在这个圆圈中,最初的也将是最后的东西,最后的也将是最初的东西”(黑格尔)。“最初的东西”,就是作为“超验的存在”的语言作品;“最后的东西”就是作为“经验的存在”的语言作品,前者在后者中“实现了并达到了它的终点”,起点才成为现实的起点。作为“经验的存在”的语言作品,包含了“本体”的一切规定,如形式与内容、语言与言语、文章与文学等,是多种规定性的统一,因而成为语文学的研究对象。这样,作为“本体”的语言作品就成了全部语文知识得以生成和得以解释的统一性根据,成了语文的“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亚里士多德)。这个基本原理可以使人们经验中的各种各样的语文现象得到统一性的解释,“使得多种多样的现实,能被引导到这个作为共相的理念上面,并且通过它而被规定,在这个统一性里面被认识”(黑格尔)。(3)语言作品是“语文价值统一性”的终极关怀(价值论),它是语文作为人的“生命的形式”“拥有世界的方式”的终极价值,是语文对人类自身的终极价值的关怀,是衡量人们全部语文活动的最高标准。总之,语文本体论蕴含着关于语文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的三重内涵。语言作品不再是一个“名称”,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它既是语文的本体,又是包含了本体论规定的研究对象。作为研究对象,语言作品是指由语言和言语结合形成的、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的话语形态。它是现实性与理想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确定性与超越性、历史的规定性和终极的指向性的统一,是人类存在的普遍性在语文存在中的具体化。

事实上,语言作品是语言学、文章学和文艺学通用的一个概念,如“语言作品是语言的存身之处”“文章是实用的语言作品”“文学是审美的语言作品”。这个概念的被“通用”,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语言作品是语言、文章和文学据以存在的最终根据,或者说语言学、文章学和文艺学都“承诺”语言作品是其统一性的、普遍性的总原则;(2)语言作品是一个“最抽象也最空疏”的概念,具有超验性、绝对性和终极性,只能通过语言、文章和文学的经验性、相对性和个体性来表现它自己,获得进一步规定、发展和具体化,同时赋予这些个体性以语言作品的普遍性;(3)语言作品的“本体”地位并未真正得到确立,由于语文学阙如,语言作品这个“本体”概念并没有获得系统化的逻辑规定(它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名称”而非“概念”被使用的),并没有形成关于语言、文章和文学的“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及其统一性的解释。就是说,语言作品这个概念,是作为与“超验的存在”相疏离的“经验的存在”而被使用的。用美国哲学家威拉德·蒯因的话来说就是,人们没有区别“何物实际存在”与“我们说何物存在”两个问题,前者是关于“本体论的事实”问题,后者是关于“本体论的承诺”问题(即在言语行为中承诺自己所确认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⑧。人们总是把“说何物存在”的问题视作“何物实际存在”的问题,也就是把语言作品这个不可见的本体世界,看成与语言、文章和文学作品一样的可见的现实世界,从而把自己的“承诺”当作毋庸置疑、无需论证的绝对。其结果就是,语文本体论长期“不作为”,“本是同根生”的语言、文章和文学始终找不到回家的路,或占山为王,或四处漂泊。离开了本体论的观照,语文世界就只能呈现普遍性缺失的经验对象,正如柏拉图所言,“从经验对象所获得的任何观念或知识,总是以其特殊性的内容或内容的特殊性而丧失其解释的统一性”。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不难看出,新修订的课标回避了“语文是什么”的纷争,改从“语文课学习什么”来界定课程性质。我们姑且不论这样的含糊其词是否属于“去学科化”之举,单就其阐述本身来看就颇有“门外之论”的局限。例如“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表明语文课的研究对象不是语言文字,而是语言作品(“语言文字运用”隐含“语言作品”)。“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作为语言作品的内容要素,与语言文字一起构成语言作品的一对基本矛盾,并且相互依存而进入语文课程内容。换言之,语言作品是语言文字据以存在的根据,语言文字包含了语言作品这个统一性的最高原则⑨,“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只有在语言作品中才能成为语文课把握的对象,才有“吸收”之说。没有“本体”观照的“综合”,只能是一盘散沙;没有“本体”观照的“实践”,也只能是盲目的活动。

另一方面,人们在把握形式与内容的矛盾时,往往忽略了三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一是形式是交际的形式,内容是交际的内容,形式与内容属于“交际”的两个侧面,都隐含着交际的目的性要求,都只有在交际概念的特定框架中才能被理解。二是交际矛盾不仅仅是语言作品的外部矛盾,即作者与读者及世界之间的矛盾,而是语言作品的内部矛盾,是形式与内容的矛盾背后隐伏着的矛盾,是“矛盾的矛盾”。形式与内容的矛盾既来自于交际矛盾由外而内的转化(如对谁写、写什么、怎么写等),又表现为交际矛盾由内而外的发展(如谁写的、写了什么、怎么写的等)。三是语文的基本性质只能是本体的性质,而本体的性质属于终极解释的统一性原理,它只能形成于对知识的反思,而不能直接形成于对经验对象的认识。由于这些忽略,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交际目的和交际规律、语言文字和意识内容等看成彼此外在的特定的概念,而对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规定浑然不觉,遑论“反思”。这样,就不能深刻发现隐藏在“语言”和“意识”背后、作为它们的基础的“超感官”的语言作品,就不能深刻把握隐含在工具性和人文性背后、作为它们的条件的普遍的交际性,就不能给出作为终极解释的“统一性原理”,就不可避免地要被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二元框架”所困扰。

黑格尔指出:“一切事物都是个体的,而个体事物又是具有普遍性或内在本性于其自身的;或者说是,个体化的普遍性。在这种个体化的普遍性中,普遍性与个体性是区别开了的,但同时又是同一的。”⑩经由本体规定的语言作品,是语文各种性质的统一体。语文的“内在本性”即是指依存于本体、实现本体的普遍性——交际性;工具性、人文性则是“个体化的普遍性”,或者说是“普遍性的个体化”(交际性的个体化),它们是依存于本体、部分实现本体的特殊属性。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共性与个性原理,交际性属于全部语文存在(一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是语言与意识、语言与言语、文章与文学等共同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它把这些个别性的语文存在联结起来,构成有机的整体,因此它比作为特殊性质的工具性、人文性深刻。工具性、人文性都属于语文的个别存在(语言、意识)所独有的特殊性质,是个别存在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它使诸个别存在各具特点,形成语文世界的丰富多样、千差万别,因而它比作为普遍性质的交际性生动、丰富。交际性不能脱离工具性、人文性而存在,它以工具性、人文性为基础,并存在于工具性、人文性当中。同样,工具性、人文性也不能脱离交际性而存在,它们以交际性为基本条件,并且体现和丰富着交际性。另外,这两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又是相互转化的,在较小范围内是共性的东西,在较大范围内又成了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就是说,在语文领域范围内,交际性是共性的东西,工具性、人文性则是个性的东西。但是,如果超出语文领域范围,例如在社会性、实践性和交际性三者关系中,交际性就又成了个性的东西。它一方面体现了更大范围的社会性、实践性,另一方面又在更大范围内显示出语文(一类事物)区别于物理、历史等(他类事物)的特有性质,即:交际性是决定语文之所以成为语文,并且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本质属性。

在语言作品中,语言、意识的个别存在和发展变化是有条件的、有限的、暂时的,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工具性、人文性是相对的;而语言作品的整体存在和发展变化则是无条件的、无限的、永恒的,因而交际性是绝对的。例如,诗歌是语言作品的个体化,是有规定性的存在,即黑格尔所说的“定在”(特定的、特殊的存在);而语言作品则是诗歌内在的普遍性,是无规定性的超验存在,是“绝对自在的、具有终极始因性的存在”。所谓的本体论哲学,在这里就是指从语言作品这个超对象的绝对实在去理解诗歌对象的一种理论认识方式,是以“人的尺度”去理解和把握对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抛开可见的现存世界而去追求一个不可见的本体世界的方式。其本质即在于“人的形而上学本性”或者“人的形而上学追求”{11},它要求语文学揭示出诗歌的绝对之真、至上之善和最高之美。而诗歌的“绝对”只能存在于它的“相对”之中,并通过“相对”来表现自身;同时,诗歌的“相对”之中包含了它的“绝对”,无数的“相对”即构成它的“绝对”。“要一句‘新’的诗出现,还得依赖一种‘新’的思想生成”(威廉斯),诗歌的语言要素和思想要素都是形而下的“相对”,其中包含了作为其“绝对”的诗歌。而诗歌是与散文、小说等“相对”存在的东西,这些“相对”又构成了文学的“绝对”。最后,文学又是与文章“相对”存在的东西,二者构成形而上的“绝对”——语言作品。

综上所述,语文的“本体”,是作为语文终极存在的语言作品,是作为人类安身立命的住所的语言作品,是作为人拥有世界的方式的语言作品;语文的“本体”观念,是一种对终极性的语文存在的渴求或关怀;语文的“本体论”,是一种追本溯源式的意向性追求,是一种在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中指向无限性的终极关怀。在这个意义上,工具性、人文性及其统一,都不能深刻反映语文存在的本质,唯有“交际性”才能构成对“语文性”的统一性理解和解释。

注释:

①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②郑文华:《语文学科的理性回归之路》,《中学语文》(教师版),2012年第5期。

③《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3页。

④戚雨村等:《语言学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524页。

⑤⑧孙正聿:《哲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153页。

⑥⑦{11}《高清海哲学文存》第1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1—142页。

⑨叶延武、郑文华:《语文教学内容的三个层次》,《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6期。

第6篇

一、用朗读检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

中职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差,底子薄,发音不准、写错别字、犯语法错误、写文章不通顺等现象比较突出,作为语文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笔者在两年的教学经验中体会到,朗读可以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讲授《沁园春·长沙》时,学生把“沁”读成了“xin”,“寥廓”读成了“liao guo”,“苍茫”读成了“chang wang”。笔者通过朗读了解了学生的读音情况,遇到不会读或者读错的字及时纠正,提高了学生的基础。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主张朗读,他认为:“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从中可纠正学生的读音,掌握字词的书写。

二、朗读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学习武器,有了对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享受读书的快乐。

1.声调激发

每个字都有声调,并且一个字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读音。

比如“东西”这个词,在“东西南北”中跟“买了什么东西”读音不一样,前者读第一声,后者读轻声;又如《故乡的榕树》中的一句话——“那样的日子再也不会回来了”,跟平时孩子回到家跟妈妈说的第一句话“妈妈,我回来了”读音也不一样,前者读轻声,后者按声调读。学生知道了声调的趣味时,带着一副好奇的眼神看着笔者,纷纷朗读起来。教师在课堂上最大的魅力莫过于吸引学生的眼球,所以声调激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语言之美。

2.奖励激发

奖励在心理学方面来说,是一种有利的效能感应。在教学中,笔者常用奖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训练。如加分,给学生加分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因为学生的期末成绩包括平时分和卷面分,其中平时分占了30%,学生主动上台朗读一次,加2分平时分。学生在分数的激励中,都变得主动而富有激情,争着上台朗读,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学生养成了朗读的习惯。于是语文课堂从“满堂灌”到学生做主人的转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变得开心,在愉快中度过。

三、 朗读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口头语言表达和文字语言表达。无论哪一种语言的表达,“读”都是前提,朗读是最直接的、最简单的。最简单的其实就是最好的。朗读能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最有机地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从而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熟读成诵,培养了语感,锻炼了记忆,积累了语言材料,学生渐渐地会把文章的节奏默化成自己的节奏,在不知不觉中把往日说话中的沙粒、石块用淘箩滤去,背过来的东西,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写文章时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式就会涌上笔端,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

朗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步骤,是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文中深刻意义的最好方法。朗读不仅能提升语文的基础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熟能生巧 英语听力 障碍

熟能生巧,是中国学生学英语在使用最多的学习方法了,也是看似最合理、最有说服力的学习方法。每当某个学生某项英语能力不高时,人们总是容易把它看成是因为“不熟练”造成的,并且期望用“熟练“地方法去解决它,久而久之,就成了学生解决一起问题的“万能钥匙”。

其实呢,大多数人对“熟”的理解,不过是重复的次数而已,是一个很容易执行但却很难坚持下去的海量时间战术,当“熟”了几次、几十次、几百次之后发现并没有生出期待的“巧”来,也就是说,重复了若干次以后,并没有掌握要学的内容,于是大多数学生就坚持不下去,并陷入困惑之中。下面我以英语听力为例,解释一下“熟”为什么不能生“巧”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地方法。

在英语的所有能力学习中,听力是最不能满足熟能生巧的规律的。这一点你还别不相信,去问问耳朵上挂着mp3的学生们,他们天天听英语,打开课文一对照,常常令他们哭笑不得。

常常看上去十分简单的问题,仅是一旦搬到耳朵上就范糊涂,似乎耳朵这东西就显得特别笨拙,怎么也难以生出巧来。

其实,挡住你英语听力提高的最大障碍,并不主要是熟悉不熟悉的问题,主要是一种叫做“母语发音反力”的东西在作怪,这个名词听起来很奇怪吧,这是一个新名词,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人的大脑非常奇怪,说它聪明有时聪明得一塌糊涂,说他笨有时笨得也可以令人发笑。人类的大脑通过耳朵对语言发音的识别能力(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听力),就是大脑最笨的弱点之一。人类的大脑似乎十分费劲才能识别一个很简单的发音,以至于绝大多数人一辈子所能识别的语言发育,仅在50个左右,比如中国人的耳朵,能够无障碍地识别的语言的发音仅仅是汉语拼音里的b、p、m、f……等56个音和他们的组合(不考虑地方方言)。然而英国人呢?他们的耳朵也一样很笨,他们能无障碍地识别48个英式音(也就是国际音标中的48个音素,不考虑地方方言)。人的大脑指挥着耳朵所能识别的语言发音虽然这么少,可是大脑学会识别这些语音却要花费很多年,一个人基本上是在他15岁之前(尤其是10岁之前)通过反复多遍的亲口发音才能将母语的几十个发音“印迹”到大脑中,这就是说,15岁之前(尤其是10岁之前)你的嘴里发的是什么音,这些音就会被自动的“感染”到你的大脑中,成为你的大脑中一辈子最容易发出和听懂的语言音,他们就成了你的“母语发音体系”。母语发音体系一旦形成,其好处是一辈子跟着你,忠心耿耿地为您服务,连你睡觉的梦话里都可以发出地道的母语音。其坏处就是它“统占”并“封闭”了你的语言发音扩展能力,使你对另外一种区别较大的语言发音(如英语音)麻木无感觉,发不准也听不懂他们,使外语真的成了永远的“外”语了,成了一辈子可以响在耳畔,却遥不可及的另一个世界的声音。

这就是母语发音反力,它的存在,成为中国人学好英语发音和打通英语听力的最大障碍。

我们可以运用数据表明,一个人的汉语发音水平越好越稳固,他的汉语发音对英语发音的反力就会越大,他学英语发音就越困难,这个反力有如下分布规律:0-5岁,几乎无反力;5-10岁,有微小反力;10-15岁,反力明显加大,即说英语明显费劲,并且汉语口音严重;15岁以上,反力更大;20岁以上,若不采取科学方法矫治,基本上终生难以学会地道准确的英语发音。

第8篇

关键词:语言学习关键期;英语早期教育;外语学习年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184-02

英语的早期教育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议题。许多中小学甚至于幼儿园都安排了各式英语教学课程或活动,社会力量办学也异常活跃,双语或英语教学随处可见,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英语学习热潮。一般观念认为,语言学习存在关键期,学外语年龄也应该是愈早愈好。然而,从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品质判定来看,外语学习有没有最佳年龄,语言学习有没有关键期?合理看待这些问题,有利于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外语课程的设置、更有利于教学工作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一、关键期假说、非关键期假说及敏感期假说

国外学者研究外语学习年龄差异的依据之一是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很久以前,人们直觉地认为,童年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因而在20世纪50年代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儿童语言学习的能力与大脑的发育有关系,学习者过了青春期就难以完全习得一门新的语言;上世纪60年代,心理语言学家洛菲尔德发展了这种观点,并提出了颇有影响的关键期假说。他认为,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儿童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之前,即人出生后的10~12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学习能够自然而然地轻松进行。青春期到来之后,人脑已充分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学习语言也就越来越难。语言学家对一些地方发现的“狼孩”、“猪孩”进行跟踪调查后发现,不论采取什么方式教他们学习语言,语言能力都达不到正常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的水平。说明学习语言的能力受大脑发育的制约。关键期假说对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的影响显而易见,支持这一假说的研究者曾调查了60名移民美国的意大利人。他们在6~20岁之间到达美国,并已在美国居住了5~18年。研究结果发现,只有12岁之前到达美国的人讲起话来更像美国人的口音,而在美国居住的时间长短对口音的影响并不大。以上研究证明年龄是决定外语学习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关键期假说,许多人持反对意见。1978年斯诺(Snow)对关键期假说作了深入的研究。他以母语为英语的不同荷兰语学习者作为实验对象,对他们在自然语言环境下的语言学习进行纵向研究。结果发现,12~15岁的实验对象和成人实验对象,其荷兰语的掌握在最初12个月最快。学习了一年后,8~10岁、12~15岁的实验对象对荷兰语掌握得最好,而3~5岁的儿童在所有研究测验中成绩最差。这一研究结果否认了外语学习关键期的存在,从而提出非关键期假说(non-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事实上,人类大脑中的神经可塑性并不像关键期理论陈述的那样绝对。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化的过程,有的人可能在青春期之前,有的人可能在青春期之后完成。后来又出现一种称为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 hypothesis)的假说。根据这一理论,许多语言技能在发展的某个阶段更容易,而有的语言技能尽管不太容易,但要到语言关键期过后方能获得。这种理论强调在语言发展过程中不是只有一个关键期,而是多个关键期,语言的发展是连续而综合。有关关键期的说法目前尚无定论,还有待更细致、更充分的研究。

二、外语学习最佳年龄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年龄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普遍认为儿童时期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容易习得语言。因为这段时期大脑的分化期还未结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灵活性,所以学习者能快速而容易地吸收新的语言信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儿童能像习得母语一样利用“语言习得机制”来学习第二语言。与之相比,成年人对使用第二语言有一定排斥作用,他们往往不愿意练习所学的语言,结果很难达到母语的发音水平和流利程度。因此,从理想的角度来看,学习者应该在关键期之前开始学习和接触外语。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最佳学习年龄越早越好。

Snow&Marian联合进行的一项实验有了新的进展。一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把荷兰语当做外语学习。这批人被分成三组,儿童组(3~11岁),青少年组(12~17岁)和成人组(18岁以上),就他们取得的外语语言水平进行综合评分。在他们到达荷兰的一年里,接受测验的人共测验了三次,每四个月测验一次。结果显示,头4个月青少年的外语是学得最好的,在学习荷兰语方面取得了最大的进展。令人惊异的是,第二次测验项目的总分居第二位的不是儿童,而是成人。换句话说,在前8个月接触到荷兰语的时候,青少年和成人比儿童要学得快些。虽然,到年终第三阶段,儿童在好几个方面迅速赶上了,并且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成人(如发音、表述能力),然而最终还是青少年获得了最高评分。因此,Snow&Marian认为,学习掌握语言与年龄大小并无直接关系。

针对外语教学中的年龄问题,我国学者也展开了思辨性的分析和讨论。刘润清认为,我国儿童学习英语的最佳年龄大约在9岁左右。因为此时大脑仍保留着早期的灵活性,认知发展已比较成熟,同时对使用所学语言不感到拘束。这也许是有些决策者要求中国英语教育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的原因。然而,我国的早期英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从2001年秋季起,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都开设了英语课程,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就目前实际状况而言,除港澳台和四个直辖市外,27个省、自治区小学英语课的开设都不尽人如意。有些省会城市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英语,但教材五花八门,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很难保证与初中接轨,部分小城市的小学英语教学大多流于形式。

据有关资料显示,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外语的学生比从初中开始学习外语的学生在总体的外语能力方面并无明显优势。因此,要给外语学习的最佳年龄加以定位不是件容易的事,Stern也证实了这一点。认为在习得母语之后,无论学习者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要经历同样的过程和克服相似的困难,开始学习的年龄早不能保证第二语言学习的成功。建议在学校开始外语教学应遵循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有多少时间用于外语学习;二是外语是否对学生有益;三是是否有合格的教师和适当的教材。笔者认为,Stern的论述对中国的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外语课程的设置有深远的意义。因为它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需要,而且符合我国英语教育的基本国情。与Stern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蒋祖康指出:“具备了合适的学习环境(如双语制或外籍教师教学),早一点接触外语的学习者比迟一点接触外语的人从长远看可能略具优势;在合适的学习环境下,青少年和成年人也能在多数方面和儿童一样学好外语,甚至效率要高些。”由此可见,学习外语并非越早越好,因为外语学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认知水平、教学环境、社会背景等多维因素,而非一维影响。

笔者对此深感认同。2004年,笔者儿子在近11岁时参加了英语培训班,当时班上有17名学生,都是经过测试后进入这个班级,年龄参差不齐,最大13岁,最小的仅5岁。两年学习时间内,笔者作为家长曾多次去旁听公开课,观察各个孩子的表现。发现起始阶段教材较简单,偏重听说,孩子们差别不大,几个五六岁的孩子表现亦很出色。但随着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加,特别是语法项目如各种时态的出现,年龄较小的孩子明显感到吃力,有些跟不上了,反而年龄大些的孩子由于理解力较强,表现上已远远超过年龄较小的孩子。

综合以上的研究和分析,年龄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个体因素之一,由于智力因素、社会生活和环境条件的不同,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因人而异。“外语学习越早越好,年龄大了就学不好”之类的说法无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不同年龄的人学习外语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因此,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既要重视关键期的积极作用,又要避免夸大关键期对外语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atch,E.Psycholinguistics,a second language perspective[M].Newbury House,1983.

[2]Snow,C.E.,&Marian,H.H.The critical age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Evidence from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Child Development,1978,(49).

[3]Snow,C.E.&Maria,H.H.Age differences in the pronunciation of foreign sounds[J].Language and Speech,1977,(20).

[4]刘润清,吴一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第9篇

【关键词】语序;对比;差异

英语中六种基本句子成分包括:主语(subject)、谓语(predicate)(由verb充当),表语(predicative),宾语(object),定语(attribute),状语(adverbial);汉语中也有六种基本句子成分,分别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对任何一种语言来说,句子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成分都是主语、谓语、宾语(或表语),对英汉两种语言来说也是一样。最基本的句法成分构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最基本的句型。英语中出现五种最基本的句型:SV、SVP、SVO、SVOO、SVOC,相应的,汉语中也出现了五种最基本的句型:主谓型,主谓宾型,双宾型,连谓型和兼语型。句法成分不尽相同,必然导致句型的不同,因此基本句型的语序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

1.英语:SV,汉语:主语+谓语,例如:[1]He smiles―(他笑(了));[2]All the students come out―(所有的学生出来(了))。

2.英语:SVO,汉语:主语+谓语+宾语,例如:[1]I experienced earthquake―(我经历过地震);[2]We burned the letters―(我们烧了信)。

3.英语:SVOO,汉语:主语=谓语+近宾语+远宾语,例如:[1]He gave me a surprise ―(他给了我一个惊喜);[2]You told me tomorrow is mothers’ day―(你告诉我明天是母亲节)。

可以看出,在静态对比中,英汉基本语序基本一致: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或表语在后。事实上,英汉语序都并非固定不变,一旦进入语境,不管为了强调某一部分,还是为了使整个句子保持平衡,或者是由于语法结构的限制,各成分的语序就变得比较灵活――主语可以不在句首,宾语也可以出现在谓语之前等等。英语的形态变化汉语丰富,因此英语语序的变化比汉语的变化更为灵活,也因此显得更为复杂。

(一)英语基本语序的变化

1.倒装

倒装是为了特定的句子结构个表达的需要使用的一种语法手段,一般是将整个谓语或部分谓语提到主语前。一般情况下,主语在谓语之前,谓语在主语之后,有时也会发生主语在后,谓语在前的情况。 英语语序的安排一般遵循末端重心原则,为了维持句子平衡或者为了突出重要信息,一般把较长的主语或者重要信息放在句末。但往往也为了强调某一部分信息,在听觉上起到“先入为主”的效果,把要强调的那部分放在句首,常常是主语和谓语或者主语和助动词的顺序发生倒置。例如: [1]Only then did she understand what I mean(强调时间“只有在那时”);[2]“I’ve had enough”said Jerry(强调说话的内容)。多数情况下,英语中若把整个谓语都提到主语之前是为了强调句尾的主语,而把助动词提到主语之前主要是为了强调句首的状语,并非为了强调主语,因为主语是已知信息。

2.前置

英语句子最基本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或表语),谓语、宾语、表语的出现遵循时间先后关原则。在语境中,后出现的成分可以移到句首,以凸显其重要性,即前置。英语中,前置的成分主要是宾语,或宾语补语以及表语。例如:

[1]Books, he had bought from bookstore.[2]I know you were businessman, but the statesman I never thought you.在语用中,前置往往是为了强调某一部分的特殊性或具体作用,也可以是为了意义的对比,上下文的衔接,或者为了保持句子结构的平衡性。

3.后置

英语中,安排句子语序时时常遵循末端重量原则(End Weight)。“一方面,它要求把字数较多或语法结构复杂的句子成分置于句末,也就是说,句子结构必须避免头重脚轻,句子的谓语部分应比主语部分更长一些;另一方面,它要求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句子的末端,因为句尾常常是意义的重心所在。”这一原则往往导致句子成分后置现象的存在。一般,后置成分多为主语或宾语。常见的情况有以下两种:(1)主语后置:可以后置的主语一般是非限定动词或从句,词数较多,句子较长。将这样的主语移至末尾,原来的位置空缺,为达到平衡的目的,用形式主语it占据该位置,例如:[1]To travel in Europe is so exciting. It’s so exciting to travel in Europe.(2)宾语后置:被后置的宾语一般是复合宾语中词数较多或结构相对复杂的部分,把它们置于并宾补后面,原来的位置由形式宾语it占据,这样的宾语一般由从句、不定式与动名词担任。例如:[1]John takes it for granted that Sue will like the party.

(二)汉语基本语序的变化

1.主谓倒置

汉语里主谓倒置的十分常见。主谓倒置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表现突出,常见而复杂。例如:[1]“大哉,圣人之道!”[2]“谁可使者?”等等。主谓倒置是为了语法或语用上特殊表达的需要;有时也由于说话者情绪较激动或心里着急,就把最重要的谓语部分先说出来,再补上主语;有时为了强调谓语而可以采用这种句式。现代汉语中,谓语的构成材料比较复杂。充当谓语的可以是动词、形容词、主谓短语或名词,其中名词性词语作谓语的情况相对少见,一般只出现在口语中表示肯定的较短的句子里。

根据对英汉主谓语倒置的现象看,英语多受语法规则的制约,比如在疑问句中多要把谓语动词提前,或者要强调句首的状语时,把谓语提前等。汉语则多受表达习惯的影响,只要满足语义恰当的要求,符合人们说话的习惯,都是可以的。因此,英语主谓倒置的现象多是语法层面的,而汉语则更多是语义和语用层面的。

2.宾语前置

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多表示新信息。在疑问句问答中比较明显,例如:

[1]你今天打算做什么?我今天打算去游乐园。

[2]我想给大家宣布一件事,我们县最近要来一批外国水利专家。

“去游乐园”与“最近要来一批外国水利专家”都说话人想表达是新信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宾语表达已知信息时,往往可以放在句首,构成宾语前置,将语序由语法语序SVO变成语用或语义语序OSV,例如:

[1]这件事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的。

[2]他这个人,我了解得很,什么事他都懂。

第10篇

关键词: 成人;英语学习;费时低效;原因;建议 

 

 

目前,我国的成人英语学习如火如荼,而费时多、收效低的问题一直 

围绕着成人英语教育,笔者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成人英语学习费时低效的原因及对策 

 

1.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在汉语独霸的环境里,要学好英语的确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成年人的英语学习大多是函授性质的,连最起码的每天上英语课都不能保证。而英语学习是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要提高英语水平,必须建立一个随时都能学英语的环境,创造语境学习法,即充分利用媒体、出版物等全方位手段,获得接受英语的最佳环境。 

2.缺乏开口说英语的勇气。成年人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即使会也不敢说,怕说错,别人笑话自己。这种障碍好像一座围城,把那些渴望掌握英语的人们隔离在城门之外,所以要想学好英语,必须用战胜自我的MAD精神来摧毁这座围城。就像李阳所说:大喊可以增加你的信心和勇气,从此不怕开口说英语;大喊可以改善你的口腔肌肉,说出字正腔圆的标准英语;大喊可通过强烈的听觉刺激,把地道的英语敲入脑海。 

3.教材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目前,成人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两个最根本的问题:一是使用的教材陈旧,内容结构不合理。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大部分为20世纪80年代所编写的,偏重于文法的讲解和词、词组的训练,无论是选材还是练习的编写都不适应现代英语的教学。词汇表上所收词与实际应用脱节,很多日常对外交往中常用的词汇在词表中找不到,或有词却无有用的释义,如: page一词所给的含义是最基本的“页/张”,但却没有现在家喻户晓的用词: Paying(寻呼)、pager(寻呼机),等等。二是教学方法及内容滞后。英国语言学家 Marton曾写到:“我常常有这样的印象,许多英语教师,无论其经验如何,仍然不清楚或未意识到什么是课堂中最主要的。”大多数成年人学习英语很长时间,可只能读懂一些文学类简易读物,看不懂英语报纸,甚至无法回答“What do you often have for breakfast?”这样简单的口语问题。原因是学员不知道“粥”(porridge)和“馒头”(steamed—bread)用英语怎么说,因为他们从未学过这样的单词,而学过的却派不上用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上面所讲教材陈旧外,还由于教师只遵循传统的教学观念,只重视内容的可教性与可学性,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实用性。因此,外语教学必须改革,要向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实用性过渡,把传授语言知识的观念转变为教会学员使用语言这个工具。英语是活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创造英语学习的环境,将学员置于英语气氛的熏陶之中。杰斯帕指出:教好英语的首要条件看来就是尽可能地让学员接触外语和使用外语。学外语就像学游泳一样,学员必须泡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学员必须潜入水中,并感到乐在其中,这样他才能像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游泳了。同时英语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最新、最实用的英语知识传授给学员。当然作为在职的成年人还应充分利用函授时间系统地学习英语知识,尽量不要出现缺课,否则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4.英语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学习语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学习需要循序渐进。大量的调查表明,因为绝大多数成年人大部分时间要忙于工作、家务、忙于应酬各种社会活动,真正能潜心学习英语的时间并不多,这也是许多成年人学了很长时间英语而水平很低的原因。 

5.缺乏恒心和毅力。相当一部分成年人学习英语时而热时而冷,兴趣缺乏持续性。何时用英语(比如考职称),就苦学一阵子。考完之后就束之高阁。形成一种学了会、会了停、停了忘的恶性循环。等急需用时再费时费力地去学,其效果可想而知。

6.单词难记。大部分成年人反映,英语语法的较系统易学,就是单词记不住。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者对英语的拼音语言的特点不太熟悉,或者是不习惯记忆这类语言文字,只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记忆。实际上英语单词的拼写是有规律的,掌握了它这一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成人学习英语的几点建议 

 

1.要有适合成年人学习的英语教材。成年人学英语的教材最好是英语实用文,学的目的是用,有利于提高学员对英语的兴趣,如外文出版社的迷你惯用句系列:《生活英语》、《交际英语》、《趣味英语》、《家庭英语》等等,这些读物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常用英语汇集在一起,这样大大提高了人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实用文,貌似简单似乎不登大雅之堂,然而它是英语语言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对旨在把英语作为工具的人来讲,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进行阅读训练,丰富词汇,扩大知识面。阅读是我们直接接触英语,及时获取各种信息,吸收他国的先进文化科学知识,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途径。据统计数字表明,2500—3000个常用词的覆盖率达85%,而其它成千上万的单词的覆盖率只有15%,因此,只要熟练掌握3000左右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就能有较好的英语阅读能力。首先要掌握好基本词汇,然后通过有效的单词记忆法和词法去拓宽词汇量;而扎实的语法基础对分析理解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对复合句中主句与从句、从句与从句之间的关系,提高理解文章的内容的确切含义将起到很大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蒙古语形容词级 英语形容词级 对比研究

形容词存在于每种语言中,英语和蒙古语作为一种语言也不例外,有自己的形容词这个词类。而形容词的级是英语和蒙古语所共有的一个特点。所以,本文就对英语和蒙古语形容的级做了深入的对比研究,以便日后蒙古语的学生能够对于英语形容词的级有更好的理解。形容词的级在英语中表达的是食物之间的等级差别。而其在蒙古语中则是把事物相比较呈现出来的同一样性质在程度上的差别。简而言之,形容词的级是蒙古语和英语区别于其他词的一个特点。

一、英蒙形容词级

英语形容词级的含义。人们通常把形容词比较等级关系称之为形容词的级。在《英语大学深层语法》一书中谈到过英语形容词级的含义。该书作者王国栋把形容词的级分为相对意义和绝对意义,也就是相对级和绝对级。想对级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之间的比较,并且句中有被比较的对象。相对原级,相对比较级和相对最高级都属于想对级的范畴。比如相对原级,The desk is not as big as that one.相对比较级,Jack is older than James. 相对最高级则是,Jack is the oldest boy in the team。在相对级的三个范畴的级中出现的as,than,of,in,that等词就不会出现在绝对级中。同样的,绝对级也分为三个范畴,即绝对原级,绝对比较级和绝对最高级。比如,绝对原级,She is a beautiful girl.绝对比较级,Day by day,Jack become more handsome,绝对最高级,That is a most interesting movie.

蒙古语形容词级的含义。在《现代蒙古语法》一书中,很多学者认为人或事物都有性质,程度大小等方面的类似或不同。而这种不同或类似往往都是通过形容词的比较级来表示。所以,通常都是这样来定义蒙古语形容词的等级的,即一个人或事物的特征,性质与其他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性质作比较。很多学者比如像那森柏,哈斯额尔等都认为在蒙古语中,所有事物性质的不同通过形容词和其他词连起来表达。比如说红旗,在三个不同的级中,三个红的程度都不同,所以说,形容词的级就是一种事物的性质相比较。虽然蒙古语形容词级的含义在很多作品中并没有被明确指出来,可是根据学者的表述可以看出来,人或事物的性质上的差别就是形容词的级。

蒙古语和英语的形容词的级基本在含义上是一致的,英语中形容词的级主要是表达事物之间的等级差别。就像想对级中的相对原级,相对比较级,相对最高级,绝对级中的绝对原级,绝对比较级,绝对最高级等。在蒙古语中,形容词的级就是把食物相比较呈现出来的同一样性质在程度上的差别。就像上文所举出的红旗的例子,每个级中的红的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英语形容词的级和蒙古语形容词的级都表示同一类事物在性质上和特点上的差异程度。

二、英蒙形容词级的分类

英语形容词级的分类。在《通用英语:形容词数词教程》一书中,单亦祯指出英语形容词的比较大概可分为三类,即原级比较,较高/较低级比较和最高级比较。在英语中,原级被称之为可比较的形容词的原形,而比较级和最高级则是在它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也有学者认为形容词的级就可分为三类,就上文中所说的,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

蒙古语形容词级的分类。在《蒙汉对照语法》一书中,蒙古语的形容词的级也可分为三类,即普通级,比较级和最高级。其中的普通级则是专指事物的性质和特点,不跟其他事物作比较。事物的性质特点比另一事物的性质特点多或少的比较就是比较级。由此可见,指物的性质特点最多的则是最高级,同样的也是用两种方式表达。

从上面不难看出,在蒙古语中,有人把原级和普通级看成是一样的,在本质上也是一样的,都表示事物本身的特征。在英语中,则有人把形容词比较级中还细分为比较低级和比较高级。但是,总体来看英语额形容词级和蒙古语的形容词级都可也分为三种,即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

三、英蒙形容词级的构成

英语形容词级主要分为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他们的构成通常可分为以下两种。1,一般单音节词,末尾加er,est.比如,tall 原级是tall,比较级是taller,最高级是tallest.同样的还有great,原级是great,比较级是greater,最高级是greatest。2,以不发音的e结尾的单音词和少数以le结尾的双音节词只加r,st。比如,nice,原级,nice,比较级,nicer,最高级,nicest。Large,原级large,比较级larger,最高级largest。同样的还有able,原级,able,比较级abler,最高级,ablest.big,原级,big,比较级bigger,最高级biggest。

一般的英语形容词,如果是两个音节(即为一个音节),比较级是在词的后面加-er,最高级就在此的后面加-est,最高级的向前面要加定冠词the,如果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节,比较级就在词的前面加more,最高级就加most,最高级的前面也是要加the的。

而蒙古语形容词的比较级在构成上与英语的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蒙古语中的形容词的比较级也是通过词尾的变化来表示的。在蒙古语的形容词前面加指定的词也是表示形容词的比较级。但二者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比如,蒙古语中就没有像英语中少数形容词的比较级变化是没有规则的说法。蒙古语中有些形容词加以比较后置词表示形容词比较级,但在英语中就不存在。

英语的形容词级和蒙古语的形容词级,在含义和分类上是大致相同的。但在构成上,有相同之处,当然也存在不同的地方。因此,蒙古学生不能够理解英语形容词的级是很正常的,这叫要求我们蒙古族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英语中,要将蒙古语中形容词级与英语中的形容词级相比较着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准确的掌握英语形容词的级。

参考文献:

[1]王国栋.大学英语深层语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蒙古国研究院.现代蒙古语法[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83.

第12篇

1.市场经济与英语的相互作用

全球化在世界各地的扩散渗透,我国将与国际经济活动进行更加密切的往来。在许多领域里,我国与它国交流合作的机会都将日趋频繁。因为英语是国际上流通最为普遍的语言之一,国际间的交流大多是依赖英语来维持的。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一的国家视英语为官方用语。在某种程度上,全球约有八亿人对英语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并能够使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世界上已有十几个国家把英语视为官方用语。这十几个国家大约占据全球超过百分之七十的财富。换言之,如果不知道如何使用英语,那么将错失这世界上百分之七十的商机。不仅如此,英语还被联合国视为官方用语之一。所以,如果不懂英语,那么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会受到威胁。总而言之,英语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了,正在成为推动经济科技发展的强势语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在计算机领域,英语的使用变得极为频繁。不管是世界文化,还是科技水平,亦或是经济、政治,其最新最实用的材料、信息,多是以英语作为载体的。当前,中国正在一步步融入世界经济的整体框架中,不少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办厂。总之,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与世界的整体经济紧密联系到一起了,它们统一融于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在这一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对人才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许多企业要求应聘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最重要的是要精通英语这门学科,最基本的要能使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沟通[1]。如果遇到外国客户,那么既要能看懂英文文件,又要能与他们进行工作上的协商、交流。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些既懂得英语,又熟知外交、外贸、经济、法律、新闻、旅游等知识的综合型人才,是今后国内英语教学中人才培养的重点。

例如,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英语经济可谓来势凶猛。随处可见各类英语培训机构贴出的宣传海报和宣传招贴。五花八门的英语辅导资料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在大学校园,托福、雅思是大学生们谈论的热点。许多学生都在着手考托福、雅思,都希望都出国深造。也有不少同学在努力加强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希望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能为自己带来一定的优势。在职场上,英语的发展势头更是锐不可当。各行各业的白领们对商务英语都怀有浓厚的热情,对美国华尔街的高等学府趋之若鹜。对于蓝领阶层来说,像那种常见的英语1000句的培训是十分受他们青睐的。除此之外,少儿英语的市场也十分繁荣。许多英语培训机构的价格十分昂贵,但不少家长还是宁愿带孩子报名入学,而且报名的人可以说是络绎不绝。就是在这样一股热潮之下,许多培训机构迅速发展起来了。国内最有名的培训学校要数新东方了。新东方已经将分校拓展到了上海、广州、武汉、南京等各个大中小城市。在短短的时间内,单是上海新东方学校就培养出了万人以上的学员。与此同时,国外的许多培训机构也在中国建立起了培训基地。被称为全球英语市场巨无霸的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就在中国扎了根。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简称美国ETS技术公司,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考试和测评中心,其业务已经在全球一百八十个国家开展遍及了。要去美国留学的学生,不管是要考托福,还是GRE,其考题都由该机构命名。事实上,英语培训的经济效益并不是英语经济的全部体现,由英语学习和使用所形成的相关经济产业也是英语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英语早已不是简单的交流用语,由英语衍生出来的各种经济行为和经济产业已经显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2.促进英语经济发展的策略

培训机构要科学定位目标群体。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久发展,必须要能够挖掘出自身的风格特点。市场细分是一个企业保持差异的重要体现。企业首先应该确立自己的市场定位,把目标群体锁定在一定的人群中,然后再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国内最有口碑的英语培训机构是新东方。它在树立企业品牌这一块上下了很大功夫。新东方的目标群体起初锁定在想要出国的人员身上。它主打“考试经济”这张王牌,对GRE与托福的培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特色。在此基础上,新东方又开始扩展办学的范围,并扩大了市场定位的目标人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亮点[2]。对于白领、准白领人群,其教学目标是将其培训成满口英文的职业人士,其收费处于中等水平。而对于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它也推出了一套教学目标和收费标准。许多英语较为薄弱的大学生都踊跃报名参加新东方的英语等级培训。

培训机构要注重提升教学质量。当前的国内市场上,存在着许多劣质的培训机构。有许多是滥竽充数的,发展也多良莠不齐。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一些培训机构如果不注重提升英语教育教学的质量,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很难长久发展下去的。只有办好了教学,才能在人群中树立一个好的口碑,也才能树立自己的品牌,并产生品牌效应。国内的一些培训机构应该借鉴新东方的办学经验,注重提升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另外,一个发展良好的培训机构还应该有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系。因为培训机构也是企业,如果是企业,那么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维持其正常的运营。

扩大办学规模,进行连锁经营。从理论上讲,英语培训机构的运作风险较小,可操作性也较强,与此同时,其投资的回报率也比较高,可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不过,从我国的培训市场来看,其规模一般较小,而企业运营的成本又非常高,加之没有办法进行大面积的宣传,所以就会出现企业无法正常运营的现象。而作为国内最大的英语培训机构,新东方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进行连锁经营的口号,但它的实际行动已经是在实施这一经营策略了。新东方总部已经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设立了分校,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功。新东方在上海设立的分校开课还不到一年,学员人数已达万人。这为新东方这一培训机构带去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新东方的经营成果来看,英语培训机构扩大办学规模,进行连锁经营,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商业利润。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与英语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要想促进英语经济的发展,培训机构要着力塑造自己的企业品牌,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形成品牌效应。同时,要树立长期发展的目标,扩大办学规模,进行连锁经营。只有通过这些举措,才能推动英语经济的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