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四年级作文观察日记

四年级作文观察日记

时间:2023-05-29 17:33: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四年级作文观察日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四年级作文观察日记

第1篇

我的作文教学及研究故事系列之四十七 作文辅导任务引发的作文阶段特点的研究(中)高年级作文教学特点的研究

高年级作文教学有什么特点呢?

对高年级作文教学特点的思考,我主要是结合了教材中“重点训练项目”、“大纲的要求”以及肖君合的《论思维》中关于“形象思维逻辑学”的理论来思考的。

我又一次分针分析了全套小语教材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安排的重点训练项目,对照大纲的要求进行了研究。我发现:教材在安排中,从四年级下学期的后半段开始,安排了一个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怎么理解这个项目?我的看法是:除了学习一些技巧、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意识和习惯。把留心观察生活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来培养,促使学生不断地、独立地区运用学到的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去观察事物,获取和积累作文素材。

而且,到了高年级,大纲和教材安排了“对事物进行思考、确立中心、谋划篇章结构”等方面的要求,这样的要求,“指导观察、集中观察”就被指导思考而取代了。

肖君和在《论思维》的“形象思维逻辑学”中指出:作家进行创作的时候,要经历对一有材料的“重新排列、组合、取舍、增补”等一系列的形象加工,使头脑中形成关于事物的完整、鲜明的形象,然后,再写下来。他还谈到:人们观察事物留下的表象,一般是不够清晰、不够稳定的——即使一件事情,人们观察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其过程也会有一些“遗忘”、“没看清楚”,再加上不稳定的特征,写作之前,只有经历了“重新的排列、组合、取舍、增补”,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稳定、清晰、连续的心象”。他把经过加工以后可以下来的头脑中的“形象”称之为“心象”。

我又想到了自己的作文教学经历:到了高年级的几年,我不是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日记中选择材料来写作吗?日记,不就是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积累”吗?对学生观察的指导,经历了中年级的“事物外表观察训练”,到了高年级,我不是主要在“对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联想和想象”的训练,促成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上做文章吗?课堂上,我们的指导如果在“加工表象”上下功夫,不就是构思吗?

于是,我归纳出了高年级的作文教学特点:日记作文。——指导学生对观察到的材料进行“本质的认识”,从日记中选取材料,然后,课堂上,对选取的合适的材料进行“加工”(重新排列、组合、取舍、增补等),在这样的基础上,写出作文来。

第2篇

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特点,呈现出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其中三、四年级的学生处于过渡期,他们的观察不再局限于知觉,而是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活动相结合。观察力的发展表现为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和概括性的提高。因此在此阶段,适当安排观察习作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体验生活,发展观察力,做到“我手写我心”,又可以为高年级的写实作文打好扎实的基础。

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打开心扉,放眼观察,把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纳入脑海,“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一、抓实教材习作

1.放长线,保证观察时间

教材里的习作训练一般一学期安排8次,也就是每两周就有一次作文课。教师要关注这样的时间差,根据习作内容,就近取材,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心中有数,早做准备,以避免习作时出现临时抱佛脚、胡编乱造的情况。

2.适增补,保证观察内容

虽然三、四年级教材安排的习作训练内容大都是观察习作,但是光靠一学期几次的练习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酌情补充相应的内容让他们多练习。当然,习作练习要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触手可及的内容,训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有话可说。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为例,此时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力,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深刻性与低年级相比,有较大的提高,因此安排这样的补充内容,能让学生更系统地进行观察写作的训练。如下表:

二、抓细素描作文

中年级观察作文的主要训练形式是素描训练。素描训练,是以观察实物为途径,将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以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素描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精细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助于积累各种语言材料。

1.根据内容,分门别类,进行细化处理

教师可将习作内容梳理为以下几大篇,每一大篇下包括许多子篇,子篇里又有更具体的所指,就像包罗万象的万花筒一样。内容的细化处理,可以使观察更有针对性。

静物篇:图片、学习用具、生活用具、玩具、植物等;

动物篇:鱼、鸟、家畜等;

人物篇:亲人、朋友、老师等;

……

2.抓住特点,指导观察,体验发现

一般来说,静物篇偏向静态的观察,侧重定格观察,以形态描写为主;动物篇除了关注这些,还要学生学会捕捉,从活动习性等方面发现动物的个性特点;人物篇比较复杂,要求学生从人的外在表现体会其内在思想、情感的变化。

如在教学《我喜欢的小物品》时,教师可以通过开玩具拍卖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会前,教师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带到教室,先说说自己对玩具的了解,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玩具进行更全面的观察,向其他同学描述自己的玩具,比一比谁的发现多,其余的同学可以补充提问,最后进行拍卖。将观察置于拍卖会中,有意观察加有意指导,能为下一节课的写作作很好的铺垫。

三、抓活观察日记

观察日记就是用眼、耳、口、鼻等多种感觉器官仔细观察,体会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各种现象,然后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训练。勤写观察日记,能让学生的观察更敏锐,习作素材的积累更厚实,更广泛。

1.生活感悟类

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的同时,要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一是从小处着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个细节,把观察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主动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二是强调在观察中多思考,指导学生换角度观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特殊性。三是保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保留空间,鼓励为主。新学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准备好自己心仪的本子,根据个人爱好进行装饰,随心涂鸦,让它成为习作的自留地。其间,教师还应及时表扬,即便是一个词、一个句子,只要学生用得精彩,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小心呵护他们的观察热忱。

2.科学观察类

科学观察日记是我校作文教学的一个亮点,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强大的后盾——科学教师和科学基地。为了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观察的敏锐性,从而为写作插上灵动的翅膀,语文教师和科学教师结成联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室、科技园;邀请科学教师开讲座,介绍观察的方法,并进行现场示范;开展“佳作展评”活动,共享资源,等等。

学期一开始,语文教师应及时与科学教师合作,有计划地布置观察任务。春季是个忙碌的季节,适合安排各种观察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地方观察春天,寻找春天的蛛丝马迹,发现气候、地域与动植物生长的关系;指导学生把学校发的种子带回家栽种,通过观察种子的发芽和成长过程,写好成长记录或跟踪日记;开展养蚕活动,在教室的“生物角”养鱼,摆上葱茏的植物,实行认养轮流制。教室里随处可见学生的杰作:纸杯里的蚕豆苗、盒子里的蚕宝宝、可乐瓶里的凤仙花……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

学科整合,资源共享,这样一来,观察方法更科学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进入各种动植物的世界;可以欣赏其他同学笔端的生动之处,在快乐中体验成长故事的精彩;还可以在交流写法的过程中,体验语文味和科学味完美结合而产生的美好。

第3篇

摘 要: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小学作文教学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写作能力;写作素材

作文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占据着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作文成绩好,学生的语文成绩就好。因此,作文教学是备受教师和家长关注的。但是,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很多教师对此头痛不已,学生提起作文也是长吁短叹。要想使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必须从小学起始年级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引导学生打好写作基础。那么,教师该如何进行小学作文教学呢?

一、在说话教学中奠定写作基础

说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写作教学奠定基础。在说话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片。例如,学生在看图的时候应先确定图片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如时间顺序、因果顺序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顺序组织话语,从而形成逻辑紧密、描述清楚的一段话。而作文就是需要学生观察生活,并按照观察写下来。这样在说话训练中,学生就有了一定的锻炼,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是需要有一定语言积累的,然而,小学生由于阅读少,所以缺少语言上的积累。通过实践我们发现,阅读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缺少语言积累的问题。学生大量阅读文学名著以及其他类的文学书籍,不仅能拓展视野,还能使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素材,使学生能更好地写作。不仅课外书籍有助于学生写作,课本中的文章更有这样的作用。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编者经过精挑细选出来的,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具有典型性,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可以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完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颐和园》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总分总”结构仿写介绍学校的文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更让学生学会了一种写作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一切文学创作都来源于生活,而脱离了生活,就难以写出生动、真实的文章来,更不可以打动阅读文章的人。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并记下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这样长期坚持,不仅能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更能为写作积累下有用的素材。为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并定期检查。对于日记,教师不应要求太多,也不应限制字数,只要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写下来,把自己观察到的事情写下来,或者把自己读到的有感触的文章摘抄下来都行。

这样持之以恒,学生的作文水平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写作经验,将写得好的日记进行展览,或者将写得好的日记编集成册,并印发给学生。这样做不仅鼓励了写得好的学生,更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写作热情,使所有学生在竞争的环境中提高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 新疆石河子一三三团一中小学部)

第4篇

[关键词]关注生活 自由表达 技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86

如何教好作文,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素质,《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文无定法,但是定有技法。用什么样的技法才能指导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呢?接手新一届学生后,我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落实“关注”,促进自由表达

作文是从现实的土壤里长出的树,开出的花。学生就像一颗颗种子,只有投进现实的怀抱,接受自然雨露的滋润,才能发芽长叶,从心里开放出绚丽的作文之花。能否把关注现实落到实处,关系着学生自由表达的成败。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关注现实时,好奇心、表达欲特别强烈。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今天这日新月异的时代,许多事物就算“躬行”也是不能“绝知”的,这正好激发了学生研究探索的兴趣,拓展了学生写作的空间。因此,为了学生的作文发展,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不怕麻烦,不怕辛苦,斩断学生的偷懒应付和投机取巧之路,带领他们老老实实地从现实起步,用心写作。

例如,教四年级下册“习作一”中“春游的建议”时,我看到课本上的两篇范文都是写阳春盛景,是学生记忆中的春天,即使不观察,也能轻松地写出仿写之作或经验之作,可是这样写作,没有个性,也不能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教到这次习作时,还是初春,有的老师说随学生怎么写,有的老师说等一等再写。我想,这时候应让学生去广场、公园、田野等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春天,既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又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于是,利用校信通,我号召家长星期天带孩子四处走走,帮班级找一处春游的地方。星期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时,我发现还有十多人因家人没空没有完成。中午,我抽空带他们在校园里走了一圈。等所有的学生都关注现实以后,我们才走进课堂,开始必要的讨论和指点。作文在评讲时,童言童趣令人忍俊不禁,不少学生还引用动漫语言,诙谐幽默。有个学生说,现在春游看不到美丽的景色,但能享受到发现的惊喜。成功、喜悦、兴趣是相连的,对学生写作如此,对教师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

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关注现实是作文教学最棒的教学技法,它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促进学生自由表达,实现作文教学目标。

二、有效读书,帮助自由表达

语文书加上五花八门的课外书,现在的学生不会为没有书读而发愁,愁的是不知读哪些书,愁的是读了书依然不会表达,不会写作文。如何指导学生有效读书,提高表达能力呢?我的做法是,除了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书刊,召开阅读交流会之外,就是贴近本次作文要求,有针对性地指定学生读一些相关的书或文章。读书能开启写作的思路,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帮助学生自由表达。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我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积极发挥导师的作用,指点他们读书,想一想自己有何收获;要求他们画下觉得新奇有趣的词句和有用的信息等。当然得隐藏好自己的“别有用心”,让学生没有负担地自由读书。

记得教四年级下册“习作五”中“植物王国的奥妙”的前一个月,我推荐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的“植物篇”,一是增加学生的见识和知识储备,二是感受植物的神奇,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自由表达的过程,写好作文。为了增强读书的时效性,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召开了三次交流会,学生兴致勃勃,畅谈了自己的收获、感受。课余时间常常讨论这种树木、那种花草,班上形成了一股“植物热”。

等教到这次习作时,几乎是水到渠成,学生兴致盎然,胸有成竹,七嘴八舌地谈着自己的写作对象。我耐心地引导学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走近植物细心地观察,说不定会有新的发现。这次作文,学生在课本范文的引导下,按“观察――发现――研究”的顺序一步一步写,题材广泛,语言丰富、规范,训练十分到位。

三、创设“体验”,乐于自由表达

作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亲身体验之后,分享的欲望最强烈,表达的语言最富有情感。有一次,我看到不少学生的抽屉太乱,就举行了一次整理抽屉的比赛。十来岁的孩子埋着头,手忙脚乱,噼里哗啦,闹了许多笑话。有的笔滚到地上,有的书夹在一起,有两个孩子因为速度慢哭了起来。比赛后,孩子们讲起比赛时的小故事,有声有色,开心得不得了。潘静芸这样描述身边的李佳炜:“李佳炜整理好了抽屉,就像一个被训练过的小猴子,听到了胜利的音乐,高兴得手舞足蹈。”大胖子万继新忙得满头大汗,衣衫都湿了,瞧他那狼狈的样子,不知谁悄悄说了一句“落汤猪”,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晚上,学生就把这件事写成了日记。有些家长告诉我,孩子边写边说,不亦乐乎。

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培养对生活的感受能力,这样学生就不会做学嘴学舌的鹦鹉,而是快乐地、大胆地表达自我。

教学四年级下册“习作七”的“一次体验活动”时,我争取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组织了两次体验活动:一次是每人带一个鸡蛋,保护三天;一次是星期天在家里,体验一天残疾人的生活。学生兴致很高,都参与了体验活动。因为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次习作,我想检查一下学生的习作水平,所以活动结束后,我没有做任何指导,完全放手让学生写作。两节课的时间,所有学生都完成了作文。批改时,我发现学生还真不简单,语言生动,内容丰富,不少习作还有或妙趣横生或有情有义的点睛之笔。当我在办公室和同事分享这些有意思的习作时,一位很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感慨道:“学生的潜力真是不可估量啊!”

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小学生“作文难,难作文,一见作文头就痛”成了他们的同感。笔者跟四年级学生聊天时,部分同学说:“老师,我喜欢上语文课,但就是怕写作文。”思考学生的问题,发现习作难的学生无外乎读书少,积累素材有限,观察不细致,想象不丰富,练习起步迟等。

做好素材积累要从读书开始

唐代诗人杜甫写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做好素材的积累,就要从读书开始。多读多练是写好作文的“诀窍”。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让学生多阅读。

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按孩子们的年龄阶段提供适合学龄儿童的课外书,培养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读书中开阔视野,汲取习作素材。而作为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同时,老师依据课本教学要求,按照课文后面要求的“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好词,佳句”,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丰富词汇、语句。这样,学生掌握了优美的好词佳句,就为写好作文奠定了基础,让他们有词可写,有话可说。但这远远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笔者除了通过教学课文进行语言积累外,还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有益的,对身体发育成长有利的课外读物,并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报刊读物,如《小龙人报》《小学生拼音报》《十万个为什么》《童话故事》《爱的教育》等。书读多了,就能把书中的营养吸收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平时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体会、认识课文中语言表达的规律性知识,要求学生不能只是泛泛而读,要深入进去用心读,还训练学生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段分类摘抄在采集本上,进行读、背,记在心中,加强体会,以便在习作中运用。

实践证明,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作文时就能做到“厚积而薄发”,更能准确地进行表达,使作文如行云流水。

写作的源头是观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的源头在哪里呢?观察。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提高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既要能观察,还要会观察。一是激发兴趣,培养观察习惯。直观具体、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的事和物,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指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他们所能看得到、摸得着的感兴趣的事物。如观察星空、风、云、雷、电等景象的变化;鸟、狗、猫、虫等小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花、草、树、木的生长特点;四季的变化等。经过内容丰富的观察训练,激发学生向往观察事物的激情。二是选择不同视角,探寻独到特征。既要看到别人能发现之处,想到别人能想到之处,又要看到别人发现不到之处,想别人想不到之处。三是把握全面,重点细节。观察事物的全貌,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目的,有重点地进行细致观察,把握事物特征,使观察生活化、具体化。四是小结发现,张扬个性。在学生分散观察的基础上,集体讨论观察结果。相互交流、补充细节,组织多次观察。这样举一反三的观察得来的结果印象深刻,能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学校》习作时,笔者先提出了观察要求:观察有序,突出特点。抓住重点的1至2个观察点详细看、不同的位置看;粗略看其余的观察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学校的空间位置,按观察顺序的重点交流校门、教学楼、花园、操场等几个观察点,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做有次序的简单记录,达成“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的目的。这样,学生对我们的学校的写作便成为言之有物,语言朴实,内容具体,叙述有条理、有详略、有重点。

习作训练要提前做铺垫

语文教材编写要求“作文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才写”。于是,有的教师认为作文应该从三年级抓起。在任教三年级语文课后,笔者深深感到:在小学低段就不能忽视作文的教学,我们要早起步、低起点。其实,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就开始习作的最基本的训练,比如,看图说话,看图写话,能够把简单的几幅图编成一个情节基本完整的故事讲出来,甚至能够写出来。要求学生能把句子写通顺开始,使得学生慢慢的从中感受到写作的一些简单的技巧和写作的格式,为以后作文习作提前做准备。早起步,早练习,早见闻,教师必须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从低年级开始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练笔(可以写日记、周记),让他们养成写作的习惯,提前享受习作进步的乐趣,发挥多读、早练、多写等提高作文水平的法宝。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进步,并多鼓励。学生年龄小,上进心、荣誉感非常强,教师的鼓励更容易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点燃他们这一心理火炬,多挖掘孩子们的闪光点,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就能提高。特别是学困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充分肯定。在习作发展阶段,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习作成果,如此学生的习作才会绽放光彩。

第6篇

关键词:写作目标;写作训练;激发兴趣;增强自信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30-02

语文老师如何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写作阶段目标,引导小学生走出“怕作文”的怪圈,一步一个脚印地跨入作文的“门坎”,轻松步入写作的“殿堂”呢?

一、以小学三年级为写作目标的第一学段,要达到的目标定为“对写话有兴趣”

1.复述故事法。三年级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又不懂得观察生活,脑袋里本来没有多少东西可写,一开始就让他们写作文肯定有困难,可以先试着让他们“写话”。先口头复述以前学过的课文里的有趣的故事,如:小猴子下山、狼和小羊等等,然后就让学生写下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口”。也可以老师自己或请一个同学当堂讲一个故事,讲完后让学生用笔复述故事情节。并告诉学生,这就是作文,消解作文在小学生心目中的神秘感。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小学生头脑空空,没有东西可写的问题,又可以让小学生从原著和口头文学里借鉴一些叙述方法,逐渐克服不敢写的心理障碍。

2.看图配文法。在《小学生周报》和《小学生学习报》等小学生经常接触到的报刊上,常常刊载一些让学生津津乐道的漫画。这些漫画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爱看爱讨论,有时还有激烈的争论。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这幅画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样。学习小组内部讨论,推荐代表班内发言,最后让学生把说过的话写下来,给图画配上文字。学生们“写话”兴趣上来了,再也不说作文难写了。学生由喜欢漫画到喜欢上了看图配文,实现了由“说话”向“写话”的转变。

二、以小学四年级为写作目标的第二学段,要完成目标是“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1.故事续写法。小学语文课本里有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其中有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续写练习。如:读了《小英雄雨来》发挥想象续写《雨来参军》;学习了《小珊迪》就续写《珊迪死后》等等。这种作文是在原文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学生有据可依,有话要说,有情愿抒,都愿意把自己续写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并且谁跟谁讲的也不一样。讲故事的同学很自豪,听故事的同学很快乐。书面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2.即兴创作法。学校及社会上经常发生一些新鲜事,小学生好奇心强,爱看爱说,能说就能写。像记者抓拍重要镜头一样,老师一定要善于及时发现这样的情况,引导学生即兴作文。学生耳闻目睹了事件,有感有悟,不吐不快。我记得曾经让学生写过:《玻璃打碎之后》、《老光棍娶媳妇》和《电脑进农家》等等,都很成功。

三、要求具有初步的写作意识即“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是安排在五年级的习作目标

1.自由写作法。也就是不加任何限制让学生把自己最感兴趣、最熟悉、最想写的写出来。如让学生写《我的梦》、《――我想对你说》和《未来的――》等等。学生可以随心所欲,任意发挥,是所谓“我手写我心”。

2.书信交流法。小学生的感情是很丰富的,有的学生嘴上不爱说话,可他心里不一定藏的话少。通过让学生给爸爸、妈妈、叔叔、阿姨、校长、老师、同学、朋友写信、回信,交流思想、探讨习作方法。在亲情、友情互动中切磋写作技巧、互相评改、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这两种方法真真切切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并让学生在自我表达中增添自信,在与人交流中提高了习作能力。

四、学生上了六年级,习作目标是:“在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要求有比较自觉的写作目的

1.观察日记法。《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作了这样的表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由此可见:观察是写作的基础。经常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可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拓展写作范围,提高写作能力。农村孩子可以写养蚕、养鸡、种菜、种瓜等的观察日记;城市孩子可以写饲养宠物、养花种草等的观察记录。写作时可以借鉴《科学》课上观察记录的写法。也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鼓励学生要写出个性,力求创新。

2.开诸葛亮会法。就某个习作题目可让学生谈一谈个人的构思,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之第四学段表述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时,学生面对眼前的人物、事件及景物不知如何开头、怎样描述,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共同讨论。老师及时把学生对生活的发现,对事物特征的反映,以及所使用的优美语句、重要词语归纳在黑板上,以便学生在写作时参考。然后分析:写作的目的不一样则观察角度不一样,写作的对象不同则写作方法就会有所区别。鼓励学生写出与众不同的、有个性的习作来。

五、在六年级阶段,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巩固小学阶段所掌握的写作技能

第7篇

1、师生习作难的成因

对于教师来说,教习作难,主要原因是缺乏教学经验;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作难,主要原因是学生生活空间有限,接触的人、事较少,缺乏生活经验,缺乏习作素材,加之年龄较小,对事物认知力弱,产生的体会不深刻,导致习作时言辞缺乏,对习作渐行渐远,感到习作很难,谈习作色变。

2、打开学生习作之门――解决“想写”的问题

当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都会变得非常简单。精心创设较强刺激的习作活动,唤起学生习作欲望,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打开学生习作之门,让学生重新回归习作乐园。

2.1、创新作文形式,让写作过程妙趣横生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习作形式的多样化对于学生习作兴趣的提升,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明显的效果。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运用以下习作形式。

(1)个人写作

个人写作的形式比较多样,如扩写、续写、改写、连环画式、贴标签式、名片式、广告式、组合想象式(不关联的提示语,组成一段通顺的话)等。

(2)合作写作

合作写作的形式可以是聊天式,二三人为一组,围绕一个主题,互相说一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头脑风暴,然后再进行习作。还可以采用接龙式,围绕一个话题,每人一句或几句,可在小组内进行,发散思维,拓展思路,丰富内容。

2.2、习作走进生活,让习作平易近“生”

习作教学应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生活如源泉,作文如溪水。较为有效的形式是写观察日记,这一做法很多一线教师都尝试运用过。如让学生观察自己种下的一颗种子的发芽生长情况,观察家里新养的一只小狗的生长变化情况等。

3、丰富学生习作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很多小学生感到习作难,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无事可写,那么教师就应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学生丰富生活,多积累生活材料。

3.1、实施活动式习作教学

教师应树立“习作就是玩”的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可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动用多种器官去摄取生活素材,酝酿写作的情绪和感受,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有了切身体验,才能“动于中,发于言”,这样比感受一些纯粹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更重要,更有意义。如低年级学生可开展一些游戏,如“老鹰捉小鸡”、“画鼻子”;中高年级学生可开展一些体育活动或劳动,如拔河比赛,帮助附近的邻居打扫卫生,这样学生就不会无事可写,无话可说。

3.2、以读书促习作

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宜学生阅读的书籍,通过读书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受到了教育,必然也丰富了习作材料,对习作必然会起到促进作用,爱读书的孩子习作肯定不怵头。

4、教给学生习作方法――解决“写好”的问题

做任何事情都讲究方法,方法得当,才能把事做好。习作也不例外,光有素材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习作方法,学生的习作才能如鱼得水。

4.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指导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进行课堂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抓住文本的写作特点,渗透习作方法,读写结合。

(1)依葫芦画瓢,“画”中悟法

小学课本中的很多课例习作方法明显,文章结构清晰,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现成的规范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习作方法的渗透指导。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桂林山水》中描写桂林的水和山的特点时写作方法清晰明显,很适合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仿写这一方法;再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顺序清楚,读者能清晰地了解到颐和园的景物特点,教师也可指导学生按照游览顺序介绍学生自己去过的地方,如动物园等。

(2)想像情景,丰厚内涵

内容具体是小学习作的一项要求,教师可利用“想象情景法”培养学生这一能力。如看到“五颜六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什么情景?让学生进行片段描写,一个词就是一幅画,就是一段话。

4.2、开展专题习作方法技巧的指导

在中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的语文园地中都安排了相应的习作,这是习作的专题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时机对学生做好习作方法技巧的指导。

(1)根据内容不同做好习作指导

小学作文的内容无非涉及人、事、景、物、童话、说明事物等,教师要针对不同的习作要求对学生做好有针对性的习作指导。如写人的文章可通过外貌描写勾勒形象,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动作描写反映思想,心理描写突出想法,语言描写推动情节,事件描写刻画品质;写景的文章要动静结合,注意顺序,可适当运用修辞,使内容生动具体;写事的文章要条理清晰,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明白。

(2)下水文的启发

第8篇

我们也常说习作就是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但习作对很多学生来说,却总感觉无话可说。几年的习作教学实践,为人师的我经历了自己怕写作文——怕指导学生作文——怕改学生作文——和学生一起玩作文的历程。我所带的学生也随着我的情绪变化历经了怕写作——敢写作——乐写作——迷写作的几个阶段。如今,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是无拘无束写自己写想写的事,倾诉自己想说的话,最盼望的事是大家一起交流同伴习作的同时 共享习作带给我们的快乐时光。

回顾我们师生的成长历程,我感觉可以盘点的是:

搭建各种平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说真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表达真情实感。真实是习作的生命,是作者与每一个读者交流的前提。因此,在每接手一个班级时,我都把细致观察生活,真实地记录生活、真实地表达真情实感就是好文章的理念与学生做沟通,并通过自由体日记、自由体周记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及时收录,在至少一个月的练笔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把真实作为文章是否得以在全班传阅的唯一标准。平时我们做的最多的应该是对优秀文章的评讲,但有时错误也能成为日记评讲的宝贵资源。记得十一长假过后的一次日记批阅中,发现了一个学生的习作——《一花知夏》,文中这样写道:“暑假,一个下过雨的早上,我和妈妈到外面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发现路边花坛中花开得还算热闹……一朵花静静地躺在地上,我快步走过去……我们都说一叶知秋,今天看来一花也可以知夏呀!”一直在进行优秀文章评讲的我,又在课堂上宣读了这篇文章,学生通过评点明白:缺乏真实观察的习作,虚构的成分多了,感觉文章就虚假了。

还学生习作的自由。自由日记、自由周记……学生在不断的练笔自由中,逐渐积淀了丰富的习作素材。让学生从篇幅和字数中解脱出来。不拘形式、篇幅,真实记录自己的生活、感受。没有了字数的限制,学生则言尽意止,不必为了凑篇幅而伤脑筋。另外,减少我们教师命题对学生习作造成的干扰,也是敦促学生为被动作文向自能作文转变的关键。

班级共写日记——保持学生习作兴趣的。由最初的小组日记到后来的男、女生日记。班级共写日记引领着孩子们关注班级生活、及时捕捉校园动态……很多时候,共同的场景、共同的事件,却因为性别的差异而让我们欣赏到不同的思维角度。每日必评的班级共写日记不仅成了我们师生交流思想的大舞台,也让孩子们知道了怎么去留心观察生活,用心体悟生活。

最伟大的见解往往是最朴素的。真实的东西往往是最打动人的。关注孩子们眼中的世界,鲜活的生活素材自然汩汩流淌。时间长了,学生对习作是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与别人静静交流的一种途径就有了明晰的认识。因此,无病的少了,关注现实的多了,习作也就有了源头活水。

做好习作的指导、点评,成了学生习作能力提升的关键。

1、充分利用教材,做好教材表达的点评与适度延伸。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是如何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对特色表达有更深的感悟,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我们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教材,做好教材表达的点评与适度延伸。《穷人》这一课在塑造桑娜和渔夫这两个人物形象时,环境烘托、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非常传神。为了让学生对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方法有更为深入的认识与把握,除了总结本课的表达特色,我还设计了几个练笔点: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顺承本课作者表达的特色,抓住人物的对话、神情等进行续写。

“试卷发下来了。68(100)分,我垂头丧气(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今天就让我们利用身边熟悉的景物来烘托特定情境下自己的心情。

2、同题异标——相同的专题,不同的评价标准。语文教材采取单元主题的编写体例。即使是同一专题,由于年级的不同,单元学习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学生对单元表达特色的领悟需要通过单元训练来体现。因此,在写作前,要指导学生找准训练的侧重点;如人教版关于自然风景的主题编排。四年级《鸟的天堂》通过静态和动态描写来呈现景物的特点。六年级《山中访友》主要通过想象和联想等表达人与大自然共处过程中作者的独特感受。因此,不同年级在进行习作和习作讲评时,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在学生习作前,明确本次习作的侧重点,并且在修改、评价环节,再次出示习作评价标准,使学生在自我创作时、自我评价、生生评价时能凸现单元训练重点。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学完后,学生在写景物时,我出示了如下的专题评价标准:能用联想、想象的方式写出景物的特点,并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学生眼中有物、心中有标,表达的方法不再是原地的徘徊,而是有效的由点到面的辐射,从而达到灵活自如的创作。

3、建立班本化的习作评讲库——评价因人而异。

整体促进:关注全体学生习作能力的整体促进,使整个班级的习作呈现良性循环状态,因此,在每个年级第一个学期,我的工作重心一直重在呵护学生习作的成功体验。因此,好的题目、好的选材、好的语段、好的语言表达都在我关注的范围,都在优秀习作评讲的行列。通过优秀习作的讲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有创作的自信。从整体上营造人人乐写的氛围。

第9篇

现在很多中学的作文教学都是瞄准中考高考,主要是以范文分析为核心的文体“套路”的练习,但“套路”容易沦为“宿构”,结果“宿构作文”成风。殊不知这种“宿构”之风,也渗透在小学的习作教学中――

地球永远是“妈妈”,不会是“爷爷”,就像太阳永远是“公公”;写到小动物之类的文章,结尾总忘不了添一句“保护鸟类,人人有责”之类的套语……这一切仿佛都司空见惯了。殊不知,小学生作文中的“宿构”之风正在悄然无声地蔓延着……

何谓“宿构”?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现多指学生因作文材料有限,未能拓宽视域。凡是作文,必定只用此种材料,对于其他,视而不见,缺少必要和足够的储备,未能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因而人云亦云。

“新课标”关于写作的总目标的表述就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多么朴实的八个字,不需要堆砌华美的词藻,也不需要布局精妙的构思,重点是要“表述自己的意思”。

因为作文教学很难“教”,不好把握,没有适合所有学校与学生的习作教学教材,也没有明确的习作教学指导方法,有很多东西“教”不出来。而写作的技能、知识、套路,也就是一些“规矩”,是能摸得着的,仿佛可以“教”的,于是教师为了寻找到一条所谓的“写作入门捷径”,而无意识中,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了“模式化”、“结构化”甚至“框架化”,让学生往里面钻。不重在引导学生尽情吐露自己的心声,而是指导学生学会创作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作文范式”,以不变应万变。于是,在学校的习作指导课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写作宿构风”;于是,从小学生到大学生,讲到作文课无不“谈文色变”。自然,连小学生的习作本上都消逝了那份原生态的“真”。

一、选材立意,尊重个性,摈弃“宿构风起”

我们可以教学生如何“做文章”,教一般的路数和技巧,但很难教“做好文章”。如何“教”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防止“宿构”之风起?首先在尊重儿童的视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个性化的选材立意”,不是盯着一些人云亦云的表象。一位教师在执教六年级的《成长的烦恼》这一题材的习作课时,刚上课便引入一个交流的话题:

师:我在生活中可能会有什么烦恼呢?

生:工作压力大。

生:我们不听话。

……

师:除了工作也谈谈我其他方面的烦恼。

学生迟疑了,不知从何谈起。这位教师试图引导学生站在“教师的高度”去谈烦恼,殊不知孩子根本不熟悉,说来说去还是那几句套话。教师没有站在“儿童立场”去引导学生说说身边的烦恼,所以儿童无限敞亮的视野就被束缚了。教师可以试着转换“立意点”,从学生身边的“小烦恼”说起:如:×××(品学兼优的学生),他有一个烦恼,都六年级了,还一个大男孩,不会跳双摇,很是苦恼;×××也有一个烦恼,就是六年级快毕业了,想到这,就希望大家能永远不分开,这是幸福的烦恼……,教师在立意选材上就要试着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试着从不同角度去谈“烦恼”。这样儿童就发现自己身边的不同的烦恼。

防止“宿构”之风起,教师首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了解儿童,用“童化的视野”去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小事,和与众不同的观察角度。

二、主题、构思,皆由内心出发,无须“跟风”

要真正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口”的能力,日记无疑是一个较好的载体。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在日记本上自由吐露自己的心里话,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再逐步引导做到“写得实在而且富有想象力”。

弗洛伊德曾指出,人活着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李白的酒后佳作,都在自己的情感宣泄下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个性化写作,首先要鼓励学生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宣泄在日记本上,培养学生善于把自己的心里话倾吐在日记本上。比如说:今天被老师批评了,今天被爸妈误解了,今天又和谁闹别扭了……这些都是学生平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写起来就会容易些。虽然是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琐碎的小事,但小事中往往最能体现真情实感。教师可以采取“放―收―放”的形式。三年级是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写出心中的想法,不必拘泥于格式规范。到四年级学生有了一些写作基础,教师可以拟一些半开放式的题目引导学生,如:______,我想对你说;_________的感想(可以是读一本书,可以是针对某件事情,也可以是其他)等等。这类“感想式的日记”,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都是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的事,也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真实性较强,能够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

清代王筠在《教童子法》一文中曾说:“作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踢跳咆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要指导学生写真实的作文,写个性化的作文,首先就要培养学生敢想、会想,并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记录下来,不必拘泥于形式,只要是自己内心的想法就是最“真”的作文,无须“跟风”走。

三、“范文”不是“泛文”,需适时适度

(一)教材是“引子”,不是“模子”

习作教学,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习作教材是“蓝”,那教师指导则是“青”。由于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每个班级的情况也是大相径庭,教师在实施教材中的习作教学时必须要根据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甚至要适当地调整教材,做到“青”胜于“蓝”,才能达到更有效的个性化的习作教学指导。

苏教版国标本五下习作6的写作要求是:写写自己心中喜欢或者崇拜的人。习作教材中列举了雷锋、刘胡兰、焦裕禄和孔繁森这四副人物画像的范例。如果就让学生按照教材中的范例,去写革命前辈、英雄人物,估计孩子们十有八九只能去网上“宿构”,因为图中的四个人物,除了”雷锋”的事迹,孩子们听说过一些,其他三位,根本不熟悉,还要学生去写她们的神态、动作、语言表情,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孩子们要完成任务只能去“宿构”。与其助长学生的“宿构风”,不如适时写写孩子身边的“小人物”,比较真实,学生也有兴趣去关注。写写自己尊敬的老师,班里的“绘画小能手”、“排球高手”等等。这些身边的小能人,写起来更加真实,更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指导起来也能够有的放矢;因为都是大家熟悉的,学生也造不了假。

(二)“范文”只是“例子”,不能泛滥

习作教学的课堂中有时需要有一则范例去引导学生规范格式,明确中心。如,在引导学生学写“报道”之类的应用文体,可以适当进行“范文引路”,教给学生一定的行文规范,但也要注意内容必须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真实的感兴趣的题材,这样学生才不至于“跟范文”或“改范文”;有些范文适宜在学生完成习作后,进行“引入”,从而在欣赏完“佳作”后和自己的文章进行对比,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再进行修改。可有些“范文”在课前不适宜地引入,那样只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进一条死胡同。

有效的习作教学必须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和“范例”,既要走进教材,更要能够指导学生走出教材,进行成功的超越。让习作教学更真实,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四、实践体验:一座去“伪”存“真”的“防风林”

只有融入自身的体验,写出来的作文才是最真实的、最富生命力的。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一开始不让学生写记忆性的命题作文,而是写观察作文。他认为学生观察实物,容易产生鲜明的表象,产生写作激情,这有助于独立思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语言表达必然“带有深刻的个性”。学生体验了,才会有自己的发现,才会有真实的想法。

(一)体验中流露真情

今年是雷锋牺牲五十周年,祖国大地掀起了“学雷锋”的倡议。笔者借着东风也布置学生写一则体验日记,主题是《纪念雷锋》,要求:做一件好事,并写下事情的经过和心里想法,和大家分享。

习作片段一:

……我从家里拿来一个扫把,先偷偷看看周围有没有人,在确定没有人后,我迅速拿起扫把,跑到邻居家门口。我先很轻手轻脚地走到水泥地的尽头,再开始从里往外扫。我两只手紧紧抓住扫把柄,轻声而又认真扫着,连一个小小角落都不放过……

习作片段二:

今天去新华书店买书回来的路上,我坐上公共汽车,看见一个座位还没有人坐,我连忙坐上去,生怕被别人坐去。然后一个阿姨带了一个小女孩上车了,我看见了就给他们让座。那女孩的妈妈赶忙道谢,还从包里拿出一个棒棒糖给我,说我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两个学生的片段节选,一眼就能发现片段二显然没有自己的体验,所以说的都是些套话。而片段一中的“偷偷”、“轻手轻脚”突出儿童在做好事时不希望被别人发现的真实心理,符合儿童的视角。

教师通过这样的“体验习作”的教学引导,可以轻而易举地揪出“宿构习作”,从而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写自己的心里话。能够及时屏蔽掉儿童习作中的“宿构风”。

(二)“小体验”却能融入“真语言”

“体验式作文”是极富情感性的习作指导方式。通过记录自己的活动体验来写自己的感想。因为自己动手做了,切身体验了,习作的语句也就更丰富,更生动。比如,“三八”妇女节,可以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事,把妈妈的表情以及当时你的心情写在日记本上;在上《苹果里的五角星》之前,可以布置一个这样的家庭作业:用两种方法切苹果,一种是竖切,一种是横切,边切边注意观察,写下过程,并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及想法写下来;有的学生爱看漫画书,可以适时引导学生给喜欢的漫画配上解说词等等。“习作教学”并不是浓缩于一周仅有的两节习作课上,而是渗透在生活的点滴“小体验”中。

第10篇

一、培养观察力,树立创新意识

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是人们发现问题和作出创新发明的首要步骤。伟大作家鲁迅说过:“如要创造,第一要观察。”写作素材的积累,离不开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只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使作文言之有物。选择新奇、有趣的观察对象,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观察,既增长知识,又提高能力。比如周末,让学生动手操作科学课上的小实验,做好观察记录;节假日,和家人一起逛超市、商场,观察交易过程,记录所见所闻所感……记得在教学四年级状物作文《我喜爱的小动物》前,我根据小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让学生饲养鹦鹉、金鱼、小鸡……并要求他们注意观察小动物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坚持写观察日记。上作文课时,面对放在讲台桌上的小动物(每组学生选送一种动物),大家争先恐后,津津乐道。有的指着金鱼缸里的小金鱼说:“……当我将手指放在水中时,它们便游过来友好地‘亲吻’我的手,我用手指轻轻地挠挠它们的肚子,它们便甩动那漂亮的大尾巴拍打着水面,把水滴溅在我的脸上、手上……”有的连比带划述说刚出壳小鸡的可爱模样:“只见小鸡浑身湿淋淋的,嘴角嫩黄,一跌一撞地从蛋壳里走出来,它叽叽叽地叫着,似乎在说:‘这个世界真美呀!’”瞧!有了充足的写作素材,学生再也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表达的语句也精彩纷呈。

实践证明,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就能逐步树立作文创新意识。

二、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丰富的想象是创造性作文的重要特征。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比如可以通过“续编故事”“科幻作文”“学写童话”“创编诗歌”等富有想象因素的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现行的语文教材,许多文章情感丰富,语句优美,教师要挖掘教材的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训练,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要求学生仿造拟人句,有位学生造了这样一个句子——我往床上一坐,碰到了不倒翁,它笑着说:“小主人,别生气。”我以此为契机,创设了三种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1. 当你考试取得好成绩,沾沾自喜时,(我回到家马上把书包一甩,得意地哼起歌儿,不倒翁发出洪亮的“笑声”,好像向我敲起了警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 当你经过努力,取得进步时(不倒翁发出柔和的声音,像和蔼可亲的老爷爷,亲切地对我说:“孩子,记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3. 当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失去信心时(不倒翁向我点点头,微笑着说:“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由于多角度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使学生兴趣盎然,有话可说。我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多运用这种具体生动的描写方法,让作文内容更形象,更富有吸引力。当然,在训练时,要让学生“解放头脑”,大胆想象,对新奇、合理的想象大力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使其有“成就感”。

三、加强思维训练,激发创新热情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都是运用同向思维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成了学生写作的一大顽症。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多加强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等方法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定能别出心裁、耳目一新。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和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去思考和探索问题。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采用逆向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逆向思维的结果。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亲人的爱;也有的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给我信心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使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不偏爱。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胜人一筹。

第11篇

“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这是新课标对小学生的作文要求,浓缩成两个字就是:简单。作文教学根本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可怕,也没有人们说的那么多要求:立意新颖,中心明确,重点突出。文采斐然……这种简单也就是让小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写自己简单的故事,简单的发现,不需要多少附加条件。这样简单的作文,教师家长都能辅导,简单地说,也就是以下三部曲:

一、写作内容,身边找

应该说小学生的生活就是一首诗、一幅五彩的画,他们的充满童趣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写作内容。如果实在没有内容,我们不妨改进一下他的生活,让他去做一件事,去欣赏一处景,去瞧一个人,去逛逛动物园。如果还不行。让他再去做,再去看,再去感受;边做边说,边看边说,边想边说。慢慢地他们就会懂得写作就是需要体验,就是离不开观察。看得越细,写得越趣;做得越认真,写得越具体。万万不可让他背例文,仿范文,养成了这样的恶习,学生一生的作文都没戏了。有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以往写日记,总是从起身刷牙写到放学回家,纯粹流水账。我知道后。让他对着镜子仔细观察自己“刷牙”的情景,第二天,我让他回忆刷牙的经过和感受,然后鼓励他写下“刷牙”这件事,谁知一写就写了几大段。打这以后,他明白了: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注意观察,勇于实践,关心时事,做生活的主人,每天都有写作的新鲜话题。正如课标所言:“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二、提出问题,开思路

只要孩子们能写出一句话,都说明他有写作的内容,有写作的潜质。此时只要我们给他一些问题,或者让自己学会提出问题。他的写作思路马上就会打开。自然就会沉浸在自己的经历中,就能从一句话写到几句话,由一段话写到几段话,写作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因此我们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有信心。比如写学骑车,可以这样启发:你为什么想骑车?你是怎样学骑车的?会骑车的感觉怎么样?让他写人,可以这样开导他:他的哪一件事令你难忘?从这件事中,你看到了他的什么?不要总是从外貌写到爱好,从热爱学习写到乐于助人,把人都写“定型”了。让他写小动物,你这样试一试:这个小动物长得什么样?它吃东西怎么有趣?它睡觉怎么好玩?它有哪些特殊的本领?让他们一边想一边说,说好了,还愁写不好吗?让他写命题作文,鼓励他扣住关键词,学会提出几个连贯的问题,思路也就清晰了。比如让他写“我给同桌提个醒”,你完全可以这样来启发:这个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一个?你要提醒他注意什么?你为什么要注意这些?你想通过哪些事来提醒他?长期这样坚持,孩子们学会了自己提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想象情境,组织语言,变成写作的主人,那么好作文就会源源不断地从他们的笔下诞生。

三、仔细修改,出佳作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写好以后,总要读给老爷爷、老奶奶听听,老人们不满意就继续修改,直到他们点头通过。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都是改出来的。鲁迅先生也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这是课标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我们一定要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时间,组织小学生仔细修改自己的习作。学生一边读一边改,可以让习作变得通畅;学生一边想一边改,可以让习作变得更具体;学生一边体验一边改,可以让习作的细节更生动;学生一边议一边改,可以让习作更有味;他们搁一段时间,再细改,可以让习作变得更新鲜有趣。我坚持了一学期,结果呢,同学们写外貌,学会了写人的眼睛;写动作,写出了感彩;写景,学会了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写感受,学会了运用歇后语、名言警句;为了让习作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能尝试运用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小学生作文就这么简单!老师家长们,不信你试试看。

第12篇

关键词:习作提纲;编写;整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习作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进行习作指导。教学目标有三个:①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②能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③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上了这堂作文指导课后,感觉收获很大,很有感触。

这堂课以观察实物桔子为例,从外到内指导学生观察,教给了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学生能用一定的观察方法去观察事物,而且能描述观察的事物,可以说这堂课上得很成功。这堂课的成功不光在于对学生观察和描述事物的指导上,还在于习作提纲的编写指导上。

学生观察了事物,也有话可说的,如何写成思路清晰、内容清楚的作文?而习作前的习作提纲的编写就显得很重要。列作文提纲,就是制定作文计划。它是构思、布置篇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纲”原指网上的总绳;“提纲”,就是提住网上的总绳。古人认为:只有整张渔网都连在总绳上,渔网才会有条理而不零乱;善于撒网的人,一定是提拉网的总绳,而不是一个一个地去拉开那数不清的网眼儿。老舍先生说:“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

怎样编写提纲呢?我想,有一个示范更有效。在指导学生观察了桔子并交流观察后,指导学生拟出了以下的提纲:

中心:主要写“我”观察的桔子从外部到内部的样子,表达“我”对桔子的喜爱.

第一段:写“我”观察到的桔子的形状和颜色。

第二段:写桔子外部的果皮、气味等。

第三段:写桔子内部的汁和果核。

第四段:写”我”把桔子给妈妈吃。

第五段:总写”我”爱桔子。

运用的写法:按从外到内的顺序写;比喻。

为了让学生不拘泥于写桔子这个事物,拓宽学生的写作范围,让学生更好地编写不同事物的写作提纲,于是我把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提纲出示给学生学习。如下:

《爬山虎的脚》的写作提纲:

中心:主要写爬山虎的叶子、脚以及它是怎样爬的,表现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第①自然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②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

第③~⑤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爬的。

运用的写法: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植物并抓住植物的各个部分来写;运用比喻;用词准确。

《蟋蟀的住宅》的写作提纲:

中心:主要写作者观察到的蟋蟀的住宅,来表现蟋蟀住宅的特点。

第①自然段:总写蟋蟀的住宅很出名。

第②~⑥自然段:写蟋蟀的住宅的选址、外部和内部的样子。

第⑦~⑨自然段:写蟋蟀的住宅的建造。

运用的写法:拟人。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写作提纲:

中心:主要写魏格纳观察世界地图而引出的发现的故事,表现科学家魏格纳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的精神。

第①--②自然段:写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的发现。

第③--⑤自然段:写魏格纳对发现进行猜测。

第⑦--⑨自然段:写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最后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运用的写法: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这几篇课文既有写植物的,如《爬山虎的脚》,又有写动物的,如《蟋蟀的住宅》,还有写事情的,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些都属于写事物的范畴。如果给学生讲写不同事物的作文怎样去拟提纲,就会很空洞,学生也不知道如何下笔。而用才学习过的本单元的课文,学生就很熟悉,也很容易把握文章的思路。不同类型的文章写作的思路和方法都有不同,本单元的这几篇课文的写作提纲正好可以直观清楚地告诉学生写植物、动物、事情的写法和思路,给了学生有力的参考,让老师的讲解既轻松又有效。

指导学生编写提纲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也拟出了自己的习作提纲。比如:

一学生的提纲:

中心:主要写西瓜从外到里的样子,还有味道.表现西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等特点。

第一段:写“我”和妈妈们去买西瓜,然后“我”观察西瓜的外部。

第二段:写“我”观察西瓜的内部。

第三段:写“我”把西瓜切了一瓣给妈妈吃。

运用写法:比喻;按从外到内的顺序写西瓜。

另一个学生的提纲:

中心:主要写黄豆生长的过程,表现“我”的劳动成果没有白费。

第一段:写“我”种黄豆的经过。

第二段:写“我”起床后去观察黄豆。

第三段:写黄豆芽长出来了,“我”很兴奋。

第四段:写“我”的劳动成果没有白费。

运用写法:比喻;按观察的先后顺序。

再比如一学生写观察的动物的提纲:

中心:主要写金鱼的样子、进食等来表现它的有趣,从而表达“我”对它的喜爱之情。

第一段:写金鱼的样子。

第二段:写金鱼的进食。

第三段:写金鱼们很胆小。

第四段:写金鱼休息的时候是怎样的。

第五段:突出金鱼很有趣。

运用写法:按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来写金鱼的样子;运用比喻。

本次习作,学生既写出了自己亲身观察的事物,又做到了思路清晰,较好地达到了本次习作的要求。部分同学还能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完成300字而且内容清楚达到要求的作文,我“采访”他们快速完成好作文的原因,他们就讲到:一是亲身经历并观察,感受深;二是习作之前拟好提纲;三是写时看着提纲写;四是写时专心认真.由此可见,指导学生作文,不光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还要指导学生写好习作提纲。①“作文提纲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就像大型建筑建造前的‘蓝图’一样。‘蓝图’设计得合理、科学、美观,建筑就能巍巍壮观。作文提纲就是作文的‘蓝图’,提纲写成功了,作文就可以立起来。因此,作文前要十分重视提纲的拟定。”而编写习作提纲可以用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提纲来给学生作参考。这既整合了本单元的内容,也较好地指导了学生如何编写作文的提纲,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习作,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